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2024-08-1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共4篇)(共4篇)

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篇一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三 29题

论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有哪些?

(1)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感情因素,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5)精讲多练,在语音知识的背景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巧的训练为中心原则。(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语言有哪些基本特征?

(任意性、二重性、多产性、移位、文化传递和互换性)

语言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语言的二重性

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在语言的层级体系中,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第一,音位与音位的组合,还只是单纯的声音组合,只是构成了符号的形式部分,而形式是要依托一定的意义内容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音位组合一经同相关的语素结合,代表一定的意义,既具有形式部分,又具有意义部分,这样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符号;第二,一种语言里的音位,往往只有几十个,而音位与音位的组合构成表示意义的语素,多达数千,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

语言的多产性: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移位性

移位性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物体,时间或观点。如过去的经历、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语言的文化传递和互换性

语言的文化传递指的是:人类语言的习得与其他们所成长的语言环境有关,因为一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一个人习得哪种语言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所谓互换性:是指人类语言的使用者既可以使用语言表达信息也可以接受别人所发出的信息。人类的语言使用者可以在说者和听者之间做自由切换。

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篇二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f.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98年选择)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d.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96年选择)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g.师资

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01年选择)①初创阶段(50’s初—60’s初)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

②改进阶段(60’s初—70’s)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b.提倡“精讲多练”。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④改革阶段(80’s至今)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全国制订教学大纲)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①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文革”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 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 C.70’s

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

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 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 ①中国人学外语; 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

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

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②教学内容 语言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96年填空)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③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⑤教学技巧:……

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①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④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C.语义学

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2.心理学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98年选择)(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 解释术语)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论述)1.第一语言习得(1)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2)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活动方式: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论述)(3)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98年选择);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②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 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01年解释术语:LAD假说)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01年填空)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01年填空)2.第二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有何异同?(02年大问答题)(1)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②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③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④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对比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1957年提出

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四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01年填空)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00年论述)②中介语理论和篇误分析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填空)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格 70’s初提出 中介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文、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99年解释术语)中介语的特点:

A.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D.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失误与偏误(00年术语解释)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A.母语的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泛化”(98年解释术语)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D.交际策略的影响。E.学习环境的影响。③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美国 克拉申 70’s提出 理论:

A.习得语学习假说

认为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其中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而且交际用的语言都是习得来的,学习来的语言不能用于交际。B.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规则有一个共同的顺序,教学时按顺序教学习容易,顺序打乱对学习造成困扰。C.输入假说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语言知识,“i+1”。D.情感过滤假说

输入的信息没有全部被吸收,因为有情感的因素被过滤掉了。3.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大问答题)(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正迁移(99年解释术语)迁移与泛化(98年解释术语)负迁移(03年解释术语)迁移(02年解释术语)(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1)总体设计的定义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00年填空),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99年选择)

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2.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等等。

(4)确定教学原则

①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叫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②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99年术语解释)方式:

A.综合训练:在一门综合课中贯彻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B.分技能训练: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

C.综合训练和分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设综合课的同时开设专项技能课。③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

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解释术语)方式:

A.以结构为纲,兼顾功能。B.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

C.以话题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D.以情境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E.纯功能方式。

④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总体设计要处理讲不讲语言知识和如何讲的问题。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汉字教学的基本立场是:以简化字为规范汉字。在汉字教学中要考虑语素教学。⑥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要处理是否用媒介语解释、对比、对译以及何时用的问题。

⑦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⑧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上述八方面内容的选择依据:

①学生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②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5)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内容: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②课程设计:

A.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B.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C.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参考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③周课时和总课时

(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其他教学任务间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教学工作。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00年选择;03年选择;02年选择)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论述)1.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1)性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交际的场所。

(2)地位: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以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和满足课堂教2.课堂教学的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②教师必须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③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模仿以正确的引导。

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生记忆。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交际的气氛,创造交际的条件。(2)对学生的要求

①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②模仿:学生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地进行模仿操练,同时要把握模仿的正确性。③记忆: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来帮助记忆。

④运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操练和课堂活动,以达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标。3.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1)教学过程(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开头、展开、总结

(4)教学步骤:一个教学环节可分为若干个教学步骤。4.课堂教学的技巧(02年解释术语:教学技巧)(1)教学单位程序的编排 ①开头

方式:A.复习旧课;B.检查预习;C.复习旧课和检查预习相结合。②展开:学习新课(朗读课文→句型练习→回到课文)三步骤: A.展示:用体势语演示,让学生感知(一边做动作,一边把句子讲出来;一边说句子,一边用图片展示动作;实物B.讲解 C.练习

a.模仿或机械性替换

b.半机械性、有意义的练习,促成记忆 c.运用

(也可以先练习、后讲解)

③总结:A.画龙点睛;B.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总结;C.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修正。④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符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论述)(2)交际性练习的组织 要点: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③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错误纠正基本点:A.纠正常犯的错误;B.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语境练习(03年术语解释)

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练习?(00年论述)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论述)(3)课堂秩序的稳定

教师主观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身体力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①教师应自始至终掌握全场。

②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③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要经常提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④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5.教案的编写

(1)教学内容、结构、功能。

(2)教学目的、要求。如:列语言点。(3)教学重点。

(4)教学时间的分配:应大量用于练习。(5)教学步骤。

其余历届考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99年)3.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02年)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03年)5.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01年)

6.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答:①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建国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实用汉语课本》。(99年选择)

2.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70年代末。(98年选择)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世界汉语教学》,该刊物为季刊。(96年选择)4.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96年选择)

5.《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它的作者是周祖谟。(01年选择)

6.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是《汉语教科书》。(01年选择)

(三)相关理论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98年)2.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98年)3.应用语言学。(98年)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9年)

5.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00年)

(四)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1.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96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①场独立性:…… ②场依存性:……

2.(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五)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1.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四大环节。(96年)

2.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99年)3.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00年选择)4.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01年选择)5.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02年选择)6.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03年选择)

(六)“以学生为中心”

1.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02年)2.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

答:①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困难,确定教学重点。

②最重要的是“精讲多练”,以学生活动为主。

③启发式的教学、发现式的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96年)

4.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尊重的态度。(96年)5.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重点在“教”和“学”之间更加重视学。(00年)

(七)第一语言习得

1.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方法是习得。(01年)

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01年)

3.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语言功能假说。(01年)4.“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01年)

(八)第二语言学习

1.第二语言。(00年;03年)2.中介语。(99年)3.失误与偏误。(00年)

4.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选择)5.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01年选择)

6.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01年)

7.赛林格(L.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02年)8.第二语言学习策略。(02年)

9.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02年)10.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00年)11.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

答:①这两种学习方法是客观存在的,成人有这两种学习方法。

②要研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利用语言习得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九)第一、二语言教学比较 1.迁移和泛化。(98年)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3.正迁移。(99年)

4.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5.迁移。(02年)6.负迁移。(03年)

7.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

(十)总体设计

1.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言语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受语言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受语用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

……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选择最佳教学方案。(99年选择)3.言语技能。(99年)

4.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00年)

(十一)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

例如:拿过来、走上去、坐下来、走进来。用体势语、图片(画楼梯表示上来、下去、上去、下来)

2.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学习?(00年)(吕书P113)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例如:问答式、陈述式、描写式、辩论式。③在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方法:对话、会话、看图说话、分角色表演。3.教学技巧。(02年)

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 下 篇三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教学法”一词的不同含义

最大的概念——整个学科理论和实践(如“外语教学法”、学科名称)

指教育学中的“教学论”(广义)——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课程、方法、评估等。

某种教学法的流派——听说法、功能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提问法、纠错法等。

吕必松: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贯穿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

教学法是总称,它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次上的具体内容。其中的教学原则要反映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

教学法流派

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

各种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语言本质特征和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认识,因而对教学规律有不同看法。

* 认知派: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经验派: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直接法、情景法、阅读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

人本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功能派: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

第一节 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

1、语法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又名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近代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

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用于教授古希腊语、拉丁语。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述。1)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系统讲授语法规则

教学手段——母语、外语翻译 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只是词汇的发音和书写形式有差别。

心理学基础 官能心理学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认为人的心灵有各种不同的官能,各种官能可以分开加以训练。难度较高的材料,比如拉丁语语法可以用来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步骤:

母语

词法

→句法

→演绎法、语法规则 →翻译练习

→逐句讲解、翻译课文 →朗读课文 →互译巩固

→记忆

3)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4)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4)评价:

语法翻译法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过分强调语法,忽视口语教学等,但它在外语教学中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欧洲第二语言教学中居统治地位。

利用母语,把翻译作为讲解和巩固外语的手段,主张讲授语法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注重阅读文学名著原文,使用方便,不须专门训练等。还影响了后起的一些教学法。其局限是历史的局限,它自身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直到今天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以老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课堂气氛沉闷,语言材料古老、过时。)我国: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初创阶段。语言学倾向强调讲授系统的语法知识。(现在:对外汉语教学 限用外语 高年级综合课 翻译课)

2、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

又名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

直接法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外语教学“改革运动”)

“直接”的含义:直接用外语教外语;将语言与客观事物(如词与实物)直接联结。

德国语言教育家菲埃托、德国教育家贝力子、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

1)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教学中不用学生母语,不用翻译,不注重形式语法;仿照幼儿学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所以特别重视语音教学,注意句子(非孤立的词)

○教学。认为语言是习惯。心理学基础是联想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强调语言同客体的直接联结,强调语言同周围环境中的人的直接联结。

3)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的原则

○2 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3 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4 句本位原则

○5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的原则

○4)主要特点:

(1)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第一批词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课堂教学常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式。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

(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词语连成句子也便于记忆。

3(5)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5)评价:

直接法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教学法流派,它的兴起是外语教学史上的一场改革,对外语教学从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起了关键作用,开辟了语言教学的新途径,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把外语教学从书面语引向现代口语,把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变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它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自然的口语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

