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魅力

2024-09-02

古典诗词的魅力(14篇)

1.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一

1中国古典诗词为何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试举一例说明古典诗词对当代文艺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以佛老思想的典型表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因此,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人所创设的艺术境界的体味,致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我以为,把握诗歌的独特性语言,是深入诗歌意境、领略深层内涵的前提。

一、研究语言,把握跳跃

大家知道,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想象、思索、补充的“空白”。

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这种在其他文体中难以想象的跳跃是实现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及意境塑造的重要的艺术手法。

现行中师《阅读和写作》课本中选入的诗歌,从语言的跳跃性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情绪的跳跃。诗人在诗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说明,但在字里行间却明明白白地体现了情感、思绪的大起大落。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的第5、6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灿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诗人为了追寻“彩虹似的梦”,撑着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星辉”,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味里,仿佛又寻到了昔日的梦,一时忘了自己要离别康桥而去的现实,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诗人内心的快乐至此达到顶点,诗歌的旋律、情绪也极为热烈奔放。可是紧接着,“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诗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领悟,诗人在幻想、回味的快乐中猛然惊醒,想到就要和康桥别离的现实,想到消失的梦毕竟无法追回,孤独、惆怅的情绪立刻涌上心头,终于“不能放歌”,只能“悄悄”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咀嚼别离的愁苦,诗歌的旋律情绪又转为低沉哀怨。其间所表现的情绪跳跃是很大的。

2、时空的跳跃。或从古代到今天,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中师《阅读和写作》第四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歌空间上的大幅度跳跃,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炼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从中反映了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紧密连缀,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3、逻辑的跳跃。这种跳跃更多地采用并列式或者递进式来完成,通过具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来展示诗歌主题,发掘诗歌内蕴,其间又多以情感的变化为联系纽带,因此其本质也可以说是情绪的跳跃。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通过回忆天真浪漫的美好童年,以“蟋蟀”作引,运用一系列充满童趣的形象,表现共同的母爱,揭示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文化情结。

二、发挥想象,补充“空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诗歌独特的语言组合,产生了诗歌情绪、时空、逻辑上的障碍,形成了广阔的“空白”。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抒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呢?

1、握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启发学生顺线联想、想象、补充,把跳跃部分连接缀合起来。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表面看来令人费解,捉摸不透,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诗歌的跳跃性有多大,在那些大幅度地转移、跨越的诗行之间,始终蕴蓄着诗人凝练深沉、完整有序的情感。这就象田径运动中的三级跳远,在几个落脚点之间,隐隐有线相连。体现在诗歌中,便是诗人的情绪、思路和诗歌内容的线索。此线虽隐,却是连续、有序、可以感知的。如前面例举过的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诗歌以“蟋蟀”作为连缀全诗内容和情感发展的线索,从对颂唱蟋蟀的历史渊源的追溯到对客观现实的时空呈现,以一系列浓重而凄凉的意象,展现中华民族的苦难、离索、寂寞、孤独,挖掘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把握住这一线索,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诗节的结构顺序,而且能够从诗歌表露的生活画面中,深入领会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切依恋之情。因此,教学中只要紧扣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线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即使诗歌跳跃的跨度再大,仍无碍于学生的理解。

2、要紧扣诗眼。诗眼是诗歌意脉的焦点,是诗歌的灵魂和统帅,是诗人感情的燃烧点。跨度再大的跳跃,也都是紧紧围绕诗眼生发开来的。因此,抓住了诗眼就可以窥视中心,统领全诗,使诗歌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如徐敬亚在《山墓》(中师《课外阅读文选》第二册)一诗中,以“坟草青青”这一人们常见的现象,将生和死统一在一起,倾吐心中的块垒。“死”是一种罪恶的力量,它夺取人们的青春、理想和生命;但是,十年**中,自由被践踏,民主被蹂躏,生命被摧残,黑暗的岁月窒息着人们,为了不屈服黑暗的淫威,正直纯洁的人们宁可以死抗争;但“山墓”埋得了躯体,却埋不住“死者”不屈的灵魂,青青坟草就是这种追求的化身。在生与死的转换中,诗人从沉重的顿挫过渡到饱满的激昂,表达了生命终将战胜死亡,光明必然赶走黑暗的坚定信念。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青青坟草”这一诗眼,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开辟与学生感情交流的通道,引起感情共鸣,就能展开诗句内蕴的“空白”画卷,深入诗歌意境,获得美的具体感受。

3、把握诗人作为抒发情思的象征体。要抓住诗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意境,作为抒发情思的凭借,弄清这个形象或意境蕴藏着的典型意义,并以次作为媒介,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在组织教学郭沫若的《凤凰更生歌》(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三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凤凰”的形象及“凤凰更生”的典型意义,才能真正领略到诗歌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这一主题内蕴,并进而理解诗人在“五四”运动时期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

4、必要时,可适当运用挂图、插图等辅助资料以及幻灯图片、相关录象、朗读录音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响来塑造直观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诗歌的跳跃性使诗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单靠语言是难以表述清楚的,适时而恰当地运用以上手段,不仅可以表现出诗歌具体可感的意象,还能启发学生对意象的形体、色彩、音响等进行直观而合理的联想,进而补充诗句跳跃后留下的“空白”。

总之,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帮助学生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二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3.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7.13;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97-02

自上世纪起,随着刘雪庵、傅雪漪、黄自、江定仙等艺术大家创作整理出《红豆词》、《西江月》、《菩萨蛮》、《点绛唇》、《杏花天影》等古诗词声乐艺术歌曲,古诗词声乐就开始登上舞台。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校声乐专业也开始逐渐重视学生演唱作品的多样性,积极开展一专多能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逐渐由少数人选择演唱向多数人演唱的方向发展。古典音乐作品最具魅力的便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类音乐作品重情重意重境,虽然是古代作品,但这并不影响古典美在现代社会的展现,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深入研究展示其独特魅力的基本方法。

一、古诗词的“叙事性”与声乐的“歌唱性”相结合

古诗词的“叙事性”与声乐的“歌唱性”相结合,是指把古诗词的叙事内容与声乐作品的歌唱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等为代表,古诗词是抒发心性的文学艺术,是严格按照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来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具有“叙事性”特征。对古诗词的艺术创作需要注重其“叙事性”向“歌唱性”的转化,即我们不能单纯的对古诗词进行演唱,要懂得“诉说”式的演唱,将作品本身的叙事内容与歌唱语言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把诗歌的魅力表现出来。

