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2024-08-22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11篇)

1.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篇一

上海发布中外高校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上海发布中外高校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来源:新闻晚报

就业观念应转变为“爱一行,干一行”

晚报讯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责无旁贷,日前,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外高校就业指导比较研究”,报告显示,相比欧美、日本以及香港地区较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还有很多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甚至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课题组负责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教授介绍,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机制并不十分完善,

首先,国外高校强调“爱一行,干一行”,而我国高校乃至社会主流的.就业观则是“干一行,爱一行”。

黄洪基教授介绍,国外的就业理论往往都强调应该以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将职业与个人性格进行匹配,从而找到最合适个人的职业;而我国高校几乎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全部以给学生找到工作为重点,至于找到的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否可以从这份工作中得到自己长期的发展等因素就完全被忽略了,“可以这么说,由于没有相应理论基础的支持,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先就业,后择业’的导向可以作为短期的应对措施,但就长期而言,转变就业理念,提前指导时间,才能未雨绸缪地做好这项工作。 ”

因此,他建议将狭义的 “就业指导”概念拓展到广义的 “职业生涯教育”,将就业指导延伸到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向他们传授各种职业的基本信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提供岗位信息,提高就业率。□记者 李征

2.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篇二

关键词: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对比分析,启示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建立完善的国家教育制度,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奖学金评定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优秀学生的一定数额的奖金。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的奖学金制度实施以来, 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开拓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面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剧增、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 我国原有的奖学金制度明显滞后于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奖学金制度改革迫在眉睫。[1]

一、我国奖学金制度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大体上经历了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时期、免费教育向收费教育过渡时期、高等教育收费正式形成时期、高等教育高收费时期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学费制度的不断变革, 再加上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我国对贫困生的资助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在高等学校中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的政策体系。我国现行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 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

二、国外奖学金制度简介

美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 已经成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获得的资助资金来源, 包括联邦政府资金、高等院校资金、慈善团体资金、州政府资金等。为了保障最困难的学生获得最多资助, 并且支付的成本最小, 美国政府采取了“资助包”的办法。所谓资助包就是把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 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 如奖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组合成一个“包”, 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资助包的核心是大学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4]

日本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发展较早, 覆盖范围较广, 形成了比较完整而严密的资助体系, 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日本的教育资助主要针对那些学习勤勉、成绩优异、家庭经济条件差又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奖学金类型大体上分为几种:政府奖学金、地方自治体奖学金、学费减免、民间团体补助、学校奖学金私立大学的学费补助等。日本的奖学金属于借贷性质, 它在整个学生资助体系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规模和影响相当于中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日本的奖学金主要以导师对学生的综合评定为主, 导师针对自己的研究经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定, 私立院校一入学就会有一定比例的学费减免, 公立学校由于学费比较便宜, 奖学金额度相对较少。

英国是一个奖学金层次十分分明的国家。如在英国读公立中学, 由于费用便宜, 所以很少再提供奖学金;或者读一年制讲授式的硕士学位, 拿到奖学金的几率很低, 偶尔提供金额也很少;而大学本科的奖学金, 不但金额低, 而且名额少。不过, 在英国读硕博连续及研究生课程, 较易申请到奖学金, 而英国的私立学校也一般会给学生提供奖学金。

法国的公立院校是免费教育, 所以基本不再存在奖助学金。而私立院校则有部分提供不同程度的奖学金, 不过一般依专业而定, 多针对该国稀缺行业, 奖学金的提供方不在学校, 而在政府和一些企业。

澳大利亚由于高等教育普遍处于免费状态, 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很少, 主要提供者是学校, 而奖学金也一般提供给就读研究生课程的学生。奖学金的多少视导师是否有项目、资金和需要助手而定, 同时还要看申请人的情况, 即是否有研究经验或发表相关论文。

三、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对比分析

1. 资金来源及取得渠道不同。

在美国, 大学校长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向社会获取捐赠, 所以学生可以从多渠道申请获得奖学金, 如从联邦政府、所在州、学校、公司、社区组织和自治团体, 甚至宗教组织。而近年来, 美国州更为奖学金项目找到了很多资金来源, 包括一般资金、抽奖税收, 甚至来自烟草诉讼案的资金。日本支援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渠道:政府的财政拨款、财政融资及学生还款。而国内奖学金, 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和学校, 社会和企业资助相对较少。

2. 获得奖助学金学生是否需要提供一定时间的回馈劳动不同。

国外服务性奖学金是一种有偿性资助。它和无偿性资助明显不同的是, 它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劳动和时间。它给学生一定数额的现金, 并在大多数学院同时亦免收学杂费, 但要求其获得者每周要承担12—20小时的辅导教学或研究工作。而在国内, 学生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基本上不要承担相应工作。有的学生甚至认为, 自己家庭贫困得到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 却完全忽视了应对社会的回馈和感恩。这样情况演化的结果, 必然是在贫困学生中难以形成个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 助长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而且对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也是一种不良刺激。

3. 需求性奖学金和荣誉性奖学金所占比重不同。

奖学金从颁发对象看分为需求性奖学金 (贫寒奖学金) 和荣誉性奖学金两种。国外高校的需求性奖学金较多, 荣誉性奖学金较少。美国的大部分高校中, 除了每年有少量的奖学金是给的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而完全不考虑家庭经济情况外, 都只有需求性奖学金。而在国内, 专门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各占相当的份额。

4. 奖学金发放方式和取得的作用不尽相同。

以日本受教育者利用人员最多的国家经营的“日本育英奖学金”为例。与别的国家的奖学金不同的是, 它不是向少数学习优异者提供的奖学金, 也不是向学生提供无需偿还的助学金。它是以借贷方式奖贷给那些学业优良且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的。[3]在如中国的许多国家, 由于资助是无偿的, 政府提供奖学金的收益面相对较小, 这样的奖学金制度无法解决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而政府给学生提供的助学金使一大部分大学生都在分享资助, 助学金失去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 沦落为零花钱。而日本育英奖学金以通过向学业优秀, 但因经济原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借贷学习费用的方式, 实现了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

四、对我国现行奖学金制度的启示

1. 加强高校与社会、与企业的合作, 增加社会和企业对高校教育的支持。

我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 现在又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加之我国贫困生比例相对较高, 单靠奖学金和助学金难以支撑起大众化教育体系, 也难以解决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同时, 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区域差异,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树立多元资助理念, 除了政府资助外, 社会团体、宗教及慈善事业、高校及私人等应以各种方式介入学生资助事业, 形成立体资助格局。一方面, 高校可与企业签订协议, 高校对应专业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建立起完整的企业资助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 政府可采取为高校资助企业免税等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帮助高校和社会培养人才。

2. 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回馈劳动。

为避免学生滋生依赖心理, 在发放奖学金与贫困补助等无偿性质的资金时,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把发放同适当回馈劳动结合起来, 可在校内、校外、学院、实验室、图书馆、机关等部门为贫困学生设置一些工作岗位, 建立专门数据库管理, 要求每年获得困难补助金及各类奖助学金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回报社会和学校的回馈劳动后才能拿到经费, [2]让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 形成“交学费是自己的义务”的缴费意识和“学校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的感恩意识,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 贫寒奖学金与荣誉性奖学金的设立目的有各侧重。

由于学习优秀者与贫困学生并不是一个对应性很高的群体, 奖学金不能解决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助学金和贫寒奖学金的资助目的是为贫困生提供困难补助, 高校应当尽一切可能增大资助金额和数量;而荣誉性奖学金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 高校应当从过去的奖励面大而奖金少过渡到面小而奖金多, [2]通过各项资助政策之间关系和份额的调整, 使享受不同资助政策的学生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基本相当。各有侧重, 奖助学金的奖优助困功能才能得到完整体现。

4. 让大学生既成为受资助者, 又成为成本分担者。

日本以借贷为主的奖学金制度为我国从“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补充”的资助方式向“少量无偿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的混合资助”的方式的全面转型提供了借鉴。家长与学生、纳税人、大学及企业均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都应当分担教育成本。而对于贫困学生本身来说, 借款上学强化了人力资本投资意识, 还款压力会转化为奋发学习, 将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动力, 因而教育成本分担还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因此, 适当降低无偿奖助学金比例, 或者减少各种资助形式中的免费部分, 增加助学贷款的方式真正体现了成本分担原则, 同时也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使奖学金在被获得者获得的同时, 获得者为其承担了相应的义务。

5. 重视贫困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 还有因为生活环境、家庭条件、成长经历等因素所带来的经济以外的各类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环境的反差、素质的反差、贫富的反差, 以及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认同偏差, 容易使他们产生盲目自卑、封闭自我、怨天尤人、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物质的匮乏是暂时的, 精神的贫困才是可怕的。要经常举办有关学习、交际交往、恋爱、择业方面的讲座, 同时在贫困生中树立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并宣传他们自立自强的事迹, 帮助他们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品质。针对因贫困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 对他们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 给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使他们坦然面对困难, 树立生活信心。[5]

6. 完善奖学金评价体系, 加强奖学金评定后的教育管理。

每次奖学金评定结束后, 总有一些学生耿耿于怀, 认为不公平, 这与学生自身对公正性理解过于绝对化有关。任何事情, 公平总是相对的, 不可能是绝对的, 奖学金评定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是利弊共存的。我们有理由要求尽可能公正些, 但不能期待得到绝对的公平。因此, 要引导学生讲风格、讲大局, 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我们还应将奖学金的宣传教育工作与发放工作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奖学金。新生入学后, 我们应认真组织新生学习相关条例, 让学生全面了解奖学金评定标准和评比方法,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同时, 奖学金评定结束后, 应隆重召开表彰大会, 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我们在奖学金发放前, 应做好奖学金合理使用的宣传工作;发放后, 应及时了解学生使用的情况, 对不合理使用奖学金的学生要积极引导, 而且记录在案, 为下一轮奖学金评定提供参考, 使奖学金管理贯穿在评定、发放、使用的全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奖学金, 更好地用于完成学业。

奖学金制度改革是一个教育性问题, 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败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从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中外奖学金制度理性进行分析, 规避原有制度的不合理性与弊端, 对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制度进行创新与改革, 是我国奖学金制度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德赢.中外奖学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 2009.2.

