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我爸爸》实录(窦桂梅)(共8篇)
1.绘本《我爸爸》实录(窦桂梅) 篇一
窦桂梅《我的爸爸叫焦尼》课堂实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位亲人,帮我们系过鞋带,还包过书皮,还帮我们。。这人可能就是,生说,爸爸,口语说爸爸,书面语有时说父亲
师出示;我们常常会想到母爱,但今天,在脑海,是对父亲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在脑海中咀嚼一番,从心中呼喊出来——父亲
谈谈你对父亲的理解或感受
生:我感觉我的父亲非常聪明,但是有时候有点儿懒,但非常地爱我 师:多么客观,我看到对父亲真实理解的印象 生:严厉,严肃,在严厉中表现对我的爱 师:爱里透着严厉,还有点懒 生:威严,还有点幽默 生:大多数和蔼,有时严厉
师:还有不同的吗?都有对父亲不同的感受,少年时有不同感受,随着年龄的成长,会有不同的方式表达,你是画家,会用色彩,你是。。。有一位作家,有一位画家,都是瑞典人,他们和同创作一本关于父亲的书,想看吗?读书对我们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出示这本书,让我们凝视静气地听一听,出示图片,师念内容。当出示到父子俩去电影院的检票口时,师停下来提问 师:猜猜,迪姆会对老伯伯说什么呢? 生:我的爸爸叫焦尼
师出示课文内容
继续出示图片内容,指名生上台读内容
生读错的地方,师及时地纠正错误
从咖啡馆出来部分音乐响起,师继续接着图片读文 爸爸抱起我上了火车
师:猜猜,爸爸抱我上火车做什么呢? 生:我没错得有些话想对他说 师:会说什么呢?
生:让他努力学习,不要让妈妈担心
另一生:我觉得爸爸会对全车人宣布这是我儿子 师;你看过书呀、师出示图片,课文内容,师继续读
生读: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再读这句子 师继续读文
师:故事听到这,你一定有话要说,有感慨要表达,来呀,那就讲讲吧 生:我觉得狄姆爱爸爸,爸爸也爱狄姆 师;你从哪儿感受的
生;在车箱里,爸爸说。。在车站,儿子对叔叔说。。。师:这仅仅在这里说了一次吗? 生:好多次
师;还有在哪里呢?
师;长长的十四分钟,我们听到最多的话是
生: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师:这对父子真有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互相的爱 生;他们父母离婚 了
生:他们的父母分居,或者爸爸在外地工作
师;不管如何,儿子和爸爸有天天生活在一起吗? 生:没有
师;所以才有这么特别的一天,才有这么打动你们的话。正如你们感受的一样,题目就用最感动你的语言做题目,出示,写下题目,师板,生朗读 “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看这句话,有提示语吗、生:没有
师:里面有修饰成分吗?只交待成分,然后告诉名字,这在语言表达中,这叫什么? 生;这句话表达简单
师:这叫简单的表达,师板书:简单的表达 师:真是好简单,简单的表达在文中出现几次 师出示图片,分别是这语言出现的镜头
生:一共五次
师:这样简单的表达,全文却出现了五次,老师强调不能重复,你不觉得这句话过于简单了吗?
生:我不认为,因为简单的话语中表示对爸爸的爱 生:是字字真切,字字含真情 师;所以人要不断表达,不断重复 师:回到书中,再发现,再体会
师:再次走进书中,去看一看,把目光聚焦在儿子身上,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提取信息,得出信息,重整信息,得出狄姆怎样的心情,把这心情带到话语中去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这是什么心情 生;兴奋
师:那就兴奋地说一说 生读
再出示另一幅 生说,小声地说
师:小朋友,你说什么,我耳朵背,没听清 生大声说 师:什么心情? 生:非常开心
师:他们认识吗?面对这样的人,他们是这样开心,把开心表达出来 再出示图片 认识看狄姆动作 师比划
生:在整理衣服 师:心情怎样 生:自豪
师:可以创造一点,加上自己的语言
生:小哥哥,这是我爸爸,你肯定没见过吧 师:小哥哥一高兴,会做什么呀 生:会给他的披萨饼多加点料
师:这小哥哥一激动没一个盘子掉地上了,都能理解,替狄姆高兴 再出示图书馆图片 师:看到什么 生:立起大拇指 师:这什么心情 生:这叫骄傲 师:该怎么说 生说
师:这可是图书馆,该怎么说 生小声说
师:还是按捺不住呀
生更小声,更高兴
生大声了点,你刚才比他们的还大 生更小声点
师继续引导,比划着动作,神情
师:自己根本不同情境读,披萨店,人多,怎么样,在图书馆怎么说 师出示图片,车站的
师:此时人都走了,他应该怎么说 生说句子
师引导,此时你心情怎么样呢?
生:难过
师:再说一次
师:同样简单的句子,在不同场景出现了五次,场景不同的,出现的人一样吗?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小的。。。每一次出现时的心情都不一样,有时自豪,有时高兴,有时略显失落,看来,简单里面表达还真是。。生说:不简单。
师:这本书用儿子的眼睛来写了,其实还有另一眼睛,那就是爸爸的话 出示爸爸的话,生读,师写 “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从表达样式看,这两个句子都是简单的表达
师:再看这幅图中,在这画面中,里面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小的,也许有认识的,更多的是不认识的。唉,作为一个成年人,爸爸在这本书中说过几次这句话,就这么一次,怎么能一下子让你发言时就脱口而出呢? 生;因为爸爸非常骄傲,这是真情真意的
师:按捺不住,面对儿子这样的表达,脱口而出
师:我想也向刚才一样,再看书,把目光聚焦在爸爸的身上。
出示初见爸爸的图片,看爸爸的动作,师引,飘动起来的围巾,骄傲的动作。。。师:这是什么 生:飞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可以体现爸爸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出示举,搂。抱,牵(拉)针对学生说的拉,教师引导学生纠正 师:为什么用拉呢? 生:牵能体现爱,而拉不行 生;牵比较主动,拉却被动 师:同意你们的牵
出示图片,奔、举、搂、抱、牵 师:这些动作简单吗
生:简单
师:这些动作也是简单 的表达,真的简单吗
生:动作虽然简单,但表达情感不简单,先看奔这个动作,在平时很简单的动作,但这里,围巾飘动,张开又臂,冲儿子奔过去,更能体现爱 师:是呀,这怎是 一个奔能表达的 生第三幅图的搂
生:像母亲一样搂着,很温馨 师说
生说的是牵
师;一说牵会想起中华民族 很多的词,牵挂呀,生:牵肠挂肚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相爱,所以大手牵着小手,小手牵着大手,就这样彼此你牵我,我牵你
生:两个人就这样一直走着走着 师:走着走着,走到哪里 师:还有吗?
生:说举,刚到车站,父亲把儿子举起来,代表父亲很激动,很兴奋,因为看到自己的儿子 师:你被爸爸举过吗 生:小时候,很开心
师;很长没见到爸爸了,那种特别的兴奋和激动
师:我发现,刚才你们透过这样简单的表达中依然看到了有,是呀,爱在他的肩上,爱在他的怀里,还爱在他的(师导,注意看爸爸的眼神)出示图片,师:你发现什么
生:爸爸眼神一直看着儿子 师:那叫什么
生:目不转睛、注视、盯
师:那盯可是聚精会神,那眼神不离开儿子的半寸,这应了那首歌《我的眼里只有你》 师:是呀,在爸爸的眼里,只有儿子,到时,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中,我们才有理由说,爸爸的爱在心里,于是他也要向这些人宣告: 生读“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声音不大,我听到了。。。生说
师:我听到坚定 师:谁都替代不了 生说,师:我听到骄傲 师:我听到了自豪 师:原来这就是最简单的话,和儿子的话一样,也包含着丰富的感动,师板:丰富的感动 师:其实那内心的丰富感动也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只需要简单的表达 师:这不正是书中隐藏的眼睛吗?
师:感受如此,激动这般,但火车不等人呀,看吧,爸爸把儿子送到车 站,此刻,爸爸看着儿子,儿子看着爸爸,这时还要什么去表达吗? 生:不需要了,眼睛撞在一起,开始心灵上的交流
师:这心灵上的交流就是心里的认同
师引:你是我的,你是我的——,你叫——
你是我的——你是我的——你是我独一无二的,你叫——
师:彼此认同,比所有的语言都强大,我想,这样简单的话里面原来可以到不需要表达 火车声音响
师:火车提鸣响上,火车真的开了,看到车窗里的爸爸,师读内容 师:同学们,火车一定还会回来吗? 生:会
师;思念就是等等下一次见面的开始,下一次见面,他们会怎样面对认识的,不认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还是会一样对他们说,生说—— 师:是呀,在书后面一定也会站着一个人,谁? 生:他的妈妈
师;作家在最后一页画了一幅图,母子
师:想想此刻,儿子母亲一定也会简单地表达,来吧,你想怎么样说呢?一定也会带给我们简单的感动
生:儿子会说爸爸一定会再回来,我们先回家吧 生:爸爸下次什么时候回来,不会等太久
生:问妈妈,爸爸会不会不回来,妈妈坚定地爸,不会的,一定会回来的 生:以后爸爸来时,一定要妈妈也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
师:不管如何表达也是那么简单,朴素,真挚,只有真挚,朴素,简单的表达最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感动
师:看整本书,除了黑板上重点品味研究的两名话,和想象的儿子母亲的对话,看文中还有哪些语言一样简单却带给你丰富的感动呢。师:看开头
生说“火车要来了,爸爸的火车”。。。师:平时这样开始时会感觉有点点 生接乏味
师:我们平时一定会秋风。。落叶。。。我的心情。。
中间的话回忆下,没有一处比喻,就这么朴素就这么简单,然后我们从中的的确确地感受到感动。
师:介绍这本书,感谢作家时也还要感谢画家
师:再看书,想一想,站在画家的角度,看看书的色彩,在描绘有什么特点,构图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找找画面中藏着的小道具有什么启发。师:谁有发现
生:这些图画前面的色彩淡,后来逐渐变深了,到后来成了黑色 师:主色调是什么,暗色调,尤其父子在一起 时 生:时间越来越晚,天越来越黑 师:离别时就越来越近
师:用蜡笔画的,色彩暗,主色调是灰色调,故事显得伤感,因为这家庭。生:离异的
师:画家了不起,他用最简单的色彩来表达丰富的感动 师:还有发现吗
生:这些图画全都是方形的,后面却成了圆形的 师:为什么非得在最后画圆形的
生:最后收尾,让人觉得故事结束了
师;像个大大的句号一样,从语文角度有什么启发
生:可能最后一个圆寓意圆满,希望这一家人最后能在一起 师;了不起的想象
生:希望他们一家团团圆圆在一起
师:正如你们想那样,这对母子面对列车,留给你们无尽想象,那么图中的小道具最亮的是什么
生;爸爸的红色围巾 师:妈妈的有吗? 生:绿色的
师:儿子脖子的围巾呢 生;红绿围巾
师:看到这样的你有话要讲吗?