也有学者批评该法把儿童学习母语和成人学习外语混为一谈,过分排斥母语,忽视母语和翻译有用的一面,偏重感性,忽视理性,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不够等等。虽然对该法的评价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但它对后起教学法却一直产生影响。

(教师外语要好,班额要小,少于10人,时间充足,每天有课。)我国: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改进阶段。

实践性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多采用归纳法。

标志性教学法形成:相对直接法。

3、听说法(陆军法、句型法、结构法)

又名陆军法、军队法、句型法、结构法。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占支配地位,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

二战后期,布龙菲尔德等语言学家用“军队法”短期内培养外语人才:速成、突击、强化“沉浸式”(只准讲外语)

语言结构课+实践训练课+自学+小组学习(13-15学习)

仅1944年一次就培养15000名外语人员,轰动美国,轰动世界语言界。

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弗里斯、拉多

代表教材:《英语900句》 1)基本特征:

听说领先,句型操练,对比分析

继承了直接法的主要原则,只有对比分析为直接法所无。2)理论基础:

语音学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张对活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强调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在现代语言教学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最雄厚的教学法。3)主要特点:

(1)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

(3)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4)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5)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6)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7)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从多种途经强化刺激。4)教学过程: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听说法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原则。听说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听说法的五个过程。按特瓦德尔的归纳分为:

“五段学说”

(1)认知。教师向学生展示新语言材料(句型),借助于实物、情景、手势等使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2)模仿。在教师的反复示范下,学生准确地模仿。

4(3)重复。通过反复练习(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等),不断重现已模仿的语言材料,达到让学生牢记(背诵)的目的。

(4)变换。用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如词语替换、句型转换、句子扩展等)给学生以活用的机会。

(5)选择。用问答、对话、叙述等方式,让学生选择学过的词语或句型,描述特定的场景或事件,进一步活用。5)评价:

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的教学法流派,它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从而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该法不完全排斥使用学生的母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直接法的片面性。它发展了一整套形成语言习惯的操练体系,并把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采用句型教学,强调语言对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但该法过分强调机械操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注意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过分强调听说,忽视读、写、语、文分家。学生缺少学习的后劲。然而该法仍不失是一个影响巨大,使用范围很广的教学法体系。我国: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探索阶段。

受听说法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界进一步强调学生对汉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

课堂教学的重点: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对话和句型操练)

教学原则:采取全面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

教学法:还不是完全的听说法,而是继承了重视语法教学的传统,是一种重视听说实践,强化口语,以句型体系结构,以实践性原则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典型教材:《汉语课本》、《基础汉语课本》、《初级汉语课本》

(我国最早的对外汉语分技能训练的系列教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编写

4、视听法(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

也叫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全世界推广法语研究所”)

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他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音)感知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代表人物:古布里纳、古根汉

视听法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1)基本特征:

继承和发扬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长处,重视口语,用目的语直接教学,强调反复操练,在母语与目的语对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以整体结构感知的新教学法体系。(避免脱离语境,机械进行句型操练)2)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同时受完形主义心理学影响,强调完整地感知事物,通过具体情景或图像使词语组成一个整体、一种完整的结构形式。3)主要特点:(1)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语言材料,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可以增强刺激、加快反应、加深记忆。图像与声音相联系建立起条件反射,即使图像(情景)单独呈现,学习者也能自动作出反应,让语言与形象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直接用目的语表达思想的能力,避免了母语的中介作用。(2)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言语活动也总是受情景制约。视听法从日常生活情景中选择、安排语言材料,并创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有利于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3)整体结构感知。视听法通过一组组图像和一段段完整的对话,使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在对话中被整体感知。以语音为例,不仅是要求发音正确,而且要在掌握整体结构(包括发音、声调、语调、节奏、旋律)的基础上,再进行个别音素的训练。词汇、语法也是通过图像所呈现的情景,先整体感知,从语段和句子开始进行教学,教学顺序为:成段对话—句子—单词—语素。

5(4)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课上一般不用学生的母语。但注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或难点。4)教学过程:

感知(边看边听边记

不许记笔记)

(幻灯 录音 录像)

→ 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原文(图像 录音)→ 学生模仿、重复、熟记、回答、练习

(图像 录音)

→ 叙述课文 自由对话 评论课文 扮演角色(图像 录音)5)评价:

广泛使用声、光、电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创造比较好的语言环境,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外语与情景直接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也更接近实际交际需要。它强调整体感知并特别重视在情景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对后来的功能法有一定影响。上述优点使它在7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世界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法。视听法随着《新概念英语》等教材于70年代中期进入我国。

不足:重口语轻阅读,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和综合训练而相对忽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重语言形式,忽视意义,未能着重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5、自觉对比法

自觉对比法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成为前苏联正统的外语教学法,对东欧和蒙古的外语教学也有较大影响。5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以自觉对比法为依据。

自觉对比法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客观上成了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1)理论基础:

苏联教育学思想

重视德育

培养世界观

苏联的语言学和心理学

学习外语就是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

通过对比克服母语干扰

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从自觉到直觉

自觉掌握

意识控制的是语言形式

直觉掌握

意识控制的是语言内容 2)主要特点:

(1)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教学全过程都要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

(2)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3)在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

(4)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文,以免囫囵吞枣。(5)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的教学,反对听说领先。3)评价:

自觉对比法与直接法完全对立,而与语法翻译法一脉相承,把语言对比引进第二语言教学并置于教学法体系的重要地位,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是对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不足:过分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操练和交际性练习。

60年代以后逐渐为自觉实践法所取代。

6、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有时也叫自觉积极法。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

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自觉”的含义是以语言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理解为前提,从自觉到直觉。(直觉掌握是第二语言学习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

“实践”的含义是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形成外语实践能力,即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代表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利亚耶夫 1)产生背景: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60年代初外语教学改革的产物。30年代以来,前苏联正统的外语教学法一直是自觉对比法。这种教学法比较接近于语法一翻译法,与直接法相对立,偏重语言知识,过多地使用对比和翻译,忽视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50年代后期,前苏联与其它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自觉对比教学法造成的结果却是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外语教学界开展了两次关于教学改革的大讨论。最后,一个既能保留传统合理内核,又能充分表达改革精神的口号——“自觉实践法”得到了承认。2)理论基础:

自觉实践法是一个始终有着厚实理论基础的教学法体系。它的语言学基础是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巴院士关于区分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学说。它的心理学基础在草创阶段是别利亚耶夫关于外语和思维关系的外语教学心理学说,后来主要是前苏联心理学的言语活动理论。3)主要特点:

(1)自觉性原则。(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主张在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不仅要理解语法规则;能作语法分析,更要理解语义和实际用法,从自觉到直觉。这是对自觉对比法合理内核的有条件继承。(2)实践性原则。(直接法)第二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量的言语实践。强调言语实践活动是外语教学的主要途经。要求80%的时间用于言语实践,20%的时间用于语言知识讲解,并强调教学目的是培养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这条规则来源于直接法,是自觉实践法的首要原则。

(3)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交际法、听说法、视听法)在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方面,把意念—功能和情景—句型及题材几个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即吸取交际法从语言交际需要出发选择一定语义—功能项目的做法,同时结合听说法在典型情景中选择典型句型的做法,并组织在一定的题材之中。(交际中,说什么—内容—意念

怎么说—内容的表现形式—功能

在编写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方面,主张传授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实践都应置设在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

(4)口语领先原则。(直接法)吸取直接法的主张,特别是在入门和初级阶段体现口语领先原则,在口语教学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5)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直接法、听说法)与直接法、听说法相同,认为句子是言语的单位,在句子的基础上学习单词和语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言语活动能力。

(6)综合性原则。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民俗等方面以及听说读写技能综合进行教学,以培养言语活动能力。但同时也不排除必要的分科教学,在不同阶段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听说过的用读写来巩固,听读过的用说写来表达。)(7)考虑母语的原则。(自觉对比法、直接法)课堂上尽可能使用目的语,使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思维建立联系。在初级阶段不排除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和对比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但翻译不宜作为主要的讲练手段;对比应体现在实际言语训练之中,而不是用于讲解。

(既主张大量的外语实践,又考虑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限制使用但不排斥母语。这一原则是对自觉对比法依靠母语,直接法排斥母语两种极端倾向的矫正。)4)评价:

自觉实践法是一个全面的、成熟的、科学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它继承了语法翻译和直接法的合理内核,克服了二者的片面和极端之处。

7、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

认知法的理论主张与听说法相对立,反对重实践轻理论,重结构形式轻意义,重机械性的重复操练轻灵活运用,强调语法学习和发展智力的语法翻译法,也被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1)基本特征:

在理解语料,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活用语言。

教育学原则是以学习者为外语教学的中心。

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2)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运用过程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学习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 3)主要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的学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语言能力”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体系,主张有意识、有组织地练习,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反对机械模仿,同时也反对过多的知识讲解。

(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以学生的活动和操练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训练,口语和书面语并重。语音与文字结合,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

(5)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解释难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便加深理解,通过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反对滥用母语,允许必要的适当的翻译。

(6)正确对待、分析学生的错误,承认错误不可避免,反对见错就改,对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注意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4)评价:

在现代外语教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两大教学法体系的对立,对立的两派长期争论,共存,随着时代的需要从一端向另一端来回摇摆。60年代发展成为认知法(语法—翻译法的现代形式)和听说法的对立。认知法吸收了两派的某些优点,做出了平衡、调和的努力,但它还是更接近语法—翻译法。

认知法对外语教学的最大贡献是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首先创立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主要是成年人在本国环境中学习外语的过程及规律)。

但是认知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流派还不够完善,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它理论基础还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它常被用于教本国人学外语,英美教师在国内、外教他族人学英语基本不用,而用听说法和功能法。因此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认知法产生于美国,多用于本国人学外语。美国人在国外教英语,多使用听说法或交际法。

