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测试题

2024-08-31

音乐课程标准测试题(精选8篇)

1.音乐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一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

一、每空1分

1、美育

2、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3、音乐审美,兴趣爱好,全体学生,个性,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学科,民族音乐,多元文化,评价机制。

4、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5、基本表现要素,常见结构(曲式),体裁形式。

二、每小题5分

1、(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2)音乐情绪与情感,(3)音乐体裁与形式,(4)音乐风格与形式

领域二:表现

(1)演唱,(2)演奏(3)综合性艺术表演(4)识读乐谱领域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2)即兴创作(3)创作实践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2)音乐与姊妹艺术(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三、9分

要点: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2.音乐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二

一、《修订版》相对于《实验稿》的创新之处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诱导、启迪的作用。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 《音乐课程标准》也作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修订版》主要是在《实验稿》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 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修改和创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明确

1. 课程性质更加突出

《修订版》深化了对音乐课程性质的理解, 把原来第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了“课程性质”, 并且从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从性质中体现了价值内涵, 并且明确了音乐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一特点。

2. 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修订版》将《实验稿》中的十条基本理念进行整合、提炼, 变成了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五条。具体变动情况是, 将《实验稿》的第一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和第二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进行合并, 变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同时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 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等内容;将《实验稿》中的第三条“面向全体学生”和第四条“注重个性发展”直接合并成为第五条;将实验稿中的第五条“重视音乐实践”和第六条“鼓励音乐创作”合并为第二条“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作”, 从而把音乐实践由“重视”提到“强调”的层面上;把实验稿中的第七条“提倡学科综合”进行创新提炼, 变成《修订版》的第三条“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更进一步强调音乐课程的特点以及价值所在;将《实验稿》中的第八条“弘扬民族文化”和第九条“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强调音乐文化的主要地位。将《实验稿》中的第十条“完善评价机制”在此部分中删除。

3.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点更加明确

《修订版》从整体来讲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更加突出, 凸显了音乐学科的内在性质与理念, 明确了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强调了音乐较强的情感性、审美性、再现性、形象性、实践性等特点, 也更加清晰了课程的价值导向。

(二) 对音乐课程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1. 对音乐课程的要求用词更加准确

这主要表现在内容框架中用词的改变。比如, 《修订版》将《实验稿》第一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 改成了“感受与欣赏”,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欣赏”一般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 而“鉴赏”则较为深入, 它是通过对照、比较和评价性的判断来欣赏, 两者的感受程度不同。所以,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 “欣赏”较为恰当。又如, 《修订版》将《实验稿》领域三中的“即兴创造”修改为“即兴编创”, 这个要求是有不同的, “编创”具有编排创造的意思, 比“创造”更适用于音乐艺术当中, 也显得更专业。

2.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和体验作品意境, 《修订版》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体现“技巧为作品和感情服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1) 在节拍感受能力上, 要求小学1~2年级能对二拍子和三拍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3~6年级主要是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律动感。 (2) 在演唱上, 《修订版》对演唱歌曲类型的要求更为细致。例如, 对于小学1~2年级, 具体到指定民歌类型的要求;到3~6年级时, 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增设了了解变声期嗓音的保护措施等内容;在3~9年级时, 还把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唱段要求加入其中, 更加重视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学习和传承,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 在演奏上, 《修订版》对所要学会演奏的乐器类型作了明确的要求, 主要是竖笛、口琴、口风琴等。 (4) 在识谱能力上, 《修订版》的要求提高了。例如, 《实验稿》在3~6年级时, 只要求学生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 而《修订版》中则把原来7~9年级的“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 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提到了3~6年级, 并且把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 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二、音乐课程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一线音乐教师的访谈得知, 在实施和推进《实验稿》的过程中, 音乐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 教师的专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专业化, 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 它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1]音乐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 需要比别的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中小学校普遍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当作主要学科, 而把音乐当作副科, 造成音乐课的社会地位不高, 相应地音乐教师获得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少。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 (尤其是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小学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 音乐课常常由其他学科的教师顶替。这些教师能勉强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就不错了, 对《音乐课程标准》自然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 这就影响了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所以音乐教师在专业化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教材的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优质的音乐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出音乐最本质的审美价值,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 教材在编制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 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但不少音乐教材在编制时, 没能充分传达《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 就以戏曲知识进教材为例。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本土文化, 音乐课理应加以重视。然而在音乐教材中, 对戏曲相关知识的介绍较为稀少, 甚至存在空档的现象。在人音版教材 (实验稿) 中,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些戏曲知识的介绍, 接着是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介绍了几种地方戏曲, 而直到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才再次对经典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选段进行介绍。笔者认为, 教材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应具有连贯性, 就拿戏曲知识学习来说, 建议该教材在修订时可以考虑在每一册用一个单元对戏曲知识进行介绍, 以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

