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共11篇)(共11篇)
1.回眸历史 篇一
回眸历史,凝望未来
宁阳四中
单铮
当二十世纪的钟声敲响,一轮红日在世界的尽头升起,耀眼的金光拼命撕扯着笼罩在东亚大国版图上的阴霾。云层很厚,但泱泱在国离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到一九零一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六十年匆匆走过。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然,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仍旧做着天朝美梦,到列强的皮靴下苟且偷安地活着。这是清政政府的失败,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有人说,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血泪史,古老的民族在炮火声中踉踉跄跄地奔向未来,沾染了一身的血。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危急之时,国难当头,一群志存高远的青年挺身而出,坚毅无畏地立在风口浪尖。就像李鸿章临终诗里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用手中的宝剑劈开云浪,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成为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
当清晨那灿烂的阳光梳洗着古老民族的妆容,当清凉的秋风吹拂着五星红旗,中华民人共和国巍然而立。和平之中;往昔那些峥嵘的岁月不能忘怀;虽已昭雪,国耻仍需铭刻在心。
当今世界,机遇虽众,挑战仍在。两年前,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厚颜无耻地提出将钓鱼岛国有化。随后,安倍晋
三、小泉纯一郎等人粉墨登场,修改和平宪法,美化侵略历史,大搞“撒钱外交”„„日本频频的小动作背后,是路人皆知的法西斯野心。与此同时,美国、欧盟对中国“鸡蛋里挑骨头”,菲律宾、越南声称对中国南海拥有主权。而现在,国内改革也已步入深水区。内忧外患之际,国防建设愈加重要。
“辽宁号”航里入列、舰载战斗机成功起降、战略导弹一代代更新„„国防军事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历史回眸,是为了凝望未来。做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怎能作壁上观?历史不会重演,国防建设必将踏上新征程!
2.回眸历史 篇二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总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始终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面对惨重的损失, 单个企业或个人难以承担, 有组织的经济补偿成为必要, 保险因而产生。在中国, 这种分摊意外损失的经济补偿手段, 其思想萌芽和原始形态可上溯至先秦时代, 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却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传到中国的。外资保险在近代早期究竟是如何入驻中国, 其发展呈何种态势, 对华商保险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外资保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之司空见惯的当今, 回溯其初入中国的这一段历史, 当别有一番兴味。
海上舶来
在世界上, 保险的源头, 一般认为是14世纪意大利的海上保险。11世纪后期, 十字军东侵后, 意大利商人曾控制了东西方的中介贸易。14世纪中期, 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北部出现了类似现代形式的海上保险。现在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保险单, 是一个名叫乔治·勒克维伦的热那亚商人在1347年10月23日出立的一张承保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船舶保险单。这张保单规定船舶中途发生损失, 合同成立, 则由资本所有人 (保险人) 支付一定金额;安全抵达目的地后则契约无效。但该保单没有订明保险人所承保的具体风险, 所以, 严格地讲, 还算不上是现代的保单。而另一组保险人在1384年3月24日为四大包纺织品出立的从意大利城市比萨到沙弗纳的保险单, 有承保“海上灾害、天灾、火灾、抛弃、王子的禁止、捕捉”等字样, 则已经具有现代保险的形式。意大利因此被认为是近代海上保险的发源地。
之后, 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展, 保险也就从意大利传至欧洲的许多国家。18世纪末期,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强国, 但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英国商人极力向中国广东及东南沿海其他地区走私鸦片, 并将保险作为保护鸦片贸易的重要工具。正如近代由西方侵略所带来的许多新兴事物一样, 外商保险在抢滩中国, 致力于谋求自身的侵略利益, 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的同时, 也不由自主地给中国带来了保险的崭新理念。
19世纪初, 当中国封建社会全面衰落时,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以及对中国的通商贸易和经济侵略, 为了保障在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英国的贸易商人率先出资在中国创办了保险公司。
西方保险业正式登陆中国始于1805年。这一年, 由英属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 (W.S.Davidson) 发起, 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清政府粤海关所在地——广州, 设立了第一家保险机构——谏当保安行 (Canton Insurance Society) , 该行由宝顺洋行与渣甸洋行轮流担任经理。这是迄今所知史载的中国最早的商业保险机构。1835年后, 谏当保安行实行了改组, 由怡和洋行经营, 改为谏当保险公司。
英国的捷足先登为它在近代中国保险市场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正所谓一步领先, 步步领先, “就各洋商保险公司而言, 无论在历史方面及实力方面, 当以英商为巨擘, 凡各种营业之经营, 及保险费价率之厘订, 均操于英商之手, 其他国籍保险商, 无不惟其马首是瞻。”此后, 外商保险机构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保险业已成为上海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上海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保险业的中心, 一直无可撼动。
强势垄断
近代之初, 成功抢滩的外资保险机构开始在中国沿海主要口岸城市安寨扎营。鸦片战争后,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外资保险一度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它们蓄意抬高保险费率, 甚至无理拒保, 从中牟取暴利。
轮船招商局首航时需要办理船舶保险, 洋商保险行为了压垮襁褓中的中国航运业, 始则借口“伊敦”轮悬挂中国龙旗和局中双鱼旗, 拒不承保;后经再三洽商, 英商怡和洋行、保安行才勉强同意, 但承保条件极为苛刻, 不仅只允许各保1.5万两, 而且只限保15天, 但年保险费率竟高达10%, 近乎敲诈。1875年4月, 招商局“福星”轮在黑水洋被怡和洋行附管的“澳顺”轮撞沉, 溺死63人, 损失漕米7000余石及其他物资一批。经上海道与英领事会审判定, “福星”轮的损失由“澳顺”轮负责赔偿。但由于肇事的“澳顺”轮船主事后逃逸, 招商局无法追得赔款, 最后只好自行垫付抚恤金, 因此损失惨重。
