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教师职业倦怠

2024-09-03

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共13篇)(共13篇)

1.防止教师职业倦怠 篇一

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 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资料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可引发如下问题: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笔者曾经用通用的scl90进行教师心理状态测试,显示50人样本中,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达到30%。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师的工作以及学校组织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上述问题彼此会交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干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人类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文明史上近70%的知识财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特征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2.外在期望与教师的内在迷惘。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使教师产生一种内在迷惘。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日趋多元化,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增高,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致对自身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他们不去认识自己的倦怠,相反却加以否认,这样使得倦怠之病魔日益侵蚀着自己的身心。

3.学校组织结构与气氛。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一些学校呈现科层制组织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对挑战,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对所处的组织环境不满,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效能,并认为学校领导“坚守”在其办公室内,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另外,由于教师本身的进修渠道非常有限.在相对刻板的科层体制下,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教师忙于应对学校的行政任务.进而产生倦怠。

4.教师人格因素。除了上述诸多外部因素以外,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众所周知.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所不同的是个体人格特征有所差异。教师若存有某种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该类特征明显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再比如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产生倦怠。有A型人格特质的人通常表现为成就感强烈、竞争意识浓厚,动作行为急躁、紧迫.言语粗鲁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A型个体特征的个体.其血液的激素成分比其他个体多得多,同样刺激条件下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紧张反应。

四、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帮助。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2.防止教师职业倦怠 篇二

1. 职业倦怠概念厘定

最早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是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心理学中,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个体化的认知及情感的消极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

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工作压力大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美国研究员格林娜尔格 (Greennaerg) 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70%的病因与压力有关,职业压力是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教师职业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教师职业高压力性。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从早自习、白天上课及下晚自习,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一般职业工作时间。教师劳动强度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每天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社会对中学教师的期望则高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期望“教育万能”、“学校万能”,使得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社会地位的低下,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倦怠心理便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与教师的付出不对称的是教师的低收入,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家庭压力。许多教师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

2.2 教师职业的重复性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性的周期劳动,教师的低成就感或目标没达成的挫折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教师个人得到荣誉的机会很少,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使得教师的教育职业激情受到极大的挑战。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常常是同龄的孩子、同一门学科的同样的教材,有限的缺少刺激的情境很容易磨蚀教师的激情,使教师产生倦怠。随着教龄的增长,不少教师的壮志豪情逐渐被安于现状所取代;原先爱学生之心为淘气、捣蛋的调皮学生而搅得头疼不已,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少了感动,上课少了激情,教书成了任务,流于平庸的“教书匠”。

2.3 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目前中学评价教师工作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的标准,如优秀率、升学率等,加上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长期处于焦虑当中,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3. 解决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纵观当前中学教师所具有的严重的职业倦怠状态,以及低下的生活质量所导致的教师在自身价值寻找中的体验,其实质就是教师对生命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危机的感悟。理解中学教师作为多方面精神需求的个体就要给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关注教师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中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经历的一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包括面对压力和困难,要明确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了解自身条件所包含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使之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

3.2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消除职业倦怠现象必须加强自我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使自己具有远见卓识,树立远大目标,为之不懈努力。学校要为教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了解教师的成长经历,鼓励其不断发展,从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要努力自修,提高自己的承受力,树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在教育技术素养、心理科学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中学教师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题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智能和实践能力,克服职业倦怠,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达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3.3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除了自己的专业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专业发展受阻外,学校领导缺乏人文关怀也是主要的诱因之一。因此,要促使领导队伍树立服务意识,为全体教职工服务,多方面满足中学教师政治精神上的需要、事业成就感的需要、业务进修上的需要、合理生活上的需要。引领教师从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感的同时,还要引领教师追求自我实现,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受真正的幸福,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促使教师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焕.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2]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

[3]姬祥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及缓解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

[4]姚静.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6) .

