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2025-02-03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共8篇)

1.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篇一

素淡自然 情真意远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和平县阳明中学 赖伟煌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

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闲居和饮酒之类平常事。“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 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为农事。描绘闲居的诗,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饮酒诗更多,《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的题咏之作。其他诗亦多与酒有联系,如“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食》);“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其二)

唐代孟浩然,其风格近于陶渊明,描写的大抵也是平常景物,如《过故人庄》,但陶渊明诗歌的景物描写,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景物虽平常,但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却不寻常。

<二>白描的手法

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则以白描为主,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上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犹如一幅水墨山水,勾勒出八九间草屋,周围是十余亩田园。榆柳的浓荫遮盖住屋檐,房前屋后桃李成行罗列。望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正升起袅袅炊烟。侧耳听,深巷传来鸡鸣狗吠声……诗人并没有什么形容词,也没有刻意烘托或加以点染,然而却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诗意。这正是陶诗 “不求华丽,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所使然。正如李渡在《学诗浅说》中所言:“陶诗的妙处完全在于真实朴素,不假雕饰。以画来比,汉魏诗象线条粗重设色板滞的古画,陶诗象纯用墨笔的白描,几乎看不出笔墨痕迹”。

再看《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诗人以即事即景的简单叙写,淡妆涂抹,没有刻意的工笔描绘,却将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刻意锤炼,无须斟字酌句,却妙趣天成,成为陶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陶渊明与刘宋时代的谢灵运都长于描写自然景物而并称“陶谢”,但谢诗观察细致,刻划入微,擅于工笔描绘,并有着意雕琢之处,有损自然之趣。而陶诗喜白描。可见二者表现手法迥异。

<三>朴素的语言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浅近,有一种朴素之美。请看《归园田居》原列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语言朴素、简洁、明快、协调一致。他不以辞彩华丽取胜,而以明确洁净见长。读来朗朗上口,其意则明白晓 畅,写出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归隐躬耕的决心。

事实上,在陶渊明的诸多田园诗中,不乏朴素自然的诗句。譬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焉得思如陶谢乎,令渠述作与同游”。其实,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艺术风格上相差甚远。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语言绮丽幽艳。

<四>淡远的意境

陶渊明躬耕田园,沐浴着纯朴的民风。他通过平常景物入诗,并借助白描表现手法和朴素的语言,从而创造出闲适悠远、淡薄明净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还是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为例加以说明。诗中写到,诗人筑室造宅于人群聚居的尘世,却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心远地自偏”,这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只要心怀淡泊,不屑于世俗,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也能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可见,这并不矛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将意境全然托出。诗人本意采菊而无意望山,不经意却举首见山。恬淡自然,实是悠然忘情之境。故王国维称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确很有见地。整首诗一气直下,清空如话,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细品诗句,恍若臵身其景:夕阳余晖,青山如黛,飞鸟投林,一位采菊诗人悠然步行……营造出萧然淡定,悠悠不尽的意境来。

不妨再看看《和郭主簿》第一首: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写屋前林木茂盛,虽值仲夏,但绿荫满林。只觉清风徐来,轻掠衣襟,委实惬意至极。诗中还写到,归隐躬耕后,已罢去尘世繁杂的交游,琴书时弄,小儿绕漆,乐享天伦,在这过着蔬谷自给,美酒独斟,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悠然望云怀古,有超脱之感,更觉意境清幽闲远,细味之则意愈深。

(五)率真隽永的感情

陶诗的真正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 室编《简明中国文学史》)。

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情。

首先,表面上看,陶诗似乎首首都是空的,内容上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选材上,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表现手法上更是缺少精工的描绘。诚然,可归之于一个“淡”字了得。然而,若能联系他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完全可推测他的隐衷;就能品出“淡”中之味;也就不难理解诗句的真正内涵——隐晦地表达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试看《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作者于乙巳岁(405年11月)辞彭泽令归田,此诗可能作于次年。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这正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风亮节。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之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叛”(钱伯城《两晋南北朝诗选》)。

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逍遥自在,安贫乐道。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譬如《桃花源诗》并记,“桃花 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在这里人们耕桑自给,与世隔绝。没有君王统治,没有剥削压迫,且“秋熟靡王税”。人们过着“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田园生活。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现实条件下,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陶渊明多以“酒”入诗,似乎除此则无物可写。追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陶渊明虽隐居避世,但他同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之态,如同常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并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罪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寄。这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所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

二、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双重原因。

客观上,从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多变的历史时期。而陶渊明正生活在黑暗的晋 宋时代。值此之际,腐败的政治统治下,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者内部的倾轧斗争都十分尖锐。一些士人、官僚在斗争中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有甚者,觉得生死、得失无常。对时政的激烈抨击和慷慨陈词,略有不慎,便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乎,玄风骤起,隐逸之风盛行。时人以终日清谈玄理,或隐逸不仕,寄情山水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陶渊明青年时代,深受儒家用世致仕思想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第五首)。他数度出仕便是明证。但是政治黑暗,官场污浊,由此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感。陶渊明的归隐躬耕同此不无联系。在隐居躬耕中,陶渊明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劳动,领略田园风光,感悟自然“真意”。于是,便有了《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和《桃花源诗》等一系列田园诗。从而,用诗的语言去表现自然,抒写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主观上讲,陶渊明天性淡泊,秉性耿直,不受羁束,不愿同流合污。他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注入平淡的诗句中。诗人笔下的白云飞鸟、秋菊青松,正是其高洁的人格寓于其中,使其诗达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上境界。

从思想根源上看,如果说陶渊明的出仕、追求仕途因由儒家思想的话,那么,他作品中那种超然现实的超脱之感,当源于好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三、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他所创作的大量田园诗,以其素淡自然而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以及同此紧密相连的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李度在《学诗浅说》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陶潜以超卓不凡的胸襟,扫除俗套,自成一格,情真语淡……后世诗家得到的一点馀味已经卓然可传。”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盛行浮艳、绮丽之风。如曹丕“诗赋欲丽”,陆机则主张“会意尚巧”、“遣言贵研”。因而,陶渊明在当时并不被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论晋宋诗家时,对陶渊明及其诗作只字未提;钟嵘在《诗品》中,仅推崇陶渊明《咏贫士诗》为五言诗中最精革的作品,并且,竟将陶诗列为“中品”;就是萧统的《文选》选录陶渊明的作品也不过缪缪数篇而已。究其原因,陶渊明虽然也是出身官僚之家,可到他时家世已经衰落,同当时显赫的世家大族相比,家世已相当低微。加之陶渊明“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过着躬耕田园的隐逸避世生活。再则,陶渊明清淡的艺术风格未能迎合时尚,其人其文不受推崇,甚至遭到冷落。就当时实际情形而言,也全然在理了。