(一)把握古诗词歌唱作品的叙事性。要把握好古诗词歌唱作品的叙事性,关键在于吃透古诗词歌唱作品。从作品出发,全面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人、事、物。例如《枫桥夜泊》这首歌曲,歌词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曲子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谱写的。从曲调方面看,我们应该全面地去了解黎英海先生,了解他在创作这首艺术歌曲的时代特点、心路历程、艺术修养、生平事迹等,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演唱者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挖掘和探索,这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歌唱语言、把握古诗词的韵味。作品的创作背景大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美学发展程度、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例如,张继在创作《枫桥夜泊》的那个时期,正正值唐代玄宗天宝繁华盛世年间,当时政治局面稳定,老百姓生活安定。张继的这个作品沿袭了唐宋以来的美学思想,当时的文人讲求“韵味”,重视艺术作品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而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映入眼帘。微观上主要指作者心境和创作意图。《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是,诗人赴京科举落榜,为排遣苦闷心绪,租一小客船泛舟至苏州枫桥镇,于夜半在船舱内突闻寒山寺钟声,不禁有感提笔而作。

通过这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我们能够深入把握作品的不同层面,能够有效增强我们对古诗词歌曲演绎的整体效果。简而言之,想要叙事先要懂事。即要想把一件事情叙述好,你就要对这件事情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够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尽情发挥。

(二)把握古诗词歌唱作品的歌唱性。如何把握作品的歌唱性是所有优秀演唱者必须掌握的技术,这主要体现在演唱时对气息的控制上面。有些人唱歌很有“味道”,让人感觉演唱连贯流畅。我觉得要把歌曲唱得像“歌”,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要给自己的作品分配好气息,气息是歌唱的灵魂,有效的协调好自己气息的才会使歌唱听起来流畅,给自己的发挥留出更大的空间,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灵性。因为人的气息是有限的,分配给作品中的每一乐句要十分精准,该拖得长一些的乐句不能把气息留得少,该断开的句子不能延长,否则就会令人听起来缺乏乐感。在演唱长句子时,前面一句要充分把握好气息留出的余量,句子之间迅速偷气保证能够完成,句尾要自由延长到位,高音时要保持气息的充足。把握了这些原则就完全能让歌曲流畅通顺,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强弱起伏突出等音乐上的变化,这样的歌唱一定是富有歌唱性的表演。

(三)重视“叙事性”与“歌唱性”相融合。首先要保证体现传统的中国古典风格,这样才能保证叙事的圆润而不显得突兀。为了保持中国式优美平和的旋律和中国古代文人诗词特有的含蓄,《枫桥夜泊》的作曲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雅乐七声调式,在高潮部分即结尾一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所以演唱者也应该注重传统歌唱中的起承转合的表现方式,一定要将古曲古韵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在咬字念白音韵结尾处要多下功夫,不能偏离其固有的风格。总体来说,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要求我们既要理解歌曲文学语言,又要懂得音乐语言和其表现规律。

二、以“重情”、“在境”、“绘景”的表现方法突显古典诗词歌曲的独特魅力

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范畴,是声乐作品的主要体裁之一,最早是在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艺术歌曲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文学家的作品谱写出来的抒情歌曲,这类作品在歌词和配乐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带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使它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中以音乐结合说唱的形式揭示作品深刻的思想情感,极富感染力。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内涵、音乐意境,要求歌者在声音的运用、呼吸控制、情感把握、文化修养等各方面具有综合能力。短小的艺术歌曲包含着大学问,这是对演唱者各方面素质的考验。严格来说,属于中国所独有的艺术歌曲就是依据古典诗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古代的传统音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情”“境”“景”三个字,我们在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作品时,只有做到“重性”、“在境”、“绘景”才能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重情”。这里的情并不是感情,而是一种情绪,符合音乐符合环境符合作品的情绪,不仅是自己内心的情绪,更是能够外在表现给他人的情绪。歌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过程中,掌控情绪是关键,只有准确把握情绪,才能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要达到作品的基本要求,决不能脱离了情,那样会给人以空洞的感觉。如《枫桥夜泊》中“对愁眠”就是它很简明的“情”。《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低沉哀愁奠定了它的基本情绪色彩。蕴含这种复合情绪的艺术作品,在对其表现的时候,要求歌者在掌控哀愁这个基本情绪的基础上,演唱过程中细化到略现低沉的状态,让听众感受到歌者淡淡的愁绪中带有一丝观景淡然的恬静,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深刻思想,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

(二)“在境”。要演唱好古诗词歌曲,演唱者要陶醉其中,一定要进入音乐情境,从开始到结束都不能离开“意境”。什么是作品的意境?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两人均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所表达出来的情调与境界。从赏析诗歌的角度来看,意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而营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认真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就会感受到这个道理。从声乐演唱来看,意境便是通过对作品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笔者认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可以利用意境让自己静下来,将自己的内在感觉和作品的意境融为一体,形成“通感”,再由歌者传达到听者,这才能体现歌唱艺术的艺术性。歌者对作品意境的展现,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烂熟作品的关键词,并把它们有机的组合起来。例如,《枫桥夜泊》一曲以一“愁”字统起。前两句歌词中的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这些词汇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中的意象比较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所有景物的挑选都要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所以歌者一定要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自然融入并充分展现诗中意境。

(三)“绘景”。“绘景”则更多地是体现在自我催眠上,好的舞台表演一定要有扎实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催眠能力。“走进作品中,跳出舞台来”是歌唱演员始终不断追求的目标。“描绘景象”从物理意义上看就是需要利用工具构图等手段来表达作者的概念和意图心理,旨在利用声音的变化和表现力为听者传递一种情绪,引起听众的的联想。伴随着演唱者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出作品的场景,演唱者要随着作品的递进不断地勾画,通过流动的画面让作品生动形象地呈送给听众,笔者认为这是演绎古诗词歌曲最触动人灵魂的地方。演唱时有了画面感自然就有了情绪,就能水到渠成地将古曲中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表现出来,最终的演唱一定是自然流畅巧若天成。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邢方方.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4〕李海燕.浅谈声乐作品《枫桥夜泊》的吐字与演唱[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5〕叶世慧.枫桥夜泊一首诗[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7,(09).

