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2024-06-10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精选9篇)

1.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一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目前,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人们错误地使用了公允价值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替罪羊,其目的是试图转移重点,真正的根本因素是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市场缺乏监管、规范。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对全球市场承受当前的混乱局面并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的经济紊乱至关重要,对会计计量方法横加指责的方式无益于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再如,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改变会计准则,比如停止使用公允

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

(二)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了它自身的缺点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好的准则,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熨平波峰的作用。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规定,企业应该对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最佳代表是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他们的确看到了会计准则公允计价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正和公开”的缺失使得市场的定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使得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但比最先预估数据,甚至可能是比实际损失更为巨大的账面损失。由于企业实施了以市场定价的公允价值记账的方法,必须定期根据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确定自已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导致该企业自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爆出巨额的资产减值,而资产减值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徐蕴颉,2008)。在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资金流动性较弱的环境里,资产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赵鹏飞,2008)。从信息观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仍是相对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

和财富变动的信息(黄学敏,2004)。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1.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2.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而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3.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己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

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

2.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二

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具有活跃的、充分的交易市场, 交易双方本着自愿的态度, 双方交易的价格必须公平和交易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即交易价格必须公开、透明。因此, 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要求必须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但是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无疑与公允价值有效应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提供完善的平台。

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 双方的交易价格必须公平, 这样就要求交易双方首先都必须了解交易市场情况, 在理性消费者的假设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事实上,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应用首先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发展中, 处于初级阶段, 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环境还不够健全, 目前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交易市场仍然并不活跃, 市场交易中尚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 甚至有些行业的买卖仍然存在并非完全自愿的情况。对企业而言, 找到一个较真实、公允的市场价格很困难, 即便能找到这样的价格, 但是它也未能完全反映商品的公允价值。

除此之外, 田瑶等认为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还要求具备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的支撑, 而这些在中国的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得以实现。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 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应用公允价值的要求。

二、会计准则体系及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公允价值使用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充分的理论依据, 同时又要求有系统操作规则的会计准则体系。缺乏明确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标准, 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很容易出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滥用现象。而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不同的交易项目, 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不同,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现象, 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李端生, 2010) 。

会计准则的正确运用, 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但是我国过去制定的一些涉及财务会计内容的法律制度已过时, 而现阶段实施会计准则又不能脱离这些法律条款的约束, 这样使得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执行 (赵俊平, 2008) 。

正是会计准则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才给企业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明显, 由此导致操作利润现象的出现

良好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推行公允价值, 防范人为操纵利润现象, 减少企业日常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而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缺陷。就上市公司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 企业中国有股的所有者长期不存在, 导致企业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价工具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被决策者扭曲, 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色。二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司中的利益和地位不同, 他们对公司发展的预期有所差异, 这样“同床异梦”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不能很好的实施。

由此可见, 在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背景下, 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 可能更容易成为人为操纵利润和妄图谋取私利的手段, 甚至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推手。

四、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差

众所周知, 公允价值的准确合理确定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会影响它的确定。公允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从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制约。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及职业道德水平便成为能否正确认定公允价值并合理计量的重要因素。然而, 就我国目前会计队伍的情况来看,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还比较差, 因此公允价值的准确鉴定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会计从业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偏低, 公允价值的应用软件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二是会计从业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整体都不高, 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道德基础不够牢固。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 主要原因是我国延续国外的研究, 没有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我认为除了以上各方面的基本问题外,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时还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操作。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现代企业中存在多种资产, 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因此很难辨认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在非活跃市场经济情况下, 资产的交易价格很难取得, 因此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会加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或找相似资产近期的交易价格取近似值的办法来解决, 而这样就会导致得到的公允价值不准确。另一方面, 在现值技术的运用过程中, 由于交易双方期望报酬率的不同, 从而导致双方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不同, 因此公允价值在具体技术操作层面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二是公允价值可靠性存在问题。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因市场环境的变化,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另外, 企业中关联方交易情况的存在也会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 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财政出版社, 2006.

[2]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 2005 (22) .

[4]李端生.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五大困难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0 (08) .

[5]郭凤林.公允价值会计探讨[J].科技资讯, 2006年 (02) .

[6]田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年 (09) .

3.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共和思想;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35-02

一、国内研究

(一)中国共和传统中的共治。

当代中国学者对中国共和传统的探究主要以储建国、丛日云以及刘海涛等学者为显著,他们分别从周公与召公共治时期的“天下为公,人人共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和内涵进行研究,提出“非对称协商”是中国的一种共和传统。

储建国通过对共治时期的“共和”进行研究,论述“天下为公,人人共有”的中国古代共和传统,具体体现为公益指向、理性对抗及寻求共识,但却存在主体不平等的特征。基于主体的不平等这一中国传统现实,构建非对称协商理论,即在协商过程中,无论是强势一方还是弱势一方,都要围绕公道提出各自的利益主张和理由,由此形成话语讨论的公共空间,使得弱势一方拥有反制的手段,迫使强势一方不能随心所欲的忽视弱势一方的利益诉求。①丛日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来探究中国的共和内涵。刘海涛则以共和的视角来审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共和思想,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所蕴含的共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议行合一与“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

虽然中国古代的共治“共和”时间短暂,但是却为后人提供了政治协商的典范即“非对称协商”,而且这种协商范式对于当代中国共和制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如果从现代共和制的两种进路研究来看待中国的共和制,中国的共和更多的是属于民主共和,并且存在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的现实,这种政治现实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并时刻予以警惕。

(二)转型时期的共和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正处于政治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复杂多变的时期,以李强、孔繁斌及刘军宁等学者为主,纷纷以共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政治转型期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理论见解,如重构混合与均衡、多中心场域及立宪共和等。

李强基于对西方共和主义传统的分析对中国的政治转型提出相关理论主张,如关注混合与均衡问题,即领导、精英与大众的均衡;代际之间的均衡、传统与现实的均衡以及多种社会成分与民族之间的均衡,使之达到一种多种原则、多种利益成分、多种社会群体及社会力量和社会意志的混和与均衡③。孔繁斌从批判与诠释的角度来分析公共行政如何重构合作治理问题,提出治理结构应从共同体层次转向体制层次和操作层次,实现由中心——边缘模式向多中心模式的转变,重要的是通过对共和理论的阐释赋予多中心治理机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④。刘军宁认为当代中国政治转型既存在困难又存在机遇。困难在于中国缺乏保护共和与民主的宪政,机遇在于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所出现的相互交叠的信仰危机、合法性危机及认同危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为中国向宪政共和的过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⑤。