直至唐、宋,陶渊明才愈来愈受到重视,其影响也日渐明显。“陶诗一面结束了汉魏诗的局面而开辟了广阔新颖的 法门,同时也暗中为后起的宋、齐以至唐、的诗派作过渡的勾联”(李度《学诗浅说》)。从风格上讲,唐代孟浩然的“闲静淡远”、王维的“幽静谐和”、宋代梅尧臣的“朴实平淡”,以及清代朱彝尊的“清新素淡”,探其渊源,显然可以追溯到陶渊明的艺术风格,真可谓一脉相承。

文如其人,陶渊明以“淡泊”而著称,谈及陶诗艺术风格,必定同其人并论。陶渊明生活于黑暗的晋宋时代,却不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视官职如草芥。生乎乱世而能沉静自若,出污泥而不染,实为“高洁”也。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引起后世诸多深有同感的文人墨客的共鸣。他高风亮节的人格美,为历代人仰慕击节咏叹。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高适“转忆陶潜归去来”。事实上,陶渊明其人其诗文,已成了后人不满现实、超脱现实的精神慰藉,更觉是后代垂范、学习的榜样。由此可见陶渊明影响之大。

2.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篇二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 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 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 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绣。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 和劳动人民有着更多的接触, 可以说, 是生活给他以厚爱, 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 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 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一是他的田园诗歌中有着高远的理想与志趣。《归园田居》第一首,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 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 心情无法平静下来, 他“望云惭高鸟, 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 回到田园中来, 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 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 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 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 子孙还相保”。所以, 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 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视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二是他的田园诗歌中有着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对士族阶层的无限鄙夷。在《和刘柴桑》中, “荒途无归人, 时时见废墟”点出民生之凋敝, 田园之荒芜。也正是这样“乾坤含疮痍”的痛苦现实加剧了陶渊明对战争的厌恶, 在其众所周知的《桃花源记》一文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也是对战争所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谴责。《饮酒并序》其二中, “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 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 何事绁尘羁”, 对士族阶层的鄙夷可见一斑。三是他的田园诗歌中有着崇尚自然和看淡贫困生死的人生见解。他生性热爱自然, 不喜拘束。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随口念来, 让人心向往之,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偶爱闲静, 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 时鸟变声, 亦复欢然有喜”。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油然而生, 不再是对自然的简单欣赏, 而是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达到物我两忘, 凸显出陶渊明淳朴率直的自然生活风貌。《挽歌诗》第三首中写道:“千秋万岁后, 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表现出他对永恒的死亡看得是那样的平淡、自然。

从陶渊明的诗文看, 他的田园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既不是衣食无忧另有出处、无须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隐士生活, 也不是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状态的真正农民生活。他的田园生活是富有小资情调的。一个君主时代的读书人, 为了摆脱拘束, 过率性任情、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动放弃通往荣华富贵的名利之路, 回到乡村, 过一种亲身耕种以获取衣食的农村生活。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就是在崇尚清高、动辄隐居的魏晋名士中, 他也是出类拔萃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正是因为诗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才会悠闲地篱下采菊, 抬头望山, 那样怡然自得, 那样超凡脱俗!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 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 而应该回到自然中, 赏析大自然的无限清新与勃勃生机, 这才是他人生的真谛。陶渊明活在读书和写作里, 文学尤其是诗歌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 意义弥重。从陶渊明开始, 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 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酣觞赋诗, 以乐其志。”陶渊明的这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 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渊明的影子, 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 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 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也成了他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 而且乐于以此为题。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艺术与人格高度统一的诗人, 他的诗作曾使无数读者为之陶醉;而他的人格, 自古至今, 也一直受人们所敬仰和羡慕。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是其人格的焕发, 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感召力。辞官归田后, 他并没有置身世外, 也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讴歌, 并且在其作品中时时显出一副“金刚怒目”的样子。像借《咏荆轲》、《拟古》等作品来抒发胸臆, 再现其正义和勇敢的人格。他以“自然”为皈依所在, 向往和平安乐、自由和谐的社会, 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 喜爱恬静幽美、充满自然意趣的乡居, 在田园生活中体味自然之“道”, 寻求自然之“真”, 获得无限的乐趣、快慰, 这正是其人生境界和文学情趣的完美融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审美般的生存方式,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有些人不可理解的途径中得以实现, 甚至达到升华, 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由此我想, 陶渊明的一生不是逃避的一生, 也不是消极的一生, 他是以自己内心追求的另外一种方式过着朴素淡定、积极生活的诗意的一生, 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今天社会多元化的浮躁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感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3.陶渊明田园诗的产生与其生活体验 篇三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背景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任何文学创作都与其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悠远、恬淡自由,在对山

水田园的描写中表达了其人生理想,这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1 玄学风气极盛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处于东晋末年,该诗歌流派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士族文人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他们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使得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另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之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后者中的杰出代表。

2 生活环境与心灵志向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与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长在农村,家乡故园的风光,为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更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

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他的田园诗,也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3 独特的、难能可贵的仕隐田园,躬耕的生活体验

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籬,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隐田园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平凡之景经过陶渊明点化变得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差不多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事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写出人生理念。他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在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同上),则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看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4.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篇四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香莲乡电力希望小学 薛兰兰)

【摘要】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的先河。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以其独特的诗风。非凡的诗句、意境和情趣的完美融合以及富有哲理的情、景、理的统一等里程碑式的美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笔下的田园诗充满诗情画意且富于浓郁的劳动美并艺术地创造出诗歌平淡丰富的语言之美,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陶渊明之所以能影响后世并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是与其诗作多方面非凡的创作艺术分不开的。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美学特色