〔6〕杨天君.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J].艺术教育,2006,(07).

4.中国历代爱情诗词的经典魅力 篇四

稻草离殇

在我学习中国历代爱情诗词的时候,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人生最脆弱的东西——感情,也许我的说法有点牵强,但是每个人的爱情观都是不同的,或者是你有你的黎明之前,我有我的黄昏之后。

学习爱情诗词让我懂得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执著;还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真挚爱恋;更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和痛心。曾经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已经空老了红颜,唯有亘古不变的是思念;古佛青灯之下的约定已不知了去向,弥留的只是千古空余恨;只是因为你有你的早晨,加了糖的咖啡依然是苦的......爱情诗词的韵味,就像一杯醇酒,千里飘香、历久弥新,愈老愈香醇;有时候还像一杯香茗,淡点儿是品味,浓点儿就是生活;它的魅力就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厌的情歌,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品味爱情诗词让人有喜有悲,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悲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过去的天为鉴地为证,永远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已随风逝去,正如李商隐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如今只有独守空房,闲上栏杆,望断天涯路,肠断白蘋洲的惆怅和落寞,有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言有穷而情无终,中国历代爱情诗词的经典魅力无异于它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象,有了以上几个方面文章,定有深刻的内涵和无尽的韵味。

思想上主要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作者通过诗词来表述心中的喜怒哀乐,喜者是久别重逢、家庭团圆、洞房花烛,哀者生死别离,抑或“白云千载空悠悠”。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词是男性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写出了少女或是妇人心里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这也许跟古代封建社会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人们崇拜大男子主义,一腔热忱的爱只有女人去表达,不是他们不敢言爱,只是不能言爱,因为他们只知道男儿志在四方,却不明白男儿也有情。而女性作家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对爱人的思念和依恋,李清照的一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对在外地为官的丈夫的思念。

纵观爱情诗词的内容,不过就是慢慢爱情路上的一个小插曲——相识、相知、相亲、相爱,悲伤点就是相离。在情窦初开的年华,爱情是那么的美妙,像风像雨、像花像蝶,可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爱情要的是什么,是甜言蜜语?是同床共枕?那真是千错万错,要的是风花雪月,是化茧成蝶,是为了你我愿化身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雨打,这还不能被称之为轰轰烈烈。当和自己心仪的人幽会的时候,那种亲密和倾心,使自己的的爱情海绝了堤,恋人温柔的问候和抚摸使得你心驰神往,甚至有一点点的瘫痪,当你们在花前月下,你静静的躺在他的怀里,微风阵阵拂过你娇羞的脸庞,桃红的两腮全是幸福的爱意。

热恋时的快乐是很短暂的,如果他们的缘分注定会长久,在婚姻的殿堂他们会享受到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洞房花烛,瞬间的甜蜜冲昏了他们迷恋的头脑。当山河破碎的时候,他们经受着分别的伤痛,曾经的甜言蜜语已不知了去向,爱的诺言随着分离苍老了思念,相隔两地的挚爱只能用信笺来传递,正是:“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样的问候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自由恋爱在古代虽然不少,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多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让多少的结发夫妻没有了甜言蜜语,虽然他们的爱是忠贞的,但致死没有一句我爱你或者是跟你一辈子我很高兴,而有的只是悼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何等的凄凉、痛楚,昔日的快乐只能用泪水来做偿还......经常说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作品都有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

5.诗词的魅力600字精彩作文 篇五

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喜欢摇头晃脑地背诵一些诗词。为什么喜欢,说不清,但只觉得美。现在,长大了,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意味。那一个个如珍珠般绚烂美丽的文字,串联起多少哀婉悲壮的故事。景为情所生,人为情所动。这直插人心底的深情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长安御街开了多少妖冶的花,街旁人家仍在絮絮叨叨着当年的牡丹,富贵庄皇的杨贵妃在唐明皇面前舞着《霓裳羽衣》,那时的天下,都快成了杨家的。杨贵妃美得媚,美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唐明皇也是天下之大英雄,治出了开元盛世,一切那么顺其自然,贵妃专宠,牡丹也得以荣耀,所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可好景不长,终是迎来“安史之乱”。于是,马嵬坡上,一根白绫,杨妃就香消玉殒。而玄宗一路逃亡,再回长安,已成了太上皇,最后郁郁而终。

他们恨,他们遗憾,就算阴阳两隔也情意难断。这情,这恨,绵延近千年,最终通过乐天,我们才真正懂得。长恨歌,歌长恨。

清冷的月光,照在一片孤凄的坟前,你摸着斑驳的石碑,丝丝凉意穿入心底,将你仅有的一点幻想打破。“十年了,你可好么?”你落下一滴清泪,又/想起她“小轩窗,正梳妆”的情境,想起她平日里的贤惠稳重,通情达理,想起你们甜蜜温馨的夫妻旧事。

绵延千里的思念,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愈发伤痛。曾经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拥有那般豁达胸怀的苏轼,现在,面对亡妻王弗的苏轼,也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了。我最喜欢的豪放词人,竟也有着如此深情细腻的一面。我想,如若没有宋词这一形式,历史上该有多少凄美的故事被掩埋。

春风解愁恨,吹落了不尽的杨花。那轻盈的姿态,纯白的身躯,“似花还似非花”。春暮之时,世人皆伤春,伤的是花落,却“无人惜从教坠”杨花。随风飘荡,无着无落,似寻不到夫君的妇人。连在梦里寻找都不得,只能“被莺呼起”。可这无依无附的状态不正如此人一般颠沛流离,这一小小的杨花,便引起了词人种.种思绪。可见宋词之精妙,以小见大,比喻恰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便是其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它不似书法,那样字字考究,却也对用字十分讲究,它不似散文洋洋洒洒,大篇大幅,却也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寥寥数字,有景有情,意境幽远。

6.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作文 篇六

打小,我便喜欢读各种名样的诗词,有那因为在每首诗词中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像那“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野生可爱小白鹅,它悠闲地在水面上游动着,鲜红的脚掌拂动着清澈的湖水,漾起层层水波。令人兴奋不已!

