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2024-07-28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精选8篇)

1.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篇一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

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2.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篇二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这是高校发展不能偏离的方向和职能。这三者的统一和发展, 必须建立在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这块基石上, “基石”的结构、特征、质量、个性, 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 法、文、理、工兼有的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这所高校里唯一的综合类院系, 必须充分注意到学院的特殊身份, 即“不同于一般的工科院校的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不同于我校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因此, 学院领导从学院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 在经过很长时间论证后, 提出“充分发挥我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 同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扩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省内高校中的影响力”。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 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职业化日趋明显, 市场需求主导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和高校新一轮专业调整的新格局, 以及招生就业的新问题,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困难和压力面前,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增强忧患意识, 全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大胆实践探索, 确定了“突显学科专业特色、强化IT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在提高该院人才培养质量上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二、准确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 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 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有良好的声誉的专业。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初全面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列为一个重点项目, 致力于“从国家层面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 仅仅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着力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要求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 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坚持“突显学科专业特色、强化IT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原则, 积极打造特色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改示范专业及省级特色专业。

三、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 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教育部及学校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探索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 引领可持续发挥特色优势的专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将特色专业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为保证特色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引领作用, 学院对特色专业在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 使其成为学院的品牌专业, 同时带动全院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 学院以打造特色专业为平台, 加大投入, 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和博士为带头人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特色专业教学队伍, 建立了八个教学团队、一个“信息科学研究所”、八个实验室、三门省级精品课程。

1. 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的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 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 更新传统专业教学观念, 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2.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具备一支稳定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所以, 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 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 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力度, 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会议等, 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充分发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鼓励他们投身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开发教学资源, 不断提高水平。同时, 学院也着力解决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基层组织不够健全、教师“单兵作战“等问题, 努力构建以课程组或学科小组等组织形式为基础、梯队结构较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高的教学团队。如“信息资源管理”、“经济信息分析预测”、“信息系统开发”等教学团队。

3. 扩充教学设施设备, 充实图书资料。

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 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虽然学校及学院经费紧张, 但仍然重视设备的投入, 在经费投入过程中坚持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投入力度向特色专业倾斜, 在投入方式上实行滚动式投入。截止到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经济学类、管理类、信息类、计算机类图书6000余册, 专业期刊120余种, 专业光盘20余种、200多张;建有八个实验室, 如“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

4. 建设特色精品课程, 撰写高水平教材。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特色专业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借助国家和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 建设了一批具有本校特色先进适用的精品课程, 如《管理信息系统》、《计量经济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 并在优化课程机构、重组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 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 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自编教材均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 如《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经济学》、《信息资源管理概论》、《信息检索纲要》、《信息科学概论》、《信息咨询》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系列教材。

5.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部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高[2005]1号) 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义, 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深化实验室建设的内涵,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 大力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的控制, 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不断开发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模块性、挑战性的实训课题。实训项目立足于自主开发, 并及时总结、不断创新,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

学校应进一步巩固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单位,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 进一步加强与大塘陈村电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安徽润华生态林业有限公司、上海申石软件有限公司、安徽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企业校企合作关系;还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企业, 与社会、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基地, 深化、延伸合作内涵。学校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 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合作,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充分利用合作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场地和研究院所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为师生提供科研、技术开发, 以及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条件, 积极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能不能科学发展, 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 直接关系到学校事业兴衰成败。在这一背景下, 2008年至今,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科专业, 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学院应当怎样培养人, 学院的教学方案如何订制”为主题, 先后组织学院老师、学生召开了多次人才培养工作会, 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建言献策。全院广大师生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地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改革思路、创新举措和建设意见, 为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在人才培养上, 找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四、小结

没有特色的学校, 肯定不是一个好学校;没有特色的学校, 也不是一个有优势的学校。学科特色就在于学科优势, 优势就体现在特色上。学科自身的建设、学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科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等优势, 无不体现出学科的特色。强化体制机制特色。只有找出已有特色中有待发展的方面, 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 才能在强化办学特色方面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举措、新的办法。只有强化办学特色, 提升综合实力, 才能加快建设省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潮起海天阔, 扬帆正当时。通过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上的优势和不足, 更深入地了解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这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今后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期待着, 通过此次学习实践活动, 能够真正解决安徽财经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现在需要解决、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推进安徽财经大学在未来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陈伟, 张进城.“大审计”平台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1 (22) :110-112.

