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班级的差生

2024-07-16

如何对待班级的差生(14篇)

1.如何对待班级的差生 篇一

如何对待差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我这几年,所教的班级中“差生”不少,可以开列出一批名字,而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我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并力求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

我现结合学年小结,谈谈我是怎样关注“差生”成长的。

一“差生”的类型 “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差生”,而要具体分析。

二另外,“差生”类型的分法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绝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差生”,但从思想品德看说不定倒是个“优生”。再则,所谓“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从而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一般来说,差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从心理行为看

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是靠“临时抱佛脚”、拼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总之,对“差生”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三“差生”的心理

正因为“差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差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本人接触了一些“差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混。不正视。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悔。这部分“差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差生”中绝不占少数.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毁。这种心理“差生”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种人人数甚少,但为害极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处理,往往容易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以上五种情况。当然,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的则是既“灰”又“混”,有的则是由“恨”而“灰”而“毁”,不一而面足,这里不多谈了。

四、我的原则及对策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现结合前面介绍的案例,具体阐述我的做法。

1诚 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报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2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差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差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

3、严 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

4、宽 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在我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我一般不学生以处分,而是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这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5实 帮助“差生”,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在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对学生而言:“差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就在差生转化上。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差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

2.如何对待班级的差生 篇二

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这是一种需要, 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 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 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现象。

一、端正办学方向, 排除心理障碍

要唤起差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方向。首先, 教育部门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 不以各种形式对校长和教师施加压力, 不下达升学指标, 不以升学率高低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

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国家合格人才, 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差生不是不能转变的, 教师在差生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学习条件、智力发展特点和学习基础的不同, 学生学习进度就存在阶梯, 其成绩就存在差异。教师对于那些思想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积极地接近他们, 善于和他们谈心, 在交谈中帮助他们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使他们感情上得到安慰, 理智上得到调整, 自尊心获得补偿。

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而对于思想和学习不太求上进的差生, 又必须把社会需要与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使他们有一种“危机感”, 以促使其逐步产生学习动机。例如, 为了帮助一名身残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班主任与他多次促膝谈心, 启发他认识到, 当今时代需要有理想、有知识、身体健壮的人。身残无法挽救, 只有刻苦学习好文化知识, 获得一技之长, 弥补身体上的缺欠, 将来才可能符合社会需要, 才有出路, 要向张海迪学习。与此同时, 通过多种方式给他补课。结果, 这个学生确立了一个初步奋斗目标。

三、组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化知识的作用, 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从而引起学习的需要, 产生学习动机。

四、帮助积累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当某一方面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 就会产生对这类知识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差生积累知识。

五、利用原有动机迁移

在学生没有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 利用他们所喜欢的其它活动动机, 使这种动机和学习发生关系, 把它转移到学习上去, 从而产生学习要求。

例如, 某位差生, 喜欢画画, 当班内开设“字画栏”时, 他积极投稿, 为鼓励他, 教师特意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在他画画兴趣达到高峰时, 教师启发他说, 画画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很有关系, 大的画家都是知识修养很高的人, 你要想在画画方面有所长进, 有所建树, 就必须好好学习。教师的一番教导, 使他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 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转

六、制造“饥饿感”, 培养学习动机

所谓制造“饥饿感”, 就是使学生从“饱食终日”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 使之感到某种精神上的“饥饿”。

现代的学生一般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有的无所用心, 不思进取, 甚至精神萎靡。对于这种学生, 恢复制造“饥饿感”的教育, 乃是重要的课题。信息如洪水汹涌而来, 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是很多的。例如觅书的需求源于知识的饥饿。对于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来说, 书籍不可能是需求的对象。当教科书及其它书籍源源不断地提供在他面前时, 他是不会主动地寻觅书籍的。这样, 信息过多剥夺了知识饥饿感。因此, 提供给学生的书籍不能过滥。即使教学上必要的读物, 也应当等待有其必要时予以提供, 无论在学校、在家庭, 不宜提供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再者, 作为积极的动机, 应通过种种的体验, 使之意识到“未知的世界”, 培育求知欲。觉悟到无知, 是制造“饥饿感”的契机。在这里, 必须使学生直面未知的世界, 如果把学生紧紧捆在课桌上, 这种体验就少了。从广泛的体验中培养兴趣和爱好乃是培养动机的重要教育。

七、成功率与差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布置适于学生能力的难度恰当的课题。课题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易, 以成功率符合要求左右为宜。遵循这一原则选择学习课题, 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不过, 现实的状况并不可能那么理想化。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面对数十名学生布置同一课题,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成功率在1/2者, 仅仅是其中极少数的学生, 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要么太难, 要么过易。在学习课题和学习时间上对全员提出统一化的要求原本是不合适的。因此, 需要在现行制度条件下,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谋求个别化。

2.引导学生拥有适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准。成功与失败, 是受达成水准与要求水准之差所制约的。如果达成了要求水准以上的成绩, 应判断为成功。

3.使学习课题与学科的价值判断多样化。无论什么课题、什么学科, 在能够达成的场合, 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考试体制下的学校里, 只要取得了高分, 而且主要学科取得了高分, 就被认为是成功了。

3.浅谈如何对待差生 篇三

一、还差生一个活动的自由

有的老师为了帮助差生,限制他们的自由,不让他们参加音、体、美等一些活动课,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补课,这样做,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是怎样认为的呢?走出书海的教室,不需要什么目标,没有什么要求,不需要记忆、理解、作业,没有任何的压力,是真正的、全身心的放松,在轻松中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强化了智慧,品味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这可以说是学生渴盼的。对于老师的这种刻意帮助,学生是敢怒不敢言的,但对于21世纪的学生,他们会背对老师,面向别人倾诉心中的苦闷的,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会有奇迹出现吗?

