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

2024-11-24

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共11篇)

1.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 篇一

副主任

1.负责学生服务管理工作,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协助做好学风、院风建设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3.协助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就业推荐工作;

4.协助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

5.负责组织和开展校友会各项工作;

档案管理

1、负责毕业生档案资料的核实和整理工作;

2、负责毕业学生档案的制作和转移工作;

班主任

1、负责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做好本班学生的导学工作;

2、负责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工作,协助学院做好校友会的各项工作;

3、负责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学院的通知规定及各项文件精神;

4、协助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2.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网络文化

1 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使国家和地域界限日渐模糊。网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促进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互联互通,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作为信息传播媒体的网络, 也成为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并与校园文化交叉融合后, 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1]。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是一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现代文化, 具有传递知识和信息、商业和娱乐服务功能, 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自由度强及平等参与等特点[2]。校园网络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校园传统文化相比, 它具有数字化、跨文化、开放式和互动式等特点。

校园网络文化以网络为依托载体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 符合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并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由于时空距离的大大缩短, 人们为获取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 降低了学习成本, 节约了学习时间, 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渗透了高校师生的生活, 故如何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是一个重要课题。

2 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 是学校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 彼此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人文底蕴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风气及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包括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 还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3]。教育的环境对师生品德情操、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化校园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 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网络文化也成为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4]。

网络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广域无界限的文化资讯、网络课堂、网上竞赛、聊天、游戏、购物、看视频、写博客等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的思想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这些积极影响也使网络文化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了有益补充。

消极方面:如果没有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则容易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信息污染、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如果大学生将虚拟世界中的极端个人中心意识转化为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就很容易滋长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阻碍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5]。另外, 由于沉迷网络, 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与人交流, 会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合作能力下降, 产生面对现实世界觉得无所适从等网络依赖行为。

3 利用校园网络文化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是很有必要的。与普通高校相比, 我院的培养目标侧重于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人才的职业性, 强调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6]。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素质, 还要有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虽然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冲击, 但我们要趋利避害看到网络好的方面, 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方面的新载体、新平台作用。通过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快捷与方便, 发挥网络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使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院校特点, 我院采取相关措施, 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3.1 开通试题库、统考练习平台、内网文件转输协议 (FTP)

试题库涵盖各个专业科目, 每个科目包含大量的练习题, 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 选择不同科目、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统考练习平台主要针对广东省计算机考试 (一级) 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在校园内网络通行的宿舍、教室、图书馆等都可以自由登录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使教师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依据统考练习平台学生的练习成绩开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同时各科目的学习可在教师指点下由学生自己调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风, 增强了其自学能力。

针对学校网络遍布的资源, 信息技术中心提供了多个内网FTP资源共享平台。如专门提供给每间教室的FTP平台, 可以放置教学课件、班级资料和任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相关学习资料;机房FTP则给大一学生按学号各提供一个文件夹, 以放置个人学习资料、作业等;教师FTP平台则只供教师放置资料, 如测试题等。这些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

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有所用, 创设有职业内涵的教育环境, 开展岗位模拟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结合, 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

精品课程网站除了可以方便、循环地使用学习资源外, 还可以通过实验课录像提高实训效率。比如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放置的实验课录像, 是教师设定病案, 学生模拟临床医生工作内容, 实现了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数字化。创建一种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演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病例诊断相结合的形式, 以此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和检验学习效果,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实验课中易出现的问题,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 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 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3.3 充分掌握就业信息

校园网络的便捷使学生能方便地了解到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 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 便于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3.4 通过门户网发挥陶冶作用

学生是校园网络的主要使用者, 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尝试建立以学生就业为主题的网站, 通过学习生活之余的耳濡目染达到对就业岗位、环境的宣传, 对职业的认可;也可以多宣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 吸引学生参与, 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传统的专业知识讲座一般通过组织现场活动的形式进行, 但因为时间、场地等原因其只能面对校内部分师生。我院开通的视频点播平台改变了这种状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有选择地观看各种讲座、网络课堂, 及时了解各种资格认证考试情况,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学习理念、不同“族群”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 实现了文化的跨群体交流。

3.5 提供深造、再学习的平台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校园文化的辐射空间, 如远程教育、网上招生与考试等, 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在对传统教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也源源不断地把校园文化传向四面八方。我院的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上学习的服务平台, 另外, 还为在校生提供了各种资格认证考试等服务。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的平台是我们的目标。

网络的普及使高校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网民。网络比其他学习媒体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强的搜索功能, 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和媒介。如何运用好网络资源, 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综合效能, 使其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催化剂, 促进适应岗位需求人才的培养, 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良性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形成, 有赖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月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9) :2291.

[2]张国泉.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244-246.

[3]魏春霞.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设思路[J].教育革新, 2010 (9) :26.

[4]敬菊华, 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4-137.

[5]黄丽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3) :176.

3.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 篇三

【摘 要】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一种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该模式内涵、开展方法和培养目标、考核标准的介绍,提出了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岗位递进;工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由此可见,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学结合是当今高职教育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一种将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把学生由知识体系导向工作体系,实现校内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平滑过渡。并通过真实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实现职业道德的培養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近年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办特色专业这一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设课程,依照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开展教学,以企业的岗位能力为考核衡量的标准,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形成了“岗位递进式”式人才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教学为主要依托,企业顶岗实习为实践方法,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培养过程,最终实现三年内在岗位、技能、能力三个方面逐步成熟,最终实现这三方面的能力符合一个企业人的标准。在具体实施方面,首先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的职业标准融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将制订企业评教评学制度化,将学生顶岗实习的常态化,将毕业证书、资格证书和工作经历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主要由校内教师负责讲授“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程的比例为3:2,学院教师承担80%的课程任务,企业工程师承担20%的课程任务;第二学年组织对口企业的订单培养特色班,理论课与实训课程的比例4:1,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特色班70%以上的课程任务。校企共同完成“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考取H3CNE、H3CSE、RHCSA和MCSA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学年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学生到企业上班,完全按照一个职业人的工作时间、形式、内容进行工作。企业对于学生进行对应岗位的相关培训并进行工作安排。在工作期间由企业主要进行监督考核,学院教师提供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指导,以更好的完成学生从心理到行为的过度。企业深度介入专业建设和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实现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岗课证融通。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职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实践技能不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符合岗位需求的岗位人。

2.岗位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更是教学的成果的关键所在。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职业人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在学完相应的课程之后就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最终实现学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良好局面。针对岗位递进过程、技能渐进过程和能力渐进过程三个方面的要求,建设配套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方面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专家共同建立符合学生各个阶段发展规律的教学、实践内容。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从专业技能到行业综合能力设置出合理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与每个阶段相对应,在每个阶段中都能够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优势,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3.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岗位递进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中,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更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学生和对应岗位的不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上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总体上来说,所有的环节的依据都是以岗位的要求、企业的要求为标准。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实现三年三段三证书的目标。

