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发展问题

2024-10-13

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精选8篇)

1.西藏经济发展问题 篇一

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懂得中美关系在新阶段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 中美关系新的发展。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 课 时: 1课时

一、奥巴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

奥巴马的上台标志着美国新一代政治家开始走上最高政治舞台。由于奥巴马高举“变革”的主题,使得他在政治口号、政治理想和起用人员等方面都与以往美国总统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在政治上,奥巴马提出要追随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脚步,把美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改革政府,弱化党派的界线,从新确立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等等;在军事上,直言伊拉克战争从一开始就是目的不纯,计算失误,耗资巨大,并立下明确时间表从伊拉克撤军。在启用人员方面,奥巴马新内阁中,少数民族人员比例,年龄在50岁左右或以下的人员占了很大比例。为了表示自己“变革”的决心,奥巴马本人也公开显示自己是美国新一代的代表,是马丁路德金第二代。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有一篇文章,认为奥巴马的当选意味着美国政治中的三个终结:一是政治上保守主义的终结;二是经济上新自由主义哲学的终结;三是外交上单边主义的终结。虽然报道有些夸大其辞,但至少说明了奥巴马上台的政治走向。

1、美国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修正布什政策路线,放弃单边主义,回归多边主义,加强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在全球缔造伙伴关系来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

(1)奥巴马全面修正“布什路线”: 改变外交策略,修正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将会是贯穿在奥巴马这个四年任期内外交政策主线。布什时期,美国政府在巴以冲突中完全一边倒,偏袒以色列。在奥巴马时代,这将有所改变。奥巴马说过,他也注意到巴勒斯坦人民在巴以冲突中遭受境地和苦难,并对他们表示同情。这是奥巴马新政府在巴以冲突中的一种战略平衡,但也是对美国以往错误路线的一种修正。

(2)放弃单边主义,回归多边主义:法新社等媒体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见约旦国王后表示,美国依然在寻找途径推动美伊两国关系。4月17日的美洲峰会开幕式致辞中,奥巴马明确表示,将寻求美古关系“新开端”,准备在各个领域与古巴广泛接触。奥巴马趁热打铁,向以拉美地区反美领袖自居的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主动示好,在媒体镜头前再三上演两人微笑握手秀。

(3)加强与盟国的合作:值得关注的是奥巴马政府加强了与西方盟国关系的改善。奥巴马本人的外交经历比较有限,但是他的副总统拜登却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他们都认为美国必须重建与盟国的密切关系,共同应付21世纪的挑战。新政府会加强与盟国的合作,将会一定程度地收缩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过分扩张,会比较谨慎地使用美国军事力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美国对外政策目标与其能力和手段适应。这些策略上的调整并不真正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也不会改变美国目前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奥巴马的上台虽然给过去八年来自私、保守和短见的布什切尼政府画上了圆圆的句号。但可以预见的是不管美国哪个政府上台,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外交,所以奥巴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可以从多年来美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表现可以看出:

二、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今年是中美建交的第30个年头,在过去约30年里,双边关系在“三个公报”框架下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2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1982年8月)

作为拥有巨大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中美都无法在战略上忽视对方的存在;与此同时,作为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的两个国家,中美又很难成为彼此相像的朋友。这一“非敌非友”的尴尬处境使得中美关系必须不断地寻找和修正自己的定位。中美两国的关系是过去多年逐步形成的。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变化和飞速上升,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合作的必要性,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这一点已经不是那个领导人的意志可以逆转的。因此奥巴马的上台也不可能扭转这个历史潮流。

奥巴马上台后有很多事情要等着他去做,包括伊拉克问题,伊朗的问题,阿富汗问题,还有朝核问题,所以中国应该不是他首先要关心的问题。在中美关系上,奥巴马认为,中国和美国有竞争有合作,美国对华关系是要扩大合作领域。对台湾问题,奥巴马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他鼓励台海两岸通过对话来改善关系……。

展望本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连续性会大于变化性。奥巴马上台后,仍会基本延续中美友好的大方向,然后在这个框架内作适当调整。

1、美国对中国的交往方式会更多地转移国家利益上来,美国可能会在更多地致力与中国合作的同时,更多地寻求从国际力量平衡为立足点的外交方式。

什么是的美国国家利益呢?美国希望看到一个经济和社会方面强大而稳定的中国。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强大了,就可以与美国开展更多的贸易,更多地购买美国的商品,这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当年日本战败之后,美国并没有将他们“踩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而是千方百计地扶持他们,最后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贸易伙伴。后来事实证明,日本的经济振兴,使美国大为受益。可以说中国的强大对美国是大有裨益的。现在世界经济的格局是“国国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另一方面,美国又对中国的飞速崛起感到不安、不理解、不放心。中国被列为是美国的“战略伙伴”,但不是美国的同盟。美国朝野各界普遍感到,随着中国日益强大,美国可以用来制约中国的法码越来越少,美国可以指挥中国的地方越来越少。比如中国在处理一些国家和国际事务上,只要是与美国人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相摩擦时,美国人都会表现出异常的精神紧张。当然他们最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强大后会寻求与美国抗衡。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新任奥巴马今后会一方面进一步想方设法来影响和拉拢中国,使中国与尽可能地与美国的步调保持一致。但从另一方面看,只要中国还不是他们的可放心的盟友,美国外交就会从诸多方面尽可能地寻求一切可能利用的制约点来制约中国。这些制约因素包括日本因素、印度因素,台湾和西藏因素等等。所以,如果当我们看到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民主党总统,在向中国挥舞橄榄枝的同时,又做出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多多从美国的这个战略角度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奥巴马刚上台时,似乎并没有对中国问题表示更多的热情,这一方面奥巴马一时还顾不上中国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奥巴马今后的对华政策,将会更多地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包括近期的和长远的利益)来处理问题,奥巴马对中国的关系,也像其它国际关系一样,会更多地听从专家的意见,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来调整制定。

