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2024-12-20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共14篇)

1.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篇一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也是行动的策略。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文本”这三个主要要素组成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几种对话关系。

一、把握学生与文本的关系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文本对话,更多的应是学生语文本的对话。由于他们的认知结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应珍视他们独特的阅读的感受与理解,允许对文本有多元的解读,有多种的答案,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不能去追求“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在学生的理解中,却不尽相同,而且他们都还有自己的理由,这正好也说明了阅读的理解不同,阅读的结果就不尽相同。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话”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个体阅读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不能用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阅读,自己学会怎样阅读,理解文本。从主体理论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是读本,而不是教本。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的阅读实践,与文本、课文以作者进行对话,与课文及课文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灵的碰撞。书,要靠自己去读,去领悟,语言知识、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

(三)要注意引导读懂课文,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离开作者的本意,漫无边际的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不能由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倾向,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摒弃的关系,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学生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感情。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在引导学生超越文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二、把握教师与文本的关系

教师要重视自身对文本的阅读,珍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前的备课应该是一种“以文相会”的教学行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应该受教师用书或其他教案了约束束缚。“对话”强调的是,要引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认真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才能动笔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有人说:“千重要,万重要,不掌握教材就没有法。”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她40多年从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钻研教材上的。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路、学路;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

三、把握学生和教师关系

新课程要求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这种理念意味着平等,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创设一种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情景与条件,关注学生的学情,决不是再现教案,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案即预设,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超越预设的教案活教材。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一)切忌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和琐碎的提问代替学生的阅读。

(二)不能偏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体验和解读,而忽视教师应有的引导和指导。正确地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此时你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水平,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就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引导、示范等活动,帮助学生把书读进去,把有用的语言材料,思想观念内化。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学会如何去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不能忘了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会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浅显地认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阅读——感悟欣赏。

生动课堂是新课改的真正回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活动、无阅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之相反,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就是要师生互相阅读,多种方式诵读,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彰显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目的。

(一)阅读教学课堂氛围的浓厚化。

课堂是构建阅读教学有效的实质前提,以往教师只强调一味的范读,但很少谈及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试想,一个对文章脉络都不清晰的学生又怎么去开展想象呢?比如我教《暖流》一课,就充分地让学生细读,精读,深刻地领会暖流是怎样的心理活动,把文章读透,读活。才能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作用。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对课文的理解因生活阅历而有所不同,那么,有效地阅读教学要从这些特性出发,对课文的内容合理筛选,让内容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才会融合贯通。

(三)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课文的美景虽然无处不在,但却需要有教师去发现它,并带领学生去寻找,感悟,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设计疑思,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文章的语言美、文字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先让学生略读一遍,然后小组之间采用最喜欢哪句话的方式来介绍黄山松,教师可作穿插点拨,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把时间、课堂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感悟黄山奇松的壮观、挺拔。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被黄山松的精神所感染,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但真正的喜欢,而且教师也教得非常轻松。

二、想象生情——拓展升华。

想象是思维的重要方式,合理的想象能充分地激发人的情感,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想象,超越课本,贴近生活,拓展学生美的享受和境界。

(一)由课本知识向生活方面去展开联想。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向生活方面去展开联想,让学生体会老师的可敬之处。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进而就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父母、社会的感恩。

(二)由现实向未来进行联想。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所有生活经历,从生活经历的实际去想象未来。比如教《水》时就让学生想象有水时人们可以用水做什么?如果以后没有了水未来将会是怎么样的?

(三)由课堂到大自然探索美。

学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喜欢独立思考,探根究源。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要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将学生引入阅读的天地,让阅读真正地成为滋养学生生命的源头活水。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教师、文本”这三个主要要素中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细腻的情感,具有高尚的精神品味和完美的人格,深入挖掘文本的美育内涵及德育因素,陶冶学生性情,升华思想境界。作为教师,我们要陪着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争论,一起分享美好的知识成果,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利用

群文阅读是当前的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模式,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加阅读数量、提升阅读质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改善,能很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能给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群文阅读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务实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中多篇相关联的课文进行阅读。事实上,在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我们指导并要求学生学会对这些课文进行对比、归纳,掌握对多篇不同内容、风格和体裁的课文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有效开发群文阅读教学素材的策略

(一)按照一个主题进行多元开发

现今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单元往往都是同一个主题的,这就带来了广阔的开发空间。首先我们应以教科书的单元主题为基础和标准,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对其进行补充,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话题产生多维度、全方位的认知,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以丰富,在得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受到应有的德育教育。

(二)按照一个作者进行素材开发

对教科书的编排,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很多名家的名篇名作都分散不同的年级上,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都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印象,导致了他们知识网络的建立总是存在欠缺。因此,我们可以按照一个作者的“线条”来开发,把他的作品进行统整,让学生对同一个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使学生能了解到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成长之路”、完整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同时用名家的精神来激励学生个体的成长。

例如,在学习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时,联系描写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神的《推敲》这篇课文,以及课文中提及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再补充《剑客》和《题诗后》领悟作者的情感。《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表现诗人寻友不成,但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怡然自得的心情。《推敲》《题诗后》则表达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剑客》则表达作者想建功立业的情怀。使学生从多方面、全方位地认识贾岛。

(三)按照一个体裁进行整合开发

同一个体裁的课文,它们之间既有相似又有差异,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千秋,所以将同一个体裁整合开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他们的阅读数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品尝”,促进他们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事实上,美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同一体裁的课文的群文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提升他们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实施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引路”,促使学生展开自学

不是为了问题而设计,设计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对课文进行略读和默读,找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培养他们个性化阅读、独立阅读的能力。当学生围绕问题读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这样促使他们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交融起来。事实上,在多边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心灵得到沟通,让师生一起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体会作者、文中主人翁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有力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后,补充《走,我们去植树》《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两篇文章,并提出问题:这3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从而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充分、科学地利用教科书,分析对比单元主题

