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共16篇)
1.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两方面来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会创新,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于是我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平时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看到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我们怎样运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然而当他们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他们自己经过一番摸索后,我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创设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自主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验证问题。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我先给学生一段求“1+2+3+ +n”的和的程序,在讲解和分析for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该程序的执行过程后,让学生动手修改此程序,写出“1 2 3 n”的积的程序和“2+4+6+ +n”的偶数和的程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常常能产生灵感,启发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中,有关“Excel图表制作”时,在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自由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想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优化创新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讲授《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富有创意的电子报刊,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张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主选择电子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制作。所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的电子报刊多种多样,内容繁多,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世纪。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3.3
[2]马秀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2
2.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二
注意能力是学生注意听课、专心听讲的一种行为能力。观察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能让自己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平时有学生反映,化学原理、公式、实验难学难记,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经常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多媒体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知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在讲授《分子运动》时,我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屏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从而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有目的地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我们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教学进度,我们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并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对化学原理、公式、实验现象的背诵记忆。
六、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3.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三
[摘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能使其产生化学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应重视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2
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而能够掌握使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在化学实验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锻炼、培养。而化学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所以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化学实验极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在化学实验中有一个钠和水的反应实验,学生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进而归纳分析钠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整个过程中,钠和水的反应现象可以用“浮、熔、游、响、红”五个字进行概括。每一个现象后面都隐藏着钠的一个特点,学生要根据现象分析它所代表的性质。比如,钠块为什么要用镊子进行移动?钠放到水中会逐渐变小,这是为什么?钠是熔化了还是发生了什么反应?钠块在整个过程中为什么会一直浮在水面上?钠放入水之后,烧杯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过程中会有声音发出?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兴趣被激发出来,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钠的性质的学习中。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其实是学生获得从事实验操作的基本手段,为今后的技能培养创造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要做到每一个步骤的亲力亲为,并仔细地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现象。同时对于一些错误的实验,要鼓励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使知识的深度有所延伸,最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加倍细心、认真。每一个物品的计量都与实验的最终结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验的最根本要领还是,用加倍的细心、认真保证每一个步骤的完美再现。
三、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有这样一句话:“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它是对学习迁移能力在教育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良好说明。在对化学实验考查的试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化学实验都是对一些章节中的典型物质进行实验,而通过实验,对物质的一些性质进行总结,然后将这些性质推广到与它同种类型的物质上,继而完成对一些物质性质的掌握。因此,在化学实验考题中,不会单纯地考查已经做过的一些实验,而是对一些类似物质的考查,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化学实验中,通过对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进行实验,进而推出与它同主族的一些元素的性质。
四、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根本任务是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它对学生的今后发展都有着很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是每个教师的追求目标,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知识的学习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去找寻自己心中疑问的答案。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根据想法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合理性,选择一部分拿到课堂上,交给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应避免全盘否定的做法,不能打消学生的探索热情。最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分析每一个实验过程中各要素的必要性或者可替代性,最终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的教育发展是对素质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最根本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向这个目标推进,实验教学应该承担起自身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4.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四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把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的方法、策略和过程。对于聋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环境。 从目前的课堂情况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例如,把语文知识变成动态效果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像在家看动画片一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聋学生而言,他们的听力障碍问题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视觉补偿,在自己喜爱的课堂环境中,也激活了聋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全日制聋校教材语文18册第9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教师采用口语、手语传统教学,所能表达介绍的计算机的功能较粗略,模糊,呆板枯燥,而播放多媒体课件《计算机介绍》,把学生们引到一个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有故事情节的电脑卡通动画情景中。在这直观形象、充满动画乐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那种急于想知道电子计算机更多的功能的心情,诱发了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启发提问:“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呢?”聋学生们争相举手发言,联想介绍计算机的其它功能。
5.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五
【摘 要】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逐渐减少,课堂教学向着精细化、多元化发展,但是培养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科学探究方法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科学探究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套用上,并没有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技巧上发挥自身应有的巨大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本身的发展来看,创设问题意识,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们处于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尤其是信息时代,每天的信息量成倍增长,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就会被淘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直观性强,而且效果明显,利用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准备四支试管,在其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然后分别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观察认真,问题提出的千奇百怪,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虽然有些问题很幼稚,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提出问题精神正是我们化学教学中所追求的。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当中,成功、高效的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而这取决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强弱。