[2]伍力, 黄权标.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J].思考与借鉴, 2006.11.

[3]王翠兰.日本育英奖学金政策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5.4.

[4]许寒梅.浅析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 2005.9.

3.中外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比较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c)-0000-00

现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国家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就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高校教师培训是对高校师资队伍的打造和建设,针对职业角色的需求,对教师个体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的多方面的提高和完善,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能力,以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国外发达国家,对高校教师培训十分重视,在培训模式方面,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中外高校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对比,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1 教师入职培训比较

在美国,新教师在入职前都必须经过入职培训,会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来负责入职培训任务,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专门的指导老师来请教。入职培训在各一个阶段都是以辅导和评价为培训中心点。美国教育界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非常重视并给与充分的支持,在培训期间,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使新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快速的成长起来,教育界会无条件的为新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以帮助新教师解决多方面的疑惑和问题。美国对于新教师在入职期间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结合学校工作需要安排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第二,采取导师领导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给予新教师专业的帮助和指导;第三,按需开课,个性指导;第四,对入职培训期间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科学并且长期的评价。对新教师入职培训之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包括岗位培训、导师课程培训、教师专业研讨会、过程评价以及最终评价等等。

在英国,在对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培训支持和培训监督贯穿始终,并对每一个接收培训的新教师在培训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由高校的校长作为领头人,制定的专门的教师执行新教师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任务。根据每一位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由指导教师对其专业发展需求加以确定。指导教师以听课的形式,对新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指导,对其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提出改进办法,帮助新教师的进步和成长。定期对入职培训进行考察,包括对教学情况的考察之外,还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和成长计划进行考察。在英国,对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纪律管理、课堂活动、教学评价等等。

在中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主体有多种,可以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集中开展培训,也由各个高校开展的校内组织培训。培训形式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是研习的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法规政策、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道德建设等等。从多年来的培训效果来看,与预期相差甚远,有很多培训是流于表面形式,往往是走走过场而已,应付了事。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根源在于入职培训的目的具有功利性,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的安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2 教师在职培训比较

在美国,教育界认为对高校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目的在于:第一,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第二,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第三,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升;第四,提高专业地位,确定工作目标;第五,尊重个性发展,帮助教师成长。在美国,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工作中培训,采取老带新的方法,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第二种是职外培训,除日常任教工作之外参见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如教学研讨、远程教育、出国进修等。在美国,对于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自身的需要而设定的。在整个在职培训的过程中,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主要目的在于对于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帮助和借鉴。因此,在美国,对教师在职培训前都需要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以此来作为培训内容的选择依据。

在英国,对教师的在职教育是建立在法律法规保证体系之内的,教师资格、入职时间、继续教育以及各阶段的培训等信息都有相关的法律予以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在英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为校本培训,采取伙伴合作的磨损,在培训方法上讲究灵活性和多样性,形式上也比较丰富,有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有脱产培训和不脱产培训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教师培训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学科研讨会议、专题讲座、榜樣示范课、教学成果展览等。培训的内容也侧重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视教学相关技术的运用。

在中国,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对于培训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从培训的价值来看,是为了实现在职培训的法制化、科学化;从培训的成就看,是为了教师观念、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目标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我国高校教师在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培训、资格证书教育培训等。在职培训的磨损以校本模式为主,同时也存在由各个高校组织的研修班等。在职培训可以是脱产的、半脱产的,也可以是不脱产的,可以是群体化的在职培训,也可以是个别化的在职培训。

3 国外教师培训模式的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于中国高校教师培训来说,首先就应该对教师入职培训加强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因为经验的不足,在工作中难免会因为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束手无策,不能够对教学工作立刻就适应,因此,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对于新教师能力的提升,很快适应高校教学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还很有限,要针对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能面对或正在面对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后的考核也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而流于形式,因此,在培训内容方面为们更应该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且对于培训考核本着严格、客观、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正体现出新教师的培训效果。其次,在职教育应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在于扩充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开发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英国的在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致力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先了解在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是培训更有针对性,更有实用性。只有从教师需求出发,才能充分的激发教学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敏,崔鸿.中外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7-138.

4.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 篇四

=1

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企业纷纷进行了改革与重组,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拥有了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各跨国公司竞相要在潜力无限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我国秘书工作的一轮轮挑战和新要求。国外秘书体系比较成熟,通过国内外秘书工作的比较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出对我国秘书工作的可借鉴之处。

秘书,是我国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会普遍设置的一种行政性质的职位;与此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则是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对全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都有较长的渊源,但是双方各自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水平不同,这直接导致了如今中外秘书角色各具特点及存在差距的现状。国内的秘书工作的发展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历史上的秘书工作都是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的,加上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导致政府机关单位的“行政秘书”成为全国秘书的代名词,官场化的秘书工作使我国现存的秘书工作实现不了自身的突破。国外秘书的概念,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如今,国外秘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秘书的社会职业化,已经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完全实现。秘书不是官员,而是分类众多、服务领域广阔的社会职业。

一、中外秘书工作比较

(一)从工作特点看差异 1.国内秘书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

国内的秘书工作带有较深的政治特色(一般是从事公务工作)。政治特色主要表现为,秘书主要以政策的需要,秘书经过清楚领导的意思,协助领导把事情处理好,秘书应该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非常清楚,并根据法律条款为领导提供建议和意见,并协助领导处理公务;公务秘书工作的开展,大多是运用政治的方法与行政的方法结合;公务秘书一般具自己的群体的特殊组织形成;秘书的选拔工作需要严格的规程,必须是是具备党员的资格,有很好的执行能力,选拔政府系统的秘书通常要求具备国家公务员的条件,而在部队的秘书人员要有军人的资格。大部分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仅仅将秘书这一职业当作是一个过渡的平台,一个让自己获得提拔的基点,一个通往仕途的起点。

(2)从属性

从秘书的工作中可以看出,领导处于主导地位,而秘书的工作处于“从属”的地位,秘书机构主要为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服务,是管理机构的辅助组织。也就是说没有核心的领导决策机构,秘书机构也就不存在了。秘书这种从属性表现为,如果没有领导的工作,秘书的工作也就不存在了;秘书人员在工作中只能根据领导的意思来处理事务,他们没有决策权;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根据领导的意图来做,他们决不能自己做主,这样就会超越了自己的权限。

秘书工作的特性要求他们必须与领导站在同一观点上,发挥自己的服务性,要根据领导的指示,来帮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没有时间亲自完成的内容,为领导的工作提供全面的帮助。

(3)被动性

秘书的工作还存在着“被动性”,他们要靠领导的指示来办事,其具体表现为:他们的工作要在领导的指示下来进行,有时候秘书可以主动安排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也需围绕领导的工作进行开展,达到领导的满意的程度。

秘书工作具有被动性,但不等于他们没有工作的主动性,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仍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出色完成任务。比如在领导做决策时,秘书可以适当的给出自己的意见给领导做参考,并积极提供有价值的观念给领导。

(4)综合性

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们做事情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从全局的观点上来考虑问题,避免出现片面性;秘书工作中还有一项就是上传下达,是上司与员工的沟通的桥梁,与此同时,秘书工作还包括处理信件、撰写公文、布置会议等。

2.国外秘书工作的特点(1)社会化和终身化

国外同样存在着秘书这一行业,他们不仅在各企事业单位,而且存在于社会当中各个领域,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共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300余万人,在美国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队伍的壮大,秘书工作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

随着秘书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很多人把秘书这一职业当成是自己一生的追求,终身秘书也越来越多。

(2)私人化

在美国,私人秘书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工作,从明星到政府官员,从老板到运动员,从律师到医生,几乎都有私人秘书,各行各业,甚至是家庭主妇。私人秘书的存在成为国外秘书工作的一大特色。

