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教后反思

2024-10-20

九寨沟教后反思(精选17篇)

1.九寨沟教后反思 篇一

阿河滩清真寺大殿施工方案

鉴于大殿的残损状况,拟对大殿进行卸荷拨正、挑顶修缮:屋面卸荷后,局部拆落木构架,对残损构件或残损点逐个进行修整,更换残损严重的构件,再重新安装,并在安装时进行整体加固。

一、附属文物保护:在支搭脚手架前,对地面采用木板铺设后垫木板支搭脚手架;对大殿前檐下石栏杆及台阶采用木板包裹进行保护,避免屋面施工时对其造成损坏。

二、屋面卸荷:

应先揭除瓦顶,再由上而下分层拆落望板、椽。拆落木构架前,应先给所有拟拆落的构件编号,并将构件编号标明在记录图纸上。⑴

屋面卸荷后,对各角角梁后尾均需进行检查,据实采取归位、铁箍加固等措施。补配缺失瓦件、勾头、滴水;更换糟朽的檐椽、飞椽、望板及连檐;整修斗栱,补配小斗;开裂的柱子用干燥木条嵌补裂缝,结构胶粘牢;恢复原装修式样;恢复原地面铺装,补配阶条石、踏步和散水工程。

三、柱子顶升拨正:

在进场勘察时发现前檐柱子及大殿内柱子均有不均匀沉降,拟对柱子进行拉线抄平、顶升拨正,对大殿内开裂柱子进行裂缝嵌补必要时采取铁箍加固。

对木柱的干缩裂缝,当其深度不超过柱径l/3时,可按下列嵌补方法进行修整:

○1当裂缝宽度不大于3mm时,可在柱的油饰或断白过程中,用腻子勾抹严实。

○2当裂缝宽度在3~30mm时,可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剂粘牢。

○3当裂缝宽度大于30mm时,除用木条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尚应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若柱的开裂段较长,则箍距不宜大于0.5m。铁箍应嵌入柱内,使其外皮与柱外皮齐平。

四、斗栱整修:

对檐下斗栱的每个构件逐一编号、摄像后,由上向下分层解体,再依据各个构件的实际保存情况用原材料严格按原制、原结构方式补配、加固、归安,并对斗栱进行防虫防腐处理。

⑴整修斗栱,补配缺失的小斗; ⑵整修后檐断裂、松散、变形的栱; ⑶整修后檐开裂、变形严重的坐斗。⑷斗栱进行防虫防腐处理。

斗栱开裂嵌补:先将裂缝处清理干净,必要时可用气泵吹出裂缝中的尘土;之后用扁铲将裂缝口处进行适当修整,用同材质干燥旧木料砍、刨成相同宽窄的木条,实际一段裂缝可用几段木条嵌补,但易少不宜多。木条试嵌随形后,根据环境条件,调整配比,将结构胶涂抹于缝口处和木条与缝口相接处部位。按胶的使用要求停放适当时间,然后进行嵌补,按设计要求加铁箍,铁箍加固在间隔数日后进行。

五、大木构架:

⑴屋面卸荷后,对各角角梁后尾进行检查,据实采取归位、铁箍加固等措施;

⑵清理木构件上的雨渍;

⑶开裂的木构架用干燥木条嵌补裂缝,结构胶粘牢;

⑷开裂的梁头用干燥木条嵌补,结构胶粘牢;归位拔榫的角梁和单步梁;

⑸清理前檐及廊间木构件涂刷的黄漆。

⑹拆除现代装饰材料包裹的柱子,依据实际情况对木构件进行修补。⑺木构件进行防虫防腐处理。

1、劈裂加固

对梁枋的干缩裂缝的处理:

○1当构件的水平裂缝深度小于梁宽或梁直径的1/4时,采取嵌补的方法进行修整,即先用木条和耐水性胶粘剂,将缝隙嵌补粘结严实,再用两道以上铁箍箍紧。

○2若构件的裂缝深度超过以上限值,则应进行承载能力验算,若验算结果能满足受力要求,仍可采用以上方法修整;若不满足受力要求时,则更换构件。

具体加固方法如下:

当梁≤lOmm、枋劈裂裂缝宽度≤25mm,长不超过1/2L(长度),深不超过1/4B(宽度)时,吊顶内梁柱用油灰填补即可,必要时用木条嵌补或再加箍;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加铁箍;结构胶为改性环氧树脂,根据使用调整配比,区别室内外环境及木材的要求,大木构件普遍存在干裂现象,裂缝需嵌补量估计算为50%劈裂裂缝宽度>25ram,长超过l/2L(长度),深超过l/4B(宽度)时,除嵌补外,须加铁箍卜2道,宽50一lOOmm,厚3-4ram,先将裂缝处清理干净,必要时可用气泵吹出裂缝中的尘土;之后用扁铲将裂缝口处进行适当修整,用同材质干燥旧木料砍、刨成相同宽窄的木条,实际一段裂缝可用几段木条嵌补,但易少不宜多。木条试嵌随形后,根据环境条件,调整配比,将结构胶涂抹于缝口处和木条与缝口相接处部位。按胶的使用要求停放适当时间,然后进行嵌补,按设计要求加铁箍,铁箍加固在间隔数日后进行。

2、糟朽处理:

当梁枋构件有不同程度的腐朽而需修补、加固时,应根据其承载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当其剩余截面面积尚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贴补的方法进行修复。贴补前,应先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经防腐处理后,用干燥木材按所需形状及尺寸,以耐水性胶粘剂贴补严实,再用铁箍或螺栓紧固,若其承载能力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则须更换构件。更换时,选用与原构件相同树种的干燥木材,并预先做好防腐处理。将糟朽处进行剔除,之后把剔除部位做拼接处理。

3、铁活加固:

对于拔榫的构架按设计要求进行扁铁拉接。铁件要进行防锈处理,拉接部位如露明还要使扁铁卧入木件内,且比木件表面略低。

六、木基层修缮:

1、椽飞修补、更换:

椽、飞糟朽小于20mm时,将糟朽处剔除干净,做防腐处理,用干燥木材粘补整齐。当椽飞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并经设计认可需更换的,按原规格、原特征进行更换,材质与原材质相同,更换时尽可能减少对原椽望构造的损坏。

制作加工前先检查更换的新构件木材,新材木质要与原材木质相同。所加工的构件长短和断面大小根据各殿座模数口份不同和檐出不等,具体尺寸以原有尺寸一致,飞头椽尾长度必须同原椽一致。各种椽子,连檐等的用料不得有透节疤、劈裂和顺木纹的木材,必须选用通长直顺的木料。按古建传统操作程序原尺寸进行加工添配。椽飞等并要放实样、套样板,画线制作,各部件尺寸准确。作样板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成批加工制作。加工檐椽子要求浑圆顺直,檐椽上头压掌的合掌面角度正确平整,与旧椽掌相吻合。飞椽椽身必须方正顺直,在木望板上钉钉,从底面看不得有露钉现象。闸档板薄厚、大小与原闸档板一致。

椽子:维修原则是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

残毁旧椽的选用:拆下的旧椽安装前应进行清理、修补,挑选可用的构件,查清修补添配的数量。局部糟朽不超过原有直径的2/5的认为是可用构件,椽头糟朽不能承托连檐时列为需要更换构件;劈裂深不超过直径l/

2、长度不超过全长2/3的认为可用构件。

加固:细小裂缝一般暂不做处理,腻子勾抿严密。裂缝在0.5厘米以上的嵌补木条,用胶粘牢或在外围用2cm厚薄铁条包钉加固。糟朽处应将朽木砍净,用拆下旧椽料按糟朽部位的形状、尺寸,砍好用胶粘牢,椽子顶面糟朽在lcm以内的只将糟朽部位砍刮干净,不再钉补。

更换椽子:更换尽量使用旧料,首先考虑的是建筑物本身的旧椽料。飞椽头部受雨淋易糟朽,凡不影响钉大连檐的应继续使用。尾部易劈裂,尖端极薄更易折断,残留长度的头尾比例保持在l:2以上的列为可用构件。裂缝长不超过头部的1/2,深不超过直径的l/2的可继续使用,但应用环氧树脂灌缝粘牢或用铁腰子加固。翼角部分最易弯垂、漏雨,椽飞的后尾常被砍薄、梢尖更易劈裂糟朽,拆卸过程中要精心工作,不要造成新的损伤。关于残毁情况的调查标准、修补加固等方法,与正身飞椽相同。更换翼角飞椽、选料与正身飞椽相同。凡需重新配制的,应按原做法严格按照它的样式、尺寸进行一根一根的复制。

2、连檐、瓦口、望板整修、添配:

连檐较小的糟朽可进行剔补,并做防腐处理,糟朽较严重的进行更换,更换时新、旧连檐接口处按传统做法坡口连接,坡口大约450左右。瓦口糟朽的应做更换处理,更换瓦口的尺寸、做法应与原瓦口一致,更换新瓦口与原瓦口相交处做企口茬。望板较小的糟朽可做剔补,糟朽程度过深、较大时予以更换。更换前将糟朽望板剔除干净,接口整齐且留在椽中位置,更换面积大时注意望板要窜档,新添配的望板要干燥并符合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更换后新、旧望板同时做防腐处理,特别小心更换望板时尽可能不损坏相邻的原望板。

连檐、瓦口:檐头各个飞檐的端部借助于大连檐、小连檐、闸挡板(或用里口木)。即使原件不糟朽的在拆卸过程中也极易折断。旧件应尽量使用,新换构件尺寸、式样按原制。

修补连檐瓦口:对于劈裂、开裂的连檐瓦口的木缝,灌胶用同材质的通长木料顺木纹嵌入木条,镶嵌牢固后将高出连檐瓦口的镶嵌木条刨平。对于连檐瓦口糟朽严重的部位,进行局部剔补。用凿子、扁铲将糟朽部分剔除铲净。选用同材质木料将剔除部位座胶补齐,粘接牢固后刮平刨光。胶使用无机的植物或动物胶。

檐翼角大连檐锯解破缝时必须用手锯,以保证连檐高度。

更换檐椽、飞檐、大连檐、望板等的制作、安装。制作加工前先检查更换的新构件木材,新材木质要与旧材木质相同。各种椽子,连檐等的用料不得有透节疤、劈裂和顺木纹的木材,必须选用通常直顺的木料,木材含水率小于15%。加工檐椽子要求顺直,檐椽上头压掌的合掌面角度正确平整,与旧椽掌相吻合。飞椽椽身必须方正顺直,飞头椽尾长度必须同旧废椽尾一致。在木望板上钉钉,从底面看不得有露钉现象。

木基层:钉椽时严格按檩子上的椽花线位置钉,保证椽头方正、平齐、椽当均匀,铺望板要求柳叶缝铺钉,表面平整,顶头严密;木基层上做护板灰。

望板制作望板必须做柳叶缝。檐头露明望板和露明造的望板必须刨光。(注:考虑望板拆除时对其造成二次损坏及糟朽程度,望板需全换)

望板安装檐椽与飞椽基本相对不偏斜,露明望板表面平正,横望板错缝窜档宽不大于800mm,板头盘截方正,望板顶头缝不小于5mm,望板铺钉牢固,柳叶缝严实。望板厚度一般不低于15mm。望板长不得短于l500mm。

揭瓦檐头,局部更换椽望、飞头或部分换椽望:旧椽子严禁翻转使用,新更换的椽子须集中放在明问使用,椽子找平时不得过多砍伤桁檩,可用通常垫木或砍刨椽尾找平,压尾子的望板应尽量减薄。