探究学习尤其需要更强烈的意识内驱力,它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和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探究学习要比接受学习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会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比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地逻辑思维能力,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这就需要学生乐于开展学探究学习,对科学探究富有兴趣,对于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量多请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有的甚至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经常性、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学习化学发生以下变化:首先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由于固有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高,但随着化学知识的增加和知识难点的出现,学生出现“分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降低。借助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种现象明显改观。其次化学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来学生学习化学基本上是听课、看书、做题的循环往复,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成分很少。现在,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正朝着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仅以作业为例:已不单单是做习题,更富有挑战的“作业”是做家庭小实验、发明小制作、学写小论文等。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展示自我中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使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使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一是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二是截然相反,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将实验现象填入附表。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他们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燃烧所生成的气体能使小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相互转化关系。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得积极,学得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鼓励自主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生活、生产实际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它既是我们学习的资源,又是我们拓展、利用知识的场所。科学探究的问题来自于对周围现象的观察和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对现象的理解;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或是从生活、生产实际中获取解答问题的资料、证据,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会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对社会、自然的责任感。在学生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我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自来水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对自来水成分的实验探究,激起了他们对身边水环境探究的兴趣,他们自主地成立探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他们深入生活实际,有的探究顺德大良河河水的水环境,有的探究农村井水的水质状况,有的去参观顺德自来水厂,学习水的净化过程,有的去顺德环保站,请教如何检测自行车厂排出的污水对河流的影响……回到课堂他们互相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经验,交流探究的成果,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他们写成的探究性小论文《河水质状况的探究》、《地区酸雨状况的调查报告》获得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探究方法较好地运用到课外,又把课外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关化学的问题自主地拿到课内来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评价中主动学会了探究。通过活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学生获得了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素质得到了提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互动活动,更加关注学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的趣味实验,学生根据预先拟定的实验方案,先分组在自己家中完成实验,课上由各组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心得体会。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些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在组内同学的帮助下,也真真实实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还设计出许许多多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些方法虽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却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对这类有着较强实际价值的实验的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化学并不神秘。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多挖掘、开发探究性实验资源,扩大探究性实验数量,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6.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省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二)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象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实践证明,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情境创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
2、实验模拟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小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习总结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一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7.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七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作为基础教育的新学科,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探讨在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一样, 必须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拥有欲,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先感知, 如观赏同年级学生做的优质课件使同学们认为自己也可以做, 极大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讲授工具箱、绘画等相关工具的使用时, 让学生自选主题, 创作一份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创作兴趣浓厚, 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得很美观, 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能清晰地反映主题。运用“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 运用不同字体, 使自己的作品生龙活虎, 充满活力。同学们尝试了有关“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觉得信息技术是不可不学的课程。在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项目操作中,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产生探究新知识的乐趣, 对电脑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同时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性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和好奇之中开始的, 当学生对于某一件事产生了疑问时, 便会有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 在这基础之上再次产生一种对于此事物的兴趣, 进而不断地探究, 不断地发现, 并且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教材特点巧妙设疑, 把学生引导到由熟悉信息技术到热爱信息技术, 从初步的上网玩游戏到自己仿制课件, 转化到创新设计优质课件。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我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时, 通过让学生制作班级情况介绍、产品广告、个人简历等课题, 通过选择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混排结构。在设计作品过程中, 学生们都是自己动手, 相互比较优劣, 经过多次反复地修改, 班级推选优秀作品供其他班同学借鉴学习。如个人简历作品中有的把自己的姓名作为艺术字标题, 并配有本人的艺术照;班级情况介绍有的把本班的各科考试成绩输入到文本框内, 用艺术字标题注明哪个是学科状元, 哪个进步幅度大, 都用不同的底纹、颜色标注。甚至有学生用“画图”程序画了自画像当成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创造, 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励自主学习, 不断创新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 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地掌握其电脑知识, 而这也是实现学生创新手段之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动手操作的目的, 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在对于初中生的教学当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在亲自的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掌握知识。比如, 在教完学生学习如何画图之后,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其自由发挥, 将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当中。并且, 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为此, 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们更容易将课上所学融会贯通。还有, 利用电脑进行技术设计可以开阔视野,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自己制作活动中发现问题, 在制作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除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好载体。
四、开展科技活动, 展现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既不可能仅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里完成, 也不大可能在一个规定的有限范围之内完成。只要是阶段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 其目标都只能是在一个阶段内“培养”或者“提升”。科技活动的展开是能够实现创新活动的基础, 因而,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查找资料, 请教他人等措施和方法开展设计幻灯、做课件, 还让有条件的学生请教亲友中的软件制作高手, 帮助他们提高制作创新能力, 设法联系实际再现生活场景, 结合中学各学科课程特点来设计反映日常教学生活的动画课件。如为儿歌配画面和音乐, 如物理知识中自由落体运动、地理知识———天体运动, 生物知识———细胞分裂, 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图象变化等来创设优质课件,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才华的平台。
8.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4-01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始于“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青霉素的发现源于“霉菌菌落周围问什么没有细菌?”等等,思维活动始于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课堂质疑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它促使人们去攻读、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同时,还应注意知识的趣味性。