(3)主动性

由于管理人员在事业竞争中的重要性,秘书人员有了更多的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他们的职能已经较之先前明显扩展。随着秘书私人化的普及,很多人都会直接下放一些决策的权利给秘书,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些雇用私人秘书的人,直接将一些工作全权授予私人秘书打理。

(4)专门性

随着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秘书工作也越来普遍,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严格来讲,每个行业都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当前,许多行业秘书开始涌现出来,医疗秘书、教育秘书等已经很常见,充分地反映了秘书的专门性。

(二)从工作内容找差别 1.国内秘书工作内容

国内秘书工作内容大同小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各个领域的秘书分为15类,他们分别负责以下工作:文书撰写、文字处理、文本制作、档案管理、会议组织、调查研究、信息资料工作、信访工作、接待工作、协调工作、督查工作、日程安排、日常事务、办公室管理、其他临时交办事项。其中“办文、办会、办事”是秘书最主要的工作。在国内,对秘书人员的文字功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秘书能够快速、高效并准确地完成公文的撰写。

虽然秘书工作内容中有档案管理这一项,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机关事业单位中,秘书一般都缺乏专业的素质,进而导致档案不能进行合理的分类、有效的保存和管理。

2.国外秘书工作内容

国外秘书工作(这里以香港为例)根据秘书分类的不同,则秘书的工作内容也不同。

(1)公司秘书

公司秘书可管理公司的相关文件,在老板的不在的时候代替老板处理公司事务;他们可以代表领导签字、有一定的发言权,在领导授权的范围内对事情进行决策,但他们并不能直接参与公司事务决策。这类秘书的工作内容可分为监督管理、参与决策、信息披露等。

监督管理。公司秘书要清楚公司章程对自己的约束力,对公司的日常事物要有明确地掌握,保证处理事务流程的合法性,在按着公司制度与章程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股东大会、公司会议的时候做好记录,监督公司人员工作情况,并负责与其它部门相沟通、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商以及投资者、股东之间的关系,从各方面确保公司按章程合法经营。

参与决策。公司秘书有时候也参与决策工作。在国外股票市场中,秘书要及时了解股票情况,认真听取董事会和决策者对业务的办理意见,并提醒管理者、决策者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公司需要承担一些义务等,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及时地决策,确保上述决策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避免公司利益受损。

信息披露。公司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提高公众投资的信心,秘书负责把公司的上市信息按着公司的规定进行及时地披露,还要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保证他们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还要防止公司的一些保密信息不要外露,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等。

(2)公司商务助理

公司商务助理一般就是秘书的职能,负责帮助经理处理日常经营中的一些事务,但他没有决策权利。他的工作主要分为两类,掌握上市公司的发展动向,比如文书的撰写、转接电话、接待来宾等一些工作;还要根据公司的安排外出办事,接送与收发各类文件,还要为领导办一些私事等,比如为公司的领导接送家人,为上司的太太送鲜花等。

(3)办公室文员

办公室文员包括销售文员、行政文员、企划文员等。在这些公司中,秘书处于最为底层的位置,主要负责根据部门经理的意思起草各类文件、修改文稿、打字、复印、收发传真等;把材料及时交给领导并传达给客户,负责员工的考勤工作;公司的档案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等一系列的工作。

(三)从工作方式看差别 1.记录方式

国内秘书做记录时一般用笔记本,但笔记本一但记上内容之后,就很难增加和减少内容,有时候只能在旁边进行添加,看起来非常不方便。当笔记本用完后就会丢进抽屉当中,如果再想找到一些有用信息非常困难,找起来也非常旨时间,不利工作效率的提高。

国外的秘书一般采用活页备忘录来记载信息,一旦需要增加内容时,就当是轻松地把信息写到另一页上,并按着顺序重新排列起来,当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查找,非常方便。活页备忘录的质量很好,象卡片一样,写起东西来非常容易,并且能够随身携带。

从国内外秘书的工作习惯来看,国外秘书的工作效率更高一些。2.出差与应酬方式

在国内,一些公司在招聘秘书的时候必须要满足“长期出差”这一条件,而出差、应酬等都是秘书一些不得以的工作,特别是“女秘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秘书面临着自己爱人和上司爱人两个难题,而女秘书面临的类似问题更为突出,这也给国内秘书行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国内,男性秘书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女性秘书,除了世俗的眼光认为女秘书肯定不光彩之外,还有许多人认为男性秘书做事更加可靠,办事更加方便,身体素质更强。另一方面,随同上司出差或应酬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秘书的人脉,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在国外,一些女秘书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注明不与上司出差,女秘书不负责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应酬、出差等,这样就不会引起双方家人的误会,也避免了公司其它人员对她们的轻视。因此,在国外女秘书一样可以得到上司太太的信任,即使有的时候不得以,必须要和异性老板一起出差,他们也会让上司带上他的爱人一同前往,这样不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3.时间观念与工作效率

国内秘书的工作时间一般是八小时。有时候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打扫卫生、为领导沏茶、整理一些文件成为上班工作的主要内容。但也有的时候很忙,甚至在晚上还是加班赶材料,因此工作缺乏稳定性。

国外秘书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七小时,实际上接近八小时,秘书一定要提前上班,为领导做好工作的准备,并对当日的工作进行安排。下班的时候他们也要晚一些,这些在公司的制度上都不能得到体现。在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上司当天的工作记录在备忘录上,然后根据领导的工作安排时行准备,他们讲究当日的工作当日完成,每一件事件都不能拖拉,否则就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国内的秘书注重工作效率,工作期间的事情一般不会带回来,私人时间非常宝贵,不能被公事所占用。

(四)从工作能力找差距 1.国内秘书专业素质

国内秘书的专业差,他们的工作不够明确,非常复杂,而国内秘书的素质更是高低不齐。有调查显示,国内秘书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到三分之一,他们一般都是文科毕业,以中文、经济管理、法律专业的居多,当然也包括一些理工科毕业生。近些年我国也实行了“秘书资格考试制度”,并在实际的工作中,秘书并不一定非要资格证,只要单位聘用就可以,多数单位对秘书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国内对秘书职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才都不愿意从事秘书这一职业,这些都因素都影响了我国秘书行业的整体素质。2.国内秘书工作能力

众所周知,国内秘书的工作综合能力不强,掌握的工作技能比较单一,且选拔进入岗位的时候大多并没有掌握作为秘书的基本工作能力,最多只掌握了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而经过本科四年培养的大学生们,也仅仅只是记住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好的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大部分秘书从业人员都是在进入岗位之后,通过在工作中学习、请教前辈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国的秘书政策不够健全,在人事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中还没有涉及到秘书工作的相关内容,所以我国秘书工作能力还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3.国外秘书专业素质

在国外,秘书的专业素质比较高,特定的秘书工作都由特定的高专业素质的人员担当,比较高等级的秘书工作都要由高水平、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秘书人员来担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技能专业化的更高要求,使专业分工呈上升之势。高级秘书通常要具有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经济调节、系统与信息管理和特殊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此外还要求有多年行政管理工作经验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作风修养。在国外,要做一个称职的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4.国外秘书工作能力

国外的秘书工作能力远远超过国内的秘书,这主要得益于国外秘书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国外突出秘书教育“职业性”。国外培养的是受过专门训练和严格技能考核的人员,是经过规范化培训和考试的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与此同时,国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有关职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地区的秘书要一定的职业操守,对公司的信息安全负责,决不能把一些重要的商业秘密透露出去。他们的专业能力、工作经济和个人品质都非常重要。在香港的一些高校已经开放专门的秘书专业,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与得法理工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香港还组织秘书资格考试,对一些已经入职的秘书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比如能够讲流利的英语、会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等都是他们必备的素质。对于一些与内地有来往的公司,还要有较强的汉语能力,能够进行汉字输入,讲流利的普通话等。

正是因为国外秘书职业对秘书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在某一程度上决定了国外秘书工作能力水平。

二、比较下的不足

(一)工作能力上的不足

国外秘书人员的工作能力比我国秘书人员的强,综合能力也很高。在综合素 质比较高的前提下,国外秘书可能也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这与国外秘书教育、培养和秘书职业化息息相关。通过对比我国秘书工作能力与国外秘书工作能力,找出我国秘书工作存在有以下不足。

1.文书管理

整理、包管好文件、资料,熟练地进行文件整理、汇集、归档,当领导需要时,立即就能提供,是干秘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按英文字母顺序检索的规则等等。

现阶段,我国各个政府和单位的档案管理现状令人堪忧,档案堆积、随意存放、归档错误等屡见不鲜,这不仅与有关单位不重视档案管理有关,也与秘书人员缺少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有关,部分秘书觉得只要把所有的文书全部存放起来,不随意丢弃,当有需要时再去查找即可,但是这往往会造成查找文档工作效率低下。如今,随着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许多多的文档都以电子档的形式储存下来,这要求秘书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办公软件,还要掌握电子文档的管理方法。2.语言能力