语言美 劳动美 意境美 含蓄美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每个时代总会产生别具时代特色的产物,以适应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需要。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儒、道、法等空前的思想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不同寻常的阶段:就政治而言,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士族门阀制度过度膨胀;就思想文化而言却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解放的“第二个”活跃期。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晋时期,内容上“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①玄言诗严重脱离现实,完全脱离社会实际而服务于上层阶级,取...悦于胡权阶级;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②失去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此时的文学总体已走向“山穷水尽”的境地。时代造就英才,无独有偶,陶渊明这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以旗手的身姿出现于文坛,他以个人的亲身体验为出发点,冲破玄言诗的束缚给诗坛带来新的创作气息,以朴素自然接近白描的语言,多方面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体,并迎来田园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为古典诗歌开创了新的境界。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远远高于生活,是艺术化的社会生活。要全面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艺术技巧和美学特色,先应了解其不平凡的坎坷一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想有一番作为,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尤其是反动的门阀制度垄断整个社会的情况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到29岁才出仕,先后曾担任祭酒、参军、县令等职,后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还家归隐,自此再未出仕。对他而言,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经历为其创作积累了深厚的素材。隐逸田园是理想化为泡影无法实现人格独立的消极反抗,歌唱劳动不耻务农则表现了诗人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陶渊明现有诗作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内容新颖,然而在他的全部诗作中最富开创性影响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却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并抒写闲情逸致的田园诗。陶渊明田园诗言简意丰朴素自然,集情趣与意境于一体,反映作者对社会与现实的认识。表达自己对理想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更为直接和明显的是提示作者对田园与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纵观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朴素自然,平实冲淡的语言美

陶渊明田园诗多反映纯朴恬静的农村生活,诗人多用自然流畅、通俗浅近的语言,接近白描的手法对淳朴的田园劳动与优美的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创作了为数不多的被称为“田园语”的田园诗,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使劳动第一次作为审美对象进入文人的诗作,陶渊明的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已逐渐衰微,以山水诗为主的新派诗却“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③追求诗歌的形式美,这无疑给诗歌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弊端。在此种情况下儿为田园诗派开创者的陶渊明,以作家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时代责任感,力挽狂澜扫清种种障碍,打破了诗坛的不利局面,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用“比较接近说话”④的“田园诗”开创了全新的审美领域成就。

陶渊明诗以朴素自然见长以平实冲淡为工,却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词汇,生僻的典故,甚至连形容词也极少使用,一切平平淡淡,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可谓朴实无华、朴素自然。

陶诗语言虽然朴素,却并不是随口而出信手拈来,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练毫无雕琢痕迹的语言。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幽静恬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反映劳动的艰辛与劳作的不易。此外还用采菊、山气、飞鸟、池鱼、狗吠等身边日常所见的形象,以朴素的接近白描的手法入诗仍显示出极不寻常的诗意。又如“蔼蔼堂前株,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写夏日闲适幽静、自由安逸的生活环境,“贮”字这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用在此处却极为形象新鲜,准确生动不言而喻。拟人手法的准确运用赋予庭堂前的那片绿荫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似乎习习凉意除去了夏日的酷热。而细细体味则好像清幽凉爽的清阴可随意贮存林下随时汲取一样。清阴如此,南风似乎也很体贴人意,及时吹来撩开衣襟除去酷暑带来丝丝凉意。这足见语言的自然准确且平易近人。

陶诗中也无华丽或艰涩的词句,几乎所有的语言表面看似平淡自然毫无特色,实则淳厚有味,既质朴无华又韵味绵长,既冲淡平实又豪放有力。正

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无古诗,豪华落尽见真淳”⑤。这种独特的自然平淡折射出陶诗语言艺术的卓越成就。

(二)情、景、理有机融合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富于朴实自然的意境又富有意蕴深远的情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景交融,同时又渗透着生活的哲理,达到情景理的完美结合,可谓妙趣横生。陶诗的意境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情景理融合的前提下强调的并不是生活本身,更不刻意表现生活的琐碎,而是把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入所描写的对象中去,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与统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衔挡与渗透,将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着重反映诗人的“自然”哲学。

陶诗不仅生动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展现田园的美景,同时还抒发诗人不满现状却无可奈何的情怀,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更为可贵的是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成功创造出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并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做到情景理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哲理意境的诗篇,不仅以情感人更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从中领略到田园生活的无穷乐趣。如《饮酒》其五就是典型一例。在诗中作者创造出静谧安闲物我相融的意境,充分表达出自己摆脱世俗复归自然的恬淡心境,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由美景过渡到真情终至哲理,从中认识到恬美闲适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这种转化顺理成章毫无生涩之感。他之所以悠闲安静是由于“心远”,似有真意欲辨之时却“忘言”,诗人没能说清道明,只留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慨,用“已忘言”将“欲说还休”之情一笔带过,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无怪乎评曰

“愈远愈真,语有尽而意无穷”⑥

抒情中说理也是陶田园诗特色之一。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庚戌岁九诗汇辞月是于西田获早稻》)“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气度悟时曷,不眠知夕永”(均《杂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在自偏”(《饮酒》)这些明白如话且暗含深刻哲理的格言般的诗句言浅意深意味无穷,耐人寻味。

(三)真实、恬静的劳动美

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虽然每一种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比如种植活动但是,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体现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动,那种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则被看成是美的东西。美是自由自在地劳动,美的事物正因为是由劳动的自由自在性构成,美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上时,这种事物都是劳动的结果的表现者或者直接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作为劳动的结果,作为这种劳动的自由自在性质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镶嵌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之中。作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美直接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地为了美而产生,比如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裁,归隐田园亲自参加劳动之后的诗意展现。由于归隐躬耕,有机会接触下层劳动人民,对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或亲眼目睹或亲自体验,再加上他笔下的描写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景物,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都是充满乡村泥土气息农家生活的缩影。

首先,表现农村的恬静和自己悠闲的心境。

经过入仕、出仕、归隐一系列奔波之后,诗人疲于仕途为官,在长期的田园劳动节中深感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脱离自己并不欣赏的官场,回到田园复归自然,历经坎坷和磨难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因此更加体会到田园生活自由和情趣,在反映田园乐趣表现现实生活的诗篇中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如被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充满乐观自信的心境,真实而深刻在表现出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幽雅恬静,形象而生动在点染出自己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坦荡心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倾向,在真实准确反映生活的同时还带有浪漫主义情调和色彩,前人曾有过“陶渊明的田园诗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⑧的看法,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贯穿着坚持理想,为理想而抗争的精神,是与浪漫主义诗人相通,属于浪漫主义诗歌范围的”⑨,联系部分诗作,此种看法不无道理,说明陶渊明田园诗所具有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确实存在,在真实展现田园劳动的艰辛农村生活辛苦的同时恰当运用浪漫手法将辛劳淡化把辛苦诗意化,从而将现实生活恰当艺术化。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寥寥数语仅有50字,却以其特有审美眼光去看待劳动从而表现田园生活苦中有甜,苦中有乐的劳动美,并以审美的态度去讴歌田园劳动生活,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浪漫主义手法接合起来。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说自己住在罕无人至的境地却与豪门贵族少有往来,在东篱下悠然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悠然”二字足见手法之高妙,宋人曾评曰“因采菊而见南山,近乎会意”⑩,悠然之际见到另一种风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南山的山气在傍晚的时候越发可爱,成群的飞鸟此刻结伴而归似故意引发诗人复归自然的心境。

