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24-08-05

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13篇)

1.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一

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xx镇以新农村晋星创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为抓手,重基础,抓提升,鼓干劲,建新村,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村上立足城区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及三产服务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村办企业6户,个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38户,年工业总产值达l.83亿元,安置本村劳动力355人,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家堎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天然气安装工程;投资l00余万元,硬化街道4公里,修排水渠4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l00%;投资9.5万元,完成人畜饮水改造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三、集中整治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村上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清理“三堆”245方,拆除违章建筑5处;投资30万元,新建占地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l处,安装配备健身娱乐器材l0台(套);投资17万元,在主干道铺设彩砖2020平米、修建花坛196个,栽植苗木1.6万株,绿化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投资18万元,建成文化街3条,安装路灯50盏,垃圾箱38个,为每户发放垃圾桶1个;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村上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保洁队,垃圾日产日清,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卫生。

四、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文明和谐家园。村上以构建文明和谐家园为目标,不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投资30万元对村级阵地进行了维修改造;完成了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在全村主要路段和重点部位安装摄像头7处,加强了村内安全治理。村上成立了秦腔自乐班、秧歌队、腰鼓队,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同时以“除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模范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已蔚然成风。

2.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二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形式即各地普遍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由农民群众的自发创造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再到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民主选举则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笔者对东昌府区4个乡镇的换届选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通过与乡镇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并收集77份调查问卷。经过历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选举的政策、法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完善, 大部分村能选出符合群众意愿的“当家人”, 但是在选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1. 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参与积极性提高。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经过四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以及历次选举前的宣传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群众普遍认识到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意义, 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维护自己的民主权益, 认识到选票的重要性, 选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当家人”。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大部分群众能积极参与到选举中来, 比较关心村干部的人选问题。

但是, 也存在部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分两种情况:一是村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被问及“会不会去参加选举”时, 大多数表示会去, 但是如果家里有事情, 比较忙, 则不会参加, 选择弃权。说明民主选举过程中, 或是由于选举制度本身的缺陷, 或是选举程序不到位, 造成部分群众对选举的不认可, 影响到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二是村民参与竞选村干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怕在工作过程当中得罪人;第二怕因工作耽误自己的时间, 影响自己的收入;第三因为工资待遇低。由于以上三个原因, 部分村村干部参与竞选的积极性不高。

2. 民主选举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 普遍实行“海选”模式, 即两轮直选, 第一轮直选确定候选人, 第二轮直选确定村委会班子成员。与以往的提名候选人方式不同, “海选”模式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群众意愿。经过四次“海选”过程, 村委会换届选举程序日益健全完善, 选举过程操作基本规范, 程序基本健全。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推选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 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直接提名候选人, 差额选举, 无记名投票, 设立秘密划票处, 公开计票, 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等等。每步程序都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选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由书记员代写选票过程中, 歪曲选民的投票意愿, 不按选民意见如实填写;代投委托票数量过多, 多达十几张;提前颁发选民证, 给贿选以可乘之机;流动票箱容易出问题。这些程序的疏漏, 都会对选举过程以及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3. 村干部人选缺乏。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优秀村干部的选拔比较困难。东昌府区2004年换届选举, 选出的村主任当中,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3.52%, 初中学历的占67.63%, 高中学历的占27.4%, 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45%。人才是强国之本, 要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农村人才外流, 一方面不利于优秀村干部人选的选拔, 另一方面即使村干部想带领群众致富, 人才的缺乏也只能使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利因素。对此, 可以以选拔“大学生村官”为契机, 引导人才合理有序地向农村流动, 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4.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家族问题。

在中国农村宗氏家族观念较为普遍, 对四项民主制度建设, 尤其是对民主选举产生深远影响。有74%的人认为家族势力是影响选举公正性的首要因素。在访谈过程中, 村民也表示谁的家族大谁在选举中占优势。村中出现势力相当的两大家族时, 选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在这种情况下, 一村选举两个村主任, 每个村主任管理一个家族, 村里各项事务共同协商决定。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村委会换届选举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 民主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激发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打破了过去只能上不能下,

一干几十年, 死水一潭的局面, 使每个有能力的村民都有机会竞选村干部。经过村委会换届选举, 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文化学历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被选进村委会领导班子, 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 素质提高,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 拉近了干群距离, 密切了干群关系。

村干部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村民对自己选出的干部人选比较信任, 没有了过去那种抵制猜疑心理, 在工作过程中会积极配合。村干部由于是民选产生, 改变了过去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过程中, 既要考虑上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又要考虑村民的利益, 真正实现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统一。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干群关系得以缓和, 干群矛盾减少, 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方面, 村民倾向于选出有能力、有知识, 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村干部;另一方面, 民选村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各项工作容易开展, 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性。干部群众一条心,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发展过程, 我区广大农村地区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 但也存在部分问题不容忽视,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1. 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调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群众是村民自治、管理民主建设实施的主体, 在实践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四项民主制度建设中来。尤其在选举前的调查摸底及宣传发动阶段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 使其认识到选举的重要性, 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 投好神圣的一票。

2. 加强对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项民主制度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民主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是根本内容。只有后三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才能使民主选举有序进行, 否则, 民主选举不但没有真实意义, 反而会带来选举过程中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甚至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或不认可。

由于民主监督的不到位, 村务尤其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 造成群众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不信任, 认为谁当干部都一样。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 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不认可, 在选举时, 部分村民就不能正确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选票, 又由于碍于情面, 使得候选人拉选票现象得以产生。因此, 进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在当前尤为重要。“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一方面, 消除村民对干部的抵制猜疑心理, 使村民端正对待选举的态度, 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选好村干部。另一方面, 使候选人端正思想, 使其认识到当村干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而是为大家服务, 使其当好村干部。

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程序, 取消投票选举过程中的代写书记员, 采用对候选人进行编号或贴照片的办法, 方便不识字的人参加投票选举;严格控制委托票的数量;建议取消流动票箱。同时通过选举前的村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以及选举后的建章立制工作的开展, 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

3. 试行“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

在2005—2007年的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中, 已有17个省份试点较大规模实行“无候选人选举”, 即“一票直选”模式。“一票直选”降低了选举成本, 节约选举时间, 扩大了选举透明度, 比较适合农民外出务工、不愿耗费太多时间投票等情况。

观察员制是在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等社会知名人士中选聘若干代表, 组成观察员队伍对选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方式, 有利于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

“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已在中国部分地区试点或实行,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也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可以考虑在我区部分地区先行试点。

选举程序的完善, 固然可以避免选举过程中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也可以选出好的村委会班子。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应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四项民主制度应当同步前进, 平衡发展, 其中任意一项民主制度建设的滞后, 都会影响到整个管理民主、村民自治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金太军, 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傅伯言, 汤乐毅, 陈小青.中国村官[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

[3]陈洪生.村民自治:农村两委关系的解析视角[J].中国政治, 2006, (4) .