没有时间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空,别说是差生,就是优等生想标新立异、想奇思妙想也是难上加难,所以请老师们不要限制差生的活动自由,那将是可悲的。

二、要尊重差生,相信差生

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老师讲:“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当我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斥责差生,这不行、那不行时,我们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与优等生一样,也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鼓励,也许老师大声斥责一顿也就过去了,可在学生的内心却是伤到了极点,他们不再上进,“反正努力也是差生”这种想法是多么可怕。

三、帮助差生变被动为主动

差生在班中往往是难以启齿,不敢发言的,老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变被动为主动。比如: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老师的鼓励下,一名差生终于举手了,他读的声音小的可怜,害羞地低下了头,同学们送以嘲笑的目光。“这个同学读书很流利,很有感情,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果声音再大一点效果会更好,老师相信她下一次一定能做到。”老师及时的表扬立刻改变了同学们的看法,这位同学也高兴地抬起了头。

老师要善待差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差生,多表扬,少批评,更不能打击,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如何摘掉学生头上的枷锁?我认为,纠正自己教育思想上的偏差,树立“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让他们自主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4.数学教学如何对待差生 篇四

(1)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减少差生的出现,才能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2)教师必须做认真的反思,包括每节课后的反思,阶段性的反思。一定要发现教学方面的问题,对导致一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好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改进和弥补。否则,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使个别学生成为差生。那种老师不想自己教得如何,而把学得不好的责任都推给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

(3)初中开始阶段一定要放慢授课速度,使全体学生都学会后再进行下一节的学习,防止开始阶段就出现很多差生。如果学生开始阶段都有好的成绩,无疑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劲头更足,对后面的继续学习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如果开始阶段就有一些差生出现,他们后面的学习会变得更加困难。

(4)兴趣是入门的先导,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的抽象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依据教材,应用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问题、现象去设计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好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趣味性。这样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知识形成可以用发现模式、自学模式、结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实际,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开拓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教师能适时、正确地运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方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师如何以创造性的教去促进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学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能引发创新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去创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即是数学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注重灵活模仿,在“仿”中出新意

说到模仿,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和创新相反的行为,但模仿中也可以有创新。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地,灵活地进行模仿,在模仿中进行创新。

5.如何对待班级的差生 篇五

【摘要】班集体是一个正式群体,相对于班集体而言,班集体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着的,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设都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从而更好建设我们的班集体。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

管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引言

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与我们班级和师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探讨和研究这些群体是很必要的一项任务。当前的教育是指向学生个体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指导教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然而,这些个体都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活动空间。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这些情感世界,就必须认真观察,正确看待和管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以下,我们将会探讨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怎样对待和管理等的问题。我相信,等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一定会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你的管理策略也会有帮助的。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分类问题

要界定“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首先要对“群体”一词做出定义。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按某些共同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狭义的群体则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1]除了以上的分类之外,群体还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就是指班级少先队组织等之外,一些由于利益共同或兴趣、情感、爱好相同且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这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

(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活动。

(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2]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由于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中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通常,一个班级中会产生很多个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于这些群体而言,他们的内部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一致,但是这些群体和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个群体是由于学生成绩好,积极汉族懂得学生成员而自愿结合成的,这些学生都是爱学习的,以学习为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群体都是以成绩好,积极主动的为学习目标的,有的甚至形成一些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像这类的群体对班级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总的来说,班级中这些非正式群体是有好有坏,不论是有利于班级的还是与班级相冲突的,他们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他们与班级这一正式群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这些学生非正式群体会影响但班集体所确立的种种规范和制度,如小学生守则,班级规章制度等。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又与班级保持一定的张力。也就是说,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虽然在外表几近相似,但还有能找出不同点的,这些非正式群体还是要有其自身的成长空间的。综上所述,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一致型,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他们主要是学习为只要目标,遵守班级的规章和制度,听老师的话。二是偏移型,这类群体大部分同学都是认同班级的目标的,大部分同学服从班级的领导。三是冲突型,这类学生非正式群体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的纪律,处处与班级作对,对班级的负面影响非常大。[3]但也并不是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如果班主任用心观察,恰当管理,给他们恰当的教育转化都是可以把他们引入正轨的。所以,对于班主任而言,要先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从而更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把这些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缩小。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心理的成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无形中就存在于班级中了。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80%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合成的,有的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地方或住的较近而形成的。归纳起来,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几种原因分类:

(一)满足友谊。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寻找有情有义的人进行交往,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可以交往的这些人也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二)追求群体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群体对自己的认同,满足学生自我的心理需要。

(三)取得群体的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像借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法不治众的心理。

