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2024-06-30

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精选8篇)

1.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篇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引子:

案例一:

6月10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9日晚11点半,该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10日下午,田坎乡知情村民向澎湃新闻透露,中毒身亡的4名儿童,1男3女,是留守在家无大人照顾的四兄妹,9日晚一起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

记者连日来走访了4名孩子家的邻居、老师及当地乡镇领导,了解到事发当晚9时左右,当地的一个工作组曾集体到张启刚家进行了一次长达1小时左右的家访。在工作组离开约一个半小时后,悲剧突然发生了。

第一次家访:鸦雀无声

4名孩子中的老大、老

二、老三,从5月8日开始便不再上学,只有最小的妹妹张启味在坚持上幼儿园。

学校老师和邻居曾多次试图敲开4个孩子的家门,但大多遭到拒绝。有时明明还能听到孩子们从房内传出的声音,一旦外人靠近,整栋房子便会变得鸦雀无声。

田坎乡党委委员、政法委书记湖海峰,是此次事故拟处理责任人之一。今天中午,胡海峰告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事发前的两个月,他曾三次上门家访,但只有6月9日晚上得以走进4个孩子的家。

胡海峰说,4月17日,他第一次上门看望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消除戒备感;他叫村里的几个老百姓帮忙去敲门,但孩子们始终不开门,没有办法,他只好交待村民们多留意几个孩子的生活,随时注意他们的处境。

第二次家访:置之不理 4个

子的家。

5月13日,胡海峰又与田坎乡教管中心主任潘峰及小学教师潘汶、乡干部李仲武等人在此上门家访。这一次他们喊村民张启富同行,与第一次一样,一行人仍旧没能叫孩子们打开房门,即便孩子们的二爷爷张仕贵到场,孩子们仍置之不理。

胡海峰说,面对这种局面,他们也不可能强行破门,他称前两次上门家访的时候都在中午。

最后一次家访:没有亮灯

6月9日晚,田坎乡教育中心主任潘峰与几名教师一起再次登门求访,潘峰、周白天老师们忙于教学工作,这样的家访就变得很随机。晚上8点左右,一行人来到了4个孩子家楼下,当时天未全黑,孩子们没有亮灯,但大家确定孩子们都在家。

“我们到的时候,孩子探头从三楼往下看。”一行人走到一楼,从虚掩的房门来到了三楼。当时孩子们这里躺一个,那里藏一个。”潘峰说,当时进屋的还有教管中心的王主任、幼儿园园长等6、7人。

自杀前关键词:烧书、害怕、浮肿 4个

子的家。

几名女老师就开始劝孩子们明天就去学校,其中最小的孩子张启味就说,书包和书被哥哥撕了、烧了。当晚进过现场的村张宗义则告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他到现场时第一时间找到了3个孩子,但老二则找了半个小时,最后才在沙发下的窟窿里找到了。

他描述,当时孩子们都是害情的表情,都没有穿鞋,一位女老师跟着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当时房间里没有书本焚烧的气味。潘峰见好不容易进了孩子们的房间,立刻电话通知了乡政法委书记胡海峰。胡海峰接到消息后,立刻叫乡卫生院的白梅医生和村干部张胜骑摩托车赶到4个孩子家。当时,他已听说老二和老三脸皮浮肿,据说是互相殴打造成,“我喊白梅医生一起,好给他们做检查。” 医生检查后认为,两个孩子的脸皮浮肿,并不是营养不良导致。同时,他还检查了两个孩子的手指和脚趾。自杀前关键词:尿尿、汗臭、没鞋 4个

子的家。

这是胡海峰第一次进孩子们的家,他发现这个家虽然有电视机,沙发等设施,但布局十分凌乱。张又介绍,屋内还有一种屎尿味,他们将一间房子做厨房,挨着的房子做厕所,平常都是小便,偶尔还大便。都直接尿尿撒在地上。他称,二楼有床铺,但孩子们都在三楼的地板上。

见此场景,胡海峰就交代潘峰,要给孩子们送几袋米,每人头几身衣服,如果他们没鞋穿,每人还要买双新鞋子。见老大头发长了,他要求(下属们)次日带孩子找个地方理发。而男孩子也答应。第二天妹妹去上学,一行人便在9点左右离开了。离开前,胡海峰还交代大男孩:“爸爸好久不在家,但你一个人照顾3个妹妹很辛苦,再过几年你们长大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感觉到,房间里到处是汗臭。

自杀前关键词:计划、遗书、你们

一行人离开大约1个半小时之后,孩子们便自杀了。毕节官方最近发布了孩子的遗书。孩子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但是我该走了。这件事情其实计划了很久,今天是该走的时候了。” 胡海峰说,他现在等候被处理,但他没时间去想自己被处理的事了,因为有很多后续工作正由他做。他还是当晚在场职务最高的行政人员。关于孩子们的遗书所感谢的“你们”,是不是正是当晚的家访工作组,他也来不及细想了。

