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2024-09-22

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精选10篇)

1.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篇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

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观刈麦》诗歌鉴赏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2.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篇二

1、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2、通过犟龟形象品味文章写作特点二、教学步骤

(一)、童话初探1、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龟兔赛跑故事一、二、三:龟兔赛跑故事

①有一天,兔子碰见乌龟,笑眯眯地说:“乌龟,乌龟,咱们来赛跑,好吗?”乌龟知道兔子在开他玩笑,瞪着一双小眼睛,不理也不踩。兔子知道乌龟不敢跟他赛跑,乐得摆着耳朵直蹦跳,还编了一支山歌笑话他:乌龟,乌龟,爬爬,一早出门采花;乌龟,乌龟,走走,傍晚还在门口。

乌龟生气了,说:“兔子,兔子,你别神气活现的,咱们就来赛跑。”

“什么,什么?乌龟,你说什么?”

“咱们这就来赛跑。”

兔子一听,差点笑破了肚子:“乌龟,你真敢跟我赛跑?那好,咱们从这儿跑起,看谁先跑到那边山脚下的一棵大树。预备!一,二,三,---”

兔子撒开腿就跑,跑得真快,一会儿就跑得很远了。他回头一看,乌龟才爬了一小段路呢,心想:乌龟敢跟兔子赛跑,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呀,在这儿睡上一大觉,让他爬到这儿,不,让他爬到前面去吧,我三蹦二跳的就追上他了。“啦啦啦,啦啦啦,胜利准是我的嘛!”兔子把身子往地上一歪,合上眼皮,真的睡着了。

再说乌龟,爬得也真慢,可是他一个劲儿地爬,爬呀,爬呀,爬,等他爬到兔子身边,已经累坏了。兔子还再睡觉,乌龟也想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兔子跑得比他快,只有坚持爬下去才有可能赢。于是,他不停地往前爬、爬、爬。离大树越来越近了,只差几十步了,十几步了,几步了………终于到了。

兔子呢?他还在睡觉呢!兔子醒来后往后一看,唉,乌龟怎么不见了?再往前一看,哎呀,不得了了!乌龟已经爬到大树底下了。兔子一看可急了,急忙赶上去可已经晚了,乌龟已经赢了。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乌龟胜利了。

②自从上次兔子赛跑输给了乌龟以后,心里可不服气了!一心只想再和乌龟赛跑一次,分出个高低来。他想:上次输了,是因为我麻痹大意在半路上睡觉,乌龟才侥幸赢了我,兔子们的脸面全让我给丢尽了,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这个脸要回来!兔子越想越生气。于是,兔子就向全森林的动物都发出请贴,告诉大家兔子要向乌龟发起第二次挑战,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兔子和乌龟的第二次赛跑。

比赛开始了,兔子一开始就拼命跑,一刻也不敢休息。乌龟却好整以暇地打电话。不久,租车中心送来乌龟订的车子,乌龟开上车没几分钟就赶过了兔子。乌龟又赢了。兔子不服气,说:你这不是投机取巧吗?乌龟说:现代人光凭武勇或勤苦是不够的。在这个时代,要在人海中冒出头,更重要的是想法,有什么样的想法才有什么样的结果。

③又隔了很久,一天,乌龟碰见兔子,说:“早上好!”兔子朝乌龟看了一眼,生气地说:“上两次龟兔赛跑,你赢了我,我还是想不通,我要再和你比一次,再也不准借助工具!”乌龟笑着说:“那好吧,比赛地点随你定。”兔子说:“好,明天就在万二中学校的跑道上比赛。”

第二天,兔子和乌龟都来到跑道上,他们请来小羊做裁判。小羊大声喊道:“比赛开始!”小兔子撒腿就跑,一口气跑了好几圈。兔子觉得自己的尾巴有点痒,可是心里想着要赢乌龟,就忍着不回头看尾巴,一心一意接着跑。过了一会,兔子实在忍不住了,回头一看,尾巴好好的,不痒了。兔子再往远方望去,也不见乌龟的踪影。兔子正纳闷,转头看见乌龟已经站在了终点。乌龟笑着对兔子说:“其实我一直咬着你的尾巴,你一回头,尾巴一甩,把我甩到了终点。我这叫借力使力不费力。”兔子听了,伤心地走了。

