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论文(精选11篇)
1.传承文化论文 篇一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
当我读完《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时,心中充满自豪、充满骄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是不屈的象征,她是坚强的诠释,她是胜利的誓言,她是华夏子女心中不灭的太阳。在繁星璀灿的星海里,在奔腾不息的大海里,在灿若银河的灯海里,我总会想起你,我亲爱的祖国,听到颂你的歌谣,我慷慨激扬,我深情的呼唤着你,我对你的情谊像白云眷恋着山岫,似江河依偎着海洋。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孝悌友爱的黄香、张英,尊师重教的杨时、唐太宗,诚实、守信的晏殊郭伋,明理、守法的包拯刘秀,勤学、好问的司马光苏东坡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中华民族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2.传承文化论文 篇二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总面积647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32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河流属淮河水系, 主要有滚河、淃河、韦河、甘江河等。舞钢旅游秉承了优美的山水风光, 开发了多处山水风情旅游景区景点 (如石漫滩国家水利风景区、二郎山景区等) 。另外根据本地风俗民情, 也举办了不少节庆活动 (如端午节龙舟赛、水灯节、二郎山大型特色篝火晚会、民间文化活动等) 。近年来, 舞钢市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养生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绿色生态城市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舞钢水灯节
近年来, 舞钢市着力打造城市旅游品牌, 实现旅游、文化互动发展。其中, 传承中国水灯文化的舞钢水灯节, 集水灯观赏、文化娱乐、民俗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 已经成为全国独有、全省闻名的主题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已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水灯节之城”, 并建立“中国水灯文化研究中心”。
1、水灯节概述
舞钢水灯节是舞钢市继承淮河上游民众燃放水灯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避祸祛灾、平安幸福的民俗而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自2001年起已连续举办十二届, 举办时间为每年中秋节至次年元宵节, 活动辅以大型文艺演出、燃放烟花、民俗表演、书画奇石根艺摄影展等形式做充实, 水灯展示为主的民俗节庆形式。2010年, 第十届“舞钢水灯节”升级为省级节庆活动, 由河南省旅游局、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主办, 平顶山旅游局、中共舞钢市委、舞钢市人民政府承办。2011年5月, “舞钢水灯节”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连续举办水上景观灯展示届数最多的活动”。
2、水灯文化历史起源及传承
舞钢水灯最早起源于河灯, 放河灯民俗由来已久。渔猎时代, 人们以木板编竹为小船, 放祭品点上蜡烛, 彩纸做帆将灯笼放水中任其漂流, 向河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当地渔民中流行。古代河灯一般用木板、高粱秆做底, 灯体为防水纸, 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灯型主要是以莲花灯为主, 也有南瓜灯、茄子灯, 有的还要在灯上写上祈福的话语。新中国成立后, 在滚河上修建了治理淮河的第一座水库——石漫滩水库 (又称龙泉湖) , 于是水库周边群众制作水灯后在石漫滩水库放灯的习俗便长久盛行。2001年, 政府决定传承淮这一习俗, 举办了首届水灯节。近年来, 水灯节档次不断提升, 内容日益丰富, 已经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水灯节文化元素运用
舞钢水灯节除了对河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之外, 在制作水灯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不少古代和现代文化元素,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 2012年第十二届水灯节中, 共有水灯21盏, 其中运用古代元素的有9盏, 分别为龙凤形象、铁山传说、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奉、二郎神传说、灯笼、花好月圆、吉祥灯树、禹王斩妖;现代元素共11盏, 现代流行元素 (4盏) :神龙飞天、现代农业、喜迎十八大、文化强市, 现代实际元素 (5盏) :高楼大厦、荷花、工业兴市、生态之城、互联网络, 卡通形象 (2盏) :冰河世纪、灯宝迎客。
对比前几届水灯节, 不难发现除了每一届都会有传承已久龙凤等经典形象之外, 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同时, 水灯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水灯形式由最初的木板、高粱秆做底, 防水纸做灯体, 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到现在的用钢筋, 防水纸、通电展示的形式。而且现代水灯从前几届举办时的静止状态, 慢慢加入运用灯光的闪烁来展示活力, 和通过旋转呈现动态。
三、旅游宣传方式
1、舞钢旅游宣传现状
第一, 利用各大媒体宣传。自舞钢开始创办旅游城市起, 就不断利用本地媒体进行宣传。如在报纸 (舞钢晚报、大河报等) 、电视 (舞钢电视台、河南卫视、中央一套等) 、网络 (舞钢旅游局网) 以及广播等各大媒体上不断涌现。特别是首届舞钢水灯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播出, 引发了良好的节庆效应。
第二, 使用辅助性宣传。例如, 在召开水灯节期间, 举办奇石展、根雕展等等活动, 吸引更多的人群;举办舞钢旅游摄影节, 邀请众多摄影爱好者来参加, 不仅收获了许多优秀的照片, 而且成功的将舞钢优秀的旅游形象宣传出去。
2、对于舞钢旅游宣传的建议
第一, 媒体范围选择上, 舞钢旅游的宣传大多出现于舞钢晚报等等本地媒体之上, 省级媒体如大河报等等在河南省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上面鲜少有类似的报道。扩大旅游宣传的力度, 就要扩大媒体报道的范围, 可以从周边地市的媒体入手, 逐步向省级媒体、国家级媒体扩散。
第二, 充分利用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舞钢旅游局网站的建立就是利用新媒体的表现。但是在网站中, 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资料不完整、网站特色不明显等等诸多问题。网站是外界认识舞钢旅游的一大窗口, 应该有专人负责, 及时补充资料、更新信息。另外可以增设舞钢旅游官方微博, 利用粉丝转发、微博互动的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三, 其他宣传方式。由于旅游宣传需要好的广告点子, 在政府财政允许的范围内, 可以与各大广告奖项建立联系, 广征好的文案及策划。如可以与河南省的金帆奖、全国范围的学院奖等等建立合作。由于这些奖项面对的是各大高校学子, 一方面可以收获好的创意, 为舞钢旅游宣传增辉;更重要的是这些奖项有全国性的, 可以给全国高校学子们传达舞钢旅游的讯息, 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四、小结