随着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独立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对秘书的语言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具备驾驭、使用本国语言的能力,要求秘书熟练掌握英语以及其他外语的能力。必需外语的工作场合,要求对英、法、西班牙语的能力必须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不只要求日常会话说得好,还要求有相当的语言学基础能力。对极平常的单词的准确意义及初步的语法都不明白的人,是干不了秘书工作的。

3.其他能力

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说,秘书是“万金油”,要求各方面都要涉猎,但是我国目前的秘书工作却很局限,繁杂却没有知识技术含量,以致很多人认为秘书工作仅仅只是打杂,这需要加强我国秘书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会计方面,要求秘书有一定程度的复式记账、支票、保险、税务等知识;在分析资料方面,要求有能把长长行列的数字编成图表、统计表的知识;在印刷报告书、请柬时,要有必要的编辑、校对知识。同时,秘书还应掌握必要的摄影知识、制作单位宣传报纸等知识。

(二)工作方式上的不足

国外秘书善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服务于秘书工作,同时所有的秘书人员 都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工作效率非常高,在对比之下,也显示出了我国秘书工作在方式上的一些不足。1.办公自动化

现阶段,我国有一部分秘书还是不能熟练地掌握电脑办公系统,在很多的秘书工作里,还是习惯地使用传统的手写进行书写或记录,尤其是在制作和处理公文方面。即使有些秘书学会了电脑办公系统,但是由于掌握程度不够或是操作次数不多,在使用时,还是明显的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2.主动性

我国大部分秘书在工作主动性上还存在些不足,这跟秘书的工作态度与观念有关。大部分人觉得只要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完成即可,在领导们集体讨论的时候,习惯了记录者和旁听者的角色,久而久之,秘书的工作的被动性日益突出。

3.其他工作方式

在面对上司的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批评时,很多国内的秘书选择沉默,但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人际之间需要沟通,当然秘书与领导更需要沟通。当领导做得不对时,秘书要敢于用委婉的方式指出领导的错误;当遇到领导的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批评时,秘书也要耐心地与领导沟通,可以选择过段时间再与领导静下心来沟通。

三、新形势下,国外秘书工作对我国的借鉴之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未来社会的培养目标,这就向传统秘书工作提出了挑战,促使秘书工作在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改革。

通过国外秘书工作与国内秘书工作的比较,找出国内秘书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差距,通过借鉴国外秘书工作的优势,来加强我国秘书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工作体系,促进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

(一)加强秘书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完善的秘书工作培养体系

一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来的秘书仅仅以处理文字、撰写一些公文为主,而现在显然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提高人才的专业化,加强学校调和的专业化,可以开设专业的秘书课程,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对秘书工作进行系统化的整合。第一,学校开设应用类课程,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第二,依托区域的文化牲,对地方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进行全面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第三,以培养能力为主,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力求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秘书人才的需求。

三是要是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秘书行业属于一专多能的行业,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培养方式,在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况,为学生设立一定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国家对秘书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何强化秘书工作的实践性,在秘书课程中要有所反映,并通过教学的具体案例来进行了督导与学习。秘书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引入实践的环节,让学生逐步适应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并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利用各种模拟的信息、工作任务等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得到真实的综合训练。在教学中还要积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比如多媒体体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加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秘书专业设置的规范化建设。由于近几年各种独资、合资企业迅速发展,对私人秘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各种秘书专业培训班一哄而上,而不是根据市场预测对秘书需求量来严格、合理的设置专业的混乱局面;实际上,我国的秘书队伍的主体是公务秘书,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机构的精减,秘书的总体需求量并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势必出现秘书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后果,从而使秘书专业陷入困境。因此,秘书专业的设置必须根据秘书专业自身的特点,主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求关系的新问题、新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设置规划。专业设置层次必须明确,包括成人教育的培养也必须多层次多渠道,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设置也必须根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需要等诸多因素来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跑。

五是要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建设。目前,虽然国内有上百种教材,但内容交叉、体系单一,已形成了单纯化、雷同化的模式。加强教材规范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大学、中专、成人教育的对象不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层次不同,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示范性、趣味性、形象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2.提高秘书从业资格标准

造成国内秘书工作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还是因为社会用人单位对秘书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两点:一是用过硬的文字功底;二是熟悉电脑办公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文秘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事着文秘工作。所以,提高秘书从业资格标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要成立全国性的有权威的秘书协会,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的秘书等级考试。通过全国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考试,不仅使各类学校依照统考这根指挥棒来加强课程和教材的规范化建设,而且使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聘用、定级有可靠依据。

第二,对从事或将要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一张秘书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还需要在雇用秘书时进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估。要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的标准,门槛准入程度要提高。

(二)加强秘书人员综合素质

我国秘书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因为秘书工作既繁琐又复杂,所以这很考验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秘书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加快工作效率,促进秘书工作的顺利开展。

1.第二外语能力

如今,中国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这样,懂一门外语就十分必要。现在的英语还是国际的普通话,不懂英语,看不懂英文信函,听不懂英语电话,接待不了外国客人,就达不到商务秘书的最低要求。对于企业中的秘书有能力的话,最好再掌握一门小语种,因为很多企业的客户可能是国外一些公司,这时秘书如若能够掌握这门语言,会对公司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会促进双方的沟通,加强双方的持续合作。

2.环境适应能力

秘书的环境适应能力对秘书工作来说举足轻重,看似轻松实则比较困难。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秘书的工作环境,还包括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环境。秘书要能够很快的适应领导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同事待人接物的原则,要将秘书这一角色很快的融入环境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同时,秘书拥有敏锐的政治辨识度,清晰的经济知识,快速适应全球大环境的变化,将会对秘书工作的各个部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企或者合资企业中,秘书直接服务的领导、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风俗与礼节。所以秘书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国际通用的礼节,同事也要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因为秘书不仅要处理好自己与领导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同时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领导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秘书可根据所在单位或企业的需求,培养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工作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工作体系,需要在消化和吸收国外秘书工作的优势上,进行我国秘书工作的创新。

所谓的中国特色,主要指的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在与中国秘书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

1.实践特色

我国的秘书工作要多多实践,在实践中找经验,在经验中实践,不断提高我 国秘书工作的实践水平。要发挥不怕失败、不怕艰辛的精神,勇于将秘书专业知识运用于秘书工作实践,用秘书工作实践来不断提升理论知识。

2.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特色就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上。作为 一个中国的秘书,必须掌握一门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在企业的秘书,其承担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还是发扬与传承中国文化的使者。秘书工作的民族特色就要体现在秘书日常的表现当中。

3.时代特色

5.中外票据保证制度比较研究 篇五

摘要本文首先对票据保证制度概念作了简述,然后对比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票据保证制度上的差异,再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票据保证民事保证票据行为

一、票据保证概述

我国的票据立法比较晚,《票据法》颁布于一九九五年五月十日实施的时间是在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该法第四节规定了相关“保证”的内容。并根据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本票也适用保证制度。

票据保证是一种附属于出票行为的一种票据行为,它是票据债务人之外的与原票据债务没有关系的人来担保票据债务的履行的一种票据行为。①概念中的票据行为是指出票、背书、承兑以及保证等票据行为,其中出票行为是基本票据行为,票据的权利义务是由于出票而产生的,没有出票就不可能有票据的背书、承兑、保证等行为,票据的背书、承兑、保证等行为具有明显的`从属性。这里票据债务包括承兑人的付款债务和发票人、背书人和参加承兑人的偿还债务(被追索债务)。②

二、我国票据保证制度与外国票据保证制度异同

我国票据保证制度与西方国家的票据保证制度拿来做比较时,可以发现虽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中西方在 政治 、经济 、法律 、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国之间在票据立法的宗旨和侧重点的不同使票据保证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下文将就(二)关于保证人名称和住所是否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改善意见

笔者认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中将保证人的名称和住所也包括进去有待商榷。WwW.11665.coM虽然保证人在票据或粘单上为票据行为时,应当记载保证人的名称和住所,以便于票据权利人能够及时了解保证人的情况,并顺利行使票据权利。但从票据保证的效力来看,在没有被保证人的名称和住所情况下可以依保证人的签章推定其名称和住所,所以即使没有记载也不会影响票据保证的效力。建议将其列为相对应记载事项。

(三)关于票据保证类型方面的改善意见

根据我国票据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不支持部分保证和略式保证。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有不妥之处。关于部分保证笔者认为:部分保证在许多国家都已得到认可。日本的票据法有类似的规定。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国要加快在这方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保证人的能力有强弱的差别,非要坚持票据的全部保证,必然会使一些有部分保证能力的保证人不能在票据上进行保证,不利于持票人票据权利的担保。最后,在我国当前信用欠佳的情况下,有部分保证总比没有任何保证强。⑤关于略式保证笔者认为我国《票据法》的规定也存在不妥。首先,承认略式保证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因为国际上有许多国家承认略式保证。其次,将略式保证作为无效保证势必导致大量保证行为无效,不利于维护票据的流通。

综上所述,通过票据保证与我国民事保证制度以及国外相关票据保证制度的比较,笔者认为我国票据保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独立性和从属性双重特点的结合,这使得它与民事保证与票据的其它行为:出票、背书、承兑等明显的区别开来。我国票据保证制度与民事保证制度在很多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的把握两者的不同。通过与国外有关票据保证制度的比较可以使大家更容易发现我国票据保证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优势所在,为以后的票据保证制度的完善提供相关借鉴。

注释:

①谢怀轼.票据法概论.北京: 法律 出版社,1990.146.