3.论教师职业倦怠 篇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从外界环境方面来看,有些偏远地方条件艰苦,不仅软件方面条件较差,硬件方面条件也非常艰苦

这些地区平时的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如经常停水停电,或者水质较差,重金属物质含量超标,根本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又或者在洗澡吃饭等方面无法满足需求,使得教师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再者,教师对所在的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学校管理制度能不能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感状态,若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检查、批评过多,而给教师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及同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过少的话,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人际关系,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或者学校管理中不灵活的管理制度,不公平的评比制度如评比时候靠关系,拉帮结派,会使得教师渐渐对工作失去兴趣。没有适度的政策照顾也会使得有些外地教师需要一心多用,导致力不从心。

2.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在广大人民心中,对教师的社会期望很高,要求教师是蜡烛,是辛勤的园丁,是勤劳的小蜜蜂。或许他会说老师挺好的,但是若是有选择,他一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选教师这个行业。另外从社会立法这个角度看,现在较多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是偏向未成年人和学生的,使得真正有事的时候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甚至束手无策,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教师积极性下降、成就感不高,致使职业倦怠!

3.教师自身的原因

从自身方面来看,有些教师天生性格较冷淡不太热情,遇到事情又不会主动跟人诉说,在学校与同事间交流较少,没有归属感,特别是一些外地老师,家庭与工作两难全。平时在学校除了备课、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而到了节假日就是在家里陪小孩,缺乏与社会的沟通能力。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教师对自己的小孩存在愧疚感,他们认为自己因为平常的工作而未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孩,内心存在愧疚。但是社会各界对教师行业的期望较高,他们往往希望教师既能教育好他人的小孩,又能教育好自己的小孩。既能当好家长又能是好老师。这种期望让教师压力巨大,加上学校每年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选拔上的竞争,使得多数老师有“教书是在完成各种任务”的错觉,并未享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做一名幸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1.选择教师这一行业的老师首先要端正态度

教师应对教师行业要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树立较崇高的教师信念,立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决心,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为之奋斗。同时在进入教师行业之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离家较远的岗位,若是遇到到边远乡村或贫困地区去支教,也要尽量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2.社会各界对教师行业要尊重与支持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收入也要有所提高,缩小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使教师能在行业中有自豪感。其次,立法方面也要有适当的保护教师的安全的法律法规,让教师遇到难题时有地方可以寻求帮助。国家也要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资比例要加大,同时校领导对于较困难或者住家较远的教师要给予照顾,给予温暖。减少教育教学之外的烦恼,让他们能安心教学。

3.教师要加强学习,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教育专业知识都要提高

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许多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的过程,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多给教师提供些进修的学习机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至于一成不变枯燥无味。这样的提升还包括专业的素质提高,这样才会使教师在教学上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感。

4.教师要学会正视心理问题,学会正确合理地宣泄感情

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中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对于职业倦怠应该有个正确的理解,不刻意去在意。要对这个现象的出现做出正确的认识,这是人人都有可能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自己要善于调节生活,放松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多出去走走,散散心,若是遇到不是顺心之事及时疏导、沟通,心中要长存些希望,不要失去信心。

教师这个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日复一日、周日复始的工作,使得教师这个行业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个现象,但是这些因素是可以减少甚至克服的。想要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快乐地教学,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学生、端正好心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时时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4.教师职业倦怠 篇四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最早见玩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也有人将“Job”译为“工作”,将 “Burnout”译为“枯竭”。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70年代提出的,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已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它特别容易发生在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的行业中,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所以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并非身体劳累所致,而是来自心理的疲乏。它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有三个;(1)情绪衰竭:它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它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这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具体来说,教师职业枯竭是指在所在的职业环境里,不论是在体力、精力还是能力上,都不能顺利应付工作,表现在生理——心理症状、人际关系问题、职业行为三个问题等三个方面。

第一,个体压力维度:生理——心理症状。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观心理体验主要表现为:抑郁,如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推动兴趣,对学生漠然等;焦虑,焦虑的表现主要有三类: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预期焦虑;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时,则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

第二,人际关系维度:人际关系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第三,自我评价维度:职业行为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但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的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

恰如一些学者所言,“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教师正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身、社会、学校、学生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成为一个“无形的杀手”。