二、国外研究

(一)古典共和思想。

古典共和思想的价值充分体现于古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实践中,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西塞罗为代表,主要致力于公共利益的认可与公共美德的追求、权力的平衡发展以及对正义的认识与维护。

从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想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对善的追求。在《理想国》中,论述一位近乎完美的“哲学王”以追求正义为最高理想,并试图构建一种“至善”的理想城邦为目标。⑥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思想基础上,通过考察158个古希腊城邦的建制后,给政体下了明确的定义“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⑦。并认为理想的政体应是一种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混合政体,其中,中产阶级需居大多数并且以善德的中庸为行为生活方式。西塞罗从古罗马共和国的传统实践出发,认为“共和国属于人民大众所有,不是以任意的方式聚集形成的人的集合均是人民共同体,人民共同体是一个不仅居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而且首先居于共同的法律认识而联合形成的人的共同体”⑧。

古典共和思想意义深远,但从古罗马共和国的教训来看还有待修正与完善。如过分强调公共性,忽视个体性,就会导致过分公共利益来压抑个人利益的实现,容易削弱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此外,将公民美德视为公民爱国的标准,然而美德之心易被个人私欲所侵蚀,古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依赖公共美德实行的共和政体只能局限于国小民寡的地域,随着疆域的扩展,加上技术、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会逐渐蜕变为专制政体。

(二)现代共和思想。

以洛克、孟德斯鸠以及联邦党人为代表的现代共和主义者,在继承古典共和主义的基础上并在美国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实践中进一步思考与完善,主张权力的分权与制衡,重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保障,强调以法律规约权力并通过法治的建设弥补公民美德的不足。

洛克作为近现代自由思想的先驱,在他的整个论述中都极力为个人自由进行维护。他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述分权思想,来保障个人自由,认为人们成立国家的目的在于防止自身被侵害,因此,为了防止国家权力对人民产生必要的恶,就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进行分权。此外,提出“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⑨,同时指出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进一步地保障个人自由。孟德斯鸠继承洛克的分权学说,并赋予共和国更多的内涵。他以法的精神—理性为基础,赋予共和国平等的价值,因此为了维护平等,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主张以权力制约权力,否则“公民生命、自由必然要成为滥用权力的牺牲品”⑩。联邦党人在构建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发现党派问题即当多数党派通过滥用权力牺牲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来获取利益,如仅仅按照“野心对抗野心”的方式是难以解决这样的“共和病”,因此为了解决“共和病”,联邦党人希望通过赋予人的自治来解决这一弊端B11。在他们看来,较小的利益群体能够根据自治的原则组织起来,并且具有自主处理自身内部事务的能力,因此拥有利益共享的群体,能够组织起来,并且能够成为自主自治的权威主体,防止自身利益的侵害并且予以保护。

虽然现代共和主义的良善理念通过重新阐释权力的分配、重视个人自由的发展与保障、推行间接民主取代直接民主,使得共和国的实践突破了地域和人口的限制;但是在实践共和思想的过程中却产生了新威胁与问题,提出了警惕与教训。如由于极力推崇个人自由,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的保障,以及对公权力的过渡防范,使得公民个人的自我意识易形成膨胀,甚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代议制的实行,使得公民与议员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公民委托议员进行政治参与,一方面容易导致公民自身政治参与机会的相对减少,使得公民的公共意识日渐萎缩,公共美德相对缺乏;一方面使得议员成为政治精英并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产生欲望,在追逐自身及党派利益的过程中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三)当代共和思想。

当代共和思想是在针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弊病,以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思潮过度泛滥的政治思想现实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共和思想并赋予更多共和价值内涵的共和主义理论,形成了以阿伦特、麦金太尔和桑德尔为代表的“新雅典共和主义”和以佩迪特、斯金纳和维罗里为代表的“新罗马共和主义”。

以阿伦特为主要代表的“新雅典共和主义”,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政治生活的分析与研究并在其基础上,赋予共和主义新的价值,如公民身份、自由、民主、美德等要义,他们着重强调政治生活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强调的是一种公共善,即“政治参与在人类幸福观念中是一种本质性的内在善”。以佩迪特为主要代表的“新罗马共和主义”,他们将共和定义为“无支配的自由”,认为“自由必然要求支配的阙如,而不仅仅是干涉的阙如”B12,这种“无支配的自由”是一种即不同于“积极自由”的自主,又有别于“消极自由”的无干涉的自由,他们着重强调政治与法律对公民自由与权益的保护。

虽然“新古典共和主义”以两种不同流派的形式存在,但是都属于当代共和主义的范畴,都是对共和初衷的回归,都是对共和价值的重新阐述与理论深化和丰富,具体表现为重申公民身份与公民美德,探索个人自由和协商民主,这些传统与新价值重新阐述对于当代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四)共和的两种进路。

共和思想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以两种进路演进即民主共和与宪政共和。这种进路的分野始于西塞罗关于共和国的经典定义,“共和国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这种联合的首要原因主要不在人的软弱性,而在于人的某种天生的聚合性”,由此基于“法的一致”,为洛克、孟德斯鸠、康德发展为宪政共和;而基于“利益的共同”,为马基雅维利和卢梭发展为民主共和。

由洛克、孟德斯鸠、康德发展的宪政共和,强调依法治国而非以人治国,强调个人的保护,防止“天下为私”,是一种基于分权制衡理论,强调有限政府的共和国。由马基雅维利和卢梭发展的民主共和则强调“共和国乃人民之事业”,通过对公意的阐述,认为“公意支配个人是自己支配自己,个人服从公意也是自己服从自己”B13,主张对公共性的张扬,强调“天下为公”,是一种基于人民主权理论,强调公民美德的共和国。