8、情景法(P242-245)

9、阅读法(P245-247)

第二节 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1、交际法(意念法、功能意念法、功能法)

又名意念法、意念—功能法、功能法。

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等。

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FOLLOW ME》

1)基本特征:

是以语言的意念、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2)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海姆斯

交际能力理论

韩礼德

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

威多森

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能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首先确定要表达的内容(功能和意念),然后才有语言表达的形式。因此交际法与一般教学法相反,交际法不以语法或句型结构为纲,而以功能意念为纲,主张在教学中应采取从功能意念到表达形式的教学路子。

*功能的分类:

(1)表意功能——表示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2)表态功能——表达对对方或自己说话内容的态度或语气。

(3)表情功能——表达对客观事物或对方的某种感情。

意念:指功能作用的对象,即说话人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及其在大脑中的反映。又分为普通意念和特殊意念。

普通意念指与功能相关的时、空、数量等关系。

特殊意念是由话题直接决定的词汇项目,也就是各类词汇。

在一定的情境中,功能与特殊意念就构成了一个个的交际活动。

交际法并不绝对排斥适当的句型、词汇的操练,只是强调语言形式是实现语言功能的手段,学习者是为掌握功能而学语法,语言形式结构的教学要服从于语言功能。3)主要特点:

(1)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2)以功能和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人为的“教科书语言”。(3)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

(4)以言语交际的主要形式——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语音、词汇、语法主要通过话语情景综合教学,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

(5)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6)通常按话题螺旋式(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将功能与结构结合在话题之中,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每个题材范围要安排几个循环,螺旋式上升,逐渐增加难度。

(7)强调表达内容,即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过分苛求形式,认为有缺陷而有效的交际可以作为教学的目标,对学习者不影响交际的错误可以容忍。

(8)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按需要发展专用英语,使用针对性的教材,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对听说读写能力有不同侧重和要求。

4)教学过程:

(1)展示新语言材料。(2)口头练习。(3)语言要点练习。(4)实际运用。5)评价:

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

成就——

 交际法明确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力图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来加以实现;  提出功能意念范畴,并制订了教学大纲,突破了以语言结构为纲的传统观念;

 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主张以话语为教学单位以代替“句本位”的传统做法;  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流利性,并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

缺陷——

功能项目的问题:如何确定功能项目,确定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多少语言功能范畴,如何科学地安排功能项目的教学顺序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语法知识的教学问题:用意念功能范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法知识(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的结合)。

课堂教学交际化问题:难以真正做到。

对待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不等于放任不管,不闻不问。

2、团体语言学习法(P258-261)

3、默教法(P261-263)

4、全身反应法(P263-266)

5、暗示法(P266-270)

6、自然法(P270-273)

* 从以上15家教学流派的评介中,可以发现,影响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时代的发展

相关基础学科研究的成果的影响

代表人物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本学科自身的发展等

* 从这些相关因素出发,可以看出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的趋势:

① 极端——综合 ② 结构——交际

③ 教为中心——学为中心,教与学互动

④ 提倡模拟儿童学习语言——注重对成人二语习得的研究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 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 3)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2、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第八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分析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性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

1、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原则。

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要以培养交际能力为首要的原则。

此条原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乔姆斯基)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海姆斯)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教学过程应力求交际化,使用的语言材料应力求真实化。(准确、得体、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2、以当代人使用的口语和现当代书面语为基本教材的原则。

此条原则限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材料。

当代人使用的口语是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当代人日常交际所使用的有用的交际语言,并非课本语言和市井口语。

贴近生活却不庸俗。(惯用语)

有些初级阶段的教材把店名、标志、火车时刻表、菜谱等作为教材的主体,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刘珣)

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此条原则阐述的是教与学的关系。

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等,都要由教师决定。

以学生为中心:全部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待征、文化程度、第一语言跟目的语的关系、学习目的和实际需要,在课堂上,主要的活动者是学生。

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此条原则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结构是基础:语言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是目的:在一定的情景下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5、有意义的讲授和有意义的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此条原则强调的重点是“有意义”。

规则的学习:语言材料的选择要精:(词语 语言点 句型)

课堂讲解要精

习惯的养成: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要有现实的交际价值(单项 综合性 交际性)

6、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原则。

此条原则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语言。

可在教材编写和备课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也可在十分必要的条件下少量运用。

能不用就不用,非用不可限量用。

7、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法的原则。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法为教学内容服务。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观法、归纳法、听说法、演绎法。

8、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全面训练,分阶段侧重的原则。

此条原则涉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的关系和口语与书面语学习的关系。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言语交际中是并重的,缺一不可,应在教学中全面要求,全面训练。

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学习目的、学习期限有所区别,且分阶段侧重。

初级阶段: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汉字)

中级阶段:听说读写并重(阅读与写作)

高级阶段:侧重读写(书面语教学 汉语写作)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重视重现率的原则。

此条原则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同时也体现在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言语技能的训练方面。

语言教学,不论是结构,功能还是文化,都应体现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先简后繁、先一般后特殊、循序渐进的原则。

传统的做法:线式排列

教学改革:循环往复、加强重现、以旧引新、逐步深化、螺旋式提高。

10、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则。

此条原则强调的是教学手段的选择。

直观教具适用于初、中级阶段的汉语教学,将所学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直接联系起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 第二语言学习大体有以下目的:

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临时目的。

1、教学类型

教学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期限、授课方式等划分出来的教学组织形式。1)按教学内容划分: 专业班——“专业”专指语言专业。适用于学术目的、职业目的和职业工具目的。○2 专修班——适应各种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其他目的。○3 普通班——适用于受教育目的。○2)按教学期限划分: 常规班——按我国学制,教学期限在一学年和一学年以上的是常规班。○2 短期班——不到一学年,具有明显的速成性质。○3)按授课方式划分: 1 班级教学

○2 个别教学(一对一)

○3 远程教学(函授教学、刊授教学、广播教学、影视教学、网络教学)○

2、课程类型

课程和课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独立教学内容的叫课程,属于一门课程的分支的叫课型。

1)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课程性质的类别。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语言课、翻译课、语言知识课、背景知识课。语言课: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语言课就是汉语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应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古代汉语有

○相对独立的词汇、语法系统,所以不能跟现代汉语完全混同起来,也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开设。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课。现代汉语课总的说来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翻译课:这也是一种语言课,但是它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对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主

○要目的是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课。翻译课有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例如有汉英、汉法、汉口等等。就像不同语言的语言课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都是独立的课程一样,不同语种的翻译课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也都是独立的课程。语言知识课:语言、汉字、汉语语法、汉语方言等。

○4 背景知识课: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

○2)课型:一门语言课程的教学要通过不同的课型来进行。1 综合课——即精读课。

○2 专项技能课——有听说、读写、听力、口语(说话、会话)○、视听、视听说、热门话题、阅读、写作等。3 专项语体课——有外贸(商务)口语、文学阅读、报刊阅读、新闻听读、商务(经贸)汉语、科技汉语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界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1、总体设计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以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各项原则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既定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进行比较和优选的过程和结果。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既定教学对象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子(词本位、字本位

分技能训练/训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2、总体设计的内容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

 自然特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和第一文化同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等。

 学习目的:可概括为五种,即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临时目的。学习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学习的起点:是指从零开始还是在某种原有的目的语的基础上进行。

 学习时限:包括学习期限和周课时,总课时。学习时限也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目标代表必要性,教学时限代表可能性。2)确定教学目标:

 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例如作为职业内容还是作为职业工具。如果作为职业工具,那么作为哪一类职业的工

具。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不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 目的语水平的等级:在同样的范围内进行交际,可以有不同的水平。3)确定教学内容:

 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 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 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4)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主要课程,大体上分为三类:

(1)汉语技能课,又分为综合技能课(原称为精读课)和专项技能课(即听、说、读、写技能课)。(2)汉语言知识课,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知识课。(3)中国文化知识课,包括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知识。

5)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通常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

1、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时限  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 针对学生的国别、语种

 针对学生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2)实用性原则——

 尽量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练习要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 语言材料要真实、自然

 练习要充分,形式要多样,要求要明确,编排要合理 3)科学性原则——

 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 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点的解释要正确

 语料的安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 注意语法点、句型及重要词语的覆盖、重现和循环,要符合大纲的要求  注意吸收学科理论、汉语本体和教材教法的新成果 4)趣味性原则——

 要结合实用性考虑趣味性,避免盲目的幽默化和过度的稚化  语料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应符合学生了解中国的兴奋点

 内容、形式要多样,包括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练习方式等各方面  板式、装潢、插图、颜色要丰富、和谐,生动而富于美感 5)系统性原则——

 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综合课教材与专项技能课教材要平衡 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单元复习及自测试题要配套  入门、初级、中级、高级教材要衔接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意录音、录像、光碟、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 6)知识性原则——

 围绕学生的交际任务,要保持较大的信息量

 突破日常交际的束缚,增加必要的社会知识,避免家长里短  要有文化内涵,满足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

2、教材的体例和内容(1)课文(2)生词表(3)替换与扩展练习(4)语法注释(5)其它注释(6)练习(7)阶段复习(8)词汇总表(9)其它附加材料

3、教材的类型

(1)语言知识类

(2)语言技能类

(3)文化知识类

(4)特殊用途类  按体例分:

(1)综合型与分科型(2)单课制与单元制(3)直线式和螺旋式  按教学原则分:

(1)结构型(2)功能型(3)结构功能型(4)功能结构型(5)话题型(6)课文型(7)文化型

4、教材的使用 1)领会编者意图

要做到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首先要通读教材,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说明。

了解该教材是如何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

了解教材在整个语言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编者编教材时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教学原则。

例如:教材设计是结构主义,还是意念功能,是以语篇为基础,还是几种理论的综合等。

《汉语会话301句》 2)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教材是否包含有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编排和组合的;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熟悉教材,要联系即将要开始的教学任务,明确使用该教材要注意什么。