待我微微长大了l,知识面也广了,便不再读这儿戏般的小诗了,而是读那“大莫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雄世景色,读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本深”的家国情怀,读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每每读到这些诗词,历史仿佛在我眼前流动着,唐朝由盛转衰许多人流离失所,战场上,将士们用手握宝剑,身披凯甲,誓死护国,血染大地,无数的尸骸遍布战场。我的心随之动容,我的感情随之变动,我的思想随之成熟,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读了这么多的诗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现了他因家国灭亡的愁苦,景物描写,渲染了一个悲京的气氛,我仿佛看见了宁静祥和的夜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

明月,在月光的映照下,深院中的梧桐树是那样的寂寞,他,只身一人,轻轻地走上了西楼,微微抬起头,欣赏着美丽的夜空,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国家灭亡了,我愁啊!愁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我读完它时,心静了,脑中却满是悲伤的情景,我想他是多么的不幸,而我们,远离了战争,又是那么的幸福,难道我们就能甘于平凡,安逸享乐吗?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奋发向上,冲破重重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人说,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7.在古诗词中体会语文的魅力 篇七

一、通过古诗词学习,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 学习就会有成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古诗词, 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要真正知其意境, 非读懂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不可。而一些流传很广的经典诗词, 往往会因为诗词本身的“惊艳”, 使人们忽略其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 人们也仅就诗读诗, 结果是难以知其意境。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 遇到这种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诗词, 一定要读诗也读史, 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使学生具备真正读懂诗的基础。

二、通过古诗词学习, 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 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其中, 缺少真情实感是主要的毛病。情感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刘勰主张“为情造文”, 郭沫若强调“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真情实感是指来自学生内心的、自然的、鲜活的感受, 不带任何市侩的功利和人为的束缚。它是艺术的灵魂。写作缺少了灵魂, 就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虚假的。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写真文, 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古诗词的教学则为引导学生走出写作虚假的怪圈, 与世界进行真实的对话提供了平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引导。古诗词大多长于描写自然景物, 其目的并不在于对纯粹自然的客观摹写, 而在于借此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

诗歌美, 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 通过创设情境, 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三、通过古诗词学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生要真正学会欣赏诗词, 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达到想其意境、悟其诗情的目的。因此,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学生开启想象之门、创造之旅的重要开始。

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联想的运用。在普通人看来稀松平常的风雨声, 作者由于自己独特的战斗经历、强烈的爱国热忱, 而把它与战场上的马蹄声联系了起来,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作者那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就不难体会了。正是联想, 起到了“点石成金”的功效。另外, 这句诗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读者可以想象出一位身穿戎装, 虽已白发苍苍但仍英姿飒爽的老人形象, 也可以想象出老人骑马飞驰、身先士卒、与敌人奋勇搏杀的场面, 甚至可以想象出杀声震天、敌人节节败退、老人开怀大笑的场景……诗中所留下的“空白”,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双翼, 如能在写作中自如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能够由此及彼、由物及人, 能够“思接千载, 精骛八极”, 那么, 学生的作文何愁不能有血有肉、蕴藉深厚呢?课本资源其实是丰富多彩的, 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待。充分挖掘既有资源的价值, 我们定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四、通过古诗词学习, 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实践证明, 那种靠教师强灌、学生死记所得的知识, 对发展能力不仅作用不大, 有时甚至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相反, 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 有利于形成有价值的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知识、知识结构对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 怎样的知识以及怎样传授, 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呢?首先, 知识必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系统的、易于形成结构的。片断的、零碎的知识, 一知半解的知识对能力发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其次, 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决策和解决问题上, 这样能力才会形成和发展。总体上讲, 知识转化为能力, 必须经历理解、吸收和运用几个阶段。

8.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八

古诗词作为国人针砭时政、直抒胸臆或记录生活的一种途径,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生命力始终旺盛[1]。

一、中国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我国诗歌就已产生,而其诞生的标志是《诗经》的出现。《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收录了诗歌近305篇,主要由“风”“雅”“颂”3个部分组成,诗歌的初起阶段是作为民歌或者民谣而存在的,均可以配乐演唱,所以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诗经》也是第一部广为流传并记录下来的关于人民生活和想象的描述,采用赋、比、兴3种方法表现,句子很短,多为四言并含有很多的重章叠句[2]。

以六言和七言为主的新诗体楚辞起源于战国后期,此种诗歌表现方式也被誉为“骚体”。在摆脱《诗经》的格式后,创作者在楚辞中使用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的形式来达情言志,因其句子多便于口语化,因此在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较多,屈原所创作的《九歌》《九章》等就诠释了楚辞的这一表现特征,尤其其代表作《离骚》,全文多用“兮”字,文辞整体运用更具有楚文化的特色。楚辞的出现和表现模式的创新,为中国古代诗人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创作的应用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诗歌的创作者逐渐脱离了劳苦大众,而更集中在“读书人”的身上。

《诗经》和楚辞是诗歌后来发展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风骚”,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并且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方面入手进行创作,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中国古代历史才得以保全,并有迹可循。

汉代前期,由于执政者对音乐的关注,音乐中可以做为歌词出现的文字就被系统的收集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乐府诗”[3]。在汉代时候,文人所创造的诗歌寥寥无几,而汉乐府民歌“乐府诗”以其记录现实主义和感慨现实生活的特点,成为汉朝时代诗歌的精华。汉乐府诗也叫乐府民歌,比较通俗易懂,侧重点在叙事方面,表述手法则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要方式。《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最杰出的叙事诗代表之作。其中《孔雀东南飞》不但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叙事诗,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诗篇。在乐府诗的影响下,中国的诗歌开始往五言诗方面发展。

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国家的动荡,诗歌开始被冠以个人色彩,以曹操三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例,他们的诗作大多以人民疾苦和当时的时代动乱为主,借此来表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时的诗歌大多出自建安诗歌。之后在魏晋向后面朝代的过渡期,“竹林七贤”中嵇康开拓了四言诗,而阮籍以规模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82首《咏怀诗》成为我国个人抒情五言组诗的鼻祖。西晋太康年间,诗歌开始向华丽的辞藻、文采雕琢堆砌方向发展。东晋玄言诗[4]在当时非常热门,东晋末年田园风格的诗歌才开始调节了当时的文风。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主要代表,风格自然淡雅,这对唐代山水田园派诗歌的产生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出现将中国诗歌从玄言诗推向了山水诗。这个时期七言古体开始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借诗抒发诗人的愤世嫉俗,这也为后来唐代的七言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依旧畅行无阻。《西洲曲》作为南朝代表作温婉清丽,而北朝则以粗犷刚健而闻名,《木兰诗》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5]。

