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共10篇)(共10篇)
1.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 篇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2002 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迚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 ? 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迚学生健全人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幵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枀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栺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乊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幵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枀地参与迚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乊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乊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幵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乊,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栺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
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2.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 篇二
(一)建立正确的备课观念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师行为,更应注重效率。一是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备课通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应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要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对多媒体互动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的使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立体输入的优越性。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学生在听一些音乐作品时,即使反复地听,也难以接受与理解,他们缺乏足够的热情认真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而对于教师而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往往也是其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教师很难从这些单调的曲目之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引入到音乐欣赏课当中,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有效地创设情境,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在进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时,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流动的画面,反映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欢快激昂的乐曲。这样一来,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将声、光、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一个紧密联系作者创作背景的情境,在带给学生熏陶的同时,也激发出其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当中。
3. 发散思维,解决难点
在音乐教学体系之中,音乐欣赏具有基础性地位,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音乐事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拓,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音乐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有效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再辅之以相关的教学软件,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理论进一步形象化,将原本虚拟的音乐直观化、具体化,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教学之中的难点问题,并有效突出重点。例如在对《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教学时,一边使用多媒体教学,一边让学生寻找音乐中的欢乐主题,并进行确认:采用听辨对比的方法辨别“欢乐颂”主题出现次数,音乐主题采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乐队全奏,力度的角度来讲,第一段的力度的确是比较弱的,很低的音区,欢乐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找到后,埋在土壤里面,第二段中提琴的时候,有一种整个重心都起来,好像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小提琴出来时,非常具有歌唱性,欢乐已经茁壮成长,最后一遍时,斩钉截铁地出来。
4. 丰富主题,巩固知识
对于音乐欣赏课而言,它具有内容容量大、知识面涉及广生行为的结果。传统“应差事”式的备课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只强调和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现象。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气氛很浓,学生似乎可以放开手脚、任意发展,但有的时候这种课堂会不自觉地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社会在发展进步,我们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想从音乐课中获取的除了有限的几首歌曲之外,还有其他的各种美好的体验。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形式多样,器乐、律动、游戏、欣赏等教学内容都应真正落到实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还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风格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讲解。因此,仅仅是让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运用,播放一些有关作者的电影或者文字记录,从而拓展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主题,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例如,在对《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教学时,欣赏电影《复制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首演场景,带领学生感受体验欢乐盛典。这是拍摄与2005年的影片《复制贝多芬》中最感人的场景,各领域的艺术家们重现了1824年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首演的场景。影片的女主角安娜是虚构的,她的工作是给贝多芬抄谱的,“复制贝多芬”由此得来的。剧组在匈牙利的考托纳剧院模拟这幕场景,由当地的凯奇凯梅特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协助演出。由55人组成的交响乐团、66人组成的合唱团和几百名临时演员身着华丽的服装齐聚一堂,给予人们完美的视觉、听觉审美体验及心灵碰撞。
5. 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6. 结语
多媒体教学与音乐欣赏的有效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吸收能力的增强。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7.
[2]缪亮,郭刚,李捷.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4.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石荣艳
(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中学,江苏淮安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学科,在新教育模式下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从审美的角度感受生活。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途径
1.引言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场所,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视觉认知,还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美育即所谓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感受及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包括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直接从整体感受歌曲入手,变换形式地让学生多听、多感受,很自然地解决一些所谓的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教师也会教学更轻松。
(四)避免形式上的合作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这当然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清新的空气,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音乐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认为把音乐课堂弄得热闹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合作、讨论、交流,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二、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丰富学习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音乐学习方式,而且便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二)组织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性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标”指出“在所有的音乐教学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组织好课内外音乐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创造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教师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外音乐实践机会,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搭建实践表现的平台。
(三)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强调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在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多维的课程内涵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使音乐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