“分析对比单元主题”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学习的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群文阅读”的过程得以真正的体现。这就很好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激情的讲、学生拼命的记,教师的讲解占据了90%时间,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时空。当师生读完课文后,都是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群文阅读,能使多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有某种关联之处的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促使他们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认真思考、陈述和专心倾听,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对同一单元的《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团结。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动物之间尚且懂得团结和舍己救人,人类更应该具有这些美德。并让学生自主找一找这类主题的文章来读一读,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有效开展阅读,提升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其他阅读方式的培养。实践表明: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通过对多篇课文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手段的运用,能有效引导他们合理、恰当地使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不屈不挠”,笔者引领学生在对课本中的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己去开发拓展了写人不屈精神的文章,学生联想到一些人物:桑兰、霍金、张海迪……兴趣盎然地投入了寻找、阅读之中,受到的感悟和教育也是不言而喻的。

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篇三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教学;重要价值;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67-02

大量的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理想的阅读体系包括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传统阅读教学为单篇阅读,课型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单篇精读教学又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最传统的课型,即教师对文章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挖掘文章的语文教学价值,包括识字、阅读、写作、情感熏陶、口语交际等,课堂教学围绕这篇选文精讲细读、反复琢磨。而群文阅读教学则与之不同,是在一节课中读多篇文章,更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量,更关注学生在阅读多种多样文章过程中的意义构建。群文阅读让学生回归到阅读的本真,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在语文课堂中的预测初中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初中生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对阅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群文阅读是将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节课讲一篇文章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规划教学课时和组织教学。第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将教学目标中所要掌握的内容从多篇文章引申出来,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和总结来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阅读方法,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而当他们还想满足自己在某一方面知识上的需求时,便会主动地去阅读相关文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满足,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已被许多老师多采用。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群文阅读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清晰、课堂秩序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使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多选文本,多文本多观点,增强多样性与广泛性

当前初中生存在着读书少、读书略的问题,过分局限于书本课文,课堂上听老师就一篇课文精讲细讲根本无法产生阅读兴趣,更不可能深刻理解阅读内涵。群文阅读概念的提出,要求教师打破书本束缚,广泛选取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群组阅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单一扩展到多样,由教条主义文章延伸到多观点多视角的文章阅览。

群文阅读首先保证阅读的广泛性与延展性,多个文本对比,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和交汇,更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思考以及文章对比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2.精选文本,多文本同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群文阅读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是老师要有广泛的阅读量,结合课文统整与文章内容与内涵相似或有可比性的文章,组合成为“群”,提供给学生阅读、比较、探讨、分析。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选取的“群文”阅读质量直接影响着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因此应秉持着“所文本同议题”的标准和原则,注重群文主题内容的融汇性与对比性,从而尽可能扩大学生阅读面和阅读量,真正做到学生可以在这一组文章中感知文章内涵,丰富阅读知识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勤思考敢质疑的学习精神。

3.拓展群文阅读方式,增强阅读趣味性

传统阅读方式一般是有感情朗读或背诵课文,一方面,就像沈大安老师曾说:“把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时间运筹上的一个失误。”另一方面,课文总是要求背诵,也会是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而感到负担更加逃避阅读。我们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突破传统阅读方式,拓展阅读的方式方法,增强阅读趣味性。

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默读、速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以及其他各类阅读方式,这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思考,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积极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让阅读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趣味非凡。

4.丰富群文阅读视角,增强阅读能力

当下课文教学单篇阅读的一大弊病,就是以識记为主,缺少理解,缺少质疑和发现。群文阅读的提出与实践目的就在于丰富阅读视角,不再局限于仅仅记住文章主题、线索、手法,而是学会对比分析,学会联结,不难发现,将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主题与自己曾经读过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或生活情境中的类似事件加以联结往往会得出新的丰富的个人体验,群文阅读也是这种理念的执行。

4.如何有效开展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篇四

关于,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作为语文科目承前启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规划。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语文课程学习中,阅读的影子无处不在,所以,学习好阅读理解,就为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本文以教学研究为目的,对如何提高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些研究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基础,学好阅读课程才能学好语文课程。八年级作为中考学子的预备队,在这时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提高阅读的效率,训练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课程

一、设立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文本身知识与情感的讲解,而是要通过文章本身,进行课外的延伸,设立情景,将课堂上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演义,在演义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同时锻炼了学生本身的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激发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语文本身是为了交流和表达而设立的一门学科,使学生正视语文学习的目的,消除学生对语文理科化的偏见,将语文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正轨上来。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在文章讲评完毕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分组将朱自清与父亲分别时的对话和心理变化通过自己的理解写一个情景短片,然后在第二次上课时随机抽取两到三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其他组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判,指出几组表演的特点和不足,评选出表演最贴近文中主人公的一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写情景短片,就必须对课文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主动去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中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向其他阅读父章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成绩。

二、课堂引导与理论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遵照课文本身来进行讲说、提问,目的总是局限于让学生理解课文本身这一狭小的领域,与生活的联系不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往往不能感同身受,是为了学而学,往往不能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对课文讲说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教学重点的把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理顺教学理念,巧妙地应对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范围,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把控力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力。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应该对迅哥儿对家中的长工阿长的前后心态感情的.变化进行重点解读,理解迅哥儿从原来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再到后来的怀念,这几种心态都是在经过什么事情后改变的。在掌握了课文重点后,要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让学生自行对文章中的情感转换进行摸索,自主探究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堂解析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粗读文章、细读文章、品读文章这三个阶段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

(一)首先粗读文章,学习如何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准确、自然、流畅、停顿,适当朗读。在此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划分,找出了本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作者应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仔细阅读文章,探究课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主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思考,并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让学生有个人的观点。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文章阅读,诙谐的话语。仔细阅读文章,摘录文章中的诙谐语句,多角度品味作者的情感意图,并且要从语言的美、语言的意义、文章的意境等方向积累优美的句子并且背诵。例如,在八年级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从修辞手法上,学生们可以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唤起想象。通过情感体验来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春天意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理解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对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大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量或者阅读量单一,阅读兴趣不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拓宽阅读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呢

(一)推荐图书。只有阅读好书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教师应根据课业条件和国家规定推荐课外图书。通过读好书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高修养、拓展知识、

(二)指导学生写出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文章写作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侧重写自己的思想或评价某人某事,或写出阅读后的体会。通过长期的培养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将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学生应注意提取书中精彩的单词和好句子,并养成阅读笔记的好习惯。

