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2024-07-18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13篇)

1.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一

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推进宁夏中药产业发展

分析了宁夏中药产业化开发优势,提出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思路.

作 者:赫晓辉 徐小涛 作者单位:宁夏科技厅基地办,宁夏,银川,750001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F326.12 S567关键词:中药材 种植基地

2.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二

当前正值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文简称“新医改”)的关键时期,在2009年初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特别提到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因此,了解和掌握前一阶段中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十分必要,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准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建设。

1 中药产业现代化政策发展进程

1996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实现中药与中药生产现代化”的目标,至此“中药现代化”一词由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中药现代化也由此上升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高度。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6年开展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又明确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同时针对如何有效地实施该行动计划清楚规定了四大对策: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建立我国中药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推动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2]。自从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同时提出“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又出台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此方案在1996年提出的四大对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优良中药材品种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研究;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并成立了相应的“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发展实施规划和基地。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曾组织制定并印发了《中药行业“十五”规划》,其中制定的5个产业发展的重点,即建立与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进程;改进中药饮片管理,提高饮片质量;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中成药工业发展;并计划投入64亿元实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中药现代化的大力支持。同年的11月1日,国务院又转发了科技部等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具体部署了二十世纪初中药现代化的6项主要任务,形成了在政府领导下,国家、地方、企业多渠道投入,产业、高校、科研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局面。

2003年,我国政府颁布并开始实施了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它将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党的中医药政策做了全面高度的概括,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为进一步巩固中药现代化发展成果,2007年3月21日,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又一事关中医药创新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我国将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同年5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投入,落实政府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倾斜政策,积极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这无疑有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上述简要列举了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的主要政策措施,这势必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实施效果如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证分析来得以验证。

2 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实证分析

2.1 中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中药的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总和。从广义来讲,中药产业应该包括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组成的一整条产业链。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方面都将产生影响[3]。由于中药工业是中药现代化产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再加上诸如中药农业等其他产业链环节的统计数据可及性差,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中药工业的相关财经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代表性地反映整个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资料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资料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药学统计年鉴

2.2 中药工业经济类指标分析

我国的中药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制定并实施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对传统中药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一批中药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制药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中药工业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相当的产业体系。经过十多年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药工业得到长足进步。

2.2.1 中药工业产值成倍提高,销售情况逐年向好

自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中药工业发展情况逐年向好。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704亿元,销售额1637亿元,实现利税279.3亿元[1]。到2009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524亿元,销售额2399亿元,实现利税410.7亿元。当年的中药工业产值已占医药产业工业产值(10076亿元)的25.0%。相比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前,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524亿元,增长了近14.1倍(见表1);中药工业销售情况也逐年看好,工业销售产值从1995年的159.8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399亿元,增长了15.01倍(见表2)。

2.2.2 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中整体地位显著提升

医药行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弱的朝阳产业,而中药产业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药产业经过十几年现代化的发展,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从工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中药工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工业为716.5%。中药工业明显高出医药工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中药工业在医药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销售产值方面看,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1995年到2009年期间),中药工业销售产值增长了15.01倍,而整个医药工业销售产值的增幅仅为9.58倍。另外,从医药工业内部分析,中药工业销售产值占医药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98%发展到2009年的25.05%,增长近了10个百分点,远高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中药工业已成为除化学药品工业之外的又一医药工业支柱产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对医药产品的需要。

最后,从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来看。1997年中药工业大约落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3.2个百分点,而后十年间,中药工业的产销率稳中有升,与医药工业总体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更首次超过医药工业总体水平,这说明中药现代化十年来,中药工业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品更符合人民现实需求。

总的来说,中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7.9%上升到了2009年的25.05%。

2.3 中药产业资本保值增值,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中药行业处于较为平稳增长的发展状态,又由于国家不断加大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投资力度,推动中药现代化工程建设,为中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表现均优于医药工业。

从资本保值增值率来看(见表3),1998年到2009年,除2001年、2003年、2008年和2009年外,中药工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均高于医药工业。而进一步分析2003年中药工业低于医药工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2002年中药工业在“非典”影响下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正常回落,2008年以后相对于化学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中药工业的发展呈稳步发展的状态。

另外,中药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与日俱增。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以来,中药工业产业占全国同期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0.294%,上升到2007年的0.741%,说明中药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是逐年上升的。当然,这还只是中药制造工业的统计数据,算上整个中药产业链对经济的贡献将远不止这些。

3 中药产业营运能力分析

通过上述经济类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药产业现代化政策实施十多年来,中药工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且超过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医药行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子行业。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下列财务指标来考察中药产业整体营运能力。

3.1 资产负债率情况

见表4。

1997~2009年间的数据显示(见表4),中药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小于行业平均水平,偿债有较大保障,较之化学制药业,就更能显示其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的优势。就中药工业内部而言,资产负债率随时间变化略有上升,表明中药行业举债适度增加,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据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数据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数据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3.2 资产状况

1 9 9 7年中药工业总资产占整个医药工业资产总额的2 4.1 2%(501/2077),2009年上升到25.82%(2564/9929),中药工业的资产占医药工业的比重不断升高,详情见下表。见表5。

3.3 产值利税率

从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之初,中药工业的产值利税率就远高于医药工业的总体水平(1997年中药工业利税率高于医药工业6.23个百分点),近年来,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7年中药工业利税率仅领先1.66个百分点,而且2009年中药工业利税率落后医药工业2.07个百分点。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2001~2006年,中药工业的利税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和2008年虽然有回升,但和历史最好水平(2001年19.7%)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反观医药工业,2001~2009年,这一水平虽也有所下滑,但总体下滑幅度不大。这说明,近年来各项工业原料、能源价格所导致的成本增高对中药工业可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见表6。

3.4 成本费用利润率

2005年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所下降。但是,从整个历史趋势看,中药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及化学药品工业,表明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所取得的收益高于同期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相同耗费取得的收益,反映了中药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较高,同时也反映中成药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较高。另外,中药工业的成本费用率从1997年的11.29%上升到2009年12.88%,足见在中药现代化政策下,中成药企业的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有所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加强。见表7。

4 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透过上述两大类指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中药现代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中药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中药产业已成为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药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只是中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还应全面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其他各个方面。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这些方面确实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业内人士的重视。

4.1 中药农业方面

中药农业位于中药产业的源头,它的发展决定着中药材质量的优劣、产量的高低,不仅事关中药产业的整体效益,而且符合我国“三农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中药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品种、土地两大方面。品种问题体现在多数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没有良种,药材种源不纯较为普遍,难以适应大面积规范化生产的需要。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抗病虫品种选育尤为重要,但这方面工作当前基本属于空白;土地问题则反映为土地污染和流失严重,药材生产面积大量减少,利用效率低、治理能力差,评价与动态监测工作也尚未开展。