第一,职业倦怠对教师自身不利。

第二,职业倦怠对社会不利。

第三,职业倦怠对学校不利。

5.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篇五

职业倦怠又名工作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就已经提出,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是一种心理枯竭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预防或克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 正确认识并调适压力。面对繁重的工作负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并经常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在工作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要认识到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正确对待,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学会倾诉(宣泄)、学会委任、学会找理由给自己放松,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或求助于专业工作者(心理咨询与治疗)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术。当发生职业倦怠时,可以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既可以缓解压力,又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承认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自身。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缺点和错误是正常的,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于许多因素,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同喜同悲。

 善于肯定自己并赏识他人。学生需要教师的表扬,教师当然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如果总是将希望寄托在领导和同事身上不现实,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如自己对某一节课感觉良好时,就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奖品。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当然,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赏识他人。一个善于妒忌、心胸狭窄的心灵是不会快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善于为自己戴上赏识的“眼镜”。例如,在听公开课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学习”一档:学习教态、学习教法、学习语言等,哪怕看上去上课的教师出现错误,也要带着感激的态度:感谢他为我提出了可贵的警示和提醒。为他人喝彩,这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努力创造自我。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自我,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对于教师职业,除了谋生的手段之外,还可以加上教学中游戏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自己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等;也可以采取价值提升法,将职业提升为事业,甚至为科学。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研究的对象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自我人生价值会大大提高。

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任何一种机构和组织能够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也是放松之地,也是能量再生的场所,对于职业倦怠的缓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首先应摆正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 同时,运转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有助于个体战胜困难。研究表明,从支持的来源上讲,来源于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来源于同事的支持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更大。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枯竭更有效。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对于降低枯竭水平更为有效。

6.怎样对待教师职业倦怠 篇六

南排河镇赵家堡小学 刘娜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走进课堂的神圣感没了,无奈当老师的感觉却增强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教师不断经历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不断感受到工作热情的减退以及自我评价的降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尤其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当初是否因为职业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进入教师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当老师,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因为爱,所以执着” 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让学生回味一生的优质教育,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认为,教育虔诚第一,教育艺术第二,教师应该带着爱工作。在各种场合,我毫不掩饰对数学、对教育的由衷热爱。什么是热爱,一个名师说得好,那就是:作为一个科任老师,讲到教育,讲到学生,讲到你教的学科,你的眼睛会发亮。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2、调整心态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3、调整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4、提高耐压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

提升耐压能力。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5、寄情教学工作

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你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将工作后所得到的钱看成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倒过来。努力寻找这样的感觉是一个教师应当追求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负担,也不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当成谋求快乐的一个过程。

6、投身教科研

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必将带来种种困惑,困惑带来教研话题,教研促进教学、成就名师,不断提升职业境界。而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拥有不同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坚持教学反思。叶澜老师说: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身边不少名师将“做读书笔记,记工作日志(教后记),写教学随笔”成为每日的工作习惯。

7.教师如何预防职业倦怠 篇七

生活的一切价值都来之不易, 想要恢复逝去的热情与活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教师而言, 一切必须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要永远提醒自己:别人不会给我作出抉择, 是我而不是别人要摆脱倦怠, 一定要树立信心:幸福的钥匙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很多教师忽视体育锻炼, 这不仅有碍教师的身体健康, 对于有效克服和远离倦怠感也是不利的。教师每周除了站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外, 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坐着, 要么批作业、批试卷, 要么写教案、上网查资料, 这对于教师身体各部分系统的有机协调是十分不利的。身体不好必然导致精神欠佳, 精神欠佳就比较容易产生倦怠、厌烦等负面情绪。

