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共12篇)
1.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篇一
“区角游戏活动对中班幼儿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1、实地考察后对课题的提出。区角是幼儿园班内环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室外和室内环境都有联系。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比较好奇幼儿在业余时间的区角活动中可以学到什么,对他有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每日活动中区角占到大部分时间,老师的课上内容会定时复习,应对本周计划有相应的学习内容,但是作为老师,同样需要关注其他环境和其他角色扮演,甚至是娃娃家 对幼儿的自我意识有没有提高。每个幼儿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幼儿各年龄段有各自的发展要求。针对他的发展阶段 结合区角内容 观察幼儿是否对其内容感兴趣,有些孩子喜欢动手 搭积木,可是他不会主动阅读书籍,那么读书角是不是就对他没有帮助了。
2、中班幼儿是否对区角内容感兴趣。在幼儿应有发展的年龄阶段设计符合他生长的区角布置,观察他是否会主动参与其中 而不是固定在自己擅长的其它区域。当幼儿老师遇到问题时他应该怎样正确引导,甚至是做课程延伸。
二、国内相关课题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张海红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家长不仅是材料的提供者,还可以提供研究,参与及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对区角兴趣的参与程度。同样她还认为区角活动应该是具有独立性的,不仅要加强区角活动和社区的联系;同样要考虑到区角材料的多功能、安全和独立性。
贾蓉认为 如今的区角活动,是因为我们摒弃了集体教学,开展了主题活动时,主题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儿童没有参与性和自主性,属于被动状态。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促进幼儿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模式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样贾蓉认为,区角的幼儿自主活动更能深刻知识,让幼儿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对幼儿不去或者不感兴趣的区角,要求增加进入的次数。这样才能符合加德纳多元智力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张海红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教育导刊2006 10月
贾蓉 幼儿园区角活动----符合幼儿自主游戏的活动 科教导刊 2015年1月 葛文英 看站自主游戏,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J].苏幼教育,2011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区角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学习内容影响-----·定性观察,访谈
区角活动内容是否限于幼儿个人兴趣-----·实验研究,定性观察
教师引导对幼儿区角的选择影响-----·比较研究,测验研究
(二)研究内容
1、观察幼儿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是否深刻知识。在一定的区角下观察幼儿的语言和动作及参与完区角游戏后的影响,利用行为描述法:注视记录幼儿参与活动前后对区角内容的理解或行为有何变化,在幼儿进行活动时 不予以干预。
2、区角游戏设计是否独立,还是依附于主题活动。教师应该重视区角游戏,在布置过程中必须参照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不单单作为一个主题延伸,而是独立的。将其分为八个基本区角:积木区、角色区、益智区、表演区、科学区、美工区、阅读区和大型积木建构区。
3、区角游戏的更新取决于儿童的兴趣。起初的兴趣可能源于家庭,自己的兴趣,可是三分热度以后,无论是起初自己的选择的还是本来就不喜欢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何将游戏的一个知识点用多种方式体现也成为了我的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区角到底为幼儿带来了什么?对其有何影响
2、中班幼儿的自主性参与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设计
观察一到两家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区角活动进展情况 采用定量研究,针对个别变量,进行比较研究 如一个幼儿参与了区角 学到了知识内容,而另一个没有参与区角 或者是没有探究出应有的知识内容。并且观察幼儿是否单一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区角内容参与游戏活动。参考文献,整理近两年区角内容发现不断优化。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 2对中班幼儿进行研究对比
3数据分析,对已知的数据进行分析理解与深入 4形成文本
(三)技术路线 采取随机抽样,在同一园内的中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其参与区角的游戏以及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完全掌握,对比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具体步骤
1对幼儿个体兴趣访谈,了解情况
2中班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研究以及对比区角活动给他们知识建构所带来的变化。
3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活动
(五)可行性分析
根据观察与实验 特定的区角活动能够得出幼儿在固定环境中的有价值的行为。
2.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篇二
一、自制玩具在幼儿教育中投放的意义
1. 自制玩具应考虑到的因素
幼儿园自制玩具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 不能随意盲目地利用二次资源去制作毫无意义的玩具或者教具, 自制工具一定要从实际和理论依据出发。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游戏活动的需要以及幼儿兴趣爱好的表现去制作玩具。要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绿色性, 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事物的能力水平, 教师要亲自指导和观察幼儿玩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 并记录研究幼儿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智力提升。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 因此, 自制玩具的使用方法力求简单, 易于操作。教师也应当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 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体会制作过程中给幼儿带来的乐趣, 锻炼幼儿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让幼儿享受自主和创作的欢乐。
2. 活动区材料有利于幼儿的情感发展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 就会体现出其在某方面的不足或者优秀之处。玩游戏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方式, 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引导其各种丰富感情的产生。其中游戏材料在此过程中,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扮演着幼儿情感成长和情绪波动的中间媒介。幼儿从一出生情感就开始逐步发生变化, 并随着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改变而改变, 这些都会体现在幼儿自制玩具使用的过程中, 幼儿在活动区和材料在一起时, 可以忘掉不愉快的负面情绪, 通过对玩具的操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提高幼儿事物处理能力, 增强情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活动区材料的使用对于提高幼儿能力的作用
1. 儿童运动技能的提高
由感觉综合理论出发, 不断使其幼儿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 从而激发幼儿的统合能力。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发现与求知和探索的能力对于后期自身学习的意义重大, 幼儿的基本身体综合能力必须从游戏娱乐活动中获得, 提早让孩子参与适当的练习活动, 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开发, 促进身体机能各个领域的发展。比如在认知、社交、情绪把控能方面上。运动对于儿童的发展极其重要, 尤其是对知识的构建和感官认知的发展, 在材料活动区通过一些钻洞、爬横梯、跳远、捉迷藏跑等日常基本活动, 提高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 同时通过不同材料对幼儿的刺激, 以提高感知事物和分析外界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做游戏多次练习活动, 儿童的大幅度动作能力将得到很好的提升, 锻炼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处理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都将得到提高。促进身体柔韧性、目测力、平衡力、力量和耐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幼儿早期教育主要是强调幼儿在调动动作技能认知和增强体育能力上, 建设幼儿体育教育的基础上, 投放教师自制材料活动区作为幼儿与游戏的媒介, 来提高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
2. 材料要确保其丰富、新鲜
材料的投放首先要确保能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材料内容要丰富多彩。要重视材料的内在价值, 不能纯属为完成教学任务去制作一些粗糙, 没有教育意义的玩具。这样毫无意义的玩具只能给幼儿背上沉重的负担, 不能够全面发展、和谐平衡幼儿的各项身体机能。活动区的材料作为一个打开幼儿与外界联系的媒介, 要较好地将游戏价值与教育意义挂钩, 才可以在幼儿后期成长感知现实中有效开展思维活动。丰富其游戏内容, 不能过于简单, 要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能动性, 游戏的情节和形式要多元化, 在教育目标的引导下, 发挥其活动区材料对幼儿的最大作用。
三、结语
就目前来看, 一些幼儿园对于活动区材料的丰富性以及安全性考虑欠佳, 其次就是材料之间的合理搭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教师自制材料活动区对幼儿的投放带来的影响才能最大化。另外, 投放形式要多元化, 投入方面要注重实际情况, 从多角度出发深入研究, 为幼儿前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盛霞.浅谈自制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少儿科学周刊 (教育版) , 2014 (07) :33.
