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学演讲有感

2024-09-07

听国学演讲有感(共15篇)

1.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一

今天我在市一中又有机会聆听了一次有关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专家论坛,说真的,这样的报告每听一次对我都极有震撼。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参与过不少培训、也听过不少报告,可很少能深深的触及到我的心灵,但国学教育不同,每一次学习对我来说都有收获,都有启发,甚至对我的整个人生都有启迪。

开场时,主持人在介绍专家及所讲报告的主题时,其中介绍到一个专家的报告是《传统文化改变了我的人生》,听到这个专题,它突然引起了我的共鸣,三年来,我之所以这么幸运,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与掌声,不就是幸运的遇到经典文化、托了这些古圣先贤的福了吗?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学习传统文化真的能改变人生。

虽然,我喜欢听这种类型的报告,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只听了一位专家的报告,吉林长春的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王洪其老师,他和蔼的面容、虔诚的态度使他一进场我就觉得与众不同,作报告时,他那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事例、爽朗的笑声、图文结合的讲解、还有那富有感染能力的演讲技巧,把整个会场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期间还与一中的学生进行了几次(可能6次)互动,他的巧于引导、善于鼓励和渊博的知识,再加上一中的孩子确实聪明、自信、有才,个个精彩的发言又掀起了一阵阵掌声。整场报告,中间没有休息,但学生的纪律特别好,这又从侧面感受到一中的素质教育抓得特别好。

王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文化的人?”

在讲这个问题时,王老师是图文并茂,通过这个“人”的结构来阐述这个问题,如:“人”字的这一撇是指肉体,他是为生活服务的,而那一捺是指精神,而精神的核心是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又代表着高尚的思想,如果一个人能用高尚的思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人才叫有文化的人。其中还分析到“教”的意义,“教”乃“孝”与“文”的结合,那么教也就是孝的文化是也,呵呵,真有道理。还有这个“人”如果精神思想出了问题,那么这一捺就没有支撑的力量,这整个人也会轰然倒塌,就像那些贪官污吏,你的知识再多,你的权力再大,假如你的思想歪了,精神上出现问题了,那么你爬的越高,摔得越重,你能露多大的脸,就会现多大的眼,这比我们经常说的“丢人现眼”更深刻。

第二个问题:“人从哪里来?来干什么?要去哪里?”这个问题,王老师从“母”“怀”开始说起,告诉大家,母亲在怀我们的时候,要吃大米、小米、谷物、面粉、蔬菜、食用油....等等,这些食物从哪来的?来自大自然,而且这些食物在自然界中也是有生命的,可是为了我们的生命,却牺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所以,我们才会是“万物之灵”,啧啧,这个词语我早就知道,但今天才算真正的弄明白,真是不虚此行。把这点讲明白了,又引导学生“人来到自然干什么?”引出要“感恩大自然”——“奉献大自然”,最后再到回归大自然。整个流程衔接自然、娓娓道来,真是引人入胜,毫无倦意。期间和学生互动时,问到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做生意的——卖布,王老师又根据 这个“布”字引申到“布施”、引申到“平等而广大的心——博爱”,看来这个王老师对佛学和道学也深有研究。还有,今天我还弄明白了两个词的意义“一家人”和“光宗耀祖”,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流淌的都是百家姓的血脉,都是炎黄子孙,只要成功成才了,都能光宗耀祖,还说道,我们女人是爱的天使,因为女人做到了血脉的传承,道德的传承。

总之,今天虽然只听了一上午的报告,但的确让我受益匪浅,过的也很开心,真希望能经常听一些这样的报告,时时给我敲个警钟,赐予我精神的力量,让我不断的去进取,不然,人总会被惰性支配,变得越来越消沉。

 

2.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二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 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 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 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 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 做儿女的无法报答, 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 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 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 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 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 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 孟郊第三次应考, 终于考中进士, 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诗人就任后, 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 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 是无法报答的。因此, 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 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 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再现了诗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 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用心体会, 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 这是一件爱的衣裳, 她的每一针每一线, 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 关心与担忧, 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 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 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 内心深处受到触动, 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 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 在头脑中想像,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使学生诗我两忘, 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3.听艾莫老演讲有感 篇三