二、注意合理饮食

“人是为了活着而吃饭, 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工作上遇到压力和逆境, 必然产生身心上的改变, 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伤害身体的正常功能, 降低免疫能力, 从而使身体产生各种疾病。因此, 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必要的, 它能强化体制、活跃身心。除此以外, 合理而营养的饮食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教师为了排除烦恼、消除倦怠感, 还形成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一些教师遇到压力, 就无意识地“化压力为食量”, 借着暴饮暴食来减压。暴饮暴食带来的又是新的压力和烦恼——肥胖。饮食本应该成为人生的享受而不是痛苦, 但是, 不正确的饮食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压力, 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饮食习惯, 即使不能通过合理健康的饮食来缓解身心压力, 为教师消除或远离职业提供“燃料”和“动力”, 也不能在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倦怠之外, 再加上一层因身材不美观而导致的新的压力。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身处逆境、压力重重时, 亲朋好友亲切的问候、深切的理解和热情的帮助是每一个人都热切渴望的。它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以缓和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肯定地说, 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四、进入教育改革实践

作为教师, 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尤其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多。知识爆炸挑战教师的学科知识, 网络的普及使得某些学生在个别问题上的知识比教师知道得多, 教师已经不再扼守专业的权威。青少年问题层出不穷, 校园暴力、学生新潮时尚的各种想法、性问题、破碎家庭等问题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当学生的辅导者, 还要充当家长的辅导者。另外, 在社会转型期, 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 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 破坏了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风气和文化。这使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 从而降低对工作的投入, 产生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必须树立摒弃“干一行、怨一行、弃一行”的错误念头, 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职业价值观, 正面对待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将之视为激活学习潜能、提升自身素质的契机, 将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看做是一份邀请教师们与生活共舞的请柬吧, 但要注意不要被舞池里挑战“舞伴”的脚绊倒, 避免摔跤。

最后, 我相信, 教师只要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 就能较有能力和底气地摆脱职业倦怠, 而且这是一种根治性的问题解决模式, 着眼于长远, 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 教师才能有效应对教学情境, 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也只有在这样的能力和水准下, 教师才不会身陷职业倦怠。

摘要:放眼中国社会, “变革”是中华大地的主旋律。当前的社会变化节奏越来越快, 变化层次越来越深, 而且变化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加, 变化的规律越来越超出自然的状态, 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混沌”。这种社会变迁特点, 迫使教育作出相应的改革, 由此给教师职业带来了重大挑战。教师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不可能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倦”看起来是难以避免的, 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自己陷入“怠”。

8.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八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当教师时间长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不如意、心理的不平衡,往往让不少人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教之初豪情满怀,希望桃李满天下,慢慢地理想没了,激情退了,牢骚多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原先活泼可爱的学生也变得讨厌了,稍不如意就想讽刺几句,或者上完课走人,眼不见心不烦,对学生不闻不问等。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情绪衰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精神不振、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工作满意度降低等,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及类似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较难引发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创新的欲望,仅满足于应付任务,甚至厌倦教学工作。

其二,态度和行为冷漠。教师对学生缺失人性化的态度表现在: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式语言来称谓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找借口,怨天尤人。

其三,缺乏成就感。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家长、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增加,学校、同事对教师关心支持不够,使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这种情况导致教师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他们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令人满意的变化,也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较强的无助感。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开始减少工作投人,教学缺乏创新,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抱有消极、无奈、听之任之的态度,挣工资成了维持上班的唯一动机。

教师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个体、教育对象、教育质量造成诸多危害。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会导致教师工作情绪低落,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产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及个人等方面:

1.从社会影响方面分析

(1)期望过高,不堪重负。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比做春蚕、蜡烛。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家期望教师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寄厚望于教师。教师是普通人,不会个个是圣贤,教师在这种职业道德、学术素养的高标准要求下,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面对高考备考的现实需要,很多高中学校教师,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2)投入不足,待遇偏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但与不少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还是偏低。同时,由于教师劳动效果的长期性和滞后性及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再加上一些部门受错误政绩观与价值观的影响,不少地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工资,也影响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对教师过高的期望,与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人不足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2.从教师职业特点分析

中学教师的工作既要耗费体力又要耗费脑力,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耐心细致地做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等,这些耗费了教师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同时,教师工作还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创新、探索的工作。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查找资料、相互交流、精心设计,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教师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教师就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正如日本学者左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而宣告结束。”教师职业的“无边界性”特征,使教师长期处于工作的压力状态。