生:爸妈可以重新在一起,组成完美家庭,感受家庭的幸福,所以。。
生:爸妈的爱组成了这条围巾,师;多么希望六年级的孩子把色彩变成语言,红色代表——绿色代表——红绿相间代表—— 代表父母强大 的爱,戴在孩子身上了
师:画家简单的表达带给同学们丰富的感动,这不就是爱的纽带吗,简单的色调里有着爱的感动。
师:还有很多细节,时间,地点,车轨。狄姆手中的书。。师:完全可以藏胸前看不到,为什么要画出来呢 生:因为这本书是爸爸买的书,师:他们可以做很多事,却一起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生:到图书馆看书
师:古人讲:知书达理
师:他们在书中面对大人的困难与苦恼,爱读书,有读书陪伴,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我相信——生:都可以被瓦解
师:是不是应该给画家掌声
师:你在这本书中走进了作家,画家,最后还要走到哪里去? 生:我们的心里
师: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请同学们拿起笔,留下一点点沉淀,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想想,课前对父亲的体会,想想你的家庭。。。。。我相信,简单的表达一定会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动。
2.2 窦桂梅教学实录 篇二
难 忘 的 一 天
1984年2月16日,是我最难忘的日子,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
那天早晨,我冒着严寒,快步走到工业展览馆。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邓爷爷,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邓爷爷来啦!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连忙敬了个队礼,说:‚邓爷爷,您好!‛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开始表演了。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邓爷爷仔细地看了我的表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表演过后,邓爷爷还亲切地问了我的年龄。我说刚满十岁。邓爷爷听了,赞许地再一次和我握手,并对身边的人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哎呀,真愿意听呀,不光对我,包括台上台下的老师都愿意听。你愿意向谁问好,A 就向谁问好。(生向窦老师问好)
师:不要都对我说,也对台下的老师说。现在是两点多钟,该怎么说? 生:老师下午好!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加上我的姓再向我问好。生:窦老师下午好!
师:你们声音真大,老师真喜欢你们!
师:你们这么热情,让我想起我以前的事故事,那是六年前的事了,你们想听吗? 那么小眼亮起来,小脸红起来,小手翘起来。(师讲述一个难忘的故事)
师:那么长的时间都忘不了,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 生:难忘
(师板书‚难忘‛并指导‚难‛字的写法,生书空)师:老师有难忘的事,你们有吗? 生:窦老师给我上课,我难忘。师:这事要等我们上完课再说。生:妈妈和别人打起来了我难忘。生:……
师:看来难忘的事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给人启迪的,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也有一件难忘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那难忘的一A 天。(师板书课题)
师:谁愿意读第一节(生读,读得像唱歌)
师:哎哟,像唱歌一样,好听是好听,谁能像一样地读。(生读,读得很好)
师:节奏感多强啊,来,掌声!不过有几个音要正正(正音,齐读)师:继续往下读(生读,读得不错)
师:多长的段落,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来,我和你握手!你们还想不想和我握A手,继续往下读
(生读,师正音)
(这样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读完全文)
师:想听老师的评价吗?你们读得很正确、流利(生走位问)
生:就是小时候开始学计算机 生:小时候就要开始学,长大就会了。
生:大家从小就会打电脑,幼儿园小朋友也要会。
师:他这话是1984年说的,现在是2002年,都过去多少年了。我们请这位电教老师来A 谈谈这句话说了18年之后的感受。
(一旁摄影的电教老师说话)师:(满情深情地讲述)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说了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就像使用钢笔一样地使用电脑;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说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走向素质化;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深圳划了一个圈,那里就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城,一座座金山;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才顺利回归;这是这样一位老人,提出改革开放,我们温岭才有这样快的发展。此时此刻,让我们平下心来,再看看邓爷爷,让我们来表达对邓爷爷的爱。
(音乐《春天的故事》响起,投影出示图片)生:想哭,因为邓爷爷帮我们国家走向富强。师:想哭就哭吧!生:感动,因为邓爷爷
师:一句话,邓爷爷,我们爱您!所以,我们看第一段,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文章的作者现在已经28岁了,但他忘不了1984年2月16日的这一天,因此,他特别兴奋
(引读第6节)
师:‚我‛忘不了1984年2月16日,忘不了我为邓爷爷作计算机表演,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责任‛。
(师板书,生书空)师:你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 生: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师:邓爷爷对你们爱化作一种责任,我们忘不了邓爷爷对我们的---(生齐说‚爱‛)
师:难忘的一天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刻骨铭心‛(师板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师:老师加了‚!‛,又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师:下课了,后会有期。
让我们为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喝彩,让他们带着这份责任走下台吧!(竖起大拇指夸)不过有几个句子还要再读几遍。
3.窦桂梅《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 篇三
师:下面,我来说个词,你能学着我用词来对口令吗?试一试: 精神抖擞:神采熠熠—容光焕发—神轻气爽—青春焕发 用句式:我行、你行,他行,人人都行----我能,你能,他能,人人都能----我学,你学,他学,人人都学----我棒,你棒,他棒,人人都棒
一起来,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人。找到感觉没有?我们进入课堂。
一、导入:
师:课前我先写一个字,大家都认识,可以跟我一起来写写“亲”,读,再读;
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见”进而简化成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等这个人叫做“亲人”(读这个词)
师:说起这个词我们觉得很轻松,而且我们每天都在我们亲人的怀抱中感受他们的爱,同学们长了这么大,这里边经历的事太多太多,为了表达亲人对我们的爱,概括讲可以用诗“慈母手中线”还可以用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课外读过好多描写我们亲人的文章等等,他们的这些爱,结合你身边对父母的体会,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你对这些亲人的理解,你对他们的理解:
生1: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不求回报的(写上去)生2: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无私的 生3:亲人对我们的爱是博爱的---宽容、理解、包容
读一读:从这样的感受中,我们理解我们亲人对我们的爱是-----(朗读黑板上的词)
师:所以说,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的生命就是他们爱的阳光,不过呀,你们发现没有,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也被我们称为—亲人,比如:98年抗洪抢险的战士,去年非典时的白衣战士我们都称他们为“亲人”;就在几天中央电视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你知道了哪些人?(交流)你都知道他们的哪些事? 师:主持人在讲他们的事迹时也用了一个词,称他们为“亲人”,下面我们先选两位人物,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他们的搬奖词,看看为什么也称他们为“亲人”,你是怎么理解的?(男、女同学读)
钟南山以无畏感动中国……;成龙夜关爱感动中国……
读了上面的搬奖词,你会迅速地映化为你的心灵,把你的对“亲人”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生1:亲人不仅是有血缘关系的,给予我们爱的也叫亲人;
生2:有些给我们“雪中送炭”的人也可以称为亲人;-----雪中送炭(学生写上去)
成龙以关爱感动中国,那么给人以“关爱”的也是“亲人”-----学生书写“关爱” 生3:钟南山以无畏感动中国----那也是面对困难时他表现出的是“无畏”(学生书写)
在我们所选的两位人物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力量,那就是---雪中送炭,以无私的---关爱和---无畏的勇气来表现对我们的爱。来瞧这些人,都是黄皮肤,都是中国人,所以在广泛意义上说,某些炎黄子孙都可以称为我们的----“亲人”
二、新授:
师:下面,我们先看几幅照片,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1:心里非常难受,看到了战争非常残酷;----看到了战争的残忍 生2:看到了战争时,无数人无家可归;----无家可归
生3:从这些孩子的眼泪中看出他们要的是亲人,他们要的是和平;---是呀,需要和平;
生4:也许他们遇到的不是战争,也许他们遇到的是什么病;----
师:他们需要的是“爱”,家人的,同胞的,甚至于是超越国度的“爱”来帮助他们。他们需要的是伟大的人世间挚真的“爱”。从刚才我们的谈话中我们会想到当年的朝鲜人民,他们是在被侵略中,得到了一种伟大的“爱”,那就是我们的志愿军对他们的“爱”。师:下面,我们把重点集中到5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当年千千万万故事中一个感人的故事。欣赏“忆亲人”片段。
师:你肯定读到,这是……还有一位他是“毛岸英”,大家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也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奋战了8年,你们算一下,大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再加上初中两年,大家和同学的感情肯定是很深厚的,那他们经历的这8年,和朝鲜的人民感情肯定也是深厚的,这场战争,最后终于以正义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的10月25日,他们离开朝鲜时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时说----再见了,亲人;(随即个别回答)已经登上了火车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说----再见了,亲人(读)
师:是呀,他们呼喊着“亲人”,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却说他们是“亲人”,这可得要同学们讲一讲,他们怎么就是亲人呢? 看这个“讲”,怎么来理解? 生1:把自己的想法,理解说出来;
生2: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
师:你们要默读课文,找找那些事例,好好揣摩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觉得真的是“亲人”。到等会讲时做到侃侃而谈,讲地大家都认同,这样才会赢得掌声,记着刚才讲的:“我棒,你棒,他棒,大家都棒”。
生1:大娘给我们送食物的词,文中一个“雪中送炭”让我感受到大娘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生2:大娘抢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种“爱”不仅是亲人,胜似亲人;(---抓住“唯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爷爷奶奶对待自己的情景。感动)生3:用朗读表现送别情景。-----用讲表示
生4:讲大娘的两件事,联系自己的实际,为了保卫朝鲜不怕自己饿肚子,双方都为了保卫朝鲜而不怕牺牲生命。生5:小金花的事。生6:大嫂的事。
师: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是亲人,就是亲人。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讲,我们感受到他们为了志愿军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就是“亲人”,难怪他们离开朝鲜时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时说----再见了,亲人;已经登上了火车他们仍大声地说----再见了,亲人;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讲,我再来考考同学们概括地讲。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请生讲一讲,两名学生)难道仅仅就这三位?请你变句话再讲: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生1: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2: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3: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思考一下说地再准确些 师:为了什么朝鲜人民这样?请你再讲一讲: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请生讲一讲,三名学生)
师:正因为这样,在分手的时候他们呼喊着----再见了,亲人;火车开动了好远好远,他们仍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刚才文中讲的几件事情只是点滴,8年的抗战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永远也讲不完,火车就要开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心中的送别。现在请同学们“诵亲人”,这个诵是什么意思? 生1:是赞扬的意思; 生2:是赞颂的意思: 生3:歌颂的意思
师:下面用你们的朗诵,用你们的体会,我们来“诵亲人”。(交流)师:看(图片),这就是当年的老大娘和我们挥泪告别的情景。谁愿意和大娘告别?可是大娘不听啊,我们只好请求她,谁来?大娘停不下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读;情更深,大娘还是不听啊,我们只要由恳求到哀求她,读;我们的大娘还是不肯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读;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有深情,谁再来命令一下?是呀,我们75岁的大娘不走,我们只好请求、恳求、哀求、命令,你想怎么和大娘送别就怎么读吧!