非常有幸能在每周四的时候观看艾莫老师的讲座,非常感谢公司能提供这样的培训机会,在观看艾莫老师的讲座时候,自己的心灵也是受到了震撼,自己也从中领悟了很多的道理,更好的指引我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做的更好,做公司最有用的好员工,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第一点:员工的价值观要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

要做企业最有用的好员工,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与企业的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只有与企业保持一致的价值观,才能正确的完成日常的工作。矿交所在张总宏观布局下,金总的带领下,同事们与企业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努力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首届青岛矿博会的成功举办、铜镍会议的召开、第二届青岛矿博会的工作、贵金属交易中心的成立等工作,正式在大家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第二点: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一流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一流的人哪怕遇到再棘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绝对不是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与之相反,末流的人,尽管面临的问题很简单,但仍然找借口不做,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根本区别。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觉得遇到事情问题的时候,多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逃避,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有所成长,有所励练。

第三点:把握今天、珍惜时间、努力工作

艾莫老师说他在19岁那天告诉自己他只能活到30岁,所以他珍惜努力每一件事儿。可是想来我们甚至20多岁有过规划吗?又是否继续为理想奋斗呢? 人都是有惰性的,总是幻想的明天再做这件事情,细细想想自己也在工作中有惰性的因素,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没有那么明确,艾莫老师说为什么很多人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之前就没有好的规划,把握好现在,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通过企业赋予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去做的,努力去做的。

第四点:做到讲座中阐述的:1:制造问题不推卸.2发现问题不抱怨.3防御问题不声张4解决问题不居功。自己在工作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推卸,用于解决面对问题,对问题处理一定有要积极的态度,不能消极处理,这样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心情,即时问题解决了,也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

第五点: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的同事,他们给予过你帮助,感恩领导,他们给予过你指导和肯定,感恩公司,它

给予你工作的机会,工作的平台,帮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觉得感恩不是说出来的,更是发自内心心油然而生的一种感动。

第六点:领导重视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遇到的有些问题难以解决,领导既然信任你,将任务交给你,一定要非常非常努力的去完成,而不是说我尽力了,领导。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领导交待的工作任务。

第七点:艾莫老师的职场成功十要素:

1、要有成功的意识

2、要设定目标

3、要有承诺

4、要有竞争动因

5、要学习

6、要用心去做

7、有心理素

8、要团队协作

9、要幻想成功

10、要坚持到底。当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高,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一定按照上述要求完善自己。艾莫在介绍公司的发展策略时提出,就说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要以打工者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公司留下你,说明你有能力胜任工作,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工作当做你的事业。

一件事、一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一定是付出了多倍的努力,成功都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想到每次开会领导都会强调制度、卫生、学习这几个话题,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基础,遵守制度,注意个人的形象,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收获成功。这样的培训不仅仅是自己工作能力上的提升,更是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此次培训,增强我们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并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对推动管理制度的完善,增强企业凝聚力以及在创新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义名居物业管理处

4.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四

2012年11月18日上午在广元凤凰大剧院听取了《幸福家庭——家教智慧》家庭教育公益演讲,我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

每个父母都从事着一项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养育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承担起全部的责任。把他教育成一个积极、健康、具有能力,能够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然而我们经常很迷惘,怎样去教育他们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并成为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呢?

当我听了这次公益演讲,我释然了。

我们必须马上做的就是给孩子好的教育。那就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喂养;二是精神的喂养!作为父母给孩子身体的喂养都是很科学的,孩子长得健健康康的。然而我们又给孩子什么样的精神喂养呢?教育界有句名言: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回忆我们做父母的都在幼儿童年时忽略了精神的喂养这一点,殊不知残害孩子的三大元凶:电视、网络游戏、不良动画片。他们幼小的心灵、身心、精神被这三大元凶深深的毒害着,那么我们又该给孩子怎样的精神食粮呢?