要熟悉教材的每一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要分析每一部分与前后内容的关系,在研究教材内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教材的关键部分。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和运用,且较为复杂的部分。难点不仅包括语言要点,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

3)研读教材

 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社会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 熟悉教材中的词汇,并力求能用学生学过的词解释新词。

 熟悉教材中的语法体系,准备好授课时需要的例句,例句力求简单、准确、生动。 准备好就课文提问的问题,注意问题应有难度上的区别,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结合新材料,考虑联系和复习哪些旧材料。 背诵课文。

4)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

教材总是“死”的,而学生永远是“活”的。教师在充分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国别语种、年龄、水平等,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创造性的再处理。

比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做一定的调整。有时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不够妥当,比如语言材料没有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或是练习的项目没有按从死的(机械性)练习到活的(交际性)练习的顺序编排等。

有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时限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删减,比如,对日本学生的教学就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汉字书写练习等。5)补充教学材料

对教材既需要适当的精简,也需要必要的补充。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补充必要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  补充必要的练习;

 补充说明语法规则的例句;  补充更加浅近的说明;  补充图表、图片。

五、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试,不仅能够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了解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水平,借此检查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测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测试的分类

1、根据测试的目的(用途)分类 1)学能测试(潜能测试)

也叫能力倾向测试以及性向测试等。目的是了解被试者学习目的语的潜力和素质。测验的编制者希望根据测试结果来预测学习者未来学习目的语是否能成功。

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识别语音成分并保持记忆的能力。 语法敏感性(度)识别母语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能力。

 强记能力 在较短时间里能迅速记住大量语言材料的能力,特别是强记大量新语言生词的能力。 归纳能力 从不熟悉的新语言的素材中归纳句型和其他语言规则的能力。

目前有三套潜能测试题:

卡罗尔和萨彭 现代语言学能考试(1959年)

初级现代语言学能考试(1967年)平斯勒 语言学能考试(1966年)中山大学附中自主开发过一套。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又叫学业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依据某一教学大纲及其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要求来命题对被试者进行检查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和评定被试者在一个教学阶段里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也就是看被试者是否掌握了某课程的要求。测试卷面必须跟教学内容相一致。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业考试都属于成绩测试。

关注学习成功的程度。

3)水平测试(能力测试)

又称能力测试,不依据任何教学大纲及其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要求来命题,而是考查被试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卷的命题与被试者的学习条件无关,即测试的设计者不关心被试者是在什么条件下学习的该语言,只关心被试者是否能够运用目的语完成特定的任务或实现特定的目的。水平测试常用来选拔人才。如汉语水平考试(HSK)和托福考试。4)诊断测试(测验)

目的在于了解被试者在语言学习上的困难或缺陷,或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教学能够正常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诊断测试常是一种小测验,可以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

2、根据评分标准的客观化程度分类 1)客观性测试

评分方法完全是客观的,不受评分者主观认识和个人好恶、兴趣的影响。其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可用机器评分。如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等。2)主观性测试

测试的试题往往受评卷者的主观认识和个人好恶、兴趣的影响,因而不同的评卷者对同一份试题容易评出不同的分数。比如问答、作文、翻译、口试等等。

3、根据命题方式分类 1)分立式测试

对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和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分别进行单项测试,如填空、完成句子、多项选择。多采用客观试题。2)综合性测试

对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的测试,往往同时测试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听写,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作文,翻译等。3)交际性测试

对受试者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行测试。面试,应用文写作等。(尚待继续探索)

4、根据分数解释的方法分类 1)标准参照测试

是测定受试者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的测试,用来评定受试者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只用他的成绩与应达到的标准做比较。如成绩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等。

显示考生水平与某种标准的距离的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属于标准参照测试。2)常模参照测试

将受试者的个人成绩与集体考试成绩相比较,以决定受试者的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的一种测试。所谓“常模”,是指同一批受试者掌握该目的语的平均水平。

是显示考生语言能力差异的测试,每个考生的成绩只需要跟其他考生相比较。如水平测试、学能测试。

5、根据测试的制作要求分类 1)标准化测试

一般是大规模的测试,有专业的开发、实施、评分和分析人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都比较高。如水平测试,通常是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的常模参照测试。2)非标准化测试

一般是小规模、经常性的、用于课堂的测试,一般由教师自行设计、实施、评分和分析。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成绩测试和诊断测试。

* 托福考试——

 从目的来看是水平测试;

 从命题方式来看是分立式测试;  从评分标准来看是客观性测试;  从制作要求来看是标准化测试;  从分数解释来看是常模参照测试。

*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

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测验理念:以综合式为主分立式为辅,以考查语言交际能力为主兼顾语言知识,对各项语言技能全面测评。

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首先,HSK是一种第二语言考试。

第二,HSK是一种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测量考生的一般语言能力。

第三,HSK是一种科学化程度很高的标准化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考查考生运用汉语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的国际性考试。1984年开始研制,1990年在国内定期组织实施,1991年正式推向海外。截止2006年年底,HSK已在全球42个国家设立了178个考点,参加考试人数累计近70万人次。

(二)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

1、效度(有效性)—— 指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测试的目的和要求,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是针对特定的测试目的而言的。

2、信度(可靠性)—— 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一致性。如果测试成绩能如实反映考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那么这种测试的信度就高。信度是效度的前提。

3、区分性 —— 区分性是指测试能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也与测试的可靠性有关,如果受试者的水平本来有很大差异(教学中有所体现),而测试结果很接近,说明该测试的区分度很低,也说明它的可靠性比较低。试卷的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应该适当,过难过易都不能反映受试者的真实水平。

六、制约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实施教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材起中介作用,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是客体;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材

教师与教材

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处在教学这个统一体中的矛盾双方——教师和学生。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全方位地了解他的学生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是出于爱好,还是出于求职的目的?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法对他适合?

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训练中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的词汇量大概是多少?

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讲课学生能明白?

学生一分钟能听懂多少个音节?他的阅读速度、程度怎样?

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及其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造成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和谐的气氛。

教师在学生中应该有很高的信度。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对象。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学生处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上。

由于年龄的不同,国别、民族的不同,学习目的和需求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内驱力的不同,知识结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学习方法、性格的不同,一个班里的十几个学生间的差异很大。

在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一方。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界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目的。(吕必松)

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从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出发,吕必松曾提出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每一份教案的撰写都要说明本课的教学目的(标)与要求,要陈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本课学习的终点)。

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确定。

1、语言知识的讲授

包括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相关的知识。哪些必须讲且要讲细、讲透,哪些点到为止,不必穷究,不能上成语言学课。

2、基本技能的训练

1听说读写的训练

○2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在一定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符合交际目的的得体表达。此项训练涉及语法、语用的问题。

3、文化知识的教学

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的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课文、注释或语言实践来学习或掌握语言交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

1、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总称

2、教学单位 一个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位。划分教学单位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

一课书 一节课(40~50分钟)

3、教学环节 一个教学单位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教学环节。在一个教学单位内对具体一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育学家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五个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教的组织与学的组织。

教的组织:指教师的教具准备。

学的组织:提醒学生准备好书、本、作业、笔(字典),坐定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走廊里喧哗、抽烟、教室里放音乐)。

这一环节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一步。

2复习检查: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复习、检查旧课是导入新课常采用的方法,可查缺补漏,也可利用旧知已知顺利导入新知与未知的学习。温故知新

前一堂课知识、技能的巩固率应达到80%,才能进入新课的学习。

3讲练新内容:

○讲练新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主要在此环节进行,因而所占时间较长,约3/5。

在这个环节,教师展示和训练新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感知和理解新语言知识,并进行初步技能操练。精讲多练,必要的讲解不能回避,但不宜长篇大论,多给学生模仿、重复等操练的机会。

A.导入新课

B.讲解新知

C.操练新知

4巩固新内容:已经初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加以巩固,以培养成为习惯。

巩固的方法仍然是练习,但已由上一环节的机械操练为主转入有意义的练习,并进行初步的运用练习。本环节的运用练习在熟练和灵活方面不宜要求太高,学生需要经过课后的复习进一步巩固,才能在下一节课的复习检查环节中达到高一级的程度。

一般教师在此环节归纳课堂教授的内容,起到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作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布置课外作业: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可或缺,继续巩固课内所学,督促学生复习、预习,把知

○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

量不宜重,难度不宜太大。

*五个主要环节一般都按照上顺序排列,但也有变通。

4、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比教学环节小一级的教学结构单位,或者说是教学环节的下位概念。环节包括步骤,每个 环节往往是由若干步骤串连起来实现和完成的。

教学步骤的安排和组织能反映出教学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落实。

教学步骤一般由视、听、读、写、问、思、说、练等诸要素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和巩固新内容等环节(组织教学和布置课外作用则不用)。教师在安排和设计教学步骤时,必须有目的地选择上述诸要素组合成紧密的教学程序,而且要求进一步细化,周密安排。

视:视读(默读)、看录像/幻灯/图片

听:正音、听词语、听句子、听片段

写:写汉字、写片段/短文

说:独白、对话、复述

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讲的内容一般只进入学习者的短时记忆,很快会被后入的信息所挤走或代替,故遗忘率很高。应在短时记忆所接收的信息大量遗忘之前,及时进行操练,能帮助其进入长时记忆,永久保持。

另外,通过练习,也可以化知识为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多种形式:

 先讲后练——多采用演绎法,先对新内容作诠释、讲解、说明,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消化、巩固;

体会、掌握产生句子的新程序。

 先练后讲——多采用归纳法总结出概念、定义和规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 边讲边练或边练边讲——一般用于较为复杂、分量又较重的新内容教学。对繁复的新知识新内容,分成几个教学段落来进行,有起伏、有节奏,让学习者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能提高接收效率。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应根据不同课型设计教学环节与步骤。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环节的灵活性很大,特别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特点酌情掌握,有重点地安排,不能采取机械刻板的做法。

三、课堂教学的程序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的程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自然程序。

备课和课堂教学操作应当运用下图所表示的方向流程:

备课(分析型):

教学过程→教学单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

课堂操作(综合型):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单位→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步骤与环节间联系紧密,衔接得当,既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又为下一个环节和步骤做好铺垫工作。

四、备课与撰写教案

1、备课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宗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为了把教材的有关内容落实到学习个体,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重视和讲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备学生:一个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的了解和把握,只有了解学生先前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对语言技能、文化程度、文化常识、目的语语言基础知识、四技能的掌握程度,只有把握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和同化新知的能力,才能确定学习的起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备教材: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对其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处理,如分段、解释、举例、问题、练习的设计与补充,情景的设计和营造等,提高教材的可信度。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于教材,要发挥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效果。

先导知识 后续知识

本课学习材料是不是培养某种技能的条件?

