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语文

2024-07-27

本真语文(共15篇)(共15篇)

1.本真语文 篇一

让语文回归本真,绽放语文韵味

——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作者:徐广松

电话:*** 传真: 信箱:xuguangsong163@163.com 邮编:335423 通讯地址: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摘要: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对课堂改革,让语文回归本真,让学生重燃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让语文教学更有成效,更有韵味。关键词:语文 本真 高效 韵味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精彩,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还有的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兴味索然„„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使学生重燃对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当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一,以语言为核心,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一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具体表现为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

语文老师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这样一个词,一段话,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文字表述。

案例:

马及时的《王几何》中:„„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

为什么用挤,而不用走,跑,跨,穿„„通过品味,不仅写出王老师的胖,而且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风趣。

通过品读语言,引领学生理解文本。

(二)、语言需要体味、感受、理解,才能更好更快地感知它。案例:我上《安塞腰鼓》时,作如下处理„„ 第一板块:情动腰鼓

文中哪些词、句、段中写出了赞美?以我从„„中读出了„„感情来表述。第二板块:美点追踪

再读课文,以“腰鼓美在„„,你听(看)„„”句式进行评点。第三板块:感悟精魂

1、西北好像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却通过腰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西北汉子的美,试用“我发现了西北人的美,或“他们美在”的句式说一说。

通过层层品读,使学生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整体感知文章,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情感美,也通过细细的语言品味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案例:上《风雨》时的环节---挑战名家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着,忽地 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末了还是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不上去。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然后与原文比较。)

学生在比较中感到语文课有学头儿,读写能力有提高,语文知识有增进;自己才干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得到创造的愉悦。

二、以活动为主体,架设高效课堂

(一)、“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运用”是核心,语文活动是主体。

案例:吃西瓜”

老师抱了几个西瓜到教室她会怎么做呢?

猜西瓜(写学生的心理)------看西瓜(描写西瓜)-----切西瓜、吃西瓜(描写同学吃西瓜的动作,神态)------品西瓜,(吃西瓜的感受)----悟西瓜(启示、感悟)。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案例:我上《羚羊木雕》时,做了如下活动:

1、品读文中的对话片段。

2、对话朗读训练:

将本文逼问木雕的对话按不同方式进行朗读,品味。、所有对话人都统一用:× ×说。

、用不同的表示说的词,如问、叫并加上描写声音的状态、神情等方面的修饰语。

再加上描写说话后的反应、动作等细节的词语。

3、学习本文对话的方式学写一段人物对话。如你发现父母偷看你的日记„„ 语文的写作教学就在这种高效课堂中,演绎着真挚,澎湃着激情。

三、以课文为蓝本,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教材是学生练习写作最好的蓝本。语文老师应充分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通过仿写、语言训练,将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

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对文本做的处理:

第一课时,品味本文的语言,和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与人品,品读课文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本文的写法与结构完成作文。如妈妈的严与爱,我的痛苦与快乐„„等。案例: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讲到“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描写,有动作,有听觉、有视觉,绘声绘色。

便有了学生课后仿精彩语句:“咔„„”一声清脆的酝酿在宁静的教室里蔓延。只见他探头出窗,环顾四周,没人,“呸„„”一口痰便飞出窗外。

教学《散步》时,我有意训练学生,在叙事中加入矛盾冲突,使情节起伏跌宕;教学《邓稼先》时,有意训练学生,用小标题;教学《口技》中,训练学生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过各种形式的练笔,将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

四、突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语文,触摸每位读者心灵的欢乐与哀伤,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有对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与内心感受。

案例:《社戏》

(一):品味详略的构思之美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略写?

3、在这些事情中我是不是一个被保护、被关爱的角色呢?

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学习概括文章的事件,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从写法上学习本文的构思之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为朗读奠定感情基调。

(二)、品味人物

1、品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2、作者最难以忘怀的是什么呢?

3、文中的那些人,你最喜欢谁呀?他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细节呢? 通过引导转到人物的品读和语言的品读上,转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来。案例:我上:《爸爸的花落了》,引领学生写批注。

例如、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我引导学生试写的批注:面对如此出色的女儿,面对女儿再正当不过的小小要求,父亲无言以对,他的内心,该是如何的刺痛呀!转脸,举手,看指甲,看似平淡,可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无奈与无助呀!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通过品味,批注,让学生由浅入深,真正走进文本。

五、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阅读兴趣

授之鱼,而不如授之渔。没有书声,没有阅读,语文就是无源之水。不管是语文课堂的有声朗读,还是默读,都是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要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案例:在阅读《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的片断,引导学生品味:严监生不满(不得断气)---愤怒(溜圆)----绝望(闭着摇头)----安心咽气(点头),临走的人了还在为那两根芯的灯感到可惜,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把人物吝啬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引导同学阅读原著,品味传统文学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要取得语文课改的成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在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名师成长丛书----我的经典语文》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2.本真语文 篇二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 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 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从外延说,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 (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 , 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 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 一种整体美, 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 又何谓本色语文?