4.2 中药工业方面

近年来,中药工业作为中药产业的主体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是中药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产品是困扰国内中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难题。由于开发新产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国内中药界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无法保证不断推出能够进入国际药品市场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

我国目前对中药的研究开发以改良古方、验方、复合制剂为多,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市场上流通的绝大多数也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的药品,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发达国家虽然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应用较中国落后,但在单味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方面领先于我国。此外,由于工艺落后,剂型单一,我国的中药产品在形式上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

二是中药质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质量标准不够完善,造成产品质量还不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同时,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标准的制定、方法手段的控制均落后于国际水平,如中药材种植方面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控制较晚,使得医药企业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问题,因而我国中药质量一直难以得到国外广泛肯定[4]。

4.3 中药商业方面

中药商业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个方面。在国内贸易中,还没有充分重视开拓基地药材下游市场,各地药材基地建设的业主在实施基地建设时,往往对买方市场的品种需求信息缺乏了解、不注重后续下游市场的开拓(也缺乏开拓的能力),在药材销售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难以保证基地的经济效益。此外,供求结构矛盾突出。消费者与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一般普通药品供应量大于高质量、多品种、新药品的供应量,所以,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国际贸易方面,虽然我国中药产业在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比较优势,中药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中药出口也存在挑战,综合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中成药甚至出现了相对出口劣势,这导致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削弱[5]。

4.4 中药知识产业方面

尽管随着《专利法》、《商标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我国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和专利申请知识和技巧缺乏两个方面[6]。

5 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通过对近年来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药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成效显著,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整个产业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正值新医改推行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从产业链源头抓起,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药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中药产业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药产业是一门资源消耗型产业,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因此,政府在进一步加大中药产业投入力度的时候,应从产业链的源头出发加强对中药资源的控制,加大对中药农业的开发力度。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整个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带动“三农经济”发展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做文章。从质的方面要求来看,需要总结我国近年来实施GAP标准措施以来的经验,尽力保证种类重要的中药材质量的一致性与恒定性,从源头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这有助于我国相关中药标准的建立实施和中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量的方面考虑,要保证其利用量等于或小于中药资源的再生量,控制好现有存量,在保证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持续利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另外,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也十分重要。一方面呼吁建立国家重点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如在青藏高原建立羌活、虫草、水母雪莲、中宁枸杞等藏药材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药材物种及药材;在吉林长白山建立人参、党参、黄芪等北药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丰富的壮、瑶、侗、仫佬、苗等民族药自然保护区。

另一方面,应建立珍稀濒危药用物种及资源蕴藏量的预警系统。对市场需求大、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稀少的物种及国家保护物种进行监测,重点监测中药资源开发破坏区和保护区,监测资源分布范围、生境、繁殖方式、种群结构、资源消长、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和保护状况等,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只有把握住了产业链的源头,才能保障整条中药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5.2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医改中的作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中医药是老祖宗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构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就中医药产品而言,因其治疗部分疾病在效果上不但和化学药品不相上下,且其治疗费用显著降低(见表8),因此,充分利用中医药将有利于降低社会的医药卫生开支,提高医药保障水平。

当前,新医改中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就是落实中西药并重的原则,鼓励中药的应用的制度体现。在我国2009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含盖了102种中成药并首次纳入了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

此外,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家也积极争取鼓励和引导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明确提出,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版)中含中成药987个,中药饮片也纳入其中,中药增加比例超过了西药。这些政策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和落实,这将带动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我国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见表8。

资料来源:《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1999

5.3 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现代中药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可在业内发出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还可以通过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保密措施,有效保护研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5.4 培育中医药市场氛围,使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行动纲领

虽然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中医药的质疑,质疑者虽然是个别人,但经媒体和舆论的放大,社会影响却是广泛的。质疑之声使得全社会直面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创新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弱化等严峻的现实,也让中医药界深刻反思自身。受困扰的不仅仅是中医药界,也影响到中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无形中给中医药事业巨大压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或纲要虽然从国家和战略的高度向世人展示了巨幅宏伟蓝图,但没有形成全社会人民的广泛共识。

由于我国中医药行业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是由中华民族催生了中医药行业,而中医行业则保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由此可以说,振兴中医药行业是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信任与帮助的。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的宣传培育出对中医药市场的热情,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全社会的“热爱中药、广泛使用中药”的宽容文化氛围缺失,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影响是根本的。因为政府采取一切努力与措施,发展中药产业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全社会热爱中药、真正接受中药,如果医生与群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中药、抛弃中药,那么中药产业现代化将毫无意义可言了。

为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广泛普及工作,既重新建立中华民族对中医药的信任、也让中医药行业重拾自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使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永葆青春,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服务。

总的来讲,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成绩是客观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利用中药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中医药市场氛围、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是科学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的健康需求。相信我们在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通过努力创造和谐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坚持继承和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医理论将会更加严密、中医诊疗更加科学、中药制剂更加符合现代需求;中医药在更多的国家获得合法的地位,融入到主流科学中,中医药教育也会更多的融进主流教育领域;中医药将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作为科学而广泛接受;中医药产业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中药产业在国家中药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前进,在整个医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当前我国正值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家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中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通过对近十年来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的相关财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本文还从产业链的角度指出了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代化,中医药,新医改,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区别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12):711-713.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98.

[3]马爱霞,邹子健,邹健强,等.浅谈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评价内涵[J].中国药房,2009,20(6):1361-1364.

[4]冯国忠,唐慧鑫,马爱霞.我国中药出口形式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55.

[5]马爱霞,邹子健.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34.

3.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三

2017年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专题项目申报指南

方向

一、特色中药资源种质创新

申报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均可牵头申报。着眼中药材产业长远发展,实施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等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为中药材产业提供源头的种质保障。申报单位要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参考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模式,要求整合省内优势资源联合申报,择优支持,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项目1.特色中药材品质性状与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有重大市场前景的湖南特色中药材品种,基于多组学深入开展重要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阐释重要品质性状生物合成关键路径;探讨遗传、生境和人为干预的品质调控规律,形成基于品种选择、适宜栽培环境、水肥施用与田间管理的协助调控技术。考核目标:构建1~2种中药材基因组精细图;挖掘10个品质性状关键基因,研究2个活性成分重要生源合成途径;探索2种示范药材基于遗传、生境和人为干预三个方面的品质形成的调控技术;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

项目2.中药材生物转化与代谢工程研究

研究内容:从我省特色中药材中选择功效确切的天然产物成分基于细胞悬浮培养、内生菌共培养等生物技术高效率获得目标产物;基于功能酶基因进行工程化菌构建,研究植物体内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探索中药材的发酵加工生产技术,阐明其发酵代谢机制并开发中药发酵产品。

考核指标:开发植物中药材发酵及生物转化产品技术2项,并实现具有产业化价值的中试生产;创新2个菌类中药材生物转化技术并完成中试生产,获得不低于10个有效成分产物;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申请或获得专利10项以上,2项成果可用于生产示范。