本课学习材料是不是交际会话中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

教师在执教一篇课文前,应对学习材料做具体的分析。

2、撰写教案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备课。

备课,减少不确定感,具有方向感;

备课,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增强自信心,有安全感。

不能兴之所至,即兴而为,现场发挥。

教案是课堂教学准备的书面体现,是教学方案,除了拟定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难点、重点之外,还包括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步骤的衔接,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解释、提问、归纳等细节的设想和计划。

教师上课主要就是执行和实施既定的方案,但由于学习者的情况和各门课程的配合,可能会出现一些临时的变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局部地变更和修改教案,也是难以避免的。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经验等的综合体现。

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1)教案的构成要素

教案题目:表明所教课文的课题

教学对象:学生的年级、国别、人数等

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文化等方面提出教授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生情况而定

教学方法:本课中具体采用哪些方法(归纳、演绎、串讲、讲—练—讲、听说、问答、对话、练习)教学时数:教完一课课文所需要的课时总量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实物、多媒体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或步骤的具体时间安排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步骤或环节 教学后记:教学得失(2)教案基本格式

A.条目式教案 1课题 ○2教学目的 ○3教学内容 ○4重点、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具准备 ○7教学时间

○8教学步骤设计(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 讲练新内容 巩固新内容 布置课外作业)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 ○B.表格式教案

2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要陈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本课学习的终点),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力戒含混,笼统。要反映学习成果的层次性,即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4确定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地通盘讲解,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

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教学难点是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新授知识之间衔接不上的地方,也就是诸多任务中学生难以迅速地、准确地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 对比分析 通过两种语言对比,即汉语和学生母语对比,明确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地方。

 根据重点确定难点 一般来说,重点与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重点包括难点,难点的内容一定是重点,但是,重点不一定是难点。

3、教学设备与教具

教具即教学用具,它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在基础汉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注意:

(1)教具展示的时机,不要搞突然袭击,也不要像变魔术似的,一会儿拿出一个,要在课前放在显眼的位置,让学生看到,消除学生的好奇心。

(2)不要喧宾夺主,它始终起辅助作用。

4、板书

板书具有形象、直观、简洁、方便等特点,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结构式——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一般横向成句子,纵向符合一定语序或语法结构。 图解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外形、结构和空间位置。

 提纲式——根据课文内容,在黑板上只列标题、要点和层次,通过提示词突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框架结构,课

文内容一目了然。

 简笔画式——根据课文内容的情境勾勒板书,学生可借助图画说内容。 表格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归纳式——教师把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一目了然。 对比式——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应做到:

汉字书写准确、规范、优美(笔画、笔顺)

避免出现错别字

切忌潦草、随意、杂乱无章

第三节 课堂教学技巧

一、教学点展示的技巧

课堂教学技巧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的技巧。

教学技巧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因此它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各教学步骤中。 单独展示——单独说出来或写出来。

 系统展示——把教学点放在一个同它有关系的整体中去展示。

 口头展示——借助于图片、手势、动作等辅助的手段。最关键的是声音,应该清晰、洪亮,注意高低、长短、轻重。

 书面形式——把要展示的教学点写在图表、卡片上,也可以写在黑板上,或利用幻灯和CIA课件放映用不同颜色的笔去书写。换一种字体

把字写大点

二、教学点讲授的技巧

教学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所使用的教学技巧一般包括直接和直观。

1、直接 用直接的方法讲授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展示出的教学点。

2、直观 学生用感官直接接受到教学点,比如用教具、动作、手势、表情、情景、图画(jpx)、幻灯、CIA课件(笔顺)等来讲授教学点的技巧。

教具

这里所说的教具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可以用来辅助教学的物件,它包括模型、图片以及教室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可以借助于教具讲具体意义的名词。

也可以借助于教具讲抽象意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一些结构、句子等。动作、手势、表情、表演

1动作、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意义应该清楚。

○2动作、手势和表情应该干脆、利索、规范。○3动作、手势、表情要符合常规,要合乎一般人的习惯。○4什么样的动作、手势表示什么样的意思,一定要固定,不能变化无常,让学生抓不住规律。○

情景、图画、CIA课件

中高级阶段显示出优势。设计情境。

图画有情景,有意义,能帮助理解意义、引起联想、加深记忆,能帮助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CIA课件逐渐进入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它是一个比教学电影更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反复地演示,反复地看,直至完全理解,完全熟巧,而且它是动作、声音、情景、意义的结合体。

三、教学环节间、教学步骤间衔接的技巧

课堂教学要组织得紧凑、有序、有节奏就得环环相扣,步步相接。为了使学生能不间断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两个环节间或两个步骤间的衔接。

口语式衔接

一般是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自然过渡。

可以是陈述句、疑问句,也可以是设问句或反问句。可以提问旧知识、旧结构引出新知识、新结构。

可以提问新知识、新结构,教师加以修正,确认、总结。

书面语式衔接

如果用书面的形式过渡的话,可以把要讲的词语、结构等写在卡片上,向学生提问,也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

四、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向教师提问

一种是学生有疑而问。

一种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它是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提问时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点来进行。

教师向学生提问

提问的主动权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效率出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提问和怎样提问才能使学生的回答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问才能避免学生用“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做简单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应该有目的性。循循善诱

问题应该有针对性 问题应该有梯度

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中练习的技巧(1)练习的一般要求 1保持一定的数量 ○2要有明确的目的 ○3要有明确的要求 ○4要有合理的安排 ○5提高练习的效率

○(2)练习的内容

1语言知识(语言要素)○2语言技能(听说读写)○3交际技能(对语境中各种因素的把握能力和应对方式)

○(3)练习的基本层次(四种)

1机械练习或形式练习——训练语音、词汇、句型的基本功。主要活动是单一的、模仿性的多次重复。学生形成对

○刺激的快速、准确反应。如:朗读字词、词组、句子;句型练习中的替换练习等。

2认知练习或理解性练习——在基本功操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基本规律或规则。从

整体上系统地掌握语言,习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学生在练习中常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综合。常见形式是进行快速的句型转换练习。

3活用练习或意义练习——前两个层次的练习与一定的情景(真实的、想象的或结合话语、上下文的)结合,就

○形成了活用练习。如:看图填空、看图回答问题、看图提问并回答、用某种结构完成句子、句子翻译、情景对话等。

4交际练习或应用练习——有情景的活用练习虽有意义,但没有真正的交际目的,没有明确、真实的交际任务。

○如:介绍一下你的学校、值日生报告、课外阅读并介绍大意、用目的语写日记等。

* 以上四种练习并无优劣之分,各有各的用处,关键在于把握各练习在各学习阶段的比例和发展顺序,要互相渗透,结合运用。(4)练习的基本形式

语音练习

朗读音节、听辨音(辨声、辨韵)、听音辨调、听音标调、听音填空、听写、辨音认读、辨调认读、根据汉字写拼音等。

词汇练习

 记忆练习(利用图片、实物说词,利用体态启发回忆,说出同义反义词,说出宾语,利用名词说动词或量词) 辨别练习(选词填空、改错、按类分词)

 理解练习(用汉语口头释词、词语联想、看图练习、选词连线)

故事或课文,填关联词语) 运用练习(模仿造句、用指定词语回答问题,用指定词语提问并回答,造句,扩展短语,根据语境用指定词语会话,用指定词语复述

语法练习

替换练习,扩展练习,就划线部分提问,按指定句式结构完成句子,句式变换(句型变换 肯定否定疑问变换;句子变换 两句变一句)

汉字练习

 认读练习(利用卡片、板书)

 析写练习(析写笔画数、笔顺、结构)

 部件练习(分析部件、找相同部件、按部件完成汉字) 组词练习(同音字组词、易混字组词、同部件字组词) 填空练习(指定汉字填空、自选汉字填空) 改错练习(单字改错、别字改正、综合改错) 听写练习

 查词典练习(利用部首、笔画、拼音)

交际练习

交际练习(必须用本课的语法点与重点词语描述,叙述)

交际活动(明确交际任务后自由的表达,但应注意与本课内容的练习)

第九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Ⅰ)

—————语言要素教学

第一节 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标准?

“有缺陷而有效的交际”

“标准的发音,有效的交际”

任何人的语音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要求学生在语音上的完美是不现实的,只要不影响交际,个别音发得不准,声调有点问题是可以得到认可的。这种主张在一段时间内乃至现在仍影响着某些学校的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

“标准的发音,有效的交际”的主张是从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上提出的。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了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认同,并自觉地把它当作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标准和所追求的目标。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1、单音(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音教学中,可以把音节分解成音素对学生进行单音的训练。入门阶段进行的声母、韵母的教学,就是单音的教学,这是语音教学的基础。

人们在交际的时候发出一连串的单音形成了语流,个别的音由于受邻近的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23 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各种语流音变。

同化就是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

异化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音连起来发的时候,其中一个音由于某种原因,变得和另一个或其他的音不相同或不相似。汉语普通话中的异化一般是声调的异化。

弱化是在语流中,有些音变得较弱,不太清晰的现象。汉语普通话中的轻声就是一种弱化现象。弱化的音变得没有了就是脱落。

把单音教学同语流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流中教语音才是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真实性的比较理想的语音教学。

因此教师在语音教学中不但要教好每个单音,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在句子里,进行整体的感知与训练,让学生学到实际的、真实的语音。

2、突出重点、难点的原则

学生母语音哪些音是同汉语的音相近、相似但不相同的?