[4]郭奔胜, 等.农村选举“隐性贿选”查办难[J].内参选编, 2006, (48) .

3.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三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发展观;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20—02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得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路径、发展规划、发展理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而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生态良好、村容整洁。在此基础上,以生态良好、村容整洁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统筹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一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一、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 ,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 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1]。

(一)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问题严重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资源污染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二是土壤肥沃力下降。

1.在农村,农作物的耕种是大多数农民的生存之路。然而由于农村为了发展自己的本土经济,不惜代价引进了大量的厂矿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农村还建立了大面积的工业园。这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却不断增加,由此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2.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造成了土壤肥沃力的下降。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又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主要途径,加之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 我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 637 万t, 按播种面积计算则可达40 t/km2,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 t/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施用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t, 只有约1/3 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其余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使全国9.3 万km2 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 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二十年来, 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 年地膜用量超过60 万t, 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 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t/km2,减产损失达到总产值的20 %[2]。

(二)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情况严峻

农村不像城市有统一的市貌规划,农民建房、乡镇企业布局都是比较分散而且杂乱无序。据测算,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18 亿t ,生活污水约90 多亿t , 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16 亿t, 绝大多数没有处理, 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3]。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现象已经成为令农民头疼的“公害”。再加之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便更是给农村的生活垃圾“雪上加霜”。

还有目前农村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绝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从未经过检验,目前全国共有3.2 亿人用水不安全,不少地区的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负担不起安全用水费用的人口有3亿多,其中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水约有6 500 万人。对城市居民来说最普通不过的自来水, 在许多农村却仍然是稀缺产品。根据建设部提供的数据, 全国村镇中拥有自来水的村庄比例仅为24.8%。此外96 %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 每年有超过2 500 万t 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 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3]。

(三)农村生态环境中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建设滞后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又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对能源节省和再利用方面做的远不到位。

在加上广大农村做饭还在以烧柴为主,大量砍伐和使用薪柴,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大量污染,滑坡、泥石流加剧,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见农村不仅忽略能源节省和循环利用,而且滥用农业资源,造成资源破坏。

(四)农民环保意识环节薄弱,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自本世纪初,教育在我国变为市场经济之后,原本已经对受教育有较大改变的大多数农民又重新回到“知识无用论”的老路上去。许多孩子不上学或被迫辍学跟着家长外出打工或自己外出打工,农村孩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文化知识低。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水源地减少,土壤、水源污染。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影响,生活水平不升反降[4]。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理念推行

在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又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新农村的建设正是推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策略之一,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更加清晰,也更加明确了发展的内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自然界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本基础。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所以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人类社会需要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社会必须依赖自然界,在与自然界不断加强的联系中得到发展。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持续、可靠的资源保障。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

三、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对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十七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都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这也使得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清晰,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文明格局。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环境保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体系的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在环境保护上消除城乡差距、保障基本的环境公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实施的重点,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规定。以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7]。

2.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的推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生态文明。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树立农民心目中生态文明的观念。这需要我们做的首先要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大家的环的环保意识,并且还要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共建共享和共享共建。

3.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过去农村的经济发展一直采取的是粗放型发展,由此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而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要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产品产出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坚持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与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并重的方针。总体管理重点与目标应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环境安全。按功能区进行污染防控。对居民区的综合环境质量要求标准应在“基本舒适”以上。严格控制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水的相应质量标准,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严格控制饲料、食品添加剂类物质随生产及消费进入人体危害。另外,在村镇环境规划及综合治理过程中,除了防控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强化垃圾回收等措施外,还应抓好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生态养殖场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等工作。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与开发农业资源及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位[8]。

参考文献:

[1]沈国舫,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王吉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研究对策[M].合肥:安徽农业出版社,2007.

[3]王爱武.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4]王磊.浅议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10).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柳建辉.科学发展观战略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0.

[7]苏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

4.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篇四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一)农村经济持续增长。XX年我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08.5元,同比增加565.5元,增长15.96%。全市共新增规模农产品基地13个,落实粮食总播种面积101.12万亩,比上年增加0.13万亩。大力实施养殖业“双万”工程,今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66万头,家禽饲养量2120.5万羽。全年发展年出栏百头以上生猪的规模户3683户,新增766户,年出笼家禽万羽以上的规模户789户,新增488户。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家,连结基地面积22.3万亩,带动农户6.6万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个,新增21个,成员2.4万户,新增0.83万户。特别是7月中旬特大洪灾以后,各乡镇把开展生产自救作为减灾增收的重要措施,积极发动群众改种中稻6.75万亩,新组织劳务输出0.4万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损失,为今年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建设项目11850处,完成土石方412.7万方,投入劳动工日410.5万个,投入资金2410万元,超额完成“1442”工程计划。同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安全饮水一期工程全面启动,盐湖水厂、亲仁水厂等8个水厂建设顺利开工。全市101个村启动了通达、通畅工程,已完成通达工程59.7公里、通畅工程181.3公里。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578万元,全面完成西岭桐江烟水配套项目工程建设。兰江烟水配套项目工程顺利开工。全市完成打深水井164口。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完成沼气池1080口。

(三)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重点抓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农村乡镇卫生院、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全市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39528人,减免金额230万元,落实减免学杂费、补助寄宿制生活费4438人,减免金额40.7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21365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了罗桥、官岭5所乡镇医院建设,200个无害化厕所改造正式动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效明显,全市共有45.6734万农民参合,参合率为77.72%,参合农民享受补偿的20795人次,受益度33%。

(四)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一是重视培育新农民。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技、技能、法制培训班150余期,培训农民2万人次。二是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全年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邪教进农村、无封建宗族活动的工作目标。如宜潭乡塘湾村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组”和评选“十位孝顺媳妇”等活动,促进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形成。三是民风乡俗有所改观。各示范村成立了各类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促进了乡风民俗的转变。

(五)示范村建设初具规模。一是狠抓了村庄规划。市规划部门组织规划设计人员深入示范村现场勘测,完成了松柏镇大渔村、蔬菜村,宜阳镇两江村,宜潭乡塘湾村,罗桥镇瑶族移民新村等15个村的村庄规划方案。二是狠抓了产业建设。示范村共调整种植结构6850亩,新发展种养殖大户227户。三是狠抓了村容村貌整治。广泛开展了“三清五改”工作,示范村面貌明显改观。据统计,示范村共拆除闲置房屋2.1万平方米,完成改水860户。四是狠抓了项目实施。各示范村启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71个,其中产业开发项目63个,水电路等项目102个。完成通畅公路78.6公里、通达公路10.7公里。建沼气池497个。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措施

