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学法指导(共11篇)
1.初一学生学法指导 篇一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
(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
(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初一学生学法指导 篇二
关键词:初一,区域地理,学法指导策略
所谓初一年级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是指在区域地理学科范围内, 以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问题为抓手, 针对性进行根源剖析, 寻找理论与信息的支持, 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近年来的深入调查研究, 分析思考, 现梳理出以下四点学法指导策略, 具体如下:
一、分析区域位置特征, 感知区域地理的独特性
综合课标要求,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于引导学生“识别、描述、归纳、说出”某一区域的区域地理位置。由此, 在具体操作实践中, 将区域地理位置部分的学法指导策略分为具体以下三项内容:
1. 认识大洲: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 认识国家: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第一, 展示区域地图, 引导学生指图。学习区域地理, 重在展示区域的地理位置, 通过读图、指图帮助学生建立初步感性认识。教学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区域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先自主看图“找区域”, 再到多媒体屏幕前“指区域”, 运用生生互动的形式、学生间合作, 完成指图任务,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样的指导和培养, 学生可逐步建立“学区域, 先看图”的意识, 并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区域印象”, 不仅为深层次的学习区域位置做好准备, 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区域地理学习习惯。
第二, 综合纬度、海陆位置, 归纳位置特点。七年级区域地理为世界区域部分。各区域极具特色, 这正是地理学科区域性的体现。而每一个区域的人文特色主要取决于其自然环境特征, 但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则在于区域地理位置。因此学会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 是初一年级学生的具备技能。但现实中, 更多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会”而非“会学”。遇到未知区域, 却不会举一反三, 所以在地理位置剖析方面探索出以下策略:1.纬度位置。找出并说出区域的纬度范围 (注意区域界限) , 根据纬度范围及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七上) 知识, 确定区域温度带类型, 并进行简要描述。例如:亚洲的纬度位置, 描述为——亚洲大部分位于81°N-11°S, 地跨寒带、温带与热带。2.海陆位置。找出区域所在的大洲, 并说明其在大洲的方位, 观察区域周边的海陆分布, 对于内陆国, 应按方位说出该国周边的邻国, 而对于临海国或岛国, 则按方位说出周边的海洋。例如:亚洲的海陆位置, 可描述为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北、东、南三面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通过知识归纳和学法指导, 学生得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分析位置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在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能够进一步感知区域特色, 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分析地理要素关系, 建立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七下区域地理所涉及的自然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四项。而区域的地理位置, 通常与地形、气候特征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每种地理要素都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 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基本过程,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所以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提取、分析相关地理信息, 并以板书或多媒体形式建构地理要素关系图表, 让学生逐步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进而形成学习方法和能力。
三、抓住人地关系主线, 建立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地理学是一门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色的基础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 学会科学地看待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并彰显“自然”与“人文”直接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以下两点策略, 一是区域的独特性, 二是区域特色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俄罗斯》一节中, 学生对俄罗斯的人文特色 (诸如:欧洲传统、食物单调, 高度酒伏特加等) 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将这一生活现象作为导课内容, 设计情境, 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 勇于质疑,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与地形地势特征, 逐步分析出其“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温暖而短促”的气候特征, 在此基础上, 分析该国的人口、城市分布、农业发展特征、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人文地理特征, 就会水到渠成。这样酣畅淋漓的学习过程, 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 行于思考, 而终于解决问题必然会促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树立“人地协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和谐人地观念, 并以地理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从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四、加强读图能力培养, 学会提取有效地理信息
3.谈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三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2)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通过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初一作文写作指导 篇四
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如何写好结尾,提高作文的质量呢?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自然收束式特别适用于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伴着夕阳,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目湖。
②我和她已经有好几年没相见了,但只要想到这件事,她那可爱的模样便又浮现在眼前。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②(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高考满分作文)