至于人们非常看中新总统上台后最初表态来评判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比如,奥巴马上台后高层人物的最初表态,如新任财长盖特纳对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问题的评论而反映强烈,中国方面对此非常敏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据美国政治的特点,新总统刚上台所发表的言论往往不能代表美国政策的真正走向,象以往的一贯情况一样,新总统上台后最初所发布的言论,往往是说该投他们票的选民听的,是对选民的抚慰,而不是真正的政策走向。真正的政策走向是要等他们坐下,仔细分析和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之后才会出台的。从汇率本身而言,尽管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的工业生产行业会有帮助,但对美国整体经济来说,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强势美元向来是美国经济的长期利益所在。

2、奥巴马上台,中美外交方式上可能出现“积极、合作、全面”的现象。

奥巴马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方对两国关系在现有坚实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的前景感到乐观,赞同使两国关系变得更加积极、合作、全面。”

中美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地区和全球的安全与经济问题在两国关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中美关系越做越大,基础越来越宽,共同利益不断得到拓展。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中美关系在未来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和安全上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在安全方面、战略方面,中美两国也是有共同利益的。现在这种利益还会体现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和维护台湾海峡的稳定上。今后有理由相信两国领导人会通过互访和各种国际会议的场合经常会晤。两国各部门之间有各种渠道的联系,如经济联委会、商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还有战略对话,有了这么多渠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中美关系新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美外交方式上可能出现“双峰外交”的现象。所谓“双峰”指的是奥巴马与新任国务卿希拉里两个形象。奥巴马后上台之后,斟选了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任国务卿。这主要是因为希拉里大选中,曾为奥巴马的当选出过一臂之力。奥巴马为了报答希拉里,再加上希拉里的能力,所以选她出马,担任国务卿这个肥缺。希拉里本人是一个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很有理想和独立思想的政治家。在正式接受奥巴马的聘用之前,希拉里曾私下里向奥巴马提出条件,要求奥巴马在外交事务上给她放手,给她足够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奥巴马也明确表示,他只在大政方针上把关,可以给希拉里足够的的空间让她展示身手。

在过去的竞选中,希拉里与奥巴马的区别就已经显示出来,在用人上,希拉里还是习惯于起用自己的老熟人、老部下、老关系,一句话自己的圈内人士。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希拉里与奥巴马大有当年基辛格之于尼克松的角色,甚至都有可能出现希拉里功高越主的可能。这不是说希拉里在外交上可能超越当年基辛格的建树,与基辛格相比,希拉里在外交远见,纵览全局和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方面会大有逊色,但她心气很高,事业心很强,其实际成果是否能与主观愿望相一致,还有待检验。她的理想主义和处事风格也将会给中美关系提出新的挑战。希拉里在未来美国外交上独树一帜也与新任美国副总统拜顿有关。拜顿是一位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的资深领导人,长期从事外交方面的事务,在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他缺乏准确和有远见的判断能力,在过去的有关外交事务中屡屡判断失误,或站错立场;再加上他以一再表示,作为副总统,他将严格履行国家宪法赋予副总统的职权范围,不越雷池。所以,奥巴马新政中,国际关系中希拉里出风头的机会会大大小小增加,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双峰外交”会很快显露出来。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应该充分看到这一点,并充分做好相关准备。希拉里出访亚洲与我们国家领导人见面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3、共同维护健康稳定的中美贸易关系。

针对目前世界贸易明显萎缩、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中美两国元首一致表示坚定支持惠及各方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承诺抵制保护主义,维护健康稳定的中美贸易关系。

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越来越深入。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由建交时的24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3000多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20多倍。美在华投资从无到有,项目累计达5.6万多家,实际投资额超过590亿美元。同时,中国在美国也开设了1200多家公司。

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共同利益,如果美国经济不恢复,中国经济也受影响。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专家钱文荣指出,中国是出口占经济比重较高的国家,而美国是消费占经济比重较高的国家,世界经济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美两国也是相互依赖的。加强双边合作关系对美中两国和世界都有利。在世

界处于严重不稳定及经济收缩之际,美中关系的发展对于彼此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媒体认为,美国要走出经济危机,对内要启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技术革命,对外要维护自由贸易。这俩领域,中国因素都弥足珍贵。在经济领域的关键位置上,奥巴马选择由美籍华人骆家辉担纲,说明奥巴马真切意识到了中国因素的重要性。

2009年中美经贸关系的总体格局将会继续保持稳定,在技术层面和具体领域发生“低端冲突”的频度可能会有,但发生战略层面的、被政治化的“高端冲突”可能性不大。

4、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议题。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借口朝鲜战争开始插手台湾问题以来, 它一直没有从台湾撤手。而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美国一直在台湾拥有巨大的利益, 一直试图使台湾成为它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桥头堡。而在对待两岸关系方面美国也总是想充当天平的操纵者, 想主导台海之间的局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美国总是希望海峡两岸间能够保持一种不战不和, 若即若离的状态,以符合它的最大利益。所以, 我们看到虽然在台湾大选后, 美国总统发表声明称马英九的当选会为两岸和平带来新的契机;胡萧会后, 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公开称“这是好事”。奥巴马在与胡锦涛的会谈中也表示,美国政府坚定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奥巴马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须具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一立场不会变化。美方欢迎并支持两岸改善关系,并希望取得更大进展。看似对两岸缓和充满欣喜, 可是, 一旦两岸关系在未来日益密切, 美国必然会充满忧虑。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海局势走向何方,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分别是美国因素、中国因素、中国台湾地区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是欲维持现状的因素。现在台湾对美国只有两个使用价值:一是牵制中国的砝码;二是销售军火的对象。以前有美国人说过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也不过是把台湾当做一艘美国可以利用的“军舰”。换句话说,台湾只是美国棋盘上众多棋子中的一粒。美国政要担心“台独”可能会危害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一度热衷酝酿“三部曲”式的对两岸政策调整方案(1)一个中国原则;(2)非武力解决问题;(3)挽救两岸对话。

5、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出现的摩擦现象

今年是中美建交的第30个年头,在过去约30年里,双边关系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历程。不管怎么样,作为拥有巨大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中美都无法在战略上忽视对方的存在;与此同时,作为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的两个国家,中美又很难成为彼此相像的朋友。这一“非敌非友”的尴尬处境使得中美关系必须不断地寻找和修正自己的定位。

