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2024-08-27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共11篇)(共11篇)

1.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一

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一、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版本 直接写出答案:(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第一步: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动,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患者有求医行为和动机,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精神病。第二步:

根据许又新的健康心理的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该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痛苦体验,社会功能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因此目前心理为不健康水平。第三步:

患者存在现实刺激,有内心冲突,如。。。患者表现出(知、情、意)患者病程为 月

是否泛化(决定是否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患者社会功能受到显著(轻度、中度)影响 第四步:

1、排除器质性疾病

2、排除精神分裂症

3、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

4、排除神经症性精神障碍

5、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进行鉴别

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SAS、SDS、MMPI、WAIS-R等心理测查量表协助鉴别。

二、神经症的版本 直接给出答案:抑郁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焦虑症神经症等等 第一步: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动,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患者有求医行为和动机,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精神病。第二步:

根据许又新的健康心理的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该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痛苦体验,社会功能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因此目前心理为不健康水平。第三步:

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达?,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和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精神痛苦程度、病程、社会功能评分上已经达到?分,因此,可以诊断为神经症。第四步:

根据您考虑的神经症的类型(如强迫性神经症),罗列出具体的诊断要点(也就是我上课时整理的内容)第五步:

1、排除器质性疾病

2、排除精神分裂症

3、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

4、与相应的躯体疾病的鉴别

5、与其他类型的神经症性精神障碍的鉴别

6、与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SAS、SDS、MMPI、WAIS-R等心理测查量表协助鉴别。

三、精神病的版本

直接写出答案: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第一步: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存在明显的幻觉和妄想,如。。,考虑精神病状态。患者无求医行为和动机,无自知力。第二步: 诊断依据有:

症状:具有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自知力:自知力障碍

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病程为 年/月

排除标准:能够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第三步:

1、排除器质性疾病

2、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

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SAS、SDS、MMPI、WAIS-R等心理测查量表协助鉴别。

2.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二

随着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前往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双重关系问题也日益增多。咨询中的双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心理咨询起到一定的影响。

1双重关系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比较单纯, 则容易建立起安全、友好的咨访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来访者愿意在咨询师面前深入挖掘自己,剖析自己,咨询容易取得较大进展。而咨询中的双重关系会影响和改变咨询关系的本质,使咨询师和来访者不能保持职业界限和距离[3],来访者会受各种因素干扰而影响咨询效果及进程。 在高校,心理咨询师既是教师、辅导员,又是心理咨询师。 当学生面对教师时,更多的感觉是尊重,带着这种尊重的态度来寻求心理帮助,很难真正与咨询师建立起亲近、平等、 深入的咨访关系。

另外,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是采用价值中立原则,如果双方一旦还有其他关系,则咨询师的价值中立很难做到,这会影响到咨询师的职业判断,进而影响咨询效果。此外,双重的关系就会带来双重的利益,在双重关系中,咨询师容易重视另外一个利益而忽视咨访关系中来访者的利益,影响咨询师的客观性。高校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学生前来做心理咨询时,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身份的影响而做出不够客观的判断,影响咨询效果。

2高校心理咨询出现双重关系的原因

2.1专职心理咨询师较少

在高校,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相对较少,大部分是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心理学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兼职心理咨询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些教师平时也会给学生上课或者与学生接触,很可能出现自己的学生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情况,出现咨询中的双重关系。此外, 部分学生是因为上了某位教师的课或是本身就是某辅导员班级的学生,对教师或辅导员非常信任,因此特别希望这位教师或辅导员给自己做心理咨询,出现双重关系。

2.2咨询师伦理规范遵守不严格

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 第一版) 中[2], 规定要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双重关系。这一伦理规范既是对咨询关系的限制,同时也是对咨访双方的保护。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高校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仍有部分心理咨询师无法严格遵守这一职业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执行不严格,咨询关系界限不清,必然会出现咨询中的双重关系现象。

2.3中国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相应的人情法则。很多人在寻求心理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个熟人或者是找熟人推荐的心理咨询师。高校中很多学生寻找心理咨询愿意找自己认识的咨询师或者是听好友介绍才前来找某位心理咨询师咨询的。另外,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人情情结也使咨询师不太好拒绝双重关系的来访者。很多咨询师会顾及到对方的面子或者心理状态,而犹豫不决,最后仍然在双重关系下给对方咨询。此外,很多来访者在咨询结束之后,希望可以和咨询师建立起咨访关系之外的第二重关系,这也是产生双重关系的原因之一。

3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处理

3.1咨询师严格遵守高校心理咨询职业规范

高校心理咨询师应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职业伦理规范,划定好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职业界限,双方在限定的界限范围内进行心理咨询,才会建立起安全的咨访关系,也才能使来访者深入自我内部进行挖掘,进而取得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因而,职业规范不仅仅是为了对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限制,更多的是使高校心理咨询师在这种规范之内获得最大的自由,避免双重关系所带来的咨询困境, 做好咨询师该做的本分,真正为来访者提供帮助。

3.2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督导

目前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是兼职教师,他们除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繁重的行政或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很多咨询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学习心理咨询的技能,也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督导。心理咨询督导师是心理咨询师的 “咨询师”,他可以帮助咨询师提高分析和解决个案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咨询师提高对自我的觉察,并检查个人在咨询中表现出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督导师可以帮助咨询师认清自己的角色,设定清晰的职业行为边界,遵守职业操守,提高服务质量。如果高校心理咨询师能够定期进行专业督导,则会大大减少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发生的可能性,使咨询取得更好的效果。

3.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增强独立性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是从属于某一部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这就使得很多教师或机关行政人员同时兼任心理咨询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问题。要想解决双重关系的冲突,就需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成为独立的部门,同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也应以专职为主,减少兼职教师、辅导员、机关干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数量。此外,所有心理咨询来访者的测量结果、咨询记录等相关档案要由专人归档并严格保密,防止咨询内容被他人了解而对来访者造成影响。当然,在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显著位置,可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原则,特别是避免双重关系的原则呈现出来,使前来预约的来访者了解到双重关系的弊端,尽量寻找其他咨询师咨询。