教师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无阶梯”的。中学教师的一生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着同样的工作,职称的升降、工资的调整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往往和工作业绩无多大联系。大多数教师不可能像行政、企业等行业的优秀人才那样,经常有升迁或得高薪的机会,这使有些教师觉得教师职业是一个“无阶梯”的生涯,缺乏挑战性。

3.从学校管理方面分析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等特点。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管理就是简单地让教师“动起来”、“忙起来”,把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集中到升学率上。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支持,缺乏主人翁意识,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弱。

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制度,降低了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影响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4.从教师个人方面分析

9.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篇九

教师工作既要耗费体力又要耗费脑力,这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双重消耗体能的工作。教师工作首先是一份体力活。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耐心细致地做个别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等。这些耗费了教师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同时,教师工作又是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师工作不应该是一种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创新、探索的工作。教师们为了上好一门课,往往思前想后、精心设计、绞尽脑汁。这些无不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消耗。

2、复杂的人际关系。

教师复杂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作为下属必须要处理好与校领导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今学校的领导普遍越来越专制化,存有腐败作风,如用人唯亲,搞暗箱操作等等。教师在这样的领导下,每日提心吊胆的工作,生怕得罪了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为了一点利益相互排挤、明争暗斗。

第二是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学生个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叛逆,各色各样的学生都有,真是鱼龙混杂。有的严重违纪、有的不服从管理、有的甚至辱骂攻击教师等等,这些都大大加深了教师管理的难度。受教育法律法规的限制,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否则会出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等社会现象。

3、学校的管理水平。

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领导干部的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管理混乱,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关心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办事无效率,对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回复,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欠科学合理,存在着不公平现象,片面把薪水待遇、住房分配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有的学校习惯于加班加点,不给老师休养生息的时间,使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之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4、社会交往闭塞。

10.如何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应 篇十

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对外界压力时产生的生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是常见的现代职业疾病。这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是教师人人都有可能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教师厌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由于升学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工作单调重复等因素影响,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之一。职业倦怠令教师心力交瘁,倍感痛苦,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通常经历三种心理反应过程:一是情绪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畏惧早晨去上课。二是人格缺失。对学生存有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三是降低成就感。一旦发现教师职业为他们提供的反馈很少,不足以满足其成就感,就不愿再作努力,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思想。

影响教师能力发挥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客观环境。下面从这两方面谈一谈预防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1、引导培养浓厚的工作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体的喜好情绪和态度,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兴趣浓厚,就会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去工作。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必须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事业,在他身上维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没有教师的辛勤培育,就没有少年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没有一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没有全体教师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劳动态度和创造热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无从培养,国家的繁荣昌盛就无从谈起。引导教师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就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主人翁意识,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减轻教师社会、家庭压力。建立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2、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长短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能以平静、愉快的心情从事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我认识是自我评价的依据和基础,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有客观的自我评价。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能自觉地消除“自我中心倾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分强调自己所教课程的重要;将自己讲授的知识绝对化,认为自己所讲内容绝对正确,学生一旦提出质疑,便认为是“吹毛求疵”,不仅使自己固步自封,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师生间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主从关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妨碍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应当努力消除。

3、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

教师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常有不顺心的事,如果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往往会有不理智的表现,甚至会迁怒于别人。在这种易动感情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沉着冷静,不能意气用事。高兴时,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失意时,不心灰意懒,丧失进取心。作为教师,应当把私人的一切烦恼忧愤都置之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以平静乐观的心情投入工作。

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包括能抑制无益的冲动。当来自学生、同事或领导方面的信息刺激超出教师的自我认识之外,常会引起教师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便会发生与学生、与同事甚至与领导的对抗,影响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特别是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产生不良的教育效应。教师应当善于抑制一些无益的冲动,才能不失教育者的身份,才能利于发挥教师积极的育人效应。

