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2025-01-16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共14篇)

1.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篇一

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

对孩子的优点、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可以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之间本来就是合作者,彼此信任、相互交流对学生全面进步很有帮助。在交换意见的时候,最好不让孩子在场,有家长在老师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既让孩子难受也让我难受,这样的交流很容易变成老师和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地批评孩子,并不利于我们商量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同时,老师在单独教育孩子时,也请家长不要站在一旁,因为教师可能会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来教育孩子,家长在旁边不太自然。希望我们经常交流,为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2.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篇二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养成专心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 才能快速掌握所学内容。而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自制力较弱, 不能专心听教师上课, 特别是一节课过半, 搞小动作的学生会逐渐多起来。还有的学生在听的时候比较认真, 但方法不恰当, 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习惯。

例如在上课时,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的眼睛必须看着老师, 在讲述重点内容时, 应该提醒学生, 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在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做到仔细、专注聆听, 不随便插嘴和否定;遇到不懂的地方, 及时举手提问, 把疑难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教师要适时运用注视、提问等关注方式, 帮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也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应有的发挥, 有利于真正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环境,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课本上的数学规律、概念等大胆质疑。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 可通过争辩活动做进一步探讨, 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和质疑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 有一道题如下:已知a 2 +a-1=0, 求a 3 +2a 2 +2013的值。大多数学生都是采用常规处理的方法, 由“a 2 +a-1=0”的已知条件, 得出a 2 =1-a, 再代入“a 3 +2a 2 +2013”的题目中求解。这时我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道题目, 思考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题寻求一个更简便的算法呢? 在思考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可以把已知条件“a 2 +a-1=0”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将原题a 3 +2a 2 +2013化为a (a 2 +a-1) + (a 2 +a-1) + 1+2013, 很容易地求出值为2014。

三、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说起阅读, 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在语文、英语等文科学习中的行为, 至于数学, 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实则不然, 数学虽是一门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所组成的学科, 但数学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 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 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又如何完全掌握数学的名词、公理、定理、定义、公式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这对学好数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平方差公式的语言描述:“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对于这句话,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这句定义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即“两数和”、“两数差”、“平方差”, 然后理解“平方差”是指a 2 -b 2 , 而不是 (a-b) 2 , 在细读中发现规律 , 避免因为理解不透而产生的概念混淆。

四、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对过去的经历再次认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 可以在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在剖析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 在找出错误成因的过程中探讨纠正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发展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完课上的内容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上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 使学生加深理解, 抓住概念的本质。在学生做完题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看看有没有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隐性错误”, 以便作出及时修正, 或者思考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 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启发学生进行反思, 并指导反思的技巧, 不仅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习惯, 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其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后不断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习惯方面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在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教师在教授《让生活充满阳光》这节课时,可以使用PPT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播放的短片或者图片,对内容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名人经典阅读吸引学生

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思想品德的课程带有抵触情绪,这就导致学生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这样自然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将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向同学们展现出来,开展名人阅读就是对课程魅力的最好展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励志的、积极地哲理名言,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分享鲁迅的一席话“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挫折与失败,只有坚强地坚持,勇敢面对,才能获得精彩的人生。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阅读,以此来达到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二、创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学习习惯

(一)备好课,为创造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备课是教师授课前的主要工作,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润色,使书本上生硬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会对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有很大帮助。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教材上有一些知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有一些知识,以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是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分析讲解,使之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外一类是发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备课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给予学生课上预习的时间,让学生没有负担

由于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仍然处于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任务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将预习放在课堂上面,不在课下给学生增加负担。这样学生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学习,心情就是自由、放松的,也就会对课程产生兴趣。此外,在老师的要求下对教材进行预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课上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预习的学习习惯也会使学生受益良多。

(三)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确保课堂高效完整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师要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内外的联系,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比如,在学习“诚信为本”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搜索关于诚信的故事、俗语或者名言警句,通过搜集实践使学生明白,自古以来诚信就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做人的根本。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养成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习惯,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運用所学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准则,去分析身边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动向,把握好学生的思想状态,对有思想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会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从而在课堂上会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自我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结论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细微环节,这些细微之处往往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细心并且认真,秉承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收获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陈一哲.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9.