作为外资保险进驻中国的第一站, 广州最早受到保险知识、观念的浸染, 但是外商对保险市场的操控一样严重。外商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 在条约特权的庇护下, 一方面对华商投保者限制极严, 一方面肆意抬高保费, “每千元保费达五六十元, 外加经纪佣金若干”, 但保障却甚为有限。如:外商火险条款规定, 遇所保动产如货物、家具等着火燃烧时, 必须等候“燕梳公司”派人到达现场后, 始准搬迁, 否则公司不负赔偿之责。为了能向保险公司领取赔偿, 保户在火灾发生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物化为灰烬。外商保险还恣意曲解保险条款, 在意外发生时蛮横拒赔, 广州东堤的“广舞台”大戏院为清末邓亚善、李世桂等人集资创建, 建筑新巧, 台能转动, 耗资颇巨, 座位2000多个, 规模为当时各戏院之冠。外商边尔佛素火险燕梳公司多次派人游说, 购买了3万元火险。不久, 戏院被火焚毁, 只余招牌“广舞台”三字。承保商到现场查勘时强词夺理, 说邓亚善购买的保险是保“广舞台”三字, 现三字未烧毁, 不予赔偿。更有甚者, 一些公司在遇巨灾损失时, 撤除招牌, 一走了之。而当华人因保险赔偿问题与外商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时, 地方官吏往往偏袒洋人。
外商的百般压制和歧视刁难, 刺激了一部分官僚、买办开始考虑自办保险。1871年, 前福建台湾道吴大廷禀报李鸿章, 称创办招商局“窒碍难行者有五端”, 其一即“保险难”:“外国洋商, 船有保险。……中国无之, 谁肯以重资轻于尝试?”而要解决“保险难”的问题, 只有“自立公司, 自建行栈, 自筹保险”一法可施了。1875年, 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
在近代, 外资险企本身资本雄厚, 再加上有条约特权的庇护, 形成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绝对垄断。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胡咏骐在1937年讲到, “查今日国内全年所出保费, ……惟约有四千万元, 其中国人自营公司所收之保费仅约十分之一, 即四百万元。换言之, 其余三千六百万元之保费, 悉为洋商公司取之以去。”民族保险业在商家数量、资本总额和保费等方面均明显弱于外商, 因而丧失与外商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中国公司受保区域, 不过国内通商各埠。外国公司其分公司遍于全球, 且在中国内地营业自由, 有权利而无义务, 如保单收条印花税之类, 概不担任, 华商公司则有捐税债券, 重重缴纳, 不胜需索输将之苦。”众多外国保险公司委托洋行设立保险代理处, 这些洋行不仅资本雄厚, 而且存在时间长, 熟悉中国商情, 因而能凭借其优势占据中国相当一部分保险市场。1939年《中国金融年鉴》对民族保险公司有一统计, 跟外国在华保险业相比, 民族保险业所处的不利地位显而易见:“……三十八家保险公司之资本, ……达五百万元者, 计仅中央信托局保险部一家;达三百万元者, 表面上虽有太平保险公司及中一信托公司二家, 惟中一公司之资本三百万元, 仅系一部分用于保险事业, 故实际上仅可以一部分视之。达二百五十万元者, 有中国保险公司一家;达二百万元者, 有永安人寿、四海通两家。在一百五十万元左右者, 有永安水火、上海联保水火两家。一百二十万元者, 有先施保险置业一家。资本一百万元者, 有中国天一、安平、香安、泰山、联泰等五家。五十万元至七十万元者共凡十四家, 其余十家, 资本均在二十万元至四十万元之间。”这与外商保险公司资本“动辄超过千万元”诚不可同日而语。
诱导示范
外资险商挟其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 来华开展业务, 一开始就占尽先机, 进而迅速形成了对这一新兴市场的强势垄断。同时, 它以崭新的经济样态向国人传递保险的知识和观念。在外资保险诱人利润的刺激之下, 民族保险业开始破土而出。
1875年冬天, 清廷北洋大臣、洋务派首脑李鸿章准由轮船招商局总局筹组保险招商局, 由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会办徐润等发起招股集资, 保险招商局得以成立。这是国人自办的首家保险企业。它的成立, 从根本上改变了外商独霸中国保险市场的格局, 为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因此, 上海英国领事麦华陀在1876年的商业年度报告中, 将保险招商局这一“纯属华商的保险公司成立”列为1875年度世界“保险事业中两件大事”之一。
为了扩大保险业务范围, 1878年3月, 徐润等人又发起创办了济和船栈保险局。济和船栈保险局后改称为济和水火险公司, 续招股本50万两, 保客货兼船险。1886年, 仁和、济和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合并后, 公司实力大增, 资本达100万两之巨。
在其影响下, 多家华商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在香港的有1877年成立的安泰保险公司, 1880年成立的常安保险公司, 1881年成立的万安保险公司, 1899年成立的宜安水火保险公司;在上海有1882年设立的上海火烛保险有限公司。进入20世纪, 华商保险公司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发荣滋长起来。
在民族保险业的初创中,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买办。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中介人物, 买办自身的独有条件使其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拓荒者。在19世纪附股外资保险的华商中, 买办就是其中的主要力量。而正是在附股活动中, 买办接触和了解到大量的保险知识, 并获得广阔的经济视野。特别是在洋行工作的个人经历, 使得他们有条件大量接触西方新式的经营理念, 对洋行内部的管理及保险业运行机理有着较深的了解, 如, 唐廷枢在任招商局买办前就是怡和洋行的总办, 唐廷枢就是带着“在东方一家第一流的外国公司任职时获得的丰富而广阔的经验”, 到招商局走马上任, 创建保险招商局的。
外资保险的影响还体现在为华商保险业提供现成的保险文书及经营规则的模板和借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华资保险业的运营规则、保险文书等均来自外资保险业, “所有一切章程单据, 大率皆以英文为主”。就连寿险所必须的死亡率的计算也都是参照和借用外国的, “在中国是没有死亡统计可言的, 因为国内各地从来就没有办理过精确的出生死亡登记的事件。在中国的人寿保险公司, 不论是中国公司外国公司, 都是用外国的死亡表做根据, 而以普遍卫生状况、气候、传染病症、瘟疫等为标准, 而增加其死亡率的估计。”
但是, 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外保险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习惯的不同, 华商保险界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展开了争取保险文书改用中文的斗争。1937年1月11日, 国民政府终于公布《保险业法施行法》, 其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险契约应用中国文字, 其并用他国文字者, 以中国文字为准”。但“八·一三”事变爆发, 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修订的《保险业法施行法》却无法施行。抗战胜利后, 有些保险公司已改用中文火险保单, 但许多公司还是中英文并用。保险条款和规章彻底取消英文, 完全改用中文, 则是解放后的事。
从1805年英国谏当保安行进驻广州开始, 外资保险在中国走过了两百余年的历程, 其间虽然经历过起伏、曲折, 甚至停顿, 但时至今日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望外资保险在近代早期所走过的路, 也颇耐人寻味, 且发人深思。
绝对垄断
3.回眸:无法忘却的平民历史 篇三
[关键词]故土依恋家族奋斗爱情追求家国情怀
相机的发明使人类流动的生命可能定格,影视的普及使人类逝去的历史获得梦幻般的重新演绎。作为电视类型剧中重要的一支,历史剧在我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得到了充分发展。优秀的历史剧备受观众青睐。但是。综观国内电视荧屏,帝王将相、汉瓦唐宫,历史剧的镜头几乎无一例外地聚集在这些封建统治者身上。历史被简化为少数统治者之间权利倾轧的结果,被幻化为宫廷内部的荒诞传奇,这显然有悖于唯物主义历史史观。忽视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基本事实。把人民群众搁置一旁而去创作历史剧,无疑是影响当代历史剧主题深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电视剧《闯关东》的成功首先就来源于编导者正确的历史观。《闯关东》把镜头聚集在平民身上,再现的是平民历史,讲述的是上世纪初闯关东大潮中以平民朱开山一家为代表的家族奋斗故事,时代风云、家族奋斗、民族传奇在剧中互渗互透,融为—体,彰显着该剧的平民历史主题。