宪政共和与民主共和虽是共和的两种不同进路,但是却都是以共和的价值为基点,以尊重自由为前提进行的自我发展。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共和理论进行发展,若按单一的侧面任其发展势必会使共和国的建设显现出其固有缺陷,如民主共和的色彩过于浓厚,过分强调公意,虽然主权在民拥有一定的保障,但其采取直接民主的方式就显得过于激进和不可行性。同样,如果过分推崇宪政共和,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就会使得公共利益缺乏安全保障机制,甚至会遭到损害,形成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因此,共和制下的社会,应是取二者之所长,避二者之所短,在致力于实现公意的同时也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三、结论

共和思想渊源流长,无论是从古希腊及古罗马的共和实践,还是近现代的共和国,都是以共和的内在价值作为政体构建的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演化的过程中强调的权力均衡与公民参与,这样既保障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又有效地保护了公共利益,其思想的内在价值对当代共和国的建设亦具有积极意义。

注释:

①储建国:“非对称协商:中国的一种共和传统”,《复旦政治学评论》[J],2008,(11)

②刘海涛:“‘我们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共和制理解”,载于刘海涛:《我们共和:中国学者的共和省思与制度探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③李强:“超越大众民主与权威主义——共和主义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载于刘海涛:《我们共和:中国学者的共和省思与制度探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④孔繁斌:“社会治理的多中心场域构建——基于共和主义的一项理论解释”,《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3)

⑤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载于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⑥[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0—91页

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8页

⑧[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7页

⑨[英]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6页

⑩[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5页

B11[美]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96—98页

B12[澳]菲利普·佩蒂特:《共和主义》[M],刘训练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B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9页

基金项目:2014年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共和视角下的良善社会。

4.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四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卢正花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

指导老师谭江蓉

一、前言

中美经贸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就在曲折和摩擦中发展。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始终复杂多变,一方面是频繁举行的、级别又不断升格的经贸战略对话,中美经贸关系在博弈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是中美经贸摩擦有增无减,接连不断的各类贸易争端案将中国推向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上。中国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需要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以及正逢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抬头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为当前美国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首当其冲的受害国,给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探讨今后的前景以及中美贸经关系的相互依存的建议,为中美贸易建更有利的发展指明道路。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在磨合中不断前行是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美经贸联系加深,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继续扩大,但是贸易逆差一直成为双边关系的敏感问题,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虽然有摩擦,但是双方经贸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仍是中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的外贸发展离不开与美国的经贸联系,美国也离不开中国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双赢的。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专家对此也有自己的分析。

(1)李伟的《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中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经贸关系在一个较为稳定、透明和可预见性的框架内迅猛发展,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中美关系层级提高,贸易不平衡加剧。

(2)马素红,倪建军,张宁等人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又有一些新观点,马素红与张蓓在中共经济报告中《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认为美方高估贸易逆差,中美经贸关系前途光明。

(3)张宁的《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

第1页(共4页)

与展望研讨会综述上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将进一步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岌岌可危。

(4)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中,十分看好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认为虽然摩擦不时发生,但,从现状看前景,还是十分看好双方的经贸合作。

(5)刘碧云的《论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中提及,中美经贸合作深化,其中资本合作深化,投资交流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对中美双方经济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对华经贸有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双方的就业增长。

三、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虽说在不断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了近几年来或者一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些突出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个具体的分析:

(1)孙振宇的《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中美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甚至演变成贸易战。

(2)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提出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斗争不容忽视。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

(3)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上的消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又把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根据美国“特殊301法”将对中国在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磋商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范围内的贸易报复措施。

(4)阎学通的《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提出,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是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最重要的条款,是两国经贸关系的基石。一旦美方中止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中方也必然取消给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同时也并不排除会采取一些报复性的措施的可能性。这势必会使两国关系,特别是双方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各自的经济利益亦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希望美国各界人士继续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多做积极的促进和维护工作。避免两国关系出现倒退。

(5)郎咸平教授在2011年四月就曾警告国人,美国继成功打败欧元,维护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后,美国一定会追寻下一个政治目的,那就是对付china。所以特别指出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敏感点。

四、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中美经贸互补、互利和共赢的格局是经过长期磨合形成的,来之不易,双方都不愿意轻易破坏目前的基本格局。两国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

(1)余峰的《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中说明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在贸易领域,美国不论是从战略安全角度出发还是美国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美方都不会毫无顾忌的损害双边经贸关系。要平等协商消除分歧。

(2)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温家宝曾说过“在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取得共识,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只要双方有诚意,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解决”。只有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共赢的经贸环境,才符合双方的利益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和健康发展。

(3)潘锐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经贸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大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因此,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所以要相互体谅,寻求共识。

(4)曲哲在《中美必须站得更近》中提出中国需要美国强大技术支持,互惠互利,所以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符合各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5)陈宝森的《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中也提出了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是双方的双赢,符合世界的利益。

五、总结

本文参考了20篇国内外的文献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进行了一个分析研究。分别对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个深入的说明与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中美经贸关系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伟.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J].国际经贸,2009,(02):32-36

[2] 马素红,张蓓.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J].中国经济报告,2011,(02)

[3] 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商业周刊/中文网,2006,(6)

[4] 孙振宇.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贸易,1999,(07)

[5] 倪建军,王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J].现在国际关系,2006,(6):39

[6] 张宁.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与展望研

讨会综述,2010,(9)

[7] 余峰.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7):376

[8] 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

展.2011,(9)

[9] 刘遵义.对美国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 ].国际经济评论,1999,(23)

[10] 程大为.美国内经济关系对中国“入世”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004,(04)

[11] 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极其限制[J ].国际经济评论,2000,(04)

[12] 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EB/OL].中国保护知识产权

网,2011,(09)

[13] 陈文达.经济分析与观察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2011,(07)

[14] 曲哲.中美必须站得更近——访美驻华大使骆家辉.2011,(09):248

[15] 阎学通.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J ].国际贸易,2002,(12)

[16] 美报告竟将国内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N ].参考消息,2010,(03)

[17] 温家宝.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N ].人民

日报,2003,(12)

[18] 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 ].世界经济研究,2003,(12):65

[19] 陈宝森.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J].新金融,2006,(08):12

5.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篇五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03月16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1页

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公交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公交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传统的人工记忆方式管理也慢慢的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而在计算机应用中,软件的作用十分突出,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导着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软件产业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不断开发适应用户需求、市场需要的新型软件产品已成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有些公交公司现在还没有将公交管理系统化,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乘客需要及时查询公交的相关信息以及对公交进行投诉,如果没有相关的平台解决此类问题将会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将会给数据的查找、统计、更新、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会大大 降低工作效率。