案例2:

毕节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一对留守姐弟8月4日被发现在家中遇害。勺窝乡中心村村民张刚(化名)8月7日告诉记者,警方6日上午带嫌疑人指认现场,其中一名嫌疑人是村中张姓同族村民。

“姐姐死前遭性侵,去年曾遭同恶相求老人侵害3万元私了”

8月4日早晨,毕节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两名留守姐弟被发现在家中遇害,分别是家中15岁的二姐张某钰、12岁的弟弟张某海。

纳雍县公安局此前曾介绍,死者家庭成员共4人,父亲张习九(36岁),母亲已故,长女张某某(17岁),于8月3日晚走亲戚,夜宿亲戚家中未归,或因此幸免。死者分别为家中次女张某钰(15岁,患乙脑炎后遗症休学在家)、家中长子张某海(12岁,纳雍县勺窝乡中心小学学生),3个子女由父亲张习九抚养。

新华社记者8月7日从纳雍县公安局了解到,经贵州省、毕节市和纳雍县三级公安机关合力侦办,案件已告破。犯罪嫌疑人6日被抓获,并交代了犯罪事实、指认了现场。

村民张刚说,6日上午,他接到家人电话称“人被抓到了,在村里指认现场。”他连忙赶回村中,但赶到时犯罪嫌疑人已被带离现场,家人告诉他,看到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是姓张的,和张习九等张姓家庭都是同族,大家都认识,但不是特别亲。

被害者的二伯张中斌告诉澎湃新闻,被抓的两名犯罪嫌疑人是亲兄弟,一个18岁,一个16岁,平时在家务农,一家人平时看上去都是老实人。目前犯罪嫌疑人全家已被警方带走调查。

被害姐弟的舅舅说,张某钰在事发当晚遭到过性侵。

张刚对此表示,他不知道张某钰遇害当晚的情况,但张某钰去年曾遭到村中一名老人的“性骚扰”。张刚说,张某钰因患有癫痫休学在家,平时很正常,但癫痫发作时脾气会比较暴躁。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张某钰去年遭一名60多岁的老人侵害,该老人姓陈,是张习九家的邻居。当时张习九知道了这件事,曾亲自逼上门去“讨说法”,张习九坚持要“报案”,对方多次提出愿意“私了”,结果老人赔给张家3万元后,此事才算了结。

梁威: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一)留守儿童安全与日常生活问题教育对策 策略一,更新教育理念,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日常生活和安全内容教育。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开展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技能方面的教育,预防产生一些安全问题。

策略二,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专门开展日常生活教育。受农村生活条件制约,加之父母日常生活照顾的缺乏,导致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个人不卫生,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等一些日常生活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主要源于家庭生活,但不可否认学校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传授基本生活常识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能够成为“代理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和教育。

策略三,针对留守儿童生活与安全问题,学校开展综合性干预行动。

1、组织开展专门主题班队活动,提升生活和安全教育实效性。

利用班、队会活动,开展生活和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学校可围绕学生周边的生活情境和安全隐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安排演讲、情景剧等活动,普及有关交通、消防、校内外安全自护的知识教************0000000000000育,帮助学生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保护自己的有效办法。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开展日常生活和安全教育。

农村学校和教师在生活和安全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监护人同样也是学生生活和安全教育重要因素。只有学校和家庭联手,才能更好撑起学生保护的大伞。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教师要以负责任、务实的态度收集上报留守儿童信息,建立完整的的留守儿童档案;学校集大家智慧制定一些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制度,为安全教育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4、组织留守儿童家庭安全排查活动。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不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生活习惯较为传统,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牵头开展留守儿童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给家长的几条建议

日常生活:

◎家长可以利用过节回家、亲人团聚等时间,一边指导孩子如何洗脸刷牙,洗衣晒被、饮食起居等,一边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

◎平时,家长也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多与孩子进行交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运动等习惯,使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人身安全:

◎家长经常提醒孩子下列场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叮嘱孩子别去玩耍。这些地方包括:高压塔下;铁路、公路旁;变压器下;水深的河、潭、坑边;工厂的生产区和仓库;建筑工地;废弃无人居住的房屋;防空洞、地窑;水井、粪坑、沼气池附近;屋顶、树梢、墙头。

◎教给家里老人以及孩子一些应对日常生活安全、自然灾害的预防及救急措施等。比如要了解溺水、触电、食物中毒紧急救助的方法,要及时辨别地震、雷电、洪水等灾害的级别以及防治措施等,保证人身安全。