一、故土依恋中不绝的桑梓情怀
《诗经·小雅》有曰:“唯桑与梓,必恭敬止”,后人又云:“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中华五千年文明于人民心上烙刻下浓厚的家国情怀,故土之思、家园之恋逐渐沉淀为民族潜意识,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挥之不去。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在国人的意识里除了新生与希望外,更带上一层深深的无奈与浓浓的悲凉。闯关东也实出无奈,如果不是社会动荡、灾祸连连,如果不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但凡有一条生路,也不会踏上这条路啊!”这是《闯关东涮中那朴实的村民心理的真实表白。万般无奈中,接到朱开山托人捎回的信,确信了自己家里的“山”没倒,自己将带着三个儿子去关东找他,文他娘是何等的兴奋,刚经历了沉重打击、几乎绝望的心又重新燃起希望,开始新的憧憬。可是,当真正要带着儿子背井离乡、开始远行时,这个豁达、坚强的女性变得感伤、忧郁。她缓缓走出家门、轻轻扣上门扉、依依地四面环顾、“人不在家,门是锁不住的”朴素的智慧、走到门外的台阶下,她何以不需转身就知道风把门吹开了,叫儿子再去扣上门?她是在用心听、用心看,她是真心地依恋着这片土地啊。这一切,被编导者以诗化的镜头叙说着,平实中已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走上村口的马路。她提议向着老家磕个头,身后是墨色的山峦、脚下是枯黄的秋草、眼前是山脚下残破的小村落,母亲神情肃穆,叮嘱儿子们“这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地方,一辈子都不要忘了”。沉重地三鞠躬,母子四人跪拜故土,高亢唢呐声首先打破了村庄的平静,紧接着却是缠绵忧郁的调子在山间缭绕。那高亢之声着实令人惊心动魄、而那缠绵之调又在诉说着人们无奈中的愁肠百结。于是,《闯关东》一开篇对国人桑梓情怀的表达就带着诗的情感、诗的韵味,也有着诗一般动人的力量。
二、家族奋斗中喷薄的生命原力
《闯关东》整剧的叙事线索,是义和团英雄朱开山一家的家族奋斗历史。从朱开山只身闯关东挣下那份不薄的家业、到文他娘带着儿子几经颠沛流离闯荡关东:从朱家村到元宝镇再到齐齐哈尔,从淘金、种地到伐林、开菜馆再到山河煤矿:从饥荒到温饱再到小康,每一步都是艰险都是血汗,每一步也都是坚强都是不屈的奋斗。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民族的生命原力一再喷薄。大山深处的老金沟,是欲望与死亡之谷,劳苦的淘金人在那里用生命淘来了金沙,又为这些金沙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大金粒、老烟,坟冢座座埋葬了他们简单的渴望——运金回家,置几垧好地,养老婆孩子:青山白雪昭示着官、匪、商互相勾结,又互为阵地。各自妄想独吞淘金人劳动果实的无尽欲望以及在这欲望驱使下惨绝人性的罪恶。只有如朱开山这样的强者才能在周全考虑、周密布局下实现自己的愿望。运金回家,完成一个异乡闯荡者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原始资金积累。元宝镇种地,抗旱斗天,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那片油绿,光膀子的男人挑水浇地,一切都是热辣辣的生命力,是为了生存战天斗地的雄奇伟力。齐齐哈尔山东菜馆。与恶绅霸商斗智斗武。几经较量,朱家几乎被逼上退走逃离的绝境。但坚强与智勇给了他们最后的力量,斗倒五爷,绝处逢生。
三、儿女情长中永恒的爱情宣言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神话,认为“爱欲(情欲和性欲)其实就是被分开了的本质力求被恢复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瓦西列夫在《解读情爱》中则说:“爱情是男女之间由于爱慕而产生的强烈的倾慕之情。”正是这对整体的追求,正是这份倾慕之情的吸引,延续着人类生生世世、绵绵不绝的爱情主题。爱情的本质是相同的。然而,由于民族、地域的不同,爱情的表达、呈现却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在中国民间传唱中,我们既看到南朝女子。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的纯情与委婉,也看到了北朝女子“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的坦率和火热。《闯关东》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山东灾民,因此,电视剧里描绘的中国北方汉子和女子之间坦率炙热的爱情。不是爱情小夜曲,是一篇篇爱的宣言。
观者首先为鲜儿的坦率执着震撼,一个正待出阁的新嫁娘,一袭红妆,跪在父亲面前,“我和传文哥从小到大,根叶相连。这辈子断不了了。”——大胆、热烈,这是北方女子对纯真爱情的呐喊。断桥下,村口老树旁,面对犹疑不决的传文。鲜儿主动提出一起闯关东,“俺迟早还不是你家的人,铁了心了。”被父亲锁闭闺房,鲜儿无奈之下,跳窗而逃,这份对爱情的热辣辣的追逐令人动容。观者亦为秀儿对传武的执着追求和痴心守候感动,无论是直截了当的表白、死缠硬磨的迎合。还是死心塌地的等待、委曲求全的付出。令人感动的是那样软弱的外表下蕴藏的这样炽烈的爱的火山。而这座火山没来得及爆发就被时代的悲剧卷入地心,又实在令人心痛。此外。朱开山和文他娘老两口之间饱含着平民生活气息的水乳交融的爱情与亲情也令人感到真切生动,玉书和传杰从两小无猜的童年友情到两心相知的儿女私情,电视剧中一切爱情篇章都与“闯关东”“闻”的精神交融。在这群闯荡求生存的山东儿女身上再加一分精神闯荡,彰显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怀。
四、国恨家仇中不屈的民族脊梁
舍生取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史成就了家国一体的民族意识。每当国家遭遇外来侵略,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往往转化为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聆听历史。抗金名将慷慨高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爱国文人至死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振臂高呼“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巾帼英豪痛下誓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闯关东》里没有这些威名赫赫的英雄豪杰,但《闯关东》给观众最大的震撼正是剧中平民主角在国恨家仇中不屈的民族脊梁。
作为义和团英雄,朱开山对日本鬼子杀戮同胞的惨绝人寰的兽性有着深刻的记忆和仇恨,因此,本来不支持开煤矿的他,一旦知道子辈们是在跟日本人争夺山河煤矿的开采权时。当即没有了犹豫,三杯酒敬矿业厅长,感谢他“没有忘了中国人的良心”,并豪言决心“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自个办,小日本鬼子滚他娘的一边去”。切铁路线,提高运价,减少车皮,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妄想通过种种阴谋手段,阻止山河煤矿的生产,朱开山运筹帷幄,坚决果敢。最后,森田物产通过朱家养子——龟田一郎注入大笔资金,成为煤矿的控股人。山河煤矿和森田物产双方对峙法庭时,朱开山有意将年幼的孙儿带上。因为他要让孙子看看“卖国贼是怎样出卖山河煤矿,是怎样出卖国家的?”他要让孙儿记住这国恨家仇。法庭外与森田面对面,他镇定自若:“中国还是中国人的,你们日本人还得回去。你们走的时候,这儿将留下一片片日本人的尸首,全世界的人都会骂你们。”他神情肃穆。语调不高,声音不大,但给人一种难以抑制的坚定的力量。最心爱的儿子战死沙场,他深明大义,“传武是为打小鬼子才死的。是老朱家的光荣。”当森田总裁最后来到朱家,摆明了他日本陆军军官的身份时。他下定决心,亲手宰了森田。国恨家仇一起报。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小小院落,最终横七竖八地躺满日本鬼子的尸首,令人拍手称快。
