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2024-07-01

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精选14篇)

1.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一

滨海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调研课题选题指南

1、《关于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新区在服务全市、环渤海地区和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一是分析新区在“三个层面”联动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分析滨海新区在产业链延伸、口岸直通与合作、保税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等方面与环渤海地区和我国北方的作用;三是分析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带动周边发展的作用。

(2)结合实际,在产业对接、功能延伸、人才资源、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等方面,研究提出新区服务周边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3)对比分析滨海新区与其他国家级区域规划地区的优势与定位,提出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建议。

2、《关于滨海新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研究重点:(1)总结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情况,分析制约新区长远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性障碍及其原因。(2)分析研究新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瓶颈,提出“十二五”时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3)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推进步骤和实现目标。

3、《关于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研究重点: 1

(1)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与方向。(2)研究分析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先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特色。(3)分析目前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4)提出滨海新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研究提出发展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措施。

4、《关于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新区目前的循环经济现状。分析天津开发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典型企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新区内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石化、冶金、农业、再生资源利用等重点产业链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链条在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最新发展趋势。(2)结合新区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策与建议。

5、《关于滨海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1)阐述低碳经济概念的起源及内涵,分析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低碳经济在国际上不同国家的政策取向、现阶段低碳产业类别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趋势。(2)分析新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状及存在问题。(3)研究提出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目标、产业选择、发展重点,从经济、社会不同层面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6、《关于滨海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研究》。研究重点:(1)

对比国际、国内有关城市和地区,分析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的关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规律。(2)分析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究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3)研究提出新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及基本路径,特别是加快发展航运物流、休闲旅游、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房地产等领域的建议措施。

7、《关于滨海新区支持渤海化工集团产业布局调整的研究》。研究重点:(1)综合分析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新区核心城区对发展环境的需求;分析渤海集团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布局和问题。(2)研究天津化工厂、大沽化工厂等企业搬迁的可行性,提出企业搬迁的方法、步骤。(3)研究该集团借助企业搬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途径和发展方向。

(4)研究提出新区支持企业搬迁的政策措施。

8、《关于滨海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滨海新区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功能、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等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2)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滨海新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的思路、政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壮大文化企业实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

9、《关于滨海新区“强街强镇”与保障民计民生的研究》。研究重点:(1)总结分析新区街道经济、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现状和问题。(2)结合全国先进地区街镇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未来5年街镇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及目标。(3)提出街镇经济优先发展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空间布局、发展方向。(4)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以及绿化美化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5)在统筹街镇社会事业发展、提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6)研究提出街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方法步骤;研究探索下放事权、扩大财权、人事权的政策措施。

2.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二

《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逐步推进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 人们利用许多碎片化的时间获取资讯、娱乐及自主学习。特别是苹果、谷歌、微软等公司相关系统的推出, 使各种智能终端及软件应用随着数字化资源建设而日趋广泛, 在智能终端技术的驱动下, 未来10年, 教育信息化将面临新的变革。

国内本土的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上的应用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上海、北京、深圳、浙江、江苏以及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正在聚焦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等相关智能学习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内陆城市也在密切关注先行者的实践做法。这些区域的应用实践亟待总结、提升, 并探索其发展趋势, 这给本课题带来深入研究的空间。

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促进和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现实发展需要和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关注师生在智能终端环境下的创新学习, 旨在探索适合国情、学情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探索科学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学业评价体系等。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规避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实现“产学研”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如何从实践层面构建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区域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您准备好了吗?所有通过评审的课题实验校均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统一立项。

专家组组长:

刘雍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办常务副主任)

总课题组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10-83555283

传真:010-83555283

3.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三

鉴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科技支撑体系严重滞后的现状,近年来一些从事应急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如袁宏永、佘廉等开始呼吁尽快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应急产业,一些企业界人士也慧眼识商机并且收获颇丰,政府部门也开始逐步关注如何建立和促进应急产业的发展。公共安全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应急产业,近几年浙江乐清市、广东东莞市、上海徐汇区和重庆永川区已经先行一步,在应急产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毋庸置疑,应急产业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基础建设阶段,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作为战略性新兴民生产业之一,“十二五”时期一定是其走向质的飞跃的黄金时期。我们认为今后五年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应急产业”的基本概念与法律定位并且为公众熟知。简言之,应急产业(emergency industry)一般是指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满足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安全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应急产业”这一概念在我国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在目前对社会公众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在其定位中不但强调应急产品,更应该突出包括应急教育培训、会展、应急咨询等在内的应急服务。应急产品不但要推陈出新,而且要通过越来越多公民的熟练使用而掌握应急科技与准备,这不但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应急文化,而且有利于全面强化和提升应急管理“软实力”。