◎要教育孩子平时一定要记住父母亲的电话、老师的电话或最主要的亲人的电话及危险时打110等,确保孩子遇到危难时,能够与家长、教师保持联系畅通。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策略1 各级领导要利用学校的一切可利用教育资源,向教师宣传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

学校教师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多重角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家长的代理人以及心理调节者。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多数学校的教师往往更多地忙于学校的各种事务和教学工作,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能倾听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心底的秘密与期盼,来思考如何教育留守儿童更有效。

教师如何与留守儿童沟通

1、了解留守儿童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生活是向学生表示关爱和尊重的方式。

2、感受留守儿童学生的需要。3.推进高年级学生的民主权

学生到了高年级,自主决定的意识和能力都大幅度增强。对于本身自主独立能力就较强的留守儿童而言,自由和民主尤其重要。

4.发现学生的优点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展示。

5.在学生间建立起互相关心的关系。

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认可学生

★关注和理解学生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

如,将身体倾向学生、眼神接触、点头、身体前倾、微笑或皱眉等等动作虽然没有一丝言语,但却都能传达出你在全身心的关注对方。

★还可以利用言语线索。

如使用“肯定回应”或者“同情的语气”如“嗯、噢、我明白了”等来表示出“我正在倾听”。

★也可以运用一些“敲门砖”来明确邀请学生说。

如“多告诉我一些”、“想谈谈这个事情吗?”等。

2.要有包容的心态

教师要高度警惕给留守儿童贴标签,也要尽力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接纳性的班级环境,避免儿童之间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鸿沟。

3.积极倾听

真正的理解需要积极倾听来实现。这就需要进一步互动,即需要你将自己对听到信息的理解进行反馈。这可以帮助你检查理解的正确性。

在对学生反馈的时候可以用“你感到„„”这样的句式。可以利用积极倾听去回应学生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中所承载的非言语信息。

4.适当追问

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只答是与否的问题。就像积极倾听,开放性问题会导向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交谈,然而封闭性问题则会切断交谈。5.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与试图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相比,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来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细化目标、找出多样的备选方案、从中聚焦出最实际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在做好与留守儿童有效沟通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1.借助互联网,让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状况。

如建立班级网络空间,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记录学生的学校、班级生活,方便留守儿童家长随时看到孩子的学校生活。

利用微信、QQ、校信通、短信等互动途径,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一些在校表现。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交流群,激励各位家长互相学习、交流,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引导及时肯定或鼓励孩子在校表现。

在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醒和引导家长及时与孩子进行电话或视频联系,肯定或鼓励孩子的在校表现。

4.引导学生在重要节日、父母生日等日子里,向父母表达情感。如《给爸妈的一封信》等。

5.积极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处境,理解孩子父母,融洽与家长的关系,保障有效沟通。

(三)留守儿童学习问题表现教育对策 策略1 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留守儿童不喜欢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动机的缺乏。父母亲对孩子的鼓励与期望,常常通过言行举止将这种期望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具有努力向上的心态。

策略 2 加强正面引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它可以让儿童不必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留守儿童因其父母不在身边,更需要有良好学习习惯来支撑其持续学习,完成学业。

策略 3 指导学会学习,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学习辅导质量的下降,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相当重要的辅导者。

教师辅导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辅导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五个一”工作策略,即:☆每个月让孩子主动跟家长有一次通话;☆寒假给家长一份通报;☆每个月开展一次主题心理活动;☆每个孩子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每个孩子有一个兴趣。

2.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篇二

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校课题组成员遵照执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一系列要求,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认真撰写开题报告, 按时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2年1月4日上午, 在县教委大院底楼会议室举行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立项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开题会。课题的研究者参与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主研之一的渝港小学教科主任陈秀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的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心校负责人就课题的经费落实情况、实施目标做了表态发言。重庆市教科院的专家张宏、县教研室留守儿童专项负责人之一的徐大都就课题的准备和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从课题开题以来, 课题组在撰写方案前, 在辖区两所学校 (渝港希望小学、中嘴小学) 58名留守儿童中 (一至六年级) 随机抽取了31名留守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首先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了问卷调查报告。2012年3月初, 我们根据留守调查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转化考核方案。其次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 再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方案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 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读懂读透课题实施方案。

3、切实有效地开展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 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为了使课题组成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原则、过程、方法等, 我们于2012年2月10日在巷口镇中心校会议室召开了留守儿童课题实施会, 参与课题的十三位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负责人魏冬就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做了总体的安排, 参会教师就课题的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形成了课题分工一览表。我们通过多次召开课题研究培训会, 帮助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 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帮助教师掌握调查法、个案跟踪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2) 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课题实施以来, 我们召开了4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 了解课题实施的情况;学习个案研究表的填写;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每两月一次的课题专题研讨会, 我们着重研讨、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出现的闪光点, 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 就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生活习惯不好, 铺张浪费乱用钱的习惯;代理家长, 特别是奶奶、爷爷对孩子放任自流, 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冷酷、任性、自私;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从小就缺少指导和监督, 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 父母毫无办法约束和管教了。课题成员老师在访谈中针对这些问题, 对应地提出了怎么教育的建议。