例如,在新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拿出一根饮料管,请小张同学到讲台前,往试管里的饱和澄清石灰水里吹气,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启发学生,笔者问:“小张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二氧化碳。”于是阐述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之一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笔者提问:“根据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大部分同学都能圆满回答出这个问题。学生原以为就此作罢,竟不料笔者再追问:“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欲知能否下窖,可怎样判断?”学生兴趣来了,都想尽快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允许他们看书和小声议论,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思考后回答:用已燃着的蜡烛慢慢放进窖里,如果蜡烛熄灭,则不能进窖。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笔者燃成“燎原之火”,学生欲罢不能,笔者“顺水推舟”,穷追不舍。
二、把握问题梯度,循序渐进
在实施高效化学课堂的今天,教师酝酿问题时只有要站在高处,才能设计出有计划、有步骤的高质量问题,才有使问题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人,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设及到通过计算判断物质的化学式的题目。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判断该物质的化学式。学生一遇到此类问题似无从下手。此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该物质中一定有哪些元素,可能有哪些元素;(2)一定有的元素的质量是多少;(3)明确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4)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5)确定物质的化学式。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了一条清析的思路。
三、在有效提问中诱发科学探究的意识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课程目标,实质是一种创效方式、思维习惯、一种能力,指在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意识而进行的各种实验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并在情境中预设有效提问进行科学探究意识的诱发。
例如在教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节内容时,针对书中给出的仪器,结合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原则,让学生组装好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很开心,做的也很认真。然后我突然对学生说我想停止实验了,怎么办?学生顿时不知所措!于是我便开始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学生思维积极,得到许多方法,有的方法能够控制加入稀盐酸的速度(比如用注射器或者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从而使得反应速度相对可以控制:有的方法则可以使得反应随时发生或者停止(类似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比如用U形管并用有孔塑料板将稀盐酸和石灰石隔开,然后用弹簧夹控制反应等等),我和同学们一起对各种改进方法一一探究,找出合理的和易于操作的方案。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举两得。
四、根据教学实际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开发资源,所以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用时进行教学反思。
1、学生能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学生才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2、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多样化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鼓励其进行交流,不能只把学生当作是一种填充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一支需要热情去点燃的火把,要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讨论,才能水到渠成地将问题解决。
3、延伸拓展,发散思维
课时有限,课堂无限;提问有尽边,思考无尽。教师课堂提问的宗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既可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9.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现在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构成了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适合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教学任务优质、高效地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最不易弄明白的地方,由于化学学科所反映的多是客观事物的微观世界,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解决,也很难见到成效的。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图形处理能力,如果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间变化进行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顺利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比如在我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往往会出现“有实验室找不到的物质”、“有物质而课堂上无法演示”等许多化学教学的具体问题。加之,中学化学教学中有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陌生的化工生产知识,这是我们日常化学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如果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现代化的远程教育,那问题就得到了基本的解决,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如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看到液态的氮、氧,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可以看到固态二氧化碳创造的烟雾缭绕效果;可以亲眼看到合成氨,生铁冶炼的设备;可以参观污水处理厂等等,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事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更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我曾有这样的教学感受,有时化学课上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现象往往稍纵即逝,学生经常为没有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而遗憾。如果重复进行实验,必然会造成时间和物料上的浪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师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过程,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调节图像的大小,远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导学
生观察,效果非常好。
2、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把图像的、声音的、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化学知识信息,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认识材料,增强化学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引发对化学学科的知识的关注,提高学子的注意力。如象有机化合物绪言、煤和石油、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等内容的教学,采用形声兼备的录像片辅助教学就比教师的单纯语言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2、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中“核外电子排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出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运动。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危险性较大;②耗时较长;③反应装置规模大小不适合;④反应现象不易控制及渐近过程。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实验课件,将其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 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老师讲解错误原因,以及错误原因可能造成危害,而不能直接进行错误的操作进行演示,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制好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呢还是先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用FLASH演示先熄灭酒精灯的错误操作,由于热胀冷缩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然后试管“嘭”的一声破裂了,学生印象深刻,也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不仅要有物质因素,即要有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媒体,更要有技术的灵魂,即是理性因素,它包括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方法和策略等因素。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有灵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知识,更要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备课程、备教材、备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备得一堂完整的、精彩的、凸现本节内容知识重点的好课。例如:初中化学石灰石这课教学中,上课刚开始就用flash播放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让学生看得精彩,听得聚精会神,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了,同时让学生接受了一回爱国主义教育。这时老师再开始石灰石用途的图片展示,紧接着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引出石灰石的主成分是碳酸钙,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归纳得出碳酸根的检验所需的试剂,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探讨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这样步步深入,环环紧 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再由ppt展示圆明园遗址,提出汗白玉经过大火焚烧就酥裂开来,这是为什么?接着由实验探究来做出解答。并搜索由贝壳烧制生石灰的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联系出石灰石、生石灰及熟石灰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学课堂结束,回到《石灰吟》,请学生来回答这首诗中“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包含的化学原理。整节课的设计前后呼应,紧紧相扣,凸现出了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媒体素材
多媒体课件的来源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二是网上下载。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制作出的课件是智慧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应为能够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而自豪。但是,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完全由自己制作的课件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量的课件还需要到网上去下载,并且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二次开发。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是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一所学校的化学教师相对教少,相互之间交流就更少了,我们化学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解决同一个教学难点甚至可以找到多个课件,我们可以有比较地吸收、利用、改进和开发。当然,也别忘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挂在网上供同仁参考和下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所共同遵循的准则。化学教学类专业网站出现的历史还不长,其内容尚在不断丰富之中,经常光顾这些网站,会发现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自己进行组合运用,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来。