三年:就是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

三段:是学生在岗位递进方面、技能渐进方面、能力渐进方面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岗位方面要经历专业新人、准岗位人、持证岗位人三个阶段。技能方面要经历认识阶段、实验实训阶段、企业定岗实习阶段。能力方面要经历公共和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技能阶段、职业人能力阶段。

三证书:是学生在学习完成的三年中获得毕业证书,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

4.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障

校企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指学校聘请企业导师作为兼职教师,按照其承担的教学任务核发薪酬,并尝试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的人事薪酬改革系统, 将其作为学院的员工对待,同时他们又是企业的在册员工;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每个方面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承担超过70%的课程任务。同时要求企业兼职人员,一定要用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全程仿真教学。在校教师要跟课学习、进修学习、科研课题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对企业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院教师进行工程技术能力的锻练, 使95%上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5.构建校企双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4.网络主管职责和网络专员岗位职责 篇四

网络部主管职责:

1、接听和处理各种网络业务,开拓新的网络营销途径及形式

2、分析搜索引擎数据,及时调整搜索引擎费用投放策略

3、制定部门营销任务,并量化,细化

4、调配部门人员,配合咨询,配合营销人员完成各项工作

5、与合作网站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争取最大的网络广告资源

6、认真收阅部门人员的报表,汇总各种数据,分析总结更有效的网络营销方式

7、检查部门人员工作,找出不足,及时纠正

8、每月召开部门例会,进行当月数据分析及下月工作安排

9、安排部门内部培训,提高人员工作能力

10、密切关注其他机构网络推广模式,并把好的方法加以借鉴和应用

11、每月制定业绩考核表。

网络专员职责:

1、每天上班后登陆官方网站、合作网站后台,查看后台订单、咨询数据并合理分配处理。

2、登陆在线客服,记录在线客服留言并合理分配,做相关处理。

3、配合平面和媒体广告,及时更新、转载广告软文,扩大网站和品牌的影响力

4、每天查看合作网站,对其适当调整,保持网站权重不被降低

5、浏览相关网站,及时发现行业最新新闻和资讯,来丰富网站。

6、适时观察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7、适时搜索网站内容及网站相关信息,了解网站最近的情况及动向,发现负面、反面的东西及时同网站负责人沟通、处理。

8、每天登陆搜索引擎后台,对价格做适当调整,查看是否有由恶意点击造成的无效流量,资金的浪费。

9、BBS发帖,博客结合网站同步更新

10、分类信息网、婚纱资讯类网站、企业黄页、B2B平台等信息的发布

11、其它方式建立品牌美誉度,辅助完成推广效果。

12、联系珠宝类相关网站,综合类网站,进行友情链接交换

13、配合网络部其他成员举行各种活动,做好活动推广工作,辅助营销部做好客户的思想工作

14、对竞价数据、网站概况、有效资讯数据进行整理评估,上交统计报表。

网络编辑:

1、信息收集,收集网络媒体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理

2、活动宣传稿的写作

3、网站内部产品及文章的更新

4、广告语的创意

5、外来文章的审核、编辑、采纳 美工+技术:

1、网页的UI、UE设计,包括网站的布局、内容的分布、图文的搭配、字体及颜色的协调,整个网页色调的搭配

2、网站商品图的美化

3、月专题及节日活动专题的制作

4、广告牌的设计与制作

5、网站的改版

5.网络营销岗位职责 篇五

网络营销岗位描述及岗位职责

网络营销部门中包含如运营经理、运营专员、网络编辑、SEO专员、网站推广、网络营销文案策划、网站程序员、网站美工等基础性岗位。职位名称:网络营销经理/运营经理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本部门整体运营工作,网站策划、营销策划、网站内容、推广策划等业务指导及部门员工的工作 指导、监督、管理、考核。岗位职责:

1、负责网络营销项目总策划,战略方向规划、商业全流程的规划和监督控制,对部门绩效目标达成 总负责;

2、负责网站平台的策划指导和监督执行;

3、负责网站产品文案、品牌文案、资讯内容、专题内容等的撰写指导和监督执行;

4、负责网站推广策略总制订,以及执行指导和监督管理;

5、负责网站数据分析,运营提升;

6、负责本部门的筹划建立,员工招聘、考核、管理,部门规划、总结。岗位要求: 1、5年以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工作经验,3年以上项目策划、运营经验;

2、具备项目管理、营销策划、品牌策划、网络营销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优秀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项目策划运营能力,熟悉网络文化和特性,对各种网络营销推广手段都 有实操经验;

4、卓越的策略思维和创意发散能力,具备扎实的策划功底;

5、优秀的文案能力,能撰写各种不同的方案、文案;

6、对网络营销商业全流程都具备策划、运营、控制、执行能力;

7、有带团队经验。

职位名称:网络营销运营专员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网络运营部产品文案、品牌文案、深度专题的策划、创意文案、推广文案的撰写执行工作,对网站销售力和传播力负责。岗位职责:

1、负责网站数据分析,运营提升;

2、负责搜索竞价平台的管理;

3、协助部门经理建设网络营销的商业流程体系;

4、负责公司网站的规划落地执行;

5、协助部门经理筹划建立部门管理体系,协助员工招聘、考核、管理,协助部门规划、总结。

岗位要求: 1、3年以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工作经验;

2、具备项目管理、营销策划、品牌策划、网络营销等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

3、优秀的网络营销数据分析能力和丰富的分析经验;

 具备一定的文案能力和和网站策划能力,对客户体验有深刻认识和独特领悟;

5、对网络营销商业全流程都具备一定认知和执行能力。

职位名称:SEO专员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网站关键词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提升网站流量,增加网站用户数。岗位职责:

1、运营搜索引擎到网站的自然流量,提升网站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对搜索流量负责;

商丘赶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营销部

2、从事网络营销研究、分析与服务工作,评估关键词;

3、对网站和第三方网站进行流量、数据或服务交换,或战略合作联盟,增加网站的流量和知名度;

4、制定网站总体及阶段性推广计划,完成阶段性推广任务,负责网站注册用户数、PV、PR、访问量等综合指标;

5、结合网站数据分析,对优化策略进行调整;

6、了解网站业务,锁定关键字;站点内容强化,内部链接;外部链接建立;结合网站数据分析;扩展长尾词。岗位要求:

1、两年以上SEO相关工作经验,有过大中型网站优化经验优先;

2、掌握百度、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的基本排名规律;并精通以上各类搜索引擎的优化,包括站内优化、站外优化及内外部链接优化等;精通各种SEO推广手段,并在搜索引擎上的关键词排名给予显示;

3、具有较强的网站关键字监控、竞争对手监控能力,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定期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4、具备和第三方网站进行流量、数据、反向链接或服务交换的公关能力。

职位名称:网络推广/网站推广专员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网络运营部、创意文案、推广文案的撰写及发布,媒介公关和广告投放等工作,对网站有效流量负责。岗位职责:

1、负责传播文案、创意文案、软文、新闻等撰写和发布执行控制;