在13岁之前,我们的孩子记忆力是最好的,需要给他们填大石块,那就是诵读国学经典。因为国学经典将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古典音乐,西方文化经典,西方古典音乐这些都是孩子精神喂养的主食;中华儿歌,西方儿歌,百科知识,十万个为什么这些都是孩子的精神喂养的零食。专家讲到13岁前的孩子不需去理解,先背诵,装在心中,等有了人生经历后就会有别样的理解。“只要有教就会有,不教一辈子都没有”专家反复讲到这一点,让孩子在不经意中去听,潜意识的去听。听多了就能背诵了,当我们通过录音机或VCD把信息传递出来时,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听,或者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只在不经意中听就可以了,就这样慢慢地培养了孩子听的品质。因为听的品质,决定孩子生命的品质。

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远离三座大山。经常给孩子做好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常给孩子讲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知道:十个大道理不如一个小故事,常常捧着书,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很爱学习的人,也要让孩子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教育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给孩子的环境是一片沙漠,孩子就会变成仙人掌,因为沙漠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惟有读书,方能让孩子的前途更光明,方能拥有智慧的头脑、高雅的气质!使用优秀的精神主食熏陶和影响孩子,给孩子这些高尚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就会远离低俗和肤浅!

5.听新东方俞敏洪老师演讲有感 篇五

在中南民族大学体育馆,可谓是人山人海,俞敏洪老师的演讲一次一次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与欢笑声!他讲述了关于他的人生经历,主要是高考的经历,创业的经历,以及到各大高校演讲的经历!他说:你能走得越久,你就能走得比别人更远;你走得更远你就能看到别人没看过的风景。

河流的终极目标是流向大海,它不会因为阻碍而停止前进。

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

如果没有路,我们可以踏出路;如果前面有一片海洋,那么就静下心来造一艘船。

如果把人生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个人开花的季节都不一样。所有你觉得能决定你未来的东西,都决定不了你的未来。一个人走多远是自己决定的。

在讲座中,告诉大家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并给大家提出几点不要:

1、不要看不起自己;

2、不要太高估自己;

3、不要看不起别人;

4、面对人生的困境,一定不要放弃。如果没有路,我们可以踏出路;如果前面有一片海洋,那么就静下心来造一艘船。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论你的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你的未来需要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有奋斗精神的人,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是一个有责认感的人。

6.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六

《家园》,依然秉持着刘欢音乐中风格的大气与浓烈感情,但其中的流行元素却感受的十分清晰,可以说,眼下对于音乐的言说十分纷杂,连刘欢这样的老板级的音乐人,也不免受到流行元素的影响,采用原自国外流行音乐的说唱形式,但同时,十分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常听到的rap是这样的,打击乐作为节奏的背景铺垫,人声的rap挂在上面,然而在这首《家园》中,作曲家运用民歌《摇篮曲》铺垫,摇篮曲属于中国音乐调式体系范围,怎样将其与这首非常具有西方音乐特征的歌曲结和在一起,听起来是费了一番功夫,作曲家也颇具匠心,rap是不具有音高的,只具备节奏律动,不会干扰民歌声部,含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我想这正是当代作曲家一直在追求的“中西合璧”吧。

作曲家如何将民族音素插入到音乐创作中,使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采用民族乐器,例如,琵琶,二胡,或者采用民族唱法,例如,用京剧唱腔,,戏曲唱腔。这首乐曲就是采用后者,东北民歌《摇篮曲》质朴,纯真,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就像回到了童年一般,正能够体现出《家园》这个主题,意义悠远。