[2]李琴. 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3]严亚琴. “非智力因素”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影响与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篇四

教育是什么?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该把规范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

而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本阶段性总结,介绍了我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及在研究中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介绍了我们是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的,并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小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势在必行,2012年10月,我校申报并立项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是什么。

②探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不良习惯的内因与外因有哪些。

③探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这些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

④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探讨如何在课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我们进行了跟课题相关的培训活动。首先我们进行了《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应遵循的原则》的教科研培训;接着我们进行了《习惯培养要尊重规律、讲究方法》的教科研培训; 我们还进行了题为《少年儿童应该具有的主要良好学习习惯》的搜集与培训工作;我们又进行了《培养小学生九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训„„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有的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加强了,但是计算能力又太低;又比如学生的个性张扬了,但是在大课堂背景下,课堂显得过于活跃,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等众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部分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培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我们利用教师调查问卷和查阅资料等形式,探讨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调查,更坚定了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决心。

第三,我们利用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教师观察等形式,了解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良习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均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很大一部分学生课前不能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课堂学习用品就出去玩;很多同学没有验算的习惯,在老师的要求下又不知该怎样验算,往往是做样子给老师看,根本检查不出自己的错误;还有的同学课堂思维单一;课后不能自觉进行复习和预习,老师布置了复习和预习任务,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等等。调查结果及分析,为我们确立课堂和课后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

第四,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我的金钥匙——学习好习惯”征集活动和以“我的学习习惯”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搜集了学生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从正面引导学生思考: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五,将搜集整理的数学学习好习惯打印并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同时,也为了便于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我们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归结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8条);一部分为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5条),打印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了前期的调查与了解,师生已经明确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又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我们首先关注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演算、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课堂思维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为了便于教师掌握情况,我们制定了《课堂学习习惯观察表》,由研究教师随机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二、我们又根据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良好写字姿势的培养、认真听课的培养、独立思考和勤于思考的培养,并制定了相应的观察表。

课堂教学实践为实验教师的观察分析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感性情境。课堂观察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课堂学生表现,寻找预设与实践的差距,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升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三、课后学习习惯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和家庭作业习惯培养三个方面。为了便于操作,便于我们检验试验结果,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观察表,由试验教师进行随机观察并记录。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方面,为了研究方便易行,我们采用的是“各个击破”策略,即每月或两月培养一个习惯。主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求试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习惯培养,在教学设计中试验教师要体现习惯培养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研究成效,我们不仅仅在大的方面实行“各个突破”策略,在大的习惯培养方面,我们又进行了细化,现在以“课前预习习惯”培养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首先,我们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预习方法,比如:读读、看看;提出疑难问题;尝试做题;做预习笔记等。然后我们会在课后布置一定的预习内容,通过上课观察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以及预习方法的灵活运用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到学生在预习方面的问题所在,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以便下一阶段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这样逐步深入,各个击破,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预习习惯,不至于使得预习流于形式。

在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我们在试验中采用的是“各个击破”的策略,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应该说本月习惯学生养成确实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前面培养的习惯慢慢地衰退,有“黑熊掰玉米,掰一穗丢一穗”之嫌,怎样才能使得习惯真正成为学生习而为常的惯性动作,把有意识的培养逐步转化为无意识的行为,让习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我们又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一、精心设计“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记录表,让实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表中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不仅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如:课前学习用具准备、课堂问题意识、认真检查习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习惯等;还包括课后习惯的内容,如:课前预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通过日常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补救,巩固前面的研究成果。

二、学校进行及时的督导检查。

为了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根据我们的研究进程,进行不定期抽查,通过抽查,一方面可以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课题研究起到督导作用。

6.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早已引起世人注目。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经验,理论都告戒我们。作为老师。我们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机会,兴趣薄弱,缺乏自信,对数学的精神、思想及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了解甚少,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希望通过对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获取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

1、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智力如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固然有智力因素,但还有另外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气质、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他的志气、理想、勤奋程度、良好习惯等。并且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这一因素的影响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4、大文学家巴金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

5、、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认为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应从培养学习习惯开始。”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四、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是数学学习的习惯,三是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较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不代表就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就,在较好的数学兴趣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定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态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老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还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兴趣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成语、熟语、谚语、谜语、歇后语、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精心设疑,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和延伸拓宽,增强兴趣。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让他们感到学习充满乐趣,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教学的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我们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3、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5、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①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②数学概念应精读。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③应用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其实施的过程主要是首先循着知识脉络初读,重感知;其次围绕知识重点精读,求理解;第三针对知识、“疑难”研读,得发展。最后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

