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精选14篇)
1.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一
培养学生积累能力的点滴体会
“小学生应该说真话,抒发真情实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目标和要求。但目前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仍就感到头痛,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已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老师呢,也怕批改学生的作文,因为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无味,甚至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清楚地给我们指出,是因为有的学生提笔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则是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有话说不出来”是缺乏语言的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这句诗正说明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积累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同步协调的发展,效果不错。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不读书,只重练,犹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不阅读,只是写,如空中楼阁,欲速而不达。有源才有水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读”不“输入”大脑,又拿什么把“写” “输出”出来呢?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从“读”起步。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是积累词汇,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建立语感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提高。因此,我特别强调学生博览群书,重视朗读、熟读、背诵。首先让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段落、诗词,一定要篇篇熟读成诵;其次,和课文配套的自读课文也让学生做到篇篇熟读,名家名篇也要求背诵。另外,我每星期都抽出来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读物,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备有“阅读积累卡”,把一些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卡上,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反复吟诵,装进自己记忆的仓库,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毛主席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读得多,记忆得多,掌握了一般文章的结构、特点及技巧,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语言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再搜肠刮肚了。当然,阅读对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背会“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领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
二、鼓励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学。”叶老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作的材料,无非来源于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历、所见、所闻。因此,在注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只有当学生对生活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真切感受,才能写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仔细观察,撷取生活中生动的写作材料,不能仅做个生活的旁观者,白白浪费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三、引导学生锻炼观察的敏感性
巴甫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学会观察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一些好的素材出现 眼前,却抓不住,与之失之交臂。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这样的观察,写起作文来,能不是些枯燥无味的描写吗?寻根究底就是观察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正如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然,这种敏感性,不是一朝半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长期有意识地观察的结果。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观察训练时,对周围的事物不仅在当时仔细观察,冷静思索,而且在事后也要细心回味,把观察所得和感想整理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为写作文提供了素材,久而久之,学生观察的意识性增强了,观察的敏感性也就一天天的强起来了。
四、指导学生作好“生活笔记”
“作文”需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每个人的容貌、身体、语言、动作上的特点,表情的不同:喜悦、得意、兴奋、激动、害羞、苦恼、恐惧、紧张等)、事(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校内的、校外的、家里的、菜市场的„„)、物(书包、笔、房屋、布娃娃、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动态的、静态的),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及时写成生活笔记。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的东西都可以是作文的内容,看谁观察能力强,写出来的内容最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门别类 地都写了下来。文字不在多,贵在坚持。这样,一个充实的“材料仓库”就一步步建立起来了,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到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积累,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因此,语文实践是丰富语文积累的基本途径。如果从广义方面讲,积累还应该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广泛的人生阅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提高观察力、思维力,而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欲望。”在教学中,我经常创造一些条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积累能力。如:开展“小脚丫亲大地”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野炊,开设校园广播,开辟“自然”角,举办小报比赛、作文擂台赛,自编班级作文选《新荷》等。这样,增大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积累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 “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作文是不可能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才能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
作者:赵万文单位:洪泽县万集中心小学邮编:电话:
223100 0517---7532018 6
2.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二
关键词:新型课堂,动手操作能力,师生合作,创新思维
丰富的生活条件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使得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知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然而这也让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慢慢减退, 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惰性。因此, 许多高中要与时俱进, 采用“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 并且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开展“新型课堂”,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而言, 传统生硬的教学理念已被慢慢淘汰和更新, 取而代之的是大多数高中所开展的“新型课堂”, 这无疑是又好又快的途径来提高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里讲的“新型课堂”就是将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与当代实际情况相结合, 然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因为高中生的求知欲比中小学生的都较强, 接受能力相对来说也更高一些, 所以许多高校在一起研讨开会, 积极参加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行列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用心地准备每一节课的课件, 在多种方面慢慢让学生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来加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这里有一些小方案可供教师参考。在讲课时多采用名人事例来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 然后加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带领学生进入信息世界的海洋, 使其身临其境, 绘声绘色的倾听教师的讲解, 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在教室这方面最好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环境, 可以在墙壁的两端贴上手写字报, 上面的内容则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分解, 这样不仅让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 还会在不同角度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作更深刻讨论的思维。黑板旁边的空余处不要白白浪费掉, 可以装置两个小型投影仪。这样学生们在下课或者空余时间就可以在教室自己进行操作, 即使有不理解的也会通过与其他同伴的相互讨论来得到答案, 这样很容易就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热闹起来。这种“新型课堂”的开展, 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起来。