4、做好个案研究, 开展各项活动,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1) 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 以便对他们实施更多的关心、关爱。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 这些信息库里面收集了留守孩子和家长的各种基本情况。我们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制定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表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 表册的制定为教师们提供了方便, 便于教师们记录, 了解访谈的情况。这样, 让实施过程更好操作, 更适宜教育。 (2) 通过各项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 我们设计了《留守儿童典型活动》这一内容,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来参加, 没有父母来参加的孩子请老师带着她们进行活动;在三八节活动中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再比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景色怡人, 多数孩子在休息日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领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2012年的春天, 学校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春游活动, 不仅使这些留守孩子畅享了家乡的风光, 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更多的是享受了集体的温暖。

5、培训代理家长,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充分利用代理家长这一优质资源, 加大对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 坚持每学期给他们进行1-2次讲座, 教给他们科学的知识与方法, 让他们知道孩子的父母不在家, 做为亲戚和祖辈, 不但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及知识技能水平, 要与普通孩子同步发展。通过本项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提高了代理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二、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课题管理、研究务实到位,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负责。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与个案家庭关系融洽, 家长积极配合, 一起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个案跟踪家庭有了较大的进步,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前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通过定期辅导交流、校本课题理论培训, 自学一些先进的理论, 使课题组教师深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方法等,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施、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家访的过程、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反思以及对个案学生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们无论是理论水平、文字表达、口才和交际能力, 还是实际的指导能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个人素质、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2、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分析、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从中找出了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对策, 总结出了好的经验, 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 使学校的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3、更新了家教观念, 密切了家校关系。

当然, 孩子的变化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通过我们与家长的不断联系与合作, 很多的代理家长现在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有时遇到问题还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 即使远在外打工的父母还经常电话与老师联系, 比以往更关心了孩子了。

4、个案跟踪家庭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 篇三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在调查基础上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5-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向和错误认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1]。中国留守儿童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者和著作也日渐增多,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少关爱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其祖父母照顾。因为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同时大部分时间又忙于农活,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和指导,调查发现有74.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是没有人监督的[2],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第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包括硬件资源(如健全的教育设施)和软件资源(如高质量的教师等)。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完善的引导和教育;农村学校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来授课,使得农村学校产生学生多、老师少,有理论、无实践的不利局面,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保障。

第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调查发现,55.9%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到孤单。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备感孤独,往往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3]。

第四,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管和关心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过早辍学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有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成绩较为优异的留守儿童寥寥无几。

第五,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管束和监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而走向歧路。根据对成都中院少审庭审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知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达41%,其中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率高达93%。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社会不法分子的残害,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极其严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堪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一)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

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

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5]。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

(二)学校教育失衡

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与安全相关联的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相关联的根本就没有开课。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的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

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

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亲子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父母是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能对孩子形成最大影响的人,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父母在外出务工的时候,要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

同时,要经常的、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发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引导和矫正。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6]。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

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理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到学校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理想,父母选择长期外出挣钱的结果。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着重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政府应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加强管理,防止不良场所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加大对农村教育环境的管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228-229.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65.

[3]叶敬忠.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359.

[4]刘丽娟,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8):179.

[5]杨聪蕊,赵存章.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J].考试周刊,2011,(24):211.

[6]彼得·威特,琳达·凯德威尔著,娱乐与青少年发展[M].刘慧海,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24.

4.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篇四

【关键词】 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学校;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32―01

城市留守儿童指的是一些由于各方面原因限制无法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由他人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户籍为城镇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城市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具有缺乏亲情、心理焦虑以及监护不利等共性的不良影响外,同时还具有其特有的个性。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m然在物质生活中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却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教育,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诱惑,进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干预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学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城市留守儿童都存在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以及学习成绩差等情况。在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学业比较满意的留守儿童占13%,不满意的占60%,其他的儿童则表示无所谓。同时超过50%的城市留守儿童都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考取良好的成绩步入高中、大学,进而让父母满意,也能获得更多的关爱。在学习的过程中,35%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同时50%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2.心理存在严重的偏差。由于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偏差,表现得过于焦虑、自卑,同时存在冲动倾向和社交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偏差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自卑内向,不善交际;另一种则为逆反、暴躁,容易被激怒,冲动、狂躁。同时,通过调查显示,4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社交能力等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3.思想观念扭曲。由于父母的缺位,使得城市留守儿童会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偏离。通过调查显示,城市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对公益以及集体活动不关心、不积极,同时缺乏爱心和同情心,讲究吃穿,在消费上随心所欲。很多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会采用物质和放任的方式纵容孩子,进而使留守儿童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并容易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习气,进而产生拜金主义思想。