3、扩大教学容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用老师口述,黑板书写,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效率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比如复习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复习课就是对所学多个章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内容较多,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大,逻辑性较强。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不仅单调,老师板书也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会不感兴趣。如果把多媒体用于这种课上,完全可以克服这种缺点,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10.试论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8-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必然会引入教学领域,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教育研究领域和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1.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国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讲述“co2性质”前,我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奇的论文。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非凡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把握提供充分的感性熟悉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原子》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动态演示的原子结构模式,再根据原子的结构,讨论原子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原子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都有间隔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5.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5.1 利用信息技术剖析化学机理。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
5.2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还可以模拟有毒物质的毒性实验,如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11.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会创新,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于是我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平时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看到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我们怎样运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然而当他们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他们自己经过一番摸索后,我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创设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自主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验证问题。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我先给学生一段求“1+2+3+ +n”的和的程序,在讲解和分析for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该程序的执行过程后,让学生动手修改此程序,写出“1 2 3 n”的积的程序和“2+4+6+ +n”的偶数和的程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常常能产生灵感,启发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中,有关“Excel图表制作”时,在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自由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想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优化创新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讲授《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富有创意的电子报刊,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张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主选择电子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制作。所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的电子报刊多种多样,内容繁多,涌現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世纪。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3.3
12.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十二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信息化, 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 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参与社会竞争。在教学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唤起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 其中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
创造思维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 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 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对信息技术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
1. 运用科学特点, 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在于对信息技术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应尽可能挖掘学科特点, 唤起学生创造意识。例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 我问学生:“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 可以玩游戏, 可以看影碟, 可以辅助教学, 可以上网……”我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 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 感到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 我利用计算机的特点结合典型事例并辅以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通过计算机得出的, 家里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 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时, 感到非常神奇, 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和问题, 进而产生深入的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 激发学生创造激情。一次, 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 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 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的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 而金山公司则是我国软件业一支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 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步伐。”借这件事, 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 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公司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 以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 需要包括拼搏。学生因此而更迫切地想学习信息技术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二、重要个性发展, 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每届新生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 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 以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动, 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 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 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 我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 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 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 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 绝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 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 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 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 我与学生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 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在授课时, 我一般只是把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讲解一下。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 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 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与教师对他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2. 尊重学生装的主体精神, 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 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 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 我总是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开始时, 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 总是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我故意不理他们, 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有自己摸索, 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 特别兴奋, 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 以后也就乐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 就是教师的最大欣慰。
三、注重因材施教, 开发创造才能。
教师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 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 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 有的学生小学学过计算机, 有的家里有计算机, 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奖, 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 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 但要学会自学, 把时间利用好, 要借助以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 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 不必心急, 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 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联系与实践。如在开始入门时, 我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网页或学习某种语言, 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学习指法、输入汉字、操作系统, 等等,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同时, 对于他们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
我深信,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比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 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
[2]电脑报.