④自从与乌龟赛跑连输了三次,兔子就满肚子的火,睡觉也不香,吃饭也不香,一心想找乌龟再比一次,来一个“一决雌雄,报仇雪恨”,这不把眼睛也给熬通红通红的。兔子再次向乌龟发出挑战书,乌龟接受了兔子的挑战。第二天一大早,天阴沉沉地,天上的乌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乌龟来到场地,只见动物们都到齐了,可是天却越来越暗,就对兔子说:“我看天马上就要下倾盆大雨了,我们的比赛还是改天吧!”兔子听了乌龟这么一说生气了说:“你是不是知道比不过我,想临阵脱逃啊?”乌龟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好吧!那我们就来比吧!”兔子接着又说:“我们今天要跑的路程比较长,在路上不管谁遇到什么困难,在场的动物都不许插手。如果谁插手,就算输。”兔子又转过身,对飞行速度最快的老鹰说:“老鹰大哥,你先飞到终点等我们,看看谁先到。”

说好规则后,乌龟和兔子就在起跑线上做好了准备。“各就各位,预备,跑!”兔子和乌龟一同跑出起跑线,兔子就轻轻松松地就跑到了乌龟的前头去了,兔子得意洋洋地想:这下我总该赢了吧!突然,狂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巨大的暴风雨也跟着下了起来。随着暴风雨的来临,兔子和乌龟的速度减慢了许多,森林里的许多树连树根也被拔地而起,突然一棵高大的树木倒了下来把小兔子的腿给重重地压住了,兔子的脚被压得痛地不得了,他拼命地挣扎,可是,无论兔子怎么用力,那沉重的大树都无动于衷。乌龟一步一滑艰难地在雨中走了过来,动物们原来以为乌龟不会帮兔子,可谁都没想到,乌龟却用尽力气钻到树的下面,利用自己那坚硬的背壳,用力向上顶,终于,小兔子的脚挪出来了。

这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上天似乎也被感动了,雨也停了,风也住了。在场的拉拉队捧着一大束鲜花,跑上前去,把乌龟围了个水泄不通。小兔子看着乌龟惭愧地说:“真得谢谢你了!”可乌龟却说:“不用谢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场比赛在动物王国的喝彩声中结束了!乌龟的举动不但感动了兔子,还感动了全森林的动物们,龟兔的这一次赛跑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在动物王国里。

兔子和乌龟决定不再赛跑,两个人要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应对挑战。从此,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水里乌龟驮着兔子游,相互信任,结果自然是双赢。

2、对,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只特别的小乌龟,大家一起来学习童话《犟龟》。(板书课题)

3、这只小乌龟特别在哪?(众答:犟)4、课题中的“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犟”下面的偏旁,是“牛”。平时我们爱说,“某某真是牛脾气”,其实是说这人 --(让学生解释“犟”的意义)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小乌龟犟在哪些地方,老师巡视。讨论分析1、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1)蜘蛛

A、朗读;B、朗读分析;C、再找一个同学来读,前后比较;D、点拨,找准角色特点,就能读出味道;E、分析蜘蛛特点:a、退多、灵巧、不自信;b、哈哈大笑,充满同情,傲慢,轻视小乌龟;F、劝阻内容:路远,走得慢,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G、小乌龟的反应:决定不可改变;H、出一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尽力与人争辩,心力不能存在一点委屈;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先不下定论,让学生自行感受,以下同)

(2)蜗牛

A、朗读;B、简评;C、分析蜗牛特点:a、迷迷糊糊,懒,没精神,没劲头,b、难过,不信任小乌龟;D、劝阻内容:方向走反;E、小乌龟的反应:调转方向,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小乌龟调转方向,回家了吗?(回答:没有),这说明他的决定仍是--(齐答--不可改变)F、做第二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

(3)壁虎

A、朗读;B、简评;C、分析壁虎特点:a、打瞌睡--懒,b、狮王高级官员--不负责任;D、劝阻内容:婚礼暂时取消;E、小乌龟的反应:(齐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乌鸦

A、懒得;B、简评;C、分析乌鸦特点:闷闷不乐,穿着丧服;D、为什么?狮王去世;E、为什么让乌鸦来报丧而不选喜鹊?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F、小乌龟的反应(学生一起回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G、做第三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a、继续努力;b、放弃努力。2、从以上阅读分析中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小乌龟赶上了婚礼吗?但这是谁的婚礼?(众答:狮王二十九世的)

(2)、那么,大家来辩一辩,小乌龟的“犟”值得吗?