3.4促进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的共享

当来访者和校内所有心理咨询教师都具有双重关系, 或者除了具有双重关系的咨询师之外来访者不希望让校内其他咨询师给予心理咨询时,则可以建立高校心理咨询资源共享平台,将市内、省内或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的资料在平台上共享,来访者可对咨询师进行选择。如果咨询师距离较近,则可以前去进行面谈咨询,如果咨询师距离较远,则可以预约时间进行网络心理咨询。这种方法也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出现。

3.5利用双重关系的积极方面

3.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对策

随着社会的急促转型,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生存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耗竭已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外的研究者多次调查结果显示,近30%以上的心理咨询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耗竭。国内研究也表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在性别、年龄、从业时间、周咨询时间和工作场所方面存在差异。对此,若不及时加以有效应对,则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身心疾病、工作效率低下、职业动机难以持久等所谓耗竭现象。

一、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及其表现

职业耗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来描述由于在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和耗尽感。职业耗竭是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症。

Freudenberger于1990年在报告心理治疗师的耗竭表现时称:“抑郁、犬儒主义、失去活力、失眠、失去亲密的朋友、从家庭中脱离等,是受损的明显征象。”Meiselman认为,当治疗师出现反复的噩梦、从其他来访者和家庭成员中退缩、专业行为出现小的偏差或污染治疗界限、希望终止对个案的治疗等现象时,都是心理治疗师正在经历耗竭的征象。

“耗竭”现象发生时具有这样三个特征:(1)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表现为情绪处于极度低落、消极的状态,对自己所从事的咨询工作完全失去了热情;(2)非人性化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心理咨询工作者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自己的同事或来访者,对他人毫无同情心,甚至表现得冷酷无情;(3)工作的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心理咨询师看不起自己的行为,对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丝毫不感到高兴,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策

咨询师耗竭是由咨询师个体因素、心理咨询职业特征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既要培养咨询师对职业的积极认识,同时也要从外部加强社会支持的力度,完善督导制度,预防枯竭的发生。

(一)个体素质方面

1.不断自我完善

首先,心理咨询师要充分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当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地帮助来访者时,应寻求同行的支持或经验更丰富的咨询师的督导;当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资源对于来访者并不适合时,应考虑转介给其他恰当的咨询师。其次,进一步学习深造,学习深造使得心理咨询师自己的知识层次随时代的更新而动态变化,以应对更多的问题,不断更新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职业耗竭的发生率。

2.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所抱的信心或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有关研究显示,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比高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更易产生职业耗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自我效能感:一是培养积极归因;二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三是培养成就行为。总之,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是心理咨询师走出耗竭的心理基础。

3.角色多样化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这些角色活动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活内容,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并维持其最基本的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全面的、丰富的生活内容有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所以,要在闲暇时间内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尽量使自己的角色活动多样化。

(二)社会方面

1.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许多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在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另外,积极的舆论导向也是心理咨询师避免职业耗竭的一剂良药。社会应该大力倡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客观科学地认识、对待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师。

2.督导制的有效实施

咨詢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程序和明确的机构条例,严格照章执行,还要确立严格的督导体系,使得咨询师能够及时得到督导的帮助,预防职业耗竭的发生。而建立和完善督导机制和督导体系是促进咨询师自身的成长,促进咨询效果,进而避免心理耗竭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裴涛,张宁.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2006.

[2]张琳琳,李志文.职业倦怠干预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育探索,2007.

[3]方莉,李小龙,陈立荣.心理治疗师的耗竭[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

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5.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五

一直以来,提到心理咨询工作,谈的比较多就是心理咨询是一个比较难胜任的职业,是需要咨询师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情感、复杂的智力活动、熟练的技能操作,对来访者需要高度负责的特殊职业,职业压力非常大,也很容易出现枯竭现象。1985年,Farber的调查发现36%和6.3%的心理咨询师分别处于中度和重度职业耗竭,61.2%的人表示压力过大。

事实上,可喜的是,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察觉能力、心理分析能力、咨询的技术让很多年轻心理咨询师深深折服。因此,探究他们如何胜任这份“不可能的职业”的原因,再现他们如何战胜职业压力、规避职业风险的过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独特的个案入手,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三个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职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督导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都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有较长的心理咨询工作经历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日渐凸显其魅力的质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选取职业压力应对良好、并发展成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督导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位专家的深度访谈收集研究资料,以开放的研究态度,了解研究对象的所思所做,并通过归纳和描述得出研究结论。

2 结论

本研究认为,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能较好的应对压力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采取积极认知方式的应对策略

2.1.1 把遭遇到的职业压力以及压力产生的情绪看成是一种资源、转机,一种学习的动力。

A:“也是无能为力吧。记得最初心理辅导的时候,一个学生她说,很想念儿时的一个同桌朋友,但是不知道怎样能找到他,如找到了又不知道他愿不愿意见我?当时,面对她,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还有个学生他身体不好,母亲又不认他,当我做完咨询后,心里堵的慌,自己难受了很多天。”

B:“我刚初学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想,哎呀,这个个案没做好,然后会想很久。”

C:“恩。想帮助别人就是帮不了,觉得自己很没有用。挫败感,后来发现挫败感很正常。(笑)”

这些专家在早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都曾出现过负性情绪,做完咨询,走出咨询室,还在思考着个案的问题,严重的还有难受,抑郁等情绪,出现无用的感受。但是职业压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资源,出现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转机,压力变成了学习、成长的动力。