(四)想要更好的发展。学生在这类群体中,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更好的发展自己。[4] 以上我们了解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那他们的作用又有哪些呢?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群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前面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也曾提到: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集体等一类正式群体之外的群体,这类群体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之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都是以个人的爱好、喜爱为基础。但是,这类群体却有着很大的内在凝聚力,学生会“举荐、选举”出他们的“领头人”,这些“领头人”都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这些“领头人”对其内部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对他们的“领头人”言听计从,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建设没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如果这而群体是与班集体一致型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果这些群体是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管理,转化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引入正轨,从而最大限度的把这些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成正面影响,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的建设班集体。[5]

四、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作小集团加以处理。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

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所谓“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时间一长,这些被轻视的群体就很容易形成与班级相冲突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经常违反班级纪律,不听老师的话,无理取闹,逃避班集体的活动,甚至破坏班级,这类学生群体极易与成绩好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对立敌对的局面,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严重的冲击,造成不良的班级氛围。不良的氛围又会导致更多的“两极分化”的群体对立形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局面对班级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样的冲突型群体,教师要不让他们过于甚密,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班集体的活动中,促进全体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帮助这些群体与优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建设优秀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班风的建设又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及管理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笔者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能否达到要求的前提条件。

2.多方面配合,加强群体的交流和合作

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于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他们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每位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内部的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内部而言,应引导学生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鼓励的部落,彼此之间互补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在平常的班级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通过各种突进促进学生群体之间参与正常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安排优势群体中学生与弱势群体中学生自由选择与组合结成帮扶对子。其效果会优于老师的“拉郎配”。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从不同群体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要让被人冷落、一起的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真情,而不致自暴自弃。那便是“志趣相投”与“共同进步”的一致型群体,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既让更多的同学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又能促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不断壮大,还可以在他们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对优势群体取得的成绩,奖励表扬应恰如其分,固步自封。对于弱势群体,千万不要总拿他们去与那些“明星”相比,而迫使他们离班集体越来越远,更不能号召其他同学“不要与某人交友”、“避开某同学”、“不要总与某同学在一起”等等。因为他们或许才是最需要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帮助的群体。如果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只会把他们从“偏移型”推向“冲突型”的深渊。后果不堪设想。有经验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总是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合作与交流,如:“我的爱好”、“我的性格”、“理解万岁”、“世界需要热心肠”等主题班会、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班级合力,避免产生消极狭隘的“群体意识”。

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优势不会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书,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的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的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些冲突,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之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层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如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6]

五、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成长的影响

在社会学上,一半认为参照群体具有的两项重要功能:比较功能和规范功能。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因此对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无论是班级组织,还是其中的学生来说都具有特殊影响力。鉴于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具有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主要集中通过阐述小学生同辈群体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首先,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能够提供小学生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成长空间。班级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创造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学生同辈文化,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客观存在为小学生以理解和宽容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由于其价值取向的相似性,所以彼此之间具有特别的相处感和理解感,为学生的相互支持提供社会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空间。其次,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学生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最后,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当然,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的成长并不总是具有正面的作用,前面已提到,除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还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这些群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最大限度的把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力求班集体协调健康向上发展。[7]

六、最大限度的把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

具有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往往使得整个班级很难团结一致。要使他们逐渐缩小与班级的距离,把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要求教师要用心去管理。

首先要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即使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些学生字写得漂亮,有几个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多次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而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班主任必须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

其次是关心。非正式群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对教师而言,不能因为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管。而应该把心放正,应该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多家关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即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发动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在平时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的矛盾较深,但同学们仍然重视他们的存在,仍然关心他们。

最后是耐心。要清楚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隔阂,要使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班级,教师不仅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反复。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可能又出事了,对此教师不能急躁,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使人,具有人的感情。教师的付出他们是可以感知的,他们的回报就是转变和发展。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成效。

6.对于差生教多的班级 篇六

首先是拉近师生距离,亲近差生,少指责,多鼓励,少埋怨,多理解,少冷漠,多关心,少否定,多肯定,融洽同学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同学没有拒绝他们,班集体欢迎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这样差生就会渐渐向班主任打开心灵之门,转化也就水到渠成。其次是委以重任,让差生体验成功。差生虽然毛病较多,但他们身上不是没有优点和长处,只要细心洞察也不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差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若委以他们一些非学习上的事给他们做,他们会觉得老师是信任他们的。由于老师经常委托他参与班级管理事务,不把他当差生孤立看待,使他觉得自己是班集一分子,在班里有价值,能够为班集体服务,从而消除自卑心理,觉得“我能行,我是老师的好帮手,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学习上、纪律上、思想上不甘落后,不断上进,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赶上前面的同学,在我眼里是没有差生可言的,我也不忍心学生的父母把他们送到我手里是差生,我希望尽我所能把本来是差生的学生带好些,消除差生心理的阴影,让他们在我手下的学习生活是光明的、灿烂的、被老师关爱的,从而重拾自信心,自我教育,不断上进。哪怕进步一点点呢,老师也感到高兴。

差生顾名思义便是差等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遵章守纪等方面比较差。在众多的老师心里,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在以往的教育中成功的体验很少。因此,教师们在平时的交流中,只要提起这些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叹气,并对他们“屡教不改”的厌学、早恋、无羞耻感、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深感烦恼和无奈。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学生外在的不良行为表现,教育时也只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没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内在的兴趣和需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系统工作,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依然免不了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差生的管理。作为学生的管理者——班主任,不能只抓优等生而放弃差生。“教育应该给予受教育者平等的权利”。特别是差生的管理更是要多花心思,多花精力。