[2]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59-61.

[3]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19-20.

[4]王高飞, 徐飞.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正德学院学报, 2007, (2) :29-31.

[5]李祝平, 胡秀英.经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10, (5) :70-75.

3.强化工程能力 突出应用特色 篇三

摘要:陕西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构建了专业方向分流、课程模块分组,强化学科基础、强化专业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两分三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外实践”三个平台13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三个层次,形成了学科基础、计算机应用、机械基础、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八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能力;应用型;特色

根据陕西理工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有着几十年办学历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重点建设与系列化改革,注重教学理念创新,优化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培养质量。

一、更新办学理念优化培养方案

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注重更新办学理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我们一直关注语言、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特别关注自然科学中的思想、理论、方法对人的智能和创造力的塑造,更加重视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格。

2树立素质教育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力求全面准确阐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树立创新教育观。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的转变,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树立整体优化知识结构的教育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加强知识领域的综合化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我校所处的地域,我们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地处陕西南部和川、渝、甘、鄂毗邻交界地区,区域内有很多国防工业和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如陕西飞机制造公司、汉江机床有限公司、核工业部405厂、汉川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宝鸡国家级制造基地等。针对区域中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市场反馈信息,确立了“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此目标为定位,创立“两分三强”的模式(专业方向分流,课程模块分组;强化学科基础、强化专业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定了一条主线、两方并重、三个平台、四个方向、五种能力的培养方案(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学科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外实践三个平台;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电控制、汽车工程四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应用能力、交际能力)。

(1)工程应用主线。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机械制造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是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制造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工程应用这条主线。

(2)学科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本专业前三年打基础,铺垫知识,达到宽口径、厚基础,既可以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毕业后再学习、深造奠定基础。第四年学习某个专业方向。

(3)三个平台。基础课程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具技术、经济管理、思想教育、工程技术基础6个模块;专业课程包含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实践训练3个模块;课外实践包含实践训练、科技与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各类竞赛4个模块。

(4)四个方向。本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划分为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电控制、汽车工程四个专业方向。

(5)毕业生应具备五种能力。①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②专业能力是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⑨发展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等。④应用能力是指依托现有知识,构建新思想、新方法、产生新成果的应用能力。⑤交际能力是指为人处世、沟通、合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深化建设内涵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要素,是培养模式的硬件和实体部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群”网络型课程新体系,充分体现了“普通教育一专业教育一创造教育一个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在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深化课程建设内涵:

1以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为引领,通过“模块化、分级建设”,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将机械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基础课程分别组成“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和“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测控基础系列课程”4个课程群,构建了“机械设计方向”、“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汽车方向”4个专业方向课程群。

2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调整、合并、重组一些课程;增设了一些拓宽专业口径、体现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课程;取消了课程中的部分常规实验,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课。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与开发多媒体课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加强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开放性实验尝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丰富实践内容强化实训技能

1建立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八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就是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三个层次”是指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八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计算机应用、机械基础、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课外实践”。

2整合课实验为实验课,进行实验室整合,优化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18个,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和培训基本专业技能提供良好环境。

3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一一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加强实习与工程实际结合、与生产实际结合。校外与“汉江机床有限公司”、“汉川机床有限公司”“汉江工具有限公司”、“陕西飞机制造(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公司”、“重庆嘉陵集团公司”、“重庆长安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生产实习基地,保证了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

4成立机械CAD中心,并与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建立“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与北京艾克斯特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建立“Pro/Engineer软件特约培训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CAXA教育培训中心”等。近三年先后有1500多人参加了不同三维CAD软件的培训,98%以上的学生获得了培训认证证书。

5通过对毕业设计内容、题型和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地调研和大胆的创新,严把毕业设计选题、答辩关,采取校内外结合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健全规章制度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学质量突显办学特色

通过不懈的努力,本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应用型机械人才质量得到提高,用人单位称赞本专业的学生质量好,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毕业生就业率历年都保持在95%以上,2006年97%,2007年98.02%,2008年98.72%。招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实现了稳步提高,与专业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2主干课程“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被评为陕西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图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数控技术”、“液压传动”等建设成为校级品牌课程。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屡创佳绩,近年来科研立项153项,获省级奖励15项,校级奖励58项。产学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多项设计与研制被厂家使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篇四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