2.1.2 克服心理咨询师的救星原型,在个案处理的过程中,始终认为不能包打天下,心理咨询师不是上帝,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荣格在谈到心理治疗的关系时指出,病人的救星原型往往在治疗情景中被无意识激活,病人把治疗师当成他心目中的救星,当治疗师做不到这一点时他就责怪治疗师。“治疗师当然做不到,治疗师只是凡人,他不可能是救星或其他什么原型意象,而在病人的无意识里被激活的正是那种意象”(荣格,1935)。

B:“其实棘手的个案永远都有,你不要认为你永远都会搞定个案,只要你认为你不是包打天下,你允许自己有的时候做不好,允许有的时候那个时候犯糊涂等,这个个案一走,你会想怎么会这样呢,没问题,就是你要是不允许自己,那你永远在焦虑里面,如果你允许自己有的时候做不好,然后慢慢地你就会知道那个是一个什么问题。”

再好的治疗师也无法包医百病。只要一个治疗师保持上进,在面对无法处理的个案时,能及时负责任地转诊,如果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吸取教训,那么,他就是一个好治疗师。问题意味着转机。

C:“我在98、99的时候,我经常对自己说,我不是上帝,我不能帮助所有的人。我只能帮助我能帮助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2.2 采取积极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

能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能决心表达情绪,做好情绪的处理。没有一个人完美无暇、不曾受过心理创伤,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咨询师必须要有很好自我觉察能力,要了解自己的创伤,以及这些创伤对自己的潜在影响。比如由于过分的自我保护,而不愿意与求助者分享;由于情绪的波动,而将咨询当作宣泄自己情绪的场所;由于自己的“脆弱”,而将咨询成为自我肯定的过程;由于求助者对自己的“阻抗”,而忽视求助者的情感发表,采取疏远和冷漠行为,或者变得傲慢、强加于人。因而,面对心理弱势而敏感的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必须把握自己,敏感地触摸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状态。

B:“对于子女出国那个课题,我送完他回来后,我就会这样,我学咨询我知道,如果我有情绪我就让它表达吗?没有问题,所以到她房间收拾她床铺的时候就会一直哭、一直哭,就会流眼泪。然后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就不到他房间,去的时候就会见物生情,然后就让自己哭吧,哭完,然后到我自己的房间就开始干活。就是情绪要去表达,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者不是一个容器,你要把来访者的给你那部分处理掉,如果有情绪就要决心表达和处理,这样负面东西出来后,第二天才能正常工作。专家B和C在做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时候,在面临心理咨询师由于压力产生不良情绪时,开展交流会,做好负性情绪的处理。

C:“总体当然会有,所以你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承受能力去讲,当你做了一两个案例以后,你就要调整自己,放松自己。然后,职业咨询师要有小组,小组每天晚上开会,自己有什么事,有什么感受,谈完以后,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大家相互鼓励几句就开始工作。一定要做这个,这是我们定好的,这是我们灾后援助工作很重要的工作程序,这是规范程序的环节。”

2.3 采取积极行动的应对策略

2.3.1 不断学习,坚持做自我成长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核心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A:“虽然我现在随着岁数增大,但学习、培训的劲头还不小,更愿意参加又有利于专业工作,又配合了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的学习。

B:“参加很多培训班,参加培训班以后呢就来做咨询,越做咨询以后,越做你就越不准,正好北师大那个时候有个博士班,我就去参加那个博士班,后来就陆陆续续在学,每年都在学,后来有人开玩笑说是学习型人格障碍。觉得我现在的体会就是不断学习,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这个意思,所以这是一个专业成长。”

C:“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又考上了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年来不断学习,接受过香港、台湾、美国的知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指导。”“心理咨询师类似外科医生,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是给人的心灵开刀。大学生一旦把自己的心迹向你透露,如果做不了,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因此要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来保证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克服心理误区。”

美国学者艾鲍:“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M.L.Appell,1963)也就是说,咨询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理论和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的他的全部的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经验,他的价值观,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他对生命的态度等。

A:“我觉得吧,还是你的人格。对学生的耐心、关注、爱。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也是要通过咨询者这个人施加在来访者的身上的。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就是一个工具。”

C:“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年轻人,第一个就是注重于自我的成长,注重人格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要反过来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以后的咨询中用好自己。因为心理咨询的最有效的最终东西就是他自身,也就是咨询师的人格。”

B:“还有一句话就是说,这也是我们不断地说心理咨询有很多种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是透过咨询师这个人来把他呈现出来,所以说是透过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自我经验,个人的认知过滤以后所呈现的,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素质我觉得非常重要。”

2.3.2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接受专家或同侪督导,增强应对压力的信心和效能

在日常生活中咨询师也时常会面临事业发展、人际协调、婚姻家庭与子女教育等压力,也需要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是同行的心理分析。咨询师以当事人的身份接受咨询,获得接受咨询的经验,是成功咨询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探索自己,确定自己能否协助别人的大好转机。咨询师自己接受咨询的经验可以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可对工作中可能会忽视的问题保持敏感。

B:“这就是说同侪之间你有问题就不要放着,可以找另一个人去处理,处理过后,实际上你在处理生命中的课题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到你的咨询里面去的。”

C:“每天过多的接待来访的学生,心里有时也会感到压抑,烦闷。这个时候就要自觉地寻找和就手更高级别的专家的督导和帮助,并且在高校系统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之间的良好交往,形成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因此,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业内人士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3 讨论

3.1 国外不少学者一致认为,应对比压力结果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个体对压力评估和应对方式比压力本身对个体的影响更重要(Aldwin&Revenson,1987;Selye,1962;Rahe,1974;Folkman&Lazarus,1984)。Patterson&Mccubbin(1987)认为应对的功能可分为三个方面:(1)问题取向的应对,即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2)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即重新认识压力,以更易于处理压力。(3)情绪取向的应对,即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本研究结论也是从认知、情绪、行动三个应对方式来化解职业压力,符合前人研究的观点。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在同一情境中的压力应对过程中,应对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发挥功能,是相互的。