善于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的实施,实现学生个体人格、完整个性的完美塑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在美术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渐渐渗透审美教学的优势,联系生活中的美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生活情操的培养,使学生建立健全的审美观及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活动的进行深受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确立,从而全面实现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3. 利用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1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采用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开展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传统教学中,学生及家长都缺乏学习美术的意识,所以教师一般在中解放出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音乐教师应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即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者、有效学习方式建立的促进者、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者。引领、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习策略,有效调控音乐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索中习得音乐知识,获得音乐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交流者。合作需要尊重,需要分享与欣赏。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权威意识和完美主义者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关注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不要以专业的标准衡量学生,而要欣赏学生。学会彼此分享,促进师生的友好交往;学会彼此欣赏,使师生合作的音乐课堂更加快乐与和谐。
(四)实施差异性评价
转变音乐学习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评价的转变,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注差异,实施评价项目的多元与开放,即打破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设置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实践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等纳入评价体系,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考核项目,充分利用兴趣的动力作用,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音乐学习。其次是针对差异,实施过程性与差异性评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善于分析综合,有的善于体验感知,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欣赏,等等。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注重音乐学习的过程性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实施过程性与差异性评价,即评价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知识构建、能力获得、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总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对于教学的种种方法,要灵活运用,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勇于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不断培养出德智体素质综合发展的高中生,为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发展的要求、音乐审美特点的要求。本文论述了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建议。
3.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三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初中音乐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美”为核心,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课堂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因此,教师应要做到教学视角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课堂学习主体化。
一、教学视角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音乐教学需要多样化。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实践等使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喜欢那些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教师必须以多元的视角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音乐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如健身需要音乐,治疗需要音乐。各种礼仪音乐、背景音乐等等也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音乐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了解、学习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就好像人们需要用语言来与人沟通一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创设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具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和音乐专业知识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师生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完整表现歌曲,自愿感受音乐。教师还应紧密联系生活,努力让学生感悟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从而使学生学习音乐成为一种享受音乐的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运动与旋律》的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欣赏Flash动画《健康歌》,观看刘翔跨栏的图片,让学生为该图片配上自己熟悉的乐曲。学生很快就从不同类型的音乐中找到相匹配的乐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节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和留意身边的音乐,如每天上早操时听到的《运动员进行曲》。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一)课内到课外的拓展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借助课外的知识进行实际的体验。通过很好地运用板书,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可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具有趣味性,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如通过小朋友跳方格的游戏中的方格进行训练节奏,直观形象的就可以解决休止符等节奏问题。用数学中的三角形讲解三拍子直观明了,数数字的方式解决附点四分音符,简洁明了。教师还可以用美术图片帮助学生对歌词进行掌握等。探索音乐时不局限于教材插图上,而是以插图为切入点将寻找音乐的视觉对准广阔的社会空间,并与音乐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中来。
(二)强调课程整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整合。在设计音乐课时,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能创造性地编排教材,整合教材。如与诗歌、绘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既包括音乐课程不同领域的综合,也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还包括与语文、历史、地理等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如《青春舞曲》的教学,教师可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有效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学科整合。一是整合新疆的知识,使学生在浓郁的音乐意境中感受新疆民歌的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二是整合歌曲、舞蹈、器乐,在学唱歌曲的同时,通过为歌曲创编打击乐节奏和舞蹈动作,渗透节奏训练和舞蹈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表现能力。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如《青春舞曲》的教学,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创设情境的要求,通过播放有关新疆的视听资料,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新疆的风土人情,通过不断使用新疆维吾尔族语言“亚克西”“阿凡提”“古丽”创设学生亲临新疆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学生感知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课堂学习主体化
(一)创设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
音乐课是一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艺术课程。要想让学生自信演唱,大胆表现,必须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大胆的创编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享受到创造美的愉悦。如学习歌曲《银杯》时,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教唱时加入了少数民族喝酒的礼仪和模仿喝酒的姿势。男生用豪爽的姿势模仿喝酒,女生则用艺术化的舞蹈动作模仿喝酒,边模仿喝酒动作便进行演唱,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难点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当练习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让男生和女生互相扮演草原主人和贵客,体验喝酒礼仪和草原人民迎接贵客热情、豪爽的心情。同时,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大胆的舞蹈创编活动,为歌曲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的锻炼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样,学生既体验了音乐,又强化了合作意识,构建了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悦、互助的学习空间。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探索精神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感受、聆听、演唱、对比联想等方式,培养创造探索精神。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创编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探索,并从生活中发现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激励学生从课外搜集一些乐器的资料及制作发音原理,如学生根据一些弦乐器的发音原理找来牙膏盒套上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用手弹拔汇成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学生根据吹奏乐器的原理,找来大小不同的细口瓶对着口吹,产生了奇妙的声音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将学生看成充满活力的生命体,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学生在自由、健康、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茁壮成长。这样能让学生在开放的音乐课堂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并让这种美住进每个学生的心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小霞.浅谈初中音乐教学法中的审美教育[N].当代优秀教育论文汇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曹理,缪婓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N].北京:高教出版社,1997.
[3]刘玉静.试论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J].音乐教育论坛,2004.