13.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十三
例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单位: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乡上寨中学
姓名:陈世娟
例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乡上寨中学 陈世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感性认知物质、感受生活、走进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验也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们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实验不能保证满意的实验效果,甚至有些实验就根本无法开设。
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校筹建了多媒体室、网络室各一个,还将网线通到了各实验室并配上电脑,开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既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解决了我校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仪器不配套和不足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较好地提高了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在近几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本人悟出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相结合的一些辅助作用和一点反思。
一、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化学实验素材库
(1)图片素材库。包括:实验仪器图片、实验装置图片、实验操作图片等。
实验仪器图片包括我们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仪器。比如:酒精灯、试管、烧杯、导气管、量筒、集气瓶等。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们认识并熟记仪器名称。
实验操作图片主要是基本实验规范操作的相关图片。比如: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试管夹的使用等。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错误操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的对比,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实验装置图片主要是重点实验的装置图片。比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室炼铁等。还有这些图片拼装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组装和拆分,使用鼠标拖动任何一部分仪器,完整展示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不规范操作或者错误操作而引起危险的实验后果。
(2)视频素材库: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光盘或者网络视频,获取大量的素材。比如:有的视频中可实用的资料只有一小部分,本人通过视频剪切合并器将视频分段截取,然后按照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取实验、物质性质实验、探究实验、创新实验等分类整理,以备在的教学中使用。
(3)网址素材库:
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迅速,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可以把有益的网址收藏起来,需要随时点击链接。
本人常用的网址有:
中学化学资料网:http:///chemistry/ 经常浏览这些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网站,一定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活力课堂有极大的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活力实验课堂
1、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危险实验场景。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若在课堂上演示,可能会对师生造成伤害。借助信息技术制成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①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实验危险性较大,本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Flash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②浓硫酸稀释的实验,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疑问:把水倒入浓硫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个实验危险性很大,我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将浓硫酸滴入水中,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看到硫酸溶液飞溅的现象,加上伴音效果让学生明确实验危险性,使学生加深理解浓硫酸稀释时我们一定要做到“酸入水”的原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Flash动画演示真实而形象的说出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深刻的多,这样既有利于对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警示,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2、利用信息技术洞察微观粒子的运动。
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比如: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它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无法感知,更无从谈起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这对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本人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从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比如:在讲解水在通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本人通过课件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每两个氢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就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课件展示了微粒分开和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粒子间有间隔、粒子在不停的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水分解的变化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同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4、利用信息技术放大细微实验现象。
我们在做演示实验时,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现象。讲台附近的同学,可以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而稍远一点的同学常常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放大实验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看到相关实验现象。
比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探究Mg、Zn、Fe、Cu四种金属的活动性时,哪些金属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验时我将试管放在实物展台仪上,把反应现象投影到背投电视的大屏幕上。每个学生都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多少以及这些金属与盐酸反应速度的快慢,不仅演示效果真实可信,也便于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克服了常规演示实验教学中后面学生看不清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发展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三、一点反思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反复再现实验情景,构建探究型化学实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对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在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时,我们应注意避免以下三个误区:①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把课堂变得眼花缭乱,导致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把实验教学过程变成“影视欣赏”。②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致使课堂出现“信息技术满堂灌”现象,所以不必每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信息技术。③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演绎的,所以计算机和虚拟网络世界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背景创设教学情景,以学生能力为基准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4.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十四
关键词:延时评价;学生互评;案例;探究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时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造自由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教学知识难点时,应当采用延时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地球运动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都会受到空间想象力和方位感的困扰。
教师面对这个教学内容,通常有两种对策:
方法一:用较多的时间和较慢的速度详细系统地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即时评价,注意学生的掌握状况;再加以适量的练习及时巩固,但是,这样对于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接受,但是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来讲,讲解越详细,学生越容易混乱,练习越多,错误越多,越没有自信。所以,我们总是感觉,“好学生”怎么教都行,“差学生”怎么讲都没有用,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方法二:教师首先分析,学生之所以感觉正午太阳高度角很难理解,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方位感和空间想象力薄弱。那么,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去形象地感悟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即老师介绍方法,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去多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和规律,写出测量报告。在课堂上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并探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汇报展示: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报告(以下所涉人员均为化名)
组员:张雯嘉汪霖林赖想想洪文芮
分工:测量员:汪霖林记录员:洪文芮计算员:张雯嘉
汇报员:赖想想
测量原理:要测量太阳高度角,要让太阳处于一天最高的地方,只有当地时间为十二点时,太阳的高度才最高。因为我们使用是东经120度的时间(北京时间),由于各地经度不一样,手表上的十二点并不代表你所在地的地方时是十二点,也就是说,当时当地的太阳并不是处于它当天最高位置,此时测出来的角度是有误差的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1)搞清楚你所在地的经度;(2)用求地方时的方法,求出你所在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有多少差;(3)插棍子测量影子,计算在地上竖直立根小棍,测量小棍长度a和小棍在地面的投影长度b,a/b 即为夹角正切值,用反三角函数求夹角,再用计算器就可以算出测量所得的太阳高度角。
教师没有作出即时评价而是问其他组的同学的看法:小奇说:“在测量太阳高度角的过程中,被测物体越长误差会越小,很明显你们组的被测物体太短了,误差会很大,不够精确。我们组是把人当做被测物体,这样既方便又增加了被测物体的长度。”话音刚落,同学小贝就接过话题说:“用人体当做被测物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人的身高在一天当中是变化的,被测物体高度不确定,就会带来更大误差。”“而且你怎么保持人体跟地面绝对垂直呢?”小林接着补充问道:“对呀,那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老师进一步引导。小安说:“我们选择位置固定的、长度足够的、垂直于地面的物体——旗杆,不过我们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影子较长,而且影子落在斜坡上时,这样测量就会使影子变长,增加误差。”……“谁来总结一下测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小蕊说:“首先,选好被测物体,长度适中,最好是固定垂直于地面的物体。”小珊补充说:“时间可以再精确一些,可以用GPS 测出更精确的精度。”
显然,在方法二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把抽象的思维变成了形象的动作和直观的感受,而且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研究的主动性,不但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当然,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各组的测量结果不一致,因此他们之间就会有争议。自然,学生会想到请老师做出评判。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千万不要急于给出评判结果,而应当对学生的测量结果和探究内容一起分享、一起分析,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学生会再次充满信心地研究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探究问题的原因和结论。我想这个过程才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索的最重要的过程。教师越不给予即时评价,学生的探索就不会终止,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5.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十五
1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构建思路
本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重视基础,强调综合,培养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原则,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项目,具体思路是:① 按照化学基础实验、综合提高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3个实验层次组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层层深入;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验教学目的明确;③ 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并重,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⑤将实验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在教学中走向实践的条件。
1.2 基本框架
尽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普遍将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项目并达到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是不现实的。为此,以明确的能力目标为主线,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一方面注重化学与食品科学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积极地把科技成果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建立“基础、综合、研究”的多层次基础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见图1)。
“基础” 阶段。培养和强化学生基本专业实验技能。通过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训练,着重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为后续实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 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依据化学原理进行实验的方法、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分析、推论、归纳物质化学性质及化学原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探求兴趣做出适当选择,使学生各有所获,在实践中体验自己的已有知识层次得到提高的愉悦。
“研究” 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进行研究性实验设计,设计应具有前沿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前沿性体现在化学学科与食品科学的交叉和融合;研究性体现在对未知实验结果的探究,将教师的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应用性体现在研究性化学实验内容与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应用背景和前景。通过研究实验突出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研究实验对学生的基础训练进行全面考核,也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基础实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综合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性实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所谓开放式实验教学不光指实验室的开放、实验时间开放,还指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开放式实验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3],采用开放式教学,从而营造一个宽松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参与自己喜欢的实验活动。开放实验有以下几点优点:
(1)弥补实验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不足 在一定学时限制下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也不能涉及更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练习,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而开放实验项目往往能体现现代科技成就,与应用接轨的设计性和研究性题目。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可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科研能力得到锻炼[4]
(2)适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特色 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大批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具备一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特色,坚持因材施教,实施最适合学生的教育。
(3)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由于学生生源不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不同,在同一课堂上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课的学习,很难满足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一堂实验课后,有的理解并完全掌握实验的全部内容,有的只是机械的掌握实验操作,而原理不太理解,而有的同学可能理解该实验的内容都有困难。开放实验室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对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他们应掌握的实验基本操作。学生们为了获得满意的结果,即使超过了设计的学时,也认为非常有意义,因此每个同学做得很认真。由于学生的思考空间多了,做实验的时间也充分,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开放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5]。