3.2 国外在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即非情境因素和情境因素。非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应对资源、文化背景、个体生活经历等;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具体压力情境的客观特征,如情境的可控程度、变化性、反复性等,个体对情境的主观评价。其中,个体的主观评价是影响应对方式最重要的非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对应对的影响程度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观评价。从本研究的结论中也可以看出,资深心理专家在应对职业压力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采取积极的认知应对策略,把压力看成是资源、是动力,并积极的采取行动,坚持做好个人成长是关键所在。

摘要:目的:探究资深心理咨询师成功应对职业压力的原因,以期给遭受职业发展困惑、处于职业枯竭的心理咨询师一点借鉴和启示,从而得到更好的个人成长。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并通过归纳和描述得出研究结论。结论:资深心理咨询师较好应对职业压力的原因主要是采取了积极认知方式的应对策略;采取积极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采取积极行动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压力,应对,深度访谈,质化研究

参考文献

[1]Gary D.Ackerly,Juliann,Dale C.Holder,et al.Burnout Among LicensedPsychologists.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Dec 1988,19(6):624-631.

[2]叶一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25(6):755-757.

[3]蒋奖,李强,杨眉.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枯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38-141.

6.心理咨询师的“心术” 篇六

玛莎婚后很快就怀孕了,眼下回家待产。也许是为了节约快递费,玛莎一定要让一个也已经身怀六甲的女下属亲自把自己的办公物品打包送家。女下属想着可不能用绳命去送快递,就咬牙发了一个快递到玛莎家里。

玛莎又发话了,收拾的物品中有些不是她的。烦请怀孕女下属一定要亲自到家里取走。想着上司命不好违,怀孕女下属艾米和另一名怀孕女下属贝塔外加前台辣妈锵锵三人行,跨过黄浦江,来到玛莎家。

玛莎倒也挺会开门见山,问她们有没有统计过到底有多少人会凑份子钱给她即将诞生的小宝贝买礼物。三人面面相觑,尴尬地回应:只有我们仨。玛莎不无遗憾,叹息道:哎,我看中一款儿童安全座椅,本来想着10个人每人300刚好买下来。现在看来得换样东西让你们送了。心直口快的前台辣妈直接回应:别算上我!

堂堂企业高管,怎么会这么不遭待见?话还得从玛莎那场浪漫而盛大的求婚典礼说起。

一年半前,玛莎邀请十来个下属一起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宴会当口,当时的绩优股男友上演温馨感人的单膝跪地求婚场景,害得玛莎当场飙泪,许多对婚姻充满幻想的小姑娘也眼泛泪光。众人还沉浸在美好之中,玛莎已经现场派款——生日宴总共消费2288元,人均AA229元!就连一贯不太计较的男下属也实在受不了,做人不能太“无极”吧?

紧接着,各人如约收到玛莎的“红色炸弹”,女上司的婚礼,有谁敢不去?!红包的厚度,颇费思量,少了被上司看不起,工作穿小鞋事大;多了,房租、水电、交通、午饭……已经要透支了。众人一阵商议,肯定不能少于一个巴掌吧。

婚礼分了两部分进行。首先在清真寺进行传统仪式,到场的每位女嘉宾还被贴心地赠送了一条纱巾——女性必须用纱巾全遮头脸才能进入。仪式结束后,众人到上海一家出名的清真餐厅吃喜宴。进门收红包,要命的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女下属居然忘记在红包上写名字了。

7.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 篇七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成长境界;成长需要;成长内容;成长途径

分类号 B849

1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境界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入职,不过刚刚进门,入职后还有漫长的职业成长历程。这是心理咨询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咨询师的职业成长,一般可以分为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三重境界。

1.1 第一重是专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已经获得了各种相关的专业资质,已经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成为心理咨询的专家。

但是,这样的咨询师,也许可以说在专业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却多是心理咨询之术的功夫,往往乐于使用各种所谓立竿见影的方法,张口概念,闭口术语,而缺乏实践的探索,缺乏对人心的探索,缺乏心理咨询之道的探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只见问题不见人,只见技术不见道。他们自视过高,职业角色意识很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实际上自身的有些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有些心结还没有打开,从而影响咨询的心态与效果。这时候,你会感到这样的咨询师非常自信,比较张扬,很有锐气。

1.2 第二重是行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精通专业理论和技术,更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了对人心的深入探索,拥有了对心理咨询之道的深入探索。

这样的咨询师,比一般人的心理更健康,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成没有缺点的完人。这时候,你会感到他内在的自信,但是,他的自信已经不再给人压力,他精神内敛,待人平易,接近他就像接近春天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爱戴和崇敬。

1.3 第三重是大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超越了职业角色的概念,不再刻意扮演职业角色,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他们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有了一种超然的观照。

大道至简,在他的身上,一切理论和技术都隐退了,只有那化育万物的精神,只有那博爱众生的情怀。大象无形,当他出现在你面前时,看不出有什么专家或行家的影子,你会觉得他是个特别朴实平凡的人。但是,你又会感到他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他的一个微笑,足以让你感到温暖,哪怕他只是静默地坐在那里,你也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对人类的悲悯与慈爱。你不会感觉到他有什么外显之气,更不会感觉到他有什么张扬之气,只会感觉他的内心像大海一样的深邃而平静,不知不觉间给你力量,让你的心也归于沉静和安宁。

第一重境界,是我们都能经过努力达到的境界,也是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就是说,假以时日,每一位咨询师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咨询专家。第二重境界,就是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了,需要更扎实的实践探索,需要更深刻的自我修炼。但是,只要不懈地潜心努力,很多咨询师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行家。第三重境界,就不是随便谁都能企及的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成为大家。只有经历不断的人生修炼,只有经历不断的人格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大家境界。

我们究竟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也许不好妄自定论,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个三重境界告诉我们,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不断地职业成长。