苏州教授级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时间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 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 是目标和任务;本真, 是规律和途径, 本位, 是方法和效果。

这几位专家提出的观点, 虽然各自的称谓不同, 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 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要具备语文味, 是本真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 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 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 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对文学,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 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 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 对语文教材主动进行加工, 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学生理解课文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客观标准, 绝对真理, 学习的方法与结果可以是多元的,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多角度感受课文, 去表达独特体验。

近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 聆听了数节所谓的好课, 优质课, 示范课, 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重要性。有如下感知和收获:

①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 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比如,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 语文课不是德育课, 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 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 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 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 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 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③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 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 有它独立的目标, 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

④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 是不科学的。如果说模式并不绝对与语文味对立, 那么可以肯定地说, 模式化与语文味是截然对立的。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 教学需要迁移。

黄厚江老师主张:教师的作文教学要真的有效, 就必须能“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他认为现在作文教学的效率尤其低下, 甚至基本无效, 除了教师自己并不真的了解写作, 不了解中学生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更主要的问题是作文教学完全游离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他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所谓作文教学, 就是做三件事: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即使有少数老师尚有作文的指导和评讲, 但所谓指导和评讲 (其实是一种伪指导、伪评讲) , 要么就是贩卖各种写作知识, 要么就是开宣判大会, 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发生的影响实在太小。因此他呼吁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写作过程, 并提供了种种建设性的做法。

如现身说法, 和学生共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得到教训;典型展示, 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放大细节, 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息式的解剖和铺演, 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 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 领悟规律;现场提升, 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 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一题多写, 内外组合, 使学生自己的写作体验和写作反思成为改善写作状况、优化写作过程的学习资源;互批自改, 互评自评, 在批评和被批评, 批评与反批评中提高, 对写作的认识和兴趣, 以及写作的能力。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语文, 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 学会有魅力地流泪, 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 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 教师备课要备情感, 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 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 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由此, 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 更要善于培养感情, 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 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 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 情形:“在中国的课堂……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 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旁逸斜出, 可以信马由缰, 可以海阔天空, 可以突发奇想。不要总是丝丝入扣, 不要都是中规中矩, 不能习惯于循循善诱, 用不着处处品味咀嚼。那我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习方式, 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 寻求主动、多元、开放, 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黄老师说, 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 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 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于是, 说起黄老师, 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 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黄老师以自己的本色建构本色语文, 建构本色课程。说到底, 黄老师建构的是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是本色的, 然而这样的人生又是多彩的、丰富的、深刻的。人生的本色才可能有语文的本色;人生的多彩、丰富, 才可能使“本色语文”更具意蕴;人生的深刻, 才不会使“本色语文”平淡、平庸, 相反愈显其深度。

台湾如中师范学院著名教授王财贵曾说:“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只要你找对方向。”当然, 这一“找方向”的过程,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 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 定心静气, 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 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回归语文的本色, 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 课程, 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3.语文本真 呼唤回归 篇三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苏州教授级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时间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这几位专家提出的观点,虽然各自的称谓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要具备语文味,是本真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语文教材主动进行加工,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学生理解课文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真理,学习的方法与结果可以是多元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感受课文,去表达独特体验。

近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聆听了数节所谓的好课,优质课,示范课,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重要性。有如下感知和收获:

①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③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

④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如果说模式并不绝对与语文味对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模式化与语文味是截然对立的。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迁移。

黄厚江老师主张:教师的作文教学要真的有效,就必须能“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他认为现在作文教学的效率尤其低下,甚至基本无效,除了教师自己并不真的了解写作,不了解中学生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更主要的问题是作文教学完全游离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他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所谓作文教学,就是做三件事: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即使有少数老师尚有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但所谓指导和评讲(其实是一种伪指导、伪评讲),要么就是贩卖各种写作知识,要么就是开宣判大会,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发生的影响实在太小。因此他呼吁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写作过程,并提供了种种建设性的做法。

如现身说法,和学生共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息式的解剖和铺演,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现场提升,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一题多写,内外组合,使学生自己的写作体验和写作反思成为改善写作状况、优化写作过程的学习资源;互批自改,互评自评,在批评和被批评,批评与反批评中提高,对写作的认识和兴趣,以及写作的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语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由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情形:“在中国的课堂……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旁逸斜出,可以信马由缰,可以海阔天空,可以突发奇想。不要总是丝丝入扣,不要都是中规中矩,不能习惯于循循善诱,用不着处处品味咀嚼。那我想,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寻求主动、多元、开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黄老师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于是,说起黄老师,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黄老师以自己的本色建构本色语文,建构本色课程。说到底,黄老师建构的是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是本色的,然而这样的人生又是多彩的、丰富的、深刻的。人生的本色才可能有语文的本色;人生的多彩、丰富,才可能使“本色语文”更具意蕴;人生的深刻,才不会使“本色语文”平淡、平庸,相反愈显其深度。

台湾如中师范学院著名教授王财贵曾说:“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找对方向。”当然,这一“找方向”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教师要在自己心灵最柔软之处,牵起一根琴弦,以母语温润澄净的音符时时撩拨,使自身之于母语,有如渊鱼之于池水,水乳交融而又冷暖自知,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趣味、情味、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成吧!