[2]邵海阳.幼儿园自制玩具的选择和使用[J].科学导报, 2015 (02) :123.
3.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篇三
一、读图思考的运用
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已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图表的思维训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本节教材中读图思考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结合思考题,由学生归纳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此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达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 教材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的主体内容。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活动的讨论,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反馈、激励等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学习,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地理问题,进行对话,通过思想碰撞,最终达成共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地理分析能力。在思考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分析思路,如影响气温的常见因素:纬度高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通过图1.1和图1.2可以很快得出两地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纬度位置的差异。
思考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在第2个思考中,通过对等降水量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能力,通过互动,首先要学生了解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描述方法,一是两地年降水量的总量不同,二是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图1.1可以看出年等降水量线共有3种,分别为1 000mm、1 200mm、1 600mm,而图1.2中年等降水量线共有400mm、500mm、600mm 3种,学生掌握方法后共同研究得出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接下来再按照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进行描述。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此处主要是夏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既有季风影响,又有地形影响。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图像观察能力的培养。
思考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此思考题目内容是开放性的,可从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说明两地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从农业生产方式对比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发展农业大型机械化;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化。另外由于河网密度差异,长江三角洲的水源利用更便利。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松嫩平原主要农作物是小麦。
二、活动的运用
活动设计侧重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过程,旨在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教材活动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提前收集相关图片,分小组交流、展示合作成果。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教师可提供部分图片等资料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再进行分组活动。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活动2:暑假,张明所在学校准备组织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试根据上述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此活动设计比较开放,目的是通过讨论来检验学生对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阅读的运用
阅读的内容穿插在正文中,根据正文内容需要安排,目的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本节教材阅读内容较多。通过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见表 1)。
4.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篇四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
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可分两类: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使水循环要素的量或质、时空分布直接发生变化,如兴建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均直接使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量、质发生变化;间接影响,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水循环各要素。例如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推动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弄清其机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水利措施水文效应
农田水利措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措施、山区梯田谷坊措施、平原圩区的控制措施等,其水文效应则各异。
农田灌溉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以满足田间灌溉的需水要求。这些蓄、提、引、输水措施一旦实施运转,就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流量过程及水量的空间分布。一方面引取河水减少了上游河水来量;另一方面,引取的水通过输水干、支、斗、农、毛渠及田间渗漏补给地下水,抬高了地下水位,最终再回归下游河道。由于大规模灌溉,不仅抬高潜水位,而且增大了土壤含水量,这就使潜水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加,因而使得灌区上空往往温度低,湿度增加,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美国伊利诺斯州水利勘测设计院资料,灌溉能使夏季雨量明显增加。
地表或地下排水的效应,主要是加速地下水消退,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从而加大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使水流量增加。同时,排水能减少地面积水和蒸发,改善汇流条件,加速水流的汇集,从而增加河川径流量。排水区在流域中所处位置不同,对洪峰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排水工程在流域上游,则加速洪水的汇集,加大洪峰流量。使洪水过程线趋于尖瘦;处在流域下游将可能降低洪峰,拉平洪水过程。排水措施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排水河系的密度和深度。
山区修筑水平梯田、谷坊、鱼鳞坑等,主要是改变坡面和河流的坡降及糙率,拦蓄和延缓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变地表水为潜流,因而延缓洪水过程,同时也起着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角洲平原感潮河网区地势低平,为了防洪挡潮及降低地下水,通常修筑圩堤并建立以骨干河道和水闸泵站为主的联圩分片治理的大控制体系。这样大面积圩区被圩堤水闸所包围,内外河关系受人工控制,虽然改善了圩区农业生产条件,但大控制缩小了河网的调蓄容积,增大了外河洪潮威胁,而且内河被控制,水流不畅,往往使内河遭受污染,并日趋严重。2)农业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农业措施包括:
①农业土地利用,如开荒耕作和放牧、作物种植等;
②农业改良措施,如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灌溉等;
③水土保持措施,如荒山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高耕作、修水平沟、鱼鳞坑等;
④土壤施肥和农药施用,如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等。农业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范围广、变化缓慢,是水文效应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农业措施影响水文过程: 农业措施影响水文过程,主要是通过改变径流的产流、汇流条件及蒸发和下渗的条件而反映的(见土壤水)。农业措施水文效应的性质和大小,因农业措施的不同而异。如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蒸腾量,需水量差别也很大;不同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具有不同的耗水量,垦荒耕种以及深耕、土壤保墒措施等都能改变土壤的下渗能力;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有防止水土流失、增加降水下渗的作用;修筑梯田还会改变坡面汇流条件,延缓汇流过程等。但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取决于措施的设计标准,当降雨量超过水土保持标准的情况下便会使措施失去保水保土的功能。从水文效应的大小来看,在设计标准内它与降雨量的大小没有关系,水土保持的效应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
城市水文效应
城市化水文效应是一个公众尚未熟知的概念,它是指在快速城市化区域,由于屋顶和硬质地面等不渗透面积的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的雨水汇流特征改变的现象,其表现为洪水总量增多,洪峰流量加大,洪水汇流时间缩短。简单说就是城市化产生的不渗透地面把本应渗入土中的一部分雨水给截留了,从而更易产生洪灾。