安装:检查各构件的数量及位置编号。木构件安装必须符合设计位置要求。旧椽子严禁翻转使用,椽子找平时不得过多砍伤桁檩,可用通常垫木或砍刨椽尾找平,压尾子的望板应尽量减薄。钉椽时严格按檩子上的椽划线位置钉,保证椽头方正、平齐、椽当均匀,铺望板要求柳叶缝铺钉,表面平整,顶头严密。连檐瓦口雀台一致,瓦口垂直钉装牢固。闸档板安装牢固无松动现象。

六、苫背:

本工程苫背做法:

a.护板灰:椽望铺钉完毕后,望板上喷涂“ACQ”防腐剂两边,苫100:3:5麻刀青灰护板灰一道,厚15mm。待其基本干燥后,苫4:6掺灰泥(四成泼灰与六成黄土拌匀后加水,焖八小时后即可使用)背,总厚平均约50-80mm之间,待其放干后用4:6掺灰泥瓦瓦。

七、瓦瓦: 屋面瓦瓦:

①按揭瓦前的记录资料进行分中、号垄、排钉瓦口,认真技术交底。

②屋面瓦瓦前做好准备工作:

材料准备:原瓦件、添配的瓦件、制备好的各种泥、灰、灰浆;

工具准备:连绳、小线、灰槽、水桶、小桶、浆舀子、梯子板等,防雨塑料布;

人员配备:根据工期和作业面的具体情况配备充足的技工和壮工。

③本工程瓦面施工全部为先瓦瓦后调脊,根据不同屋面形式由专业工长写出每一殿座的瓦瓦、调脊施工顺序和作业指导书。

④瓦工工长和质检员经常检查瓦瓦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天收工前验收当天完成的工作量,不合格坚决返工。刚开始瓦瓦工作量不宜过大,待熟练后再定量安排 任务。

A.分中、号垄、排瓦当

a.分中:在檐头找出整个房屋的通面阔中点为坐中底瓦中点。

b.排瓦当:在已确定的中间一趟底瓦和两端瓦口之间赶排瓦口,如果排不出“好活”,应调整某几垄“蚰蜒当”的大小。瓦口位置确定后,将瓦口钉在连檐上,钉时应 比连檐略退进一些。

c.号垄:将各垄盖瓦的中点平移到屋脊扎肩灰背上,并做出标记。B.冲垄

冲垄是在大面积瓦瓦之前先瓦几垄瓦,先在屋面的两侧冲垄,边垄“冲”好以后,按照边垄的曲线在屋面的中间将三趟底瓦和两趟盖瓦瓦好。瓦垄必须以拴好的“齐头线”、“楞线”和“檐口线”为标准C.瓦底瓦

a.丌线:先在齐头线、楞线和檐线上各栓一根短铅线(叫做“吊鱼”),“吊鱼”的长度根据线到边垄底瓦翅的距离定,然后“开线”:按照排好的瓦当和脊上号好垄的标记把线的一端固定在脊上。其高低以脊部齐头线为标准,另一端拴一块瓦,吊在房檐下。这条瓦瓦用线叫做“瓦刀线”。

b.瓦瓦:拴好瓦刀线后,铺灰(或泥)瓦底瓦。底瓦灰的厚度一般为4厘米左右。底瓦窄头朝下,从下往上依次摆放。底瓦的搭接密度应能做到“三搭头”,即每三块瓦

中,第一块与第三块能做到首尾搭头。檐头和靠近脊的部位应做到“稀瓦檐头密瓦脊”。

c.背瓦翅:摆好底瓦以后,要将底瓦两侧的灰顺瓦翅用瓦刀抹齐,不足之处要用灰补齐,“背瓦翅”一定要将灰“背”足、拍实。

d.扎缝:“背”完瓦翅后,要在底瓦垄之间的缝隙处(称作“蚰蜒当”)用大麻刀灰塞严塞实,这一过程叫做“扎缝”,扎缝灰应能盖住两边底瓦垄的瓦翅。e.瓦盖瓦:按楞线到边垄盖瓦瓦翅的距离调好“吊鱼”的长短,然后以吊鱼为高低标准“开线”。瓦刀线两端以排好的盖瓦垄为准,盖瓦的瓦刀线应拴在瓦垄的右侧,盖瓦灰应比底瓦灰稍硬,盖瓦与底瓦留出睁眼的距离,睁眼的大小不小于筒瓦高的1/3。盖瓦要熊头朝上,从下往上一次安放,上面的筒瓦应压住下面筒瓦的熊头,熊头上要挂麻刀灰并挤实、抹严。盖瓦垄的高低、直顺都要

以瓦刀线为准,每块的瓦翅都应贴近瓦刀线。如果瓦的规格不十分一致,应特别注意不必每块都“跟线”,否则会出现一侧齐、一侧不齐的情况。

f.捉节夹垄:将瓦垄清扫干净后,用小麻刀灰在筒瓦相接的地方勾抹即捉节,然后用夹垄灰将睁眼抹平,即夹垄。夹垄时应将夹垄灰赶轧光实,下脚直顺,与上口直。

八、大殿地面木地板铺墁: 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1、在对大殿墙体勘察时发现,殿内所有墙体均由红砖砌筑,在考虑到对所有柱子拨正抄平时需要剥离墙体开柱门,考虑到墙体的宽窄厚度及稳定性,须将墙体全部拆除重新砌筑,在后期封堵柱门和墙体砌筑时用什么砖封堵?

2、大殿前檐为花岗岩石板地面,廊间地面现为木板随意铺置,在后期殿内木地板铺墁完毕后,廊间地面怎么处理?

3、大殿外檐下玻璃门要拆除吗?若拆除,门要做成什么形制的,怎么做?

