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课时

2024-11-22

燃烧和灭火课时(精选14篇)

1.燃烧和灭火课时 篇一

授课日期:2012年 12月 5日星期三第一节课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郑秀侠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课题:第五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内容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对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在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学习中,通过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让学生理解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但对燃烧的条件没有深入的学习探究。

3.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现象很熟悉,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学习建议:

1.2.。

3.。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

2.能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3.知道如何促进燃烧的方法

4.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燃烧的条件。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滴管,坩埚钳,镊子,镁条,稀盐酸等。学习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新闻报道视频比增加事实的可信度,磷的燃烧视频可减少对教室对污染。

四.学习用具:酒精灯,蒸发皿,水泥块,棉花球,石块,木块,烧杯,蒲扇,火柴,白磷。

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对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吸烟有害的视频和火灾场景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能做的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不足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对发展学生能力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足。

2.燃烧和灭火课时 篇二

这节课让学生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学会运用燃烧所需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 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认识到通过火能造福人类, 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体会科学利用燃烧的重要性。

课前教师掌握学生学情, 课后学生则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或教学建议、意见等内容, 教师在学案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学反思, 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用于小组交流, 使经验得以积累, 把经验教训和不足提炼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案导学”教学, 教学时笔者把本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间PK,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教学时师生共用学案, 笔者提前3天把学案发给学生, 上课前1天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 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把握学情, 即进行课前备课, 使学案具有针对性, 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 有效解决问题。

一、教学过程

1. 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燃烧知识并填写下表。

知识点上, 课前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时, 就发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注意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等问题。这样笔者在运用多媒体展示此内容教学时就会提醒同学们注意存在的不足。课前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时, 还能更多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的猜想:需要——。

知识点上, 对同学们大胆的、科学的猜想, 在课堂上及时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进而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结合学案和本节课的内容, 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师演示实验[7—1], 学生观察并填写下表

交流讨论:

(1) 实验中, 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为什么通入空气 (氧气) 后却燃烧了?

(4)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二、交流讨论练习

1. 点燃三支蜡烛, 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 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 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 炒菜时油锅中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 可用水扑灭;

(3)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 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知识点上, 大多数同学都能较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养成用实验研究来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科学探究态度。

3.《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现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反思的开展。我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燃烧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灭火的方法,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燃烧和灭火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

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②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导课):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谁的答案好。(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学生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幻灯片展示火灾图片。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幻灯片展示。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幻灯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标识,并结合教材介绍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条件:

要有可燃物; 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

1、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与氧气的接触;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方法: 布置作业:

5.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五

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不仅学的快,更能学的好!

学生已经用常见物质探究获得了燃烧条件,课本原有的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就处理成演示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本实验设计的讨论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由此证明学生对燃烧条件掌握的非常好。我还对此实验做了实验改进,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

6.《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六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包括棉花、小石块、小木条、玻璃棒、酒精、水、小木炭块、蜡烛等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这点初中老师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

对于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表明要使热水下的白磷燃烧按照课本的操作很难实现,因此我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本次课前,事先收集好一集气瓶氧气,实验时将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并且环保。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7.燃烧和灭火课时 篇七

某电厂#3锅炉为无锡华光锅炉厂生产的410t/h高温高压单锅筒、自然循环、集中下降管、倒U形布置的固态排渣煤粉炉,完成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投用后于8月25日早晨6:57突然发生熄火,由于锅炉FSSS系统连锁保护没有投运,没有及时切断给粉,继而发生炉膛爆燃,致使锅炉20m层刚性梁变形,水冷壁爆管。

2事故原因分析

2.1造成炉膛灭火的因素

引起炉膛灭火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断粉:粉仓出现搭桥、落粉管不下粉、粉仓无粉、一次风速低于煤粉携带速度都会造成炉膛断粉;2)脱火:一次风速过高、煤粉挥发分过低都会引起脱火;3)炉膛温度突然降低:水冷壁爆管或者炉膛掉焦产生大量水蒸气急速降低炉膛温度导致煤粉灭火[1]。

2.2灭火前后的参数变化

为了分析真正的灭火原因,比对了爆燃发生前后炉膛出口压力、送风机压力、排粉机压力、二次风箱压力、高温省煤器出口压力、空预器出口压力、给水压力、给水流量、锅炉负荷、一次风速、一次风温、炉膛出口温度等参数的变化。

通过对比发现炉膛出口压力、送风机压力、排粉机压力、二次风箱压力均有相似性,这符合锅炉压力变化特性;一次风速、高温省煤器出口压力、空预器出口压力、给水流量、炉膛出口温度出现不规律变化。