哪些音是汉语里有而学生母语里没有的?

汉语的送气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的送气不送气音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次序是:

音素—音节—单词—句子(单音—语流)

在任何语音系统中都有难发的音,也有容易发的音。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里的音是有限的,比如汉语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难发的音更是有限的。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把那个难音拿出来,反复地强调,反复地训练,那样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但是教师必须心里有数,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去教准每一个音。

4、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的原则

理解指的是对汉语的语言系统、分布、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理解。

教师占有的语音知识越多,讲得才能越深入浅出。

教师可以指着发音器官图去说明,再加上一些辅助手段,一个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是能让学生“听”明白的。

模仿是“口耳之学”,需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发音的道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这样的模仿才是自觉的,有意义的、有成效的模仿。

5、机械性训练与有意义的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机械性的训练,如模仿、重复等是语音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在语言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音节、词语、日常用语等,让学生在一节语音课当中,学会一些常用词汇和几句日常用语,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另外,还有一种更有意义的语音练习方法,那就是把词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往前提,提到语音阶段来。拿《初级汉语课本》(1~2册)为例(P97)。

二、语音教学的方法

1、设立一个不见文字的语音阶段,一般用两到三周的时间,相对集中地教语音,这是一种传统的语音教学法。

教师要按照声母、韵母、声调的难易程度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量。

单音教学法

音素教学法

两种教学模式:

1展示—讲解—示范—模仿—重复的方法。○(P97~98)2示范—模仿—重复的方法。○(P98)

在这个相对集中的学习语音的时段里,一般不出现文字,目的是让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语音学习上。

因为这种教语音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刚接触一种全新的语音系统时的兴奋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掌握最难掌握的东西,它符合人们的学习心理,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是集中学习语音,因而他们的语音基础一般都打得比较好,辨音、辨调的能力也比较强。

2、不设语音阶段,通过语流学习语音。

这是一种反传统的语音教学法,主张通过语流学习语音。

人类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不是孤立的音节。学习音节仅只是一种手段,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声、韵、调是一个整体,通过语流学习语音才有意义。孤立的音素和单词的发音与在语流中的音素和单词的发音是有差

异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句子的整体训练上,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感知句子的语音实际。

把语音教学融汇到会话、词汇、语法教学当中去,在句子中整体训练语音。

这种方法,虽然克服了传统的语音教学法的枯燥、机械的弱点,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程棠先生在谈到这种教学法时曾说:“任何技能训练都有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指法、弓法练习„„美妙动听的旋律)”

“不搞好声、韵、调的单项练习,不可能正确而自然流畅地说话。我们不能用目的来代替手段。”

“语流练习,可能有助于单音训练,但有些难音必须下功夫单独练习才能学会。”

3、单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这是一种兼顾了前两种语音教学方法的优点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4、速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以拼音方案为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全部学完。让学生对汉语的语音系统先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就进入生词、会话课文教学,在生词、会话课文的教学中,继续学习语音,语音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5、设立一个语音阶段,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语音教学的内容,以学生所学的综合课本的生词为语音练习的材料,集中时间学习语音。

具体操作方法是:(P100~101)

用这种方法教语音,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语音,可以使他们的语音基础打得扎实一些,同时也既练习了语言,使枯燥无味的语音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又使将来要学的词语先在语音阶段来个小循环,多少减轻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阶段中的压力。

三、语音教学的技巧

1、模仿法

学生完全通过听觉接收语音信号,再通过模仿直接发出。这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基本的方法。

简单好发的音可以用直接模仿的方法,难发的音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模仿。“理解”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直观的方法,也可以在实在弄不明白的时候,借助于学生的母语或中介语。

2、演示法

这是一种借助于板书、实物、图表、手势、表演等手段演示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教语音的方法。

用我们的两只手也可以演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P103~104)

3、对比法

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出两个音之间的差别。

这种对比可以是不同的两个语音系统中近似音的对比,也可以是汉语普通话中两个近似音的比较。

1两种语音系统的近似音的对比(P104)

○2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近似音的对比(P104)

4、夸张法

夸张法是把音的长、短、强、弱、开、齐、合、撮等进行适当的夸张,给学生在视、听上造成深刻的印象,以突破难点的一种办法。

如果我们把zi、ci、si、zhi、chi、shi、ri这几个音拉长,采取“延长提取”的办法,后面的元音[ɿ][ʅ]就出来了。

u[u]是个“后、高、圆唇”元音,合口呼的韵母;ü[y]是个“前、高、圆唇”元音,撮口呼的韵母。

er[]是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e表示发音时的舌位,r表示卷舌动作,仅是个符号。是个只能自成音节,不与任何声母相拼,也不与任何元音结合的元音。除了常见的“

二、而、儿、耳、尔”等十几个音节单用外,其他时候都是放在别的音节的韵母后面,组成儿化韵。(P105)

轻声是一种语流音变。轻声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发轻声音节时,我们可以用“拉长快收”法帮助学生发好这个音。具体做法是:夸张地拖长前面的音,快速收住后面的音。(P106)

5、辨声法

这是训练学生对语音的分辨能力的方法。

在黑板上板书出A、B两组单音或音节,由教师或发音较好的学生发出一个音,让学生指出是属于A组的是B组。

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或十几个单音或音节,标上序号,由教师或者发音较好的学生发出一个音,让学生指出是第几个音或是第几个音节。

这种练习也应该是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练习才是有意义的。比如,要练习分辨送气、不送气音,选择练习的语音材料就应该是送气和不送气音;要练习的是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那么就要选择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音,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混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6、带出法(1)以老带新法,即用先学的音带出要学的音。(P106)(2)以易带难法。即用容易发的音带出不容易发的音。(P106)(3)以学生母语的音带出汉语的音。这是利用学生母语在学习外语时的正迁移作用,而创造的一种语音教学技巧。

7、整体认读法

汉语拼音方案规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i、yɑ、ye、yɑo、you、yɑn、yin、yɑng、ying、yong;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wɑ、wɑo、wɑi、wei、wɑn、wen、wɑng、weng;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u、y、yuɑn、yun,ü上的两点省略。这些规矩太多不容易记;还有zi、ci、si后面的元音-i[ɿ],zhi、chi、shi后面的元音-i[ʅ]都不容易发,ri不容易拼读。

在教语音时也可以把上面所说的30音节,当成整体认读音节,整体教给学生。

8、暗示法

这是利用学生的心理暗示去克服教学难点的方法。教学之始不要让学生对新的语音系统有陌生感,不要让学生感觉汉语的语音比他们的母语中的语音难。

另外在语音教学阶段,尤其是学生发出的第一个音,尽管他发得不那么标准,也要给他充分的肯定。

四、语音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不能让学生马马虎虎过关。

2、声调教学要贯穿语音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一开始就重视声调。如果学生学到最后仍有洋腔洋调,主要原因是声调问题。过了集中学习语音阶段,除了要注意声调,还要注意语调的问题。

3、在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模仿学生的错音。学生在初学阶段辨音能力还很差,教师模仿学生的错音会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混乱,弄不清那个音是对的,哪个音是错的,而且也会使学生因怕说错而害羞,不敢开口。

4、由于各种原因有个别的音可能学生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来,这除了偶尔是生理上的原因外,大多数是心理上的原因,越紧张、越发不出来。这时教师可采取缓兵之计,先“放他一马”,切忌揪住不放。

第二节 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的原则

1、分级处理的原则

分级处理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是对各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分级,一般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要掌握3000多个词,中级阶段要掌握5000多个(含初级阶段掌握的3000个),高级阶段的学生要掌握8000多个词(含初中级阶段掌握的5000个)。

(2)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语言技能所需的不同词汇进行分级。有些词必须要做到五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翻译。

一般说来,口语词汇是有限的,常用的只有一千多个,而阅读词汇却是大量的。如果掌握了七千多个常用的词汇,就可以阅读一般性的文章和书刊了。

(3)是为突出各阶段教学的重点,把词分级。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词汇大纲把HSK词汇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

(4)是对一课书出现的生词进行分级,确定哪些是必须要讲的,哪些是可讲可不讲的,哪些是不用讲的词。一课书里的生词即使都是常用词,它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重点词:在一课书当中扩展能力强的词,使用频率高的词,常用的多义词和同义词,常用的虚词,语用能力强的词,感情色彩较明显的词;搭配比较特别的词,成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文化内涵比较多的词语应该是重点词。

非重点词:通过翻译可以理解的词,使用频率不高的词,方言、土语、生僻词、不常用的书面语都是非重点

词语。

对词汇进行分级处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

测试都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分级标准:

第一个标准应该是使用频率大的高频词 第二个标准应该是使用范围

使用范围广 第三个标准应该是构词能力

构词能力强 第四个标准是义项

义项多的词

第五个标准是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阶段

2、直接联系的原则

怎样进行词汇教学?