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出现的摩擦表现:(1)中美南海舰船摩擦事件。

(2)在西藏问题上,以人权为借口状况,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上面两个事件,经过两国外长的对话,最终两国紧张情势得以缓解。

总体上讲,中美关系的特征就是有合作、有分歧,有防范、有时甚至还有冲突。作为两个全球性大国,尤其是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中美关系的主流是互惠合作,这一点不会因为美国国会干涉西藏问题或发生一些海上摩擦而改变。

总之21世纪的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两个主要经济体,中美两国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正是诸多的共同利益,决定了两国关系的特点,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所指出的,应是“积极”、“合作”且“全面”。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和经济衰退阴影笼罩的形势下,中美关系定位的提升,反映出对人类福祉负有共同责任的两个国家,欲带领全球经济渡过难关的一种决心。面对一系列全球性的挑战,中美保持两国之间健康稳定的关系,加强彼此的全面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两个重要引擎,无论是在应对危机时期,还是在未来危机过后,都将承担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中美关系定位的提升,也将不仅作用于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包括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之外,还须重视“全面”二字。在G20峰会前夕的伦敦,中美建立战略与经济“双轨”对话机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双方试图在更多的领域深化合作。在布什总统时期,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已为人们所熟悉,当战略与经济并列为未来对话领域的时候,此处“战略”的内涵又有了深化。中美建立“全面”的关系,在经济之外,包括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乃至军事等领域,都存在着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

西藏民主改革50年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的成就。教学重点: 西藏改革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课 时: 1学时

1、西藏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位于中国西南边陲,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要部分,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峰。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旅游资源丰富。西藏

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全区总人口约263万,藏族人口占92.2%,汉族人口占5.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9%;

2、和平解放西藏和平息武装叛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于1951年1月27日派人到新德里请中国驻印度大使转达他致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件,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2月28日**又派出以阿沛等5人为代表的谈判团,于5月23日在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协议签订后,**致电毛泽东主席说,对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

**额尔德尼也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一。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和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全面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的武装叛乱,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宣布“西藏独立”。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坚决平息了叛乱。十四世**喇嘛外逃,在境外成立“流亡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同年3月28日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

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要求与支持下,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社会的主人。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3、民主改革前的西藏: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从精神和政治上对人民实行统治和压迫。旧西藏地方政府,由地位显赫的僧侣和贵族组成,并拥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法律制度。这种腐朽没落制度的存在,扼杀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使西藏长期陷入贫穷落后和封闭停滞状态。

旧西藏落后的社会制度,已经严重迟滞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进行社会变革。1959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十四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也是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是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总代表。在这一制度中,广大农奴和奴隶所受到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生活环境的悲惨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

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西藏的民主改革,改变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

中央和西藏工委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方针政策,把自下而上地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地与爱国进步上层人士进行和平协商结合起来;依靠贫苦农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叛乱的和最反动的封建农奴主及其代理人;逐步废除封建农奴主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大力培养藏族干部,始终抓住发展生产的中心环节,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

民主改革为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扫清了道路。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及其领导人,宣告了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西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始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从此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经过50年风雨历程,愈显平叛和民主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九届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的决定》,决定把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意愿,充分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平叛和民主改革开辟的正确道路,全力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的坚强决心。

4、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的伟大成就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从封闭停滞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人民民主社会,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维护国家统一,反分裂,反复辟取得的巨大成就 50年来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然而,1959年叛逃国外的**集团却时刻梦想恢复他们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的特权,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怂恿下,不断制造各种事端,干扰、破坏、阻扰西藏的发展,破坏西藏的民族团结,破坏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图谋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50年来西藏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从未停止。

19世纪末以来,国际反华势力一直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1959年**集团叛逃国外,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长期从事分裂破坏活动。他们认为2008年是实现“西藏独立”的最后机会,公布了所谓《“西藏人民大起义运动”倡议书》,企图将北京奥运政治化。事实证明,拉萨“3·14”暴力事件是**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的严重分裂破坏活动。

2008年3月14日,**集团在拉萨等地制造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再一次暴露其分裂祖国的反动本质丝毫没有改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集团策划煽动的拉萨“3·14”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激起了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息了骚乱。

(2)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了制度保障。

1959年的民主改革,改革围绕着废除劳役、均分田地和斗争“三大领主”展开。第一步是“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反对人身依附)和减租减息。第二步,对参加1959年叛乱的领主,将其生产资料统统没收,分配给贫苦农、牧民,而对于未参加叛乱的领主,则由国家出钱把其生产资料赎买过来,然后再无偿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农、牧主也分得一份生产资料。

民主改革摆脱了人身依附桎梏的新的生产方式在经过了短暂的磨合后,逐渐释放出巨大能量。西藏196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1959年相比,都翻了近一番。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从此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从此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 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了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他们依法直接选举县、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由这些代表选举出席全国和自治区、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依法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力。2007年,在西 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达到96.4%,有些地方参选率达到100%。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 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目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为藏族公民,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

西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受到保障。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是藏族公民。西藏自治区各级检察院和法院的主要负责人也均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77.97%。

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有权根据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特点,决定本地的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指示,如有不适合西藏地方实际情况的,西藏自治机关可以报请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据统计,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司法、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等许多方面,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 项事业的发展。

(3)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50年来,中央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西藏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51年至2008年,国家就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1959年至 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2019多亿元,年均增长近12%。其中,2001年至2008年累计达1541多亿元。这些投入体现在修建青藏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等,1959年至2008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由142元提高到13861元,增加13719元。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2008年,西藏基本实现 了县县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4万公里;客运量比1959年增加近107倍;货运量比1959年增加11倍以上。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点多面广的能源体系逐步建成。1959年至2008年,西藏发电量年均增长16.8%,目前 已有近210万人用上了电,占总人口的73%。在农村推广清洁能源,4.3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6.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部。