二是做好应急产业的公共安全需求调研与分析。政府和民众的公共安全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所以,应该首先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今后五年现实需求分析和未来二十年的远景需求预测。基于“预防为主”的原则和应急产业的特殊性,通过规划和布局,政府运用资源创造应急产业的强制性需求,在平时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采用大量专用的应急类装备、技术、软件等,把应急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有机结合,引导应急产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全社会做好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使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是评估和改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扶持和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当前我国涉及到应急产业的政策非常广泛,并且分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技术开发“十一五”发展指南》、《中国的减灾行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100多份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但是这些政策大多是宏观性、行政指导性的。今后五年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具体的应急产业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实施方案或细则,在中央层面至少出台应急产业的产业标准、产品目录、激励政策和发展规划。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与外包等具体政策措施给予支持。

4.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四

《提高农村孩子口语交际水平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小学

储晓卫

一、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可笔者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几年来,却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跟不上时代步伐。孩子的天性本应活泼开朗、喜说爱问,而接触到的事实却是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憨厚老实有余,好说爱问不足,有显得过于腼腆者,有懒于口语交际见人一笑了之者,稍好一点的也只是问一句勉强答一句,既不自然,也不大方。至于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称得上能言善辩者则寥寥无几。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又有家庭启蒙教育欠缺的影响,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担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重任的农村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重文轻语”,只追求学生笔试成绩的高优,不大关心学生口语能力的低弱。国家开设的专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口语交际”课,在农村被绝大多数教师上成了写字课、背诵课、作文课,农村孩子失去了锻炼说话的机会,使得他们越加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亟待提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提高大家对农村孩子口语交际水平的重视程度,为大家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应的策略。让大家明白,重视学生口语交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2)针对农村学校学生口语交际目前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窘境,本课题深入提示形成这些现状的成因及如何应对的做法。

(3)通过课题的研究,唤起教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效果直接对以后的习作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教师在学生的说写联系上潜心研究。

2、实践价值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4)为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技术支撑。学生心理辅导,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了种种问题,引发了各种不良后果和多方面的社会矛盾。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也和学生不善于口语交际有关,人际之间缺乏沟通,易于形成孤僻、自闭等不良性格。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同类的研究综述

1、关于英语口语交际方面的研究

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于涉外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突出地表现在更加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能够激发出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潜力。然而,当前我国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教师片面性的把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标准,造成了学生对于英语口语学习的错误的功利 性态度,也难以充分的开发小学生在新语言学习的天赋,其结果依然是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低下。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英语交际要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提高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时,表现出一定的交际障碍。有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口语基础,但缺乏自信心,表现为不敢说、怕说;有的学生虽然敢说,但缺乏一定的口语基础,表现为说不好、表达不清楚,同样不能达到交际目的;还有的学生既没有一定的口语基础,也没有一定的自信心,在交际过程中,只能保持沉默。这些交际障碍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关于汉语口语交际方面的研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是学生“不会说话”。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关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得体等。好多同行进行的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加强对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开展对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课题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课题的界定

口语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是指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的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交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在口头交际的过程中,每个说话者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讲话的动机以及与对方的关系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这种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包括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 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农村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研究策略,培养他们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内容

(一)思路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

6、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①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层面上:

农村学生方言过重,文字语言表达贫乏;培养学生说普通话,逐 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学生胆怯,不敢交际,使之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言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

2、教师层面上:

通过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教学结构上:

若教育拘泥于教材,静态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必然使之走入死胡同。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高效运用拓展性材料的策略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个案研究法。笔者计划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些个例、利用平行班优势,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练习上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分析运用不同策略情况下教学效果的差异,从教学实效角度比较运用策略的优略。

(3)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4)调查访问法。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对本校部分语文教师、学生作一次关于“口语交际”的调查和访问,更深入地了解“口语交际”开展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也是本课题组成员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观察每个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口语交际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主要措施:

①关于口语交际现状的调查研究,概括当今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存在问题。

②收集关于口语交际的理论材料和书籍。

(2)研究阶段:(2014年6月——2018年3月)根据课题的设计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索与研究,总结、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不断完善整个研究的内涵及体系。

主要措施:

①开展“提高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水平”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课题研讨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探索开展拓展阅读的有效策略。并做好讨论、反思记录。

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积累、整理课堂中运用到的有效的拓展性材料。

③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的主页,及时将上述活动中呈现出的课例、反思材料上传。

(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6月)

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体建构研究的成果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申请和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主要措施: ② 学生口语水平测试分析