中国诗歌最黄金的时期就是唐代。在这个时期它才完成了诗体的架构和内容的健全及完善,众家崛起也为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增加了个人特色。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慷慨激扬的边塞诗、浪漫主义的山水诗、现实主义的纪实诗以及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诗、讽喻诗、散文诗等争奇斗艳,自成一派。晚唐时期,诗歌出现了感伤和借古论今的诗风,七言和七律在此时大行其道,而诗歌的题目也开始更加的人性化,“无题”诗[6]的产生更是让中国诗歌从神坛走到了诗人的生活当中。

宋诗更注重用诗来喻政,表达蜿蜒幽深,重在意境的渲染,而唐诗主要在整体的情韵方面,用境界来表达诗人的内心和眼界,俊朗开阔。宋诗开始把中国诗歌向议论和散文化方向发展。到宋末,爱国诗成为一种潮流。

(二)中国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是一种新的诗体,是为了配合燕乐演唱而出现的,与诗歌一样起源于民间,最早的表现方式是敦煌曲子词[7]。中唐之后填词的文人开始增多,晚唐时期“花间鼻祖”温庭筠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高产的词人,他为词规范了词体,他的花间词风影响到了五代时期。《花间集》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集出现的时候,清丽疏朗的文笔带动了词的发展。五代时期的词风从清丽转为压抑,内容从对生活的描述转为书写思念故国之情和国家灭亡之痛,或者借助词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宋代词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个人的离愁别绪开始增加了开阔的境界和苍凉的格调,而大量描写相思的慢词的出现,更是让词接近了平民生活,通过铺叙或者白描的手法,将词人或者词内人物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苏轼豪放派词的改革,让词开始脱离音律的束缚而独立成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开创了“易安体”,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闺情和离愁家恨,与南宋初期的词人一起,以词作为对抗世界的武器。南宋后期,词由爱国主义风格步入了格律词派。词的衰落期在元明,而清代词又开始复苏,并逐步纳入社会生活,借词进行社会影响力的发散,从此诗词与政治就真的密不可分了。

二、关于中国诗词的魅力

(一)语言魅力

诗词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散发着魅力,进而完成了其诗体和词体的改造,而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情趣等都与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高度凝聚的语言艺术魅力。中国古代的诗词可谓一字千金,凝练是一种必须用紧凑、精炼、简单的文字概括事情的功力。“不知碧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里,一个“裁”字一个“剪”字将春风骤然的拟人化,生动传神的再现了一个绿叶生长的全过程。“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皆出。关于凝练,唐朝有个典故是贾岛的“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因为不满意这个“推”字,贾岛一直苦恼,韩愈听到这个消息,提笔写下一个“敲”字送给贾岛,贾岛茅塞顿开拍案叫绝,“敲”字在月下别有韵味,由此二人深厚的“诗词革命友谊”之路开始,中国的词语界也多了一个“推敲”二字[8]。中国传统诗歌的凝练手法在词中也有体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一场雨后,润绿的叶子,打落了娇艳的花,仅一个“肥”字、一个“瘦”字便将叶子和花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精炼的语言都需要反复的推敲和锤炼,当时文体的格式限制也对这种字字珠玑的情况是个推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不仅是当时诗人如杜甫、卢延让自身的写照,也是当时和之前所有诗人词学家们的整体心态反应。中国古诗词能保留下来千年的文化底蕴,就是靠这些文人的呕心沥血和诗词的言简意赅却又极为丰富的内涵所延续的。

其次,一诗一境界,一词一世界。古代诗词对物象和生活的描述上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和鹊本来就是两个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事物,可是诗人简单的用一个“别“和“惊”字就将明月慢慢的升起,而乌鹊偶然在夜间划过的场景生动详实的表现出来。

人的想象力是最可怕的,古代诗词就植根于这种想象力之中,继而取得长足的发展。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9]诗是一种意境,而词更以境界为上品,但凡名句我们都可以看出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境界和意境,这不仅是当时场景的反应,也是作者的心境反应,当然就境界来说也分写实派和理想派,但是无论哪种,都会把一定的历史时期的风貌展现出来。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所蕴含的魅力还表现在绝句中,“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8个字将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暴露无疑。本来红尘一骑应该是非常急的事情,比如快马边关捷报或者说边关吃紧等,可是最后一句点题,原来是荔枝。“无人知”3个字更是将这种中国人的幽默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果真无人知么,那么后来动乱是由哪里来的呢,28个字,前后历史的缩影,不得不说古代诗词的魅力与古代人的无穷智慧是完全丝丝相扣的。

(二)中国诗词的意境魅力

西方的诗歌一般来说是与剧情为主的,被认为是具有场面感的美学主义。而好的艺术效果是需要诗人与读者能产生共鸣才可以达到和实现的。这具有双向性,比如诗人或者词人将完成的作品用开放或者未开放形式对读者展出,而以其意境来诱导读者的想象力,这在中国古代诗词里所具有的是一种类似于或者“含蓄”或者“空灵”或者双方都处于模糊的相互试探的猜测,而在近代则用“朦胧”的说法将其提炼,因为位于文字的两端,究竟作者第一时间的想法如何,读者再如何也无法体会到,反之对于作者来说,他想表达的意思,也是用语言无法完全准确的形容的,这样就导致了隔着一层纱进行创作和理解,而这种朦胧的美,构成了中国诗词的意境。

言不尽而意在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这种与西方所谓的“未完成美学”[10]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在表达上存在着3种意境。一是作者自己的意境,二是作品表现的意境,三是读者理解的意境。在理解过程中读者根据自已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及以往的现实体会对诗词进行翻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会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评价,这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造,古典诗词中意境中的含蓄朦胧美更是能诱导读者的参与。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音韵和对仗和谐,这样在吟诵的时候可以朗朗上口,吟诵和对韵脚的描述也对整个意境有着帮助作用,所以会出现如行云流水一般婉转清爽的诗歌体验,具有丰富韵味的诗词却可以平民化这也是古典诗词魅力的最大反应,源自民间,又可以回归到自然,即便是幼儿都可以理解和诵读,这也是其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而音律的平平仄仄相互协调,首尾音律和谐,严谨的音律规范,完整的格式系统,让看似感性的中国古典诗词表达却体现出更加理性的特征,这些都是现代和西方的诗歌中无法延伸到的领域。

中国古典诗词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格式和无限的魅力中外传诵,源远流长。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古典诗词以“国学”热潮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市场上,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艺术素养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诗经.中华书局,2006.