编导有意将朱家老二传武战死的场面与老三媳妇生产的情景交替演绎。在漫天火光中,传武倒下了:在枪炮声声中,朱家第三代降生了。虽然,这里的象征意蕴不无模式化之嫌,但是,编导用镜头给我们呈现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真理实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此外。矿业厅姚厅长、民族资本家黄老先生还有梁法官。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也时时保留着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良心。尽一己之力支持了朱家的爱国之举。他们共同构成这幅民族脊梁的伟大浮雕。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赋予它中庸和谐的民族性格。这是怎样的一群国人,诗书之邦的文化源流将温良恭俭让注入他们的血脉,可是在遭遇国破家亡时,这个民族“如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将在沉默中灭亡。”他们选择了爆发。选择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于是,他们成为真正的民族脊梁。
4.回眸历史 弘扬五四精神 篇四
面对五四青年节的到来,不由得让我们回顾当年的历史。青年节源于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起因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通过五四运动,我们不得不思考它所带给我们的意义及其影响。这场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其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他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还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在此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之际,希望蓬勃如昔的五四精神可以给我们的民主建设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国家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回眸历史 弘扬五四精神
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 篇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1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上: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上: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措施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上: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上: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的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将均田制下的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3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间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4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
1.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等。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2.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6.回眸历史 篇六
共 5 页
选修专项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1.(2015·南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为内容,第二、三句为影响,从中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2.(2016·长春质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
——乾隆帝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
第 2 页
共 5 页
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解析:第(1)问,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张之洞持肯定态度,而乾隆帝和付义汉持否定态度,其理由从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去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可取之处。
答案:(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理由: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看法:第二种是否定。理由: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
(2)可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3.(2016·商丘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材料二“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材料三“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三方面总结;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要从市场经营、经济政策、关注民生几个方面去分析。
答案:(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
第 3 页
共 5 页
负担。
(2)看法: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用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三处省略号分层,注意每一层的漕运方式,从其方式的变化中总结漕运改革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得出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再结合所学,从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商业的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1)特点:从海(水)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官军就近兑运;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
(2)作用: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稳定;减轻人民的负担,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漕运的畅通,带动商业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5.(2016·临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第 4 页
共 5 页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解析:第(1)问,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一个奇特现象”是指: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学习西方,如废藩臵县、殖产兴业,直到生活习惯的西化;但同时也要保留本国的传统文化,如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现象。
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