乐曲开始,由弦乐与钢琴以一种宽广的姿态引入,并且弦乐声部渐发展为高低声部两个线条,给人宽广,博大的情绪渲染,后打击乐色彩乐器进入,音色层次拉宽,再渐退,使得刘欢演唱者人声的出现十分具有对比,立刻显示出人声的温暖与凝聚力,伴奏声部的钢琴与吉他干净清澈,无杂质,更烘托出男性声音包容,温暖,丰满,宽厚的魅力,对内心情感的召唤,也就只有男声才能将这其中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同时,这里运用男生音色也为与之后插入的民歌对比,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歌向来是由女性来演唱,以表现民歌的甜美婉约,当然也有例外之作,像陕北民歌信天游,就是男性音色,蒙古的长调也运用男声。之后弦乐进,弦乐的音色在乐队中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就其音色本身来说,它可以在瞬间变化,十分具有戏剧性,所以也在影视音乐烘托气氛中最为常见。这首歌曲中,弦乐的出现与人声形成呼应,加宽了音乐的丰满度。

民歌部分是这首曲中的一个亮点,众所周知,几千年来中国的音乐一直都是横线条的,直到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传入我国,这首民歌被配以了欧洲和声体系,

第一部分结束,插入了rap与民歌唱段的混和,随即产生一种“混合音色”的效果,这里的“混合音色”是借用管弦乐队创作中的一个名词。选用《摇篮曲》这首东北民歌,正与电视剧的题目《闯关东》吻合,通常情况下Rap的说唱节奏要求较快速的,但民歌的节奏却是缓慢轻柔的,如何将两种节奏结合在一起,在力度上,民歌声部较弱,像从远处传来的悠远琴声,在这里,为配合民歌的节奏律动,rap的节奏被调整了了,依附于民歌节奏,并同时吻合整首乐曲的律动。后音乐突然休止两拍。这静止是意味深长的。时间上的空白使听者的注意力更期盼与渴望之后的音乐发展,不负众望,音乐在瞬间被推向高点,高潮的张力被拉到最大宽度,音乐再次回归男声,令人心为之一振。像哥特式建筑一样,我们只能不断仰望它的博大。词里唱出“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边”带有诉说的,疑问的,无助的,徘徊的伤感情丝。这也正是刘欢最擅长表现的音乐情感,在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他的情感,这情感是他独有的特质。

Rap的念白都是一种述说,平静的述说,而人声唱的部分每次将音乐推向高潮。让人欲罢不能的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呼过瘾!

高潮部分的旋律线条高低点安排的十分合适,高潮部分四句,每一句的高低点没有重复,很符合听者的审美期待,并且情绪最激动的片断安排在了“黄金分割”处,同样,伴奏声部不断拉宽,铜管的进入显示出音乐造型的立体感,构造出十分丰满的音响效果,纵向音高关系

第二次插入rap与民歌的混唱,后并没有空拍就直接用乐队推上高潮,首先,没有空拍是避免与前段一样,其次,由于之前的情绪已经被带到高潮了,这里惟有用乐队不断递增音乐运动过程中的层次感,所以作曲者很巧妙的安排。这里也是全曲最动人的地方,与之前对比,开始处,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歌者是十分控制的在唱,唱的比较内敛,集中。而在这里,歌者的感情被放大到最大极限,我们听到的是他在用全心表达歌中情。后,有一段尾声,创作者并没有顺着高潮的情绪在高潮上结束整首乐曲,而是采用弱结束收拢了,带有渐行渐远的气质,让人不断的思索与回味。

声乐曲与器乐曲的区别在于,声乐曲由歌词作为载体,因而情感的传达有一部分时交由歌词负担了。所以它更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了。

7.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七

1、记忆能力:轻松背诵大量经典,并由此开发儿童的强大记忆能力。

2、识字能力:轻松认识数千汉字。

3、理解能力:增加综合理解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良好的口才。

5、行为习惯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自然熏陶。

7、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8、正音训练:普通话标准流利。

9、思维能力提升:大格局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卷帙浩繁的传世典籍中得以彰显其魅力与智慧。在信仰缺失、精神迷惘的时代,我们呼唤伦理道德,呼唤高尚品格。为了挖掘中华5000年的智慧精髓,在孩子心底播下“智慧”的种子,“博闻天才”应运而生。这是教育界的革命、家庭教育的里程碑。