2 师生合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与学生本就是互助互利的关系, 只有加强了对学生水平的提高, 才会使得教师有教学质量上的提升。而能让这两者达到平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师生合作。在这期间, 教师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 要让学生们量力而行, 不能过度的对他们施加无形当中的压力, 这样不仅会使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渐渐疏远, 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个信息量较大的载体, 而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是一大难点, 所以要想真正地把握并运用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实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急不躁, 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对待, 然后引导学生加入到对信息技术的探索。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专门为他们布置任务, 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需要更改的地方, 并根据自己的平时所学拟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或者让他们去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实现共同进步的理想效果。对于那些接受水平弱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要做到亲力亲为, 为他们亲自操作每一个教学流程, 解答每一步需要留意的问题, 并且要经常让他们自己进行操作来完成教师的目标, 从而加强基础方面的打牢, 使其熟能生巧,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参与实践,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测一个人是否真正领会到学识要领的基本途径。即使某个人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再强, 倘若他不进行实际操作, 那么也不会使其体会到优秀成果给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因此,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 教师要当堂检测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从而好把握每个学生的接受水平, 以此作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针来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辅导。此外, 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比赛来鼓励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的比赛或者活动不需要很大的场合, 即使在班级也可以直接进行。将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实践小组, 教师提前给好题目与操作要求, 然后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出可行方案, 最后由一名学生将自己小组所探究出来的结果上台演示, 哪个组对信息技术的演示最熟练可行, 哪个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当然, 这并不是要决定出谁输谁赢, 其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积极开发独特的创新思维, 也让他们逐步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有更大的信心。
现在的高中普遍利用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自己亲自通过实践的操作手段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地向教师反馈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根据教师给予的意见和建议, 得到有效的改正和提高。因此, 合理化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上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张晓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10.
3.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资源的海量化 形式的多样化 活动的交互性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将更多的集中在思考、学习以及系统建构等方面。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正是我們获得上述基本技能的关键途径。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之中,因而“信息”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素养,以及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等,“信息”的又显得“因人而异”,在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信息是所有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的传递与贮存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并以消息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
正是基于对“信息”的这一认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操作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由信息技术所构成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形成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课。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的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信息化教育为主导的社会,决定了学习也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传授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工具性学科,可以促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设计能力,为其他学科打基础。
三、信息技术课程授课老师所必备的素质
1、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历史,涵义和作用,从而能够正确猜测期以后的发展趋势。
2、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不要只满足于大学所学的知识要时刻研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并把这些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
3、要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要爱岗敬业,尊重本学科的长辈,虚心向他们请教。有选择性的吸收知识,避免内容不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消极信息。
四、信息技术课程上必须养成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在课堂上学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后需要学生下课多观察周围的变化和发展,从而牢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一门课要把概念和实际相结合,信息技术课也一样,要重视电脑操作能力。
3.总结能力。学生要定期总结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分类复习。
4.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亚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天然优势,它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智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变通性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5-01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特殊的使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山区民族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新的挑战:他们对课改与新教材的选取有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认识与理解。在山区民族中学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教学调查与分析,并引发思考── 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参考性的闸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对山区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们崭新的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很想探个究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时学生的兴趣只是在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是不够稳定和持久的,它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伊始,我没有长篇大论枯燥无味地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而是从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开始,从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是同学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教WORD时,我先教授在WORD中是怎样制作一个表格,然后导入动态的图片。用上艺术型时,同学们都投去好奇的目光,乘热打铁,让学生练习编辑一份作息表,让他们对作息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美化,给文字运用上艺术字,然后开展比赛,看哪个组的做的又快又好,通过视频录制,播放给全班同学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由此可见,创
设情境和相应的情景氛围,能激发兴趣,激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重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展学生思想的开阔性
变通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根基。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运用头脑风暴发让学生学会大开阔性思维,这种开阔性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发展学生创新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固定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发现问题、探奇、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地各抒己见,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外的收获。如在教FrontPage制作网页中的滚动字幕时,字幕的背景只能是某种纯颜色,我就试问学生:“能不能以图片作背景?”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办法。终于有一位学生利用边框阴影进作出以图片为背景的滚动字幕,漂亮极了,我就请这位同学教给给全班同学,这样,全班同学也就掌握了这一“绝招”。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都予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地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创新能力,应该思维流畅,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信息技术课需要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教学中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实验,给学生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不需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创新思考的乐趣。这不仅能更好诠释教学内容,还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PowerPoint制作动画的课时,只讲基本的内容。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如果学生吸收较好,也可讲的更少,大部分学生自己去探索。同一目标有多种方法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以达到授业解惑和培养创新的目的。如在PowerPoint中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在教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情、分析事情、解决事情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能帮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WORD的整体训练中,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报刊,要求图文并茂,有艺术字和分区等,里面内容完全
由学生自由想象。学生在完成报刊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精神,通过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实施。作为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5.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五
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季必胜
摘要: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的严峻形势下,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获取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提供学习资源,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三)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提供交流机会,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