一、办学特色

1.因建筑而生,倚建筑业而流长。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成立以建筑和工程为办学定位。学院把各种优良的办学资源聚拢而来,把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建筑和各种工程中。建筑业是学院的聚焦点,“工程”是学院的辐射源,由此铸就了学院依托建筑行业办专业,依托专业聚人才,依托人才兴事业的良好格局。

2.项目驱动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在本专业教学中,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和生产于一体的测绘工作队,通过承接各种工程项目中的部分测量任务,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实施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二、办学亮点

1.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

教学团队拥有博士1名,硕士9名,客座高级工程师10名,建立了一支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拥有设备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院为本专业的发展建立了包括建材检测实训室、工程施工实训室、土工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工程制图与识图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总投资600余万元,各类设备800余台套;并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监理有限公司、渭南市政工程处、陕西省招标有限公司、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等30多家单位长期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28个。

三、办学成就

1.向社会输送了合格、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测量和监理方面的专业型技能人才,得到了广大用人企业的好评和赞许。

2.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5.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篇五

突出教育特色

——仁怀市实验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色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校自2003年建校开班以来,确立“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办学目标,着力打造“品牌”工程,并把它作为创办教育特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精心挖掘学生潜能,通过四年的实践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着力打造 “五名一语工程”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用环境感染人,用环境教育人,用环境影响人,学校创办了“心语”广播站,充分利用和发挥“心语”广播站的宣传教育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育人环境的打造。广播站以 “五名一语”(名歌、名曲、名诗文、名影视、名人传记和师生心语)为主要内容,“名歌、名曲”介绍歌、曲的作者、年代、写作手法、特色、风格等,让师生反复听记欣赏,增长师生知识,提高师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让全体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名诗文”对名诗名散文作者、年代、写作手法、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内容通过电子显示屏向师生做详细的播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爱戴诗人、作家的优良品德。“名人传记”对古今名人、英雄人物生平、重要事迹进行介绍,让学生对古今名人、英雄有所了解,让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名人看齐,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名影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各班观看著名的电影、电视片子、科学技术片等,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少年儿童,培养他们勇敢、坚强、善良、细心、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师生心语”广播站设有信箱,搜集来自师生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心声和好人好事等,通过广播站播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心语”广播站先后对《我的祖国》、《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红星歌》、《高山流水》、《学习雷锋好榜样》等100多乐曲进行播放欣赏;对《回乡 偶书》、《沁园春 雪》等200多首诗文进行诵读;对杨靖宇、岳飞、焦裕禄和十大元帅等历史名人进行了广播和介绍;组织学生观看了《雷锋》、《小兵张嘎》、安全教育纪录片、教育影片等若干场,每年班级观看率达200%。通过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我校的“五名一语”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和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学校打造艺术工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辟第二课堂,开发校本课程,进一步打造艺术特色。

1、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展示的舞台,我校自2004年9月开始,启动了学校选修课程,先后开设了朗诵与演讲、阅读与写作、手工制作、绘画、合唱、舞蹈、节目主持、小记者、钢琴、古筝、电子琴、笛子、葫芦丝、桑巴、腰鼓、小号、鼓乐、武术、健美操、足球、篮球、乒乓球、电脑、等20多门选修课程,给学生一个培养兴趣和展示才华的舞台。选修课程纳入课程管理,要求辅导教师认真拟写辅导计划,提前撰写讲稿,在每周星期一、二下午放学后按时组织学生进行辅导,教务处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选修班学生在学校常规性的庆祝、比赛活动中要有节目和作品参加,在期末结束时,根据学校检查记载和教师工作开展、材料上交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辅导经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环境和条件。选修课程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辅导,让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免费培训,实现了广泛参与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选修课对学生的辅导和培训,各选修班学生特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部分选修班的学生整体素质已达到一定水平,并经常参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的各种演出、表演、比赛,学校“心语合唱团”在仁怀市2011年遵义市、仁怀市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上演出,参加2011年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佳团队表演奖;声乐选修班学生在参加贵州省的第四、五届贵青杯艺术大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在仁怀市的第一、二、三届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节上获得骄人成绩;舞蹈、乒乓 球、田径、美术、书法、摄影摄像选修班学生在在遵义市、仁怀市的各种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鼓乐和小号选修班学生在遵义市第五届中学生“超一集团杯”田径运动会开幕和闭幕式上表演;舞蹈选修班歌舞节目《大型古诗词表演》在2009年全国和谐德育年会上演出,舞蹈《爱我中华》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酒都品牌文化节上演出等。