②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③整合课题研究成果。

七、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自主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根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围绕交际话题精心创设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交际,主动交际,有效提高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口语交际教学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语言意识,突出了语言训练,做到读说结合,读写结合。

夏月芹老师在2017年大丰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优秀课评选获二等奖;

周华老师在2017年大丰区小学语文让学引思优秀课评选获一等奖;

蔡蓉蓉老师在2017年大丰区小学语文让学引思优秀课评选获二等奖。

姜红梅老师2015年在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

2、课题实践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提升。在课题研究中,以研促学,提升了老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讨论。实验教师按照设计的教学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工作计划,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文章、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以及经验文章等,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提升。

3、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等语文素养有了明显提高。经过观察、比较、评价对比,我们发现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及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017年,四名学生参加时代学习报组织的读报用报活动中获一等奖。

4、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科 研课题的新局面。各位老师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陈小平,大丰区教育科研课题,2017年,《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

5、形成的论文成果

梅志军,《语文教学通讯》2014第10期,《会变通、善观察、多推敲》

梅志军,《新作文》2015第9期,《在“狡黠”中品味“智慧”》 朱丽峰,《爱上说英语,快乐说英语》获2016年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夏月芹,《孩子,有话请大胆地对老师说》发表在《辅导员》杂志上。

夏月芹,《浅谈课堂中不同声音的应对》发表中《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4期。

姜红梅,《木偶奇遇记》教学实录发表在2016年《小学语文教学》。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这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了好多问题

1、教师的教。有些教师把口语交际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使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很多老师更是忽略而过,或者只是提一提、说一说,如果硬说要有,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偶尔看见教室里有几只小手举起来,让这几个同学说一说就可以了,没有整体性,或者是问答不能进行下去时教师一人的独白,几乎没有对话交流的机会和气氛。

2、学生的学。首先,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日常的交谈中很难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另外,他们平时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缺少了口语表达的机会。第三,农村学生受其独特的文化与生活环境影响,惯用方言,造成用普通话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不佳。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使他们缺乏口语表达的勇气和信心。

今后的设想:

1、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顺利实施的保障。为此,我们成痒痒了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完善教科研制度,并将课题研究纳入年终考核,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兴趣,发挥教师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2、转变教师的观念。要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认识,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一问一答或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3、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他的好奇心,采用题目新、内容新、手段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从而引发学生说话的源泉,打开学生说话的匣子。

5.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五

1河南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课 题 指 南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律、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数据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强调选题的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依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和我省实际情况,制订河南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指南,供各级研究人员选题时参考。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保障体系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与评价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研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环境建设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协作效益、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二、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

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整体推进研究

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区域或学校内涵提升的研究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面向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评价、管理机制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与实践模式研究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动漫教育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分层教学的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一对一”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跨地区、跨学校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模式、方法和策略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评价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活动的研究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五、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校长信息化素养和领导力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实施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师教改实践的成功案例评价与研究

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

网络时代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 基于开放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德育教育研究

基于品德形成理论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教育现代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教育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知识构建的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

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电子书包或终端学习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数字存储、阅读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技术的教育教学网络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

说明:

一、本课题指南所列课题内容和课题名称,为导引“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方向及专题。申报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单位或人员,可参考本指南所列课题,围绕课题内容,选题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确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课题名称,切忌大而空。

二、本指南中带★号的课题,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范围或内容。

6.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六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7.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七

学科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共投入学科建设经费68322.76万元,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学校投入为主体、学科自筹为补充的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2年,全省高校新增7个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均是依托省重点学科获得;省重点学科共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96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62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376篇;依托省重点学科,产生了“天拓一号”卫星、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等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

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全省新增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国防科技大学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成为2012年三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之一,省属高校新增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1个培育团队,都是依托于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共招收博士生2140人、硕士生13899人,培养本科生86043人;主持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1项、主持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项。

经济社会服务成效明显。省重点学科共申请发明专利1669项,获得授权1260项;科研成果被采用56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39亿元,带动地方和行业产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近700亿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依托省重点学科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了"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聚集政府、高校、企业相关多学科优秀人才,联合攻关形成集成优势,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理论和智力支撑。

学科条件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省重点学科新增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0个部省级创新平台。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全国获批组建的12个国家级交通创新平台之一,该校也是全国此次获批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两所高校之一;省重点学科共新增专业实验室面积7.6万平米,新增仪器设备总值39461.12万元,省重点学科的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学术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省重点学科共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54次、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1459人、与境外教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261项、国外进修教师人数达552人。