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地区整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时代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又不断的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技术支持。舞钢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为传承文化提供了多种方式, 其中独特的水灯节是其中特别的一部分。通过水灯形式来宣传文化, 既成功的吸引大众的目光, 又为拉动舞钢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摘要:“南有苏杭, 北有舞钢”、“休闲胜地, 度假天堂”, 这两句宣传语是对舞钢这一旅游城市的形象描述。近年来, 旅游的开发对舞钢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为舞钢传承文化提供了内容和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由于宣传方式的局限, 舞钢旅游只是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将从众多旅游形式中重点突出舞钢水灯节, 以此为切入口, 分析旅游以及旅游宣传对文化传承所作出的影响。
3.培养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传承 篇三
关键词:儿童;陶艺欣赏教育;中国文化;传承
文化与传承的关系告诉我们: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根。审视儿童的成长,从呱呱坠地一刻起文化就与他共生,仿佛土壤与苗的关系,根深蒂固。站在教育前沿,在人类花朵面前,感悟瓷器未加雕饰的本色与内在精神和谐统一,儿童经验的自然表达、真情的率性流露是推崇自然和谐的民族文化的根本。通过儿童陶艺欣赏教育,通过与瓷器的交流对话,孩子晶莹剔透的心灵犹如未雕琢的璞玉,与陶艺遥相辉映,美、神、韵、灵、秀、雅共具。
一、诉诸感性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个化成的传统,传统的身后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进行儿童瓷器欣赏教育,为人师者心中对中华五千年陶艺文化传承变异的过程应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了解甚至熟悉瓷器背后包罗万象的人文背景:景德镇颜色釉发明的历史背景、五大名窑的辉煌鼎盛与当时特定的政治、艺术审美观的联系、名瓷背后辛酸落泪的传说……比如,“祭红”是陶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名贵釉之一。“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红瓷的出现使中国瓷器跨入了新时代。如何让儿童理解这种釉的珍贵?教师充分利用《祭红》的传说故事,通过图片、录像和实物赋予“祭红”这一抽象的专业词汇以生命。物我同一的核心是情景交融,是审美主体受物感动的结果。当听到出窑的瓷器釉面上那殷红艳丽的颜色是用女儿的鲜血凝成的时候,幼儿的心沉寂了,他们以清澄凝思的心灵在体悟故事中生命的精神。“老师,故事里讲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你希望是真的吗?”“不希望!”“没想到瓷器造出来这么辛苦!”“这些人太可怜了,老师,现在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人之初,性本善”,追随儿童挚真挚爱的本性,教师在先人血泪铸造的瓷器景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潜移默化
“目日生视,耳目生听,心日生思。”日生日成,人性是在时光的推移中渐成的。这说明审美化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产生影响,如春风拂面,逐渐沁人心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形成有赖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岁月的流逝中,中国文化及艺术的本质不断更新与重建,民族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构建。陶艺气象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摇篮里发育、长大、成熟,我们应充分挖掘与推进这一伟大发明。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陶艺艺术的熏陶,使人格逐步完善,性情得到陶冶,艺术修养得到提升。譬如师生一起乐此不疲地摔泥、堆泥,欣赏景德镇美术大师现场进行瓷盘画创作,玩“淹城”观陶器展,参观陶艺展馆,甚至偶然的机会在校内共同挖掘大量的古代碎瓷片,……多渠道、多方位地“玩陶”,让儿童体验陶艺的纯净与多彩。
文化的传承特征还体现在形式的多元化上。“茶艺”“戏曲”“剪纸”这些民俗文化与陶艺相得益彰。这些民间艺术的挖掘使儿童对瓷的理解更深透。如茶道表演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对品茶文化的了解,而且相关的紫砂陶器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动手捏制的欲望。
三、怡情养性
审美欣赏教育从心理上分析实为修身、养性的方式,即“怡情养性”。陶艺的“怡情养性”价值,有其主观依据。“我们传统文化的结构,是以儒、道、释三家为主的中原文化大流呈放射型渗透……所谓儒道释为主的文化大流,又都是中华古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思想精义。”各派各流,又以“和”为本。在瓷象万千中就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和”的思想,例如,“喜神”“和合二仙”等瓷雕作品。在引导儿童欣赏这些作品时,琴瑟竽笙缥缈入神的乐音聆听能让儿童有感而发,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细细体味着陶艺艺术的气象万千。动作的夸张模仿,可以让儿童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这和儒家的“乐从和,和从平”的思想不谋而合。
审美对人感化的最终目的是“爱”。从陶艺起源中可以知道每一件瓷器上都凝结着先祖们的精神气节。欣赏瓷器,应从体会艺人们的思想情感开始。《美人祭》《釉里红》《风火仙师》,众多传奇故事都向孩子们传递着同样的信息:爱,铸就了艺术。于是,在欣赏完宋五大名窑瓷器后,儿童发出了由衷感叹:“老师,我们祖先做的陶器和瓷器真漂亮,太了不起了。我想把这些瓷器都留给下一代的人。”“老师,这些瓷器都很珍贵,我真的不想它们都破损掉,我要把它保存下来。”“对呀!”一位女孩歪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想把瓷器都埋在土里,等到将来,就可以开一个陶艺博览会,那我们的孩子又能看到没有破损的瓷器了。”……瓷器欣赏,孩子首先想到了美的延续:我要好好保存它们,让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反情以和其志”,人性自然流露,身心才能得到和谐发展。这就是陶艺艺术“怡情养性”最真挚的体现。
在陶艺欣赏的过程中,儿童无论是获得寄寓恬淡的情趣,还是得到享受人生的快乐,都是自我观照、人格升华的过程,这也正是儿童陶艺审美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方式的魅力所在。于是,在儿童人之初的血脉中,在陶艺教育中,中国文化得到了传承。
参考文献:
[1]郑锦扬.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4.