4、方案中大殿铲除室内外后改复合木板、水泥和花岗岩地面;室外地面方砖十字缝铺墁,后经设计方口头说明室外花岗岩地面维持现状,望设计方明确方案。

5、大殿前檐下所有木构件现均涂有的黄漆需全部剔除,对于黄漆的剔除如何处理,望设计方给出方案。

以上是方案中未明确提及的问题,望设计方能尽快给予施工方案。

2.九寨沟教后反思 篇二

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关于教后反思的内容, 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书写整理的。

一、记录成功之处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讲课中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 即成功之处, 例如,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课后将成功之处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录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的备课慎之又慎,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例如, 对教材处理可能不十分恰当, 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 或者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以及时弥补教学的不足, 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

三、记录教学“火花”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例如, 教师在教法上有一些创新, 知识上有新的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一些新招, 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了新的突破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课后若不及时反思和记录,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录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学相长,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将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积累起来, 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五、修改教学设计

一节课结束后, 静心沉思, 将摸索出的教学规律、教法上的创新、知识点上的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突破、训练的设计等及时总结,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精益求精, 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陈涉世家》教后反思 篇三

一、回顾为教这课,我所做的工作

1、 准备阶段

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老师,是一个对工作负责的老师。每上一篇课文都是准备充分后再开始上课。当然《陈涉世家》也不例外。首先,我对文章起码通读了3遍以上;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大意,把握内容和情感;接着,利用相对有权威性的《教师用书》完善对内容的理解;接下来,利用网络查找该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篇,以便进一步补充对文章理解,同时可以借鉴别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最后,要在备课本上写好体现教学环节的教案,做到讲课有条不紊。

2、教学过程

首先,用精心设计的导语引入课题。在导语设计上,我力争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安排学生说说记忆中的历史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况他们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安排学生反复阅读

先是自读,要求试着读准字音;然后,老师强调生字读音后再让学生读,不仅要读准字音,同时试着读出停顿;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抽读。

再其次,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文言翻译的方法,积累的文言知识,和课下面的注释,自己疏通文章。

接下来,让学生提出词句障碍,老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翻译文章,同时,顺便理解内容和情感。

最后就总结内容,情感,重点词句。

二、重读《课标》和查阅相关文言文创新教学所得

1、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

2、文言文教学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3、文言文课堂教学实况,对言和文的关系处理, 要“言”“文”兼顾,不要重“言”无“文”型。着重字词句翻译及串讲,把“文”弃置不顾,没有“文章、文学、文化”的影子。

4、注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诵读为核心,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作用在于指出路径,不可代替学生的体验感知过程。

一句句经典的论点,如棒槌一锤一锤敲击着我的心,我慢慢醒悟了在《陈涉世家》教学中的不足。

三、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

1、我的教学过程安排,基本上是采用的文言文教学的固定的模式。

当做完导语引入,就介绍作家作品常识,之后,不用我这老师安排,同学们都知道该依次干什么,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创意,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倡导了自读,表面上注重了让学生动起来,可仔细一分析,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怎么调动得起学生的积极性呢?我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我便特意设计了体会人物说话语气来读,让学生模仿表演,虽然读得各式各样,但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在大家互相评价基础上明确该采用正确的语气,利于内容理解。

3、对于质疑、讨论,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

所谓的质疑,我安排在词句的理解环节上,就是简单的让学生问不懂的词句,老师回答;或者老师为强调重点词句而进行的提问,学生基本上不动脑筋也能回答的。这样形式单一,思维简单的质疑,久而久之,学生们能有多大兴趣呢?当然,词句有疑问应该质疑,可是,应该将质疑扩大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如,讲到“苟富贵,勿相忘”时,如果设问一下,陈涉在以后发达了,真的做到了吗?学生就会众说纷纭,老师就趁此机会说,欲知结果,请看课后练习的课外文段,这就激发学生对后面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质疑有如此作用,学生质疑会怎样呢?我还清楚地记得多年前,我搞了一节特别的提问课,让学生们对最近一周所学内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学生问题很丰富,涉及面广而深。其中就有《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一个学生就问,罗敷真的就有文中吸引众人那种程度的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积极性很高,议论纷纷,最后,我归纳说,这有文学作品的特点的体现,运用夸张修辞,同时也是体现文章写作的用意所在,即更能体现罗敷美好品质。

讨论基本上是:我说,学生听,然后问问学生是否同意或者弄懂。这导致学生不可能真正的参与讨论,讨论就流于形式了。表面看起来学生活动起来了,实质上是美化了的“满堂灌”, 没有走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因为缺少探索和研究,绝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于是,我想到了李镇西老师讲《给女儿的信》当中,对同样是相对简单的字词处理就很有艺术性,首先让学生说说读中不懂得字词,让其他学生来解答;对于需要注意的字词,老师要加以强调或者补充。

4、重“言”轻“文”,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上,而不自觉地淡化了对文本的“文”的教学赏析。

在文言文中,影响学生成长的决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在这一点上,我恰恰就没有引起注意。回顾《陈涉世家》漫长的6节课的内容安排,其中有4节课左右时间在进行文意的疏通,对于个性鲜明的主人公陈涉就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形象,没有深入去分析这一人物,感受人物独特的形象。现在想来,如果设计一问“在文中陈涉表现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语句,并且可以分析讨论出陈涉的形象,有利于对人物把握。也可启发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对“语文”的全面内涵的理解。不仅仅要关注语言的理解(文言到白话的翻译),还要重视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更要重视古代汉语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对提高语言素养的影响。只有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总而言之,经过认真深入的反思,我明白了,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改变:即在设计读的时候应该有所针对性,不能盲目的读,要么教师提出有关问题,进行重点阅读,要么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再读;对于质疑和讨论,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老师一定不能怕耽误时间,进行缩减甚至是包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还得注意加大“文”的教学比重,减少“言”的课堂占有率。