秉承“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博闻天才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以传承国学、关注青少年成长为己任,秉承“和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的原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性化的设计、精良的产品品质、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积极打造国学第一品牌。

8.国学征文:读国学有感 篇八

周一的时候,梅老师就指定了10个人参加国学知识大赛,其中也包括我,

国学征文:读国学有感

 

比赛那天到了,我们全都学校电脑房里进行了考试。测试时我发现我有好多题目都不会做,但我还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会做的,别人肯定更不会做。

可是当测试结果出来时,令我大跌眼镜:我居然只考了34分!这个结果我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亏我刚开始还笑人家只考了36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并没有比人家好多少。这时我才开始后悔,当时比赛前为什么不多看看,为什么嫌麻烦就不看了呢!哎,现在考出了个这么丢人的成绩当初还……哎呀!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分数都比我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学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 多分,

读后感作文

像我这样——30分,真是比“名落孙山”还“名落孙山”。

 

看来,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爷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让懒的人不劳而获,只有那些勤奋的人才能拥有自己所想有的东西。就像这个国学大赛,只有多看,勤记,才能考出好的名次来。一切收获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同时我也看到了同龄人中的强者,我们对于那些佼佼者来说,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许,你在一个小领域内是“鸡头”,但是再扩大范围比一比我们也许就只是凤尾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要充满斗志,时刻准备着,去拼搏一把。

9.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九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很自然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素材进行教学,并对课程资源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创新。如:生动有趣的池塘边小青蛙图,环境优美的校园布置图,强有生气的全国十运会场景图等。这些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知识的建构重在“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感官,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秒的认识》一课中,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在“秒”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行走,去发现秒针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随后从感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口跟随说“噔——噔——”初步感触“秒”的速度;用心默读去感悟“秒”的长短。随后让学生用活动去领会,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去估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用了几秒;抽同学上台合作,一人负责数数,一人按秒表,一人做踢毽的活动,让同学一起来猜测踢20个毽,用了多少秒钟。很有意义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做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之后,教师出示放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放了60秒,从而得出是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里画画,感知分的长短,这样秒与分的进率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教师在整节课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加强各感官的有机整合,展示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注重“细”

在《8、9的认识》一节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突出了一个“细”字。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关注数学知识的细小建构。如:在原有事物数量是8的情景图中,利用课件资源,一一地增加各种事物,让学生细心地去发现,数量变多了,不能用8来表示了,要用几来表示呢?给学生一个数概念的提升,暗示着比8多1的数是9,得出数字9概念的建立。在教学点子图时,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数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问:原有8个,加了一个是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一个细微的8的加减法的渗透,也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原来8的后面是9, 9的前面是8,得出8、9的序数。在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时,教师关注了学生提数学问题的培养。在用数量是8和9的学具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用什么学具,几个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的教学,细节的铺垫,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数学课堂渗透“育”

德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确立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几节数学课上,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为本的思想品质。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课堂中,杨老师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教育;熊老师在秒的教学时,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秒很短,但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珍惜好一分一秒;付老师教育孩子从小保护大自然的动物,争做环保小卫士。这些虽是点点滴滴,可潜伏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10.读《国学启蒙》有感 篇十

富川县一小六(1)班蒋梦晗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国学启蒙》这本书,读完后,让我感触深刻。

《国学启蒙》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例如:有国家的思想精粹、有塑造高尚人格的必读诗文、还有中华的传统美德和国家名词解„„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传统美德里的一篇文章叫《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一位叫匡衡的人,少年时非常爱读书,可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在夜里无法看书了。匡衡的邻居是位富裕人家,一到晚上就点着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为了读书,只能鼓起勇气向邻居借一寸之地让他看书,可邻居不愿意,不耐烦地打发了他,匡衡很是生气,就回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透过来了。之后,匡衡把家中的书全读完了,有一天,他发现附近有位大户人家,家里收藏很多书,于是他就跟财主说:“我帮你干活,不要工钱,只要您借我家中的书籍就行。大户人家深深地被他求知精神感动,就答应了匡衡的请求。后来,匡衡成为了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