(四)教师与家长配合,联合打造课外阅读标准。在现阶段,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些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比如教师将课外阅读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初中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故事讲到一半时,就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而家长要配合教师工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修正。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自己在课外的积累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使学生养成更加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当今的教学大环境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成为每一位学子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2]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5.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五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也在这条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学生在不同作者相同主题、同一作者不同文本、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的形式中进行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在群文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收获。实践证明,这种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的学习非常有效,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创新。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新词语,“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的,“群文阅读”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集中阅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探讨,达成共同认识的语文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总结。由于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单篇文章教学为主,而“群文阅读”则是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文章的教学,课堂教学比较集中,也具有概括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一种新型模式被提出来的时候,讨论和尝试的人就会数不胜数。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和同步指导中的阅读材料魏巍的《我的老师》组织起来,主题是“难忘的老师”。在连续的两节课8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完成四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1)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2)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上课过程中,老师除了开头布置阅读任务、中途巡视学生阅读情况,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答题,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答案吧。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最喜欢刘老师,理由是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没有“差生”的概念;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最喜欢孔子老师,理由是他教导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赵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王老师,或喜欢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陈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孟老师。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内心具有平等精神的老师,喜欢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学生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但感情是真挚的。他们用带有诗意的语言写出了记忆中的“珍宝”,那些教给他们真、善、美的老师,永远留在他们记忆的沙滩上。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能谈得上理解。”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2.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如果一开始以为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只有静默地阅读和翻看,那想法必定有失偏颇,“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如何有效地运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体会语文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选择和组合文章的能力,将文章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联系到生活。群文阅读对学生是新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专业素养的提升。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老舍的文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编者一共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七篇文章,数目可观。包括《猫》《母鸡》《趵突泉》《草原》《林海》《北京的春节》《养花》,这些文章有写生物、写风景的,更有写风俗的,既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语言风格的独特,是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在上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时,我把文章进行了融合,以同样出自《内蒙风光》的《林海》入题,抓住文本中“绿色”这一意象,为学生们呈现了《风景区》《五月的青岛》《非正式的公园》《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文字,通过反复地朗读,巧妙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感受作者悦人悦己的“乐活”情怀。老舍先生对绿色的喜爱,正源于对生活的挚爱,那种随风灵动的色彩,将在六年级的学生心里留下重彩的一笔,为其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老舍文章主旨的把握,埋下伏笔,多一份笃定。我想,理解作者最好的方法,不过就是让学生在更多的文字对比中感知和升腾。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指出,小学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其中的一个作用是:唤起儿童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老舍语言的通俗易懂与幽默风趣把文学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老舍语言的诗性之美就可以唤醒儿童对文学新的兴趣和趣味。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老舍的文章当作一颗颗珍珠零散地教学,尝试从“单篇的精读”走向“群文阅读”,需要的就是老师下功夫地发掘和串联。这样,老舍的文章便成了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成为儿童感受生活、认识母语文字之美的开始。

3.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式群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同为人母,初读之,已顿生感怀,再入文本,不觉泪眼婆娑,学生又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他们会如何感悟和表达?是想说说不出来的伤感,还是不知从何说起的忧戚?群文,给予了我方向。教学之初,我用心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从中体会心有梦想的作者留德的缘起,追梦途中历经的孤独、战争和思念,《怀念母亲》正是其中的一个篇章,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这简简单单却充满情感的内心独白,让六年级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思母之切”,也学会了情感的表达。一个平时淘气好动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在母亲的身边就好。”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堂课,在石进《一个人的时光》轻音乐的萦绕中,学生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挂念和愧疚。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复现,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一个母爱缺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报终天之恨”。这其中深切的自责和悔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用爱的方式进行心灵的触碰。

二、收获

从课内的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的整体性,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到一篇带多篇,确定核心主题的“主题阅读教学”。再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作者的内心、阅读世界的整本书阅读,这条路我们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学生们学有所得的笑靥。想到朱永新教授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想群文阅读也因此彰显了它的魅力和意义。

1.从单篇走向整本书阅读

群文阅读就好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学生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里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怀念母亲》,学生们被季老先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一个劲地问我:“老师,季老先生这么想念母亲,为何还要远走他乡?”“他在求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当然,最好的答案在书籍里!我顺势把书放在讲台上,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借阅了。在这期间,他们经历的不是一个“被告知”“被接受”的过程,而是一次主动参与、寻求、探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在兴趣的带动下,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最终得到心灵的张扬,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这必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长此以往,也就不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从自我感悟走向群体性分享

在班级中尝试过群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会发现,班上的学生慢慢地会更愿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倾诉和分享。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狭小的空间、狭隘的品读,而是在书籍中寻求自己或者同伴的影子,随着书页的增加,学会体会他人的心智变化,自我的精神成长,读懂他人也更了解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我,在书中发现自我,或检查自我。”在这种阅读期盼的带动下,班级的读书会也得以更生动地开展,想起之前《城南旧事》的读书交流会,班中涌现了多少个小英子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秀贞疯不疯?”“宋妈爱不爱栓子和小丫头?”“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读书的细致,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全部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并透过英子的双眸,读懂了宽容,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善恶之间内心的挣扎,读懂了万事万物矛盾的存在!在群体的分享中,学会的是平时生活所不能教给他们的道理,或者说是平时生活中他们没有留意和察觉到的真谛。在群体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长远,书香气更浓。

3.从单一积累走向多元化创作

教学久了,就会发现从来没有单独的读,也从来没有单独的写,写作往往是在阅读积累和言语表达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群文的指引下,班级学生的写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了不同篇目中关于绿的描写片段。比如《五月的青岛》中“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短句的运用使得绿色富有跳跃的节奏感和语言的音韵美。《风景区》中“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画面的切换,给了人无限的绿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比喻的方式,展现了水墨山水画一般灵动的色彩……在多篇阅读的基础上,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练笔的环节,写一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练笔不同,学生们学会了借鉴和积累,笔下的色彩更丰富,更有层次感。我不禁想,群文阅读单单只是丰富了他们的文字吗?这何尝不是在丰盈着他们的人生?

