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2024-07-06

《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精选16篇)

1.《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一

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觉得,如果能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进行德育教育。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词是“杰出”和“爱国”。我围绕着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课文后,我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我虽然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由于这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所以,对这篇课文的难点如“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

二、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到位。我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得还不够。看看其他优秀老师的课堂,这点都做得很好,他们能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能做到“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三、在教学中,关于詹天佑所采用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我的学生在比较机械地跟着我的思路走,没有什么自己的创意。所以,我感觉到,自己的启发还是不够的。

“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捷径。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的提法。在这里,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备以后的阅读教学之用。

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一般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或叫中心内容。

关于这篇课文,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讲解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技巧,布置学生预习,认识生字,质疑问难,学生自悟。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学习、理解全文内容,重、难点教师点拨。感情朗读,深化理解。总结中心。

第三课时:学习作者总分式布局谋篇的方法。鉴赏语言、吸收语言。发展技能,进行说、写训练。

2.《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二

一、社会环境描写——表现其爱国精神

修筑京张铁路, 时在1905年的清代,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濒临覆亡,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瓜分, 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这是修筑京张铁路时总的社会背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清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 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他们一方面都要“争夺”筑路权, 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另一方面则以“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 他们就不再过问”相要挟, 妄图阻止我国自行修筑铁路。文章通过这些社会背景的介绍, 既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蛮横、狂妄, 又说明了旧中国所受的外侮十分深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詹天佑毅然担起自行设计、施工建造京张铁路的重任, 表现了他爱国自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 本文有关社会环境的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自然环境描写——展现其卓越智慧

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 文章则是按工程的进展顺序逐步交待的;在介绍“勘测线路”时, 作者列举了“开山、架桥、铲平陡坡、改变弯度等工程”, 表明自然环境困难之多, 勘测、计算之重。在介绍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 作者突出了“山势高、岩层厚”及“隧道长”这一特点, 并运用一组数字说明工程的困难, 而“坡度特别大”的青龙桥附近又成了施工的一大难点……凡此种种, 不一一而述。但每一处自然环境描写, 都是为了写人, 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詹天佑非凡的创造力、卓越的智慧, 说明詹天佑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教学建议

1. 抓住社会环境描写, 具体感受其爱国热情。

教学本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从当时国内、国外两方面的情形进行讨论。从而弄清在清朝政府计划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 帝国主义国家从中阻挠, 都要争夺修筑权, 争持不下时又进行要挟:如果清政府用本国工程师修筑铁路, 他们就不再过问这一历史背景。再穿插介绍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落后状况,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的企图和他们对中国人民的藐视。然后,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朗读体验有关当时社会环境描写的词句, 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詹天佑接受这一任务时的困难、压力之大, 并从“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马上开始勘测线路”一句中, 感悟詹天佑捍卫祖国尊严和利益, 誓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热情。

2. 抓住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感知其杰出才能。

3.对《詹天佑》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詹天佑 独特视角 升华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4

一、我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经典

《詹天佑》是一篇经典课文。备课时,我犯了难,因为已有太多的优秀教学设计:有以征集路名提领中心,引领学生体悟京张铁路的高超设计的;有以“为詹天佑办展览”为契机,用展览活动带动文本阅读的……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已牢牢树在了《詹天佑》的教学历程上,我能突破吗?带着疑问,我一遍一遍地阅读课文,我发现这些优秀设计,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京张铁路的设计上。詹天佑的伟大仅仅在于他的造路技术?詹天佑不畏帝国强权,不惧自然困难,才是课文的灵魂。这是文本给予我们的最重要信息。我决定从京张铁路的建造背景入手来设计教学。

引领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提炼出“詹天佑”的形象,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在学生对詹天佑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从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入手,让学生收集有关京张铁路的信息,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京张铁路的词句,了解历史背景,从中感受詹天佑不畏强权的爱国工程师形象。四个板块(了解詹天佑的基本情况,体会建造京张铁路的艰辛,知道修路时的时代背景,感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主线明确,层层递进,凸显了詹天佑的人物形象。照此教学,效果应该不错。

二、学生能够自主地立体化地获取信息

我信心满怀地走进课堂,学生的表现却把我蒙住了。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发言踊跃,答案却比较单一,体悟得不深,没能很好地对文本进行梳理和整合。认真回忆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詹天佑的简介,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已知的课外信息没有被有效地利用;问题设计忽视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于是,再教时我先鼓励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在引入环节,把詹天佑的简介通过沉稳的男中音配优美抒情的音乐来展示;鼓励学生在概括介绍詹天佑时,加入已知的课外信息。其次,整合问题,提高难度,放手让学生自学。在研究了詹天佑、京张铁路和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态度后,我让学生重点围绕“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进行深入阅读,启发学生全面利用文本信息,并结合课外信息。