(一)理清工作思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农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在工作实践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了工作思路,把XX年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常宁市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二是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注重发挥市、乡、村三级党政组织领导者、组织者、宣传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制定了市级领导抓村、市直单位扶点和市直机关派驻优秀干部驻点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市动员、部门参与、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组建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减免费用、以奖代补、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参观、召开决策听证会、开展送戏下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宣传发动群众。三是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市按照“先抓示范村,逐步拓宽延伸至周边村,然后全面铺开”的方法步骤,在全市突出抓好2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建、各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相关部门抽调得力人员组建了办公室。全体市级领导坚持深入一线,督促检查,现场指导,帮助乡镇和示范村解决实际问题。各主管部门以新农村建设为已任,科学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制订下发了《常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周例会制度和成员单位每月一小结、一汇报制度。各职能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新农村建设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各乡镇、村组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精心培育典型,全力推进示范建设工作,从而在全市形成了人人出力流汗、个个大干快上的良好氛围。二是部门包村联建。市委选派了92个市直单位挂村帮扶,由67名市直机关干部组成23个工作队,深入23个示范村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是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广大队员在驻村期间严以律己,扎扎实实为驻点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驻松柏镇蔬菜村工作队刘书庚、阳迪兴、李书洪等同志甘于吃苦,为驻点村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受到群众的好评。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出台了《常宁市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督查调度制度,对乡镇、示范村、挂点单位、23个工作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5次督查。先后下了了7期督查通报,组织召开了5次新农村建设工作调度会。[nextpage]

(三)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五图一书”规划。一是抓规划,确立建设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责任单位由建设局划为规划局组织实施。为解决规划设计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市规划局年内举办了3期村庄规划培训班,培训规划人员89人次。在村镇规划中,各地坚持突出农村特色,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注重保持村庄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脉络,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对24个示范村的规划编制要求由市设计院和专业规划设计人员按照高标准、适度超前的要求编制完成,做到有“五图一书”。二是抓产业,明确工作思路。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入村后,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在此基础上,召开村两委、党员会、群众会,并广泛征求乡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因地制宜制定了工作计划和五年工作规划。驻罗桥镇和群村工作队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帮助该村制定出台了《和群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大型木材加工厂1个、瓷泥矿1个,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有线电视、电话安装率95%以上,所有通村、通组、通户公路全部水泥硬化,农村全面小康程度达到95%以上。

(四)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建设良好氛围。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书写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办简报、电视上开辟专栏等多种形式,真正使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宜潭乡塘湾村邀请衡阳市委宣传部文艺下乡小分队来该村开展“心连心”文艺演出,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始终坚持以“三清五改”为切入点,特别是紧抓改路这一兴奋点,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如庙前镇石铺村行路难的问题一直是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镇党委、政府成立公路硬化村民理事会,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高,在政府没有支付一分钱征地拆迁费用的情况下,纷纷主动拆除位于路两边的破旧猪牛栏、厕所和障碍物,使改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目前,硬化村级公路3.7公里,并带动了“三清五改”等其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通过组织开展村庄规划建设讨论会、决策听证会等活动,让更多的农民广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四是通过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更加有效地组织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官岭镇高桥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7名村民小组长、离退休干部、老村干部、老党员组成。由于理事会成员能办事、会办事、想办事,在理事会带领下,短短几个月时间,修通了一条3.2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浇筑排水沟600多米,建起了村民活动室,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今年以来,全市各村在理事会的运作和带动下,共向社会各界筹集新农村建设捐赠资金562万元,义务投劳1.2万个工作日,引导农民群众投入产业建设、“三清五改”资金达8500万元。目前,我市2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建有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走上了长效管理、规范管理的轨道。

5.2022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五

一、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根据地委阿地党办发【20xx】35号《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xx年我县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当年投入3000万元,完成1个示范乡2个“星级村”的建设。20xx年我们在总结去年试点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地区提出的“到20xx年全地区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的要求,主动扩大“美丽村庄”建设数量,优化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农牧民建设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开展了1个“示范乡”5个“星级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其中“示范乡”县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5个“星级村”投入1000万;同时捆绑投入自来水建设、道路建设、垃圾收集治理等项目资金175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村建设目前已经投入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250万元。

二、领导重视,科学规划。

哈巴河县及时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政协党组书记及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方案后报县委常委会审议,纳入县委、政府当年重点工作项目进行实施。各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在示范乡“星级村”成立工程指挥部,直接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对各乡镇的考核。

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在“星级村”名单产生后,县住建部门派出专业工作人员对拟建设的“星级村”再进行详细的工程施工规划,划定道路、桥涵、边渠、草坪、围栏、林带施工区域。做到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各美其美。

三、引入“竞选”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哈巴河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引入竞争机制。20xx年通过公开竞选打分方式在全县范围参选的10个村中,将群众建设愿望强烈,村领导班子凝聚力强,建设方案科学的2个村选出来作为“星级村”进行建设。并以每村不低于1000万元的投入,进行整体改造建设。具体竞选程序包括成立县竞选评委小组、制定参选标准、进行各乡初选、全县竞选、入户核实情况、提出“星级村”建议以及四套班子民主讨论决策等程序。今年我县由于“星级村”建设数量较多,将竞选权利下放到了乡(镇),除城关镇外,其他乡(镇)每个乡(镇)通过公开竞选产生出1个“星级村”,报经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实地评估同意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将“星级村”建设由原来的1年建设2个扩大到1年建设5个。

在“星级村”规划建设、拆除废旧设施、提升改造村容村貌过程中,一些村民会提出种种要求,会遇到来自一些村民的种种阻力。哈巴河县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建设过程中来自村民的矛盾、纠纷、干扰全部由村两委班子解决,内部消化。通过建设也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威信。

四、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主体作用。

农牧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充分发挥广大农牧民的建设主体作用,有利于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现象的产生,也使农牧民群众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爱护自己的美丽家园。哈巴河县在村庄规划、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修路、铺渠、植树、清垃圾、整治庭院、修建围栏、建设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每一个环节都让农牧民参与其中,按照农牧民的意愿办事。今年截止目前我县5个“星级村”农牧民投工投劳折资262.7万元,其中仅街道、村庄周边、庭院植树绿化一项农牧民就投资投劳167.7万元。农牧民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使居住环境发生着变化,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幸福指数、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意识都在悄然增长着。