总之, 2011年的《修订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比如它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结合音乐学科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又如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更加凸显音乐的本质价值和注重音乐的实践特点, 等等。对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将《修订版》中最新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和陶冶功能, 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3.音乐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三

【关键词】江苏中职;音乐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41-03

【作者简介】姚艳,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210002)教务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语文教学。

就课程教学而言,音乐专业课程教学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完善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课程标准的研制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本次音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由江苏省戏剧学校牵头,在全省二十余所开设音乐专业的教育系统及行业系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研制过程与成果审定均有高校及用人单位的参与。

一、课程标准各部分简要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主要说明课程地位、课程功能、课程特点以及此课程前后的关联课程。本次我们主要编写的是音乐专业的三门专业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以“钢琴基础训练”为例,其课程性质确定为: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为后续声乐表演、器乐表演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必修”“专业平台方向课程”阐明课程类型;“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说明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艺术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并可以直接应用于演出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说明课程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应着眼于两个基点:一是本课程在艺术表演职业岗位中凸显的核心能力,二是作为艺术表演人才的人文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与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一致,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原则上16~18学时为1学分”的规定,本次编写的三个课标中“钢琴基础训练”为66学时、4学分;“乐理”为64学时、4学分;“视唱练耳”为198学时、1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说明课程内容的规划与设计,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一部分明确提出了岗位能力、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之间的逻辑关联、愿景规划和实施设计,然后从定位、目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便于课程实施者、接受者、评价者系统掌握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主要是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分条目细析构成“核心”与“关键”的具体素养、能力。音乐专业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音乐演艺行业、产业建设者,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全方位、立体地构建了人的素质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用可测性动词对项目(模块)、任务(单元)、要求进行描述,在教和学两个主体上,对是否能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求证。

尽管艺术职业教育本身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但我们仍然要保证,先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表演人才,然后再进行个性化的特长培养,以期学生在专业发展的轨道上行走得更远。因此,在“内容与要求”的确定中,特别要说明的是仅规定了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让构成人才培养基本骨架的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实施建议分析

音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教材选用和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四个方面提出教学实践建议。因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课程教学的实施呈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化、评价方式的主观性、教材使用的二次开发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等特点,这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引发了不易评价的随意性问题。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提出实施建议,特别是强调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行业人员参与评价,力求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合并考虑,一方面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另一方面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发挥,给课程教学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适应我省不同地区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七)说明

从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及使用范围、课程标准开发团队的主要组成名单、其他特别需要的补充说明三个方面表述。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这是依据当前课标开发的新趋势,对本次课标开发进行的重要调整,是课程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以“钢琴基础训练”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性质”中,提出将“基本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作为钢琴基础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然后在“课程目标”中,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分段表述,加以分解;在“课程内容与要求”的设定中,选择五个教学模块,从“基本姿态”到“风格表现”循序渐进加以落实;最后在“实施建议”中从教学、评价方式与主体、教材选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角度阐述师资、设备、课时的保障,从而确保达到本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水准。

(二)内容注重基础性、可测性、发展性

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性、可测性、发展性。知识点(能力点)的产生从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梳理,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知识点(能力点)避免了过于粗放和过于琐碎,利于实施也利于评价。同时,考虑学生、学校、地区的个性差异,也安排了部分可选内容,以便于选择使用。

比如:在“钢琴基础训练”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中,模块内容的选择均为“基本演奏技巧”,教学要求的标准为“会运用”“初步掌握”等。在“乐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学校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学时”。

(三)增加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实训、实验、讨论和辩论的机会,根据个人兴趣从事技术改进、科技创新等。

比如:“视唱练耳”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明确提出“按照‘听、唱、弹、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组织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在实例分析中归纳理论知识,在技能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做中学、做中教,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此外,本次研制的三个课程标准,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各种艺术观摩活动与交流性的学习演奏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演奏会、综合音乐会,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

(四)提高行业产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水平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注重研究音乐表演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积极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次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省教育厅颁布实施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内有“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这是根据音乐表演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制定的,因此,本次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设计思路”时,参考了此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五)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主要从三方面考虑提出,一是评价基本理念,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二是评价方式方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多元的评价主体,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三是评价实施过程,以课程目标和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为依据,指导教师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