旧西藏农牧业基本靠天吃饭、靠天养畜,而今,农牧业现代化程 度大幅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36%。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95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近370公斤;年末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增加到2008年的2400余万头(只)。旧西藏没有现代工 业,如今,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08年,西藏工业增加值已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9.68亿元。现代商业、旅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 飞速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民主改革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0.1%,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达到 13.1%。2008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2元,比1978年的565元增长21倍。民主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 房,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不足3平方米。当时的拉萨城区仅有2万人,而城周围居住在破烂帐篷里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人。而今,西藏人民的居 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已有20万户、百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22.8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00平方米。目前,从城市到农村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西藏“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达到 1600元。2006年西藏人均收入低于800元的农牧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实行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成绩计入总分。西藏自治区成立以 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包

括政府所属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和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程序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也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餐馆、剧场、旅游景点和体育 场馆、图书馆等的标牌和街道、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谚语集成、曲艺集成、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音乐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卷,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了西藏大量重要文化遗产。国家将整理出版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作 为重点科研项目予以资助,现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民主改革后,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安排7亿多元,用于修复开 放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教派的重点寺庙。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拨出5.7亿元,用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 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求。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 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现有60余座学经班,学经僧人约6000人。**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 式得到国家的尊重。西藏的宗教活动多种多样,宗教节日频繁举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陆续恢复了各教派各类型宗教节日40余个。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 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

(6)现代教育和新闻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旧西藏 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08年,西藏73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其中70个县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文盲率下降到2.4%。小学学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98.5%,初中入学率达到92.2%,高中入学率达到51.2%。据统计,西藏现有小学884所、普通中学117所、教学点1237个。2008年,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6.3年。2008年,西藏有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19.7%。还有中等专(职)业 学校10所,在校生2.1万人。20多年来,全国先后有20个省、直辖市的28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 西藏班学生,累计招收初

中生36727人,高中(中专)生30370人,高校本专科生1.2万余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目 前,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18640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6508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 民族技术人员达31487人。一批博士、硕士、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发展的生力军。

现代新闻文化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西藏现有2家图书出版社、2家音像出版社,有各类印刷厂35个,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3种、期刊34种,全区7个地市都有藏汉两种文字的报 纸。西藏有广播电视台9座,中波广播转播台39座,县级以上调频广播转播台76座,县级以上(含口岸)电视转播台80座,有线电视转播台76座,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站911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78年的18%和2%上升到2008年的88.8%和89.9%,实现了全区乡(镇)、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西藏现有电影放映机构564个,管理机构82个,农牧区放映队478个,放映点7697个,电影放映已覆盖到98%的行 政村,全区农牧民每月人均看电影1.64场。目前,西藏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257个,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0个,民间艺术团18个,群众 性业余演出团体660个。新闻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结束语

50年沧桑巨变,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政通人和,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西藏经济发展问题 篇二

西藏是我国的多民族聚集地,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选择到西藏出游的人越来越多, 持续推动了西藏的旅游经济发展。

首先, 西藏的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景色瑰丽, 引人入胜, 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珠穆拉玛峰、雅鲁藏布江等等, 都与内陆地区的自然景观不同, 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第二, 西藏的宗教文化十分丰富, 在西藏境内, 以布达拉宫为主要代表的寺庙建筑众多, 由于西藏人民对于宗教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 因此这些建筑保存的十分完好, 而且西藏本地的其他西藏文化和宗教信息很多, 这也是许多人选择西藏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 西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各种具有民族特征的节日和民族工艺品很多, 人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他民族的真实生活, 尤其是西藏的藏刀、藏香、唐卡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 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往往成为人们到西藏旅游的购物的首选, 这也使得西藏的旅游经济更为发达。

二、当前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西藏旅游业的交通资源不足, 管理不完善

由于西藏地理位置特殊, 属于我国的偏远性地区, 因此到西藏旅游的交通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到西藏旅游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是飞机, 这种方式虽然快速方便、节省时间, 但价格昂贵, 不符合一般工薪家庭的经济选择;第二是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 使得内陆去往西藏的途径变得更为通畅, 但是仅有这一条线路, 无法满足旅游旺季人们的需求, 因此西藏的返程铁路票的购买十分困难, 火车票的供给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发展关系;第三是西藏境内的公路运输系统不够发达, 除了一些著名景点能够保证公路畅通, 其他景点多是一些沙路和土路, 一旦遇到雨雪天气, 出行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桎梏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 与西藏旅游业配套的餐饮、住宿、旅游行业发展落后

餐饮业是旅游中直接影响到人们心情的一个重要部分, 尤其是在西藏这种民族特点鲜明的地域, 如果能够品尝到具有西藏地理特色和传统风味的西藏美食, 人们对旅游的兴趣会大大提升。但目前西藏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比较滞后, 无论是饭店数量、招待人员还是实际经营状况, 都无法满足客人的实际需求。

当前许多出游的人对住宿条件要求较高, 希望能够在一天紧张的旅游之后得到比较舒适、卫生的休息条件, 而当前西藏的住宿业发展不够均衡, 旅游地区的旅馆、酒店等缺乏统一管理, 条件落后, 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安全, 这使得客人的旅游兴致大打折扣。

当前人们到西藏出游时, 绝大多数会选择跟团旅游, 因此旅游团的发展就非常重要, 一个高素质、服务良好的旅游团, 能够很好的带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目前西藏的旅游社的发展规模较小, 尤其是在接待外国友人的服务达不到实际要求。整个旅游行业的管理还有很多漏洞, 例如火车票的购买、导游的服务、食宿接待等, 都是当前客户投诉的热点问题。