二、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干预的策略

1.提升父母教育认知水平。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所以在孩子的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至少要有父母一方留守在孩子的身边,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在外出的过程中,父母也需要与孩子保持亲子互动,虽然在生活上缺位但是不能失职。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要与监护人以及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动态,而且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增进亲子感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城市留守儿童虽然是由于家庭原因导致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学校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管理;其次,设置留守儿童的管理部门,可以在校内实行一对多的师生监护机制,比如每名教师负责5名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管理;再次,设置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追踪和引导,进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如果在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更容易加剧叛逆的程度,通过心理专家的引导和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最后,学校还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或者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等,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并通过与家长形成合力的方式,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慎重选择监护人,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首先,代理监护人必须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具有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代理监护人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对孩子行为以及习惯的规范;最后,代理监护人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不仅可以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并能够积极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考虑。

5.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篇五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德江县平原中学课题组 田仁爱

联系电话:***

邮编;565200 Email:nztra@163.com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我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是“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2、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奔向城市打工挣钱,把自己的父母、妻子或儿女留在家里独自生活,从而在社会上产生了三类特殊的弱势人群——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在这三类留守人群中,最危险的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生活中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养成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监督,学校就自然成了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这导致了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产生。

平原中学地处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的家长日渐增多,留守儿童数量在学校随着增加。2008年,我校留守儿童32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3.2%;2009年,留守儿童38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7.3%。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亲戚照顾,或独立生活没有监护人,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现,留守儿童大都存在对父母感情不深、金钱意识严重、理财能力差、厌学情绪严重、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怎么教育引导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呢?因此,“十一五”期间,我校把“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作为参加“十一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我校子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是以《文明礼仪读本》的应用研究为载体,矫正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为主要研究层面,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通过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让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参加实验的年级、班级、人数和起止时间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课题确定后,全校三个年级共15个班级的800余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课题实验。实验的起止时间是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黔教基发〔2009〕341号)指出: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较大、学业水平不高、安全隐患较多、性格较为孤僻、渴望关爱和沟通等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和档案,及时掌握、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关怀帮扶制度或辅导员制度,重点帮助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状态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主题班(团)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留守儿童发展,反思学校教育问题,探究改进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1、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哪些问题?

2、在农村中学,矫正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怎么去做?

3、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面临问题的应对策略。

(二)课题研究原则的阐述

1、目的性原则。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要有目的性,要目标明确,围绕每学期的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2、针对性原则。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要有针对性。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研究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是针对理财理念的,有的是针对学习习惯的,有的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只有针对性强,才能够收到效果,达到既定目的。

3、动态性原则。留守儿童是动态的,学校必须每学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调查清楚新增留守儿童的情况,跟踪调查已不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教育效果。

4、及时性原则。矫正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心理偏差一定要及时,要把每一个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地方都作为研究教育的阵地,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矫正,发现进步要及时鼓励。

5、活动性原则。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把研究与实验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6、多层面原则。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更多的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验达到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从而提高育人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总结介绍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运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研究目的就是最好的。我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管理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指导“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施小组,负责制订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落实具体措施,对实施过程进行指导。

2、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为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期开始,我校对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共有25个项目的问卷调查。除了留守儿童的家长与临时监护人等常规项目外,另有14个项目专门涉及留守儿童交往、心理状况等情况。第一手素材的取得,为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基础。

个案分析法。学校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实验教师头上,实行帮扶活动。责任教师对负责的对象进行调查分析,找准问题,拟定计划,全学期进行跟踪教育,学期结束写出教育心得,总结教育经验,然后在全校推广。

榜样激励法。每学期,我校都要评选一次“校园文明之星”活动,把在纪律、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评为“校园文明之星”,对他们进行奖励,如奖状、证书、奖品或奖金等,并把他们的照片制作成大幅画面,在照片下介绍他们的优点,在校园内张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榜样带动其他学生,达到激烈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目的。

活动法:我校把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始终贯穿在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达到塑造自我、净化心灵、展示自我、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目的。每年的清明节,我校都要带着学生到黔北特委旧址举行祭扫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家义教育;每年的4月份,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11月份都要举办冬季体育运动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自觉矫正心理和行为上的缺点。除了开展上述活动外,我校还建立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四个兴趣活动小组,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他们能够在学校找到自己喜欢的天地,矫正厌学的心理和逃学的行为。

引导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由帮扶老师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矫正方案,确定奋斗目标,为之努力奋斗。当在某个方面出现不良倾向时,帮扶老师要及时教育引导,迅速改正。