如何管理好差生?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仔细分析其原因,掌握其特征,抓住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环节加以引导,使他们进步。根据笔者十几年的班主任经验,差生或者落后生,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一)思想上不求进步,失去前进的动力。他们不仅是学习成绩上差,在思想上处于落后状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关心集本荣誉。

(二)行动上不循常规,经常闹上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违反纪律是家常便饭。由于他们成绩差,课堂上听不进,搞小动作,恶作剧等是他们的特长。常常搞得上课的老师啼笑皆非。在课外,汹酒吸烟视为“英雄气概”。把老师的批评当耳边风,或者当着老师承认了错误,可背着老师又一个样。

(三)学习上困难重重,处于绝望状态。由于他们的不爱学习,成绩自然就差。上课教师讲的内容他们听不懂,作业完不成。即使完成了,也是抄袭,甚至请别人做。他们的想法是:反正不能升学,这些东西学起来又不能当饭吃,不如趁现在好好玩一番。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不能简单而粗暴的责罚。而应当充分的了解学生,分析其原因,做到因事利导,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的管理经验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管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一是对学生要宽容。

作为教师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差生并不一定就是很笨,就无药可救的了。切忌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差生。其实只要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差生,他们的心灵也很脆弱,有上进的心理需求。有的甚至远远超过其他人。他们迫切需求老师的信任与关爱。所以对差等生一定要从宽。所谓“宽”,一方面是指老师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要真正关心爱护。作为班主任,应经常下班,了解学生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差生要热情的帮助,加以关怀,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温暖。这样,他们便会与老师成为知心朋友。以利于老师的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对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缺点、错误和行动上的某些反常行为、以及对他们在前进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作为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身上的缺点不是天生就有的。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有的是由于社会原因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成,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不要一见到错误就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一般情况下,更不要翻老账。要认真观察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想法,寻找他们错误的根源。以宽容的心态去处理,用关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就事论事的简单指责,经常使他们没法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动机。经常批评就会摧毁他们身上隐藏的强烈的自尊心,因而他们便对教师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紧紧地关闭自己的心扉,阻断老师与他们联系的通道。这时老师对他们一切工作便成了“对牛弹琴”。

第二就是对学生要“严”。

所谓“严”就是老师对他们的行为、想法、要求要严密观察,密切注视。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变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歹”,也可以运用在这上面。对于差生,他们的缺点往往是隐蔽性的,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性很强,如果你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是绝不会轻易认错的。所以对于他们所犯的过错不能轻易的批评指责,应该深入的调查,了解,做到证据确凿,这样他们才会心服口服。

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粗暴的责罚。一是要严格管理,控制他们的行为。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行为,你才有条件去管理他们,转化他们。二是严要严在纪律、制度上。因为差生中有的往往是缺乏自制力而造成的,严格的制度是督促他们的行为走向规范。作为老师要严格按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视同仁的严格要求,不能有所偏袒。第三是要严密观察他们的行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严格管理的前提。否则教师的严格管理就成了虚张声势的恐吓,毫无实效。结果可能越管越乱。

7.浅谈如何善待差生的不良行为 篇七

一、营造和谐氛围, 促进差生向善

一个好的班级,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总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学校大型活动、班上日常事务, 每个学生必须积极争先, 竭力做好学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违纪, 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 偶有不良行为, 均要公正对待, 绝不偏袒。古人语:“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何况学生是来接受教育的。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细则, 教育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学生有不良行为产生时, 我们不能一棍子将其拒之门外,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教育好的可能, 要创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善于抓改变契机, 使差生在良好环境中不断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

二、坦诚相待, 以心交心

学生是人, 也有尊严。只要我们放下架子, 与学生平等相处, 坦诚以礼相待, 诚心诚意教育学生, 热心为他们服务, 做到以心交心, 学生的心扉也会向我们敞开的。记得一次晚自习放学不久, 突有教师家属跑到我办公室说:“女生寝室在打架, 你快去处理。”我赶紧跑去, 原来是我校刚转来的学生田某, 只见他高高举起柴刀, 几个女生拽着木棒,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我大声吼道:“立即停下, 男生马上离开。”几个围观助威的男生迅速离开了, 可田某无动于衷。情急之下, 我使尽全力一下子将他推出女生寝室并摔在地上。田某愤怒地说道:“真没见过你这样的老师, 不怕你横, 一旦在我老家遇到你, 叫你好看。”我也非常气愤地说:“象你这样道德败坏的学生, 我还真没见过, 世界少有!我怕你?”我和他都很懊恼的悻悻地回到了寝室。晚上躺在床上, 我辗转反侧, 思考如何处理这一“特殊”事件。

