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2024-09-09

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精选11篇)

1.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一

柴沟学校校本教研自查报告

我校认真贯彻教育局《关于2009-2012年校本修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落实教育局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以校本教研为先导,素质教育为核心,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观课、集体议课为突破口,发挥校本教研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学期初,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做了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确立了以校长为核心,教导处为主体,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师人人的工作机制,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校长成为校本教研主要负责人,在校本教研中充当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学习制度、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反思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教研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促进工作、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二、提高认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研修文化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今后,学校积极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走上研修之路,在取长补短、互相协作的氛围中形成学习研修整体,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教研水平,进而获得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教导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学校精神与教师师德、礼仪、形象的整合;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新时期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新时期学校班级管理研究;学校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校教研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艺术;学校发展性教学评价;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科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学校各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综合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内、校际交流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素养研修;人文素养研修。

还要求教师自修本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学科教学课例设计、实施与评价;案例研究;教学反思;学法指导;学科知识最新进展;学科活动课程的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等。

四、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理论研修。开展读名著、谈体会活动。

(2)观课、议课。用现代教育观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地去观课、议课,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习和分享他人的长处,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实现自我提高。

(3)专题讲座。学校按照培训计划,以教研组为单位,由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分配单元对教材进行解读,并且和每一个教师进行交流对话,互相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消化。

(4)案例研究。记录教师课堂上出现的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的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组织教师开展充分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疑难,选择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5)教学反思。每个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针对自己学科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撰写“百字文”,写出心得和感悟,总结成败,产生顿悟,重新构想。

(6)教学沙龙。教师在工作实际中记录搜集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届时参加研修,与同学科教师交流,实现智慧碰撞,经验分享,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7)竞赛答题。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学竞赛在差异中分析、比较和培训,或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限时的答题活动,以《课标》、教材说明等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填空、问答等题型,边研读边理解,促进教师熟悉教材体系和重难点,掌握基本教学方法。

(8)模仿研修。组织教师通过观看教材备课系统或观看特级教师的光盘教学,记录和内化学到的方法和体会。

2.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二

1 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因

1.1 现有教材的状况

(1) 现有教材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没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 内容过多、过难, 理论性太强, 与实际脱节, 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脱节, 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 现有教材的版式、色彩等均无变化、无新意, 没有吸引学生的亮点, 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 现有教材多为全国统编教材, 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学校专业教育特色不尽一致。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地域性、不平衡性, 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传统、专业教育特色对教育内容都有特殊的要求, 这些是统编教材无法顾及的。

(4)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加入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而现有教材由于受编写周期影响, 内容滞后。

1.2 开发校本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是多元化的,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岗位需要也不同, 学校必须与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的制订和教材内容的选择, 以期编写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校本教材, 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否则, 培养出的学生用人单位不认可, 学校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3 校本教材的优势

(1) 校本教材适应学校运行机制, 贴近学生实际,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实现学校教育与地区、行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2) 校本教材及时收集实用的、与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超前性和灵活性。

(3) 校本教材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通过市场调研、行业咨询、收集资料、编写教材的过程, 更加熟悉了市场运作和专业实际需要, 从而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 校本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2.1 以市场 (就业) 为导向的原则

应充分体现职业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要求, 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够适应职业岗位, 胜任职业岗位的工作。这种职业能力包括从事职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2 以职考为导向的原则

目前, 我国行业就业的准入条件是必须持有上岗证, 因此, 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围绕就业上岗证的要求进行,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达到就业单位的上岗条件。

2.3 直观灵活的原则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校本教材的版式、内容等方面都要体现直观、明快、灵活、新颖、简捷等特点, 要图文并茂, 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观察、模仿、创新能力。要将多媒体课件引入教材开发中, 积极发展声像视听教材。对实践操作程序可以采用图示与标注式文字相结合的设计方式, 尽量减少呆板的文字叙述。教材要有吸引力, 能让学生喜欢读、喜欢看。

2.4 注重技能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 校本教材要充分体现技能培养这一职业教育特点, 做好实践操作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该教材包括课程实训教材, 实训、实习指导书等。

2.5 突出学校特色、紧跟专业发展的原则

校本教材编写时要注意专业特色的开发, 体现出本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的特色。这种职业特色既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 也是学生形成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动力和学校发展的一种潜在推动力。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要充分分析和预测专业的发展趋势、新技术运用的动态以及学校发展的潜力, 使本校的校本教材在一段时间内不至于落后于专业的发展和岗位实际工作的发展。

3 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施

校本教材不是部颁教材的简缩, 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必须在认真进行专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向、市场需求以及本专业技能操作的实用性、创新性和标准要求的条件下完成。下面根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 谈谈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施过程。

3.1 组织阶段

(1) 成立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学校要高度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工作, 要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 根据不同专业成立不同的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小组, 由学校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邀请的医院临床专家共同参与, 密切合作, 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的制订和教材内容的选择等工作, 以确保校本教材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2) 教师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但要具备“双师型”素质和深厚的专业功底, 还必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必须选择实力强、经验多、文采好的教师参加编写工作。

(3) 可直接聘请地方医药部门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 并邀请其参与教材的编写, 以弥补教材编写中技能、技术、实训内容具体操作部分的不足。

3.2 调研阶段

参加校本教材编写的教师要加强与专业对口单位 (医院、药厂、药店等) 的联系, 做好编写前的调研工作, 充分掌握该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理论知识是必备的;哪些操作技能是必会的;哪些知识和技能原教材中没有涉及而实际工作中已普遍应用等, 把企业文化、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带到学校、带进课堂, 为教材的编写积累第一手资料。

3.3 编写审核阶段

(1) 主编要做好校本教材编写的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所编课程的内容设置,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交叉等问题。对参编成员要提出统一要求, 在教材风格、编写提纲、编写方法、图文要求、媒体使用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使大家对如何编写教材做到理解一致, 编写方法一致, 从而增强教材的逻辑性, 减少整合与修改的工作量。

(2)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应明确体现哪些内容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 哪些是应该理解的, 哪些是需要一般了解的。编者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要认真研究, 积极论证, 充分把握重点与非重点, 使重点部分内容详细, 非重点部分简单明了。

(3) 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进行编写。对难以理解的概念, 要举一些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与运用。用语要简洁明了、准确无误, 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快速理解并记忆。

(4) 对技能训练内容的编写要做到图文并茂, 条理清晰, 语言准确精炼, 形式活泼多样, 色彩鲜明, 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也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关键。

(5) 要组织学校有能力的教师对校本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审阅、修改, 确保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质量高、实用性强。切勿草草定稿, 错误、漏洞百出。同时, 校本教材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学校要为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使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为编写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投入这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待遇, 必要时可给予参编人员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蒉

3.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以生为本

培智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障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在阅读理解、沟通交流、动作技能、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发展缓慢,普通孩子很容易获取的生存常识和有关信息,他们掌握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家统一的培智教材仅为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试用教材,有些内容陈旧、抽象,已经不太适应我校智障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智障学生最终回归主流社会,就必须突破现有教材的编排,对教材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进行删减,以学生为本,以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需求为中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生活化的主题作为教材内容。自2008年以来,我校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展开特殊教育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实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研究、思考与总结,我认为如果能更好地培养与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除了需要通过特殊、系统的强化训练和引导,更需要探究适合智障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促进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学生立足社会的需要,更符合教育改革的实际。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生为本”的生本主义教育理念

培智课程改革要求遵循“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即培智教学必须做到以智障学生为根本,促进智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智障儿童也是社会的一个独立个体,要想在社会生存,就必须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因此,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智障学生为本,以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家务劳动能力、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使每一个智障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也能自觉地、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二)“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

由于智障学生智力相对低下,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概括、抽象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在学习经验的迁移上存在较大困难,所以离开了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就不为他们所理解,也不会被他们能力所接受,也就谈不上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智障学生学会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把书面的抽象的内容变为生活的直观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在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环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以生活为核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摄取生活、联系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

(三)“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公民。所以,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做到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的有机结合,将学生最终培养成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有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公民。

与此同时,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还要兼顾科学性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内容