4.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篇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本真;母语;生活;天

性;真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02―01

笔者曾在全国小语会甘肃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到了久违的声音――在尝试新教法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好的讲授方法,在放手给学生空间的同时,要先交给他们有效的方法,教育又一次呼唤回归自然。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要踏踏实实地抓好基础的东西,再谈创新。这无疑在传递一个信息,教育最终还要回归自然态、原生态。而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在学生激动不已时,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学生在台上朗读,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也正是如此,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久而久之,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表达,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谁说的答案更合理,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蜜,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有的说:“我知道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做得并不好时,我们不能嘲笑他,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教育说到底还是人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人这个本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无论多么崇尚的教育理想,多么完美的教育体制,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教育是离不开人的。和谐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群,高素质的人群需要优质语文课堂者的建设,所以教师应该让教育回归自然,给我们的教育对象以愉悦的人生。

5.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五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宝丰县二中牛凯辉

一直想参悟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听完余映潮老师的讲课后,感受到真的可以简简单单的教学,扎扎实实的收获。

2016年12月15日有幸听了语文教学泰斗余映潮老师的精彩授课,受益匪浅。现在不少名师上公开课不是把劲儿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一味使用所谓的“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结果把语文上上成了艺术课。而余老师的课却让我想了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凡做一事宁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余老师的“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在执教《天上的街市》这课时,余老师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因为语文教学教学离不开读,余老师在阅读上下透功夫了。自我感觉本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余老师让学生反复整体读文本的形式,使每个学生读的充分,读出来真情实感。一吟在“节奏”;二吟在“停顿”;三吟在“重音”;四吟在“押韵”。使学生进入一种舒缓,浪漫,悠远的意境。通过读体味音乐美,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渐入佳境。第二,于老师始终把课堂练笔作为教学的一种习惯,本节课上,余老师借助一个话题“天上的街市真美呀,你看”,提供可以选择的雅词,启发学生动手描述画面,这些雅词的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供创作的平台,学生既克服了写作的恐惧感,也有“米”可以“下锅”,这才是老师的匠心独运。而我最佩服的是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句句简洁明了,句句深入生心,没有重复,没有做作,而是句句激励,句句中肯,如春风拂面,舒服。由此可见真正的好课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可以说语文教学要有硬功夫,余老师的教学看似简单,实际是不简单的,它充盈着其一生的教学智慧。简单的实际是最深刻的。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后的深入浅出,是对教学升入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机生成的正确引导。余老师曾说过:为了备好一节课他曾挑灯夜读十万字,如此精神让人折服。我们的简单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学生感受更深刻一些,对于老师怎能简单!

语文教学的追寻的精彩是一首精巧的诗,而非一壶平淡的酒。余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阅历和刻苦的钻研为我们创作出了一篇篇美丽的诗篇。他以简明、简洁的实践教学再次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追寻的精彩,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

6.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篇六

作者:唐光彩 点击数: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承载着特殊使命: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从目前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不是教学内容选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异化——不是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以训练为中心,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机械地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发,而是在只言片语中随社会思潮而摇摆,要么“微言大义”,要么“只抓虱子”;训练写作,不是从语言文学、生活实际、写作艺术的角度去启发引导,而是拘泥于类型文体。教材教法固然重要,但优化教学更重要,因为教材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语言文学入手,以培养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中解放出来,将死沉沉的教师单一讲授转变为快乐、对话、开放、生动和探究性、训练型的语文课堂,真正“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实现“文从心出,文在心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让学生在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善用语文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

文以载道,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理。但是,除了现在的语文教材议论性、思辨性的选文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外,较多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直奔“应试”的主题,侧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语文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语文课要以训练为中心,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学教学,更是艺术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出发,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更深刻地领会生活;语文教学应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去引发,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去领悟语言文字的奥妙;语文教学应从生活艺术的角度启迪,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艺术去感悟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价值。

7.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篇七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 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 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 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 在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 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 在学生激动不已时, 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 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 学生在台上朗读, 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 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 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 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 也正是如此, 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 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 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 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 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 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 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久而久之, 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 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也学会了表达, 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 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 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 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 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 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 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 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 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 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 谁说的答案更合理, 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 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 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 内容丰富多彩, 情浓意蜜, 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 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 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 有的说:“我知道了,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 做得并不好时, 我们不能嘲笑他, 应该鼓励他, 给他自信, 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 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 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 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8.顺应“童心”,回归语文“本真” 篇八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童心 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72-02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告诉我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小学语文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合适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小学语文应该是“童真语文”,就是充满儿童味的语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是真实性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下面以《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为例,阐述对“童真语文”教学课堂构建的途径。