4.教后反思 篇四

这是一篇思想意义深刻的文章,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思想到内容包括写法都有所收获;把一篇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章变得更有时代气息,是本节可的设计宗旨。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关注的明星谈起,引起兴趣,拉近距离。感知以画说老王为模式,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内容,了解人物形象,充分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各抒己见。在对人物有初步认识的前提下,了解作者如何来刻画这个人物,引导学生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帮助学生走近人物内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即提升思想又训练语感。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读出个性,读出高度,语文教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有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顺畅地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难题。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参加本次活动受益非浅。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师却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他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5.教后反思 篇五

成功之处:《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教学本课时,首先我能够落实好字词句的训练,比如指导学生写好“慷”“蕴”等生字,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读、圈圈、画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等内容为学生的复述课文做好铺垫。在重点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不足之处:第二课时设计容量有些大,教学时间紧迫。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感情朗读不够到位,朗读时没有身心入静,无法深刻体会出文章的中心。重点感悟过程未权衡重点,过于平均用力,未能达到由学习实践提炼出学习方法,再指导学习实践的境界。最后一个环节“回归整体”设计的相对简单!教学建议:

6.教后反思 篇六

He was in the kitchen教后反思

老官庄完小 卫晓婷

小学英语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导入时,我利用hide-and-seek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新单词。单词学习完了让学生玩一玩游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到了极点。在热情中延伸课文,使学校效果加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环境和机会,促进语言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掌握有效语言。本课设计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学上体现了“巧妙激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7.对教后反思的两个层面思考 篇七

一、从经验层面进行反思

(一) 反思教学亮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都会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导入;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 稍瞬即逝, 不由自主”, 如不利用教后反思及时去捕捉这些“偶得”, 就会留下很大的遗憾。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反思教学“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教师应善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的方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有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教学内容有没有做到精心选择;等等。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积极地从主观上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 总结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 反思教学机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引发产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的思路。这里既有教师自己的“瞬间灵感”, 也有学生的“创新火花”, 可以拓宽今后的教学思路。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启发引导是否独具匠心;某一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有新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四) 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教师必须重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及时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从理性层面展开反思

(一) 对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应该反思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重技能的拓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 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合作交流、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 我们要坚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反思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反思课堂中是不是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 (1) 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 一家返券, 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 另一家赠送礼品, 如何选择? (2) 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8.九寨沟教后反思 篇八

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而我恰恰認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

(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你是怎样想的?

(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

(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

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

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

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

5、组织验证;

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谁又能说抹杀了学生探究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呢?反而,我认为:

1、这样的课堂,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地展现了多样化的见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长此以往,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课堂中教师可以重点点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合作交流、拓展、创新。而不至于课堂中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难点,造成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听不懂。这样的课堂,充分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

9.《对称》教后反思 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

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0.《画风》教后反思 篇十

一联系生活识字。这篇课文的生字只有7个,其中的6个生字是与名字有关的,所以我在多次读之后,就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认识的人的出现这些的名字,通过联系生活来巩固。此外对于“杆”的两种读音通过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理解。不过,这里缺少运用,应该在教师讲完后马上让学生来选字填空,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二、以练习来理解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我是采用了这样的句式“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了认识。但是,我在这个环节也缺少了读,整堂课下来也没有读的出彩的地方,这就显示我对范读的运用太少了。

11.函数应用题的复习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十一

2013年江苏高考的第18题是以登山中乘索道与步行的关系为背景,第(1)问是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教材上配置了很多这样的例习题,第(2)问是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5习题13中的第8题变形而得,主要是把余弦定理与二次函数的最值结合起来考查,第(3)问是初中行程问题的变式,主要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该问对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能力要求.题目取自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三个设问清新自然,新颖程度逐渐增强,能力要求逐级提高,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可见,应用题的复习必须加强课程规划和设计,首先要找到良好的应用题素材,该题的命制方法值得借鉴,即挖掘教材的内隐性素材,并加以嫁接、改造和拓展;其次在策略上既要强调平时教学的渗透,又要通过专题复习得以强化,同时教学要求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设计了这节函数应用题的复习课,供同行研讨.

1教材函数应用题的梳理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函数应用题自然在教材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函数应用题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常客就不难理解了.以苏教版为例,必修1第3章第4节专门设计了“函数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一些经济学中的常见概念,如成本、收入和利润等,也涉及到一些物理模型的应用;必修4第1章第3节设计了三角函数的应用,主要涉及摩天轮旋转、港口水深的变化、物理中的简谐运动等问题;必修5的第1章第3节有解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涉及测量、追击和物理中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等问题;必修5的第3章第4节主要涉及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应用题;选修2-2第1章第4节是“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见,随着教材的不断延伸,函数应用题始终围绕“设自变量、列解析式、写定义域、求最值”的思路不变,只是求最值的要求不同.因此,函数应用题的起始复习课,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从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意图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动学生参与

问题1如右图,某人驾驶摩托车在某一高处作飞越训练,人车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是:y=-112x2+43x+203.则摩托车飞越的最远距离为m.

学生求解:令y=0,即-112x2+43x+203=0,

化简得x2-16x-80=0,

x1=20,x2=-4(舍去),

故摩托车飞越的最远距离为20m.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为了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课的内容上来,设计一个与学生兴趣相符的问题作为引入,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该问题的背景是弹道曲线,数学含义是函数零点,学生只需用好题中所给的模型即可获解,属于数学应用最基本的要求.本题与2012年江苏高考题第17题类似,由于难度适中,因而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问题2同学们站在什么位置看黑板上方的国旗最清楚?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这里,看得最清楚的数学含义就是视角最大,但由于这是个“原生态”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把它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需要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猜测到验证、设计到测量、计算到解释,几乎经历数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探索能力.