五、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整合资源。

哈巴河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舍得花血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并将本级财力投入与安居富民、牧民定居及农林水牧项目、文化体育项目、社会事业发展等民生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整合本级财政、项目投入、集体资金、农牧民投资等多种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在加快“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区养殖、设施农业、特色林果、庭院经济等,努力让广大农牧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使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使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生活变得更加宽裕,乡风变得更加文明,管理变得更加民主。20xx年哈巴河县1个示范乡、2个“星级村”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20xx年1个示范乡、5个星级村预计投入建设资金将达到4000万元以上。

六、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复制性、可持续性

20xx年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划、建设、整治的总要求,完成“一改、两整、三拆、四化”(改造危旧房,整治边沟边渠、整治“裸房”,拆除废旧禽畜舍、拆除废弃旧房、拆除乱撘乱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美化)的任务,使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确定政府投资建设方向为:道路建设、路灯建设、街道两侧绿化围栏建设、边渠建设、桥涵建设、绿化带铁艺围栏、对村级阵地建设进行完善,完善公共文化休闲和体育设施建设几个方面。农牧民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建设内容有:配合拆迁;主街道两侧围栏、大门改造;主街道两侧住户的庭院绿化、美化改造;住房提升改造;环境卫生治理几个方面。该建设方案分清了政府和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责任,体现了公平和普惠的原则,实施过程中不易引发纠纷和矛盾,涵盖内容全面,且政府资金投入较小,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该建设方案每个村庄建设投入较小,建设效果却很显著,并且可以因地制宜,每年用同样的钱可以建设更多的美丽村庄,使农村面貌大幅度改观,使“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显得尤为不足。我县除了近几年建设的“星级村”及部分高标准牧民定居点以外,其他的村目前为止都存在村容村貌改观不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还差距很大。根据地委、行署《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到“20xx年全地区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哈巴河县要对50个以上的村庄开展集中建设,每年建设数量在10个以上,压力很大。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不够全面“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建设转变不足。

七、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力度。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下拨专项建设资金,改变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多部门分头投入,多头建设,并且形不成合力的局面,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改变农村街道、边渠、次街背巷、公共绿化等建设问题,建成“美丽乡村”,解决“农村必须美”的问题。

6.尧都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六

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新农办指导帮助下,我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根据临新农发电[2011] 2号临汾市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关于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第一次督查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连片区建设情况

按照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建设水平、打造精品样板的要求,和交通连线、产业连片、公共服务共享、文明社区共建的建设思路,我区确定了10个新农村建设连片区。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大阳镇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连片区。该连片区位于大阳镇东部,以上阳村为中心,包括大阳村、北遆村、官雀村、古贤村、老母村、坡子村、王雅村、陈埝村、上村、靳里村,共11个村。连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6600亩,10724口人;主要种植苹果、核桃、西瓜等经济作物。区新农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环境美化等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大阳镇

1新农村建设连片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以壮大特色产业为抓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在连片区内发展优质苹果6000亩,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以。二是发展了3000亩的核桃,年产量达6万公斤。三是发展西瓜产业。目前连片区内有320户瓜农,种植面积达1000亩,年产量达200万公斤。

(二)以实现新“五个全覆盖”为目标,全力优化连片区内的村庄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连片区内的11个村深入开展了以新“五个全覆盖”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基本实现了村与村之间道路硬化无缝隙,绿化不断档,并形成了学校、卫生院、文体活动中心等资源共享。

二、29个重点推进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我区新确定了29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目前,这2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初见成效。

一是29个重点推进村的产业、社会事业、村镇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为了确保三个规划按要求完成,今年我们择优选取了三个有资质的规划部门对我区的29个重点推进村进行规划,并组织这三个部门参加了市新农办组织的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培训班。现在10个重点推进村的三个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剩余19个村的规划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文本编辑等工作,预计5月底前可全部完成。

二是绿化工作成绩显著。尧都区经济工作会议后,区新农办就组织29个重点推进村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安排了春季绿化工作,并组织大家参观了翼城及尧都区绿化工作较好的村。采用绿化工作好的村谈经验,差的村表决心等多种形式增强他们搞好绿化工作的决心。截至目前,除西堡头村、新西村因为准备对全村街巷进行硬化后再绿化,其余27个村的绿化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栽植各类苗木30余种,15万余株。进入各村,街道两旁墙壁整体刷白,苗木高低搭配,错落有致,一派新农村建设的蓬勃生机。

三是硬化工作已全面启动。今年,29个重点推进村街巷硬化工作已基本完成的村有16个,其余13个村已由交通部门完成街巷硬化规划,现在正着手实施硬化工作,预计10月中旬可全部完成。

三、尧都区新农村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相关文件

按照市新农办的要求,我们根据尧都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尧都区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尧都区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大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和连片建设两大工程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继续开展区直机关单位和工矿商贸企业结对帮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我区新农村建

设的有效开展明确了任务。

2、组织重点推进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赴翼城和尧都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3月8日,区新农办组织29个重点推进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赴翼城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翼城县为榜样,全面搞好“硬化”“绿化”两大工程,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

4月23日,区新农办又组织全区29个重点推进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赴赴我区乔李镇北侯村、王村,刘村镇官场村、陶家庄村,金殿镇席坊村五个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进行参观学习,使重点推进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

3、多次召开尧都区2011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的工作安排会

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区新农办多次召了2011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的工作安排会,使各重点推进村的村干部明确了当前及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让他们能有目标、有重点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4、强化督查,严格考核

尧都区委、区政府将对各职能部门、各工作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汇报,一月一排队。各乡镇实行一

周一汇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结、半年及年终总评比的工作制度。对工作力度大、见效快、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重奖;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力、成效不大的单位及责任人将给予通报批评。截至目前,尧都区新农办已对29个重点推进村进行了两次督导检查。

5、开展流动红旗竞赛,召开现场会推进

一是开展竞赛。今年区新农办将组织专门人员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并开展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全区分河东、河西设两面红旗,根据每次督查情况,分两片打分排队,每次授予各片第一名流动红旗。督查结果要在《今日尧都》、《尧都三农》及临汾电视台公开通报。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年底要对各乡镇全面工作进行考核验收。二是现场推进。在督查的基础上,选择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的乡镇,召开现场会。三是总结表彰。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各乡镇考核的内容之中,在明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要对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7.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七