4.陕西电信经营模式的转变 篇四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主动权,陕西电信经营部门转变观念,改变原来“坐等上门”的经营模式,通过积极组织市场营销队伍,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加强服务管理等措施,使陕西电信经营工作适应新形势,跨上新台阶。
建立专业营销队伍
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陕西省的电话普及率仅仅为8.1%。因此,普及电话,发展电话用户成为陕西电信今后工作中的当务之急。要发展用户,就要做好市场营销,要做好市场营销,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营销队伍。陕西省电管局要求各地市电信局今年都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营销队伍,不但要建立一支电信业务零售营销队伍,还要建立一支大用户营销队伍。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交际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组成电信业务零售队伍,利用他们社会信息灵通、工作方式灵活、交际范围广的优势发展电信用户。渭南市正是组建了这样一支电信业务零售队伍,1999年取得了业务收入和本地电话放号全省第二、地市局第一的好成绩。同时,各地市电信局以原有的大户服务部门为基础,又从运营、维护部门抽调一些本科以上学历、素质高、业务精通的人员,组建大户营销队伍。陕西电信今年将在全省一些地市进行营销中心的试点工作,在市场经营部下成立营销中心,在业务发展和号线方面给与一定的买断权或代办权,在费用、用工制度方面采用灵活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变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为出门找用户的主动服务。
以多种营销方式,发展用户、促销话务量
陕西电信市场经营部门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引导市场,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开拓市场,发展用户,服务用户,把用户留在中国电信。
一、大力抓用户发展,向市场要效益。
1999年,陕西电信市场经营部门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大胆经营,使得主要用户持续快速增长,当年累计完成本地电话服务放号50万户,新增数据通信用户42166户,尤其是IC卡公话发展迅速,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年共安装IC公话25164部。这一年,市场经营部门在市场开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2000年电话放号100万,发展数据用户202750户,一线通用户5000户的目标。
为完成全省电话放号100万户的计划目标,各地市场经营部门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先是积极做好市场调查,准确地向计划部门提供建设目标,做到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尽量消除存在的装机盲区和死角。同时,省局为继续加快本地电话的发展,出台激励措施,对地、市、县局每发展一户本地电话,省局补贴200元建设资金;通过开展“抓营销,促发展,放号一百劳动竞赛,对超计划放号部分每部奖励10元。这些政策大大激励了各地市发展本地电话的积极性。此外,充分利用价格营销策略启动市场,刺激用户需求,使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如西安市电信局,利用价格优势,大力发展无线便携式电话,今年将发展20万户;商洛电信局在农话发展上采取代发展、代装机、代维护、代收费的”四代合一“策略,促进了当地的农话大发展。
重视IC卡公用电话的发展。去年,陕西电信出台了种种鼓励政策,各地电信局也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IC卡公用电话,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如咸阳局利用全省第十三届中专校运动会在本市召开的大好时机,宣传IC卡公话的好处,会后一些学校主动要求在校园内安装IC卡公话;宝鸡市电信局把IC卡电话作为拳头产品,与金融机构联合发展,使IC卡公话率先进入金融营业厅。今年,陕西电信依旧重视IC卡电话的发展,维持1999年IC卡公话发展激励措施不变。根据”先发展,后替代;先补空,后充实;有人值守电话、磁卡电话、投币电话向IC卡公话过渡“的策略,今年重点向农村、大集镇、中小学、医院、商场等地方延伸,年底陕西电信IC卡公话总数将达到5万部,可实现业务收入近2亿元。
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数据和多媒体用户。数据通信是电信发展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发挥电信网络优势,巩固扩大集团用户,大力发展分组和DDN等基础业务用户,是陕西电信市场运营部门今年开展数据业务的重点。他们一手抓信息源的建设,一手抓终端用户多样化,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省局经营部今年与省教委联合为30所中、小学免费提供DDN专线和一些设备,建立互联网电教室,培养学生从小上网学习的习惯。同时,西安电信局开展培养10万网民的活动,培育新业务市场,并针对零散上网用户,如大学生、临时住西安的客户,推出上网卡。
二、树立话务量经营观念,大力营销话务量,向电话要效益。
装机放号只是营销的开始,发展话务量才是营销的主要内容。陕西电信市场经营部门树立话务量营销观念,大力开发电话二次市场。一是积极销售各种预付费电话卡。陕西电信现有201、300、IP电话卡、磁卡、IC卡共5种预付费电话卡。今年计划电话卡销售1.9亿元。通过大力发展电话卡的代办、批发业务,以及利用社会零售销售电话卡。陕西电信今年将推出200电话卡,在年初的试运营期间,由于采用低面值与高面值合理搭配的营销策略,初期发行的30万张卡一售而空。二是加快全省160/168信息台的联网,丰富本地信息、实用信息和娱乐信息。鼓励并支持开办交互式会议电话、热线电话和专业语音信息台。三是在全省开通固定电话来电显示业务。通过大力向新用户宣传,引导用户使用之外,还采用赠送简易终端设备或话机的促销方式,加大这一业务的发展。
加强服务质量管理
服务是中国电信的关键所在。陕西电信市场经营服务部门把改善电信服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服务规模化、形象化建设。以西安市电信局为试点局,加大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力争通过ISO9004-2体系认证,使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2001年在全省推广。
重视大用户,服务大用户,保住大用户,是陕西电信经营部门的营销重点。为做好这项重点工作,省局在互联互通上加大工作力度,从2000年开始对电信运营商大用户实行”一站式服务“,即一点受理,一点结算,一点收费。同时,在全省全面实行大用户客户经理制。对省会局前100名和地市局前50名大用户,安排专职客户经理负责服务与营销,并要求大客户经理在服务好大客户的基础上搞好营销工作,以服务促发展;对全省前10名大用户实行派驻制,实施专门服务。要求客户经理每周必须走访两次客户;为大用户建立”长途直通车“和”绿色通道“,如对宾馆、饭店大的专用网等长途业务量较大的客户,以通过专线的方式将其直接连接到国内长途交换机上,建立”长途直通车“,为大用户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建立电信企业内部为大用户服务的”绿色通道",确保一点服务,优先办理,满足其需求。
问题:
1. 适应新的形势,陕西电信在经营观念上有何实质性转变?
