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2024-08-25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共12篇)(共12篇)

1.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一

分数的基本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84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理解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读,会写分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难点:正确读写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图片引入

孩子们,你们都看过《熊出没之夺宝雄兵》吧!自从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一起救了小嘟嘟后,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可不,请同学们看图片,他们在干什么呢?(出示情境图片)

看了这些后,你知道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谁帮他们解决的?你知道他是怎么帮他们解决的呢?那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了。这里需要用到又一个新的数学朋友,那就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上)(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想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84页的例1,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怎样分一个月饼才能都吃同样多。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

2、理解分数的含义,思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示什么含义?其中“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3、3分钟后,看谁能做对自主学习检测题。自学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三、自主学习

过渡:知识能力要提高,亲身经历最重要,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过渡:做完的请举手。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个别学生举手汇报。(出示导学单自学预检)

生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师:同学们,同意吗?这诶小朋友说得好吗?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2:说的正确,声音也洪亮,很好。

师:嗯!非常好!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小朋友。

过渡:通过例1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示的意思)

生总结,老师板书。生齐读两遍,加强理解。

过渡:大家对例1自学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桌上的信封1,拿出里面的长方形纸,试着折一折,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该怎么折?同学们折好了,请上讲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1:将长方形纸以长对折;生2:将长方形纸以宽对折;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折法吗?还有其他折法吗? 师补充:还可以沿着对角线折,详细演示给学生看.四、合作共进。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第二个信封,拿出里面的正方形纸,结合教材84页例2折一折。

温馨提示 :

1、认真阅读课本84页的例2,照着自己折一折,再图一图;

2、重点84页最下面的两行字,思考:

1表示什么含义?其中“4”表示什4么,“1”表示什么?

集体合作力量大,什么困难都不怕,现在小组之间交流讨论。3分钟后看哪一组小朋友获得的知识多。互学开始,比哪一组小朋友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生看书小组互学,师观察督促学生,做完的小组请举手。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小组互学的效果怎么样? 哪一组小朋友选两名代表上来演示给大家看看,一个说,一个做。看哪一组学生代表配合得最好?(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并把其中一份涂色。对学生的不同折法展示,反馈,交流。)

五、课堂练习

六、达标检测

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收集出现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2、评价更正:学生口答后,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站起来更正,并说出理由。

七、课堂小结(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朋友——分数,你对它了解多少。请结合下面一段话,进行自我评价。有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看见一棵树上有14个仙桃,于是孙悟空把14个仙桃摘了下来放进口袋里,下山时,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看见满地西瓜,它又摘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后孙悟空首先将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八份,它和7个小猴各吃了一份,接着又将14个仙桃平均分成了7份,每个小猴子分到了2个仙桃。

(1)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找对2个分数得2★,全找对得4★)。(2)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

1、学习班长小结;

2、纪律班长小结。

八、作业布置。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86页1,2,3题。

九、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读作:二分之一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涂色的1份是它的色的是()个

1,读作:四分之一;剩下没有涂41,即(),读作:()4

2.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二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 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 认识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诱趣激学

师:我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 (听问题、出手势)

问题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多少?

师 (引导) :大家的手势有点乱,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答案, 但不能用手势表示出来, 是不是这样呀?先告诉我第3个问题中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师板书:一块月饼的一半)

师 (引导) :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师: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关键是认识“平均分”)

师 (引导) :把这块月饼平均分, 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 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生:不能。

师 (引导) :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 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

(师板书:二分之一)

师 (引导) :二分之一, 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 看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师板书1/2)

师:看清老师是怎样写了吗?

(指导学生书写)

师 (引导) :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凸现主体, 顺思导学

(1) 认识图形的1/2。

师 (引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表示。 (出示一个圆形) 老师这有一个圆形, 谁能表示出它的1/2呢?

(指名尝试, 在圆上用阴影表示其中的1/2)

师 (引导) :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1/2的?

(2) 创造图形的1/2。

师 (引导) :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 请想办法表示出它的1/2。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 展示不同的折法, 强化认识)

师 (引导) :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 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 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 有一个词很重要, 是不是“平均分”, 听出来了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 重点标注“平均分”)

师: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 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用1/2表示对吗?