鉴于公交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以智能公交系统为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考察等对此进行全面的设计。

关键词: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终端,静态信息,GPS,动态信息

1.前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已是大势所趋,而智能公交小车作为智能车中一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在全球的地位飙升,各个国家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其重视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领域的研究。它广泛作用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传感器和信息等一连串学科的创新研究,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工业、医药、军事、航空、信息技术等实际领域,集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2.智能公交系统设计背景及目的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将公交管理系统化,但是还有不少城市依然没有系统化他们的公交管理,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乘客难以及时地查询公交信息,也无法对不平等对待进行投诉,缺少一个相关的平台来解决此类问题。另一方面,管理部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2页

门也难以对公交信息进行查找、修改、更新和维护,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些都是缺少一个完整而又系统化的公交管理软件平台所造成的。

为了提供高质量服务,公交管理系统必定随着乘客的需求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及时共享公交的路线信息,给乘客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已成为公交管理的目标与方向。未来的公交管理系统必定更加系统化、一体化与个性化,每个城市的公交公司的管理会更加系统化,各城市之间的公交能实现一体化联网查询,公交系统也会增加新闻发布、同城交友、公交投诉等个性化服务,而不仅仅是公交线路查询这个基本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公交系统的刷卡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指纹识别刷卡也不再是梦想。在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全球化、市场细分化、信息即时化、科技大众化给包括公交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未来公交管理系统将向着高度集成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公交系统一体化的过程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展现出它绚丽的风采。3.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国外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飞速增长,伴随着城市交通状况不断的恶化,许多国家将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公共交通行业,为了吸引居民乘坐公交出行,许多国家大力的提高城市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因此,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公交领域中,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也就因此开始[1]。

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中,日本的起步较早,日本对于公交智能化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的70年代,日本在70年代研制出了公共汽车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日本公交智能化研究的正式起步。该系统安装在公交车上,能够在公交车运行到达调度站的前一站时,通过无线通讯,将车辆信息传回调度站,这是智能化公交系统的雏形;这一系统的研制,使得公共交通调度管理进入了智能化的管理时代。随后,在80年代,日本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一种叫做乘客自动计数器的设备被安装在了城市公交车上面,这一设备的主体功能是记录公交车上下车的客流量,公交管理部门通过这一设备能够实时的掌握公交站点的客流情况,通过对公交站点客流的分析,能够为公交企业制定调度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日本城市交通拥堵十分的严重,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扭转公交行业竞争力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3页

渐下降的趋势,重新赢得乘客对于公交的信息,日本的东京都交通规划院开发设计了一套城市公交车综合运输控制系统,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CTCS系统,该系统的问世,大大的改善了日本公交运营的面貌,日本原本日渐萎缩的公交行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美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日本较晚,美国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UTMS)启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项目,UTMS基于现场试验得出了通过实时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很好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基于此,美国开始从事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美国在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对出行者信息,电子收费,车队管理以及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2],其中车队管理方面,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GIS系统、乘客自动计数系统、通讯系统以及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等。

欧洲国家开始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欧洲由于其历史原因,大部分国家的城市的历史比较悠久,城市街道普遍比较狭窄,所以,欧洲国家在从事公交方面的研究中结合了本地区道路比较狭窄的特点,将公交发展的方向放在了建设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信号优先上,并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方面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公交车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被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截止到1990年,我国公交车的保有量仅仅为13万辆,到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公交车保有量为23万两,公交车的平均拥有量仅为0.7/千人,而在发达国家公交车的人均保有量已经达到1.25辆/千人。在车辆保有量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存在的严重不足;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水平上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随着近几年城市交通问题的逐渐恶化,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持续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公交运营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许多城市,对公交车辆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公交企业的补贴,鼓励公交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公交调度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吉林大学的杨兆升、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等学者。吉林大学的杨兆升首先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施的框架体系,并对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关键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对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智能公交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智能公交调度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混合遗传算法的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另外东南大学的李海峰提出了我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4页

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结构框架,吴海荣和何素敏通过对公交车实时调度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对智能公交车辆综合调度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公交车综合调度的总体解决方案;吉林大学的胡坚明、宋靖雁等人就我国公交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交车智能化调度系统实时调度形式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广义神经网络的方法确定车辆实时调度形式[3];北方交通大学的张国武在论文北京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中,阐述了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综合集成的模式[4],并且对各个子系统功能以及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长安大学的陈俊、陈红根据对我国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等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的结构框架[5];江苏科技大学的赵厚宝和苏勇通过利用混合遗传算法的方法,对公交运营调度进行了优化研究[6];河南科技大学的李志强、周建立、张毅等通过利用GPS定位原理,在基于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公交动态调度模型[7];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宁、徐宝云、王武宏等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建设的基本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理论进行了研究[8]。通过国内这些学者的研究开发,我国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端倪。在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开始应用智能化的公交系统。在上海,先进的UNGEL自动检票机已被成功安装在了线路上,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记录地铁线路上面的乘客上下车流量;

在杭州、大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一些先进的车辆定位系统和车载设备被安装在了移动的公交车辆上面,并且电子站牌也被安装在了公交站点,这些城市的部分线路已经实现了对公交车辆的跟踪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公交运营的效率。从而吸引了更多出行者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的工具。4.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造成了越来越巨大的时间浪费、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据中安顾问《2012-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内容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同时,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9]。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使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5页

在我国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我国智能交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中安顾问行业分析师根据分析指出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1.产业链条发育不健全

智能交通在国内的发展一直强调交通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忽视了交通信息的服务功能。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当智能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就应成为智能交通的主要部分。国内目前在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高层次交通信息服务的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包括供应商、运营商、政府和消费者间的完善的智能交通产业链。交通信息收集,开发和消费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相关的产业环节还非常不建全,运营商和交通信息消费者还没有融入智能交通体系之中。造成国内智能交通产业链条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主要交通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同时掌握足够全面的交通信息搜集和发布的机构或平台,因此,无法从现有资源中产业能够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

