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微视频教学的案例设计

2024-11-10

例谈微视频教学的案例设计(5篇)

1.例谈微视频教学的案例设计 篇一

浅谈微视频的设计原则

“微视频”是学生学习中微型资源呈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媒体呈现的优势,同时具有微型学习资源知识“分点化”、问题“模块化”的 特点,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独立知识点、问题点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那么,设计“微视频”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呢?

一、知识点化处理原则

传统课堂的“大课”,一节课有45分钟的长度。在45分钟内,师生完成某些“共 同的教学目标。“微视频”则不同,它更多的是“点化”处理教学目标,“点化”处理教材内容。而基于“微视频”也不同于传统“大课 ”。“微视频”是学生自主选择,按需要选择课程。这样设计“微视频”时,就要从“点”出发,既满足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某个知识点、问题点,又用于知识点、问题点的自我查缺补漏。因此“微视频”,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设计“微视频 ”时,首先要遵守知识的“点化”处理原则。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生的认知资源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设计“微视频”时,首先要遵守知识“点化”处理原则,认真合理的设计“微目标”“点目标”。在设计“微目标”“点目标”时,要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由学习的需要。制作“微视频”时,就能够实现视频的小篇幅呈现、短时间阅读的目标,也使学生单次学习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线性排列结构原则

一个好的“微视频”源自一个好的“微视频”设计方案。

“微视频”虽然容量较小,但在制作“微视频”之前,在编写“微视频”方案时,还应该遵守“微视频”结构设计上线性排列的原则。即教师要依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按照线性排列“微视频”内部结构,再通过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工具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转化为一个学习结构合理的视频微课程。因此,在具体知识处理时,线性化结构设计脚本,合理进行知识点的排列非常重要。

三、精致化材料选择原则

“微视频”之“微”,强调的就是精致。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开展课文阅读时最主要的辅助性学习资源,“微视频”非常强调资源的精致化选择。“微课”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阐释某知识点,其自身是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的,而是依据“微目标”的要求走向设计上的精致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视频”时,要选择短小精悍且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材料进行“微视频”制作,使得每一个微视频都能够单独承担。“微视频”在内容确定上更应做到内容精致,主题鲜明。在知识被“点化”处理后,设计“微视频”内容时,资源的精致化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微视频”的设计时长一般在5—8分钟,一般不超过1O分钟。这就要求“微视频”界面设计要简单精致,呈现的“例子”要非常典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觉得单调冗长。

2.例谈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微课 微视频 化学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了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成为不可拒绝的生活模式、生产模式和学习模式。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慢慢渗透,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堪称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同时还增加了“人机交互”和“立即反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于2011年将“微课”这一概念传入中国,由此掀起了研究“微课、翻转课堂”的热潮。近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课题的通知》,由此可见微课研究已经成为主流。那么,微课到底是什么?微课如何与日常课堂教学进行对接?微课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有什么应用?这些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微课的具体运用。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小型课”,其“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量小,微课在具体应用中可能是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知识点进行的突破性讲解,也可以是对一个化学实验的演示,还可以是对某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等;二是时间短,通常教学都是基于教材的结构来进行的,一般不会将教材中的内容段分开,但微课却可以将教学段分开,形成多个微视频,一般一个微视频的时长在5分钟左右,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突破。

微课是以“微视频”(有点类似于现在风靡的“微电影”)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将某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某个实验的演示或是将某一个教学场景等拍成一个“微视频”。其具有的优点很多,比如在一个45分钟教学时段中,教师通常会将一个教学段的内容全部讲解完,并且是一次性完成,不具有重复性;但如果将这段教学内容进行“分割”,拍成多个教学微视频,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播放,同时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选择并理解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重点学习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二、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学起来更加容易,对于教师来说也就省去了组织教学的过程。一节课能否顺利开展,开头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笔者在教学“铁的获取与应用”知识点时,在课前剪辑了一段微视频,集成了两个场景,一个是钢厂在炼钢过程中的操作,出钢水时的壮观场景让学生感到无比的震撼;另一个是高原火车铁轨出现了裂缝,应用铝热反应来焊接铁轨时的场景。学生看了这两个视频以后觉得无比兴奋,急于了解关于钢铁的冶炼等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很认真地听课,并展开深入思考。