8.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八

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申报工作定于2012年11月20日开始,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31日,过期将不予受理。请有关课题管理单位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要点》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精神,抓紧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课题申报工作,切实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并及时汇总本单位课题申报情况。《申报汇总表》连同《申报评审书》及活页电子版由各课题管理单位统一发至我办邮箱:webmaster@jssghb.cn,另将《申报评审书》及活页纸质材料统一寄至我办。《申报评审书》只需一份原件,《申报评审活页》一式五份(其中一份为原件)。

联系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周英俊、张为民;联系电话:(025)83758279;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邮编:210013。

申报所需材料已在网站上公布,可以登录http://并下载相关表格。附一: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附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

附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附四: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汇总表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9.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九

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

全院教职工、各有关单位:

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做好2011省教育科学规划有关课题组织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有关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1.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根据《规划课题指南》和《牵动计划课题通知》的要求,可自行选题、提交申报材料。

2.申报材料:

(1)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需安装“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系统”,逐项填写所需内容,导入《课题申请·评审书》和《专家盲审表》,导出“申报文件压缩包”,并将“申报文件压缩包”、《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三份、《专家盲审表》一式五份及《专家盲审表》的电子稿上交至高等教育研究所;

(2)申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需安装“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申报系统”,逐项填写所需内容,导入《课题申请·评审书》和《专家盲审表》,导出“申报文件压缩包”,并将“申报文件压缩包”、《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三份、《专家盲审表》一式五份及《专家盲审表》的电子稿上交至高等教育研究所;

3.申报费用:每项课题收取项目评审费100元;

4.申报截止日期:2011年10月24日16时,逾期恕不受理;

5.联系人:付江明;电话:6402882(8028);邮箱:6402882@163.com。

请各位教师仔细阅读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注:附件1-7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材料,附件6-11为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申报材料。

高教研究室

2011年10月13日

附件1:《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 评审书》

附件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家盲审表》

附件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系统”软件(请下载安装)

附件4: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附件5: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

附件6:黑龙江省教科院《关于做好2011省教育科学规划有关课题组织评审工作的通知》

附件7:申报系统使用说明书

附件8:《牵动项目课题申请 评审书》

附件9:《牵动项目专家盲审表》

附件1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申报系统”软件(请下载安装)

附件11: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省教育科学研究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

10.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十

一、申请条件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均可提出申请, 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3年以上, 能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研究等相关工作。

二、权利和义务

1. 教学研究员将享受总课题组对其培养、教学提升的权利, 可参加总课题组的各类教育培训、会议、教学教研活动。

2. 教学研究员将享受优先参加每年的全国优秀科研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评选, 以及“全国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案、课件评选活动”的评选, 办理“获奖证书”时将给予减免部分费用。

3. 本课题以《学园》、《中外教育研究》杂志为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 教学研究员所撰写的论文将优先安排在《学园》、《中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

同时, 教学研究员可成为杂志的“特邀编委”, 负责推荐、组织优秀论文发表。

4. 教学研究员将免费获得12期《学园》杂志赠阅, 杂志每期定价为20元。

5. 教学研究员应积极组织所在地区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申报国家级重点子课题。

三、相关事宜说明

1. 申请者需填写“教学研究员登记表”2份 (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 提供职称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 2寸照片3张。

2. 申请教学研究员需交纳档案注册费、三年研究员指导费、证件工本费等合计680元。

3. 申请通过者将由总课题组联合相关杂志编辑部共同颁发“教学研究员证书”, 可通过《学园》杂志社官方网站“教学研究员”一栏查询。

4.“教学研究员登记表”请直接发邮件至总课题组电子邮箱 (cmedu@163.com) 索要, 邮件主题注明“索要教学研究员登记表”即可。

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88909677 18611137972传真:010-88909677电子邮箱:cmedu@163.com《学园》杂志社官网:www.xyzz.net.cn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11.十二五规划课题 篇十一

2011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研究为人所信、所思、所悟、所用。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2.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进展评价研究

4.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6.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实践途径研究

7.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

8.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9.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10.地方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研究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教育思想演进研究;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地方教育史志研究;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强国崛起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应对经济衰退的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研究等。

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国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际教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改革试点追踪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公共教育财政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提高省级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学校(班级)适度规模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城乡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学校正当竞争机制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理科实验教学研究;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等。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等。

(五)高等教育研究

高校特色办学研究;大学章程研究;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工程师教育改革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等。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职业技能比赛研究;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八)教育心理研究

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

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资源教室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双语教学规律研究;民族外语教学研究;民族学校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特色研究;民族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内地援助民族地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12.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十二