5.由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得到的论文 篇五
有一天,我班的小虎同学突然问我:“老师,能不能借我一堂数学课?”我说:“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想准备一堂数学课,我能做到您说的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学会,而不仅仅是优等生会。”我高兴地说:“很好,选好课题了吗?”“有理数的乘法,我想讲这一节”,他信心满满地说。我说:“很好,正好一周的准备时间,好好备课,就由你来讲。”讲课前一天,我在班里宣布:“下一节课由小虎同学展示。”同学们纳闷不服气:“为什么?”我不慌不忙地说:“小虎同学提前一星期提出了申请,并做了积极的准备,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都满含羡慕的看着小虎。果然他不负众望,课堂上他有条不紊,设计流畅自然,表达清楚明白,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效果非常棒。随着小虎同学清脆的声音:“本堂课展示完毕,谢谢大家。”同学们抱以热烈的掌声。我激动的说到:“今天正好是教师节,这节课小虎与同学们的表现是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谢谢同学们。”同学们高兴的欢呼。课下,同学们纷纷围着小虎:“你讲的真好!”我趁机说:“只要认真准备,就会有机会,希望大家向小虎同学学习,相信你也是最棒的。”
学生给我的惊喜促生了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心。从此,我改变了常规课堂教师独霸讲台的做法,采取了各组独立承担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从备课到分配任务到与同学们的互动各组都准备的井井有条。每堂课都点评,同学们既是听课的学生又是评课的老师,对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不断的磨炼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步成形,我又把这一做法运用到了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在管理班级事务中学会自我教育。
首先确立自我教育目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把初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总结归纳为三种状态:本我状态:一味寻求满足和快乐,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自我状态:当“本我”的无理要求出现时,能及时管住自己。如当想上网吧时,自我教育出现,及时制止自己。超我状态:养成了勤奋、坚持的良好习惯,“本我”的无理要求不再出现,自己能很轻松地做该做的事,不觉的是种约束,并能影响带动别人,成为榜样。其次,召开例行班会。积极引导学生从“本我”,向“自我”、“超我”目标发展。我每周召开班会,评议自我教育情况,先自报状态,小组评议,全班再审议通过。设计“每天进步一点点,让优秀成为习惯”自我教育表格,及时将进入自我状态、超我状态的同学写入表格中。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以下是我接手新班级时的一段工作手记。
第一周评议时,小萍、小祺同学达到超我状态,30人进入自我状态,有四人自报自我状态但在审议时未通过,当时气氛非常热烈。如五组报小豪进入“自我状态”,浩民同学指出:“小豪自习课有说话现象”,小豪接着反驳:“浩民课下谈闲话”。全班讨论两人状态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浩民这周课上表现积极,纪律、学习都比较好,同意其进入自我状态,不过,小豪同学指出的也有道理,以后课下需注意自己的言行。小豪同学自我约束能力比以前强,但还有时管不住自己,暂缓进入自我状态,两位同学心悦诚服的坐下了,没想到两人的学习劲头空前高涨起来,谁也不服谁,数学课上,两人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有时为了思考一道题浩民能全神贯注半个多小时,同学们都直夸:“浩民真执著”。小豪同学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判定时自己探索出了“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同学们由衷的佩服并命名为“冯氏定理”。学生有了明确的自我教育目标干劲更足了。到了第二周,有12人达到超我状态,22人进入自我状态,两人还有点差距但进步较大,同学们同意他们进入自我状态,但旁边加个蓝牌,提示还有地方需要注意。到第三周,已有20人达到超我状态,其余进入自我状态并向超我状态努力。第五周评议时,组长提议小洋同学进入超我状态,一筱同学提出:“小洋同学的作业完成的还不是很好。”小洋激动的站起来说:“那是上周的事,这一周作业我都认真完成了”。这时迅捷同学站起来说:“你看你那个头型,像个学生样吗?”小洋无言以对,不好意思的坐下了。班长提议:“既然有异议,我们举手表决吧。”结果是33人同意,同学们鼓掌祝贺小洋进入超我状态。小洋出了一口长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事后,我对小洋说:“祝贺你达到超我状态。”他高兴地说:“谢谢老师。”我又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小洋接着说:“放心吧老师,我知道同学们是为我好,我星期天就去理发。”看到小洋的进步我由衷的笑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确有了很大提高。
6.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 篇六
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校教研组针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式,结合自己学校的条件以及对教学实践的体会,大胆的提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真正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实实在在的落实探究教学的理念,通过近两年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模式提出的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先教后学,课后作业”,即在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每节课都是假定学生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教师大都采用不厌其烦的系统的讲授,唯恐哪个知识点讲不透,学生不明白,如果在课堂上有时间就练习巩固,如果没有时间就课后练习。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验证性”的分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它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学,没有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学生早已不能满足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生要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因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在必行。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合作者,既要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获得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机会,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技巧和合作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为实现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但课堂教学实施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问题;另外物理课的周课时偏少,恐怕是探究型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严重困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实施效益。我们正是从以上角度出发,为全面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模式结构
“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又称为“双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一半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通过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和形式,把课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一节物理课分为课内、课外去进行。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让学生课外(有一定价值的探究实验设置在课堂上)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自学,即“先学而后教”。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内容编著的特点为例,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实施过程。
一、预习
在每节课前首先制定“预习提示”,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总体上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非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主要以思考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性的指导,有的思考题附加一定的指导性提示,确保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正常的进行阅读;有的阅读指导中附加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深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TS”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其介绍的内容,或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供思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仪器或鼓励学习小组借用仪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实验、探究。有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换成可利用身边物品去观察和探究的实验,而课本上的实验变换成猜想、解释与讨论性的实验,这样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预习性。对于一些典型的实验探究问题,我们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数据处理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要素给予一定的宏观预习性的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按正确的思路去实验探究。有时选择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实验在课堂上预习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与思考,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3.相关练习性的指导