(三) 西藏旅游业人才缺乏, 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由于西藏旅游业起步较晚, 旅游人才相对匮乏, 有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和理论学习, 还有很多是西藏的本地人, 他们尽管对西藏当地的地理特征和风景民俗比较熟知, 但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 无法将西藏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全面的向游客介绍, 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是紧急事件的时候, 反应能力差, 服务缺乏统一性和规划化。其次目前西藏政府对于整个旅游市场的规划缺乏科学性, 人员配备和资源配置不够完善, 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 而且当前西藏旅游的专业人才大多在旅游的密集地集中, 这不利于西藏旅游产业的统一发展。第三尽管近年来西藏十分重视对旅游信息的宣传工作, 也能够广泛的通过电视、媒体、平面杂志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但在宣传内容上还有很多不足, 例如没有对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比较形象和具体的说明, 很多游客会对高原反应、地理特殊等产生抵触心理, 放弃到西藏旅游;还有缺乏对西藏的宣传过于重视起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而缺乏对民族文化和藏民生活的介绍, 使得游客无法对西藏旅游产生一个总体印象, 降低了西藏旅游的文化价值。

三、促进西藏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 加强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根据《西藏旅游业“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远规划基本思路》的具体要求, 大力开展旅游线路的设施建设, 进一步优化西藏的交通条件;在旅游旺季时, 要增加航线和航班, 增设往返铁路班次, 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在餐饮和住宿方面, 要对酒店、旅馆、饭店的分布状况进行统计, 做到分布均衡、合理规划, 尤其是新开设的旅游景点, 配套设施要及时跟进, 更多的考虑游客的实际需求。

(二) 高度重视对西藏旅游业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西藏专业旅游人才匮乏的现象, 要积极与内地高校联合, 定向培养旅游人才,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对现有的旅游从业者, 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从业资格培训, 提供大量的进修机会, 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 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待遇;要积极培养懂外语、业务熟练的高素质的导游人才, 积极开拓国外旅游市场。

(三) 加强对西藏旅游行业的制度建设和宣传力度

要加强对旅游相关法律的制度建设, 积极落实国家《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提高旅游行业的规范化;要强化对旅游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保障西藏旅游市场的正当竞争和规范有序, 要提升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 针对游客的实际需求采取有效措施, 使西藏的旅游业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实现整体质量和规模的提升。在宣传方面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 丰富宣传资源, 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的宣传方案, 适时退出不同的旅游线路, 积极研究能够激发游客兴趣的旅游亮点, 不断实现西藏旅游业的整体进步, 从而带动整个西藏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既符合西藏的实际情况, 又能提升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能力, 并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而且还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首先简要地概括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同时又针对实际情况就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西藏旅游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于提高西藏旅游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西藏,旅游

参考文献

[1]图登克珠;管兵.西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藏科技, 2010 (11)

[2]邓发旺;徐爱燕.西藏旅游产品开发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3.西藏经济发展问题 篇三

【关键词】西藏 幼儿教育 现状 前景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84-01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西藏地区没有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拉萨开办拉萨国立小学,附設幼儿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幼儿教育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1953年在昌都小学设立幼儿班,之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区相继创办保育院。幼儿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以及教育投入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其幼儿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西藏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

西藏处于我国西南边陲,行政区划有拉萨、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七个地(市)和74个县。

1.幼儿园的分布和数量

从2015年~2016年初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西藏自治区共有幼儿园156所,拉萨的数量最多,约占全区的37.18%(58/156),其次是日喀则28所,那曲20所,昌都18所。就办学性质而言,教育部办幼儿园92所,民办35所,由此可见教育部办园为主,而分布在县镇城区的幼儿园占全区的61.54%(96/156)。

2.幼儿园师生概况

据统计,在2015年~2016年年初,西藏全区3~6岁的幼儿共计15.49万人,在幼儿园中的共有2.04万人,少数民族幼儿共计1.69万人,占在园幼儿总人数的82.84%;教职工共1643人,专任教师人数967人,全部教职工中少数民族共1025人。

二、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入院难:当前西藏的城市地区和农牧区都因幼儿园所短缺而普遍存在入园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入园需求大于政府能够提供的入园额度,二是表现为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相对短缺。对于城市地区的优质幼儿园存在入园卡难求,入园需求大引起班级规模超出标准,根据国家颁布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中规定,小班规模为20~25人,中班规模26~30人,大班规模31~35人,但是在城市地区优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超标的现象[1]。

2.师资紧缺,教师学历层次低

目前西藏的在职幼师大部分是从山南职业技术学校、林芝职业技术学校、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培养,而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院校已经停止了幼师的培养,全西藏吸取能够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校只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所,能够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极为稀少。由此可见全区学前教育整体师资学历水平偏低,师资短缺是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而对于民办园所来说部分教师只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从事幼儿教育的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欠缺,整体素质偏低。

3.双语教育发展落后

实施幼儿的双语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西藏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全国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也有利于民族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但是目前,双语教育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尤其是农牧区缺乏标准规范的学前教育场所,基础设施薄弱;其次是双语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缺乏合格双语的师资,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幼儿园,教师岗前未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汉语水平低下,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再者教育资源短缺,尤其缺乏适合农牧区幼儿使用的双语教材、辅助光盘、教师用书等[2]。

4.农牧区幼儿教育薄弱

目前西藏幼儿教育覆盖到县一级,每个县都有一所公办的中心幼儿园,但是在县级以下的农村和牧区学前教育都十分薄弱,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些县下的乡镇学前教育附设在小学里,年龄在5~7岁的儿童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

5.监管和督导力量不够

西藏教育厅对于幼儿教育机构的监管和督导主要协调卫生防疫部门、安全防火部门等对区内幼儿园设备配备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但是对于具体办学指导、教学研究、园所之间的交流观摩、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面的督导力量不够。

三、幼儿教育发展的建议

1.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教育场所

由于目前幼儿教育的基础薄弱,政府可加大投入,将幼儿教育纳入城镇和农牧区建设规划,发展公共财政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可有效缓解入园压力;其次可积极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扩大幼儿教育的资源。

2.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对于西藏地区来说需要能够胜任藏汉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使地方师范院校和幼儿园形成对接,保证师资供应充足;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各地专业人才加入西藏学前教育的建设中来;加强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

3.完善双语教材的编写

对于西藏幼儿教育来说双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全区民族教育的发展,而双语教育的成果和教材的适应性、水平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选择突出体现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凸显本土多元文化特色,注重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现代化生活经验的内容进行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完善双语教育的内容。

4.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

国家应该成立教育投资和发展质量评估监督机构,督促全区幼儿教育的开展,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量。

四、小结

从西藏幼儿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国家教育部提倡的大批教师进藏、内地有关高等学校为西藏培养大批骨干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举办内地西藏学习班等措施,为西藏幼儿教育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和全国相比,西藏的幼儿教育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仍然需要国家、西藏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邢俊利,李雪莲.西藏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60-164.