②曹守晔.票据保证的概念、方式和效力.最高人民法院.

③谢石松.论票据保证制度.法学评论.(4).

6.中外卡通形象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六

(一)研究背景

卡通已经在全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伴随着现代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卡通产业也迎来飞速发展,并被视为21世纪的经济的新增长点。卡通形象不仅在商业上有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化输出的载体。由于卡通的受众以青少年巨多,青少年的价值观仍不稳定,容易受到文化形象的影响,因此外国的卡通形象也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武器”,有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卡通形象的研究,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重要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存在重要的价值。

我国在卡通行业消费者群体庞大,市场潜力无法估量。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的卡通形象也有辉煌的过去。“大闹天空”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荣誉,在国际舞台上创造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卡通形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连续发展的机遇,后期我国在卡通形象的创造陷入停顿。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我国的卡通行业成为海外卡通打过的外包或加工产业链上的一环。但是由于创新力量不足,人才匮乏等因素,我国卡通形象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卡通形象在全球的文化产业地位仍不高,基础还比较薄弱。虽然我国政府对卡通行业扶持力度大,也是目前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中国卡通业目前仍在初级阶段,目前存在较多问题,如创意基础不足,人才匮乏,上下产业链不完善,市场混乱等各种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卡通形象的比较分析,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和市场情况的条件下,探索和梳理我国卡通形象和海外发达地区(如美国和日本等地),探索我国卡通形象的发展道路,提出对后续行业发展的建议,能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据测参考。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中外卡通形象的角色选择、造型特点、个性特点和动画叙事等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了解国外卡通形象中成功做法和发展模式,结合目前中国卡通形象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卡通形象设计的突出问题,提出中国特色卡通形象设计的`发展方向。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国内外卡通形象的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日本、美国、韩国三个国家卡通发展的模式,并对国内主要卡通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对目前中国卡通形象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指出目前中国卡通形象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也是本文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前文中比较分析的结论,论证要坚持多渠道引入资金,以创新人才为基础,以衍生产品为市场,打造中国特色的卡通形象创造思路。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7.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篇七

近年来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内容衔接,重复、偏竞技化、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等问题。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 很难回答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段设置这些内容, 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避开了科学、系统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问题。

为此,在实际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给我们的启示,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1)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的相关文献的研究,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同项目教材之间,除了动作结构的接近以外,项目直接一般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总体上不具备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学生个体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较大,使体育课程的编制或教材内容的排列的难度大于其他学科; 三是由于学生先天素质的不同,导致强者的“吃不饱”(在难度和强度等方面);弱者“吃不了”的现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四是内容之间无逻辑关联,内容排列无所谓前后,体育学科在“体系”的特殊性,客观上导致了“低水平重复现象”的产生 ; 五是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中没有体育文化传承相关内容。中学阶段体育文化传承内容忽视了体育道德、体育行为、观赛和参赛礼仪等知识,体育文化传承的涉及范围和涵盖面窄。

(2)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问题。

查阅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的相关资料, 问题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内容偏竞技化、内容单调难度偏大、教学内容娱乐因素偏少、教学内容与校外活动有偏差、与终身体育思想相脱节等方面。一般是某个项目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或措施, 对整个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不多见。

(3)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在相关文献检索中发现, 近年来专家学者注意了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如陈榕提出了解决我国大、中学体育衔接问题,将有助于推进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毛振明提出我国体育课程整体设计的设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专家学者多是从宏观层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而就某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尚欠缺深入细致的研究。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衔接, 同一项目不同阶段内容的衔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国外把中小学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的理念值得借鉴。

3.2、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1)美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美国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依据下面5个标准: 一是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各样体育活动所需要的运动技巧和运动模式;二是学生在学习和进行体育活动中能够了解动作的概念原则、策略;三是学生能够评估和维持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健康状况;四是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原则和策略等知识,增进健康和性能;五是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原则和策略的知识,应用于体育活动的学习和评估。

(2)澳大利亚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澳大利亚的体育课程包含有广泛的健康课程, 涵盖了个人事业发展的所有方面,不仅包括身体、社会、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健康,还包括毒品、营养、人身安全、性别歧视等方面的健康问题。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每天以不同的运动方式积极的活动身体, 每天的适度锻炼时间应该累计30分钟,除此之外应该从事激烈的活动至少20分钟,每周至少三次。

(3)英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英国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分为田径、舞蹈、球类、体操、户外和探险活动、游泳六类。上述六项活动可以包括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验,球类运动可向学生提供竞争与会作的体验,舞蹈与体操侧重身体控制和运作美学的体验,田径为学生提供取得个人优胜的机会游泳有益天健康和安全,而且还是其它水上项目的基础,户外和探险活动培养学生外出旅行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框架的限制越来越少。

4、结论

在分析英、美、澳三国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与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4.1、教学内容设计对比

英、美、澳把幼儿园阶段列入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范畴,把幼儿园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作为一个整体,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我国体育中小学各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相对独立,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衔接。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是独立的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内容和开设项目不存在关联。建议把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放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来, 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递进。

4.2、教学阶段对比

与美、英、澳三国相比,我国幼儿园的体育教学阶段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教学年龄阶段的划分更具体、细化、更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基本技术教学,但忽视了幼儿园阶段的活动安全、个人健康、身体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教育。

美国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分为6-8三个阶段; 澳大利亚初中教学内容分为阶段4和阶段5两个阶段。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各内脏器官、生理功能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态、技能、身体发育日趋成熟。相比较,我国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结构不合理。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身体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学生可以为家庭和社区成员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个人健身计划, 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英国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项目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知识,能够准备、实施和监视自己的健身计划,所学知识为一生所用,充分体现了终身体育运动。而我国在体育课程中对终身运动的相关知识、技能涉及较少,这为我国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4.3、教学内容对比

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计忽视了运动技能原理、健康促进、体育文化传承、运动安全教育等方面美、英、澳国家的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美国体育课程的健康范围不仅包含身心健康, 还包括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健康知识等方面; 澳大利亚的体育课程包含有广泛的健康课程,涵盖了个人事业发展的所有方面,不仅包括身体、社会、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健康,还包括毒品、营养、人身安全、性别歧视等方面的健康问题。澳大利亚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身体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日晒防护、疾病预防、健康体育消费、药物应用、识别风险、应对风险,基本急救和游泳生存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全面和多功能的特点。相比较之下, 我国健康类知识的范围不广,深度欠缺。

4.4、重视度及内容对比

在美国,体育课程属于核心课程和教学优先;澳大利亚给予体育和体育教育优先,使身体活动时数最大化。国外都较为重视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但我国的体育课程还存在给主修科目“让路”的情况。澳大利亚高中体育课程重视急救护理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法、出血、休克、伤亡移动等技能,以求使运动伤员风险最小化。澳大利亚相关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学生有必要掌握基本急救、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和处理方法。澳大利亚在体育教学中,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社区和家庭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内容衔接,重复、偏竞技化、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等问题。为此,剖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以体育文化、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课程设计基本理论为依据,借鉴国外教育先进理念,初步构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模块,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8.中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篇八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产值 市场 对策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

1.体育产业的内涵。体育产业Sport Industry,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社会部门。体育事业被国家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具体讲是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以满足人们健身、观赏和娱乐等需要的体育事业。各类产业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运动服装、器材、用品等的生产和经营,可称为“体育复合产业”。

2.体育产业的分类。第一,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第二,供观赏的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服务。第三,为培养竞技运动人才而提供的各层次的运动训练服务,向社会提供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各种学习班等。第四,向某些慢性病患者或肢体损伤患者提供的运动处方、体育医疗康复手段等。

二、世界强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概况

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中,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产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均在400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国外资本市场无不青睐体育产业,以美国体育产业为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的体育产业概况

美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尤其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发展势头更加迅猛。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即超过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一般产业。至1988年,美国的体育产值就已超过石油、化工和汽车业,在全国各大行业排名榜上居第二十二位。据美国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凯尔尼公司统计,美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值在90年代中期已达1520亿美元,占GDP的2%,在各大行业排名榜中跃居第十一位,在一些州甚至跻身前3位。由此可见,美国的体育产业已步人稳健、良性发展轨道,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

