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精选8篇)
1.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篇一
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网络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马云说过,21世界是电子商务的世界,21世纪,要么点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这句话的真理其实想想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可见点子商务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又是网络营销呢?以下几个答案仅供参考。
1、什么是电子商务、什么是网络营销?
答:电子商务就是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务交易活动(买卖商品);网络营销在国外称为互联网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从市场调研、网站策划及建设、网站优化、网络广告和网络推广等各项工作。
2、原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基础也比较差,能学会吗?
答:我们的网络营销教学是从零基础开始教起的,我们对学员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是:会打字、会上网,因此不管您计算机基础怎么样,大家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只要您对网络感兴趣,想充分的使用好互联网,计算机基础的好坏对学习影响不大,都可以学会网络营销。
3、网络营销人才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答:网络营销人才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大量传统企业开展初级电子商务,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能力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中网络营销顾问、网络推广专员、客户维护经理、SEO、服务营销代表、网络营销策划等职位最为热门。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由那些对专业市场很有经验,但对网络营销策划一窍不通的传统营销人员,或是一些以技术为“纲”的网络技术人员“客串”网络营销策划人员。当前网络营销人才非常紧缺,已成为各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4、电子商务精英班都学习些什么呢?
网络营销平台类型的掌握(B2BB2CC2C)
淘宝开店的实操与技巧、网络客服沟通技巧,适合于兼职或全职创业网络营销整合推广
网络营销广告
邮件精准营销、博客营销
社区论坛营销
事件营销、病毒式营销
如何在网上找客户、如何在网上成交客户
电话销售技巧
2.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篇二
网络的开放性问题一直是网络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开放性对Internet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Internet日益普及和商业化后,又给网络管理、安全及应用带来了许多难题。这也给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提供市场空间。网络安全产品主要是以硬件为主,其中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网关、VPN、物理隔离卡等产品,其中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应用得最为广泛。本文就这两个重要的产品谈谈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2 防火墙主要技术发展情况及趋势
防火墙可说是信息安全领域最成熟的产品之一,但是成熟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恰恰相反,日益提高的安全需求对信息安全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防火墙也不例外,下面就防火墙一些基本层面的问题来介绍防火墙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2.1 模式转变
传统的防火墙通常都设置在网络的边界位置,不论是内网与外网的边界,还是内网中的不同子网的边界,以数据流进行分隔,形成安全管理区域。但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恶意攻击的发起不仅仅来自于外网,内网中同样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而对于这种问题,边界式防火墙处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防火墙产品也开始体现出一种分布式结构,以分布式为体系进行设计的防火墙产品以网络节点为保护对象,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需要保护的对象,大大提升安全防护强度,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形式的变化,而是象征着防火墙产品防御理念的升华。
防火墙的几种基本类型可以说各有优点,而将这些方式结合起来,以弥补单纯一种方式带来的漏洞和不足,例如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既针对传输层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同时也针对应用层的规则进行过滤,这种综合过滤设计可以充分挖掘防火墙核心功能的能力,可以说是在自身基础之上进行再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过滤方式是带有状态检测功能的数据包过滤,其实这已经成为现有防火墙产品的一种主流检测模式了,同时我们看到深度包检测将是一大趋势。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防火墙的信息记录功能日益完善,通过防火墙的日志系统,可以方便地追踪过去网络中发生的事件,还可以完成与审计系统的联动,具备足够的验证能力,以保证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采集的证据符合法律要求。相信这一方面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强,同时这也是众多安全系统中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2.2 功能扩展
现在的防火墙产品已经呈现出一种集成多种功能的设计趋势,包括VPN、CA、IPSec等附加功能,甚至防病毒、入侵检测这样的主流功能,都被集成到防火墙产品中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分辨这样的产品到底是以防火墙为主,还是以某个功能为主了,即其已经逐渐向我们普遍称之为IPS(入侵防御系统)的产品转化了。有些防火墙集成了防病毒功能,这样的设计会对管理性能带来不少提升,但同时也对防火墙产品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产生了影响,即性能和自身的安全问题,我们建议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来做综合的权衡,毕竟在网络安全领域暂时还不存在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
防火墙的管理功能一直在迅猛发展,并且不断地提供一些方便好用的功能给管理员,这种趋势仍将继续,更多新颖实效的管理功能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例如短信功能,当防火墙的规则被变更或类似的被预先定义的管理事件发生之后,报警行为会以多种途径被发送至管理员处,包括mail、syslog、SNMP trap 、短信等,以确保安全响应行为在第一时间被启动,而且在将来,通过类似手机、PDA这类移动处理设备也可以方便地对防火墙进行管理,当然,这些管理方式的扩展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还是如何保障防火墙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不被破坏。
2.3 性能提高
未来的防火墙产品由于在功能性上的扩展,以及应用日益丰富、流量日益复杂,会给防火墙提出更多性能要求,会呈现出更强的处理性能要求,而寄希望于硬件性能的水涨船高肯定会出现瓶颈,所以诸如并行处理技术等经济实用并且经过足够验证的性能提升手段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防火墙产品平台上;相对来说,单纯的流量过滤性能是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而与应用层涉及越紧密,性能提高所需要面对的情况就会越复杂;在大型应用环境中,防火墙的规则库至少有上万条记录,而随着过滤的应用种类的提高,规则数往往会以趋近几何级数的程度上升,这对防火墙的负荷是很大的考验,使用不同的处理器完成不同的功能可能是解决办法之一,例如利用集成专有算法的协处理器来专门处理规则判断,在防火墙的某方面性能出现较大瓶颈时,我们可以单纯地升级某个部分的硬件来解决,这种设计有些已经应用到现有的产品中了,也许未来的防火墙产品会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状况最好还是不要发生。
另外根据经验,除了硬件因素之外,规则处理的方式及算法也会对防火墙性能造成很明显的影响,所以在防火墙的软件部分也应该会融入更多先进的设计技术,并衍生出更多的专用平台技术,以期缓解防火墙的性能要求。
不论从功能还是从性能来讲,防火墙产品的演进并不会放慢速度,反而产品的丰富程度和推出速度会不断的加快,这也反映了安全需求不断上升的一种趋势,而相对于产品本身某个方面的演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平台体系结构的发展以及安全产品标准的发布,这些变化不仅关系到某个环境的某个产品的应用情况,更关系到信息安全领域的未来。
3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防火墙、防病毒在近几年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防止病毒、黑客入侵的基本配备,它们就好像家中的监视器一样。10年前,漏洞和病毒还不像现在这么猖獗,IDS足已应付这些入侵,但是随着网络普及,黑客人数的增加,漏洞数目的迅速成长,IDS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业界则倾向入侵检测技术下一代的IDS―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3.1 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SANS(System Administration, Networking and Security)组织对Intrusion Detection(入侵检测)的定义为检测不适当、不正确或异常活动的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可以补足一般防火墙的不足,一般防火墙只能对某些服务的访问进行限制,但是无法检测通过的数据包是否异常。而IDS则可以分析通过其的数据包或日志文件并根据所建立好的入侵特征数据库比对,检测异常并提供警报。
入侵检测按照检测的范围可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Network-based IDS,简称NIDS)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Host-based IDS,简称HIDS),二者各有其优缺点。
NIDS大多是监控一个局域网,常常部署在网络的边缘,它将网卡设置成混杂模式,以监听流过的每个数据包。NIDS的优点是部署成本低,仅需一台IDS就可以监控整个网络,免去了在每台主机上都安装IDS的成本。NIDS的检测范围也比较广泛,可以检测出DOS或 Port SCAN(端口扫描)等攻击。然而NIDS无法承载大量的网络流量,容易造成数据包的丢失,漏报和误报就在此时产生,进而影响检测的准确率。
HIDS是建立在重要的服务器或主机上,并针对系统中的重要文档、日志文件甚至是系统进程进行监控,只要流入本机的数据包皆会接收,一旦符合入侵规则便发出警告。HIDS可以检测一些NIDS检测不到的入侵,如黑客在受害主机上置入的后门程序等等。然而当在网络内有很多台重要的主机时,安装HIDS的成本就会很高。
另一方面,入侵检测如果按照检测的功能则可以分为特征匹配(signature-based)和协议异常(anomaly-based)。
特征匹配是最常用于IDS上的检测方式,它又称为不当行为的检测(misuse detection),顾名思义就是系统会先针对入侵特征建立一个数据库,只要检测到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某个特征相符合,系统就会将它视为入侵。此种方式的做法的优点是不易误报,但是缺点是检测率较低,因为未知型态的入侵并未建立在特征数据库中,因此,对一些新生的入侵便无法检测出来。
而协议异常检测则是对使用者或网络流量先建立一个正常的行为值,再与通过的数据包去做比对,假如超过正常行为的阈值就可视为异常。此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检测未知型态的入侵,但是误报率会非常高,因为我们很难去正确的定义何谓 “正常”?况且使用者的行为也经常在变,导致误报经常发生。
3.2 向入侵防御系统(IPS)演变:
当企业发现现有的IDS产品已经无法对新型态的入侵攻击产生作用时,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出现似乎带来了一丝曙光。
IDS只能像 sniffer一样监听流过的数据包,当IDS发觉不正常流量时发出告警给系统管理者的同时,病毒、攻击已经攻陷了整个网络。而一般防火墙又只能对OSI模型的2~4层的数据包进行检测,很多的恶意程序都夹带在应用层(例如利用缓冲区溢出的漏洞方式),也无法抵挡DOS、协议异常(protocol anomalies)、HTTP worm的攻击。另一方面,IDS的误报率过高也使得系统管理人员必须浪费更多的精力去检查,大大降低了效率。故一般的防火墙和IDS的防御架构已经无法抵抗住技术越来越进步的黑客,而各安全厂商也开始纷纷投入IPS的产品研发。