一、顺应童心,构建“童乐”的课堂

1.“童心”教师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奠基。儿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尽情地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本真,做到“真”学,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自己“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走进儿童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是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自己必须做一个具有“童心”的教师。只有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与孩子的童心共鸣、共融才能真正地让孩子释放天性。

2.课堂巧设童趣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关键。课堂中的“童趣”,就是指把“情趣”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把“乐趣”带进课堂。如在开课伊始,设计一个“听写大会游戏”,模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不但书写正确而且美观。采用儿童喜欢的竞争比赛形式开展,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教学,又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在细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赏、读、想、说、演等趣味活动中感悟与理解文本。当理解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把夸赞的语气表述出来,夸赞的语气读出来了,模仿出来的动作也不拘一格,把人物的形象也演“活”了。在理解文章重点,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这幅画到底错在哪时,巧设了一个让大家争执的疑问:堂堂大画家的画作难道还会画错?这画到底有没有画错呢?引导学生结合两个人物对比(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一个是天天与牛相伴的牧童)去争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欲望被激发了。此时,将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斗牛视频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斗牛时牛的尾巴。看完学生顿然醒悟,紧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回读文本。这样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让学生对小牧童的形象肃然起敬啦!

3.借用现代教学是优化“童乐”课堂的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形式与呈现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等感官,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想学。例如:借助视频突破难点。斗牛时牛的尾巴到底朝上还是夹住呢?现在的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斗牛的场景,通过观察斗牛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巧妙地突破这一难点,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也让小牧童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现代教学技术丰富的画面感,形象的视觉思维,顺应了儿童率真又充满幻想的个性,瞬间能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让低年级的孩子有效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所以说,童乐的课堂犹如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二、回归“本真”的语文,扎实习得语言

首先,朗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要训练点进行朗读。围观人群中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绝妙之笔”“神笔”,加上动作声情并茂地读出他们对画作的赞叹,把人物的形象读活了。赞美的声音越美,就与后面牧童炸雷般地喊出“画错了”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这样小牧童的勇敢形象就呼之欲出啦!在理解戴嵩的形象时,抓住理解“和蔼”“惭愧”等词品味人物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理,这样,朗读出来的情感就水到渠成啦,人物高尚的品质也了然于胸啦!

其次,想象中内化语言。语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语言文字描绘的语境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并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悟情明理,进而培养自己的语感,内化语言。如,在教学理解围观中人夸赞时,设问围观中夸赞的人就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两个人吗?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谁也在夸赞呢?(朋友、大夫、书生……)如果此时,你就是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会怎么夸赞呢?让学生打开思维,展开想象,带着夸赞的稚嫩而又清晰的儿童语言缓缓地从学生口中生成。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最后,积累中运用语言。《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围绕二年级学生特点,抓住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

品读文字中的人物百态,惊叹文字中的神奇魅力。在不断的阅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童乐课堂”,这样的语文才是“童真语文”。

9.本真语文 篇九

——观摩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有感

柳州市景行小学 吴帆

一、大赛情况概述。

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讲课牵动了多少语文教师的心,记得《少年闰土》的执教者江西的熊海滨老师有这么一段感言,96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的观摩活动,那时他就立志,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走上那样的舞台,在2006年10月11号的那天,他终于站在了山西赛区的讲台上,最终他以精彩的课堂教学博得了在场所有老师的掌声。为了这个愿望,他整整奋斗了10年。我这次千里迢迢远赴山西观摩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的赛课活动,确有不少感慨和收获。下面与老师们分享这次山西之行的学习情况和体会。

本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教课共32节课,分两个会场进行比赛,每个会场16节,其中第一会场是主会场,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在第一会场举行。参加本次观摩活动的不仅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国家级名师,还有全国小学语文学会会长崔峦老师、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教育学会秘书长、台湾大学教授赵镜之以及新加坡的专家。观摩活动上课的教师分布全国31个省市;出席的代表总数超过五千人。

32个做课教师都是各个省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从8月份在重庆的抽课到10月份的山西赛课,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学素养和个人魅力,也直接反映着各个省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近三天的比赛,两个会场共有16节课获一等奖。

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小语学会秘书长赵闻先给到会的老师们提出了四个引领:思想的引领,学术方向的引领,科学的引领(特别强调的是创新),学风和教风的引领。他的讲话中还指出了目前语文教研中存在的三个普遍现象:会议多,课题多,实验多。作为小语界的专家,他说从某种角度来看是这似乎是一个好现象,但群众性的研究水平不高,存在功利,浮躁的问题,粗制滥造的东西多,这一点应该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大赛评课标准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课标准:

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突出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教学目标明确,并落实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体现年段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效果显著。