2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需要

2.1 成长是规避职业风险的需要

心理咨询师可能遇到很多的职业风险。比如,情绪被感染,认知被污染,态度变得冷漠,对求询者难以保持真诚,对求询者的问题习以为常,甚至看透红尘,厌倦人生与工作,可能出现抑郁或自杀。前些年,就曾有报道说,有个别媒体工作者盲目介入心理咨询,而让自己走上不归路。这是必须要最大限度规避的。

2.2 成长是化解职业压力的需要

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会产生很多消极的自我感受。比如:因为难免的老生常谈,产生资源枯竭感;因为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产生内心矛盾感;因为每天苦口婆心,产生身心疲倦感;因为要替人保守秘密,产生心理压抑感;因为咨询问题错综复杂,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求询者悟性差,产生无可奈何感;因为效果不显著或者没有反馈与感恩,产生心理挫败感。诸如此类,这些消极的自我感受,都会形成咨询师的职业压力,都需要通过职业成长来学会自我化解。

2.3 成长是积累临床经验的需要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不能坐等经验,而是必须做好职前培训。但是,不管怎么职前培训,咨询师的工作还是离不开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个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就是一个职业成长的过程。积累临床经验,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后续的追踪和研究,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反思与探索。

2.4 成长是积累生活阅历的需要

有些国家对心理咨询临床工作者有年龄限制,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不到限定年龄不允许从业。这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咨询师要开展工作,光凭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生活经验,有生活阅历。比如,一个没有当过父母的咨询师,很难接待家庭亲子关系的咨询,一个没有婚姻经历的咨询师,也很难接待婚姻咨询。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马志国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2.5 成长是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专业都是不断发展的。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校心理咨询,更是刚刚起步,发展会更快。心理咨询理论、心理咨询技术都在快速的发展中,也许,说日新月异并不算夸張。你今天学得很好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成了落伍的东西。没有职业成长,要想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简直不可思议。

3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内容

3.1 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

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表现为对咨询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爱护求询者,帮助求询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当热爱咨询事业,有助人为乐的品格,保护求询者的切身利益,尊重求询者的人格和意愿。咨询师不在咨询关系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一切为了求询者。

进一步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该把心理咨询,不仅作为一种职业,更作为一种事业,作为一种关怀人类心灵的崇高事业。这样,咨询师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感。

3.2 促进自我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师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自己没有一颗健康的“心”,最好不要盲目入行。但是,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更不是静态的。在从业之后,咨询师也要时時注意维护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

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做到:生活规律,淡泊名利,有限接待,不做工作狂,把工作留在咨询室,生活中不谈工作与案例,不让工作进入个人的业余空间,等等。这些似乎是小事,却都是关乎我们自身心理健康的大事。

再有,即便心理健康的人,也有情绪低落或不稳定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难免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谷。这种心态下,就不宜接待求询者。否则,不仅不能帮助求询者,还有可能伤害求询者,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自我心理健康。

3.3 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一是专业知识,一是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适应心理咨询的专业发展,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有人说,心理咨询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就我国现实情况看,不论是其他领域的咨询师,还是中小学领域的咨询师,很多是在没有见习与实习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所幸的是,其中的大多数咨询师能够自觉遵循“实践→规范→实践→提高”的发展过程,来提高专业技能。再有,咨询师之间增进业务交流,也十分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咨询师的专业素养。

3.4 提升自我的人生观念

作为心理咨询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一来,如果咨询师没有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在心理咨询中,即便你掌握了所谓的咨询技术,也不过是“术”,没有“道”,你的心理咨询也会盲人摸象。二来,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技术是自我披露。如果咨询师没有健康的人生观,你自我披露的内容也很难有积极意义,不会对求询者产生应有的心理冲击,不会给求询者应有的感动或启示。为此,咨询师在生活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我有怎样的人生观?我有怎样的价值观?我有怎样的世界观?这不仅需要广泛的阅读与思考,更需要深厚的生活与阅历。

3.5 防治自我的职业倦怠

什么情况容易导致咨询师的职业倦怠?一是有助人者情结。咨询师把助人看成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通过对求询者的施助而获取优越感。于是,就容易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而感到职业倦怠。二是工作遇到挫折。咨询师或者由于个人付出太多、工作压力太大而缺少成就感,或者由于面对求询者的阻抗而难以取得咨询的进展,或者由于缺乏支持系统以及自己有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而陷入职业倦怠。三是过度的情感卷入。咨询师过多地为求询者担心,或是过于投入,激发了自己被潜抑的内心痛苦,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四是潜在新手焦虑。咨询师害怕因为自我披露,或拘泥于理论和方法,追求完美,渴望得到求询者的赞许,为求询者所控制,也会感到职业倦怠。

咨询师怎样避免职业倦怠?一是确立现实恰当的咨询目标,避免高估个人的职业能力。二是准确识别自己的压力源,掌握必要的自我调节方法。三是进行咨询师的相互咨询与交流,获得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倦怠。四是积极接受督导,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五是丰富业余活动,调节心态,缓解压力。同时应看到,只要积极调适,职业倦怠正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契机。

3.6 增强职业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只有出色的技巧,而缺乏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你最多只能算一个工匠,而不成其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增强自我意识。

一是增强临床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回顾自己咨询时的感受,或者通过观看自己的录像或重听自己的录音,对产生不适感的部分进行评估和改进;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组或者你信任的同事中讨论自己的不适感,并倾听别人的评价与建议。这样,你的自我不适感逐渐消失,自我关注水平逐渐下降,从而获得高水平的临床自我意识。

二是增强躯体的自我意识。我在求询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我的长相会给求询者什么感受?这就是躯体的自我意识。有意识增强躯体的自我意识,审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求询者的消极影响,发挥对求询者的积极影响。

三是增强成长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有关于个人成长经历事件的生动记忆,特别是童年经历以及青春期经历。你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地坐下来,从你记忆的源头开始,静静地回忆你所经历的人、事件以及场景,画出自己的心理成长地图,并对你过去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进行重新体味和评估。