IPS与IDS最大的不同在于IPS能够在检测到入侵的同时进行防御;IDS在检测到入侵或疑似的入侵时都会将记录通报给管理人员来做决定,这都需要一些时间的延迟,而IPS就是将这些动作予以自动化的过程。IPS最大的特色就是深度包检测(deep packet inspection)和置入模式(in-line mode),IPS不但可以检测一般防火墙检测OSI模型中的2~4层数据包,还可以检测5~7层的数据包。攻击主机、IPS、防火墙、被攻击主机之间就像一条线一样,所有的数据包必须先经过IPS的检测,如果一旦发现有入侵就立即丢弃攻击数据包。
在部署IPS时,IDS存在的问题IPS一样也有,首先就是误报率,如果不能降低IPS的误报率,企业宁愿选择IDS再通过人为的去做判断,因为IPS会将数据包直接丢弃,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拒绝服务。再者就是网络流量的瓶颈,因为置入模式使得IPS必须检查每个流过的数据包,如果IPS在速度上达不到要求,必定会拖累整个网络的效率,甚至造成数据包的遗漏。如果在误报率和网络流量负载都有不错的表现时,IPS必定是IDS的最佳替代品。
4 网络安全技术的融合
目前业界存在两种技术发展方向,第一种是:将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VPN、防病毒等这些功能集成一个硬件产品中。它集成状态防火墙功能,并对报文进行流还原、深度检查,从而在报文转发过程中对网络数据进行病毒扫描。实现病毒实时扫描的产品,解决了用户对各个终端不能有效监控的问题,至少对病毒的来源之一——网络进行了有效的封堵,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这种产品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性能的相互影响。 第二种是:网络融合安全,这种解决方案的特点是:在网络的基础设施交换机或者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中内嵌很多安全特性(如防病毒、防DOS等);结合已有的安全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主机完整性软件、防病毒软件形成统一的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整个方案中的软件和硬件协同工作、互相配合。安全策略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进行发布,形成自动防御的立体安全防护体系。
摘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是两个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安全产品,文章通过介绍防火墙的模式转变、功能扩展、性能提高等一些基本层面的问题和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应用,论述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群.非常网管——网络安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4月.
[2]刘宝旭.黑客入侵的主动防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11月.
3.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网络会计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依靠互联网络平台进行商务贸易和集团控制管理已成为发展趋势,会计是经
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会计工作而言是机遇和挑战。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当代电子商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以及实现集团远程管理的重要工作和途径。本文通过比较传统会计职能与网络会计呈现的特点来展开分析,依靠互联网络平台发展起来的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网络会计呈现出开放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特征
网络会计依靠互联网络为平台,会计信息处理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由于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对基于互联网络的会计信息系统(ERP系统)来说,大量的数据可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RN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相关信息,因此,网络会计呈现出开放化的特点;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使得交易生成过程瞬间完成,会计信息处理所需的信息随时都可获得,实现了信息的搜集、输入、处理和提供的实时化,各种数据实现了在线管理,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也实现了动态的在线管理的新特征。另外,会计信息处理依靠互联网络平台的巨大便利,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传统会计方式下信息处理的诸多环节,完整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呈现出会计信息处理的简捷化和智能化。
二、会计核算职能呈现出向管理职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前提工作,是传统会计重要的工作环节,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都是事后或事中核算,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核算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财务报告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致使会计参与预测、控制、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的职能无法得到实际而有效的开展。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信息由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以完成,这不同于传统的手工会计,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的简单模拟,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披露都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业务运作协调同步,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从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
经济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会计核算职能呈现出向管理职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趋向管理型信息系统
传统的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大都只具有核算功能,功能单一,主要是简单的总账处理,生成的信息往往成为“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控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职能所依靠的互联网络平台,将可实现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从低级向高级稳步发展,即从核算型过渡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由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应用方向发展,使得财务、业务协同,财务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实现了协同,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管理,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趋向管理型信息系统。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趋向事前、事中监督
传统的会计由于把核算职能作为会计的最主要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而且往往是事后的核算工作,削弱了会计的事前、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会计的模式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的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从而能够实现整个会计系统变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会计的监督职能趋向事前、事中监督。
五、会计核算工作的模式趋向分布式处理
在传统会计核算职能模式下,由于没有实行网络互联,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计算机的单机工作,会计部门往往选定某些计算机完成某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且效率低下,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往往受到影响。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相关系统直接采集,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实现在线访问,共享有关信息,从而使一项复杂的会计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由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可以轻易地实现会计业务工作的分布式处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会计核算工作的模式趋向分布式处理
六、网络会计核算的理论原则发生了变化
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发生了变化。首先,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主体假设原则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传统会计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但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的主体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公司,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相对模糊状态。会计核算主体假设原则只能是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其次,持续经营假设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主体是一个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解散,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自然受到冲击。再次,会计分期假设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信息加工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依靠网络的平台,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瞬间内可能会发生无数笔交易,信息量十分庞大,网络会计系统可以完全能够实时反映交易状况,而无需划分会计期间。另外,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强调限定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和收人要按照原则进行匹配,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同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综上所述会计核算的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七、网络会计信息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采用以企业内部自身建立的局域网络为平台的信息系统,考虑到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大都没有开放链接互联网络,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财务管理也要求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会计信息等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显然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在网络工作原理、安全技术要求方面不同,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环境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问题。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漏、破坏和遗失,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八、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会计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能力,还必须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法律、金融等知识,可以说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拂闻:网络会计解析[J].商业研究,2007(8).