2、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较晚,在应用方面更显得落后。在中国智能交通的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下,大量的国外公司加入到我国的交通技术领域和咨询领域。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企业在竞争机制、竞争策略、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许多方面尚不如行业内的国外企业。目前,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抢占。比如,在自适应交通信号系统方面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10]。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在缺乏标准的条件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标准互不统一。即便在城市内部,道路上的传感器标准也非常混乱,因为传感器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混乱妨碍了交通数据的获取,从而无法进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预测。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方面,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为将来的全国联网造成了困难。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6

4、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发挥系统功能优势

层面上有全国智能交通协调小组在推进系统建设,但在城市层面上,缺乏一个有力的机构进行协调。道路交通的信息分属于公安、交通、规划、铁道、民航等不同部门。各个部门都掌握有一定的交通信息资源,但出于部门利益,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存在很大困难。各个部门目前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渠道是网上留言、电子邮件或人工拷贝等。这些方法存在实效性差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

5、严重缺乏智能交通人才

智能交通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智能交通人才应该是即懂交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人才,这对继续深入开展智能交通研究是不利的。智能交通的在研究领域跟不上,那在其产业链过程中也会制约着其发展。

6.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和研究内容

基于改善公交调度手段、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提高公交吸引力和分担率目的,采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具有车辆监控调度、车载终端、电子站牌和通信网络等功能模块.系统通过 RFID技术对公交车辆进行跟踪、定位、监控和调度,站台的触摸屏统计各路次候车乘客数,及电子站牌实时发布各车次到站时间等信息,利用Zigbee无线 网络技术实现车载终端、站台系统和调度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可以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7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 陈小鸿.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内涵、目标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 2015.[2]https:///s?ie=utf-8&f=8&rsv_bp=1&srcqid=***426&tn=9269250 [3] Al-Kanhal T, Abbod M.Multi-agent System for Dynamic Manufacturing System Optimization[M]// Computational Science – ICCS 2008.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634-643.[4] Study on the usage of UHF RFID for Passengers’ Detection in Public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5] 葛新北京公共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4.[6] 赵光辉, 朱谷生.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7]宋瑞.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8] 谢振东.城市交通一卡通大数据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9] 黄建中, 王新哲.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 过秀成, 严亚丹.地面公共交通运行:可靠性分析与调度控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11] 袁建华, 姚丹亚, 张雷元,等.新一代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理论及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12] 关伟.区域交通网络化智能诱导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3] 郭戈, 岳伟.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协作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4] 薛兴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15]杨琪.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原理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16]邓卫.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9.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8

6.教育文献综述 篇六

陶红、杨东平著《我国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8卷第1期。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职业、教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在家长能够强烈影响子女成长的低幼龄阶段,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很明显。

林淑玲、马信行著《家庭社经背景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学前教育对小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教育与心理研究,1983年6期,P19-39。不同社经地位的儿童,其接受学前教育的年数有差别。低社经地位子弟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比高社经地位的少,这形成了教育机会上起步的不平等。

周新富著《社会阶级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家庭资源为分析架构》,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8年,8卷1期,P1-43。研究发现,影响学业成就最主要的变项为家庭经济成本,其次是社会阶级等背景变项。

刘笑飞,卢珂著《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性研究》,天中学刊,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ES)之间呈正向影响趋势,即SES指数越高,学生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数学成绩或语文成绩。

谭承红著《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相关分析》,卫生职业教育。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林清江著《家庭文化与背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2年,14卷,P89-108。研究表明,家庭文化是一个基本的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教育抱负、以及行为的模式。学校教育的成功条件是适当的家庭文化。

黄富顺著《影响国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4年16卷P383-486。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对孩子教育学术成果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

张新劳著《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其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影响在个体上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7.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七

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允价值被认为是较成本计价更为广泛应用的计价模式。但事实上, 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以及其他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才开始对公允价值进行积极研究, 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迅猛发展。2006年, 我国发布了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积极靠近国际准则,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方式。而在此之前, 成本模式是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计价方式。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推出后, 多数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相比于成本计价对反应企业价值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但是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在报表中未得到完整披露、公允价值估价不准确以及易受管理者操纵抬高利润等问题也将对企业价值的反应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探讨该计价方式对反映企业实际价值的有效性。

二、概念界定

(一) 公允价值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市场环境下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以平等的地位自愿进行报表项目的交易”。新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而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 其中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 资产和负债是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二) 企业价值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值的理论方法有很多, 企业价值的概念也现出不同的界定, 包括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内在价值和清算价值。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托宾Q值作为企业市场价值的衡量指标, 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与企业价值关系。

三、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一) 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 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计价进行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 即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估价波动的相关性, 和公允价值计价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的相关性。

站在决策有效性角度, Barth, Khurana.K和Kim, Robb等人等分别做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Bar th (1994) 研究认为, 企业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资产 (如投资性房地产) 或负债进行会计计价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更能增强会计数据对股价的增量解释力。而相比之下成本计价模式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Kh ur ana.K和Kim (2003) 对美国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由于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并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 因此对贷款和存款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时容易存在主观判断, 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客观性。另一方面,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中获得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 因此,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相关性。综上, Khurana和Kim得出结论认为, 简单地将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价并不能提高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R obb等人 (1996) 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进行研究, 并得出结论证明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股价预测, 同时可以增强会计信息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同时, 越是运营良好的银行, 其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越强, 说明了证券公司以公允价值计价和股价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研究同样指出, 这种相关性与市场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息息相关。

Bar th在2006年另一研究中提出, 如果将企业估计的未来信息 (即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价模式) 包含在财务报表中, 则会产生与现在所反映损益信息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并且这种包含预期计价模式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

站在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角度, Nelson, Mengle, Morris和Sellon, Er ic D.H ir stetal等人做了相应研究。

Nelson (1996) 对美国200家商行进行研究, 使用各银行1992至1993的年报数据, 重点分析了这些银行的公允价值和权益市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 在这些样本商业银行中, 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贷款、存款和表外披露衍生工具等与权益市值布局相关性, 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则具想关性。这一结论与Barth (1994) 的研究成果相呼应, 然而局限在于, Nelson选择的是1992至1993两年间的研究数据, 时间窗口较短。