②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考场满分作文)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考场满分作文)
②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考场满分作文)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点题式结尾”、“发问式结尾”、“启发式结尾”、“评价式结尾”、“展望未来结尾法“等。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3:衔接和过渡 ——段与段之间(一)
把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 篇章,段落之间语意要连贯。要做到语意连贯,可以使用一些衔接或过渡的方法。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 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主要有意合和关联两种。
意合,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前两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得到。
前一段写马克思的去世,后一段写他去世所造成的损失,两段语意自然衔接,用的就是意合。
关联,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衔接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方式: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连接。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写一段包身工的生活,开头先交代时间:“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这样,时间线索时隐时现,思路十分清晰。此外,在分析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时,还用表示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衔接得非常好。这样的衔接在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规章类应用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比较多。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顺接(如于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关联词语来连接。例如鲁迅的《祝福》,前两段写回到鲁镇的情形,段尾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第三段紧跟着说:“况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是用“况且”表示两段的递进关系。又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一段先说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怀疑;第二段开头用“然而”转折,说明我的怀疑不对,她们的被杀是事实;后边两段虽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让它们独立成段,并且在开头使用“但”字连接,最后一段是作者由此引发的议论。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得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作者的愤怒之情也溢于言表。
一种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联系的词语连接,包括同一词语、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等。例如唐弢的《同志的信任》,第一段从鲁迅同陌生女子见面写起,写到“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里”;第二段紧接着写“灯下,他打开纸包”,结尾处写到“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第三段马上又写“这是……一封信”。这样前后衔接,连贯自然。又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问“我”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时,“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处说:“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然后顺着这句话用一段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中间又说:“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下一段接着又说:“‘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三段用相同的话语前后关联,使得文章思路不断,连贯自然。
还有一种是利用意思有联系的句子相衔接,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义句式等。诗歌常常采用这种衔接方法。例如柯岩的《周,你在哪里》,其中四段都用“我们对着……喊:周——”开头,不仅使 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而且衔接得非常紧密。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这种衔接方式。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
过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这就是过渡段。过渡段一般比较短小,大多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先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情况,然后写道: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句话就是一个过渡段,它把叙述的重点由东京自然地过渡到了仙台,使上下两层意思连接紧密。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上下两段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过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常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例如杨朔的《海市》,先写海市美景,接着写这一次来得不是时候,然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过渡:
可是海市不出来,难道我们不能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寻看吗?也许能寻得见呢。
“海市不出来”与上文相联系,写虚幻的海市;“也许能寻得见呢”,为下文写真的海市做铺垫。又如茅盾的《风景谈》,第一段写星星峡外的沙漠风光,由此引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下一段开头紧跟着说:“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这句话就是过渡句,用来引出下文,使前后两段衔接紧密。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4:交代和照应——段与段之间(二)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 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 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 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 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 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又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全篇几次写到“梨花”: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与题目相照应。