其次,歌咏农事劳动,抒写劳动意趣。

不耻务农歌颂劳动是陶渊明田园诗劳动美的另一特色,《归园田居》其三真切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充满情趣。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看到披星戴月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而归的劳动者形象,以“晨兴”概括出全天的辛苦。此诗虽没有精雕细刻之句却由归途所见抒发诗意并表达他的体验和感受,结尾则流露了对官场仕途不满和厌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则俦列,能不怀愧!”(《劝劳》其五)则谈到对农事的看法,表明诗人对农业劳动的意义,确有一定的认识,超过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局限,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光辉。

再次,反映农村的凋敝,展现生活的贫苦与艰辛。

《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荒墟、丘垄、井灶以及“桑竹残朽株”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农村遭受战祸**后的残破荒芜的凄凉景象,伤感之余反映出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又如“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写出干旱之际各种害虫肆无忌惮在侵害农作物;“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写出水灾之后收获的粮食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均见《怨诗楚调示主簿邓治中》)则反映了自己的饥寒之苦。这类诗中可间接反映出农民的贫困和疾苦,概括出当时农民悲惨的生活情景。

(四)朦胧淡雅的含蓄美

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也一种韵味,它是文坛常用的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在生活中,当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强烈愿望,却又觉得难以启齿的时候,或由于环境污染或条

件限制而不适宜直接表达时就可借助“含蓄“。,缺乏修养,缺少情趣,没有味道的人,则难有含蓄。

陶诗善写田园风光、自然景色。综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鲜明生动,充满活力和生机,融注了诗人由衷的感情。然而陶渊明的诗作总是因情而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将眼前之景通过眼前的意象以欲说还休、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表达出来,给读者以丰富而广阔的想象和深远而自然的联想,而不是合盘托出,让读者直接知晓作者独特而细腻的思想倾向,这或许才是诗人的真情流露,也是诗人写作意旨之所在。例如《饮酒》其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实现虚实融合。诗人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的确良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作者并没有更多更为直接的揭示或说明而只是以“已忘言”几字一笔带过。

再例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中以通俗而平淡的字词简略地描绘了劳作的辛苦,也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慰藉。诗中的”愿"即理想,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推波助澜,开创田园诗派

在特定的时代特殊的情况下陶渊明别开宗义力挽狂澜,开创田园诗派,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并驾齐驱,同为扫荡玄言诗奠定山水田园诗的基础做出贡献,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田园诗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陶渊明的田园诗就狭义而言指那些直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并抒发闲情逸致的诗作,若就广义而言则包括反映诗人全部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在陶之前有关反映农村劳动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已有所见,如《诗经》国风中的一些劳动民歌不仅描写了劳动的生活,而且也片面涉及到农村风光,有关田园生活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幽风〃七月》在直接写农奴们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时写了田园景色,《伐檀》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并对上层统治阶级有所不满。汉乐府民歌中的《江南》写江南姑娘的采莲活动,都可视为田园诗的滥觞,然而只到魏晋之际陶渊明才开始有意识的创作田园诗,第一次把劳动入诗扩大了诗的描写范围,在不少诗作中描绘农村美景和农村生活的安逸,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之美,开创了田园诗派拓宽了诗歌领域。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也日臻完善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诗坛上成为独树一帜的流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诗已有所明显的不足。虽不及王维、孟浩然开创的山水田园派意义深远影响深广,更不比宋范成大给田园诗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既描写了农村优美景色又歌颂劳动的欢乐与农民的质朴,同时还揭露了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更具深远而广博的现实意义并赋予田园诗新的生命和意义。然而他毕竟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和迎

来田园诗第一个创作高峰的诗人,在拓宽诗歌领域,丰富诗坛,冲击“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等方面可谓空前之举,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革新作用尤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成就谁又能轻易抹杀?后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陶渊明这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田园诗人分不开的,这正是陶渊明田园诗美学成就和影响之所在。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审美内容和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美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田园诗给后世诗人尤其田园诗人宝贵的启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总之,陶渊明以其非凡的艺术手法史无前例的美学成就在田园诗及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开创辉煌业绩,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及技巧风格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茫。自陶后,田园诗便成为独树一帜的流派,多方面的美学成就如一面文学发展的旗帜,耀眼非凡,一直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注释】 ⑴刘 勰《文心雕龙〃时序》

⑵钟 嵘《诗品序》 ⑶苏 轼《东坡题跋》

⑷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集》 ⑸元好问《论诗绝句》 ⑹温汝能《陶诗汇集》

⑺王国维《人问词话》

⑻与⑼孙静《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

5.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 篇五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涉及题材比较多,但是最主要的特色还是平和自然,以“素”美区别于其他诗人。

陶渊明田园诗《归园田居》诗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简单赏析: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以上诗篇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整体赏析: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欢呼,终于脱出樊笼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获得自由,与官府生活告别。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全诗(其一)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啼,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6.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篇六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象、意象选择和自然观各不相同。本文重点对他们的诗歌不同之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田园诗 异同

Abstract:

Tao Yuan Ming, and Wordsworth is the pastoral West two great poets, their romance and the feelings of sincere pastoral poetry, language simple, but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that their poetry in the thoughtful, the choice of themes and imagery of not the same, and a reflection of their different view of natur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oetry of their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TaoYuan Ming,William Wordsworth,ldyllic Similarities

陶渊明(365-472)和华兹华斯(1770—1850)分别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作为东西方田园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相似之处:感情浪漫而真挚,语言质朴。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受不同的思想影响、不同文化的熏陶,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抱负,所以他们的诗歌更多的是相异之处,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两位诗人的作品与思想,从而促进我们对中西方的文化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诗歌理论水平。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共同点

(一)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作品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该诗集的 ②一切。/我那时的心境难以说明。/喧嚣的瀑布向激情萦绕在心。/巨石、高山、幽深阴暗的丛林,/它们的色和形,都曾经使我倾心;一种爱和感情,不需要用思想赋予他们深奥的魅力,也无需增添不凭借视觉直观的情趣。”③从上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生动而敏锐地感受;对自然的真诚而深挚的情感。可见,两位诗人在描摹自然、表现自我情感方面极其相似。