师:从他们的送别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他们在分手时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开动了说----再见了,亲人;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说----再见了,亲人。
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欣赏片段“别亲人”。分手时,请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道别(出示最后3个自然段)齐读。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送别,朝鲜人民也会对我们说:“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就这样,这边是志愿军战士,这边是朝鲜人民,分别读,读一句接一句。
(欣赏离开,火车开动声音)这时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发出了这样的一种声音:再见了„„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我们永远会记住:再见了;最后会化作一种声音:亲人;谁来把刚才深刻的体会读读---“亲人”?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理解? 生1:用血换来了他们伟大的友情;
生2:没有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有爱就称为亲人;(上台写一写)
三、拓展延伸:
4.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 篇四
窦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最具有个性魅力的,她的课堂魅力来自于激情与智慧共舞,精神和思想齐飞。她的课堂带给我的是振奋与欢喜,是启迪与更多、更深、更新的思考。
2、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3、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关系的整合:一是找出知识体系的内在的多重联系,以便整合;一是找到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一求互相协调,促使学生整体发展。
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不断追求,提出了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构建——主题教学。 从最初的直觉型的课程构建开始,她对阅读教学的探寻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一开始,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由一篇带多篇,带着孩子们读美文,读名著,诵古诗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她凭自己过人的聪明和感悟力构筑了一个阅读课程的可爱的雏形。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认真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并且围绕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等多维主题重新选编内容,用这些“主题”把它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建设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她自己建构的主题教学模式,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短短两年时间内,她先后构建并执教了《朋友》、《落叶》、《亲人》、《圆明园》、《秋天的怀念》等单元,初步构建了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活泼的母语课程学习方式。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篇三
----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最近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一书后,让我对语文、对公开课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窦桂梅老师的著作了,怀着对窦老师的尊敬,我很快读完了全书。
读完自序,我了解到窦桂梅老师身上名师的光环靠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执著精神。她高超的课堂艺术不是一天两天获得的,而是靠艰苦的磨练,一次次从失败中走出来的。面对失败她没有弃馁,而是坚定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获得了成功。她说:“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读到这里,我心里,有一丝震颤——自己所缺乏的不就是那份执着吗?
听名师的课,以前我总是想可以把其中一二借为我用,期待自己的课有一天能上的像他们一样精彩。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但如何拿来为我所用,这才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最应该思考的地方。
首先,窦桂梅老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自己本身很喜欢读书,正是这份对书的喜欢让她从中收获了对语言的敏感和把握。书中几篇窦老师的课堂实录,老师的语言让我读之又读,既吸引了学生,又有着作为语文老师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同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语言相比之下太过贫乏,没有激情四溢的语言,怎能怪学生不被吸引?
其次,窦桂梅老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广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一篇课文,短短几十字到几百字,学生预习学习,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老在一篇课文里挖呀挖,自认为挖到了宝,但学生却所学甚少,那我们对课文的挖掘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要找准课文的走向,思考这节课将要带领学生走向哪里,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课的深度和广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将课的走向定位于“尊重”二字,围绕尊重谈个人的尊重、国家的尊重,使学生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思考,对历史有了自己的认识。
5.绘本《我爸爸》实录(窦桂梅) 篇五
主讲课文
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柴进说:“正好请洪教头一起来坐坐。”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柴进说:“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月亮已经上来了,照得厅堂外面如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柴进连忙请两个差人开了枷,笑着说:“请两位教头使出本事,再试一棒。”洪教头提起棒来就要打。柴进说:“慢!二位教头比试,不同一般,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谁赢得就将这银子拿去。”说着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年段课时:五年级学生;两课时 课堂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朗读题目
(播放课件:音画视听“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师:(引子)“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这便引出了你们所见的—— 生:《水浒传》一百零八将部分之人之士。”
师:(开脸儿)今天先表一人(对着图说),此人东京汴梁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hàn)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的年纪。官至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此人姓甚名谁?
生:林冲!(板书“林冲”)
师:面对千年的人物,该怎样读出来?(生再读,有力量了。)
师:说到豹子头林冲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所以《水浒传》六至十一回都写到了他(课件): 生:(朗读)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生:(朗读)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生:(朗读)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题目板书完整:棒打洪教头)
师:这便引出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八回的一个章节。让我们好好朗读题目!(课件)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打”。)师:(点评)如闻其声!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林冲”。)师:(点评)如见其人!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洪教头”。)师:(点评)打的不是别人,就是这“洪教头”!
师:好文在手,须得琅琅上口!今天我们就像读题目一样,逐字逐句地,细细地朗读这篇千古文章。(板书:朗读)第二板块:朗读外貌
师:(引读)且说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
生:(朗读)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瞧,这副模样——来者不善!咱们好好读出人物的外貌。(课件)生:(朗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谁来再朗读,让我们见识见识他的尊荣?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朗读时,没有重音“挺”。)师:洪教头的胸脯不够挺啊。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洪教头胸脯“挺”了,可戴的头巾不够“歪”!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终于读出了一个“挺”着胸脯,歪戴头巾的洪教头。)
师:朗读着落至此,洪教头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生:这是一个骄傲的教头。
生:我觉得洪教头特别没有礼貌,给人感觉很无礼。
生:洪教头一出场就想要显示自己的威风吓住林冲,也许就是要这样打扮。生:洪教头给我傲慢的印象。有点盛气凛然。师:凛然? 生:盛气凌人。
师:好一个人前人后,百步威风的主儿!将同学们所说的词语归纳起来,那就是:狂妄!(板书)就这么读,人物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生:(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第三板块:朗读语言
一、第一次对话
(一)朗读洪教头的语言
师:古人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可这狂妄的洪教头与林冲萍水相逢、素未谋面,却全然不顾柴进介绍,便自顾冒了一串问话,于是就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好好读读。(出示以下文字)生:(放开声音朗读人物的语言):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柴进说:“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师:千古美文,要老老实实地走进去,逐字逐句读。先让我们细读第一句—— 生:(朗读)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何故”就是无缘无故,就是为什么。谁再来读,体会这“何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何故”。)师:是啊,柴进何故如此?洪教头感到疑惑。师:再看,“厚待”那可是—— 生:款待。
师:既然如此,为什么用厚待而不用款待? 生:厚待是热情款待。
师:好一个热情款待。谁再读,体会这如此的厚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厚待”。)师:对林冲“何故”如此“厚待”?这难免让洪教头再次疑惑。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再读,体会疑惑。)
师:柴进呀,柴大庄主,你怎么能厚待这个脸上刺着金印的“犯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再读!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音在“犯人”。)
师:洪教头真是疑惑满腹。那就请你扮演洪教头,带着你的层层疑问,再好好问问柴进!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师:听洪教头这么一问,柴进赶忙解释说—— 生:(朗读)“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啊。师:没想到洪教头又冒出了第二句——
生:(朗读)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师:“怎么能如此轻信?”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 生: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能轻信。
师:刚才是疑问,现在可是反问。让我们好好听听洪教头的反问!
生:“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师:慢慢数数洪教头的话,他给林冲起了多少外号? 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这句话中提取)有“犯人”; 生:“流配的犯人”; 生:“吃闲饭的”; 生:“冒牌武师”; 生:“骗子”;
师:呵呵,一共五个称呼。每一个外号都是冷嘲热讽,想想洪教头该怎么一字一顿地数落挖苦林冲?
生:“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朗读时,体现“数落”的语气。)
师:掌声给他。一字一顿的,把对对方的评价都送到对方的耳朵里。就要这样一字不差的数落、挖苦。这里还要注意,洪教头是“冷笑”了两声说的,你就是洪教头,来冷笑两声,再数落反问。
生: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把文本中“冷笑”变成了真实的声音,然后再数落反问的语气读。)
师:听到洪教头如此反问,咄咄逼人,柴进又解释道—— 生:(朗读)“你可别小瞧了他呀!”
师:没想到这句话没能让洪教头幡然醒悟,冷静下来,反倒是火上浇油——
生:(朗读)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展开想象,他会怎样“跳起来”的?(学生说出什么样,就直接引导表演朗读。)生:(学生跳起来朗读)“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 一定是火冒三丈!
生:(学生跺脚)“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吹胡子瞪眼!
生:(学生拍着桌子)“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那可真是拍案而起!
生:(学生捶着胸脯)“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那真是青筋暴起!看来,洪教头对林冲,那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一百二十个不满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教师引)洪教头跳起来说——(学生接)“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这正是,怒从身边起,恨向胆边生!瞧,洪教头从疑问到反问,到问都不问了,干脆,直接叫板。听,这声音就在我们耳边连珠炮似地响起来了,连起来再读!
生:(朗读)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朗读着落至此,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渗透“朗读就是理解”的观点。)生:我觉得洪教头太没有礼貌了,太过分了!生:洪教头真是过于狂妄啊,骄傲蛮横!生:这家伙简直不像话了,飞扬跋扈!
师:这正是“一样人,便还他一样的说话,更还他一样的评价。”(板书“无礼”、“骄横”。)再读!(学生读略。)
(二)朗读林冲的语言
师:面对如此狂妄、无礼、骄横的洪教头,而林冲只说了两个字—— 生:(朗读)“不敢”。
师:这“不敢”一个嫌不够,又重复了一遍—— 生:(朗读)“不敢,不敢。”
师:别忘了,这两个“不敢”林冲是“连说”的—— 生:(朗读)“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虽说自己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可山外有人,洪教头毕竟也是教头,怎能造次?于是林冲连说——
生:“不敢,不敢”。(读出了谦虚的语气)师:我们听到态度如此“谦虚”。(板书“谦虚”。)想到人家是 柴进的老师呀,不看僧面看佛面,这个礼节我懂啊,于是林冲连说—— 生:(朗读,读出了很有礼貌的语气。)
师:我听出是一份“知礼”。(板书)想到自己是个犯人,已经连遭不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忍着吧,于是林冲连说——
生:(朗读,读出一种忍受的语气)“不敢,不敢”。
师:多么忍让的林冲呀!(板书“忍让”。)(在多重朗读人物语言中,感受人物性格。)
二、第二次对话
师:按理说,既然人家林冲不接招,这个故事就该结束了,可这好客的柴进又将了一军—— 生:(朗读)“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师: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又引出了第二次对话——
生:(朗读)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师:月亮已经上来了,照得厅堂外面如白昼。瞧——
生:(朗读)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
师:“洪教头先脱了衣裳”,那叫——摩拳擦掌、赤膊上阵,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生:(朗读,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来!来!来!” 师:接着,洪教头“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这是在干什么? 生:看我怎么教训你,带着胜券在握的喜悦,炫耀地说。师:那就请你带着炫耀的语气再来读——
生:(带着一副胜券在握的语气)“来!来!来!”