3、从教师引导出发,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当处理阅读、感悟、质疑、运用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的训练扎实。

4、从教学年段、教学过程着眼,教学过程合理、简约,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三、执教老师做课情况及本人听课感受

此次教学观摩活动是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展示,是不同教学方法的促进与交流;观摩课上,从理念到过程到策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两个会场的参赛教师执教的课文内容来看,第一会场主要是人教版中高年段的课文,第二会场大多是苏教版低中年段的课文。由于这次大赛不提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所以所有做课教师只能上课的前40分钟,不能跳过第一课时。下面重点介绍我所观摩的第一会场的教师做课情况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第一会场的16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第一,男教师不仅比以往多了,而且课堂教学能力非常突出。第二,都体现了近年来提出的“倡简务实”的教学思想。课堂上老师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璞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教学上追求形式的东西少了,老师有效地指导多了。很多老师都能根据学情来开展教学,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特别是对课堂上生成的内容,老师能非常机智从容地加以引导。因而这些课无论是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拓展,还是心灵的交流,方法的点拔以及信心的培养,很多细节都闪烁着做课老师的智慧。

在这里有这样几堂课值得一提,获一等奖的西藏自治区选送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无论是从老师的基本功,还是教学思想,都向前迈了一大步,在教育教学相对落后的西藏自治区,我们看到了他们惊人的跨越。还有湖南省周奇老师执教的《学弈》,江西的熊海滨老师上的《少年闰土》,广东省的汪秀梅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等,让我们看到了教学艺术之美,语言艺术之美,人文美,人情美。他们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趣为先,以读为主,以放为旨

文言文文章入选小学教材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文言文的公开课较早的出现是支老师的课,随着上届的深圳刘小伟老师的《两小儿辨日》,到本届的周老师的《学弈》,无一不是在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勇气令人佩服!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说重其文字的解析与内容的理解;有的认为是偏重于学法的指导.细想起来,都似乎有些道理.但我在看完崔峦理事长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06年第十期的一篇讲话后,清楚地意识到:文言文的教学对内容以及字词准确的理解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是小学安排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我想,在小学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章节,不是为了作秀,为了教材的完整性.虽然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我认为,在初中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学生掌握难度较大,提前让学生在小学不是特别紧的教学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提前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和初步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能是更主要的目的!湖南的周奇老师执教的《学奕》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上会有一些困难,但老师引领学生“披文入情”,通过欣赏、品味和诵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官去触摸、品味古文,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学时,周奇老师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配上古乐带着学生读古文,让学生找读古文的感觉.然后告诉朗读的诀窍(读文言文讲究断句,如果在断句的地方把声音拉长,读起来就更有感觉了.)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蕴时,他不拘泥于文本,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一个意思,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深化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再通过学奕的动画片让学生配乐学古人吟诵这篇古文。他对学生说,短短的70个字就将《学奕》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至今还影响着后人,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假如你就是私塾里的老先生,或者是准备进京赶考的学生,或者你就是孟子,你会怎样的吟诵呢?这一情境的创设掀起了课堂上的一个高潮,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模有样。最后的拓展,他以孟子原文中未编入教材中的一句话,放手让学生交流,更是有着意味深长的感觉。总结起来,他整节课的教学步骤是:激趣导入--试读质疑--研读交流--吟诵体味--拓展延伸,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步骤呢?(附课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下面举例说他这节课的一处巧妙的设计:

周老师通过反复几次有层次的指导朗读,将课文内容和字词问题解决后,将重点放到了对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上,以“之”的不同用法做切入口.设计是这样的:同学们有一个伟大的发现——课文当中,“之”字用得很多,数一数,有多少之字?能说出“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生:第一个是“的”的意思。

老师:不太准确,关于这里“之”的意思,同学们到初中再正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通过理解一句话的方法理解“之”字。

第二个“之”字注释有。师:对照注释,是理解句子的一个好方法.第三个:生:是天鹅。师:这个书上有注释吗?(没有)你说说你是怎么样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知道的)师: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个新方法。板书:结合上下文。

我们知道语法的指导是枯燥的,但周老师意不在此,利用这个切入点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确实是比较到位,颇具匠心的!恰恰为延伸拓展埋下了伏笔(这节课快结束时,教师进行拓展延伸,放手让学生运用前面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学孟子原文中的一句话):