4.传承文化论文 篇四
谢谢主席,大家好,您方发言非常精彩,但仍有几点问题我方想与您方商榷硬核本身,1同样是爱,仁者爱人,上帝的仁慈民族独特性、凝聚力,2龙穿在身上就是民族英雄吗?左青龙右白虎还有可能是黑社会呢!龙的阐释和精神的更新再生才能真正描绘出龙的图腾
泛传承论(时间、空间),3衡量标准是什么?不仅是龙的传人还是樱花传人、山姆大叔的传人那就是文化围城
道德论,4仁义礼智代代都在传,范跑跑、郭美美、小悦悦,当人们高呼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冷静的反思一下为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传承本位思想。传统文化,骄傲自满、坐享其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乾隆爷曾经对马噶尔尼说的一句话:“盖我天朝物产丰富应有尽有,无需汝等蕞尔小国之奇技淫巧”。这样的想法不可取,1840的炮火告诉我们必须从骄傲与安逸中走出来去反思、批判和创新。2再看当代中国,四书五经写在书本上大家不爱读,但于丹老师讲起来我们就爱听,叫论语心得、心灵鸡汤,有了文化创新就有了文化魅力,有了文化魅力就有了文化认同。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我们今天所以在这里探讨何者为重,显然前提传承和创新有冲突,有文化冲突才有文化革新,3布鲁诺本可以传承托勒密的学说为成为一个有权势的科学家,但他却选择了为真理献身;4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也完全可以躺在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睡大觉而不用千辛万苦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为了国家强盛,我们必须这样做。
5.文化传承 篇五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民心工程 未来工程 文物系统 非遗保护 惠民富民示范带
文化强省 群众文化权益 文化荣誉 基层文化
【热点背景】 1、3月23日晚,莫斯科总统饭店蓝厅,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的会见,以一席亲切的开场白拉开帷幕。习近平说,“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当前文物工作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文物系统能力建设仍待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世界文明古国应有地位相比、与党和人民对文物工作的新期待相比,还不完全适应。
“当看到一些政府主导的开发项目与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同级文物部门很无奈,我深感我们的执法能力还不完全适应;当看到中央财政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十年间增长了近17倍,长期过惯苦日子的文物部门不得不夜以继日报项目、批经费,不堪重负,我深感我们的工作方式还不完全适应;当看到文物流通领域乱象丛生,鉴定评估管理缺失,我深感在聚光灯下我们的宏观管理还不完全适应;当看到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以区区7000人管理着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2000名文物修复人员面对1000多万件有病害的馆藏文物,我深感我们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完全适应。”
3、今年3月,为破解非遗保护工作难题,广西中越边境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以下简称“示范带”)在靖西正式启动。
“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我们将把‘示范带’打造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个非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平台。”覃溥对记者说,构建“示范带”对中越边境的文化安全、树立国门良好形象、丰富边境群众文化精神生活以及惠民富民具有重大意义。
在“示范带”的建设中,各村屯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博物馆等场所,将设立多个传习中心,为传承人提供开馆授徒的场地。“旅游开发不仅吸引外界对京族越来越多的关注,更为丰富多彩的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防城港市文体新局局长卢岩说。
4、近日,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努力建设与山东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深化改革,文化产业跨越发展。9月20日,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正式挂牌运营。这是山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加强引导,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党的十七大以来,山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加大精品创作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深入实施精品工程,推出了大量具有齐鲁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山东气派、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孙守刚表示:“下一步,我省还将探索建立省级文化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培养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完善扶持文化精品创作的政策措施,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促进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服务群众,文化惠民实事实办。孙守刚介绍说,近年来,山东把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维护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着力解决县以下文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保障、基本服务等基本问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此外,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等基本实现全覆盖。
【考点分析】
一、概括题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境,请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其具体表现。
要求:全面、准确,语言简洁,不超过200字。
【答题思路】
概括题关键要点都可以通过材料找出,材料范围限定在材料2中不需要去其他材料中寻找。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物保护工作当中的麻烦、困难和挫折,带着这个目标直接去材料当中寻找进行总结,并按照主体进行合并分条表达即可。
【参考解析】
一、文物部门执法能力不强。当面临开发项目与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文物部门往往无能为力。
二、工作方式需要转型。政府加大文物保护的经费,但文物部门在获得经费的过程中,报项目、批经费十分繁琐,不完全适应。
三、宏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市场上文物流通领域乱象丛生,鉴定评估管理缺失,监管缺位。
四、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管理任务繁重,文物保护工作效率不高。
二、分析题
结合给定材料,分析广西打造“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00字以内。
【答题思路】
分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既能够对材料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又能够做出合理的推断,此题要求分析积极影响,考生不能仅仅从材料当中找到直接的影响,还必须对材料当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广西应对问题对策的效果做出合理推断也就是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最后形成答案。
【参考解析】
一、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个非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平台。对边境的文化安全、树立国门良好形象、丰富边境群众文化精神生活以及惠民富民具有重大意义。
二、在“示范带”的建设中,设立多个传习中心,为传承人提供场地,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现实条件。
三、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丰富多彩的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三、对策题
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打造文化强省。
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300字以内。
【答题思路】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是申论考试对考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就是针对某个特定事实能够提出合理的对策。一般来说对策有三大来源:一是根据材料当中的问题和问题的原因进行逆推,这就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实际经验;二是根据材料当中的相关做法和政策文件等直接摘抄;三是可以根据华图的万能八条思维体系进行构思。
本题材料当中有大量表达规范且切实可行的对策,可以优先从材料当中摘抄和套用,在对策表达的时候要注意组成一条完整对策的五大要素既:主体、对象、方式、内容、效果。同时还要保证对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不能脱离材料。
【参考解析】
一、深化改革,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地考察,有序推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建立,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创造力。
二、加强引导,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深入贯彻党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入实施精品工程,推出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三、打造专业化队伍,培养优秀人才。积极探索建立文化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培养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完善扶持文化精品创作的政策措施,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
四、服务群众,文化惠民实事实办。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力度。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等基本实现全覆盖。
范文赏析
【答题思路】
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对文化发展都有单独的阐述,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表达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的时候要注意和现实进行合理的结合,不能浮于表面。同时这样的文章问题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写成如何发展和传承文化的策论文,也可以写成论述文化重要性的政论文,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但无论写成哪种问题,都不能和材料的主题相背离,下文是人民日报对于文化传承的文章,仅供考生参考。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
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有过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实际上就是再现历史辉煌。再现辉煌,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辉煌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来源:人民日报)
【政策精选】
河南省文化厅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
加快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保护示范基地
推进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河南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我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保护、利用实现新突破。做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方式。做好重点文物维修利用工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二)打造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
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途径。完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网络体系。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通过举办节会、学术研讨会、鼓励名师带徒等形式,积极探索豫剧等地方剧种传承发展途径,为全国提供经验。
(三)打造中华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基地
