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2024-07-26

《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篇一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学习《关雎》。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雎鸠():一种水鸟。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

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食用。寤寐():这里指时时。寤,醒时。寐,睡时。芼():择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 思想要实现的愿望。板书:

琴瑟友之——

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今天我们认为它是一篇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4.探究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

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三、布置作业。1.背诵《关雎》。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 《 在水一方 》 的主题曲 《 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明确:憧憬、焦急、失望。3.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附: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写景

思人

蒹葭

白露---® 伊人

情 景 交 融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2.《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篇二

教材目标:1、诗意的赏读。2、从诗歌形象中找寻寄托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诗意与情意。

教学难点:如何还原诗歌的形象。

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取信息法———形象复原法。

学法:想象、联想、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A将要学习一首诗, 板书学诗方法:知人论世, 语言品味, 形象复原, 情意探究。B引领学生走进历史隧道去感受一位苦难诗人, 人民诗人, 伟大诗人杜甫的心路历程 (板出杜甫) 。C讲解写《春望》时的时代背景及杜甫的个人情状 (完成知人论世这一学诗方法) 。

二、教师范读, 学生充分朗读, 板书思考点: (1) 注释:国、时、破、深、烽火等词。 (2) 从“破”“深”二字中找感觉。 (3) 赏析“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一联。

三、学生试读全诗, 对学生进行字音、重音、节奏、停连、语气的简要评点。

四、学习《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过程。

《春望》主问题设计:1、春天见到了什么景象?2、改诗题。3、拍短剧场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问题设计:1、 (1) 他听到喜讯后, 情感凝于哪一个字?2、此时他流的是什么泪?

分析题目后, 让学生思考, 春天见到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谈谈一二句的诗意, 这时可将思考点中“国、时、破、深”等词的意思疏通。评点诗意后, “让学生”从破深二字中找感觉。在“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岁月里, 诗人最盼望什么?过渡到后二联的学习, 先用原句作答, 然后设计一个主问题, 试改“诗题”的“望”字, 可能会有“盼、思、愁”等字。

教师再点拔:盼家书, 家书比黄金万两珍贵, 是因为家书能知道家人的平安与健康, 最后一句一个衰老憔悴的形象能知作者愁, 愁到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了。

小结诗的内容:所有的忘情悲怀都浓缩于一个愁的搔首踌躇憔悴衰老形象之中。板书:

我设计了一个过渡:诗歌是抒情性的, 但形象性很强, 能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 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 接下来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

如果你当导演, 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 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展示。

预设:选择国破城荒, 画面上突出对比, 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 由繁华的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 不见一人。

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 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

过渡: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 为家人平安担忧, 他朝也盼, 晚也盼, 希望哪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乡。7年后, 杜甫逃离了长安城, 住在四川, 有一天, 他得到一个惊天的喜讯, 叛军被消灭了, 他挥笔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然后老师领读全诗, 解读诗意, 解读诗意时, 我读一句诗意学生齐读原诗。

让学生思考 (1) 他听到喜讯后, 情感凝于哪一个字? (喜字, 可能“喜”“狂”之争。教师明确, “喜”为情, “狂”为喜之态势) , 为何而喜?有四喜, 一喜官军平定, 二喜国家安宁, 三喜家人能团聚, 四喜能回故乡, 真谓是“千里洛阳一日还, 千舟已过万重山”。 (2) 此时他流的是什么泪?高兴的泪, 激动的泪。 (3) 小结, 这首诗闻喜讯而流喜泪, 流喜泪而呈喜态, 呈喜态而唱喜歌, 唱喜歌而喝喜酒, 喝喜酒而思喜归, 喜始喜终, 是杜甫平生的一首畅快诗。

五、品评两首诗千古流传的原因。一首忧伤, 忧伤到“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首喜悦到极点“漫卷诗书喜欲狂”。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情是诗歌的生命。

在这里设计一个积累板块, 师生共读。豪极时可以写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喜极时可以写出“漫卷诗书喜欲狂”。忧极时可以写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怒极时可以写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愁极时可以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24诗经二首 篇三

备课人:梅卫忠

第一课时

关雎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关雎》动画,上课开始播放《关雎》歌曲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导入到《关雎》,简介《关雎》。

四、学生出读课文,思考:

1、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2、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读)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

五、播放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六、正音,再读课文,读准字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生齐读课文。

七、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分组试译课文内容(按节,出示重点词语含义),指名学生说说课文内容,教师补充并归纳。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八、教师归纳,再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九、讨论: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指名学生回答。

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十、主题归纳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十一、写作特色归纳。

十二、拓展:

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不改变基本情节以及背景的基础上,将《关雎》改写成一篇优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第二课时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 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4.《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1、知识目标:了解诗文内容,加强朗读与背诵,把握诗中人物,体会作品主题。

2、能力目标:了解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提高对《诗经》的 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及诗中所透露出的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

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热情。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几分钟欣赏费玉清的歌曲--《梦驼铃》。(以歌曲导入新课渲染课前氛围)。