方向

二、优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与种植推广

申报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均可牵头申报。申报单位要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参考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模式,要求整合省内优势资源联合申报,择优支持,每个项目参与单位 不超过5家。采用公司(中成药、饮片、提取物生产企业或中药材营销企业等)+技术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等)+生产基地(合作社或中药材种植企业))等合作形式,有扶贫办确认的有精准扶贫目标的项目优先支持。

项目3.特色中药材克服连作障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湘产中药材品种引起连作障碍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微量元素的释放与缺乏、土壤肥力变化与营养平衡、化感物质释放与累积、病虫害等因素对中药材连作的影响,形成克服连作障碍的关键技术,制定解决连作障碍中药材的生产规范。通过采用水-旱轮作制、耕-休交替制、与修复物种轮作及土壤变性改良等方法,建立相应的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案和措施,形成规范化操作规程和种植模式,开展连片种植,实现规模化推广和应用。

考核指标:阐明2~3种大宗湘产药材的连作障碍因素机理,获得至少2种解决连作障碍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形成2种规模化种植模式,发布至少2种中药材防止连作 障碍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示范生产基地5个。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5项,制定技术标准5项。

项目4.花果药材营养及生殖生长调控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湖南规模化种植的或有发展潜力的大宗花果类药材为研究对象,摸清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发育生长规律,通过整形修剪的理想株型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段,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使亩产量提高20%以上。建立不同类型花果类药材(木本、灌木藤本、草本)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规程(SOP),涵盖种苗繁育、理想株型修整、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加工等,从而形成一套在湖南省内可重复、可操作、简单易行的花果类中药材种植、理想株型培育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木本、灌木藤本、草本至少1个药材的研究,单个花果类药材品种核心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示范不少于2000亩;形成不少于3套栽培技术规范。通过技术的实施增产20%以上;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花果类药材实用技术达5万亩;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3项,制定规范 化种植技术3项。

方向

三、中药材产地加工、提取物、饮片生产提质研究与示范

申报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应在本省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其中,项目3和4还应具有新版GMP认证的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资质。有完成项目相关工作基础和必要条件。有扶贫办确认参与精准扶贫承担具体目标的项目优先支持。

项目5.饮片炮制技术及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展中药饮片炮制生产规范化与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的可控工艺参数、标准操作规程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开展不同规格中药饮片炮制品的对比研究,建立中药饮片的分级标准;开展湘产药材的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研究,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开展产地中药材饮片一体化研究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20种湘产中药材的饮片炮制工艺SOP及质量标准(包括分级标准)的研究;完成包括50种湘产中药材的配方颗粒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建设一条饮片一体化示 范生产线,培育产值过亿的饮片企业1~2家。

项目6.鲜药材产地初加工、仓储及装备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湘产特色中药材最佳采收期、采收技术及干燥技术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开展不同特性中药材仓储技术和包装材料的研究,分别建立适宜的储存与包装方法;开发不同理化特性与不同质地中药材的适宜干燥设备,充分关注低能耗、山区可移动的小型便利化设备开发,建设趁鲜一体化加工生产示范基地3~5个,并制定标准操作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1)建立不同药用部位的10种湘产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和工艺标准。(2)针对酶解热敏性和不同药用部位等特质开发中药材干燥设备3~5套可供批量化生产;(3)建立中药材防霉、防虫、防挥发等仓储示范与适宜包装形式。(4)建立鲜药材产地初加工生产与仓储基地5~10个。

项目7.植物提取物产品开发及标准体系构建与推广应用 研究内容:利用我省主要栽培或引种并有一定规模的药用植物,基于满足国际市场需要,有目的开发高品质、高标准的植物提取物产品,提升提取物工艺水平和产品标准;开发依据 农业部《饲料原料目录》、结合品质成分完成饲用植物提取物功能评价;完成植物提取物(包括饲用)标准化体系构建。

考核指标:开发10种源于湘产中药材的植物提取物工艺及产品,建立其质量标准;其中3种提取物实现单品种销售超过2000万元;制定20个饲用植物提取物(或粉)产品标准并完成其功能评价和验证;构建饲用植物(粉及提取物)标准生产体系并完成在30万吨饲料中添加应用。

方向

四、中药材物联网与市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申报要求:委托湖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组织由中药材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牵头、信息技术企业与科研单位参与共同申报。

项目8.湖南省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本项目旨在如何构建一个面向全省药农和种植企业及合作社、中药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相关高校与科研单位、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提供中药材产业综合信息的大数据支撑管理服务平台,并以此为基础,用于研究编制该平台的物联网设备接入标准,规范平台数据的标准性和统一性,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为湖南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既能够提供公益服务,也具备长期运营能力。包括能够采集、发布和展示湖南省中药材资源分布、种植品种、种植规模与产量、市场与技术需求、种植从业人员(含精准扶贫户)的动态信息,并采用包括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治理管控、BI工具等大数据 技术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提供中药材产业所需的辅助参考;开发并构建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为药农和种植企业及合作社提供便捷精准的实时远程服务;研究并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中药材种植计划与市场需求匹配撮合,整合金融征信工具,提升供给侧信息的获取能力。构建湖南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动态信息资源库,从多个维度开展多样化主题的数据聚类和抽取汇聚,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达到为产业预警和提供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含精准扶贫)的信息支撑能力。

考核指标:构建中药材综合信息采集、发布、产品展示、远程技术指导、产供销信息自动匹配撮合等多系统集成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套(包括前台可视化工具,运营维护工具,各服务子系统);中药材种植大数据分析决策(含精准扶贫)系统1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App服务系统软件1套;联合500家以上中药材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研究基地等,全省布局建设50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8项以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

项目9.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检测及产地溯源平台与市场价格指数发布系统构建

研究内容:结合湖南省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资源,联合专业检验机构,在湖南省中药重要中药材市场建 设第三方中药材质量信息与产地溯源平台, 制定中药材产地溯源与质量标准规范;研究开发中药材标识技术与装置,可对湖南省所有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收购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统一编码,建立电子化产地编码和溯源码编码体系;对中药材产业链种植、收购、加工和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进行监测和控制,提高湖南省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奠定支撑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依托专业化中药材交易市场,集成湖南省内和全国中药材市场价格信息,构建专业市场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系统平台。

考核指标:构建中药材产地溯源平台1个;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信息采集发布信息平台1个;中药材产地溯源与质量相关标准规范1套。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8项以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

方向

五、特色中药材长产业链研究开发与示范

申报要求:由具实力的中药或保健食品企业牵头申报。申报单位要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必须有省内高校或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鼓励与省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协同攻关。该方向可立项3~5个,获扶贫办协同支持并确认有精准扶贫方案的项目优先。