2.3一次风参数变化原因分析

由于炉膛压力升高,导致排粉机出口压力和一次风管压力同步上升,当压力高过落粉管正常下粉压力时一次风管大面积出现顶粉,电厂俗称串粉或者反粉。这个过程中给煤机输送的煤粉累计在落粉管无法正常落入风粉混合器,由于一次风密度的突然降低和排粉机压力的上升引起上层#1、#2、#4角一次风速出现上升,速度由正常的34m/s(57:03)提高至44m/s(57:04);由于#3角的风粉混合器特性较好,在这个过程中#3角给粉始终处于正常状态。断粉很快造成炉膛压力下降,一次风管的压力也随之下降此时落粉中管累积的煤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全部落入风粉混合器中引起堵塞,一次风速随之降为零。12只一次风大部分出现灭火,由于炉膛温度以及相互引燃消失的双重原因导致中层#1角和下层#3角在没有断粉的情况下也出现灭火。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判断灭火是由于炉膛压力波动导致风粉混合器先断粉后堵粉造成的。

2.4炉膛压力波动的原因

炉膛压力波动有多方面的因素,炉膛掉焦会引起炉膛压力波动,受热面爆管也会引起炉膛压力波动,送引风机故障会引起炉膛压力波动。

送引风机故障:通过观察发现送、引风机电流在炉膛出现380Pa前后均未发生变化,只有在炉膛爆燃时才由于巨大的冲击波造成波动。可以排除送引风机故障引起炉膛压力波动的可能。

受热面爆管:从停炉修补水冷壁爆管的情况来看,水冷壁爆管主要发生在炉膛外部,不可能引起炉膛压力波动。

炉膛掉焦: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炉膛压力380Pa出现12s,炉膛压力-1430Pa出现5s之后炉膛出口温度才由于炉膛灭火开始下降,烟气从炉底上升到炉膛出口需要的时间为5s,如果炉膛掉焦引发冷渣斗大量水蒸气上升炉膛温度降低的成立的话,炉膛出口温度应该在炉膛压力380Pa出现5s之后就开始下降,而不是12s之后才开始下降。

2.5排粉风机数据分析

排粉风机出口压力与炉膛出口压力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在炉膛出口压力380Pa时,有小幅度上升;在炉膛出口压力-1430Pa时,也达到最低;在炉膛出口压力4790Pa时,也达到最高,随后下降,趋于正常运行数值。这与之前分析,一次风速降至0m/s时,风管堵粉矛盾。一次风的压力,不仅仅由排粉风机提供,还有送风机和炉膛压力共同作用。因此,将送风机压力、炉膛出口压力及排粉风机压力做曲线对比,并取正压380Pa之前1s,到正压4790Pa后10s的数据分析,并做对比曲线。从57:03开始,总压差就开始升高,直到57:12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在57:12后,变为0的一次风管开始有速度显示,一次风管堵塞在高压力下疏通。

2.6捞渣机电流变化分析

在此次事故中,捞渣机电流在6:57:34时开始有升高(2.48A),持续到7:20:18,捞渣机电流恢复(1.85A),持续22’44”。此现象可认为,由于炉膛压力波动,引起炉膛掉焦。8月23日2:36:57,炉膛出口压力出现600Pa,捞渣机电流也有明显的升高,从2:37:22时开始有升高(2.16A),持续到2:56:02,捞渣机电流恢复(2.16A),持续18’40”。两种工况下,捞渣机电流持续上升的时间接近,8月25日事故发生时,掉焦量不很大,不足以引起大的压力波动。

3结论

(1)几乎大部分电厂都出现过炉膛正压380Pa的波动,均未出现过锅炉灭火的问题,究其根本风粉混合器设备本身的问题是导致本次灭火、爆燃的主要原因。

(2)建议电厂在确保不烧损喷口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一次风压,或者更换新型的风粉混合器。

参考文献

[1]赵俊宾.国产600MW超临界直流锅炉灭火爆燃原因分析.东北电力技术,2010(03):25—29.

8.《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篇八

1.正确叙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依据原理列举出常用的灭火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4.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对比实验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5.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6.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1.正确叙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2008年我们松原市完成了一特大使命,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传递奥运圣火)提起圣火我不禁想起了2004年悉尼奥运圣火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展示悉尼奥运圣火水下传播图)。圣火在水下传递了3分钟,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圣火怎么能在水下传播呢?

同学们再看一奇特现象。(展示新疆硫磺沟煤田百年地火图)这是新疆硫磺沟煤田大火,是我国最大的煤田火区,自光绪年间开始已经燃烧了一百多年,燃烧面积达183万平方米,每年因燃烧损耗煤矿176万吨,我国为扑灭该地火已经投资9872万元。

(设问)煤田为何能燃烧?又该如何熄灭呢?

(陈述)要想揭开上述奥妙,就得了解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燃烧和灭火。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心的生活情景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说到燃烧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说一说你们熟悉的燃烧现象呢?

