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11篇)
1.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 篇一
人教版九年级 压强 浮力 单元试题
10.两指用力按住铅笔的两端,发现两指的凹陷程度 ,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效果与・ 有关。两指受到铅笔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是・ 。 11.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轮胎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 ,减小对路面的・ 。 12.拉萨市的海拔远高于南昌市的海拔,则两地地面附近的大气压强相比较,南昌市的较・ ; 两地的市民在家里用敞口锅烧同样的水,水沸腾时的`温度南昌市的较・ 。(填低或高) 13.据报道,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水土的流失,江水变浑浊,致使江水的 增大,故相同深度的江水对堤坝的・ 会增大,从而使堤坝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了 文件大小: 109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2.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 篇二
一、“课标”要求
压强和浮力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力学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在学习了质量、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特点、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在理解的程度上让学生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基础,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编者意图
为了落实课标要求,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十章压强液体压强、第十一章大气压强、第十二章浮力合为一章,并且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这是对教材传统编排的突破。而且教材比过去增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初步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者充分发掘图片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一些奇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材在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取材便利、易于开展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通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介绍连通器、抽水机、喷雾器等器材的工作原理,并要求学生能用本章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三、知识结构
为了体现编者的设计理念,教材共安排6节内容:
压强是本章的重点。通过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并得出压强的定义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压强公式的理解,会应用其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并能应用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的压强有别于固体压强。本节先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一步步定性地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进行理论推导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此公式进行计算,这样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
连通器是静止液体压强规律的具体应用。教学中,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连通器中液体在静止的情况下,液面总保持相平的道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科学栏目,介绍了著名的三峡船闸,这是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典型事例,它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
气体具有流动性、有重力,因此气体内部也有压强,但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吞蛋等实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来证实大气压强确实存在。让学生学会测量大气压强的几种方法,并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在学习液体压强与气体压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气体的压强与流速间的关系:即在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对于其应用——飞机机翼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结晶。它对于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提高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浮力这节中,通过木头、鸭子可以浮在水面让学生认识浮力,再通过受力分析,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并推导出F浮=G排=ρ液gV排,让学生会使用公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浮力的应用则包括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和了解潜水艇、轮船、气球与飞艇等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结构合理、线索清晰。
四、中考要求
因为压强与浮力是力学的重点,所以本章知识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与热点,主要考查以下5个方面:
1.固体压强的简单计算,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有关计算。
3.大气压的应用。
4.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简单应用。
5.浮力大小探究实验,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浮沉条件的简单应用。
本章内容常与质量、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综合在一起,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简答题、计算题题型出现,分值约在15分左右。
五、教学建议
1. 注重科学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教学法。本章教材安排了5个探究活动,分组实验3个: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在这3个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会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同时注意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方法的运用。演示实验两个: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测量大气压值。教学中重点注重引导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过程达到实验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联系实践培养兴趣
由于本章的知识规律性强,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例如在建立压强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压力小桌实验,观察得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由此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此时教师自然引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定义为压强,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容易接受。
3. 加强计算,注重归纳
压强和浮力的综合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总结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中精心安排了三类题型,一类是实践类习题,一类是探究类习题,还有一类是体验类习题。这些习题的选择具有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易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习惯,通过训练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
4. 学案导学
3.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 篇三
赵本中学
马福佑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5)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 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 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③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 ∴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⑥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⑦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⑧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九年级物理《浮力》课堂实录
赵本中学
马福佑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师:(过渡)由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发现,物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下面来做游戏:造“船”比赛,怎样获得最大的浮力? 生:做游戏,获胜小组谈做法。师:(投影)“轮船搁浅”──谈环保
三、总结深化
1、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生:略
2、师生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
列举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赵本中学 马福佑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在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
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评价
赵本中学 马福佑
本节课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主题为线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教师充分体现出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用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是否相等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做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大烧杯中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所受浮力,然后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没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教师对这些做法都给予了赞同。其中一个小组同学还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该方案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块做器材,由于它很轻,其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然后通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拉塑料块没入水中,通过图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就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理排开的液体重相等。笔者及时对该组同学的创造性想法进行表扬并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多思考。
4.密度、压强和浮力复习 篇四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学生更加熟悉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能熟练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难点: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转变常规的复习教学方式,采用问题解决式,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师生合作探究老来完成这三节的复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一元硬币,量筒,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讲述故事,设置情境:有一天我坐无人售票的公交车,突然我投进去的硬币又滚出来了——说我的是假币……我纳闷了,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我鉴定一下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复习主题:密度、压强和浮力的复习】。
(二)展开交流,探究揭秘
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寻找方法。4人为小组单位展开讨论,设计探究方案。(预设学生的回答有用磁铁吸,测密度,与真的硬币做对比等。)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并说出原理
评价交流: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总评(设计意图:人人参与的同时,找出最佳方案)
方案实施:(出示幻灯片图片)我把硬币带到学校实验室,称一下发现硬币的质量为10克,体积如图所示 ,试问:
(1)读一读硬币的体积是多少?