4、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行为是感情驱使的结果。特别是面对学生,如果教师情绪发作,难以自抑,就容易变为斥责甚至体罚学生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对此,教师务必注意。在现代社会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上的尊卑、贵贱之分。即使学生的过错有伤教师的体面,教师也不能专横粗暴。讽刺、体罚、训斥、辱骂等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人权的侵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器重、爱护和帮助。对学生体罚,不仅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还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当从“师德”和“育人”的角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5、增强自律意识

自律是指教师自觉按照教师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严于自律的教师,才能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育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在教师职业人格的基础上。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完美结合的完善的职业人格。教师的职业人格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它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检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职业人格,影响和造就青少年一代的美好心灵和理想人格。

6、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育对象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环境、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因素诸方面的多变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教育这项育人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人们要用全新的观念审视教育,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须相应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同时要努力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够固守过去,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有一种开拓进取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求索,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色彩的业绩来。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1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展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0-0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自从职业倦怠被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职业倦怠最早是1974年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相关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如身心疲惫、情感衰竭、工作满意度下降、对服务对象缺乏热情、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护理、医疗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合理承担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职业倦怠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玛勒诗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她于1986年专为教师编写了一份专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卷(MBI),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测量工具。这份问卷主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情感衰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被过度消耗,精神疲惫不堪;非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消极的、负面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对工作成就的满意度下降。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与表现类型

职业倦怠不是对于某种情感的即时反应,而是一段时期内强度不断递进反应的过程,三个方面并非同时出现。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描述,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是有差异的。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先表现的是个人的低成就感,然后才是非人性化和情绪衰竭。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表现,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精疲力竭型

这类教师在很高的工作压力下常表现为放弃努力,通过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他们总认为不管自己工作多么努力,结果都同样令人大失所望,因此不再相信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2.狂热型

这类教师通常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到工作中,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强烈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持续不了太长时间。部分狂热型的教师具有自恋特点,通常在倦怠前和学生相处的很好,但与同事相处得很差,他们自认为是无私奉献者而指责那些不愿意全身心奉献的同事们。这种狂热的信念系统一旦突然塌陷,最终将会屈服于精力耗竭。

3.能力富余型

对于这类教师而言,由于工作本身缺乏刺激,尤其难以从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同时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几乎没有什么成就感,由此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因而厌倦自己的工作。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表目前主要是通过量表来进行的。国外的常用量表有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职业危机量表、厌倦倦怠量表(BM)、罗马倦怠问卷、应激连续量表、职业效能问卷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是MBI。[1]国内由李永鑫等人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为CMBI),此问卷包括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3个因素,问卷共计15个项目。问卷采用7级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从“1”~“7”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部分项目反向记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信度、效度等各种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

国内有些学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时直接采用MBI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还采用访谈法。蒋会平等人以Maslach职业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在访谈的基础上将模型与本土高校教师情况结合起来进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量表分为4个纬度:情绪倦怠、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和生理不适。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尚未成熟。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

2.研究内容及结果

(1)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内容及结果。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很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在美国大约有55%~20%的教师有職业倦怠问题。教师工作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教师无意从教、工作厌烦、人心思动、想从事新职业等。其结果是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

例如在美国,24%的教师计划在未来5年内放弃教师这一职业,新任教师在5年任期内的退出率为40%~50%,近一半的教师认为从业人员士气自1983年教育改革以来显著下降。[2]早期的研究者在教师工作倦怠原因的寻找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结果由于取样、方法等原因,很难得到统一。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Maslach在其1997年的著作中指出,引发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工作环境因素,而不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员工的个人因素。她将各种具体的倦怠原因整合为个体与工作之间在6个方面的不匹配:工作超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共同体的瓦解、缺乏公平感和价值观冲突。他的这种分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篇十二

2005年8月至9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8699名教师进行了名为“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近30%的被调查者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58.5%存在中度的工作倦怠, 86%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1]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职业倦怠的人数比例比美国倦怠高发期还要高, 我国的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数据提示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教学效能、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从组织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切入, 提出解除职业倦怠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发展性、支持性的组织保障系统