(一)低年级校本教材的开发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会自理提供更多可能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大小便,自己刷牙洗脸和洗澡洗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物,自己独立进餐,自己背书包上下学、自己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知道冷暖和饱饿,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等。低年级智障学生年龄比较小,同时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以上所说的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他们一般都不具备,所以低年级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将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会自理提供更多可能。我们采用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设计教材内容,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并将每个主题穿插在不同的科目之中,即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例如,在“个人卫生”这一主题单元中,我们设计了“刷牙”系列课,包括认识牙刷、牙膏、杯子,学习有关句子:我用牙刷刷牙……(语文课),动手学习刷牙(生活适应课),数数一共有几支牙刷、牙膏……(数学课),牙刷、牙膏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牙刷、牙膏、口杯(美术课),学唱刷牙歌(音乐课)……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系统性的原则,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二)中年级重在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则。如,生活中防火、防盗、防中毒等安全意识,买卖东西的常识,待人接物做客的礼仪,道路交通知识,通信、储蓄、就医等常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社会常识,才能更好地指导智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外出时大家都会有乘坐交通工具的机会,只有了解了乘车乘船等交通工具的基本常识,才能有助于出行,避免意外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在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我们设计有“安全出行”“商城购物”“医院看病”“社交礼仪”等主题单元。例如,在“安全出行”这一主题单元里,我们通过语文课,教给学生认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信号的名称,在数学课上计算买几张车票要多少钱?在生活适应课上学习如何乘车、乘船……如何安全出行。在常识课上,认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美术课上学画汽车、轮船、飞机……在音乐课上学唱交通安全歌……通过一个主题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适应社会。

(三)高年级职业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更多可能

无论哪类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为了使智障学生既能生活自理又能自食其力,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把职教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放到重要地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高年级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我们设计了十字绣、丝网花、插花、厨艺、园艺、家居保洁、电子元件简单装配、勤杂等内容。例如,“家居保洁”这方面的就业面在我县来说非常广阔,所以在这一主题中,根据家居保洁的基本程序,从开窗通风换气、铺床叠被、摆放物品,到擦洗家具用品,最后清洁地面。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居室的整理、擦拭、清扫三大环节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如清扫,目前家庭装修中,人们普遍采用木材、金刚板、花岗岩、大理石、地板砖等材料作为居室、厨房、卫生间的地面。要清扫好地面就要了解不同地面的清扫知识,所以,我们还设计了不同地面的清扫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培训,轻度智障以及大部分中度智障学生都能掌握家居保洁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进入家家户户,电子产品虽然科技含量高,但是,一些电子元件的加工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因此,我们在校本教材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渗透到了这些行业。

三、校本教材的教学实践

在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各种实用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以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学时,我们还做到解除封闭,注重课堂内外的交流沟通,组织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投身于更广阔、更丰富的生活天地,优化课程形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例如,我们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厨房、车站、超市、医院、社区等等,让教学从单纯的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时,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量激励学生去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让每个智障学生能够亲身感知与体验。摒弃以往通过图片或模具进行教学的方式,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物品和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知觉,让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学会感知环境、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我校校本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虽然我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各种能力相对低下,但通过采用教师手把手先教,然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我校的宿舍文化已形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宿舍干净整洁,学生所有生活用品,如被子、枕头、衣服、鞋子、毛巾、牙刷他们都能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摆放。此外,结合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校还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打造了5项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篮球、滚球、羽毛球、轮滑、乒乓球),形成了一定的学校特色,我校学生参加市、省、全国,乃至世界特奥会成绩优异。

4.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四

我校一直重视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根据上级要求我校近期进行了食品安全自检自纠工作,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细化分工。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一支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分工逐层细化,明确责任主体,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谁出问题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努力做到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常规化。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通知与精神。在全校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努力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监督安全的校园氛围。严格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努力做到常规化。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平时在采购物品时严格要求食堂索取凭证。对于不新鲜,过期,霉变的一概杜绝入库和使用。每顿的饭菜都要留样待验,并作详细的记录,对卖不完的剩饭剩菜必须全部作为垃圾除理掉,绝不留到下一顿。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做好卫生知识培训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规范操作,遵守卫生管理制度,使食堂、商店操作人员掌握了食品卫生安全的基本要求,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上班期间穿戴清洁的衣帽,勤洗手及剪指甲,不穿拖鞋,不准工作人员在食堂内吸烟、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校食堂检查,虚心地听取了专家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及时进行整改,消除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5.校本研修自查报告 篇五

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在时间的催促下告一段落了,回看这段时间的工作,有着一些问题,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自查报告了。那么自查报告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研修自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在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建学习型校园和形式多样的教师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校无论是在创建学习型校园,还是在教师校本研修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观,有的甚至是成效显著,现将近期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以来,我校领导始终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商讨有关校本研修的话题,指示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要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早日拿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他还经常在学校例会上大力宣讲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研修,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器。领导的讲话,使老师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更加重视。教导处和教科室的精心组织安排,使得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大力开展校本研修,主动研修,在我校以蔚然成风。

二、机制保障,带动学习

针对校本研修,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导处决策安排,教科室具体主抓实施。首先教科室拿出本的校本研修总方案,并予以公示,收集意见,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大方案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上交存档。平时无论是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还是自研活动,都要求做好笔记,以备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过程管理,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和“白云路模式”制定了《xx中心小学校本研修考评细则》;对于结果的评价管理,我校又制定了《子小能级考评表》,《子小校本研修奖惩方案》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教师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研修的活动中去,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三、活动引领,促进发展

本期研修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有:

1、积极反思暑期国家级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培训活动。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参加了今年暑期的网上教育培训,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仔细笔记,还保质保量完成了多次网上作业。今年开学领导检查了笔记,学校统计了成绩,我校每位教师都合格,特别是严小春、张金梅两位老师作业得了100分的满分,被树为我校的典型。九月针对此次培训,学校组织教师们分教研组或集中讨论收获,写心得体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打算,并要求大家把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2、学生教育能力的培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期十月举行专题讲座,主题就是如何有效教育学生的班主任培训,先后讲了三期,老师们反响很大,许多年轻教师称收获大,受益匪浅。

3、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局实施校园联网计划,打造信息化学习的平台。在联网的广度上,推行“校校通”,实施“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即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与国际互联网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校园(局域)网进行链接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如果不会计算机,这一切只会成为空谈。十一月以来,我校一直在进行以计算机运用为主题的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我校实际,年龄老化,不会或不熟练成为主流,这是个大问题,因此严校长主抓,定人定时定地点,指令李主任负责培训。李主任精心备课,分若干个专题对老师们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上网查找资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展网上教研,创建个人博客等。经过近一月的学习,老师们进步挺大的。

4、扎实开展常规教研活动。语、数教研组除继续抓好听、评课外,还积极按上级要求每月搞两次网上教研,有中心议题,有参训教师回贴,有组长小结。尤其是10月份教学展示月,所有在岗教师都参与展示,老师们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扎实上课,大家都展示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取得一定实效。

总之,多样的研修活动开展,激发了学习热情,锻炼了操作能力,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四、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本次校本研修活动,上自校长,下自普通教师,每人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真正体现了全民皆兵,每人不落下。我校的李书记、伍老师算得上是老革命了,他们平时不怎么摸计算机,顶多就是看看天气预报,浏览一下新闻而已,但这次培训后,他们学会了打字,简单编辑,还会熟练运用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等,进步可真大;李老师、舒老师对计算机也不很熟练,但她们学习刻苦认真,每天加强练习运用,现在不仅能打字排版,而且还会创建个人博客,写日志推送发表等;陈老师、杨老师本来电脑技术就不错,经过此次培训,他们的技术简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制作ppt课件,又快又有质量,甚至能做动漫,真让人羡慕。多种活动的开展,老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共同进步。

当然,本次研修活动除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诸多不足。

1、观念有待转变,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总以教学工作忙为借口,不认真或不按时完成研训任务及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被逼无奈,这样的研修,其质量不敢恭维。

2、硬件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各方面设施仍比较落后,尤其是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硬件设施比较缺乏,这对于教师培训和教学利用带来不小的困难。

3、博客研修尚待努力。博客研修是本次研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条有利途径。但是,我们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老师把博客研修当作一种负担,以没时间或不会电脑为由,不完成研修任务;有些老师总是在借用别人的经验,却极少总结自己的做法,几乎没有几篇原创作品;有些老师在某天半个小时之内就将一月的日志全部完成,其质量让人怀疑;还有的老师平常很少登录,博客创建形同虚设。其实,每位老师都是优秀的,只要做个有心人,把平时教学所见、所感稍加整理,略做小结,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教育日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我们常用来教育学生的话,用在自己身上同样合适,希望大家相信自己,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博客研修也一样乐趣无穷。

4、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名师引领。本次有效研修能级认定我校30多名在岗教师参评,成熟性教师9人,成长型教师20多人,成就型为零,这就是我校师资力量的现状。未来工作设想之一就是培养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师力量。

一是立足本校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培养本校的成熟型教师,力争早日将他们锻造成未来之星;

6.2013校本研修自查报告 篇六

自查报告

根据省市有关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和县局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方案》(略教体发【2013】32号文件)。对本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

1.学校领导重视校本教研,首先是校长重视。此外学校教导主任重视,领导们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一次听课都与教师交换意见,给予我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教师个人发展以极大帮助。每学期听课数均在30节以上,而且节节有点评,还经常性地对某个教师的教学作专门指导。