1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发展现状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是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更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 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从事资金、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协会组织。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就是本地区比较典型的协会组织, 现成立于2003年, 最早的形式是为了解决江北乡畜牧业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等问题。随着农民增收、畜牧业规模兴起壮大和地区经济不断发展。2009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成为以畜牧业生产、畜产品深加工、牧业技术服务、牧业资金信贷等产经销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组织, 并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生产、经纪人联系、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特色优势畜牧业品牌。该组织下设5个专业协会, 即奶牛协会、养鸡协会、养鹿协会、肉牛协会和养猪协会, 涉及鲜奶储配、鹿产品深加工、肉牛养殖、仔猪、肉鸡销售等10大产业的几十个品种。现全乡10个村, 130多个养殖大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 拥有会员200多人, 已成为去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协会组织。

2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特点和优势

近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把握国家政策和惠民措施这一主线, 采取多种特点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1 专业性较强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 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 将从事生产、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体。

2.2 以政府渠道为优势服务农户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依托,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职能。通过政府渠道, 协同有关部门, 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 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合作,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3 以增设协会优势扩大经济发展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 整合了原有的养殖专业协会服务资源, 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增设了新的协会, 为有效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2.4 推行订单牧业发展制度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农户的长远利益, 找准市场, 积极通过与大型企业洽谈、政府联系等渠道, 签订畜产品订单,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上述特点外,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运行中还表现出与一般经济组织不同的特点:一是在合作方式上, 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坚持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不影响自主经营的权利, 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在组织管理上, 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对内以服务为宗旨, 对外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三是在利益分配上, 让利与社员, 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产品投售量享受二次分利的利益分配办法。

3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降低了经营风险程度, 调整了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化进程, 从根本上实现畜牧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在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1 强化引导提升产业调控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立足当前, 谋求长远, 科学制定全乡畜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以发展牧业园区为重点。目前, 全乡已经建成牧业园区2个, 其中八家子牧业园区占地15万m2, 入驻养殖户12户, 棋盘牧业园区占地9万m2, 入驻养殖户7户。此外, 还有三个牧业园区按照总体规划正在建设当中。牧业园区的建立, 提高了全乡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调动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调整步伐。全乡畜牧业占全乡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初的不到10%, 上升并稳定到45%。

3.2 强化服务提升技术指导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依托,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先后成立了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一是培训指导中心, 负责组织专家服务团和技术人员, 每年春季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养殖户缺少技术和技术不精的问题。二是品种改良中心, 负责畜禽新品的改良研究、引导和配种工作, 引导扩大养殖户走科学繁育之路。三是畜禽防疫中心, 该组织筹集资金7万多元, 购置了化验、检验设备, 使防疫中心在硬件设施上达到本地区同行业一流水平。并为养殖小区和经营户提供防疫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设立业务防疫服务员,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控体系, 增设24 h疫情监控电话, 一旦发现疫情, 可以有效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疫情突发事件, 每年为全乡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左右, 使全乡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3 强化市场与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发展合作经济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依托本地奶牛养殖散户多, 渠道少, 销售规模和市场风险大的情况, 积极与长春广泽乳业集团联系, 成立鲜奶储备站, 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一头奶牛年收盈7 000元为例, 一户养殖5头, 年收入就在42 000元, 对于农民是个不小的收入。不仅提供了场地, 解决了奶农保存鲜奶的问题, 而且极大的方便了奶农的销路问题, 也为以后建立示范区, 保证地区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为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从厂家购置饲料, 通过与品牌规模饲料生产企业联系, 签订订购合同, 比市场价格每吨便宜300元购置饲料, 使农户最大程度得到实惠。同时,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还与兽药生产品牌企业联系, 从厂家直接购置低于市场价的兽药, 来降低养殖户的防疫成本, 提供防疫技术、信息宣传等方面的服务, 保证养殖户的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4 注重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去年在养鹿业发展势头好的情况下, 根据市场的供求,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全乡养鹿业发展规划。在保护好农民利益的同时及时对全乡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协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向金融部门的担保, 并由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社、养殖大户等多方牵头, 经过努力, 全乡现发展养鹿46户, 每户年经济收入在上万元。

3.5 强化组织程度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 改变了以前那种销售市场混乱、销售价格低、销不出去等现象, 使农民在发展规模经营方面走上了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之路。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带动下, 2008年, 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7 129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3 422万元, 占总产值的48%;全乡畜牧业纯收入1 700多万元, 养殖农户人均增收2.6万多元。全乡建设百头鹿场2个, 百头牛场4个, 千头猪场5个, 万只鸡场5个。在全乡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加强, 会员的创富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职能部门服务优势优化组织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对组织畜牧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 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鼓励干好事业、干成事业, 切实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扶持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 保证政策的全面落实, 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在项目立项、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金融部门要积极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2 加强经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广开门路多元化发展

农村经纪人是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 是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可靠保证。首先,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经纪人网络渠道, 使经纪人成为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和沟通外界的纽带, 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变成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 做到畜产品供大于求时, 不恶性压价,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 确保当地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同时利用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台, 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 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3 加强组织制度化和证章化管理规范经营稳步推进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章立制入手, 加强农村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促进规范发展。一是建立契约机制。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 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提高行业信用度。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 共荣共损。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实行民主科学管理, 维护会员利益, 确保入社会员的主体地位, 确保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4 加强地区组织间培训与交流提高协会组织管理水平

8.村一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八

村一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新农村建设

某村一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村位于萝北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东临黑龙江、北依小兴安岭余脉,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年活动积温2220℃—2320℃,作物生长期为120天左右,主要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1615亩,常住户242户,人口744人,有23名党员,是太平沟乡最大的行政村,200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380元,也是全乡经济发展最快的村。

今年以来,我村被纳入全省“百乡千村”工程和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乡为契机,围绕加快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产发展方面

1、规划编制情况:在县建设局的协调和努力下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已制定完成了我村今后的发展规划。

2、主导产业培植情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兴村、项目强村、农业稳村”战略不松手,着力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年重点培植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这两项产业占今年我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

3、畜牧业发展情况:制定了中长期畜牧业发展规划,今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乡畜牧综合服务站设在了我

村,培育扶持业养殖户12户,畜牧业规范化饲养技术普及率达到90,目前,全村生猪饲养量476,奶牛存栏77,黄牛饲养量71,羊饲养量180,成为全乡养殖业致富的领军队伍。

4、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情况:全村大豆采用松旋带状栽培技术种植的占全村播种大豆播种面积94,增产可达100吨;开展春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场次、参训人员达700人次,农业先进技术入户率达到97以上。

二、基础设施方面

1、通村公路建设情况:××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已全部实现硬化辅装。

2、村内路硬化铺装率达100。

⑴全村主要街道全长11公里,按计划公里的街内道路全部完成硬化。

⑵路肩整修达到100。

3、自来水入户

今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计划完成100%。通过开展“一事一议”农民自筹万元,实行建设招标,阶段施工。由于上