2、负责论坛事件营销的创意和执行;

3、负责媒介公关和广告投放执行和监测;

4、负责邮件、博客等各种网络推广形式的规划和执行;

5、对网站的有效、精准流量负责。

岗位要求: 1、3年以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工作经验;

2、具备品牌策划、传播策划、网络营销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了解各种网络营销方法、手段、流程,并有一定实操经验;

4、卓越的策略思维和创意发散能力,具备扎实的策划功底;

5、优秀的文案能力,能撰写各种不同的方案、文案;

6、对网络文化、网络特性、网民心理具有深刻洞察和敏锐感知。

职位名称:网站编辑/网络编辑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网络运营部资讯、专题等网站内容和推广文案的撰写执行工作,对网站销售力和传播力负责。

岗位职责:

1、负责定期对网站资讯内容及产品编辑、更新和维护工作;

2、负责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能对线上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配合策划执行带动销售的活动方案,从而达到销售目的,适时对网站频道提出可行性规划、设计需求报告;

3、编写网站各宣传资料,收集、研究和处理网络读者的意见和反馈信息;

4、频道管理与栏目的发展规划,促进网站知名度的提高;

5、集团及各分公司的新闻活动的外联工作及各活动的及时报道与回顾,重要活动及人物的采访;

6、对各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质量把控,以提升网站内容质量。

岗位要求: 1、2年以上新闻记者、编辑工作经验;

2、熟悉互联网,了解网络营销,有较强的频道维护和专题制作的经验和能力,对客户体验有极深了解;

3、具备扎实的营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有效提升网站的销售力和传播力;

4、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及编辑能力

5、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快速准备的反应能力及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商丘赶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营销部

6、出色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7、熟悉网站的建立与维护,了解并能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office软件等网页编辑工具。

职位名称:网络营销文案策划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网络运营部产品文案、品牌文案、深度专题的策划、创意文案、推广文案的撰写执行工作,对网站销售力和传播力负责。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产品文案、品牌文案、项目文案的创意和撰写;

2、负责公司网站的专题策划并和网站编辑共同执行文案撰写;

3、负责规划方案和策划方案的撰写;

4、负责传播文案的创意和撰写;

5、对网站的销售力及传播力负责。岗位要求: 1、3年以上品牌、广告、软文的撰写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策略方案经验;

2、具备营销、品牌、广告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卓越的策略思维和创意发散能力,具备深刻的洞察力;

4、优秀的文案能力,能撰写各种不同的方案、文案;

5、了解熟悉网络特性和网络文化,对网络营销具备一定的经验,熟悉各种网络营销的手段和方法。

职位名称:网站程序员/网站开发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网络运营部网站程序开发、服务器维护、内部网络维护等工作,为部门运营提供可靠程序支持。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网站程序开发及改版完善

2、负责网站的附加功能开发,为部门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3、负责公司服务器的管理维护,对服务器安全全权负责

4、负责开发一些推广工具,为部门推广人员提供技术支持、5、负责公司内部网络维护,IT设备、终端的软硬件维护、管理

岗位要求: 1、3年以上web网站开发经验。

2、有大中型互联网项目开发经验,能独立完成网站开发工作;

3、熟练掌握ASP、ASP.NET、PHP(根据自身需要而定),能很好的处理程序及数据库;

4、熟悉SQLServer数据库,有在大中型数据库上进行WEB项目开发的经验;

5、了解熟练掌握HTML/XHTML、CSS、Javascript、AJAX、JSON等Web页面技术;

职位名称:网站美工/网页设计师 职位的概要描述:

负责公司网站美工设计及运营过程中需要美工支持的各方面工作。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网站平台设计和前台制作及改版等工作;

2、负责网站图片、焦点图、flash、版面编排等设计工作;

3、负责网站焦点专题的设计;

4、负责电子书、邮件等在运营过程中美工的设计;

5、负责公司其他需要美工表现的工作;

6、对网站客户体验的视觉体验负责。岗位要求: 1、2年以上营销型网站设计制作工作经验;

商丘赶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营销部

2、优秀的审美能力,独特的创意,良好的美术功底,较强的网页创意设计和视觉表现能力;

3、熟练使用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设计软件;

4、了解HTML、javascript、CSS等网页设计语言规范;

6.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 篇六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按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方法。对岗位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材和教学模式来实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自09年始就开展“基于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试点,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2010年, 相关的院级课题结题, 2012年成功申报广东省教改课题。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置是, 先确定工作岗位, 根据岗位要求提炼职业能力, 分解出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确定每个工作岗位对应的课程群, 再对课程群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本文主要对基于岗位能力构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进行了研究。

二、网络技术专业的关键岗位及对应课程

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设置逻辑关系如图一所示。在该图中, 先确定工作岗位, 根据岗位要求提炼职业能力, 分解出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确定每个工作岗位对应的课程群, 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1. 确定网络技术专业的关键岗位

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 确定网络技术专业的四类工作岗位, 分别是:

(1) 系统集成与运维 (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

(2) 网络与信息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师) ;

(3) 网站开发 (网页美工、网站开发工程师)

(4) IT设备销售与维护 (IT设备销售员)

众多的工作岗位, 在短短的三年职业教育中, 是无法完成所有岗位的学习。根据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硬件条件、学生多年的就业方向、多年的教学效果反馈, 确定了2个关键岗位, 分别是“网页美工”和“网站设计”。该2个关键岗位, 有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有缺口很大的就业需求。在电商行业的推动下, “网页美工”岗位的需求量很大, 往这个方向就业的学生占据很大比例。

2. 确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

通过对关键岗位“网页美工”和“网站设计”的岗位需求分析, 经过研讨, 确定出每个岗位对应的课程群。如图二所示:

三、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 确定课程目标

经过广泛调研, 同时参照工作岗位的岗位需求, 确定关键岗位课程群的课程目标, 使其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比如课程《DIV+CSS网页布局设计》的课程目标,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CSS设置文字、段落、图片、表单、菜单的方法, 熟悉CSS+DIV页面布局的常用方法。2能力目标:能合理设计网页的布局方案, 能对网页进行创意美化;能运用DIV+CSS对网页进行优化和布局, 制作有创意的网页特效;能发布网站, 并进行网站的简单维护。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 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 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2. 制定课程标准

(1) 项目化教学标准。在既定课程目标基础上, 以知识、能力与素质作为总项目进行分解, 形成可量化的子项目。课程标准以子项目展开, 用项目与任务取代传统的章节。每个任务中都规定了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各个子项目的实施都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机房里完成, 总学时为72学时, 采用分段式集中授课的模式, 每周16节, 4周时间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

(2) 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把岗位上需求较弱的部分弱化, 甚至删减掉。比如针对“网页美工”的工作岗位, 以往都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 主要利用Dream weaver中的表格、菜单、控件等来制作网页。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岗位需求中使用较少, 于是用课程《DIV+CSS网页布局设计》替换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在课程内容上, 利用4-8个学时了解Dream weaver的内容, 重点掌握“DIV+CSS”布局的技巧和方法。