2004年7月10日北京的一场暴雨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一个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遇到的问题。这场降雨提醒人们注意快速城市化本身所带来的不利的生态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际上城市化水文效应是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曾经普遍遇到过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应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西方城市开始时忽视城市化水文效应,直到影响城市运转再加以改造的老路。产生原因
城市化是促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强大因素之一。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见城市气候)。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如上海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增加20~25%,为此增加了城市及其下游防洪、排涝的压力。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例如上海1949~1980年间,人口增加了1倍多,用水量增加近6倍。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①对蒸发影响: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地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②对降水影响:一般认为由于林冠大量蒸腾,林区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湿度大;大气中水平气流经森林阻碍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区内多水平降水。苏联卡明草原58年观测资料表明,森林地区降水量比空旷地区大 9%。中国的野外调查及实验资料也有这样的现象。但亦有不少资料表明,森林对降水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陕西省黄龙林区的测定,林地的稳渗率比周围的耕地和草地都大。③对径流影响:包括对洪水、枯水、年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等的影响。对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比较复杂。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大面积森林随气候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苏联在喀尔巴阡山南北坡36个流域内的调查表明,年径流量随林率的增大而增加。中国通过对比流域分析表明,北方干旱地区年径流量随林率增大而减小(石质山区除外),南方湿润地区则相反。从热带到温带,年径流量均因森林砍伐而增加,造林后则使年径流量减少。④对地下水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山区森林下渗的水量对地下水补给有利;平原森林对地下水影响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异。⑤对生态环境影响:森林能防止土壤侵蚀。流经林区的河流通常含沙量低,水质好。森林砍伐后河流含沙量、有机物等增加,主要表现在硝酸。森林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显著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对开发和营造森林,对环境质量的控制和改善均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初,瑞士、美国和日本等国就开始进行有林地和无林地的对比试验及森林砍伐对径流影响的研究。中国除进行试验流域对比分析外,还采用了流域模拟等方法。森林水文效应涉及到森林、水文、气象、土壤等多方面的问题,关系复杂,不同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很难以一概全。尤其是在精确的实验测定基础上得出的局部地区的水文效应,很难推广。今后会通过对各地区、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水文效应实测资料,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般规律,为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总结
5.佛经翻译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 篇五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时后世翻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后世翻译的翻译理论、方法、形式,甚至是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
作 者:王海生 金娇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6) 分类号:B948 关键词:佛经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标准
6.论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篇六
摘要:旅游影响又称旅游效应,是由于旅游活动而引发的各种厉害关系,主要指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对旅游对客源地和旅游者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只有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旅游活动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才能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文化:旅游者:客源地: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自19世纪托马斯库克的旅行社诞生拉开现代旅游的序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旅游也经历了从个别到大众经营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旅游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而当现代旅游兴起后,随着旅游规模、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旅游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并加以研究。在现代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关注目光主要指向旅游所带来的主导效益,即经济作用,却很少关注它的整体效应。当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因旅游而引起的负面效应时,有关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生态影响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中国旅游历史悠久,但作为一个系统出现并发展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因而我国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并相对滞后于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影响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就在于:我们要对旅游及其后果要有客观切实的认识与理解,调解各方的矛盾与&中突,促进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尽可能使各方关系协调高度和谐是旅游业的至高境界。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改变、文化内部的&中突、文化的传播等。人们外出旅游是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接触的过程,属于地道的文化传播过程。尽管旅游不是文化的主体,但它可以加速文化信息的传播。传播又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他们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造成了文化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特征表现在:
(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
在旅游者居民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相互影响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方面大致相同时,双方的交流就顺畅而频繁。因为主客双方的经验范围重叠越多就越容易沟通,这在文化传播学中叫做同属文化传播现象。同属文化传播使得双方原有的知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取得一定文化交流的作用与效果,因为旅游者总是在寻找文化的差异性,而文化的差异性会长期存在下去。一旦主客双方属性完全趋同,那么人们就没有外出旅游的必要了。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民俗文化中体现的尤为典型,例如西藏,新疆,云南之所以会成为广大旅游者最为向往的地方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就对旅游者越具有吸引力。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和目的地双方会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
相反的情况是,各种属性完全相异,这种交往所能影响的范围就会缩小。信息交流受阻碍。这种情况较容易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在语言,信仰,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会出出现矛盾与冲突,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抵制。这是文化的异属传播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游者应先寻找观念的沟通,尊重客地文化中的传统,对变革传统的非强制性和长期性要给予足够认识。
(二)旅游所导致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平衡性。
主客双方交流不平衡表现为接受过程的不平衡。对于发展水平并不对等的双方,其接受模式常见为垂直接受。在垂直接受的模式中出现文化的强弱差别,强势文化更多地将自己的观念、思维、和价值标准加于弱势文化,使后者在文化上有适应,而这种适应与传播过程并不对等,在强势文化的主导下弱势文化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平等交流的机会,许多旅游目的地正是处于这种弱势地位,他们从提高旅游业收益的宗旨出发,往往被迫从属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与强势文化交手的另一结果是在目的地居民中产生一种模仿和示范作用,而其中一部分是消极的有害的。
(三)旅游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
大众旅游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发达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当旅游者将外来文化携带并传播到目的地时,必将对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造成一定的&中击波,从而影响它的生活方式、社会构造等方面,因此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然后引起了文化的变迁。