师:这还没完,再看,洪教头又“独自耍了一阵”,这又是何意? 生:带着一副挑衅的语气。师:那又该怎么说?
生:(带着一副挑衅的语气朗读)“来!来!来!”
师:别忘了洪教头那可是当一切准备停当,运满丹田之气,最后才喝道—— 生:(带着“喝”声)“来!来!来!”
师:从声音的高低上,听出来,你是由高到低朗读。生:“来!来!来!” 师:你是由低到高地喝。
师:从语言的停顿上,还可以是两字在前地喝—— 生:来来!——来!
师:既然如此,从语言的停顿上,还会有两字在后地喝。生:来!——来来!”
师:当然还可能从语气的节奏上,语气很快—— 生:“来!来!来!”
师:(从语气的节奏上,缓的语气)生: “来!——来!——来!——”
师:这人要露脸,墙城都挡不住。这场比武宛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要是李逵,肯定也跟着喝道“来来来”,我怕你这鸟人怎地!(学生大笑)可林冲的反应呢? 生:(朗读)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师:洪教头的话可是一连串的叹号,而林冲只有一个句号。林冲该怎么说—— 生:(语气那么平和谦虚)“请教了。”(回扣板书)师:别忘了,林冲是“只好”说这句话的,再读—— 生:“请教了。”
师:我听出了被逼无奈、迫不得已啊 生:“请教了。”
师:我又听出了那份无可奈何的忍让啊。(回扣板书)尽管如此,林冲还不忘一个请字—— 生:“请教了。”(朗读中体现礼貌的语气)师:多么谦虚、知礼、忍让的林冲!第四板块:朗读动作
师:话都将到这份上了,一场打斗在所难免!让我们朗读他们打斗的动作——
生:(自由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师:听你们一读,那可真是 “人如猛虎,棒赛欢龙。”我们先看第一回合——
生:(朗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师:“把火烧天”是个怎样的招式? 生:很用力地拿棒一捅。
师:棒是从头上来还是直接这样做?
生:那可是举着棒在头上,像燃烧着的火把,滚滚而来,扑向林冲。师:好!把你的理解送到这个动作中去,再读这个招式!
生:(朗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
师:“拨草寻蛇”又是个怎样的招式? 生:拿着棒对着洪教头的腰扫过去。
生:不是打草惊蛇,而是投石问路,引蛇出洞。师:把你的理解送到这个动作中,就读这个招式!生:(朗读)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师:把这两个招式送进第一回合,加上动作表演读!
生:(动作表演朗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师:洪教头第一棒刚猛霸道,林冲招架之式只是“一横”(加红),只是接招没有出击,也是知礼啊。(又一次回扣板书)
师:胜负未分,怎能罢手?第二回合继续!
生:(朗读)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师:注意,洪教头这回可是“劈头打来”(加红),势如猛虎下山,力若泰山压顶,谁来读!生:(朗读的仿佛泰山压顶)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师:这招式之中,洪教头还是那样—— 生:骄横。师:还是那样—— 生:狂妄。师:还是那样—— 生:无礼。
师:再看林冲第一回合是“一横”,现在是“一退”(加红)这一重,一轻,对比着再来读!生:(朗读出对比的语气)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师:这一退也是一种忍让啊。(又一次回扣板书)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快看第三回合——
生:(朗读)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师: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一个“一扫”(加红)的动作就结束战斗了。也是一种谦虚。结果呢——
生:(朗读)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师:瞧,这就是棒打洪教头的精彩瞬间(出图)。这真是说时迟,那时快(配乐)。这一场打斗不过三个回合!让我们再次朗读,仿佛亲临这精彩的镜头!
生:(朗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第五板块:朗读总结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对他们的理解就跳到了我们的面前。于是,我们这堂课就有了一个共识,通过朗读获得了理解,也可以说——
生:朗读就是理解。(将板书补充完整。)师:这正是——
生:(齐读赋赞)昔日东京豹子头,一朝落难走沧州。佐借梁王三巡酒,开枷应战洪教头。一横一退复一扫,棒打狂徒见惭羞。今日英雄千般忍,他年名震泰山东。
师:朗读至此,欲知后文如何,且听下堂课继续分解!
第二课时 引入—— 师:(拍醒木)上回书说道,我们对题目的朗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朗读,理解了人物这些不同的表现。这真是——
生:(和学生结合板书共同表达)洪教头乃狂妄、骄横、无礼之态;林冲乃谦虚、知礼、忍让之姿。
师:“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面对《水浒》这等经典巨作,还应该深入朗读。第一板块:朗读题目
师:好,还从朗读题目开始,齐读!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在这场枪棒较量中,林冲最终一招制胜——“一扫”,那题目应该是? 生:“林冲棒扫洪教头”。
师:那为什么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棒扫”?。再读读,比较一番,有什么不同? 生:从内容上,“打”包含了“扫”。
生:“扫”比较单一。“打”是一个复杂的经过,“扫”只是结果。
师:有道理!我看这个“打”字不仅包含了“扫”字,文中那“较量、交手、一横、一退”不都是“打”吗?你看,“打”字内涵多丰富!好题,再读!生:(朗读题目)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从声音上,放开声音朗读,“扫”和“打”,哪个更响亮、更有分量?(找两个同学对读比试)同桌间对读比试比试。师:你俩读得热火朝天,怎样? 生:我们觉得读起来“打”字更响亮。
师: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想过这两个字儿的发音没有?拼出来!归到哪个音? 生:“打”归音“a”,“扫”归音“o”
师:(逗乐)a,张大嘴巴a,a,a, 瞧,拼音还真是根好拐杖,从一年级拄到六年级。o,圆圆嘴巴o,o,o,哪个字儿响亮?再读,读出“打”的响亮和力量!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生:(朗读)林冲棒扫洪教头!师:从动作上,这打,打掉的是——
生:(和学生一起看着板书总结)打掉了洪教头的狂妄; 生:打掉了洪教头的骄横; 生:打掉了洪教头的无礼!
师:棒打狂徒!带着这些感受,再读!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师:从气势上,打出的是——
生:(和学生一起总结)打出了林冲的谦虚; 生:打出了林冲的知礼; 生:打出了林冲的忍让。
师:好一个谦谦君子!带着这些感受,再读!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朗读着落至此,我们发现原来题目的“打”字暗藏的这么多玄机,这打字用得实在太妙,把这文章的内容、气势、结果都揭示了出来,真是“力透纸背”!再次朗读题目!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板块:朗读动作
师:自古文章讲题题。“打”字一字千钧。全篇文章围绕为什么打?怎么打?打得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整体。题目里“打”字用得精彩,写“打”更精彩。洪教头可谓打得气势汹汹,作者写他的“打”是泼墨如雨,满段满篇。但写主角林冲却惜字如金,打得点到为止。按理,浓墨重彩描写的应该是林冲啊!静思默想地读,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生:洪教头费那么大的劲儿,就越显得林冲的轻松,功夫高。一横、一退、一扫
就把那么浑身解数的洪教头打趴下了。
生:这是用了对比或者说反衬的写法。越是这样着墨铺粉洪教头,越能反衬出林冲的功夫,不愧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师:原来,为了表现一个如此这般的林冲,就用一个如此这般的洪教头与之相对,进行衬托。越是这样着墨铺粉洪教头,越能反衬出林冲。他的功夫没有一点花拳绣腿,那可是技术型实力派的打法,真是四两——拨千斤。如果请你给这种写作手法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 生:是不是就是我们老师常说的对比法吧。生:不准确,应该是反衬法啊。
师:你们说得有些道理,古人另有说法,我国古代的绘画,(出示图画)为了突出人物面部的线条、表情和色彩,就在画的背面铺上一层白粉,来进行衬托。古人在评点水浒的时候,就把这种绘画中的技法,引用过来,也叫“背面铺粉法”,相当于你们说的反衬。为了体现对古人的尊重,我们就叫“背面铺粉法”,请批注在旁边。生:(教师板书,学生批注。)
师:因为朗读,我们发现了人物对比描写的文法。为了表现主人公林冲,采用“背面铺粉法”,文章中可不止一处。既然他们的动作采用,他们的语言也一定如此。(两处人物语言。)生:(第一处):
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生:(第二处):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 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 林冲只好说:“请教了。”
生:不仅在动作上,在语言上也是如此啊。你看洪教头的语言总是那么咄咄逼人,口出狂言,人家林冲加起来也不过五个字“不敢”和“请教了”。
师: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经。朗读着落在此,洪教头的霸气十足、无礼骄横,林冲的谦和、隐忍就在这对比中更加鲜明起来。选第二处对话再次朗读体会体会。生:(全班旁白,一个男生读洪教头的话,一个读林冲的话)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 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 林冲只好说:“请教了。”
师: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文法,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次细细朗读,你一定还会发现一些文法。原来,朗读水浒不仅仅是朗读故事,还要在朗读中品味文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文章的知己”。(板书“„„”)第三板块:朗读外貌
师:别看洪教头“来来来”声如洪钟,林冲这一句请教,说得云淡风轻,最终故事的结尾被林冲打得—— 生:(朗读)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师:是这副尊容,刚才洪教头不是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吗?到现在的满面羞惭、灰溜溜走开,真是天壤之别!那咱可得再读、朗读洪教头的外貌,看看这“满面羞惭”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羞?怎样的愧呢? 生:(朗读两处洪教头的表现)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师:朗读至此,对这位洪教头怎么看?
生:我从“满面羞惭”看出,洪教头知道自己自不量力了,所以没有了刚才的威风。生:刚开始在众人面前耍威风,好像自己的位置很高,后来一输,掉到了万丈深渊。生:我从“灰溜溜”中看出,他知道自己那是自作自受,很没有面子地走了。生:不管怎样,他没有耍赖,知道自己本事不行,就赶紧走了,说明他也有自知之明。师:原来知道自己犯下了错误,丢尽了面子,知道自己的自不量力。那么,回头再看洪教头说过的话——
生:(朗读)“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追问)此刻林冲就是个犯人,按理,你说洪教头说的是不是事实? 生:是啊,林冲就是一个犯人啊,这一点也不假啊。当然洪教头说的是事实。师:作为一个寻常人也难免疑惑啊,何况是柴进的老师!再读体会洪教头的提醒!生:(朗读,这次带着提醒的语气。)“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再看这一句啊——
生:(朗读)“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师:(追问)作为柴进的老师,对于柴进这样的叮嘱,应不应该?
生:也是,应该的啊。你想,到这里投奔的人,谁敢保证都是林冲这样的呢?真的有混吃的呢,记得那个南郭先生吧,就是这个意思。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这可是对柴进语重心长地叮嘱啊!再读!