从课上的效果来看,学生反应积极热烈.大家的观点一致从站在正对国旗,到进一步认为站在大概第三张座位的位置,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和判断.如何从数学的眼光考查这个问题呢?学生从画图设计开始,把国旗上沿、下沿及观察者抽象到一个截面中,并分别记作A、B、C,测量它们离地的高度,这样就归结为△ABC中,过C作CD⊥AB,D为垂足,CD为多少时,∠ACB最大?为了简化书写,分别把AD、BD的长记为a、b,设CD=x,这样便把这个实际问题转换为一个数学问题了.

在解决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余弦定理或向量的夹角公式得出cos∠ACB=x2+aba2+x2b2+x2,但在求最值时遇到了极大的麻烦;有的同学从正切两角差的公式得出tan∠ACB=(a-b)xx2+ab,利用基本不等式或求导的方法,很快求得当x=ab时,∠ACB最大.

提问1:能否从几何的观点对求出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根据CD2=DA·DB得出CD与△ABC的外接圆相切时视角最大,由于是从数和形两个不同的维度得出相同的结论,因而学生反应热烈,掀起了第一次教学高潮.

提问2:大家在教材上见过这一几何图形吗?

或许是遗忘的原因,开始学生没有反应,于是引导学生打开教材,在必修5基本不等式应用的习题34第11题:有一壁画,最高点A处离地面4m,最低点B处离地面2m.若从离地高15m的C处观赏它,则离墙多远时,视角θ最大?只是教材上已把数据测量好了.此时,由于学生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因而欣喜之余,再次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评注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策略,也是复习教学选题的重要原则.通过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此外,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选择、比较和评价,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2归纳总结提炼,体悟建模本质

设计: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你能否归纳总结求解应用问题的主要流程吗?endprint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提炼观点的水平差异较大,但大致都体悟到了数学建模、用模的本质.一类学生针对函数应用题的特点,概括为阅读理解、设元转化、求解析式和定义域、求解并作答问题;另一类学生提炼相对宽泛一些,总结为弄清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解决、回归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如何获取、浓缩、分检和重组信息,如列表、画图、分类、设元、列式等,从而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

2.3独立解决问题,感悟方法运用

问题3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投入成本05万元,此外每生产100件这种产品还需要增加投资025万元,经预测知,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且当出售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为t百件,销售所得的收入约为5t-12t2(万元).

(1)若该公司的年产量为x百件(x>0),试把该公司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所得的利润表示为年产量x的函数.

(2)当该公司的年产量多大时,当年所得利润最大?

(3)要使公司不亏损,年产量应生产多少?

设计意图成本、收入和利润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26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并不陌生,课上发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建模时忽视了x>5时,利润y=5×5-125-05-025x,从而没有找到分段函数的模型,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应该说本题植根于教材,又有所发展,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

问题4某银行准备新设一种定期存款业务,经预测,存款量与存款利率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k>0),贷款的利息为48%,若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且银行吸收的存款能全部放贷出去,问存款利率为多少时,银行可获得最大效益?

设计意图利率的概念学生较为熟悉,但对银行的基本盈利模式——利息差,许多学生却不太清楚.设存款利率为x,则存款量为kx2,故银行获得的利润y为贷款的总利息减去存款的总利息,即y=0.048kx2-x·kx2,利用求导法即可获解.

2.4彼此交流收获,共享经验成长

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的小结,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对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问题作整理性的小结,理清了应用题教材的脉络;有的则谈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图对解题的引领作用;也有的同学提出课后要加强数学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多位同学的收获纵横交叉,互为照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总结.

设计2:课后请你自编一道函数应用题,鼓励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出一道原创题,也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料的某个问题出发加以改编,但要提供原题,注明出处,以考查改编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每人自编一道应用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创作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环节,起到解答者与命题者“心理换位”的作用.

评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这次自编应用题的完成情况看,虽然多数题尚显稚嫩,甚至只是模仿课上的例题,但学生宽泛的视野,还是让人感悟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这或许正是应用题教学的源头活水.

3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都是先讲解应用题的要求和步骤,再列举若干常见的题型,并讲解相应的解题套路,最后作强化练习.这样训练似乎也挺扎实,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的区域内,因而一旦遇上难以对上套路的新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本堂课的设计,把数学建模和应用解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探索意念被唤起,建模思路被激活,讨论兴趣被激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智的历练.

笔者期望通过应用题的教学,逐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阅读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要从粗读阶段通过图表、设元等途径,分析、检索、加工、储存和浓缩信息,逐步过渡到精读阶段,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当然应用问题常涉及字母运算或较大数字的计算,因此运算的合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教学和测试中要适度控制数学建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课后尝试自编题目,的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每学期坚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当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加以组织,力求做到引导在先,要求适度,激励为主,成果共享.

作者简介华志远,1964年10月生,曾获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发表论文100余篇.endprint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提炼观点的水平差异较大,但大致都体悟到了数学建模、用模的本质.一类学生针对函数应用题的特点,概括为阅读理解、设元转化、求解析式和定义域、求解并作答问题;另一类学生提炼相对宽泛一些,总结为弄清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解决、回归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如何获取、浓缩、分检和重组信息,如列表、画图、分类、设元、列式等,从而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

2.3独立解决问题,感悟方法运用

问题3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投入成本05万元,此外每生产100件这种产品还需要增加投资025万元,经预测知,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且当出售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为t百件,销售所得的收入约为5t-12t2(万元).

(1)若该公司的年产量为x百件(x>0),试把该公司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所得的利润表示为年产量x的函数.

(2)当该公司的年产量多大时,当年所得利润最大?

(3)要使公司不亏损,年产量应生产多少?

设计意图成本、收入和利润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26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并不陌生,课上发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建模时忽视了x>5时,利润y=5×5-125-05-025x,从而没有找到分段函数的模型,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应该说本题植根于教材,又有所发展,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

问题4某银行准备新设一种定期存款业务,经预测,存款量与存款利率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k>0),贷款的利息为48%,若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且银行吸收的存款能全部放贷出去,问存款利率为多少时,银行可获得最大效益?