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原则上由学生预习时完成,这是有难度的,但若对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相应的提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有的练习题来自生活,鼓励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走向社会甚至网络去调查、去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认识。有时在“预习提示”中还补充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可作为预习反馈。
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或有什么新的发现,建议学生记录下来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预习提示”中还让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学习心得,从一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展示
课堂展示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展示其学习历程,教学时尽可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展示。
一般课堂教学伊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你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这些物理知识?不完整时由小组内学生或其他小组补充。这种教学思路,一改过去的教学常规,突出了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STS”的思想。然后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大多让学生来展示,讲解其实验方案,演示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学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合作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对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和补充的针对性练习,我们大多采用学生作业展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当堂处理练习。课前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太多,这样一节课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模式实施策略
“预习—展示”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预习,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教学的不断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预习提示”的设计
1.“预习提示”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初次尝试应注意将预习提示“细化”,加强对预习的指导,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规律使预习停滞。
2.要鼓励学生尝试做预习笔记,找到新教材的重点和预习中的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不同与一般的教学思维,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将“备学生”与“备教材”有机的联系起来,让“预习提示”的设计方案更进一步的接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展示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强合作学习
加强合作学习是“预习”实施的关键。学校定期开放实验室要落到实处,学生可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向实验室借用常用仪器课外自主实验与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预习与讨论、实验与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使学生在获得自我可能性认识的同时,又能通过合作与交流,学到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发觉或发现的自我潜能,培养自信心。
三、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遵循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探究与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表现能力等综合评价,形成对某个学生本阶段或本学期的整体评价,激发学生对“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的积极参与意识和热情,使这种教学模式能顺利的实施。
◆模式构建感言
“预习—展示”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初备受同行的质疑,实质上反映了以发展为价值趋向的现代教学文化,和以接受为价值趋向的传统教学文化的冲突。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首先要弄清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哪些,其次要弄清学习材料及教学目标是如何与学习规律相匹配的,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与相应的学习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创设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的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成功学习的体验,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和学习欲。
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简化教,必须放弃“包办”,将原来教的内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教,随堂的点拨,有些内容让学生间互教互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了些合作,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就落实了物理新课程的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7.音乐课堂教师行为转变的新方式 篇七
1 让出课堂, 激发兴趣
一堂音乐课如果仅仅是枯燥的练习和呆板的传授, 老师在上面唱, 学生在下面学, 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没有了新意。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早就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 而是站在学生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教师站在讲台上, 居高临下, 以一对众, 与学生距离遥远, 怎能亲近沟通呢?而且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尝试着在课堂里渗透游戏, 例如;在学习切分音的时候, 如果只是把节奏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读, 练习的过程就非常枯燥。因此, 我设计了彩色的节奏卡, 在学生把几张卡片认读后, 我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她们随意的站成一排, 请其他同学念一念, 这几个学生不停地交换排列。节奏在不停地变换, 到最后选出最棒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 整个过程由于她们的竞争的意识和兴趣被调动, 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轻轻松松地完成景是朱军、董卿、周涛、李咏主持春晚的画面, 一下子把同学的热情激发起来了, 我顺势讲了这首歌的音乐主题, 并教唱了这首歌, 只用了15分钟, 我便把时间交给了学生, 让她们分组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歌曲的主题, 老师可以到各个小组临时做你们的一员, 和你们融为一体, 这下课堂热闹起来了, 有的小组开起了联欢晚会, 选出了主持人, 写出了主持词, 有的小组排起了表演唱邀我做钢伴, 有的三五成群排起了扇子舞, 还有的同学围坐在一起表演包饺子, 把中国特有的春节那种喜庆、团圆、祥和的气氛发挥的淋漓尽致, 突出了《难忘今宵》的音乐主题。在课堂的最后15分钟, 我让每组进行了现场表演并进行了点评, 尽量夸大她们的长处, 不足的地方我也委婉的进行了鼓励, 在这种动起来的课堂上同学们体会到了音乐所带来得快乐, 优化了课堂的精神环境, 加强了广大同学的参与意识, 将音乐的美好融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由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确保了教学质量, 优化了教学过程。