[2] 李任:浅谈网络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5).
4.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概要 篇四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副 标 题:
学 生 姓 名: 所在系、专业: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日 期: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朱冉 船舶工程系舾装
102班 刘文明 2013年4月 摘要
摘 要
随着人类的发展,陆地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急需对海洋资源大量索取,以船为媒介的人类文明发展工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国际上,特别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航运界防止船舶造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发展趋向,探讨绿色(环保)船舶的概念和设计建造要求。
关键词:绿色船舶 有害材料 压载水有害水生物 油污染 空气污染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ppear serious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are in urgent need of the great many requests for ocean resources, in order to ship for medium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ools, play the role of continuity.The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to transport the prevention of wate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gree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shipping and build and design requirements.Keywords: green ship,harm fulm aterials,harm fulaquatic organism s in ballastwater,oilpollution,air pollution 前言
前言
自上世纪6O年代开始,海洋环境的保护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国际航运的日益繁荣,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IMO近几年更是不断推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强制性公约、规则的形式来加强对海洋环境乃至大气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国际 非政府组织、行业组织等也不断推出新的行业标准,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酝酿着更为严格的区域性标准,这些对环保要求的大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的设计和建造理念,决定着船舶市场竞争力。因此船舶环保技术 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已成为占领航运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船舶或 者环保船舶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主要从IMO要求对绿色船舶技术影响的发展趋势,来探讨绿色船舶的建造材料、结构布置和设备配备要求。船舶建造过程中对环境和人员的保护,属于船舶的绿色制造工艺,是另外一个环保方面,本文暂不考虑。目录
目 录
摘要………………………………………………………………………………I 前言………………………………………………………………………………II 1.绿色船舶概念…………………………………………………………………1 1.1绿色船舶的功能 1.2绿色船舶的先机 2.绿色船舶的防污染要求
2.1 IMO防污染要求现状 ……………………………………………………2 2.1.1 油类污染………………………………………………………………2
2.1.2 空气污染………………………………………………………………2.1.3 压载水有害水生物污染………………………………………………3
2.1.4 船舶拆解污染…………………………………………………………3
3.IMO环保要求最新动态
3.1.1油类污染…………………………………………………………………4 3.1.2 空气污染………………………………………………………………5 3.1.3压载水处理技术…………………………………………………………7 4.绿色船舶的设计思想
4.1为船舶及其设备选用绿色材料……………………………………………9 4.2船舶构造及系统布置的“绿色设计”……………………………………9 4.2.1燃油舱保护……………………………………………………………9 4.2.2船舶机舱底水系统的布置设计…………………………………………9 4.3防污染设备配置………………………………………………………………9 5.小结
致谢 …………………………………………………………………………………15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附 ……………………………………………………………………………………17
III 8
1.绿色船舶概念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将船舶及航运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船舶减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业界对绿色船舶充满期待。那么,绿色船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绿色船舶能带给我们哪些变化?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绿色船舶是从设计、建造、营运到拆解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应用绿色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安全健康的功能目标。该目标的实现体现在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绿色要素。”--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所所长杨忠民介绍。
何谓绿色船舶,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定义,但根据对船舶的各个方面的环保要求,绿色船舶实际上是指船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从设计到报废拆解,从摇篮到坟墓),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防污染设备及无害建造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及设备的事故或损坏发生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率,提高建造材料回收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迄今为止,IMO已经制定了三个关于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国际防污染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MARPOL)公约、压载水(BWM)公约和有害防污底(AFS)公约,目前正在制定第四个防污染公约:拆船公约。从各个方面对船舶可能造成的油污染、有毒液体物质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污染、压载水有害水生物污染、有害防污底污染以及船舶拆解过程所造成的各种污染进行控制。正是这些相关方面的强制性防污染要求,促进了绿色船舶设计、建造和操作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1.1绿色船舶的功能
“绿色船舶”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保护全球环境、推动船舶制造业和航运业良性发展的作用。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使得船舶及航运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空气污染为例,国际海事组织专家组的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全球航运业CO2排放量为11亿吨,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4亿吨。而这还仅仅是航运业污染环境所表现的一个方面。
针对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对MARPOL公约重新审视梳理,先后对防油污标准、空气污染NOX、SOX 排放标准等进行了修订,又陆续通过了压载水公约、无害环境拆船公约,当前的重心又转移到控制CO2的排放上。IMO近年来工作重心的转变,也是它从环保标准向绿色标准转变的历程,从契合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陆续完善以实现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要求为目标的标准,这些标准将是构成未来“绿色船舶”标准体系的基础。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IMO相关标准的出台,引导着全球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船舶已是全球的选择。另外,从行业、企业进行能源管理的需求出发,绿色船舶也是其实施能源目标的重要手段。“绿色”标志作为船舶的绿色身份证,是造船和航运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公众认可,开展绿色营销的主要保证。
1.2绿色船舶的先机
节能环保的热潮席卷着航运业和造船业,绿色船舶标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一轮国际标准权益竞争的焦点。“虽然目前尚没有完整明确的国际性‘绿色船舶’标准,但欧美、日本等国家已在国内立法方面有所行动,并可能提前单边实施,从以前防污染要求来看,海运界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并不乏先例,如美国的90油污法案。