二、旅游对客源地和旅游者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积极影响。
旅游能促进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文化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旅游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文化差异,也以此呈现出文化多姿多彩的格局和文化内涵。旅游者离开长居地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例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喜好和禁忌,中国喜好红色象征吉祥,而德国却忌红色,中国喜梅而日本忌梅。这是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作为旅游服务者有义务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并及时提醒,作为旅游者也应该事先做好了解当地的各种风俗尤其是禁忌,做好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准备,增进对目的地文化的了解。
旅游能促进智力资源开发,使人获得丰富知识,激发认的艺术情感。许多历史上有作为有贡献的学者,名流无不与旅游结下深缘。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即是游中求知,它可以培养求知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激发人的情趣,使人获得创作灵感。
旅游能增强旅游者所属民族的内聚力。来自同一地区的旅游者往往具有本民族的某些特征和共性,当他们与目的地居民接触时,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便突显出来,于是某种一致和亲近感出现在旅游者群体中,冲突又促进着群体的团结,整和着他们内部的一致性。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会自觉使用内部的语言或其他的交流方式,这种小集团的共性与其他集团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因此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每个成员更多地趋向于团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无形中整合了集团内部的一致性。世界旅游组织1981年颁布的一项考察报告也表明:从社会文化观念出发,旅游对输出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加旅游者所属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内部一致性。
(二)消极影响。
由于旅游是旅游者在一个时期内支付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他们花钱大方与当地居民之间有报酬的交往关系容易使他们产生物质和文化上的优越感,甚至言行傲慢。同时旅游者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和相对隔离的状态使他们不能深层了解当地文化知识,而只是表层认识。另外旅游机构追求的是商业利润,将当地文化作为商品来出售,旅游者体验到的是包装的带有虚幻色彩的异质文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未必能从旅游中获得更多教益。
目前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旅游业,这说明旅游业的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很多的效应,但是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只有当它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的时候,旅游业才能够顺利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我们要客观地认识旅游影响,发挥它的积极影响,削弱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雪华,《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7.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篇七
1 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与供给评价
哈尔滨旅游资源的研究兴于20世纪90年代初, 前人对哈尔滨旅游资源状况及开发建设作了简略阐述, 并对主要旅游资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研究。
主要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评价:
1997年王家骏完成的无锡市居民对一些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与可到达机会的调查, 对开拓无锡市客源市场很有价值。于是, 就游客对哈尔滨主要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到达机会也做了调查, 并对哈尔滨主要资源产品的开发供给情况做了简单评析:景点的集中开发, 如松花江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体现了高知名度、高地理可进入性、高经济可进入性的结合, 而一些景区如亚布力滑雪场虽具相当知名度、但可到达机会却较低表明, 具一定知名度的景点开发与它的可进入性发展不协调。
2 俄罗斯年活动对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分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大型节事旅游的阐述, 认为俄罗斯年活动活动不仅符合节事旅游的性质, 而且有它独特的特点:a.友好年活动的举办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b.政府重视及推动c.其目的在于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达到相互了解并尊重各自民族文化d.主题丰富且形式多样。
2.1 活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效应
2.1.1 对旅游资源个体的优化效应
数据统计显示, 2005年冬季来哈尔滨的俄罗斯游客超过18万, 同比增长20%, 2006年上半年接待俄国游客1.43万人次, 同比增长65%。活动直接带动外客源直线增加并大幅度改变客源结构。
由于俄罗斯年活动本身的节事旅游特性和活动主题的多元性、民间交流性, 对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及开发形式与功能上产生特定影响。以太阳岛风景区为例, 2007年6月, 由哈尔滨市松北区政府主办的首届中俄油画艺术交流展之后, 系列俄罗斯当代艺术展示推广活动纷纷在太阳岛举行。文化活动的举办选在太阳岛, 这与太阳岛旅游资源开发理念转变有很大关系。由过去重“景”到“文”、“景”并举的文化理念的转变, 使太阳岛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申请国家5A级景区成功。
2.1.2 对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的丰化效应
中俄两国举办的国家年活动, 对哈尔滨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产生特定影响:反映中俄友好的旅游产品大量出现。全市大街小巷充斥着浓郁的“俄”味:中央大街俄式风情图画展、俄式纪念品、、俄式风味餐馆.这些灵活多样的“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哈尔滨旅游产品市场, 而且唤起了哈尔滨人对俄罗斯的特殊情感, 即丰化效应。
2.1.3 对潜在旅游资源的挖掘催化效应
经调查, 以俄罗斯旅客为代表的国际游客对以哈尔滨为旅游目地的感知情况如表1:
从表分析, 以50%为标准可知, 游客来哈尔滨主要是为了a.体验不同文化与生活方式b.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c.参加冬季运动d.品尝地方小吃。哈尔滨的国际游客大幅度增加, 应继续发掘新的旅游资源, 如俄罗斯游客对中国文化、中华美食、苏联时代哈尔滨历史的迷恋, 可挖掘出哈尔滨相应的乡村文化、红色革命、俄罗斯时代的哈尔滨遗迹等旅游资源。
2.1.4 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辐射效应
国家年活动具有一定事件旅游特性, 将产生较大时空辐射效应。时间上的辐射可以在活动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通过了解游客的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来衡量。空间上的辐射, 要发挥周边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区位优势, 哈尔滨最近推出的连接市区与阿城的中短期旅游线路, 实现了以周边资源市场为辐射面的放射性区域开发。
2.1.5 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动力支持分析
2007年1月5日开幕的第2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首次引进了外资。这表明随着商贸往来的加深, 更多的外资企业将目光投向哈尔滨旅游市场, 为旅游资源开发注入多元资金, 同时也保证了旅游开发的总体进程。此外, 由政府主导并推动的友好年活动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具相当的动力支持, 而且这种动力支持具有持久性。
综上所述, 俄罗斯年活动对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产生多元优化效应, 对潜在资源开发产生引导挖掘作用。这些效应在以政府主导推动的持续动力支持下, 促进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以国际需求、国际标准为准绳的快速变革期。但活动将产生集聚、分流效应和文化冲突作用等也会引起不良后果, 对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2.2 活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消极影响分析
2.2.1 集聚效应的不良后果
活动产生较大集聚效应[3], 外来游客来哈尔滨旅游首选知名景点, 致使哈尔滨市一些知名景点产生品牌负效应。集聚效应与品牌负效应使旅游景区不堪重负, 产品被破坏, 环境被污染, 不利于哈尔滨旅游资源的维护。
2.2.2 分流效应的间接影响
由于品牌效应, 哈尔滨旅游市场出现景点间的冷热分配, 一些重点旅游区业绩非常好, 而一些二三级景区却成绩平平, 造成资源开发“贫富分化”问题。二三级旅游资源因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支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3 结论与讨论
以中俄友好年活动为例, 从国家年活动的多重特性出发, 探讨例证了活动对旅游资源开发理念、开发数量规模、开发模式、开发方向、开发动力等影响。从以上分析可知, 国家年活动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影响, 在本地域与外界联系交往过程中, 带动本地域文化的国际化与非本域文化介入的双重走向, 其产生的多重积极效应极大地促进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国际化走向。但只以举办一国活动的影响力为例加以评估分析, 且本次数据的获得是在中国俄罗斯年在哈尔滨举办的前后两年, 更长期的影响和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走向研究需要更长跨度的数据支持, 有待进一步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柱, 陆林.大型节事旅游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 2005, 2.