做好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工作,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在河南设立国家城市考古与保护研究基地、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示范单位)等,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和安全执法水平。积极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动态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方法,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四)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坚持品牌和项目带动战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高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中原文化影响。
(五)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积极开展与欧洲、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发挥文物大省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河南省文物外展项目库,拓宽交流渠道,大力实施中原文物“走出去”工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快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
(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6.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篇六
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虽然很厚,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绝不是仅仅四百多页就能记载详尽的。我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就仿佛置身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为一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沉醉;为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所叹服。
从书中,我似乎闻到了十大名茶的芳香;从书中,我似乎品到了一道道中华美食;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养生和中医的神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结果,也是孕育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从先秦到民国,细说名家名作。烂漫的八国风、迷人的庄子,经苍凉魏曹、闲宕晋陶、恣肆唐李、阔达宋苏,历元明剧曲散曲,至清曹惊世骇俗《石头记》,抵民国诸家,痛快鲁迅、顿挫曹禺,高举沈张钱杨,从容托出一部私家文学史。经典妙处,人物趣味,一一囊括。口角生风,笔下撒泼,滚滚红尘。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
戏剧方面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向来是不缺少音乐和舞蹈的。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有多钟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医更是中国特有的。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四元素是朴素的唯物论,五行则是抽象的辩证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进。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这些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在我们赞叹的同时,不要忘记把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前行的途中不断完善。我行企业文化发展的道路也是如此。姜建清行长说过:“卓越的企业建筑于卓越的企业文化之上。优秀企业成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基因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企业的每一次跃进、每一次升华,无不得益于先进文化的支撑,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弹指一挥间,工行已走过二十多年。“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价值观伴着一代代工行人。克服着各种险阻艰难,着实为客户提供我们最优质的服务。面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心系客户,着眼共赢;我们不畏挑战,扎实工作,积累点滴进步;我们传递希望,回报信任,创造价值财富;我们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忠于至诚之路。真正成为“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如今,我行已实现了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和最盈利银行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崭新局面。
我行的成就和发展,源于工行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立于工行文化绵延不绝的一脉相连。工行人秉承诚信品质,追求致远境界,奠定了工行在中国金融业的领先地位和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根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传承工行二十多年的文化积淀。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我行的文化主线。精神文化无疑是我行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基本理念等。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工行价值取向的固化,也是工行员工行为的对照标准,包括各种制度、规范、流程、准则等。物质文化的外部表现和外在形象,也是让社会和公众感知工行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员工着装、行为、礼仪,企业的识别系统、象征符号、环境、产品、广告等各种企业形象的外在表象。
“诚实守信、尽职尽责”、“严谨规范、稳健合规”、“创新进取、追求卓越”、“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这32字将我行文化基因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些要求,我行才会在短短20年间有如此的发展。
为客户提供卓越的金融服务作为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对工行宗旨的理解和共鸣,是我们对工行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挖掘,也是我们全部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行的成长与发展源于客户、系于股东、发于员工、植与社会。惟有对服务品质的不懈追求、不断改进,才可以让所有客户感受到工行服务就在您身边的温馨。我们必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拥有一颗服务客户的心。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优质、便捷的服务,实现客户财富的增值,赢得客户对我们的信赖和忠诚。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奉献管理和内控建设,保持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披露公司信息,维护股东权益,确保企业的高效益和持续增长,努力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我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提供更明晰的成长路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充分享受工行前进的丰硕成果,使成就员工与成就工行相统一,实现一个与工行的共同发展。我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恪守现代商业伦理和行业规范,在保障金融安全、支持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起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应有责任。
为“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这一愿景。我们一代代工行人始终贯彻这“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价值观。秉持这我们固有的诚信,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生产力;倡导安全、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务实、适度的经营风格;通过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提高价值或创新的价值;对卓越的不断追求。让我们一步步向着愿景靠近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昨日的梦想,只有此时的努力,才能在明天实现。让我们不断传承工行文化,让工行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7.传承书香文化 篇七
丁校长首先介绍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秀办学成果,他说:“1902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了我国首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学校创办百余年来,弦歌不辍,代有发展,文化积淀丰赡,教学成果斐然,优秀人才辈出。学校先后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一代名师王国维、陈师曾,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革命志士刘瑞龙,党政领导干部顾秀莲,知名专家学者袁翰青、严志达,还有以李吉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和教学能手,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生中,有80人成长为特级教师,占南通籍特级教师近一半的比例。”
谈到对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与利用,丁校长说:“我们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保留了建校之初的建筑群,是我国师范学校中原有风貌唯一保存完好的物质文化遗存,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学校把名人学者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希望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化遗存的魅力。在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把曾经的文化摒弃,而是要学习和传承下去。”我听了连连点头。
丁校长还带我参观了学校。我来到名人学者的读书处,走进古老的藏书楼,感受到了浓浓的书香味道和厚重的历史气息。我看到了丁校长所介绍的书香文化的实况,更加感受到了文化遗存的重要性。
这次采访,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更要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可以整理和收集文化遗存的情况,将其形成文字和影像材料,汇总起来,收藏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在社区举办展览,号召大家关注文化遗存。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号召大家保护那些名人学者读书的地方,组织大家去参观学习;还可以把学者们的学习故事编进教材,让更多的人去了解。
总之,文化遗存需要我们保护,文化需要我们学习与传承。
8.立足校园 传承文化 篇八
在传说的后羿射日之地,有一所诞生于抗日硝烟中的流动学校。时至今日,她已发展成占地300亩,有76个班级,近5000名学生、300名在职教师的省首批四星级高中。这就是人称“黄海之滨明珠,苏北平原奇葩”的江苏省射阳中学。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我采访了该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戴翰林先生。
走进戴校长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面书籍盈柜,报刊满架。洁白的墙面上挂着一幅“重人厚德,广识强能”的横幅,另有一块镜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政委周克玉上将题给戴校长的一首诗:“风摇芦花鹤顶红,一代雏鹰又凌空。台前烛光知辛味,高飞毋忘报师恩。”眼前的戴校长个子不高,但儒雅干练,英气逼人。
倪:戴校长,你好!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之托,想对你作个访谈,不知是否有时间?
戴:欢迎,能够被这么知名的杂志采访,我很高兴!
倪:镜匾上周将军的这首诗既有慷慨得志之气,又有谆谆告诫之意,能说说你与将军唱和的经过吗?
戴:那是2004年夏天,我做校长刚一年,学校成功地由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高考升学率又创历史新高。正好周将军将刚出版的二本诗集寄给母校,为对周将军表示感谢,我就给远在北京一直关心母校发展的将军写了一封信,向他详细汇报了母校的发展情况,在信的结尾写了一首诗:“将军离乡岁月多,母校师生思断肠。去岁花甲憾未归,幸赠墨宝传射阳。京淮梦痕赤子愿,足茧千山情韵长。老骥伏枥志犹在,心系人民好榜样。”我在诗中想要表达三层意思:一是母校师生对将军的思念之情,二是读将军诗集《京淮梦痕》、《足茧千山》的真切感受,三是佩服将军心系人民的宽广胸怀。
倪:听说你是教数学的,像你这样能写诗的很少见,想必对语文也比较感兴趣吧?