如今,许多国家都以非常热衷而积极的态度发展绿色船舶。欧盟于2009年1月22日发布“2018年前欧盟海运政策目标及建议案”,以促进安全、保安、清洁、高效的航运业,欧洲航运及相关海上产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以及其整个海上运输系统如何面对21世纪挑战,成为此战略计划的核心部分;英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推出的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方案,认为是航运业有效的减排方式;丹麦设立“未来绿色船舶”项目通过使用现有技术实现船舶减排,该项目旨在对NOx和SOx减排达到90%、CO2减排达到30%;日本确定的目标是,到2011年将把新造船CO2排放减少30%。
应环境保护需求而诞生的绿色船舶,因贴上了“绿色”的标签,必将更多地得到国际社会及公众的认可。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具有“绿色”标志的船舶,可优先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欧美等繁忙港口;港口国监控对具有“绿色”标志的船舶实施“信任”措施;保险机构对于“绿色”标志船舶实施低保费率;各国金融机构对于“绿色”标志船舶建造计划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条件等等。
对于船舶、航运业及相关企业来说,谁先实施“绿色”标准,谁就能抢占先机。
绿色船舶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绿色船舶是未来世界造船业、航运业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正积极组织国内有关部门研究开发绿色船舶及相关技术。作为大系统产品的船舶来说,它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船舶不可能仅通过某一方面的新技术来达到环保或节能的效果,而需要通过不同的切入点采用“绿色技术”,这就意味着绿色船舶的认定标准可能千差万别,这也是我国绿色船舶系统标准相对于其他“绿色产品”(如绿色家电、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等)而言,出台较晚的原因。
如图(1)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7.6万吨散货 10
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7.6万吨散货船“TigerEast”号离开码头,交付给香港船东。这艘船是山船重工应用大量环保技术建造的“绿色”散货船,也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艘“绿色”散货船。
据了解,该船机舱选用新型电喷式主机,可有效降低油耗;采用螺旋桨消涡鳍、压载水处理装置等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和船舶携带压载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环保性能突出。船舶总长225米,型宽32.26米,型深19.6米,设计吃水12.2米,航速14.5节,载重7.6万吨。
2.绿色船舶的防污染要求
2.1 lMO防污染要求现状
根据IMO已经通过以及正在制定中的国际防污染公约和其他防污染议题的讨论情况,可以将目前船舶的防污染热点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类:
2.1.1油类污染
早在1993年油船 的设计开始运用双壳保护直至今日,并加快对单壳油船的淘汰或改造。随着燃油作业及事故中导致的泄漏引发的污染程度越来越大,IMO新增对船舶燃油舱的保护要求,船舶燃油舱也应给予双壳双底保护。大型油船的货泵舱发生底部破损的几率虽然很小,但从环境友好和降低事故性溢油角度,亦提出双层底保护要求。
2.1.2空气污染
来自船舶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来自船舶柴油机、焚烧炉、锅炉等排出的废气、消防系统及制 冷 系统的消耗 臭氧介质 以及油船和化学品船释放 的液体货物蒸气。目前对船舶废气控制 目标为: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消耗臭氧物质(CFCs,Halon)、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燃油质量和船上焚烧作业。虽然船舶废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比例很小,但空气污染问题却是当前海事界最关注的议题之一,对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控制措施的争执达到白热化程度。
2.1.3 压载水有害水生物污染
IMO对控制船舶压载水中有害水生物污染的方法,除了预防性措施外,主要有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两种管理措施 :压载水置换,该措施目前被定为过渡措施 ;压载水处理,该措施是最终目标。为达到压载水处理标准,需要相应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而处理船舶压载水的相关技术的可利用性仍然是目前压载水公约达到生效条件的技术瓶颈问题。
2.1.4 船舶拆解污染
对船舶拆解作业过程中对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各种液态、固体或气态废弃物的控制和处理是船舶拆解作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安全和污染问题,要求新造船舶自初始设计、建造以及营运维护过程中,应禁 止使用有害材料,并避免 或减少使用潜在有害材料,设计应安全并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置。IMO环保要求最新动态
3.1.1 油类污染
油类污染一致是海事界最受关注的污染之一,对油类污染已经到了 “零容忍度”的程度。目前在IMO内部对防止油类污染的审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 1)船舶海上过驳油类 :船舶在海上过驳油类作业中时常发生泄漏,控制海上油类过驳溢油正成为防止油污染的另一热点之一 ;
2)机舱舱底油污水排放 :船舶机舱舱底污油水排放是船舶在正常营运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油类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尽管滤油设备的性能标准已经很大程度 提高了,但传统 的机舱和舱底水系统布置仍难免导致船舶无法始终符合公约要求。因此,新的设计概念被提出,即 “综合舱底 水处理系统”(IBTS),从源头上控制含油污水的产生,将油类的残余物和清洁水的泄漏分开收集,避免油类和清洁水的混合,从而减少了含油污水的量。同时,为避免过多的含 油污水进入滤油设备,减轻滤油设备的工作负荷,机舱污水井 的含油污水首先被驳到预处理柜,部分油水在此得到分离,降低了驳到舱底水储存柜和滤油设备的含油污水的浓度。是否将这一概念成为强制性要求,IMO正在予以审议。
3.1.2 空气污染
IMO正在致力于对现行有效的MARPOL附则 VI进行全面修订,将极大提高 目前的相关标准,并考虑增加对现有柴油机NOx排放 的控制,对颗粒 物质(PM)进行控制。降低柴油机NOx排放量的技术有几种,目前认为最 有前景 的技术 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可将柴油机的排放从目前的水平再降低80%~ 90%。减少SOx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硫含量低的燃油,否则使用SOx废气后处理系统将燃油设备或系统产生的废气处理后再排放。IMO在船舶空气污染方面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受到全世界关注的C02等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控制措施的制定。目前认为减少C02温室气体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燃油消耗,或使用替代能源。
如图(2)新型环保柴油机 12 3.1.3压载水处理技术
尽管IMO没有限制处理压载水的技术方法,但 是对于使用活性物质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则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其目的是逐渐限制和淘汰使用可能产生 “二次污染”的化学处理方法。绿色船舶的设计思路
从 国际上 对船舶的各种防污染规定,可以将绿色船舶 的相关技术归纳为船舶建造材料包括设备材料 和使用介质的选用、船舶结构布置以及防污染设备的配备三个方面。
4.1 为船舶及其设备选用绿色材料
材料的环保特性对船舶的绿色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船舶安全和营运效率不构成影响的前提下,在船舶的设计、建造和维护中应最少地使用有害材料,尽可能减少待拆船舶的环境和安全风险问题。如图(3)绿色选材特质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选材主要遵守如下原则 :
1)最大程度减少新船及其设备在建造过程中 使用有害物质 : 尽可能使用 能安全环保 和可回收的材料,以及最大程度减少使用已知的对健康 和环境构成潜在危害的物质 ;禁止选用国际公约禁止或限制使用的物质,比如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 《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 》中规定的有害物质。2)设计应便于拆解及清除有害物质: 在不影响船舶安全和运营效率的情况下,船 舶设计者和建造者应在船舶设计和建造 阶段考虑到船舶的最终处置,包括:
一 便于船舶拆解的结构设计;
一 便于拆船时有害物质清除的设备设计;
一 限制使用难以分解的材料;
一 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建议的最佳拆船方法以及清除各类材料的建议措施的技术文件。
4.2 船舶构造及 系统布置的 “绿色设计” 4.2.1 燃油舱保护
为防止船舶 自用燃油所带来的污染,燃油舱 也应用双壳双底保护。对于大型油船的设计,燃油舱常规的布置一般位于机器处所和货油舱(包括污油水舱)之间,用于油船的货物区域与机器处所的分隔。燃油舱如果设计成双壳双底布置,则更多的被下图结构布置 如图(4)所代替。14
有利于压载水更换和沉积物清除的设计
压载水更换方法是 目前船舶能够安全有效的 管理船上压载水的唯一有效途径,新建船舶应最 大限度地减少沉积物的积聚,并为沉积物的清除 和取样提供安全通道。设计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便于压载水更换的设计
一 尽可能使压载水更能在各种海况下进行 ;
一 在压载水更换作业的任一阶段,保持最小 船首吃水 以及驾驶室可视范围符合公约规定 ;
一 压载水更换系统的设计应利于将来符合公约D一2条的规定,最大限度减少安装设备殷备改装以及进行干坞/热工作业的需要。为将来能达到 D一2标准,应考虑可能需要补充的设备和管道,并留有足够的处所 ;
一 压载水系统的设计,还应考虑到港口国检查时所需的取样布置。2)减少沉积物积聚的设计
压载水舱及其内部结构的设计应避免沉积物在压载水舱的积聚。在设计压载水舱时,应 :
一 尽可能避免水平表面 ;