2.学校领导重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依照上次现场参观的东关小学、高台小学、荣程中学等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做法和会议要求,我们从校长到教师思想高度统一,都充分认识到开展校本教研之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将校本教研列为学校最中心的工作之一。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及总结总是把校本教研作为重点内容予以写出。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对校本教研工作展开专题研究。同时学校行政会议也经常性地研究校本教研工作。

3.对于教师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及活动的经费投入,我们是从不吝啬的,这样为推进校本教研正常、有效开展奠定较好的硬件了保障。

二、明确目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我们认为,作为今天的校本教研它具备两大特点:一是以课程改革为研究核心,以校为本,意在结合本校实际,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二是既与传统的学校教研相联系,又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研,是在传统教研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

根据我校办学实际结合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实际和教师培养现实需求,为此我校制订了具体目标:

1、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现校本教研向各学科下移,加强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2、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研究活动,寻找适合我校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

3、请县教研室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4、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搭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归属感。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教研能够健康开展,达到预期建设的目标,我们拟定了在校长指导下教研处具体操作的三级校本教研网络模式即校长(教研处)――教研组――教师,明确了各级的工作职责。为了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规范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操作方法从而保证了日常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教学研究,注重工作实效,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加强了学习管理,做到了“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学习形式上分三个层次,每周一次教研集体学习,一次备课学习,一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两次,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2、注重个人研修,规范教研活动,加强专家引领的作用。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积极构建校级、教研组内、个人三级学习机制,努力把教师培养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1)注重个人研修,提高个人素质水平。要求实验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积极研讨新课程标准。每个教师每学期做到“三个一”:上好一堂公开课,举行一次汇报课,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同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较为深刻的反思体会,不少于10篇。

(2)开展教研组活动,发挥集体研发作用。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场所,大量细致的工作,基本研究与成果的孕育均根植于这块土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实行周教研活动制度,建立多媒体教室活动场所,为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以自我反思、相互反思、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行并强化教研组这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共同提升的基地职能。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度,积极推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切实加强教研组里教师的真诚合作,形成 伙伴式的工作关系。成立校内教研联合体、学科中心教研组。实行跨学科听课,研课交流。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以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创新质量。

3、加强对外交流,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

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展示自我。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然积极加强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多次派出人员外出学习。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班主任队伍建设培训等活动。派出大量教师到城区学校及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听课取经、开展教学交流。

四、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稳步开展课堂教学系列研究活动。

(1)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通过这些教师把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体现较熟练的教学技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青年教师(或弱师)的汇报课。(3)全体教师参与的十月一人一课活动。

通过这样一些系列活动我们把构建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基点,把用“爱心“感化学生,用“情趣”感染学生,用“智慧”感召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指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2、积极参与城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

五、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化校本教研

我校以校级科研课题《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为载体,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该课题实施时间三年,全校教师教师围绕课题,尽量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给老师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六、构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科学评估,确保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1、学校领导深入一线,参与和指导教研工作。学校规定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30节,每周两次深入到教研组,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2、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中心作用。要求教研组长按开学初制定的计划,按时组织活动,加强备课和对新教材的研究,及时传达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子捆绑评估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互学,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学习新教师的新观念,共同提高。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期末,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各项工作进行个人检查、反馈、总结,并记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以便更好地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展示校本教研的成果。

七、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

1、建立了规范的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有章可循,我们积极倡导学校建立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规范化的机制。

一是组织学习,建立理论学习制度。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而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二是集体教研,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与”,这既能发挥教师创新个性,又能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和特色。既竞争又合作,这是帮助全体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专题研究能力的有效措施,还容易出高质高效成果,使教研组充满凝聚力。

2、继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办好宣传栏,黑板报,让墙壁说话,让楼梯说话,让校园说话,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

4、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能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收益。让反思意识贯穿到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工作的始终。

6、开放课堂教学,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要求学校领导每学期必须完成听课任务,任课教师积极听评课,以便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7、注重校本教材建设。教研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该组课程资源的开发。

2、今后努力方向

——思考1:树立“读书学习,实践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精神。

7.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七

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中的技术是指物化了的技术, 是教育媒体本身所反映的技术, 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技术。如教育信息的传播与技术、存储与检索技术、加工与处理技术、显示与复制技术等, 它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的技术, 指选用教材和教具, 设计教学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等问题, 它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问题, 包括教育系统技术、教育心理技术、教育计划技术等。教育的技术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成果, 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教育的技术在大多数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中都占一定的篇章, 分析、列举也较为详细, 但对于教育中的技术, 也即教育媒体本身所反映的技术, 根据编者以前所学专业的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教育观念理论的不同, 对媒体的侧重量就不同, 比如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等等, 在这些书中侧重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原理、CAI的理论和开发, 而对于传统的诸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录像等等过去要花大量的课时去学习的电教媒体, 仅仅放在一章当中, 分配几周的教学课时, 也只编写了基本工作原理, 几乎不提操作、维护方法和相应的软件制作方法。

所以, 西部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生源和去向, 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学校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校本教材。

所谓校本教材就是以校为本, 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 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 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 依托本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自行开发出来的特色教材。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提

岗位工作分析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提和依据。要编写一本好的校本教材, 首先要对学生就业的地区和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周密的调研, 以了解最新的中小学教学设施状况, 掌握作为教材主要内容的现阶段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必须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宜性。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

编写的教材要体现职业教育规律, 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符合学生就业要求, 这种教材应该“以工作任务为编写单位, 工作过程为教学顺序, 以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要教学内容, 并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其中。”只有通过这样的教材, 才可以培养出真正与教学实际环境的零距离对接的学生。

校本教材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材, 编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等, 力求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文字简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三、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格式

教材应是由若干“工作任务”为单位构成的模块式教材, 且这种工作任务来自实际工作岗位, 而不是根据学科式课程体系, 由原来的教学单元转化而来。主要格式和内容如下:

1. 模块名称:工作任务 (一般情况用动词作为表述工作任务的开头)

2. 学生通过本模块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尽量与相关技能鉴定标准挂钩)

(1) 应掌握的技能

(2) 所需了解的知识点

3. 例举工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 并通过实例引出问题

通过这样的事例作教学的引子, 可以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技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习任务

(1) 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

(2) 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方法、应注意的规范、质量要求及其注意事项等。

5. 小结

6. 思考题

7. 学生评价内容或方法

四、校本教材编写的组织

校本教材是为在全校推广使用而编写的教材, 其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编写校本教材必须慎重。

1. 认真建立两级领导小组 (系级、教研室级) 。

由系级领导出任校本教材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的负责人, 全面指导开发工作;教研室牵头, 具体组织落实开发和建设, 协调各方面工作, 要结合大纲、就业学校和师生实际, 具体运作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这是基础环节。

2. 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分步实施。计划要明确, 要实事求是, 有可操作性。

3. 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 应成立编写小组, 明确责任人, 分工合作, 做到职责分明。

4. 教材应有编写提纲, 且提纲要通过有关课程专家认同后才可继续编写工作, 以保障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5. 编写出的模块样本要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的意见。

6. 教材编写完成后应经过学校委员会论证、中小学

确认, 由专人进行统稿、润色, 反复修订, 由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在全校使用。

总之,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校本研究兴师、校本研究兴校是我们的办学思路,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校本研究形式, 丰富校本研究内容, 壮大校本研究队伍, 完善校本研究激励机制, 推动校本研究工作走向规范, 进一步深化。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的课程运转模式一直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是以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为生成背景, 教师成了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执行者。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失, 使自由创造精神受到抑制。新形势下以校为本, 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校本教材,编写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知非, 姜利.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

[2]南国农, 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

[3]张有录.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

[4]袁光宗.抓校本研究强教师素质[J].2006 (6) .

[5]王洪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实现西部现代化的关键[J].经济师, 2005 (5) .

