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2024-10-30

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精选15篇)

1.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一

浅谈对河南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教育技术 本科专业 思考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理念先进、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高校加快教育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长久之策,也是克服现有困难的当务之急。商丘师范学院采取三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是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参观交流,二是经常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三是在制定的“十二五”中长期规划中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列人其中。这些措施为现有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改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我省地方高校开办还不到,出现上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只要上下统一认识,措施得力,就一定可以较好地解决。

2.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二

一、内涵及特点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 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提出,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 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 成熟是相对的, 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发展内涵是多层面, 多领域的, 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 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2]还有学者表述更为具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 并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的终身学习, 达到专业成长、成熟的过程。”[3]更有学者从本质上进行阐述, “从本质上讲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4]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职业的一般特征, 而且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李庆原等人则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应涵盖三个基本范畴, 即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感的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 较高的人文素养;第二, 广博的知识;第三, 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第四, 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5]。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贯彻于整个教师生涯, 并且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阶段性、自主性、终身性等特征。

二、现状及问题

1.自我认识模糊, 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诚如台湾学者罗清水所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为提高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过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与学习的历程, 以期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 提高学习效能”。[6]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多来自教师自我意识, 生成于教师的自我行动。当今社会对学历的崇拜, 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作为一种大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高职学院普遍存在专业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的状况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身在曹营心在汉, 教师不得已从事“第二职业”。专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 对专业发展的意义不明晰, 任由发展。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时有发生, 人才的显性和隐性流失严重。

2.缺乏经费支持, 在职培训效果甚微。

在职培训作为学历教育的延伸、补充与发展, 目的是不断更新受训者知识, 提高创新技能。近年来, 政府大力支持对高职教育的发展, 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 各地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明显偏低, 教师的在职培训经费主要靠高职院校自行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仍然属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层面, 培训的地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基本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 受训者只是被动地完成培训任务而已。在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教学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单调落后、培训评估体制欠缺, 不联系教育教学实践,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地挫伤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训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根据统计结果, 对于培训中所学的新教育理念和技能, 教师能够大部分运用的仅占17%, 部分运用的占37%, 运用一点的占25%, 完全不运用的占21%。培训后的教育方式完全改变的没有, 较大改变的占23%, 较小改变的占48%, 没有改变的占29%。”[7]由此可见, 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跟日常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理论研究

3.师资来源单一, 实践锻炼有待加强。

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 “各类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 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 力争经过五年努力,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 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8]。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 是实现高职教师培养目标的前提。当前,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院校调入, 很少接触社会或企业, 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实践教学能力却有所欠缺。加之, 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未纳入教师的任职资格评审中, 也没有相对完整的教师实践能力考评制度, 导致教师重理论科研轻实践能力, 对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往往不够重视, 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反应不积极, 极大地制约高职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科研能力欠缺, 研究水平层次较低。

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考核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的扩招, 师资紧张进一步加剧, 教师不得不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科研活动无暇顾及。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往往与职称体系挂钩, 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职称晋升、岗位考核进行, 以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为目标, 科研动力缺乏, 安于现状, 疏于与外界联系并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部分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发表在全国权威期刊的论文及主持省级以上的课题少之又少, 研究水平层次较低, 学术性整体偏弱, 来自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调查结果中得到证实:“有近40%的老师从来没有参与过课题研究, 只有15%左右的老师主持过科研课题, 而且课题的层次绝大多数停留在准省级、市级课题, 而省厅级课题不多, 国家级的课题没有。一些专业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高职院校教师的论文发表量不足20%, 被EI、SCI收录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9]

5.行政管理体制, 专业发展自主受限。

现行的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理念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是通病。“官本位”的思想自然延伸至学校的内部管理之中, 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使得权力向塔顶集中, 逐渐形成了学术权力服从于行政权力的局面。高职院校层次多、等级森严的问题, 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 要求教师在专业上有权做出自主的职业判断,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应该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任何人包括校长、各级行政领导都不妨碍这种权威。”[10]森严的层次管理体制,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但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成为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行政命令的机械执行者。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改革措施和课程设置方面, 往往根据上级的指示, 忽视教师的参与, 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状态。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 缺乏对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的研究, 显然与当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 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要求相矛盾, 从本质上遏制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必须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个人层面。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经过职前、入职、在职三个特殊的阶段, 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首先必须要加强自我方面的提升, 教学相长,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 把阶段性的学习转化为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并不是一个教育系统, 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 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11], 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终身学习, 这正如孔夫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所描述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 (为政) 学习成为一种终身相伴的生活方式, 成为终身不改的志趣所在。在当前生活中,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传统“一次性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期望自然转嫁于教师身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育能力, 成为教育改革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主动认识自我,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操作技能, 并且持续终身, 才能补充自我发展的后劲, 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学校层面。

(1) 构建学习型组织。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 “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 将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全体成员全心投入, 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12]在这个团队里, 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 拥有共同的愿景, 善于不断学习, 每个人都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 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 从而保持组织持续发展的态势。学习型组织把学习和工作这两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组织支持个人充分的自我发展, 成员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 实现了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 人们在工作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高职学院教师群体应成为学习型组织的表率, 学院要积极构建平台, 千方百计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 学校领导要适应新角色的改变, 关心全体教师, 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 促进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 使教师成为彼此之间专业发展的伙伴。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差异, 帮助教师认清自我, 找准位置, 鼓励教师的自我超越, 实现教师个人生命与职业生命的内在统一。