Mengle (1998) 提出, 由于商业银行中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信息更能反应企业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有助于银行根据市场价值的变动建立相应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 因此公允价值计价对投资决策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 公允价值计价还可以避免管理层对会计报表进行盈余操纵, 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应用风险, 相比于成本计价而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Mor r is和Sellon (2003) 指出, 由于目前公允价值计价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 公允价值的股价存在缺陷, 因此可能影响其计价的会计准确定。但尽管如此, 与成本模式相比, 公允价值可以反映企业的内在风险, 有助于反映企业会计报表信息。随着估价技术的不断完善, 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 公允价值将在未来被更广泛地应用。

Er ic D.H ir stetal (2004) 指出, 公允价值的计价和披露对投资者非常重要, 然而市场分析师在通过数据分析银行利率风险和收益状况时存在不同披露情况, 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有迷惑性的。作者指出, 应该全面公开报表信息, 尤其是辅助的披露, 并指出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对于收益好的企业更具解释力。

无论从决策有效性还是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 国外研究都已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多维度探索, 虽然公允价值计价仍存在如估值技术不成熟、不同企业信息披露有效程度不同等问题, 但多数学者还是支持以公允价值来作为反应企业价值的计价方式。

(二) 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相比于国外学者, 国内对于公允价值计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仅从20实际末才提出这一计价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 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主要为三方面, 公允价值计价的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以及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 常勋 (2004) 提出, 公允价值计价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包含历史成本、重置成本、限制和可变现净值, 而非仅仅是独立的新计价属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 公允价值计价逐步取代历史成本将成为一个必然。

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方面, 于永生 (2006) 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公允价值计价优势。第一, 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计价与成本模式计价相比更具决策相关性;第二, 公允价值计价的收益更具决策相关性;第三, 公允价值计价对金融衍生工具最具相关性, 甚至是唯一相关的计价方式;第四, 如果要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体现无形资产价值, 需要依靠公允价值计价实现。

黄丽娟 (2009) 等人等运用Barth的模型, 以中国13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 利用回归模型测量了样本银行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负债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股价变动产生的影响相关性。并得出与结论, 认为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波动与其股价波动的价值并不具明显相关性, 投资者并不能从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中获得更多有价信息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方面, 孙芳城 (2002) 指出, 应当将资产负债表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记录资产或负债的购买成本;另一部分为新添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 以反映资产或负债价值随市价波动而变动的数额。两部分的数额变动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以此结合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两种计价模式的共同优点, 为投资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 在利润表设置上, 孙芳城建议增加“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来表示企业的营业利润, 增设“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项目代表未兑现的损益, 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详细披露企业资产或负债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相关方法及公允价值变动的形成原因。

总体而言, 我国公允价值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方式也多借鉴国外已有研究, 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已有研究结论进行论证或补充。

四、结论

对于公允价值计价和企业价值间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从决策有效性和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对公允价值计价进行评价, 并认为尽管公允价值存在估计偏差等问题, 但仍较历史成本计价更能反映企业价值。我国自颁布新会计法则, 引进公允价值计价原则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研究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关系。虽然起步较晚, 但通过公允价值计价的理论研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以及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 众多学者也对公允价值计价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于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Barth M.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2]Barth M.E.Including Estimates of the Future in Today’s Finance Statements[J].Accounting Horizons, 2006.

[3]Gates.The Situation of a New Model about Financial 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4]Mengle.The Feasibility of Accounting by Commercial Bank[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5]Morris C.S., Sellon GH, Jr.Market Value.Accounting for Banks:Pros and Cons, the Economic Review, 1991.

[6]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

[7]Robb, Ramesh K.and S.Thiagarajan.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8]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 2004.

[9]黄丽娟, 张佳梦.公允价值、资本充足率与金融危机.会计研究, 2009.

[10]孙芳城, 欧里平.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四川会计, 2002.

8.论文文献综述2 篇八

(空一行)

文献综述

前□□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电子商务在秦皇岛港务集团的规划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秦港集团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过规划分析,并且据了解秦港集团也没有实施电子商务系统,因此本文的叙述对秦港集团电子商务的规划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及港口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的将电子商务规划到秦港集团的业务中。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进几年有关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文献期刊。

正文部分

另起一页,宋体,小四

号字。固定

值,22磅,段前、段后

0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安旗和富森(2007)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中指出构件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这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并且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李峻峰和苏小玲(2004)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中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运输的影响,以海尔的现代物流为例,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活动对现代物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相应对策。

刘大军(2003)《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夏黎(2004)在《电子商务给物流业及其管理带来的变化》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其自身的特点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渠道仍可以利用,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到一定的限制。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求必须先认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同时从采购、配送、管理等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学者周雪梅(2005)《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曾提出电子商务作为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而且将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指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车岩石(2007)《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和发展研究》以电子商务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动作用研究,分析物流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敏军、黄浩(2008)《浅谈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与发展》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演变发展过程和物流业在当今电子中作用的探讨。强调了物流运输业应注意其自身的发展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现代物流运输业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能畅其流”。

在港口物流运输方面,蔡涛、周松柏(2004)的《现代物流理念下港口的新发展》强调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载体,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并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的现代物流发展.依据这个背景研究港口的新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单小麟(2005)《L港口现代物流战略规划研究》在全面分析现代物流和港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物流发展的最佳模式以物流中心模式为主。通过L港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物流预测方法对L港做出了具体的规划。这些也给其他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借鉴的价值。

李超(2005)的《现代物流理念下的港口发展分析》在现代物流的理念体系下,以天津港为例。分析出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并对天津港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港口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理念。

白鸥、姜橙华(2007)《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提出港口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和规划出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并得出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减少物流环节和取得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经济效益的结论。还建议各港口应因地制宜的建立本港口的物流信息平台,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刘洪义、刘国辉(2003)的《电子商务下港口物流系统与GIS相结合的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下港口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及GIS与港口物流系统相结合的优点,介绍用MapInfo及MapBasic开发的自动运输路径选择的程序。

单丽辉、王喜、富关伟、张斐斐(2007)《天津港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研究 》 结合天津港、保税区和电子口岸等物流基地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优化和整合港口、船公司、海关等相关部门,确定了天津港物流信息系统。并总结出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对天津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王承军(2007)在《中石化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及其对策》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物流运输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以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网站为例,指出了现行物流体系对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列举了三种最典型的物流形式,并结合中石化的实际,提出应自建物流体系。