生:(朗读,读出了语重心长叮嘱的语气)“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师:还有一句——
生:(朗读)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师:(追问)比输了以后,洪教头抵赖没有? 生:没有,不是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吗? 生:这就是——愿赌服输!敢作敢当!师:好啊,那就再读!
生:(朗读,读出的不再是那个狂妄的洪教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朗读着落至此,我们发现,无论洪教头是从维护自己的面子还是出于对柴进负责的态度说这番话,都是人之常情啊。感谢同学们站在人性的角度对洪教头又有了新的发现,有了一丝宽容。正是“歹人也有可爱之处”。(板书“„„”)第四板块:朗读语言
师:水浒中一共有705个人物。洪教头在第八回的一个章节出现这一次,同学们都有客观的评价,那对林冲呢?回过头来再朗读林冲的语言。
师:一说起林冲,你们一下子会想到他最典型的语言,是哪句?难怪有人说语言再现性格,你们一下子就猜到了这句话。
生:(朗读)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那么,有谁知道这“不敢”后面还藏着怎样的故事?
生:我知道水浒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他买了一把宝刀,被人引诱迫害,说他进入白虎堂要杀人,就给抓起来了。
师:是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的情节,听说高衙内调戏自己的妻子时:
生:(朗读)林冲赶到跟前,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
师:古人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那可是不共戴天,可结果呢—— 生:(朗读)先自手软了。师:这表现中藏着什么? 生:不敢。
师:是啊,又是一个“不敢”。
生:在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林冲一而再、再而三遭受董超、薛霸的伤害。
师: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啊。当鲁智深解救了他时——
生:(朗读)林冲却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师:林冲的话语中又藏着什么呢? 生:还是“不敢”!
师:有人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写到林冲的与不敢相关的内容加起来有14次之多,其中“岂敢”1次、“怎敢”1次、“敢到怎地”1次、“哪里敢”2次、“如何敢”3次、“不敢”6次。将14处“不敢”的不同表达,替换到这里,你猜猜,林冲又会怎样的连说呢?(林冲连说:)
生:林冲连说:“岂敢,岂敢„„” 生:林冲连说:“怎敢,怎敢„„” 生:林冲连说:“敢到怎地,敢到怎地„„” 生:林冲连说:“如何敢,如何敢„„” 生:林冲连说:“哪里敢,哪里敢„„”
师:说来说去,沉淀的还是两个字“不敢”。这不敢中还有多少忍耐,忍受啊(回扣板书)。所有的情感都凝结在这句话上——
生:(再次朗读)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朗读着落至此。你又在这‘不敢’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又有怎样的发现? 生:林冲太善良了。生:林冲太忍让了。
生:我读到了一个胆小的林冲。他怕大官,也怕坏人。师:你们知道吗,后人对林冲的性格有这样的评价—— 生:(1)林冲性格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窝囊”。生:(2)他是一个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而谨慎的人。生:(3)林冲是一位具有懦弱性格的正气英雄。
师:朗读着落至此,面对这种和黑板上截然不同的评价,你作何感想?
生:要是我的话,哼,这高衙内霸占我的妻子,我咔嚓一下(学生用手做刀,在脖子上抹了一下)毫不留情!(掌声)
生:林冲的确窝囊,刚才我们说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我必须以牙还牙。这才像个男人。生:林冲是有些懦弱,但是他必须忍辱负重,英雄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尽管如此,林冲在我心中就是个英雄。而且,对待洪教头,没有给他打瘸,打伤,说明他还是善良的,点到为止。生:做人要厚道,要谦虚,但要看对什么人,林冲对任何人都是忍,就过了。
师:真好的啊,同学们都能站在今天人性的角度来谈,正是“好汉也不免其人性弱点。”那么,是什么让林冲如此惧怕,怯懦、甚至放弃自尊,最终有了《水浒》最后描写的那个悲惨的命运? 生:是性格吧。
师:“好汉也不免其人性弱点。”这不敢不仅再现了人物的性格,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物的命运!那么,是什么让林冲如此惧怕,怯懦、甚至放弃自尊,最终有了《水浒》最后描写的那个悲惨的命运?评价林冲,应该置身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全面朗读《水浒》。用时代的眼光去辨析,相信,这节课只是个起点,岁月会让你们不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见解。(板书“„„”)
师:瞧,在对内容有了理解之后,这节课你又有了这么多的发现与思考。如果说朗读就是理解,我们还可以说——
生:朗读更是——发现。(完成板书)结束语——
(音乐与歌声再次响起——“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6.品读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 篇六
绘本与作文:《我爸爸》
执教:清华大学附小
窦桂梅
第一版块:
导入
第二版块:
看图
第三版块:
回味 1.整体感知图画书。
师:同学们,看完书之后,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书合上,想想,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呢?噢,在脑子里过一下电影,我们就发现,围绕爸爸的酷画了这么多的图,围绕爸爸这么多的特点,写了爸爸的酷。原来,这就是一个网络图啊。大家看,这就是你们看书的时候,放在你脑子里的网络图。你们现在用这样的方法看图画书,慢慢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提纲。(学生听得认真。)(品读:这里体现了一种学习习惯、读书方法的指导,而黑板上窦老师的板书,形成了一份形象的网络图。)
师:我们把书合上,还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呢?我们再重新把书打开,这回可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要重点看你印象深的那几幅图,再好好品味品味。现在大家说说看,哪幅图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品读:好一个再“好好品味品味”,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了电影”,那一幅幅印象深刻的图画又仿佛出现眼前。)
生:里面猩猩用手举杠铃的时候,我的印象最深。生:爸爸跳过月亮那么高。
生:他不怕大野狼,像猫头鹰那样聪明„„ 2.发现 “画中画”。
师:我是多么喜欢你们啊,让我们再一次打开书,看看给你们留下印象深的几幅图。这回再看图的时候,可不能是走马观花了。看吧,哇,这是一只大野狼,大家好好看,画里面还藏着画,里面还有什么? 生:树后面有一顶小红帽。
师:对了,读过小红帽和大野狼的故事吗?(大多数学生说:读过。)生:还有三只小猪。
师:你读过大野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吗?(生答:读过。)师:对啦,亲爱的同学们,这里面原来藏着《小红帽和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和大野狼》的故事呢!回去以后,没有读过的,都去找来读读。你们发现没有,当你细细观察图画时,就会发现原来画里还藏着故事呢!看看,小红帽和三只小猪都吓得藏在树底下了,可是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谁不怕? 生 :爸爸。大野狼的眼睛在瞅着爸爸呢。师:“瞅”字用得好!吓得不敢正眼看爸爸呢。想象大野狼平常走路的样子(老师让学生表演野狼“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师:再看看现在的样子,尾巴藏在哪里了? 生:这叫夹着尾巴溜走了。
师:哈哈,用一个成语,叫 “逃之夭夭”。不仅这一幅,我们细心看看,每幅图都有呢!(品读:一个“瞅”字,一个动作,一个成语,语文尽在其中。)师:这幅,了不起的歌手,你知道爸爸和谁一起唱歌吗?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作曲家,应该是了不起的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生:帕瓦罗蒂。(热烈掌声)
师:你真的了不起,又让我们多了一份知识。瞧瞧,帕瓦罗蒂惊呆了,本来他才是世界第一男高音,可爸爸敢与帕瓦罗蒂站在一起,没想到,爸爸还在前面,他上后面去了。知道唱的是什么代表作吗?(学生不知道,有的说“两只蝴蝶”,有的说别的„„)师:是帕瓦罗蒂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我的太阳„„”(学生跟着喊唱起来)(品读:一个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杂家”,同理,一本经典的绘本作家,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杂家”。《我爸爸》里多次出现一些名人,比如刘易斯、帕瓦罗蒂,童话中的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而爸爸跳过月亮的画面,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童谣里说:“嘿!滴兜,滴兜,猫咪伴着小提琴,母牛跳过月亮,看到这么好玩的事儿,小狗笑了,盘子也跟着汤匙跑了!”图画里爸爸跳过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让这样的一些课程资源从自己的身边溜走。)3.体会句子表达样式。
师:就这样,一幅一幅,里面藏着无穷的奥妙。谢谢你们的眼睛,更感谢你们心里藏着的想象。还是这幅图,前面还有半句,读啊!生:“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师:刚才我们是一幅图说一句话,没想到,这里把两幅图连起来了,有一个字特别关键,它起了桥梁的作用。哪个字啊? 生:是“也”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就是这个“也”字把它们连起来了。读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桥梁的作用。
师:你看,不仅发现“画中有画”,还发现句子也有特点呢!还有你们提到的几幅图,我们一起读读里面的句子。
(生纷纷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师:我把你们说的这些话放在一块儿,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句子都有“像”,还有“一样”。师:你也能这样说说你爸爸吗? 生:我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飞翔。师:噢,可以。
生: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威猛。师:噢,你爸爸好威猛啊!生:我爸爸像狮子一样在草原上称霸。师:呵,就像《狮子王》中的狮子王一样。
师:一起来看这两句,很简单,二年级啦,没问题,两句话变一句话,中间的句号怎么办? 生:把句号变成逗号。(课件改正原句。)师:再读读这句,如果变成一句通顺的话,用上“也”,怎么办呢?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师:真好。爸爸哪儿去了,用哪个词替换掉了。生:是“也”字。师: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你们的创造,竟然和书上的创造一模一样。我不仅崇拜刚才的同学,我也崇拜你们呢。太棒了!瞧爸爸高兴的。
(品读:谁说绘本不能教学“遣词造句”?这段课例,窦老师巧妙运用书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练习了“也”、“像„„一样”、“两句话变一句话”等句式表达样式,为下面的“创作”环节再作铺垫。)
师:这次让我们再回到书的第一页。我记得刚才你说的一句话——(对着刚才发言的同学。)生:爸爸傻乎乎的。
师:那你现在还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你好棒,酷毙了!师:虽然刚才你说傻乎乎的,这回再看爸爸的时候,你说的傻乎乎的味道中又多了爱,就像妈妈说爸爸一样,“瞧你那傻样”。意思是一样,透着你对爸爸的„„ 生:喜欢。(笑声、掌声。)师:所以,今天中午回家,你就这么说你爸爸。这回,谁还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我刚才可听见有人说爸爸你懒,你笨啊!生:爸爸,对不起。
师:也不用说对不起,其实你说的每一句话爸爸都爱听。生:爸爸,人不可貌相。师:海水不可斗量。
生:爸爸你真了不起,我好喜欢你呢。
(品读: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里的评价和打招呼,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第四版块:
创作 1.创作提示。师:长得漂亮叫帅,但是爸爸有这么多的特点,很有个性,很有味道,所以说,我爸爸是“酷”。到此,你想不想为你爸爸画一张像,为你爸爸写一句话。
师:这是我在我们学校教这一课时,我班同学自己的创造。他们画了这样一幅图:“我爸爸像猪一样懒。”你看他画的,盖着带花边的棉被,打着呼噜睡懒觉,多有意思啊。我相信你们会比他更富有想象。我这里还有一幅图,他没有完全停留在说爸爸像动物,而是把爸爸形容成了水啊、山啊,比如“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师:看看提示(1.____像 ____一样 ____。2.____像 ____一样 ____,也像 ____一样 ____。)用上刚才你们发现的句式说一句话,画上一幅图,或者写几句话都成。智慧就在你的手指间,开始吧。(学生纷纷创作起来。)(品读:明确的创作要求,鲜明的作品示范,清楚的句式提示,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2.展示与点评。
师:好,现在让我们把同学们请到台前来,看看这些同学画的画,听听这些同学的表达。生: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大。
师:浦东的金茂大厦是吗?那可是世界第三大高楼啊!这个比方好,哈哈,不是“高”,而是高大!而且打的比方就是你看得见的,给他掌声。
生:我爸爸像装了磁带的录音机一样经常给我讲故事。师: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很好。
生:我爸爸下班回家像耕完地的牛一样“劳泪”。
师:爸爸的辛苦你看在眼里,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劳累”,你回去改一下。不过,透过这个“劳泪”,看得出你心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掌声)生:我爸爸发火的时候像火山喷发一样。师:爸爸的脾气好大啊,发火的时候有时也是为了你好。不过这回,你回去把这幅画送给他,再给他读读这句话,看看你爸爸怎么说。(笑)生: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也像飞机一样飞得快。师:这句用上了“也”,说了爸爸两个特点,不错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有很多毛。(大笑)师:哈哈,你也像爸爸一样很会搞笑。我发现,不管是爸爸的优点还是缺点,在你的眼里都喜欢。
生: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园”,爸爸的头也“园”,“园”得像西瓜一样。师:注意,这里是表示形状的“圆”,不是表示地点的 “园”,回去改过来。生:我爸爸抽的烟跟火车一样多。
师:看起来多有意思啊,火车爸爸,多好的创造啊。这可真叫图文并茂。看这句,都写成一段话了,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生: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这就是我爸爸,真的很酷!师:把我们模仿到的和创作的都放里面了。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也是创造。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手里都是同学们刚才创作的作品,我们把它们装订在一起,这不就是我们这堂课创作的图画书吗?我为你们自豪,你们也和爸爸一样好伟大!