第二天, 早操铃声响了,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操场, 同学们大多伴随乐曲在认真做操, 只见田某排在队伍后面神色恍惚, 恐惧的眼神不时东瞅瞅、西瞧瞧。我在操场上踱着方步思忖着,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让几个做操不认真的同学轮流再做一次, 当然他是不可少的一个。轮到他时,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平心静气地对他说:“昨天晚上, 我不像那样做会造成重大的流血伤亡事件, 我不应该一时冲动, 不问青红皂白就推扯。”这时, 我发现他的眼珠转了一下。我接着问他咋办?他说:“插班时, 我就向班主任保证过, 如果再有大的违规违纪就自动退学, 求你不要向班主任报告!”他的话让我震惊, 弄得我不知所措, 我只好说到:“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人活着, 都会犯错误, 其实做错事并不可怕, 怕的是一错再错, 不思悔改。”我一边和他谈心, 一边思忖, 若将此事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班主任, 他肯定会因此而辍学。谈到最后, 我说:“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 亡羊补牢犹未为迟。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 假如你相信我, 理解我的做法, 相信你应该知道怎样做。”他听后, 如释重负的说:“老师, 相信我吧!我会从头到脚换一个全新的我。”说完还调皮地鞠了一躬。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变了, 对学习特认真;对长辈、教师很尊重;对同学非常友好热情, 后来出人意料地考上了重点高中。从此, 每当街头路尾遇到我, 他总是很有礼貌地隔老远就打招呼。我想, 只有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难以估计的成功。教师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神圣使命, 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多一句褒扬, 少一句贬斥

每当发现学生不良行为时, 我们应当多用鼓励、褒扬的话语。如果我们板着脸孔、提高嗓门、脸红脖子粗地对学生指手画脚, 学生多半已吓得魂飞魄散, 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向教师倾诉, 只好憋在心里, 进而转化为对教师的愤恨, 对学习的懈怠。常言道:“良言一句暖人心, 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 应该不断研究他 (她) 们需要的是什么?时时思忖自己的言行, 对学生多一份热情, 多一点点拨, 多多鼓励, 让其成为学生的情感基础, 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 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四、协调各科教师, 抓好学生品德教育

8.如何有效的辅导差生 篇八

后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后进生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完全可以转化的。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几点做法:

一、深入了解、真诚理解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后进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没有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如果再遇到老师的歧视、讽剌、挖苦等,还会伤害其自尊心。因此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1.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态度消极。因此在学习内容的检测中,对后进生要有意识地出一些容易的题目,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当然,考试内容也要随着这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适当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小成功”的过程中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为“大成功”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后进生转化的目的。

2.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因为学习有困难、数学成绩差,甚至有时作业不能按时、独立完成等,因此就认为自己比别人“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耐心地反复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随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保护其自尊心,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三、深入研究教材,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

1.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注意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差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 ”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差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主。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差生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章节、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宽。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做到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差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差生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应当追求全班的整体效果,差生的反应,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勉强赶速度,而是做到照顾学生的全体,不能忽略差生。例如,在讲重点内容时,我切实做到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二次;在要差生回答问题前,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有关知识。

3.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我在进行教学时,尽可能使差生感到易学,同时,我做到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把差生看来是难的知识变为他们容易理解、消化的知识,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及时检查反馈、辅导,进一步使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1.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能做到拿出适当的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而对少数学生存在问题,则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并加强个别的辅导等。

2.介绍或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课外书籍。学习差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特点,即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记忆难且慢,一样东西还没有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要学习;刚刚学会一样东西,另一样东西却又忘记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我有计划地让差生阅读一些参考书籍,多做一些练习。这样差生的“智”和“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五、在班中营造一种学习互助的氛围,共同成长

首先在班中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学习。这样有利于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与合作意识,有利于发挥小组的群体力量,更能带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扬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让后进生学习优秀生的一种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共同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了减少后进生数量的目的。

9.如何让差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篇九

如果一个老师要想事业成功、永远快乐,就要: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

一、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学生。人要脸树要皮,其实学生内心渴望老师的尊重。老实讲出的话,千万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在嫌弃自己,抛弃自己。如果这样,就不能指望学生积极向上了。

二、抽出时间和学生多沟通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如果能以学生的心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打一场球,聊聊天,在自然中你会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快乐,只有你把学生真正当好朋友,你自然就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就会变得更加关心和爱护他们。季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和动作,学生都能领会,师生之间拥有了默契,学生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爱。

三、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老师切记不可以用同一种标尺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空间和展示个性的舞台,决不能让他们小小年纪就丧失信心。

四、将就惩罚艺术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镜头:学生不听课,和同桌打闹,老师用平和的心态控制好课堂,下课后,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以亲切的语气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罚明天他把刚学过的课文背下来,不出所料,这位学生第二天早上就把课文背了下来,教师送给了他一个小礼物,并鼓励他说:假如你用心听课,一定会是位优秀的学生。这位学生从惩罚中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艺术的惩罚是教鞭高高举起却轻轻的放下,样子严肃,但心里是疼爱学生的。

五、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10.班主任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篇十

一、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所谓差生,就是思想 品德差、纪律 差、学习差的 学生。差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大多是由其自身智力、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班主任要想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必须深入其中摸清情况,了解差生的问题根源和思想动态,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我班 一个男生在初一时是个聪明懂事的学生,升入初二不久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课经常睡觉爱说话,对学习没有兴趣,对教师和同学不理不睬,纪律散漫,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不久我就找他谈心,慢慢了解到他各方面的情况。原来暑假时父母闹离婚,整天无休止地 吵架、打架,父母都拿他出气,打骂不断,最后家庭决裂,导致他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了解情况后,我不时找他聊天,慢慢开导,平时主动关心爱护他,给他多一些体贴和温暖,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慢慢化解那颗冰冷的心,慢慢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最后他的学习生活态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毕业时考进了重点高中。