惩戒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不能没有体罚但可以有惩戒。惩戒能够让那些犯了严重错误、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认识到做错某事后应该负的责任,应该承担事情的严重后果,但惩戒应尽可能从轻,只要学生改正了就要立即取消。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我校团委设立了文明监督岗,课余时间由学生执勤,发现学生在言行上有问题就作好记录,然后把记录情况交给团委或教育处执行。用的惩戒方法只有三种:负责清扫或监督校园卫生,代替执勤,维持食堂用餐时的秩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2009年11月,召开女生人身安全教育大会,为女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2、2009年12月,子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申报,2010年3月份总课题组批准申请。3、2009年12月,召开班主任德育工作会议,对班主任进行培训。4、2010年3月,贵州和谐德育课题组秘书长安斯寿到我校培训;召开德育课题研究启动会,全面安排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5、2010年4月,举行缅怀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和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亲情教育。6、2010年4月,举行第一次“校园文明之星”评选活动。7、2010年4月,邀请乡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三家单位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8、2010年4月,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作文竞赛活动和文艺晚会。9、2010年5月,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10、2010年5月,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实践活动。11、2010年6月,举行禁毒、反邪防邪法制宣传游行活动。12、2010年7月,召开德育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13、2010年7月,课题组秘书到平塘县参加全省德育年会。14、2010年7月,课题组组长和秘书到县教育局参加课题研讨会。15、2010年9月,召开秋季学期德育课题研究专题会,全面部署学期研究工作。16、2010年9月至10月,开展“两创一满意”实践活动,召开主题班会。17、2010年10月,课题组长到上海参加全国2010年和谐德育年会。18、2010年10月,开展“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活动。19、2010年10月,给七年级女生上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课。20、2010年11月,举办第十届中学生体育运动会。21、2010年11月,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学生礼仪教育活动。22、2010年12月,对学生进行禁毒预防教育,召开“文明伴我行”、“我讲卫生我最美”主题班会。23、2011年1月,召开2010年秋季学期德育课题研究总结会。24、2011年3月,召开2011年春季学期课题研究会,安排学期研究工作。25、2011年3月,召开学生教育与管理大会,为学生上安全教育课。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26、2011年3月,完成《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策略调查报告》。27、2011年4月,开展“关爱健康、拒绝零食”主题教育,召开主题班会。28、2011年4月,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九年级召开“挑战中考”主题班会。29、2011年5月,七年级召开“快乐学习”主题班会,八年级召开“我的青春我做主”主题班会。30、2011年5月,举办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感党恩,跟党走”作文竞赛。31、2011年6月,召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32、2011年9月,召开2011年秋季学期育课题研究专题会,安排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召开家长(监护人)会议,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网络体系”。33、2011年10月,召开“感恩、励志、责任”教育大会,召开“感恩”主题班会。34、2011年10月,由心理辅导老师为七年级女生上心理、生理健康辅导课。35、2011年11月,开展第十一届体育运动会。36、2011年11月,召开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工作会,安排结题工作。37、2011年11月,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把研究成果汇编成册。38、2011年12月,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全面总结“十一五”课题研究情况。39、2012年3月,完成结题报告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上交结题。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分项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1、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作用 2010年以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纪律观念差,教师没有责任意识,上课钟响了,学生还在大街上散步式的往学校走,教师也才抱着书本走出办公室。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端,这些严重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低。如今,我校校风好了、教师责任心加强了,学生的学习风气也浓厚了,教学质量呈直线往上升,学校的地位也在家长和社会上提高了,这些变化都来源于我校的德育德育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德育科研,就没有我校今天的变化。

2010年和2011年,县教育局两年对我校的全面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都对我校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讲卫生;社会评价我校的学生教育工作是“全面安排,责任到位,效果很好”。

德育课题研究推动了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德江县校长目标考核三等奖、一等奖、德江县“五好”基层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2012年,英语教研组和理科综合教研组分别被评为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从2009年到2012年,在全县上午了10位。

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所产生的作用

在这以前,我校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课题研究,更不用说承担“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这样的大课题了。课题研究在我校还是一块荒地,需要教师去开垦播种。德育课题研究重在研究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在参与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学习,钻研业务,认真写主题班会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认真组织每一次教育活动,认真写实验报告、实验心得、个案分析和经验材料,把研究与实验过程贯穿于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在参与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搞课题研究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科研能力得到了的高,教育书育人的水平也在提升。可以说,德育课题研究成就了我校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还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这个子课题,让老师们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关爱,给予父母般的温情才能矫正他们的心理、行为偏差的重要性,从而让老师自觉扮演了既是老师又是父母的双重角色,增加了工作责任心。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老师必须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课题的研究,“迫使”老师主动改掉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可以说,这个课题研究的对象既是学生,也是老师,研究的结果是我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得到了又丰收。