关于2012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 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根据我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基本要求(建设方案)的通知》(湘教发〔2011〕13号)、《关于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遴选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湘教通〔2011〕230号)和《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的通知(湘教发〔2011〕49号)精神,现就2012年度我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度立项数

2012年,我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立项数为: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6所,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5所,示范性特色专业35个(高职10个,中职25个),特色专业50个(高、中职各25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3个,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6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5个,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20个。

二、申报条件、申报主体和申报材料

项目申报条件、申报主体和申报材料原则上按照我厅《关于

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遴选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湘教通〔2011〕230号)的相关要求执行,其中,示范性特色专业项目还要报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立项原则

1、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重点支持当地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重视学校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发展有关政策,学校发展环境好,有较好办学基础的学校。

2、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项目重点支持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有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有成效,牵头学校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地区。

3、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项目重点向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技能型紧缺人才相关专业倾斜。

4、考虑到着力构建与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充分发挥示范性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不同专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十二五”期间,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原则上每个专业只立项1个专业点,中职示范性特色专业原则上每个专业立项不超过3个专业点;高职特色专业原则上每个专业立项不超过2个专业点,中职特色专业原则上每个专业立项不超过5个专业点。

5、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2—

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立项时,每所学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原则上不超过2个。在同等条件下向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倾斜;特色专业总体布局适当考虑区域和学校平衡。

四、申报范围与数量

1、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和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项目,应在各职业院校报我厅备案的重点建设专业大类内申报,申报数量每个学校每个项目不能超过1个。已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可以申报示范性特色专业,但不重复立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申报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和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项目的专业,应为本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建设相关专业。

2、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项目,在同一县市区不重复申报。

五、申报方式

2012年度我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采取网

上申报和书面申报同时进行的方式。

1、网上申报。申报单位登录“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系统”(IP地址:http://222.247.40.66/evaldl/),填写申报项目基本信息,上传项目申请报告(扫描件)、项目申报表、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书,填写申报材料附件的网页链接

—3—

地址,其中,申报示范性特色专业的还需上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申报材料附件包括:①项目申报单位概貌及项目相关情况介绍的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②项目建设情况陈述视频(示范性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项目由专业负责人陈述,其他项目由申报单位负责人陈述,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③与项目有关的场地设备和资料等照片;④其他相关支撑材料。同时,学校分项目建立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专门空间,空间内容包括规定的项目申报材料及相关附件,涉密资料可不上传空间。项目空间建设按2011年项目申报的《空间操作办法》执行。

2、书面申报。申报单位将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报表、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书(示范性特色专业项目另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纸质材料和所有申报材料的电子稿(含相关附件)刻录成光盘(均一式二份),报送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评估与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高职院校申报项目纸质材料和光盘由学校汇总后直接报送;中等职业学校相关项目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项目的纸质材料和光盘由市州教育局汇总,并通过“湖南省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管理系统”打印汇总表,审核盖章后统一报送。秘书处地址:长沙市教育街11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804室,邮编:410005,联系人:彭文胜,联系电话:0731-85182380、84402996;汪忠明(高职),联系电话:0731-84714937,***;彭文科(中职),0731-88882736,***。

—4—

六、申报时间

2012年度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5月20日,逾期不受理。

七、其他

1、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县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区域内教育结构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布局,确保普职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项目申报时,各市州教育局要强化项目基本条件审核,凡不符合项目申报基本条件的,不得申报职业教育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2、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本级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凡申报职业教育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中职相关项目必须是市州级重点建设项目,高职相关项目必须是校级重点建设项目。

3、各地各校要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明确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4、申报单位要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按照我厅印发的相关项目建设基本要求或建设方案,合理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与思路,明确建设内容及具体建设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5—

保障措施,使项目建设方案科学可行,项目建设任务具体明确。

5、各申报单位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准备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或不具备申报条件的,不予受理。申报单位必须确保申报材料客观、真实,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取消其参评或立项资格。

13.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 篇十三

课题申报流程

填写《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交相关部门审核、盖章→快递或邮寄至课题管理办公室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课题管理办公室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课题管理办公室向申报单位返回《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二份及相关批复文件一份→申报单位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1. 申报单位需逐项填写总课题组发布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注意学校填写“实验基地”版;教研室酌情选择“实验区”版。一式四份原件, 必须是电脑打印, 以免出现成员姓名错误。课题负责人签章为本人手写, 打印无效。

表格可在翼课网 (www.ekwing.com)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www.ncneedu.cn) 下载;或通过Email向课题办公室 (ktbgsh@126.com) 索取。

注:实验基地 (实验校) 需附上《实验课题申报单位基本信息登记表》一份。

2. 实验基地 (实验校) 必须在单位盖章之后, 再报当地教育局或教研室审核并签章;实验区报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签章。