一 纵骨如设有面板扶强材,应考虑将扶材设在水平表面之下,以利于泄水 ; 一 如要求设有水平纵桁或横桁,尤其是如将水平纵桁用作过道而设有挡趾边板时,泄水孔应 尽可能大,以在舱内水平下降时促使水从这些地方迅速流开 ; 一 如内部构件与舱壁对接,其安装应防止形成死水坑或沉积阱;
一 管路系统的设计应使舱内压载水在排放时扰动尽可能强烈,使沉积物重新悬浮。让水流使 沉积物重新悬浮的设计,应尽量不依靠人工干预。
4.2.2 船舶机舱舱底水系统布置设计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机舱舱底含油污水的产生,避免油类和清洁水的混合,并减轻滤油设备的工作负荷,船舶机器处所的布置应尽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 1)设置相互分隔的集油槽和集水槽,将泄漏 油类收集到油渣柜,干净的泄漏水收集到清洁水柜。
2)清洁水放残柜排放布置应和含油污水系统分开,清洁水柜里的水直接排到舷外;
3)设置预处理单元,将机舱污水阱中的含油舱底水先驳至预处理单元,通过重力预先进行油 /Tk分离,再将预处理过的舱底污油水驳至舱底水储存柜; 4)舱底水储存柜里的污水最好由专用的泵打到滤油设备,以避免和未经预处理的污水混合 ;
5)设置废油柜,专门接收废弃的油类。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4.3 防污染设备配备
为控制船舶在 日常作业过程中必须的各种排 放操作带来的污染,防污染设备发挥着很大的作 用。用于机舱舱底 污油水处理 的滤油设备、用于 生活污水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垃圾等废气 物处理的焚烧炉、控NVOC~放的船上VOC收集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等的高性能标准,都体现了船舶在环保方面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绿色船舶不是配备的设备越多越好,而是从各方面能最经济有效和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 和 控制各种污染。例如,减少船舶SOx排放量的最有 效途径是使用低硫含量的燃油或使用替代燃料,如果安装SOx废气清洁系统则会增加船舶的操作和 额外的设备维护,而且该系统本身产生的洗涤废 水也是另一种污染物,仍然需要控制。因此安装 SOx废气清洁系统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减少船舶柴 油机废气排放的另一个途径是船舶在靠岸时,使 用岸 电系统供 电。船舶灰水如洗衣水、淋浴水、厨房水等,俗称 “灰 水”,不属于IMO公约约束 的生活污水范畴,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一些干货船的货舱洗舱水,也会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这些尚没有纳人IMO公约强制性要求的潜在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绿色船舶是需要将船舶产 生 的所有有污染风险和潜在风险的污染物给予必要的控制和管理。船舶废弃物综合管理系统正在被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小结
绿色船舶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绿色船舶是未来世界造船业、航运业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正积极组织国内有关部门研究开发绿色船舶及相关技术。作为大系统产品的船舶来说,它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船舶不可能仅通过某一方面的新技术来达到环保或节能的效果,而需要通过不同的切入点采用“绿色技术”,从而达到技术科技领先的造船大国。
“绿色船舶” 的设计和建造在未来国际航运界将起着主导作用,也是我国在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倡导下的必然趋势。IMO防污染公约的制定和修订态势是国际海事界对未来船舶环保标准的指示器,决定着绿色船舶技术发展方向。致
谢
致 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期间经历了许多。反复的修改,查资料有太多的感慨。接到写作论文的通知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中间又因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论文而感到十分彷徨。如今,伴随着论文的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感到还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朋友们。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文明老师,他为人随和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刘老师始终负责的给予我深刻的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老师的许多帮助和热忱鼓励,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谢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明华,精益造船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 [2]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参考材料,2009年合订本,2011年1月 [3]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报,2010年第89期,2010年12月 [4]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报,2011年第65期,2011年9月 [5]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设备网,2011年9月 [6]中国船舶在线网,2013年4月 [7]新华网 传播类新闻,2013年4月
[8]国际海事组织(IMO)参考文献,2008年8月
[9]宋良友尤德武,我国造船工艺创新发展30年.,2009年 [10]汪国平,IMO涂层性能标准的要点说明与分析,2007年 [11]船舶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国防 工业 出版社.1998,(12).[12]华乃导主编.船体修造与工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5).[13]陈可越主编.船舶设计实用手册[S].北京:中国交通科技出版社,2007 [14]刘嵬辉,曾宝,程景彬,等.国内外铺管船概况[J].油气储运,2007,26(6):11-15.[15]马小平主编,江苏科技大学,现代船舶制造技术基础 2004年 [16]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编,造船生产设计
[17]顾敏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原理,2007年 附
录
附 录
附录:
1)国际海事组织(IMO)参考文献及其环保标准。
5.网络存储技术优缺点与发展趋势 篇五
随着不断加速的信息需求使得存储容量飞速增长,存储系统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核心平台,同时各种应用对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存储容量上,还包括数据访问性能、数据传输性能、数据管理能力、存储扩展能力等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存储网络平台的综合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发展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和可管理的先进存储方式就成为必然。下面就当前的存储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信息量的飞速发展使得存储容量也飞速增长,发展一种具有成本效益和可管理和先进存储方式就成为必然。本文就几种传统的网络存储框架进行探讨,之后介绍了新的存储技术,并分析了网络存储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不断加速的信息需求使得存储容量飞速增长,存储系统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核心平台,同时各种应用对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存储容量上,还包括数据访问性能、数据传输性能、数据管理能力、存储扩展能力等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存储网络平台的综合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发展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和可管理的先进存储方式就成为必然。下面就当前的存储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所谓网络存储技术(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数据可以在远程的专用存储设备上,也可以是通过服务器来进行存储。网络存储技术是基于数据存储的一种通用网络术语。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存储技术分为三个阶段:①总线存储阶段;②存储网络阶段;③虚拟存储阶段。以存储网络为中心的存储是对数据存储新需求的回答。它采用面向网络的存储体系结构,使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分离;网络存储体系结构包括了网络和I/O的精华,将I/O能力扩展到网络上,特别是灵活的网络寻址能力,远距离数据传输能力,I/O高效的原性能;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资源,消除了不同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障碍;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管理性。
二、几种传统的网络存储架构
网络存储架构大致分为三种:直连附加存储、网络附加存储、存储区域网络。这几种网络存储方式特点各异,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下面我们来做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中区别。
2.1 直连附加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
直接网络存储(DAS)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服务器上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主要应用于单机或两台主机的集群环境中,主要优点是存储容量扩展的实施简单,投入成本少,见效快。DAS主要应用于:
①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SAN或NAS在它们之间进行互连非常困难时;
②存储系统必须被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时;
③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时。
缺点:
①不能提供跨平台的文件共享功能;
②用户要备份数据和存储数据,都要占用服务器CPU的时间,降低了服务器的管理效能;
③由于各个主机之间的数据独立,数据需要逐一备份,使数据备份工作较为困难;
④随着服务器的增多,数据管理会越来越复杂;增加存储设备,扩展存储容量,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重新配置,这样做容易中断单位的业务连接性,造成数据丢失。
2.2 网络附加存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网络附加存储(NAS)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以便于对不同主机和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的技术。NAS中服务器与存储之间的通信使用TCP/IP协议,数据处理是“文件级”。NAS可附加大容量的存储内嵌操作系统,专门针对文件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以提供高效率的文件服务,降低了存储设备的成本,数据传输速率也很高。
NAS应用于电子出版、CAD、图像、教育、银行、政府、法律环境等那些对数据量有较大需求的应用中。多媒体、Internet下载以及在线数据的增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存储器能随着公司文件大小规模而增长的企业、小型公司、大型组织的部门网络,更需要这样一个简单的可扩展的方案。
缺点:
①NAS采用File I/O方式,因此当客户端数目或来自客户端的请求较多时,NAS服务器仍将成为系统的瓶颈;
②进行数据备份时需要占用LAN的带宽,造成资源浪费;
③NAS只能对单个存储(单个NAS内部)设备中的磁盘进行资源整合,目前还无法跨越不同的NAS设备,只能进行单独管理,不适合密集型大规模的数据传输。
2.3 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通常SAN由RAID阵列连接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组成,SAN和服务器以及客户机的数据通信通过SCSI命令而非TCP/IP,数据处理是“块级”。
应用:
①数据共享由于存储设备的中心化,大量的文件服务器可以低成本的存取和共享信息,同时也不会使系统性能有明显下降;
②存储共享两个或多个服务器可以共享一个存储单元,这个存储单元在物理上可以被分成多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连接在特定的服务器上;
③数据备份通过使用SAN,这些操作可以独立于原来的网络,从而能够提高操作的性能;
④灾难恢复传统方法,当灾难发生时,使用磁带实现数据恢复。通过使用SAN,可采用多种手段实现数据的自动备份,而且这种备份是热备份形式,也就是说,一旦数据出错,立即可以获得该数据的镜像内容。
三、新的网络存储技术IP—SAN
网络存储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技术IP—SANt。IP—SAN是以IP为基础的SAN存储方案,是IP存储技术应用的第三阶段,是完全的端到端的、基于IP的全球SAN存储。它充分利用了IP网络的技术成熟、性能稳定、传输距离远、安装实施简单、后期维护量少的特点,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运行稳定、实施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的大容量存储系统,是一种可共同使用SAN与NAS,并遵循各项标准的纯软件解决方案。IP—SAN可让用户同时使用GigabitEtherne SCSI与Fibre Channel,建立以IP为基础的网络存储基本架构,由于IP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的应用以及良好的技术支持,在IP网络中也可实现远距离的块级存储,以IP协议替代光纤通道协议,IP协议用于网络中实现用户和服务器连接,随着用于执行1P协议的计算机的速度的提高及G比特的以太网的出现,基于IP协议的存储网络实现方案成为SAN的更佳选择。
四、虚拟存储
所谓虚拟存储,就是把内存与外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得到一个容量很大的“内存”。以存储网络为中心的存储解决不了全部的数据存储问题,如存储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数据融合等。不少先进存储系统的倡导者都提出,存储作为一种资源,应该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来水和电力一样,随时可以方便的存取和使用,这就是存储公用设施模型,也是网络存储的发展目标。实现存储公用设施模型的关键就是在网络存储基础上实现统一虚拟存储系统。目前存储技术还处于存储网络阶段,虚拟存储才刚刚起步。
五、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云计算是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一个由许许多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用户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所以严格来讲,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
六、结束语
6.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六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广义说,各种信息的传递均可称之为通信。但由于现代信息的内容极为广泛,因而人们并不把所有信息传递纳入通信的范围。通常只把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的传递和传播称为通信。面向公众的单向通信,如纸、广播、电视便不包括在内。但这种单向传播方式,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纵观通信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是以光纤通信为主体调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为辅助的宽带化、综合化(有的称数字化)、个人化、智能化的通信网络技术。
(1)宽带化
宽带化是指通信系统能传输的频率范围越宽越好,即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越多越好。由于通信干线已经或正在向数字化转变,宽带化实际是指通信线路能够传输的数字信号的比特率越高越好(一个二进制位即“0”或“1”信号,称为1比特。数字通信中用比特率表示传送二进制数字信号的速率。)
而要传输极宽频带的信号,非光纤莫属。据计算,人类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在一条单模光纤里,用3—5分钟即可传毕。1966年高锟博士建议用带色层的玻璃丝,即光纤,作通信传输线。这一建议很快得以实现。20多年来,光纤通信发展异常迅速。据统计,到1991年底为止,全球已铺设光缆达563万公里,估计到1995年,铺设光缆总长度可达1100万公里。
光纤传输光信号的优点是: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元串音干扰;体积小,重量轻。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传输速率和增长无中继距离;从点对点的光纤通信发展到光纤网;采用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光纤放大器和光电集成及光集成。
(2)综合化(或数字化)
综合就是把各种业务和各种网络综合起来,业务种类繁多,有视频、语音和数据业务。把这些业务数字化后,通信设备易于集成化和大规模生产,在技术上便于与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和用软件进行控制和管理。
1988年,国际上已一致认为,未来世界网络的发展方向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并且在1990年制定出第一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国际标准,预计1994年可完成有关的全部标准,而在1995年前达到实用化。
(3)个人化
个人化即通信可以达到“每个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与任何其它人通信”。每个人将有一个识别号,而不是每一个终端设备(如现在的电话、传真机等)有一个号码。现在的通信,如拨电话、发传真,只是拨向某一设备(话机、传真机等),而不是拨向某人。如果被叫的人外出或到远方去,则不能与该人通话。俪未来的通信只需拨该人的识别号,不论该人在何处,均可拨至该人并与之通信(使用哪一个终端决定于他所持有的或归其暂时使用的设备)。要达到个人化。需有相应终端和高智能化的网络,现尚处在初级研究阶段。
(4)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要建立先进的智能网。一般说来,智能网是能够灵活方便地开设和提供新业务的网络。它是隐藏在现存通信网里的一个网,而不是脱离现有的通信网而另建一个独的“智能网”,而只是在已有的通信网中增加一些功能单元。
在没有智能网时,如果用户需要增加新的业务或改变业务种类时,必须告诉电信局,电信局一般都需要改造一些通信设备,费钱费时,用户难以接受。有了智能网,这些都很容易办到,只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模块即可,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只要几分钟。当网络提供的某种服务因故障中断时,智能网可以自动诊断故障和恢复原来的服务。
上述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没有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都难以实现;没有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也就很难实现智能化和个人化。通信技术的“四化”实际上就是彼广为宣传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技术内容。