2、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已成功编制成了《仁怀市实验小学学生经典阅读集锦》校本教材,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诗词、典故、语汇等编制成册,发放到各个班级,让学生充分利用每日晨读,课前诵读,课外阅读,广播欣赏等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期末开展全校性的师生诵读比赛,不断激励学生诵读积极性,提高师生的阅读水平。

3、为挖掘和拓展德育的渠道,增强德育的效果,学校在校园围墙上制作“文化教育长廊”,长廊涵盖了“奥运精神”“长征精神”“文明礼仪”“思想教育”等十多个主题,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三、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节”为载体,充分张扬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忽视艺术教育活动的教育,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实验小学在建校初就把“艺术”确定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工程,始终突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中的作用,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两年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节”,着力打造“艺术”特色工程,每年一届“体育节”,着力打造“体育”特色工程。每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节”,学校都精心组织和安排,为了搞好活动,学校在每年开学初就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制定活动方案,提早安排了相关的工作,在整个活动中各部门通力合作,使每次都活动圆满成功。特别是每两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全校师生通过两个多月的准备,每届都编排了120个以上的表演类节目,创作了500件以上艺术作品。展演阶段,学校按年级组展演、学 校分类别决赛、全校汇演三个阶段广泛深入开展活动。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人人参与、张扬个性、享受成功”是实验小学艺术节追求的价值。

实验小学还以仁怀市中小学生合唱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小学生科技节等活动为契机,开展摄影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手抄报、戏剧小品等比赛,使学生在淳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逐步领略较深层次的德育教育。另外还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创造性的主题教育,举办了班班有歌声、书画、主题演讲、主题板报等多种比赛。这些活动的大力开展,培养了学生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给艺术教育注入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形成了品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德艺双馨的良好局面。

四、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大力实施 “主题月”“主题周”工作模式,坚持一月一主题,即每月一个教育大主题,每周一个教育小主题,学校把《守则》、《规范》、学生礼仪、安全卫生、行为习惯、品德修养、环境保护等内容分解到各个主题教育中,既具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使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形成系统性。为提高教育效果,少先队将每月、每周的教育主题和教育形式印发各班,通过主题班会、学生集会、实践活动、评比表彰等形式予以落实。近几年来,实验小学开展了“爱国主义”、“感恩”、“惜生命传美德”、“学雷锋树新风”、“祖国好家乡美”等为内容的系列主题教育,彰显了德育的计划性、连续性、实效性。同时,强化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德育渗透教育,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结合学月德育主题,认真挖掘蕴藏的德育因素,努力寻找德育的突破点,做到有机渗透,使德育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虽然岗位不同,分工有异,但都能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个个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德育能手的育人氛围。