二、理解、信任、尊重、关爱差生

理解是引起师生思想共鸣的感情纽带,对差生的转化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能够唤起差生醒悟和奋起,是差生转化的前提条件;尊重是开启差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友爱能拨动差生不断进步的心弦,是差生转化的启动机。班主任要发掘差生的优点,理解差生的苦衷,帮助他们扬起自信之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以朋友之谊、父 母之爱,给予差生 无微不至 的关怀、爱护。平时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做他们的倾听者,听他们诉说内心真实的想法,引导和启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疏导、激励、批评、感染相结合

通过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差生树立自重、自尊、自爱、自信,增强他们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的能力。激励教育是通过肯定、表扬、鼓励的方式增强差生的上进心,不断放大他 们的闪光 点。对差生身 上错误的 东西、坏的习气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放任,要严肃批 评纠正,通过批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并改正缺点,他们才会有进步。良好的班集体和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差生,对差生的转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班主任可针对不同差生的情况,采取结对子、互帮互学形式,让周围品学兼优的学生来感染他们。总之,把疏导、激励、批评、感染四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发挥有效的教育以促进差生的转化工作。

四、长期抓、反复抓,确保差生转化

差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长 期的过程。差 生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摇反复现象,尽管班主任多次努力做工作,他们还是屡犯不改,有些班主任见收效不大就失去信心,放任自由,这是不可取的。差生由 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有些不良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一般要经过“醒悟—转 变—反复—再醒悟”的 过程。差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是辅导就能奏效的,班主任要有很大的耐 心帮助和 教育他们,持之以恒 反复教育,使他们每反复一次都得到一次教育,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长期抓、反复抓,才能确保差生转化,决不能因为他们出现动摇反复犯错就放弃教育,更不能泼冷水,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做思想工作,多磨嘴皮,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齐抓共管

学校是教育的主 阵地,对差生的 转化起到 主导作用。学校领导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健全教师队伍,以学校为桥梁,通过班主任的沟通,争取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调与配合,逐步使学 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共同来关心差生的成长,并对教育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要 求、统一认识,以实现差生的有效转化。班主任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股合一的教育 力量,定期开展领导、家长、教师、学生联合会议,共同研讨 学生教育问题,让领导、家长、教师相互交流,提供宝贵 的意见,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各方面的教育。

总之,班主任在差生转化教育工作 中,要采取正 面教育,坚持不懈地做工作,用爱心感化、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对他们不放弃、不冷淡、不嫌弃、不疏远,而是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热情、多一 点帮助,使他们燃起学习、生活的新希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无论哪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差生。如果对待差生热情而不冷淡,亲切而不疏远,帮助而不嫌弃,那么很多差生就会转变自己的不良心境,形成良好的心态,逐步转好。

11.如何做好弱差生的教学工作论文 篇十一

在教学工作中,优生、弱差生是必然存在的现象。其原因则是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先天智力不全、后天智力不够等因素,都造成了弱差生的出现。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接手过许多在他人眼中所谓的“差班”和“差生”,当一切说服和教育的方法都暂时无济于事时,如何来改变这些孩子,让所有的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值得我们深思。

德育心理学表明,对儿童某行为的强化教育,有利于纠正这种行为,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作为孩子的初段引导者,作用似轻还重。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本人根据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过程,以自己的师德去感染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爱每个学生,爱生如子

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我都视之为子。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爱好、特长、性格、兴趣。作好他们的良师益友,经常和他们谈心,使学生感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可亲可敬,和老师说心里话。如:上学期我班有两名弱差生,他们的课内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见到老师就很害怕。后经过几周的接触和谈话,了解到他们都有很强的上进心,由于原有基础不够扎实,家庭不和,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不能和学校的.老师很好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将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及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理解、尊重学生,发挥其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作为老师,应全面了解他们的情感、习惯、思维和爱好,特别是面对弱差生,我不歧视他们,并且号召全体同学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和勇气。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其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而达到积少成多的目的。

三、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每个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弱差生,他们的转化是缓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它要经历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由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单一、缺乏上进心,甚至有时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细致地关爱他们,使他们从内心上与老师取得“心灵感悟”,乐听、乐学,让他们始终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全面发展的信念。

四、树先进、促后进

采取不同形式的表扬和奖励,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矫正弱差生的不良行为,还能收到教育和促进大部分学生的效果。将勤奋好学、守纪律、道德品质好等全面发展较先进的同学分别用口头及其他不同形式的表扬和奖励,将其树立为多数同学学习的榜样,营造一个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激发弱差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弱差生的教育工作,我想只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用真诚的态度,把爱的甘露洒向他们的心灵,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12.如何培养差生 篇十二

从最有兴趣的学科入手,同时使用了“优势发挥法”和“快速赶上法”,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依靠这自信和兴趣去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劲头,这样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大大地提高了。