2.美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1)雄厚的经济财力为基础。美国的经济进人20世纪以来一直较稳定、高速发展,尤其是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被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近年虽然新经济泡沫破裂,2001年遭遇“9.11”事件的打击,使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发展趋缓,但美国经济仍然无可争议地处于“老大”的位置。据资料统计显示,美国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8330亿美元,是名列第二的日本的两倍多,是排名第三的德国的5倍多,仅加州的总产值就超过了名列世界第五位的法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投资,使美国各种体育设施,无论是技术水准还是门类完备乃至人均占有率都属世界一流。另一方面,在经济极度低下的时期,人们自然只关注生存的问题,而当经济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追求体育休闲和锻炼身体。美国拥有近3亿人口,国民参与体育休闲和锻炼的人数是极为可观的。由于国民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不仅推动了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对体育运动产品产生需求,从而产生消费行为,激活了体育市场,得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使美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成功的商业运作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由于体育产业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美国人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使它产生出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经过尤伯罗斯的运作,结果未花政府一分钱,却盈利3.4亿美元,即成功的一例。风靡全世界的NBA也是通过商业运作推向市场的。它在纽约大律师大卫·斯特恩运作下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其经营收人在1984年就达到了1.92亿美元。现在,NBA在商业运作下已创造出近50亿美元的高额利润。NBA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进入市场是关键。正是因为有了市场才有今天的NBA。篮球运动给NBA带来了巨大财富。市场给篮球运动带来了商机,篮球运动又为市场创造了财富,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离。同时NBA中的知名俱乐部也通过成功经营,从股票市场上吸纳了大笔资金,这庞大的财政收入使NBA不断扩张,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真正的产业。

(3)合理的经营手段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NBA自主的经营方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多种手段进行经营。主要方式有:门票经营、电视转播权经营、广告赞助经营、球员转会经营、球迷产品的经营。其中门票和电视转播权经营,占据重要位置。以2000-2001赛季为例,门票收入,占联盟总收入的40.6%,电视转播收入占36.9%。NBA以其高质量的比赛吸引了庞大的观众群,又通过多种的渠道销售相关产品.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成功的商业运作也是美国体育产业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的体育产业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与美国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差距较大,还处于十分稚嫩、不完善的阶段。目前,体育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I%~2%左右。但中国的体育产业前景很好,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产业。足球是我国最早步人市场的项目。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人1亿多元。2001年沈阳十强赛,组委会获利超千万元,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5400万元。尽管在商业开发方面亚足联实行全面垄断,而组委会只能利用所剩不多的商务权开辟商源,球迷的着装、挥舞的旗帜、十强赛的宣传画册、秩序册,以及十强赛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賽、门票、街道灯箱等都成了商业广告的载体,最后广告收人达到600万元。在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目前能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做的企业首推首钢。2001年,首钢成功承担了北京第二十一届大运动会主场火炬的制作和I5辆彩车钢结构的制作。为增进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了解,首钢出资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中英文百科全书。首钢主要领导是北京奥申委中惟一来自企业的代表。首钢以篮球为中心迈出了走向体育产业化的决定性的一步。1988年,首钢与原北京市体委共同组建北京首钢篮球队,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篮球队。1995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并很快取得了经营开发权。沈阳十强赛和首钢的成功经验充分向国人显示:体育产业在中国同样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

2.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1)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般的市场经济政策环境,还需要一系列特殊政策的支持。首先包括财政拨款,即国家向体育产业提供资金援助。第二是减免税收,即在一些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部分产业中,国家减免或免除其税收。第三是贷款,即国家对一些体育场馆、项目的开发和发展提供适量的贴息贷款。第四是土地征用,即国家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所需征用的土地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

(2)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化要加速发展,首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一些运动项目管理实施协会制,有条件的项目实行职业俱乐部制,并应给予政策性措施。

(3)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大胆引进外资,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如开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饮食、体育培训等多种服务行业。

(4)对于事业型、经营型以及企业管理的单位,都要扩大业务活动和经营范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待聘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科技人员,以及从行政机关精减下来的人员从事体育产业的发展。

(5)对实行企业化经营,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编制,给予用人自主权。对体育部门的企事业单位都应扩大招聘范围,逐步建立辞退、辞职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和就业职工双项选择。

(5)对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单位,应扩大分配自主权,职工收入总额可参照政府关于企业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规定,在单位提出的工资总额中,有权自主决定分配。

(6)建立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制定体育行业的开业标准和从业条件,发放经营许可证,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7)对竞赛用的运动器材及体育用品,制定其质量标准,进行检验。

(8)开发原有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还要有计划地投资建设多功能、多样化、适合群众活动的中、小型体育场地。

(9)体育运动商业化必然导致体育产业化,我国要想加快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对职业化运动员应有较好的训练条件、丰厚薪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象商品一样估价转卖,这就与其他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存在着竞争性。

(10)及时调整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修改、完善现有体育政策法规,加快制定适合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法规,使我国体育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市场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0.7.1一9

[2]陶涛:从美国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2.(6)

[3]刘新卯:市场经济与现代体育[J].经济论坛,2004(6)

9.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及优缺比较 篇九

摘 要:中外研究生教育具有入学方式不同、课程安排不同、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不同、学制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淘汰机制不同等特点。从中外研究生教育优劣势的比较中可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外研究生教育;不同;优劣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6-02

一、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

1.入学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要想进入研究生的系列,本科毕业生必须要参加全国统考,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外语和两三门专业课。通过考试后,还需在报考的学校进行复试,这其中有口语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初试和复试都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研究生的学习了。而我国博士生的入学方式比研究生的报考更为严格,必须要有两名以上副教授的推荐才有资格报考。

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的录取不通过全国统考,为了找到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入学资格的审查比较严格。其中审查的内容包括教授推荐意见、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学历学位证书、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除此之外,为了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的创造性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会增加面试、加试和笔试,申请方式也较多样化。

英国的研究生入学也不用考试。而且可以跳级申请。比如可以不通过硕士的学习去申请博士的入学资格,需要的只是大学本科一二等的荣誉学士学位。如果没有一等荣誉学位,二等荣誉学位某些大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具备了导师的推荐和实践,也有可能被录取。这些宽松的入学方式,反映了英国宽进严出的教育特色。

2.课程安排不同。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在课程安排上,除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包括英语、政治之类的基础课程。虽然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数是全部课时数的25%,但是授课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专业学科,非专业学科、跨学科或向交叉的学科课程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基础教学极为重视。与我国相比,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已经高达50%,是我国的二倍,而且还呈上升趋势。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却逐年下降,目前只占总课时数的25%。和我国少之又少的交叉学科课时相比,美国研究生教育更重视学科间的渗透。跨专业硕士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递增。除此之外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很多大学中都建立起来。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拥有34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3.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的不同。我国的导师中的教授职称审核不严,致使导师的素质下降,而且大多数教授的知识老化,年龄断层现象严重。

反观国外的教授审核制度就显得格外严格。而且成为教授的时间也很长。要经过5到7年的助理教授的磨合和全系教授的投标支持,另外还必须有新的研究成果。另外在知识更新方面,国外的导师不断充实更新教材,关注本学科的方向与发展,在学科前沿知识上颇有心得,带领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在导师的设置上我国很不合理,研究生人数多,导师少。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甚至20、30个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和导师经常见不到面的现象,有的甚至没见过面。长此以往,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也就会变差。在做课题方面,研究生不得不为导师做课题,但是所做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深受项目的制约与束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项目。美国的研究生导师的设置比较合理。通常一个导师对应一个学生。除此之外,研究生可以在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就开展科研,由研究生顾问指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由多位教师教授,一位教师也可同时教授来自同一学科或学科相近的多位研究生。

4.学制设置的不同。我国的硕士与博士的学制由原来的3+3改为现在的2+4,学生不可以提早或推迟毕业。我国不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

相比较而言,美国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博士一般为四年,只要修满学分,何时毕业均可。有人可以提早,3年便可毕业,有人要推迟,7年才可毕业。英国的博士一般为3年,如果有硕士学位的可以变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先工作,后完成未完成的课程。

5.教学方式的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堂不是导师的一言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老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具备辩驳的意识,不要认为任何结论是一成不变的,是绝对正确,即使是自己导师的结论,当有疑问时,也应该有勇气去质疑。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很重视研讨课(seminar),新生在开学的时候,就会拿到一份教学指导,其中包括研讨课的主题及教学资料。以便学生早早做好准备。每次研讨课由一名学生主持,其他学生可参与研讨。这种形式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6.淘汰机制的不同。美国有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淘汰率高,一般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高达30%~40%。中国研究生的淘汰率低,几乎为零。只要能够通过入学考试,就万事大吉。以至于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