费玉清-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师:“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乡关在何方”? 多少个夜晚的思念,多少次......多少个夜晚梦回家乡。寒冬夜晚,彤云密布,雨雪霏霏。一位解甲归田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他无数次地望着回乡的

路,希望早点踏进家门。此刻,边关渐远,乡关渐近,他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为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一起去感受那个遥远时代的战争场景,去聆听戍边战斗英雄内心的声音。

接着(幻灯片展示图片及课题题目,然后明确:“薇”,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野豌豆菜。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展示)

1、检测预习(1)字音

猃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四牡(mǔ)

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雨(yù)雪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玁狁孔棘

棘——急jí

(备注:莫,本义就是“暮”意思。准确讲是“同暮”而不是“通暮”。这是由于“莫”(暮本义)假借给“莫”(没有,不要的意思)而“莫”不还给“暮”造成的。我们高中习惯把本义字说成通假字。这点顺便给学生讲清楚)

2、诵读感知(1)诵读提示

把握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2)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内容。提示注意部分字词:

岁亦莫止莫知我哀不遑启居作止归聘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彼路斯何四牡业业孔疚骙骙翼翼腓

象弭鱼服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载饥载渴(“饥”与“饿”,饥的程度比饿深)

(2)简要概括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 的时候及时点评、纠正并作补充)手法要点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 方法,其特点是章与章之间句型、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词)2.比兴(比兴中兼有赋)(顺便补充有关《诗经》的名词术语:按照内容划分 为: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按照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3.对比 4.借景抒情 5.细节描写

情感要点: 1.思念家乡 2.爱国

3.对战争中的厌倦 4.战争中的自豪感 5.哀伤悲痛

教师备课时预设场景预设小组1代表发言:......小组2发言:......小组3发言:......小组4发言:......小组5发言:......小组6发言:......预设生1补充:......生2补充:......生3补充:......生4补充:......生5补充:......生6补充:......分析归纳完后幻灯片展示教师备课情况的内容:......(内容见上文教师备课情 况)......小结:本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主人公(征人)的内心情感也十分复杂,同学们要注意把握。

四、现场写作训练:

5.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五

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学生精彩纷呈的求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我觉得学古诗不但要学其外在的东西更要感受其内涵的道理,而这些要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学生才能明白。在学习《春日》时,我向学生讲解泗水河边是以前孔子经常讲学的地方,他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诗人不去其他地方寻找春天,偏偏要来这里踏青,可有他的用意,你觉得会是什么呢?然后叫学生来回答,从而引出深刻的道理:诗人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多读书,书中同样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篇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今天利用两节课教学了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以来首次学习古诗。这一组课文以写月为主题,这两首古诗亦是融情于景,将月夜之景写得生动传神,写得细腻感人。

教学《鸟鸣涧》,我采取了逐步理解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诗歌,培养语感。在理解诗意上,我让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让他们试着将词语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句。整体效果挺好,学生不明白的也适当直接点拨,没有让他们深度思考诗意,以免一人一句,猜上半天。()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体会诗的意境上,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暮江吟》时,我先总结了学习《鸟鸣涧》的方法。在介绍了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之后,让学生根据上一首古诗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自学。大家充分讨论了诸如“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读,看谁读得最美,最后让学生说说诗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同时也理解得透彻。

古诗虽短,内容却不单一,教学方法亦无定法,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要有效果,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探索。

篇三: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昨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二首》。《鸟鸣涧》这首诗学生在二年级时简单学过,词义简单明了,学生很好理解,学习起来很顺利。但在学习《暮江吟》时,诗中的“瑟瑟、可怜“等词把学生们难住了,理解诗意就更困难。直接生硬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下来,不仅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再学古诗还是不会自主学习。

6.《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篇六

预习导学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精讲释疑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引导点拨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反馈矫正

练习巩固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精讲释疑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引导点拨

10、《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反馈矫正

练习巩固

(四)比较阅读

1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知识拓展延伸与随堂过关检测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14.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

为主,兼有杂言。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4)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了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意……

(5)《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6)《关雎》开篇的四个诗句(共16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tiáo)

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

溯洄(sù)(huí)

坻(Chí)

荇菜(xìng)

2.填空题。

(1)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7.《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乐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三、读写结合,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8.《诗经》教学反思 篇八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9.《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 篇九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10.《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篇十

第一课时 学习《长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同上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2、结合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长征资料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4、读准字音:

5、理解重点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再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3、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没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四)设置悬念激发盼望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课堂小结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作业:布置默写《长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

2、弄清诗中大意,体会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难点:诗中大意,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活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诱导)

1、字词检测

2、出示自学提示:

(二)再读课文感悟重点(引导)

1、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指导)

学法:(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1、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练习朗读。)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3、“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辅导)

1、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2、话说“新长征”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

课堂小结

1、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六盘山》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学习重点:体会词的意思.学习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学活动

一、板书,揭示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3、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点: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品读,体会情感。

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1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十一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上一篇:爱岗爱企加快企业发展献计策的活动总结下一篇:美丽心灵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