在评价内容上,从熟练程度、作品完整性和音乐表现力三个角度评价学生的演奏能力,既要注重学生演奏技能,又要关注学生艺术审美意识等核心素养。同时,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自身成长情况,肯定其技能上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丰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渠道

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课程资源”更新、更广、更深的定义,拓展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眼界。除却我们常见的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与工具等,还强调了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专业演出团体、行业单位、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生成性资源(比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新资源的使用)。

三、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需要发挥自主性

新的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变革,改革能否成功,教师的素质以及对新课标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使用是关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成功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说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主性”不够,那么我们艺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发挥好自己在“规范性”前提下的“自主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艺术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加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站在课程标准角度打造自己的课堂。

(二)全面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是否能够高水平地完成一首作品的演唱或是演奏,而是要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性,不是仅仅表现为能否挑选曲目,还表现在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创造自我;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发展性,不是通过与同学间的横向比较来体现,而是通过自己的纵向回顾来判定。教师要客观分析、评价学生的个体能力,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一点,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课程标准是基础,在此之上的纵向进程才是教师更应关注的发展性问题,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三)教师要在研究中成长

4.音乐课程标准 篇四

第一部分

前 言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关于模块的设置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音乐课程的性质,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音乐鉴赏 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歌唱、演奏 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创作 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模块。

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上述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虽有不同的侧重,但对于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音乐鉴赏”作为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2.关于学分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方案》规定,学生每完成18学时的学习任务,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需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

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容量和要求,在高中音乐课程的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为2学分,其余五个模块各为1学分。

对于具有较强音乐能力并愿意在音乐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在获得必修学分后,鼓励选修其他模块,或继续深化歌唱、演奏、创作模块的学习,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

3.学生选课及不同模块的实施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在学牛选课前,应将音乐课程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和开课计划(包括课时安排、上课地点、教材和任课教师等)及时向学生详加介绍。在学生选课时,音乐教师应和班主任共同对学生选课给予具体指导,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有能力开出的模块,均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通过教师的指导,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

从目前师资及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分步实施。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高中音乐课程结构及教学实施表 高中音乐课程学分

⑴高中音乐课程共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⑵高中音乐课学分:1)、必修学分3学分,选修学分5分 2)、每个模块 18学时,考评合格得1学分。其中,音乐鉴赏:必修2学分,36学时。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每个模块18学时,考评合格得1学分。必修3学分,在高中的任一学年开设(通常在高一或高二年级)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课程日标,内含在以下三个维度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比较。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3.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合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了解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培养与其相关的表演、创作能力。

上述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表述,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内容标准] 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荚,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欣赏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

聆听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认识了解中外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并能对其做出评价。

能够联系姊妹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所聆听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文化特征作比较,并进行综合评论。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能够对标题音乐和非柝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

能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能够借助乐谱熟悉音乐作品的主题。

能够在电脑上应用相关软件欣赏音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

[活动建议] “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

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鼓励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可采用办音乐墙报或召开专题音乐班会等形式,交流鉴赏体验。

二、歌 唱

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歌唱教学应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内容标准] 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

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

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

重视合唱曲目的积累,本模块一般应排练合唱曲3~5首。

在重唱中,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唱任务,并能做到与其他声部默契、和谐。

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

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唱优秀的民间歌曲。

[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地融于歌唱实践活动中。

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

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分声部排练要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合排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

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可安排较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唱民歌。

三、演 奏

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牛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并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内容标准] 欣赏优秀的器乐作品,感受器乐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积极参与合奏、重奏、独奏等实践活动。

学习并逐步掌握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能够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能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情感。

在合奏中,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符合乐队的演奏要求;能桉总谱的要求进行排练,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并能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能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正确的反应;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意见。

重视合奏曲目的积累,本模块一般应排练合奏曲2—4首。

在重奏中,能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奏任务,并做到与其他声部默契、和谐。

在独奏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奏乐曲。

能较熟练地运用乐谱演奏乐曲。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习演奏优秀的民间乐曲。

[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器乐作品,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与愿望。

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合奏曲的排练要重视学生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分声部练习要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合排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成熟后进行精排。

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奏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

乐队的类型、规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如:民族管弦乐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西洋管弦乐队、西洋管乐队、电声乐队、混合乐队、重奏小组等。独奏乐器的选择,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可安排较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习演奏民间乐曲。

四、创 作

高中学生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这种学习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应以歌曲创作为重点。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或有兴趣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加音乐创作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形式的创作实践。