3. 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 采取“优秀作品赏析”、“模仿操作训练”、“小组合作”、“分段集中式教学”、“项目实战训练”、“参与真实项目”、“以赛促学”等多种形式, 形成“多模式”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迁移CDIO1教育理论到课程教学方法中,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4. 编写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市面上很少有基于岗位能力的教材, 即使有, 也很难有符合本校需求的教材。为了让学时拥有一本合适的教材, 2014年3月,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系主任联合广东省几十所高校, 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 编写“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9本教材, 其他教材正在编写或出版中。

该套基于岗位能力的教材由多个任务或项目组成, 每个任务或项目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该环节的组合方式为:任务介绍 (任务描述) →任务分析→任务实施→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实训。技能是学生自己练会的, 不是教会的。教材中只是给出一个引导, 领学生进门, 更多的内容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实践多了, 才能创新, 才能做书本之外的东西。

5.“分段式”实施岗位课程

岗位课程实践性强, 传统的碎片式教学不利用项目化教学。“分段式”教学将18周的一个学期分成多个教学段。比如72学时的课程, 利用4周的时间集中上完。在这4周时间内, 只开设一门专业课程。“分段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 必须是非常熟悉该门课程的老师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 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分段式”教学实施岗位课程, 突出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有利于网络技术专业岗位课程的顺利开展。

6. 改进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价方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国语注重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改进后的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作品考核两部分组成。在过程考核中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职业素质评价。过程考核占总分的50%, 作品考核占50%。作品考核即结果评价,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提交一份与课程相关的综合性作品, 作品的综合性评价分就是作品考核的分数。比如《DIV+CSS网页设计布局》课程,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 任课老师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一个综合性的网站, 学生根据要求自己选题、设计、制作。完成后提交作品, 老师会根据作品评定一个分数, 并提出修改意见, 发回继续修改。学生修改后, 再提交作品, 老师根据修改的作品, 重新修改分数……只要学生愿意, 可以多次修改作品。这种方式在时间上会拉的比较长, 但是能出很多优秀的作品。经过一年的实践, 学生作品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总结

经过多年的实践,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证明基于岗位能力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可行的, 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与实践, 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能快速胜任对应的工作岗位。当然,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岗位不感兴趣, 与学院教务管理上存在部分冲突。在以后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将会考虑这些因素, 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瞳光, 魏婧, 于春雨.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研究[J].时代金融, 2013 (29) .

[2]周霞, 卓志红.基于关键岗位的岗位能力构建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施[J].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 (10) .

7.履行职责 关注民生 关注教育 篇七

全国人大代表、梅县东山中学英语教师李杏玲,作为来自老区基层第一次进京参加“两会”的代表,感受特别深。她说此次“两会”会风简朴,代表们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会场不摆鲜花,不挂欢迎标语。会议始终贯彻十八大精神,这对代表而言既是参政议政,也是学习过程,让代表们深受鼓舞。

“会议开得很民主,讨论会场的座位也很随意,农民工代表和省领导代表并排就座讨论,会议鼓励讲真话、畅所欲言。因此讨论发言很踊跃,代表们敢于建言献策,真正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说起“两会”,李杏玲显得很兴奋。

8.网络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新形式 篇八

关键词:公民教育;网络社会;网络公民;网络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7-0020-05

随着现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民主的形式日趋多元。信息通讯技术(ICTs)的发展成为民主形式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是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成果,而人们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往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为公民实践提供了新的场域,它既能破除传统对公民实践的制约,有利于公民实践的展开,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催生了新的反民主行为,危害着民主的发展,给公民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网络社会:公民实践的新场域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

网络社会是基于互联网(Internet)所架构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人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形态。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网络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有机会接触互联网,为网络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支持。

网络社会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Internet)主要作为通讯工具来发展;1995年到1999年,是互联网作为信息存储与发布的空间发展阶段,Web1.0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技术;2000年至今,是互联网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新场域的发展阶段,即社会性发展阶段。Web2.0是该阶段的核心技术,它实现了“人—机—人”双向互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和技术使得网络空间从一个信息发布空间变成一个拥有“社会生活与交往”的社会空间的可能性。互联网的社会性发展为网络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异于现实空间的新型交往空间,但“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2],因此,网络社会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的人进入互联网中,“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3],统计显示,在互联网上,网民的活动范围相当广泛,从信息获取到社会交往,从娱乐休闲到购物炒股,以及博客、网络文学等。总体上看,现实社会中大部分活动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实现,一个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网络社会已经形成。

(二)网络社会为公民人格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

现实社会中,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民主政治的完善为公民人格的养成扫除了经济和制度障碍,然而,潜藏在人们日常行为中的传统伦理规范却阻碍着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公民实践的展开。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为公民主体性的培育、公共性的塑造和权利的自觉表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首先,网络社会的虚拟数字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物理空间。网络交往是一种基于虚拟ID的符号化互动,“网际交往者身份的电子文本化,即利用以文字和符号为主的一系列信息来描述主体的身份”。[4]在网际交互中,虚拟ID使个人匿名化——即身份的隐退,将个人从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文化——特别是传统社会中残留的不利于公民主体性发展的身份文化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如此,个体就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种种身份所规定的从属和依附关系,使公民能够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姿态介入到与他人的互动中。其次,网络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匿名交往使现实社会中加诸个人的不平等因素得以消除;同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科层体制,网络社会是一种扁平去中心的社会结构,不再受制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从而营造了一种“无处是边缘,处处是中心”的网络互联模式,“帮助成员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和信息权,打破了信息控制的权力中心,使得所有成员都能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进行交流和沟通”,[5]从而实现权利的有效表达。最后,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社会,这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网络交往的普遍性上。数字化信息资源在网络社会中可实现“超时空”传递,“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主体获得知识更加快捷高效,为提升主体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6];普遍性交往,使得传统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外在约束力普遍失去效用,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社会中的他律道德失去了处理人们网络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了自律性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二、网络公民:网民的新身份

公民是个体进入公共生活后所获得的身份,同样,网络公民的诞生源于网络社会中网民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介入。我们通常把网民介入公共事务并造成重大影响的网络事件称为“网络公共事件”。网民与网络公民的区别在于其是否介入到网络公共事件中,是否参与网络公共生活。作为一个群体的网络公民的诞生,源于网民公共参与理性化、权利表达自觉化以及逐步凸显公民的权责统一性。