[2]张彬彬.城市事件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J].旅游科学, 2003, 4.
[3]李士良.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J].龙江社会科学, 1994.
8.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 世界读书日 宣传活动 全民阅读 图书馆事业
分类号 G259.22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ity Campaigns for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on the Librarianship in China
Xu Ligang
Abstract World Reading Day is a festival for both readers and libraries. It has been 10 years since China’s library circle firstly launched a series of publicity campaigns for the celebration of World Reading Day in 2004. These activities have generally six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xerted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ianship in China in many aspects.
Keywords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Publicity Campaign. Nationwide reading. Cause of library.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从199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每年的这段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闻、出版、教育和图书馆等机构都在做一些鼓励人们读书的事情,把阅读推广活动变成一场欢乐的节庆。我国图书馆自2004年起开展“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迄今已进行了整整十年。十年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庆祝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与宗旨
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读书日”,原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译为“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创立“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俄罗斯代表团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观念,于是在同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上通过此项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我国多数人更习惯称之为“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书籍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能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尊重和感谢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大师们,能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
2 我国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的概况与特点
1995年“世界读书日”确立之后逐渐成为国外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的重大节日,但我国直到2002年才有《中国图书商报》最先对这个纪念日表达关切。国内图书馆界则是在2003年开始关注这个节日,当时是与《中国图书商报》联合发出倡议书,呼吁全国的媒体一起宣传“世界读书日”。十年过去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系列宣传活动在神州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世界读书日”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知晓,已经成为广大读者的节日,图书馆的节日。在我国图书馆界,“世界读书日”庆祝活动蔚然成风。我们欣喜地看到,每到4月23日前后,许多图书馆纷纷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遍及各地的庆祝活动交相呼应,形成全国性的整体声势,蔚为壮观。
笔者对近十年来我国各地图书馆开展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进行了广泛调查,总的来说,这些活动大致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活动多有“书香”主题。“世界读书日”不像其他一些“世界(国际)日”那样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在每年举办活动时大多会确定一个切合“阅读”的主题或口号,让所有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主题来开展。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2011年活动的主题是“引领阅读风气,打造书香校园”,到了2012年的活动则以“青春——与书香为伴,成长——与阅读同行”为主题。有些图书馆的活动主题还能体现本馆的特色,如重庆少儿图书馆2010年活动的主题是“阅读启迪童心,书香陪伴童年”。还有的主题与城市风格相联系,如深圳图书馆2012年活动的主题是“让阅读成为时尚”。
(2)活动安排合理、持久。虽然“世界读书日”就只一天,但图书馆的活动既有在4月23日当天举办,也有安排在此日前后一段时间内进行。有不少图书馆把“世界读书日”作为举办“读书节(月)”等活动的启动之日,将庆祝宣传活动融入“读书节(月)”的活动之中,如云南省图书馆(2008)、黑龙江省图书馆(2012)、鞍山市图书馆(2008)和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2012)等都是如此部署的。另外,有的图书馆,如南京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等,自开始该项活动后,就年复一年地持续举办,成为年度常规业务工作。
(3)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历览每年各馆的庆祝宣传活动,既有展览、讲座、培训、影视播放、书目推荐、学术研讨等常见形式,也有征文、评奖、座谈会、知识竞赛、图书捐赠、图书漂流等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项目,还有诗文诵读、乐器演奏、情景剧、广场歌舞等精彩纷呈的表演助兴类节目。这些活动形式较好地达到了宣传图书馆、推广阅读并吸引大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目的。
nlc202309040340
(4)活动范围愈加广泛。图书馆最初在庆祝“世界读书日”时,大多局限在本馆开展活动,后来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活动的公益性质也愈发显现。不少图书馆都开展了送书下基层的活动,如贵州大学图书馆(2005)与邓小平图书馆(2007)的“送书下乡”、云南省图书馆(2009)“送书进校园”、宁夏图书馆(2012)“赠书进社区”等。还有的图书馆把活动开展到一些特殊的场所,如云南省图书馆(2009、2011)先后在该省女子第一监狱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武汉图书馆(2010)将阅读讲座光盘送到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组织被监管未成年人观看,还与武汉女子劳教所共同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另外,有些图书馆的活动不仅范围广,而且流动性强、效果好,如湖南省图书馆(2010)的自行车环城读书宣传行、厦门市图书馆(2011)开展的“乘着动车去飘流”的活动等等。
(5)社会参与面越来越广。综观历年各地图书馆举办的活动,社会参与面越来越广,一方面一些活动不是单由图书馆来主办,有的是与政府部门或社会民间组织一起主办,如国家图书馆2007年的“倾听春天”经典诵读会是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另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对象基本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群体。而且,不少图书馆的宣传活动都会邀请若干知名学者、专家或作家等到场,以吸引广大民众前来参与。
(6)活动影响力逐渐增大。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前,一些准备组织庆祝活动的图书馆大多会充分利用本馆的网站、LED屏、触摸屏、报纸、专栏等多种宣传平台,早早地在馆内外营造出迎接节日的浓厚气氛。有的大馆如南京图书馆(2008)在活动前还专门邀请新闻通讯社、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召开“通气会”,介绍活动的安排情况等,经过媒体的集中报道后,给活动增加了影响力,使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并参与读书活动。
3 开展“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3.1 促使“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深入人心
十年前,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远未被我国公众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经过图书馆界与社会各界人士十年如一日的大力宣传,鼎力推广,公众中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读者开始爱上它,“世界读书日”的宗旨已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并记住这个读书人的节日,各图书馆通过标语、海报、专栏、展板、网页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以及倡导全民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等。有的图书馆还专门印制专刊、小册子、书签、函件等材料分发给读者,如福州大学图书馆2012年的庆祝活动就曾印发了精美的纪念函,让参与活动的读者得到一份别具特色的纪念品。
3.2 推动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不仅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阅读享受”,也使图书馆自身得到长足的发展。
首先,年复一年的宣传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团体对图书馆事业的大力支持。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许多书店、出版社、数据公司等都会向各级各类图书馆捐赠价格不菲的图书、设备及阅读卡等,这不仅充实了各相关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壮大了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其次,不少图书馆的活动中都会有一些旨在改进业务工作和服务质量的项目,如召开读者座谈会,征求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举行现场咨询,回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等方面的疑惑;发放调查表,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征集读者对馆藏建设的要求;直接让读者荐购图书,使入馆的文献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水平。