通过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启发:如果一个人有了求知的欲望,再困难的条件也不会影响学习,如果没有求知的欲望,再好的条件对学习也无济于事,匡衡他虽家境贫寒,但他能为了学习不惜一切代价。而我们现在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呢?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美好生活呢?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1.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十一

微露的晨曦中,我面对前方那一片红晕,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里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这是一本凝聚着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智慧的经典诗书。

细细品读《国学经典》,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看见了一幅朦胧的景象。迷离的烟水、青石的路面、深深的小巷、初开的梅花„„在这样的境界里,孔子好象站在了我面前,捋着胡子提醒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又似乎拍了拍我的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冲他们深深地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他们的警戒,并赞叹于他们的博学与明智,信仰于他们的诚实品质。我在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

书声琅琅的学校中,我一直牢记《国学经典》给我的启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新知识时,《国学经典》在我的耳际悄声提示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骄傲时,一句话浮出脑海:“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向朋友许下诺言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猛地跳了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传了过来:“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国学经典》不厌其烦地辅助着我,让我从一个

大胆无知的小女孩一步步长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它像一场清甜的小雨,滋润着我心灵;它像一首丝竹吹奏的古典歌曲,引起我的诗兴与赞叹;它更像一声悠悠的鸣钟,敲在我心头。

我确实把《国学经典》当做了心灵的故园,它教会了我人间的真、善、美,教会了我一个好少年的基本素质。让《国学经典》雨水般浸透我们每一个少年的胸怀„„

武平县实验小学五

12.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十二

那么, 面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的教学时, 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将悦耳的乐曲与优美的诗歌相结合的方式, 以再现诗歌的意境, 加大诗歌的内涵深度,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走出的第一步, 是让学生听曲。

名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 原名《夕阳箫鼓》。按音乐标题理解, 可能是描写夕阳西下时, 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动人的乐曲在琵琶的独奏中拉开了序幕, 使人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晚霞映照着碧波万顷的江面, 映红了金色的沙滩;一叶渔舟静静地漂流江中, 渔人轻抚船桨, 神情怡然。接着, 悠扬的琵琶声如轻柔的微波弥散开去, 使他们仿佛看见独立江畔的一座江楼, 聆听江楼的阵阵钟鼓。月出东山之上, 溶溶月色, 皎皎清辉, 江上银波闪闪, 江流曲折, 江畔花影重叠, 水际浩渺。观一叶渔舟漂流江上, 渔歌唱晚, 婉转悠扬, 江水回澜拍岸, 银浪堆雪, 桡击月影, 波及远濑, 此时无尽的情思揉进夜月江波之上。接着, 有伊人伫立沙滩, 江风拂面, 柔发共柳絮飘飞, 企盼之神情尽在曲中。尾声的琵琶声是那样的飘、悠、长, 如同一叶轻舟在远处的江面上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的幽静与安谧, 使人沉醉于这春江水波、江天夜月。一切都沉浸在梦魂牵绕的琵琶声中, 一曲《春江花月夜》牵动了多少衷肠。

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在听曲的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如何用声音塑造形象, 从优美的曲子中去感悟、品味、想象春、江、花、月、夜这些意象, 去想象在月下发生的美丽的传说、故事, 去感受曲作者营造的美好、安静、闲适的氛围, 去领略大千世界赐予人类的美景。当我们沉浸其中时, 会理解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想到夜月之柳絮、夜月之花丛, 会感到热血汹涌, 衷肠畅抒, 仿佛朦胧的夜月、清朗的春风、沉重的春花、皎洁的明月、伊人的企盼伴随着你, 如一幅真挚祥和的人生生活画卷铺展在你的面前, 真可谓“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原因使名曲《春江花月夜》达到如此美好的地步?产生这般无穷的魅力?这与它借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欣赏诗亦是如此。通过诵读, 可以把诗中的意象部分找出来进行诵读, 体味每个意象的意蕴。通过反复的诵读, 普遍感觉意象、非意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依象而生, 象依意而显。没有象, 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意, 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 第二步便让学生吟诗。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包括《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两首诗, 此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此诗构画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 诗中有绚丽如画的写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有在月夜之中, 思妇与游人两地相思的深沉的刻画: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一尊残月中的落花与流水的烘托: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水波荡漾, 江花落红无声, 残月清辉难留, 静夜思情依依。无论是浓墨重彩的写景, 还是深沉迷离的抒情, 无不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之美。