《詹天佑》再次登台,有了明显的进步。“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板块的学习被充分展开。学生还增加他们了解的课外信息:当时慈禧也不同意把钱用在建筑京张铁路上,迟迟不肯拨款,詹天佑不仅要承担来自帝国主义国家和现实自然环境的压力,更有来自于政府的不支持。这样就将课内外信息有机结合了。然而,课堂气氛却不尽如人意,我开始怀疑课前确定的研究重点:是收集处理信息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三、情感升华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

针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我对教案又做了第三次修改。

首先,把开头介绍詹天佑的部分改成学生预习汇报。这样做将单向的提供信息改为双向信息交流,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课前积累,把这部分信息融入课文学习中,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元的解读。其次,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个环节的增加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当学生被这些信息深深震撼了: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造成误工;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有的中途逃跑等。课堂上,学生激情洋溢,以下是学生的练笔摘录:“你,面对敌人的讥讽嘲笑,毫无惧色,毅然接受了任务;你,面对飞沙漫天、地势险要的自然环境,毫不退缩;你,面对清政府的无能和冷漠,默默忍受。你,为祖国修筑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你——詹天佑,亿万中国人的骄傲!”

从这洋溢着敬佩之情的文字中,我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畅快和淋漓。在一次次信息交流中,詹天佑的形象一点点清晰起来,一点点真实起来,一点点丰满起来,最终形成的是学生眼中真实可感的詹天佑。

这意外的收获,也让我有了新的感受:语文教学富有情感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通过语文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字,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教材的情感因素,获得情感的共鸣,这是语文课应有的境界。

4.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四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改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去。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学会习作。蒙老师在这节课上很好的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如在让学生读4至6自然时,让学生边读边写自己的感触,这样就促使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写,使学生不光有了“积蓄”也学会了“倾吐”;如在教学时让学生给詹天佑写颁奖词,教师让学生在读文感悟后运用文中一些词语写颁奖词,使学生不再缺少书面表达的词语,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这节存在不足之处是:1品读不是很到位。2创设情景有些欠妥。像学生在念颁奖词时,教师为什么只强调要严肃认真,而不是快乐、兴奋或者骄傲呢?

5.《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3个二类字,只识不记。积累词汇;继续训练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能用“阻挠”、“主持”造句;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学重点

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预习单,了解学生识字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插图、小黑板。学生:做预习单,搜集资料。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2.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3.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詹天佑》。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 ”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投影出示问题)

3.请个别学生回答:

(1)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十分藐视,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修成这条铁路的。)

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

(“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有谁能根据投影的提示,把这个问题连起来回答一遍,注意当时和当地的情况?

(请2到3人回答)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五、当堂检测

课堂作业本 “周密”、“藐视”造句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一)导入激情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民族英雄詹天佑。这节课,我们就登上开往张家口的列车,去看一看那一伟大的创举。

(二)朗读生情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师:你们的评价准确又简洁。下面,老师想让你们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能行吗?可以自己找依据,也可以小组合作。3.出示自学提示:

(1)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问题。

(2)联系上下文或课外资料来说明问题。

(3)可按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4、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参与活动。5.全班交流。重点点拨的内容和方法: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毅然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谈一谈你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2、3自然段中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的不同反映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2)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抓重点词理解詹天佑工作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

(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他还经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抓住描写环境的词语体会詹天佑不畏艰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师:你们抓住具体事例、联系上下文来说明问题,真是有理有据,能把你们理解读出来吗?(4)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可以自己画图,也可以用搜集的图片)老师随机补充“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课件。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

师:从清晰的示意图、精美的图片中看出了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你们真了不起。说一说你从这些方法的设计中体会到了什么?(聪明有才干杰出爱国)

(6)假如你是总工程师,如果居庸关隧道也像八达岭隧道那样长,你会不会采用中部凿井法?在八达岭隧道你会打几口竖井,为什么?