8.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本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调查发现有汉语文教学及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1.汉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大多数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农牧村小学,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较少,在授课中时,汉语教师不懂藏语,很难和学生较好的沟通,藏语教师对汉语的授课又存在很多欠缺,在整个汉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两张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大部分农牧村教师较为紧缺,学校对培养藏汉兼通“双语”教师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学校不能很好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大多时间被课时所拖累,学习进修机会少,精力不够。从教学资源的层面来看,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各类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也没有利益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就汉语文教学而言,学校现行的教材主要使用的《汉语》(1、2、3册)教材(专供藏区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和西藏教材编译中心联合编写。在没有相关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主要以这种教材为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也极为有限。

2.汉语文学情现状。单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抵触情绪。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的大多数学校里,大多数生源来自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他们平时交流以藏语为主,很少讲汉语,缺乏汉语语言环境。相比之下,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由于平时汉语交流的机会较多,在汉语学习上情况较好;而牧区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很多时候迫于升学和老师压力,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普遍的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还在不断蔓延,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心。我平时和有些学生谈心,他们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也試图努力学习汉语,可是没学好,所以就放弃了,或者小学初中时还可以,上高中时由于课程多,没时间学汉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就放弃了。

(二)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现行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机会。校本教材灵活,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训练和巩固。但必须要注意几个存在的问题。

1.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在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学校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时不能认真研读《校本课程标准》,不能对学情、校情和社会人文环境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无法吃透现行教材和汉语文知识结构体系。有时为了尽快投入使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时间较短,有时甚至只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存在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编写,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编写过程往往东拼西凑,同时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导致无法保证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质量。

2.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担当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多数在校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素养不扎实,不能对汉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教师们既缺乏理论储备,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各种问题较多。

3.学校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没有很好的规划。学校有时组织教师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搞“形象工程”的嫌疑。因此,编写的汉语文校本教材都质量不高,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长期以往,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期望就被抹杀了。

4.校本教材和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汉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定位要合理,不能超越或代替汉语文教材。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学校不能很好的实施校本教材的科学管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校本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惑,从而直接影响到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习。

(三)解决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困境的途径

影响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以双语教学模式环境下“以藏为主”类中小学校汉语文教学资源为出发点,探索汉语文校本教材匮乏的解决途径。

1.创新汉语文课程管理模式

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汉语文专职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努力完成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教研专业人士要在理论的高度统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模式构建,汉语文专职教师是实践者和行动者。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2.尝试编订汉语文校本教材

编订汉语校本教材及教辅材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实施-检验-评价不断循环系统。通过整合各种有利的汉语教学资源,达到汉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有效化。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以藏为主”类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科学设计汉语文教学情景

9.东韩校本研修自查报告 篇九

依据洋教体发(2012)97号文件有关精神,并对照《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督查评估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做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制定规划,有效实施校本研训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陈校长为组长,苏支书为副组长,其他领导成员为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人。以教导处为中心成立了校本教研室,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本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

2、根据学校制定的校本研修发展规划,制定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制定年度研修计划和学期研修推进表,明确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形式,要求教师个人也制定了五年研修发展规划。

3、经费保障:我校设置专项经费全力支持教师个人进行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外出进行专业培训。

二、建立健全制度

依据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培训制度与方案:全员培训方案、班主任培训方案、教研组校本教研过程性督查方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使校本培训制度化,常态化,逐渐深入人心,为了确保培训制度化,我们培训主要放在每周五两节课时间和每周三最后一节课时间进行,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文件,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化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校内进行专业课培训,要求每位教师学期集中培训不低于40课时。同时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对每位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业绩进行有效登记备案。

三、开展新理念、新课程与新技术的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有效实施的基地,因此我校努力打造以“反思、研究、合作、互助”为核心特征的教研组文化。对教研组的工作职能

进行进一步明确,减少教研组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强化了教研组的培训、教研等职能,规范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注重集体反思,注重教研组的学习组织的建设,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我们在继续完善原有的校本研修的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校本教研过程考核方案》,并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教师的备课质量,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量化考核细则》,加强对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过程管理。

为了将校本研修制度落实到实处,我们根据各项考核制度,领导班子实行教研组负责制,全程跟踪落实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每一名中层以上领导负责一个教研组,日常检查集体备课地开展情况并进行过程跟踪,日常每名领导针对跟踪的备课组教研组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和老师们一起发现教学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2、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

我们认为新课改的核心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我校的逐渐明确了实施自主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的校本培训主要以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学观、如何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发展的人这个宗旨来进行。

在培训时主要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做好读书笔记,学习先进理论,反思教学行为,使老师在自主学习和研修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行为。

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学校大力倡导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使读书成为老师的工作方式,成为教师提升职业品质修养和能力的途径。

尽管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实施到现在,但是部分老师针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部分教师还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开展自主发展教育更不是清楚。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引导教师开展自主教育,学校加强从理论上对教师进行培训,校长、教学校长利用组长例会、教师集中等机会,加强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3、加强校际间交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

加强我校与兄弟学校联系,开展与其他兄弟学校的校际教研活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开拓眼界,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

4、骨干引路,全体跟进,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针对我校教师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我校教学的目标追求之一。本着研训结合的原则,先由学校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程序及要求,然后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围绕学校的课题开展了一课多人上的听、评课课例研究活动,骨干先上(引领),其他教师跟进改进,上课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用自己的教学行为表达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用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听课的教师在学习了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及听评课要领后,对照新课改的教育理论,反思他人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炼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感到收获较多。在不断在向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去转变,注重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有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方向转变。

5、加强对班主任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增强其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班主任学习各类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工作,签订“班主任安全教育管理责任书”,贯彻落实学校安全教育的制度要求。

6、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每学期学校都组织青年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引领青年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并开展“五个一(一节汇报展示课、一篇教学设计、制作一个课件、一篇教学案例、一次案例交流活动)”学期初,组织青年教师诊断课,期末前进行汇报课。教研组长进行专业引领,这种培训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促进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感。

四、反思问题与不足: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实践着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但在研讨后发现老师坚持的不够。课堂教学又回到原来的教学状态中去。希望老师们在教研组这个专业发展的基地上,在教研组、备课组组长的指导下,以实施有效教学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难看出老师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是很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与行动的转变上有一定的差距。

部分缺少学科骨干专业引领,学校的硬件(例如电脑、网络等)不能很好支持研训工作的进行。

总之,尽管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和教师继续教育的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加大校本研训的工作力度,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10.学校校本教材自查报告 篇十

根据市区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对2006年暑期校本培训各种做了认真的回顾与自查。现将自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认真组织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探索校本教研校际联动的方式与策略,我校结合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贯彻庐阳区教育局关于2006年暑期校本研修的文件精神,制定合肥市亳州路小学2006年暑期校本研修方案,努力做到有组织领导、有计划总结、有制度要求、有经费保障、有登记管理。《2006年暑期校本研修方案》如下: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以“务实、创新、发展”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坚持“突出骨干、深化校本、提升理念”的方针,强化校本教研功能,前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2.培训对象及时间

对象:亳州路小学全体教师

时间:2006年7月2日—2006年7月 9日

上午:8:00~11:00下午3:00~6:00

3.活动目标

以新课程为导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校本研修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联校互动达到共同提高,不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领导小组

1.成员名单

组长:潘桂文

副组长:黄书诚、祁红全

成员:黄家来、吴琛、郭端荣、张峰、刘良宏

2.分组安排

语文组:黄家来、郭端荣(阶梯教室)

数学组:祁红全、张峰(会议室)

艺体组:黄书诚、刘良宏(微机室)

5.活动内容

(1)专家引领,提高研修能力

随着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在行之有效、细致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提高广大教师的校本研修水平,深入推进“城乡互动、乡镇联片、联校互动”活动的开展,我校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专家的专题讲座中,在专业化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校本研修能力。

(2)联校互动,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使城乡间、乡镇间、城区间建立广泛的“共享、共建、共进”的关系,大力推进校本教研的均衡发展。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我校将邀请共同体学校——合肥市十张小学教师开展研修活动,安排我校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各一位,开展导师讲座,讲座以专业引领为主题,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引领教师发现问题,质疑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学习后分教研组举行教学沙龙活动,双方校领导参与各个教研组讨论活动。共同体学校间进行跨校结对拜师活动并结合小型的联欢活动。

(3)加强教研组建设,总结交流经验

以各教研片为单位,开展网上论坛活动,并以座谈会形式组织交流各学科教研组工作经验。其内容包括:教研组现状调查,教研组长标准与职责,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科课例为载体进行专题研究,教研组制度的建设与评估,如何建立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等内容。

(4)分教研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在校内分教研组进行讨论研究,结合我校是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探讨如何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及如何运用好新课标理念教育好农民工子弟等问题。在组内研讨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各推选3名教师进行大会汇报交流。

6.纪律要求

①本次活动历时5天,从2号到9号。上午8:00~11:00,下午2:30~5:00。[所有教师按时参加各项研修活动,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

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的各项任务;

③在活动中要积极主动,在主持人的带动下,要主动地发言交流,主动地参与互动,主动地申报展示,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研修意识;

④认真记录,认真撰写各项交流材料,包括最后一篇研修心得,活动结束后统一上缴到学校,做资料保存;

⑤做好宣传、文字记录工作。

宣传:黄家来、宣礼根;(积极投稿)照相:韦映映、黄楠;活动文字记录:语文~解光玮、范成金;数学~王波、费雯婷;艺体~方春玲、李赋婷;集体活动文字记录:解光玮、费雯婷、李赋婷。

⑥各项活动总结:语文~郭端荣、刘梅;数学~张峰、黄楠,艺体~刘良宏、吴琛。总稿:黄家来、胡秋阳、范成金、宣礼根。

⑦对如何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及如何运用好新课标理念教育好农民工子弟等问题,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自己的宝贵设想和建议。(暑期作业)7月20日第一次返校交流,7月24日上交定稿。