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从节奏上看诗, 从语言上看诗, 从情境上看诗, 从构思上看诗。此诗如同白话, 语言通俗, 意境深远, 反复吟诵, 进入境界。以《春江花月夜》之诗看《春江花月夜》之曲, 有吻合珠联之妙而又各有千秋, 各得其所。听曲吟诗, 会景揆情, 相得益彰。

一首诗, 一曲曲, 使我懂得了生活在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没有生活便没有语文教学。在这新课改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岁月里, 不妨听听琵琶声, 诵诵古诗词, 做一个古诗词的教学者和享受者。

摘要:如何将古代诗歌的欣赏进行到底?适当地调动有效资源进行诗词曲共赏, 听吟诵同行。

13.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十三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14.听国学讲座报道 篇十四

-——听陈岳叔叔讲国学活动报道

昨天中午,在深秋明媚的阳光中,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儿童文学作家陈岳叔叔依约走进了南丰小学的校园,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而生动的国学讲座。

在孩子们“少看电视,不打游戏”的嘹亮口号声中,陈岳叔叔的讲座正式开始了。这句话是陈岳叔叔教给全校孩子,“南宋朱熹曾说,最小最小的小朋友首先要学的不是写字,而是衣、服、冠、履,就是自己穿衣、带帽、走路和各种礼节„„”陈岳叔叔认为,看电视太多和打游戏会让小朋友变笨,而他此次欢乐解读《弟子规》,是要教孩子们如何做一个善良、勤劳和孝顺的人。

陈岳叔叔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几个问题的探讨:

1、为什么诵读国学经典?

2、哪些是国学经典?

3、怎样诵读国学经典?陈岳叔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解了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在目前还在道德教育弱于文化教育的情况下,还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也让一些家长和老师开始反思当前的教育,并开始重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浓缩:孝、悌、谨、信。孩子们在3~13岁记住这些做人处事的根本,为成人后的为人处事打好基础。同时,孩子们通过诵读《三字经》记住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让孩子们从小就装了一本历史书在脑袋里。陈岳叔叔还提出要大声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将使孩子们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也使他们更有效的记住这些经典。最后,陈岳叔叔共同讨论环节中,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贴合生活的故事让孩子们形象生动地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含义。

15.听国学演讲有感 篇十五

一、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第一课时叶老师预设的目标为:1.读通课文, 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义。2.有感情朗读课文1—8自然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叶老师预设了相应的教学环节, 其中两个环节发人深思。

【教学环节1】

(叶老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后)

师:读了全文, 小珊迪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可怜。

师:从哪里看出可怜?

生:他是孤儿。

师:对。还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叫小利比把钱还给“我”, 看出他很诚实!

生:还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他都要死了, 还对小利比念念不忘!

【教学环节2】

师:对啊, 同学们, 这么一个可怜的、诚实的、负责任的小男孩, 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现在请你快速地浏览全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浏览了一分钟左右, 纷纷举手回答)

生:小珊迪为“我”换零钱, 在往回跑的时候被一辆马车轧死了, 临死时托“我”照顾小利比。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一个冬天的晚上, 在英国爱丁堡, 小珊迪苦苦请求“我”买他的火柴, 为“我”换零钱, 在往回跑的时候被一辆马车轧死了, 临死时托“我”照顾小利比。