[2]姚建军.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7):92-93.

4.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对策 篇四

民族问题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焦点;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冲突始终是世界动荡不安的突出表现。无论是2008年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事件”,还是2009年新疆的“7.5事件”都显示出民族问题的负责复杂性和敏感性,因此,我们应当以世界的宽广眼光,历史的深远眼光,以及全局的战略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民族问题,并且提出相应地,确实可行地应对之策。

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

一、新疆问题的由来;

从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起,新疆就是中国疆土的一部分。但在20世纪初以后,一小撮狂热的新疆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根据老殖民主义者制造的歪理邪说,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民族有近万年历史;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东突”理论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的旗号进行活动,企图实现其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的妄想。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东突”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多次制造**。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这是分裂主义分子把其理论变为现实的一次尝试,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下,不到三个月便瓦解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1992年12月,“东突”分裂主义者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国际民族联合委员会”。1996年10月在和田,来自新疆十几个州(县)的分裂组织代表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伊斯兰真主党”,通过了党纲、组织建设等七项文件,这标志着境内分裂势力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1994年4月,“维吾尔人国际联盟”在纪念“东突厥斯坦革命英雄”会议上决定,将“东突厥斯坦人民的悲惨命运问题拟定告联合国书”,妄图进一步使新疆问题国际化。1999年12月,来自18个国家的40多个分裂组织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会议,确立了暴力“建国”的方针,并就“武装夺取政权”达成共识。计划在十年内建立一支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正规军队,在新疆地区实施恐怖战、游击战,甚至正规战。2001年2月,拉登及塔利班高层人士在坎大哈与“东突”分裂组织达成协议,帮助其训练骨干成员,并承诺负担2001年的活动经费。此外塔利班、“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解放运动”还向“东突”分裂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

二、西藏问题的由来;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现在所谓的“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西藏问题”的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

1888年,英军以边界纠纷和通商为名,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侵藏战争,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英间的《藏印条约》及其《续约》,英国从中获得不少权益,如强迫与亚东、江孜等地通商。1903-1904年,英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侵藏战争,攻打江孜,西藏军民在宗山之役中英勇抵抗。英军占领拉萨后还迫使西藏地方政府订下《拉萨条约》,清政府强烈反对,沙俄也提出抗议。1911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政局紊乱,英国重新炮制分裂西藏的新政策,在1912年英国政府和印度事务部的《关于印度边境毗邻国家形势备忘录》一项文件中谋求“西藏独立”的野心表露无遗。1920年,英军再次入藏,并挑拨西藏与北京政府关系。1924年,英扶植亲英少壮派藏军,图谋政变,剥夺**喇嘛在拉萨的权力。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后,中央派黄慕松入藏册封致祭。1937年冬,三岁的男孩拉木登珠从青海被护送到拉萨立为十四世**喇嘛时,中央再派吴忠信入藏主持其坐床仪式。1943年3月,英国外交部的《西藏与中国“宗主权”问题》报告,提出取消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一事,其长期精心设计的“西藏独立”阴谋成为泡影。

美国继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后,英国“西藏独立”的活动,美国义不容辞承担起来。自1947年,中情局公布成立后,就开始把战略目光盯住西藏。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授权中情局推动西藏地下游击活动,成立“越山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并利用台湾“民航公司”从事补给,以支援西藏的游击工作。1958年4月20日,近5000多名西藏武装的首领,加上哲蚌、色拉、甘丹三大佛寺的代表秘密会商并签盟:在山南地区建立游击基地。6月24日,以恩珠仓·贡布扎西为司令的“卫教军”成立。9月,“卫教军”获得美方空投的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1959年3月10日,西藏发生武装叛乱。3月17日一大早,**在中情局人员东尼·波(Tony Poe)指引下,开始逃亡。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平息叛乱;3月28日,中央解放西藏地方政府,叛乱平息。1959年5-6月间,**在印度北部木娑瑞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次年,再迁往印藏边境的达兰萨拉(Dharamsala);“西藏人民代表大会”亦随即召开成立,颁布“宪法”。但是,世界各国不承认“西藏流亡政府”。可是,在联合国,美国领头于1959、1960、1961和1965年把“西藏问题”列入联大议程,并于1961年和1965年通过了“西藏问题”的反华提案。到了80年代中期,“西藏流亡政府”的重要职位,逐渐被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西藏青年占据了。他们积极把“西藏独立”国际化,寻求外国支持,同时到西藏境内趁机策乱,目的在于引起国际视听,推广宣传。

新疆、西藏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方面;

1,要以史为鉴,认真地研究和总结我国历史上,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民族问题以及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2,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3,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搞好“四个维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增加“五个投入”,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二,国际方面;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谈论海洋外交的问题,思考着中国如何变成一个海洋国家。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和海外的关系,并且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开始走出去,中国需要海洋外交来增进和保护中国的在国际社会的利益。把西藏和新疆作为有效的手段来制约中国,把中国限制在内陆国家,这是西方的战略。中国如果放弃了海洋战略,而把所有精力放到内陆外交,这是西方所希望看到的。但正如中国本身的历史所显示的,内陆外交战略会使得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甚至导致发展危机。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强化海洋外交。海洋战略的强化会缓解甚至解决内陆外交问题,只有中国具备了足够而强大的海洋国家能力,才能有效遏制甚至消除能够影响新疆和西藏内顾问题的外部因素,也会促使中国周边国家向中国调整政策。

5.西藏经济发展问题 篇五

生问题类(三)

【如何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好奇心,探索事物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给后进生创设更多机会,展示自我。

(3)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该怎么办?】

(1)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

(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

(3)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4)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小学生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教师要如何疏导?】