项目10.特色中药材长产业链研究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选择5~10个湘产特色中药材品种,要求综合利用产业市场前景显著。围绕种质资源创新、规范化栽培技术、特色炮制加工、饮片或植物提取、大健康产品开发开展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及应用推广的创新链研究,构建湘产特色中药材的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示范,并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鼓励与扶贫任务对接。

4.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问题研究 篇四

—— 来自四川的实践

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为此,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推进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一体化,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土地有序流转机制、财政投入使用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片带面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基地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2013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1] 四川是农业农村大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3790 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强县,2012 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到 3495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5%。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动作用明显,2012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001 元,增长14. 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一、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在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性作用,着力建基地、强龙头、连市场、带农户,从整体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市场需求建基地,培育有市场、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推广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第一车间”,形成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要着眼产业化建基地,整体推进农畜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既横向扩大产业规模,又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2](二)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综合平台,必将有力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布局,突出特色和效益,优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主导产业,以规模树品牌,以规模强优势,以规模增效益。要以基地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规范生产行为,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要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基地产业发展集中投入,配套建设路、田、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基地建设促进集约化经营,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是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最大量的群体。“三农”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也必须依靠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和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城乡产业互动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养殖,形成与龙头企业加工相配套的原料基地,支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新型村庄村落民居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事业进步,形成农村新型社区,与县城、镇乡构成县域内的城镇村落体系,促进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共同繁荣。

(四)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②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二十字总要求最终要落脚到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上。这就要求我们,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以产业发展富农,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上。要以利益联结带农,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随着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要以加大投入强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国民收入分配、公共资源投向和公共事业发展上向“三农”倾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以改善民生惠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切实解决饮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等农村民生难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一)把握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推进三化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要在推进“三化”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进布局规模化。产业上规模,才能与大市场相对接、与大龙头相配套。省上根据各地资源特点、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一批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就是对全省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目的是要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各产业基地县各自制定生产基地或园区建设规划,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若干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耕制改革、耕地轮作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发展的两、三个主导产业实行轮作,有效避免基地一个季节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其他季节又是分散化的小生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一季“抓粮”,其他季节“抓钱”,建设粮食和

一、两个经济作物轮作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的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把各基地县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抓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比如,合理确定种植业不同品种连片发展中的农户适度种植规模、畜牧养殖小区中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等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依据。要抓投入品标准化,结合规模化生产需要,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农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要抓农业设施标准化,研究大棚、温室、灌溉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标准,研究畜禽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导则,提高农户种养生产设施化水平。要抓生产技术标准化,明确生产、管理、植保、防疫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全程行为。要抓产品质量标准化,实行贯穿种养生产全过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建立健全基地农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进经营一体化。要按照统筹城乡、三产互动的思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要以市场牵动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围绕市场效益改进品种品质,着眼市场竞争提升产业档次,重视发挥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城市超市和营销大户等龙头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发展格局。要以龙头带动一体化,集中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产业排位靠前、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增强带动实效;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四川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依托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围绕龙头企业加工需求优化基地产品结构,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受控原料基地,促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要以机制联动一体化,发挥专合组织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 专合组织 + 农户”、“专合组织 + 基地 + 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 + 农户”等模式,推广资阳“六方合作 + 保险”和岳池县三安蔬菜合作社的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市场与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

(二)强化基地建设的基础支撑,积极创新四个机制

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要着力在要素的组织、整合和创新上下功夫,激发要素活力,促进要素聚集,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的要素支撑和保障水平。

一是创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基地建设中最关键的劳动力要素;农户生产组织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进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找到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子。农民专合组织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统一服务为手段,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的特殊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中“统”的作用,抓好“六个统一”: 统一投入品使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专业服务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土地有序流转机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流转土地不行,但为转而转、无序乱转更不行。土地流转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进行,既促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严格“依法”,充分“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承包期内土地用益物权的长期受益者和国家增加对农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给农民带来长久的持续收益。在产业连片规划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行的土地流转,最好首先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小农场主。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的资产等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业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注重探索创新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的收益、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收益、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的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期限不宜太长,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产业确定期限,给农民更大的自主权、收益权和发展权。[3] 三是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机制。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创新基地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式。一方面,要做加法、抓整合,形成聚集效应。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救灾资金外,各级政府安排的涉农资金原则上都要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要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各系统、各部门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做到打捆使用、重点投放用于基地建设,实行“同炒一盘菜,各报各的账,各记各的功”。另一方面,要做乘法、抓放大,形成杠杆效应。对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建设,可将直接投资、补助转化为公司制项目资本金,并以此为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要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财政参股控股的农业担保公司。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助力度,支持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化解农业产业经营可能遭遇的自然风险;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引导专合组织建立市场风险调节基金,抵御市场风险。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各种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真正把专家试验田的产量变成产业基地的大田产量,把专家的试验产品变成产业基地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要围绕构建最新实用科研成果集成应用到产业基地的便捷通道,围绕配套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大力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4]一要抓新品种,建立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选择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优良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要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为目的,实行良种、良壤、良法、良制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三要抓新模式,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有机肥力,提高土地生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强化示范带动,在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综合示范,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三)提升基地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基地建设综合水平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形成产业基地建设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产业基地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蓄功能,配套改善路网、电网等,提高基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要围绕开展果园、茶园和菜园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加快建设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切实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就可能使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环境污染的污点。要充分发挥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采用“畜 - 沼 - 菜”、“畜 - 沼 - 果”、“鱼 - 粮 - 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延长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特别要重视在新农村示范片新型村庄村落建设中,将沼气池建设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相配套,既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美化、净化农村居住环境。

三、明确突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着力重点 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综合性举措。四川在全省确定了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其中有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有的是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其中不少县同时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与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示范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窗口、推进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联动的示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平台,以片带面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重点:(一)突出产业发展这个支撑,着力培育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作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支撑来抓。新农村示范片的产业发展,不是一般性地抓产业,关键是要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产业要上规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和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实现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二是产品要上档次。要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不断改进品种品质,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效益农业。三是经营要上水平。要坚持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办法,在建基地、育龙头、深加工、接市场、带农户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优质原料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民从贮运、销售、加工等环节获得更多收益。

(二)突出农房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打造风貌优美的新型村庄村落。良好的村落民居,既是新农村的形象和标志,也关系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加快构建新型村落村庄,建设新型民居,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规划要高起点。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从优化农房规划布局、提升农房建筑风貌塑造上着力,抓紧制定示范片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户型设计,免费提供户型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二是建设要高标准。要注重借鉴和推广地震灾区农房重建的先进经验,在农房和村落建设中体现田园风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特别要注意不要简单搞卷帘门、贴瓷砖。建设的方式,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与灾后重建、扶贫移民、产业基地、土地整理等相结合,有的新建,有的改造,有的进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的进行村庄村落民居风貌整治,扎实稳妥实施。三是管理要高水平。新农村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个管理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保持清洁、优美的面貌。要以治理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三)突出配套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平台。要坚持“两个围绕”: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新农村示范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要真正落脚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围绕所培育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农田、水利、道路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形成综合效益。二是围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抓生活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现实、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入手,抓好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等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在村庄村落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