学生分正反方展开辩论,教师总结,不做定论。

(3)、为什么其他动物没去婚礼,小乌龟却去成了?

(4)、小乌龟的“犟”有什么新的含义?(5)、你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什么时候也需要这般的“犟”?

七、布置作业

补写文章开头:小乌龟“想了一天一夜”,设想一下它可能想了些什么?写一段它可能产生的心理。

八、板书设计

犟龟

结构分析起因决定参加婚礼

经过途中战胜困难

结果看到最美庆典

形象分析总犟:坚定信念

不畏艰难

择善而从

3.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篇三

2.海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学习状物抒情的写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本文对海燕的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领会作者心中浓浓的乡愁。

自展程序:

一、明确学习目标:(课件显示)

基础知识: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状物抒情的写法。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学梳理释疑: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要求能读准屏幕上给出的生字词:

轻t(sī)隽(juàn)妙e(hú)纹憩(qì)息蹇(jiǎn)劣

皎(jiǎo)洁隽(juàn)逸从(cóng)容忧戚(qī)融融泄泄(yì)

2、点读课文。

三、自展:

自展一、文章思路,内容把握展示:

1、全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答: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相应的句子:第7段,第14段。

2、哪些部分是回忆,哪些部分是现实?哪些段落是在写故乡的小燕子,哪些段落是在写海上的小燕子?

答:全文分为前后两部分,(1---7)段是第一部分,回忆故乡的家燕;(8---14)段是第二部分,是现实,看眼前的海燕;1---4段是写故乡的小燕子,9---13段是写海上的小燕子。

3、文章前后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示了小燕子怎样的形象?

答:分别描绘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和一幅“绝美”的海天图。展示了小燕子“春天的使者”和“海上的英雄”的形象。

自展二、状物抒情的写法展示

典型例题解析: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

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 隽妙无比的春景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的

小黑点

海上的

小燕子 乌黑的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地斜掠 展开双翼

身子一落

解析:作者被迫出国,离故乡越来越远,心中不免涌动思乡之情。看到海燕,自然想到了故乡的小燕子。他宁愿相信(其实是希望)眼前的海燕便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

小结: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作者笔下所写的已不仅仅是“故乡的小燕子”或“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这是文章状物抒情,物情合一的写法。

2、课文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优美。仔细品味加线的词,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1)“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集者似的奔聚而来。”

解析:这句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草”“叶”“花”等,“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构成了一幅万木争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2)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解析:此句写小燕子在空中飞行的姿态和飞行时的叫声,描绘了出小燕子“劲俊轻快”的可爱形象。

(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解析:此句运用了新奇而贴切的比喻,精到而细致的描写,形象而流畅的语言,刻画了一幅“绝美”的海天图。

小结: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动作、声音等的描写,往往能使对象显得生动形象,突出表达效果。

自展三、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题展示

1、作者两次提到“乡愁”,为什么说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

答:作者两次提到乡愁,运用比喻,说它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绝不意味着作者看轻这份感情,相反,作者心中的思念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

2、课文为什么以“海燕”为题?

答:一是咏物抒情的缘起;二是看到海燕,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和祖国,在作者的心里,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寄托了作者深沉浓厚的思乡之情。所以,以“海燕”为题。

四、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故乡之燕

海上之燕思乡念国

由燕思乡:轻烟似的乡愁

教后感:

4.《观刈麦》教案 篇四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理解默写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观刈麦》古诗 篇五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足蒸(zhēng)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pín)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xiāng)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6.《观刈麦》教学反思 篇六

从达标测评反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课文翻译;无论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的。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例如,学了《观刈麦》这一课,我想让学生结合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就把 “高薪养廉” 这一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作为一道拓展运用题,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书本走向生活。

这道创新开放题体现了近几年全国各地市中考命题的特点,即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提出我反对高薪养廉的观点也可,阐述我赞成高薪养廉的做法也行。关键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运用上初三以来刚学的有关写议论文的知识,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自己观点的成立。

从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都没有超出1200多年前白居易思想的束缚,答案出奇的一致,都异口同声的反对高薪养廉的观点。所以我在课堂上着急的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声音吗?