(师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3.迁移类推, 引导探学

(1) 认识1/4。

师 (引导) :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出示一个圆, 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 贴到黑板上) 像这样,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给其中一份涂色)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师 (指导学生完整叙述)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1/4。 (板书:四分之一)

(2) 探究1/4。

师 (引导) :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1/4, 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1/4, 能不能做到?任选一种图形, 表示出它的1/4, 折完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展示)

师 (重点引导) :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4.自主探究, 实践促学

(1) 判断分数。

师 (黑板上出示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你们能不能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 是多少? (出示相关图形)

(2) 写分数。

师: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 看分数给图形涂色。

(4) 在涂色图形中找分数。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 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 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

(课件出示主题图, 指名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评判)

师: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 创分数。

师 (引导) :拿出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然后试一试。

5.全课总结, 疏理评学

师:谈谈本课的收获, 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课后反思]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 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 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月饼”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完后, 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 交流思考。本节课中, 我注意激励学生动脑思考, 并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手脑并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 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分数的含义;(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1/2的含义,并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中秋节,老师要把月饼分给小朋友。请思考后回答: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

师:看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的月饼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4……没法表示,这就需要咱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分月饼的活动,其实是在体会以前学过的数——整数的特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对分数的认知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认识月饼的1/2

师:首先,大家还是回到那1块月饼上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半块)

师:那半块月饼是怎么得到的?你会分吗?(指名说)

师:老师来试一试(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半)

师:可是这半块在数学上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谁知道?(指名说,对知道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那么这个1/2表示什么呢?

师:(电脑演示)一起来看,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左闪动)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份(指课件左边半块月饼)是这块月饼的1/2;那(右闪动)这一份可以用1/2表示吗?

师(小结):看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可是二分之一应该怎么写呢?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先写中间的一条短横,表示平均分;然后在短横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最后在短横的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将数具体化,全面展现1/2的产生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成了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分数的读写、意义等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成,流畅自如。

(2)折长方形纸的1/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月饼的1/2。瞧,这是什么?(出示长方形纸)你还能找到它的1/2吗?

师:明白了吗?开始!

(生活动,师指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和画法)

师:明明折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3)判断图形的1/2

师:现在明白了1/2的含义了吗?现在老师考考你。

师(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多边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图形,判断是不是1/2。在动脑想、动眼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出学习思维的全过程。

2.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师:老师也用图形表示出了几个分数(在黑板上贴出1/3、1/8),我表示出的是几分之一?

师:你会写这些分数吗?(指名写)

(1)比较1/2与1/4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认为1/2和1/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一些呢?为什么?(指名说)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从图上看1/2有这么大一块,1/4只有这么小一块,所以1/2比1/4大,你们同意吗?中间可以用哪个符号?一起读一读。

(2)给分数排排队

师:现在你能给黑板上这几个分数排排队吗?(1/2、1/4、1/3、1/8)

(学生到前面给分数排队后,师生评价)

师:通过刚才我们给分数排队,你发现了什么?(前后位4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师(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多。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1/2、1/4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说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先比较1/2、1/4的大小后,给几个分数排排队,学生更愿意比了。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决定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我们出发吧!(伴随音乐,屏幕出示游乐园图)

师:同学们,游乐园里可真热闹啊!请你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刚刚认识的分数朋友?(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师:快看,游乐园里正在举行游戏比赛,想参加吗?

游戏一:你认识我吗?我是涂色的部分,给我起个名字吧!

游戏二:比眼力。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判断之前先想一想,听老师喊“准备、出示”再出手势,明白吗?

设计意图:练习创设了教师带领学生去游乐园玩这一情境,习题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楚,趣味性强,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直尺、彩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

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4.让学生用三等分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三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提问:我们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

6.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直尺上的刻度1,2,3„„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写出每份是这条线段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它们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互相说)每个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分母就是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分母就是3„„(使学生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三)巩固练习

颜色.

3.在每个图里选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提问:每图中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分数的哪一部分决定涂颜色的份数?

4.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提问:第4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分数表示?(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5.写出下面各分数(要求: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分数线不要画太长,分子、分母上下对齐)(师读生写,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写在本上)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6.出示梯形纸片

谁能在这个梯形的基础上再折一下,使每份大小相等. 提问:这时,每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平均分实物,折纸分线段,初步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次出现分数,由于分数与整数差异很大,学生会感到很困难,对分数的意义理解透了很不容易,本节课运用了直观积累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实物、折线、分线段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知道了几分之一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课上,同学们用眼看、动口说、动手折、动手画,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又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5.《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五

小学数学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三、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五、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关于平均分的知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原来学的数不能表示这半个,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分数。(出示课题)

(3)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情况?