(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 激发工作动机, 从而有效实现目标的过程。学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努力:第一, 正确落实“双向选择”聘任制, 科学设岗, 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实现优胜劣汰, 打破“大锅饭”的消极局面;第二, 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首先学校要扩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甄选范围, 建立评审专家库, 真正实现评审的专家化和公开化。其次在评审过程中要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 降低对论文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综合考核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锻炼等因素;第三,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 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实行奖励分配制度, 以具体的岗位业绩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合理确定其薪酬, 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积极性。

(3) 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按照地点不同可以分为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两种, 方式应多元化。第一, 可以采用“以老带新”、“导师制”等模式。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等方式, 老教师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 进行传帮带, 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第二,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全面分析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 以此设计培训内容和组织方式, 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等途径对教师现有的知识、技能、观念进行改进和更新。第三, 加强和企业的联系, 定期安排一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下企业锻炼, 深入生产一线, 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技术信息, 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实践中发现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实践技能。第四, 外派学习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职本土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将使得受训教师更新观念、拓宽视野, 更深入了解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对促进和提升学校内涵意义重大。

3.社会层面。

(1)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高职教育办学成本较高, 办学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 生均拨款应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 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包括捐赠设备和资金, 构建校、企、政三方联合的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体系, 从而做优做强职业教育。另一方面, 从政策入手, 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 并在征地、基建等费用方面给予优惠, 从而在资金和制度方面保障高职教师专业得以顺利发展。

3.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三

摘 要 开展高职体育选项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体育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积极性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结合自己这几年体育选项教学实践,针对现阶段高职体育选项教学的现状,对高职体育开设选项,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对高职体育开设选项教学提出了建议,以使选项教学不断成熟与完善,便于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 选项教学

一、对高职体育开设选项教学的现状思考

我院是一所高职院校,体育选项教学才刚刚起步,体育选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掌握专项技能效果显著。然而选项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如:场地器材不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定,有些场地器材不在一起难管理等。因此,我们体育老师对选项教学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老师专长是进行选项教学的基础,2011年5月,在对我院经管系300人进行“体育课选项项目教学”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的排序是:篮球、跆拳道、形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田径(跑)、田径(掷)。说明了我们过去只注重教材搭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我院的体育器材场地等条件较差,但我们在安排教师时,可以注重有第一专长的教师为主,这样的安排能保证每个选项班都有胜任该项目的体育老师。

(二)确定开设选项内容与选项班级个数,每班人数是进行选项教学的重要步骤。我院男生少,女生多,男生对篮球、足球非常感兴趣,选项人数可达总人数的30%,女生则喜欢羽毛球、跆拳道、乒乓球、健美操,选项人数占总人数35%,其余为排球、田径约占总人数35%,但最终开设的项目与班级数要以同时上课的班级为准,每班人数约为50人为宜,便于上课进行有效指导;再次,选项教学要突出学校的特色体育运动及体育设施。在让学生选项时,应规定每项可选人数,应首先考虑学生的第一选项,如与实际开设的选项人数有矛盾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项进行必要的调整,尽量征得学习的同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选项教学的关键。体育兴趣是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选项教学本身就是按学生的兴趣分班后,为什么还存在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呢?这话应分别对待。如果是篮球班的学生,对篮球技术学习确是较感兴趣,但以女生为主的羽毛球、乒乓球班情况就不同,高职女生本来就喜静厌动,她们的选项是无奈的选择,因此,该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仍然是高职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一旦学生能够发现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的个性“闪光点”,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育环境。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成功—失败—成功”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克服—新的需求”后,真正地领悟和体验到体育锻炼给人们带来的喜悦。这样的学校,体育才有精神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就会得到张扬。

(五)提高学生体育专项特长,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选项教学的目标。体育选项教学使课程变得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在选项教学中,学生在某一项目上可以进行长时间、系统的学习。所以就所选的项目而言,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较连贯,系统完整,有利于动作技术形成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培养竞技体育梯队,同时学生在选项练习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身体素质,学生在主动参与下完成了体育教学目标。

二、对高职体育开设选项教学的建议

(一)处理好学校实际与学生自愿选项的矛盾。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合理确定学习项目;学生按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及基础等情况,在体育老师确定的范围内自选学习项目,要处理好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自愿选项的矛盾。学校也要在条件允许下努力改善体育设施。(二)正确处理学生的转项。选项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会有个别学生要求转项,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三)合理调配项目和人数。在选项中个别选项人数太少,而有的则太多,需要我们教师合理调配。(四)注重考勤制度。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班级,教师对学生不能很快认识、熟悉,课堂上有学生会“串门”,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考勤制度。(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在选项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不积极,教学内容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教师要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多采用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锻炼。(七)课堂充满活力、形成合力。在体育选项教学中应使体育课堂充满活力,教师教得要有活力,学生学得有动力,教材内容要有魅力,环境要有张力,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

高职体育课中实施选项教学,这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选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同时,对体育老师提出了专项知识技术技能修养方面的高层次需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选项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压力,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4.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四

阐述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目前制均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一些消极因素,并就如何改革和完善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办法.

作 者:黄飞 朱桂芬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广西梧州,5428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改革   中职学校   教学质量评价  

5.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五

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很大区别,为了提高高职护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护理课程教学质量,能给社会提供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作 者:丁小红 许惠  作者单位:丁小红(江苏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23300)

许惠(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23300)

刊 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年,卷(期): 7(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教学质量   仁爱之心   高职院校  

6.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六

【摘要】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关重要,而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师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现状以及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相关因素,阐述了专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高职院校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国际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的高科技时代,我国面临外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英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教师素质的高或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刻不容缓。

一、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的简称,又称专业科技英语,它的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技术报告、技术说明书、产品广告、合同、协议书、投标书等。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篇章结构的分析及技术术语和专业词汇量的扩大上,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并具备用英文来处理本专业业务资料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众所周知,教师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全面的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独到的见解。