3、课题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课题研究使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提高。参与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校园内几乎每天都有拾金不昧的事迹涌现,一个手机、几十几百元钱、一张饭卡、一本书、一把钥匙„„学生捡到了都能主动交到办公室。2011年秋季学期,七(6)班的杨猛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婆生病倒在地上,他背着送到了乡卫生院,还掏了100元钱付医药费。

课题研究也使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每次的书画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学生总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每次举办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都能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好评。201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风采英语演讲大赛暨贵州省第五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我校有四名学生进入了铜仁赛区的复赛,牟长松同学进入省决赛,得到了“希望奖”。

4、课题研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我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关注也很冷漠。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也引起了社会对学生的重视,有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

为了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每学期,我校都要发给家长一封公开信,告诉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或监护人会议,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培训,并征求对学生的教育意见;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2011年10月份,我校还邀请中国关工委支教助学讲师团到学校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感恩、励志、责任”主题演讲,对他们进行感恩和责任意识教育。通过以上形式,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加强了,家庭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教育的小天地,社会才是教育的大课堂。为了提高社会的育人功能,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两创一满意”的卫生清扫活动,学习雷锋的义务宣传活动,预防毒品的法制宣传游行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既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又引起了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广泛关注。原来人们对学生犯错认为又不是自己的子女,所以见而不问;现在人们见到学生犯错认为学生都是孩子,能够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行动中。

(二)实验成果和推广采用情况 1、2010年7月,学校以“把活动贯穿到课题研究与实验过程中”为题参加德江县实验区课题交流会,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2、学校有两篇论文参与课题组优秀成果评比活动获奖,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

3、学校把教师的德育课题研究主题班会教案装订成册,把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录像刻成光盘,作为实验成果保存。

4、参与课题组“四先一优”评选活动,我校有2名教师被评为“先进实验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先进实验工作者”。

(三)结论

在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加自信心,达到自我矫正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抓留守儿童教育带动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作用。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可以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思考与展望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课题研究虽然即将结题了,但我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养成教育”工作却永远没有结题之时。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德育工作经验用到新的德育工作中,并且根据新的形势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使之在今后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得以发扬光大。

6.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篇六

汉南区邓南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调查共涉及我校1-6年级6个班,总人数47人,在4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27人,占全校人数17.4%,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大,占在校生的大部分,我校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90.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睱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

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石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分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如果对留守儿童问题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必将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社会也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下一代人口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既然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造成的,那么解决的出路也应该着重放在加强管理和营造亲情上。结合本校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可在每一个留守儿童入学之初,就给他们设立一个成长袋,里面详细地记载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情况,在校在家的相关表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心理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创建家长热线制。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应登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3、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络。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中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量,可以以

写信的方式寻求帮助。学校定期定时开启信箱,由专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其次鉴于建立校园内部电话系统,投资较少,又便于师生沟通,相关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留守儿童就可以不分时段,随时就生活、学习、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咨询老师,及时获得帮助。该项措施已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施关爱工程。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施以特殊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儿童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7.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篇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广大农村中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学习兴趣不高, 存在厌学现象

调查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不够, 学习兴趣不高, 成绩比其他孩子差。笔者对一所乡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属农村留守儿童, 85%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不爱学习, 恐惧上课。

2. 个人性格畸形, 行为比较极端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 不善与他人交流, 易生自卑、内向心理, 情感淡漠, 安全感差, 遇事不能冷静, 常表现出焦虑、忧郁、偏执等行为, 经常失控, 性格向畸形化发展。调查发现, 3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 而其他的孩子有父母在身边, 很不公平, 于是抵触其他孩子, 甚至为一些小事争吵、纠缠、打架。

3. 道德素质较差, 缺乏正确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道德素质较差。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存在误解, 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 对父母产生怨恨, 与父母的感情疏远, 没有亲情感, 对其他的亲人也不在乎, 没有敬老爱老意识。调查显示, 农民工中有45%一年不回一次家, 25%一年回一到两次家, 26%只在重要节假日回家, 仅有4%经常回家。这些父母一回到家, 对子女不是进行教育, 而是以钱和溺爱来弥补子女, 忽视了道德行为引导。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令人揪心。那么,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调查发现,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家庭方面, 亲情教育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处在情感和性格的成型期, 正需要父母的亲情教育来辅导, 而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 他们与子女的互动、沟通剧减, 致使子女心理上的问题无法得到至亲的开导, 家庭监护力度相对薄弱, 隔代人监护显得有心无力。二是在学校方面, 教育资源不够均衡。从我国教育工作实际来看,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是呈现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态势。三是在社会方面, 没有形成有利环境。调查表明, 留守儿童中去过黑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的超过50%, 在这50%的留守儿童中有28%的人有过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总的来说, 如今的农村环境, 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本人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 家庭多亲情, 给孩子多一点温馨