[内容标准] 学习音乐材料组织与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声乐作品中的词曲结合关系,初步掌握音乐作品结构的一般常识及基本的作曲手法,参与以歌曲创作为主的创作实践。

学习音乐创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遵循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进行创作学习,并能用简谱或五线谱较准确地记录作品。

尝试为歌词谱曲、为旋律配置简易伴奏,或利用各种不同的音源材料,进行某一主题的命题创作。

在电脑上尝试运用数字音序和数字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和创作。鼓励学生在当地进行采风活动,采集优秀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和改编的素材。

[活动建议] 通过分析典范音乐作品,逐步地渗透创作音乐的意识,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抒发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兴趣。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引导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创作实践中,可通过学习创作不同风格、不同性格的歌(乐)曲的音乐主题入手,进而探索音乐展开的基本手法和创作技能。

学生的习作,应尽可能组织试唱、试奏及评论,不断修改提高。

建议选修本模块的学生,结合选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模块,更好地将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

五、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

[内容标准] 积极参与舞蹈的学习、排练、演出等活动。

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及动作组合,并在音乐声中练习和熟练。

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适合的音乐,或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舞蹈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情绪情感。

能根据指定或自选的音乐即兴舞蹈。

学习优秀的舞蹈或舞剧片段,能够生动地进行表演。能够根据音乐,设计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

结合欣赏和排练,了解舞蹈的起源、发展、体裁及相关文化知识。能够鉴赏和评价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特色及风格。

[活动建议] 练习舞蹈动作或排练舞蹈,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训练舞蹈动作、排练舞蹈之前,要做适量的准备活动以舒展身体。

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舞蹈的情感表现及节奏的准确性。在学习和排练舞蹈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音乐感的培养。

丰富的舞蹈语言是创编舞蹈的前提。通过现场观摩、观看录像或排练优秀舞蹈作品,帮助学生积累舞蹈语言。可通过表演实践和反复切磋,逐步提高学生创编和排演舞蹈的水平。

引导学生收集与舞蹈相关的文化资料,并组织交流研讨。

六、音乐与戏剧表演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重视表演及创编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

[内容标准] 欣赏中国戏曲、中外歌剧、音乐剧及戏剧和影视配乐等,了解戏剧构成的主要元素,认识音乐在不同类别的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配适当的音乐,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词、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能够选择适当的题材,创编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小型音乐剧,并参与排练及演出。

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我国的戏曲唱段及中外歌剧选段。

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发展、流派风格、主要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并能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出评价。

[活动建议] 根据戏剧表演的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体验、理解、鉴赏包括影视在内的多种门类的优秀艺术作品,适应戏剧表演的需要。

可从朗诵配乐,或参与表演音乐戏剧小品入手,从感性上认知音乐在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中的作用。

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提炼戏剧素材,进行创编。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讨论和评议,并在排练和演出中得到实践的检验。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奉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刘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开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城乡、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学校及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民族、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改进、提高音乐教学工作,促进课程改革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3.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项内容。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肯定其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方向,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良好评价氛围。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音乐的感受体验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探究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等。

2.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应给子充分关注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习作展示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一模块的学习结束时进行。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做出总体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是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町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演唱、演奏、创作、舞蹈和戏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定量评价。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以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做出相应的评价。

班级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作品,音乐评论,或就某一专题展开的讨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的展示等活动,是生动活泼、富于实效和具有音乐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类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通过此类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家长对师生的他评,都是必要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叮以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应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教科书要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日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音乐课程标准》相吻合。

2.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内容要生动、千富、多样,应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

3.教科书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及音乐教育的规律.保证教材内容的准确性、严谨性。加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发掘音乐的人文内涵。

4.教科书应重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设计内容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教科书的编写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注重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柯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所选曲目中,应包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初至七十年代的创作和八十年代以来优秀的新作品、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适量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

6.教科书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模块之中,注意每—模块内容设置的合坝与均衡。

7.教科书由文字、乐谱、图片和视听材料共同组成,各部分应紧密结合、整合配套。视听材料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CD、VCD、DVD和CD—R等),以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

8.“音乐鉴赏”模块应有单独的教科书;其余5个模块,可以单独或合并编写教科书。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包括学生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的视听材料),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2.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教师是实施音乐课程的关键因素,学校应聘任专职音乐教师任课。由于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不同,提倡校际问的师资交流及跨校兼课。为了弥补专职音乐教师的不足,可以聘请校内具有音乐艺术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帅兼课。如条件允许,也可聘请符合教师任职资格的音乐工作者到校兼课。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