五、进一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探索艺术特色工程和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 在学校现有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以茅台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依托,开设地方校本课程,让学生走入社区、走入茅台、重走长征路,让他们认识长征、探究长征、宣传长征、创新长征、发展长征,使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使学校教育真正与长征历史文化、地方酒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好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敬老院、茅台酒文化街、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社区和生活小区等资源,为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创设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六、取得的成绩 1、2005年5月,“多彩贵州•唱响酒都”歌唱大赛获仁怀教育赛区组织奖; 2、2005年5月,获“仁怀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 3、2005年12月,荣获“中枢城区乒乓球比赛组织奖”; 4、2006年5月,荣获“中枢城区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展组织奖”; 5、2006年6月,获“仁怀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总分第六名”; 6、2006年9月,荣获“仁怀市德育课题实验先进集体”; 7、2006年9月,荣获“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实验先进实验学校”; 8、2007年4月,获“仁怀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9、2007年5月,荣获“仁怀市‘创建文明城市、亮丽酒都仁怀’全市中小学生‘整脏治乱’征文组织奖”; 10、2007年10月,荣获2007年度“红领巾迎奥运”遵义市“优秀少先队主题队会”; 11、2008年3月,荣获“仁怀市‘班班有歌声’活动组织奖”; 12、2008年5月,获“仁怀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第一名”; 13、2008年11月,获“仁怀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二名”; 14、2008年11月,获“仁怀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 15、2009年4月,获“仁怀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二名”; 16、2009年5月,获“仁怀市第三套全国中小学广播体操比赛第二名”; 17、2009年5月,获“仁怀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18、2009年5月,获“仁怀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 19、2009年11月,获“仁怀市‘新华杯’第二届中小学生合唱节暨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小学组第一名”; 20、2010年7月,在 “仁怀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决赛中实验小学有7个作品分别获金、银、铜奖; 21、2010年7月,获“仁怀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组织奖”; 22、2010年7月“实验小学合唱团”在“仁怀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表演; 23、2010年9月“实验小学合唱团”在仁怀市2010年教师节庆祝活动上演出;

26、2010年9月,实验小学被国家教育部关工委授予“‘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示范学校”; 24、2010年11月,获“仁怀市2010年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25、2010年10月学校鼓号队在遵义市第五届中学生“超一集团杯”田径运动会开幕和闭幕式上表演; 26、2010年12月“心语合唱团”在2010年“仁怀市‘盐津情’庆元旦晚会”上演出; 27、2011年2月“心语合唱团”参加“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最佳团队表演奖; 28、2011年2月实验小学获“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优秀组织奖; 29、2011年2月实验小学学生王涯甜参加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银奖; 30、2011年2月实验小学学生赵毅参加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银奖; 31、2011年2月实验小学学生王涯甜和赵佳丽组合参加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银奖; 32、2011年2月实验小学学生高子若参加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银奖; 33、2011年2月实验小学学生张棨航参加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铜奖; 34、2011年2月实验小学学生张文真参加贵州省第四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铜奖; 35、2011年5月7日学校鼓号队在仁怀市首届中小学生车模航模大赛开幕式上表演; 36、2011年5月24日,川黔渝毗邻县市区政协工作协作会第三届第四次会议在我市召开,“实验小学心语合唱团”在闭幕晚会上演出; 37、2011年6月25日,“实验小学心语合唱团”在贵州省“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红歌唱响校园”暨“红色经典诗文朗诵”即仁怀市中小学第三届合唱节上获特别奖。38、2011年9月,“心语合唱团”在遵义市庆祝第27个教师节上演出。39、2011年9月,“心语合唱团”在仁怀市市庆祝第27个教师节上演出。40、2012年1月,“心语合唱团”在仁怀市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41、2012年1月实验小学学生张文真参加贵州省第五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金奖; 42、2012年1月实验小学学生陈雨萧参加贵州省第五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铜奖; 43、2012年1月实验小学学生高子若参加贵州省第五届“贵青杯”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声乐组铜奖; 44、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张文真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独唱《摆呀摆》获声乐类金奖; 45、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张文真、陈雨萧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重唱《可可西里》获声乐类金奖; 46、2012年5月实验小学“心语合唱团”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声乐类铜奖; 47、2012年5月实验小学舞蹈《苗岭欢歌》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舞蹈类铜奖; 48、2012年5月实验小学舞蹈《猫鼠之夜》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舞蹈类铜奖; 49、2012年5月实验小学课本剧《守株待兔》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校园剧类铜奖; 50、2012年5月实验小学课本剧《红岩魂》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校园剧类铜奖; 51、2012年5月实验小学在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中获小学组团体第一名。52、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穆玉聪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摄影类一等奖; 53、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郭子艺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摄影类二等奖; 54、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郭潇萍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摄影类二等奖; 55、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陈密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摄影类三等奖; 56、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赵毅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美术类一等奖; 57、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陈雨薰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美术类二等奖; 58、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王静宜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 术节”大赛获美术类三等奖; 59、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罗雨菲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美术类优秀奖; 60、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葛歆莹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书法类二等奖; 61、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葛歆莹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书法类二、三等奖; 62、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李栩雅参加第三届仁怀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大赛获书法类三等奖; 63、2012年5月实验小学学生陈江宇参加仁怀市中小学“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中获三等奖; 64、2012年6月,获“仁怀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五名”;