师: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学生交流情况不太好。

师:你们需要什么?生齐答:注释。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师: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可以说,如此这般,整个教学过程解决了文言文教学一直争论的两个极端问题,巧妙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了起来!这样的课虽然未必气氛很好,但实际效果---学生受益的角度,一定是可观的!那就是:扎扎实实地落实文字训练,实实在在地进行朗读指导,真真切切地体验文章情境。〈二>.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江西的熊海滨老师老师上的《少年闰土》,老师的语言基本功扎实,教学机智和处变不惊的课堂驾驭能力让人欣赏开课时,老师抓住课文开头“月夜刺猹”的描写让学生初识闰土,再通过让学生说感兴趣的内容走进少年与闰土相处的一段经历,教师自然地引出这么一句话,“这些有趣的事情你经历过吗?如果让你和闰土一起去,你最想和他干什么?你们猜老师最想做什么?”由于老师十分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和启发学生,所以很快把学生带进故事中。接下来,他直奔看瓜刺猹一节,指导朗读体会,又回环朗读开头关于闰土的肖像描写,使人对这少年印象之深。教学中,他抓住闰土与“我”的对话,让学生读出闰土是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地说,“我”则是聚精会神,十分好奇地听,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同桌对读,模仿对话,老师不时失机地点拨“你读得那么大声,早把猹吓走了?”这些精彩的点评足见老师的内功。特别是在感悟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环节中,老师用一串简洁的引读,引出了学生精彩的对白。“当闰土夜晚看瓜刺猹时,‘我’ ;当闰土日里到海边捡贝壳时,‘我’ ;当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我’。”难道当少爷的还不如农村的闰土吗?面对聪明能干的闰土,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时学生的齐读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三>.高效整合的语文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请看浙江省的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听写词语] 师: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字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所听写词语),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生小声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老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生齐:《月光曲》)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记忆字形,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给生字选择恰当解释,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整合了语文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10.本真语文 篇十

听余映潮专家讲座之后的思考

本周教研室组织了为其一天的教师培训会,品悟余映潮专家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傾听四完小的两位老师、二完小的一位老师的讲课,余映潮先生的评课及亲身授课和讲座,给我们注入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教学血液。通过他的反复讲解,我琢磨出了他的些许理念,特别是对教材的解读,对年段学习的把握,对教师的上课要求,对学生的课堂氛围评价等等,更是让我如沐春风,顿时豁然开朗。他对老师们提出的许多平常不注意的错误做法,让我恍然大悟,才意识到自己平日工作的不足及课堂上存在的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尽快整改,以弥补不足之处。先罗列如下。

一、备课要深入

语文教师优秀的、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好课的设计,一定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教育技术、表现艺术、语文老师的学术。备课时、教学之前要赏析课文,甚至要求写出对课文教学资源进行提炼的内容,在课文研读上要下足功夫,让研读的内容细腻到极致。进行示范教学,不应该“打埋伏”,不需要提前见面说话,不需要下发详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读与做。上课前,不与学生“拉关系”,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你们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吗”。这些听起来、看起来就很可笑的浪费时间的话绝对不说。应该用最简单的导入语就是:同学们,我们上课了。

二、语文课堂要有训练点

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要有训练的内容,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训练力量。集中在如下几个关键词上:一是“活动”,在课堂上常常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二是“积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我们无论怎样指导学生积累都不为过,“课堂积累丰富”是好课的要素之一;三是“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量减少“就课文教课文”的教学过程。

三、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文学味

11.尊重生命本真 呼唤真心语文 篇十一

全国语文名师在沪呼唤“真语文”

“真语文”针对“假语文”

“真语文”的概念源自教育部前任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年来,他四处奔走传播“真语文”。近日,他又把各地名师邀至上海,共同研讨如何把“真语文”教给孩子们。他说,“真语文”是针对“假语文”提出来的,具体说就是将语文教学中违反教学规律的杂质剔除出去。语文教学应当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已经84岁高龄,他呼吁语文界要远离“性骚扰”,直指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语文课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学习、传承、弘扬本民族的母语,这才是根本。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游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纷争之中,使得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时发生了异化,“假语文”也随之大行其道。许多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教师成为表演的主角,学生成为群众演员。

“假大空”拔高“思想性”

12.立足精神层面 回归语文本真 篇十二

关键词:语文,人文,活动,精神,摒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初阅读文章时, 打动我们的, 是文中的精神, 后来促使我们再回到文章的, 还是文中的精神, 或者说, 是文中的那种精神在特定的情形下唤醒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这虽只是一种感性体验, 但它反映了语文及语文学习的本质。可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 语文在本质上是一个矿藏。这个矿藏的外在表现是语言文字, 而在语言文字里面有极丰富的内涵, 有实用交际的, 有思想智慧的, 有精神品格的。他们也没有认识到, 语文教学正是让学生有效地探寻矿藏, 披沙拣金, 增强文化精神底蕴, 提高语文素养, 为人的全面发展打造精神的底子。如此, 其课堂教学以教材立意, 其教学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 其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

其次, 教学的总体思路和过程安排缺乏神韵。很多教师没有把一篇篇文章当作鲜活的东西, 去跟它交流, 跟它对话, 而是把它当作纯客观的处理对象作技术性解剖。这样, 就把某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奉为圭臬, 离开思维内核, 或冷漠地分析, 或机械地肢解, 或孤立地解读。

我们的教学必须树立学科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回归语文本真。

一、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这是语文教学的内核, 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以下两点。