李林(2007)《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和对策》明确的指出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即可以提高秦港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国际物流型港口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秦皇岛港能否成为国际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口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朱昆宇(2005)在《中韩海运公司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中根据目前航运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以中韩海运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并借鉴国内外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的先进经验成功的对中韩海运公司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规划。并提出系统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优化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论述,并对公司整体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李秀滢和孙宏声(2004)在《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安全性研究》中阐述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建立该系统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和安全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较大规模铁路货运站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结构模型。

同时,王桂森、李向阳、杨立东(2007)《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说论述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交易信息安全和网上支付问题和目前我国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例如观念、法律环境等问题。他们提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有一些困难因素存在,但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刘明翔、谭中平(2002)《电子商务与铁路货运营销》分析了电子商务给贸物运输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指出铁路货运要顺应潮流,主动抓住机会,挖掘生存空间,并提出了迎接电子商务挑战的可行对策。

章雪岩、何耀琴、熊件根、杨莉、杨艺(2006)《铁路货运电子数据交换规范框架研究》在参照ebXM、Net等众多电子商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题录货运实际特点,制定出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规范,对该规范的整体框架、各部分功能的典型流程的验证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个典型流程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外国学者Catherine L.Mann(2000)《Transatlantic issu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提出电子商务正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关系,并通过叙述美国和欧洲联盟各国对电子商务在处理贸易流动、税收制度的方法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强调国家在政策方面应小心应对电子商务的力量。

Hecker, Michael,Dillon, Tharam S(2008)的《Privacy Ontology Support for E-Commerce》强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交易的隐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提供了一个电子商务中隐私的框架,使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基准他们的隐私政策并实施隐

私安全措施。

Lin, Kwei-Jay(2008)《E-Commerce Technology: Back to a Prominent Future》指出电子商务是一门大生意,其与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已成为IT行业的主要驱动力。公司现在需要电子商务提供网上购物或营销网络,允许客户直接联系。

Richard Hawkins, Johan Helsingius, Jiro Kokuryo, Robin Mansell, Luc L.G.Soete(2000)的《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也系统的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得出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它能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工作效率、增强透明度等重要的论断。

结□□

(空一行)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商业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加重。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以从简单的网上购物扩展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中,并且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港口及集装箱物流运输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一些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计划实施。

我国大多数学者针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与铁路物流运输方面,并对港口现代物流运输的研究也都是在整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即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大。在对具体针对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运输的运用方面没有具体的论述和展开过,只是在运输方面强调了整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9.汽车专业-文献综述 篇九

院系:工学院

专业:13交通运输 姓名:张 勇

学号:2013093055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摘 要:随着现代发动机的进步,环保立法的加强以及乘客对汽车舒适度要求的提高,汽油滤清器在汽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特殊功能的汽油滤清器也相继出现,汽油滤清器在不断发展、进步,并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汽油滤清器;结构;技术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设计目的

汽油滤清器位于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将燃油中的水分和氧化铁、粉尘等固体杂质滤除,向发动机提供无水、无杂质的清洁燃油,保护发动机电喷系统中喷射阀、冷启动阀等精密零部件,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汽油对于汽车的重要性就如同食物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没有汽油的供应,车辆寸步难行。另外,在汽油油品方面,如果油品不是很好、汽油内所含的杂质比较多,这会对发动机内的喷油嘴、燃油泵、燃油管路等部件造成损害,从而影响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在这个时候,汽油滤清器的作用就完全体现出来了。简单的说,汽油滤清器的作用就是把含在汽油中的氧化铁、粉尘等固体杂质或是水过滤掉,一方面可以减少喷油嘴被杂质堵住的几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流入燃油系统的汽油油质。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2.1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工作原理

汽油滤清器简称汽滤。汽油滤清器的作用是将汽油中的水分和杂质滤除。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在汽油泵的作用下,经过进油管进入滤清器的沉淀杯中。由于此时容积变大,流速变小,比油重的水及杂质颗粒便沉淀于杯的底部,轻的杂质随燃油流向滤芯,而清洁的燃油从滤芯的微孔渗人滤芯的内部,然后经油管流出[1]。

汽油滤清器主要功能是滤除汽油中的杂质。如果汽油滤清器过脏或堵塞,主要表现为:加油门时,动力起来较慢,或起不来,汽车启动困难,有时候要打火2-5次才能打着。目前多数发动机上装的都是一次性不可拆洗式的纸质滤芯汽油滤清器,更换周期一般为10000公里,如果你加的汽油杂质少,15000-20000公里更换一个也问题不大。滤清器有进出油口箭头标记[2],更换时切勿装反。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2.2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原理

如右图所示汽油滤清器的分级图。滤芯和沉淀杯装在滤清器盖上,与上盖之间分别用密封垫密封。上盖上装有进油管接头盒出油管接头,沉淀杯底部装有防污螺塞。

如图所示各部分名称[3]:

图1 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图

1-螺栓

2-油管接头

3-滤清器盖

4-密封垫 5-滤芯

6-密封圈

7-沉淀杯

8-固定螺栓 9-防污螺栓

汽油机工作时,汽油从进油管接头进入沉淀杯,汽油中的水分和较大机械杂质沉淀在沉淀杯底部,较小的杂质被隔离在滤芯外层表面,清洁的汽油进入滤芯内部,经出油管流向汽油泵。车用汽油滤清器的主要性能要求[4]

(1)总成密封性:将滤清器出油口封闭,进油口连接在试验装置上试验。以油为介质,压力不低于100KPa,保压1min,不允许渗漏。以空气为介质,压力不低于100Kpa,将滤清器置于水中,保压1min,不允许有气泡产生。

(2)总成原始阻力:新滤清器或新滤芯的滤清器在额定流量下,原始阻力(滤清器进出油口压力差)符合标准要求。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3)总成原始滤清效率及堵塞寿命:在固定粒子度为180目和240目时,新滤清器或新滤芯的滤清器在额定流量下的原始滤清效率(按质量计)及实验室寿命达到既定要求。

(4)总成耐振动性能:模拟实车安装方式以加速度98m/s2,振幅为3.5mm,上下振动1h后,滤清器必须符合上述的密封性能、原始阻力、原始滤清效率的限值。

(5)总成外表面质量:新滤清器或新滤芯的滤清器放置在盐雾试验性中96h后取出,表面镀、涂层无起泡、脱皮,单边腐蚀不大于2mm。

(6)总成耐冷热试验:将滤清器置于温度为80摄氏度的恒温箱中1h,然后将滤清器置于低温装置中降温,在负40摄氏度恒温1h。试验结束后,滤清器必须符合上述的密封性能、原始阻力、原始滤清效率的限值。