第二,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较高的水平,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能够胜任双语教学。

第三,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其它相应的职业技能。

第四,专业英语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定期下基层,实地接触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 使教学不与社会实际脱节。

二、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

恰当配备师资是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英语专业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以前者为主。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各擅所长,前者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特别是在讲解语法、分析语篇和组织教学活动上驾轻就熟,但是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英语的教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教学只注重英语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后者专业基础扎实,特别是在讲解本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上有很大优势,但是英语发音不准,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也很陌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从总体上看,专业英语的师资配备不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因此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还是由英语专业教师来担任,而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英语的教学才能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

三、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分析

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客观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普遍对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部分院校把专业英语课程设为考查课

专业英语课程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时少,学分低。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标准基本上处于无人指导、无人管理、无人检查的状态,专业英语教师大都孤军奋战。

(二)学生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英语阶段学习而忽视专业英语阶段学习的倾向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目的就只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目的一旦达到,他们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在专业英语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没有优秀的教材,再好的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材方面,由于专业繁多,同一专业因任课教师不同可能教材就不同,很难实现使用统一教材。目前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一般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过于强调自主性,忽略了指导性,因而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况且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随意性强,选材面窄,文体单一,很多材料内容脱离实际需要,不利于课堂教学。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

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英语当做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二)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必须加以改进。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努力创造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根据专业需求编写科学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的专业教材内容过于单调,不够全面,专业针对性差,知识缺乏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能充分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必要联合编写一套新的、科学的、适合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能够适用时代需求,与时俱进。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突破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质量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此外,各院校应投入资金,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加快现有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或者引进几个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高层次人才, 让其成为学科带头人, 既培养学生, 又培养老师, 从而带动整个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应对挑战,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

[2]须海丽.试论我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进途径[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

[3]杨蕙馨.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N].光明日报,.

7.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七

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下企业锻炼使教师能为教学搜集丰富的教学素材,积累过硬的实践经验,便于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相吻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锻炼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解决技术性的难题,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还可以协助企业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

2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效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差距很大,并未达到应有的目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现状如下:

2.1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2.1.1授课任务繁重的教师平时抽不出时间下企业锻炼,节假日教师则更希望调理休息。2.1.2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职称评审基本不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对企业进修没有紧迫感,对下企业锻炼持较为消极的态度。2.1.3由于学校管理松懈,企业又不欢迎,下企业锻炼时很多高职教师仅是考察和观光。锻炼的时间松散、内容零碎。随意托熟人找个企业盖个章,企业锻炼的周志自己编造,根本起不到锻炼作用。2.1.4从教师到学徒,教师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专业教师学历高,但实践技能不够,有些教师拉放不下身段向企业的能工巧匠学习,不够谦虚好学,教师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

2.2企业对教师进修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持有不热情、不欢迎的态度,企业多是靠熟人或领导打招呼才“卖面子”接纳教师锻炼的。

2.2.1很多企业认为他们无责任和义务接纳教师锻炼,教师下企业锻炼会干扰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2.2.2企业接纳教师锻炼,要给教师提供相应岗位、提供指导等,相对给企业增加了麻烦。即使接纳的话,也只给教师安排一些辅助性工作,企业的生产过程教师无法深入学习。2.2.3出于对商业机密的保护,企业不对教师开放关键岗位和生产流程。因此,比较前沿的技术教师很难深入学习到。

2.3学校没有更好地参与教师企业进修活动。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缺乏一定的监管和评价机制。

2.3.1实践计划不够长远。大多高职院校对下企业锻炼的人员、内容、效果都未详细规划,学校的这种安排违背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原则。2.3.2锻炼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时,没有完全根据学校专业发展和教师实际状况,导致教师下企业锻炼时锻炼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2.3.3管理监控有效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监管不到位、考核流于形式的现象。锻炼后的评价更没有和后续的教学效果考核相关联。

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应对之策

3.1学校带动,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应在对企业足够重视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教师建设体制和激励体制:

3.1.1高职校应提前制订好教师企业锻炼计划。教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企业锻炼的内容。3.1.2高职校应坚持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化、常态化,假期集中锻炼与平时轮岗实践相结合。3.1.3高职校应建立一系列监管和保障机制,制定合理有效的目标和考核标准。制定周工作安排表,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检查,并制定不同程度的处罚标准。同时提供合理的待遇报酬,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津贴。3.1.4高职校应建立动力机制,激发教师的锻炼热情。动力机制可以与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3.1.5尽量以团队为单位,互相促进、监督,也方便监管考核。

3.2企业互动,注重校企联姻。企业的积极参与能保障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取得长久的实效。

3.2.1树立发展的思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其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能给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3.2.2积极参与互动。企业应积极主动接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安排合适的锻炼岗位,配师傅指导,让其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同时配合学校加强对教师的考勤、评价。

3.3教师主动,强化自我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认真参加企业锻炼,提升职业素养。

3.3.1扎实参加实践。严格自律,主动适应角色的转变,虚心向工厂的能工巧匠学艺。并把在企业锻炼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去,提升实践技能。3.3.2校企合作,协助企业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师在课题申报、科研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实践经验,而企业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实践平台,可以为教师科研提供支撑。因此,专业教师到企业后应根据收集的大量实践资料,和企业共同研究课题,实现校企共赢。3.3.3做好锻炼后考核总结。锻炼结束,教师填写企业锻炼鉴定表,调研报告、周日志,撰写论文。或撰写一份针对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内容的专题报告,以便资源共享。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到下企业锻炼,这可以使专业教师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层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程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企业锻炼收集的大量的教学资源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校企共同研发项目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完全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绪光.高职院校教师企业进修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2015,24:27-28.

[2]徐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质量的实践探索[J].青年作家,2015,3:125-126.