(2)理解: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
6.(2016·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之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变法失败的认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
第 5 页
共 5 页
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等信息归纳总结。第(2)问,结合所学,据“朕之权力实有未足”得出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据“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得出缺乏改革环境;据材料二“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得出不讲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乏经济基础、维新派力量弱小、忽视民众力量等。
7.回眸历史 篇七
历史长河———解放前常州金融业发展缓慢而无序
常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 货币流通的历史悠远, 621年 (唐朝武德四年) 铸造的“开元通宝”就曾在这里流通;常州的典当业起始于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 , 银钱业起始于清光绪年间, 银行业起始于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 , 保险业起始于1923年 (民国2年) 。金融业的发展, 深刻影响着常州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与常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清代咸丰以前, 常州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白银;随着商品经济日趋发展, 出现了银元、铜元、银行兑换券的混合流通;1933年废两改元, 白银退出流通;1935年废除银本位制, 推行法币, 期间由于常州未设中央银行, 由伪中储券代替流通;1945年法币在常州全面流通;1948金圆券取代法币在常州流通。国民党时期一次次的币制改革, 给常州带来了通货急剧膨胀、币值惨跌、物价飞涨, 常州人民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正本清源———解放后常州金融发展稳健而有力
1949年4月23日, 常州解放, 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当时已奄奄一息的旧金融银行业, 常州金融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同年6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常州支行成立, 货币流通统一于人民币, 标志一个崭新的货币体系已经形成, 为建立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 为新民主主义经济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对常州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国初期的常州一穷二白, 地方经济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 银行依靠国家的政策法令, 把吸收存款作为“生存之本、经营之本、效益之本”, 人民银行常州支行建立后, 既负责金融管理, 又承担金融业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常州金融呈现出20世纪以来首次良性的发展态势, 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通过广泛开展收存揽储、畅通汇兑、多方吸纳等方法, 最大程度的集聚资金, 支持了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五时期完成的金融体制改造, 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人民银行垂直管理体制使得国家开始真正有效地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彻底进行, 国家计划的实施成为可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和协调, 所以也明显地表现出其调控经济的优越性。
大跃进时期常州金融出现了动荡的局面, 1958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决定》, 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放松了对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 银行执行“生产多少, 贷款多少;收购多少, 贷款多少;哪里生产、收购, 就在哪里贷款”, 经济盲目发展, 制度多变, 权力盲目下放, 信用控制失败, 出现许多失误。1962年3月,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 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 (即银行工作六条:收回原下方的一切权力, 银行业务实行严格的垂直领导;严格信贷管理, 严格信贷计划;划清银行资金和财政资金界限;加强现金管理, 严格结算制度;加强各级银行的工作制度, 加强各级银行同当地党委联系;严格财政管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银行加强了信贷管理, 停止了“全额贷款”, 促使国民经济转入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运行轨道, 1965年常州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10691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20336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金融业再次受到冲击, 银行鼓励无息存款, 认为利息是剥削阶级的产物, 使群众储蓄积极性受损;国外保险业务、侨汇业务受到冲击较大, 认为是为外国资本家服务, 异常冷清。1968年, 人民银行常州市支行实行军管、“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50%的员工“上山下乡”和到农村“安家落户”。1970年常州市财政、税务、银行大规模的合并, 银行难以自成体系, 金融政策贯彻执行障碍重重, 长达十年动乱对常州的金融业冲击较大。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即使在这风雨如晦的年代, 常州金融业没有出现动荡不堪的局面, 企业和储户的利益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资金的融通、结算、运行功能并没有丧失, 对保证当时国民经济的艰难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常州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1978年12月,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1979年建设银行常州市支行、中国银行常州支行和人民保险公司常州市支公司设立, 1983年农业银行常州市支行设立, 1984年工商银行常州市支行设立, 1983年9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1984年1月1日起, 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至此, 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形, 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商业银行的职能开始逐渐明晰, 业务范围开始扩大, 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建立, 资本市场开始发展, 股票交易, 期货等陆续规范, 