(五)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
提出问题、有效实施、体会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知识、信息急剧增长的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的严峻形势下,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获取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施的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如:在教学画笔工具时,教师介绍完“圆、椭圆”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画着圆或是椭圆,没有美感也没有确切的意义。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即创设多空间、多层次的情境,使之从视听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级别的感知活动,这些感知活动使学生在观看、感知的同时产生思维、情感的活动,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如让学生先看五环旗、靶心图案。这些有次序的叠加圆给学生以极大的启发,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水晕等图案。这些美丽的相对复杂的图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再想想、再画画,于是,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娃娃的脸、车轮、钮扣、呼拉圈、钟表、圆盘、糖葫芦······等美丽
且有意义的图画。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不仅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提供学习资源,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文本教材和电子教材有机结合,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实现个性化学习,超前性发展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有可供学习的环境、资源以及相应的能力。学习资源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英特网中和教材有关的已有资源的利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利用CD-ROM光盘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大信息量,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拓展性地学习;三是利用局域网和教师自制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可采用个体式学习方法,也可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四是利用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把学习成果与他人交流。如学生利用Powerpoint技术,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做成演示稿,和同学交流,共享资源,分享成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今社会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资源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和传统学习方法有机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做到五会:
1.会听。信息技术课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发现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
2.会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信息技术教材编排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大多小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3.会想。思起于疑,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精心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精神。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交流语言准确、到位。
5.会做。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利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电子贺卡制作,利用word进行作文、班报的编排。
(四)提供交流机会,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子小报的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自己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教师让他们进行成果展示,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感,也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积累并形成的一种良好习惯的。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空间和时间。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体会和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中,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六
姓名:张丽
工作单位:南部县老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通讯地址:南部县老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E—mail:zhangli Stefanie@163.COM
【摘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干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关锋词】综合实践活动 探索素材 有机整合 高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感性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1-
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探索素材,有机整合,享受过程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即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而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常常也为了探索,积极有效地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更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探索素材,创设探索时机,构筑恰当的探索平台。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他才会有自豪感、成就感。从而享受学习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为学习而学习,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你讲你的,我玩我的,互不兼容,师生都感觉很累。比如:教学文字输入,学生开始学信息,就要学文字输入,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挖掘素材,不进行有机整合,学生学习兴趣很快就会偃旗息鼓,觉得信息课原来这么枯燥、这么难学,而相反,如果将打字和益智游戏、甚至和学习语文生字结合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学软件,软件是一堆枯燥的指令代码,很枯燥,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讲,信息同英语等课程一样,只是一个工具,关键是应用这个工具解决同学们实际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只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只能是起辅助作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综合实践课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把这些丰富的内容同自己所教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就会使自己的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在教学word《在文章中插入图片》,我事先了解到,语文课上学生曾写了一篇作文《美丽的家乡—南部》,我给同学们说,要是有南部的图片就更好了,于是我和语文老师共同策划了《请到美丽南部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网络组、家庭组、记者组、数码组,分别负责从网上搜集南部资料、统计家庭收入住房变化、采访工厂、机关领导、拍摄南部旅游景点照片,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学生都完成了一篇图文并茂的精美电子文档,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又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二、改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对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
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从而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将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的机会,在学生学与用之间架起了桥梁,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1、学会阅读,从书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信息课有的学生操作很熟练,但往往不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
2、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发掘整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善于网络学习:互联网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随着internert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着网络进入学校,进入信息技术课,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包括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也包括各种城域网、广域网和局域网资源,教师要充分依托这些网络资源,营造信息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的整合中,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体现综合实践的特点。
4、围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目标制作课件,优化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又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三、以评价促发展
教学评价,能够为一切关心教育、关心学生发展的人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更好地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的首要工作是收集评价信息,在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在教学中,我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三种方式,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学生自评可包括以下内容:
(1)对自己学习态度的评价
自己是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感兴趣?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你在活动过程中完成了小组分给的任务了吗?遇到困难你坚持下来了吗?
(2)自己能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搜集整理获取的信息吗?能和其它同学共享你的资源吗?能用word或ppt做成电子文档吗?
(3)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互评:“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她)哪些地方比我做的好?他的哪些意志品质值得我学习?