级投入资金未到位及其它原因,今年没有完工,除打一眼机电井外,预计2007年完成管网铺设。

4、村内有农资销售点3处,日用消费品销售服务点6处,营业面积均达到30平方米,而且都有正规的营业牌匾。

三、生活宽裕方面

1、初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科技种田、机械耕种、收获为载体,全村农民人均增收入实现5100元,比去年增长。

2、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

⑴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在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将村内一处400平方米的平房改建成卫生院,现已正式投入使用,满足全村及至全乡群众就医问题。

⑵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中学辍学率控制在了3以内、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达到了标准。

3、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农村医疗救助。

⑴全村有170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⑵五保户供养由分散供养改为集中供养,现在全部集中到县里。

4、农民新建住房情况:今年,全村共建砖房25户,面积2248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增长。

5、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县广播电视局为我村辅设了有线电视光纤,目前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7。

四、乡风文明方面

1、“学在农家、乐在农家”为载体,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全村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健全,防火防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等各类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和呈现下降趋势,村内具有较强的自我化解矛盾能力,治安状况良好,并获得“平安乡村”称号。2005年××村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

2、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村现已建成文化活动室一处、体育活动场所一处,自文体体育活动场所建成后,村内经常组织村民进行文体活动,县文化馆也常送文化下乡,给××村送来知识和娱乐。

3、全村八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81户,占总户数的33。

五、村容整洁方面

1、以“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四清四改”活动。

⑴巷道全部达到了砂石化,路面平整且无积水,无垃圾、杂物和占道现象,路边有排水沟渠。

⑵农户改厕达到100。

9.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九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全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增长的态势。

3、工业经济(30分)。完成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15亿元,同比增长17.8%。(自评30分)

二、现代农业(150分)(扣1分)

范文网

今年以来,我区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平台,坚持“培龙头、建园区、促联结、创品牌、大招商、抓投入”六措并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4、农业生产企业、大户数量(20分)。全区现有占地500亩以上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大户30多家,其中今年新增百亩以上的农业生产企业、大户有7个。(自评20分)

8、专业村镇建设(15分)。现全区共有“一镇一业”示范镇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主要是蔬菜、葡萄、食用菌、鱼虾等产业。其中今年新培育大于许贵樱桃谷鸭和烟墩新街、横城、保兴三个蔬菜村。目前一些特色村的特色产品在合肥市已小有名气,如大圩镇新民、晓南,淝河镇卫乡等村,市民一提起葡萄就会想起大圩葡萄,一说起番茄就会联想到卫乡番茄,各镇各村都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自评15分)

1、农民人均收入(60分)。去年我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39元,今年预计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大圩镇和其他10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均高于这个水平。(自评59分)

10.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

吉安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2008年8月29日)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并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五通一气” 工程被称为“吉安模式”。

一、主要成效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6年在面上进行试点,每年抓好1000个左右试点自然村(其中2006年921个、2007年1330个、2008年870个),惠及农户143473户,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各地把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大力推进“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截止2008年7月试点村已改路硬化通村及村内主干道2565.14公里、村内其它道路3817.18公里,135291户农户用上了“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121497户农户的厕所改为三格式(三瓮式)水冲厕,95%以上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含微波接收),100%农户通了电话或手机,2859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37356户农户新建了沼气池。

2、村庄容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全市试点村共拆除空心房15413户、废旧猪牛栏、厕所23709处,拆除乱搭乱建棚舍10万处,修建垃圾池5370个,清理污沟9800条,修建排水沟257925条,清理、浆砌水塘3709口;栽种绿化树木15万株,新建休闲活动场所3267处。

3、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始终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把本地的特色产业向试点村延伸,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村,如“无公害蔬菜村”、“水果村”、“葡萄村”、“金桔村”、“茶叶村”、“花卉村”、“肉牛村”、“肉鸡村”、“生猪村”、“乌鸡村”、“特种水产村”。2007--2008年全市233个试点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实施基地,重点发展肉牛、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业,基本形成了“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品种、户有特色项目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少试点还村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发展农家特色旅游,广泛参与工艺纪念品、餐饮等生产经营。“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本县(市、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五 个百分点以上。

4、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试点村普遍建起了文化图书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休闲场所等,其中争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150个,建设农家书屋80个。开展了经常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信用文明户”、“卫生文明户”、“农民致富能手”等,树立了科学、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农民移风易俗,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明显转变。同时,试点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各项管理等长效机制,农村乡风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5、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宣传发动,落实惠民政策,派出干部挂点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深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建新农村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试点村群众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回来了”。

二、基本做法

1、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整体推进。一是点上抓好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每个县(市、区)挑选1-3个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要求起点高、力度大、进展快、建设效果好。2007年全市25个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打造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批“精品”样板。二是线上抓好交通干线沿线村庄整治。利用交通干线牵动面大、示范性强的优 势,把105国道、赣粤高速、泰井高速交通干线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县(市、区)在组织申报、选派帮扶工作组、规划指导等各环节予以重点倾斜,在保持原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硬化了进村主干道和村内巷道,拆除了破烂房屋、残墙断壁,100%的农户进行了改水,98%的农户进行了改厕、改栏,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泰井高速沿线50个试点村的建设,打造了吉安新农村建设“窗口”的新形象。三是面上抓好省批试点村建设。严格按照省新村办提出的“九步法”要求选点定点,重点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 工程,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氛围。各地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上门入户宣讲、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注重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市、县(市、区)新村办每年都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聘请专家授课、进行经验交流、现场讲解,对包村工作组、乡村干部、理事长及规划人员、技术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培训。近年来市县(市、区)先后共举办培训班68期,培训人数15200人次,提高了乡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的操作水平。

3、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建管并举。各地在编制规划时,按照“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的原则,注重保留红色古迹、绿 色生态环境、千年古建筑文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做到规划“三图一书”以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社区服务、房屋设计三配套。全市主要设计类型有田园风光型、庭园经济型、文明卫生型、休闲农庄型、生态小康型、城郊服务型等。每年的试点村做到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同时,绝大多数试点村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监管,避免了乱拆乱建,保证了村庄整治规范有序。各县(市、区)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村庄整治操作规程,做到“五先五后”。即:先规划、后实施;先村内、后村外;先三清、后三改;先改厕、再改水、后改路;先地下、后墙上,从而提高了村庄整治效果。