4.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应配备音乐专用教室和必要的教学设备,除学校常用乐器(如键盘乐器、部分管弦乐器、民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外,还应配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设备和多媒体电脑。

学校图书馆和音乐教研组应购置足够数量的音乐书籍、乐谱、杂志和视听资料以及音乐软件,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音乐书籍和视听资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用。

5.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门。学校领导不仅应该加强管理。还应要求学校的有关部门配合音乐教育活动及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6.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合理地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场地、经费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7.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旨乐课程资源。应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听音乐会、采访民间艺人,或请专业音乐家到校表演、举办音乐讲座等。

5.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篇五

府谷县第四小学

高 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

四、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3、知识与技能

五、理解课标

《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小学音乐教学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培养兴趣入手,发展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1、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 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2、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由于经济形社会环境的现在文化传播媒介的广泛,流行、商业化的艺术音乐等,都成为现在学生盲目追宠的所谓新风尚。音乐课堂上学生都在以他们的审美要求去审美着歌曲。是不是够流行,够不够酷……等这些因素。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

六、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2、教师

3、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自评的方式,可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6.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测试题 篇六

一、填空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路)、(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9、《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2、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6、(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17、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9、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2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1、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选择(1-10题为单选题,11-15题为多选题)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教师成长

D.情感、态度、价值观

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7、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

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9、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

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A.及时复习

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

D.分数复习

1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的过程。A.生动活泼的B.主动的C.富于个性

D.被动的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A,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5、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

B.符号感

C.空间观念

D.统计观念

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简答

1、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立足激励原则;(2)、关注人性原则;(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2、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那几个阶段?(1)、第一学段(1~3年级);(2)、第二学段(4~6年级);(3)、第三学段(7~9年级)。

3、课程内容(即四大领域)的内容是什么?(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概率;(4)、综合与实践。

4、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是什么?(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5、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1)、导向功能 ;(2)、反馈功能;(3)、决策改进功能。

6、三个“不要”指的是什么?(1)、情节不要太多;(2)、环节不要太细;(3)、问题不要太碎。

7、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教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2)、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小学数学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学评教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

8、新时期下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反思?(1)、在教学实践中反思;(2)、在与他人交流评价中反思;(3)、在与学生交流评价中反思。

9、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是什么?(1)、分项评价;(2)、激励评价;(3)、跟踪评价;(4)、延迟评价;(5)、协商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1)课后备课;(2)教学后记;(3)教学诊断;(4)反思日记;(5)教学案例;(6)观摩分析。

四、论述题

1、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关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两段很重要的论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小学数学发展性考试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潜能,建立自信培养情感,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答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案: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7.音乐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七

1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概述

1.1 目标:

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可以说, 我国整个的师范教育是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相伴而生的。而师范音乐教育便是整个师范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那么, 它的培养目标也同整个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即为中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这一目标贯穿始终, 从师范院校诞生之日起直到如今。

1.2 性质:

始终与“美育”息息相关。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百年的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教育目标, 而当我们回顾高师音乐教育的历史, 我们会同样惊奇地发现, 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始终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整个二十实际的美育教育中, 伴随着两次“美育高潮”的出现———20世纪初以蔡元培倡导的“美育代宗教”思想为代表的美育高潮和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政策和理论中的“美育”讨论及一系列的美育研究为标志的再一次高潮———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同样经历了两次教育的繁荣期。

1.3 内容与方法:

教育教学中的“拿来主义”。我国的音乐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广义的音乐教育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狭义的音乐教育主要指学校音乐教育,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受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影响, 新文化、新思潮如狂飙般席卷整个中国。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美”的思想, 但真正美学意义上“美”的概念却是由西方人 (美·鲍姆伽:) 提出来的。当前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乏音乐, 但他们对音乐的接受与选择却不是来自于学校的音乐课, 而是更多地是来自于娱乐式、快餐式的大众流行音乐。对于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为丰富的高雅音乐却不愿问津, 许多青少年对中国音乐一无所知, 造成了音乐欣赏的不平衡发展。这一方面与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有关。音乐课程的设置不能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求, 僵硬死板, 使学生面对音乐课产生了厌烦心理甚至抵触情绪。

针对这种基础音乐教育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 力求新课程体现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着重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学习内容生动有趣, 丰富多彩, 有明显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 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便有赖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主导作用。