实际上,如果学生回答我赞成高薪养廉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社会在发展,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人的个人价值应当得到体现。我们看到有些国企的老总,使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为下岗失业的职工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国家上缴成千上万元的利税,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给这些人发放高高的年薪,也符合我们党在新时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其目的在于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不然的话,又像另一篇课文,韩愈在《马说》中说的“是马也,食不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就要“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

但是这堂课,我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拓展到这一认识高度。相信,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对高薪养廉的举措会有一个再认识。

这道拓展运用题的设计,贯彻了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论断。体现了“利用教材教语文,跳出教材学语文,走出课堂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再说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我想无论是录音磁带的播放,还是电子幻灯片的运用,都成了我这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录音手段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渲染了诵读古诗的气氛。电子幻灯片的运用,直接推动了各教学环节的进行,巩固了所学知识,检测了当堂训练的成果。

7.观刈麦改写作文 篇七

农民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他们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在田里劳作。到了五月割麦的时候,他们就更忙了。不久前还青青的麦子,在暖阳的催促下,似乎在某一夜之间就成熟了。第二天到田野上一看,满是金黄的麦子。农民欣慰地注视着麦子,像注视着自己长大懂事的孩子。过一两天就该把它们请回家去了,农民在心里筹划着。

开镰的头天和当天一大早,都有人磨镰刀。大人们憋着一股劲,满心欢喜地磨镰。村子里一唱一和的磨镰声像一首欢快的歌。这天早晨,人们拿上镰刀,带上草帽,带上茶水,就到田间去割麦。微微的南风吹到身上,这是一天里最凉爽的时候。等到太阳一出来,就热得让人难受,所以要趁凉快的时候就下地干活。路边的青草上还有一层露水呢!

下到田里,土质有些松软。弯下腰去,左手捏拢一大把麦子,感到有些潮气;右手捏着镰刀伸到麦子脚下一“扫”,呼呼呼,麦子就被割倒了。身子向后一转,顺手把麦子铺在割出的空地上。这割麦子的活儿看似简单轻省,其实也是一件厉害的农活儿关键是效率低。一大块田里的麦子要一把一把地割倒,铺好,这得多少时间呀!用镰刀割断麦子,也要费力拉扯一下。时间一长,两手都会酸疼起来,腰部也酸了。实在难受时,农民才直起身子,用手捶捶腰部,走动几步松弛一下。

不久,太阳出来了,田里的温度就越来越高。农民觉得阳光猛了起来,就戴上了草帽。地里越来越像一个蒸笼:脚下的土是热的,放倒的麦子是热的,眼前半人高的麦子也是热的。风一吹,热浪阵阵袭来,连呼吸都有些憋闷。不觉间,农民出汗了。头发、脸上、脊背都汗湿了,下身也汗湿了,裤子裹在臀部和两腿上,使农民的动作更艰难。脸上的汗有时迷住了眼睛,农民用手一抹,把汗水甩到地上;脱下草帽扇扇风,汗湿的头发直冒热气。口渴得厉害,就去喝水壶里的水,每次要喝好多。不久,水壶里的水就被喝干了。农民的肚子也饿了。阳光却更毒辣了,像针尖一样刺在人身上。这时候真想回家去歇息一下啊!可是不行,就得抓紧白天的时间干活呀,这正是赶季节的时候。农民咬牙坚持着割麦。

早饭和午饭,农民就在田头坐着吃完。饭由家里的妇女做好送来,小孩也帮忙送来了茶水。饭食总是很简单:无非是米饭、白菜、臭豆腐、咸菜之类。饭后,农民的体力又恢复了好多。家人的.到来,让他更意识到自己对家庭该负的责任。他很快就下田继续干活。

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有割麦的,有挑着麦子运回家的,还有一些妇女和小孩在拾麦穗收获过的麦田里、路上会遗落一些麦穗,他们会细心地捡起来,拿回家喂鸡或汇聚到麦堆里去。