再次,多数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不是为了造势,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在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就必定涉及到图书馆业务的方方面面,给馆内的员工提供了参与、学习和提高业务的良好机会。因此,图书馆开展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并最终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另外,在“世界读书日”期间,一些图书馆及其学会还会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围绕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增进了图书馆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使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愈辩愈明,为进一步做好图书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3 促进了图书馆与社会的沟通
图书馆与社会有效沟通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尽力为公众办实事。每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各级各类图书馆在举行宣传活动时,都会采取一些惠民措施,吸引读者利用馆藏文献。如赠送图书、期刊、阅读卡和阅览票;免押金办借书证;办证免收工本费;有证读者免费升级服务;免费文献传递以及优惠购书等等。此外,像温州图书馆(2011)推出的“逾期还书免责”活动,对4月23日当天还书的读者免除逾期费的类似做法,也深得读者好评。
还有一些图书馆组织了献爱心活动,为西部和贫困地区图书馆捐书捐款、为边远地区援建图书馆(室)、赠书给基层图书馆、向儿童福利院赠送图书和玩具、向贫困生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赠送图书、帮助视听障碍人士“听”(“看”)电影等等,这些献爱心活动既实现了图书馆与基层民众的沟通,又树立了图书馆人的良好形象。
除了下基层,一些图书馆在活动期间还组织读者参观馆内业务部门。例如国家图书馆在2006年4月23日当天就曾举行开放日活动,首次派专业人员领着读者和各界人士进入国家总书库参观。浙江省图书馆(2011)让读者进馆体验古籍装订工艺,这样的互动活动对主办者和参观者无疑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更有一些图书馆通过组织评选表彰活动,来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如不少图书馆都开展了年度优秀读者(也有称“读者之星”等)评选活动,既深化了读者服务工作,又加强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另外如南京图书馆(2008)的“2007江苏藏书家”评选活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也是一种沟通社会的极好创举。
3.4 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nlc202309040340
以活动作为切入点,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这是图书馆的工作目标之一。十年来,图书馆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连续举办各种形式的“世界读书日”公益活动,不断为全民阅读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图书馆界组织的一些活动,甚至通过中国图书馆学会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纳入当年中宣部的全民阅读活动计划当中,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图书馆及其学会的社会影响力。此外,中国图书馆学会还利用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传播媒体来开展活动,2007年起该学会就在其网站上开辟了专栏,提前两周预告各方面的活动,让图书馆界和社会读者提前了解当年活动的信息。
十年来,图书馆“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已经遍及祖国各地,并引来相关媒体的采访报道。每年4月23日前后,从中央级到省级、市县级新闻媒体,无论电台和电视台,无论报纸与互联网,都以其为主要宣传阵地,有的制作专题节目,有的出版专刊,有的发表文章,报道当地图书馆宣传活动情况,介绍有关图书馆及其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等方面的动态。例如2010年4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世界读书日”特别节目,就为图书馆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向受众传递了大量有关图书馆的信息,使受众通过新闻媒体认知了图书馆,并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图书馆借助新闻媒体,提升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图书馆的价值,认识到图书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图书馆工作。
3.5 增强了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
众所周知,图书馆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相当多的人还缺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没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加之图书馆普及率低,宣传不得力,致使社会公众不了解图书馆,也使图书馆收藏的丰富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庆祝活动,使得各级各类图书馆多了一次向社会公众普及图书馆知识的良好时机。每年4月23日前后,在许多图书馆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中,除了直接切合“图书与阅读”这个主题外,基本就是以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为目的。其活动主要有馆藏影视作品播映、评选奖励年度优秀读者、现场免费办证、知识讲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展览等等。如国家图书馆在2006年4月23日举办的《中外名人与图书馆》专题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仅第一天就吸引近千名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还有的图书馆征集一些普通读者个人创作的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在馆内免费展出,或是为个别读者收藏的艺术品、文献资料等举办专题展览。凡此种种,都是提高公众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吸引大众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益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很好地显示了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公益性,使公众切实感受到图书馆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真正增强了全社会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效果。
多年持续开展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使读者关心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日益提高,读者到馆率、资源利用率、尤其是读者满意率都有了显著上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职能、性质、资源状况等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3.6 促进了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不仅各类型图书馆在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不少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也在紧密配合宣传活动,不断拿出版面,刊载许多反映各地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的报道和综述等,对图书馆界同仁交流经验、借鉴方法、创新实践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南京图书馆主办的《新世纪图书馆》,从2007年开始就在每年4月或5月所出的一期杂志中,连续开设“世界读书日”专栏,每期专栏都刊登五、六篇与阅读有关的文章,真正做到为“世界读书日”宣传造势,为全民阅读活动助力,获得业界乃至社会的良好评价。
自2006年起,“世界读书日”的庆祝活动也开始融合图书馆相关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当年4月23日,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旨在使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进行。到了2007年“世界读书日”期间,该委员会与有关学会先后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民阅读论坛”和“世界读书日在厦门: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等学术研讨会,以后每年也多有规模不等的理论研讨活动,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庆祝宣传活动的学术气氛,并引发人们对全民阅读等问题的深层探索。
此外,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阅读文化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年复一年,规模不断壮大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引起了图书馆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切与思考,有关读书日(节)活动、阅读指导以及阅读文化研究等内容逐渐成为业界同行重点关注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且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笔者粗略统计,近年来仅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阅读研究的综述类文章就有二十多篇,由此可见,“阅读课题”的研究是多么兴盛、繁荣。
9.云天化集团文艺活动对企业的影响 篇九
环93 刘梦圆 2009010379 导言