(2)算一算硬币的密度是多少?
(3)说一说硬币是真是假制?
( 已知一元硬币材料是以钢成分为主,ρ钢=7.9×103千克/米3)
引导学生计算,写出计算公式。强调:单位的统一,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三)知识巧渡,继续深究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硬币它沉在水中的?请你思考:沉下去了,那么水对它有力的作用吗?产生的是什么力?方向如何?大小多少?(g=10牛/千克)
由学生个别回答。
过渡:我还有一个疑惑,10克硬币在下沉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呢?
(1)如有,重力是多少?(g=10牛/千克)
(2)那么,戒指为什么会下沉呢?
(3)你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吗?能举例说明沉浮条件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计算,再讨论。
再次过渡:当我正在实验室做这个探究实验时,实验室管理员的孩子小君突然跑了过来,看到我的硬币说要变戏法给我看,(出示照片:手心“变出”硬币——印出硬币的模样)。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玩过?
思考:(1)要是用同样的力气往桌面上按有这样明显的现象吗?这是为什么?
(2)如何定量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你能举例说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吗?
(4)如果小君用了100牛的力压硬币,硬币的半径为1厘米,则硬币对手心的压强有多大?
(5)把硬币放入量筒的水中后,则量筒对桌面的压强将如何变化?
(6)如果把量筒的水换成同样多的食盐水,则对底部的压强有变化吗?说明理由。
(7)你能说说液体压强的特点吗?
5.八年级物理浮力教案 篇五
第十二章浮力 第一节浮力(1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二)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下图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合,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3.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返回页首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水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石块在空气中重( 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N)
石块受到水的浮力( N)
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 N)
小桶重( N)
小桶中的水重( N)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木块重( N)
木块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 N)
小桶和木块排开水的总重( N)
小桶重( N)
木块排开的水重( N)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6.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篇六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浮力》教学设计 平沙三中 杨顺如 一.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2、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程序 教师主要活动 学生主要活动 复 习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 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 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回答问题 引 入 课 题 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 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答:沉下去。 这现象学生较熟悉,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2】:如右图 观察并回答提问 学生操作和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观察实验 【分析】:如右图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 F浮=F向上-F向下 【演示3】:如右图 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2.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 F浮G F浮=G 分析受力情况 观察并汇报观察到的现现象 讨论分析 归纳得出结论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求浮力的两个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如气球 巩固提高 练习一. 填空题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 对它 的浮力。 2.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同时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当 时,物体下沉,当 ,物体上浮,当 物体悬浮或漂浮。 3.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 的。 二. 选择题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称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称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3.如图一个物体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并保持静止,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则F1,F2,F3的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D、F1
7.物理八年级下知识点浮力 篇七
一、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浮力的原因:上、下表面收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F浮 =F下-F上)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拉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排液体的体积②液体的密度③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本身的质量,体积,密度无关。
阿基米德原理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收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浮力的应用
轮船:空心法,增大排水体积是浮力增大。轮船自身的G=F浮 。轮船从大海开到长江,F浮不变,
V排变大,轮船下沉一些。
潜艇:改变自身的重力
气艇:内充有密度小于气体密度的气体。
密度计:始终漂浮在水中,露出部分越长,液体密度越大。
物理学习方法
兴趣和坚持
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要做好练习
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下面是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他的教诲。“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指导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熔化知识点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8.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重点
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F浮=G-F拉
2.压差法:F浮=F2-F1
3.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浮=G排 (3)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
4.浮沉条件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案例1 】称重法求浮力 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_N;从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答案:1 密度 解析: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读出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公式F浮 =G - F拉进行计算。本题中F浮 = 3N - 2N = 1N。从中看出,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说明石块受到的浮力不同,这进一步说明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案例2 】压差法求浮力 用手将一个质量为500g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浸没于水中,使物块上表面离水面20cm。 求:(1)正方体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2)正方体物块受到的浮力. 答案:(1)物块下表面距离水面的深度h1 =10cm+20cm=30cm=0.3m 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2)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物块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根据正方体物块受到的浮力就等于正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所以 解析:计算液体压强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压力用公式。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受到液体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F向上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下表面的向上的压力,F向下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上表面的向下的压力)。 【案例3】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我国“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m=6.8×107kg,它以54km/h的速度匀速航行,受到的阻力F=1.0×107N,取海水密度ρ=1.0×103kg/m3,g=10N/kg,求: (1)航行2h通过的路程; (2)航母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海水的体积; (3)航母航行2h推进力做的功. 【答案】 (1)1.08×105m;(2)6.8 ×108N 6.8×104m3;(3)1.08×1012J. 【解析】 (1)航行2h通过的路程资源库。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航母受到的浮力资源库, 排开海水的体积资源库。 (3)航母做匀速直线运动,推力资源库, 航母航行2h推进力做的功资源库 【案例4 】根据浮沉条件求浮力 如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有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中盛有液体A,物块M漂浮在液体A中,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液体A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盛有液体B,物块N漂浮在液体B中,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2,液体B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下列判 断中正确的是 资源库 A. P1<p2 B. P1>p2 C. m1<m2 D. m1>m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而容器的形状为圆柱形,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等于液体重力与物体重力之和,又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得两容器底部所受压力相等,又由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可得P1<p2;两物体均漂浮,物体漂浮时,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物块M、N质量相等,可得两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相等,重力相等的液体质量也一定相等,得m1=m2故答案选A。 