(4)你准备怎样学习?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题和遇到的新的数学问题,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重点筛选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目标:1、分数表示什么?2、怎样读?3、怎样写?)

(5)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于学具和课本自主探索。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正方形和线段,引导学生与其它同学争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自抒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折叠、涂色、不仅自己学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讨论、交流,还能把分数的意义向完整的整体均分推进,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教学。

①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要表示这样的一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之一。

②有了分数,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这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

这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适当总结,促使学生经厉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

3、自主探索,扩展认识

(1)请同学们自己说几个分数,再想办法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集体辨论。

(4)练习运用。练习的1、2、3

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里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分数。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的各项目标得以集中实现。

4、形成概念,明确认识。

(1)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读写分数。练习的4、5题。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的概念。

5、实践探讨

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一块,我吃一块,奶奶吃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6.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六

1. 认识

(1) (出示) 把一张圆纸片, 平均分成2份, 怎么分?其中的一份涂上红色, 问:红色的部分是圆的几分之一?

(2) 表示什么意义呢?

(3) 学生操作。

把一张三角形纸平均分成两份, 折一折, 再涂一涂, 每一份是三角形纸的多少?

把一张长方形纸, 折出它的怎样折?涂一涂。

小组合作, 比一比, 看哪组想出的折法多。

讨论:这么折, 每份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吗?

为什么折法不同, 形状不同, 而每一份的大小都是这张纸的呢?

2.认识几分之一

(1) 怎样得到一张纸的?大家用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 涂一涂。

(2) 你能用纸折出81吗?不用折, 说一说怎样折?110呢?1100呢?

3.认识几分之几

(1) 出示投影片:这是多少?写作。

(2) 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 涂色部分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3) 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

涂色的部分是几个读作什么?

这是三年前的一堂课, 回想当时的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为变重视结论的学习为重视过程的学习, 教学目标是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的方法, 初步认识分数, 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 从操作中发现和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就是我当时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理解。

现在看来, 当时所理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 而且这种操作的设计者是教师, 调控者是教师, 评价者也是教师, 探索的空间很小, 学生们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又一个指令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 他们充其量当了一回“操作工”而已。在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小步调的方法逐个进行教学。虽然课堂教学很扎实, 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合作, 有一定的探究空间, 但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应该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更为开放的探究空间。

时隔三年,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重新设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堂课, 力图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展示我对自主探索的思索和理解。今年三月, 我又上了这堂课。

案例 (二)

1. 认识

(1) 今天我们要通过折一折、划一划、涂一涂来认识这一个新朋友。同学们都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 有○、△、□、。

(2) 挑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它的, 折痕上划上线。其中的一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你是怎样表示的?其中的一份是整个图形的多少?

(3) 讨论:这么多图形, 这样分, 每份都是整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吗?

为什么折法不同, 形状不同, 而每一份的大小都是这张纸的呢?

(4) 看图说说表示什么意义呢?

2.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再动手折一折, 折痕划上线, 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看看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用彩色笔写在纸上。小组合作, 看哪一组创造的分数多。

出示活动要求:a) 独立创造分数, 把你创造的分数涂上颜色, 并写出来;

b) 小组内交流自己创造的分数;

c) 比一比, 哪组创造的分数多。

(1) 小组汇报, 展示一下, 说说你们创造了什么分数, 是怎样表示的?

(2) 想一想, 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本次教学在小组的合作探索时, 教师发挥了探索性学习应起的作用, 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宽广、更为开放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 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创造分数”的整个探究过程中, 问题是开放的, 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 操作是自由的, 结论是待定的, 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这样,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师生共同品尝着探索性学习活动有效实施后带来的快乐。

1.探究, 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少一些“自我表演”, 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感受, 去探究, 去“做数学”。在第二次教学“认识”时, 我改变了第一次教学先由教师示范, 把圆片对折或剪开, 并涂上颜色, 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 也来先折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这样的做法, 而是直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图形表示出它的, 既保证了探究的时间, 又摒弃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的方法。

2. 探究, 应该增大探究的空间

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给他们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探索的问题大一点, 开放一点, 这样, 让学生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得以体验, 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第二次教学时, 我改变了第一次教学中先让学生折出或涂出1这样按部就班的方法, 而把“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合在了一起, 提供学生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 独立创造分数, 体验分数。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3. 探究, 必须提供足够的材料