3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明确指出: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学关键在于交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鱼”, 而是捕鱼的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比如学习《雪绒花》一课时, 我提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同学们通过网络资源, 自己解决以下给个问题, 并在下次课堂上让学生做老师给大家讲解问题的答案。下面是我出的四个问题:a.请同学观看《音乐之声》电影并讲述故事梗概。b.什么是音乐剧?c.学唱该电影中的你喜欢的一首歌曲。d.讲述《雪绒花》的音乐主题、风格、节奏。在课堂上我对课前布置的作业统一进行了检查, 我要求每一组选出一个形象代言人, 上台来阐述你们本组对这四个问题的见解, 我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和她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 有异议就参与她们的辩论, 自身也受益匪浅,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同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学生思维启动时, 教师要加以引导, 学生思维断裂时, 教师要帮助衔接, 学生思维堵塞时, 教师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将学生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 平等互动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又一种重要方式。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音乐课堂教师行为的转变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作为教师必须对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克服单一的为教而教,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使音乐课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音乐充满学生完美的人生。
摘要: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 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将其自身的授课行为发生转变, 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氛围下浓烈起来, 学习动机自然形成。
8.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 篇八
关键词:口风琴;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日益重视,而器乐教育成为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音乐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素质教育要从小学开始进行,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尚浅,所以小学音乐教学要从简单的器乐进行开展,例如口风琴。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只有进行一定的实践,并对其实践教学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尚未成熟,所以要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的较简单的器乐,口风琴教学则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口风琴是众多器乐中操作较简单的一种,既方便音乐教师弹奏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器乐进行学习,提高审美情趣;最后,口风琴适用于多种课型,学生通过对口风琴课上内容的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并对歌曲的旋律有所了解,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二、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实践探索
1.导入新课,提高效率
任何课程的开端都是课堂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只有科学地导入新课,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口风琴的“点弹法”导入新课可以把课程中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降低音乐难度,使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上课伊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整堂课都有良好的状态,而以琴导入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有很大的好奇心,而很少能愿意听枯燥无聊的教学内容,所以以琴声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好的状态。
口风琴不仅是演奏的艺术,琴与听的结合更是声音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音乐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演奏与学生的听觉相结合,使学生在口风琴唯美的音乐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而充分发挥口风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口风琴的固定音高对学生的视唱进行一系列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音高、音准有很好把握,使学生对音乐曲调有更好的理解。
2.重视问题,以琴解决
琴与唱的完美结合,既可以使学生对乐曲整体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能够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更好地理解。但是在口风琴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包办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口风琴器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口琴吹奏和乐曲演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得到提高,而且也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能够加以注意并解决问题。
3.琴演结合,深化理解
演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跟随音乐表演则是音乐演奏的升华。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只有在口风琴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表演等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既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编排旋律或者跟随琴声编排舞蹈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而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会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音乐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以口风琴为代表的器乐教学则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口风琴融入课堂音乐教学并将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转变,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得以全面发展。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若想顺利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对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实践进行探索是实现此工作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陈陈.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2015(16):30.
[2]申亚男.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电子琴为主的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谈经销商思维模式的转变 篇九
——新蓝海经销商培训学院
当我们走到市场上与经销商朋友们聊天时,很多经销商朋友会反应,现在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来自销量、资金、仓储、人员、终端、渠道费用甚至互联网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很多经销商甚至感觉有些喘不过来气儿。任立军说,经销商们普遍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经销商的时代是不是即将终结了?”。梅明平指出,其实,虽然整个中国经济都在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尚未走到经销商时代终结的地步,他甚至预测,中间商运营的渠道模式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并不会轻易走到尽头。但是,做为传统经销商来说,如果不能够做好思维模式的转变,恐怕自己的公司做到终点那是极有可能的,因此,他提醒经销商朋友们要有忧患意识,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工作。
经销商需要做好定位调整
经销商从来都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企业单位,他们通过销售来自不同公司的产品给分销商或者零售终端来实现自身的赢利,这在传统经销商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思路:就是渠道关系的最佳维护者,继而通过渠道关系掌控一部分渠道资源,据此来实现分销的目的,使经销商赢利。显然,如果经销商仍然抱有这样的理念,可能就比较危险了。
因此,经销商需要做好定位调整,从过去的经销商的中间商定位调整到渠道价值创造者定位。传统认知上,我们一般认为,经销商是通过出卖或者出租渠道资源来实现赢利。在市场营销进入到营销革命3.0时代之后,渠道价值的传递以及渠道价值的实现成为企业对于经销商的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经销商通过渠道的运营所创造的价值恰恰是经销商的赢利来源。经销商所掌控的渠道资源虽然仍然重要,但如何通过这些渠道资源运营产品和品牌,使其创造价值是经销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调整,经销商对于上下游产业链上资源的导入,以及对于整个渠道资源的整合运营水平,都成为衡量经销商能力和经销商企业赢利能力的标准。经销商是否能够得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公司或者产品的青睐,将很大程度上利益于从经销商定位开始的系列调整,以及调整所带来的效果。
经销商要做具有品牌力的专业营销执行机构品牌