6、培养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1)审题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作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验算习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3)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①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②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

8、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9、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对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课后看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有好的内容随时做些摘录,常整理知识,动手做学具等习惯。

10、快节奏有条理习惯的培养

要做到提高效率,必须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做到教学方案设计合理,组织严密,环环相扣,提高教的效率,还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的效率。①竞赛训练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竟赛、游戏等方法,训练做题又准又快的能力。②手势会意法。教师运用事先与学生约定好的,学生能够自觉接受并领会的手势信号来传递信息,以提高效率。

(三)培养数学学习的能力 数学离不开实际的生活,素质教育含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同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操作、创新、倾听、质疑、思维、口算、计算、解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阅读和表达等能力。

1、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回得到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例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掌握和运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可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必须要强化动手操作,从而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只有体味到它的魅力,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时无刻不得到发展。这一提出理应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让学生体味到“我们也能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弄清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之后,让学生画出一个圆心中不同半径和直径的若干个圆,并做好记录,然后观察,自己发现规律,从而获取新知。

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一节内容时,由于这三种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既是新课的生长点,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三种数”互化的条件。可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设计“用现有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4/

7、57.1%、5.7的大小吗?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首先需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数学教学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数学课很难像语文课那样生动、有趣,因此,要想在数学课上激发学生听的欲望,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好教学的环节,并设置好鼓励和激励的措施。尽管数学课程有一定的枯燥性,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把音乐、游戏、情景剧等引入课堂。如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时,可设计一个“争当模范营业员和顾客”的游戏,把教室模拟成一个小超市,并请部分学生带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买一支铅笔0.2元,一块橡皮0.3元,一支水笔1.6元,一共要花多少钱?给你5元应找回多少钱?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优胜者可以做下一轮的营业员或顾客。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着数学课堂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我想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适时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锤炼学生的倾听能力,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

4、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彻底丢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念和思想,而是真正从观念上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及解答等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勇于争辩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发言,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或提出一些新颖的设疑题,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产生疑团、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结束语:

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的学、紧张地学、高效地学。

7.探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七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历年的中考考试大纲中都明确的规定:“中考语文写字占5分。”俗话说得好:“字好一半文。”这些都强调了书写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所以,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书写的训练, 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认真把字写好。

每学期的开始, 我要求班里的学生制订一个练字的计划, 达到一定的目标。比如要求学生在上学期要把字写工整, 下学期要写一定的字体。有两个学生分到我班时, 字写得不是很好。我为这两名学生制订了一个书写计划:买一本钢笔正楷字帖, 每天临摹2~3张, 保质保量完成。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自觉练字已成为我们班每个人的学习习惯, 我会继续努力练习。老师您相信我, 我一定会把字练好。”经过三个月的努力, 班里好多学生的字都工整了, 清晰了, 漂亮了。

实际上, 学生练习写字, 开始不太习惯, 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原来的字已成模式。教师都知道这点, 但不要操之过急。学生平时写作业, 要把字写端正、大方、美观。学生不规范的字, 要求一笔一画, 不能潦草。学生写的字体不一样, 我就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字帖, 从临摹入手, 一笔一画地模仿, 一个字一个字地模仿。在这个基础上, 提出了一点高要求, 循序渐进, 逐步把字写规范。每星期我还进行一次比赛, 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充分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并鼓励字写得好的学生向报刊投稿。因为写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调动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把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喜欢写字了。这样, 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 到期末, 全班70%以上的同学都练了一手的好字。

二、培养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生字、生词、成语、知识趣闻、名人逸事等方面的难题。我提示学生不能随自己的想法读下去, 应该用认真、严谨的学习方法去查阅相关资料, 不懂就去查去问,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去年期中考试时, 有些学生当时没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凭借自己的感觉, 是把成语中“莘莘学子”中的“莘”拼音为“xīng”, 结果是错的。在文言文中出现的“山之阳、山之阴”“河之阳, 河之阴”等方位词, 好多学生不理解, 我就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言文方面的资料, 最后明白了“山之阳和山之阴”的意思是南方和北方, 而“河之阳、河之阴”的意思是北方和南方。查阅资料的重要性在这两个例子中得以体现。我经常告诉学生, 要利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古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来查阅。