3.《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各项内容要逐项认真填写, 论证要严谨、充分, 表达要明白、准确。

4.每个实验课题组研究人员不得超过16人, 负责人 (组长、副组长) 不得超过2人。

5. 课题管理办公室收到《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后交总课题组审核批复。立项后课题管理办公室留存两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寄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6. 申报单位收到课题管理办公室返还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后, 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之后两个月内, 递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并组织开题。

7. 为避免重要文件遗失, 课题证书及通知等相关重要文件一律采用快递方式寄达课题实验单位, 相关成本费用由课题单位承担。

翼课网、学生双语报社课题管理办公室联络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6号院30号楼A座805室

邮编:100176电话:010-87163329传真:010-87163269

联系人:董老师

网址:www.ekwing.com (翼课网) www.ncneedu.cn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14.武汉市十二五课题申报通知 篇十四

“十二五”课题申报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已经市教育局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

一、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三、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四、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教科所(室、中心),市属高校科研(教务)处,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经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2年3月5日起组织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根据《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职在岗,小学、幼儿园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他需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是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重大课题申报者必须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且承担过市级及以上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实质性工作。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在研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凡已在国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不再参加本市“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申报,但各单位须将申报材料及立项证明交本区教育科研机构审核后报市规划办备案。

(三)重点及专项课题的申请人须承担并完成过市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或多次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报

(一)2012 年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第一次申报,立项规模和数目为200项左右,共分五类: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其中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2

请的资助额度(具体标准另行通知)。申报重大课题和其他规划课题互不交叉,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

(二)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重大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其他规划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反映武汉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性课题,在涉及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新城区的课题申请人。

(三)从本起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市规划办只受理区教科规划办、市属高等学校、局属中小学(幼儿园)有关单位上报的信息,个人及其他单位上报的信息为无效信息。下载、申报系统为“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网址:htt://jyky.whjy.net)。系统开放时间: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6月5日。登录用户名为各区各单位中文全称,统一初始密码为98765(登陆后请及时修改密码以确保信息安全)。

(四)凡申报课题的市规划办专家组成员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由所在单位填写经费保障意见。

(五)课题申报单位、各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市属高等学校和直属中小学(幼儿园)要加强对本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努力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大发展。

联系人:张惠诚 电话:85689523 李 燕 电话:85326800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12月)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武汉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广大师生和基层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宗旨,围绕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中心工作、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履行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科学研究及规划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机制,全市科研课题层级和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规划管理工作获得长足进步,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题数量稳步增长,立项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三批课题立项,确定了410项规划课题,较“十五”增长近20%。增设了专项课题类别。课题立项第一次实现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校、社区学院、高校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全覆盖。承担了2项全国规划课题研究,较“十五”增长了100%。获得了2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省教科“十一五”规划的105项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我市有33项,占31.3%;省教科“十一五”规划701项基础教育一般课题,我市有192项,占27.4%。都远高于其他地市。同“十五”相比,我市获得的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增长了约200%,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翻了两番。

2.创新了管理机制,增强了服务意识,效能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办首创“服务型教育科研”管理,形成了“全员、全程、全因素”的“三全管理”工作模式,确定目标,跟踪服务,持续改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基层教科规划办的七大基本职能:科研规划、4

课题管理、学术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项目研究和科研情报检索。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教改、课改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市教科规划办实施了“八大行动”:创新立项,开放开题,改革中期检查,改革经费资助,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结题鉴定,创新科研培训模式和创建了“同类课题互动研讨交流平台”。我市教育科研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基层学校、各区科研部门的普遍称赞,同时得到中央教科所、省教科所等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也得到重庆、沈阳、成都、广州等市同行的高度认同。

3.成果丰硕实效显著,科研发挥了先导作用,影响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创新办学理念,建设现代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指导问题学生,运用教育新理论和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名师名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

教育热点、重难点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得以解决。“武汉市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成果被市政府、市教育局采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转变了学校教育观念,加强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成了学校自觉行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素养;“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课外活动多了,教学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困生”研究、问题学生的研究,促进了办学软环境的改善,学生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大为改善,学业水平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对教育创新力、服务力、学习力的提升充分彰显。在课题研究中大批干部、教师得到培养和发展,多名教科室主任走上校长岗位,很多课题成员成为了名、特教师。

“十一五”期间,通过课题研究,我市科研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在《教育研究》等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了10篇,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5所学校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10家单位的研究成果被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台专题播报,30多所学校的课题成果被湖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部课题成果(专著)被华中师大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等免费出版。一