(二)在诗歌语言方面朴素无华

语言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感情极为真挚,常常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承载着强烈情感的语言却是朴素的,没有华丽词藻的装饰,不虚假做作,直接将情感展现在读者眼前,正是这质朴的语言才能更加体现诗人的情感,随意平淡之中带着悠长的回味。他们出色的诗作向读者证明在田园诗中用质朴的语言去表达真挚的情感是最好的搭配,就像烹饪时某道菜必须用主料和特殊的辅料搭配才能作出这道菜的特有香味。两位诗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却做出了如此相似的搭配——真挚的情感与质朴的语言。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田园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作者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深远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对劳动的感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与朋友交往的乐趣,“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吹拂禾苗时孩童般的天真喜悦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陶醉自然的乐趣和远离尘俗的心境,“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⑤写雪的轻盈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这些诗句都写得清新自然,朴素简约。苏轼在《评韩柳诗》中称陶渊明的诗“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即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表面平淡朴素自然,灵魂情感充溢波澜,以自然之风景饰内心的丰富感情,既平淡更着实。这种平淡的语言风格是因为滤去了杂质,更醇、更美,因而更耐人寻味,他诗歌语言的意蕴魅力正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他的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⑥;他还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⑥。例如《我的心比天激动》中这样写到:

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无比激动;

过去是这样,那是我的生活刚开端,现在还是这样,我已成了男子汉,但愿未来也这样,当年我年岁已老,不然就让我死掉!

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上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朴素,别具魅力。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两人的诗歌都是用质朴的语言承载了强烈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得诗人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使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特殊的味道。胸中真挚的感情和笔下质朴的语言完美的结合也正是他们成为中西方田园诗代表的原因。

二、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不同点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朴质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开启历代山水田园诗之先河,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以优美恬静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著称于世。两位诗人诗歌的相似性在前面已经提到,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诗歌的题材选择,意象创造乃至思想主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更大。接下来我们且放下他们在田园诗歌艺术上的相似之处,对他们诗歌在其他方面的区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诗歌的描写对象的不同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描写对象中各有特色。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以饮酒为主题的诗很多。酒文化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备受青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酒,但在诗歌里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则始于陶渊明。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他生活中与酒有关的事迹可以举出很多,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字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哲学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和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前人说他“篇篇有酒”,虽未必然,但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40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有的虽未出现“酒”字,但写的实际上是饮酒还不算在内,其政治诗也与其《饮

酒》诗、《述酒》诗有关。

华兹华斯的诗作中则大量存在描写儿童心理的诗篇。他是英国歌颂童真、深刻阐述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主要代表。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接受洗礼之前一直处于有罪状态,即使在受洗礼之后亦必须修心养性,谨言慎行,方可保留其已获得的德行。英国十八世纪的文坛大师、书信体小说泰斗塞缪尔·约翰生(SamuelJohnson)便认为,儿童乃非理性生物,因其不可理喻而微不足道。但是华兹华斯的观点却与其截然不同,他关于儿童的诗篇以其清新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影响了英国社会。他提出的儿童天然纯真、人的灵魂潜在等理念深人人心,给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我们共七个》中“这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她正在轻松的呼吸,她感到周身充满了活力,怎知道什么叫做死?” ⑧还如《每当看到天上的彩虹》一诗中,华兹华斯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⑨(Child is the father ofman)的著名理念。更值得指出的是,华兹华斯的一系列理念受到19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因而成为当时社会思想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导致了儿童保护法先于成人保护法的诞生,这无疑是他对英国社会的重大贡献。另外他还创作了《为威尼斯共和国颠覆而作》、《一个英国人有感于瑞士的屈服》、《有感于蒂罗尔人的屈服》、《西班牙人的愤怒》等有关民族独立与自由的诗篇,这也是陶渊明所没有涉及的。

(二)诗歌中意象选择的不同

描写对象有所差异,二者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匠心,折射出不同的诗歌深度内涵。陶渊明好用“风”“鸟”等创造意象,隐含了他冲破世俗的樊笼,返归自然的彻底性。可以说,“风”“鸟”就是他的象征。而华兹华斯则钟爱thing及其复合词something,anything等词。借用其意义的模糊性创设意象,这暗示出他矛盾的人格:祟尚自然.却又不能彻底抵制利禄的诱惑,摆脱世俗的束缚。

在现存的120多首陶渊明诗中,有40余首都涉及到“风”和“鸟”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很深的内涵,给诗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境美。其中“风”基本上呈现两种情感类型。一种是“寒风”——生活的印迹和自我的对立;一种“暖风”——心灵的抚慰和自我的获得。“寒风”包含着“长风”、“凉风”、“惨风”、“凄风”、“悲风”、“哀风”、“肃风”等诸多种冷色调的“风”。如“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二十》其十六),“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辛丑风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这种“寒风”意象让人体味到诗人早年为官时奔赴仕途上的风尘之苦或是诗人归依田园时所体会到的农家耕作之劳。他的诗歌中还出现暖色调的“风”:“凯风”、“和风”、“景风”、“清风”、“春风”、“融风”等等如:“平畴交远风,良苗示怀

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道》其一等)。这些,“风”很平常,都不过是乡野之中的司空见惯之物,但陶渊明从中获得了自我,将自己那种欣喜之情交给了清风。“鸟”是陶渊明诗中自由的象征。陶渊明诗中有三种“鸟”:自由自在的“飞鸟”,有家可依的“归鸟”,受困牢笼的“羁鸟”。热爱自由,是陶渊明诗的重要底蕴,而天空中无拘无束的“鸟”正是自由的,所以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与自由之“鸟”相对的则是受困之“羁鸟”,所以他才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里暗含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思想在陶看来,生活本来应该像飞鸟般地自由自在,但事实却不尽如此,人们往往为外在于自我之物而奔波,失去了精神家园。正是由于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陶诗中才出现“归鸟”之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

细读华兹华斯的诗歌,可看出诗人偏爱极普通的词语thing及其复合词。仅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就用了6次: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Flying from something that he dreads than one ,Who sought the thing he loved, Of something far more deeply interfused.All thinking things, And rolls through all things.(洞察万物生命的内里, 他的爱,倒仿佛在飞奔着, 逃离他的恐惧, 从更深刻的融合中升华。思想中的一切事物,滚碾过一切)⑩诗人充分利用thing及其复合词的语义模糊性,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而在他的TO THE DAISY的头两个诗节中,这样的词语就出现了3次,原诗如下:

With little here to do or see/Of things that in the great world be,/Daisy!Again I talk to thee,/For thou art worthy,/Thouunassuming Commonplace/Of Nature,with that homely face,/And yet with something of a grace./ Which love makes for thee!/Oft on the dappled turf at ease/I sit andplay with similes,/Loose typesy of things through all degrees,/Thoughts of thy raising;/And many a fond and idle name/I give to thee,for raise or blame,/As is the humor of the game./While I am gazing,/(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既然我无事可做,没什么可看,雏菊啊!我又来和你闲谈,你听我谈话最相宜;你啊,大自然平凡的产儿,心地谦逊,面容朴实,却又带点优美雅致——爱心给你的赠礼!我常在缀满花朵的草地,悠闲地坐着,用比喻做游戏,用无拘无束的各类标记——由你引起的联想;我给你起了多少个亲昵、无谓的名字,称赞你,责备你,这是我来了兴致,老脾气——而我正对着你凝望。)⑩诗中

(三)诗歌的自然观不同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争频繁,王朝更迭之时。根据《宋书·陶潜传》的记载,他本想过着平静悠然的躬耕生活,但是无奈家境贫寒,只得出来做官。进入官场的他发现所处的环境腐化黑暗,官吏逢迎上司、剥削百姓。因此,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在彭泽令任上仅八十余天的陶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⑪,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他在官场的“樊笼”外,发现了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发现了一个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的自然,轻轻吟唱着《归去来兮辞》,“载欣载奔”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成为自然间的一员。诗人将自己重返大自然的喜悦心情倾注在所展示的自然景象之中。陶渊明的诗所展现的是农村田园风光,这里有村落、炊烟、田野、月色,有绕屋的扶疏树丛,寄寓的欣欣鸟群,有“把酒话桑麻”的田夫,“言笑无厌时”的邻老,诗中洋溢着清闲,幽雅与舒适。如《归田园居》(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总之,诗人采撷的自然风光、朴素人情的画面与片段,都显的平和淡然、和谐美好。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他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一个律师事务代理人的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在法国革命早期,他曾去法国旅并居住过一段日子。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为启蒙思想政治革命实践,既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交织成一幕幕人类历史的悲喜剧。它最终的失败标志着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破灭。华兹华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目睹了这一切希望与幻灭。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失去理性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让他陷人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他逐渐变为保守主义。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同时科学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科技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但也使人类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促使华兹华斯移居英格兰西北部的格拉斯米尔湖畔,早晚与大自然为伴,直到去世。他在诗中描写了拂面的清风,酣眠的绿野,薄云遨游的蓝天,潺潺的

⑫溪流,啡鸣的小鸟,闪光的湖水,吃草的牛群和犁田的孩童,这些更具文明、幽静的湖畔风光美得令人悠然神往。不同的是,华兹华斯深信自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永恒的灵性,因此把自然视为人类最好的道德教师,视为自己毕生的朋友、导师和乳母。他相信蹦跳戏耍的小鸟、张臂如扇去捕捉清风的嫩枝都能享受生命的宝贵与欢欣。

在大自然 的宁静中,陶渊明由于受玄学、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对“无”的追求融人其山水田园诗中。通过消淡主体使之进入“无”的境界,来缓和主体和社会的冲突。老子“没身不殆”的思想以及庄子“法天贵真”的主张在陶诗中有深刻的体现。对个体“真”的强烈追求致使他鄙弃污浊虚伪的官场,而对自然充满了真诚的爱恋和向往,在回归田园后,便将自然作为自己安居的美好环境,以自然万物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并将自我浑然物化于其中,视自己与“物”、“道”等同,而复归本源。《游斜川》诗写道:“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妨,闲谷矫鸣鸥”,澄澈的天空、清清的流水、鱼儿嬉戏、鸥鸟欢叫,从这幅美妙的构图中,足见诗人深深地钟情于自然,与万物一起畅游,主体随万物周流动转。在这种境界中,诗人容易脱尽俗累,超脱纷扰世事及物欲诱惑,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日:“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⑬。再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⑭

诗中既有菊、山、日、鸟组合成的优美淡远的景,也有诗人悠然自得之情。诗中主体与自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物我一体,主体真正地融人自然之中,形成一种和谐混融的状态,从而得到“无我”的宁静。这其中的奥妙便是诗中所说的“心远”,即一种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物驱役的超然心境。

华兹华斯处在与东方迥然的文化传统中,他的自然观是在西方文化中的主体意识经过历史的发展得以高涨、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从主体的人的角度向本源的追问,受到个人生活体验、宗教神学信仰以及政治革命教训等多方面更为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诗人与自然客体的接近过程中,展现出颇为不同的特点。野外幽静的背景能使人产生“更加悠远的思绪”,美丽的景色往往给诗人带来“愉悦的心境”,并由此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人做出虽非轰轰烈烈、令人缅怀,但却充满善意和爱的举动。”如(《致云雀》)中有这样的诗句: Alas!My journey, rugged and uneven, Through prickly moors or dusty ways must wind;But hearing thee, or others of thy kind,As full of gladness and as free of heaven, I, with my fate contented, will plod on, And hope for higher raptures,when life’ s day is done.(可叹我的旅途坎坷不平,荒漠上荆棘丛生,道路又十分泥泞,但当我听见你的充满欢乐和自由的歌声,我就不再抱怨命运,继续蹒跚前行;为寻求更高的幸福,在生命的终程。)

诗人在社会中遭受创伤,但当他投人自然的怀抱,听到云雀自由的歌声时,受到激发、昂扬,诗人的心灵因此重新振奋起来,恢复平衡。诗中,华兹华斯使主体与自然得到保持分离状态,二者间的界限昭然若分。诗人不但没有让主体意识遮没,反而让它充分显示出整合的功能,即通过回忆、想象等,把人与自然整合起来。大自然确证、还原、张扬着主体,因此诗中充满“有我”的振动。

虽然陶渊明的宁静中并非全然无我,不时夹杂着“我的”不安与躁动:‘旧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虽然华兹华斯的振动也常伴着一抹淡淡的忧郁,但大体上,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看法存有明显差异,前者将主体融人自然客体,而后者保持主体与自然分离,形成各自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返朴之途。

以上我们谈了两位东西方田园诗代表的诗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他们的诗歌有相同的优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征。他们都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代、地域,以及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各自诗歌的题材、意象、自然观、思想方面有着各自的特殊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有了一定地认识,促进了诗歌理论水平的提高,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交流。

注 释

①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参考文献

[1]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12):24-29. [2]Donald Wesling Wordsworth and the Adequacy of landscape [M].New York,1970. [3][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汉对照[M].杨德豫,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2.