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浮=G排 (3)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 4.浮沉条件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案例1 】称重法求浮力 1、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 压力 压强 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意义 物体表面所承受的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力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 F=pS P=F/S 单位 牛顿(牛) 1帕斯卡(Pa)=1牛顿/米2(N/m2) 大小 有的情况下与物重有关,一般情况下与物重无关 不但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液体对容器底部 F=pS P=ρ液gh (h:容器中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常见的连通器的实例:涵洞、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 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9.8牛/千克,h是液体的深度。 3、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 3、首次准确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1325×105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计算过程为p=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1×105 Pa,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作105Pa。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被称作流体。 2.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重、难点剖析 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来比较。 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 P=F/S 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对应。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通过推理和实验都可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ρgh。 公式p=ρgh的物理意义:p=ρgh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公式p=ρgh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p=ρgh,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P=F/S=G/S=mg/S=ρgSh/S=ρgh。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压强都可以用p=ρgh来计算。但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ρgh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公式p=ρgh和P=F/S的区别和联系: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而p=ρgh是通过公式P=F/S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p=ρgh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解析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3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电流、电路的基本构成、常见的电路原符号、电路的三种状态等知识后,进一步学习电路的连接方式。通过本节学习,学生知道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两种:串联和并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串、并电路的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电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电路。本节是整个电学的基础,对学生后面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等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初步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各用电器工作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例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使学生得到安全用电的初步教育。 三、学习者特正分析 电学中的问题学生不能亲身感受,因此学生往往会凭借看到的直观表象来对研究对掌握象下结论,继而导致错误的结论。本节内容是今后电学学习的一个基础,也是研究和解决电学问题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必须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来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强行记忆阶段。所以,我认为要抓住学生看到表面现象就对事物本质下结论的思维惯性,从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引发思维冲突进而引起学生的困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热情,让学生在经历困惑、实践、解惑的过程中,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初步培养学生懂得探究事物本质的一般步骤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小灯泡2只、开关、电源(干电池)、导线、实物展示台、多媒体投影仪等等。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目 标 引 入新 .复习常见电路元符号的画法。 2.出示一长串小彩灯,并接通电源使它发光。 3.多媒体放映家庭照明电路中用电器工作情况。 4.引入新。 .练习电路元符号的画法。 2.观察小彩灯的发光情况。 3.思考小彩灯及家用电路元的连接。 4.讨论提问。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电路元符号的画法。 2.通过观察小彩灯的发光现象及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连接电路 .强调电学安全操作要领,防止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2.介绍常见实验器材。 3.问题:你能否选用一些器材使一盏灯亮? 4.学生上台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要求全体学生画出电路图。 .提问:如果给你两盏灯和一个电源,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有几种接法? 6.利用多媒体进行分析、归纳。 .牢记电学安全操作要领。 2.认识各种器材。 3.学生上台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 4.画电路图。 .学生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图。 6.设计由3盏灯组成的电路图。 .树立安全用电意识。 2.能认识常见的元。 3.培养学生初步的电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4.初步练习根据实物图画简单的电路图。 .初步练习简单的电路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相互协作的情感态度,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6.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探 究 串 并联 电 路 的 特 点 .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引导学生对照实际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2.师生共同对各组汇报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部分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 3.要求各组学生将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画好电路图。 4.学生连接电路,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 6.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板书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学生自行确定探究的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后画出电路图。 4.按照电路图沿着一定的顺序连接好电路,并进行实验。 .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同时也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6.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验证。 .培养学生善于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2.学习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体验对所探究问题的合理性进行筛选的过程。并培养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巩固电路图的画法。 4.再次练习实际电路的接法,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他们的综合技能得到提高。 6.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堂 巩 固 .多媒体播放:夜晚的路灯,满天星彩灯串,高大建筑物上的装饰彩灯。 2.多媒体投影电路图:ABD这四个电路哪个是串联电路,哪是并联电路?为什么? 3.问题:比较串、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 .相互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看法可进行辩论。 2.学生独立分析并回答。 3.个别回答,相互补充。 通过观察五彩缤纷的灯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能产生美的感觉,从而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2.再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加强对所学知识巩固。 小结和练习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的收获。 2.思考题 .学生自我总结。 2.完成思考题。 六、教学评价 1.本节是一节学生实验,教师要充分的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放手去做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06-22 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08-31 高考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知识点08-12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07-07 九年级上册物理试卷07-15 九年级物理学科总结09-15 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07-10 九年级物理寒假作业试题07-11 九年级物理发电机07-12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计划09-029.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 篇九
10.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 篇十
11.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 篇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