3 基础化学实验评价的方式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方面进行的检查评定,也是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基础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之外,还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础化学课程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以“化整为零,重在平时,全面考核”的原则,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因为我们的学生基础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根本没进过实验室,作为实验课体系中的起点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室习惯,熟练并准确的实验操作技能,所以我们将实验课成绩按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际操作成绩三项给分,各项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便于指导老师客观评判学生成绩。
4 取得的主要成效
4.1 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2009年以来,食品专业教研室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几篇,获省部级论文奖4篇。实验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近5年来,承担或完成市厅级科研项目12项,项目经费112.4万元;横向项目2项,项目经费240.9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4篇,其中,被EI收录2篇。
4.2 技能大赛成效显著
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2名、团体二等奖;2010年,浙江省首届高职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2012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全国职业院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获三等奖1名;2013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竞赛中将再创佳绩。
4.3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我们充分利用食品教研室科研项目多和科研经费多的优势,根据学生自我选择的学科发展方向和自我设计的知识结构,通过每年的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近5年来,学生立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学生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
5 结 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因此必须构建以基础化学实验的必备基本技能为核心、以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线、层次递进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人有强烈的发展竞争意识,有强烈的学习和创新意识,获得了适合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充满必胜的信心。
摘要:阐述了食品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应用再延伸到创新设计的实验项目,形成序列递进训练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能力训练则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综合实验和介入教师科研工作的研究课题来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玉龙,高小红,文艳霞,等.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4):7-9.
[2]李巨超.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8):187-188.
[3]曾平莉,王东.药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87-88,94.
[4]缪谦.试析高校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156-157.
16.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变通性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5-01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特殊的使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山区民族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新的挑战:他们对课改与新教材的选取有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认识与理解。在山区民族中学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教学调查与分析,并引发思考── 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参考性的闸述。
1 激發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对山区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们崭新的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很想探个究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时学生的兴趣只是在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是不够稳定和持久的,它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伊始,我没有长篇大论枯燥无味地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而是从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开始,从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是同学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教WORD时,我先教授在WORD中是怎样制作一个表格,然后导入动态的图片。用上艺术型时,同学们都投去好奇的目光,乘热打铁,让学生练习编辑一份作息表,让他们对作息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美化,给文字运用上艺术字,然后开展比赛,看哪个组的做的又快又好,通过视频录制,播放给全班同学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和相应的情景氛围,能激发兴趣,激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2 重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展学生思想的开阔性
变通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根基。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运用头脑风暴发让学生学会大开阔性思维,这种开阔性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发展学生创新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固定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发现问题、探奇、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地各抒己见,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外的收获。如在教FrontPage制作网页中的滚动字幕时,字幕的背景只能是某种纯颜色,我就试问学生:“能不能以图片作背景?”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办法。终于有一位学生利用边框阴影进作出以图片为背景的滚动字幕,漂亮极了,我就请这位同学教给给全班同学,这样,全班同学也就掌握了这一“绝招”。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都予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地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3 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创新能力,应该思维流畅,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信息技术课需要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教学中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实验,给学生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不需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创新思考的乐趣。这不仅能更好诠释教学内容,还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PowerPoint制作动画的课时,只讲基本的内容。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如果学生吸收较好,也可讲的更少,大部分学生自己去探索。同一目标有多种方法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以达到授业解惑和培养创新的目的。如在PowerPoint中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在教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情、分析事情、解决事情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能帮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WORD的整体训练中,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报刊,要求图文并茂,有艺术字和分区等,里面内容完全由学生自由想象。学生在完成报刊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精神,通过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实施。作为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荐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28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08-21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论文06-26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