班里有个同学知识面很广, 原因就是经常查阅资料。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是以“探究奥运”为主题的内容。事前, 这名同学仔细地查阅了有关奥运的相关资料, 知道了“奥运会”的发源地、举办的届数、五环的意思, 奥运会会歌等。在开展“奥运与我行”的实践课上, 同学们听着这位同学介绍关于“奥运会”方面的知识时, 都赞不绝口:“她真博学多才, 奥运知识知道这么多!”这位同学笑着对大家说:“我都是查资料才知道的, 你们以后有不懂的问题, 查资料就知道了。”从此以后, 我们班的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

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

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强调要养成广泛的阅读习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读与写的相互作用。

班里有个学生博览群书, 泰戈尔的《飞鸟集》《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明清四大章回小说、《朝花夕拾》等名著, 他只要有时间, 就专心地读。他在一篇关于以“书”为话题的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只小的蜜蜂, 在书的花海里尽情地采蜜。我嗅到了花粉的芳香, 尝到了花蜜沁人心脾的滋味, 花海———书籍, 我的精神食粮。我会用我的一生去汲取, 一生去品读!同学们, 自觉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吧, 让我们与书为伴!”

我把这些文采飞扬的话读给同学们听, 真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那以后, 只要有时间, 大家都会自觉地读书。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读物, 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相当于每学期平均40多万字, 每学年要阅读四部名著。我把目标提出以后, 要求学生每人制订一个读书计划, 必须坚持完成。在去年三月份举行的交流阅读会中, 有个同学说:“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 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好多诗句让我爱不释手。”还有个同学说:“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这让我的思想产生了震撼。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在经受了肉体和心灵双重痛苦的压力下, 都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学们这些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都是广泛阅读给他们注入的精神之源和文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养成自由练笔的好习惯

新课标中规定学生练习钢笔字每学期要超过l万字, 现在的作文是多种命题的形式并存的, 写作是个性化、开放性的, 人们越来越重视真实的内心感受。所以, 课外阅读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养成勤奋写作的好习惯。我们要注意身边的人、事、物, 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 用日记写真、周记回眸、心得感悟、质疑探微、放飞理想、琐事札记、生活偶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由练笔, 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做到轻松随意。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我要求学生写一段感恩的话送给母亲, 有位同学写道:“妈妈, 是我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妈妈是我一生的最爱。”另一位同学说:“感谢母亲十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谢谢您———母亲。”他们有感而发, 没有讲形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写文章不是那么难的。

作为一名教师, 精心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好习惯, 需要花大量的心血。而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就会自动升级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 因为“习惯铸成性格”, 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将大大提高。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习惯 培养

一、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具体内容是:①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教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② 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大胆地挑错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和种种活动; ③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演示、板书、写作业等任务。纠正精神不集中、贪玩、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

2.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质疑问难的具体内容是: ①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从书中、演示中或从分析自已的错例中寻找问题和答案,不畏困难,积极思考; 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③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寻求创造性的解题方法;④纠正儿童懒于思考,事事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不良习惯。

3.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从长远看,一个人获得知识,主要是靠自己阅读书籍,因此自觉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当开始注意培养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4.嚴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强,逻辑严密,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数学教学和学生作业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以及检验、自觉订证的习惯,这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以后对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好处。

5.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做作业的主要要求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卷,及时改正,保存完整。开始时,要严格,统一格式,甚至字写多大,哪道题写在哪个格里,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以后逐步减少限制,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安排,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要严防与纠正投机取巧,抄袭别人作业与马虎了事的坏习惯。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毅力。

二、怎样培养低年级儿童学习的良好习惯

1.坚持正面启发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做

低年级儿童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于培养成什么习惯来说,犹如一张白纸,真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先入为主”的方针,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让学生在正确的方法和正确行动的反复训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等出现了不良习惯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

2.创造机会、反复训练

培养习惯的过程,在生理上是动力定型的过程。一种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反复训练,一个一个去落实,并持之以恒。例如培养小生学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刚入学时,为了培养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先讲后看书的办法。老师把书上的插图放大,讲完后打开书看看,刚才讲的哪道题,插图画的教具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对课本的喜爱。