除了个别智能低下(弱智)的人以外,原则上讲真正的差生是不多的。所谓差生,一般泛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实仔细分析,差生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习成绩较差,其他素质尚可,而且也比较勤奋,这类孩子主要是学习方法上有问题,没有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

第二类: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劲头不足,这类学生主要是没有培养从小立志,学习没有动力。

第三类:学习成绩很差,道德素质和其他非智力素质也较差,根本没有心思读书。严格地讲从学习方法方面补救差生,所指的是第一类对象。第二类和第三类对象应该同时从励志和道德素质及非他非智力素培养进行补救,单纯地从学习方法方面补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这两类学生一旦在立志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有了效果之后,学习成绩很快就会上去。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如何从学习方法方面去补救成绩较差的孩子。我们有如下两条经验,供大家参考:

(1)每个孩子不管成绩有多差,总有一、二门比较好或比较有兴趣的学科,先把这比较好的学科补好,让他大脑里产生快感单元,所谓快感单元,是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的最低知识组合,集中精力和时间,尽快获得对该学科产生兴趣的最低知识组合,这是补救生和自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诀窍。如果把补课的面铺得太大,势必影响快感单元的形成,这样就会使学习的兴趣不能提高,而且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所以补差的关键是首先使一科产生快感单元,使孩子有了自信和兴趣。然后用这自信和兴趣去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方法,产生其他学科的快感单元,以达到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千万不能老是去补最差的学科,因为最差的学科学习兴趣最少、难度最大,产生快感单元也最难,补来补去补不好,会进一步伤了孩子本来就薄弱的自信心。于是非但不能把最差的学科补好,而且连原来还可以的学科也会因时间分配不当而被拖累。结果造成学习成绩的进一步后退和学习信心的全面降诋,最后导至心理的全面崩溃而放弃学业。

把自己较好的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种方法称之为“优势发挥法”。优势发挥法不仅在补救差生时用到,即使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也同样适用。从方法论业讲“优势发挥法”在人生事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用得上,这是从古以来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要诀,但是很多人在学习方法方面没有把这个要诀用上。

(2)快速赶上法:在数理化的学习中,我们使用了把以前课程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列出一些与以后学习有关的重要概念、公式和定理,让孩子把这些概念、公式、定理背熟记牢,而暂不要去弄懂这些公式和定理的推导求证过程,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地赶上目前的课程,顺利地进行现阶段的学习,不至于因以前的缺陷造成以后的全面障碍。

我们的孩子也曾用这种方法学习过,当时我们把这方法称为“快速赶上法”,现在知道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空降学习法”,这种方法用来补救差生或进行跳级确实很有效。否则什么都要从头开始、从基础开始,而基础部分总是很枯燥、很繁琐的,弄得孩子很烦,很累,结果往往由于缺乏兴趣而半途而废,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13.如何提高差生语文水平 篇十三

一、深入全面地了解差生, 熟悉差生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 深入差生中, 全面了解差生的情况, 是教育好差生, 提高差生成绩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弄清造成他们语文水平低的原因, 为实行针对性教育, 有效地提高差生的语文水平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学语文无用, 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需要用语言来交流, 没有正确的语言又怎么能沟通呢?因此学语文势在必行。

2.关心差生的同时要有耐心

语文的词汇量大, 学生学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要多给差生们一点爱心和耐心。只有每一个教师对每一个差生都充满信心, 献出爱心, 工作耐心, 他们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3.多表扬, 少批评

多表扬, 少批评, 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 尤其对差生更应如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表扬, 以鼓励他们学语文的信心;如果有错误的地方, 就应耐心细致地纠正, 尽量少批评, 多表扬;在他们平时的作业中多给几个“好”之类的词语, 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教师喜欢他们, 学语文也相应有了兴趣。

三、热爱学生, 诚挚相待, 沟通感情, 消除隔膜

为了消除差生的不良心理, 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 热爱学生, 诚挚相待, 与他们多接触, 交朋友,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的爱, 把老师看做可敬可爱又可信的人。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 让差生多动口动手, 有机会表现自己, 增强自信心,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给自己无限的温暖, 自觉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例如, 有一名差生, 基础差, 家庭困难, 学习语文没信心。有一次他的饭菜票用完了, 没钱买, 他鼓起勇气来跟我借了十元钱。我很乐意借给他, 并请他一起吃饭, 他很感动。此后, 他自觉地克服困难, 与原先相比判若两人, 不仅提高了语文成绩, 其他科成绩也提高了。

四、善于发现差生在学语文中的长处, 加以鼓励

造成差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最主要的是缺乏自信心。要使差生树立自信心, 寻找差生自身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是一条捷径。如果教师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并且满腔热情地为其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自尊自信, 他们的缺点则在优点被肯定的同时逐渐得到矫治。

五、因势利导, 帮助差生改掉不良习气

在鼓励差生发扬优点的同时, 也要重视帮助差生改掉不良习气, 要让差生真正明确沾染不良习气的后果, 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控制力, 变被动为主动, 使自己的思想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学生醉心于武侠小说, 屡教不改, 成绩直线下降, 硬性制止与训斥已不起作用。我因势利导, 利用一次机会和他谈武侠小说, 有了共同话题, 他打开话匣子口若悬河地谈开了。尽兴之后, 我趁势让他分析小说中的著名人物成功的经历和原因, 于是把话题引到“成功的背后渗透着奋发向上的汗水”, 使他认识到明日的成功, 靠现在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此后, 他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学业猛进, 成了校园小作家。