设计意图利率的概念学生较为熟悉,但对银行的基本盈利模式——利息差,许多学生却不太清楚.设存款利率为x,则存款量为kx2,故银行获得的利润y为贷款的总利息减去存款的总利息,即y=0.048kx2-x·kx2,利用求导法即可获解.

2.4彼此交流收获,共享经验成长

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的小结,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对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问题作整理性的小结,理清了应用题教材的脉络;有的则谈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图对解题的引领作用;也有的同学提出课后要加强数学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多位同学的收获纵横交叉,互为照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总结.

设计2:课后请你自编一道函数应用题,鼓励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出一道原创题,也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料的某个问题出发加以改编,但要提供原题,注明出处,以考查改编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每人自编一道应用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创作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环节,起到解答者与命题者“心理换位”的作用.

评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这次自编应用题的完成情况看,虽然多数题尚显稚嫩,甚至只是模仿课上的例题,但学生宽泛的视野,还是让人感悟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这或许正是应用题教学的源头活水.

3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都是先讲解应用题的要求和步骤,再列举若干常见的题型,并讲解相应的解题套路,最后作强化练习.这样训练似乎也挺扎实,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的区域内,因而一旦遇上难以对上套路的新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本堂课的设计,把数学建模和应用解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探索意念被唤起,建模思路被激活,讨论兴趣被激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智的历练.

笔者期望通过应用题的教学,逐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阅读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要从粗读阶段通过图表、设元等途径,分析、检索、加工、储存和浓缩信息,逐步过渡到精读阶段,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当然应用问题常涉及字母运算或较大数字的计算,因此运算的合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教学和测试中要适度控制数学建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课后尝试自编题目,的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每学期坚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当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加以组织,力求做到引导在先,要求适度,激励为主,成果共享.

作者简介华志远,1964年10月生,曾获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发表论文100余篇.endprint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提炼观点的水平差异较大,但大致都体悟到了数学建模、用模的本质.一类学生针对函数应用题的特点,概括为阅读理解、设元转化、求解析式和定义域、求解并作答问题;另一类学生提炼相对宽泛一些,总结为弄清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解决、回归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如何获取、浓缩、分检和重组信息,如列表、画图、分类、设元、列式等,从而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

2.3独立解决问题,感悟方法运用

问题3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投入成本05万元,此外每生产100件这种产品还需要增加投资025万元,经预测知,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且当出售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为t百件,销售所得的收入约为5t-12t2(万元).

(1)若该公司的年产量为x百件(x>0),试把该公司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所得的利润表示为年产量x的函数.

(2)当该公司的年产量多大时,当年所得利润最大?

(3)要使公司不亏损,年产量应生产多少?

设计意图成本、收入和利润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26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并不陌生,课上发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建模时忽视了x>5时,利润y=5×5-125-05-025x,从而没有找到分段函数的模型,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应该说本题植根于教材,又有所发展,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

问题4某银行准备新设一种定期存款业务,经预测,存款量与存款利率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k>0),贷款的利息为48%,若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且银行吸收的存款能全部放贷出去,问存款利率为多少时,银行可获得最大效益?

设计意图利率的概念学生较为熟悉,但对银行的基本盈利模式——利息差,许多学生却不太清楚.设存款利率为x,则存款量为kx2,故银行获得的利润y为贷款的总利息减去存款的总利息,即y=0.048kx2-x·kx2,利用求导法即可获解.

2.4彼此交流收获,共享经验成长

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的小结,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对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问题作整理性的小结,理清了应用题教材的脉络;有的则谈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图对解题的引领作用;也有的同学提出课后要加强数学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多位同学的收获纵横交叉,互为照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总结.

设计2:课后请你自编一道函数应用题,鼓励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出一道原创题,也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料的某个问题出发加以改编,但要提供原题,注明出处,以考查改编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每人自编一道应用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创作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环节,起到解答者与命题者“心理换位”的作用.

评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这次自编应用题的完成情况看,虽然多数题尚显稚嫩,甚至只是模仿课上的例题,但学生宽泛的视野,还是让人感悟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这或许正是应用题教学的源头活水.

3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都是先讲解应用题的要求和步骤,再列举若干常见的题型,并讲解相应的解题套路,最后作强化练习.这样训练似乎也挺扎实,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的区域内,因而一旦遇上难以对上套路的新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本堂课的设计,把数学建模和应用解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探索意念被唤起,建模思路被激活,讨论兴趣被激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智的历练.

笔者期望通过应用题的教学,逐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阅读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要从粗读阶段通过图表、设元等途径,分析、检索、加工、储存和浓缩信息,逐步过渡到精读阶段,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当然应用问题常涉及字母运算或较大数字的计算,因此运算的合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教学和测试中要适度控制数学建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课后尝试自编题目,的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每学期坚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当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加以组织,力求做到引导在先,要求适度,激励为主,成果共享.