使金融体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并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6年1月,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使中国银行业监管向法制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月, 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决定, 常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5个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至此, 常州市的金融业正式步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1988年建立交通银行常州支行;1986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 1991年成立常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联社, 常州市城市信用社的发展步入正轨;1993年12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常州市专业银行的发展正式定位于商业银行;1994年农业发展银行常州市分行成立, 标志着政策性银行体系基本框架建立。
1998年11月,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和分业管理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03年12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常州监管分局设立, 正式形成了中国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格局。定位于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在几番变革后, 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 同时,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全方位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 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金融分工监管体制形成, 常州金融业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改革开放以来, 金融体系由改革开放前单纯银行体系发展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体系, 金融集中财力, 极大服务了常州的经济建设,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 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7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新增高效农业14.1万亩, 建成高标准农田10.9万亩;三次产业结构为3.4︰56.0︰4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6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37元;企业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继续保持在97%以上, 跨入全国地级市相对富裕城市前10名。2010年末, 常州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550.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3011.67亿元,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继往开来———常州金融业发展前景光明而美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常州的金融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支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加快金融改革创新, 突出“六个支持”, 着力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科技创新、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对外贸易的力度;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竞赛”活动, 以扩面为核心, 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向县域推进、向基层推进、向小微企业倾斜。以“民生金融惠农”工程为平台, 加快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产品体系, 有效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落实《关于金融支持“一核八园”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强协调管理, 加大科技创新政银企对接, 推动设立科技银行, 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以“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为载体, 加大融资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 促进金融支持就业创业和保障安居等民生工程;坚持“绿色金融”理念, 推动金融创新支持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确保全市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 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又好又快发展。
8.花鸟画的历史回眸 篇八
关键词:花鸟;历史;萌芽;成熟;发展;繁荣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8-01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之一,是指描绘花卉、草木、竹石、鸟兽、虫鱼等动植物形象的绘画。
历史是前人社会实践的记录与经验总结,它是一面镜子,可以烛照现实。对花鸟画历史进行系统化的回顾与研究,可以为当下花鸟画的创作提供有益的艺术助力。为此,本文對此进行尝试性研究,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花鸟画的历史,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来进行分层次的系列化解读与研析。
一、花鸟画的萌芽期
花鸟画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它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从远古社会一直到商、周、先秦、秦、汉、魏、晋,历史比较漫长。
从考古发现的远古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上面还有简单的花鸟图案,这可视作花鸟画的雏形。
经商、周、先秦、秦、汉的长期孕育,到魏、晋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画科,花鸟画算作完成其孕育期。
东晋的顾恺之,善画神仙、佛像、山水、禽兽,其中的禽兽画,属于花鸟画的范畴。南朝宋的陆探微,也善画山水、蝉雀、马等,其中的蝉雀、马,也属于花鸟画范畴。这两个人在中国画史上合称“顾陆”。
二、花鸟画的成熟期
花鸟画的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它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从隋到唐、五代,其中尤以唐代最为重要。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期,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绘画、书法、雕塑等各种艺术,都全面发展。花鸟画在这一时期也自然成熟。据唐人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一书所述,唐代的花鸟画家应有十余人,其中的边鸾被美术史家奉为花鸟画始祖。他的花鸟画以工笔重彩见长。而殷仲容则用水墨画花鸟,以墨色兼五彩。两人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此外,还有曹霸、韩干等人,以画马著称。五代时花鸟画又出现“黄派”与“徐派”两大艺术流派:“黄派”创始人黄荃,以“勾填法”见长,属工笔派;“徐派”创始人徐熙以写意见长。这两派后来演变为花鸟画的工笔、写意两大流派。