(二)题例讲解,突破难点

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时,对学习者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而班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同学能迅速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但也会有部分同学或是由于基础不牢固,或是由于上课一时的“走神”没注意到,对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以后的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微视频”,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没能及时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可以通过慢放和重放视频,对那些未能及时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进行补救,从而可以提高班级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也可以防止由于课堂教学的“一次性”而让部分同学掉队的情况发生。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电子转移数目守恒”的问题熟练应用,并与原子数目守恒、化学反应中的电荷守恒联系起来,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教师通常会举出题例来说明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一次性掌握,因此笔者将这些题例拍摄下来形成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如:向100mL一定浓度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33.6L的氯气,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溴离子的浓度为原来的1/3,试求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本题存在两个难点,一个难点是通入氯气时的反应顺序是先氧化二价铁,再氧化溴离子;另一个难点是怎么样通过“电子得失数目守恒”“原子数目守恒”“溶液中的离子电荷数守恒”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笔者在拍摄微视频的过程中,应用了电子白板加旁白的方法,学生如果不能一次性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应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次观看视频的方法解决。

(三)演示实验,深化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中描述了许多化学实验,对于绝大部分化学实验的安排,教材编写人员都遵循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和结论可靠的三大宗旨,但有少部分的实验可能由于装置的复杂性、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存在未知因素,因而不适合在教室进行实验演示。为了突破教材重、难点,笔者也会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其中有些实验在安全上存在不确定性,不宜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笔者就将这些实验拍成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

比如学习“氯气的制备”,实验室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氯气的性质,而氯气是有毒气体,需要加一个尾气吸收的装置,这样一套实验装置的搭建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另外,虽然针对产生的氯气加了尾气吸收装置,但事实上不可能所有气体都被吸收,最终拆卸装置时会有少量氯气泄漏,在相对封闭的教室中,氯气较难排出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师生的健康。因而笔者将该实验在实验室中完成,拍成视频在教室播放,既让学生观察了实验全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氯气性质的检验,同时又照顾到了师生的健康。再如,浓硫酸在水中稀释,应当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如果操作过程相反可能会引发实验事故,但学生对于这些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笔者在实验室采取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将水滴入到浓硫酸中,观察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将此过程拍成视频,学生观看后对操作出错后的后果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很深的印象。在后来的学习检测中,笔者所在班上的学生面对该知识点的考查无一出错,这也是用微视频教学取得很好效果的有力例证。

如今,微课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学校都在慢慢地探索。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看,高中化学知识点较多,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解决知识点多特别是难点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相信在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在未来的教学事业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

3.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三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巧妙激疑,精心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释疑,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呢?

一、紧扣学生的兴奋点设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的独特体验,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谈感受、谈体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我经常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这样发问: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最喜欢课文中的什么?为什么?我教《范进中举》时,让学生自由品评文中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品评其在丈人面前的可怜相,有人品评中举时的发疯像,有人品评疯后的虚伪像。在教《春》时,我让学生自由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兴趣盎然。

二、启发设疑,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看似无疑处生疑。把发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自觉地质疑问难中所积淀形成的问题意识,将是他们受益终身。教《都市精灵》一课时,我这样启发学生:“作者认为一个城市鸟、鱼、兽越多就说明这个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越好,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有的学生提出质疑:“现在有的城市出现的人传染禽流感,宠物伤人等事件都不与禽兽有关吗?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是好了,还是不好?”在教《枣核》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质疑:“学了课文,你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学生有的问:“中美两国水土不同,从中国带几颗枣核到美国栽种能存活吗?”有的问:“美籍华侨既然如此思念故土,为什么不回国发展呢?”通过讨论释疑,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始终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挖掘一切可比因素巧妙设疑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一切的。比较和对比更能凸显事物的矛盾和疑点,彰显事物的是非曲折,也更能激发学生刨根究底的兴趣。通过比较和对比,教师因势利导、巧设悬念和空白,构成教学的“明暗圆缺”,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探索释疑,使学生处于“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比较设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把课文中的事物与学生自身进行对比设疑。让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去体会理解课文中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一个人只有产生了共同的体验和感受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理解。例如我在教《童年的朋友》时,我设问:你童年的朋友有谁?与你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作者把外祖母说成是朋友?教《木兰诗》时设问:木兰十年征战,战功显赫,可汗赏给她高官厚禄,如果你是木兰,接受不接受?为什么?而木兰为什么舍弃高官厚禄返乡?教《背影》时发问: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感人?你见到自己父母背影时产生过这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二是把课文中的事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设疑。生活是学生一本活的教科书,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最早就是从他们周围的生活开始的。由生活到书本,再由书本到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让学生把天生的街市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对比,从中体会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让学生把现实中的“门”与课文中的“门”的含义和作用进行对比,了解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是把课文中的甲事物与乙事物进行对比设疑。不少课文内容自身就存在着诸多可比因素,把它们发掘出来,对理解课文主旨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教课文《窗》时设问:窗外明明“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靠窗的病人却为不靠窗的病友描述得那么优美,这是为什么?《孔乙己》中“孔乙己与短衣帮在咸亨酒店买酒、喝酒时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孔乙己明明是偷书,却说是‘窃书’,‘偷’与‘窃’在表达上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通过比较设疑,使矛盾更突出,特点更鲜明,对揭示文章主旨,理解课文起到关键的作用。