(一) 建立良性的组织保障系统, 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 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越少, 由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缓冲作用”。[2]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 为教师营建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给予教师强有力的认知支持和情感支持, 使教师增加职业认同, 在教育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快乐和成就。

(二)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提供教师健康保障体系

1.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学校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 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 从而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要竭尽全力解决大学英语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把他们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 用来从事教学研究和进修。还要重视建立公平高效平衡激励的薪酬回报体系, 使教师的工作成绩有合理的回报。

2. 完善健康保障制度。教育部

明确要求学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但对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给与应有的重视。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制度,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要组织心理知识培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 提高教师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

教师一般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与自己直接有关的决策中 (如政策的变化和执行、课程的变化等) , 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士气和自尊水平下降, 工作满意度降低 (Ginsberg&Bennett1981;Cedoline1982;Mc Laughlin等1986;Farber1991) [3], 这种影响逐渐累积就会产生职业压力并最终导致职业耗竭。因此, 校长应该为教师参与高等学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 进行决策过程分享, 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学校做出有关决策时, 还应尽可能向教师解释决策目的和意义, 切实关心教师, 让教师感受到来自校方的尊重。弗伦奇和卡普兰认为让个体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有助于保持个体的士气、动机、热情、自尊和工作满意, 可以减少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Maslach&Jackson1984) [4]。

二.大学要为自己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英语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所处的周围环境, 它既包括有形的经济上、物质上的援助, 也包括无形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关心。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 遇到困境时就会有途径得到化解, 它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和谐地与人交往。教师应努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还要建立可以谈心的渠道, 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应及时倾吐, 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有调查显示:有46.3%的教师视人际关系为危机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甚至有35.2%的教师从未和相关领导交流过思想。[5]处于这种人际关系环境中的教师是孤立无援的, 为减缓这一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次, 教师应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主要是要求个体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要认清自我价值, 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 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 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 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 积极主动地走出倦怠, 迎接生活的挑战。

再次, 教师应提高自身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这里提出的能力主要是指业务修养, 它涵盖教师素养的许多方面, 如学历、经历、经验、条件、环境等等。大学英语教师相当一部分上岗前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师职业培训, 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 他们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教育能力。学历层次相对低一些的教师重点应该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修养主要是依托以下方法实现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1) 参加学术会议。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研讨, 教师可以和与会者交流教学经验, 还可以及时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2) 考察学习。有目的访问考察相关学校, 参观学习; (3) 听课、观摩。同事之间互相听课, 观摩公开课, 吸收别人的长处; (4) 常规教研活动。 (5) 科学研究。科研就是有意识地去发现探索, 我们正是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和提高的。

三.积极进行身体和心理调适

(一) 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 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 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 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对问题进行反思的机会。进行适度有节奏的锻炼, 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 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

(二) 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工作上遇到压力和逆境, 必然产生身心上的改变, 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伤害身体的正常功能, 降低免疫能力, 从而使身体产生不同的疾病。因此注意合理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要远离快餐、泡面等不健康的食物, 形成健康饮食。教师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饮食习惯, 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缓解身心的压力, 为教师消除或远离职业倦怠提供“燃料”和“动力”。

(三) 调整心理状态, 有效克

服倦怠

一切成就和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教师应该视压力为崛起的动力, 正确认识驾驭压力, 学会情绪疏导。教师还要调整心态, 善待自己, 善待学生, 正确看待名利得失;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走出教师完善形象, 不苛求外部环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 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总之, 调整心态并放松自己是个体最终降低倦怠并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

综上所述, 大学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 培养对教育事业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 对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对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 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的同时, 还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学会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进行专业心理保健和治疗, 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是缓解职业倦怠的良方。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2005年9月1O日新浪教育频道.

[2]邵来成, 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出状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4期.

[3]Farber B.A.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1991.