6.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篇六

做好有特色的建筑业共青团工作,是发展新一代建筑行业党政工作的先决条件,对发展党政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团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筑业整体方针目标,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指针,以“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青年建功工程、青年成才工程、青年文化工程,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益型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健发展做出新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广大团员青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筑青年在行动”为主题,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建言献策、青年节约示范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自觉投身到建筑科学发展的工作实践中;要适时组织企业发展形势报告会、新毕业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员工企业文化培训等活动,引导青年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与企业的发展愿景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青年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塑造“爱岗敬业,学习进步,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追求卓越”的青年团队精神;要通过座谈、演讲、征文等形式让团员青年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教育,逐步引导团员青年培养情操、塑造品格,全面推进企业青年文化建设。

二、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培育青年文化认同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抓住纪念建团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等重大契机,进一步深化“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等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凝聚青年。

加强对青年的分类引导,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按照《思想引导大纲》的要求,分领域、有重点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以一线青年技术管理干部为重点群体,以文化活动和人文关怀为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引导服务工作。开展青年员工思想状况专题调研,切实了解青年的思想和工作状态,倾听青年的诉求,为开展有针 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借鉴。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扶困助学、公益扶持等活动,持续推进青年文明号与当地共建活动,引导青年理解社会责任和公民担当。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建筑团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强化青年业务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建筑团员的整体素质。继续深入开展“师教徒”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岗位成才、争当能手,并适时开展“优秀师徒”总结活动,促进青年苦练技能,调动师徒积极性。培养优秀建筑青年典范,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建筑团组织要通过开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青年业务标兵”、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活动,树立一批立足岗位、建功成才的优秀青年典范,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两级团组织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统筹好团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协调各个方面的工作,为不同青年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对于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及时进行跟踪了解,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青年职工间的工作和感情交流,鼓励他们爱岗敬业,多做贡献。

四、完善建筑行业团内运行机制

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方针,将团建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中,开展五四红旗团支部创建活动,建立比较规范的工作和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基础台帐检查、定期督查、年终考核评比等形式,对各基层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树立团组织间的竞争意识,激发内在工作活力,推动基层组织全面活跃。个别单位团组织不健全的单位一定要尽快健全完善起来,真正做到有团员青年的地方就要有团的组织,有团组织的地方就要有团的活动,不断扩大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

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团内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并制定改进方案,不断强化团干部的岗位意识、表率意识和务实意识。实施“团干部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举办团干部学习班、选送外出学习培训及以会代训等形式,努力提高基层团干部队伍团务工作水平,同时积极协助有关基层单位党组织配齐配强基层团干部。

强化团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团员青年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办主题团课、创建团员示范岗等活动教育形式,不断增强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积极做好团的“双推”工作,壮大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党组织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和优秀青年人才。

五、以建筑业为载体,大力推进共青团体活动

深入开展建筑行业共青团内部活动,强化青年职业文明教育。完善考评、监督、管理和领导机制,进一步深化“建筑优秀青年”创建工作。丰富“建筑优秀青年”创建工作内涵,创新“建筑优秀青年”创建工作思路和方法,发挥“建筑优秀青年”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等方面对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促进作用。继续抓好“建筑优秀青年”的创建、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动态考核机制,采用

抽查和不定期检查的形式,加强对青年文明号日常规范管理。以“青年文明号”命名、表彰、授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创建活动的经验交流,扩大影响,推动“建筑优秀青年”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

7.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篇七

一、找准专业定位, 确定办学特色

在充分的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依托学院的商科环境, 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确定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 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具有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能在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计、教学科研、市场开拓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而且是商科院校, 我们的办学特色应体现在商科特色和工程实践能力强两方面。