[4][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56. [5] JBPriestley, Josephine Spear.Ad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Harcourt,Brace & World, Inc, 1963.[6]戴建业.静穆: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3): 7.[7]葛桂录.道与真的追寻[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6.[8]黄亚卓.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1):135-141.[9]聂珍钊.华兹华斯论想象和幻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7(4):10.[10]苏文箐.情与理的平衡[J].外国文学评论,1999(3):78.[11]王木春.对英国湖畔派研究的误区[J].外国文学研究,1998(3):52.[12]周光庆.魏晋风度的人格内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4):80.

致 谢

本文是在xx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特别是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完成的,本文的撰写倾注了陈老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不仅在学业中给了我耐心的指导,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辅导员xx老师和各任课老师悉心指导,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成长有着是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将让我铭记一生、受用一生。同时,与四十名同窗好友一起走过的岁月,其间建立的珍贵友谊将会一直陪伴我。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多年来默默的支持给予了我不断向上的动力。所有这些,我将铭记在心。

7.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篇七

一、平淡自然, 淳厚有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诗在平淡的外表下, 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 描绘平凡的日常生活, 给人平淡自然的感觉, 但却是平中见奇, 淡中见浓, 如《归园田居》 (其一)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这里写的是农村常见的景物, 但在作者笔下却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构成一幅纯朴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村居图。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 极富自然之情趣, 引人悠然神往。无怪乎元好问说陶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

诗人由衷地赞颂农村生活和恬淡的环境, 同时将农村那宁静祥和的生活表现得优美而让人神往。陶渊明诗中所写的劳作躬耕也是农村常见的场景。如《归园田居》 (其五)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南山种豆, 杂草旺盛而豆苗稀疏, 为了使庄稼长势好转, 只得清晨起来便去锄草, 月上树梢才抗锄而归, 虽然独自一人, 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路窄草长, 夕露沾衣, 但衣服打湿毫不可惜, 只求不违背归隐的初衷, 从中可看出这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种朴实的农民田间耕种, 既有披星戴月的辛苦, 又不失纯美的感觉。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 柔和完美。语言朴素如随口而出, 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 语言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农村生活中的平常琐事,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既有躬耕之美好又充满人伦之温馨。陶渊明描写天伦之乐的诗如《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舂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烫一壶熟酒, 自斟自饮, 自得其乐, 小儿子在身边玩耍, 正在咿呀学语。这首诗写的是平常的家庭生活, 在质朴自然中流露出真情, 这种平常之情, 平淡地叙述, 却能传达出不寻常的深意,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一种温馨甜美之情油然而生。苏东坡评陶诗:“初看若散缓, 熟读有奇趣,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东坡续集》) 说他的诗在平淡中有风采, 质朴中有工致, 简练中有深厚, 因而声韵浑成。

二、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陶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艺术境界。陶诗不仅仅给人一幅客观的田园生活的图画, 而是使人在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 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 (其一) ,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 村落中的几缕炊烟, 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 树头的鸡鸣, 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境界, 那就是安宁和静谧、淳朴和自然, 使人读后心灵得到休憩和净化, 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陶渊明写诗, 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 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 他在创作时, 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的景物, 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 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 使人感到亲切崇高,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如《时运》:“斯晨斯夕, 言息其庐。花药分列, 林竹翳如。清琴横床, 浊酒半壶。”这里描摹的是庭园景色和室内陈设, 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 简朴的草庐清净令人不敢高声语, 在小径的两旁一边是花卉一边是药草, 绿树翠竹的清荫遮住了庭院。床头横放着一张素琴, 旁边有浊酒半壶。平实的景物, 平凡的生活, 在这种简单与真实中让人感受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 体会一种自然纯美、平和闲远的意境。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所传达出的一种平和淡泊、悠远旷达的境界。再如《饮酒》 (其五)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就是摄取传神, 意与景适然遇合, 创造出自然高妙的意境。苏东坡说:“观陶彭泽诗, 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 乃识其奇趣。” (洪惠, 《冷斋夜话》) 这种奇趣, 正是从意境中得来。

三、陶诗写景中蕴涵感情, 而且富有哲理色彩, 使诗歌既有情趣, 又有理趣, 达到情、景、理的高度统一。

诗歌创作中, 情、景、理三者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离开了情的景缺乏生机, 离开了情的理更没有说服力, 景和理有了浓厚的感情渗透, 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景物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 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 把自己人格追求、人生理想体现在田园景物的描写之中, 主观意蕴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 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如《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幽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前四句写诗人彻底摆脱了名利的束缚, 避世隐居的生活态度。其中“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两句, 说明了一个哲理:如果你的心离名利场上的竞逐遥远了, 即使不隐居山林而在世间构室生活, 也能够丝毫不受达官贵人车马喧嚣的影响而过着避世的隐居生活。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心远”, 即思想远离尘世, 摆脱功名利禄的影响, 而不在于住在什么地方。中间四句, 写景状物, 诗人用平淡的叙述不假雕饰的摹画出一幅淡远幽雅的自然图景, 并把主观情感的抒发载负于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 写出了自己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诗中的菊花、篱笆、山峦、飞鸟, 都已不再是普通的寻常事物, 它们既是客观的, 又都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与个性。诗人在劳作了一天之后, 不经意间地一抬头, 眼见南山, 心便与之悠然相会, 仿佛就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夕阳里的炊烟、归巢的飞鸟, 在诗人的心里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风景画, 其中深深蕴涵着人生的真谛, 表现出诗人任性自然的人生理想。最后两句是对自己所钟爱的田园生活作出的总结, 从眼前的景物中联想到自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感情。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 皆能曲肖神理”, 是很中肯的。

四、多用质朴自然的“田家语”, 但又相当凝练, 极富表现力。

这既是陶诗的语言特色, 又是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陶诗中, 很难找到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 都是质朴如田家语言, 与生活口语接近, 但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 散发一股清新醇厚之风。平淡的语气, 负载着深厚的诗的内容与感情, 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 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诗歌的佳境中去。如《归园田居》 (其二) 中所描述:“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在弯弯曲曲的僻静小路上, 邻人拨开草丛互相探望, 见了面不谈论世俗之事, 只不过聊一聊庄稼的生长情况而已, 语言虽朴实简单但却表现出农人邻里之间的关切与温情。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不但质朴自然, 字斟句酌也别具匠心。如《拟古》 (其五) :“青松夹路生, 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 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 下弦操孤鸾。”蜿蜒的山路两边长有挺拔的青松, 白云驻足于檐端, 好像知晓我的来临, 要为我弹奏古琴, 闭目聆听, 似乎真有阵阵悠扬的琴声, 惊走了别鹤孤鸾。一个“夹”字, 一个“宿”字, 让景色顿时灵动起来, 有动静相宜之感。