用直接的、直观的方法,要使学生把所学的词语直接跟所指的事物联系起来。

直接联系的原则除了指用直观的方法:实物图片、动作、表情、表演等方法外,也包括直接用第二语言,解释第二语言,也就是说直接用汉语去解释汉语的词汇。

3、重视语素教学的原则

传统的词汇教学以词为本,把词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教学,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这种“词本位”的教学思想直到现在仍贯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当中。(本位即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

多年来一些专家、教授从汉语的语素的特点出发,提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从对一个个孤立的词的教学转移到语素教学上来,在语素和构词法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词汇教学。

吕必松“组合汉语”理论——根据汉语“字本位”特点提出,是一种一体化的理论。

(1)字本位

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基本结构单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和最小的语法单位。“字”包括音节和汉字,是音节和汉字的合称,不仅仅是指汉字。

(2)组合生成字和字以上的结构单位—词和句子—都是由小到大逐级组合生成的。

(3)二合法

各级语法单位的组合生成基本上都遵循1+1=1的组合方法,即合二为一。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组合法”还在试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试验进行总结和完善。

4、在语境中教词语的原则

(1)不要孤立地以词解词。

以词解词的方法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解词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方法恐怕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因为这时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小,以词解词会越解越不明白。

以词解词不行,那么怎样做才是可行的呢?我们可以把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在一定的语境当中,通过上下文来讲。有人称这种教法为“词不离句”。

(2)是在对同义词进行辨析时,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当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和注意它们的差异之处。(3)是要把文化内涵较多的词语放到语境当中去讲解。任何一种语言的词,它的含义都有两类:一类是它本身的词汇意义,一类是它的文化含义。(P115~116)

5、比较的原则

我们先来谈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近义词,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处在同一语义场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它们在意义上大同小异,虽然只有“小异”却不可忽视,因为把握了同义词、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才可以准确恰当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小异”,就会因使用不当,而造成词不达意,影响交际的效果。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因而比较所包含的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A.词义的比较

词义方面的差别表现在意义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词义的具体与概括和色彩的异同等方面。 有些词,它们所表示的事物概念虽然相同,但是在表现具体某种特征或程度方面,有轻重的差别。(P116) 有些词它们虽指同一事物,但其所指的范围大小不一。造成词义的细微差别。(P117) 有些词虽然代表的概念相同,但适应的对象有别。(P117)

 有些词虽然指的是同样的事物,但是有具体和概括的区别。(P117) 有些词其意义相同但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词含有褒义,有的词含有贬义,有的词不褒也不贬,处于中立的立场

—中性词。(P117)

 有些词基本意思一样,但语体色彩不同,或是书面语体或是口语语体,书面语体一般用于庄重的场合,口语语体 一般用于轻松随便的日常生活。

有的同义词、近义词还具有方言色彩和时代色彩等。B.用法的比较

同义词、近义词在用法上的差异表现在词的搭配关系、词性及句法功能方面。

 有些同义词、近义词它们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在具体运用当中,有的词只能同某些词固定地搭配,有的只能同另一些词固定地搭配。(P118)

 有的同义词、近义词,意思虽然相同但是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P118) 有些词,词形一样,但轻重音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P118)

两种语言词汇之间差异的比较:

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除了专有名词和语义单一的术语之外,不可能存在着一一对等的关系。不同的语言的词语在词义、使用的范围、搭配关系及色彩、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把每一个词都做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比较,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两种语言的词语的比较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要走捷径,去背那一对一的生词表,要下功夫去掌握每个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6、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词汇教学当然也要遵循这条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体现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从几种外语教材以及几种对外汉语教材来看,一般说来都是:

1先讲具体意义的词,在具体意义的词中先讲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或是意义比较单一的、用直观的手段就可○以弄清词义的,然后再讲意义抽象的词,意义抽象的词也是先选择那些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容易理解的词; 2先实词,后虚词。同实词相比虚词较难一些,因为它的数量小,使用的频率却很大,表示的意义却很多; ○3先讲两种语言中概念相同的词,后讲概念有差异的词。○

其次体现在对多义词的处理上。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先讲哪个义项,后讲哪个义项除了考虑它的使用频率、范围以外,也应考虑它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

另外,体现在不同阶段的词汇教学的任务与教学要求上。(P119~120初中高级阶段)

7、高重现率的原则

重现率是指词语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次数。一个词从初识,到完全理解,再到能自由灵活地运用,必须经过反反复复地出现、不断地认识才能达到。一个词如果只出现了一次就记住了,会用了,那是不大可能的事,只有反复出现才能记住,出现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用得就越自如。学习第一语言是这样,学习第二语言更是这样。

词语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是教材编写者的事情,一个词语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次数则是由教师控制的事了。教师可以使用各种练习方法,将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为词语创造多出现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多认识、多运用的机会。

二、词汇教学的方法

词汇教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词本位的教学法,一种是句本位的教学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使用的最多的是词本位的教学法。

词本位的教学法是把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感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里通过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听清楚词的发音;

二是模仿阶段,学生边听边模仿教师的音,直到完全模仿准确为止;

三是理解意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理解词义。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辅助性手段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了解词的用法、搭配习惯、被限制使用的范围、同其他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异等;

四是练习阶段,练习分记忆性练习、有意义的练习、运用性的练习等部分。

记忆性的练习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记住词音、词形和词义,并能将词的音、形、义联系在一起;

有意义的练习是通过选词填空、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词语搭配、连词成句、造句等练习,加深对词义和词的句法功能的理解。

如果说记忆性的练习是一种机械性的练习,有意义的练习是一种有控制的练习,那么运用性的练习则是一种自由的,但不是

失控的练习。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学生不但能用所学的词语组成句子,还能把所学的词语组成句子连成语段,进行成段的表达。

持使用句本位的教学法教词汇的观点的人认为:大多数词的意义是不确定、模糊的,只有通过与其他词的相对照才有意义;一个词它的句法功能也只有在实际的句子当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不应该孤立地教词义、词性和词的句法功能,这一切应该在句子中、放在课文的上下文中去实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这种词汇教学法教词汇的人远没有使用第一种方法的那样多。

三、词汇教学的技巧

1、翻译法

这种方法是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来翻译同汉语等值的对应词,或者用来解释非常难以解释的抽象意义的词语的方法。

可适当使用,会节省很多教学时间。

但是两种语言中除了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以外完全等值的、一一对应的词几乎是没有的。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汉语词汇的真实意义,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翻译的方法,除非到了不用不行的时候。

2、直观法

直观法是用物件、图画、卡片、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就是说是通过感官来学习词的意义。(P123~124)

学生将所学的词语同事物直接联系起来就避免了因翻译而造成的理解上的误差。

直观的方法一般用来教具体意义的词,意义越具体的词这种方法就越好用。

直观法也可以用来教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

3、定义法

使用已经学过的词语给新的词语下定义解释词义,而不是使用词典上的定义。(P124~125)

4、归类法

通过归类的方法解释词义。(P125)

5、类比法

根据两个词在某些特征上的共同点,用已学过的词,推出另一个新词。(P125)

6、对立法

对立法或叫反义说明法。是利用反义语义场中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解释词义的方法。(P125~126)

但是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所以反义词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关系。

7、解析法

通过解析语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

A.煎熬⇀熬煎

察觉⇀觉察

直爽⇀爽直

忌妒⇀妒忌

语素颠倒后词义不变。

B.火热⇀热火

奶牛⇀牛奶

眼红⇀红眼

豆绿⇀绿豆

语素颠倒后词义发生了变化。

8、辨析法

词汇教学中常用的、针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教学的方法。同义词、近义词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辨析:词性、意义、用法、色彩、程度、语体、语气、搭配、文化心理、习惯等等。(P127)

9、语境法

语境法就是让学生在语境中猜出词的意思来的方法。(P127~128)

把一个词放到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使词的意义更清楚、更具体、更完整。一般说来,意义越抽象、越笼统的词需要的语境就越多,意义是特定的、具体的,所需要的语境就越少。

10、以旧带新法

用学过的旧词,带出新出现的词。(P128)

11、符号标示法

符号标示法就是用符号解词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利用人类共知的一些符号解词。(P128~129)

12、提前感知法

这种方法是将一册书的生词有计划地在语音阶段来个小循环。这些生词是以语音练习材料的身份出现的,只出现音和义,不出现汉字,词义是用直观的手段告诉学生的,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这种方法将词汇教学的 29 感知阶段向前提了一步。

教学实验显示,在语音阶段感知过的生词,学生记住了近三分之一。

这种方法,只能用在零起点的初级汉语教学中。

13、联想法规则

利用学生的联想解词的方法。(P130)

四、词汇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词音方法。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目的语国家学习语言的优越条件,帮助学生读准词音。

2、词义方面。

在初级阶段要用学生学过的词语及其他直观的辅助性的手段去解词,尽量避免用词典上的定义。到了中高级阶段,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工具书。

两种语言里完全等值的词极少,词汇里暗含的文化成分也很多,词义教学要贯穿于初级、中级、高级的各个阶段,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但分析、比较的方法在各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3、形、音、义要结合起来讲。

虽然同义词的辨析、多义词的讲解在词汇教学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但千万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同义的辨析和多义词的多个义项的讲解上。

4、对一课的生词要分级处理,切忌平均使用力量。

讲和练要搭配开,以练为主,讲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

第三节 语法教学

汉语教学语法是从言语到语言的概括,是对语言知识和汉语语法的系统的讲授。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从语言到言语的指导。它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语法知识,掌握语法系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而是通过语法及其他语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说汉语,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汉语语法教学是重理论成系统的。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重实践的语法点项的教学。(P134)

一、语法教学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6直观性的原则

○○2针对性原则

7不用或少用专门术语的原则

○○3对比的原则

8先易后难的原则

○○4重视句型教学的原则

9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5启发性的原则

10趣味性的原则 ○○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讲体现汉语的语法特点的东西,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东西。

实词:主要是动词的搭配问题。

虚词中主要是虚词的意义、用法问题、离合词的问题和固定词组问题(P136);

在句法方面:语序、多项主语、多项状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及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特殊的句型、动作的态、固定格式、反问句及一些常见的口语格式和多重复句的语义关系等问题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2、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汉语语法的研究从单一的静态语法分析转向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

二、语法教学的方法

1、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种推理的方法,就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或叫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三段论就是这种推理的基本形式。