(7)总成内部清洁度:在规定试验条件下从滤清器清洁面冲洗出的杂质量符合下表规定

表3-1 滤清器清洁面杂质量

额定体积流量Q L/min

≦0.3

≧0.3--2.0

≧2.0--3.3

清洁度限值W

mg ≦6 ≦8 ≦10 汽油滤清器的材料的选择和计算、试验方法

4.1 汽油滤清器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对滤清器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滤材选择考虑的因素:过渡精度、原始滤清效果、额定流量的原始阻力不大于9.8KPA、滤芯的阻塞寿命。另外,滤纸以及外壳、汽油滤清器进出口管口等的选择都需要按要求进行选择,必要时可进行计算选择出合适的材料[5]。

滤芯有多孔陶瓷和纸质的两种,纸质滤芯由经树脂处理过得微孔滤纸制成,滤清效率高,成本低廉,更换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4.2 汽油滤清器的设计计算

在汽油滤清器内部,折叠的滤纸和塑料或金属滤器的两端连接,污油进入后,由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滤清器外壁经过层层滤纸过滤后到达中心,洁净的燃油流出。根据奔奔轿车的装配及发动机运作情况需要相应的进行流量计算:Q=AF,Q—额定体积流量,L/min;A—0.00027,L/(min.cm2);F—滤芯有效过滤面积,cm2。滤芯参数计算A=Q/K,A—过滤面积,cm2;Q-额定体积流量,L/min;K-流量常数,m3/h.cm2。另外还需要根据进出油管的直径等尺寸来进行设计计算,从而满足要求,使汽车正常行驶,并注意考虑经济适用性,设计出安全可靠又经济的汽油滤清器[6]。

4.3 汽油滤清器的试验

为了检验汽油滤清器是否有漏胶、破裂等缺陷,需要对其进行试验检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三种试验方法:气泡试验、液力特性试验、原始滤清试验。可经过试验进行校核,汽油滤清器过滤性能的好坏对发动机的可靠性、经济性、动力性和其使用寿命均有重要影响[7]。国内外汽油滤清器的情况和发展

5.1 国内外汽油滤清的情况

国内情况:早期国产汽车的汽油滤清器,是采用镀锌铁皮冲成斜孔然后卷成圆筒。这种结构的滤清器效果很差,而且在汽油内水的作用下生成氧化物可直接进入发动机内,引起气缸活塞组零件的磨损。目前,国产的轿车、吉普车、货车几乎都采用装有陶瓷滤芯的282型汽油滤清器[8]。陶瓷滤清器的过滤效率比镀锌铁皮滤芯好,但是滤料本身就是磨料,当砂粒粘结不牢,常有砂粒掉一下来,这对发动机是很不利的。据调查了解,国内陶瓷滤芯的使用寿命差别较大,一般使用几千公里就堵塞,个别也有 用到一万多公里的。这主要与油料的清洁状况、司机保养情况及滤芯本身的质量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使用中发现,陶瓷滤芯的孔隙被胶质和杂质堵塞后,通过清洗的办法不易复原,当买不到滤芯备件时,汽车就处在无汽油滤芯的状态下工作。

国外情况: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汽油滤清器,由于对汽油过滤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由铜网、铜片、多孔纸板发展到了微孔滤纸。因为滤纸过滤效果好而被普遍采用。

5.2 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滤清器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以后的发展中,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新能源汽车与滤清器关系密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另外必须密切关注排放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滤清器的原材料利用,生产工艺和监测要求,对于排放的过滤要求等,要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做好生产准备[9]。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相关的标准越来越完善,汽车滤清器标准在汽车行业将逐步替代内燃机滤清器标准,在产品设计和产品监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车用滤清器。另外,市场是生存的条件,技术必须为之服务,未来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必须领先于市场。结论

本次是奔奔轿车的制动系统为设计研究对象,通过这次设计,可以使我对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后,对汽油滤清器零部件的布置,滤芯的设计及计算,从而对绘制零部件图纸及装配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同时设计出了比较理想的汽油滤清器,可以提供发动机清洁的燃油,提高发动机的寿命。

此次设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尝试,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汽车制动系统资料后,能使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汽油滤清器的相关知识,培养我对设计的课题的兴趣,对我以后的继续学习、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庆福.国外汽车最新结构图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3: 52-57.[2] 简晓春,杜世武.现代汽车技术及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 52-53.[3] 肖永清,杨忠敏.汽车的未来与发展[M].化学工艺出版社,2004,5: 60-61.[4] 田晋跃.现代汽车新技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5-9.[5] 张世昌,李旦,高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0-25.[6] 黄玉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15-18.[7] 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0-31.[8] 邓文英,宋力宏.金属工艺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12-15.[9] 陈家瑞,马天飞.汽车构造(第五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6: 120-125.[10] 赵波,赵晓昱.汽车滤清器的相关参数优化与分析[J].汽车设计,2007,2: 30-35.[11] 邓晓东.CG机省油汽油滤清器的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1: 32-33.[12] 孟少农.汽车设计与方法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6: 90-95.[13] 张林.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3: 10-20.[14] Pietro D, Hubert B, Carlos C W.Observer-based optimal control of dry clutch engagement [J].Proceedings of the 44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and the 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5, 31: 440-445.[15] Matthew R S, Michael A D.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vehicle ride and handling performance [J].Proceedings of the 15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2002, 85: 123-140.[16] 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17] 成洁.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技术[J].城市车辆,2008-7 [18] 刘飞,陈大宇.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 2009-6 [18] 张宝琳.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 [20] 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1] 徐安.悬架变截面弹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车辆,1999

[22] 陈思忠,杨波,杨林,吴志成.非线性复合式悬架系统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5

[23] 蒋三青.变跨距变刚度钢板弹簧悬架的设计[J].矿用汽车,1993-4 [24] 梅丽歌.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科学之友,2006-7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上一篇:品牌与营销文化的走势下一篇:实习期用人单位鉴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