12.九寨沟教后反思 篇十二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会起到激活整体的作用,使内容变得更生动有力。

其实,教学亦是如此。一篇课文,学生自己读过几遍后,大体能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但那些真正精妙的语言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值得细细咀嚼和品味。如果教师缺乏审读教材的独特目光,就难以发现其精妙之处,教学后就会感到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教师只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才能使语文教学步入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教文后/反王思建

《荷花》一课出自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文中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看荷花的感受。全文借景抒情,语言优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在教学时,我引领学生捕捉文中“特别”的字词,领悟“荷花”的与众不同,以此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真谛。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课堂中我在此驻足,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懂得“冒”有“长、钻、伸”的意思,用其他的字词都不如用“冒”字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通过讨论引导归纳,学生明白如改为“钻”字太过生硬,“露”字有些怯懦,“伸”字过于直白,“冲”字个性莽撞……“冒”更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比其他字更为传神地写出了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这个“冒”字让“荷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一个“才”字让人看到叶先生的陶醉,课堂中我在此再次驻足:为什么说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为什么说我是在看荷花呢?思考之中,学生领悟到这是因为“陶醉”让人置身于景中。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也一定不少,但是童年的经历也最值得回忆的。由此得知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的美景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

学生学到这儿,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这时我引导学生大声读,反复读,轻声背,在音乐的伴奏下背,并且举办朗诵比赛。这样荷花走进了学生的世界,学生也陶醉在叶先生的美文中了。教学时我引领学生抓住精妙的字词从不同的角度,从各个侧面作了真切的体会,至于课文中的其他精妙之处,我大胆放手,留给学生自己去揣摩、体会。

13.《学棋》教后反思 篇十三

曾在竹西小学听过陈老师上这篇课文,当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此我这课也是按照陈老师那种大的方向,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小调整。

在第一课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个情景创设的非常好。没有按照常规,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因为,那是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只要是读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解答,所以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抵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与之相联系我们之前的提问,就显得很粗糙,没有经过对文本的研读,所作的都是一些无用功。因此,以后要认真研究课本,找出事情矛盾的集中点,并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口。

14.练习7教后反思 篇十四

练习7教后反思

学习“处处留心”一部分时我出示了一组和花有关的词语:()团锦簇、百()盛开、春暖()开、锦上添(),让学生试着填成语,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每月开放的花朵。再到认花卉、猜谜语,最后立足于语言训练点: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我家的一张照片”这个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头天晚上布置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并和爸爸妈妈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学生都兴奋极了。课上,我先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出示一些句式,让学生可以模仿。接着自己练说,组织语言。最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练说,在练习中可以相互提示,并与上一位同学的介绍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在条理清楚的基础上,要把语言说通顺讲具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15.九寨沟教后反思 篇十五

一、成功之处

(一) 手脑并用, 激发求知欲,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新知识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教学新的知识点前应先复习相关的学过的东西, 如:用手指出平面图中的八个方向 (东西南北及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及生活中的四个方向 (东、西、南、北) 等, 充分做好上新课前的铺垫工作。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 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方向, 要量出某位置所偏离的角度, 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 从中观察、分析, 然后独立思考, 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 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 根据图中信息,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准确描述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科技大厦、银行分别在广场哪儿偏哪儿多少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多少米。

(二) 准确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位置是相对的, 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 必须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 就以谁为观测点。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就以校门为参照物, 此时校门也是观测点 (看平面图说明) , 站在校门处去看图书馆, 图书馆在校门的上 (北) 面偏右 (东) 30度方向上, 所以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也可以说图书馆在校门东偏北60度的方向上, 但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 (夹角较小) 的方位。距离多少米就要看清比例尺, 图中一小段 (一般为一厘米) 表示多长, 共有几段算一算就清楚距离是多少了。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 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够的, 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如: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 距离是1千米。你如果表达为“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30度的方向上”或者“图书馆离校门1千米的地方”都是不准确的, 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反复地观察及练习,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准确位置, 同时还能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另外还能根据示意图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观测点的不断变化使少数学生“迷失”了方向。如:教学“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 关键要让学生把握好以“谁”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是以北京为观测点, 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则是以上海为观测点, 由于我在“要找准观测点”这一环节强调得不够, 导致个别学困生“迷失了方向”。另外, 有些学生叙述不准确。如:“上海在北京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则北京就在上海北偏西30度 (或西偏北60度) 的方向上。但个别学生叙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画出方向标。以谁为观测点, 就要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虚线表示的方向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看着方向标叙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就不容易出错了, 这一点我强调得不够, 再加上个别学生确实懒得画方向标, 凭个人感觉猜测导致叙述错误。

16.《安全用电》教后反思 篇十六

《安全用电》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生活用电的一些常识,具备安全用电的常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通过本课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谈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后,接着引出用电不当还能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观看我课前收集的有关视频。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对电给人、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安全用电常识,给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充足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在纸上写温馨提示,是让学生总结整理所学知识,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安全用电的常识,效果较好。

17.教后反思 篇十七

一个小小的笔误,虽然不是知识性的错误,不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但这种粗心造成的错误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看到个别学生眼中不屑的表情,我忍了忍心里的怒火,不能在课堂上训斥他们,错是自己酿成的。以后一定注意课堂的细节,借机课下我要强化对学生的细节教育,不要在做题过程中出现我所犯的低级错误。

关注细节,完善课堂和各个环节,不留遗憾,提高质量。

反思二: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应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同时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也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引例对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理解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各自的优劣,从而对方法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进一步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练习,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在技能上作出强化.在内容上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求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像方法和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才会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这一方面的题目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其理解才会深刻;同时要以这一部分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的,结合函数的图像,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鼓励探索方式、表述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解决过程中的表述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相关问题的提高.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做一做”的探究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反思三: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今天2015年12月8日我们在保中进行了第九次的流动学院的学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是由保中的陈小妹老师和琼中思源的简雪峰老师上的课,课题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很深,陈老师的课是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设计连接比较好,但是,在整堂课上老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巡视的比较少,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及时的进行辅导,其次是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也比较少;而简老师的课是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采用的是分组的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被老师的问题所吸引了,整堂课上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并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简老师也在此同时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引导学生的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渠道,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及时的做出了适当的评价。

对比这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亮点,对于这样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在理解接受上是比较难的,而简老师却能让学生感受到了这其中的乐趣;还有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式教学,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个人认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根据学生而异,如果我们盲目的去追求某种模式,得到的效果反而更差。

反思四: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一课的内容:“当x为何值时,y1<y2,y1=y2,y1>y2的题目类型”。

上一篇:个人分析检查报告何凤英下一篇:六年级上册学习园地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