学生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 由直观的操作、演示、观察再到抽象的思维、想象和分析, 进而得出结论。在探索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探索材料。在第二次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提供给学生许许多多的材料, 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 有的不但形状不同, 而且颜色不同, 质地也不一样,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东西操作, 操作的工具也有彩色笔、剪刀、直尺等, 这样丰富的材料, 大大增加了选择的余地, 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4. 探究, 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

7.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七

教材解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以“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秋游”的场景,呈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图,对于主题图我作了一点改动,即在分月饼的2个小朋友旁边,增加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主题图的呈现体现了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并且我把这一环节定位在生活中的事物,数量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发展。教学设计中围绕下列问题开展教学:图中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当学生说了几个人在做什么事后,教师很自然地问:正中间的2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课件马上出现只有他们2人的分东西的页面。

(1)(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4÷2=2(个)。

(2)(课件出示2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2=1(个)。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什么分法?

生:平均分。(板书)

2.课件演示一人一半,认知冲突中产生分数

教学中从旧知识引入,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以及1块月饼分给这2个小朋友,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分物体,引出“平均分”,教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电脑演示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flash动画),观察1个月饼平均切成2份后,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再次体会“平均分”。重叠比较大小一样半个月饼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感受分数的产生。[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教师可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表现出平均分。](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成了两半。)半个月饼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以此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有学生回答出1/2,教师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的1/2,或简要介绍自己学习1/2的途径)[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此问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再有通过对1/2有认识的同学的介绍,其他同学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课外学习方法。]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理解月饼的二分之一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二分之一的认识是起点。本例题定位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重点是二分之一,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老师在黑板上再次结合月饼图,指导学生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明确认识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说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会学习分数的读、写法。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到位。

四分之一的认识就只借助月饼图来进行,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月饼的四分之一。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知识点,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放手让学生说出月饼的四分之一及其含义。板书也是在学生说了含义之后一起拿出来。

4.通过折纸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让学生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本例题定位在通过折纸,进一步体会四分之一,明确虽然折法不同,但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含义。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先确定操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呈现几种不同的折法。再让学生介绍你是怎样折的?引导学生说清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斜着对折等折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并追问:你为什么要把正方形对折呢?这样让学生知道对折就是要把正方形平均分,进一步明确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因为把这张纸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5.将例3进行了改编,在数形结合中比大小

教材中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本例题定位在三年级分数的大小比较要重点借助直观图来比较,让学生在直观图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对教材的例3的分析,觉得学生在这两组图中对于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理解有些困难,也有点牵强。因此我将例3进行了改编,即课件出示一个馕,想一想把一个馕与好朋友分享,看学生想要吃馕的几分之一,然后用同样大小的圆片折出想要吃的几分之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孩子们在数形结合中顺利的比较出分数的大小,同时对找规律和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发现: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6.回归主题图找分数,用足主题图中的资源

让学生再回到主题图,做到首尾呼应,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观察,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当然这里的主题图要做成可交互呈现的形式。学生说到那个小场景的分数,课件就可以交互出现放大的图片,让每一个孩子都看清楚小场景里隐藏的每一个分数。当然学生还可能不会说主题图中间分的月饼中得分数,即有2个小朋友把月饼切成大小不等的3块的地方,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引导观察到那个地方,让学生说出大的一块和小的一块分别是月饼的几分之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教学资源,把这一资源用好用足,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课后反思:

几分之一是最简单的分数,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和整数有很大差别。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会遇到不少困难,能否正确的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平均分”,准确快速切入课题;②多媒体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④准确把握和挖掘了教材资源,合理安排练习。

8.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八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教师讲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苹果园地,“哇,好大的苹果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苹果吗?”唐僧说:“吃苹果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

唐僧又说:“有2瓶水,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瓶?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可能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半个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停顿片刻,学生无言以对。)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投影月饼图

学生回答:悟空和八戒各分得月饼的一半,教师指出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同时在其中一半月饼图上标出分数。)(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演示不平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分数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两个字?(不能)

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

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饼任意的分成两份,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1/2?(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表示意思的这句话。(重要字词重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成四份的月饼。教师提问:这个月饼被平均分成几份?(4份)每一份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能)(教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另外三份都可以表示它的四分之一)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它的 四分之一)你看××同学说得多好呀,全班为它鼓掌,谁还想说?这么多人想说,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请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请全班同学一起说说的表示意思。“它”指的是谁?(这个月饼)

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1/2,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板书1/3、1/4)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它的,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说得不正确或不足的,老师不要过早下结论,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整)问: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1/4?(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4.自主学习,认识、。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97页,同桌讨论婴儿与成人中的分数有哪些?