目前的经销商拥有自身品牌的占极少数,很多经销商虽然已经从个体过渡到有限公司,由于传统经营理念的根深蒂固,也没有自身的品牌,既使有个别经销商宣称拥有自主品牌,但详细一问,竟然是其创建的委托加工的OEM产品品牌。经销商做为有限责任公司并无品牌。显然,这样的状况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很多经销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或者某些行业的经销商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经销商自主品牌构建及打造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做为渠道上的一个专业营销执行机构,打造具有品牌力的经销商品牌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北京的朝批就是经销商品牌打造的佼佼者。其实,梅明平早在十年前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既然加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物美等零售终端能够创建具有强大品牌力的商业品牌,那么,为什么经销商就不能够创建自主的商业品牌呢?只是那时,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渠道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就忽略了经销商品牌的构建,如今,经销商做为专业营销执行机构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强,很多经销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销模式和经营思路,创建一个品牌,据此来承载经销商的专业技能似乎已经势在必行。
经销商需要创建营销管理模式
经销商不是低买高卖的赚取差价的商业单位,而是渠道价值的创造者,据此来实现经销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经销商创建属于自己的营销管理模式,为渠道上下游企业单位的对接提供良好的营销保障。
品牌成功的经销商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营销管理模式,这个营销管理模式是经销商的“独门秘籍”,也是经销商的看家本领更是经销商获取利润的法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经销商而言营销管理模式的确定,意味着经销商渠道建设、产品品项组合搭建、营销系统结构、组织运作流程等等方面确定,这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也是经销商在面对众多产品进行选择与否的一个参考标准,如果缺少这样一个营销管理模式,经销商就很容易在面对众多的诱惑时不知道取舍。见到什么赚钱就想做什么,结果最终是经销商偏离自己主业和发展方向,“捡起芝麻丢了西瓜”,难以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构建出自己的优势,无法吸引优秀企业的注意,也就失去了做到大而强的机会。
经销商变掌控为服务的理念转变
传统上,作为一个企业之所以经销商,其目的是借助经销商等等网络渠道实现快速的分销,一个强势的经销商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产品铺到自己所辖的任何一个渠道中,完成与消费者见面的目的,实现销售的可能性,而作为一个经销商要成就自己的强大,其必须具备这个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经销商对渠道成员的终端掌控能力,因为对于经销商这个群体来讲若论资金实力、人员队伍还是其他和企业相比很难占据优势,而若论天时、地利、人和无疑是经销商占据更多的优势,这也是经销商容易打造自己核心能力的地方,而要做到这样这就需要经销商在自己的渠道建设上一是要让自己的渠道成员有利润可赚,二是通过对渠道成员的服务让自己的渠道成员没有后顾之忧,是渠道成员信赖和支持自己,这样,经销商才有和优秀企业长久合作,强大自己的资本。
现代企业对于经销商的要求是由资源掌控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因为掌控资源不能创造价值,而服务可以创造附加价值。掌控资源阶段是过去造成价格战、促销战的根源,服务理念可以有效避免价格战和促销战,而且能够保证其他渠道利益诱惑对于渠道资源的抢占。梅明平指出,现代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悄悄发生改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经销商做为商品流通的中间机构职能的改变,渠道链条上的服务职能已经取代传统的分销职能,并能够帮助上下游企业创造服务价值,以求最佳地服务于最终消费者。
营销策划专家观点
10.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 篇十
王燕芳 胡琳
摘要:农村地区现行的 “供给领先”金融发展模式,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客户集中度高、支农力度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农村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应当实行“需求追随”模式,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细分成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之上,各农村金融机构找出自己的定位,针对特定的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特色异质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 需求划分 供给定位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
在研究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关系方面,美国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曾提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金融需求的反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另一是“供给领先”模式,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1]。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领先”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实行的是“供给领先”模式。为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于2003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综合改治,07年又启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组建61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369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达到60%。2008年5月,旨在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也正式开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3363家公司正式对外营业,贷款余额达到2875亿元。
(二)“供给领先”模式下带来的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供给领先”式的改革已大幅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但是观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并未如理论上预期的一样,充分发挥有效的支农作用。各家金融机构则存在着产品单一且趋同、分工不合理、资金非农化、目标客户集中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等问题。下表中显示了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贷款产品种类方面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存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均定位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上,而其提供的贷款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集中于农户小额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条件、担保质押品、贷款期限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说明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各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仍不够详细具体,造成其在“三农”领域内展开优质客户“争夺战”,而那些收入不稳定、抵押品缺乏、管理成本高、贷款风险大的贷款需求主体仍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在旧问题尚未解决好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些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的金融机构如何能安全、稳健地经营下去;国家该如何动员起农村地区已经存在的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支农作用。
二、农村金融需求层次的划分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仍以存、贷款为主。存款产品主要满足农民的保管、储蓄和投资需求,这一需求已基本满足,并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障碍。而贷款产品的单一同质化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屏障,因此本文将贷款作为考察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产品。同时,按照农村经济主体的不同层次可将贷款需求划分为:农户贷款需求与乡镇企业贷款需求。
(一)农户贷款需求
农户贷款需求按其不同用途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生产性贷款、消费性贷款、工商用途贷款。
1.生产性贷款:是指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由于购买生产资料或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强、周期短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关。
2.消费性贷款:主要用于医疗、子女教育、婚丧及人情费用、建房、购置家电车辆等。医疗、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并不能依靠金融机构来解决,需要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报销比例,继续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绿色通道”贷款通道,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建房或者购置家电、车辆等活动不直接产生收益,对贷款的偿还没有保障,但这类贷款需求的满足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可以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因此,国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对这类贷款予以满足。