1.优势

(1)入学方式的相对宽松。国外的研究生入学方式相对宽松,特别是以英国为例,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学生也不必为了考试特地去参加辅导班准备。也不必为了一分之差,痛失入学机会。而且最终考试只是参考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比如美国申请研究生时要看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国外这种宽松的入学制度可以吸引世界各地有志学子来共同学习。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2)严格的淘汰制度。淘汰制度就像筛子一样,淘汰很多懒散或研究能力不强的学生,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留了下来。相比之下,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很低,学习过程的监督、论文答辩的考察都不是很严。这就是为什么分别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了。国外这种严格的淘汰率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比如德国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淘汰率极高。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材料,否则很难达到学术要求。在论文的审核方面,分别在论文评议、委员会审议、口试与答辩等

方面层层把关,保证了论文的高质量。

(3)基础课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有助于就业。美国研究生的基础课的课时数是我国的二倍,另外非常重视跨学科的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且知识面宽广,不仅局限与本专业,对于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也把握得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国内的跨专业的课时数少之又少,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单一,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业面也窄。

(4)合理的导师设置与严苛的导师审核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国外严苛的教授审核保证了导师的整体水平。从助教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见国外的教授是磨出来的。而且导师还有相应的淘汰制度,就算好不容易获得的教授职称,如果在几年之内拿不出新的研究成果,就必须被解雇。这种机制有助于教授的学术更新,不易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另外一对一的导师设置比中国的一对多的设置也相对更合理一些。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导师这里有利资源,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

(5)弹性化学制设置更符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美国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就可提早毕业。如果有的学生因为半工半读,或全职的工作,影响学分的获得,也可以推迟毕业。

(6)研讨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大学鼓励学生对任何观点或结论勇于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研讨会的教学形式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于结论的观点,可以在研讨课上得到论证与支持。这无疑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术的更新与发展。

2.劣势

(1)学费高。不单单只是国外的留学生觉得学费太高,来自本国当地家庭的学生也觉得学费太高。以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难以负担。学费的增长速度已明显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通货膨胀和医疗开支的增长速度。

(2)难毕业。由于课程设置难度过高和教育经费的缩减,美国大学的毕业率逐年下降。据一份来自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中心的调查报告中表明,美国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毕业率低。

三、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

1.优势

(1)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国家从1998年开始,累计安排国债资金240亿,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这些资金用于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包括高校教学楼,科研实验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等等的建设。

(2)学费相对低廉。相对于美国大学的高学费,中国研究生的学费相对低廉。而且目前80%的博士研究生和70%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基本奖助学金的资助。据有关数据显示,两年制

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是每年10000元,三年制硕士是每年8000元。

2.劣势

(1)招生制度。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反映考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考生的研究能力。从招生单位来讲,缺乏自主权,国家在宏观控制上也显得被动。另外,凡是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都能报考研究生,使工作量骤增。各招生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在招生过程中,应该对考生的基本素质给予较多的关注,要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科研及逻辑思辨能力。根据国情,采取“资格式”和“考试式”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2)没有相应的淘汰制度。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些高校实行的中期筛选、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高校必须对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代之以淘汰制。

(3)课程设置有问题。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上只限于专业学科,没有交叉学科和跨专业学科的安排,造成学生知识面窄。而且基础课只有美国的一半,这种安排也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

(4)教学方式阻碍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国教师的讲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单项式的而非双向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0.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篇十

一、拓展训练的定义和意义 拓展训练是以体验式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人们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态活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使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拓展训练项目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对生活、工作给予启发。例如:完成项目过程中大家是如何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是以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困难的;是如何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教练引导学员把训练当作一面镜子,看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和训练中相似的点进行对照,从而得到启示。

二、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教师授课方向来看,传统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有的以技能提升为主,而拓展训练以问题解决为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想各种方法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或者主导性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的过程,而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看,传统教学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拓展训练则以学生个性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角色来看,传统教学多为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拓展训练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直接教授,而以引导为主;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教学的过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讨论、练习,而拓展训练一般是每名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角色、进入角色、行动中学习;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生最后获得知识为主,而拓展训练更看重的是学生态度、精神的转变,由消极变为积极,由错误转为正确;从学习成果类型上看,传统教学主要以学习专业课程、基础知识为主,学校也更加重视,对于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则重视程度偏弱,教学手段落后。而拓展训练是以学生行动感悟、教师引导掌握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和技能如执行力、领导力、沟通等为主;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看,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较好、但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学生“高分低能”。而拓展训练作为现代教学的补充,在学生学习常规课堂上的内容外,又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的符合时代需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从上述过程上来看,拓展训练使学生更有有趣参加、也更加积极主动。以往教师、家长逼学生学习的状况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特别投入的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进步。(一)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 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来说都渴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上课更有效是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拓展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手段因素。拓展训练之所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为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着显着的不同。传统教学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课程教学的一般模式是:讲解——听;或者讲解——听——学生练习。但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并且需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传统素质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而体验式的模式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育模式,它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想象的潜能,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拓展训练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

1、“镜子”原理的应用——看自己 “镜子”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别人看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进步的一面镜子。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镜子,同时在别人身上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参训者都在“事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都能在“事件”中的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同时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为别人提供素材,这样就能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缺点。

2、体验中反思——想自己 体验中反思,是指每个训练内容结束后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这个过程在拓展训练中也叫“原景重现”。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同,拓展训练课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心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更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反思是进步的基础,通过反思,可以让当事者从认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开始,进而迁移到反思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类似问题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有效的修正。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反思、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甚至出了问题采取归咎于外的态度,认为总是别人的错、自己做得很好,就不会取得进步、甚至会在类似的事情上重复犯错。

3、拓展训练主张“不拿别人的问题说话”——说自己 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一些案例来阐述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许多学生认为这些案例、事件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己无关,慢慢的过渡到不愿意关注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而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涉及到的主角就是参训者本人,事件则是刚刚发生过在参训者自己身上的。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加上“体验”后想的、和大家分享的也是和自己相关的事,就使得参训者的兴趣更浓,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训练效果,为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原始的、更有说服力的依据。随着一个人个人修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很自然的就会对和自己有关的事去负责。敢于去承担责任,这也是一个人人文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由于训练中大家思考的、交流的内容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事,也让大学生更生动、更直观的看到自己在团队的不足,从而得到改正和提高。

4、拓展训练的“教师”是全体参训者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有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多。”拓展训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交流心得来提高,而不只是教师为主体不停的灌输理论。这样的学习模式也使得大家在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很多个角度、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思考,“角度”多了、“老师”多了,自然能让同学们清晰的判断团队中谁做得更好,什么样的行为更能被群体、被社会所接受。

11.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篇十一

国务院于2008年6月推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简称《纲要》) 以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纲要》把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大学生是未来发明创造的潜力军, 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 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纲要》在第64条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目前, 中外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开展情况如下。在美国, 由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能够提供正式知识产权教育的法学院已达183所。在日本, 1994年秋九州大学法学院设立了第一个知识产权方面的LLM课程———国际经济与商业法律硕士课程, 截止2004年日本高等院校设立的68所法学院全部可以提供知识产权法教育[3]。同时, 日本的大学也采用了知识产权在线教育系统 (IPOES) 对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4]。印度维什瓦卡玛技术研究所提出了“IPRinternalise”知识产权教育模型, 借助Patent Search搜索引擎, 促进知识产权教育[5]。在我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部分高校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公共课[6]。现在知识产权法已经成为法学本科专业所设置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许多高校也都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知识产权通用类公共课程, 而且各校所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的名称、种类、内容都在不断地深化和提升。

国内外关于大学如何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主要有如下观点。美国著名的科技学院———史蒂文斯科技学院的Elliot A.Fishman认为, 学校需要为没有法律教育背景的工程管理 (MOT) 和工商管理 (MBA) 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知识产权管理应该成为核心课程之一[7]。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约翰·马歇尔法学院的Howard B.Rockman认为, 工程和科技专业的学生在发明和创造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知识产权问题, 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韩国延世大学Min Seok Mok提出, 为了确保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具备与信息资源 (以后工作中用到的资源) 相匹配的技能, 专利检索必须成为他们信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8]。日本东京大学的Yutaro Ikeda和Yasuhiko Higaki指出, 教育的某些变化可能为创造和获取知识产权提供机会, 所以需要在大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北京大学陈美章教授认为, 知识产权课程应当作为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9]。谭华苓也赞同应该将知识产权课程设立为必修课, 应对每一位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 应把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基础课程一样视为同等重要的必修课来对待[10]。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在线检索方式, 在访问国内外各所大学的官方网站和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 调查整理了国内外123所大学有关知识产权的课程资料, 并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课程设置和教育方面的不足。最后, 针对不足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建议和启示。对境外高校部分, 本文首先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2009年度大学排行榜, 选取了全美知识产权法教育排名前24位的大学, 然后分地区挑选了部分国际知名大学, 共选取了40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全美知识产权法教育排名前24位的大学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乔治华盛顿大学, 纽约大学,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杜克大学, 乔治城大学, 圣塔克拉拉大学, 福特汉姆大学, 德保尔大学, 约翰马歇尔法学院, 德雷克大学, 乔治梅森大学, 斯坦福大学, 波士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休斯顿大学, 富兰克林皮尔斯法学院, 哈佛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 弗吉尼亚大学,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伊利诺理工大学。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为:牛津大学, 多伦多大学, 剑桥大学, 印度大学国家法律学院, 日本大阪工业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 耶鲁大学,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京都大学,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悉尼大学, 香港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韩国高丽大学,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 印度德里大学。