讨论完后,进行集体展示,注意让学生说出谁占谁的多少和平均分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婴儿的身体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占身体的1/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1/3,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1/4,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10。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 1/

2、1/3、1/4、1/5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99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漂亮。(强调书写格式)

[1]十分之一 [2]九分之一 [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4]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四个分数

四、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五、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情景图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的涂色部分吗?

4、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5、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六、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9.三年级教案: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九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10.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十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 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既要靠发现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 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既要靠发现学习,也离不开接受学习。

一、发现学习,让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探索之旅

发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中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引发冲突,产生新知。

师:下面该分月饼了,只有1个月饼,还能平均分成2份吗?

生:能!

师:准备从哪儿分?怎么分?

生:从正中间分。(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半个。

师:刚才每人分到的苹果用数字2来表示;矿泉水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新的数,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齐):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片段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理解。

师:联系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想一想分母2表示什么?

生1: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

师:分子1呢?

生: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师:对了!2份中的1份,就用来表示。

师:那哪一份是这块月饼呢?

生1:这一份是它的。

生2:我补充,另外一份也是它的。

师:你们所说的“它”是指什么?

生:整个月饼。

师:对了。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深入理解。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月饼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折出呢?

生:想!

师: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

(2)学生操作。

(3)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你是怎么折出的?

生1:我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长方形纸竖向对折,每份就是它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把长方形纸斜着折,其中的1份也是它的。

师:这3种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位置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呢?

生:因为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片段三:灵活运用,主动建构。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说说理由。

生:第二、三幅图的涂色部分是,因为两幅图都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图形的;而第一、四两幅图虽然也分成了2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能用表示。

师:很好!看来产生分数的前提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现在谁能总结一下,不管是物体还是图形,如何找到它的?

生: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堂分数概念的起始课,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建构这一分数的概念又是重中之重。教师采用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先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发现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出现了新的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月饼和长方形纸的过程,深入理解的意义;让学生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的意义。其间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习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

二、接受学习,让学生搭上数学知识的直通车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中的认真听讲指的就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为发现学习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写法等知识,既非重点,也非难点,并无探索的价值,可以直接讲授给学生。为了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视野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上述内容和分数的发展史精心整合成资料直接呈现给学生。

片段四:

1.直接介绍资料。

师:我们一起去资料库看看,好不好?

生:好!

课件播放如下文件:

2.小组合作交流。

师:从这则资料里,你学到了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3.全班分享收获。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古代人在分东西的时候,发现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发明了分数。

生2:我学会了四分之三怎么写。

师:请你指导老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拿出笔来一起写。

生2:先写小短横,再在小短横下面写4,最后在小短横上面写3。

师:谢谢!其他同学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大家还学到了什么呢?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哦,请介绍一下。

生2:这条小短横是分数线,4是分母,3是分子。

生3:我还知道了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上述资料图文并茂直接呈现,学生好比搭上了知识的直通车,学得高效,学得扎实。当然,接受学习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合理地组织材料、恰当地呈现材料、有效地组织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思维对话,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有机整合,让学生一路收获最美丽的风景

事实上,在一节课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二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

从上述前三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因此可以称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而从片段四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是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性以及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挖掘自身的教学智慧,将接受和发现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发现学习的平衡与整合。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之旅一路收获到最美丽的风景。

11.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十一

一、 找准起点, 蓄势待发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才能于巧妙中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走向已知,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是除整数外的一个新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尽管分数是一个陌生和复杂的概念,但学生还是具备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一个是整数中“平均分”的概念认知,另一个就是生活经验中的一些口语或抽象概念。如“一半”,学生知道将1 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一半,但是学生不知道这里的“一半”其实就是分数二分之一。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几分之一”的表达,在生活经验中也大致能体会到几分之一的意义,但是这些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这些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

此外,儿童的认知发展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图形学习来完成的,到了高年级才会逐渐抽象成符号和语言,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三年级学生接受“分数”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就必须遵循此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形象图形来认知抽象的分数概念。

二、 定位终点, 巧搭桥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在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强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真正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么,如何在达成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则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元素,设计桥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它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

2. 能认识各种表征图形或情境中的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用直观的方法去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等数学活动来感知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含义和意义,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渗透极限和辩证的思想。