这种推理的方法应用到语法教学当中就是:先给出语法规则,再举出例子。(P138~139 存现句教学)

2、归纳法

归纳法是同演绎法相反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它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先举出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P140 “把”字句教学)

3、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性质上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别的性质上也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既不是从一般到特殊,也不是从特殊到一般。而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应用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上,它既不像演绎法那样先给出规则再举例子,也不像归纳法那样先举例再归纳总结出规则。

类比法在两个特定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利用它们的共同点,推出一类与另一类相同的规则的方法。(P141 将动宾词组与动宾式的离合词进行类比。)

4、引导性的发现法

引导性的发现法是把前三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类推,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语法规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的语法教学中实际上是很常用的。(P141~143)

*语法—翻译法和认知法都是用演绎法来讲语法的,归纳法则是听说法和直接法用来讲语法的方法。

三、语法教学的技巧

1、利用物件、图片等直观手法讲解和操练语法

钟表:时点和时段,讲介词“离”,介词词组“从„„到„„”等。

比较句:用两个或几个同类但又有差别的物体,如,长短不一的铅笔,大小不一的苹果,价格不等的书等。(P144~145)

2、通过问答的形式讲解和操练语法点

这种方法是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出语法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通过操练弄懂和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法点的方法。(P146~147 “有”字句)

3、情景引入法

情景引入法也是用问答的方式引出语法点和操练语法点,所不同的是“问答”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比如我们在讲“是„„的”句时,可以用这种方法。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问答的情景。比如,我们以“去松花江的冰雪大世界”为情景进行会话,引出语法点。(P147~148)

4、扩展法

扩展法是抓住中心词,层层扩展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操练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有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的句子。(P148~149)

5、推理法

利用成年人的知识、经验及对事物的认识、判断推理能力去讲授和操练语法点的方法。

复句间的意念关系、固定格式所表示的意义等是留学生很难把握的,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讲授和操练的话,学生很容易把握。(P150~151)

四、虚词教学

现代汉语的虚词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因为汉语的虚词同实词相比数量极少,只有七百多个,可是出现的频率极大。在现代汉语里虚词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很多虚词几乎惟一的作用就是用来表达语法意义,不同的虚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虚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人曾对留学生出现的1466个病句作了分析统计,分析统计的结果是65%的问题出现在虚词的使用上。留学生在虚词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它的词汇意义比较空灵,学生对一些近义虚词的细微差别体会不了。

2、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学生不好把握。

虚词同实词比较起来,使用的频率要高得多。一般说来,使用的频率越高,语法意义就越多,用法就越复杂。

(1)弄不清虚词的位置。

(2)弄不清哪类词应该出现在哪类句子中。(3)弄不清虚词的结合规律。(4)弄不清虚词的语气和语体色彩。(5)弄不清轻、重音跟语法意义的关系。(6)弄不清复句中关联词语的搭配规律。

3、英文注释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语法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所以,解释语法现象和讲授语法点项时一定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定义式的、经院式的解释。

2、针对性要强,学以致用。注意不要面面俱到地把一个语言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一下都告诉学生。

3、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去进行操练。

4、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是为言语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服务的,语法解释要同尽可能多的练习结合起来。语法练习的方法很多,除了理解性、记忆性、应用性的练习外,还要增加纠错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自己纠错的习惯。

第四节 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特点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记录。这些记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吕叔湘先生:世界上的文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类,也就是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类,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音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英语、法语等等所用的拉丁字母,俄语、保加利亚语所用的斯拉夫字母都是音素文字。

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体。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都属于这一类。

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字母原则上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是偶然的意外。

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惟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信息量大。

2、汉字具有超越方言,超越时代的性质。

3、汉字的构词能力强。

4、汉字的区别性强、阅读速度快,容易记忆。

*现代汉语常用字、次常用字(2500个,覆盖率97.97%;1000个,1.51%,合计99.48%)

现代汉语通用字(7000个)

汉字的缺点:

1、汉字的数量多。

2、汉字的结构复杂。

3、字音难读。

4、字义难把握。

二、汉字教学的难点

1、从字形上来说,汉字是平面型的方块汉字。

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虽然少但笔画的组合形式比较多,汉字笔画间的不同组合关系有区别字形的作用。

汉字的部件多,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更复杂。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嵌插结构等。每一种结构中又有很多的变体。

笔画的组合关系及部件的组合关系复杂,使得字形在汉字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

学生在这方面容易出的问题是:

(1)笔画混淆,看不出平撇与横、撇与提、竖撇与竖、长点与捺、长点和竖弯钩等有什么区别。(人、八、分)(2)结构混乱,不知道哪个部件应放在哪个部位上。(3)随意增减笔画,不知道多一笔,少一笔都是错字。

(4)结构不匀称,各部件间该写得小点的部分不小,该写的大点的部分不大,字的结构该松散一点的不松散,该紧凑的又过于松散。(5)形近字问题。

2、从字音上说,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汉字系统里就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字。

汉字系统中一字多音的现象很普遍。

3、从字义上说,一字一义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但一字多义在汉字系统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4、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母语中“汉字”的负迁移影响。

三、汉字教学的原则

1、字形、字音、字义相结合的原则

独体字一般都是常用字,在3500个常用、次常用字中,有230多个独体字,将近95%的独体字可以独立成词,而且它的构字能力极强,90%以上的独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部件。

2、针对学生的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

汉字教学的重点是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

3、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4、循环往复,强化记忆的原则

5、适当的汉字知识讲授与有意义的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四、汉字教学的方法

1、先语后文的方法

这是在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进行汉字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集中一段时间学习拼音课文,在这段时间内不接触汉字。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子、掌握了一些基本语法规则,对汉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突击学习汉字。

2、语文并进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纠正了先语后文的不适合汉字教学实际的情况的弊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语文并进的方法不设没有汉字的语音阶段,在教课文、教语法,进行听、说训练的同时,也教汉字,也进行读、写的训练。这种语文一体,同步并进的方法,一直在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中占主流地位,可见它是有很多长处的。

学习之初就接触汉字,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每天记住几个或几十个汉字分散了突击学习汉字的负担,便于记忆。虽说是“语文并进”,但还是“重语轻文”,因为汉字的出现是完全服从单词课文的需要的。比如说,在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里,由于交际的需要,“您好”“谢谢”等出现的较早。“您”“好”“谢”都是合体字,而且结构比较复杂。这“严重地忽视了汉字的特点,不利于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规律进行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教学”。(吕必松)

3、拼音文字交叉出现的方法

这是一种类似于日文中的假名加汉字的方法,即单词与课文中只出现本课计划教授的汉字和在学生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汉字,其余的使用拼音。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出现独体字,再出现合体字。

但是它的问题也很明显,这就是固有的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并不是常用字,所以它在课文中就出现得很晚,而适应交际的需要出现在课文中的合体字却只能以拼音的形式出现。

4、语文双轨

语文双轨就是语文分开,听说与读写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分别设课。具体方法是在语音阶段结束后设听说课和读写课。听说课以听说为主,主要加强学生的听和说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课从教汉字入手,逐步过渡到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听说课和读写课两种课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实际上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汉字教学还是服从于听说教学的。比如,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开设了一门综合课——精读课。精读课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骨干课程。精读课的任务是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教学,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的课程。但受教材的限制汉字教学仍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5、字本位的方法

字本位的方法是把汉字作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的方法。

遵循着字本位的原则编写的汉语教材,最典型的应该是法国巴黎狄德罗第七大学教授JOEL EBLLASSEN(白乐桑)先生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张朋朋先生合编的教材《汉语语言文字启蒙》。这本教材以字本位为重点,它既高度重视字频和词频,又能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全面处理汉字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该教材的特点。

纵观五十余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词本位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词本位指导着我们对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

五、汉字教学的技巧

1、字源法

字源法是通过对汉字本形的来源的展示,来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形象性比较强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教学。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不太大。据清代汉字学家王筠统计在《说文解字》中9353个汉字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一共有2657个,不到三分之一。可是这2657个字,绝大部分是常用字。

2、字根法

是利用汉字中有许多不同偏旁的字都是来自于相同字根这一特点,迅速识字的一种方法。

3、部件分析法

部件大于等于笔画,小于等于整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比较,来正字、正音的方法。

1用比较的方法正字(P175~176)○2用比较的方法正音(P176~177)○

六、汉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虽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记忆汉字,但是不要把对留学生的汉字教学当成对中国学生的文字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把握好。

2、不能俗解汉字。所谓的俗解汉字是指那些虽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随意性太强,不科学,荒诞不经,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解析汉字的方法。“俗解”毫无根据,而且任意性太大,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混乱,而且会先入为主,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是当汉语的教师,那么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了。

4.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 篇四

论》.此讲义共8章,依次是: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 语言要素教学,言语技能训练,言语文际技能训练和语用规则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著作,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进行 教学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有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此讲义是在

第二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讨沦对外汉语教学的,所以对从事其他语言教学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作者希望此讲义在本刊发表后,能听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意见,以便将来修改成书.绪论

1、课程的任务和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简称,英文直译是theteaehingofchinesetoforeign-ers.因为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所以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跟作为第二语言

和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例如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英语教学、法语教学等,属于同一学科。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应包括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这些也就是对外汉语教

学的学科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门课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阐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包括它 的荃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中心内容是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

论是学科理论的核心,是学科存在的主要标志,教学理论成熟的程度,就代表这个学科的成熟程度。

理沦是揭示和阐明规律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和阐明对外汉语教学的

教学规律。实践证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津主要是由语言规律、“文化差异”规律、语言学习规津和一

般教育规津等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反映.所以当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津的时候, 就必须综合应用研究上述种种规律的理论—语言理论、“比较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由于要综合应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就是一种应用理论.跟这种应 用理论相对,语言理论、“比较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

论.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不但要研究作为应用理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而且要从语言学习和语言

上一篇:省考申论公文写作技巧下一篇:庆祝国庆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