(四)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着力推进农村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更好生活。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围绕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社区,强化县、乡镇公益性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立示范片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积极发展农技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和各种社会管理服务等,支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要围绕农民的民生需要,大力改造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生活设施,发展农民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商业网点,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五)突出基层组织这个保障,着力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村支书、村主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运用村民自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支持示范片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产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培育产业、扶持企业,还是构建机制、推进工作,都必须坚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问题:(一)准确把握培育产业与致富农民的关系,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全省多数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滞后,在较长时期内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需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小康目标。因此,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在我省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要主要推行“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中,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我们在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定位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增值。要切实将产业发展的目的定位到带动农民增收上,将产业发展的效果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防止片面追求产业规模而忽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倾向,坚决防止搞参观好看的典型,使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我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

(二)准确把握扶持业主与带动农民的关系,坚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以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受益为前提。我们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需要扶持龙头企业、引进业主。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关键是扶持什么样的龙头企业、怎样扶持,引进什么样的业主、怎样引进。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要将其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持续增收作为前提,看它是否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具有实际的直接带动效果。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直接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那就不能简单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引进业主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更不是与农民形成竞争,把农民挤出传统增收致富的产业。[6]因此,不能以财政资金、优惠政策去引进对农民只有竞争而没有带动的业主。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户家庭和农民专合组织干不了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引进业主建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引进业主从事良种繁育、种苗生产等,引进业主与农民股份合作共同建设基地,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并与基地形成紧密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准确把握规模经营与组织农民的关系,坚持产业规模发展以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2012 年 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着重强调“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研究也表明,因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养植品种等因素,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农户(农场)种养植面积增加反而会有递减的趋势[7]。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但关键是把握好“适度”。特别要看到,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布局,主要是指宏观层面的产业规模,而不是微观层面的户均种植养殖规模或单位种植养殖规模。户均规模要不“贪”大、求“适度”,通过专合组织的统分结合机制,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在建设产业基地推进连片开发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注意以组织农民为基础,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特别是不能通过人为地堆大户、赶进度推进土地流转来实现基地“产业规模”。

(四)准确把握政府推动与动员农民的关系,坚持推进工作以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为动力。无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都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引导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增强推进工作的合力。但必须始终坚持把政府的领导推动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做到农民自己要干,而不是要他干。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的机制,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搞强迫命令、强行推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5.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五

生态示范基地简介

中国〃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园区生态示范基地位于凤栖镇桥西距县城三公里处,是按照县委、县政府“果畜结合、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建设的。2010年3月投入建设,占地200亩。该示范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旅游观光、采摘品尝、冷库贮藏、果园养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高效生态示范园,是我县探索黄土高原苹果由乔化栽培模式向矮化栽培模式转变的示范样板。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科学规划:按照地貌待征和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基地规则为”四个区”即:果树栽植区、畜牧养殖区、冷库贮藏区和综合办公区,其中果树栽植区占地150亩,畜牧养殖区占地30亩,冷库贮藏区占地10亩,综合办公区占地10亩。

全矮栽培:全部选用SH系和M26矮化砧木,主栽品种为优系红富士,搭配品种为嘎啦系红盖露,密度为2.5×4米,是目前世界最佳矮化标准栽植模式。

标准建园:依据“四统一”要求,即统一大坑栽植,统一施肥灌水,统一起垄覆膜,统一一级苗木。一次性高标准、高质量建园,为早产、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果畜结合:为了确保有机肥的供给,配套建设年出栏万头养殖场一个,养殖场建设采取与正大集团合作的形式,规划建设每栋700平方米标准猪舍四栋,及相关配套设施。年可生产有机肥5000吨,切实保证了该示范园有机肥投入,实现果园有机化生产。

综合配套:注重基础设施及生产管理综合配套。目前,水电已入场入园,果园种草到位,并逐步实施道路水泥硬化,果园节水,管道输肥,钢架支撑及各类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措施的综合配套应用,实现果园管理生态化、现代化。

6.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六

一、加强政策引导, 搭建融资平台

创办科技产业园区, 搭起一个新的平台, 目的是有效地整合资金和项目, 吸纳和聚集社会上的资金和项目, 发挥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水作用和放大作用。

在产业园区建设中,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 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 科学制订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提供土地, 搞好基础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 给予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入园。省林业局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 出台《关于试办湖北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意见》, 对涉及林业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各项资金投入进行有效整合, 支持入园企业, 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向园区聚集。按照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 坚持一个园区一种特色, 2009年, 我们首批规划建设了十大林业科技产业园, 即以森林工业为特色的咸安森工科技产业园和荆门国家现代林业森工科技产业园, 以非木为特色的五峰非木科技产业园, 以生物质能源为特色的来凤林业生物科技产业园, 以花卉为特色的黄陂花卉科技产业园, 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蕲春现代林业低碳经济产业园, 以杨树为特色的石首现代林业杨树科技产业园, 以木本粮油为特色的麻城木本粮油产业园, 以森林食品为特色的老河口森林食品产业园, 以林浆纸为特色的荆州拍马林浆纸科技产业园。这十大产业园区规划入园企业286家, 目前已入企业124家 (其中已建成投产96家) , 拟入园企业57家, 意向入园企业17家。在这10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中, 园区所在地政府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亿元;省林业局也在2009年和2010年林业贷款申报中, 共向国家申报了16家园区企业林业贴息贷款项目, 预计可新增贷款4.38亿元, 可获中央和省财政贴息4 580万元。另外, 省林业局还安排1 000万元, 用于园区科技支撑项目, 并承诺采取贴息贷款、项目倾斜、以奖代投等多种方式, 对每个园区支持5 000万元。通过这些政府投入的引导, 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参与林业建设。

二、实施项目带动, 着力兴林富民

在园区建设中, 我们着力利用林业工程和项目, 大力开展原料林基地建设, 促进兴林富民。制定了5~10年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 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意见》, 将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与企业兴办工业原料林基地相结合, 从中调出30%~50%的资金用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兴办原料林基地, 引导企业走“加工带基地, 基地牵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到2015年, 10个园区规划建设原料林基地450万亩, 将带动和联系农户100万户, 解决大量农民就业, 为相关林农增加收入达30亿元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大项目入园, 以项目促园区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及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招商引资会议、会展、网络、中介、贸易洽谈会等媒介, 宣传湖北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同时, 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充分利用外省的招商引资平台, 以入园成功企业为典型, 宣传湖北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千方百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招大商、选好商。把目标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 把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引进园区, 带动园区发展。2009年, 我局第一次以林业板块组团, 作为省政府鄂港粤经贸代表团林业分团, 在深圳市成功地举办了“湖北现代林业产业投资说明会暨林业项目签约仪式”, 副省长田承忠出席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来自新加坡、香港、北京、广东、深圳等地的200多名客商参加了洽谈会。我们从全省林业系统上报的600多个项目中精心挑选了309个项目, 投资金额405亿元, 其中重点推介项目52个。成功签约项目14个, 招商引资34.76亿元, 目前已落实到位资金近12.78亿, 占签约资金的36.8%, 其中有4个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突出科技支撑, 提高创新能力