4.例谈微视频教学的案例设计 篇四

关键词:创新设计;教学案例;激活思维

中学地理教学积极倡导案例教学, 并且教材也提供了大量案例, 因此案例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有两种:一是课本中的案例。中图版地理教材在每节课后都设置了“案例研究”栏目,这些案例都通过教材编写专家精心策划选编而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对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教师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地理案例,可与教材内容互相补充,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发展成熟,作用日益明显。

一、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可让学生主动思考这是什么、为什么,并使学生努力去解释这一现象,主动寻找结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举例: 认真观察图1,比较两种地貌差异。

思考:①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那么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②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

上述举例是“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的案例,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这两种地貌形成原因可以重点突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流水侵蚀等,为新课讲授奠定基础。案例展示的图片只是很少一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展示更多关于地貌的图片,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开阔眼界。同时也可要求学生自己举出更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方便理解和记忆。

二、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和规律

地理原理和规律是地理事物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蕴藏于地理事物外部表象中。客观现实的地理案例多为地理事物外部现象。一个好案例能反映地理现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总结、归纳等,由浅入深,从复杂的地理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举例: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城市大多是一个个的点,而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可看到每个城市总是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形态,而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则受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交通线路发展的影响,往往形成条带状或组团状的城市形态,如图2所示。

思考:①图示地区的城市形态分别属于哪种类型?②试分析影响其城市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请与同学讨论这些城市形态的优缺点?

对于城市,高中学生一般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但这些知识绝大多数是以某个具体城市而孤立存在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性思考。上述“城市空间结构”一节的案例使用多个城市实例,通过比较方式,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总结出一般性的地理原理。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探究城市的利用方式、城市空间结构,建议将城市示意图和景观图结合使用。

三、用案例检查和反馈学习成果

地理学习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通过案例教学,能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除教材中的案例,教师还可设计课本以外的其它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例:常见的岩石如何区分?如何形成的?

当你经过学校大门、一座纪念碑或一栋大楼时,请停下来仔细观察,它们很可能是由常见岩石建造的。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矿物、岩石碎块、有机物质、火山玻璃及其它天然物质的混合物,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或许在家附近就能发现多种岩石。常见的岩石有三种: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可通过各种成岩作用相互转化,形成地壳物质循环。

(1)分组发放常见的三类岩石(图3)。

(2)根据教师发放的三类岩石,查阅资料(专业图书、网站),分别从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密度等)、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包括各种矿物的含量等)、化学成分等方面描述其特点,并做好记录。

(3)学习本节内容,尝试分析三类岩石的形成环境及其形成原因。①列出能发现岩浆岩(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地理环境,阐述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②列举能发现沉积岩(页岩)的地理环境,阐述沉积岩(页岩)是如何形成的。常见的沉积岩还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何特点?③花岗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了片麻岩(变质岩),描述花岗岩和片麻岩的不同特点,并阐述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的变质岩还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何特点?

(4)三类岩石可相互转化完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请参照课本第57页图2-3-13 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设计完成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图,并分析其中的条件。

上述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的案例包含三个问题,问题1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描述岩石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问题2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文内容分析三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问题3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设计三类岩石的转化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例谈微视频教学的案例设计 篇五

近年来,微课很“火”,教育界如火如荼,行政层大力提倡,学术界争议不断,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各种微课的应用形式使课程改革百花齐放,但一线教师制作的大部分微课并没有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常态化教学中叫好不叫座,尤其在“翻转”难度最高的语文课堂,更是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在从事初中散文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中,课题组把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源或手段,使其在课堂上得以常态化应用,提高了学习绩效、激发了学习欲望。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对于用口授方式无法解释清楚的内容,或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不易理解的知识,或教师觉得自己讲解得不够清楚到位的地方……都可以有计划地运用“插播微课”的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插播的微课可以帮助教师设置情境、突破重难点、提示易错点……常用的有讲授型微课和故事型微课两种类型,在散文《猫》的教学中,微课是这样融入课堂的: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猫》第2课时,讲解第三只猫死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1.回顾作者家中的三只猫;2.寻找吃掉芙蓉鸟的真正“元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由郑振铎先生描写的《猫》,猫是人类的好朋友,作为宠物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笔者就与同学们来看一看生活中那些可爱的猫们。