四是增强文化的自我意识。咨询师不应在人文知识上孤陋寡闻,而应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有起码的理解,这有助于减少咨询中的沟通障碍,接纳和你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如此你也许就能达到上能理解“伟人”、下能理解“乞丐”的境界了。

4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途径

4.1 通过自我提高获得成长

每一位咨询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自我提高。自我提高的一个心理前提,是有兴趣地工作。咨询师要有浓厚的职业兴趣,一是对咨询专业的潜心钻研的兴趣,二是对相关知识的广泛涉猎的兴趣。

自我提高的方法很多。一是拓展阅读范围,专业的,业余的,广泛阅读,手不释卷,特别是多看别人的咨询案例和咨询经验。这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自己亲手经历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整理。这个整理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直接经验的过程。不要怕费事,不要怕耽误工夫,不要做没空磨刀的人。磨刀不误砍柴工。整理案例,是最好的自我提高,是最好的磨刀。三是避免固步自封,保持自我开放的心态,愿意放弃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和方法,探究科学有效的方法。

4.2 通过接受督导获得成长

咨询师接受督导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心理咨询是个复杂的工作,求询者的问题又是复杂多样的,而咨询师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咨询师要实现职业成长,必须依靠健全的督导制度。

督导的范围通常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学习督导。包括指导理论学习,审核咨询计划,组织个案分析,举办专题研讨,点评咨询中的重难点,等等。二是工作实践督导。包括对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的检查与指导,对业务能力的评估,对咨询过程中咨询关系是否正常发展的评估,等等。三是个人心理健康督导。包括评估咨询师个人心理素质,关注咨询师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协助排除因职业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等等。

4.3 通过反思失败获得成长

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应该努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但是,失败又不可避免。有时候,也许我们没有审时度势,与重要信息失之交臂;也许我们的个人问题被触动,或者不够机智,诊断失误;也许我们的角色扮演出现了偏差,忘了自己是咨询师;也许我们技术的运用不够纯熟,影响了咨询效果。总之,有种种原因,都可能让我们在咨询中虽竭尽全力,结果却失败了。

一位女士陷入与有妇之夫的迷情。在诉说无尽的苦涩与迷茫之后,一再问我怎么办。作为咨询师,我记住了不能替求询者做选择,却还是直陈了这种迷情的可怕结局。没想到求询者立即给予回击,大谈他们是如何的真情美好,再也听不进我的话。我立刻意识到是自己的失误,没有扮演好咨询师的职业角色。幸运的是女士没有中断咨询关系。在后继的咨询中,她真诚地向我道歉。我诚恳地说:“不怪你,怪我,我们今天重新开始。”求询者再次说起了这个话题,再次询问怎么办,我采取挑战技术把问题轻轻地推回去:“说说看,自己有什么想法?”由此逐步地推进了求询者的自我探究,让其看到了可怕结局,最后表示知道该怎么办了。

谁都难免失败。失败了怎么办?事实求是地说,咨询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者责怪求询者缺乏积极动机,或者责怪求询者家人不够配合,或者责怪求询者不夠努力。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明,我们已尽了全力,但是,这些求询者并不配合。于是,我们给自己的失败找到了借口。这也许可以掩盖自己的失误,好像没事一样。可是,我们从中又得到了什么?

8.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八

21世纪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人民的思想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不仅仅是面对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困扰,而希望过得更加幸福,全民族的心理素质提高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增进。积极心理学产生于这一时期,并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波及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对各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随着“90后”一代成为高校主体,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青少年发展性心理问题突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为此,将积极心理学是引入到高校心理咨询,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一种实践要求,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真实需要。运用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来研究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力,进而使积极心理学研究与咨询实践相融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新思路。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高校心理咨询

1、积极心理咨询的理念

20世纪西方主流心理学流派研究焦点集中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问题的科学。主流心理学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传统心理学的重心偏向了心理问题的解决上,而高校心理咨询中多年来也多是关注来访者问题,使得心理咨询成了问题的治愈,使很多教育者和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存在畏惧感。积极心理学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主张心理学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帮助所有人建设心灵的积极面,提高人们心理幸福感。积极心理咨询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低于精神疾病的力量,个体的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高校心理咨询重在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引导和树立积极的生活观。积极心理学中包含了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三个主要研究内容体,体现了积极心理咨询的核心价值观,它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2、积极心理咨询模式

传统的高校咨询模式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来访学生问题的挖掘上,大多致力于修复来访者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期望通过修复来访者的这些损坏部分来达到治愈。

积极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关键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寻找人生意义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意识不到它而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它被其他一些事情的阻挡而进入了潜意识,积极心理咨询就是要把它澄清出来,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一需要,从而付诸外在行动,达到内外和谐一致状态。高校心理咨询借鉴了这一心理过程,在咨询过程中,常运用一些故事与求助者进行沟通,这些故事一般不与来访者内心的观念发生直接的冲突,而从另外的角度作出积极解释,目的是使来访学生在积极想象中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并进一步建立新的积极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3、积极心理研究方法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传统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力。在研究方法上,借用了心理学发展中积累的大量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等等。在具体研究方运用上更加宽容和灵活,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也不排斥非实证的方法。如:积极心理学用文化解释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另外,积极心理学还会采用演绎推理、经验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说,它对一切可以用来研究人的良好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方法都不排斥。