师评: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典型问题、案例、作品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热情,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后续研究能延续下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好铺垫作用。
总之,进行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是完全可行的。信息技术不断在进步,网络无处不在,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建立与完善,让我们用信息技术的奇妙之手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一扇扇美丽的窗口吧。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
《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著
《成功的教学策略》(美)Carol Marra Pelletier著
作者职称:中学二级
7.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点滴体会 篇七
中学数学学生观察能力兴趣培养著名数学教育家玻利亚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知识。而发现的基础即是观察。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观察。只有细致的观察,才可能发现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差异,捕捉到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观察问题有兴趣,要观察一个问题,必须对这个问题有好奇心,有“想看一看”的念头,不然,即使面对一个现成的数学规律也会觉得平淡无奇而对它熟视无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曾采用下述例1、例2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例1:在初一新教材第一章《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中》中,某教师给出一棵“毕达哥拉斯树”(图1),提问学生:这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毕达哥拉斯树”,请同学们观察,它是由一些什么图形构成的?学生回答:是由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教师再问:“那么它们是怎样构成图形的?有什么规律吗?”
接下来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观察并且互相交流。学生回答:以正方形的边长作为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在正方形外作直角三角形,再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其他两边为边长在直角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此循环往复得到的。
二、培養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
只有兴趣,是不能很好观察问题的。如果没有恰当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往往事倍而功半。观察一般同比较方法相结合,应注意以下两点:
1.观察问题的相同之处
一个问题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会有相同之处,甚至几个问题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他们或者具有相同的形式,或者属于同类知识,或者解题时要用到相同的方法。这些相同之处就是问题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就可以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2:在初二几何中,结论“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等积的两部分”。
由这个结论出发,让学生观察可以发现对于△ABM和△ACM分别以BM、CM为底边时,它们等高,则面积的大小关系取决于BM、CM的大小关系。这时,教师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由顶点A出发引出一线段AK将原来的△ABC的面积分成具有指定的比例值(如3:2)两个三角形?那么任何比例呢?
如果学生理解了上述的结论,这时自然也就容易找出以下的做法。由此,一道学生们认为比较复杂的问题就被解决了,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3:已知,PA是圆O的一条割线,与圆O相交于点B,圆的半径是r,PO=d,用r、d的代数式来表示PA·PB·
拿到这道题,很多同学都陷入沉思。这时我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我把AB绕P点旋转,且分别在CD处、EF处停留一会儿,让学生慢慢地领悟到AB转到CD或EF,PA·PB或PC·PD或PE·PF的值不变。
此时,学生充分联想到PA·PB是一个定值,那么如何把PA·PB转化为r与d的关系式?由AB的位置变化而PA·PB的值不变这一特征联想到:将AB旋转到过圆心O,就可得到r与d的关系。
学生:将AB旋转到特殊位置上:经过圆心OPA·PB=PC·PD=(d+r)(d-r)= d2-r2
变式:如果AB是圆O的一条弦,上述结论有何变化?
当点P在圆内时,PA·PB=PC·PD=(d+r)(d-r)= d2-r2
这一深入研究,学生通过观察,把一般情形转化为特殊问题、化动为静的思想方法,用运动的观点去探索图形变化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2.观察问题的不同之处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不同之处,如果是本质上的不同即使很微小,都可能由此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4: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A.如果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75°,那么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B.如果等腰三角形一个顶角是75°,那么它的底角是多少度?
C.如果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是75°,那么其余两个角是多少度?