当学生初步形成了课堂常规,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时,可采取讲讲看看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的办法。即按照书上的例题,从上往下一步一步地去看。先看题里怎么说的,再看书中插图是什么意思,接着看看是怎么算的,旁注是怎么写的,启发学生说为什么,老师再补充讲讲。

然后采取带着问题看书,分组讨论的办法,启发学生自己概括。最后可以让学生先读书后提出看不懂的问题,然后同学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讲解。

这些办法都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

3.树立榜样,模仿行动

少年儿童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习惯等。另外,凡是学习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使其互相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4.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依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观察力,特别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更需要学生自己顽强的意志。

我较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只有儿童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他们才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行动或克服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5.注意方法,因材施教

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任性、散漫。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我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办法,来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发他们去重复曾经受到表扬的行为,巩固发扬这些优点。有些学生,由于自制能力不强,沾染了不良习惯、发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等,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

大量事实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成绩的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高低,而往往取决于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低年级教师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细微的变化和刚冒出的不良习惯的萌芽,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把它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习惯的机会。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在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切实打好这一基础吧!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一校)

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为学生终生学习做准备。好的学习习惯能关系到人一生的命运。离开校园以后,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能遨游多远多深,很大程度上是在校园期间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决定的。那些在学校里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在新知识新事物面前就会去主动探究,就会研究出杰出的成果,就会出人头地。他们或者成为企业家,或者成为某方面的专业人才。

2、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绝大多数知识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己研究不出来。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集思广益,基本上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就行了。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培养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1、自主探究的习惯。就是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能学会的知识都学会。

2、合作探究的习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有一些较难问题自己独立解决不了,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通过共同想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凡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都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写作业时要用“心”去做,不能想别的事,尤其是不能看着电视写作业。要认真审题,认真书写。

4、互相帮助的习惯。几乎每个班里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这部分人如果学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习惯。通过“兵教兵”使学困生得到转化。

5、主动学习的习惯。不用老师安排,学生就能有秩序地自觉学习,而且是心里想着学好,基本上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只要将以上学习习惯培养起来,教学过程就会事半功倍,教学成绩就会名列前茅。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多种多样,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处在萌芽状态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助长。对那些出现良好学习习惯苗头的同学进行表扬,例如对那些还没有讲解就已经学会知识的同学,上课敢于进行争论的同学,作业书写特别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介绍他们是怎么做的,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那么到再一节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越来越多。再通过引导这些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合作学习习惯的金钥匙。不少老师说,你班的学生好,能一直坚持自学,俺班的学生不行。其实不是哪个班行,哪个班不行,而是教师教学方法上有问题。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笔者

一直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在老师教之前先布置学生自学,要讲的习题在讲之前先让学生试做。学生不能独立学会的知识就上课讨论,合作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或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这样学生每天都在教师讲前接触新知识,不是自学,就是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就转化成了学习习惯。

3、“有布置有检查有措施”。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只要布置了就必然进行检查,对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对不认真的提出整改意见,但不能生硬的批评,而要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课堂上口头提问的作业,学生无论说的对错都不进行批评,并且对大胆发言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意见的精神。这样学生错题不再有顾虑,对其表达出错误的意见不但不批评还表扬,学生发言能不积极吗?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彻底避免了机械、重复的作业。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学生的习惯很多,未教之前就有若干,但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的是那些能改变学习方式,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习惯学生原来没有。要对其进行指导,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教”就是教着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合作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解决,怎样才算认真完成作业。“扶”就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怎样做。老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对出现的偏差进行指导。“放”就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已经形成习惯,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活动。这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通过建立班内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设有学科课代表。每一排桌设一个大组长。每一个大组设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内设组长。每一张桌子上设桌长。其它同学为组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凡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由自己独立解决,同桌能解决的问题就由同桌解决,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大组内或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层层有人把关,每一种习惯有示范,有学习榜样,有追赶目标。同时把全班同学分为三层,科代表、大组长、和学习特别优秀的小组长等同学为一层,称为大组长级的同学。小组长、桌长等同学为一层,称为小组长级的同学。其他同学为一层。这样每一个学生或学习小组有问题都有具体人员负责,什么级别的同学完成什么样的作业也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习惯相互影响,最终使全体同学都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6、从心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逢第一节是我的课,学生老早就到教室里去学习了。有的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说:“他老师在家一发动摩托车学生就进教室学习了”。这种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有时上课时故意晚进教室,对在认真学习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告诉他们老师就喜欢“自觉”学习的同学,学习不用老师管着,就应该象那些自觉学习的同学那样,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对学习自觉的同学经常进行表扬。这种思想灌输多了,受表扬的同学越来越多,自觉学习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场面也就出现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同时培养太多习惯。有的人想一口吃成胖子,把所有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结果各个方面相互干扰,导致效果不好。当然习惯培养太单调也不好,要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培养效果会好些。