(一)公共参与理性化:网民身份转变的前提

从2003年开始,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数量开始逐年上涨,表现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公共事件在众多网民的参与下,推动其循着法律和公正的方向发展。网络公民不仅强调参与公共事件,更强调理性参与。2006年的“铜须事件”、2007年的“最美乡村女教师”等公共事件中,网民被“网络推手”所操纵。在“铜须事件”和“死亡博客”事件中,网民的非理性参与使得中国网民背上了“网络暴民”的称号。以2007年为分界点,中国网民的网络参与趋于理性化,特别是2010年,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公共平台开始取代BBS论坛和博客成为网民公共参与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政务微博的开通,有效地改变了网络社会的公共生态环境,弥补了国家在网络公共平台中缺位。这一方面使得普通民众与政府机关的沟通更加畅通;另一方面使得整个网络参与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化,从而推动了网民的理性参与。

nlc202309020508

(二)权利表达自觉化:网络公民崛起的标志

权利是公民区别于臣民的核心特征。网络公民崛起的标志是网民自身公民权利的自觉表达,而不是把网络作为非理性情绪发泄的平台。如果公民没有意识到参与本身就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和责任,那么他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自2007年网络公共事件进入发展阶段以来,网民的权利表达越来越自觉。如果说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是网民权利表达的萌芽,那么自2007年开始,这种权利表达已经历了萌芽和起步阶段,逐步进入自觉阶段。“周老虎事件”“上海钓鱼执法”“7·23动车事件”等都是网民利用自身权利监督公权力的典型案例。2010年,政务微博的开通使得网民的权利表达有了明确的指向,提高了权利表达的自觉性和理性程度。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在全民微博时代的体现。在前微博时代,网络民意的表达更多经由传统媒体而引起政府决策层的关注;而在微博时代,网民的权利表达可以直接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视线,使网络公民权利表达能取得更高的效能。

(三)责任担当常态化:网络公民成熟的必要条件

公民区别于私民的突出特征是其能在公共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公民是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他不仅享有共同体赋予的权利,同时对共同体中的其他公民和共同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中的权利表达提供了诸多便利,匿名性赋予了网民网络参与中责任豁免的不正当权利。“铜须门事件”“死亡博客”和“小月月事件”中,网民从道德制高点出发,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这就在一方面忽视了自身对此类事件所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在道德审判过程中,因过度行使自身权利而侵害了当事人的权利。网民在公共参与中,权利表达有时是基于个人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例如“邓玉娇事件”就体现了网络公民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的关怀和保护的社会道义和责任。但完全出于责任担当的网络公共事件并不多,“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算是为数不多的纯粹基于公民责任意识而发起的网络公共事件。责任担当是网络公民成熟的标志。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公共事件中网络公民的权责并没有达到平衡,过多宣扬自身的权利,回避自身的责任是现阶段网络公民的突出特征。因此,在现阶段,培养网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实现网民责任担当常态化,造就权责统一的网络公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网络公民教育:培养网络公民的教育

公民与民主是一对孪生兄弟,网络公民的崛起预示着网络民主的形成,标志着网络民主作为民主的新形式在网络社会中诞生。然而,网络社会潜藏的风险特性、商业利益以及网络群体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网络民主的发展遭遇重重阻碍。因此,培养拥有网络公共意识、具备协商对话能力的权责统一的网络公民,成为网络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公民教育的理论阐述

公民的培养一方面有赖于公民教育,另一方面有赖于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参与。那么,怎样培养网络公民?现有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学校公民教育)能否满足培养网络公民的需要呢?

1. 网络公民教育的提出

学校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肩负整个社会的教育重任。学校公民教育的对象以青少年为主,青少年主要参加学校公共生活。就学校公民教育而言,一方面,通过学校公民教育养成学生权责统一的公民意识和信息社会的信息交往伦理,为青少年未来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公民作好准备;另一方面,当前学校公民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空间和学龄阶段,换言之,已有学校公民教育无法涵盖已经完成学校教育的社会成员,也就无法对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那部分成员施加影响,从而无法单独完成培养理性参与的网络公民的重任。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学者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教育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网络社会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的新趋向”。[7]为此,笔者拟提出一种由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建的网络社会公民教育,具体来说,它是基于网络,围绕网络公共事件而展开,面向所有公共事件参与者,旨在培养理性参与的网络公民的教育活动,它由一系列网络公共环境建设、有意识的引导和有组织的协商对话构成。

2. 网络公民教育的特征

网络公民教育是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新形态,它诞生于网络社会,围绕网络公共事件而展开。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赋予网络公民教育有别于现有学校公民教育的独特性。

首先,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使得在网络公民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因而网络公民教育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教育。在网络社会中,交往是经由信息互动而实现的,是“人—信息—人”的交往模式。信息在网络社会中是共享的,这有助于造就一种“共生性”的主体人格,避免了人类对同胞的占有性主体人格的出现。其次,协商民主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内涵,网络民主是网络时代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网络公民教育是网络民主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手段——目的同一性的角度看,网络公民教育必然是一种协商对话性教育;最后,网络公民教育围绕网络公共事件而展开,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在于其是公众参与并推动的,因此网络公民教育是一种公众参与性教育。

(二)基于公共事件的网络公民教育实践探索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复杂地交织着,培养网络公民的公民教育不仅发生在网络社会中,也发生在现实社会中。更进一步讲,网络公民的培养有赖于网内网外的合力。具体来说,在网络社会中,各教育主体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事件参与者加以引导。在网络社会外,各教育主体围绕公共事件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组织公民展开讨论和对话,鼓励公民积极而理性地参与到网络社会的对话中,并投身现实的公共事务。

1. 网络场域中的网络公民教育

网络公民教育是围绕网络公共事件展开的教育形式,它受到网络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制约。一般来说,网络公共事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公共事件的呈现阶段、公共事件的讨论阶段和公共事件的平息阶段。鉴于此,我们可以从公共事件呈现、讨论和对话三阶段①来探索网络场域中网络公民教育的实践。

nlc202309020508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公共事件的源头可能是媒体,也可能是网民。客观全面地呈现公共事件是避免“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也是避免“公民的权利表达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也不可避免地沦为了媒介的操控对象”的前提。[8]其次,公共事件呈现的网络页面一定要简洁,要去除过多的娱乐和广告链接,从而避免“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诱人的‘丰裕社会’,从而将个体从对他者和社会的义务承诺中拉回自身”[9]。此阶段,网络媒体的作用是确保公共事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微博、SNS、博客等公众互动性平台应积极关注公共事件的最新动态,与网络新闻及时建立超链接,以确保互动平台舆论场中的公共事件的客观全面性。