(1)教会小学生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培养小学生宽大的胸怀,提供榜样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2)教师要及时帮助化解同伴间的矛盾。教会他们要主动化解矛盾,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写纸条、请别的同学帮忙说声对不起等,使小学生学会宽以待人,接纳朋友也要接纳朋友的不足,学会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

【小明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伤心地哭了,作为教师的你会怎么办?】

首先,小明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哭泣,这说明小明是一个上进的学生,对于这一点,我应该感到很欣慰。但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小明承受挫折的能力可能不够强。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两种情况来处理:

1、如果小明是一个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一次“失败”,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挫折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对于一直很优秀的学生,往往会滋生骄傲的情绪,这样的一次挫折恰好可以帮助训练其对逆境的承受能力,以防今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用一周的时间静观其变,他一般都可以自己调整过来,如果情绪依然低落,我会适当地进行

激励,告诉他:这点挫折都接受不了,可不像我认识的某某了!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很坚强的人!

2、如果小明是一个一直努力学习,却成绩上不去的学生,就要多费点心思进行引导。首先,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讲解试卷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这次的考试,可能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没有发挥好,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当,但是,这次考试并不是我们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这次的挫折,在后面的时间里,分析自己有什么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继续努力,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在说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多看小明几眼,并握拳微笑。倘若,小明依然不能振作,我会找他单独谈话,和他一起他分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且告诉他,挫折是人一生中必然也必须经历的,但是面对挫折,我们不可以选择放弃,而是要越挫越勇,这样才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样做,首先会让学生觉得,自己依然受到老师的重视,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也会通过老师的分析找到自己的问题,帮助接下来的学习。在解决考试问题的同时,也增进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对于性格调皮、专横、大大咧咧的孩子,教师如何处理?】

对这种气质的学生的教育要用情去感化他们,要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渐进式的交谈。否则他们会即刻把锋芒指向批评他们的人。因为他们的防卫心理特别强,当他们情绪激动时,应该避其锋芒,想办法稳定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把批评信息渐进传递给他,最后达到教育的目的。

6.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六

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课程名称: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学 生:

院(系):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指导教师:

前言:

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白少波)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12日上午在拉萨开幕。官方决定将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其成为支柱产业。

陈全国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通过五年的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生产总值的3%以上,并逐步成为西藏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在报告规划的发展蓝图中,未来五年西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并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

报告还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陈全国说,经过2-3年的努力,西藏将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

“文化史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陈全国指出,西藏将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

报告内容:

一、有关于西藏文化: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宗教、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其美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可以说西藏的藏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二、西藏文化的发展

7月3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由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农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真实再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生活在克松庄园的农奴们遭受农奴主残酷迫害的情景,受到全国观众高度关注。

“就像剧中讲述的一样,旧西藏大部分藏族同胞都生活在贫苦与压迫之中,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文化生活了。”,类似这样自编自导艺术作品,并亲自走上舞台演出的农牧民们,如今在西藏比比皆是,500多个业余基层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藏文化的空前繁盛。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由此衍生了一大批带有浓烈藏族风情的艺术作品。

60年来,1000多篇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30多部民族文艺研究专著先后面世,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一批文艺书籍陆续整理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个“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2个“西藏自治区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特色艺术之乡”。共有非遗项目406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3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包括2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藏戏和格萨尔)、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

三、西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唐卡艺术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审美及藏民族生活诸多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这是60年来西藏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唐卡博览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本来为期3天的博览会延期到5天,每天参观者逾万人。据西藏文化厅原副厅长、文化部援藏干部杨守民介绍,举办唐卡博览会意在发现唐卡人才,保护古老技艺,规范唐卡市场,进一步挖掘唐卡艺术深藏的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西藏独特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次博览会上不仅达成了大批对外展览和合作的意向,还评选出了20位一、二、三级唐卡大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首次由官方正式授予唐卡画师以称号。借博览会之机,唐卡这项西藏传统文化和非遗代表项目被成功地推向市场,会后,当地唐卡价格翻了两至三番。

唐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只是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渠道。几年来,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西藏各级文化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演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60年来,先后派出团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在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四、西藏文化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因素

1、基础设施的完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个,县支分中心73个,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同时自治区还建有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

2、西藏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显著成效

6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投资3.8亿余元,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该工程从2002年开工,历时7年,于2009年竣工验收。“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物点4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3、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文艺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快文艺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骨干。目前,西藏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话剧表演艺术家扎西顿珠,歌唱家德西美朵、旦增,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等一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文化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形成。

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结束语: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单单是军事竞争,而是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认可之下,经济文化等的综合竞争格外激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文化建设显得格外的重要。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化成为潮流的名词,在物质文化极为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国对文化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

7.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 篇七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藏的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0.2%,改变了西藏经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由于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西藏经济还是落后于全国经济。因此,发展西藏经济、缩小与内地经济的差距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创造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

2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脆弱生态环境(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在保持和加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整,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一是西藏地貌物质的脆弱性。西藏地区的地表环境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大,极易受到破坏。西藏地域广大,地表形态的差异很大,昌都、林芝、喜马拉雅山地区,>25°的陡坡山地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60%以上,地基基础十分不稳定。西藏的土质是粗骨颗粒砂土质,地表土层比较薄,很容易就会发生水蚀和风蚀现象。二是西藏地质结构的脆弱性。西藏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受挤压运动强烈,岩层出现褶皱、断裂的现象。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不稳定,地表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板块每年以5 cm的速度向北漂移,使青藏高原不断地抬升8~10 cm。高原山地的持续上升使河流冲刷侵蚀的速率增加,造成地质灾害严重[1]。三是气候造成西藏环境的脆弱性。西藏深处内陆,海拔高,属于高寒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寒冷。生态环境受气候影响很大,呈正相关关系。恶劣的环境导致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容易恢复。

2)受教育程度对经济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西藏的受教育程度与内地相比差距很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较低。全国未上过学的人数只达到5.4%,西藏未上过学人数则是全国未上过学人数的9倍,达到44.39%;对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全国达到11.6%,西藏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仅有2.6%(见表1)。西藏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少,这就预示西藏的发展将会受到人才与科技的限制。