云天化集团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企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企业的思想观念,不断变革的社会文化给予企业与时俱进的灵感,集团在对文化的的传承和扬弃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完善自我。企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深入开展工人文艺氛围营造活动,向企业形象推到世界前沿。本调查从云天化集团旗下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文化艺术团发展出发,挖掘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以及企业精神面貌的影响。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文艺活动诞生背景
云南磷化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1965年始建矿山,2001年12月改制设立,前身系昆阳磷矿矿务局和云南磷化学工业(集团)公司。2005年8月,整体进入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发展至今已有43年历史。近年来在企业快速全面发展的影响下,2009年初,云天化集团旗下云南磷化公司分管的海口磷矿、晋宁磷矿和尖山磷矿基层职工组成了云南磷化公司艺术团。艺术团包括合唱团及舞蹈队,聘请专业艺术教师指导,利用工人俱乐部定期进行排练并积极参与公司各项文艺活动。
艺术团活动现状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艺术团在2010年末庆祝建立企业45周年文艺晚会上凭借动人的歌舞和精彩的小品在公司文化组成中独放异彩。据报道,艺术团曾经代表云天化集团参加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工人合唱团比赛并获得金奖,在省内的情况来看,在不久前刚刚落幕的云南省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云南磷化公司艺术团参赛的三名成员分别获得了民族唱法一等奖、通俗唱法三等奖和优秀奖的荣誉,使得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名字享誉各地。
他们的身影,除了出现在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外,也不断出现在各种小型比赛及联欢。在公司组织慰问各基层工人时,在看望矿区农村时,在各项创收庆功时总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公司的支持方案
为表示对艺术团的支持,公司建立专门部门管理艺术团的日常活动,聘请专业声乐、舞蹈老师定期对艺术团成员进行指导,并按照艺术团发展需要给以资金支持,在经济上巩固艺术团的发展。据采访,艺术团主管与部门科长同待遇,可看出公司对于艺术团运作的看重。
艺术团对于企业员工的影响
在对于员工,因为企业鼓励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员工参与艺术团热情高涨,在团队练习和比赛表演中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友谊,营造积极向上而团结友爱的企业氛围。
为深入了解艺术团在企业中的影响,我采访了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艺术爱好的企业职工。
冯女士是集团老职工,向来爱好唱歌并且多次在企业比赛中获奖的她谈到艺术团:“艺术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配合专业老师指导更加提高了我们的演出水平。我总是特别期待排练合唱,因为大家在一整天的工作后可以纵声歌唱,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一天的疲劳瞬间不见了,还可以增进大家的感情。”可以看出成员们对于艺术团的喜爱。
对于非艺术团职工,同样表现出欢迎的态度。职工何伟是2010年刚毕业进入集团的员工,他认为:“没有想到企业的文艺活动竟然比我在大学时候还有多,而且个个年龄段的有特长的职工都积极上台表演,一方面使我认识了更多企业同时,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的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艺术表演也深受普通群众的欢迎。
对于艺术团发展的一些建议
在了解艺术团的情况后我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应加强企业思想的宣传,在鼓励艺术创作的同时增加企业文化元素,多多进行如《绿色矿山》等歌舞形式的创作
2、对于演出用品可采用一次购买多次轮换使用的制度,解决现阶段大部分衣服需向外租借此类费时费力的情况
3、鼓励零基础人员加入艺术团并相互帮助,使得企业文艺氛围进一步扩散
结语
企业的文化艺术团是在企业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成长起来一方面宣传企业形象,对外增加知名度,另一方面活跃企业氛围,对内在鼓励职工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丰富各级员工生活,缓解职工工作压力,同时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丰富文化意蕴与文艺色彩。艺术团的出现是企业在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员工精神力量的标志,通过多次演出与各项比赛,极大范围地对外宣传了企业形象,将云天化的名字在昆明、云南省甚至到整个世界范围内逐步宣传开来,在企业对外形象的宣传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课程
对于概论课的教学我希望老师能够多结合时事分析,介绍一些当今世界的热点和有趣的事情,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即将进入社会并且急切了解社会局势的年纪,而过重的学业压力有时遏制了我们对于时事了解的热情,希望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保持与世界接轨的状态。
同时,我希望老师能够将部分争议问题及热点问题发到自由讨论区,然后在需要时在课堂上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10.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篇十
学习过程
一、全球气候变化
1、(结构预习)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史是怎样划分的?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地质 历史近现代
2、(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及图4―19分析完成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和变化特点并完成教材P96活动内容。
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划分为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具体的气候变化为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课后活动:
①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②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③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协作指导)阅读图4―20及教材内容分析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产生怎样的影响?
公元前50到1500年的是一次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是一次寒冷期。
具体影响是: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
寒冷期:欧洲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4、(协作指导)阅读图4―21、4―22及教材内容分析近现代的气候中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是什么?降水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依据是雪线升高和冰川面积的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的降水有增加的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的趋势。
5、(拓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及森林的砍伐。
未来的气候变化幅度是气温升高,2100年升高1。4℃~5。8℃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热量资源和水资源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暴雨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非洲一些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引起物种灭绝。
④影响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业等部门受影响显著。
⑤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2、(协作指导)完成教材P100探究活动第1、2题。
①上升0。3米,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上升1米,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②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1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篇十一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拥有50%物种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断化,被退化土地所围绕,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种群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中国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断化情况更为突出。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人口的增长以及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被过度采伐和滥捕滥猎,物种生存受到威胁,有的达到了绝灭的程度。如我国的藏羚羊、野生鹿、珍贵毛皮动物和各种鱼类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采捕过度,现在海洋渔获量大大下降,如大黄鱼等优质鱼类,目前几乎不成渔汛。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和珍贵的食用菌,由于长期人工采摘和挖掘,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而搜寻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宠物、猎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种群,同时使另一些种群惨遭灭绝。