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格外引人注意:她衣着破旧,背上束着一个小孩。用一块破布盖着小孩的头部给他遮阴。她左臂上挂着一只破篮子,用右手捡麦穗。小孩不时地哭闹起来,她就解下背上的孩子,抱在左臂上摇晃着哄一哄他。那小孩瘦得可怜,嘴巴往他母亲的怀里乱拱,看得出他是饿极了。小孩的哭嚎声和那女人凄凉的声音,让人听了心里凄凄惶惶。

离她近些的割麦人问她:“可怜的姊妹呀,你是哪村里的?”“我是山后周村的。”“啊,知道。你的孩子这么小,怎么还要出门捡麦子呢?这一天又能捡得几多呀?”那女人流着泪说:“实在没办法呀!我家男人病死了,家里没粮食,只好出来捡一点,好歹充充饥。”“你家里没种庄稼吗?”“遭孽呀!本来有点田地,可是没钱给官府交税。求官府宽限一点也不答应。硬是把我的田地收去抵官税了!”“这官府也太狠心了!加的税重,我们都受不了了!就算是丰收年,自己也落不到多少粮食,糊口紧紧巴巴的。要是年成不好,就更没法了。逃荒、饿死人都有哇!”“唉,农民苦哇!”“妹子,你爬山越岭还带着小孩真不易呀。你能捡几多呢,我送你一把麦子,只当一点心意,都是苦命人哪!”“大哥,你真是好心人。叫我怎么受得起呢?”“唉,别说啦,我也不能帮你多的……”

这些情景被下乡调查、督促收麦工作的县尉白居易看到了。他内心震撼,无比沉重。可是他官小言轻,无法很快地改变官府的政策。他想:面对老百姓的疾苦,自己身为官员能视而不见吗?不能!他回到住处,拿起毛笔。——老百姓在烈日下割麦的情景,拾麦穗的妇人的模样,一一在眼前浮现。他忍住泪水,一气呵成,写下了《观刈麦》一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8.《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观刈麦》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 ) 荷箪( hè dān ) 童稚( zhì ) 饷(xiǎng )田

穗( suì ) 秉( bǐng ) 曾( zēng ) 三百石( shí )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 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 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 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9.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九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

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2、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

“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3、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明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明确:蔽

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明确:遗穗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4、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全班齐读议论部分

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时任什么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

10.改写观刈麦 篇十

渐渐地,天气更加炎热,我抬头一看太阳已经当空直射,田里也热闹了起来,一位农妇和一个孩子经过我旁边,农妇肩上担着圆形的竹器,里面不时传出一阵阵饭菜味道,像是些小菜和米饭,并不曾闻到一点油腥味。而小孩则提着一个旧瓦罐。两个急匆匆地往前走,我叫住他们:“大姐,您这急匆匆的往哪去呀?”她回过头来,说:“家里男人在南丹,我们得给他送饭送水去呢!”哦!“如果你没事,我就先走了。”“嗯!”突然,我吓了一跳,脚下的泥土不知什么时候已变得烫脚,我站的地方也不再阴凉,再看看他们远去的背影,脚踏烫土,头顶烈日。

旁边,传来一个农妇的声音:“歇会吧!中午了,热!”又听见汉子喘着粗气说:“不热,现在官府征税重;这夏天天气又长,能不歇就不歇,多干点活,也好。”于是割麦子的嚓嚓声复又传了过来。

不知什么时候,麦田上又出现了一个衣衫褴禄的妇人,她右手拿着一束几乎光秃的麦穗杆,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旧得不成样的竹筐,怀里还抱着个孩子,那孩子正在小声地哽咽着。“你在做什么?”田的那头传来了田家的呼喝。那妇人吓得赶忙丢掉手中的麦穗,田家走了过来。那妇人带着几近恳求的神情说:“大爷,行行好,我家的田地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求求您,让我拾点遗穗充饥吧!”“唉,其实你我境遇也相差不远,大部分粮食都要交给官府,剩下的……唉!”田家说完走了开去。那妇人赶忙抓起地上的麦穗……

他们的话真叫人悲哀,我不由得走了开去,想想自己有何功何德,从来都不曾做过农活,每年却拿着俸禄三百石,到年底都还有剩余。唉!想起来就觉得惭愧,还是回去吧!

上一篇:财贸系组织部策划‘国际大学生节,世界学生节’与社会接触活动策划下一篇:将心比心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