……

【思考】

上述的环节中叶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小珊迪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前一个问题看似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后一个问题看似对事件的感知, 但其实最终指向的都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都在于梳理全文、初步感知课文, 让学生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为教学目标2的实现做一下情感上的铺垫, 因此这两个问题在外延上和目的上都是一样的, 只要选用其中一个就能达到想要的目标。况且这些环节的安排对于目标的实现只起铺垫作用, 然而却耗费了7分钟, 造成了课堂整体密度不高,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个环节是否有价值、是否为了目标的完成、是否重复。对于效果不大、可有可无的环节, 为了课堂有效, 应毫不犹豫地删掉!让每一个环节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 让每一个环节、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二、在“关注生成”中有效引入

有时候, 有些问题、有些环节的引入, 教师可能会费一些口舌、会绕一大圈子, 然而关注一些生成、利用一些生成, 却会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使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教学现象】

(1—8自然段的分角色朗读中, 叶老师扮演“我”, 一学生扮演“小珊迪”, 其他学生当评委)

师:评委们, 我们读得怎么样?

生:翁亿旋 (小珊迪的扮演者) 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乞求地说, 她读出了乞求的语气!

师:“乞求”是怎样的求?

生:苦苦地哀求。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 读出他的乞求吗?

(生读)

师:小珊迪为什么要从“请求”到“乞求”?请你默读课文, 画出相关的字词句说说。

【思考】

因为学生无意的一个评价, 叶老师却紧追不舍, 引出了“乞求”一词的意义、“乞求”一句的朗读;再用“小珊迪为什么会从请求到乞求”一个问题, 引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生存状态的思索、人物心里想法的探索, 可谓是“神来之笔”。而在预设时, 为了自然引入, 叶老师想先让学生读对话, 再找出对话前的提示语, 最后从“请求”引到“乞求”。相比于预设, 课堂的环节更加简洁、自然, 可见有时候利用一些生成会使课堂少走许多弯路, 然而生成是非常多的、不可捉摸的, 如何在这些生成中摘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呢?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 要忘却自我, 做到心中、眼中、意中都是学生。这不是说说废话、也不是喊喊口号, 如果有一丝的心不在焉、有一点的不屑, 不去认真关注学生的发言, 不去思索学生发言的价值, 不去判断学生的发言, 那就不可能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生成!

其次, 教师在课前要熟记教案, 对于要实现的目标、要实行的环节都应该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后才能忘却自我, 才能在课堂上一心一意地关注学生、关注生成, 不露痕迹地把有价值的生成巧加利用。

三、在“层层深入”中有效朗读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但这些朗读形式中真正有效果的、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又有多少呢?我们常常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用怎样的速度读、用怎样的轻重读, 却常常忘了教学生在领悟中读、在情境中读、在层层深入中读。而叶老师对于课文中小珊迪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中, 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 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 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的小珊迪,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第一次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珊迪很可怜, 当时天气很冷, 可他只穿了一件单衣, 又薄又破, 还赤着脚。

生:小珊迪应该又冷又饿, 你看他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脚又红又肿。

师:对啊, 这些感受是那么强烈, 现在你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吗?

(第二次读)

师:小珊迪那么可怜, 小珊迪是一个孤儿, 同学们, 你们知道怎样的孩子叫孤儿吗?

生:没有爸爸妈妈, 很小的孩子叫孤儿。

师:没有爸爸、没有妈妈, 还是个孩子, 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没有钱, 很穷!

生:没有爱, 会被很多人欺负!

生:没有衣服穿, 没有东西吃, 孤儿很可怜!

师:是啊, 我们的小珊迪是一个孤儿, 从小没有了爸爸妈妈, 多么可怜, 你们看他—— (生读这个句子)

(第三次读)

【思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 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 而这一切需要教师与学生利用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对话。叶老师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请你先自己读读这句话”是初读, 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你有什么想说的?”是细读, 让学生在文本中深入体会——“孤儿可能会有哪些困难?”是补充读, 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渲染、熏陶,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读出了感情,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上一篇:辅导员实习鉴定下一篇:湘教版高三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