〔3〕何灏.浪漫古典行:开到荼縻(乐府卷).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09.

〔4〕张廷银.魏晋玄言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5〕刘梦芙.山水诗百首.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6〕王蒙.双飞翼.三联书店,2006.

〔7〕汤涒.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朱光潜.咬文嚼字.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朱光潜.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文自修,2004,(Z1).

9.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九

题记

最爱一杯清茶在侧,一卷素书在手的闲适与惬意,悠悠书香浸润、淡淡茶香弥漫,便足以在时光里陶醉,那年,我的梦开始。

七岁

刚刚踏入小学殿堂,脑上的稚气还未完全脱落,就无意间听到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感到知识的贫乏。于是,读书的种子便在心中萌芽,心中的那个梦就慢慢开始。《窗边的小豆豆》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书,虽然有许多不认识的字词,但对书中的精彩情节让我以浅薄的知识阅读完成了它,对主人公的赋予想象敢于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从此,我与书相识。

九岁

那年,我为读书而下定决心的梦依然在持续地进行中,读了越来越多的书,体会人世间至真至美至善的情感。我随着朱自清的脚步,路过喧嚣的站台,为父亲艰难翻越栏杆洒一掬感动的泪等等。书中的人物,书中的人生,书中的感悟,书中的哲理,都深深滴落在我的灵魂深处。从此,我与书相伴。

14岁

七个轮回,七个岁月,那年的梦依然还在。14岁的我,喜欢做蜻蜓点水,荷花涟漪的虚幻梦。迷茫时,翻一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保尔的敢于拼搏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所感动,顿时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困倦时,翻一翻《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鲁滨逊的顽强意志,顿时使我精神抖擞,睡意全无书中的感悟,使我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从此,我与书相行。

成长之路,离不开书的相伴,书与我同行,铸就新的辉煌。望天边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都离不开书香的久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变的是,那年我的读书梦。如今已是八个春秋,那年的种子已长成为一棵小树,我相信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八年,我的小树也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书是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书是帆,连接了彼此的岸;

10.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十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纵览历史,横观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

国学经典的诵读则是唤起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利的武器,因为作为中国的经典文学,现在已经被外国人当作研究的对象了,他们的那种崇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所以作为炎黄子孙学习经典名著更是责无旁贷。

但是现在的小朋友对于经典的诵读没有一个好的意识,因此要给小朋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小朋友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国学经典。教育学研究表明,0-13岁的孩子在无意识的轻松状态,可以同时接受5-10种信息,只要重复的听,就能无意识的背大量知识,就像不知不觉能背电视里的广告语一样。

蒙特梭利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孩子运用“潜教育”记忆惊人,一篇课文,孩子听5-10遍就有印象,听20-30遍很熟悉,听50遍95%的孩子可以背诵,听100遍孩子终身不忘。蒙特梭利把这称为“潜教育”,弗洛伊德把它称作“潜意识教育”。

而善仁国学早教机就是运用潜教育原理,让我们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善仁国学早教机,修国学文化,德圣贤智慧;善仁国学早教机,http:///;善仁国学早教机:四零零零二七一九九一;善仁国学早教机,轻松学习国学经典。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小朋友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无论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考虑,还是基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责无旁贷地要重视起经典作品、古诗词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探讨,要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背诵经典作品、古诗文,共同发展成长。

善仁国学早教机让您的孩子,从小满腹经纶,赢在起点。

底蕴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学国学,赢在起点。

学习国学,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收获,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可谓是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教育孩子的引导技巧。

养正一个孩子,兴旺一个家族!

读经——养正其“气“

习礼——养正其“身“

修艺——养正其“性“

读圣贤习礼仪 知天下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

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11.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表现;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5-02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歌曲欣赏不仅仅停留在固有的一些艺术形式上。从题材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而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的古诗词,则与声乐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富有艺术性有高度研究价值的古诗词声乐作品。自上世纪起随着刘雪庵、傅雪漪、黄自、江定仙等大家不断创作整理出《红豆词》《西江月》《菩萨蛮》《点绛唇》《杏花天影》等等一批为古诗词重新谱曲编配伴奏的声乐艺术歌曲,自此拉开了古诗词在声乐舞台上的重现光辉。但在演唱这些古典诗词歌曲时,需要重视声乐的结合。

一、重视古诗词的“叙事性”与乐曲“歌唱性”相结合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那么在歌唱中其主体就是体现在表达事物。我们就不能单纯的在进行演唱。要懂得“诉说”式的演唱。也不能单纯的的叙述失去了歌唱的意义。而是将作品本身和自身的歌唱语言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演绎才相对成熟。

要深入了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而了解其内涵。每一首古诗词都在讲述一件事或一种心情。《枫桥夜泊》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为唐代诗人张继的诗谱曲的艺术歌曲。演唱者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挖掘和探索。这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歌唱语言和理解古诗词的韵味。作品的创作背景大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创作背景是指作者身处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美学审美情趣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正处在唐代玄宗天宝繁华盛世年间,当时政治局面稳定,老百姓生活安定,而延展到唐宋以来的美学思潮,文人讲求“韵味”,要重视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而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映入了眼帘。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张继本身当时的心境和创作意图。诗人赴京科举不第,为排遣心中苦闷心绪,租一小客船泛舟至苏州枫桥镇,于夜半在船舱内突闻寒山寺钟声,不禁有感提笔之作。以这种方式对作品分思入缕的细致的研究体会,更能增强对于古诗词歌曲的把握和演绎。