3.工商业用途贷款:是指有一定积累水平并且有进一步致富愿望的农民意愿从事手工业、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业等小规模工、商业产生的贷款需求。这类农民依靠自身积累往往很难满足启动个体工商业或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产生的资金缺口,但他们通常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标准,很少能从正规机构获得贷款,高利贷成为他们解决贷款需求的主要方式。
这三类贷款需求的满足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镇企业贷款需求
按乡镇企业经济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金融需求划分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贷款、农产品流通企业贷款、非农但立足于乡镇的中小企业贷款。
这些乡镇企业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的一个子集,同样具有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获贷能力低等特点。而它们的特色之处在于,立足于乡镇,远离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城市区域,与“三农”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促进着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农民总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改变金融机构面临的经济基础薄弱状况,并且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增长会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协同互动。
而资金的短缺是它们向前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将农村金融需求划分成不同层次的需求主体之后,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其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经营与提供服务,并针对其适合服务的对象开发设计出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由此形成一个分工合理、产品丰富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2]。
(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主力军
在“四大行”纷纷撤并农村网点时,信合一社独力①在农村地区撑起一片天。现今国家致力改善农村金融困境,信用合作组织仍应充当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充分利用其在以往经营过程中积累的信息优势,将其服务目标定位于乡镇企业。以往,信用合作组织只选择那些盈利性好的乡镇企业进行放贷,系统内积累的大量存差通过上存、购买特种存款、国库券等方式外流[3]。现今,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回流,在这种背景下,信用合作组织应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拓展自己的服务对象,充分挖掘那些市场前景好、受国家政策支持鼓励的潜在客户。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批发银行
农行作为支农的大型商业银行主力,立足于县域的分支机构最多,但由于其商业化的经营原则与原则,目标客户往往定位于发达县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支农力度非常薄弱。与其让商业性质的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薄利中分一杯羹,还不如把这部分金融利润留给立足于本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用于增强其资本实力与提高它们的自生能力[4]。因此本文认为应将股份制商业银行定位为批发银行,将其在城市地区吸收的存差批发贷放给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
(三)邮储银行:中介服务机构
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政储蓄银行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①准确地说,农村地区还存在邮储银行、农发行这两类金融机构,但邮储银行只扮演“抽水机”的角色,吸去了农村地区的大量资金;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与贷款数量也非常有限.它的网点分布最为均匀,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县市下面的乡镇,并且它还具有遍布全国的网络优势。但是之前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一直扮演“抽水机”的角色,在贷款服务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和经验,因此将其定位为中介服务机构,在农村地区办理汇兑,代购保险、国债、基金,代缴费等中介服务[5],邮储银行吸收的储蓄资金可转存于其他金融机构。
(四)农发行:拓宽政策性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
农业发展银行应当继续走政策性道路,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其业务范围,尤其是对“三农”的支持范围,尽可能增加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的支持。对于那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型农业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对那些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能力不足、信用社不愿提供贷款支持但又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满足小额贷款需求
1.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社的本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员为本、为本社社员提供贷款援助、实行民主式管理的一种互助组织。民主式的管理与低廉的信息成本成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独一无二的特色优势,最适合满足分散、多样但没有直接收益作保障的农户消费性融资需求。
2.小额贷款公司:是介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资本之间的一种尝试,属于“类金融机构”。其最初的定位是为了服务“三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户、农业小企业的贷款,实现民间资本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6]。从其定位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其实是一条民间借贷走向合法化、正规化的道路。小额贷款服务的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周转快、手续简便、融资效率高、利息为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两倍,这正好与农户的生产性贷款需求相匹配。
3.村镇银行:作为各家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进军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优势是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后盾,并且作为一级法人制的村镇银行,决策灵活,贷款手续简单、便捷,因此本文将其市场定位于农户的工商用途贷款。
现今农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要致力满足的就是贷款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可以寻求创新金融产品种类、服务的技术手段,拓展业务范围。
四、结论
要破解目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困局,需要各方的努力去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道路、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
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需要司法部门尽快出台保障农村地区担保体系顺利建成、信用合作组织更加规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担保法》、《合作法》等[7];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加以引导和支持,使其在各自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经营与服务;需要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加快建立全国性的征信信息系统,加强各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种信息共享、良性竞争、友好互动的局面;最后,最关键的是需要各金融机构找准各自的市场定位。
农村地区各金融机构不同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它们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找出自身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客户建立互信互利的长久合作关系。分层次满足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降低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贷款的坏账损失率、有效实现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推荐阅读:
音乐教案-小学音乐第九册《快乐的啰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6-30
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08-15
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心得10-02
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10-30
初中音乐的教学心得体会08-05
《山乡的彩云》音乐教学设计08-27
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06-21
初一的音乐教学工作总结07-15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