项课题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三项课题成果被评为省技术进步三等奖,200多篇论文、研究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一等奖,400多篇获省一等奖。(以上统计仅限于已结题的部分课题成果。)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区、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分管领导不明确,科研工作缺专职人员和经费保障。二是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参与面不大。对教改课改中存在的某些实际问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手段研究解决。三是科研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课题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缺少过程资料,缺乏理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研究结论可靠性不强。四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加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急待培育。

二、“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面临的形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已成为造福人民和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以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社会功能,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武汉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市”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建设“幸福武汉”系列工程,给武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武汉城乡教育面临新挑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教育体制变革等难题,教改、课改深入推进面临传统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的束缚,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武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期盼“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各类教育大发展之后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复杂化(学龄前儿童小幅攀升、小学学龄人口先小升后大增、初中生先快速减少后趋缓、高中段及高教适龄人口快速递减、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带来了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流动性增强)等,给全市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武汉教育打造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品牌、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依托、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各类教育从突出重点学段重点学6

校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从同质化办学向“特色+特长”发展转变,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数量走向突出内涵优质发展,职业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紧贴市场、对接产业”而开放教育。

这一切,均要求教育科研作出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回应。“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科学要继续坚持“三个服务”理念,以城市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重难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重点,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各项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助推器。

三、“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的全局,结合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原则,基础研究重在创新,决策研究基于实证,实践研究突出应用,为武汉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主要任务

引领和团结全市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

1.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政策研究。围绕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专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2.大力推动群众性科研工作。引导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改课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管理、教育决策、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

4.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将教师科研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互动研讨与

交流合作等科研活动,深化“做中学”的科研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培植和壮大科研队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使更多的科研骨干成为名校长、名教师。

5.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常态结合。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科研规范、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6.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分级管理,健全指导和督促检查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教育科研的辐射、引领和先导作用,总结推广我市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经验和成果。

7.推动武汉教育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武汉教育科研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问题,注重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类别、数量。

8.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研究的重大项目。做好教育部、全国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课题的申报指导工作。

(三)具体指标 1.“十二五”时期,我市课题拟分五大类:重大、专项、重点、一般和“个人课题”,前四项分别为10、30、150、200项。

2.“十二五”时期,我市承担的教育部及全国规划办的项目达到5-10项,承担省级重点课题超过120项,省级一般规划课题超过200项。

3.在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以上,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篇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0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和全国优秀出版社免费出版的著作3-5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不少于20部。

4.积极打造科研品牌学校,力争3—5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教育,分级培训科研骨干2000人;转化成果100项,促进学校特色彰显。

四、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的确立,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坚持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教育宏观研究、8

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衔接。具体领域和方向如下。

(一)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城市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新时期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教育服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规律,“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理论建构等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支柱。通过对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科学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结合教育现代化在教育观念、内容、队伍、装备和管理诸方面的研讨,明确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探索集约化、专业化教育组团发展与管理,推进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主要有:区域教育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集约化组团发展等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教育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基,包括教师队伍、干部队伍、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服务工作者,突出提高校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探索教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和专业发展。主要有: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与培养激励机制,干部、教师轮校问题,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和科教研人员专业发展,教育家培养及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等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最薄弱,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做大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和“全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使公办园比例占总数60%以上”等重大举措,武汉学前教育格局将会大突破,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并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有: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布局、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配臵,幼儿教师准入、聘用及保障机制,幼儿教育之教与学的方式、内容、保教质量评估等研究。

(五)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武汉义务教育已跨过了基本均衡阶段,正全力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在由数量规模扩张走向深化内涵,实现优质和特色发展。主要有: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结构布局调整,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课程与教学,学习方式变革,素质与能力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等研究。

(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武汉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输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武汉职教须按照“就业优先”原则,紧贴市场、对接产业、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主要有:职教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品牌专业培育,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园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创建,社区教育等研究。

(七)高等教育研究

市属高校着力于自主能力提高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在汉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利多赢,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增强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需借力高校学术与科研优势解决难题,打通瓶颈,顺利完成经济社会转型。主要有:市属高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校联合办学、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创建,部市教育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等研究。

(八)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研究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科研要重视学生的体魄、心理、审美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三预”,运动及艺术潜能开发、学生视力保护等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研究

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和着力创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城域网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云服务体系的数字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现状、对策,信息化与教学、教研及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小学生出国留学问题,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跨境教育服务贸易问题等研究。

(十)其他研究

涵盖美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家庭教育,“两困生”、问题儿童、超常儿童成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等研究。