戴:小时候念书时,父母逼我背了些古诗词,功底还不算太差,但在你们面前简直是班门弄斧了。
倪:(看到书橱里戴校长主编的校本丛书)戴校长百忙之余,著作等身,真令人羡慕。能说说这本书(《大语文早读文本》)的编写意图吗?
戴:做校长以来,我发现中学语文早读课目前存在着不少问题,所读教材大多同学学过,难读出新意,因而难以激起读的兴趣,老师也没什么招数,因此正常语文早读大致只有预习和复习两种情形,除了预习就是复习,除了复习就是预习,再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学生在早读课上与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因目前大多学校老师都是带两个班,早读时时两个班轮流到堂)——老师在,装模作样地哼几句,老师一走,则五花八门,或做作业,或侃大山,反正不看语文。语文早读课也就成了“放羊课”。这对早读时间是极大的浪费。鉴于此,我组织学校一些老师以早读文本为突破口,开发了早读讲义,将目标细化,每天读一首诗,一篇美文,一句名言,五个成语,这样既积累语文知识,又提高语文素养。试行二年后,效果相当明显。我认为这个突破口选得很好。因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要双翼齐飞,自然就能提高语文素质。
倪:真是有心人。戴校长是盐城乃至江苏教育界很有声望的人,能否将你的成长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戴:谈不上什么声望。我1983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被分在这里任教,得到滕宽海、陆海泉、施久龙等前辈的指点,在数学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1997年,被盐城市委组织部确定为盐城市“111跨世纪学术、技术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999年,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1年,被江苏省教委表彰为“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同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这期间,我先后担任高中数学教研组长、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2003年8月,县委县政府任命我为校长兼党委书记。
倪:你一贯倡导构建文化校园,请问你是怎样理解校园文化的?
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我们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氛围的营造,赋予校园内的每一条路、每一个灯箱、每一块山石的教育功能,尊师公园内的由国内知名书法大家撰写的近百块碑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史陈列室汇聚了学校六十多年的文化积淀。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2005年底,我们在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对学校的三风进行了修订,确立了“砺志笃行,和谐文明”的校风,“敬业修德,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务实求新”的学风。开展了“以人为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校长文化,“为人师表,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教师文化,“自信自强、合作探究,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建设的三大工程。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近几年我们相继出台了《江苏省射阳中学管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江苏省射阳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江苏省射阳中学学生礼仪常规》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努力,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文化型校园出现在了辽阔的鹤乡大地。
倪:刚进校门时,我看到你们办公楼前有块欢迎牌,好像是江苏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你主持了《构建和谐而富有鹤乡特色的校园文化》,看样子你们在这块确实做了不少事。能说说课题研究的起因吗?
戴:好的。学校是个文化场所,是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所。学校从事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创新的工作,但学校不会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有意识地建设和积累。我校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致力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研究,学生的人文底蕴、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课题提出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文明素养渗透的系统性、渐进性、全面性,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行为实践在文化价值和人文动力影响下趋于高度自觉、规范、文明,最终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操作策略,从而构建和谐而富有鹤乡特色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以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这是个每所学校都可以实施,但每个学校实施角度又不尽相同的课题。我们要建设的校园文化是和谐而富有家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射阳地处盐阜老区,是新四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射阳人民身上处处透射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光芒。这里滩涂富饶,是著名的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近代实业家张骞亲临开垦,形成了悠久的垦殖历史。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构成了富有鹤乡特色的风土人情。本课题研究将在此基础上,着力通过挖掘、继承、兼容、重组、提升、创新,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文明素养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具有丰厚人文底蕴、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师生群体。
倪:围绕课题,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戴: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2)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养熏陶,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的发展。(3)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也是富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性完善和检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让学生探索家乡的风土人情,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从而丰富我们和谐的校园文化。(4)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把它带到每家每户中去,从而提升每个家庭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倪:最后问一个问题,你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你的下一目标又是什么?
戴:我的最大体会是人生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不可能每个好士兵都能当上元帅,但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再好的底子也会在平庸的生活中消磨掉。至于下一个目标嘛,我很想做个好校长,虽然我们这里的条件是有限的(笑),毕竟是老区,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但我有信心挑战自己。
倪:戴校长真是慧人慧语。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祝你梦想成真!