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必然要应用到其方法,二者相互统一。汲取积极心理学的精华部分应用于高校心理咨询,将是推动高校心理咨询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三、对未来高校积极心理咨询的展望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虽然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在高校心理咨询中早已有所应用,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思潮,要合理看待,需选其合理部分应用于高校心理咨询。其次,使积极心理学的三大领域研究为心理咨询服务,发现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营造积极的社会、学校环境。再者,多种咨询方式并用,在对待来访学生问题时,传统方法和积极治疗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为咨询服务。例如:咨询前期可以针对来访来访学生问题入手,而后逐渐应用积极心理咨询法帮其建立积极信念,培养积极情感。使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结合,多管齐下,以达到更佳效果。因此,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将随着心理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展现出更大的功效性。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积极品质和发展潜力的科学。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把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入高校心理咨询正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介绍积极心理学目前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主要对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咨询观念、模式、研究方法和技术作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积极心理咨询的展望。

9.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篇九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污名,高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大学生心理问题同样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全国高校有数十人自杀[1]。教育部下达文件, 要求各高校配备专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然而学生群体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并不尽如人意。有研究发现, 明确愿意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仅为1.46%[2]。徐双清等[3]对4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筛选出79 名因子分≥2 分的学生, 这些学生当中曾经或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仅6 人, 占心理障碍学生总人数的7.59%。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 当前大学生的求助愿望不够强烈,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积极性不足?如何才能提高求助的积极性?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心理疾病污名

1.1 心理污名的定义

Goffman[4]将污名定义为让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某些受贬抑的属性, 导致其无法充分获得他人的接纳。Link和Phelan则提出了污名的社会学概念, 将污名定义为在一个社会情境当中同时发生贴标签、刻板印象化、认知区分、身份丧失和歧视的情况[5]。张宝山等[6]认为污名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污名导致歧视, 人们会自发对被污名者展开行动, 而被污名者会发现自己受到各种排斥。后续诸多研究从施污者、受污者、是否有意识等层面对心理疾病污名进行划分, 本文主要从施污者角度将心理疾病污名分为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

1.2 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

Corrigan等[7]提出公众污名的社会认知模式, 将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划分为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3 个方面。刻板印象是指公众对某一群体属性的共同认知, 可能是正性也可能是负性;偏见是情感、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混合, 本质是对某一群体成员的预先判断;歧视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所采取的负性行为或行为倾向, 歧视完全是负性的, 也是被广泛认同的心理疾病污名成分。综上所述, 公众污名首先源于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存在负面的刻板印象, 如危险、无能;其次, 对这些负面印象的认同导致了偏见;最后, 这种偏见引发公众自发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歧视行为, 使其遭受不公待遇。公众污名显然给心理疾病患者带来了压力, 阻碍了患者的求助行为。

Corrigan[8]提出自我污名是受到公众污名影响的[8]。自我污名与公众污名的形成机制都包含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但是两者存在区别。公众污名是针对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偏见与歧视, 而自我污名是将这些观点内化, 视为与自己有关, 觉得自己像他人所描述的那样无能、可怕、没有价值, 进而导致自尊受损。Techman等[9]发现, 患者对于去看心理门诊感到丢脸, 对朋友和亲戚隐瞒患病事实。

2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污名效应的干预方式

2.1 通过教育干预减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疑虑与偏见

教育干预包括课堂教育和课外宣传两种途径。首先, 利用心理健康课普及心理知识, 课程的内容根植于大学生活各方面, 提供大量真实的情境供讨论。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 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走近心理咨询”这章, 以失恋、挂科等常见的负性事件作为导入, 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可适时抛出问题:“这些方法都失效时你会选择心理咨询吗?”引发正反双方讨论, 教师详细介绍心理咨询的过程, 以消除学生的困惑, 最后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模拟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演练。另外, 在课外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心理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正所谓“恐惧源于未知”, 当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了充分了解之后, 会减少偏见与歧视, 减轻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公众污名效应。有研究证实, 对警务人员、企业员工、政府雇员以及学校学生进行有关心理疾病的课程教育能减轻污名效应[10]。

2.2 开展情景剧与微电影比赛, 提高学生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情境出发, 想像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11]。Galinsky等[12]研究发现, 让被试者想像自己是老年人并描述作为老年人一天的生活, 使其对老年人群体的评价更加积极。大量证据表明, 观点采择可以增强个体对他人的感知, 当人们对污名群体进行观点采择之后, 会显著降低消极评价[13,14]。观点采择与共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Davis等[15]将共情定义为4 个维度:观点采择、想像、共情关注与个人悲伤, 强调了认知过程与情绪体验的区别, 并将观点采择置于核心地位, 就算没有类似经历、无法体验当事人的情绪, 个体通过认知上的想像也能达到共情。

心理情景剧与微电影的参与者将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心理冲突、情绪状态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在幕后编排过程中, 演员需要不断揣摩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提高了他们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观点采择能力, 使其能够理解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而作为观众, 在贴近真实的情境中充分获得体验, 与自己过往的经验产生碰撞, 进而获得领悟与升华。国内研究发现, 心理剧应用于日常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16], 甚至对于慢性精神病患者, 心理剧也能起到积极作用[17]。

2.3 开展心理普查与特殊群体访谈工作, 主动约谈问题学生

上述两种措施旨在消除污名效应, 让学生愿意主动走进咨询室, 然而不排除有学生因长期受心理问题困扰, 将心理疾病污名深度内化, 导致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这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必须主动出击, 开展心理普查工作, 寻找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 尤其是存在自杀倾向的学生, 并立即预约访谈。若访谈确认有抑郁轻生迹象, 则向辅导员、系部领导、校领导逐级汇报, 防患于未然。另外,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在大一下学期开展特殊群体访谈工作。特殊群体包括家庭情况特殊, 如单亲、抱养、极度贫困、父母残疾、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困难的学生。这份名单由系部辅导员汇总上报, 辅导员能从学生日常的表现以及其他学生的评价中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评价, 弥补了使用问卷进行心理普查可能存在的不足。

10.你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 篇十

他不是算命先生

治疗师不是魔术师,不是算命先生。心理咨询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但这个效果往往是在一个过程里发生,不大会立竿见影。如果你遇到一个治疗师,他声称可以用某一种方法一下子解决你的问题,或者一次性“根除”,你要留心,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方法。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许多遭受心理困扰的人在寻找这样的“奇迹”,结果是“奇迹”没有发生,“骗术”却一次次得逞。