(提问)请大家根据这些燃烧现象给燃烧下个定义吧?(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逐渐得出了完整的燃烧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头脑中固有的燃烧概念是片面的,这样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相互补充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实现学生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教师手拿一张纸说:“纸张能燃烧,而此时却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同学们利用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猜想假设: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

实验探究:

提供的用品有:小煤块,小卵石,蜡烛,火柴,木条,烧杯。

学生利用提供的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设计出多种方案,充分凸显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三、结论应用

师:演示实验[7—1]

2至3名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师:根据该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能力。)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能否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教师演示)将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水中的白磷上方。

师:(反问)谁说水火不相容?现在大家清楚悉尼奥运圣火在水下传播的奥秘了吗?

生:因为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所以圣火能在水下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结论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合理的整合,真正的做到了“用化学教材教,而不是教化学教材”。)

师:火能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火也能给人带来灾难。当火灾发生时我们该如何灭火呢?同学们先回忆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灭火方法?

学生列举生活中灭火的实例,教师追问灭火的原理,在此过程中适时地介绍灭火器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或常用的灭火方法出发来学习灭火的方法和灭火的原理,凸显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点击生活】

展示与生活有关的习题。

【走向社会】

展示幻灯片硫磺沟煤田地火图片,提问:为什么能燃烧?如何熄灭呢?

【相关链接】

比如:釜底抽薪可以理解为:缺少了燃烧条件之——可燃物,因此不再燃烧。

你还能搜集到哪些与燃烧灭火相关的成语?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的设计也意在突出化学知识原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理念。)

9.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篇九

于忠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目标实施途径:学生分析红磷、白磷不同情况下的燃烧,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其中适时给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突破方法:燃烧的条件的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以学生为主、层层突破这个重难点。对于红磷、白磷不同条件下燃烧与不燃烧的分析和对比,最后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则通过对红磷燃烧缺掉其中之一后是否继续燃烧的分析来获得。灭火的原理其实就是来源于燃烧三条件的缺一不可,通过对燃烧缺掉其中一个后不再继续燃烧,达到灭火的目的,从而一步一步获得灭火的三个方法。

三、学法指导

10.燃烧和灭火的评课稿 篇十

听了孙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感受颇深。这节课教学素材丰富多样,教师和学生互动有条不紊。这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一教学理念。这也是化学教师要具备的先进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很独特,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充实,由一组不同的燃烧引出燃烧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教师精心布设的.学习情景,导入课程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化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更多地设计学生活动,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意识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燃烧与灭火”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燃烧与灭火》堂课注重化学概念的形成。通过“火”这一生活情境,引出燃料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并串联起微粒观、元素守恒观等概念知识。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要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把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问与答、学生总结、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实现由“教学方式”向“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小组讨论到教师评点、总结和新知识引入,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强调了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这节课还特别注意了德育教育,注意了化学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使这节课的知识更有生命力。

11.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篇十一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

2、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待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2.木头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

3.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同是燃烧,但现象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燃烧的特殊现象——爆炸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到:

1.氧气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引入】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燃烧的现象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就是

12.燃烧和灭火课时 篇十二

【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最大化进行阐述。通过课内、课外教学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及老百姓的火灾预防意识,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火灾事故的发生,进而实现《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燃烧和灭火 教学价值 最大化预防火灾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还要教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其造福社会。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本身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所以,要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应该使《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

一、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扩大教育对象,实现教育对象的最大化。

使《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其目的主要是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普及物质燃烧和灭火的科学知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或是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火灾事故,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无知或者没有预见性、粗心等人为因素引起的。从大量的火灾事故分析发现,即便过去发生过的火灾事故,由于时间或空间上距离自己较远,没有引起人们长期、持久的警觉,比如元宵节晚发生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火灾是由于燃放烟花所致,而春节除夕之夜沈阳万鑫大厦火灾事故也是由同样的原因引起。尽管每年在火灾高发期到来之前或者节日、重要活动之际,政府和相关部门都会发布预防火灾公告,但多数人对其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公告所起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如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缩小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市民之间心灵上的距离,让师生从学校到街道、社区、乡村进行火灾预防宣传,使人们从内心乐意接受、自觉学习火灾预防和灭火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和加强人们对火灾的预防意识,进而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火灾事故。

二、提高人们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然而火灾却为人类酿成悲剧。在人类发展史上,从钻木取火到现在液化石油气的使用,人类几乎每天都与燃烧“接触”,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火,点燃了现代文明的辉煌。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引起火灾,将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虽然火灾是无情的,但它可以预防,是可以避免的。进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大火灾事故。