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是第二次,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与题目照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绾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是第四次,结尾引用诗句,双关“梨花”,点明题意。这种随时的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一种是结尾与开头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吴晗的《说谦虚》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不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内容上互相照应、补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行文中前后照应。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又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白莽第二次相见时,说到“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见时,先说柔石告诉他书被没收了,再说“我”感到“痛惜”,最后说明是什么书,书的由来,表明痛惜的原因,这些都是照应。
5.初一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五
成长的烦恼: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在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攀登到新的高度。有了成绩、沾沾自喜时,需要战胜自满;碰到困难、灰心丧气时,需要战胜挫折;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时,需要战胜平庸;看到别人进步,产生嫉妒时,需要战胜自私……只有不断地“战胜自我”,方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成长,尝到生活的乐趣。请以“战胜自我”为题写作文。
成长作文写作提示:
1、巧妙利用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题目涵盖的内容很多,我们在写作时可通过写作提示确定文章的写作点,比如:战胜自满、战胜挫折、战胜平庸、战胜自私等,这些都是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去克服,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2、明晰写作思路。本文适用于不同的文体。无论是哪种文体,大体可沿着这样的思路写作:我需要战胜的是什么?如何去战胜它?战胜自我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写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叙事与情感结合;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以理服人。
3、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以上的作文。
题目2《长大的感觉》
成长作文写作提示:
1、你的成长过程,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经历如何,你都会一天天长大,走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期。品味长大的感觉,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2、题目中规定了要叙述的是“长大”的内容,“长大”意味着一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留下了生活足迹,意味着一次次的成长经历。生活足迹不只是一点,而是一连串的。如写成记叙文,所叙述的事就不止一个,应以二三事为宜。
3、写作本文可以时间为序,采用小标题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重在“感”上。以叙事为主,用抒情或是议论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不得少于20行。
感受自然:
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是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美诗文。作者以其慧眼发现自然之美,以其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他们的笔下,有春的烂漫,春的柔情,春的勃发,春的希望;有济南冬天的慈爱、温暖、明净、祥和;有自然带给人的`那份亲切、澄澈、单纯、深邃;也有秋天的幽谷、农家小院、满载而归的小渔船……清脆的鸣响和丰收的欢畅。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诗文,对其中某一个片段或细节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从而进入以“感受自然”为话题的交流与写作当中。
二、漫话“感受自然”
1.调动回忆,走进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回忆,并试着把自己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印象最深刻的那段经历从记忆中调出来,与学生交流。
2.明确主题(立意)。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用“温情”二字概括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学生对于自然,往往也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不过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常常因为过于笼统而显得模糊不清。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感受。一方面,让他们的感受变得明晰、具体,另一方面也确定了表达的中心(主题)。
示例:西湖——秀丽,桂林——神奇,西藏——五彩缤纷等。
3.明确感受的基础(筛选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在静思中走进回忆,通过回忆,在心中置新体验曾经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引导他们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等,把当时的情景在头脑中呈现出来并仔细揣摩,想想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表现自然带给自己的那种感受。
在这个环节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尽量帮助他们把粗略的感受变得更细腻更具体更全面,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准备从桂林的山和水的角度来表现它的神奇,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从山的色彩、形态、气势以及水色、水质、水的光泽等多角度去认真思考,力求把感受表现得更形象更丰满。
三、共话“感受自然”
不同的自然之景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片自然之景带给人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个环节,教师从学生的漫谈中选取一个大家都熟知的自然之景,鼓励学生就此畅所欲言,谈出感受。同时,教师也加入讨论,把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并调动学生认真思考:如果我们要表现它带给我们的其中一种感受,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选取材料。例如学生对深圳南山荔香公园的感受是多样的:舒适、自然、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等,教师抓住生机勃勃这种感受,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表现它,学生的视野就打开了。
他们有的从苍翠茂盛的树木去表现,有的从人的活动去表现,有的从盛开的缤纷的花朵去表现,有的从欢快的鸟叫声去表现,有的从天上飘动的风筝去表现,也有的通过层层叠叠的绿去表现……
在这个环节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1.不同的自然之景,带给人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同一片自然之景,不同的人走进它,其感受也不尽相同。感受不同,产生感受的基础也不尽相同。