教师把课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投放到教室大屏幕上给学生们看,猫的图片,猫的声音,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自由、宽松的学习体验,使注意力最大程度地集中。

每一只猫啊,都非常可爱,同样作者家中也曾养过三只猫,我们今天就与同学们一起回顾这三只猫,寻找吃掉芙蓉鸟的真正“元凶”,先来一道回顾课文,从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它们的不同形象。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家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来的……(着重讲)第三只猫是张婶从门口捡来的(来历);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还被烧掉了几块,更加难看(外形);它与前两只猫在性情上很不同,不活泼、又很忧郁(性情);所以在家中呀,若有若无,得不到大家的喜爱(家中地位);最终却因芙蓉鸟事件被我打跑,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死掉(结局)。

在这里的讲述,教师插入一段讲授型微课帮助学生明确,由于采用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使课堂丰富、活泼并具有吸引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更加清晰,而且,分享微课后,上课开小差没弄清楚的同学可以课下反复地看,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精熟学习”。

联系全文知道了因作者以为芙蓉鸟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最后受冤而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后悔莫及的作者,难过得家中永不养猫。究竟是谁吃掉芙蓉鸟的?为了还它一个“清白”,我为同学们请到了侦探界的大家柯南先生,看看他是怎么侦破这次的案件的。

这里是森林110,现在接到郑振铎先生家的芙蓉鸟被杀的情况,对此立案侦查。先看案发的现场,在第20段中这样描述:“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在22段:“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可见,当时非常得惨烈。如今,把犯罪嫌疑人定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来看看它的作案证据有哪些。案发前,“那只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两个“凝望着”让作者对它产生了怀疑。案发后,又看见“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吃着可怜的鸟腿了。”弄假成真,最终惩罚它:“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然而,真凶却不是它,因为李嫂一天早上发现猫又来偷吃鸟,乍一看原来是一只黑色的猫,到这里,本案告破!案件定性:这是一起冤假错案。

在视频中,教师充分发挥个性与创造力,将传统课堂里芙蓉鸟死因的“灌输”,设计成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让学生做个真正的神探,体会警察破案的经历。精练简短的教学视频,随时随地的观看体验,自由选择的趣味学习,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元素,令学习这件事有了不同的意趣。

案件告破了,作者有了反思,我想请同学们也想一想“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把你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明天一同交流分享。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一次微课再会!

这节课最后,教师适时地播放了一个讲授型的课后练习微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回答。课堂中师生边看视频边答题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精力学到了解题的方法,视频中“老师”讲授与课堂里老师的“实时互动”相融合,也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堂课上,教师在教授关键知识点时,选择用微课来替代当堂讲解,那么学生的反应又如何呢?

课后,大部分学生很支持这种形式——

“能够当小侦探,我觉得好开心!”“很喜欢,因为视频中老师讲得时间短、条理清晰,比平时有意思。” “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样,不过微课更能吸引我。” “视频可以拷贝到手机上,回家也看看,不会做就再看几遍不用担心听不懂了。”……

也有个别学生感到不适应——

“不喜欢,因为讲的进度太快了。”“如果可以边看边讨论,就比较有趣。”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插播微课的课堂是喜闻乐见的,因为教师在微课里讲解得更加简短、清楚;看完微课后,学生可以立即就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求助、跟同学讨论,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微课视频带回家随时观看,实现了学生的“混合学习”。而学生的建议则是:不必等到微课全播放完再讨论,可以在关键处暂停,有困惑的地方随时讨论、及时解决。

上述插播微课的案例也带来一些启示——微课播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即可适时调控课堂的学习节奏,又可发现、归纳出学生的学习特征:哪些知识容易造成学习障碍、哪种形式的讲解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运用微课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堂的利用率,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细节,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微课不同于PPT,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动态讲解才是微课的最大特征和功用;微课所呈现的故事情境可多参看电影、新闻和网络视频,经筛选之后,创新为故事型微课的素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名著阅读与专题练习卷下一篇:乡综治宣传月活动工作总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