师:工作严谨、不畏艰苦、敢于创造、热爱祖国、才华横溢的詹天佑多么让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有感情的朗读5、6自然段。(7)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8)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抓重点词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爱国)

二、汇报溢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练习背—两人互相检查—全班展示)

2.渗透表达方法。浏览全文,思考: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课文为什么只写了第四、五、六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3.学了本文,你还有什么收获?(“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与第二部分照应。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相照应?第四自然段中自然环境的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学生提到更好,提不到可以不讲。)

三、迁移抒情

师: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师: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朗读你喜欢的自然段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查找有关祖国铁路建设成就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詹天佑 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杰出

爱国 预习单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1)读生字组词。(投影)施挟庸涧峭嘲勘勉纬饥隧渗竣邈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在写法上应该注意?你能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吗?

挟()侠()峡()涧()间()峭()俏()悄()峻()竣()俊()隧()遂()饥()讥()肌()(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1)学生自由读书。

(2)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时教学中,我把重难点放在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思路上。教学完本课后,觉得有两点教学是成功的。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起了启发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从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2。寓教于乐,课堂上把阅读训练与儿童喜爱的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两端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竖井开凿法”,学生不易理解,我就让他们细读课文后画施工示意图,以图示意,交流心得。设计“人”字形铁路,课文配有插图,让学生画示意图并不难,而对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这段话学生不易理解。为此,设计了画图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而这些,都紧扣领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进行。同时,游戏活动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融阅读、思维、表达于一体。画了即说,演示后即解说,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了对詹天佑创造才能的理解。

不足之处:

6.《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六

文章最后写道:“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我从这句话体会到:在修筑京张铁路前,帝国主义者们曾千方百计地阻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嘲笑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铁路“是个笑话”;更狂妄地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詹天佑不怕困难,为了祖国,毅然接受了任务。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我也从中懂得了:要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用实际行动来爱国!

詹天佑强烈的爱国情感值得我们学习。爱国并不是口号!我们还是小学生,不用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做好小学生的本职: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尊重师长,关爱他人……除此之外,我还会要求自己多了解国家大事,多了解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7.《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七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 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 都利于学生接受。

(2) 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 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 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 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 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 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 首先出示“大烟花”标本, 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 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 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 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 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 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对于虎门销烟, 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 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 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 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没有任何包办代替, 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 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 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教师给予及时关注, 调整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启发, 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 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8.《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八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9.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经验。会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学生还不太会将平面图抽象成坐标图,对“数对”不太清楚,所以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容易接受。学生对用“数对”描述自己的座位位置比较感兴趣。

分数乘法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学生已经了解分数乘整数乘法的意义。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要帮助学生区分。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能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 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

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倒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分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反思:

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

整数除

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分数混合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本堂课虽是应用题形式的例题,但实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课,因而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习加强计算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已经有了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能将知识迁移到分数混合运算,各种运算融合到一起,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部分同学可能望而却步。应在今后的复习当中,加强分数除法意义的的理解,加强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联系,加强课后练习和复习,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由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对此,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我尽量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成就感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

比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圆的周长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π”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圆的面积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我带领着学生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悟出求环形的 8

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性,同时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减少计算量。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圆的面积后,往往容易把圆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因此我特意设计了本堂对比课。对比我,我引导学生分清以下几点:(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2)求圆面积公式是S=πr,求圆周长的公式是 C=πd

或 C=2πr。(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根据以上三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圆的面积和周长的不同之处,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较好。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的读写。三个层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反思: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

教学反思:

求“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

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折扣、纳税、利息

教学反思: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扇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10.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十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班学生在上学年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时已会背诵,本单元的古诗教学中又出现了此诗,如何使学生学而不厌呢?按一般的古诗教学程序显然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我翻阅教参无头绪之后四下搜索找到了一个以“英雄”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感觉不错,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了修改,在1班试教同事们提出修改意见后我再在本班施教,感觉效果不错。

教学中以“英雄”为主题,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阅读诗中所含的三个典故故事,以两个故事、两个成语感受项羽这个英雄的英雄气概,以“借古讽今”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学生过去只是背诵古诗,却不知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却有如此气势,他们深深地被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李清照的才气和豪迈折服。

“老诗”用新法,感觉不错。

11.《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十一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12.《詹天佑》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 篇十二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 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做到读中有思考。

2.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 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 梳理脉络, 呈现课文脉络图:

3. 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 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 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 这三个事例中, 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 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交流感受, 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 研读相同点

1. 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 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书中列举的三件事, 来自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人物, 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 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 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 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 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事例中, “?”和“!”各指什么呢?