家庭是幸福的港湾。父母加强与家里的老人或者其他照看孩子的亲人联系, 在共同商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多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 定期与孩子进行感情的沟通, 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发展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和帮助孩子纠正心理发展方向。

2. 学校多关爱, 给孩子多一点温暖

学校应该强化认识,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切实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成长需求, 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师密切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 多与家长联系, 共同探讨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 使他们同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3. 政府重落实, 给孩子多一点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不断加大力度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 强化农民群众的认识。同时, 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教育的有关政策, 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户籍改革工作,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4. 社会共努力, 给孩子多一点支持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需要社会各界献策出力, 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为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沟通, 提供必要的便利。比如, 通讯部门与工厂合作, 开设便民服务岗, 在城里农民工较集中处设置亲情电话, 免费向农民工提供通讯服务, 方便他们与子女联系和沟通;教育部门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留守儿童家庭等协调, 共同探讨维护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 消除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政府部门通过健全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 叫停黑网吧、非法电子游戏厅, 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并能够在一个他们感到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8.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 篇八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64-04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

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5亿,这些人员的子女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 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当前看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展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他们的监护模式大多属于只管养、不管教的模式,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② 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关爱和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两千多万“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些儿童不仅不会有美好灿烂的童年,而且一旦他们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甚至问题公民,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民工抛下孩子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他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外出打工。大多数父母在赚钱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收入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将孩子带到城市学校就学。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教育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村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够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使“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就当前来说,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换句话说,教育公平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可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缓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矛盾,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父母监护的缺失,一方面使得“留守儿童”较早地学会独立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处在受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较高,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儿童;另一类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儿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后一类情况的“留守儿童”占大多数。③ 并且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入学率低、学习时间少,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等许多问题。

1.在校率低且留级率高

从统计数字看,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在校率是很高的,约在96%以上,表明“留守儿童”基本都能接受小学教育。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④ 由于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加之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客观上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理由和机会。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从城里的打工子弟学校返回家乡学校读书,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不好,所以“留守儿童”的留级比例不断增加。

2.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65%的“留守儿童”不得不到外村学校上学,⑤ 上学路途相对来说比较远,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未成年人缺乏防范能力,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等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以及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即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相反却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是只管养、不管教,监护人通常只求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很少注意对孩子们的监管、约束和引导。因此,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大多数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学校全力以赴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修养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和老师在关注知识的时候,往往淡化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极易导致问题儿童的产生。⑥

5.厌学且学习成绩差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不佳。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作业的情况。

6.“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 ⑦

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弱。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管理。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管理和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耐心,常用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管理,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从而逃学、辍学。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对现行的相关制度提出了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确保“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父母加强与留守子女的交流外,变革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是关键。

1.农村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农村学校是 “留守儿童”的教育环节中的关键一环,“留守儿童”应当引起当地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⑧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规范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度,从上课到食宿都由学校统一安排和管理并建立责任制,对管理人员采取激励和奖惩并重的措施。这样能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消除一些安全隐患。对于寄宿儿童定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包括其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在校情况、父母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等等。一方面方便学校全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在进城务工父母大量返乡的时候,学校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把档案记载的情况反馈给“留守儿童”的父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形成学校和家长的互动,有利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第三,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缺。代理家长主要由任课教师、退休教师、以及学校发动的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学校负责对代理家长进行多方面培训,包括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等。建立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定期交流制度,有利于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进行及时的开导,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对于担任代理家长的教师可适当提高其待遇,并可考虑适当减轻教学任务。

2.建议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从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持,尤其要在政策上向“留守儿童”比例偏大的学校倾斜,这样能够使农村学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制定地方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支教,这种措施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又可以利用大中专毕业生知识面广的优势,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第三,清查学校周围的商业网点,包括网吧、书店、录象厅、小食品摊贩等,防止一切危害儿童的不道德行为发生。

3.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

变革社会管理制度,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而导致他们“留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为“留守儿童”进城提供制度保障实在是刻不容缓。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医疗保险、工伤险和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并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使他们有能力带子女进城读书。

第二,彻底取消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性收费,监督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收费情况,对于仍然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的学校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改革人口管理政策,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并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务工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确保农民工子女随父母上学后,享受与务工地学生同样的待遇。

注释

①④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1、72页

②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浅析》,《经济论坛》,2007年9期,第131-132页

③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第117-120页

⑤胡朝阳,张振乾:《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农民之痛中国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4期,第36-38页

⑥孙志飞,鹿存礼:《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0-71页

⑦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第14-16页

⑧鲁秀美,李培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黑河学刊》,2007年第1期,第126-128页

作者分别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玻璃外贸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