现代通信与传统通信最重要的区别是:在现代通信中,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紧密结合的。要实现上述四化,必须开发许多领域的技术,如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的电子器件、。高性能的微处理机、新传输媒体(如光纤、更高波段的电磁波)、新交换技术等。从国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看,大约从70年代开始,通信即进入了现代通信的新时代。目前,各项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处在方兴未艾之中。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主要是指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传感技术则是信息获取技术。人们一般是通过耳听目视获得几乎全部信息的。因此,扩大耳听目视的自然范围,克服空间、时间及人体器官的有限响应,如波长、灵敏度、信息量的局限等,成为信息获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望远,人们发明了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为了观微,人们发明了光子、电子、离子显微镜;为了观内,人们发明了调光、超声波、,微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了观大,人们发明了飞机与卫星的各种波段的航空航天遥感。这一切都大大扩充了视听的范围。
现代通信系统主要是朝着宽频带、大容量、远距离、多用户、高保密性、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 1)数字通信系统是一个必然趋势,尤其是大容量的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将成为近年来干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2)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多址通信,它是最理想的通信手段。而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将是今后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有: ①卫星电视直播成为卫星应用产业的支柱产业②卫星通信网与互联网和陆基电信网的相互融合正在扩展卫星通信的新领域。卫星互联网内容传送和宽带接入服务等数据传递业务成为推动市场繁荣的新动力,使卫星通信应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③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是即将崛起的新兴产业。④卫星宽带数据接入将出现重
大发展,政府和企业市场是主体。静止轨道Ka频段卫星将得到发展,Ku与Ka混合网络是近期成功的关键。⑤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目前正在恢复活力。
3)由于信息量的不断膨胀,尤其是信息源的种类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宽频带、大容量,而光纤的频带极宽,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十亿路电话或1千万套TV,这决不是只能传输几百路电话而用很粗的电缆所能比拟的,且成本低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金属,因此,光纤通信系统将用于未来的干线通信和多种有线通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以高速光传输技术、宽带光接入技术、节点光交换技术、智能光联网技术为核心,并面向IP互联网应用的光波技术已构成了今天的光纤通信研究热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继续研究和建设各种先进的光网络,并在验证有关新概念和新方案的同时,对下一代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从技术发展趋势角度来看,WDM技术将朝着更多的信道数、更高的信道速率和更密的信道间隔的方向发展。从应用角度看,光网络则朝着面向 IP互联网、能融入更多业务、能进行灵活的资源配置和生存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为了与近期需求相适应,光通信技术在基本实现了超高速、长距离、大容量的传送功能的基础上,将朝着智能化的传送功能发展。
4)由于移动通信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又可以实现多址及便于组网,故移动通信系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发展方向为: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CDMA2000标准系列中专门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无线标准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②固定数据业务增加移动性:WLAN等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速率提高,固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移动性逐渐增加;移动通信、宽带业务和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的成功,促成802.16/WiMAX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诞生。
5)为了实现多点对多点之间的网络通信,以数据传输为主的计算机通信网,将成为通信自动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基于这一重要手段的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或B-ISDN)成为今后新型综合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6)除上述多种现代通信系统之外,还有一种抗干扰能力极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军用战术通信的最主要手段,在民用通信中亦有发展前途的扩频通信系统,也将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7)与扩频通信系统同等重要的,为实时和窄带的数据无线提供迅速而可靠的通信手段,非常适于军事指挥,工业控制及生产调度的一种最新型的通信方式——分组无线网,也将是今后要着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7.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篇七
1.1 电路交换技术
作为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发展的最初形式和第一阶段, 电路交换技术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该阶段的典型移动网络代表为GSM和CDMA, 其原理是通过一条具备一定宽度的线路保证双方的通信。通信的过程中, 该线路的资源将无法再做他用, 直到此次通信完成才能被释放。这种电路交换技术的最主要的应用特点是在稳定的有一定宽度的线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保证双方的通信质量, 并且操作简单, 支撑成本低。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即每一次通信线路只能为当时的通信双方提供服务, 不利于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1.2 分组交换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通信需求量的增加, 原有的电路交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了。同时, 传统电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单一语音业务也无法适应移动数据业务的变化, 于是分组交换技术应运而生。移动数据业务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其在使用的过程中, 会经常出现速率的突发现象, 这是电路交换技术中应用的带宽所无法满足的, 而单一的语音业务又占用不了过多的带宽, 所以电路交换技术和移动数据业务是无法结合起来的。为了防止数据在速率突发时丢失, 也为了增强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应用中分组交换技术逐渐的将电路交换技术替换掉了。分组交换技术的主要原理是, 在数据传输前, 先根据情况对其进行分割, 并在新的分段的始端添加不同的字段。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完成数据的校验工作, 还能实现有效的数据分组。同以往的电路交换技术相比较, 新的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优势是通过识别数据开头的字段完成发送任务, 不仅免去了连接环节, 还在发送中实现了对带宽的合理分配。所以, 分组交换技术, 可以比电路交换技术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带宽资源, 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 即整个的技术操作要经过一个数据和信息的储存环节, 导致了不必要的延时。
1.3 报文交换技术
同分组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相类似, 报文交换技术也是一种先储存再转发的交换形式, 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是报文交换技术在信息和数据的传输中以报文为基本单位。通常情况下, 每个报文的单位长度是不固定的, 有的甚至存在很大差异, 这给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的分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对于特别长的报文, 分配不当极易导致数据发送延迟。所以, 该技术的最重要的操作关键点就是要处理好缓冲区的分配, 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不能仅根据报文长度和数量确定。基于这个使用特点, 报文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被限制在了数据量较少的通信业务中。
1.4 ATM技术
这种技术是综合分析了前三种技术中的分组和连接方法后, 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应用的。其工作基本形式是在用户提出通信的要求后, 建立一定的系统连接, 完成数据的传输。值得注意的是, 该技术中的连接过程并没有单独占用数据通道, 所以在用户进行通信的同时, 带宽也可以从事其他业务, 这样也就大大的提高了带宽的利用效率,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上文中提到, 该技术也采用了分组传输的方法, 其主要应用表现是在传输的过程中, 根据长度对数据和语音进行分段。而这也就很大程度上确保了Qos相关机制的完整性。另外, ATM技术的传输通道由光纤构成, 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误码率, 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并避免因数据模糊导致的各类延时。综上, ATM技术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应用于各种数据的传输活动中, 尤其适合对速度要求比较高的数据传输。但是该技术也不是十分完善的, 主要的缺点就是成本较高, 不便于大范围的推广。