公共事件的讨论阶段是网络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阶段中,网络公民教育主体(如网络公共知识分子和网络监督员)有意识地引导网民进行对话,同时通过对公共事件的介入,搜集网民的群体诉求和公共事件中潜藏的冲突与矛盾。网络社会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参与到各种公共事件中,但他们不再像前网络时代的知识分子那般参与,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不应以支配者自居,不应恃傲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同样也没有必要宣称是普遍利益的代表;更不能有迎合民粹主义的倾向,将底层民众的道德感和正义感抽象地加以美化。公共知识分子要做的,除了就具体公共事务触发议题、引导舆论外,更重要的是推动建立一种有助于推动理性对话的‘发言方式’”。[10]同样,在这一阶段,网络监督员与公共知识分子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有意识引导网民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对话,同时搜集公共事件中网民群体的群体诉求和公共事件中不同群体潜藏的矛盾和冲突,为公共事件对话阶段公民教育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公共事件的对话阶段是网络公民教育的核心阶段,它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而展开:一种是类似电视谈话类节目,如“锵锵三人行”,由网络经营者组织,邀请与公共事件相关的政府机关人员、密切关注公共事件的知识分子以及参与公共事件的网民代表共同参与,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在对话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场之外的网民进行实时沟通和对话。第二种则是通过文本对话,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的“微访谈”“微辩论”等形式,组织政府相关人员、公共知识分子和网民进行积极的商谈和对话。这种形式优点在于其准入门槛低,有意愿参与对话的网民都可以参与。其缺点在于对话往往变成“问答式”而非“探讨式”,失去对话本身具有的教育意义。

2. 现实社会场域中的网络公民教育

首先,网络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学龄阶段的公民虽然处在学校之中,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社会中的信息的影响。网络社会中,一方面,信息的真伪难辨;另一方面,信息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扑朔迷离。因此,对一个成熟网络公民来说,“无论媒介信息来源有多么可信,对媒介信息都应持批评态度”。[11]学龄阶段的公民是未来的网络社会的网络公民,其学校生活也不可避免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其行动部分也是基于网络社会中得到的信息。因此,对学校来说,能否成功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批判能力,关系到学生进入网络社会扮演网络公民时能否做到不传播谣言,能否让“谣言止于智者”。

其次,网络公共事件的正常发展有赖于事件参与者彼此之间能够基于平等的身份和协商的立场。然而,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协商对话的实践,个体在参与网络公共事件时,更多地是表达自己对事件的主观意愿和观点。当所有参与者只关心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群体极化”,由于各方观点一致,彼此的观点相互强化,从而使群体的观点越发激进和极端;一种是“众声喧哗”,彼此观点相左,缺乏交流和对话,一味宣示自身观点的合理性,极端者甚至相互叫嚣和谩骂,“乌合之众”由此产生。“群体极化”使网络公共生活沦为“多数人的暴政”,“众声喧哗”则会生成道德相对主义,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瓦解网络公共生活的正当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协商对话能力,围绕某一网络公共事件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对话活动(以班会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商对话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公共生活作好准备。

最后,网络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源于网络公共生活存在的可能性。网络公民身份的获得源于个体进入到网络公共生活中。学龄阶段的公民虽然不是网络公共事件的主要参与群体,但其作为一个未来的网络公民,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必要的。鼓励学生关注网络公共事件并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培养网络公民的重要途径。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为例,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网络公共生活的参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某一公共事件,并组织学生对公共事件的讨论,最后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语

公民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实践活动。公民是集主体性、公共性和权责统一性于一身的存在,公民教育过程和目标自然都不能违背公民概念本身的意涵。网络公民教育是学校、社会与政府共建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公民教育形式,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使得网络公民的培养面临诸多障碍。然而,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将网络公民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建构一种在实践中可行的公民教育,诚如康德所言,“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它的崇高” 。[12]

参考文献

[1]曾令辉,黄果心.试析互联网络属性的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51-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532.

[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7):10.

[4]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8.

[5]黄少华,翟本瑞.网路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7.

[6]彭进清.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4):27-30.

[7]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04):3-8.

[8][9]班建武.媒介时代的公民教育:基于消极的媒介批判立场[A].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教育公平与质量[C].29-36.

[10]李名亮.微博空间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策略与身份建构[J].学术界,2010(06):75-91.

[11][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8.

[12]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9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9.网络教育部岗位职责 篇九

一、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背景

( 一) 产业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 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由于信息化对各类经济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紧缺的专门人才。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 明确将信息技术人才列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继互联网后新的增长点,i OS、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将成为ICT行业炙手可热的岗位,行业对人才需求巨大。

( 二) 移动互联网络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编写的能力,理解现代软件设计的思想并具有良好编码习惯,能独立完成移动终端上App的策划、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符合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开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 三) 移动互联网络专业建设内容

为全面提升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专门化人才,构建实施“课堂、实训中心、产教工作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共育共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创新设计与实践“校企协同、项目工单”的教学模式; 共同投入建成符合产业发展的生产型和职业培训基地; 打造一支具备较强的理论与技能并举的教学能力、能进行项目开发的一流“产教融合”教学团队; 提供具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社会服务。

二、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举措与方法

( 一) 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1. 时间上的“突破”。打破了以往止步于只有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局限,实施第一学年养成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第二学年养成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并对核心岗位进行轮岗训练,第三学年提升学生高素质并根据自身特质情况进行选岗顶岗实习,并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2. 空间上的“突破”。从“单个企业”的合作走向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探索符合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链。从“课堂”走向“工作室”( 校中厂) ,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校企协同的教学模式。

3. 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突破”。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对解决高职深度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创新和实践,通过“课堂、实训中心、产教工作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

4.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通过建设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工程、计算机维修团队、联通营业厅运维等学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拓展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信息化水平。

( 二) 产业结构调整,催生课程体系重构

经过IT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将本专业的岗位需求作了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岗位群,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岗位技能培养为本,实施轮岗的方式顺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 三) 实施校企协同下“项目工单”教学模式

推行“项目工单”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校企资源,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轮岗、选岗顶岗形式。

通过校企教学团队1︰1配置,形成企业骨干工程师提供最新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逐步形成教师转换为项目经理; 学生转换为企业员工; 教务转换为企业管理; 教学监督转换为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转换为实际项目; 上课转换为做项目; 考试转换为工程评测。

( 四) 凝聚校企合力,发挥“产、学、研”教学团队活力

通过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即“双专业主任”由本院专任主任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兼职共同负责; “双骨干”由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兼职各三人共同承担,以及“双师型”教师结构队伍,双方各自落实了制度来保障教学团队的运行,搭建了“产教工作室”的平台,从而保障了教学团队在产、学、研方面的高度融合。

( 五) 面向市场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破除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专业教学结构,建立面向市场的“课堂、实训室、公司”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形式是建立产教工作室。该模式既能引企入校,引进项目,又能够提升师资的项目开发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工作室中进行轮岗和选岗训练,“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使工作室成为新型“产、学、教”的理实一体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教学、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对外展示、交流等多种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的保障措施

( 一) 创建特色专业,搭建“互利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

1. 调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企业身份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到积极参与的主角,全方位、全过程共同改革和实践计算机应用专业( 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开发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

2. 完善了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本专业建立了由行业直接指导,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师共同组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一起从顶层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把握方向,紧贴岗位需求。

( 二) 课程体系建设信息化技术支撑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一方面,利用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CRP平台,创建精品课程的“空中课堂”,让学生充分进行资源的享用和互动。另一方面,积极通过校企战略合作,充分对接和利用企业领先的数字技术资源,引进和接入行业主导大型中央企业的先进技术、培训资源。