六、课堂上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差生听课, 课后注意开好“小灶”

为了保证差生听好课, 必须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发现差生开小差, 要及时暗示或进行提问, 鼓励差生听好课。这样, 既能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又能使差生及时接受知识。另外, 充分利用“距离语言” (即教师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走近或远离差生, 进行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 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要适当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 使差生觉得课堂趣味盎然, 因而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听课。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课后仍要为差生开设各种各样的辅导课, 给差生开“小灶”, 帮助差生补缺补漏。

14.如何对待厌学的学生 篇十四

我是纳雍明星小学的老师,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让我们有这么一种体会,有些家长把孩子厌学看得过于简单,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厌学时,只是着急的、一味的问“怎么办?”,而忘了问问“为什么?”。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讨厌学习,甚至厌恶学习,逃避学习。表现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如果孩子成绩出现落差,自己就会越来越没有信心,害怕交际交往等。

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多鼓励孩子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二是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在辅导孩子是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三是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对于学生的厌学行为,其引发的原因会有所不同。我分析了一下厌学孩子的心理,让家长更加清楚对于这样的孩子所需要做的工作。同时也需要了解家长本身在孩子厌学的行为背后自己是如何影响了孩子。

厌学初期行为表现:

1、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想去上学

2、每次上学前总表现情绪不好,烦躁。

3、消极对待学习,不愿完成作业,不愿认真听讲。

4、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早退、旷课、逃学等。

厌学症状:完全拒绝上学,任何人劝说都没用,否则就以离家出走、想死等行为来回应家长对其返校的要求。

厌学孩子对学习的认知特点:

1、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从学习中得不到吸收新知识的乐趣。

2、认为学习是家长给安排的生活,与自己的未来没有多大关系。

3、认为读书与不读书没有多大差别,以后的工作中并不需要目前所学的知识。

4、认为读书无趣,其它方面的知识比学业的知识更有用。比如:口才、交际能力等。

5、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还不如早点干点别的,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目前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只是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到完全不去上学的程度。但这种厌学心理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负担感,常以一种想逃避的心态对应学习生活。厌学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从而也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发展偏离平常和健康状态。所以厌学这一问题应得到社会和家长们的重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在对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对学生厌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给家长一些更有效的建议。

引发厌学的人格因素:

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内心缺少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愿接受他人帮助,逆反心理较重等。

引发厌学的相关原因:

1、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厌学。

2、缺乏生活自主意识,学习动力缺失而导致厌学。

3、在成长中能力培养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独立学习能力差,学习内容跟不上而无法从学习中得到乐趣产生厌学情绪。

4、家庭内部存在的问题,使孩子无法安心学习而希望早日工作离开家独立生活。

以上列举了一些相关原因,但现实问题的产生也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相互影响所导致,其中会存在一些心理机制,无法一一罗列,只希望家长通过我的分析对厌学行为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那么应如何对待厌学的学生呢?

首先明确孩子引发厌学的真实原因,找出孩子厌学的认知特点,而后对应给孩子具体的心理帮助。

1.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人际关系中其他成员的反应,学会与他人配合与合作性的互动,交往中去除以主观来推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避免因猜疑而引发人际的不愉快。

2.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使孩子形成自我成就意识,多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从中体会自我价值感。在对特长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一般也都不错,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特长中感受到成功体验,在被认可中提升了对未来追求的动力,从而这种动力在恰当的引导中自然会转向对学习的关注,促使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多采用正向强化法,以孩子真实的优点为基础,多给予赞扬和欣赏。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多鼓动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家长只给力所能及的建议,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自己做主决定一些事情,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感,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引发厌学情绪,因为他们基础较差,所以对学习的信心不足,常把学习中的困难放大,在学较体验不到放松的心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现实在学习上的帮助。让他们懂得设定分阶段的小目标,一点点来追,就会慢慢跟上,不要急于马上补回所有的课程,心急只会让压力感更重,而增加了焦虑感,更无法安心学习。同时也需要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培养的初期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帮助,建立了习惯感之后,成绩有所提高时,孩子会感受到一些乐越,学习的兴趣也会相对提高,这时家长可以放手并多赞扬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感受自己的能力,从而也会提高学好的信心。

4.对待早恋的孩子,需要给予理解和让孩子懂得如何在恋爱中建立良好互动的建议,使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他们之

间的关系,不要过早地投入大量的感情在恋爱上,在未来的生活中,还有更多因素会影响着爱情的成功发展。也需要引导孩子提高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学习换位思考,同时鼓动孩子与恋爱对象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在彼此的理解及支持中升华爱情,从爱情当中获得更多的力量,懂得如何更好地实际未来的幸福。对待早恋受挫的学生,需要让他们了解受挫的原因,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爱情美好的想往,并强化孩子对自我价值体现的奋斗意识,强调早恋本身不利因素,让孩子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5.从家长角度给予改善建议,增加家长与孩子的内心交流,提高家庭相互的理解与宽容度,让孩子感受一份良好的家庭氛围。

上一篇:民航处理投诉测试题下一篇:电视台广告中心寒假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