D.如果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是110°,那么其余的角是多少度?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问题中的“底角”“顶角”“内角”的不同,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由浅入深,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对类似的问题如果不能看到它们的不同之处,就会盲目套用相同的方法求解而出现失误。
例5:当m为何值时,下列方程有两个实根。
(1)x2+(2m+1)x+2=0 (2)(m-1)x2+(2m+1)x-(m-1)=0
解:(1)b2-4ac=(2m+1)2-4(m-2)=4m-7≧0
解得:m≥4/7
(2)b-4ab=(2m+1)2-4(m-1)(m+1)=4m+5≧0
解得:m≥-5/4
同一类问题,同学用判别式求解(1)的解法正确。(2)的解答错误,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二次项系数,在(2)中还应考虑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
同样在教学中,对于一道习题不就题论题,而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逐步延续伸展,让学生随问题变化而变化,观察随着条件或结论的变化而引起整体问题的变化。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流畅。
三、选择恰当的观察角度
对某个问题,当我们从某个角度看不能发现它的特点时,换一个角度,从它的侧面或反面去观察就容易发现它的本质特点,所以观察问题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
例6:比较1111111与111111111的大小分析:作减法直接通分比较是相当困难的,“正难则反”,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取倒数,则比较容易。
解:∵ 1111111 =10 1111 111111111=10 11111
显然101111>10 11111,即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另外,对于某些问题,我们通过数或形的特征分析,知道这个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我们就可以用以前储备的经验去解决它。
例7:已知a-b= -2, a-c= -1
求(c-b)[(a-b)2+(a-b)(a-c)+(a-c)2]的值
仔细观察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中括号内的代数式形如x2+xy+y2的形式,这很容易联想到公式(x-y)(x2+xy+y2)=x3-y3。于是凭直觉也能感到,这是一个用立方差公式化简求值的问题,剩下的问题就是由已知条件去得到x-y=c-b,显然(a-b)-(a-c)=c-b。
8.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八
文昌市重兴镇甘村小学邢春燕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主力。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虽然不难,但要讲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电脑课、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要教好这门课,应当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好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名学生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我们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的期望变成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我们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适当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对下一堂课心怀期
待。
我在给学生上《计算机的组成》时,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眼前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各个设备的名字,然后让他们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学生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亲手触摸的教学方式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良好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一节课的导语是很关键。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小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到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去的新课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适当地采用一些练习鼠标和键盘的游戏小软件穿插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智慧拼图、涂色、金山画王等,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在忘情游戏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练熟了指法以及鼠标的各种操作,了解了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学会了键盘的使用。
另外,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一开始上课,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学以致用,妙用“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运用到“任务驱动”法时,我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代替灌输,以辅导帮助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虽强,但是持久性差。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即会感到厌烦,也会对学习内容失去耐心与兴趣。也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在授课之前,我都对每个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做详细的全面分析,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出一些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同时,选出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组员。根据实际需要考虑,一位小组长带2—3位组员成为一小组,并在上机座位上做相应的调整。组建好小组后,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一名巡视员,并能随机随时加入某小组中,与学生合作练习,同时将重点转到指导各小组之间如何合作上。让他们在共同的操作实践中各抒已见,各展其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
9.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九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运用了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比较单调的教学媒体,如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充分的融入进了音乐教学中,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倍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使音乐教学魅力无限,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好的音乐课,课堂导入在教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增长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播放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和一些抗日英雄的视频录像。通过鲜活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欣赏音乐故事,激发学生情感。
在徐缓的音乐声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英雄王二小的图片并播放《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动画故事片,通过图、影等信息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器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不仅了解了王二小的英雄故事,理解歌曲内容。同时由此来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议论,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这一环节教学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学生熟悉了本课歌曲后,运用多媒体出示王二小放哨图片和王二小纪念碑,我对学生说:王二小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放哨,勇敢、机智地把敌人带进了我军的包围圈,结果被敌人杀害了,后来,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如果让你在这碑上写几个字,你打算写什么呢?由于多媒体的声情同步、形声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受到了情感的震撼,再加之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情动辞发,各抒己见,言语中充满了对英雄的敬慕。从而,拓展了歌曲的外延,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0.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情境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11-01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探求完成任务的途径和知识结构,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F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学生很好奇,教师此时再具体讲解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再如讲授在网页中“插入图片”时,给学生提出任务,在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根据网页的内容配置一幅生动活泼、与内容相协调的图片,将新知识以任务形式给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则自然会跃跃欲试,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必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其中隐含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插入图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种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并结合生活体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创造性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分层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完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后,布置“编写一个程序求出100以内所有的偶数“这个必做任务外,还可以布置两道自主任务让学生自由选做:①编程求出1900-2010年之间的闰年。②在数学课本上选一道题,编程解决它。实践证明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都完成了比做任务,心里也比较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自主任务很感兴趣,有些学生不仅编写出求数学问题的程序,还把物理中的问题用程序实现求解。他们的好奇心理更加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在探索新知过程中,教授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时,不妨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探索出了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示范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
示范教学法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课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如:程序设计部分是高一阶段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部分,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习惯了在windwos系统窗口型软件的使用的学生而言,面对程序设计他们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学习程序设计有什么用。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加强化学生的目的意识,每讲一个新语句都给出足够多的例子来证明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内在美。教师演示完后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候最好马上让学生自己操作,使学习的内容马上得到巩固。例如,在教WORD应用教程时,先演示一份用W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晚报,晚报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给学生概括讲解WORD所具有的强大功能,看完演示操作后学生们马上跃跃欲试,准备自己亲自操作。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11.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十一