7.后勤保障

教导处、总务处对本次校本培训要给予全力支持。

① 计划、方案、记录本要按时发放;

② 落实培训地点,需要课件演示的电教组要大力配合;

③ 邀请淮三片、手拉手学校所需经费报请校长室批准后实施;

④ 认真统计教师出勤和资料完成情况,按时发放培训费用。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活动内容,我校将组织教师认真、扎实地展开活动,并做到有组织、有记录、有总结,全体教师将发挥主人精神,克服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积极参与,为将暑期校本研修活动的深入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注重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

2006年暑期,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校本培训活动中,大胆创新,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开拓新思路,研究新问题,树立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现将本次暑期校本培训活动总结如下:

1.贯彻思想,明确目标

本次校本培训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以“务实、创新、发展”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坚持“突出骨干,深化校本,提升理念”的方针,强化校本教研功能,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培训活动中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加强教研组建设,总结经验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研工作的重要阵地,教研组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学校教研工作的成功与否。本次校本培训将活动的焦点聚集于各校的教研组建设上,以教研片为单位,我校与淮三小、濉一小、四河小学、农科院五所小学同为淮三教研片。

7月7日上午,片内语言教研组以“谈谈个人在语言教研组活动中的专业成长和感受”为题进行网上论坛,全体语文教师在深入思考后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自身出发谈点滴收获、经验、进步、困惑等。同时教学组以“假如我是教研组长”为题开设网上论坛,探讨了教研组长标准职责 以及如何搞好教研组内工作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综合组网上讲坛分学科(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社会等)谈个人的教学点滴感受,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7月7日上午,片内各校分别派各学科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参加,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分别在亳小、淮三小和濉一小开展研讨活动,以座谈会形式组织交流各学科教研组工作经验。语文组活动中,我校郭端荣老师全面、生动地介绍了语文组开展的各项活动,随堂听课、同课异构、行为跃进、师徒结对、网上论坛。“请进来,走出去”以及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各类比赛等,并由几位青年教师代表发言,其中解光玮老师从师徒结对方面谈教研活动对自己的帮助;范成金教师从同课异构、行为跟进教学模式方面谈自己的收获;王燕老师反思个人在教研活动中的成长历程;宣礼根老师从课外阅读方面谈了自己的经验。其余各校教师也分别谈了自己学校在教研组活动方面的特色。其中淮三小的王正堂老师谈了加强课外阅读方面的经验,四河小学的王老师谈了《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学改革》等。数学组活动中各校交流教研组工作经验,围绕开展的特色活动,收获与困惑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各自学习新课标理念的心得,教研组现状和制度建设与评估,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论文的撰写等等。另外,各校就综合组建设及取得的成效逐一作了阐述,以综合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寻求突破、探索特色教研模式为切入点,并用已取得的成绩加以论证,通过讨论交流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讨论中就英语学科特色教学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如何提高学生

学习英语的兴趣,老师们献计献策,如开展英语视听活动、英语比赛(口语、书写、手抄报,演讲,看图说故事等)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几所与会学校通过交流真正实现了“共享、共建、共进、共荣“的教研理念,为以后开展更加务实、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联校互动、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使城乡间、乡镇间、城区间建立广泛的“共享、共建、共进”的关系,须大力推进校本教研的均衡发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7月8日,我校邀请了共同体学校——合肥市十张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安排我校语文、数学骨干老师各一位,开展导师讲座。语文组黄家来主任做了《基于“校本教研”的学校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讲座,从理论层面剖析了学校专业发展“三部曲”,校本教研的内涵、真实面目、方法策略等。深入浅出,并不时举出事例加以佐证,给十张小学及亳小的全体语文老师上了精彩而生动的一课。数学组黄楠老师从新课程中老师角色的十大改变,课改——摘掉你的“近视镜”,新课程下的老师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导师讲座,让在座的老师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如何正确使用教材和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综合组以艺术组、英语组为主开展案例评析。如《花的世界》以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为切入点,针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评议。英语学科选取一课为例,以美术教学活动运用于英语活动中作为研究,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学习后教研组举行了教学沙龙活动,两校的老师们展开了讨论,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针对导师讲座的内容进行交流并撰写心得体会。通过这次两校各教研组间的交流,老师们更加明确了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标,基于学校强调的教师个人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专业领导,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构建学习型校园。此次互动活动使经验得到共享,更好地促进了乡镇学校教师在互相交流、探讨中共同发展。

4.立足本校实际,提高水平

结合我校是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从如何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如何运用新课标教育好农民工子女以及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三方面入手,在校老师们分教研组进行讨论、研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报刊等

途径了解相关资讯,并在亳小网站上发帖留言,如段传英老师谈到了自己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认识,秦坤、彭燕老师阐述了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刘梅老师深刻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是时代的呼唤。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学校也将立足于实际,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了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给农民工子女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关注他们各方面情况,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每位老师的努力,无论是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还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全体教师都会为了将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通过此次暑期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激发了老师们的学习内驱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的学习氛围。在全体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学校力求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促进老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互动式的校本培训,敦促教师围绕着培训主题认真思考,进行思维碰撞,引发脑力激荡,产生思维火花,并在认真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各自见解,挖掘思想深度,扩大思维空间,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11.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篇十一

《南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324000

课题负责人:章浙中

报告撰写人:胡颖

内容提要

中学文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和南孔文化进行结合,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既对开发和利用衢州地方文化资源、以现代意识诠释南孔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又可以达到整合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南孔文化

实践

现代诠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体现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如今,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转向课程,并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课题。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所收论文为例,仅2003年6月,“校本课程”主题论文即达30篇之多。查阅“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所收论文为例,仅2003年6月2日至6月6日,“校本课程”主题论文即达30篇之多。查阅“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报”(ki.net)论文库,获得包含“课程改革”关键词的论文总数(1999年至2003年)为1376篇,而同期以“校本课程”为关键词的论文就有243篇,后者约为前者的1/5。可见“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受关注的程度。

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都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可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校本课程理论还基本上是一个舶来品,构建中国自己的课程理论尚需假以时日。而且从研究方式上看,基本上是运用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自上而下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由此得出“成功”的经验与理论。缺乏自下而上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的方法与研究实践。其次,以学校层面为主题的运作(虽然同时也离不开课程专家的指导)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改革方式,也是校本课程的天然特质所在。

现实的问题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力的一线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根据张永宜在山西省所作的调查,在他统计的学校教师当中,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含义的只有48%,有意向开发校本课程并任教的仅19.6%。崔允郭的调查结果是90%的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60%的教师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统计数据是颇为令人振奋的,可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对校本课程本身的含义把握不准确。普遍的误解是,将校本课程开发混同于学校或教师自编教科书。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再加上课程资源的限制以及盲目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等因素,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简单化和互相模仿的倾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理论界的参与和指导,但更需要具备条件的学校与教师借助理论指导着手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自觉的理论意识,提升研究能力与理论素养。

衢州,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孔氏家庙对衢州乃至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民俗风情乃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理论探索,现已出版了《孔氏南宗考略》等专著以及《南孔文化研究》等论文集。也有部分研究者或者学校在将南孔文化作为中小学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南孔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对象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本课题试图通过南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既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实践经验,一定程度地推动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理论的建设;同时也为南孔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进行有力的尝试与探索。因而,在实践方面与理论方面,都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另外,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选修课在课程整体中的地位,但对于选修课程,《标准》中仅仅提供了诸如“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会文化专题”等等设想与思路,真正的课程实践,还须各地学校与教师“根据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课程目标,逐步加以建设。”这就使得本课题的现实意义更为明显地凸现出来了。

三、课程内容与研究目标

1、从孔子思想看南孔文化

由我校教师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对《论语》进行通俗易懂的注译,并结合南孔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分类汇编,形成《论语选读》教材,以便和南孔文化研究的目标接轨。该教材包括历史篇、伦理篇、教育篇、政治篇、经济篇、制度篇、思维篇等。通过“论语选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水平,使该教材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及拓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南孔文化的研究范畴,对南孔文化有一个比较细致深入的了解,进而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该教材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孔子思想,明白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从而认识到南孔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知衢州、爱衢州,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孔子思想的现代阐释

1988年,全世界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最后作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如果想在21世纪继续发展,那么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现代以及未来生活中的价值。然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都必须经过现代阐释,才能真正做到一阳来复、春回大地,才能真正为中学生所接受。因此我们开设了“孔子思想的现代阐释”课程。该课程以专题讨论为主,从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礼仪制度、思维方法等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专题讨论,争取在东西方文化、古代与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思,争取对学生适应、反省现代生活有所帮助。本课程将适当引入新儒家学说以及西方思想家、汉学家对孔子思想的解读等。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思想与生活的的互动关系,深刻理解南孔文化对历代衢州人思想与生活的影响,并认识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汲取南孔文化的精华。另外,本课程还可以作为中学政治课的有益补充。