对国内高校的选取, 参考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 (2010) 》。该报告指出, 截至2010年12月31日统计, 全国高校建立有20个知识产权院系, 其中18个称为知识产权学院, 2个称为知识产权系。2011年4月29日西北政法大学成立了“西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首先, 我们选取了这21所大学, 其次选取所有的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 总计共83所国内知名大学。

其中国内开设了独立知识产权院系的21所高校分别是, 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三江学院、青岛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深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其他高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广西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郑州大学等。

二、中外高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我们分别从知识产权课程的设置数量、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式这三个方面对中外高校知识产权的课程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 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 揭示中外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类课程设置的差异。

(一) 课程数量

在课程数量方面, 首先国内大学开设的知识产权相关课程数量相对较少, 而国外大学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数量较多, 而且体系较为完善, 结构相对合理。表1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开设的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统计数据。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集中在1到5门之间, 其中许多高校只开设一门课程, 占到53%。开设课程在1到5门之间的这部分高校所占比例为78.3%。通过资料整理过程发现, 这类高校的知识产权课多为面向本科生的选修课。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学对知识产权的教育还是不足的。国外高校的统计数据显示, 没有只开设一门课程的高校, 并且开设课程数量在10门或10门以上的高校超过一半, 占52.5%。这说明国外高校在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开设的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国内高校, 课程数量的设置比较合理。

其次, 国内高校中设有独立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的高校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多, 开设课程的数量基本都在6门以上。但是, 这些高校相对于美国知识产权排名前24位的高校来说, 课程的数量仍然存在差距, 尽管差距在缩小。

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 国内设有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大于10门的比例为47.6%, 而美国知识产权教育排名前24位的高校中开设课程大于10门的比例为75%。虽然相对于表2中的比例有所降低, 但是差距还是很大。另外, 国内高校中除去北京大学开设22门课程, 其他高校的课程基本都设置在10门左右。但是, 美国知识产权排名靠前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多在20门左右, 乔治华盛顿大学24门, 富兰克林皮尔斯法学院41门。

综上两点, 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数量较少, 课程设置不完善, 结构不合理。

(二)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 目前中外高校所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种类繁多, 课程内容差距较大。我们将所选取高校开设的所有知识产权课程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基础理论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

基础理论型课程包括面向全校所有在校学生开设的“知识产权法”通识课和为法学类学生开设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几大板块的课程[11]。应用型课程是指, 一是各所大学开设的案例课程;二是将知识产权理论与各专业领域相结合的课程, 是理论课程的扩展, 体现为其他学科上的应用型课程, 例如:国内暨南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的“知识产权案例分析”, 国外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设计法”、“知识产权评估与投资”、“化学和生物技术专利法”等。

通过比较发现, 国内大学主要以基础理论型课程为主, 应用型课程较少。国内所有的代表性高校都开设了“知识产权法”或者“知识产权法学”, 并且许多高校只开设了“知识产权法”或“知识产权法学”这一门课程。设有独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除了开设“知识产权法”之外, 还设有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专业基础型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设了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课程;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设了“商标法”、“专利法”等课程。对应用型课程国内高校开设的比较少, 仅设有独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设置了少数此类课程, 开设的课程也多为案例分析课, 而我们整理的其他高校则很少开设应用型课程。

相对国内大学, 国外高校不仅开设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型课程, 而且开设了丰富的应用型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系完善, 结构合理。第一, 对基础理论型课程, 国外大学在设置大量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将部分课程分级开设, 以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例如,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和乔治梅森大学对“专利法”课程分级, 设有课程I和课程II;杜克大学和圣塔克拉拉大学不但开设“专利法”, 而且开设了“高级专利法”课程。第二, 对应用型课程, 国外大学不仅开设了大量的应用型课程, 而且这些课程对特定学科具有针对性。这样的设置更好地体现了知识产权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例如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设计法”, 斯坦福大学的“知识产权在电影中的应用”, 杜克大学的“音乐的著作权”,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化学和生物技术专利法”等, 而国内尚未发现有开设这类课程的高校。究其原因, 国外的授课教师以兼职为主, 例如美国的法学院雇用大量的兼职教师, 这些兼职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工作上, 授课内容主要为私人领域的知识产权案例研究[12]。

(三) 授课方式

国内高校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课堂基础理论讲解为主。而国外高校除了采用基础理论课堂讲解的方式之外, 还大量采用了研讨会和专题案例分析的方式, 这种方式将理论型课程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通过研讨会的讨论, 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思维, 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设有“版权所有 (高级) 研讨会”、“反垄断和知识产权研讨会”、“版权及媒体权研讨会 (高级) ”;约翰马歇尔法学院设有“知识产权专题”;德保尔大学设有“研讨会: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研讨会——知识产权:高级”“研讨会———知识产权:商标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设了“科学礼仪与伦理”专题讲座, 而科学礼仪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知识的讲解与保护[13]。除此之外, 国外高校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 或者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中实际参与知识产权项目, 深入了解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伊利诺理工大学开设课程“知识产权实习”, 通过学分要求, 引导每位学生到企业中实践。日本大阪工业大学在大学第二学年, 要求学生完成对特定领域的知识产权案例研究, 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审判的案例研究、关于知识产权案例的司法判例的案例研究、工业企业和私有企业中知识产权战略的案例研究。

通过中外知识产权课程数量、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的比较发现, 国内未设有独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大多只开设了一门或几门选修课或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必修一门知识产权法, 基本都是以基础通识教育为主。而且设有独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开设的课程也大多以基础型课程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 一是案例分析等应用型课程少, 学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的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 难以学以致用。二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未与学生的职业相对接,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国外高校不仅开设了知识产权理论型课程, 而且开设了大量的案例分析等应用型课程, 课程设置搭配合理、结构完善。在课堂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的基础上, 还积极要求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到企业中、到社会中学习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启示

(一) 完善课程体系

一是为本科生或硕士生设置知识产权必修课。知识产权公共课程应当从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提升”为所有专业的全部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者限选课程。二是适当增加相应的课程数量, 完善课程体系, 合理配置课程和学时, 特别是增加与第一专业相关的知识产权课程。三是多开设案例分析课, 优化知识产权课程结构。

(二)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知识产权的学习, 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知识产权实务人才远多于知识产权理论人才的现状,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加强和企业的联合培养, 为企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因此, 到企业中到案例中去学习和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对知识产权的学习最好是在理论基础上研究实际的案例。当前, 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 如WTO中中美娱乐产品和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纠纷, 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专业人才却凤毛麟角[14]。因此, 高校要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知识产权的专题教育和研究,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产权法理和实务操作能力。

大学作为国家科研的主要基地, 每年必将产生许多技术转移问题, 这就存在着很多实际的知识产权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到这些问题中来, 将对知识产权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 我国已在高等院校中设立了48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如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这些技术转移中心如果能够与学生知识产权学习联系到一起的话, 必将为知识产权的教育开辟一条良好的途径。

(三)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可分为三类, 分别是双学位、辅修和必修课。双学位指的是法学专业 (知识产权法方向) 的第二学士学位。在本科生学习的四年内完成第一本科专业 (较多是理工科第一本科专业) 学习并且获得第一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 进一步参加法学 (知识产权法方向) 第二专业的二年学习, 在继续完成知识产权法第二专业的学习任务后获得法学本科专业的第二个学士学位。辅修是指非法学专业的其他本科专业学生, 在其大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的后二、三年中, 同步辅修法学本科专业 (知识产权法方向) , 在完成主修本科专业和辅修本科法学专业 (知识产权法方向) 规定的学业后, 不但能够获得主修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与学历, 而且还能够同时获得辅修的法学本科专业 (知识产权法方向) 的学士学位, 或者法学专业 (知识产权法方向) 的本科学历。高校要为全校本科生、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开设必修课。二是根据不同专业以模块化的方式教学。不同专业应该根据各个专业实际的学科特点, 开设相应的知识产权课程, 以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四) 扩大师资来源

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向把知识产权放在重要位置的知识经济时代, 工程与科技专业的教师需要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产权知识, 以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知识的需要[15]。而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产权水平:一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 从整体上对从事知识产权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进行重建。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经验, 聘请政府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丰富经验的在职或卸任官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16]。

(五)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国内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与设有独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应该与国外知识产权教育强校加强交流与合作, 了解知识产权在国外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习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案例。高校可以为教师和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出国访学的机会或者参与交换生项目, 亲身体验国外高校对知识产权的教育, 以培养高层次国际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摘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离不开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本文从课程设置的角度, 调研了中外123所高校知识产权课程的相关资料, 对课程数量、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并提出国外高校知识产权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上一篇:项目技术交底方法下一篇:公司工会职工文体活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