2012年,我校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与理论准备,开始了<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课题组成员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积极地进行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汇报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一)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计算机网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势在必行。我校增加投资,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开通了宽带网;完善了网络教室;购买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力争建立起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题组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在课题立项前后分别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教师;再则就是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课题组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实施管理意见》等规章制度,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目前学校为课题组成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房,以利大家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学校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的工作考核、评职、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之一;
(1)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建立个人主页发布在学校服务器上。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3)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2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CAI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用powerPoint操作平台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获奖,我校有1位老师的录像课参赛。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总之,通过两年多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趋势
根据孟校长提出的学校近三年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把董小建设成“书香校园、数字校园、艺术名园、成长乐园与生命家园”,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新董小、践行新教育、再创新辉煌,”的口号。坚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目标。
目前,学校广大教师继续发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心无旁骛、一心上进”的优良作风,弘扬学校团队精神,使敬业爱生、积极进取、勤勉负责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志向和决心争做一流名师,打造董小品牌,全面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梦想,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内涵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我校在该课题研究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学校一到六年级已经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办公室及专用教室均配有计算机设备,以及有线宽带。目前,学校已有高标准的学生机房,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园网、专题网、资源网;教师、学生拥有自己的网页平台。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校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每年两次的“我的课件最精彩”活动、“语文网络课例”竞赛的系列活动等等,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还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它的这些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这样的语文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条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程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2、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影响程度;(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②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联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作文。
3、研究方法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1)建设课题研究的硬件设备,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培训。
(2)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采用“文献法”搜索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排除干扰,选择有用信息,经过筛选,为师生所用。
(3)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一些现代化的活动教室,开设相关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网络作文课及语文实践课,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每周做到在网络教室上一节语文课,做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4)借助市、区级资源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阅读的兴趣。并结合学校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网络作文、阅读节、语文社团、信息技术社团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结合学校的资源库自主建站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供阅读和作文的平台。
(6)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在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进程中,我校更新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着重进行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跨越式发展资源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百花园内可谓异常艳丽,硕果累累。课题实验促进了我们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深度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无疑是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校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制作课件,促进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虽然可以反映比较广阔的内容,但是儿童看到的都是静止的形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有时难以突出。因此,儿童很难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而利用电影、电视、幻灯等信息技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课活动,引导教师学会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激活学生思维、想象,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2014年6月,我校王翠珍获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2、改变习作模式,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素材小屋”。由于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时就不知该写什么,怎样下笔,尤其是不知怎样把文章写真实、具体。所以,在“素材小屋”中根据习作的要求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媒体系统。学生可以根据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结合自己的选材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例如,指导学生习作《精彩的运动会》,那么“素材小屋”中就可提供此次运动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学生可以自由、反复点击所选的对象进行观看甚至定格,从中获取丰富详实的习作素材。在学生用语言表达之时,借助录像等媒体对关键画面进行慢镜播放,精彩的片断进行反复播放,最精彩的瞬间再来个定格,就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在一次次反复品评,同学老师之间互动修正语言中,得到了锤炼语言的训练。
3、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网络平台,调动内在的学习需求。学校网站建立了“学生家园”、“董小论坛”、“班级博客’等专题网页,突出个性化、开放性,成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的最有效的舞台之一。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到自己撰写的“网络作文”,精心编绘的“语文课堂资料”,可以聆听到来自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在展示专栏中展出,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故事会、歌舞会、经典诵读会、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每个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我们多次开展了学生语文课件比赛、语文小报制作等比赛。在活动中,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在比赛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电脑知识。建设丰富而有趣的网络平台,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4、创立了网络环境下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堂上由老师提供活动背景信息,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阅读相关信息和有关网页,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需要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相互配合,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仍然处于一种 “曲已终,而意犹存”的情绪当中。老师抓住契机抛出了话题:“有人提议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看法如何?”要求展开辩论。学生借助网络上的资料来作为自己辩答的依据。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第二节课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投反对票,以耗费资金大,不利经济建设为由阐述观点,并出示了下载的网上资料(当年建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作为自己的论据;有的则举双手赞成,他们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列举了从网上查到的旅游景点收入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有的则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留下遗址才能“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主张而持反对意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为反驳依据。参与争议的同学,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样的思辩过程升华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多媒体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具备各方面的信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对于网络这一新事物接受起来相当快,但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挖掘的深度不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
建议:
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阅读教学信息,为阅读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学生自己所写的有关作品可以上传,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就语文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划分知识点,并实现超链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
一年级下册《识字8》
一、设计意图:
(一)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识字教学为主体,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识字教学并非简单承担识字任务。在本课的识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读10个生字,还应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认识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以点带面,合作交流。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识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
三、课前准备:谚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找找,认认:请小朋友找找要学的生字中,哪几个你已经认识了,轻轻地读一读,认一认。(出示10个生字)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么认识的?