[3]黄雪梅,曾蕾.高职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6,1:22-23.

[4]朱晓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论坛,2016,5:156-157.

[5]郑柏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瓶颈及破解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5,6:107-110.

[6]宋勇.关于工科类高职思政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5,10:37-38.

8.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0 引言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目标,作为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时刻要把握高职会计教育的本质,即培养社会实用型的专业会计人员,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

1 “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概述

1.1 建设“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的社会背景

建设“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是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关的,尤其是在当前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是解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队伍质量不高、实现校企共赢的关键。总体来看高职院校构建“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

一是我国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缺乏。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既要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时存在实践型专业教师匮乏的问题,因此为解决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队伍。

二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队伍,以此保证校企之间的共赢。建设“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工作的效益,因为“双师型”会计教师能够立足于实际情况对社会岗位要求进行准确的判断,以此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1.2 “双师型”会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会计教师必须要具有“双师型”资格,尤其是会计专业具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一是具備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拥有高度的责任心。作为教师首要的素质就是要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操守从事教学工作。

二是要知识储备雄厚、知识结构优化。“双师型”教师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是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双师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及科研能力。

2 “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

结合笔者教学工作经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具体表现在:

2.1 高职院校具有“双师型”会计专业的教师比例偏少

具备一定数量的“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是判断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是对“双师型”会计教师的认定标准过低。高职院校对“双师型”专业教师的认定主要按照高职院校的标准进行,这样高职院校为了达到数量指标,他们会降低认定标准,这样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数量虽然提升了,但是教学质量却没有提高。

二是有些高职院校聘请的“双师型”会计工作人员偏于形式化。为了弥补高职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高职院校采取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担任高职会计实践教师,但是这些人员基于平时的工作,他们很难进入会计课堂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2.2 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过去的中专、民办高校以及师范院校等组合而成的,因此教师的队伍结构也主要是由过去的中专教师、师范教师组成,其学历层次较低。分析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占1.3%,硕士学位的教师为23.5%,而且这些教师主要在25—35岁的年龄段,总体看来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必然会影响高职会计教学:“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往往代表着他们的理论知识结构层次不高,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他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会计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使得教师依靠自身有限的知识不能再满足于高职会计教学工作。

2.3 培训机制不完善

建设“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必须要依靠高职院校不断地培训教育,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的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存在培训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师培训投入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另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少,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就是要以提高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为主,因此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入到企业中,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到高等院校或者教育部规定的培训基地进行深造为主,而很少主动到企业中进行系统学习与锻炼。二是高职院校的考评系统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仍然以学术理论为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

3 建设“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队伍的对策

基于“双师型”专业会计教师队伍的现状,高职院校一定要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3.1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熟悉企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会计专业教师的观念,提高他们参与企业锻炼的积极性:

首先,会计专业要建设校企双带头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与控制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对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规划与指导,以此保证高职会计教学符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聘请企业优秀的会计人员到高校中进行教学。

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激励制度,对主动深入企业深造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助,并且也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树立典范。

3.2 优化“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

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培训时间。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工作任务比较大,教师很难腾出时间进行学习深造,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弹性的培训机制,比如高职院校出台“三年轮换制”,就是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根据其学历、教学任务等因素综合考虑之后,要求他们进行三年一轮换的培训。比如A教师在今年参加企业的锻炼之后,经过三年的时间之后就要再次接受培训,以此保障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

其次,优化培训内容。培养“双师型”会计专业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以侧重理论培训为主的模式,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比如针对年轻教师,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到企業中进行学习,而对于教学年龄较长的教师,则要侧重他们理论知识的更新与补充。最后丰富与完善培养方式。对教师的培训要采取多种模式,即自学、他学以及高职院校培训的方式。

3.3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校授课

高职院校要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多渠道引进优秀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在聘请优秀的兼职教师时一定要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对多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调查,将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纳入到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中,并且对新引进的兼职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虽然聘请的兼职教师在会计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毕竟高职教学工作不同于企业工作,因此需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另外,聘请的兼职教师要融入到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构建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体系。

3.4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评价

一是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将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二是设立教学、科研成果奖,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对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取较高名次的,学校予以重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三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四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量化会计教师的考核标准,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4 结束语

会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以及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景。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迫切需要打造一支职业教育“双师型”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以此实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俞泓.高职院校“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3(06).

[2]郭晓明.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企业导报, 2012(12).

9.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九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作者:范艳丽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8期

摘 要: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院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从高职院校的特点浅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 教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82-01

据统计,2010年高职高专教育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约占到52%。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的基础上,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训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其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及应变能力,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学历教育还是转岗培训、岗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其课程设置都应该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者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前办学模式单

一、偏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而实际能力薄弱等现象。而这种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在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中,许多学校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较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而且在理论教学上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在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证“制度,大大加强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也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与企业进行合作, 共同培养人才,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不仅参与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而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地,还有不少来自企业的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企业也可利用师生的知识资源解决其生产当中的技术难题和科研课题,同时也能从中选择毕业生充实他们的员工队伍。这些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模式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路子。亦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更广、更远。高职教师的师德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师德不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高质量地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当前部分教师价值观念向个人倾斜、敬业精神有所减弱的情况下,更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2.2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世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合作化,在这一方面,科研型教师有着更大的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利于学生学到最新最适用的知识,教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从被动掌握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对教学体系的改善有着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在科研活动中,教师能指导学生和相关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另外,也可在科研基础上完成半专业教学方案的选择和更新;同时,科研型教师具备有承担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复合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掌握科研规律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能促进教师具有超前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2.3 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也正成为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掌握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及科学方法论,具有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与当前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等多元结构。