(品读:这是本堂课的高潮之一,学生的精彩创作,让大家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注意窦老师对每个孩子习作的点评,体现了“作文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师:不过,我要问问亲爱的同学们,其实,爸爸的个头真有金茂大厦那么高吗?爸爸真的一跳,就能飞过月亮吗?爸爸真的能走钢索,又不用安全带?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我要这样夸? 生:因为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
师:那你要通过这个想象的世界表达什么呢? 生:我喜欢爸爸,我爱爸爸。
师:你会写这个字吗?请你写上去吧。
生:我爱爸爸。(学生在题目中间工工整整写上了 “爱”。)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字。读吧。生:我爱爸爸。(品读:原来课前板书时,窦老师有意在“我爸爸”之间空下的格,是为这儿预备着的!)师:其实爸爸就像我们大多数的爸爸一样,他没有那么多的本领。但是,因为他是我的爸爸,所以„„
生:我爱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第一幅图。原来爸爸很普通,很平凡。但是,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那份爱,所以,爸爸在我的眼里,就像„„
生:太阳。(学生发现了“爸爸”后面还画着一个太阳。)生:原来图中藏着的太阳告诉我们,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品读:第三次回到首页的图画,这就是一咏三叹的艺术,这也是图画书不厌百回读的价值。)
第五版块:
升华
师:不是我的创作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爸爸富有感情,我爱爸爸,爸爸就像太阳一样给我温暖、力量。那就把你们刚才画的,再加上这本书里所要表达的,一起带着这份爱,再回味回味这本图画书吧。(全体静听儿童配音朗诵,学生一起再从头至尾看一遍《我爸爸》:这就是我爸爸„„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师:(这幅图前面没有出现过,定格这幅图)看,我的一双小手扑向爸爸的怀里,爸爸的衣扣变成了什么(小太阳!),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读到此处,停顿)生: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这是最后一幅图的一句话)师:(音乐起。慢镜头播放扑向爸爸怀抱的 “我”的画面。)原来,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原来,这本图画书可以翻过来看。原来,我们说„„ 生:我爱爸爸。(指着从左至右读课题。)师:却猛然间发现„„
生:爸爸爱我。(指着课题,从右至左读。)品读:这是明显具有“窦氏风格”的结课。学生的感悟在“我爱爸爸”和“爸爸爱我”看似文字游戏的诵读中,瞬间升华,以致于教师提醒“下课”,学生竟然一动不动,孩子们想起了谁?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呢?虽然他并不高大,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点„„但是,“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的快乐都是为了让我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的爸爸,我的太阳!【教者自述】
走走停停的艺术———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感谢这本图画书带给我的那份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图画书与写作的探索,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一、一幅一幅地看。
如何把绘本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课上,我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看,看后适当地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像我们老师所熟知的那样从整体入手的方式来读,一页一页地看,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便讨论一番,这样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曾说————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 “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
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边讲边议和猜故事要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
以往,我们总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走进绘本世界,我们会发现,图画不是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既然图画如此重要,那么就要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绘本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并适时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2)图中爸爸和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
(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 ———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二、一幅一幅地说。
杨茂秀教授建议“看图说话”的过程应坚持下列几个原则 :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要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理由、找证据、做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是要鼓励儿童进行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做思考的训练。的确,老师(家长)总会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强,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其实,在学生面前,老师要示弱而不是示强,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不然,压抑了学生,他们是无话可说的。必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 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整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和孩子一道表演“强壮 ”、“夹着尾巴逃跑 ”,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我仿佛回到童年,也让孩子感到放松和开心。
从学科特点上看,我力避把这节课不上成单纯的语文课,不做字词句的品读理解。而是重点让孩子笑起来,多一些幽默轻松,少一些死板的匠气。比如理解爸爸的“哈哈大笑”,我不仅仅和孩子们做出图中的爸爸的样子,还给学生扮“小猪”“小狐狸”的鬼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对于“哈哈大笑”这个词,学生不仅是看到的,更是体验到的。三、一幅一幅地创作。
这节课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但它已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把绘本中的文字当成习作例文进行干巴巴地仿写,以至失去了读绘本的乐趣和美妙。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写作提纲),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 “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为你爸爸画一张像。(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用你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作文来一次“心灵感应” 钱明辉
王崧舟《亲情测试》教学片段:
经历失去的过程
师:打开作文纸,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安顿一下自己的身、心,在空白纸上写下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五个人,不能多,不能少。不着急,慢慢写。
(生写,师巡视)
师:请从这五个你最爱的人当中,划掉一个。想好了再划。
(学生表现出踌躇,有学生小声说不想划掉,师让一生站起来发表意见)
师:你必须划掉一个。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不想让他走,可他就是会走。
(渐渐有学生完成并举手)
生:我划掉了奶奶,因为其他的四个人都是最关心我的,只有我的奶奶„„
(生停顿,师提示听课老师不要笑)
师:奶奶还健在吗?
生:没有。
那你刚才为什么把她写下来?
生:因为她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压抑,情绪激动)
师:虽然她永远离开了你,但你依然记着她。她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在不情愿与无奈中又划去了一个又一个,每次交流明显感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师:还剩最后一个,我相信,这个人是你在世界上最最爱的人。请你把她(他)也从你的本子上划去。
(在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已经走向极端的无奈,所以最后一位交流的学生说:“当我划掉所有我爱的人的时候,我的一切欢声笑语全部被磨灭了,(哭)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当中,留给我的是遗憾和后悔。”)
抒写真实的心声
师:同学们,刚才发生的这一幕是假的,但是你们竟然把它当真了。短短的十五分钟,你仿佛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你仿佛从阳春三月走进了数九寒天,你仿佛从明媚的清晨落入漆黑的子夜。为什么?想过吗?来,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赶紧用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从上课开始记,记我怎么说,你怎么做,你做的时候心里怎么想,什么感受什么滋味,什么心情。开始。
(十分钟后,师请一学生朗读后交流)
师:你把刚才她的什么话记下来了?
生:我记下了“我手中的笔像个刽子手,砍断了我那已经逝去的爸爸唯一的挂念,唯一的无价的父爱。”
师:你为什么记这句?