1. 语文教师本身也是教材。

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教师的精神品格、学识品位、道德涵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广泛涉猎, 历练情操, 既要有广博的知识, 又要有较高的涵养, 以此影响、浸染学生, 以自身的精神魅力诱发学生去探求语文的精神魅力。第二、教师必须凭借自己的学识阅历去感受品味教材, 捕捉独特体验, 形成自己的认识, 并把这种精神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和学生一同营造能引起共鸣的教学空间。

2. 语文教学必须是一个实践性“对话”场。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 母语学习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实践完成, 这个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对话”。这里有三个方面, 即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有三组关系, 即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保障, 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主体和根本。

读者与文本作者的沟通与“对话”, 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 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 从而感悟其中的生命情志。如屈原遭人诋毁、报国无门的寂寞哀怨, 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自傲, 杜甫羁旅漂泊、壮志难酬的寂寥忧患等。另一方面, 学生又在这精神的洗礼中提高自己的思想, 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 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文本沟通对话, 能为学生提供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天地。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 移情化性, 促进其个性的成长发展。教师的教学说到底是想办法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以精神活动为立足点, 摒弃技术性操作

突出语文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离不开“技术”, 但教师不能把“技术”当作根本。好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是通过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好的教学技术, 是对内在精神活动的科学调动。这里有几个原则性问题:

1. 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 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

教学永远是一种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永远是动态的、鲜活的, 其间的机智也总是转瞬即逝的。教师教学活动正是在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智的过程中表现出灵性, 创造出生机。如果把富有灵性的东西束缚于某一种方式或模式, 那么, 教学是灰暗的。

2. 课堂安排必须着眼于整体感知。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我们都要“得他滋味” (朱熹语) , 要“得他滋味”, 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步骤去整体感知。而要整体感知, 就要品位是什么样的“滋味”, 但无论如何, 读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要紧的方法和步骤。立足文本, 用不同形态的读进行言语感知, 从而达到整体把握, 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3.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落实到实践层面。

语文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积淀、整合, 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真正的语言实践应与生活紧密相连, 与学生思想紧密相关, 并有真实信息输入或输出。只有学生的实践, 才有学生的自主;只有学生的实践, 才有学生的探究。

13.本真语文 篇十三

心得体会

梯门中学 侯昭安

2016.9.26

2016年9月24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在泰安市召开的由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协会举办中国教育梦——初中语文名师本真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活动邀请了4位全国特级为与会者呈现了精彩的课堂和高水准的讲座。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与讲座中,我感触很深。

四位教师的风格各异,但他们的专业理念都来自他们的教学实践。这些特级教师身兼数职:薛明,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江苏高考命题组成员,南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苏大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刘金玉,教授级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江苏高考阅卷组成员,江苏省333高端人才,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铁梅,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课题组指导专家,读而写语文学堂负责人,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严寅贤,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这些让普通的我望而不可及的专家,有着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他们这些理念都是来自他们的一线教学实践。他们用真实的课堂教学阐释独到的风格与理念,他们在讲座中传递教育理念的时候又以他们的课堂教学实例向与会者作细致而具体的讲解。好的教育理念源于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无不体现着些好的理念。这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这启示我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思索,才会有自我的不断提升。

他们的理念中无不体现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本真特质。刚听“本真”一词时,我并不是很清楚,就是现在让我说出它的概念来也不是很明白。只是初步理解为,学生要不断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能力。学生从小学学语文到高中毕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在公共场合说出合理的观点鲜明的一段话的能有多少人呢?就我自身经历来说,我觉得这样的人为数不多。是谁之过呢?是我们语文教师做得不够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失职。

语文教学风格多样,语文教师的风采也是各具特色。这4位专家各具特色,有幽默诙谐、和蔼可亲的薛明老师;有清新婉约的刘铁梅老师,有文质彬彬的严寅贤老师,有别样风彩的刘金玉老师,各有所长,教学各有风格,教学课堂却同样的精彩。他们在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作文教学发展的广阔空间。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不同,但在他们讲座中都提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就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措施,提到了“用语文教材教,而不是教语文教材”,共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给我了启发:语文学习是多方面,不是单纯地向课本索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应开拓语文学习的视野和学习途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起指导作用。

14.本真[范文] 篇十四

就此篇小短文,我认为焦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作为老师,便是教导学生,使其明理,使其明志。如果以微信红包来使学生对教学习作燃起积极性,师生之间因发红包来维持友好关系,那样的教学岂不是利禄场?