3)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西藏的经济发展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国家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西藏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形式。由于西藏的人文、自然等因素的制约,西藏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第一,矿产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100余种,矿产地2 0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2],其中,铜274.40万t,铅92.93万t,锌43.34万t。可以利用矿产工业拉动西藏经济的发展,但是,矿产工业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开采矿物留置的废弃物等含有酸性、碱性、放射性等成分,西藏处于中国河流的源头,将会对下游的河流造成影响。有毒气体会随着大气污染周围的空气,露天开采会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西藏的气候决定了西藏的植被不能很快恢复。矿山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降低,直接对地球内部造成影响,产生地震、酸雨等灾害,甚至会导致地面坍塌、土壤盐碱化[3]。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对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例如三江源头的白地沟地区在2002年以前还是开采矿物的宝地,由于人们对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整个矿产区现在寸草不生。第二,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粗放式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虽然西藏地域广阔,但是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西藏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产量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收成,大多数农牧民会开垦荒地,大量的人为开垦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地表的植被破坏严重。当然,对于粗放式畜牧业来说,西藏这样地域宽广的草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是从数量、规模上发展畜牧业,就会加速草原的荒漠化。第三,基础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西藏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工程的建设,交通运输业发展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是打开西藏与内地经济沟通的命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交通沿线植被的影响、对水文保持和地质结构的影响等。

3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要求国家将西藏环境纳入整体保护重点开发,兼顾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破坏的努力恢复,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保护西藏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第一,提高人口素质。西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全国最高的,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西藏地方政府也应该着手制定人口控制政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居民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提高居住人口的自身素质,提高当地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第二,重点保护开发战略。在西藏的经济开发中,应该本着先保护后开发的战略。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工业生产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环境的污染。西藏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十分丰富,这些能源项目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对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建立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起源于西藏,只有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下游的城市。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个局部工程,而是国家整体保护战略,建立西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高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个阶段性解决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21世纪的新西藏提出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在保证西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1998.

[2]张影.西藏矿产资源概述[J].西藏科技,2005(6):57-58.

8.西藏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篇八

[关键词]西藏;语文教学;现状;问题

在西藏地区,人们在同外界交流和获取知识中都必须学习汉语,因而西藏语文教学在西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中也就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开展语文教学中,也应当看到,由于西藏地区的教学环境和语言环境有所不同,在西藏语教学现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不利于西藏语文教学的较好开展。

一、西藏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西藏地区共有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学校1000余所,小学、初中的入学率都在90%以上,基本上以及普及了义务教育,并且高中入学率也到了50%以上。现代教育在西藏地区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藏族人民开始有着更大的汉语学习需求。在西藏地区的藏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汉语,而在日常生活中所主要使用的是藏语。因而可以说,西藏语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双语教学的课程,同时也正是基于这以特点,在西藏语文教学现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组织形式陈旧等等。通过分析西藏语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在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正是受到这些问题的限制,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

二、西藏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维僵化

在西藏地区语文教学中,学生本身对于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十分有限,很难较好的理解汉语知识,特别在些语法、语言逻辑方面。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针对这以特点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适应西藏地区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然而在西藏语文教学现状中,大多数教师还存在教学思维僵化的现象,只是依据普通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到西藏地区的环境影响因素。在教学中,虽然存在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吃力、语法使用不准确、语言逻辑混乱等问题,但是还没有在根本教学思维上进行转变来解决这一问题,既使采取了一些解决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教学思维僵化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面都没有进行较好的改变,也缺乏一些先进教学理论的应用。

2.教学有效性不高

教学有效性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有效性不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的体现便是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牢固、学习效率低下、汉语使用不标准等等。而从教学角度来分析,教学有效性不高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缺乏教的教学方法应用。另一方面,透过这一现象还反映出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例如对于课堂气氛的掌控、教学计划的制定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有效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较高的教学有效性,就使得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质量很难得以较好的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效果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3.教学组织形式陈旧

教学组织形式陈旧这一问题也是西藏地区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在当前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组织形式中,还是较为传统的模式,缺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较好创新。有些教师认为,西藏地区的教育水平同内陆地区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不适宜应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事实上这种观念并不正确,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着其自身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一些语文知识内容很难理解,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问题解答,而在课下又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较好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很难提升,并且学生会在汉语学习中,受到母语环境的影响,在语言逻辑、发音、语法使用方面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形成不标准的汉语语言。

三、针对西藏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也就是指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应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针对西藏地区语文教学的具体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行为在当前的西藏地区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作为教师应当具备较好的教学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过程中,也需要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针对班级学生的汉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學计划、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学校和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应当积极引导教师去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等。通过这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对于更好的在西藏地区开展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2.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受到母语环境的影响较深,因而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就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缩小西藏地区学生汉语基础同内陆地区学生的差距。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又是紧密关联并且相互作用的。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适宜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以及对汉语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够促进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求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学校语文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仅仅依靠一个班级或者教师是很难实现的,往往需要学校的支持。通过对比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单一化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依然广泛的存在各个地区,包括西藏地区。那么在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上,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的创新和探索,小组学习形式、问题导向的学习形式等等,对于这些国外应用较为成熟的经验都可以较好的解决。由于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因而在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做好相关的保障工作,如教学计划保障、教学资源保障等等。通过这种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汉语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近年来通过我国加大对西藏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西藏语文教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并且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也应当看到,在西藏语文教学现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组织形式陈旧等等。随着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也必将受到更大的重视,并且逐步得以解决。作为西藏地区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应当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并且提高汉语使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桂云. 创新语文教学设计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J]. 语文建设,2013,33:9-10.

[2]周炜. 1987-1989西藏中小学藏语文教学相关政策的出台[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3-22.

[3]周炜. 西藏自治区小学藏语文教育调查报告——以拉萨市6所小学为例[J]. 中国藏学,2011,02:140-148.

上一篇:奥尔夫音乐课程观后感下一篇:吴冠中简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