2.4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路子。亦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有一项调查发现,对于是否赞成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回来后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素质的训练,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通过专业教师了解一线优秀企业的实践信息,并且渴望教师通过课堂向他们传授更多的一线企业正在使用的知识。而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或者直接参与创业活动,也正是职业院校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座桥梁。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渴望学校请一线生产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41%的学生非常渴望,认为这样做非常与时俱进,42%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切合学校办学的方向,还有17%的学生认为这不太实际所以也不想。育人资源共享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保障,职业院校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上实训课,亦可以考虑在校外建实训基地,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企业实践,更好的体会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

现在一些院校就要求教师利用假期去校企合作单位参加顶岗实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结语

为提高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除了以上的措施外,还包括每一学年组织教师进修学习、说课比赛、互相听课评课等。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日益被民众重点关注的背景下,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唯一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0.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十

摘 要 高职院校在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维修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道路桥梁建设施工中,要求顶岗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介绍了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并对道桥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道桥专业 学生 职业素养

0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在飞速增加,使得当前应用型人才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方面宏观调控的逐步实施,使得市场上对于道路桥梁技术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中心,为市场培养着大批的其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员。

1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

1.1道桥建设者的基本构成与专业定位

道路桥梁建设者应包括道路桥梁的规划者、设计者、施工人员,配套服务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等。目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能够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一线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基于此,道桥专业对应的岗位应当定位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各环节的施工现场技术人员。

1.2道桥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

道桥工程施工是对地表、地下一切预知或未知困难情况进行克服,从而完成预先设计项目的工作。由此,道路桥梁施工的工作人员大多在野外施工,虽然现阶段道桥施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其工作条件依旧非常艰苦。如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人员要随着工程不断转场,居住条件不可能达到方便舒适。

1.3道桥建设人员的职业素质

为了保证道路或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道桥建设者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还要对施工项目进行周密的施工组织与协调,要做到安全施工,要保证工程施工进度。高职学院在对道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对其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将施工中遇到的各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设为在校技能训练项目,并掌握施工人员的工程测量技能、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检测技术、CAD制图软件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

2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施

2.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实战经验较为匮乏,这是由于教师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并没有对道桥工程有具体的了解,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到施工工地进行参观,鼓励教师到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平台,让教师能够接触到实际操作。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都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2.2提高高职院校对该专业重视

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道桥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到现场实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观摩,从而加深?W生的理解以及加强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转变。我国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一手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知识内涵。另一手要着重抓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2.3实施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3.1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我国道路桥梁建设的成果,宣传道路桥梁建设者的先进事迹,按照人的活动及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对道桥专业产生兴趣,让学生看到道路桥梁建设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感到加入国家交通基础建设行列是光荣的、是有价值的,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其学习效果。其形式可以是专业教育、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观看专题片、观看实物等活动。

2.3.2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做好职业技能培养工作,不仅要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还要拥有符合道桥建设工程环境的实训条件。在这方面,各高职院校要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创建符合施工标准、规范的技能训练环境。这是完成职业技能培养的硬件保证。对于一些有能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以外,通过与相应的道桥专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3.3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培养教育中,要将负责学生工作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包括在内,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氛围。学生在上课时应由专业教师结合工程施工项目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而在课余时间由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结合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履约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负责,认识到道桥建设工程质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出行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保证质量。

2.3.4职业精神培养

可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弘扬道桥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道桥建设工作并充满活力的技术人才,所以,敬业教育要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国情民情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道桥建设的工作特点,并认识到道路桥梁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为道路桥梁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桥专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努力地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基本素质,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道桥工作者。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是 :ZJB1316023。

参考文献

11.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尊重项目;高职教育;教师职业

现阶段,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而且正向着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日益突出。但是,就在高职院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同时,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许多人对高职院校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无法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教学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等问题。

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希望将教师这个职业变成像律师、医生一样具有高度专业化并受到充分尊重的特殊职业。2012年2月15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宣布启动“尊重项目”,提出七个维度,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升。美国“尊重项目”的正式启动,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尊重项目”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尊重项目”英文为“RESPECT Project”,其中“RESPECT”是“Recognizing Educational Success、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nd Collaborative Teaching”的首字母组合 ,意为“确认教育成功、专业优异和合作教学”,又恰好是“尊重”的意思,很好地表达了该项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期待。这个项目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在于借助联合教育的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参与者来科学重塑教育,从而达到教学专业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从而提升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度。与此同时,规范化以及专业化教师教学队伍的有效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从而为实现教育层面的卓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是一个政策框架式的美国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蓝图,提出了教育职业的关键要素:建立领导权以及责任共享的良好文化制度;吸引高成就和多样的人群成为教师和教育领导者,并通过严格的、实战性的预备培训,确保他们在学校环境中获得成功;将学习纳入教师和校长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实现教师的持续成长和职业发展;建立有效的评估系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持续的晋升空间,创建薪酬丰厚的职业生涯阶梯以留住人才;为教学和学习的成功创造各种条件;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共同发展。

“尊重项目”所阐述的这七个关键因素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职业系统,保障教育者的招聘、选择、开发、支持和补偿工作能有序而高效地运行,最终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有成就的、参与性的公民。

二、“尊重项目”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现在高职院校正处在一个分水岭,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减少,有专家曾预言:未来三年将有大批高职院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困境,最终会有部分高职院校破产倒闭。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始行动抢生源,一到毕业季,在各个高中校园内都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招生宣传画报、手册、横幅等,负责招生的教师更是展开了72班武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把学生招来了,但入校后学生心理落差较大。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大家并不认为高职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摇篮,也不是成才的一种途径,反而认为它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是不努力读书、考不上本科的不良结果。要扭转这种局面,可以从美国的“尊重项目”得到一些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