3. 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 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 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波义耳, 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 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 (引读第2段) 。

4. 科学史上, 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 研读不同点

1. 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 同桌讨论, 完成合作学习单。

2. 像本课这样, 先提出鲜明的观点, 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 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 (先找到论点, 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 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 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 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 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也是冒险精神, 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 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 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 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 突然一道闪光掠过, 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 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 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 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四) 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 科学并不神秘, 关键在于见微知著, 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 关键在于找到论点, 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 作为一篇议论文, 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 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 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 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 应在形式上多用力, 只阅不够, 要好好地读。——夏丐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 从形式上看, 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 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 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 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 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 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 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 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 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 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 不缺位, 不越位;“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 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 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 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 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 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 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 走向文章的深处, 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 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 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 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 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既然有比较, 便必然有探究, 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 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 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开阔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 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 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 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 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 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 即阅读别人的文章, 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 感情可以这样抒发, 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 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 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 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 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 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 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1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倒数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堂课虽是应用题形式的例题,但实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课,因而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应用题2》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由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对此,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我尽量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成就感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π”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我带领着学生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悟出求环形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性,同时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减少计算量。

《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圆的面积后,往往容易把圆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因此我特意设计了本堂对比课。对比我,我引导学生分清以下几点:(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2)求圆面积公式是S=πr2,求圆周长的公式是 C=πd 或

C=2πr。(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根据以上三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圆的面积和周长的不同之处,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较好。

《百分数》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的读写。三个层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求“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百分数应用题2》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折扣、纳税、利息》教学反思: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1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尾山学校 苏怀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的特征,便是水到渠成了。上的圆形纸片,在贴纸片的地方示范画圆,小结画圆步骤)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教学时间分配强略得当。: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设疑揭题,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一一总结全课,储存新知”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圆的面积”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故事激趣,渗透“转化”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第一个操作活动,得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与学生谈话:刚才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研究出圆的面积是半

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出圆的面积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百分数应用

(三)教学反思

最近一周一直在教学课本上的百分数应用题,虽然课本上只是简简单单几个情境和练习,在课时的安排上也只是两个课时,而且在备课的时候也有了初期的设想,打算把课本上的原有的情境体直接导入。结果在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才发现,学生的真实情况根本和预料的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在五年级下册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简单的百分数的除法问题,但是发现过了这么久,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记得,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忘记了。看来只能再上新课之前重新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复习。所以在课时的安排上马上作出的调整,首先进行了一堂

课的基础复习和适当的提升,并在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之后,才开始进行课本上的情境的学习。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通过了一定复习,整体的情况才有所改善。通过这次的教学经历,又让我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

新教材的知识点教学在教材的安排上已经取消以前的整体式建构方式,开始采用螺旋形的方式进行建构,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队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一定的接触,这样在每个阶段的不断提升中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像后面要学习的图形的变换,从三年级的轴对称和平移,到四年级的旋转,直至现在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还有今天的颁分数的应用三,也是采用几次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建构是否真的有利还是不能得到很明确的肯定,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建构更加的难以建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多时候甚至与不能直观的通过学生的以前学习去给学生加以定位,毕竟小学生的遗忘率还是相当高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通过课堂教学把老师引向哪里之前,需要明确学生本来在哪里的!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在理解除法的时候比乘法难,而且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学生不是很清楚是乘法还是除法,可能是因为这里没有进行过比较的缘故吧。记得在老课程上安排了乘法与除法的比较,可能通过后面的归纳比较学生的情况会好一点。还有学生在掌握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多学会喜欢使用课本上的以前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虽让方法上没有错误,而且也符合新课程的策略多样化的要求,但是从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提升上来看,还是没有达到通过这样的一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资料: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 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你发现了什么?

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

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

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彼得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

统计的教学反思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

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故事情境。《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学生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表现出了很好的统计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是有趣的”这一感受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更要贯穿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本节课中,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

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便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二、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其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求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没有把分类统计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充分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平台。在课堂上,当学生意识到用一个统计表无法分类解决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填一填、补一补、拖一拖、移一移,对原来的统计表进行重新加工整理,方便快捷。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感触几点:

1、学会熟练地制作课件与运用。从幻灯片的版式选择、幻灯片的制作、如何从网上剪辑小图片进行幻灯片粘贴、课件中要出示课文的主题图,如何上网剪取并进行编辑以及幻灯片的动画设置,从准备这节课中本人学会了很多,我想以后的课件制作应该不成大的问题而且从制作中虽然孤军做战但也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2、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表现。