更要重视古诗词歌曲中的演唱技巧。有些人唱歌很有“味道”音乐感觉很流畅很连贯。那么体现在声乐中就是歌唱性的作用。我觉得要把歌曲唱得像“歌”,不能仅仅是叙述。似断似连的叙述是读,浑然一体连贯绵密的带有起伏音高的叙述才是歌唱。我觉得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给自己的作品分配气息。气息的重要性就不必再说了。气息是歌唱的灵魂。那么有效的协调好自己气息的分配会令歌唱听起来更加流畅。给自己的发挥留出更大的余地给作品更广阔的空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的气息是有限的。分配给作品中的每一乐句要十分精准。该拖得长一些的乐句不能留气息留得少。该断开的句子不能延长。否则就会令人听起来是断的。其实基本的如长句子的前面一句要充分把握好气息留出一半的余量,句子之间迅速偷气保证能够完成。句尾要自由延长不要跳。高音时要保持气息的充足等等原则。其实把握了这些原则就完全能让歌曲流畅通顺。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强弱起伏突出等音乐上的变化。这样的歌唱一定是富有歌唱性的表演。

第三便是二者的融合。首先要保证体现传统的中国古典风格这样才能保证叙事的圆润而不突兀。为了保持中国式优美平和的旋律和中国古代文人诗词特有的含蓄,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雅乐七声调式,而在高潮部分即结尾一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所以演唱者也应该注重传统歌唱中的起承转合的表现方式。一定要古曲古韵原汁原味的表达。不能偏离了其最根本的风格。在咬字念白音韵结尾处多下功夫。对于具体艺术歌曲的表现,既要求理解歌曲文学语言,又要懂得音乐语言和其表现规律。

二、重“情”在“境”绘“景”

在繁多的聲乐作品中,最难以驾驭和演唱的并不是冗长复杂的歌剧选段而是短小精美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范畴,是声乐作品的主要体裁之一,最早是在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艺术歌曲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文学家的杰出作品谱写高品质抒情歌曲,在歌词和音乐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歌曲与诗词的结合带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使它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中揭示深刻的思想感情。艺术歌曲可以深入细致地表达人们具体细微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染力,因而世代相传。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音乐的意境,在声音的运用、呼吸分句、情感把握直至演唱者个人的文化修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短小的艺术歌曲其实包含着大学问,它是对演唱者各方面素质的考验。而我们中国严格的来说。属于中国所独有的的艺术歌曲就是古典诗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那么我在学习了古代的传统音乐文献后。印象最深的便是“情”“境”“景”三个字。这给我们打开了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另一扇大门,应用到现实演唱更加能够体会其重要意义。与其说是体会更不如说是三种表现手段。

1.“重情”这里的情并不是感情。而是一种情绪。符合音乐符合环境符合作品的情绪。不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情绪。外在表现给他人的情绪。演绎音乐中表达的手法自己的二度处理。都要符合基本的情绪才能够很准确的表达音乐形象。这样才符合了基本要求。决不能脱离了情。那么一定会令演唱给人以脱离音乐的感觉。所以在分析作品时就要把乐曲的基本情绪抓住。和乐曲中的情绪变化都要寻找出来进行标记。比如《枫桥夜泊》中“对愁眠”就是它很简明的“情”。《碛砂唐诗》中写道:“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那么便奠定了它的基本情绪是低沉的带有哀愁的色彩。再次投入诗中本体。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那么便要在基本情绪基础上更加细化到演唱中要情绪少低沉。淡淡的愁绪中带有一丝观景淡然的恬静。还要体现作者的深刻思想,再去运用歌唱表现手段进行演绎。那么效果一定是极佳的。

2.所谓“在境”即歌唱者如果想要演唱好古诗词歌曲,首先自己要陶醉其中一定要进入音乐而不是旁观者。第二便是从开始到结束都不能离开“意境”。什么是作品的意境?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和清俞樾《春在堂随笔》中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两人均认为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所表达出来的情调与境界。回到诗歌上来看意境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也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在回归声乐演唱中来看“意境”便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一个很微妙的事物并不是说看得见摸得着,但却是存在于方寸之间。我更强调要在声乐演唱中利用意境。要让自己先静下来。自己将自己的内在感觉和作品相联系形成“通感”再由作品传达到听者。那么你的演唱一定是唱进了别人的心中而不是单纯的音高进入了耳朵。这才能体现歌唱艺术的艺术性。《枫桥夜泊》一曲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歌词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所以一定要进入诗中而不是停留在舞台。

3.“绘景”则更多地是体现在自我催眠上。好的舞台表演一定要有扎实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催眠能力。“走进作品中,跳出舞台来”是我最真实的感觉。“描绘景象”就是通过一种方式或手段再现画面传达作者的概念和意图心理。在声乐演唱中借鉴了这个词语则是更加注重在利用声音的变化和表現为平台向听者传递一种情绪引起听众的联想。而自身的脑海里在演唱的同时也勾画出符合作品的场景。形成画面感令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跃然于纸上。这是演绎古诗词歌曲我觉得最灵魂的地方。你有了画面感就有了情绪更能将古曲的那种古色古香体现出来。自己心里要随着作品的递进不断地勾画场景于脑海之中。如同观景者一般将自己的所有艺术处理融为一体。最终的演唱一定是非常自然流畅巧若天成。

参考文献:

〔1〕王苏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程[M].学苑出版社,2013.

〔2〕江小韵.中国艺术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东青.正确的歌唱意识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探微[D].西安音乐学院,2011.

〔4〕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2.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十二

可是,如今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词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词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透过文本本身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从形象中观察美

诗词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词所追求的是生动而美妙的艺术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创造出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创造的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在鉴赏诗词的同时感受诗词的形象美。如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全诗连用多个意象,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二、从意境中感知美

意境是古诗词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但意象的选择只是诗歌的基础。

三、从语言中品味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典型而精美的语言艺术的存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所以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同样也能从诗词的语言中品味美。首先从韵律上来看,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抑扬顿挫、平仄中清晰的音乐美。

四、从情感中体悟美

诗词是诗人用自己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感悟生活后,呈现出的产物,所以诗词必然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阅读诗词,我们要通过解读诗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他们别样的人生,从而感悟作者的人格美。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发掘审美因素,能够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更是应该得到重视,更多地应用到课堂中,从古诗词的方方面面去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13.古典诗词的魅力 篇十三