三、思考

1.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是确定教学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根据适合的议题萃取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怎样选取文本,多个文本怎样组合在一起呢?我觉得首先要遵循“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则,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寻找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有效搭建学生生活与文本沟通的平台,把群文阅读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其次,选取群文要有线索及议题,就像“珍珠项链”那根丝绳,那根丝绳可以各式各样。基于教材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本身就有议题。而基于自我建构的群文阅读教学,则需要教师多角度确定议题,从而围绕议题精选文章。(1)从文章内容角度定议题。如把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可以“读了课文,你的感悟和启示是什么?”为主要议题。以第一篇教学带后两篇,这样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从人文内涵角度定议题。例:以成长教育为议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议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等。(3)从表达方式角度定议题。如:将《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等文章组合进行群文阅读,以“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要议题。在“议题”的确定上,应尽可能开放,涉及的面广一些,大一些,并且“议题”最好不出现倾向性的观点指向,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都有话可说,给学生以最大的发挥空间。

2.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是建构写作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手段,那么写作就是目的。群文阅读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一个从多篇文章中学习和发现的因素,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提高写作水平才是目的和归宿。(1)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篇章构思。群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习写作知识,要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几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怎样构思,怎样行文。(2)群文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写作实情。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学情,同时也应该考虑他们写作实践中相关问题的状况。这样,在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才会切中语文教学之根本。(3)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点面结合”。群文阅读中的写作知识传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每一组阅读材料中要确定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统筹规划。从整体层面,尤其是从写作素养建构的层面,思考、细化语文之写作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素养。

3.有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拓展教学时空 群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文本多,同时又倡导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发表观点。阅读文本、交流讨论、自我反思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如果仅用40分钟的时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宜推行60~70分钟的大课,同时进行课外阅读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达到提升其阅读、写作能力的效果。综上所述,饶有趣味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为他们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我想群文阅读的价值绝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教学的主动思考和理念的自动更新,相信这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惊喜,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崔峦《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解读》

3.冯学敏编《‚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6.唐庄第七小学群文阅读 篇六

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在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这无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师阅读与儿童阅读的合作与对话,形成了师生学习合作共同体。孩子在课堂中的思考力和阅读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所给出的答案也往往让人耳目一新。下面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这里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2-4组形式多样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方法。(把一组文字,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二、群文阅读教学呈现的是什么样的课堂?

1.群文阅读希望突破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群文阅读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教学环节不可能环环相扣,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教师在面对群文时,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

2.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教师讲的话不能太多,问题不可以过细过碎,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讨论或是感悟.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舍弃。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

3.改变单篇教学侧重于精读的模式,群文学习多采用默读、浏览、边读边思考,略读的方式进行。王晓娟的《谢尔诗中的“不可思议”》群文阅读,不像平时精读课那样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品鉴、大段大段地朗读,但是从课堂现场观察来看,这并没有影响学生的阅读,没有影响学生抓取信息,没有影响学生整体上的理解。默读、浏览,是侧重于信息处理的阅读,是侧重思考的阅读。在教学中,要想锻炼并且提升学生的默读、浏览水平,课堂里提出方向明确的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是关键,简单地讲,富有成效的默读和浏览总是伴随着“好问题”的,否则,就是流于形式。纵览王晓娟老师的“群文阅读”课,提出了三个主干问题:你发现各国创世神话的个性特征了吗?你发现各国创世神话的相近之处了吗?为什么各国创世神话会有如此多的相似点?每一个问题都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每一个问题都把学生带入到阅读中,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读,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考力提出巨大挑战。

三、群文阅读如何组合选文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有何意图。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与阅读教育理念。把怎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个关键。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有“另起炉灶”呢?这真是个关键问题,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基于老师的“教”的。

所谓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议题或者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选文可是文学性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可能是实用性的,如,应用文等。一组选文最大的特征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议题,围绕议题可以展开教学。(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一轮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有一个或多个话题,议题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具有可讨论性。通过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1、以儿童阅读视角为线索进行组合

当教师选择的群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往下读的强烈欲望;读完以后,他们又有与人交流的强烈需要。我认为,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选择儿童有阅读兴趣的文章应该成为群文组合最为重要的线索。

2、以议题的多元探究为线索进行组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倡导多元化的主题探究,才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单元的设置角度是多样的有的是人文专题,有的是作家转专题,更多得是从文章内部切入。尤其是不同处,学生通过比较、多角度地探讨“爱的多种形式”,丰富了学生对爱的多元理解。总之,进行群文组合必须有可比性,具有可讨论性。

四、“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的区别

“群文阅读”、“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三者有诸多表象相似之处,如:三者都是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都关注阅读主题的把握和处理等,都是以“群”的形式出现。但深究之,不难发现,三者源自不尽一致的教学理念。

“主题阅读”的文本组合,往往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而“主题”,只是群文阅读的一种结构——在“群文阅读”的语境中,阅读文本以一定的逻辑关联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关联可以外现为一定的“主题”,也可以内隐为一个多元的“议题”。

“单元整组”呈现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得课文“整组”了。而群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却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它既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学者的精心选择。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普通一线教师“编者”的身份,让其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此次研讨会安排了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奖老师王晓娟和吴琼为大家进行现场授课。

坚持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只要对孩子有益,我们就乐此不疲。让我们的教学闪耀创意的星光,阅读会使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姹紫嫣红,我相信,坚持阅读,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春色满园!

《群文阅读教学》有感

唐庄乡第七小学

7.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分级阅读 篇七

一、对当前幼儿阅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早期阅读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 引导他们逐渐产生对汉字的敏感性, 丰富他们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经验。”当前, 幼儿分级阅读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与家长的青睐, 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

1. 很多老师与家长把幼儿阅读当成识字与认知的教学

把阅读当成识字教学的老师眼里就不存在分级问题, 因为他看不到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中幼儿情感的培养等, 枯燥的识字压制了幼儿阅读的情感与智慧, 消磨了阅读的兴趣。过早地让幼儿把阅读当做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或读完儿歌后, 马上提出要求:“你能背诵吗?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听了故事, 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实, 优秀的作品都会有其独特的价值, 除了让幼儿获得道理外, 还有蕴涵其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文学美、夸张美、幽默美、故事情节的表现手法美等, 我们是否也应该引导幼儿去感受呢?