这个班级是我从四年级开始跟班上来的。一直以来,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多向思维、一题多解思路的培养,在本节课学生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同和认可。比如教师在出示主体图:哪杯水更甜及思考题后,学生的汇报解题方法并不是按照书上的蜜比水即40:360,而是用蜜比占水的几分之几(40÷360);水是蜜的几分之几(360÷40);水比蜜(360:40);也有学生用求含糖率的方法即40:(360+40)。再比如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就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对他刚才的说法有补充等等。

3、关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思考。教师课前设计好了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不是按照你的思路走时,怎么办?比如当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哪杯水更甜时,教师如何把握课堂上这些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我想课堂上解题方法的出示也不一定按书上的40:360也可以根据其中一学生的求含塘率的方法进行重点板书,可惜教师没有很好的进行利用;另外驾驭课堂的灵活性也有待于本人进一步提高,比如:当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希望的答案时,教师如何引导、启发也有待于本人进一不的思考与总结,以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比的应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蜜水,邀请听课老师品尝蜜水、相互品尝自己配制的蜜水。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本环节我努力营造尊师爱生、研究与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渴望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给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配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更好地实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新理念。

《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复式条行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

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提供的“2003年北京、桂林市各季度平均气温”更为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侃而谈的效果,这个“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从城乡人口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平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假设你是超市的经理,你下个月将如何进货?”和“从1997-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中你想到什么?”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度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程不紧凑,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本节课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特别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的“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我应该让学生慢慢的脱离操作,毕竟今后的练习我们不可能永远都要动手操作。

15.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五

课堂中,我不仅身体走下来了,心灵走下来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真正充当了一个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建了一个快乐、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做真诚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课堂上,我通过亲切的微笑、真诚的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

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场面。“老师,我想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第7、8自然段,可以吗?”在听到车美焕同学的请求的那一刹那间,我的心充盈着无比的喜悦,这不就是我一直渴求的让孩子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的一个漂亮的回答吗?我满心喜悦地答应了。“小车老师”流利地朗读着、从容地交流着自己的读书感悟,自信地接受着同学们的挑战,俨然一个“博学”的“小老师”。纪晓东、曲靖威等同学也不甘示弱,大胆地质疑……是的,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孩子,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给我们一片精彩!

16.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分数乘以整数

自我评价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反思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补充的内容较多,各种题型的练习,让课堂显得时间太紧张,其实我太注重题海战术,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

课堂重建

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是在学习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类问题解题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对比观察两个问题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画一条线段图,什么情况下画两条线段图。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该用除法计算。通过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归类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形成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问题

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我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

课堂重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分数乘以分数

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第一点: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第二点: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第三点:

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

反思问题

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课堂重建

在今后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案,做好充分准备,把握重难点,抓住关键。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自我评价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反思问题

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课堂重建

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反思问题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课堂重建

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倒数的认识

自我评价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始,我以一道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智力题引入教学,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提示了课题,使学生的学习的探究兴趣达到了最高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思想,使我们不得不退出“主角”地位,努力当好

“配角”,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同伴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

反思问题

1、在教学倒数的定义时,只是让学生口头回答了一次,教师未曾板书,也未做强调,致使后面教学中由于概念不清,而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2、灵活掌控课堂的能力还不强。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所用时间稍多,致使最后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小组讨论的时间也不是很充足。

3、教学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细致。如: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课堂重建

1、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发现知识的成功者。

2、要努力突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概念性的内容更要做到这一点,不能让学生概念不清。

3、要从细节上下功夫,无论从备课上,还是讲课中,都要力求完美。

4、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积累,多锻炼,使自己对课堂的灵活掌控能力能有大的提高。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一个数除以分数

自我评价

本节课内容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通过图形和多个例子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编者试图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从而经历一个严谨的科学归纳过程。

教材通过题目中的情境图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新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并通过多种方法都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肯定不错,教学过程也一定自然流畅。

如何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经过深思之后,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同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在新课改实验中,面对新教材中新的思想和方法与旧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取舍,如何有机结合?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反思问题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在“

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由于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目标为中心,但学生普遍都存在困难点拨很少且不够到位,有个别学生。

课堂重建

纵观整节课,本人教学缺乏耐心,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空间都不足,今后有待加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让我在现有的水平能更上一层楼,本人将不胜感激!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工程问题

自我评价

工程问题是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学

生在此之前,零散地接触过这一类问题,初步了解过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现在将这样内

容放于“分数除法”的应用中,只要的目的就不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工程问题,而是分数除法的一种特殊应用,作为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还应该把握好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这是我没

有正确解读教材,从而出现的两个误读。

如何将复习时间缩短?新课一开始的复习用时过长,但并不是特别必要,造成后面练习

时间不长。我可以在新授过程中,从学生提取信息引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简短的复

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中,第二部分的练习要求的思维程度已经抽象化,但是在后来的新授环