2、忌“黑瞎子掰棒子”式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可以一个一个地培养,也可以同时培养几个,但绝不可以培养了这个忘了那个。培养的习惯要经常运用,最终形成习惯网络,使我们的学生各个方面都有好习惯。

3、善待出现错题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出现错误就进行批评,就会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时候装腔作势,假装会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就不敢说真话。事实上回答出一个错误的问题正好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机会。对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根源出现在什么地方弄明白,对学生更有好处。

4、莫怕影响教学成绩。在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一段时间下来,不但会赶上,而且还会超过原有的水平。再说教学成绩并不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

5、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得自己在上学的时候,绝大多数问题通过看书就能明白。现在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不少老师往往不放心,把问题放给学生怕学不会,怕囫囵吞枣,怕生搬硬套,因此不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其实,这些耽心没有必要,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理解更深,自己学会的知识更容易溶入到脑海中的知识网络中去,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1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一、习惯培养的方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严格约束,规范训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和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三)因人制宜,耐心引导。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二、习惯培养的内容

(一)行为训练

1、课堂常规的训练:如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摆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留意这些细节,如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又如问道( )<6,括号可以填哪些数?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安静并坐好后,再交流。

2、读书习惯的训练。语文课要求学生会读课文,数学课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读懂数学语言。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要让学生在审题时做到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并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有的捧书读时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对此,我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

3、坐姿的训练。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我们在恰当的时机予以提示。比如按照约定教师呼叫:“一、二、三!”学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比如老师手背后,身体站直,学生看到老师后也会自觉坐直。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4、注意力的训练。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如数学课上,可以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教具或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他们学习,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参加班上的共同学习活动。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特别认真积极的小朋友要及时鼓励,建立个人“红星”榜,开展“比比红星谁最多”等活动。

5、动手操作的训练。一年级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习惯培养

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刻关注、提醒,形成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如在抄写生字前,教师常常进行范写,并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与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还要注重作业的评价,采用激励机制。比如采用“画☆法”,五颗星是最好,反之就逐渐减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有的一心想表现自己,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有的随心所欲地看书,此时,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课堂的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而且会滋长某些不良习惯的蔓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可有意识地提醒与评价,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3、培养认真思考和语言表达的习惯。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然后交流时让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要完整,让别人能听明白。允许学生保留有不同的意见。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补充、评价。对于有独特的、表达精彩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的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4、培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教师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这方面习惯养成了,孩子将终生受益。

5、 培养善于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我注重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提问题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三、习惯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一旦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切忌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避免以后的再次发生。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好习惯。

4、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们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适时指导,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6、统一行动,协调配合,共同教育。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与各科任课教师密切联系,经常沟通,了解每个学生在其他学科课上的表现。并及时与家长交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班主任的常规教育与各科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1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点点滴滴不断积累 良好的学习习惯 榜样激励 热爱读书 反思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5)06(c)-0155-02

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以微弱的状态存在的,生活中想要刻意去找是很难的。而我们要想克服不良习惯难如登山,因为习惯已经成自然。

习惯是生活中渐渐的自然形成的,比如每天我们上下学,路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会很熟悉,哪里有坑,哪里有桥,这些都像印在我们脑子里的一样,如果有一天你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上学,你就会觉得很陌生,很不自在。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点点滴滴不断积累

1.1 如开车一样,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否则只能即便猛踩油门,车速也提不起来。一个人培养习惯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确定理想目标,为实现目标付诸行动。喊一百句口号不如切切实实的做一件事。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是很了不起的。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有的孩子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说,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坚定的一天不落地去完成;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后,认真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习惯成自然了。决心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