2. 市场上的资料鱼龙混杂

一个优秀的作品给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 早期阅读的作品即阅读材料直接关系到早期阅读教育的成效。目前市场上的阅读材料良莠不齐, 合适的材料不是很多, 优秀的材料更是少得可怜。不合适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有些阅读材料太陈旧。诸如《愚公移山》《司马光砸缸》等等, 我们不能否认某些经典材料的价值, 但与这个时代相去甚远的材料, 就应该更新了。有些阅读材料幼儿不感兴趣。

(2) 有些材料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 忽略幼儿的已有经验, 从成人的视角出发, 让幼儿阅读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的材料。有的内容晦涩难懂, 有的是语言拐弯抹角, 不适合儿童。有些阅读资料不适合我们的国情, 也有些材料来自西方, 看起来很洋很新, 但并没有根据我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不贴近中国儿童的生活, 使得幼儿消化不良, 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弊端。

3. 过重的阅读负担

阅读是有益的, 但是有的家长为此强加给孩子很多阅读负担, 采取任务模式, 这样的阅读很可能违背幼儿的意愿, 让原有的兴趣消失, 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对提高分级阅读效果的策略思考

1. 注重研究幼儿发展的差异与规律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语言发展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教学中, 我们要立足于这个基本的分级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 迎合孩子们的喜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同时, 针对一些幼儿的个体差异, 要分别对待, 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够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分级阅读训练, 而是要研究每一个幼儿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一点上需要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 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

2. 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尊重幼儿的自主权

首先, 要重视幼儿阅读环境的创造。其次, 要重视孩子自主阅读的权利。家长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取代孩子的爱好, 幼儿阅读书籍的选择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出发点, 否则只会扼杀幼儿的兴趣。

3. 提供新鲜、优秀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给儿童提供有价值有味道的文学品”, 到底应该给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优秀的、有价值、有味道的呢?虽然目前还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 但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呢?

(1) 注重作品的新颖性。时代在进步, 幼儿的作品也反射出时代的光彩。一些老、旧的材料如《孔融让梨》《狼来了》等几十年被几代人熟读的作品已经是家长经常诵读的法宝, 再作为我们现在的教材已不合时宜了。当然, 这并不是反对用一些经典的作品, 我们在选用经典作品的同时, 更呼唤一些能反映现代幼儿生活特点的新作品。

(2) 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文学作品是为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 最突出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让幼儿在图画中、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语言美,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首先图画要符合审美的要求。其次, 语言要有韵律美、意境美、幽默美、夸张美等。

8.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篇八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准备活动

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方法太过于传统单一,即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学生进行自读,之后教师对阅读材料的大意进行梳理和讲解;阅读练习的设计,也只局限于阅读材料后面的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缺乏拓展性,种种因素导致英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高付出、低成效的状态。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我们当前应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阐述几点个人的观点和想法。

一、精心设计阅读前的热身准备活动,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

小学低年级的英语阅读材料,基本是以简单的对话形式为主,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材料,多是以短文形式为主,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并都配有精美的图片。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前,应该对热身准备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和内容提前熟知和了解,并对材料中的生词进行提前查阅,如此,便能降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难度,从而促使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比如,我们在阅读一篇英文材料时,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中Weather这一单元时,我们就可以从英国人经常谈论天气这一现象入手,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与英国天气的变化无常密切相关,在英国这一刻还阳光普照,下一刻就可能刮风下雨;另外,英国人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民族,对于他们来说议论天气是一种简单、缓和的打破谈话僵局的方式,而且英国人也不喜欢谈论年龄、收入、家庭等私事,所以谈论天气是第一选择。这样,学生在阅读这一单元中有关的英文材料时,就会变得饶有兴趣,学生在读懂材料内容的同时,还能拓展知识。

二、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阅读中的活动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阅读效果如何的关键部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明显缺乏阅读技巧的,这就需要身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教给学生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如,粗读、略读、寻读等,使学生在阅读时做到有方法可循,而且如此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充分保障。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A Read and Write这一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材料内容,我要求学生进行精读,并设计以下精读练习:(1)Mikes favourite season is ____,because ____. (2)Zhangs favourite season is ___,because ____. (3)Amys favourite season is ____,because _____. 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只有读细、读透,获取了材料内容的细节信息,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学生回答完之后也就是一篇完整的内容。

另外,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呈现略读问题,让学生使用略读、寻读的方式去获取材料信息,对材料粗略浏览一遍或者有目的地去寻找就能找到答案。

三、重视阅读后的知识输出阶段,巩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学语言知识

阅读后的环节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巩固和拓展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对于学生说和写能力的培养也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后的知识输出阶段,以此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各种语言知识点得到巩固。

比如,在阅读完一篇材料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来表述自己对所读语篇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让学生去复述课文,这样一方面能增进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材料内容,给学生设计填充句子或者段落的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以阅读语篇为示范,去仿写一个小段落,这是对学生英文写作能力进行锻炼的一个很好机会。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将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样既能检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使阅读教学有效、顺利地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9.唐庄第七小学群文阅读教学 篇九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

(一)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快速阅读列为独立学科,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时间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一)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基于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让略读课文教学简略而丰厚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了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为了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我们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略读课文。

三、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策略

(一)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之一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二)有结构地呈现文章,让群文有机组合起来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

三、分组递进、反复重读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

分组递进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反复重读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

(三)有整体地设计问题,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功效综合起来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策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和略读、浏览,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阅读方式,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在群文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有感

唐庄乡第七小学

10.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篇十

“群文阅读”既是对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为进一步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结合,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现制定2016年群文阅读工作方案:

一、组织管理

(一)成立“群文阅读” 研究专家组、工作领导组,确保群文阅读顺利实施。

(1)学校拟聘请以下人员为“群文阅读” 研究专家指导学校工作: 齐 峰(树人研究院项目组成员)李 耘(泸州市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叶康卉(泸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何忠利(泸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群文阅读” 研究专家组由市、区教育专家组成,积极邀请他们对群文阅读的开展进行指导。

(2)领导小组

组长:高泽清(泸县立石小学校长兼教科处主任)组员:张连超(泸县立石小学副校长)

李季(泸县立石小学副校长)

谢泽升(泸县立石小学教育督导)

田建波(泸县立石小学教科处副主任)

周 毅(泸县立石小学年级主任)彭泽涛(泸县立石小学年级主任)张国容(泸县立石小学高级教师)

领导小组保障经费投入,对“群文阅读”特色课程的实施加强领导和指导,确保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能顺利推进。

(二)成立“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组,常态化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群文阅读”课题组主研人员:

康丽 谢泽升 石跃新 龚素梅 宋阳 罗萍

协研人员: 文小燕

郭露 吕龙洁 袁才苹

刘艾艾 刘蓉 杨梦

二、具体实施

黄丹

(一)积极参加群文阅读专项培训

学校选拔、组织优秀的年轻教师外出观摩群文阅读教学研活讨动,集中观摩群文阅读优质示范课例,就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研讨。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语文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参加群文阅读教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实践操作的专项培训。

(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县内外学习,观摩群文阅读优秀示范课例,研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实施。邀请泸州市梓橦路小学的老师莅临我校上课、做讲座。积极与专家联系,争取齐峰老师、叶康卉主任、陈婵老师等来我校悉心指导。每一次派出参培的老师及时将所学内容在课题组和教研组汇报、分享,形成“学习—交流—讨论—提升”的培训学习模式。

(三)开展群文阅读特色活动

1、组织活动与交流 具体安排是:

(1)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全校性的群文阅读教学展示活动。

(2)邀请学校的骨干、优秀教师上群文阅读示范课,年轻老师上群文阅读汇报课。

(3)开展群文阅读论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教研组开展群文阅读的活动方案的比赛。

(4)开展群文阅读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可为单元整合、课内课外书本结合。(5)成立群文阅读实验班,在该班级老师的带动下,全面开展各种群文阅读活动,为学校其他老师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给予经费奖励。

(四)开展学生活动

1、认真组织好“群文阅读学生阅读素养展示活动”初赛和复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泸州市群文阅读学生阅读素养展示活动”。

2、每周开展一节群文阅读阅读课,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某些班级进行一班一品诵读展示。

(五)研发群文阅读课程资源

3-6年级积极订购《学语文之友》。学校出钱为研习组教师订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便于教师们参考研究,确保我校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六)打造群文阅读示范课例 1.教学设计,群策群力

对于到县及其以上参赛的教师,“群文阅读”研习组的老师开会进行研讨,从确定议题、确立目标、选准文本、设计活动等方面共同确定议题,共同商议教学环节,共同讨论具体细节,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

2.集体打磨,精彩课堂

采用“一课多次上”和“一课多人上”的教学策略。“一课多次上”,一个教学设计完成后,由上课教师多次试上,然后集体讨论、交流,修改、改进,又试上,再修改再试上,这样多次尝试,课堂一次次变化,效果一次次增强。最后把这种精心打磨而形成的课例摄下来。

“一课多人上”,一个教学设计出炉后,多个教师尝试,群体再修改完善,再尝试。最后把这种精心打磨而形成的课例摄下来。

3.及时反思,总结经验

按照“教学设计——课堂实践——集体研讨——反复实践——总结提升”的研讨模式,把教师们的反思装订成册,供研究用。

(七)做好群文阅读信息的报送工作

11.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22-01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比较敏捷,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也较强。课堂上的阅读必不可少,但课外阅读也一样重要。可许多学生对必读的课本就已颇为厌烦,更不要说是课外阅读了。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该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动力,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擅长模仿,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之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我们的教学,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三、创造阅读条件,巩固学习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相关“例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以后的学习。教师通过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学习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得到提高。

四、加强阅读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养兵不练兵,战时难出征。在教学中,教师光教会学生一系列的所谓“方法”和“绝招”,不去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同样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作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就算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也并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因为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注意保证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形式多样,合理运用等这几个方面。

1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阅读 篇十二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基于此, 语文教学的主题内涵应当体现这样的理念:

1. 学生是自主学习者

阅读教学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把空间还给学生, 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 师生经过“整合”, 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 才能有思维的深度, 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学生是合作学习者

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个体独立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性学习。每个学习小组, 可以设计一个阅读主题, 然后分工, 有的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 有的上网查阅, 有的咨询老师, 有的拜访当地文化名人等。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组的整体功能,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3. 学生是学习探究者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 鼓励学生探究。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 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在阅读讨论探究中学生可以加深理解, 在他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性阅读的关键在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民主的、互动的教学关系。作为教师, 要正确引导学生, 通过比较分析, 展开交流, 求得问题的解决, 课堂上不应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工夫, 以求理解更深入。

二、把握新课程的阅读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首先适应新课程的阅读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新的角色定位, 寻求新的教学契机, 拓展新的思维时空, 把握新的文本迁移。学会新的角色定位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师学会角色的转变, 以“帮助者”的角色出现, 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切入口。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学生个性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自觉放弃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 激发学生不同的感悟力。

想象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全然一样, 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有意选取文本中可以想象的篇章,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培养创造能力。真正的阅读不只是简单的识读, 而应当形成一种阅读的互动。即读者要能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比, 排除或者消融。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 只有经过阅读者的有效加工之后, 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有用信息。阅读文本的适度迁移必须成为阅读理念的一个新的尝试。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阅读教学, 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 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2.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过程应该成为一种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植、养育情感, 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显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把情感点化出来, 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 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融融乐趣, 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情感。

3.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创造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弘扬学生的个性。要引导学生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 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 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 才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

13.中心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篇十三

为贯彻落实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的文件精神,2007年秋学期,我中心校领导班子及时召开教研工作会议,组织班子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学习关于《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文件精神,并结合本校及村级学校教研工作现状和实际情况,深入讨论、研究,向来宾市科教所申报《中心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目的是:寻找适合我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及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这段时间里,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确定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健全教研组织机构。

1、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为加强校本教研的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2、落实责任,分工合作。校长负责组织全面工作,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定学校研究的课题。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协助校长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和总结、课题实施方案和总结、教研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负责协助副校长落实各种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收集各种教研工作资料存档,跟踪指导各片区、各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二、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提高研究质量。

良好的环境造就优秀的人才。为提高研究质量,我校特别注重教研氛围的营造。具体做法是:

1、在中心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心校建立“校长室---副校长室—教导处---各教研组—老师”五级教研网络。村校建立“中心校---片区---各村校---各教研组---教师”五级教研网络。提高教研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切磋,合作研讨,彼此支持,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2、开放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两个室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教师多渠道收集先进的教育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组织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反思,并要求评课教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授课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4、争取得到专业人士的引领。为提高我校校本教研工作质量,这两个学期来,我校领导积极联系县教研室陈冬梅、黄爱文两位老师到课堂中针对习作课教学、阅读课教学做具体的指导。