2 电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的融合
为了实现移动交换技术的三个移动性的目标 (终端移动性、个人移动性和业务移动性) , 必须加强下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1 综合交换机技术
运营商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利用现有的网络尽可能多的承载更多的业务, 即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综合交换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现有网络, 将现有的交换网络进行升级, 使其既能够进行宽带交换也能够进行电路交换, 这样就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业务, 从而使现存的网络资源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利用。许多厂家也先后开发了综合交换机, 不仅具有窄带交换机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宽带交换机的功能。目前的综合交换机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混合交换节点的方式, 在交换机内部配置有多个独立交换矩阵, 即电路交换矩阵、ATM和IP分组交换模块, 传统的PSTN呼叫还主要由电路交换模块进行处理, 和宽带相关的业务则交由宽带分组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当两个模块之间需要交互时需要进行协议转换。另一种是采用融合交换节点的方式, 综合交换机内部基本上只有一个单一的ATM或IP交换矩阵, 例如上海贝尔的宽带交换机S12P3S即直接采用ATM技术作为核心交换技术, 所有的媒体信息都转换成ATM信元在交换机内部进行处理, 对外则同时支持电路交换网、ATM网和IP网。
2.2 移动交换和智能网的结合
传统的智能网一般都是作为有线通信而存在的, 由于具有高速度以及大容量的特点, 因此其建设十分的完善, 但是由于线路的限制, 不能够满足移动通信的需求。而移动网则具有很好的移动性, 能够有效的摆脱线路的束缚。因此将智能网和移动网络联合起来, 实现无缝切换, 就能够将二者的优点同时结合起来。MSCP为移动业务控制点, 在物理上可与MSC放在一起。
通信新技术的出现、通信新业务的需求和通信网络的变革, 都对移动交换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其向综合交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综合交换平台包括:
(1) 接入综合。应能与现有的或未来的任意接人方式接口, 应定义一组与接入方式无关的互通过程。
(2) 业务综合。应能提供与业务和应用无关的呼叫处理软件。
(3) 信令综合。应能提供统一灵活的信令方式。
(4) 网络综合。将多种重叠的网络综合为互通的单一网络, 即个人通信网。
3 移动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业务的类型, 增加了运营商市场的占有率。国内外都在抓紧时间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使其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核心。可以断言, 移动软交换技术一定会在未来的移动网络发展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吴建平, 李星, 刘莹.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 2011 (2) .
[2]刘畅, 郝向阳, 李楠.浅谈宽带通信网之宽带接入网技术[J].科技风, 2009 (12) .
8.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字:机械制造;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37-1
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毋庸置疑,而先进制造技术是保障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预计未来15年内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将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和多样化,制造业蓬勃发展必将成为振兴国家的经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ing Technology), 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
(一)狭义说,它是指各种计算机辅助制造设备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如果将其与人作一个比拟的话,传统的制造业和自动化相当于人的四肢和体力,而以计算机辅助制造设备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AMT)则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人的大脑进行思维分析和判断,它也并将引领传统制造业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二)广义说,先进制造技术包含两大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成组技术GT、准时化生产JIT等。
2.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任务和制造资源合理组织与调配的各种管理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工业工程IE、办公自动化OA、条形码技术BCT、产品数据管理PDM、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商务EC、客户关系管理CRM等。
二、当前我国先进制造技术(AMT)的现状
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主要体现在许多现代制造基础技术尚未掌握,许多重要装备不能自主制造,缺乏创新能力等。我国的制造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制造技术基础薄弱
设计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等发展相对落后,限制了制造业的进步。多数企业开发能力不足,沦为外国公司的代工工厂,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设计研发手段滞后
当前世界的现代设计理念已经形成体系,诸如全寿命设计、绿色设计等,将生产过程和环保等要素贯穿于设计始末,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设计还处在经验设计阶段,同时缺乏自主设计研发的能力。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许多关键技术,如航天、炼油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虽有一定成绩,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光纤设备、大型科学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产品品种单调,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市场需求与企业技术创新上的矛盾。另一方面,科研、教育机构对企业的技术需求认识不足,许多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图纸上,锁在卷柜中,并没有认识到企业的迫切需求,最终导致产、学、研的脱节。
三、我国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制造技术自动化
自动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如采用自动送料装置的冷冲压模具,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均较高,而且长期效益明显。
(二)纳米制造科技
纳米制造技术作为纳米技术的中心之一,是融合其它各种学科的基本“艺术”,它不仅为纳米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是未来纳米产业的支柱。他的其中一个研究方面就是研究和发展极限紫外光刻技术。他有可能使线宽小于20纳米,由此将现有的半导体CMOS工艺推进至材料的极限。
(三)生物制造与仿生机械的科学与技术
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控制原理设计制造出的功能更集中、效率更高并具有生物特征的机械。他是对传统制造技术理念上的突破和创造。
(四)绿色制造技术
其目的是使产品在设计、制造、装配、运输、销售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做到资源的优化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最少化及综合利用。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实现切削加工的绿色化。其核心则是在加工中不使用切削液,这主要是因为切削液既污染环境和危害工人健康。目前,在欧洲的大批量机械加工中,有10%、15%的加工使用干切削和准干切削。
【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趋势分析07-06
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08-05
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10-04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概要07-08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07-19
数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1-05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08-20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12-01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06-15
欧洲炼钢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