3,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大气污染、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富集化,引起水域、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态系统承受力和大气扩散能力负担过重。臭氧层耗竭、酸雨和空气污染都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伤害。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我国受工业废弃物明显污染的农田达0.1亿公顷,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受农用化学物污染的面积也达0.1亿公顷。中国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4,农、林业品种单一化在农业上为了达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种植单一的高产品种,这些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作物种类数量降低,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菌根、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共同进化的物种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亚在过去15年内已有1500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了。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它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林业上为了人类的需要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如转变为咖啡、油棕和橡胶的种植园,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
5,外来物种的引入外来物种的引入能够引起物种的灭绝,因为有些外来物种常引起当地传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往往导致整个或部分的陆生动、植物的灭绝。自1600年以来,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共有22个种灭绝;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9个种由于引入外来物种而使之灭绝或接近灭绝,23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在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进的鱼种使当地的土生种濒临灭绝;外来的蠓、蛇和其它引进动物,可能很快就会导致当地土生动物的灭绝;而引进的食草动物如羊、驯鹿等也会使土生的植物消灭。外来物种还使土著植物灭绝,在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个土著植物灭绝,包括两个特有物种。在1992--1993年间,相继在中国福建东山和厦门马峦湾发现一种双壳类沙筛贝,这个物种原产于美洲,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发现,目前,上述两处桩柱、浮筏和一切养殖设施表面几乎100%被它占据,把以往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因争夺饵料,使养殖的菲律宾哈仔、翡翠贻贝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再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大米草和互叶米草,在中国沿海滩涂种植,收到一定生态效益,但因繁殖迅速,与养殖业争夺场地,改变了原来的滩涂生物群落。不仅如此,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
6,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空气污染的一个巨大的副效应——全球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人类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和CH4等)的增加可能导致下一个世纪大气温度上升1~3℃,将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转移125千米,或在山地垂直高度方面上升150米。许多物种现在的分布可能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一些物种可能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当然,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发展还有促进作用。如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增加了许多优良品种,提高了生物的种类和品质;耕作技术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反季节、反地域的作物,扩大了生物的生存空间;还有克隆技术及一切生物技术等,都促进了生物发展。
12.牛膝多糖对牛蛙心脏活动的影响 篇十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试验动物:健康牛蛙,体重150~230 g,雌雄不限。(2)药品:牛膝多糖粉剂,由上海久康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将牛膝多糖粉剂分别用任氏液配成10、50、100、500、1 000μg/m L溶液,备用;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200μg/m L);M受体阻断剂(硫酸阿托品:500μg/m L);肾上腺素注射液(1 000μg/m L);任氏液(标准配方)。(3)试验仪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JH-2张力换能器(成都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在室温(26℃)条件下,采用斯氏蛙心插管方法制备离体蛙心[4];用任氏液反复冲洗心室内余血,使套管内灌流液不再有残留血液。然后保持套管内液面恒定(液面高度约1.5 cm)。将蛙心连接到张力换能器,在灌流任氏液一段时间后,分别灌流10、50、100、500、1000μg/m L牛膝多糖溶液,每次灌药后待心脏心肌收缩稳定后定时采样、记录,并迅速用任氏液洗去药液,洗涤3次,待心脏收缩稳定后再进行药物灌流,使液面保持同一水平,以保持加药前后心肌的负荷一致。记录心率和搏动幅度(即收缩张力)的变化。
用100 ug/m L牛膝多糖溶液灌流蛙心,待收缩幅度稳定后分别加入心得安和阿托品;任氏液冲洗稳定后加入肾上腺素作为对照;待收缩幅度稳定后加入心得安和阿托品。
1.3 数据分析
由于心率和收缩幅度的数值每一个体不同,有的相差较大,因此,用变化的百分率(效应值)表示较为客观,并且具有可比性。以加药前离体牛蛙心脏的收缩张力振幅及心率作为对照值,效应值=给药后数值/对照值×100%。试验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表示,并用LSD进行多重比较,P<0.05,被认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牛膝多糖溶液对离体蛙心收缩和心率的影响
表1表明,牛膝多糖溶液浓度为10 ug/m L时,牛蛙心肌收缩幅度基本不变,统计分析也表明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浓度的牛膝多糖对牛蛙心脏没有影响。当牛膝多糖浓度提高到50 ug/m L时,心肌收缩幅度开始缓慢增大,振幅稳定后与加药前相比提高了49.3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药量的增加,振幅增大的幅度也加大,从50 ug/m L时的1.49倍增加到100 ug/m L时的1.82倍,在此区间内,牛蛙的心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浓度提高到500 ug/m L时,心肌收缩幅度是加药前的2.21倍,此时开始出现心率加快的现象,是加药前的1.22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继续加到1 000 ug/m L时,心肌幅度达到未加药前的2.77倍,心率也加快到原来的1.27倍,但与500 ug/m L相比差异不显著。振幅稳定2 min左右,之后振幅逐渐减小,心率减慢,随后出现明显的心脏机能衰竭。
注:同一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n=8。
2.2 二种受体阻断剂对牛膝多糖效应的作用
从图1可以看出,牛膝多糖和肾上腺素都能加强牛蛙心肌的收缩能力,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阻断它们对心肌的增强作用,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对二者引起的心肌收缩加强几乎没有影响。
(注:a为标准曲线(灌流任氏液稳定后);b表示灌流100μg/m L的牛膝多糖溶液;c表示在b的基础上加入阿托品;d表示在b的基础上加入心得安;e表示在a的基础上加入肾上腺素;f表示在e的基础上加入心得安)
3 讨论
牛蛙心肌收缩活动的变化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本试验中,牛蛙心肌收缩前、后的负荷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数值用变化的百分率(效应值)表示较为客观。
有关多糖对两栖类蛙心生理活动影响的报道很少,仅有报道白术多糖对离体蛙心的收缩幅度有明显的增强效应,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增强效应也增大[5],本试验结果与之相似,牛膝多糖对离体蛙心具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并呈良好的量效关系。牛膝多糖的正性肌力作用是否通过作用于β受体介导值得验证。本试验中,牛膝多糖对心肌加强作用可受心得安所影响,阿托品对其几乎没有影响,而心得安又是β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剂,这就提示牛膝多糖的正性肌力作用与β受体、M受体无关。心脏的效应细胞以β受体为主,当心脏β受体对各种刺激反应性增高时,则出现交感神经张力亢进的表现,出现心率增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这与试验结果相符,进一步提示牛膝多糖溶液对蛙心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β受体。牛膝多糖对心脏的这种作用,也可能是其具有明显免疫增强效应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1995年版.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l995:27.
[2]毛平,夏卉莉.怀牛膝多糖抗凝血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2):1075-1076.
[3]刘颖华,何开泽,张军峰,等.川牛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2):141-145.
[4]向德标,洪伟,闵丹.黄芪熬液对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力和心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2):60-62.
【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荐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2-02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0-16
转方式、调结构活动中 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原因分析06-08
城市公益活动方案09-11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计划09-12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10-03
城市线上宣传活动10-09
浅谈体育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0-11
创文明城市启动仪式活动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