[4]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2001) :Job Burnout[M].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3.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篇十三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等,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较为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行业中。19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倦怠的案例》,书中描写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事业到达巅峰之时,却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慢慢耗尽,对工作的热忱和成功的渴望消失殆尽,在经历了一段内心的痛苦挣扎后,他辞掉了在人们眼中充满光环的工作,远离故土,只身前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自己新的生命旅程。这部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读者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和冲动。从此“倦怠(burnout)”一词便进入美国大众的语汇,并逐渐为世人所熟知,用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看了这本小说后,发现自己和书中所描写的,事业如日中天却对工作毫无热情的建筑师一样,有一种对工作挥之不去的消极心境,便根据自己以及相类似人群的生活写照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新名词,并于1974年将其第一次应用在心理健康的领域,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竭时,主讲人—李虎亮 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二、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它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它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

3.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它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意付出努力。

我国的王芳、许燕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她们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知识枯竭(Intellectual Burnout)”。“知识枯竭”是指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的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已有的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涉及职业、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指教师的个人因素。从本质上看,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不平衡的认知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消极反映。

1.职业因素

虽然教育教学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但是就沉重的工作负荷及教师相对于单个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行为过程来看,却体现着一种应激情境,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选择。

(1)工作时间较长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教师工作的时间应该遵循正常的劳动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1997年,上海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撰写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时间平均为1.63小时。

(2)工作评价的单一性与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个体,看上去他们年龄相当、身心发展相似,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兴趣和个性特点差异很大。在仅用考试成绩这个惟一受社会认同的指标来评价教师工作的情况下,教师注定要付出比其他职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用于教育和教学,以致造成时间、体力和精力的透支。而且,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即便教师能够付出巨大的劳动因材施教,学生在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既是缓慢的,也是难以准确评价的。有些时候,学生所发生的改变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也并不一定成正比。教育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使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不平衡,职业倦怠进一步加强。

(3)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

教育实践表明,学校中缺乏一种良好的组织氛围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大多采用“家长式”、“一言堂”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细化的各种成绩排名,对教师教学的全程的、过度的监控等等,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扭曲了师生关系,侵犯了教师的人格尊严。另外,居高不下的班级人数、狭窄的办公环境、紧张的工作状态等,都可能会导致教师失去对学校的归属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3.社会因素

(1)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

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师的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巨大劳动不成比例,教师节假休息日被无偿侵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与社会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时,会出现不协调的结果,产生职业倦怠。

(2)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管理正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教师资格社会化等等,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目前,与教师职业有关的任务有:教书,要取得好成绩;育人,要保证学生遵规守纪,不容闪失;学历,要“再上新台阶”;晋升,电脑、英语要双过关。此外,国家教育部最近规定,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于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此外,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也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他们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了新的压力。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新近提出的新要求产生了矛盾,引起了消极抗拒的心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

4.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同样环境下同样工作量的两位教师,一位兴致勃勃,而另一位却可能精疲力竭,原因即在于此。研究表明,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还有那些富有理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着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这些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需要个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采取和谐一致的措施。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的支持

教师职业被人们赋予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便没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才大军。担当如此重要的任务,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便油然而生。它们一方面是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压力。要使这种压力保持在适当的水平,缓解高压带来的职业倦怠,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

首先,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供正常的节假休息日,对教师职业寄予合理的期望,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其次,高质量的培训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职前培训时,应重视培养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同时,还应把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技巧教给教师,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将继续教育和培训落到实处,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继续培训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不仅维持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还应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此外,还应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校的支持

学校的支持,突出表现在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1)改进学校的管理

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及外出进修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来自同事的工作支持以及情感支持能够提高个人成就感,降低压力感和倦怠感。

(3)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个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还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也包括提供正常的节假休息日,减少或杜绝无休止的加班加点。

3.教师的努力

解决职业倦怠离不开个体的努力,教师应对职业倦怠持积极的态度,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一生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平衡。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知识和策略以便应对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

(3)采取缓解压力的措施 实践表明,广泛的兴趣、多交朋友、适当的锻炼等都能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类研究也正蓬勃展开。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测量方法及实证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研究者修订或编制出了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日益明了,对原因和对策等的探讨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希望研究者对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继续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应对策略,切实减轻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这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大事。

地 点:阶梯教室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语录剖析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