建设林业科技产业园区, 不仅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为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搭建了有效平台, 为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林农找到了切入点, 有利于推动林业产业科技进步, 促进林业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规划建设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之初, 我们就明确提出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必须突出科技支撑, 要求园区产业发展应具有“三高”、“四新”和“三化”的特征, 即“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效益高”, “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 “生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必须发挥园区在产业集群、技术集成、资金集中、人才聚集、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在推进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中, 我们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园区企业与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或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把科研院所或高校为园区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审批省级林业产业园区的条件之一。目前, 10个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均分别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或高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积极鼓励科技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大胆引进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林业技术设备武装企业, 切实提升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我们促成了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龙头企业——湖北宝源木业有限公司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迪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年产22万m3OSB生产线成套设备。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湖北燕加隆木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木地板锁扣技术成功地向美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申请了森诺韦尔地板和“一拍即合”地板锁扣技术专利成果, 有效地保护了公司的知识产权, 维护了民族权益, 使该公司森诺韦尔地板和“一拍即合”锁扣技术成为国际品牌。

7.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七

编制提纲

1、封面为遵义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xxxxxxxxxxxx可行性研究报告,落款为申报单位全称。

2、第一章项目概述

3、第二章申报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包含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企业人员结构、新产品开发情况等)、企业财务经济状况、企业管理(包含企业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产权明细情况、经营网络、企业信用等级及商誉情况、企业获奖情况)、企业发展新思路等

4、第三章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5、第四章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6、第五章项目主要研究内容、试验地点、试验规模、进度安排及分阶段的目标任务

7、第六章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关键、技术方案、技术可行性论述

8、第八章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9、第九章项目经费预算及经费筹措

10、第十章财务评价

8.发展中药产业设想思考建议 篇八

一、由来

**省因为独具的地理、地质、气候、物产优势而号称“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中草药的主要产地,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据资料统计,全川中药

资源有5000多种,其中植物药4600多种,动物药320种,矿物药13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的75%。其中著名的原产地中药材和主产药材就达30多种,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川药”在中医中是不可替代的金字招牌,为医家和患者推崇备至。故我区应当传承历史优势,对接现代科技,顺应生态文明,将中药产业作为我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农业的换代升级。

二、区情

**区素以“鱼米之乡、柑桔之乡、蚕桑之乡”闻名,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黄色土为主,土层厚、土质肥沃。属亚热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水935.9毫米,无霜期达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为26%。嘉陵江流经区内76公里,区内河流密布,水网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2座,提灌站85处,全区农田的自流灌溉和提灌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5.8%以上。区内原生的木本植物达60余种,草本植物达150种以上,其中可入药的原生植物种类就有50余种。

三、设想

1、总体设计:以生态农业为载体,以发展木本、草本药材为主体,结合林业、水保、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区域性的特色品种基地,以嘉陵江沿岸乡镇为主,建设中药材“绿色走廓”,逐步将**建设成为**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并争取半夏、大黄等成为全国的主产地之一。

2、主攻品种:木本药材以杜仲、桔皮、枳实、枇杷叶、花椒为主,草本药材以半夏、苡仁、麦冬、丹参、菊花、黄连为主。

3、加工流通: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以加工中草药半成品、成品的企业,采用“农户+基地+公司”的模式,确保产品的销路与加工,并与成都中医大学建立联系,争取他们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联合开发柑桔、蚕桑的副产品,提升产值。

4、基地布局:以凌云山为中心,建设千亩杜仲基地;以永安、石圭为中心,建设万亩桔皮、枳实基地;以大山坡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建设千亩枇杷叶、花椒基地;以东观、长乐为中心,建设千亩半夏、麦冬基地等。

四、建议

目前,我区中药产业尚处于原生状态,农民的产业观念尚未形成,栽培技术、种子种苗、销售渠道均较为缺乏,因此,笔者建议:

1、区政府成立专门的产业推进机构,主抓此事。负责全区中药产业的规划、指导、督促及目标考核,每年将此项工作列入乡镇经济目标单独考评。

2、形成“一乡一品”。以乡镇为单位,根据本地的土壤、地质条件,确定一项主导品种,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种植科技含量,申报无公害、绿色原产地称号,逐步形成地域优势和传统优势,进而形成“一乡一品”。

3、培训技术骨干。每年组织乡镇和重点村选派人员参加中药材种植、开发、经营、管理的业务培训,参加专家的辅导和现场操作示范,从而保证每村均有技术骨干负责管理及教会农民科学种植。

4、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项目的启动阶段,需财政安排专门资金扶助产业发展,例如技术培训、外出参观、种子种苗等,起步初期需资金扶助。

9.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九

1 坚持规模开发,打造优质示范园区

驼子山位于六合区竹镇镇西北部,靠近“江苏省空气质量对照区”止马岭,空气质量良好,山林面积666.67hm2,属典型的丘陵岗坡地。由于山地贫瘠、缺水多旱,难以实现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原。近年来,六合区政府及农业资源开发部门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将竹镇镇三星送驾村列为丘陵山区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整体开发思路,使驼子山桃园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桃树种植规模不断拓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立足丘陵山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六合模式”。

一是改善园区农业生产设施。园区坚持科学布局和整体规划的原则,对驼子山的丘陵岗坡地实行按等高线分层次平整土地划分田块、依地形修建蓄水池和泵站提水灌溉、进行大中小渠道的开挖和疏浚、铺设3~8m宽的机耕路形成循环的交通道路,较好地解决了水源、灌排和道路的问题,形成了标准化的农田生产格局,使丘陵山区资源由单一粗放利用型向综合集约开发型转变。二是加快园区农业结构调整。在实施丘陵山区开发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同时,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规模开发力度,重点发展以优质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力争开发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三是打造园区良好生态环境。独特的山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丘陵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选择抗旱、耐瘠的桃树品种,以涵养生态为主,增加荒山植被。在砂石路两旁种植农田林网以提高林网覆盖率、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合区政府坚持“引进、扶持、联合、壮大”的发展思路,创造农业良好投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扶持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其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经营水平。近年来,通过连续开发和重点扶持,在驼子山投入财政资金425万元,成功引进南京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进入项目区发展优质桃产业,走出了一条“开发带动产业、产业引导开发”的成功之路,为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示范。目前,南京金万方公司已累计投入资金8000万元,在这一区域形成了万亩规模化优质桃种植,培育壮大了当地的林果产业。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266.67hm2,旅游观光基地133.33hm2,优新栽培技术研发基地200hm2,设施栽培基地66.67hm2,辐射区1333.33hm2,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10000多农民实现年户均增收6000多元。