三、花鸟画的发展期
花鸟画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它的发展期。这一时期从宋到元、明。
北宋前期已有专门的画院,由黄荃之子黄居寀掌管,其代表作《山鹧棘雀图》,继承黄荃工笔画风。北宋后期崔白等人则以水墨野逸画风著称,崔白的代表作《塞雀图》展示其艺术风格。宋徽宋赵佶的《瑞雀图》《芙蓉锦鸡图》等,属工笔画风,而他的《斗鹦鹉图》,又属写意画风。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兴起,以竹梅兰菊“四君子”为重要题材,其中又以文同为代表,有《墨竹图》传世。
到元代,写意花鸟画更为盛行,代表人物是何九思,他强调绘画与书法的相通相会,主张“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指汉隶)法,或用鲁公撇。”[1]有《双竹图》《墨竹图》传世,其《墨竹图》上的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韩坤。”令人称道。
明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画家有边文进、吕纪等;写意花鸟画代表画家有孙隆、林良等。中后期的徐渭与陈淳,艺术成就更高,影响也更大。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图》《杂花图》《牡丹焦石图》等,创造出大写意的画法,展示出惊世骇俗的才气。陈淳的代表作《山茶水仙图》《秋葵图》等,展示出淡适恬静、简洁自如的画风。
四、花鸟画的繁荣期
花鸟画的第四个历史时期,是它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包括清代与近代。
清初花鸟画代表人物是朱耷,代表作有《荷花双鸟图》《孔雀图》等,多表现孤傲愤世之情,追求神似。而恽格则追求形似,并创造出不勾勒细线的“纯没骨体”。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创新力度较大,其中以郑板桥为代表,代表画作为《兰竹图》《衙斋竹图》《墨竹图》等,是他高风亮节人格的写照。
近代花鸟画画家有吴昌硕,继承徐渭大写意长的传统,被推为上海画坛领袖,代表画作有《墨荷图》《紫藤图》《桃实图》等。他的作品“诗书画印一体,笔画饱满,气势雄健。”[2]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P310。
9.回眸历史 篇九
选修系列
专题16 1.(2017·广州模拟)(15分)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7分)(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8分)2.(2017·中原名校联考)(15分)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
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中苏轼认为“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说明反对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材料中王安石“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说明两人争论的焦点是科举制是否需要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第二小问理由,从材料看苏轼的理由,材料“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得出反对设立学校,由材料“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得出改考经义违反旧法,王安石的理由是从材料“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得出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从“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得出注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第(2)问第一小问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主张考查经义策论,并且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目的,是为改革培养人才。
答案:(1)焦点:科举考试是否废除诗赋取士。(2分)苏轼的理由:认为兴学浪费民财;改考经义违反旧法,不宜改制。(3分)王安石的理由: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3分)(2)改革:废除诗赋取士,主张考经义策论;兴建学校。(4分)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3.(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
——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
材料二 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
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
——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中“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中“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利于改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可知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一中“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可知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中“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可以看出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做到赏罚分明”可知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根据材料二中“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可知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根据材料二中“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可知考核方法操作性强;根据材料二中“……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可知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
答案:(1)背景:官员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6分)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3分)(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4.(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