在中国教育史上,师生之间是纯粹而美好的,而微信红包如今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纽带,未免有些令人心寒。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多,大可不必使用这种手段来挽留学生。教育本清风亮节,如若这样做,功利气息可就污了这清高的职业,这崇高的教育事业也就变了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文章《师说》中提出了为人师者,本就是为学生解惑授道理的。在人的一生之中,唯有在校之日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其没有任何利名利禄,利害关系一类的存在,校园本就是单纯美好,没有勾心斗角的。可如焦老师这样做,校园便染上了铜臭气,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不是为了自己能够习得知识,而是为了能够夺取红包,这样的学习可还叫学习吗?不,这不是,这竟是一场为红包而进行的战争。

焦老师只想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但在方法上他选错了。红包这一做法让学生们太早步入了社会,习上社会风气,太累也太过令人感叹。学习是为自己,为梦想为未来,为了让将来的自己不去遗憾,不去痛心疾首,而为了钱财去努力去学习的人生未免不显得苍白可怜。

教育,崇高而伟大的一项事业,它在我心目中永远是单纯的,纯粹美好的。不应让金钱去污浊它!

为人师者,有千万种方法去教导好学生,教导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处世,他们的人生观。请放弃以微信红包来教导学生吧!教育,应质本洁来还洁去。

15.简约——探寻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十五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 有些语文课上得热闹非凡, 但静下心来细想就会发现, 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也没有明显提高能力, 华而不实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通病。基于此,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简约、朴实之路, 让教学更为精炼, 让教学更有效率, 让学生真正爱学、会学、学会。

一、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教学从备课开始, 备课从设置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准则。为了突出课堂内容的充实, 或是为了渗透各种技能、情感等, 很多时候教师被“三维目标”限制, 导致目标过大、过多, 远远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范围。在教学中, 我会从实际学情出发, 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目标, 让教学重难点突出, 做到有的放矢。

在《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 我将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南沙群岛的基本知识, 并感悟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 我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读准、读生动、读出感情。诵读是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秀美的南沙海景图在滚动播放, 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动听。之后, 我们一起感知南沙群岛之美, 对重点段落、句子进行了精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 南沙群岛是仙女撒下的珍珠, 这个传说美丽而动人, 正好与题目相呼应。有的读“茫茫南沙, 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 留下了祖先繁衍生息的烟火”, 他说这句话写得太好了, 前后两个句子非常对称, 高度概括了我们的祖先白手起家的片段。从读到思, 从思到说, 课堂简练而充实。

教学目标要明确, 不可模糊;要实用, 无须华丽;要简约, 而非臃肿。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小学语文课堂的简约之旅就开始了, 有了好的开头, 才能保证精彩的过程。

二、内容适宜, 主线清晰

从现实来看, 如果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内容, 在讲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历时花费十几分钟, 这样会导致课堂节奏拖沓, 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 根本抓不住本课的重点, 学生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探究文本, 品味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会选择适宜的内容, 做到层次明了, 主线清晰, 形式简约而内容充盈、生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中, 我为学生播放了《心中的故事》这首歌曲, 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 而后学生听了范读, 开始自读感知, 疏通大意。很多学生被文中的故事感动了, 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有的学生说, 这个故事从母亲生病住院时“我”帮母亲换床单开始, 作者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轻, 他很意外;有的接着说, 护士责怪“我”, 而“我”回忆了母亲担起的重担, 误以为母亲是一个大力士;还有的说, “我”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一抱母亲。理清了思路之后, 我问大家感受到了什么。马上有人站起来说, 伟大的母爱;又有人说, “我”对母爱的感恩, 对母亲的心疼;还有的说,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母亲慈爱、坚强, 儿子孝顺, 非常感人;还有的说, 妈妈给子女做了很多事, 无怨无悔, 子女长大了也应该为妈妈做很多事, 这就是爱的传承……

在教学中,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要让内容更加精炼适宜, 要确保流程顺畅, 重难点突出,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读、探究、发现, 学到“真学问”。

三、语言简练, 叩击心灵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要点燃心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 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的进行, 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叩击学生的心灵, 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要严谨且生动, 不能太过繁琐、枯燥, 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训练自己的课堂用语, 不能太过随意, 要贴近学生思维, 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嫦娥奔月》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和学生一起诵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趁机问大家月宫中的宫阙是谁的家?学生回答:“嫦娥。”我接着点拨:“那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什么要奔向这寂寞清冷之地?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你们知道吗?”学生积极回答, 有的说:“嫦娥很美丽, 和后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嫦娥很善良, 经常帮助父老乡亲。”还有的补充道:“嫦娥很勇敢, 敢与逢蒙周旋……”“嫦娥飞走后, 后羿呢?”学生说:“后羿很伤心, 赶紧追上去, 却怎么也追不上……”

在简约语文的理念之下, 教师的语言更要简练有效, 或者启发, 或者鼓励, 或者督促, 或者感染。每一句话, 都要做到与教学有关, 与学生的表现有关。

崇尚简约,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王道。总之, 洗尽铅华之后,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露出本真的面貌, 返璞归真, 扎实而生动、真实而自然、务实而灵动, 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特色, 让语文课堂散发清新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储美琴.简约:语文课堂的朴素追求[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上一篇:我的志愿作文400字下一篇:社团竞选十佳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