五、措施与保障

“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保持总量,提高品质,突出重点,创优品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效益,积极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繁荣、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促进课题层次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的组织领导。各学校、各区、市教育行政管理及科研部门要切实解决好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大投入,落实指导。支持和奖励有重大突破的科研课题,表彰先进,推广典型,使全市教育科学在“十二五”取得更大成绩。

(二)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研制“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科研培训、资源共享、互动研讨、文献查阅、咨询服务和科研情报分析及报送数据报表,积极推行课题网上立项、检查和鉴定,努力降低过程成本,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区、校教育科研分工协作机制,增强科研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落实“三全”管理,完善服务型教育科研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重点课题研究情况年报制”、“课题指导专家联系制度”、“课题类别转化制度”,修

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立项结题标准等文件,促进教育科研的学术性、规范化。建立考评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将考评结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区规划办和学校教科室要按职能分工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考评办法。

进一步完善课题资助制度,继续坚持课题所需经费“分级投入、按比例划配”原则,建立健全区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给予大额度资助,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实行“以奖代资”。

(三)合理设臵课题类别,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科研实效

调整规划课题结构,增加类别。增设重大课题,突出区域内全局性、战略性教育问题的研究;创设“教师个人课题”,满足广大教师的科研需求。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合作研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系列课题研究的联合攻关机制。

重大课题指涉及区域教育发展全局、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以市教育局及市教科院职能部门、区教育局、市属高校和在汉高校有一定研究实力的教育科研部门为申报主体。重点和专项课题是指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校长、名师、骨干教师、教科研人员为申报主体,其中专项课题有名校长专项、名师专项和青年专项(40岁以下)。重点和专项课题由市教科规划办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区规划办协助;一般规划课题采取委托管理;教师个人课题以区、校管理为主;重大课题以招标为主,重点、专项和一般课题采取匿名评审方式,教师个人课题采取成果认定方式。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仍然实行“五年规划,三次评审”(比例为5:3:2)。继续向薄弱地区和偏远学校倾斜,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倾斜,积极扶持新校、新人。

(四)加强科研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基层学校干部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研讨,针对科研过程、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进行培训,切实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课题选题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突出行动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得到锻炼。

要继续加强课题中期指导、管理和服务,使中期检查指导成为课题质量和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继续开展同类课题横向互动研讨,支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研讨团队培育,打破壁垒,避免低水平重复,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五)强化成果应用,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课题组及所在单位要当好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成为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报道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支持优秀成果的发表、出版。

1.逐步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市、区教育局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比、表彰,积极支持教育科研创新,推动教育科研的普及工作。

2.逐步设立“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基金”,市、区规划办要积极推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摘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交流活动,发布研究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报告或学术研讨,积极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3.实施“科研品牌建设战略”,评选一批科研积极性高、基础厚实、研究能力强、成果成效显著的学校,建立“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选取典型学校给予专项资助和系列指导,通过长期培育,打造出在全省、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科研品牌学校。同时,继续支持既有科研品牌的深化发展、特色发展研究。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三: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2011~2015年)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科研切实助推教育科学发展。

一、重大课题(10项)

1.武汉市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标准及实现途径研究 2.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及推进对策研究 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有效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体系等研究 5.“武汉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成长机制研究 6.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7.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 8.武汉市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研究 9.武汉市职业教育园区的管理体制研究 10.武汉市市属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二、一般课题(181项)

(一)教育理论研究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现代化城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4.城市教育公平性、均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理论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6.基础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7.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8.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9.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0.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研究 12.武汉市初中“后标准化”发展研究 13.武汉市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研究

14.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研究 15.武汉市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 16.城市教育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7.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18.武汉市十二年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9.国家中心城市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 20.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1.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22.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23.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高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4.新时期教师编制管理与效能提升研究 25.义务教育教师及干部轮校实践研究

26.国家中心城市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管理机制研究 27.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协同发展和教研、科研协作机制研究 27.新时期教师岗位管理、聘任制度改革研究 2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30.促进不同年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教育家型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示范效应研究 32.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提升与办学实践创新研究 33.校长职级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3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35.新时期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

36.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与执教能力评价研究 37.职业教育文化复合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38.名师、名校长成长研究 39.教师身心健康维护研究

4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保健教师培训培养研究 41.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42.外籍教师与本市教师的教学交流互动研究 43.教研、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44.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45.0-3岁幼儿教育研究 46.托幼一体化教育研究 47.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48.幼儿游戏活动和课程建设研究 49.学前教育中教与学方式方法研究 50.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51.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2.城乡幼儿园协作机制研究 53.农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研究 54.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有效配臵研究 55.幼儿园建设布局与发展研究

56.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上一篇:高考励志语录超狠的下一篇:消息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