节思维程度又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会混淆学生思维,也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完整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出现信息,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

找信息,找问题,提问题。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适

当引导,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到最后的回顾反思。最后,应该让学生再

一次回顾解题的过程。从分析和思考题目中,归纳或感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多让孩子体验失败。在让学生动手解一解之前,我就引导学生假设了最为方便的数据。

这样的“越俎代庖”实际上会滋长孩子懒惰的学习习惯。不妨就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假设数

据进行解题,然后再择优数据,说理由,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练习环节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不要总是一对一。

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是,认真倾听学生的的发言,及时做出反馈。

反思问题

这节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还有少部分学生无法接受量与分率的转化,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新知还是一头雾水。

课堂重建

鉴于此次课堂的不足,我会在课后对后进生加强训练,因材施教,争取每个学生的进步。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分数除以整数

自我评价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为什么要用分子除以整数”“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算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学生抽象的思考是不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经历分一分、画一画这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并运用算理来推导算法。

特别是在解决

÷2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画图不仅解决了算理的问题,还提升了算法,让学生找到了算法的适用范围,学会从问题本质上去思考根据数据选择算法的必要性。

以上动手操作的过程,都需要教师耐心等候,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尝试,去交流,真正做到自己去寻找算法。这样也才能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符号,抽象算法,概括总结。

符号语言是数学独有的语言,简洁、清晰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让学生

学会用符号来总结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在本节课上让学生对两种算法进行了符号化总结,这也是一种方法

渗透。希望通过这样的引领让学生有一些符号化概括的意识,喜欢并学会运

用这种简洁、清晰的概括方法。

3、运用数据,体验算法,合理选择。

本节课中两种算法各有千秋,第一种是针对特殊数据的,虽有局限性但是运用得当将非常简便。第二种是适用于所有数据,并且还会适用于后面所的分数除法问题。怎样处理这两种算法,得要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数据选择并体验和甄选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合理选择。

反思问题

1.在两种算法比较的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设计上没能带给学生困难,也就没法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体会还是不够深刻。

2.在算理的研究中,学生提出了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先扩大在除以整数的方法。只是简单的总结为乘以倒数的算法,没有在算法上给予提升和总结也是一个遗憾,其实这是学生总结出的一个很好的经验,应该给予肯定。

课堂重建

课后多拓展本节内容,加深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年级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第37—38页例4和例5

学习内容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

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

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

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

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

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所以在本教材中解题过程中仍采用分数乘法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分数除法的问题。首先安排了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

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2、能力目标: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办法。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

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

题,也是对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找准“1”,找出等量关系。

学习难点: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学习方式

迁移类推、展示互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四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等量关系很重要,但是写起来太麻烦,教学时,我们不妨说说等量关系式是什么,再解答)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4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

(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根据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2、学习例5:课件出示题目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爸爸的体重×小明体重的分率=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指生说说

两种做法的区别与联系。你自己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随堂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这道例题中有四个已知条件,要求小明的体重只需要两个条件,学生提取出来后,在找出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时,问题迎任而解,这节课效果很好,从作业情况来看,对提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练习八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2.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用直线划出题目中的单位“1”。

六、拓展练习:

1、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3⁄4,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5⁄8,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七、总结

完成练习八第4、5题

解决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4: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例5: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年级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第37—38页例4和例5

学习内容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

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

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

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

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

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

2、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办法。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

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

题。

学习难点: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学习方式

迁移类推、展示互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3、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4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2、学习例5:课件出示题目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爸爸的体重×小明体重的分率=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指生说说

两种做法的区别与联系。你自己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随堂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五、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练习八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六、拓展练习:

1、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3⁄4,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5⁄8,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七、总结

完成练习八第4、5题

解决问题

例4: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例5: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数学

教师姓名

@

执教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

自我评价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反思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练习,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不多,但是因为要涉及到以前学过的许多知识,如:最简分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所以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的班级来说,最好分成两课时来教学,其中的一课时用于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练习,另外一课时专门进行化简比的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由这节课的教学我想到了,做一名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比如: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课本中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后,没有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本练习,而马上进行化简比的内容,这样由于学生还没有牢固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从而为化简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这里要适当地增加一些练习。另外,在化简比的例题中,课本中只给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的例题,而没有给化简小数比的例题,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补充。

课堂重建

上一篇:初二语法知识点下一篇:艺术教育行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