贯穿“尊重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筛选到有效的评估,从课堂教学到校园的氛围和文化的建立,从时间利用和技术使用到学生家庭和社区的参与,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既是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也是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服务方法,更是教学目的、管理目的和服务目的。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如《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礼记·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等。然而,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之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在为实现基本的教学条件而忙碌,扩招、扩建不亦乐乎,根本难以静下心来探求教育教学理念、规律和方法。高职院校更是把精力花在了硬件建设、教师待遇、生源等问题上,无暇顾及在校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但实际上,学生才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出发点和利益增长点。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工厂的话,学生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工厂厂房建得再漂亮,加工数量再多,也不过是一时繁华,最终还是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身的生源质量不是太好,但却要在同一市场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这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更高的。所以我们要转变思路,在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思想指导之下设计自己的工作,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需求、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成为高职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2.明确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

如果说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的话,教师就是直接作用于这一标准的作用力,主导着学校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学习负直接责任,他们最清楚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需要。所以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调动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有才能的教师吸收入管理系统,在理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同时,留住人才。

3.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授业解惑,而且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授业解惑;不仅拥有处理本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拥有作为教师所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马卡连柯说:“如果你能用15种声调说‘到这里来时,你才是一个掌握了教育技巧的人 。”而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并没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学训练,而且在探索教育上的兴趣也相对较低,难以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基础教育相对比,高等教育领域往往缺乏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讨。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积极组织教师大力学习相应的教育学专业理论,并科学探索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先进教学法,进而促进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议课,或“老带新”等方式研究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4.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思想素质、基础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思维灵活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二者培养目标也有差异。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发布实施,“以项目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以任务为中心,融教学做于一体;以双证书为目标,职业能力为主线”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这种种差异提示我们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的特点,采取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转变,是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必须完成的历史性变革。而合作学习、学生报告、团体项目、学生作业互评、回顾思索类写作、体验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活动、交流的方式推动学习,可以减少高职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感,弥补他们基础知识薄弱的弱点,发挥他们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优势。

5.转变角色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美国杜肯大学威廉·巴罗内教授认为,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如何让众多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高职院校确实不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但也不能把它看成是差生的收容所。高职学生虽然入校时分数都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成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什么,而你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你自己想要的,是你自己所期待的”。总体而言,只要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事情可以非常顺利地开展,则最终事情就一定会向着顺利发展的方向迈进。当教师一心想着这些孩子都是些被淘汰下来的,都是不服管教且无法教会的时候,他们便会如教师所期望的一样变得对学习麻木而无动于衷;当教师把他们看成是等待发掘的宝藏时,他们就会像宝藏一样给教师带来各种惊喜。

作为一个经过集思广益以及慎重考虑之后而提出来的教育项目——“尊重项目”,它最大限度地借助对广大教师群体建设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和发展,“尊重项目”只是个蓝图,它能够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但具体的落实、实施,还需根据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俞可,杨薇.全球教师地位指数中国居首[J].上海教育,2012 (2): 54-57.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 1-6.

[3]桑新民, 谢阳斌.在学习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 (5): 65.

12.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十二

一、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 教师流动中心

近几年, 伴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建设了教师流动中心 (也称为教师流动工作站或教师流动站) 。这是一个校企双方合作设立的机构, 在这个机构里,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运行管理机制、共同参与运行, 其功能也定位于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多元化校企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入企业, 完成挂职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开展企业调研等, 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合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横向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企业也可以委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开展“订单班”教学与培养、举办专题讲座、创业讲座、职业技能鉴定等。因此, 教师流动中心既有利于锻炼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又可帮助企业发展、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二)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借助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专业发展。例如,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 可以在生产一线顶岗操作, 锻炼实践技能;以企业调研、课程开发等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可以在项目实施中提升教学水平;以企业管理咨询或技术服务为驱动, 可以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过程中, 强化专业知识, 最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如下页图1所示。

二、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力量, 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 如外出培训、校际交流、企业实践、继续教育等, 不同的高职院校其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 很多教师培养模式并不能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外派教师进修培训是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采用的方法。各院校大多是利用节假日集中一段时间, 派出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 虽然教师参加了进修培训, 但是培训内容却不能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 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并没能有效提升。相比上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师流动中心具有其他途径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 研究推广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首先,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教师流动中心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是校企双方的常设机构, 具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及运行评价机制, 可以为教师的挂职锻炼、顶岗操作、岗位调研与交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 使教师在合作机构下开展工作更有动力。教师通过该机构可以实现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把握行业动向, 也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发现自身不足, 进而调动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实践调研、继续教育等专业发展途径, 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它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开辟了以校企合作机构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为高职教师实现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 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前沿性、动态性特征, 需要教师时常关注企业工作岗位的动态, 及时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与职业能力的变化, 既要更新理论知识、又要熟练专业技能、提升师德修养。近年来, 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大力开发实施工学结合课程, 推广现代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方法这从客观上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到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去,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特点, 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 很多高职教师并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 这在教学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就要深入企业学习, 尤其是要做好校企合作, 教师流动中心正是一个很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因此, 高职院校应将教师流动中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设机构, 为教师群体制定完善的、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的机构制度, 为教师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渠道。

三、基于教师流动中心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对传统的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模式认可度很低, 对参与企业实践与调研工作热情却很高, 但是在与企业合作时又找不到很好的对接平台, 进驻企业成为一件难事, 失去了很多与企业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挫伤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流动中心, 建立完善可行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流动中心的性质与功能, 主动通过教师流动中心进驻企业, 提高参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一) 建立教师流动中心管理运行机制