3、南孔文化系列讲座

该系列讲座有我校教师和南孔文化研究专家共同承担,内容包括“南孔文化与中国文化”、“南孔文化与衢州地方文化”、“孔氏南宗史实介绍”、“南宗孔府机构与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孔氏南宗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孔氏南宗家庙现存文物的特点及意义”、“南宗孔府与孔庙的建筑”、“孔府祭孔大典介绍”、“孔氏南宗与衢州经济”、“中学生学习南孔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南孔轶闻轶事”等。这些讲座涵盖了南孔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南孔文化研究的最新动向,代表了当前南孔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通过系列讲座,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南孔文化,了解衢州文化,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4、调查研究

包括“参观孔庙”“衢州孔姓考证”、“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南孔文化”、“衢州人心目中的南孔文化”、“南孔文化对衢州地方风俗的影响”、“《衢州市志》中的南孔介绍” 等。学生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讨论,最后形成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

通过调查研究、专题讨论、总结报告,可以培养学生①资料收集技能。包括倾听的技能、发问的技能、观察的技能、记录的技能、访谈的技能、调查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②思辨技能。使学生超越简单的、静态的、线性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发展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思维方式。③表达与交流技能。包括讨论、辩论、口头汇报、提问、回答、调查报告、作文、论文等。④合作技能。包括对整个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起建设性的推动作用的技能,能协调小组内的冲突与纷争的技能,能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的技能等。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气质。包括:①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改组知识的心理习惯。②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心理习惯。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④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的开放心态。⑤不满足于现成结论、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⑥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论语》体会

孔子大概也算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传说他钓鱼,从不用大网,只需提一竹竿悠悠伫立在池塘边,嘴里念叨道:“好去好回”,那神情颇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射鸟亦不射归巢的燕雀,试想,燕雀亦是有请之物,乌雀亦懂反哺。归巢之机际,该是合家团员之时,怎可忍心去搭弓射箭给他们来个下马威。因而,以仁报仁也成为儒士的特征之一。因而,善是仁表现的一种形式。记得家里一次购买黄鳝以饱已经粮草不足的饥“城”,我与父亲正欲捉拿翁中之物时却惊异的发现其中一条手指粗的黄鳝经过一夜挣扎进竟吐出一个钓钩,还夹杂着一个血块。我喟然长叹道:“匹夫之志不可夺也。”这样的勇士必定是自然界的强者,我怎么有理由以弱肉强食之名吞灭之?于是放了它,善待强者,亦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孔子的格言是否还可以再添一句:食不沾勇。

——唐靖雯

我们虽没有受到孔老先生的躬亲教育,但他的言论却给了我们无比的启迪。如《论语》中有一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孔子说:关心父母的健康。” 我们孝敬父母只是停留在给予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并未升华到精神境界,孔子正是给我们引导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独树一帜。

——周莉莉

“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曾子说。可我呢,我没有,过完一天算一天,我根本不会去回忆这天我所做过的事情,我总是认为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想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应该鼓足信心挑战未来。但是真的,我真的明白了其实跟曾子一样,每天反省一点,就可以使自己以后的一些活动更有目标和标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徐佳佳

《论语》中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子罕篇•四》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个字,精妙传神,高度凝炼的概括了实践之重要性。我对此深有体会,有时承认一个错误比证明一个错误还要难。这样的尴尬事儿往往发生在我们平时看书,做题,搞实验上。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误把答案中分子和分母搞反了,但我也没声张,一个下意识的念头闪过,肯定是我错了。后来提笔在纸上实践了一番,好像还是自己对的。次日,老师来班里“对质”,全班寂然无言,最后,老师自己宣布了昨天的“谬误”,我的心当时不知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击了一下,又绕了几圈,尔后却又汇成了一个诡秘的问号,为什么你总是喜欢主观臆测你自己的想法呢?或许,这又与我们的谦虚有关吧。生物课上,老师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实验交流,一个实验方案经常会引来多样化的声音。比如,对于“标志重捕法”处理小鼠的标记,老师采用剪耳法,我们一片抗议,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并提出了其它可行的方案,此时,大家纷纷放下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主意,再综合成一个优化的计划。也许,这也是一种尊重可行性,尊重客观的做法,即孔子所说的“毋固,毋我”,多听取他见罢。

——唐靖雯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它高度评价了孝,认为孝才是做人的根本。现代教育界许多人也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懂得孝,他的学业必然会是好的。可见,孝之重要。但要怎样做到孝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的是如果父母听不进你的劝说,要尊敬他们,任劳任怨,虽说现在不应该有子必从父的看法,但任劳任怨还是应该的。子游也曾问过该如何做到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又有何区别?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我一直认为,只要是长大了能挣很多很多的钱给他们,给他们配上电脑,天天吃想要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对他们最大的孝了。而这种思想岂是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呢?世上有多少人能抱着孔子的那种思想呢?这时我觉得我是多么肤浅,多么幼稚,对父母最大的孝该是对他们的尊敬啊!我不禁感到惭愧,因为,我平日并不是很尊敬他们,不为他们分忧,不懂为他们倒茶做菜,只知他们叫我去吃饭时应声“来了”,读了《论语》,我决定过好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为他们多做些事,多和他们交流分忧,让他们为我而欣慰。

——吴超

让我们再来看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看过这句话之前,我想许多人都不会知道从事理论研究和孝、悌、信、爱有如何如何的关系。先让我们瞧瞧一些所谓的科学家、研究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科学员,不正是在中国的战俘身上用细菌做生化实验,其残忍程度可想而知,难道我们还要拍手称好?其实,如今的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什么已经太肤浅了。总以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充足的实习经验就够了。然而在那么早之前,孔子就认识到,科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孝、悌、信、爱的基础之上,因为这些正是做人的一种准则。——应汉男

“巧言令色,鲜矣仁。”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德不孤,必有邻。”

“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无一不是我们做个真君子,社会中所谓的“活雷锋”所必须的做人教条。我觉得,真应该让那些伪君子,好事者,处事浮华,内心险恶的人手捧一本《论语》好好的精读一番,了解其内涵,在生活时时刻刻谨记孔子的教导,按他的话多做善事,那么这些人的心会受到陶冶,变得稳定、纯洁和善良的,一改往日的面目。这时社会、国家、亲人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整个世界将会变得和孔子所设想的一样:和平、安详、稳定、繁荣。有许多君王在听从孔子的开导,也变得贤明,治理好国家,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无一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啊!

——江沨

其实,学习《论语》爱益匪浅,你能从孔子的语言中去感受他的为人,去领会这话中的含义,利用它来告诫、鼓励自己,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做得更好,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所以,学习《论语》是有必要的,它并不会浪费你的时间。虽然,我以前乃至现在,仍对《论语》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甚至是做人的道理。厌恶《论语》的同学,和我一样改变自身的心态,去领略其中的含义吧!

——方丰

人生本来匆匆,更不应让自己活得太糊涂,很多事情虽不必太过于执着,但不要太糊涂总不会错。碌碌无为,毫无目标的人生不可取。生活在这世上,总要有一点东西来证明,证明你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时不待人,很多都需自己把握。

逝者如滔滔江水,一眨眼,过江之鲫已过万,所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时候,你该乘一条小船遨游在滔滔江水之上,证明你的存在。

——蒋琦纬

儒--礼

相信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网客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家文化有所了解,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社

会的政治领导纲领的特殊作用而得到封建君主统治的接纳,从汉代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末,央央2000多年,可以说,它应着封建制度而生,却不会随着制度的消失而彻底被人们尘封在记忆中,它的文化价值依然有待学者们世世,时时去研究,去发掘。

可能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儒学是摧残人们意志的工具,中庸之道的可怕之处我们都可以从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文集》中感受到,书中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则是对中庸之道的一语击破,阿Q,祥林嫂,则是被迫害人群的典型代表。的确,儒家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存有不足之处,像孔子就比较鄙视劳动人民。但是真正的中庸并非如此,只是封建制度在维护自己统治的时候,无形地将其扩大化,用以更好的控制人们,禁锢人们的思想,封建化的儒家文化自然需要使当时人民要绝对服从于“真龙天子”。这也是必要的,要不然封建君主就不会选择这套理论来作为国家文化之本,将其发扬光大了。

但是对于其的贡献也是不可不说的,他提倡要诚实学习,老实求学,刻苦认真,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提出有教无类这也体现出他的思想精髓:要让人人都受教育,说明他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识才能使一个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让,而礼的精神又何在?我个人觉得 在于爱,敬,让,和4点上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讲究整体和谐,君王就要有个君王的样子,而臣子则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好一个臣;父亲与儿子也是如此,以谋求一个最佳状态,达到四海升平。