生:我觉得她把手中的笔比喻成刽子手,我觉得她的不忍心,她当时的犹豫。她没写犹豫,但是我从她的话中感受出了犹豫。
师:你当时是这种感受吗?(生:“是”)
生:我还记下了“我仿佛本来是在天堂快乐生活的天使,一下子被抛到了寒冷的低谷,不,是地狱。”
师:为什么记这一句,而且记得很完整。
生:我觉得刚开始有五个最爱的人,觉得自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而被抛到了低谷、地狱,是写出了不忍心,伤悲。
……
师:停下手中的笔。短短的一个小时马上就要过去了。正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你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下了地狱,然后,你仿佛突然惊醒了,你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你的那颗破碎的心又出来了。于是,这一颗心就化作了你刚才写下的三百字、四百字甚至六百字的文字。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随着这样的文字化了„„
是唤醒生命还是摧残心灵?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06-12-20 10:40:00
据媒体报道: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菘舟在作文课上,让小学六年级学生把自己最爱的五位亲人逐一划去,让孩子们体会生离死别的痛苦,从而唤醒他们埋藏在心底的亲情,体验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让学生写出感情充沛、言之有物的作文的教学目标,完成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教学任务。这件事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褒贬不一。本期话题就来说说这个事件——
李建波:
莫让恶梦伴终生
“嘭”,一声枪响,五花大绑的罪犯应声倒下,殷红的血从头顶汩汩流出,瞬间染红大片土地,双腿剧烈地挣扎着„„
这不是电视画面,也不是电影场景,而是我十几年来每年要做无数次的恶梦。每次被恶梦惊醒都是呼吸急促、大汗淋淋、心跳加速。这个梦是我初中时接受“重要的一次法制教育”结出的恶果。
17年前,我15岁,上初三。一天,班主任通知我们第二天去接受一次重要的法制教育课,同学们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无故不参加。
第二天早上8点,镇上一个空旷的地方,警笛长鸣,人们翘首观看。前几辆卡车上满是被绑着的犯罪嫌疑人,最后的一辆车上几名武警押着一名罪犯,被绑得很严实。老师说这个是要枪决的„„
这节“课”在枪响之后并没有结束,也许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组织者还要同学们围着已死的罪犯转一圈观看。胆小的不只我一人,我班十几名学生不知何时成了“逃兵”。他们虽然“逃掉”了一场恶梦,但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校以早退为名给他们以警告处分。
以后,这个恶梦就一直追随着我,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如影随形,让我痛苦不堪。与我一起共同经历这场“惨剧”的学生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仍在做恶梦,但愿就我一个。
时下,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付诸于行动。可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画”不惊人誓不休,以为悲惨的画面、触目惊心的现场,才能震憾人心唤醒心灵,才能起到警示、警告、警戒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殊不知,这种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心灵的摧残,造成的伤害甚至会伴随孩子终生。
但愿,教育者能从我的恶梦中得到启示。在孩子的心灵上多种植仁爱。不要再让孩子们去看行刑的场面,不要再让孩子们去玩亲手“杀”掉自己亲人的游戏了。
侯明甫:
“残忍”的成分更多些
王菘舟老师的这节课,无论给学生还是亲临现场的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我们看一节课好不好,有许多标准,但我觉得他这节课的确过于“残忍”。
首先,老师为了追求“心灵的震撼”,要学生列出自己“最爱的5个亲人”,然后逐一划掉,并且说“划去后,这个人就等于不存在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情感判断、态度判断,尽管老师在“模拟生活”,但仍然是一种超现实的恐怖。而此时的学生,完全被一种真实的价值判断所左右,在“划去”的时候,有“不舍得”、“痛苦”的心理体验。但是,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必须选择,这可能造成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上的无端、鲁莽、残忍。
其次,学生在这样一节课上,到底是得到了“情感的塑造”,还是“情感的创伤”呢?我觉得后者多于前者。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给学生一些伤痛、一些悲哀,但它仅仅是在“体验”的层面上。王老师让学生用笔划掉自己的亲人——“等于不存在了”,我不明白王老师此时的用意何在?如果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那学生在现实中可以这样做吗?如果现实不可以的话,我们让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又是为了什么呢?太为“技巧而技巧”的教学,是一种“虚无”,也是一种“张狂”,不值得提倡。
苏丁一: 一堂好课
语文教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人文功能,一是工具功能。在教学目标中具体体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先来看看王老师的作文课在人文方面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什么。我没有现场听课,只能从记者的文章与学生的作文中所流露的情感进行分析:记者写到“丁怡不假思索地划去了表妹琪琪,——‘她总是比我多讨到一份压岁钱,还和我抢外婆’。可划完之后,刚觉着有点解气的丁怡马上就开始难过了。‘琪琪这个小不点儿,有时真的挺烦人,但她对我撒娇的样子又很可爱。’”前后不难看出丁怡对表妹琪琪的复杂情感变化,由不爱到很可爱,没有王老师设计的“这个不存在了”,丁怡对表妹是很难有这样的情感转变的。可以想象,这节课后,丁怡对表妹琪琪的态度、价值取向都会有好的转变。还有“坐在不远的周佳嘉想都没有想,就划掉了爸爸——‘爸爸是个工作狂,感觉不亲近,爸爸在不在身边几乎没什么区别。’划完之后,她也后悔了,感觉自己心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视线有些模糊,与爸爸在一起时的一幕幕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以为我们很陌生,但我竟记下了这一个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并且记得那样清楚!我是爱他的。’她想着,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没有王老师,周佳嘉平时会为想念爸爸而哭吗?能想到爸爸的好而为爸爸“小声抽泣”?
再来看看王昕颖同学的文章,“„„妈妈、爸爸、外婆、外公、奶奶。老师说:我们写下的不止是十个汉字,更不是十个符号。对呀,我们写下的,是亲人给我们的爱,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在纸上的那十个字,此时此刻,我感觉它们的周围散发着圣洁的光芒。”王老师在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又想到了什么?体验亲情啊!这位王同学还写道“直至划去最后一个汉字,不,它不仅是个汉字,还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汉字周围圣洁的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暗,阴影笼罩着心房。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这段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是得到了升华——见字就如见到了它所代表的人,就如同感觉到了两代人真挚的情感,相反则“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脆弱的,一次车祸,一场急症,一次意外,就可能撒手人寰,离开自己的亲人。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很好地珍惜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珍惜好与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珍惜好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王老师的课是从这个角度去启迪学生的,也收到了预期效果。所以这节课的人文教育目标是完成得比较好的。至于有人硬要说“残忍”,我觉得夸张了!我们还是要多一点宽容吧。
课的工具性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不难看出,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过程及方法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魏伯河:
为“残忍”的作文课一辩
我感到这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应予肯定。尤其在我们的独生子女成了“草莓”一族、不知责任为何物、不懂感恩为何情的今天,这样的教育很有必要。但驾驭这样的课堂并非易事,不宜机械模仿,更不可形成套路。
有人认为,“残忍”的办法确实使一些孩子写出了感人的作文,也可能使一些孩子从此珍惜亲情;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在一些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残忍”的种子,他们从此知道了用什么办法“对付”与自己不和的人。
社会上青少年杀父弑母的案例不少,这些当事人并不是因为上了这样的作文课才走上犯罪之路,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造成的。
有人指出,“亲情测试”有很大的副作用,让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承受这么大的感情压力,未必合适。还有论者认为“亲情测试”的对象应该是高中以上的学生群体。
我认为,这类教育最适宜的年龄阶段恰恰应该是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级。这时候形成的东西,才真正能终生不忘。
写到这里,我不由感叹,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需要改革探索的东西是如此之多,而进行任何一点改革探索又是如此之难。王菘舟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他执教的这一堂课如此成功,尚且受到这样多的非议;如果执教者是一位年轻教师,课堂效果又有某些差距,其改革探索必然会胎死腹中!这才是值得我们,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们所应该忧虑的。
顾文东:
既非天使也非恶魔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积极与消极效应。课堂现象与教学效果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眼泪与哭泣,文字与心声,证明了这是一节有效的作文课。
中国人讲究忌讳,言谈中往往回避死亡、性等现象。然而,到了信息时代,如果还坚守传统,未免显得有些可笑。生命是灵与肉、情与理的综合体,王老师不避讳,引导学生面对生命的脆弱与归宿,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对踏进青春期门槛的孩子是适宜的。“许多事物人们只有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孩子有感而发的理性思考不正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吗?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该课重在创设情境,激荡情感,生发理性,倾诉心声。“言为心声”是作文的重要原则,王老师帮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15分钟时间内,学生一气呵成完成习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当然,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多重的,学观察、学立意、学叙议、学评改„„但一节课无法成为一部作文教学辞典。毕竟,40分钟的时间,它承载的很有限。
王菘舟是名师,名师固然有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即便他的课没有异议,在普通教师身上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力,还要“拜托”听课者本人。就这一节哭声一片的作文课来看,教者王菘舟既非天使也非恶魔。
李圣雨: 好一把手术刀
《泰坦尼克号》中也有死亡而且死的很惨,全世界那么多人看,那么多人为之流泪,请问给谁留下了伤害?所以说,不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引导着进入情感深处,有所触动、有所流泪,就说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其实,这一节课就像一把手术刀,解决了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顽疾。
首先它直接解决了一个困扰教育界多年的问题——学生不会写作文:写得不真实,不感人。试想,学生对事物不用心体验,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怎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品?学生想像亲人失去了,用心体会亲人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对自己的帮助和那份亲情,才会倍感惋惜和留恋,此时的哭声和眼泪代表着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和升华,这样的作文怎能会没什么可写?写出的作品怎么能不感人?
还有就是,这样的作文教学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中的渗透。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长辈的呵护下,生活在“蜜罐”中,生活得到无限满足。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知道去关心别人,认为向亲人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稍不顺心就会以死相要挟,不知道生命的珍贵,体味不到亲情,不知道感恩。这样的课堂会让他们更加珍重亲情,懂得感恩。
乔昌利:
一个成功的教学范例
王菘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境界。实践证明,好似生死抉择的心路历程最终幻化成了一篇篇饱蘸真情的作文——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境界吗?
尽管人们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但没有人能阻止生活中的悲剧,更没有人能随意抹杀文学艺术殿堂中“悲情”的审美教育功能。鲁迅说得好,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们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呵护下过着“喜剧”般的生活,“悲情”教育渐渐地远离了他们。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现在,是我们应该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
7.绘本《我爸爸》实录(窦桂梅) 篇七
【绘本分析】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你我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梦想。这本书告诉我们,原来我们身边那似乎毫不起眼的爸爸是那么伟大,是那么值得我们去爱;原来父爱,或者说,对父亲的爱,可以这样表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走进绘本,感受绘本“图文并茂”的特质,学习阅读绘本的方法。
2.图文结合,体验阅读的乐趣,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3.在师生平等对话中,领悟文本主旨,并学会感受爱,表达爱。
【教学准备】
《我爸爸》一书的PPT、白纸、彩色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遍读书,整体感知故事
老师:同学们,我们阅读过许多图画书,这些图画书也叫绘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绘本阅读。这节课,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叫《我爸爸》
师(点封面):瞧,这就是我爸爸,你感觉我爸爸怎么样?
生:我觉得爸爸很搞笑。
老师(点第一页):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课件展示,学生看图讲故事,提炼关键词。
师板书:勇敢、灵活、强壮、快乐、高大、温柔、聪明、多才多艺、幽默。
师:孩子们,把书看完了,要有这样一个习惯,合上书,放在胸口,想一想,书中写了什么?不知不觉,我们就把书中的一些关键词找了出来,给书画了一幅网络图,到了高年级,这就是很好的写作提纲。你能选其中的词语,说一两句话送给爸爸吗?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也是一种创造。
生根据板书练习说话。
二、读第二遍书,图文结合感受爱
师:孩子们,这本图文并茂的图画书,我们读第一遍只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就了解到我爸爸的特点。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我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呢?
师:别忘了,这是一本图画书。它值得我们去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美国著名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图画和文字之间的关系:
图画书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课件)
再读《我爸爸》,边读边想,从图画里,从文字中,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课件)
师: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我爸爸》。
1.封面:这是封面,从封面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前环衬:这里的图案不仅仅是起装饰作用,你发现了什么?
3.扉页:是通向正文的一扇门。这上面也有许多信息。
4.正文:咱们不仅要看文字,也要留意图画。学生安静看正文部分。
5.师:课件出示最后两页。孩子们,这是两页书的内容,爸爸张开双臂,露出慈祥的笑容和温柔的目光,一双小手伸在爸爸的胸前。这里有许多空白,留给我们读者想象的空间。请问,你知道什么?
生:他也爱我!永远爱我。
6.后环衬同样是爸爸睡衣上的图案。
7.最后是封面,选取了正文中的一幅图画。
老师:孩子们,《我爸爸》这本书,我们又看了一遍,还记得刚才的提问吗?你想说文字部分,还是想说图画部分?小声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反馈:文字部分
生:我发现“我爸爸真的很棒!”在课文中出现了4次。
师:写作文时,老师就经常提醒大家,尽量避免词语、句子的重复。那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这句话呢?