治疗师不会读心术。是的,有经验的治疗师具有相当的敏察力,但需要跟你谈话,才会慢慢了解你,才会发现问题发生的根源,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一眼看穿别人的心思。这会让学了一些心理学皮毛的人产生虚妄的幻想,也会给真正的心理咨询师造成压力,更可能让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产生防御心理。

我记得以前出差在外,途中跟人聊天,当对方知道我的职业时,我明显感到对方内心立刻对我有所提防,接下来的谈话就变得不自然了。我知道这源自误解。此后,为了省却不必要的麻烦,我在聊天时就不再说自己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

他不完美

治疗师不是心理完美的人。一个成熟的治疗师会接受自己不完美,会坦然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甚至会袒露自己的弱点,避免当事人对他进行理想化的投射。他自然得如同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普通人。当然,作为治疗师,他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包括对自己的深度分析与觉察,会在咨询中尽量调节自己的心理与情绪,避免不适当的反应给求助者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你遇到一个治疗师,在你面前显露一副完美的样子,摆出一副权威的面目,高高在上,不可亲近,或者,用太多的头衔来证明自己如何了不起,那赶紧另寻高明。因为,这些不过是他的面具。在他的面具下面要么是虚弱的专业能力,要么是别有所图。

治疗师不是“医生”。在我们的文化习惯里,许多人把心理咨询师称为心理医生,但需要澄清的是,心理治疗跟身体治疗很不一样,不是一套固定的诊断和开药的模式。可惜的是,在一些医院里开办“心理门诊”的服务方式,大多是谈上5~15分钟,简单做出诊断,接着就开药,再要求住院,以至于一个门诊医生一天接待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这哪里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虽然在医院里,有一些优秀的、训练有素的心理治疗师,但这种治疗模式却有局限,难以产生治疗效果,也限制了专业的探索与发展。

治疗师的基本特征

那么,我们应该寻找怎样的治疗师呢?下面我大致描述一下治疗师的基本特征:

他对生命有怜惜之心,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真诚关怀别人的幸福。他能够察觉到你的需求,并且会做出适当的回应,但他的回应不会让你觉得尴尬,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他对生命有兴趣,喜欢跟人相处,不惮于进入别人的内心深处,敢于直面生活与生活最根本的问题。他把心理咨询看作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他会跟你进行深度的沟通与互动。

他关注你、倾听你,并且设身处地体谅你的感受,尊重你的经验,理解你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接纳你的弱点和错误。他这样做的时候,你会感到自然而温暖,并且愿意向他敞开你自己。他的体谅不是技术,而是基于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他的同情心是“不带诱惑的深情”;他的体谅不是从高处施予的怜悯,而是出自他自身经历过同样的激烈而深沉的内心痛苦与挣扎,他是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医治者”。

他对人生有比较成熟的看法。他对人类生存处境有深入的思考和较全面的理解,他相信,人生是艰难的,问题是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生不只是追求快乐,也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从而活出存在的意义。

他对人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之所以选择治疗的工作,是因为一个基本信念的支持:人会改变的。他相信,人性里有积极的趋向,就是追求成长。而治疗就是促进人的改变,让人沿着成长的趋向,穿越生活的各种艰难,去坚持成长,最终成为真实的自己。

他有确定的价值观,但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他会了解你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看法,但不会给你的价值观造成损伤。甚至他会跟你探讨价值观问题,但他关心的不是你的价值观是否跟他一致,他关心的是:你的价值观对你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他的个人价值观必须符合治疗的基本价值准则:一切是为了提升对方,而不是抬高自己。

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助人者,而不是万能的救星。他的工作是帮助你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你解决问题。他会鼓励你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从中发展出“我能行”的能力与自信,而不是让你养成对他的依赖。作为治疗师,他会努力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你“不再必要的人”。

专业态度

一位合格的咨询师,还应该有这样的专业态度。

他有基本的自我觉察,而且不断增进这种自我觉察。他不是靠帮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隐秘的需要,而是珍惜和重视自己有帮助人的机会——如欧文.亚隆(美国心理学大师Irvin Yalom)所说,他把这看作是来访者给他的幸运或特权。

他在态度上是谦逊的、认真的、谨慎的,但他对自己的治疗能力充满自信。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会给来访者造成伤害。他的治疗可能成为来访者的命运的转机。因此,他忠实于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

他有适当的边界意识,而这种边界意识表现为:他能跟你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跟你适当地分开;他对你的问题能够入乎其内,也能够出乎其外;他体谅你的情绪,但不会过度搅入其中。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

他有耐心。他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心理症状如同一块顽石,治疗就如同每天敲击顽石,让来访者的自我从禁锢中走出来,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治疗师有足够的耐心。有时候,来访者自己都几乎放弃了,但治疗师却在寻找任何一个可能的空间坚持工作。

好的心理治疗是顺其自然的。好的治疗师,把心理治疗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让改变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里发生,让改变按自己的步骤和方式发生。这时,他成了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疗师。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着自然的方式去做;不是强求,而是因势利导;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春风化雨,只有这样,才做得恰到好处,才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最后,引用一句中国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事”是指心理咨询,这里的“器”,是指治疗师自己的生命。如果你要寻找心理治疗师,需要找一个有丰满生命的心理治疗师。

11.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分析 篇十一

1. 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 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 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 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 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 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 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 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 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 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 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 2008-4-14, (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 (18) :17.

[4]孔巧丽, 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8, (4) :57-61.

[5]崔彦玲, 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 2007-3-13, (A02) .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 (B06) .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 31, (5) :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 2008-10-20, (B02) .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 2008, 22, (3) :346-348.

[10]苏洁.试论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6, (3) :30-31.

上一篇:快乐语文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法下一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