2 实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2.1 课程设置与教育实习链条化

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即“三性” (“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的缺失后, 就应该及时地拿出解决的办法。在这里, 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明确办学/培养目标——“师范性”———为依托, 合理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并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实习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同时, 也要意识到“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不可以将它们简单地“分而治之”, 而要真正地将“教育实习”合理地调配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整体“课程设置”之中, 使二者形成一种链条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优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今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已走在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沿, 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的培训基地, 音乐课程的改革便也势在必行。

其次要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我们一再强调高师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 而音乐教育实习就是对在校师范生能够更好地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的职前培训, 也是对师范生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都较强的“实战演习”。然而,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中所分析的那样, 目前多数高师音乐院校的教育实习都流于“形式化”, 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采取在全部课程结束后, 于第八学期 (或第七学期) 集中一段时间 (通常为6周) 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实习。那么,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实习制度, 那么就要实行一种“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所谓“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就是将教育实习纳入到课程优化的建设当中去。

2.2 高师音乐院系改革科学化

既然高师音乐院系的建设存在着诸如“生源素质差”、“管理体制不健全”和“教师自身观念的陈旧”等问题, 那么, 如何才能够将这些状况得到一一的改善与解决呢?笔者认为就是要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呈现出“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具体地说就是要进一步使高师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转变以及使高师音乐院系的建设朝着国际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健全高师管理体制;其次要在中外音乐教育比较中求得国际化发展。此外, 目前各国的音乐教育也都十分注重民族化发展, 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 很多国家都已经在课程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师范音乐教育是在近代从欧洲借鉴过来的等一系列原因, 所以从一开始就以西方音乐的教育教学为体例。例如斯波索宾的和声、莱昂的器乐曲式、斯克波夫的复调、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等等。钢琴、声乐的练习曲中, 西方乐曲占了95%以上。这样致使长期以来, 高师音乐教育基本上沿袭欧美和前苏联的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师生受“欧美音乐理论”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认同和应有的尊重, 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

有比较才能够有借鉴, 比如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科达伊的音乐教育目标就是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让音乐成为每个匈牙利人都能理解的语言。那么, 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应该适时地建立一条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教育体系, 将传统的与现代的音乐及教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在一起, 不仅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 更是为了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素养。

摘要: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现状却并没有能够完全紧跟中小学新课改后的《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师资的培养还大多按照以往的老套路进行, 因此培养出来的音乐师范毕业生不能够完全适合中小学对新型音乐教师的需求。这样, 就造成了一种培养目标与需求结果之间的“脱节”现象。我们只有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才能使之呈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为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提高更优质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声乐表演,高师音乐教育,新课改,脱节,改革

参考文献

[1]肖敬容等.普通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3.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3]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1.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3.

[6]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11.

[7]王英奎等.音乐教师新课程教学指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3, 3.

[8]曹理, 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9]郑莉, 金亚文编著.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8.定位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 篇八

定位角色

以前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种教学观念在我国已经盛行了好多年了,这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上对教师起着指导作用。于是老师们也乐此不疲。一本教案用三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也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无可否认,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填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必须走出自身角色的误区,重新为自己定位。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时会遇到一些问题。进而主动向教师提问、探索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获得信息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呢?在教学方法上,重诱导、重探索。在引导学生时可以预设程序,使学生的探索方法能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在教学形式上,重讨论、重答问。不搞单向传递,应开展双向或者多向的交流。通过运用小组讨论、师生对话来达到解决问题、获得能力的目的。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探索知识。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帮助他们寻求学习的方法。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组织学生表演、扮演不同的音乐角色、开展不同形式的演唱实践以及班级音乐会等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外的一些活动,如艺术社团、音乐采风等,教师加以组织指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合作”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过去人们常常将教师视为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教师往往也以权威自居。而现代教育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音乐教师要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来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各自不同的能力。在运用问题教学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思索、讨论并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在自主学习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到学习结果的讨论中。在音乐综合学习中,在组织学生开展艺术活动、交流、演出等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更多地运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提高自身能力。

定位新的师生关系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上、智慧上,更体现在思想上、人格上。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而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一首首好听的歌曲、乐曲,需要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不好,又如何感受生命之美?

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音乐教师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音乐的范围。生活有多么广阔,音乐就有多么广阔,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所教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熟悉本科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丰富自己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特别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多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教学经验。视野宽广、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胜任新的音乐教学。

不断地学习并具备教育机智。作为新型音乐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四个要素。我们很多的教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对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较偏爱,对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有一定的歧视。这样有意无意地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对学生的发展不利。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如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等,据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应付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上一篇:学士学位个人申请书范文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8 短语、句子、日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