生:说明作者非常爱自己的爸爸。
生:作者用了好几个比喻句,“像……一样……”把爸爸比喻成动物,高楼,说明我很爱爸爸。板书:爱
师:用重复,比喻、夸张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我对爸爸浓浓的爱;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学生反馈:图画部分
师:当然,图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说到图画,我们不得不说一点色彩呀、构图的大小啊等等。研究图画的同学,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这本书里面爸爸的图都很大,特别是最后一幅图,我想:这肯定是作者想突出爸爸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说爸爸像山一样让我依靠,也是突出我很爱爸爸。
生:我发现这本书里面用得最多的是黄色,爸爸的睡衣是黄色的渐变,另外,舞台、地板、墙壁等许多地方都有黄色。让人感觉非常的温馨。
生:不管是在环衬上,还是封面、扉页,都有爸爸睡衣上的图案,都有爸爸的味道,说明爸爸的爱无处不在。
师:图画中有一些细节,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好几个地方都能找到太阳的图案。想找一找吗?安东尼为什么在图画中藏那么多太阳呢?
生:父亲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
生:爸爸是我心中的太阳,因为他,我的生活只有阳光,没有黑暗。
生:黄色是太阳的颜色,让人想到阳光普照那种感觉。
生:为什么爸爸一直穿着睡衣呢?
师:是啊,有读者也问过安东尼?布朗,为什么让爸爸总是穿着一件睡袍出场?画家静默了好一会儿,然后回答:“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去世了,那件黄色格子睡袍,是我保留的爸爸的唯一遗物。”
师:这本书,可以说是寄托了安东尼对父亲的怀念,也可以说是作者对天下所有父亲的献礼。这本图画书里藏着那么多的秘密。原来,《我爸爸》中间还藏着“爱”。
三、拓展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师: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读书,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梦想。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吗?爸爸也特别爱你们。我们也像安东尼一样,写一写,画一画,用图画加文字这样的方式,表达:我爱爸爸,爸爸爱我。
学生完成图画和文字。
学生展示交流。
师:孩子们,所有看过这本书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爸爸;所有看过这本书的爸爸都希望成为这样的爸爸;所有看过这本书的妈妈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丈夫。难怪,这本书的作者安东尼荣获2000年安徒生大奖。被英国《独立报》评价为“插图令人激赏难忘,用书本鲜见的方式颁扬了父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是怎样读《我爸爸》这本书的呢?
生:我们第一遍读《我爸爸》,了解了爸爸的特点;第二遍读《我爸爸》,从文字中,从图画里,以及一些细节上做详细地解读,读出了我爱爸爸,爸爸更爱我。
生:我们也像作者那样,用图画和文字画自己和爸爸的故事。
师:两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希望孩子们用学到的方法,再去读一读安东尼的另一本图画书《我妈妈》。
下课。
8.窦桂梅 总结 篇八
开始播放视频时请加上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使自己和孩子们超越自我、超越自身体能上的、精神上的、智慧上的极限而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历程”
生平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一等奖。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1995、1997两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等专著,主编或参编著作7本,发表文章近百篇。先后获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
1986年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任教。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9年成为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获省首届基础教育教改成果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窦桂梅老师的教育教学“二十八字”心得
敬畏母语、热爱学生、钟情读书、深读教材、公开课堂、提高修养、永葆激情
窦桂梅的教育感言(10点)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
1、超越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具有指向性却不是唯一性。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走出教材,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生命涂上更浓重的底色。如果教师仅仅是在用教材教教材,我们只能说这个老师是机器,他只是在完成课程标准这个“主人”施加的命令,而完全没有超越的痕迹。所以教师更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层理念与精神食粮传播给学生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元素。做到这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方能超越教材,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前言不搭后语,给人课堂散乱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是乱的而不是发散的,这都是缘于教师没有挖掘教材而随意“超越”教材所导致。
2、超越教师:
教师首先要有超越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老师连学生都不能超越,那么他是不称职的。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有更多教师接触不到的世界,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把学生教死了,导致学生只会思考一个问题,完全没有了质疑能力。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甚至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课堂生成的“讨论”,也就是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超越课堂:
窦桂梅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最好的总结就是:用语文教人。就是教师需要更好地立足课堂,把握教材。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是知识,能力和情感,他们需要在课堂形成更全面更强的能力走向当下的生活中的。
在谈到窦桂梅老师取得这样的成绩的感受时候,窦老师这样总结: 1.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选择自己学习的对象。不断向着一个目标努力,甚至模仿自己敬佩的老教师,时间长了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但是也学习身边任何一个老师身上自己所不具备的财富。
2.向书本学习,向经典学习。
今天做教师如果不读书或者不爱读书,他不会教他的学生读书。这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3.向实践学习,向学生学习。
实践中总结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反思中求发展。向身边的学生学习,上面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且他们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老师快,所以我们也需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最后,对所有的语文老师窦桂梅老师有以下几句感言:在今天英语不断充实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语文是我们的母亲,更是我们的母语,它有博大的力量与柔美的情愫在抚慰着我们,请老师教好学生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
何以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心智上养成如下的习惯:(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挤,占,抢。这三条可以说充分保证了我每天能花时间“独处”的习惯。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这样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所以要求人家读书,自己首先要读书,要求人家自律自己有先要自律。
当然,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很难。在中国,职位越高,往往越管不住自己。职位低一些,往往被上级牵着鼻子走——你必须服从。这里就有一个“他用”和“自用”的问题。就看当事人的“你”怎么把握。所以,人的心态决定状态——迎难而上,不是一味地牢骚,不然,所有的时间都在埋怨宣泄中滑走了。
管理者的工作要有效,管理者不能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他甚至还要超出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没有光环与虚荣,他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下下,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我们必须明确的前提是——学会使用自己的时间。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
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这样的管理着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这是业务干部不同于专门管理人员的重要地方。
因此,学校每一个教学干部都要拿出自己的“绝活”,让自己的必要成果对老师有所引领。比如笔者研究的“语文主题教学”。当然,也重视对外界的贡献。本人的课堂教学在当全国很有影响,其文章经验多次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北京教育》等国家级,地方级教育期刊中。教育部为此出书,该实践的课例、论文经验以及出版的几本专著成果已在全国产生推动作用。2006年获海淀区教育科研创新成果奖。特别是2006年9月 26日,我校代表海淀中心学区,向全海淀区作了“语文主题教学”的课程改革汇报。这次汇报会反响很大,得到了区教委领导、区教研室领导、各中心学区的校长、北京及省外部分参会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更深层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唯有从时间的系统化分析着手,逐一检视自己所花的时间的量、质、值是否有到位?是否真正有生产性?其次,是否有着眼于有效的贡献?个人长处是否能有效发挥?在重大工作的优先、优后次序的分配上是否恰当呢?
(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在这少数主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为自己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其设定的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此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作为教学管理的我,清醒的认识到不应是简单复制程序和印入信息,而应是主动解释信息、承担责任——主动上课,多次现场讲课,并把这一过程当作单价剖析的案例。同时,把自己的文章打印出来给大家共享。等等,这些做法也是基于我的“长处”,课上得好,文章写得相对好的缘故。被管理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管理就超越了目力所及的表面,建构多重的意义。教学的管理真的成了被管理者主动建构管理的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是靠教学管理者真正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挖掘被管理者的才华,组织被管理者的才华。而这“被”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就成了管理的艺术。一句话: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其重要职能,有效引领理念,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4)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作为管理者,我们常被问及“你们学校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回答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是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那么,这个“良好”如何实现?换言之,如何施行良好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实践能力,有思考高度——更重要的能够清晰判断眼前的教育现象何去何从,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比如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引领着我们昂扬前进。作为学校的个体如何落实和保证相应的决策?惟一重要的是,保证新课程理念引领专业发展,校本研究带动教学管理,促使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从而实现自主管理——而这,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对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个人见解
小语教学要为学生打下两个底子
我们提倡的主题教学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秘密花园”——文学的审美享受洋溢其中,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能显现出来。可见,我们语文学习的家园,光有田园不够,还得有花园。
为了打好这两个底子,耕耘好这两座园地,围绕主题教学,一方面深耕课堂,用一节一节精彩纷呈的课,表达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为保障儿童语文学习的质量,我又提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是“主题”的具体化。
以这样的课堂,落实这样系统的知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语文学科知识。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有文学、文化的熏陶,民族情感的积淀,这样语文学科知识才真正成为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才能既理解这个世界,又欣赏这个世界。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最核心的还是学科知识问题。目前,各种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充斥的文章,大多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经验,很少有对学科知识的挖掘和梳理。就是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麻木地、毫无辨析地接收了教科书知识,然后转手卖给学生。可以说,当前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更严重的是,现在还存在一种“去知识化”的倾向。教师需要提高学科专业水准,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谈什么教学方法都白搭。要把教学当作一门专业,教师必须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丰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其中的前者是前提。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融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的新思考
面对儿童越来越少的语文学习空间,我们需要找到帮助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提高语文素养,深化情感和涵养智慧的教学方式。以我个人的追求,如何从新课程的高度,在“三个超越”上又有所超越,从整体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最近几年重点思考的问题。主题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主题教学是我立足于课堂所提出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我读了统整课程理论,借鉴了比较文学中母题研究的方法,意在通过抓“主题”的方式,让语文教学的各项教学内容:人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紧紧地统一在“主题”中。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从教材中寻找和挖掘出的,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和丰富的延展性的文章表达的核心语词。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为形式,牵主题的一发,动知识体系的全身,以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成长为目标,形成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吸收与保留,又是结合今天语文教育现状的创新与改革。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这些年被引用得很多。你如何看待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三个超越”中提出的超越教材,实际上就是觉得当时的教材需要改进。比如教材的政治性越强,离孩子就会越远,这是一个反比例的关系。现在拿到教材,有些文章会让我们心潮起伏,回味无穷,这是一种进步。对于这些经典文本,我们必须尊重文本的规定性,老老实实读教材,回归细读经典文本,回归情感熏陶和积累。当然,文本细读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渠道而已。学习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或引子,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行的。很多学校,学生一个学期就学一本语文书,这怎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在的教材,编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了。但骨子里还是太把教材当教材了,好像教材就是圣经,就是法律,语文学习就是学教材,教师上课只是教教材,考试则只是考教材中的知识,这是不对的。
【绘本《我爸爸》实录(窦桂梅)】推荐阅读:
我爸爸 绘本教学10-11
爸爸的作文:爸爸,其实我懂你06-25
爸爸 等等我07-20
我亲爱的爸爸作文07-15
爸爸教会我诚实作文08-10
我爸爸真聪明-作文08-30
写我敬佩我的爸爸作文08-09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我爸爸》06-23
爸爸我想唱歌作文07-12
小班语言《我爸爸和我》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