诸如202月9日即元宵节晚发生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火灾;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楼特别重大火灾事故;20春节除夕之夜沈阳万鑫大厦火灾事故等,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又如每年冬、春季发生的森林火灾,使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量森林被烧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每年发生的火灾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还带走了若干无辜的生命,真可谓火灾莽于虎也!据统计,进年来发生的火灾大多数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火灾的预防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火灾预防意识,把《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及相关知识给老百姓讲透,使其听懂、熟记于心,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人们对火灾的防范意识,这样将会大大减少,甚至可以避免认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如果这样,上述火灾事故哪怕只减少一两宗也会挽回很大的损失。

三、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只起到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绝大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完成,因为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服务社会。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物质燃烧所具备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还要让学生知道预防火灾的意义和方法;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行总结经验和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完成课外教学任务,实现课外教育目标,是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最大化的保证。

为了避免或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结合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知识,从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出发,对学生进行火灾预防教育。同时,为了提高学校所在乡镇、社区老百姓火灾预防的意识,在老百姓中普及科学用火、预防火灾、火灾救助、火灾中逃生等知识。通过组织火灾预防义务宣传队先在校园内向学校师生进行火灾预防宣传,然后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派宣传队进村入寨、走进社区,利用制作版面、宣传画、广播、根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进行火灾发生和灭火的现场演练等形式向市民进行宣传;用浅显的语言宣传物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帮助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当地老百姓掌握燃烧的原理并熟记于心,让他们能够自觉地、熟练地把这一原理充分运用到火灾的预防和灭火救灾之中,提高人们的火灾预防意识,从而减少或避免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火灾悲剧。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13.燃烧与灭火 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王 翠 丽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用一支烧杯将蜡烛罩住、将烛芯剪断、用二氧化碳熄灭……

(三)综合学生的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归纳总结出灭火原理

1、隔绝空气(氧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得出燃烧条件。

(四)[教师演示]红磷、白磷燃烧对比实验验证燃烧条件,在一只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白磷未燃烧;两支硬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红磷、白磷,塞紧橡胶塞,利用水浴将其加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红磷没有燃烧而白磷剧烈燃烧。另取一支收集有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试管,罩住开水下的白磷,观察,白磷在开水中剧烈燃烧起来。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对比,巩固新知识,进一步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用flash课件直观的表示出两者的关系 通过‚旧曲新唱‛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常见的与燃烧灭火相关的成语,再次理解燃烧条件灭火原理。‚釜底抽薪‛——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表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化学的意思就是隔离了可燃物,就不再燃烧。‚杯水车薪‛——用来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化学的意思就是水太少,不足以降温到柴草的着火点以下,因此火不能熄灭。此外还有‚绝薪止火‛、‚抱薪救火‛、‚火上浇油‛……(五)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运用 [教师引导过度]燃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一旦燃烧条件运用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使学生辨证的认识火。如果空间有限,急剧燃烧还会有更大的危险。[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组装的仪器演示‘模拟爆炸实验’。利用杯口原有的过滤网盛装面粉,点燃蜡烛,罩上饮水杯,鼓入空气,面粉发生爆炸。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爆炸的原因 运用

1、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由学生交流、列举我市一些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单位,提出防火防爆措施。利用一张煤气燃烧爆炸的新闻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运用

2、进行安全教育 运用

3、灭火器工作原理 围绕爆炸后火灾的救助方法,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并由趣味小组的同学演示简易灭火器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

(六)课堂反馈。生活实践中遇到下列情景,不要慌,想想看,你一定能解决。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4:1987年5月,大兴安岭森林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最有效的灭火方法是什么?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5:煤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使人警觉,煤气公司通常在其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物质。某居民回家发现室内充满了煤气味,他立即去检查煤气开关,当他旋转灶具上的开关时,自动点火产生火花,引起一场爆炸。1)请你分析爆炸的原因 2)如果是你,你会首先做什么? 3)如果天色已晚,能否开灯检查?为什么?

(七)课后调查 调查我校哪些地方应放哪些灭火器? 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14.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篇十四

高继秀

10月16日上午听了同是化学组的梁慧颖老师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一课,这堂课与生活十分贴切,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梁慧颖老师通过实验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从燃烧条件到如何灭火,过度非常自然,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灭火的原理,学生回答问题相当热烈。在分析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燃烧的实验中,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原因最终获得了成功,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认为教学流程比较流畅,环节的设计上很连贯,层次也较分明。如,在设计物质燃烧的条件时,通过学生设计试验,来验证物质可燃性的条件。课件精美、简洁、实用。教学实施后的建议

1、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2、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的环节。学生感觉对于此要求也是一筹莫展,本来准备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最后也不了了之。没有平日的积累训练,不可能在一堂课上建起“空中楼阁”。

3、学生状态始终不够积极活跃,也许是他们不习惯举手回答问题这种方式,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师行为塑造的结果。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今后还要深思。

上一篇:改造的要求下一篇:光伏扶贫项目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