陶渊明还特别善于遣用动词, 如“鸟弄欢新节, 冷风送余善” (《怀古田舍》) , “欢”“送”两个动词, 移情于物, 巧妙地传达出诗人的情绪。如“蔼蔼堂前林, 仲夏贮清荫”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 , 屋前庭院之中树荫茂密, 院外虽夏日炎炎, 院内却清凉宜人,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 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鲜明, 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汩汩清泉, 让人仿佛置身于夏风的清凉中。如“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拟古》) , “皎皎”把穿透云层的月亮写的皎洁、明亮、柔美, “灼灼”把绿叶映衬下的花朵写得光艳四射, 美不胜收。又如“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光阴弃人而去, 我虽有志向, 却得不到施展。“掷”字看似常见, 却相当凝练, 富有表现力。

总之,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 淳厚隽永, 不尚藻饰, 不事雕琢,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记录田园耕作的琐事, 抒发自己热爱自然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真实情感。他追求的是一种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境界, 在他的田园诗中渗透着浓浓的人生岁月, 平实而又不同寻常, 他的田园诗不仅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且是被理想化的现实世界中美好的精神家园。他诗句中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诗人的真实感情, 具有深厚的意蕴, 平常中蕴含新奇, 给人以朴素而又脱俗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质.陶渊明年谱[M].上海:中华书局, 1952.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4]李锦全.陶潜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5]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上海:中华书局, 2003.

[6]李建中.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6) .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上海:中华书局, 1979.

[9]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8.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篇八

在诗歌内容上,陶渊明自然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要的描写客体还是农村的生活以及农夫和农耕.而谢灵运的诗歌则偏重于山水风景.主要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感受,他的诗往往和纪行联系在一起.陶渊明主观上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而谢灵运的诗歌,内容无怪乎优游卒岁,湖光山色,登游揽胜.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仿佛跟着诗人游览一个又一个的人间佳境,仿佛是有韵整齐的山水游记散文.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切.也与士大夫耻于农事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事劳作,鸡鸣狗叫的村居情趣,在谢诗里是难觅踪迹的. 

在二人的诗歌创作中,就通向了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即充满生机的主观情感的外射,与超脱尘世的客观、冷静的刻画。田园景色是陶渊明宁静内心的外界的自在观照。其诗中之景,莫不笼罩或渗透着他轻快从容的“心象”,也就是他作为精神寄托的田园生活中的眼前景、胸中意。陶集中最多的,就是他在田园农庄中劳作的情景。田园诗歌无法忽略和回避田园生活主体“人”的生活。乡居生活离不开山水林壑,陶诗中也偶有这类景象。但与他田园景色中浓厚的人间生活气息一样,他笔下的山水秀色也少不了“人”的点缀,换言之,也都是“有我之境”。“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无非眼前之景。窗下之兰,堂前之柳,并可见主人的雅趣。“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七),瞩目也不仅在描写的这些意象里,而是这些意象所包含的各种人情.即使是<游斜川》这样陶集中不多见的专为登山临水而作的纪游诗也从不忽略人情的存在.并未如谢灵运那样,对郭山穷形刻镂,精雕细琢,而只是用区区一句来造境写意,将天澄气和的自然美景融入到浓浓的人间情味中,也把他的诗拉近到现实人生中,立足在对生活的热爱中。这里还不能仅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他创作山水诗的数量不多,而应该考虑到,他的注视点始终没有忽略掉“人”,这不能不让人联系到他的人生態度,他的自然观,并为他在诗歌境界上形成“有我之境”寻求到一个合理而充分的依据。前人称陶诗“篇篇有酒”,其实更是篇篇有“人”,篇篇有真生活。反观谢灵运诗,在他现存的100余首诗中,山水诗占据了首要的位置。谢氏毕生钟情山水,有山必登,有水必临,山水色寓于目,动于中,发为诗歌,于是佳山秀水之丽句纷至沓来,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他笔下的山水都只是山水本来的面目,作为诗人观照游玩的客体和对立面而存在。其境界超旷、秀美,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他最负盛名的诗篇, 漠视自然的山水与人间社会的位置关系,返回到它本身的“无我之境”。陶渊明则反之。他的隐逸并不是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否定与离弃,恰恰相反,乡村生活中绝假纯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质朴自然规律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最能体现这一规律的人群之中,去感受同样真实同样切近的田园乡野、自然山水,感受生活的本来面目。他笔下的景色,已经同生活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浓浓的人间情味,充盈洋溢在他眼中、心中,凝结成文字,积淀为诗,更唤起他投向生活怀抱中的渴望,以及对自然最高的崇敬甚至信仰。陶之所以高于谢,正在于他已将自然之美融入到了生活当中,而不是仅仅对它远远观望、鉴赏,作为浑浊人间社会的对立面进行心理上的补偿。因而其诗歌意义更加丰富,更加贴近人生,也更耐人涵咏,更醇厚、有味。 

在语言方面,陶谢的区别也很明显.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大体上来讲是自然的,正如元代评论家远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与后世白居易所提倡的通俗的创作方法不谋而合,但陶诗也有自然提炼的成分,那也是高度凝结的自然语言,与后世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谢诗的语言总的来说是富丽精工, 是写实性的,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的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对不久出现的声律说等提供了创作上的素材,也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和谢灵运在文学史上并称“陶谢”,主要由于二人创作的大量山水诗、田园诗的缘故,更在于二人用自己实际创作,分别开创了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为唐代及以后同类型体裁的高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将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摄入诗作当中,成为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扩大了诗歌题材,陶谢二人拥有不可抹杀的首创之功。 

参考文献: 

[1]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归隐的差异性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游国恩 <中国古代文学史> 

[3]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

[4]走进山水与步入田园-山水诗祖谢灵运与田园诗宗陶渊明之比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

[5]陶渊明谢灵运与晋宋时期诗运之转关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

[6]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理想——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特色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月 

上一篇:职业兴趣自测量表下一篇:西餐礼仪餐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