4、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全市采取政府扶一点、项目资金捆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捐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投工投劳省一点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2007年全市共筹集建设试点资金 108884.66 万元。其中,直接统筹财政资金38901.71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5.7 %(省级支持资金1836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58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867.85万元,乡镇财政支持资金2336.15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6745.71万元);衔接涉农项目资金14955.3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13.7%(改水、改厕等省级涉农项目13816.38万元,土地出让收入衔接1139万元);市、县(市、区)单位挂点帮扶(项 目)资金5221.75万元,占总筹资额的4.8%;农民自筹资金39425.26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6.2 %(直接自筹资金21986.36万元,投劳折资17438.9万元);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民营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7665.0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7 %,另外,其他资金2715.4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2.5%。2008年省财政每个点配套8万元,共配套6960万元;市财政每个点配套1.55万元,共配套资金1191.95万元;县(市、区)财政每个点配套4.45万元,共配套5050.3万元。

5、注重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村“两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的作用,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全市试点村农民共投资26135.18万元,投劳3404483工日。二是强化干部服务。每年市、县(市、区)组织1000多个单位帮扶工作组下派到试点村指导、帮扶、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做到了每个试点村有一个帮扶工作组。绝大多数帮扶工作组积极发挥部门优势,为试点村争项目、传技术、挤资金,在指导、帮扶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6--2007年市、县(市、区)单位帮扶工作组为驻点村投入帮扶资金(项目)达5221.75万元,并初步构建了一套长效管理制度。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据统计,社会力量捐资7865.08万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责任。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市、县(市、区)都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党委和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强化了领导责任,并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挂点村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政策鼓励。市、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都按省要求足额配齐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近3年市、县(市、区)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583.05万元,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户,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另外,各级政府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按照上级政策创造性出台了一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三是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运行、督导和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市、区)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实行平时督查和集中督查相结合,每次集中督查进行通报。市、县(市、区)新村办都编发了“新农村建设简报”,及时反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动态,交流各地各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新举措、新办法。

三、下步安排

1、在发展生产上,抓好“三个培育”,扶持一村一品。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重点围绕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药材、特色经作、乡村旅游等产业,搞好产业规划,发展符合本村的特色经济,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二是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肉牛、蔬菜、鮰鱼、金桔、茶叶、乌鸡、葡萄等优势产业,加速专业合作社的扩张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力争60%的试点村有一批新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80%的农户有一个稳步增收的主导产业,人均增收达400元以上。

2、在项目建设上,突出“三改一清”,整治村庄环境。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包括清垃圾、清污泥、清障碍,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等,重点是抓“三改一清”,即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确保100%的试点村全面硬化进村主干道及村内巷道,95%以上的农户喝上干净安全水,95%以上的农户用上方便卫生水冲厕,彻底清理村内垃圾并无害化处理。

3、在资金筹措上,发挥“三个作用”,加大建设投入。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争取衔接项目资金。各地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统筹项目资金,农村饮水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农业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小农水项目、一村一品等项目主管部门要主动支持试点村建设,项目资金多向试点村倾斜。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争取广大农户更多地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力争每户投资1000元、投工20日以上。三是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多捐资建设新农村。各地要主动与本村在外人士联系,争取在外的企业老板、社会名人、机关干部、务工人员等,捐款捐物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4、在社区建设上,开展“三项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一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基层党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三项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红旗”单位、“红旗个人”争创活动,进一步推进“三培两带”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理事会评比活动。要组建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规范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充分发挥好理事会作用。每年定期开展创评活动,营造理事会“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等各项长效管理机制。

11.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十一

(2012年7月)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开展乡镇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72号)要求,现就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发展新经济、打造新集镇,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美丽和谐乡村”为抓手,坚持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典型培育、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有效推动,强化支撑、统筹发展;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通过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措施上加强,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徽文化产业聚集区、住宅小区建设等,并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为全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新建清洁化茶厂正式投产,茶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茶叶“共享资源、共建市场、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山时雨”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2011-1-

年新增有机茶种植25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发展油茶基地1000余亩,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了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依托旺川田畈,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荷兰豆、白菊花种植、小黄牛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蔬菜、家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2000余亩,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目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25元。三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举办蚕桑养植、茶叶种植、木雕雕刻、电脑技能操作等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65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宅上路620米路面硬化,李家至中屯1300余米公路路基工程;余川村至上庄村河滨路硬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全镇共新修和硬化镇村道路共8条计17余公里。深入实施安全饮用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完成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个村卫生室建设,旺川、宅坦社区挂牌成立。建成近80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杨林安臵区,引导商业网点在商贸街区集中布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二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投资40余万元,加强环卫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垃圾焚烧炉站改建,户集、村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深入实施,实现镇区垃圾日产日清。以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极力推进上庄景区沿线徽派立面改造,新建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上庄景区内涵。三是积极创建绿色小城镇。镇区主要街道及景点绿化基本

完成,种植草坪300余平方米,各种树木600余棵;启动编制上庄镇生态保护规划,谋划建设桃花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启动常溪河治理工程,保护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加快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三)坚持彰显文化特色,打造新农村建设靓点

一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村。按照典型示范、点面结合的思路,遴选宅坦、上庄、棋盘村等文化深厚的古村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宅坦村建筑面积1800平米的桂枝文化园基本建成,村史陈列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扩容改造,占地面积100多亩森林公园一期及徽派牌坊项目完成建设,宅坦村荣膺中国特色村。整合项目资金80余万元,新建了上庄村适之广场、开文广场;投资200余万元,完成杨林水口、仿古休闲旅游步道、亲水平台、安苗广场主体工程建设;胡开文纪念馆改造升级,胡适故居重新布展,上庄村荣获市“美丽和谐乡村”。棋盘村实现“三线”(电力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下埋,古民居、巷道(石板路)、水圳整修工程基本完成,聚落文化古村落品质进一步提升。余川村新建人文馆,提升了村民文化品味。二是加快建设徽文化产业园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胡开文墨厂等5家较大规模制墨企业为代表的徽墨制作产业;以振兴徽雕、建兴仿古家俱、兄弟砖雕、旭龙山庄四宝文化公司为主的三雕产业;以金汇、宏达、黄山等企业为主的布绒玩具产业;以亚华、荣福、黄山工艺、春蕾等绢花企业为主的绢花制作产业。抓住机遇,启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徽文化产业园建设,迅速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工程,招引9户企业入驻生产,2011年上庄镇徽文化产业园荣获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度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上交