3、全班展示:当小老师领读自己已认识的生字。
(二)趣读谚语:
1、出示导语:“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通过拼音自读。
2、自由选读:每小组放有五张不同的谚语卡片,小朋友可自由选择一张朗读。
3、组内互读:将手里的谚语卡片认认真真地读给组里小朋友听。
4、连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并用心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那几个字。
5、再认生字: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再次认读10个生字。当学生认为自己都会读了,让他们在纸上画个月亮奖励自己。
6、检查认读:多媒体展示,将生字放大单个读,放在句中读,个别读,集体读。
(三)导学第一句:
1、为画配句:搜集学生刚才奖励自己的月亮图,并展示作品: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请学生分别为这两幅图配上句子。“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2、字词学习:
娥眉月——多媒体展示夜空下一弯娥眉月,看看图,说说娥眉月什么样,看到这样一弯新月,你知道大概是什么日子?朗读。“眉”扩展词汇——“眉心、眉毛、眉头、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其中“愁眉苦脸、眉开眼笑”两个词语用“演一演、猜一猜”的方式认读。
月团圆——多媒体展示月儿慢慢变化过程,说说看到一轮圆月,你知道大概什么日子。
3、朗读句子:男女分读。
[“娥眉月”一词的教学是独具匠心的,通过画一画,为图配上一句话的方式,让生活体验与学习相联系。根据学生画的弯弯的月亮,配上“初三初四娥眉月”,很直观地理解了“娥眉月”。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形状的月亮,正是月儿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通过画图画,配谚语,让学生在轻松中得以感悟。]
(四)质疑第二句:
1、仔细读读第2句,提提不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全体交流,互学互教。
A、北斗:请知道北斗星的小朋友来介绍,并提供多媒体课件:有关北斗星的辅助资料。
B、朝看太阳辨西东:早晨,当你看见太阳升起,面对初升的太阳,你知道是哪个方向?
C、夜望北斗知北南:夜晚,抬头看见北斗星,你知道面对北斗是哪个方向?
3、朗读。
(五)互学后三句:
1、小结:生活中常见太阳、星星、月亮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只要你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
(1)把自己知道哪句话的意思告诉大家。(2)请教组内同学或老师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汇报得特别优秀的小组奖励他们朗读这句话。
[教师导学第一句,通过质疑扶学第二句,后三句则采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的办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次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通过互补,交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巩固生字:
1、游戏:
(1)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
(2)辨认兄弟:“蝴”“湖”、“扫”“归”、“寒”“赛”(多媒体制成卡通人物形式出现)
(3)字谜:图画出现一件衣服,一把剪刀(猜一个字)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多次巩固,由生到熟,让学生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将生字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拿出来认读,做到生字搬了家也认识。通过“辨认兄弟”游戏,让学生找到汉字的共同点和不同处,通过发现比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能力。]
2、对子歌形式朗读。
3、写字指导。
(七)揭题:
1、揭题:我们读的这5句话,叫谚语,谚语在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呢!
2、拓展二句:燕子低飞要下雨。星星满天空,明朝太阳红。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谚语除了今天学到的这5句,还有许多其它内 容的谚语,课外搜集谚语,交流。
[课堂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再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作业:
1、积累背诵文中谚语。
12.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兴趣;能力;潜能;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特别重视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好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任务,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带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启发学生主动去探求并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先演示一份用W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小报,小报中有各种形象文字、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份精美的小报。让学生在期待中兴趣盎然地执行任务。
例如,在讲“word设置艺术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事先用手机或摄像机到学生生活过的地方拍一些素材,如:学校门牌、学校楼寓名称、公共广告牌、大街上店铺名称、名人警句等,课上为学生播放,使学生感觉到艺术字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为方便学生查找、使用资源,在word作品制作时,也要事先上传网上的作品,我们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浏览欣赏。再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用信息技术再现,使学生乐学、愿学,愿意动手。
二、大胆放手、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最终是为了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是我们最切近的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勇敢地完全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让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
譬如,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我们不要着急地讲解,而先让分组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步骤。当然,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过多方讨论,可以得出来的。也只有经过自己探索,学生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分层教学、挖掘学生潜能
“人各有不同,花有几样红”,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假如都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反而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首先针对是否接触过计算机,掌握哪些技能,学过哪些软件,他们家里是否有计算机等问题做详细调查,接着根据调查情况把学生分为多个层次,然后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做分层教学,因材思教,这样使各类学生都能接受,让他们自己的潜能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幻灯片背景制作的学习中,我给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地改幻灯片背景,设置颜色、过渡和纹理特殊填充效果;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时,在幻灯片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漂亮版面,这是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求。能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和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这是针对于学习层次低的学生的要求。
四、搭建平台、培养自主实践能力
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实践性很强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特点。能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远比听教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在老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最初,练习鼠标的使用时,扫雷、纸牌游戏这些windows自带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培养孩子的舞台,孩子们很有兴趣地玩着,根本不需要老师强调认真学,仔细看,他们也可以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显示器,还要主动请教。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了单击、双击、拖动几种鼠标的操作方法;使用《金山打字通》通过不同要求的小游戏,使痛苦艰难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快乐有趣,并熟悉了键盘指法,这是我在键盘练习中采取的方法。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13.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十三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能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计算机能力。本文就以信息技术课程为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主动发展能力培养进行几点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学生;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就非常强,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独立学习的方法,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学生必须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是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1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为自主学习明确方向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进行自由学习,而是按照学习的目标为核心,以知识、方法和价值观为三个基本点进行学习,只有这种方式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最终才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老师在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讲解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在这个三个基本点的把握不准确的现象,进而使得学生对于每一个点中应该掌握的学习程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无用功,最后导致整个自主学习的失败,使得探究任务不能被完成,进而使得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弱。信息技术的老师想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取得一个好结果,那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先将整个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清晰自己在这个学习目标的核心下,需要在哪个点上进行哪些具体的学习,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最终能够按照学习的要求进行学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老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