( 三)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

通过与企业“六个共建”,根据市场调查信息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动态的调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校企共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工作实绩、今后展望等考核与质量评价; 建立学生就业对口质量和企业满意度的工作小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必须深入合作,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必须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岗位对高职学生技能和应用的要求。

10.浅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 篇十

关键词:传统教育,网络教育

一、传统教育的涵义及优缺点

1、传统教育的涵义

传统教育是校园课堂面授的同义词, 就是对学生的集体式教学, 学校成了传统教育的依托机构。学校教育有相对固定的教室, 有教师, 有同学, 还有很多因素, 这些都是可见的实体。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进度, 把课本的内容依序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 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 也就是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接受的是面对面的师生交流, 所有的学习都是可见的。

2、传统教育的优点

(1) 、重视教学活动, 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 能按照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 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习效率较高。

(2) 、教学系统性强:学科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教师言传身教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 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书, 更在育人, 素质教育是学生完善人格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 能有效的控制、启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面。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启发与点拨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不走或少走弯路。

(4) 、师生和同学之间有充分的交流:传统教育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际参与真实的环境, 学生可以亲身实践, 通过直接地师生交流, 同学探讨, 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3、传统教育的缺点

(1)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和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 因此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挥。

(2) 、学习内容封闭, 资源匮乏:忠实地执行教材, 教材上怎么写, 教师就怎么讲, 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 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 教学没有创意, 内容封闭, 对新兴的知识缺乏热心, 长期积累, 知识的滞后性不可避免。

(3) 、教学成本最高。不管一个老师水平多高, 他也只能教一个班、一节课, 学生越多, 学校不可能聘请成比例的高水平教师。教学质量不能整体提升, 只能根据个别人的努力慢慢转变,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知识不能覆盖面地、全方位地推广和传播。传统教学对有心扩大教学规模的学校无非是个瓶劲和阻力。如果贸然扩大规模, 只会导致教学质量严重脱节和下滑。

二、网络教育的涵义及优缺点

1、网络教育的涵义

网络教育即Internet远程教育, 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 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 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信息, 直接的快速传递到受教育者, 传播 (教育) 者与接受 (受教育) 者之间几乎是零距离的沟通。

2、网络教育的优点

(1) 、网络教育方式十分灵活:网络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不受教师主宰与课堂的限制,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可以在校、在家以及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

(2) 、网络教育实现交互式学习:通过网络, 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充分和有效。在虚拟的空间内, 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 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 从不同角度交换同一问题的看法, 互相帮助和提醒, 直到问题解决。这与传统教育模式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 、网络教育资源丰富: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 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另外网络教育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模拟现实环境, 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立体化接受、理解和巩固。

(4) 、优化教育资源: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及时更新。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 可以及时地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把这些成果编入教学内容中来。

(5) 、网络教育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做为网上学习的人员, 大部分都是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 网络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需舟车劳顿,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合理地进行安排, 既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又能更好地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3、网络教育的缺点

(1) 、缺乏情感交流:在网络教育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仅仅通过BBS、E-mail或其它一些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 人们所建立的关系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人际关系, 它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交往, 这样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 、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做人。在网络教育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 尽管计算机具有一定的智能化, 但却不能象教师那样一方面传授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 、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在网络教育环境下, 教师对那些自制力和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为了混某个文凭而学习的学生无法采取有效的管理和督导措施, 致使所学课程无法保证质量及顺利完成。

三、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各有优势, 也有劣势, 网络教育的局限性正是传统教育的优越性之所在, 而网络教育的优越性又是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之所在, 所以最优化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 用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 达到优势互补。

首先,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弥补传统教育不足。对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任务,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来实现, 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交互出现, 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学习内容加以体现, 达到资源共享, 实时交流的目的, 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其被动听课的局面, 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弥补了传统教育不足。

再次, 发挥传统教育中对教学易于控制的优势, 在网络教育中强化监督、指导作用。传统教育的教师由于能够直接接触到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困难, 能够更好地监督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在网络教育模式下, 由于师生分离,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监督力度, 强化指导措施, 避免学生由于缺乏自控力而影响学习的最终效果, 以保证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 发挥传统教育中情感交流优势, 弥补网络教育中师生情感缺失的弊端。在实施网络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一定时间的校内学习或校外社会实践等来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这样有助于师生沟通和学生交流, 使学习者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熏陶, 从而全面发展。

总之, 在信息社会里, 只有真实的传统教育, 或只有虚拟的网络教育, 都是不可行的。网络教育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而应是两种教育方式的相互渗透, 和谐发展, 吸收其所长, 摈弃其所短, 达到教育的优势互补。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 学校应进行多种优势的综合互补, 实现“两种教育”的交互、对接、传承、张扬, 促使教育的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2]《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尹俊华

[3]《关于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若干因素的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 姜艳芳

[4]《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上海电教, 2001年第1期, 张成华

11.网络教育走向哪里? 篇十一

特色:挥之不去的“梦”

办学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办学特点。由于处在网络教育的探索初期,各个高校拥有不同的资源,对网络教育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因此,办学思路上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地方。如路走高端的清华网院将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优秀品牌和师资力量转化成为网络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绝对优势,从高端上取得突破;在办学层次开设了高中学历专科、高中学历本科、专科学历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4个层次、欲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的北大网院,积极创建运营机制、办学模式、师资结构和虚拟校园文化诸多方面的管理规范;践行“网络全方位高等教育学院”的北邮网院,通过多种技术方式——卫星(与中央教育电视台合作)、宽带(由中国电信建设)、窄带(经由北邮在线传播)、课件(下设公司自主开发)——为身在任何地方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想法获得质量优势;完全采用Internet模式关注个体现状的人大网院,充分展示完全互联网教学的“省时、省力、省钱,方便、高效、自由”优点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的优势,等等。

尝试崭新的模式。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样式,究竟如何来办,并没有客观的标准,需要在实践中探索。①在办学模式上,少数学校依靠自身的实力来运作,如北大的网络教育学院;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自身教学实力与社会资源组合的方式,如人大与中华学习网合作的网上人大。②在网络教育服务模式上,从早期的“技术+教育”、“资源+教育”为主发展到了“商业+教育”为主。③在教学资源利用上,由原初的单家独斗发展到现在建立公共服务系统,校际间展开密切合作。国家教育实施“天地网”项目,该项目囊括中国所有的主要大学,通过自主研究开发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探索新型网络办学模式。从2002年9月起,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3所高校的学生,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省跨校选课;学校互认学分,如果学生所修学分达到要求,还可拿到对方学校的毕业证书。④在吸引学生的亮点上,由开始的金闪闪的文凭发展到以特色专业、热点专业吸引学生。调查显示,在2000~2001年,打电话咨询学历和毕业证情况的人数占80%以上;在2001—2002年的咨询电话中,人们最关心的前三项问题依次为专业、学费学分和入学测试。随着网络教育情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人们开始关注所学专业和学费问题,承办网络教育的大学就通过特色或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由于参加网络教育的多是在职人员,所以,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显示出这些特点。据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商管理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76%的试点高校开设了这些专业,60%的高校开设金融类的专业,48%的高校开设英语和法学专业。宽进严出是网络大学的特点,因此,开始或是依靠高考的结果,或是干脆免考,愿意参加的学生就可以直接人校就读。由于这种方式毕竟影响了生源的质量,社会用人单位质疑网络大学的文凭管不管用。为提高生源质量,从2002年始,这种网络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单独考试。⑤在具体的教学上,教育内容、方法与网络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以学生为主,强化服务意识,讲究立体互动,实施异步教学,等等。