二、通过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商科特色

我院是一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商学院, 商业气息比较浓。我们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精明、自强。要突出学生的商科特色, 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 经管类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参与经济管理类学术讲座, 选修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重要基础课程, 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等等;辅修经济管理类专业, 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 初步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形成初步的经济管理意识。 (2) 商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通过开展暑期社会调查、电子元器件的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活动, 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 (3) 开展具有商科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友精英人物访谈、暑期“三下乡”、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竞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商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商科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法有: (1) 加强实验课程教学。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将实验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和科技创新层。明确培养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各种主题研讨活动, 统一思想, 明确努力方向。规范和推进双性实验的开设。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 制订了《双性实验开设管理办法》。对双性实验的开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出了具体规定。突出实验内容的创新性, 80%以上的实验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 实验内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综合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和探索空间。 (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毕业设计总结研讨会。总结好的做法, 分析存在的不足, 研讨解决的办法, 从而有效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毕业设计选题都必须经过专家小组严格审查, 并要求提交毕业设计任务书。通过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理论设计文档和实物安装调试情况的检查, 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控, 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相关企业、工厂的资源, 让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行和毕业设计。 (3)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选实验时间、实验内容, 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 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学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随时进入实验室学习,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真正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基地。当然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 为完成开放实验教学任务提供保证。 (4) 建设电子技术培训基地。建立电子设计实训基地, 有场地、有设备、有器材, 学生能集中时间进行一些工程项目的训练,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开发创新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电子设计竞赛、程序大赛等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检验自身能力的大平台,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及竞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 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在湖南省首届程序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并获团体总分第二名;2007年,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1项, 省一等奖1项, 省三等奖1项。我院毕业生适应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届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05届99.26%, 2006届99.47%, 2007届99.23%, 且就业层次比较高,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本行业的一些著名大公司。

摘要:结合我院实际, 本文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办学特色, 探索了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商科特色,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办学特色,商科特色,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3]李桂梅.商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第二类特色专业研究.科技信息, 2007 (33) .

[4]罗桂娥, 等.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 26 (6) .

[5]李衍达.关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 .

8.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环境工程;特色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3-0055-03

0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多源于给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工程涉及的学科和领域愈加广泛,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及技术科学的交叉型综合性学科。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解决所需的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遍地开花,己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对如何开展环境本科特色教学,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1

突出专业特色,积极推进学生就业

中国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形成规模,90年代后期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截至2004年全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点近250个,环境工程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搞好专业特色建设,积极推进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工作,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环境技术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

从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是乐观的。首先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防治领域的扩大,势必增加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政府环保部门加大了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吸纳,许多县市级的环保部门皆有意接受硕士或博士的意愿。再其次,污染较严重的国有中小企业,如造纸、化工和制药等行业,皆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大需求。此外,一些高利润行业,如医药、食品等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整治环境问题,希望纳入懂环保的技术人员。再者,近年来以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等为主业的公司大量涌现,截至2000年底全国环保企事业单位共计10000多家,年产值400多亿元。若按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就业人员比例计算,我国需要环保人员1000多万,这为环境工程本科生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但从近5年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分析看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应届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到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位。应届本科生就业难,不仅受区域经济发展客观形势所限,也不仅受毕业生择业观念所困,其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学科建设中,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以工程建设为突破,将教学、人才培养、科研与工程建设有机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其始建于学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因而在专业教学中注重了同机械专业的渗透与融合,通过对机械制图、公差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环保设备设计方面的能力突出。同时,专业强化CAD课程教学,为此,单独设置了《cAD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制图能力。因此燕山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在环保设备的研发方向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依托燕山大学优势学科搭建的教学和科研平台,环境工程还融合了材料工程、电气自动化、以及化学化工学科建设的成果,在环境功能材料、智能化控制和环境化工方面加强了学科特色建设,并将交叉学科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拓展了其专业视野,提升了其专业综合实力,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2注重积累和探索,推进课堂教学革新

环境工程属于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社会越来越倾向于接收能够兼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承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能力,善于综合运用专业和交叉学科知识,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无疑对环境工程学科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注重知识讲解的应试教育和机械灌输教学模式己不再适应当前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客观上要求环境学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应大胆革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2.1优化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修订教学计划时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重基础、宽口径、回归工程”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监管,课堂教学力争做到“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开设了实践性创新课程,如将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和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学时分别增加了12学时、16学时和12学时,将生产实习细划分为水污染治理生产实习、大气污染治理生产实习和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实习,同时还增加了一周综合创新实验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纳入教学,并根据科研进展进行适时调整。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