2精心设计任务,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务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只有将任务设计好,才能够实现最终自主学习的目标,所以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应该根据学习目标进行相应的任务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受任务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资料,使得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特有的思维进行发现和探索,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对新的知识进行构建,进而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例如,老师在给学生们讲“如何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个课程的时候,老师在进行讲课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得整个课程的内容被提出来。学生在面对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进行自主的学习对问题进行探究。老师针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表现,还可以设置相关的任务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可以分为基础和拔高型,在学生对这个检测任务进行回答的时候,老师自然就能够知道学生进行的整个自主学习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有效性。同时老师在给学生设计任务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将一些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探究的时候有一定的资料依托。学生在学习的目标的驱使下,能够从一些教学资料中选择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应的.学习,最终形成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不断地学习,学生就能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设置多元化自主学习模式
3.1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考虑问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自主学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激发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在自主学生中找准方向,理清思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3.2课题研究式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研究,比如:如高淳小吃研究、高淳建筑特色等一系列课题,要求学生上交的作品必须要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多媒体要素,可自由选择集成软件,在学期末时进行综合展示,并让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各组进行打分。通过这种课题研究的探索,学生掌握了如何去寻找合适的软件制作作品、如何使用软件等,从而真正让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教学提高到素养培养上,学生在做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软件学习,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4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培养进行分析,从中能够发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培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发展。
引用:
[1]张廷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14.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 篇十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13-01
1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是上好一节课,而是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一些教学策略把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也将会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 合理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为了保持这种兴趣和增强本学科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实用的,大大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还应该合理的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任务需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精心设计,并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会非常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中,在完成任务中才能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过程中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信息素养。
3 科学的多元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探究新知,才能使学生敢创新,同时迸发出创造火花。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创新的动力则是要多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找到自信,并且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学会科学的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与创新。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关注他们作品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评价,更要关注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创造性思维、探究精神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发现他们的独到见解和方法、发现他们的创新性成果、发现他们点滴的创造性。并且要及时做出反馈和交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另外,还要多为学生提供上台展现和同伴互助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机会,多给一份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4 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创新性的关键
(1)“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游戏、网络往往是吸引学生上课的原因,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有效的开展教学呢。老师可以巧妙的创设情境,借助游戏的设计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轻松和愉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又能培养应有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样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既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列举生活的实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比如关于电子邮件的传送问题,可以结合邮局送信来讲解,IP地址可结合家庭住址来讲解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觉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一致。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和设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和分层等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自学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大胆质疑,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留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体验创新的快乐。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计算机应用地实例,设计一些环节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留给他们更多创意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创新的快乐。例如:主题动画的创作、平面广告的设计、电子板报的编排、个性名片的设计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画自己的创意,最终分享自己的快乐。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大胆创造、愿意创造,是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借助集体创造的力量,分享创新合作的喜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以小组的形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发挥集体创造的力量。例如主题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就可以按小组的形式划分主题,分组进行创意设计,各自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最终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分享集体创造的喜悦。这种在分组中探索,合作中创造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还能较好的提高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利用学科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任务,恰当运用巧妙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创造的精神,将创新教育切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体会点滴】推荐阅读: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10-27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