9.文化瑰宝 传承有责 篇九
——“高参小”戏曲进校园,做好国粹接班人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佳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包含着华夏文明深厚的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精髓,我校秉承中华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这一结晶和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快乐学习、快乐运动,做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具有完善人格,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清华附中承办以来我校一直挖掘学科美育元素,“美”与“德”不断地在融合。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在继承以往的“美育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又融入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奠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为培养目标,发展和创新了“求真立美”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对我校“高参小”——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发展和建设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一、“高参小”进校园,扎根清华沃土
1、学校优势:2014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正式成立。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总占地面22738平方米,分为中、小学部两个校区,共有42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校长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博士担任,执行校长由清华附中副校长历史特级教师陈红担任。拥有一支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做引领的优秀师资队伍。我校中学部是美术特色发展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校,小学部是北京市“高参小”工作项目的基地校,2014年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校。
2、生源优势: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以来,我校的生源有了质的改变,现在一至四年级的孩子,均为周边科技小区居民子女,不仅孩子自身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有所提升,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对学校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师资优势:作为“高参小”基地校,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社团活动课程,师资均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教师,为了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督促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中国戏曲学院聘请多位戏曲老专家入校听课,走进一线课堂,并组织课后一对一的交流辅导,手把手地对戏曲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戏曲专家进校授课、听课,为学校的戏曲课堂教学把脉,为老师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为孩子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管理,实现戏曲特色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我校“高参小”戏曲特色良好的持续发展,特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副校长主管工作,由本校在职在编教师专人负责“高参小”项目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并制定了规范全面、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艺术团章程和管理制度等,学校艺术教师不仅有详实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全面的工作总结,而且按照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清晰的思路,进行具体的艺术规划及实施。
三、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戏曲特色稳步推进
1、课程保障
我校自2014年9月起,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参与“高参小”工作项目,三年来学校开设了艺术校本必修课程:唱腔课和美术课;艺术社团选修课程:设置了戏曲和民乐共12类28个班级,有影视社团、舞蹈社团、美术社团、老旦唱腔社团、花旦唱腔社团、花脸唱腔社团、老生唱腔社团、形体社团、乐理社团、器乐社团(包含:琵琶、二胡、唢呐、笛子、笙、扬琴、中阮、民族鼓、大提琴)等。学校一、二、三、四年级全体学生(约360余人)均接受戏曲校本必修课程学习,每门课程每周一课时。学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均可参与社团选修课程(约280人),每周活动一次,每次1.5个小时。
2、文化保障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全校形成一个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校戏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第一,戏曲文化知识化,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经典戏剧曲艺,掌握经典戏曲表演技能。第二,戏曲文化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第三,戏曲文化特色化,将“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特色。
3、师资保障
学校的校本必修课程和社团选修课程,均由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内容由戏校专业人员专门为孩子们设计,并由教务员统一进行备课的查阅和审核工作。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从个性发展、结构设计、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入手,分层分类在校内开设社团选修课程,在专兼职教师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传承戏曲传统文化。
四、理念引领行动,实现戏曲特色课程化
(一)授课教师
承担我校授课任务的师资均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师,戏曲名家为顾问,依托戏曲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我校音乐、美术教师为师资基础,让教师掌握戏曲传授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
(二)课程规划
学校立足课程,确立“求真立美”的教育培养目标,在课程文化的指导下,培养“四大习惯”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积极开发体育艺术、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学科拓展等各类课程。此次“高参小”项目,把戏曲教学纳入我校校本课程,把唱腔、美术、舞蹈、影视、民乐等科目引入我校社团活动课程中。
学校在原有美育课程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求真立美”课程体系建设,使学校的“求真立美”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学校的课程结构设计围绕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体修养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设计,主要包含“核心课程”和“主题课程”。主题课程与我校核心课程的“求真立美”教育一脉相承,它是由社会课堂到自我课堂的转换,引领和指导学生全方位、多元化地体验生活美、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是学生修心、养气、立德,学会承担责任的成长之路。
1.开设戏曲校本必修课程,指导学生学习戏曲知识与技能
学校开设专门的戏曲唱腔和戏曲美术两科必修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戏曲教学特点规律,明确阶段应知应会内容,注重实践体验与兴趣培养,力求掌握说唱基本方法、绘画基本技巧,切实提升“看戏”的能力‚“听戏”的热情与“演戏“的本领。
第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我们把戏曲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戏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戏曲的与众不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特点。第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戏曲的形式和发展出发,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戏曲是如何运用唱腔来揭示人物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戏曲美术课为戏曲唱腔做了很好的补充与延伸,例如,戏曲脸谱一课,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色彩,初步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戏剧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脸谱绘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创造性地画出一个个脸谱样式,使传统戏曲与美术学科得以交融、延伸,提高对中国戏剧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第三,引领学生成长的科学教学课堂
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小学生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很难驾驭唱段中高音的音色和音量,专家老师们引导学生,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表达出人物情感变化,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艺术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我们相信,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敞开学校大门,地方戏曲不但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我们不断的追求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2、设置阶梯式戏曲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完整性
戏曲校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学校课程架构,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打开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大门,更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第一,戏曲课程设置分阶梯
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设立了全员普及的校本课程,戏曲唱腔课和戏曲美术课,开设了戏曲形体、戏曲唱腔、戏曲影视等社团提高课程,让有戏曲艺术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接受更专业的指导与训练。中学部成立了戏剧社,让小学部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继续深入学习戏剧知识与戏剧表演,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学习之路。如京剧艺术的学习,小学部有戏曲唱腔课和戏剧影视表演课,中学部有戏剧社普及戏剧知识,由中学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京剧行当等知识,中学、小学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再由小学部的小演员现场表演,中小学资源融到一起,丰富、生动,效果非常好。社团选修课程增设形体课,为弥补戏曲表演中的武戏打基础、做延伸,真正达到学生唱念念坐打样样精通,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第二,戏曲教学内容分阶梯
一年级男生: 京剧《奇袭白虎团》 唱段“打败美帝野心狼”。
京剧《野猪林》 唱段“当年关西把人伤”。
女生: 京剧《红娘》 唱段“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二年级男生: 京剧《辕门斩子》唱段“怒恼杨延昭”。
女生: 京剧《凤还巢》 唱段“母亲不可心太偏”。
三年级男生: 京剧《智取威虎山》 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女生: 京剧《穆桂英挂帅》 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京剧《天女散花》 唱段“观世音满月面”。
四年级男生: 京剧《空城计》 唱段“两国交锋龙虎斗”。
女生: 京剧《天女散花》 唱段“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 „„
第三,戏剧欣赏分阶梯
自高参小项目走进清华附中丰台学校,为全体师生提供了数百场的不同剧种的戏剧演出,如:京剧折子戏专场、儿童剧:海的女儿、闹闹历险记、海底总动员等等。针对演出剧种学校艺术组做好观看计划,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剧种、不同层次的演出,使全体学生及家长欣赏到“看的懂”有共鸣的演出。
3、实施戏曲与学科教学整合,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综合课程主要包含两方面,学科领域的综合和成长体验的综合。戏曲教学主要参与成长体验的综合课程,小学包括:以礼待人、以绳健体、以书为友和以做为美;中学部包括“三步走”,迈好中学第一步——幸福起航、迈好青春第一步——感受幸福、迈好人生第一步——创造幸福,由此打造了九年一贯制阶梯式学生幸福成长体系。
学校将戏曲艺术与音乐、美术、品德、语文等学科教学整合。在音乐教学中寻找传统戏曲京剧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异同,学习京剧唱功表现形式,体会戏曲唱段里的情感表达;在美术教学中感悟京剧脸谱与服饰中色彩搭配的意义与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同孩子们一起寻根溯源了解京剧的起源、学习各民族地方戏曲特点;在点亮戏曲人生的实践活动中走进名家名角,通过讲名人故事、访名人故居、唱名人曲目、写名人传记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与传播戏曲艺术。再将综合实践课程延伸至舞台,孩子们在精益求精、反复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坚持与不放弃,磨炼出中华少年顽强的意志力。
例如:由一年级下册的《两只小狮子》、二年级上册的《小狮子》、二年级下册的《卢沟桥的狮子》,引发了一次“卢沟桥研学”之旅。小学部和中学部一起开展了“子曰狮云”的综合实践课。
(三)成果展示
通过学生在戏曲校本课堂及兴趣社团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一年两次的汇报演出和参加市、区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最终的成果展示。
我校借助多种平台(如:区艺术节、国戏杯等),同时搭建平台(如:本部学生节、六一儿童节、中学部艺术节、运动会、九年一贯制课题研究等),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和保障戏曲教育工作在学校的顺利开展。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带动下,我校成立了“戏曲新蕾”特色社团,我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招收团员的机制,有着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每学期末对所有团员进行考核。我校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按照每学期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明确目标的循序渐进的教授以外,还会有固定的教学、排练和辅导的时间,并积极参加市里、区里所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只为孩子们更好地保驾护航 1、2015年2016年,荣获第六届、第七届“国戏杯”荣获二等奖,同时荣获最佳组织奖 2、2016年4月,北京戏曲文化周,参演了开幕式中的“千人唱京剧”的演出。3、2016年2017年,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九届、第二十届学生艺术节“京剧”比赛,荣获三等奖。4、2016年11月,在清华大学本部的新清华学堂,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北京市高等艺术院校的交流”活动,孩子们所演出的节目是“国粹新蕾”。5、2016年11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优秀节目录制的工作。6、2016年12月,在天桥剧场参加了“国戏杯”优秀节目的展演。7、2017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7新年戏曲晚会”的现场演出。8、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在期末汇报演出中,获得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9、2017年8月,受邀前往新加坡参加第五届“狮城杯青少年戏曲文化交流演出”,并荣获最佳组织奖。
文化瑰宝 传承有责,就让我们的孩子们做好国粹接班人吧!