2 坚持效益开发,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荒山变绿洲,荒山结硕果。驼子山万亩桃园在实现连续规模开发后,不仅荒山变了样,传统的种植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几十万株果树长势喜人,形成了“依托一个产业,兴办一个园区,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帮农民”的良好态势。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基地有了龙头企业,也就有了信息和市场。南京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在入驻项目区后,带动基地不断提高结构调整水平,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进程,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的林果品种,实现由数量效益到质量效益的转变,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促销,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截止目前,园区年产鲜桃250万kg,年产值1000万元,预计到2013年,年产鲜桃可达1000万kg,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竹镇镇驼子山立足项目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养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土地租金不断提高,园区丘陵山地的年租金由每亩30元增长到400元.。二是当地农民在基地务工,成为农业工人。南京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常年吸纳农民工100多人在园区打工,季节性用工1万人次,每年给农民发放的工资300多万元,项目区农民年均纯收入最高可增3000元。以园区所在地三星村民娄新祥为例,他家5亩田全部被南京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征收,年租金就有2000元,再加上在园区务工工资,年收入近2万元。三是在驼子山工作的当地农民经过培训和实地操作后,都已掌握了一手种植桃树、嫁接桃子的好技术。几年来,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已带动周边一批农户种植果树,培养了农民技术骨干100多名,发展科技示范户500多个。同时,园区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结合当地实际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向果农传授实用有效的果树种植新技术,普及推广新科技成果,先后向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项,按照标准化生产程序组织农户生产,为果农解决了不少技术研发和果树种植方面的难题,全方位地提高周边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保证了种植效益。由业主牵头开发的驼子山万亩桃园,形成了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型的多元发展模式,也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绩效。

3 坚持科技开发,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在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的同时,南京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努力把园区建成科技创新的平台,依靠科技进步来开发优势农产品和挖掘新技术,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高桃园的产业化开发档次和整体效益。从“望天收”到沟渠林网配套,从脸朝黄土背朝天到机械化种田,从一味依靠化肥农药到BGB微生物施肥,从种植山芋花生等旱物到种植美国加州旱田、日本红甘露等优良品种桃树,园区的种植技术日益更新。桃园将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并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进行全面的考察,寻找优良的桃品种引进来进行试验,不断嫁接改良,提高关键技术,改善桃品口感。经过鉴定筛选,已在园区内引进6个国家70多个桃树新品种科学地进行试验栽培,建立优新栽培技术研发基地200hm2,培育杂交种苗10万株,筛选出高效低残留抗病虫的品种,建立了抗旱保肥节水的设施栽培模式,研究出符合优质桃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桃园目前研发栽植成功的有“平露红不软、南国红、蒙山巨桃、红甘露、春雪”等30余个品种,并针对特色优势品种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建立高标准果品示范园400hm2。通过品种调整,露地鲜桃的上市期由3个半月延长到7个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早、中、晚熟桃树品种体系。最早上市的油桃“极早518”,在5月18日前后就能与市民见面,最迟到11月15日还有“红叶血桃”供应,其中美国加州“旱甜”还是首度在南京市场亮相。目前,南京金万方实业有限公司正与一家省级农科部门合作研发桃树密植新技术,将“超红”和“春蜜”两个品种成功嫁接,这种桃树呈纵向生长、14个月就能密集结果,一亩田可栽植220株,亩产优质果可达4000kg。

10.酿酒产业发展及基地建设方案 篇十

,着力沿符月路、宜珙路,打造我镇高粱高产示范区3000亩,发展优质高梁6000亩,重点以村、村符路公路沿线为核心,力求在高产示范区内,新品种红缨子推广率达到100%,力争高产集中示范区红缨子产量达250公斤/亩,大面积产量达到200公斤/亩以上,极大提高高粱种植效益。

二、建设内容

(一)杂交高粱集中示范片建设。

20,全镇建6个高粱高产示范点,面积3000亩。分别在村建高粱高产示范点各一个,集中示范片重点在。农户自愿申请参加高粱集中示范片建设,并接受农业部门技术培训和指导,须严格按照《高粱高产种植技术规程》相关技术要求,以建设高效示范点为中心,以提高种植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展高粱生产。

(二)集中育苗点建设。

为积极引导农户不误农时,预防灾害天气可能对育苗环节带来的负面效应,全镇酿酒高粱育苗以农户自育为重点,集中育苗为辅助的方式开展集中育苗工作。计划全镇建立20个集中育苗点,保障核心示范区高粱育苗的`需要。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实施得到有效落实。镇成立高粱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生产及购销中的重大问题,为高粱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高粱产业发展日常事宜、制定发展规划、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具体工作。

(二)技术保障。

突出典型,狠抓示范,积极促进高粱产业面上的拓展。一是示范点选用株型好、抗性强、增产潜力大的高产优质高粱品种,栽培技术上要对核心区采用粪团育苗、合理密植、地膜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为全镇高粱产业发展提供样板。二是全面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各高粱发展村要建立高产示范点,要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设的要求,建成技术密集型的高标准样板,起到示范作用。三是要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

(三)政策保障。

11.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十一

文产函〔2010〕11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低,浪费资源;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给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挂牌”,而忽视其条件和内涵;有的地方以文化产业之名违规占地,搞房地产及其它产业开发;有的地方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偏差;众多城市竞相上马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基地或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控,势必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健康发展

本通知所称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指主要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基地。当前,尤其要将动漫产业园区、基地和动漫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调控和监管的重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行业,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市场空间、消费水平、比较优势、文化生态、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布局、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

要坚持命名和认定的标准,科学调配公共资源,严格调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数量,严格控制新命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坚决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过多过滥。坚决防止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切实际地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命名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或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名义开展与文化产业无关的建设、经营活动。

二、严格建设程序和条件,有效遏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盲目发展的势头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从规划、内容、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全方位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指导、引导。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由文化部负责认定,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认定或审核后报文化部备案。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须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要求,严格按照核准权限和投资规模履行政府核准手续。在核准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对申报的项目提出核准意见。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具有明确的文化内容和定位,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向上;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本辖区内是否存在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同类型园区;投资和经营主体是否明确等内容。

文化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要及时抄告发展改革、土地、城乡规划、公安、工商等部门。文化行政部门要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的要求,将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核意见告当地有关金融机构。对未通

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文化行政部门要及时告知当地有关金融机构,请其谨慎评估申贷项目风险。各文化企业在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10]81号)申报专项资金时,涉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企业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提出明确审核意见。

三、扶优扶强,发挥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壮大文化内容突出、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通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国内外影响大、文化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园区内文化企业要重点扶持,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81号)和地方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其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资金;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