1.2 控制时空,减少外来因素的影响,约束自己

中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中小学生,虽然认识到打游戏机会影响学习和健康,从内心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在时间上,从早到晚,都安排满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1.3 偶有偏离,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中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一旦发现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好看,发现上课时自己溜神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做出调整。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1.4 进入良好习惯的轨道,放飞自己的心情,自由飞翔

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再不必刻意约束自己,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时你还需要注意两件事,其一是要消除外部干扰,其二是要排除内部故障。外部干扰主要是那些能使你偏离甚至脱离轨道的吸引力,内部故障主要是情绪使然放纵自己。对付外部干扰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当有人向你施加不良诱惑时,你可以寻找理由逃离,远离不良诱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排除内部故障的有效途径也是转移注意力。中小学生经常心情不稳,如产生忧郁、悔恨、愤懑、迷恋、惋惜、自卑等情绪波动时,可以通过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2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小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好与坏都是后天养成。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没有形成错误的观念以前,没有养成坏的习惯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好说好动,上课时坐不住,当老师说他的时候,他才会发觉自己正在犯错误,甚至有的孩子脸都红了,这是认识错误的表现,老师的提醒在加上学生自觉的克制,这个不良习惯才会改过来,而一旦放纵,或者学生不加克制,那么慢慢的,习惯养成了,恐怕一辈子也无法修正。

2.1 用榜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说能养成就养成的,它需要经过千折百回,更需要客服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而在学生身边如果有好榜样的作用,那么对学生来讲就会事半功倍。(1)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空话。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很多习惯会在父母老师身上不自觉的传染到小学生的内心。(2)同样良好的学生伙伴,优异榜样的示范作用,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更为突出。(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意无意中收到群体思维的引导,从而走向良好的走向,比如,开展我是手工制作小能手的活动,很多小学生都能积极的动手动脑,想要在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做出相应复杂的手工制品,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做工要仔细,就避免马虎处事,学生要有整体构造,避免考虑事情只抓片面。久而久之,学生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很多良好习惯也自然形成。

2.2 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读书才会让人智慧,让学生了解读书的好处,让学生养成读书是自身的需要的良好习惯,不读书不是怕老师说怕家长说,而是不读书自己就缺少点什么,就像一日三餐缺少不得。而读好书不仅可以教给学生很多未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书中学到了很多能够帮助学生远离不良诱惑,追求优雅、品味更高的生活习惯。

2.3 反思质疑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古人教给了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少不了质疑,学习不能没有反思。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入口,那么只有敢于质疑的人才能真正去掌握知识的真谛。小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认真的思考,我们不要怕他们提出的问题多,更不要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杂,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也是极为感兴趣的,我们不能把孩子们的这种兴趣当成他们起哄,不管不问,更不能批评和惩罚,这样只会让孩子们变得不敢质疑,不敢思考问题了,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害的,只有多加鼓励,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问题,慢慢懂得的越来越多,养成良好习惯。记得当我讲到小猫钓鱼的时候,有位学生问:为什么小猫要钓鱼啊,他怎么不去买呢?看似无聊的问题,但却恰恰反应了很多学生心中的一个疑问,我顺时引导他们,小猫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那样它才会觉得生活的意义,才会开心,而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小猫学习动手动脑,自力更生的精神。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有耐心的侧重培养,而小学生也要有意识的配合老师。总之,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努力,讲求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自觉的养成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当然,也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是作为老师们终身奋斗的目标,有了良好习惯,学生离成才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吴洪成,主编.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Z].2012.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

[3]课程与教学论[Z].201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D].

12.刍议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那么,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就当代青少年而言, 其学习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 (1) 求知动机。求知动机是为获取知识而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学习动力; (2) 趋誉动机。趋誉动机是学生为赢得外界赞赏, 获得一定的荣誉和身份, 指向于外来报偿的一种学习动力; (3) 升学动机。升学动机是学生为升入某一级别的学校或年级, 为实现自身或外界的期望而学习的一种动力。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动机, 只要我们正确引导, 充分利用,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强烈、稳定、持久的学生总是会自觉养成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

“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事业上有所作为, 必须先确立切合实际的、富有感召力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任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莫不如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民的幸福生活, 个人的价值实现, 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 中学生善于模仿, 做什么人, 走什么路, 常常是从具体的榜样身上体验到的, 所以,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同龄人先进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矫正作用,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良好习惯的诱因