教师流动中心要建立对挂职锻炼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度保障, 如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薪酬补贴制度、教师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的激励措施、企业方为教师提供工作岗位的制度约束、教师挂职锻炼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机制等。通过机构制定的组织制度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如果教师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则要有相应的激励, 通过制度保障与激励手段, 激发教师参与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提高挂职锻炼的效果。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 建立长期挂职锻炼机制,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深度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进驻企业, 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工作, 接受企业直接管理;也可以利用上课间歇期, 安排固定时间到企业工作, 进行岗位调研、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在长期挂职锻炼的过程中, 教师流动中心的管理职能不可缺位, 要加强教师、企业、院校的沟通, 掌握教师的动态, 及时做出调整, 让长期挂职有效益、出成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教师挂职锻炼存在不同的要求。例如, 加工制造业比较倾向“师带徒”形式, 希望教师与实习学生一起参与工作;能源化工业独立顶岗操作的学习周期比较长, 企业更加希望教师提供技改服务;商贸流通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时期内掌握, 但是需要教师提供培训服务等等。因此,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安排教师挂职锻炼, 力争使挂职锻炼产生最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挂职锻炼, 要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 对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教师集中管理, 取代过去的分散管理模式, 做好校企沟通, 激励企业接受教师挂职, 消除教师进入企业挂职的障碍,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挂职锻炼制度, 提高挂职锻炼效果。

(二) 注重专业与岗位对口, 以教改与课改项目为引领

当前,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教师跟随工作人员观察学习、岗位调研、跟随技术人员操作、独立顶岗操作、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改造等。通过挂职锻炼, 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到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去, 既可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岗位要求, 也能够掌握到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为此, 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师流动中心丰富挂职锻炼的手段, 强化挂职锻炼过程管理, 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 选择对口的企业与工作岗位, 使挂职锻炼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 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申报立项教改、课改项目, 很多教改与课改项目需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才能实施。当前, 教师群体对教师流动中心所具备的开展各类调研与课程开发的功能认识不足, 没有利用该机构取得组织支持, 使企业调研困难重重, 获得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笔者认为,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师流动中心的协调机制获得企业对调研的支持, 周密地组织调研, 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完成调研, 让教改、课改项目有据可依;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 认真完成项目工作, 掌握行业动态,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 努力改进,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当前, 高职院校正在大力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课程, 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各类教学改革。笔者认为, 要将这些教改、课改项目落到实处, 必须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 而借助教师流动中心开展调研能消除诸多障碍。教师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深入工作岗位现场, 开展专业技术调研、课程开发调研及实践教学调研, 了解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完整、真实的工作场景, 转化为教学内容, 形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 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还可以收集岗位工作素材, 转化为教学资源, 让精品课与教材开发作到课岗融合、内容新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 应以教改课改项目为引领, 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作好教学评价, 在项目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与教学的不足之处, 及时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能力。

(三) 以企业服务为驱动力, 强化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后, 更应该让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让从实践中习得的知识重归于实践去接受检验、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教师流动中心是一个整合师资队伍的机构, 教师的智力资源都集中于该机构, 为此教师流动中心有义务、有责任将高职教师群体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推介出去。在校企资源的对接中, 要努力发挥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功能, 大力宣传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专业特长, 积极承揽各类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 既要紧紧依靠企业, 又要服务企业, 发挥职业教育特长, 规避理论化研究, 以实践型专业知识提供服务。

教师流动中心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企业与社会服务中长期规划, 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校企对接措施。教师要抓住企业委托咨询服务项目与横向课题的契机, 并以此为驱动力, 在利用校企平台资源的基础上, 认真完成各类项目, 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实质性帮助, 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师在提供企业服务的实践中应进一步挖掘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 推动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不足、持续改进, 取得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借助团队力量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外, 更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在教师流动中心的平台上,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专业团队、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既要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又要为专业建设与院校发展贡献力量, 而且专业团队与院校得到发展, 又会带动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在教师流动中心内部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机制, 将各位教师收集到的企业资源素材、心得体会、教科研项目、企业服务资料等构建为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 让专业团队内所有教师都能共享使用这些资源, 共同发展。例如, 在教师流动中心和专业教学团队内部可以组织教学观摩、教改成果分享、技术服务汇报、专题讲座等活动, 在活动中让团队成员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手段、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出评价, 找到差距。教师本人则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从其他团队成员那里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在挂职锻炼、企业调研、开展教科研项目、为企业技术服务过程中, 要形成发展团队, 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既可保证任务完成质量, 也可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全方位的专业发展。

教师流动中心是重要的校企合作形式, 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载体。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师流动中心的功能与潜在价值, 挖掘其丰富的校企资源, 通过教师流动中心平台开展各项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不但要在教师流动中心实现专业发展, 也要为教师流动中心的运行、管理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教师流动中心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互动共赢。

参考文献

[1]杭海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8) :86-87.

[2]滕苏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88-90.

[3]张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 :22-23.

[4]闫智勇.校企合作视野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6) :41-46.