时隐时现的平滑腹部:男人不喜欢女人臃肿的腹部,这会让男人感到仿佛是在看一堆肥肉脂肪那样恶心,完全没有美感产生,而女人平滑的腹部则可以让男人赏心悦目而感到非常性感,心中的愉悦肯定会表现在男人的言谈举止上。

若隐若现的丰满双峰:女人的身材不一定要高挑,但丰满的双峰绝对是征服男人的武器,假如你想迷惑男人,若隐若现的双峰就已足够,毕竟,男人都有恋乳情节,女人大可毫不在乎地挺昂首挺胸接受男人的目光检阅。聪明的女人是若隐若现而绝非袒胸露乳哦。

大雨淋湿的靓丽身体:女人是集中了世界上最多最优美最柔和曲线的物体,然而,平时总被各种世俗观念和传统观念遮挡着无法尽情展现,假如女人身着单薄衣服又被大雨淋透,凹凸有致的身材绝对可以让男人目瞪口呆。

含羞答答的羞怯表情:男人从骨子里一直不承认自己的生活主导地位已经日渐凋零,尤其是和女人接触交往的时候,总会千方百计想掌控主导地位,这可以从绝大多数“小三”所共有的羞怯扭捏和言听计从的特性中窥见端倪。

身体前倾露出的事业线:其实,女人在身体前倾时露出傲人的事业线是一招非常有自信的杀手锏,无论是在什么场合,无论女人的年龄如何,绝对是吸引并聚集男人目光的焦点之处。

欲拒还迎的情爱要求:男人一般不太喜欢太主动的女人,这会让男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失去主宰世界的感觉,这和男人与生俱来的征服欲有很大的关系。男人喜欢那种欲拒还迎的羞怯女人,这会让男人那种征服世界的野心膨胀到极致。

轻舔嘴唇的细微动作:女人舔自己的嘴唇或许是无意识的细微动作,但对于男人来说会理解成一种暗示的挑逗表情,因为男人接触女人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接吻,在男人看来女人的嘴唇就是打开女人身体的重要门户。

穿着情感的吊带衣裙:格维尼丝在《新电话谋杀案》里穿着淡绿色的丝质吊带裙的情感场面迷死了许多的好色之徒,尤其是女人光滑细腻的皮肤配合身体的扭动,足以让男人心跳加速、血流加快。

洗完澡后的出浴模样:女人洗完澡后一头湿湿的头发,浑身散发着沐浴露的香气,慵懒的神态,再加上松散仿佛随时都会脱落的浴衣和裸露的身体部位,绝对会让男人想入非非,浮想联翩,如果还有风骚的神情,绝对可以秒杀男人。

穿着睡衣的可爱姿态:女人穿着宽松性感的睡衣的样子是很性感的,也是可以尽显女性最本质魅力的时候,这时更是会让男人完全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自然的接受被性感女人彻底征服的样子。

不经意间的搔首弄姿:女人梳理头发的姿势或是不经意拨弄头发的神态,会向男人展现女人的第一性别特征,很多男人都喜欢有一头乌黑亮丽长发的女人,因此,如果是长发披肩,加上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搔首弄姿,让男人没有想法都难。

两性生活的主动表现:假如女人身穿丝薄情感的吊带内衣,在柔和的灯光下躺在男人的身边主动抱着男人的身体,或是轻轻吻着男人的身体并在男人的耳边柔柔地说“我要”的时候,绝对是女人最为风骚情感的片刻,相信没有一个男人还可以做到坐怀不乱,除非他是柳下惠。

女人走路扭动屁股的样子:要知道,女人的臀部和胸可是男人目光聚集的重要部位,因此,女人适当注意自己扭动腰以下部位走路,可以给男人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享受。当然穿上高跟鞋,绝对为性感加分!

14.冬天的魅力的作文 篇十四

冬天的太阳是最迷人。因为冬天寒冷,使人很珍惜这难得的温暖。星期天的下午,漫步在街头,任柔和灿烂的晖光洒在肩上头发上,也许会使你精神振奋,心情突然间变得舒畅开朗:也许你会心神一动,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也许更会使你感觉惊呀,发现冬天原来也有如此醉人的,却没有被发觉的魅力。看看路旁的商店和百货大楼的水晶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缤纷奇异的光芒,水果摊上的大红苹果因为有了阳光的明媚光芒,越发显得红润光滑,好似涂了蜡一般。花房里的康乃馨和百合、紫玫瑰沐浴着阳光正开得灿烂、鲜活,生机勃勃。这些都是多么美丽,多么奇妙的景象呀!

冬天的被窝是最温暖的。工作、学习忙了一天,受了一天的寒风吹刮,脱下棉衣,钻入被窝。脚下是温暖舒适的热水带,手里是酸甜可口的热果汁,耳边是悦耳的《七里香》。好温馨,好闲逸的感觉!

冬天的服饰是最有味的,不同于春天休闲的牛仔,夏天飘逸的沙衣,秋天柔软的毛衣。冬天的服饰尽管较之其他三季笨重些,但它独道的韵味却是其他三季服饰所不能比的。披上色彩淡雅、和谐的软绵绵、毛茸茸的大衣,穿上深色厚实的牛仔裤,脚蹬高帮长靴,脖子上面再围一条长长的围巾,将整个人裹得严严实实的,虽然顶着凛冽的寒风,但躲在厚厚的衣服下的身体是多么温暖。不知不觉中,那份强烈的寒意减轻了。

冬天的自然中最吸引人的`,最独特的,最有代表性的,最可爱的还是非雪莫属。虽然,潼南很少见雪,但雪依然是我们所向往的,雪的洁白晶莹,玲珑剔透和奇妙无穷让人真的很心仪。我幻想着:当一场大雪过后铺天盖地到处一片银白色,有多美丽!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倾听着脚下唱出的“咯吱咯吱”的音乐。在雪地里奔跑着,跳跃着,互相投掷雪球。被投中的同学“哎哟”直喊疼。“恶作剧”的同学“幸灾乐祸”地笑着。玩的满头大汗后,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琢磨着该如何堆一个美丽的雪人。等辛辛苦苦的“大功告成”后发现原来那么多汗水付出后,换来的只是一个“四不像”时,依然满不在乎的作一番自我欣赏。这该多有趣!

上一篇:小学生草原上的小木屋手抄报简单好画下一篇:初二学生暑假如何安排学习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