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 有了兴趣的引导, 学习再也不会是一件苦差事, 相反, 它会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试想, 当学生主体意识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开始觉醒、萌发的时候,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布置的学习任务就会乐于接受, 我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会游刃有余,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施展“八仙过海”神通, 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 还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人说:“任何努力都是进步”, 教师要从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 做的一次作业, 背诵的一篇课文这些小事中, 看到学生的进步, 报之以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评语、一句关心的话语,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努力的价值, 受此激励,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说的是为政者的行为对其臣民的影响, 师道亦然。教师为人师表, 是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当是教师永远遵从的训诫。教师不能固步自封, 自高自大, 而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用自己得体的衣着、落落大方的举止、优雅风趣的谈吐、严谨治学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 博得学生的好感, 甚至是征服学生的心, 做一个学生喜欢、钦佩、爱戴、拥护的老师, 用自己工作、学习、做人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给学生以暗示,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家魏巍在其散文名篇《我的老师》中, 是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蔡芸之先生的, “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在课外的时候, 她教我们跳舞”“在假日里, 她把我们带到他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她爱诗, 而且爱用唱歌的声调教我们读诗”“我们见了她, 就不由得围上去”, 在作者的印象中, 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 多么公平, 多么伟大的人啊”。由此可见,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当然, 教师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教师的工作是辛劳而又清苦的, 他也有家庭的拖累, 他也会陷入人际的困境, 换言之, 教师也有忧愁、痛苦、愤怒, 但不论怎样, 当我们面对那些纯洁如水, 灿烂如花, 把我们看作整个世界的学生时, 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迁怒”学生, 做到和蔼、理解、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敢想、敢说、敢做, 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 改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形成种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四、加强督促检查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保证

习惯是一种较长时期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最古老的官书《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之非难, 行之惟艰。”意思是说, 懂得道理不难, 要做到可就难了。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啊, 有哪个学生不想考试得到100分, 又有哪个学生不懂得学习对他的重要性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学习品质有缺失的学生时, 面对各种各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 常常语重心长、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加以劝导, 有时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不懂我们讲的道理, 而是他做不到。这些现象说明, 没有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都将成为空谈,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美好愿望也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问他的学生:“每天甩胳膊一百下, 能做到吗?”睿智的苏格拉底还当堂示范了这个简单的动作, “能!”学生异口同声答说。时隔一年, 当苏格拉底调查谁坚持下来时, 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这个有名的事例说明, 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 再简单的事情, 学生也很难做到。《礼记》说:“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太明确, 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强,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提要求不落实, 只有布置没有检查的话,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永远形成不了的。教师在工作中要避免大而化之的作风, 对学生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习惯, 认真检查和落实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 “言必信, 行必果”, 用有效的检查督促机制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如建立家校联系本, 作业批阅进行统计记载, 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 让学科代表和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 让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风的好转。

五、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 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环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优化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具体包括: (1) 校园环境。学校要不断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和管理, 努力实现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知识化、人文化, 重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教育性, 让整个校园整洁、文明、优雅, 既赏心悦目, 又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2) 班级环境。班级对每个学生来说, 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最常态环境。每个成员不仅置身这种环境进行系统学习, 而且互相帮助, 共同切磋, 彼此鼓励, 这都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好习惯的形成。 (3) 舆论环境。舆论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舆论导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 学校和班级一定要加强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 抓好舆论引导, 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光荣, 什么可耻;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这些是非观念一定要分辨清楚, 让学生形成比抱负、比学习的良好风气。风气正, 抵御自身不良习惯和外来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就会大大提高。 (4) 人际环境。人在孩提时代最听父母的话, 而在少年时期则一般喜欢听朋友的话, 受朋友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人际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所以, 这一时期的交友一定要慎重, 教师要指导学生交益友, 不交恶友。

1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14.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篇十四

许州小学:xzjsh

我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及有规律、有节奏的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方法、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

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为学生做好示范,并教育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基础。

二、正确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够借助工具书“学会独立识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学习汉字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帮助孩子们学会借助工具书识字使之变成一种习惯,对于完成识字任务,学好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学会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题,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我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长期坚持下来,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不懂就问,才能提高。质疑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知识积累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九、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

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十、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上一篇:学校计算机室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优秀教案《神奇的靴子》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