三、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架起教研的桥梁。

2007年秋至今,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中心校开展《中心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总课题研究、《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子课题研究,片区开展《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子课题研究。目前,各问题正在研究当中。

四、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教研平台。

两个学期来,我中心校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07年组织开展小学生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课堂探讨活动。

2、07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3、07年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学习培训”活动。

4、07年组织举行语、数学科三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

5、08年组织举行语文学科“同备一课书”课堂教学探讨活动,数学学科1—6年级教材任一内容课堂教学探讨活动。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我中心校领导从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培训抓起,让领导成为教研工作的身体力行者,让骨干教师成为教研工作的领头羊。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今,我镇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领导和骨干教师约150人次,投入资金约1万多元。为我镇教研工作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确保教研工作有章可循。

为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本学期中心校领导出台一整套新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并和各校长签订校长责任状。

七、以点带面,把教研工作辐射到各村校。本学期我校建立中心校----各片区----各村校---各教研组—教师五级为一线的教研管理网络。具体做法是:

(一)转变领导观念,加强领导教研意识。

为让教研工作向全镇铺开。2007年11月16日,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时召开古蓬镇村级学校校长、教导“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会议。传达来宾市关于《推进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会议精神,解读校本教研的内涵以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区别,讲解过去的教研和现行的校本教研的区别,结合当前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我镇近几年来教育教学现状阐述在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重大意义,介绍其他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先进经验。转变各村校领导的观念,提高教研意识。

(二)制定村级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方案,部署教研工作任务和要求。

1、定基地,定责任人,分片区活动。全镇分3个片区:古稠、枝林、三浪为一片,基地在枝林,组长:韦相凌校长。龙利、周安、东河、凌头为一片,基地在周安,组长:莫尔金校长。内联、上浪、板梧、板内、龙球为一片,基地在内联,组长:韦家碧校长。

2、落实责任。各片区负责人组建本片区的教研领导组织机构,制定本片区的教研工作计划和总结、教研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拟定研究课题(问题)、撰写课题实施方案,上交中心校审批,负责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日常教研活动。所有材料打印1-2份,加盖公章。一份上交中心校,一份自己存档。组织教师学习三维目标、观看教学光碟、进行案例评析、课堂实践。

3、各校领导及时传达镇校本教研会议精神,加强本校教师教研意识。

4、各校及时成立本校的教研组织机构,确定本校教研活动第一负责人。

(三)跟踪指导,确保教研质量。

校本教研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为确保教研质量,我校采取跟踪指导、监督方法促进村级学校活动的开展。具体措施是:

1、定期深入片区指导拟定研究的课题和课题实施方案的拟定。

2、定期深入各村校指导教师围绕课题进行研究。

3、定期深入各村校指导教师上课。

4、定期深入各片区、各村校检查教研工作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方案、记录、总结。

5、针对各片区、各校在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解惑或调整。

八、教研成果。

〈一〉、我镇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是:理论学习—案例评析——课堂实践——反思交流、整改提高。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理论学习。

⑴学习内容:

①《小学语文、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

②《新理念案例评析》

③继续教育教材

④各种教学杂志,如《小学教学参考》、《福建教育》等

⑵具体要求:

①自学时要做好读书笔记,主要摘抄名家的教育名言、课堂评价语言、课题的理论知识等,以备评课用。

②写好读书感言(数字不限)

2、案例评析。

这一阶段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1)、收集名家优秀的教学案例,拮取其中的精华,尽可能写上自己的收获、体会。(每人一篇)

(2)、交流所收集到的经典案例,做到资源共享。著名的教育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的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资源共享的好处。

(3)、观看教学光碟,撰写心得体会。

3、课堂实践。这是最关键的环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备课(力求体现集体的智慧,即集体备课)具体办法是:由上公开课的老师执笔撰写教案,然后在组内交流(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组内的老师提出修改、补充的建议后,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整改。

(2)上课(所有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并做好听课纪录,备评课时使用)

(3)反思、点评

①反思。授课者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设计及理念依据、成功与不足之处、整改措施。

②点评。听课者的点评尽可能结合授课者的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情况、教学评价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法、建议,让每一位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共同进步。

4、反思交流、整改提高。

通过自我反思、交流互动以后,授课者再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优质的教学案例,存档备案,为下一届的任课教师提供上课的依据。

〈二〉全镇掀起教研的热潮。大部分领导和老师的教研态度非常积极。特别是中心校的领导班子经常早出晚归,奔波往返于各村校的小道上,深入课堂指导教师教学,可是他(她)们没有一句怨言。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让我们最感动的是:东河小学的莫尔金校长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他以身作责,做老师的表率,第一个上探讨课。年过半百准备退休的莫庭兴老师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探讨的热潮中。龙利小学的韦喜玲老师,为了上好《年、月、日》这节课,进行三度教学,试教了3次,修改了3次教案。中心校的樊黎花老师为了上好《圆柱体的体积》,拿自己的教案跟同伴交流,修改了一遍又一编,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去发现、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校的教具不够用,她又想方设法到内联、龙利小学借教具给学生上课。韦喜英老师为了上好《小数的初步认识》,也不惜牺牲一切时间,利用节假日加班备课,整理教案,在同伴的互助下进行多次的试教,整改教案。特别是莫李丹、莫益增、莫晓林、蓝红云、黄云飞等老师为了给韦艳老师出谋画策,上好《一面五星红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她身上,全力以赴地帮助她多次地听课,修改教案。他们这种敬业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大部分领导和教师的教研意识有所提高。本学期我中心校,以县教研室组织开展语文科“同备一课书”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数学科1—6年级任一教材课堂赛课活动为契机,从村校抓起,通过各村校---各片区---全镇,层层赛课筛选出韦艳、韦喜英两位骨干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活动,组建莫李丹等3人团队两个小组分别参加县级评课、议课比赛活动。使我镇部分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得到较快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开展听课、评课、议课活动,使部分领导和教师不由自主地去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学习观课、议课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案例评析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镇继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具体表现在:

1、在课堂中老师已经有意识的去关注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体性,教师的角色在悄悄改变,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让我们最感动的是参加内联片区赛课的欧加强老师,面对学生提出不成熟的问题时,教师能放下架子真诚地与学生一起探讨,既让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2、导入方式新颖、多样,数学学科的教师基本上都能创设生活或问题情景引出课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如:板内小学的蓝庆龙校长教学《量的计量》时以修改数学日记的方式导入;周安小学莫春敏老师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商场购物生活情景导入;龙利小学韦喜玲老师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唱生日歌导入;中心校韦喜英老师教学《求平均数》时让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导入。语文学科蓝海慧、莫利癸、蓝冬林、韦艳、蓝红云老师的导入方式也都非常好,各有千秋,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语文学科的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多样,例如:蓝海慧老师能用联系上下文、直观图片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蓝定军老师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4、部分教师能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如:枝林小学莫文凤副校长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主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用小木棒摆三角形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3里面有几个3?6里面有几个3?9里面有几个3?12里面有几个3?15里面有几个3?思考: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规律: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我们也可以看成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让学生经历了摆、思考、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去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了过去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行为。

5、有两个老师将识字教学“后置”。这样的方式是识字教学的新突破。因为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语言学习更是要依托于故事情节,要求一个有情有趣的语境,如果在课文学习前集中识字,学生刚品味到课文的趣味,却要来识字,那个创设的境,激起的情被字的读音、部首、结构、笔画数以及若干次的书写与练写打消得无影无踪。“后置”有利于赋于语文课一个更精美,更合理的教学结构,它营造了更为精致而合适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容易沉浸其中,享受语言的美丽和学习语文的快乐。

6、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去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7、教师的反思条理基本清晰。基本上能按:教材的分析—目标的定位—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设计理念—课堂中的优点—不足及整改的方向这个思路进行反思。

8、部分教师能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中心校的韦喜英老师、韦艳老师;枝林小学的莫文凤副校长;周安小学莫春敏老师等,都能制作演示文稿辅助教学。

9、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龙球的蓝树贵老师教学二年级《图形的变换》时,把电线架上的三角形和角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板内小学蓝庆龙校长教学《量的计量》时,让学生动手测量数学教科书、学生桌子的长和宽,计算出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部分老师已经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三浪小学卢超平老师教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时,直接出示枝林——周安——古蓬的平面图和路程,让学生计算出枝林到古蓬的路程和古蓬到枝林的路程,然后引导归纳出加法的意义,最后再引导比较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11、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又如;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想提什么问题?

〈四〉、取得的成绩。07年秋莫李丹老师参加忻城县第二届教师风采大赛,获小学组优秀奖;08年春参加忻城县美文诵读比赛获优秀奖。韦艳老师参加忻城县语文科“同备一课书”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获市级二等奖,语文组团队评课、议课获一等奖。韦喜英老师参加忻城县数学科任一内容课堂教学比赛获县级三等奖;数学组团队评课、议课团队获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两个学期来,本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共19篇、案例评析19篇、教学随笔21篇,优秀教案15篇,其中近50多篇分别获区级、市级、县级一、二、三等奖。大部分老师都能做读书笔记,上交听课记录及评析10篇/人以上。

十、存在的问题。

1、还有部分教师教研意识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老师的文化底蕴不足,有些教师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

3、校本教研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4、教研力度有待加强。

5、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多数教师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但没有理论做支撑。

6、教学目标定位过大,教学重点定得不够恰当。

7、课堂还是不够开放,学生主体地位表现得还不是非常突出。

8、教师对学生学习前提出的要求不够明确,清晰。

9、教师在倾听方面做得不够,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有时不给于理睬。

10、语文教学中有个别老师把词语抽出来,一个一个的单独理解,不太好。

11、教师评价语言平乏,激励性语言太少。

12、识字方式还比较单一,识字容量不够大。

13、板书的设计、书写,以及教具的制作不够美观。

十一、下一步工作计划。

1、召开全镇教研工作会议,针对中心小学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成果做阶段性总结。特别是本学期语、数课堂教学比赛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加强教师教研意识。

2、中心校、各片区、各校教导处负责收集本学期前段时间开展活动的各种材料存档(包括:活动方案、总结、教案设计和反思)。

3、中心校领导班子定期到各片区,各村小跟踪检查和指导。

4、5月份各校教导处负责组织本校的老师进行理论学习,主要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的教材观、新的课程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新的教学行为。除此之外,①重点学习“概念”教学各学段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并做好读书笔记。②每人收集1篇有关“概念”教学的经典案例和评析,并打印分发给本校本组教师人首一份,共同学习。③围绕本组研究的课题进行学习。如:中心校研究的课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重点学习:

1、“概念”教学中如何整合三维目标?

2、“概念”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月底再共同交流,把别人的做法跟同伴说一说。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所收集的案例及评析可以摘抄或剪贴放在教案本里做自己的一本教法集锦。供自己学习。

5、6月份数学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教师观看有关概念教学的光碟,并撰写学习体会每人1篇。

6、5月—6月份语文组的老师,除开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的教材观、新的课程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新的教学行为内容外,重点学习阅读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围绕本组研究的课题进行课堂探讨。如:中心校研究的课题《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重点研究:

1、如何挖掘文本进行语言训练?

2、如何整合三维目标?并进行一次全镇性阅读教学第1课时教学基本模式培训,把大家研究的成果辐射到各村校。

14.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十四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只要精心制定教学过程,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欣赏乐曲时,要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物演奏、等手段,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小学老教材六年级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虚若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边介绍边讲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等。然后根据诗来画画,让生画江,画春,画月,画夜;接下来了解一点中华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接触一些民乐实物。经过这样一场文化熏陶,学生自然而然会静下来,去注意聆听音乐的旋律,作品的意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低段,这样的做法就行不通,必须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抓住“趣”字进行欣赏。在一年级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的时候,我以游戏“听鼓走路”作引子进行欣赏前的准备训练,接着以故事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听的兴趣,后面的欣赏过程就没什么问题了。

二、形式多样,让学生全员参与

让学生小学低段的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通过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三、激发创造力,大胆表现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打开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通过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欣赏《小青蛙》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而当一听到二胡模拟的下雨声,学生们赶紧躲到了课桌底下,装作避雨的样子。内心充满了愉悦。在对待音乐的时候,经过训练的学生们,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及身边的一切“道具”,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听音乐的过程,他们也快乐地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达到最终的领悟与掌握。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上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语文教案下一篇:影视广告分镜头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