10.文化传承作文 篇十
那年我随父母来到锡林郭勒盟。双足踏入松软的牧草中,我望着远处山峰矗立在似有似无的暮霭中,看一抹长烟流过,洒下一束洁白。我为这里的景致陶醉了。
一位当地大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拉着我的手到灶炉边,教我做奶茶。我们先制茶包。我一步步模仿着他娴熟的手法,用小刀轻轻刮拭砖茶边缘,将其切成块状后,放入纱布中,这样茶包就制成了。随后,他将一把小米与牛油倒入炒勺翻炒,金黄色的小米在滚烫的炒勺中顿时活跃起来,随着翻炒上下跳跃,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炒勺的热辣,在光与火的交织下上下舞动。油光将其融为金黄色的微粒,冒着点点星光。小米翻炒好后,他将这金黄色的小米一并倒入煮沸的清水中,白烟顿时隆起,弥漫在铁锅的周围。水面上暗涌着水波,小米在沸水中自如地游动。接着,他将方才制好的茶包放入水中,砖茶迅速与沸水混为一体,在水中肆意泼墨,将澄澈的水渲染成深棕色。我帮忙将鲜牛奶倒入沸水中,奶白在水中蔓延开来,一股喷香瞬时沁入我的心脾。他左手捏起一小把盐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将它轻轻洒入奶茶,右手则拿起木勺,在水面上画着圈,随着水面微波翻动着手腕,将调料与牛奶搅拌在一起,搅拌出水面上一道美丽的涡旋。奶茶的香气满溢了整个蒙古包,满溢了整个锡林郭勒草原。
夕阳坠落时分,我们坐在松软多汁的牧草上,任露水浸润了肌肤,面对远处落日余晖给予山头的最后一脂嫣红,举杯对饮。何等惬意!
我本以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都是这般无忧无虑,但我错了,我注意到了当地蒙古包上的修修补补,也注意到了当地孩子手中残破不堪的书本,更注意到了草原上日渐稀少的蒙古包数量。
接待我们的当地大叔说,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人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到城市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问他为何会选择坚守在这片草原上,他摇了摇手中的奶茶,笑了笑:“不忘本!这做奶茶的手艺,不能丢!”
离开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那天,我拥抱了那位当地大叔。相遇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烟火,转瞬即逝,却照亮了那年的星空。我不会忘记他在临别时对我说:“小姑娘,别忘记告诉更多的人,向他们介绍我们蒙古族的文化!”
周国平曾说:“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这位当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爱,诠释着传承文化的精神,诠释着如盘旋之根般坚守的真谛。
文化,需要传承者,更需要传播者。尊敬的大叔,这被您倾注一生心血的蒙古族文化必将成为祖国万里河山中璀璨的明星。
11.点染生活 传承文化 篇十一
带钩,古时称“犀比”,由钩头、钩柄和钩体组成,是古时贵族、文人武士等用于腰带上的挂钩。在春秋中期就已经出现,至战国时期,使用更为普遍。在古代的诸多文献中对带钩均有所记载,如《墨子•辞过》:“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荀子•礼论》:“缙绅而无带钩”以及《孟子·告子》:“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等等,其中所说的钩者,其实就是指“带钩”。战国至两汉时期是带钩的发展、鼎盛期,从最初的用于日常穿戴所需,发展到后来更多的成为了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在材质、制作工艺和造型纹饰上等争奇斗妍,体现出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与艺术文化价值。
带钩的制作在材质上多种多样,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玛瑙、瓷石琉璃等等(图1:金带钩,徐州博物馆藏;图2:七星纹银带钩,南越王出土。通长8.3cm,宽2cm,钮径1.6cm。带钩作龙体造型,钩首的头简化成人脸形,钩身饰七星纹,作北斗星座图形排列。)。在金属类带钩中又以铜带钩(图3:铜带钩,图4:战国虎形带钩)最为多见,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遗迹的考古发现中多有发现,如山东蓬莱村里集墓(西周至春秋早期)出土有方形素面的铜带钩,陕西汉阳陵曾出土有大量仅有两厘米长的小型铜带钩,对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的两次发掘中,出土有形制多样的铜带钩,总计六十枚。铜带钩的使用曾一度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与当时生产水平有着很大的联系。除铜带钩外,金带钩和银带钩等也见诸于考古发现,1965年在江苏省的涟水三里墩战国墓出土有交龙金带钩,长12厘米,重275克,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一枚包金嵌琉璃银带钩,长18.4厘米,于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呈琵琶形底,银托面包金组成浮雕兽首,两侧缠绕着二龙,至钩端合为龙首,口衔状若鸭首的白玉带钩,两侧有二鹦鹉,钩背嵌三縠纹白玉玦,两端的玦中嵌琉璃珠,玲珑透剔,包金镶玉,文饰繁华,雍容华贵。在金属类带钩之外,所见较多的还有玉带钩(图5:白玉鸠形带钩,合浦汉墓出土;图6:白玉龙带钩,明代,青岛市博物馆藏;图7、8:玉带钩,明代。北京十三陵出土;图9:龙形带钩,东汉,河北定县出土),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以玉器而著名,用玉文化业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节,因而玉带钩也较为珍贵。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服饰史》一书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自商代以来,雕玉工艺就不断进展,多有线雕、透雕、高浮雕以及圆雕艺术品产生。我国在西周之时因为“礼制玉’的确定,加上读书人渲染玉有七德或十德,因此兴起小件佩玉。由此佩玉不仅显示着尊卑,更被赋予了人格象征,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会佩戴几件雕玉。而在服饰上,腰间革带则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以至“宾客满堂,视钩各异”。汉代时用各种玉料制作礼器、装饰品和艺术品,玉礼器的种类有所减少,《周礼》中的“六瑞”到汉代除了璧和圭继续用作礼器,璜和琥只作为配饰,而琮和璋已经几乎不作了。此时,所谓的葬玉却有所增多,玉带钩也在这时变得相当普遍。
在制作工艺上可谓繁杂。从春秋战国至两汉,带钩制作愈显精美,往往一件带钩需要用到十几种工艺和数十种工序方能完成,玉器中的加工工艺在带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带钩的制作工艺总的来说主要有鎏金瑬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锻造等,目前在中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中珍藏有典型的带钩作品,其中有不少已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