4. 在分数的认识活动中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 润物无声, 重视过程

要实现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下面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具体说明。

1. 找准支点,落实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找准活动支点,适时适当适度地开展数学活动,累积活动经验。本设计中的折叠正方形、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等活动过程,都是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分数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优质课例,大都是用对折一个圆形物体的方式来导入。用圆来导入,其优点是对折起来比较简便,但其缺点是思维方式单一、对折方式单一,活动经验单一、对折结果单一。而本设计采用正方形导入,则思维多向、对折方式多样、活动经验丰富、所得结果多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落实到课堂的细节之中。

2. 抓住机会,培养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10 个“核心概念”之一,足见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除了教材中涉及具体的符号使用时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内容外(如低年级时用“☆”这个图形符号等),还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加强符号的渗透。例如,关于分数的表示,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师: 除了分成4 份、 8 份, 我们还可以分成多少份呢? 其中的一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生:16份、32份、64份……

(师板书:……)

师: 想象一下, 如果是平均分成3 份、 5份、 7份呢? 你能够说出每一份是它的多少吗?

(生回答, 教师插入板书, 呈现:

师: 分得完吗?

生: 分不完。 (老师接着板书 “……”)

师: 那分成很多很多份, 怎么表示呢? 有谁帮帮老师?

(学生的表情十分丰富: 好奇、 疑惑、 迷茫……)

师: 我们可不可以用 “☆” 来表示这个 “很多很多的份数” 呢? 比如表示成, 能不能这样表示呢? (生讨论)

其实是可以的。 比如: 当五角星表示的份数是100 的时候, 分数就是。 你还想到哪些符号呢?

师: 你们学过哪些字母呢? 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生回答)

师:其实,我们通常用字母“n”来表示,它表示未知的份数,写成“”,n可以具体为任何数(0除外)。(接着在省略号之后板书

师:大家看黑板,我们把数也数不完的像几分之一这样的数起一个名字,叫分数。(补充板书,呈现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我们还发现,(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n。

这样的表示方法,既能够将分数的表示方式“一般化”,使学生对分数的表示一步到位,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3. 深入挖掘,发展思维能力

注重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是数学教育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分数的表征方式,除了用面积模型和线段图来表示,还结合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引入了除法的运算结果、数轴和集合来表征分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设计了如下习题:

关于含义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多种呈现方式来表示折法和形状不同的各种表征不仅让学生脱离具体图形或形状的束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更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分数,从而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教学片断设计如下:

师: 对于同样的一个长方形, 你们有的这样折, 有的那样折。 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 如下图)

生: 都是一半、 大小相等、 都是一份……(教师可引导)

师: 是的, 折法不同没有关系, 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同理,教师提问:有的用圆,有的用纸条,有的用长方形,为什么形状都不一样,也都可以表示呢?(展示学生的不同折法,如下图)(学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板书): 不管什么图形, 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 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

此外,关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设计在用直观图直观比较分数大小之后,又渗透了辨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来体会分数大小的比较。具体设计如下:

师:, 观察这些数字和大小关系, 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畅所欲言, 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师: 通过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分子为1 的分数, 当分母越大的时候, 该分数越小。 就像分一块蛋糕, 分的人数越多, 每个人得到的蛋糕越少。 同学们, 只要善于观察与总结,你们会发现更多数学的奥秘!

关于分数大小的估计,本设计也呈现了阴影部分逐渐变少的直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来估算逐渐变小的分数,从而在无限变小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极限思想,即像几分之一这样逐渐变小的分数是有无数个的,且最小的那一个分数趋近于0。其直观图如下:要求学生估计出每一段长条中阴影部分的大小。

4. 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意识

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去认识世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本设计最后一道习题是让学生通过测量来应用分数,旨在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分数产生于测量,又运用于测量,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再从数学回归生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分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的最后,设计了如下习题:

师: 同学们, 老师手中有和你们一样长度的纸条(学具袋中的15cm长的纸条), 但是老师没有你们手中的正方形(边长为5cm)。 你们能用纸条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并告诉老师吗? 老师也要做一个和你们一样的正方形。

总之,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剖析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培养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数学素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自“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老师都在作出努力和尝试如何将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2.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篇十二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1、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2、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读作二分之一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成人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1/41/8

8、学习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读作二分之一

1/4读作四分之一

1/8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上一篇:试着去恨数学散文下一篇:大家一起玩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