13.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十三

针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设置提出思路,并对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案例式教学、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等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作 者:王肖芳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吉林农业 英文刊名:JILIN NONGY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工程造价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14.国外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述要 篇十四

来源:《教育资讯》

世界各国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不同,称谓也不同,其所指当然各有差异。在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确实只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问题,因为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都有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其办学层次有专科、也有本科,还有硕士、博士。在德国,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社区学院;英国则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院、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本科专业学院和极少数教育学院:澳大利亚主要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学院)。这些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即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学历化特征比较明显

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高等专科学校的专职教师原则上要有博士学位。兼职教师至少也要拥有大学文凭。所有教师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专业知识,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还要有相应专业岗位上的工作经历。有些高等专科学校还要考察应聘教师与企业界的联系能力,实际上。这个能力已成为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招聘教授的标准之一。他们很注重应聘者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品等方面的素质。美国社区学院要求教师一般要达到研究生水平,专职教师需硕士以上学位,兼职教师原则上也要有硕士以上学位。还需要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资料显示,1998年美国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0%,硕士学位占62.7%,学士学位以下占1 8.3%;而在兼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0.9%,硕士学位占58.6%,学士及以下的占30.5%。英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或要求由各学院自己确定。在学历方面较德国和美国要低,但至少也要有大学学士学位,有的需要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甚至要有文章发表。法国高职院校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在我国台湾,2001年专科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70.68%。具有博

士学位的占11.02%。可以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高学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为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保证。

2.兼职教师占主体

兼职教师是国外高职教育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可以把生产中的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还可以与企业加强联系。协助解决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这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国外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一直都在教师总体中占有较大比例。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中。专职教师通常只占40%,兼职教师占到60%。有的职业学院兼职教师比例高达80%,比如Hameln市的Wesrbergland职业学院,他们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界或其他高校。1995年,美国社区学院教师中兼职教师占6 1%,1 997年兼职教师占66%。1998年兼职教师占63.9%。英国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在30%-70%不等。各学院的情况不同。而在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的比例竞高达90%。兼职教师占主体极大地改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源结构,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点。

3.教师以教学为主要任务

德国高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较大学教授而言,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一般每周18学时,但科研任务相对较轻。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的非常少,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统计,1993年社区学院中专职教师用于教学的工作时间为67.9%,用于专业发展方面的为6.0%。用于科研的只占4.7%:1 998年用于教学的时间为 7 1.9%,用于研究方面的时间占3.8%。其兼职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更少。几乎没有,他们更多地是从事教学,时间达95.2%。英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也主要是从事具体科目的教学,学院对教师教学评价比较严格。

4.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国外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有自己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构,并且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保证。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法律规定,专职教师须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培训。比如Amber-weiden高等专科学校设有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巴伐利亚州设有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中心。美国社区

15.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十五

为进一步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2008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对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做了新的规定,“各校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各校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加强对英语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本文以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要求为标准,结合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探讨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1 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1.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其综合素质

高职英语教学确立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这一特色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现代社会各个行业对英语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思想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正是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所以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显然不符合课改的要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新教育理论,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使自己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课改的“执行者”。

1.2 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角色认识不清楚,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等的角色,教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课改下的教师需要从各方面方面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体系:(1)不断加深自身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科研和创新知识能力。(2)将人文教育引入高职英语教学环节中。(3)积极主动地创新,对传统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能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1.3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成为“双师结构型”的教学能手

《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尽快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能力。(1)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驾驭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网路资源进行正确处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2)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材料,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实现人机交互式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行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由此决定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即“双师型”教师。在思想上,高职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意识。在行动上,高职英语教师要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方向英语学习,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2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

2.1 教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认识不够

目前,高职相当一部分教师仍表现出保守态度,对教学改革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水平低,在英语教学中以讲授语法、翻译课文等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原则”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2.2 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偏弱,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职学生数规模日益庞大,而英语教师短缺的情况日益突出,绝大多数教师很难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进行科学研究;高职更专注于工科的建设,大多数公共课教师很少有国内进修或出国深造的机会。有调查表明,95%以上的英语教师没有出国进修的经历,40%~50%以上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以教学完成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也就无从谈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教学中的自身发展。高职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的能力偏弱,个人综合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有: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偏多;只是努力完成教学,没有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个人综合素质学习;没有明确的在职培训制度;对科研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教师之间合作的程度不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教师缺乏去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跨学科知识不够全面。

2.3 缺乏现代教育技能,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很多许多学校已经尝试把多媒体引入教学,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但对西部地区而言,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落实相关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上,与发达地区的院校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校英语课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是奢望。即便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课件的内容也特别简单,教师只是把原来讲授的内容化为课件放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还是教师讲授为主。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来说,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生疏且使用范围窄;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无法摆脱课本的束缚。

3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1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原则”的教学理念。外语学习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式、实践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开展以课内为基础,课外为依托,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实训,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的目的。所以说,高职英语教师在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应是学习规划的帮助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是组织者、实践者,同时也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资源利用的促进者和学习监控的调节者、评估者。

3.2 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水平相对较底,这严重影响着英语教育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只有切实重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全面培养,才能更好为社会服务,高职英语教师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1)转变英语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要善于观察,勤加总结,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要主动分析,尤其是对学生在自主化的学习中出现的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不断通过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注重人文教育的学习,并将人文教育引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环节中。因为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除了专业技能水平考量的因素外,也看重学生的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等思想素质,以及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非专业水平因素,因此,英语教师如果不注重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就无法担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就无法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高技能复合型的一线技术人才。(3)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积极参加国内外的英语培训,参加各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汲取成功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3.3 提高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的技能

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英语教学要体现出应用性、实用性特点,教学要与职业和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建设具有基础性和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师除了传授基础英语,还要不断引入职场英语、行业英语进而上升到专业英语,使英语教学融入职业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了解不同职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特点,以此来进行教学。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改变着外语教育,同时也为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与学资源整合研究,加强对网络环境中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由于相关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滞后,导致目前网络情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受到许多质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形式各异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总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高职英语教师的队伍,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教学质量能否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精神,因此,必须重视高职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工作。英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人本教育,提高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S

摘要:2008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对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做了新的规定,为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并提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师型专业外语教师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状况,探讨如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双师型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等途径来加快高职的专业发展进程,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双师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张卫红,孙成贵.大学英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外语学刊.

[4]曹嵘,陈丽.新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5]张九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重视的三个问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

上一篇:县交通局局长述廉述职报告下一篇:房屋大产权办理流程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