税收535万元。三是大力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以举办大型节庆为依托,深入挖掘和发展传民俗文化节目,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成功举办了五届“安苗节”,组织开展了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开展,“安苗祭祀”、“腾云骈花”、“跳五猖”“汪公看稻”、“火马”等一大批传统文化节目得到挖掘和传承。新建农民休闲广场5处,举办农民健身运动会、农民健身舞比赛,不断丰富、充实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求,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不明显,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存在;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各类涉农资金难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公益事业建设启动乏力,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所需资金由政府财政补助和农民自筹解决,乡镇政府财力紧张加之农户自筹资金困难,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工期;三是强镇富民的项目较少,引领产业调整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这些都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加以认真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紧紧围绕“调结构、强特色、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共享为目标,突出我镇文化旅游特色,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土地集约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一是采取租赁、转让、承包、建立土地银行、入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旺川田畈蔬菜基地建设;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三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扩大茶叶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金山时雨”茶叶品牌。发展有机茶种植,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二)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建设为重点,加快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建设好棋盘村—旺川—宅坦—上庄村的旅游观光带,以故适故居为龙头,将沿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并集中布局一批新型旅游发展项目,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

(三)以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我镇的徽文化产业步伐。一是健全和完善徽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形象和承载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徽文化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12.村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十二

村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汇报 村主要以种、养植业为主,是一个纯农业村。一直以来,因体制、产权归属等原因,农村的农户生活用电和农业排灌线路属于村集体所有。由于受到村经济实力的局限,我村农户的生活用电和农业排灌线路在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线路年久失修,既影响正常供电又对农民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成了我村供电的一块“心病”。

自从上级有关部门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动员会以后,我村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先走一步,从去年开始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过全体村干部的努力、农电部门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和村民的密切配合,到今年5月已完成了总

投资约180万元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其中新增变压器8台,940kva,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条件。

我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建班子规划先行

村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组长的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明确工作责职。在此基础上与电力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对本村的电力设施现况进行了排摸,并根据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标准,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了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予以宣传,以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工作上的配合。为我村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我村针对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小到电工吃饭场所,大到材料的保管,每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建设中遇到配变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与村民有磨擦

时,农电部门领导和村领导小组人员分片挨户上群众家门,有时起早摸黑,做实做细思想动员工作,使加快电网建设,促农村发展的思路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在开展此项工程建设中的服务工作。如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基础上,做到工作休息时不拉电,工作拉电前先通知。在本次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作为主力军的干窑农电所为赶进度、出效率,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将施工班组直接拉进村庄,吃住在农村,干完一处撤出一村的做法,赢得了村民良好的口碑。

通过农电部门的辛勤劳动,我村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电气化村。低压线路公里已全部改造一遍,配变从前8台620kva,到今天的14台1560kva,像茆港一台改造为茆港南、茆港北、茆港东3台,缩短了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质量,老百姓人均生活用电达到174kwh,去年生活用电304090kwh,工业用电288707kwh,农业生产用电151890kwh,总计为万

kwh,年发电费万元,100%付清。现在的村新上了电气设备,建起了标准的配电柜,改造了村里的所有线路,家家安上了漏电保护器,不仅用电安全了,而且停电的频率几乎降为了零。今年6月28日的第一场雷雨,别的村跳闸的断线,而我们村没有这一现象,农民用上了放心可靠的电力,真正改变了过去“空调打勿着,电扇嗡嗡响,电话四处打”的现象。去年以来,电力部门特别是农电站和供电所给予我村大力支持,在我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我们“三农”送来了福音,是构建和谐,造福一方百姓的惠民工程。

13.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十三

工作总结的报告

***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

**县**镇新农办: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部署,在**镇党委、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领导下,在**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在村委会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的组织协调配合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七个新”工程以及“九有”目标任务和要求,以实施“十一五”规划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为中心,以“农业特、工业新、田园美、休憩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载体,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入驻**村委会***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和指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习,不断适应农村基层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和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赢得民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干部靠前指挥,带头实干、苦

2目标任务和要求,做到“思想、工作、作风、纪律”四到位,安心驻守,与村委会干部团结一道,共谋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献计献策。

(二)强化意识,更新观念,培养作风。按照“以人为本、以本为实、服务至上”的要求,做到“五必办”,即:当天的事情当天办;紧急的事情立即办;复杂的事情协调办;份外的事情协助办;一切事情依法办。力求为群众解决“最盼、最难、最怨”的事。

(三)强化素质,树立形象,遵守纪律。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五不准”的要求,做到“三查一树立”,即:查思想、查作风、查纪律,树立工作指导员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话难听、事难办”和“吃、拿、卡、要、报”等不良现象

(四)做好信访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稳定。按照信访工作的要求。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做到“三声、四不、五耐心”,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不把来访人员拒之门外,不以貌取人,不以势压人,不以情代法;耐心听取反映,耐心解答问题,耐心询问情况,耐心化解矛盾,耐心办理事宜,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五)广纳社情民意,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五必访、五必到、五必知”的要求。走访了所驻村的村组干部、生活困难户、经济特色户、矛盾重点户、老党员干部户;坚持群众有问题、发生特殊困难、发生纠纷、出现信访、田间地头必到;对所驻村的村情、党建情况、安全隐患情况、社会不稳定情况、经济社会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做了《民情日记》。

四、取得的成效和进展

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抓好各项目标的落实,坚持分类指导,分期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村“两委”及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入驻以来与村“两委”一道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成了小春农作物受灾和农作物种植综合直补面积的统计上报工作。

(二)完成了***小学门口路面硬化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生出行困难的难题。

(三)完成了***村亮化一期工程,在村中各主要道口安装了12盏太阳能节能灯。

(四)完成了***村中道路硬化工作,成功解决了两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五)完成了***村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成功解决了两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难题。

(六)为***新建了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大丰富了石房沟村民的文体活动。

6入驻以来,在县委、政府、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驻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村“两委”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的提高,村中的基础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有了新的增长,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观,村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社会风气和干群关系有了新的改善,得到了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认可。但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设和差距,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倍加努力,力争早日把***建成为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民族特色村。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由于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对农村实情掌握不透,对农村工作没有经验,在指导村两委工作中,很容易犯主观武断错误,从而挫伤了个别干部的积极性,对一些具体工作处理易犯急躁冒进错误,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系统性不强。

(二)由于村委会无集体经济来源,仅能维持运转,无更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加上自己作为普通干部,无法协调更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致使一些好的思路和项目无法落实。

(三)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停留在见字打字,应对检查阶段,畏难情绪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不够。

本次下乡当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对于从事税收工作的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锻炼,更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极好机遇。通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增进了对县情的了解,增强了基层调研能力,加深了对农村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工作能力;我从县情掌握到基层实际工作,从理论深化到如何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我受益匪浅,我将把本人下乡驻村当指导员经历作为提升能力的基础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

上一篇:勿忘初心坚守梦想下一篇:谈单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