——阿尔德伯特、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可知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根据材料中针对服务的对象“童工、老人、妇女、工人”可知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根据材料中条例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可知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根据材料中“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可知改革成果有限。第(2)问根据材料中“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得出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角度);根据材料中“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得出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思想),这同时与工人运动密切相关,与民主制度的完善相关(政治)。
答案:(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6分)(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答出其中四点即可)(9分)5.(2017·海南卷·24)(15分)材料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当时农村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材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农民自发行动;“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到全国推广;“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政策上由限制到予以肯定。第二小问意义,当时看,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长远看,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0.高一作文:回眸 篇十
高一作文:回眸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岁月的车轮无休止地转动着。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哺育出生生不息的万物。世界万物都在变化,唯有不变的是家。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我们在俯仰之间将变为陈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坎坷时常让我们留恋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我们不是哲人,但我们有爱;我们不是猛将,但我们懂得捍卫;我们不能掌握幸福,但我们有家。浮起沉落之中,几度春花秋月,几时梦魂萦绕的地方,家都在为新的远航而准备满载的信仰。
拿破仑再铿锵的铁骑也跨不出法兰西帝国的土壤;普希金再坚忍的毅力也踏不上大海的岸,唯有对家的感情任凭千山万水,永不退却的是坚定的信仰,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念着它。
就是加利福利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河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比不上家乡日暮时点起的一束橘黄的灯光。只因为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家乡时而氤氲的天气,路边石缝间长出的杂草,河边依依的柳枝,一切都是那样和谐、美好,即使没有卢浮宫的神秘,艾菲尔铁塔的高大,但我们有乡村小镇的温馨。
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我们能坦然微笑着路过,有着生活拼搏嬉戏过的地方,这就是家。
看望过去,那是心灵的脚步停驻过的地方;那是人生的舞台挥洒过的地方;那是勤劳的双手打拼过的地方;那是自己的土地播种过的地方,这就是家。家让我们眷恋过去,有着甜美的回忆;家让我们体会现在,有着亲人的问候;家让我们相信未来,有着坚定的信仰,是它让我们困难时勇往直前,是它让我们悲伤时恢复信心,是它让我们失败时重振雄风。
一切的美好都来自争取,一切的成功都来自拼搏,而一切的幸福都来自于家。
11.回眸眼影色 篇十一
眼影中含有什么成分眼影的基本成分有:粉(滑石粉)、蜡(如蜂蜡)、油(如硅油、石蜡油)、粘合剂、水、防腐剂和色素。若是珠光眼影,其中还含有珠光剂。几年前曾有一些眼影因含某些微量重金属,可能导致人体中毒或皮肤过敏而引起争议。目前的眼影只用合成色素,并有一层油膜保护,可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这种新型眼影易于涂抹,又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使用眼影的目的眼影的主要功能是强调眼周的自然阴影效果。化妆时通常先涂胭脂,后上香粉,最后再画眼线、涂睫毛油。至于眼影是选择单色还是多色,以及涂的厚薄、深淡,应取决于你的服饰颜色、个人风格以及将要出席的宴会场合。不要管身边正流行什么化妆,也不要在涂眼影时(至少是在选择眼影的颜色上)盲从潮流。这并不是要你冒一下险,而是眼部化妆可让喜爱标新立异的人以大显身手的机会。但要记住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最有魅力的色彩以及适应各种流行的技巧,以充分享受化妆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
眼影有哪几种眼影通常分为粉状眼影、霜状眼影及眼影笔等几种。其中眼影粉是最常用的,颜色也最为丰富,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只需一个海绵头眼影扫或是扁而宽的眼影刷就可以了。如果时间较仓促或不需对眼影进行精雕细刻,可简单地用指尖蘸些颜色抹在眼睑上即可。但必须提醒的是,戴隐形眼镜的女士在涂抹时千万别让眼影粉的粉末落入眼睛。此外,眼影粉中的白色、乳白色以及淡粉红色大多是用来提亮的,叫明亮剂。
霜状眼影通常装在小盒或软管里。如果对眼影无特殊要求,则只需用指尖抹一抹就行了。由于霜状眼影很容易干,使用时一定要抓紧时间,否则难以修改。戴隐形眼镜的女孩最合适涂用这种眼影。
眼影笔酷似一支又粗又钝的铅笔,可用来画粗线条,也可用眼影刷、眼影扫甚至手指把画痕擦掉。所以,眼影笔对经常外出旅游的女士是十分不错的选择。
应如何涂抹眼影首先,眼睑上不应有太多的油脂。如果有润肤霜的痕迹,不妨用化妆海绵或化妆纸巾擦掉,然后用粉扑或粉刷在眼睑处轻刷几下(粉扑或粉刷中剩余的粉足够用来刷眼睑)。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美容师一般会用粉底和蜜粉来调整上眼睑眉毛处以下的肤色,颜色一次不要涂得太多,应反复涂抹。需要强调的是,涂抹前应先把眼影扫放在手背上擦一下,或者把海绵头弄湿在纸巾上压一压,以去掉多余的颜色,可防止颜料碎屑落在脸颊上。整个过程中应注意眼睑边缘的颜色是最强烈的,而这种颜色眼影的起点应放在眼睑中央而不是内眼角。涂抹时可从眼睑中央逐渐向外眼角加深,再用眼影扫将剩余的颜色抹在内眼角,以使整个眼睑色彩均衡。通常情况下应轻轻地向上方斜勾,使眼睑外沿略向上翘。最后再扑上透明蜜粉,使眼影保持的时间略长一些。
眼影的调色技巧眼影色彩在涂抹选择时,大致有以下几条基本规律:
1.内亮外暗,过渡自然,突出外眼角,使眼睛显得大而亮。但眉间距较宽的人不宜采用此法,否则会给人一种两眼分得过开的感觉。
2.上亮下暗。无论用什么颜色,都应该做到眼睑边缘颜色深,靠近眉毛处颜色浅。
3.在眉毛下涂明亮的眼影(明亮剂),能使眼睛炯炯有神。但有时会显得不太自然,所以最好用于晚妆,白天化妆只需涂上一层薄薄的普通眼影。
小眼变大的眼影涂抹小花招
1.上眼皮打上深色眼影。如果眼睑其他部位不化妆,采用此方法效果会更明显。就是把颜色涂在上眼皮稍偏上的地方,然后再从下往上轻轻地擦拭。但如果眼睛原本凹陷较深的话,用此方法会造成一种阴险感。
2.如果将黑色或彩色阴影抹在下眼皮上,化妆余地较小的小眼睛也能显得大些。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巧,你若无把握最好不要轻易冒险。
3.不要把外眼角的阴影向下涂,否则会显得很忧伤,要斜着往上勾。想要化“猫妆”,可在上眼睑和下眼睑各画条细细的眼影,然后在眼尾处将两条眼影略向上勾。若要简单一点的话,只须在上眼睑靠外侧的1/3处涂上眼影,眼睛就会显得有形而漂亮。
【回眸历史】推荐阅读:
回眸历史振我中华07-08
回眸成长路06-17
回眸作文初三10-02
成长的回眸高三作文09-19
成长回眸初中生作文08-22
2023年文化理论热点回眸09-07
经典教育十年回眸10-10
徐州中考命题作文满分作文——成长回眸06-12
如果可以,请你回眸作文500字09-13
石柱县妇女儿童发展十年回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