先进技术下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根本的不同并不是手段的不同,也不是运作方式的不同,而是中心的不同。传统教育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转,而网络教育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学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服务意识对于网络教育下的教师和学校来说,是一种根本的意识。提供优质服务,需要先进的IT技术支持,需要丰富的高质量的课件,需要顺畅的运作平台,需要真正理解网络教育实质的优秀教师,需要让整体服务系统运行有序的好的管理者。

质量:绕不过去的”坎”

网络教育发展非常快,自身的优势也不断得到张扬,但作为一种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崭新的教育模式,前进的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突出的是质量问题。影响质量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对网络教育认识的误区。教育和网络是两个方向的东西,一个追求“稳、准、实”,一个追求“新、奇、快”,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问题。从不同的主体看,有不同的特点。①从教育者的角度,认为不必借助这些技术,仍然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显示出对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天然的抵触。②从服务者的角度来看,容易将“网络”与“教育”割裂开来,更偏重在网络上。因为,教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现象,古来就有,从事过教育或是受过教育的人,在观念的深处都自认为对教育是了解的;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1999年之后在中国才迅速展开,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知它为何物,更不用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而网络教育是借助于网络来进行的教育活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在网络上如何实现的问题。然而,如何实现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家都在探索,于是,以为将传统的教育内容搬到网络上就是网络教育的大有人在,以为将传统的单一的纸质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上实现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了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就有了四重四轻现象存在:重网络建设,轻网络与教育深层关系研究;重课件复杂新奇开发,轻课件与教育目的实现关系研究;重网络教育概念炒作,轻教学过程严格管理;重技术人员招揽,轻传统教师向WEB教师转换培训。③从学生主体这个角度来看,参加者以在职人员为主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职称和能力方面的压力,希望通过学习来获取,网络教育适合这一群体的工作特点,因而受到欢迎。但存在着网络教育文凭好拿的错误认识,认为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学,随时上网就可以学习,看看听听背背就能过关,因而学习过程中一曝十寒,学习时心神不专,效果自然不理想。④从管理者来看,一方面从管理者的角色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慢,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面对虚拟的教育场景和分散的伸缩性很强的群体,出现无法驾驭,难以管理的为难情绪。

教与学存在不适合网络特点。据了解,网络教育学院为弥补互联网教学的不足,大多采用分点教学的方式,教师在主教室给部分学生上课,而分教室的同学则通过屏幕看老师影像,通过电子白板上课。调查表明,54.3%的学生无法适应网络教学,其原因:①传输经常出问题,画面中断;②网络教学学生无法与老师沟通,52.6%的分教室学生觉得没有老师指导关心自己;③感受不到真正大学的学习氛围,有74.3%的同学表示没有师生对话,学习积极性下降,课堂纪律也很差,18.5%的同学承认自己经常在上课时上网玩游戏;④许多教师也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感到没有学生呼应,很难发挥。

内容与手段结合不紧密。就目前看,部分教育软件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不匹配,软件功能强大,但与教学相脱离,不适合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在开发上不能有效解决适应不同带宽的技术难题,往往使得功能强大的软件不能在各地普及使用,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花大力气开发出的产品只能束之高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网络教育为提高可信度和更好地开展工作,网罗众多的教育界知名人士及优秀人才,以其作为自己事业的强有力支撑。但由于之间的关系过于单一化,合作是浅层次的,或者说只能是一般的劳务关系,还谈不上“共同的事业”。

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调查发现,从事网络教学的部分老师对互联网的了解不多,有的甚至对网络知识一片空白,对网络下教学如何开展更是茫然,所谓网络教学就是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复习题上传到网上,而且极少更新,因难得上网,也与学生较少沟通。另一方面,从事网络技术,尤其是课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大多是IT行业出身或有此工作经历者,对计算机以及网络可谓熟悉。但其中懂教育的或者说有一定传统教育研究经历的从业人员却不多见,真正懂“网络教育”的就更少了。

网络教育的快速膨胀与实际能够提供优质服务不足的矛盾。一些网络学院,为了招徕更多的生源,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相关的资源,盲目扩大规划,通过调整发展来创立自己的名牌,这本身也造就了网络高等教育领域内质量危机的隐患。高速增长繁荣现象,掩盖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问题。然而一旦高速发展不能够再持续时,其间深层次质量危机问题就爆发了。

解决这些问题,网络教育一方面要向传统高等教育学习,充分利用传统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又要积极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将教育的规律和高技术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前景:众人划桨开大船

与网络教育从高技术出发向高技术与教育规律相结合相反,传统教育正从拥有教育资源向高技术实现而变化,但二者的终点却是共同的。宏观上,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合二为一;微观上教育规律与网络技术将达到有机统一。教育模式的发展将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到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并行,再到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统一,体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运行轨迹。而在最后一个阶段,教育规律通过网络技术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前,网络教育方兴未艾,但已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网络教育相对传统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能够极好地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它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整体教育的运作过程,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最终会在生活、资金、技术和适合时代发展方面对传统教育事业冲击。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冲击,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化。目前很多大学都开通了校园网,将传统的课堂与网络形式结合起来是必然之举,而这种利用优厚的教育资源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的方式,能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因此,一方面传统大学会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方面靠拢,另一方面网络大学又强力网罗和培训教育科研、教学方面的人才,下力研究网络教育的规律,最终的结果就会走向网络大学与传统大学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

——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开展试点的网络大学,首先要解决好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网络教学要与校内的传统教育相融合,建立起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同时,网络教学还要与卫星电视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等传统远程教育相结合,特别要解决好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这一要求为这种统一奠定了政策基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E·莱文撰文认为,由于网络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将发生九个变化:①高等教育的提供者越来越多,并将更加多样化。②正在形成“围墙大学”、“点击大学”(网络大学或叫虚拟大学)和“围墙与点击大学”三种基本类型的学院和大学。③高等教育正在变得更加个性化,教育日程将由学生而不是大学来设定。④高等教育焦点是从教到学的转变。⑤高等教育的传统功能研究、服务、营利可能被分离。⑥大学教学人员将变得越来越不依赖于学院和大学。⑦学位的重要性将降低。⑧每人将有一份教育证明书。⑨花在学生身上的费用将比花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更多。

上一篇:水务ppp项目解决方案下一篇:廉洁从政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