[2010]94号),在投融资方面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将示范园区、基地内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和项目推荐给与文化部建立部行合作机制的银行机构,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大力培育、辅导并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联合金融机构探索针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内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与服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与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管理与服务。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土地、城乡规划、科技、教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商务、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

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指导和监管工作。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已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相关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要明确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问题突出、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要及时撤销其命名。

要积极支持各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综合评价体系,从文化内涵、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才状况、研发创新能力、集约程度、行业影响、社会贡献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情况的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监督指导。

特此通知。

12.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十二

目前,由河南农业大学李振田教授领衔,山东农科院生物实验室岳泰松教授、郑州牧专养猪专家荆所义、微生物学专家刘畅研究员等共同合作,历经5年潜心研究,成功地将养猪、种植、生态、环保、疫病、微生物、能源等学科有机融合,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高效生态温室大棚种养一体技术体系,在河南省内率先由太康九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示范推广。

简单来讲,种养一体、高效生态温室大棚技术体系就是将种植业、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又以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氧气,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全程不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通过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有机蔬菜、生态无抗猪肉(不含抗生素,没有药物残留,重金属不超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在种养一体温室大棚内,地面养猪,空中及墙周种植有机蔬菜,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植物释放的氧气供动物利用。猪粪尿集中收集到存储管内,既无异味、无污染,又能发酵制成有机肥料,还可以提供沼气发电。整个运行系统高度自动化,又被称为新型智慧现代农业。在种养一体化温室大棚内,蔬菜产量是普通大棚产量的2倍,蔬菜价格也是普通蔬菜价格的2倍以上,猪肉价格高于普通市售猪肉价格的1.5倍以上,每667平方米土地综合盈利七八十万元。

为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成熟的技术、管理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太康县九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芳停先生自筹资金1 000万元,在城郊乡王中业村兴建起了一座标准化的现代种养一体化高效农业温室大棚示范园。该园区内不仅有标准化的温室大棚,而且将配套建设简易培训室,可供人免费参观学习。此外,该公司还通过“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市场。未来,九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创立河省知名品牌,打造太康新名片。

13.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篇十三

巴塘县属半干旱河谷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2.6℃,年≥10℃的积温为3628℃,持续天数215天,无霜期184天,年降雨量474.7mm,光照充足,多年来平均日照数为2450.6小时,全年太阳辐射热量为151.2千卡/cm,日较差为18.4℃。因我县东南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合发展农业产业,所以我县的农业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区,我县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规划情况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玉米

今年我县在夏邛、松多、竹巴龙、苏哇龙、昌波、中心绒、中咱等乡(镇)推广示范5000亩,主要推广翼承单交3号、中单2号、阿单九号等玉米品种;并根据去年在中咱乡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经验,我县今年在莫多乡进行了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试验种植;为了找出更适合我县的玉米品种,今年在苏哇龙乡进行了一个玉米品种品比试验。

我县玉米生产主要面临以下2个问题:一是品种落后,我县还有一些农户还在种植当地品种,不肯接受新品良种;二是技术水平低,农户一直根据经验种植,现代化种植技术采用率低。

2、马铃薯

我县马铃薯主要为紫皮种,淀粉含量高,今年主要在夏邛、党巴、松多、苏哇龙乡种植5000亩,经农牧和科技局帮扶,在苏哇龙乡蔬

2菜基地规范化种植100亩。

我县种植的马铃薯虽受本县群众欢迎,但因交通、季节等原因,使我县马铃薯不能形成产业,仅能自给自足;现在我县仅在苏哇龙乡蔬菜基地采用了起垄、地膜覆盖等现代化种植方式,其他乡镇还是传统的种植方式。

3、青稞

青稞作为我县藏族人民的重要食品之一,一直受到我县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在中咱、列衣、波密等乡高产创建良繁基地完成了5000亩的目标任务。我县农户种植青稞一般是自给自足,还没形成商业意识,推广比较困难。

4、油菜

我县油菜推广工作一直不顺利,今年仅在中咱、竹巴龙等乡镇推广种植油菜1000亩,虽然我县农牧和科技局对农户种植油菜进行了肥料和地膜的补贴,但因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高,造成油菜推广的困难。

经调查,农户对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地方榨油。去年我县虽买了榨油机由粮食局管理,但最后因成本问题导致农户中咱乡农户只能到云南去榨,竹巴龙乡农户只能到西藏芒康等地去榨,由此影响农户对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5、南区海椒

我县的南区海椒因口感好,营养丰富,一直深受群众的欢迎,我县也把南区海椒作为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已经对南区海椒申报了地理标志认证。今年除农户自种的南区海椒以外,我县农牧和科技局技术人员还在苏哇龙乡蔬菜基地对南区海椒进行了无土育苗、地膜覆盖等技术实验性栽培。

南区海椒虽然广受好评,但我县的地理环境对它的大力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现有的南区海椒一般指的是苏哇龙乡及其周围乡镇种植的海椒,且在这有限的土地内农户还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还没形成大规模种植南区海椒的意识。

6、大蒜

巴塘县大蒜属紫皮蒜,肥大光泽,单瓣重18.2g,香味浓郁,具有很好的调味和保健作用,现主要在中咱、亚日贡、中心绒等东南区乡镇种植,种植规模较小,且零散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种植技术落后,根据农牧和科技局技术人员的调查,现在我县大蒜种植户对大蒜后期管理不到位,出现了“草比大蒜高”的情况。

7、葡萄

自去年我县在竹巴龙乡规模化种植葡萄以来,今年又在苏哇龙乡的王大龙村和绒差绒村进行了推广,我县现有葡萄面积300亩左右,明年竹巴龙乡葡萄基地的葡萄有望收获。

因我县对葡萄种植缺少经验,在种植过程中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户观念不到位,我县葡萄种植户还没形成“葡萄是自己的”的观念,对葡萄的各项管理一直由县上的有关部门负责;二是我县缺乏葡萄种植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进行葡萄种植,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还有许多技术需要学习。如8月份县技术人员到王大龙村的葡萄基地观察时,发现葡萄叶片变紫,但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是上网查资料才知道可能是由于缺磷造成的。

二、对农业产业基地的未来规划

1、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

引进更多的玉米、青稞、马铃薯和油菜的优良品种,由县农业部门进行品比试验、示范种植,确定最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品种,如苏哇龙乡群众提出“阿单10号”玉米良种效果不错,那农业部门就可以更加实际情况做专项的品比试验来确实是否有增产效果。

2、加大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技术培训

聘请专家对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技术人员对各乡镇农户进行专业培训,让农户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做什么,做到遇到问题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加大新技术的推广

去年我县推广的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对玉米增产有明显的效果,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对各项新技术我们就要大胆引进,谨慎验证,逐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

4、对观念要转变

上一篇:社区特色党日活动总结下一篇:财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