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来落实,礼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对个人来说,礼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德和礼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以“礼”服人,才是有德君子。这对于我们这些时代的建设者也不无裨益。

儒学,需要大家一起去发掘。

孔子智慧与和谐

孔子智慧是中国的大智慧。孔子思想有三个重要板块:第一是“仁”,第二是“礼”,第三是“中庸”。“仁”是孔子一生的政治目标,“礼”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现形式,“中庸”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论。

什么是“仁”呢?“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能达到亲密的程度,这就叫做“仁”。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协调一致,达到亲密和谐,这就是孔子的探索和追求。因此,可以这样说,孔子是“和文化”的最早提出者,中国是世界“和文化”的发祥地。

什么是“礼”呢?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周礼。周礼是当时协调氏族成员之间、氏族成员与氏族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西周初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套行为准则,才出现了文、武、周公之治,出现了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乱象横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礼”对于社会稳定是多么重要。因此,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一个企业,只有建立了法度和规则,人们又都遵守它,而不是超越它、破坏它,社会才能够有秩序,才能够逐步构建和谐。

什么是“中庸”?历史上的儒学大家,也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但解释最客观,最接近孔子原意的,当推东汉儒学大家郑玄。他说,“中”就是不偏;“庸”有两层意思,一是“用”,二是“连续”。合起来就是“连续地用中”。意思是说,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做到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尽善尽美。这就是方法论,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

孔子智慧对于人类社会曾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从汉代到清代的主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在接受了孔子思想之后,中国率先实现了社会的世俗化。中国人用孔子智慧中的中庸之道化解社会矛盾,方式得体,圆润实际,收放自如,没有宗教固有的不可妥协性,避免了很多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能够得以维系,孔子思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思想至今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有目共睹。但自世纪之初始,中国已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三农问题、西部问题成为中国发展的两大难题。体制问题、资源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成为发展的“四大瓶颈”。另外,就业、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诸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鉴于这种现象,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尔后,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显然,“构建和谐”已成为中国执政党的治国理念。

“和谐”理念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谐”与孔子智慧有着直接的文脉传承,“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承认它,发掘它,利用它,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

光明日报编者按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

》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四书被与科举考试牢牢绑在一起,四书中的一些观念也被封建统治者变成控制社会思想的意识形态。今天,卸下历史给予四书的种种负累,回到四书的原典,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用它来营养我们的思想。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就四书是否应该走进中学课堂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九十高龄的老教育家任继愈先生最近在为新华出版社引进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写的序言中指出:“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他又说:“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任先生的意思很明显,“四书”进中学的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四书可以提供基本的价值理念。它教导我们以孔仁孟义、气节人格来滋润生命,面对现实,立身行世。

“四书”或称“四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讲,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化文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伦理共识”,一个叫“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是个体人所归属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所谓“伦理共识”,其实是在民众中的一个隐性的,然而又是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以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实际上,一个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不能不依赖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再严密的法律,也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而“四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孕育中华民族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例如“仁”“义”“礼”“智”“信”五常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四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经典,可以陶冶现代人的性情,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接触本国的经典。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诵读一些中国经典。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在北京与特里尔多次郑重地对我说过:“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

几十年以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缺乏国文、国学基本知识和传统道德的教育,近10多年来虽有所好转,但仍然不令人满意。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幼儿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国文、国学教育不容忽视。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公民社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建构,对长治久安,对人的全面发展,百年树人的大业与共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当有法律条文严格禁止中学生的文理分科。同样的,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或者说,应当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国语的状况。

我特别要说明的是,儒家教化不是所谓道德说教,而是春风化雨;儒家教育不仅不排斥技艺,而恰好正是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之中的。儒家的教育方法,绝不是今天的满堂灌,而是以启发式为主,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以意逆志,深造自得。儒家讲的教育,是全面的、广义的教育,包括今天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生死教育、艺术教育、身体教育等德智体美的各方面,包括今天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各层次。《礼记·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及人才的全面性,第二是形成良风美俗、道德风尚与人文环境。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交叉整合的。

中国人很重视家风、家教。著名学者、中外哲学与佛学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在讲述自己的学养时,首先讲四个字:“幼承庭训”。这就是幼儿时代所接受的家教,启蒙教育。古代叫“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国文与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对幼儿、少年、青年乃至成年人的性情的养育都有益处。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博雅教育、心性修养教育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让儿童与少年愉快地适当地背诵一点蒙学读物、古代诗词与《论语》等,很有好处,终身受益无穷。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过去一些有名的自然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史哲的功底,例如数学家华罗庚院士、李国平院士,生物学家吴熙载教授等,都擅长诗词书法。他们从小都背过经典,接受的教育很全面。

“四书”的教育,贯穿、渗透到社会、家庭的各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培养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材,不管他将来做什么事业,根子要扎正,特别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应视为根本。这正是“四书”进中学课堂的重要理由。

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发展民族新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组委会主任江蓝生在2006中国•街州国际儒学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不远万里而来的国际友人、对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表不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57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以“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一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尊道贵德重和的思想观念,和谐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几乎是同中华文明一起产生的。《周易》为五经之首,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作《易经》上下篇,孔子作《易传》十一篇,这就是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叹易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是指和谐的最高状态。这里所谈的是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我们知道,《周易》的思维方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象传》接着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作为万众之首的圣人、天子,如能保持住“太和”,天下万邦便皆可和谐安宁。这里所谈的又是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便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即由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达至人类的和i皆、社会的和谐。这是对《周易》根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在开篇就表达了和谐的思想:“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史官史伯率先对“和”这个概念作了理论说明,并提出了著名的“和”、“同”之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后来,春秋时期的晏婴用生动的比喻指出了“和”、“同”之别:“和”就像厨师以“五味”烹调出美味的汤羹,乐师以“五音”演奏出美妙的“德音”;“同”就像用水去调剂水,琴瑟只弹一个调的声音‘总之,“和”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加以协调平衡,“同”则是将同一种事物相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和”就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同”就是清一色、一刀切。按照史伯的看法,“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司”则导致发展的中止和灭亡。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继承、光大了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也继承、光大了和谐的思想传统。关于儒家学派的形成和特点,《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教化的主要途径是礼乐,而礼乐的主要功能便是和谐。在儒家思想中,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工著其教焉”。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教指通过音乐的和谐愉悦去感化调和民心,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这体现了天地的和谐。礼教指通过规定每个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来稳定社会,这体现r天地的秩序。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有若才道出了那句千占流传的格言—“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和谐文化。

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卜富的内涵。首先,在前人有关“和”、“同”之辨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强调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存,不同的意见相得益彰。从这一理念,自然可以推导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思想。宋代的程子对此作了理论的说明:“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的成分和部分各有自己的地位,共同存在于一个和谐的秩序之中。

其次,“中庸”也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推“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就是合宜、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孔子著名的宽猛相济论,正是其中庸思想的体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表明,宽猛相济,是和谐政治的必要前提。“时中”一也是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时中、权衡,就是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而不是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因此,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后来,子思的《中庸》一书在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和”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了“中和”,便会大地各得其所,万物和谐共生。

另外,这种中道思想自然要求公正、公平、正义。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的实质,在于公正。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为社会不公而担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至于正义,历代儒家论之甚详,如孟子说:“仁,安宅也;义,正路也。”苟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如此等等,都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外延上,儒家大致是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其和谐思想的。

第一个层面是身心的和谐。在这方面,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等。孔子曾经对颜渊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为后儒所称颂的“孔颜乐处”。

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将个人的和谐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是导致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以“爱人”为实质内容的“仁”是最重要的。那么,达仁的途径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想而知,建立在这种相敬相爱、互谅互帮基础上的社会,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和谐社会,他称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一方面,男女老幼各尽其能;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惠及全体成员。这种理想,虽然在历史上从未实现,但却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传曾子所作的《大学》则阐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就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将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贯通起来了。所以,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和独特的治国方略。

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按照古人的看法,天下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早在《诗经》时代,就认为人的美好道德秉自卜天:“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t德。”《易传》史提出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和合相通:“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儒家确立了人和自然亲和相处观念。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了北宋,张载则明确地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上述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但对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已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解放后,毛泽乐又提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主张。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外交政策上提出了和睦、和平、合作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

儒家文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正视它的现代价值。当然,儒家文化中也含有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扬弃。我们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与时俱进,赋予新 的时代精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方针。

朋友们!我们今天在浙江省衢州市举办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孔氏家族不但出现了像孔子、子思这样的圣贤,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子腾为“奉祀君”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皆册封孔子嫡裔,虽封号屡有变换,但相沿不废。在这个过程中,孔氏家族为传播儒家文化、维系民族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宋室南渡和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南移到浙江一带,而衢州也自然成了当时儒学 的重镇,人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像朱熹这样的一代宗师就曾到衢州拜谒孔氏家庙。我们知道,著名的浙东学派群星灿烂,十分繁荣,形成了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三大支系,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和孔氏南宗家庙建于衢州后所形成的儒学研究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实施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弘扬孔氏南宗文化的设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