2.2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工程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同时,尝试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渗透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将教师科研思路和研究生培养成果与授课知识点有效衔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2.3革新考试理念,注重学生能力检验

考试是目前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常常成为制约教学方法改革的瓶颈。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偏工程、重应

用的特点,为此专业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核,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对于设计计算等部分则采用开卷的方式,将重点放在应用上,学生只要掌握设计思路、借助于手册和参考资料即能进行设计计算,突出实际应用,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学科前沿内容,多采用提交课程报告,力图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在专业教学考试管理中,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等专业必修课程采用闭卷考试,专业选修课则考虑采用开卷考虑,综合创新课程则采用提交课程报告,该考核方式效果好,很受学生欢迎。

2.4依据课程特点,适时采用代化教学手段

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合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依据课程特点,适时推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以基础理论为主的课程如《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力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不推荐多媒体教学;而对于介绍设备构造和应用的课程,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泵与风机》建议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对于与专业前沿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另外,专业还有针对性选择了一些录像资料,在课前、课间或课后放映,这部分内容不作硬性要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专业知识、拓展其专业视野,学生可依据兴趣,有选择性地自行安排观看。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1积极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进行实验方式改革,把原来由教师下达实验方案的方式,改为由教师下达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的审核,经反复修改后学生再分组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老师起指导和解疑作用,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思考,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整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提炼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将部分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突出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综合实验的开设,使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活动也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好方法。学生吕晗申请的“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资助,该课题将化学需氧量、生化需要量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指标的监测与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有机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确定水质监测和评价方法,构建实验系统,利用实验室现有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研究。本实验集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于一体,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建立测试系统,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还要尝试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较佳的处理措施。通过这次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综合,实验技能得到提高,掌握了从事科技创新和工程设计的理念。该课题己顺利结题,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

3.2精选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环境实习基地建设对专业教学、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皆有积极推进作用,依据学科特点,兼顾考虑学生就业,专业以实习地点精心选择为重点。虽然费用相对较高,但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经过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确定了鞍山钢铁基团为专业实习基地,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能源有效利用、企业清洁化生产作为生产实习的重要内容。为保障实习质量和实习过程的有序开展,专业每年都提前将实习计划及实习大纲送至鞍钢集团,并派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沟通,落实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安排学生食宿。在进入实习点之前,确保实习厂已经为专业实习做了周密的日程安排及人员保障,切实保障整个实习过程顺畅有序。同时,注重与实习单位沟通,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实习单位的工艺和生产过程,邀请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同实习单位负责人员协商,有计划调整实习内容,使学生明确了大工业生产环节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联系。

另外,考虑到学生就业,在认知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专业还允许部分同学单独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到有意向接收的公司及与相关的环保部门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增大其就业机会。为确保学生能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专业对这部分学生加强管理,制定了单独实习和毕业设计规定,不仅对教学内容做了要求,下达教学任务书,还要求学生要有申请和接收单位的接收证明,以及接收单位对学生实习和毕设期间的鉴定,同时专业和实习单位分别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3.3加强校内实验基地建设,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基地的建设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目前,燕山大学已在新校区建成曰处理能力为1500m3和2500m3的2个生活污水处理站,在建设过程中专业部分学生参与了工程建设安装和现场监管,还有部分学生承担了调试和试运行期间的水质监测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学院的要求下,经专业教师和实训基地负责老师的指导,参与了化工分离设备的运行调试,明确了分离过程各个环节,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4科研课题纳入实践教学,发挥研究生的助教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专业实验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不能及时更新,培养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断探索实验方法和更新实验内容,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将科研课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将研究生课题提炼为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发挥研究生助学、助教的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本科生培养的教学环节。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积极推进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3.5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管理

毕业设计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总结多年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上,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将毕业设计考核过程分为开题报告考核(1~4周)、中期进度考核(5~10周)和结题答辩考核(11~17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三人以上的考核组,三阶段考核成绩总和为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开题报告考核(满分20分),考核内容包括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方案设计、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和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中期进度考核(满分20分),考核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进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答辩考核(满分60分),考核内容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论文或说明书及译文的质量,讲解及回答问题情况。通过这样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4结束语

上一篇:经典—采购人员个人简历下一篇:4个小县城创业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