评窦桂梅课
1.评窦桂梅课 篇一
第一次听窦老师的课,说真的深深吸引我的是她那甜美的声音和亲切的诵读,可以这么说她的声音是我听过的课当中最好听的一位。让人感到新鲜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讲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最好的读书赏学课,在听这一节课之前我有一个观点是绘本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听完这一节课以后我觉得我原来的观点需要改一改,绘本凭着它那丰富形象的画面,简短的文字,可以根据书的内容适合不同的人群去阅读。窦老师的这一节阅读赏学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寻找教科书以外的营养来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和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并且应该善于发现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品读文本。同时,阅读文本要注意观察图画的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文本的意图。“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这看似简单的表达,却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感受。
1、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我们常常会谈到母爱,但今天让我们在脑海里搜索自己对父亲的感受。亲爱的孩子们,把父亲这个词放进嘴里咀嚼咀嚼,体会这种父爱。”简单自然的导入,朴素无华的表达,就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对父爱产生了别样的感动。在课之中,窦桂梅老师紧紧抓住了“这是我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两句简单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反复地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这份浓浓的父子情。真谓“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2、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发现
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之中的简单语言,感受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引领学生转向书本简单的图片,去寻找丰富的感动。首先窦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之中寻找感动。并恰倒好处地提醒学生观察的方向。学生在短暂的观察之后,便有了很多精彩的发现。有学生发现了图形之美:“故事前面的几幅图画的边框都是方形的,而最后一幅是圆形的。”窦老师并没有就事论事的肯定学生的观察,而是巧妙地追问学生。学生随即就说出了图形背后隐含着一个完美的结局,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破镜重圆。也有学生发现了图中的色彩美:“父亲的围巾是绿色的,母亲的围巾是红色的,儿子的围巾是红色加绿色。其中也正说明了儿子是父母爱的结晶。”还有孩子在窦桂梅老师的引导下从图片中发现了狄姆手中的书,从中体会到焦尼对狄姆深深的父爱……孩子们的回答因窦老师的启发、引导之精彩而精彩。焦尼和荻姆间的父子之情,无声无息地留在学生的心头,留在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得到一次荡涤,一次洗礼。
3、轻松的沟通,情感的延伸
结束此课之前,窦老师还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去真实地体会生活中的这份情感。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处得到了真实地体现。孩子们在文本的欣赏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生活作出了恰如其分地判断,这份爱得到了升华。正如窦老师所说“希望我们的读书课,能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当下儿童的情感问题,”文中的荻姆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坚强起来,不因父母的感情问题而自卑、孤僻,而会更加地坚强、乐观。现实中的孩子们也会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更加珍惜这份爱,更加用心体悟这份爱。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以读书为载体,以简单的环节,使儿童对当下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我们在随意之中,用心去教语文;在努力之中,用语文教做人。
窦老师的《回到教学的原点》的讲座是围绕教学以下三点进行展开的:第一点是教学主张:母语;第二点是课程设计:儿童;第三点是团队引领:教师。窦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回到母语,母语是孩子学习的土壤。教师应该做到学好教材,并超越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超越课堂,在教师的职业中要超越教师,要用教师的微笑来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之前我也看过窦老师写的书,对她提出的主题教学很感兴趣,今天听到她亲自的阐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窦老师的主题教学的提出是以“立人”为核心,例如在教《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就以“尊重”为主题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每一篇课文中体会一种品质或者一种精神,以此让学生实现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从我自己的教学经历来反思,不知不觉已经带孩子们走过了四个月,第一次的带班,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地努力。窦老师倡导课程设计应该回到儿童,对于这一点我也有感受,像我现在教一年级,孩子们都很可爱,很单纯,课堂的教学如果以孩子的角度来设计会让孩子增强学习的兴趣,如果是教师从自己的思想角度出发去牵着孩子走,那孩子会走得很累。
窦老师那种不懈地努力、潜心地研究的精神也深深地吸引了我,她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榜样!
【评窦桂梅课】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