我相信,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不但对于深人探讨儒学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孔氏南宗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江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促进浙江省的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严红枫、梁枢):北宋灭亡以后,孔子的嫡传,衍圣公孔端友背着孔子的楷木像跟着赵构南迁,在衢州落地生根。由此就有一个与当地文化接轨的问题。由于文化氛围、土壤、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南孔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岁月,就出现了与北孔不一样的地方,有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哪里?这是读者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南孔,浙江省及衢州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这至少说明南孔是有当代性的。那么南孔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南孔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南孔把衍圣公这个正统地位让给了曲阜他的族弟那一支。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因为一个是正宗,一个是别子为宗,就像我们今天讲血统,讲宗族谱系,谁是正宗,谁是嫡,谁是别宗,谁是庶,这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南宗是嫡子,是嫡传,南宗的出让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思想,也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体现了真正的儒家的精神。

我是温州人。我们的祖先张璁曾是明嘉靖初年的首辅(宰相)。自汉代以来,各朝各代对孔子都有封谥,西汉追谥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封文宣王,宋真宗追谥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张璁给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孔子不仅是万民之师,而且也是帝王之师,不能由皇帝来封给孔子一个王,他应该是至圣先师。嘉靖皇帝就接受了张璁的意见,封孔子为至圣先师。

宋代的时候,温州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发展出了一个功利学派——永嘉学派,它同儒家原来的重义轻利不太一样,讲究义利兼备。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温州现代的发展,为什么温州后来能搞温州模式?它能敢为天下先,就是有这么一种义利并重的精神。温州靠海,地少人多,很久以来就不是完全的靠农业生产。像我们家原来是出海打渔的,后又经商。青田人拿刻着猴子的石像到欧洲去卖,因此,温州地方华侨特别多。这个地方是海洋性生产和农业性生产相结合,这就发展出一种重功利的思想。这同完全的农业社会有区别。

主持人:您的意思就是说功利学派这种思想不光是一种学术思想,它还是一种活着的、在大众中存在的精神,学术的东西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映,是另一种形态,是吗?

张立文:对。你刚才讲的,南孔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它在同南方地区的不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化生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儒学,这就同原来鲁地、鲁国,即与山东的儒学思想不太一样。因为曲阜离海比较远,它属于中原,所以两者有一些不同。

主持人:就是说,南孔这一支在您的叙述中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了,具有象征意义。不光是衢州这一个地方,整个浙东功利学派和衢州的南孔都是有联系的?

张立文:是有思想的联系。

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应该说是象征性的思想联系,而非具体的学派渊源关系。当时浙江的儒学,金华吕祖谦是中原文献之传,从中原传过来的,周行己、陈傅良、叶适、陈亮等则是从北宋胡瑗、二程那里传过来的,形成了永嘉功利学派、永康事功学派等,还有金华学派,婺学。

张立文:还有一个永康学派。

吴光:宁波明州还有庆历五先生。所以这个是从北宋的儒学到南宋的儒学发生的一个转折,跟浙江当地的传统结合起来,是儒学的思想在传播。

张立文:对。儒学到宋明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问题,比如曲阜的孔庙或者衢州的孔庙问题,文化符号的传递是一种文化信息和文化标志,它是整个儒学由训古之学向义理之学,由儒释道三教向宋明新儒学的转变,儒学开出了新学风、新思维、新形态。儒学与浙江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丰富发展了儒学。

吴光:太学还是在首都,在临安,就是杭州。有些人像叶适这些人都到太学馆去过。衢州这里是作为孔子系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衢州南孔在这里定居。当时他们五代受封公爵,封了五代。元代以后他是作为五经博士了,就是元明时期,到了民国他是奉祀官了。南孔从四十七代孙到七十五代孙,这么多代人,中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这个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还是有一些地域上的局限性。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大思想家很少姓孔的。

吴光: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蔡德贵(山东大学教授,《孔子研究》主编):张老师,刚才您说的温州的情况特别像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沿海文化,便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所以齐国那个地方就形成一种什么特点呢?就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结果由商业交换就形成了一种民风,《论语》里面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朱熹做了一个注:“齐俗急功利,喜夸诈,”所以,“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是齐文化和温州文化的共通之处。

吴光:总的来说是中华儒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孔子南宗过来了,当然要肯定他们的作用,作为孔子的一个象征,明确的说是象征意义。刚才张教授讲了最重要的,一个是礼让精神,一个是孝道精神,这都是南孔的精神很值得发扬的一个地方。这是他们一支,南孔其实有很多支,杭州一支,温岭有一支。磐安还有一支。中国孔子家庙有三处地方,不止两处,一处:曲阜,第二处是衢州,第三处是浙江磐安,这个磐安他也不是衢州这一支迁过去,是另外一支,他那里也建了一个孔子家庙,所以说他这个传承也是相当混乱的。但是他们申报为全国的孔子建庙,磐安已经成为全国文化单位了,磐安县是金华地区的一个县。他们有一个申报为全国文化单位的全国第三的孔子家庙,目前为止还就是这么三个。

主持人:他们比衢州这支先呢还是后呢?

吴光:几乎同时,与衢州南孔是同族兄弟关系,但不是嫡长子。

主持人:是由于战争原因过来的吗?

吴光:是的,是北宋末陪皇帝南逃时迁过来的。他们定居在磐安县的榉溪村,于是就又有了一个孔子家庙。

周桂钿:现在世界上的孔庙没有统计过到底有多少。我国台湾地区是每个县都有孔庙,韩国日本也都有孔庙,日本的孔庙我们都去看过,很小,要进去就要把鞋脱在门外面穿着袜子进去。它有的写文庙,有的就写孔庙。现在我们去过的,德阳的那个很大,德阳那个前面有个门,谁中了状元从那个门进去,开那个门。结果一直没有人中上状元,那个门就一直关着,没开过。它那个还是比较大。现在孔庙啊,保存下来的都加以装修,儒学的地位有点提升。现在应该说第一庙还是曲阜的。

蔡德贵: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南孔北孔都是孔,南宗北宗都宗儒啊。实际上关于儒家的思想,我特别同意张老师的说法,它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包括儒家的继统,一直在变化,思孟学派,在齐国的时间就很长。包括孟子在稷下学宫那一段,他吸收了齐文化的好多东西,都融入到他的学说里面,后来荀子也是,战国时期也是第三位儒家大师了,如果把子思算上,就是第四位,是吧?地位很重要,他的齐文化的色彩太浓了,他把好多管仲的思想、晏婴的思想都吸收进去了,那就是:开放性更强了。我个人觉得儒家思想从开创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就是在山东那个地方也是不断变化的。大体来说,到现在我觉得已经是五个形态了,第一个形态就是董仲舒所说的春秋战国之后独尊儒术的那个形态,他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要独尊的儒术就是春秋战国的那个儒术,实际上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那个时候的儒术独尊也不是儒家一家,就是说儒家吸收了很多其他文化,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张立文:对。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道家的、名家的、阴阳家的思想,而归宗于儒家思想。

周桂钿:所以你看后来,汉代以后,魏晋时期那个魏晋玄学,应该就是以儒道互补为主。然后佛教汉代进入以后,佛教文化又不断为儒家文化吸收,那就是三教合一,明末清初就是四教会通,现在实际是到了一个多元融合的时代了。所以海外的一些儒家包括港台地区的新儒家的多元融合的色彩非常浓厚了。

吴光:现在南孔和北孔真的应该互相学习,南孔北孔不应该有什么宗派门户之分,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弘扬儒学。

蔡德贵:也不应该争正宗。

张立文:对,符号本身有它的意义,南孔本身有他的意义。一个,他有凝聚的作用,他有一定凝聚力。南孔不管怎么样,传到这里以后,他作为儒学的符号,这个符号本身有凝聚的作用;还有一个,他有向心力,作为嫡传,具有一定向心力。但是从思想来看,也有一些实在的作用,思想不局限于宗族里面,子孙里面。儒学具有普世性,你也可以接受,我也可以接受,其子孙可以接受,不是他的子孙也可以接受,如果当做一种血缘关系,它便有限制,思想没有限制。儒学传到这里以后,同本地相结合,产生了一些与原来山东儒学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说,儒学会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我想,儒学作为一个符号也会变化。

主持人:儒学也是符号?

张立文:对,儒学也是符号,儒学不能看成仅仅是孔家的东西,儒学这个符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源头活水之一。(压题图片:衢州孔庙)

上一篇:学院内务大比武方案下一篇:汽车4s店开业花篮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