既然是实用性的高贵装饰品,因此在本身的造型上带钩也是极尽工巧之能是。由于带钩在战国至两汉时期大量的使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带钩在造型上也颇具有代表性意义,主要有琴面形、兽形、圆形、竹节形、棒形。一种是琵琶形短钩,这种形状背面较平,并有一圆形钮,其上有涡纹并且钩头细小,呈鸟头或者兽头型,同时钩腹上凸并多装饰以小云纹;方柱形短钩,钩较短,钩身似方柱,呈腹部向上凸的弧状,向钩头方向变细变窄,并且钩头为兽头式,造型简练,此造型的带钩一般多光素,无纹饰,有的在颈部有凸起的横线装饰;长形扁担钩,钩身较长,微上凸,钩头略细,一般做兽头型,对耳鼻眼嘴刻画得比较细致;还有宽腹带钩,钩身显得短且宽,钩腹整体近方形,局部有镂雕。虽然古时带钩形式比较多变,但整体呈侧视的“S”形,魏晋以降,由于服饰上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带钩的实用性价值有所减退,直至唐宋时期也难以寻觅到带钩的踪影,这期间出土的带钩与汉代相比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到宋代之时文人的治世,对文玩的追求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带钩的选材、造型、制作更显精致;往后到了元明清三代带钩的出现又有所增加,玲珑奇巧颇有神韵,明清文人雅士之中兴起了一股收藏和鉴赏的时玩之风,因而此时制作精巧的带钩的赏玩性也似乎大大的高于其实用性了,清朝时,带钩的上的纹饰甚至还被赋予了很多的吉祥之意,如钩首作如意头配以如意纹钩体中段浮雕银锭插笔,取意“必定如意”之意等等。
如今,这些曾常伴主人身的带钩或流于民间或被珍藏于博物馆内,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带钩显然已经不再因为实用性而受到重视了,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人们探究得更多的则是其身后的历史文化元素。
带钩,首先不论其材质如何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腰间部件的一部分,带钩也蕴含着服饰整体所隐含的文化因子,服饰在物质层面上的丰富首先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古人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纺织技术的发明使服装材料因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新石器时代的丝绸生产以及皮毛麻葛材料的丰富,使服装的形式因此发生了变化,功能上也得以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在新石器时代成为典型衣着,同时饰物也逐渐繁复起来,而这些都对以后的服饰制度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生产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服饰业进一步丰富,至商周时期,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和服章制度得到逐步确立。这一时期的文物发现表明,社会已经有了身份等级的区分,体现在衣着材料、式样和配饰上出现种种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服式,服装更是成为上层人士的标志之一,什么等级穿怎样颜色和材料甚至式样的服装都有所规定,小到服饰中的配饰都成为上层人士相互比较,渲染身份的对象。因而,带钩的产生与制作技术、造型纹饰的愈加精美与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可谓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政治、经济、科技、风俗等无所不包。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标志着文化的形成;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皇帝之制、郡县制及各种官僚制度形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与融合……文化的这些发展变化中,“服装的发展沿革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材料的讲究、数量的增多、服用的普遍程度又与社会生产相适应”,至此,我们回过头来,发现带钩的产生、发展乃至鼎盛和衰落其实也正映证着这样的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可以认为带钩今天的受重视,正是因为由它出发我们能够得以窥见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另外,玉带钩的普遍使用,也为研究玉器文化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汉以前玉器纹饰的制作技术,主要利用细砂研磨成浅浮雕的花饰,汉代技术改进,镂孔花纹和表面细刻线纹增多;汉代的治玉技术基本上沿袭战国时代,已有所改进,汉以前的玉器多在扁平玉片上加浅浮雕,汉代的玉器高浮雕和圆雕则增多,这些种种特点在当时的玉带钩的制作上也得以体现,搜集各个不同时期的玉带钩对比便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带钩在古时的称谓还体现出一种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化现象。犀比的称谓是当时少数民族对带钩上瑞兽的称呼,因此用来代称带钩,这也从另一角度表明了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带钩的制作技术与造型装饰和整体的精致程度等,无一不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手工业生产状况、古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含义,带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数千年的文化浸润中早已脱离了单纯的物质形态,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时间载体。综合大量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史籍资料记载,对带钩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而这正是基于这些历史的、现代的;文化的、經济的等等因素,使得带钩在今天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收藏品之一,在拍卖场上也随势而上;
2008年11月,一件西汉黄玉带钩在英国伦敦的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出了八十二万多英镑,纵观2010年国内各大拍卖场上,明清之前的带钩成交率较高,但是随着收藏热度的上升,目前拍场上所见较多的还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作品。(图10:龙纹带钩一对,明代,图11:白玉龙带钩 清代)
【传承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12-09
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论文09-27
传承周礼文化01-19
传承校园文化06-11
高三文化传承作文07-18
民族文化传承10-02
点滴诗词传承文化10-10
传承文化美德少年01-02
教育传承传统文化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