2.共话“感受自然”环节非常全面非常丰富地把我们对自然的感受表现了出来。可以说,从中选取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完成一个片段作文,把这些片段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篇内容翔实、结构完整的作文。片段连缀成篇,需要我们调动多方面的感受,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自然加以体验。
四、我手写我心(片段写作训练)
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大胆下笔,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用片段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
1.想好了再写,争取一气呵成。
2.注意感情的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切勿照搬别人写过的东西。
6.初一作文指导——选材篇 篇六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根据立意来选材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几大作文部件中,材料是作文中最显眼最实在的部件了。有人把材料喻为文章的躯体,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躯体不健康、不美观、不匀称一样。
二、佛山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50-45分
①立意正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②结构完整,注意照应,详略得当。③语言得体、流畅。二类卷(44-40分)
①立意正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②结构完整,条理清楚。③语言通顺,很少错别字。三类卷(39-30分)
①立意基本正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②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③语言基本通顺,错别字不多。四类卷(29-15分)
①立意不明确,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中心。
②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③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五类卷(14分以下)
①无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②结构残缺,不成篇章。③文理不通,错别字多。
三、怎样选材料?
(一)病文分析:
分析两篇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毛病? 大哥
大哥的诚实可不是愚蠢的诚实。有一次,我跟大哥一起去食品厂拉猪骨头,正赶上歇班,车间里只有两个中年妇女,她们负责往外运猪骨头。我们帮助把猪骨头装上车,干得气喘吁吁,当我们拉着车要走时,其中一个拦住我们,十分为难地说:“你们得交点钱,我们好向厂里交代,给5元就行。”“我没带钱呀!”大哥说。“给两三块,总行了吧?”另一个说道。“我一分钱也没带,不信你们翻。”大哥说着,翻遍了所有的口袋,果真没有。“我这儿有。”我说着,把钱递给大哥。大哥瞪了我一眼,又忙着把钱给了两位女工。一出厂,我便迷惑地问大哥:“你刚才„„”大哥哈哈大笑起来,说:“傻兄弟,我是装的!你要是不说有钱不就省了嘛。她们要钱是给自己,再说,我们白帮忙了?记住,以后在外面不要这么老实。” 大哥既诚实又聪明能干,他教给了我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 _____ _______
家庭充满爱
家,避风的港湾。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她----家。家是母亲,用温柔的手抚摸着你,用深情的眼光凝视着你。家使你奋发向上,家使你高兴,也使你忧伤。
家就像一只五味瓶,充满了各种滋味。我的家小而不和平,家里有六口人:爷爷、爸爸、妈妈、叔叔、弟弟和我。我的弟弟人小鬼大,我从不让他,他也从来不饶我,有时会为了一根线或一根树枝而打起来。小时候,我喜欢织纸篮子,然后在蚊帐的四角挂上。有时打开窗户,一阵风吹过,纸篮子迎风飞舞,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这时我最喜欢看的景观。有一次,我正在看“鸟儿”,弟弟跑过来看着我这痴呆呆的模样,说:“糟了,你傻了还是呆了?可别吓我呀!”要是你看见我,也许会觉得我真的傻了呆了。我眼睛一动也不动,嘴里还在流口水呢!可是叫我怎能咽下这口气?“呆你个头呀,你才呆了呢!”我用眼睛狠狠的盯着他,希望他会怕我。“呀,很凶呢!瞪着你的大眼干啥?以为我会怕你?”“你怎么着?想打架怎么的?”我吼道。“唰„„”我的“篮子”被他一把撕了。“你赔我的小篮子!”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因为他撕的是我织得最好的一个。“哈哈哈哈„„.”弟弟大笑起来。“怎么样?怕我不敢撕吧?看着他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更加生气了。”
“我告诉妈去。”我呜咽着。
“怎么了?是不是弟弟把你打了?”妈问我,我点了点头,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打弟弟,也没有打我,他把弟弟叫在一边,说了半天,后来弟弟向我认了错。再后来我和弟弟也没有发生战争了。____ ___ 小试身手:
假如让你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你会选择下列哪些材料.(1)、他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2)、他有时因为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忘记了吃饭。(3)、他的问题特别多,总是喜欢问为什么。(4)、他的作业认真,都是“优”。(5)、他从不抄袭别人的作业。(6)、他一般不和同学交往,即使有也是为了学习上的问题。(7)、在课堂上,他举手是最积极的,而且敢于向老师表明自己的观点。(8)、他读过的书上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体会。我选:
下列哪些材料能表现“母爱”这个中心?
(1)、我在学校长疮了,委屈地跑回家,母亲说:“学校条件太差了,就在家治好了再去上学!
(2)、我跌倒了,母亲没有扶我起来,却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
(3)、我悄悄把别人的文具盒拿回家,母亲看见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然后陪我连夜把文具盒送回别人家。
(4)、母亲从不私拆我的信件,也不干涉我的交往,但却经常注意我与什么样的人往来。
(5)、母亲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偷,不顾个人安危,把他扭送到派出所去了。我选:_____(二)优秀例文欣赏1: 开考之前
“当当、当当”,下课铃声清脆地响着,忽然听见一位同学喊道:“‘悲惨世界’”来临了!一想,原来下节课要进行语文测验。
早在上星期,语文老师就说要在今天考试,可是„„ 我抬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只见小A的身子正微微发抖,两眼发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那边,小B悠闲地翘着二郎腿,一副胸有“毛”竹的样子,嘴角还露出一丝老奸巨滑的微笑。莫非他自创的“作弊十八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么?
再看看小C,只见他的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眼睛微闭,双掌合拢,虔诚地念着阿弥陀佛。他平时不是无神论者吗?“我一定要考到六十分!”不知谁朝窗外大吼了一声,哈哈,玻璃都快给震碎了。我循声望去,那不是自称考试不用愁的小D嘛!他干吗要像大猩猩似的捶胸顿足,看上去痛不欲生的样子,该不会是受考试的刺激吧?碰上这么件小事就成这样,没用!揪心的铃声还是响起了,有同学指着铃声响起的方向大喊:“哀乐!哀乐!” 老师穿着厚底皮鞋走了进来。“把书放下去,”他推了推1000度的近视眼镜,“下面我们进行测验。”于是大家无可奈何地合上了书,重重地扔进课桌里。可是同桌小E膝上仍平放着课本,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看样子佛脚还没抱,他决心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试卷发了下来,大家低下头,开始认真地答起来。优秀表现在:______ ______ 优秀例文欣赏2: 真爱无声
• 记得小时候淘气顽皮的我爱在妈妈怀里撒娇,从来不愿看父亲不苟言笑、深沉无言的脸。母亲的溺爱娇惯了我,让我无法习惯在父爱面前的拘束地享受。更难谈“珍惜”。父亲对我有太多的“不许”。“不许看电视,不许画漫画,不许看课外书,不许与同学长时间通电话,不许出去玩„„ • 于是,在初三的上半学期,我要求住校。在强烈的要求下,母亲答应了。父亲无言,默默地抽着烟。在那个星期天,母亲为我收拾东西,我兴奋地跳来跳去,却在门口看见父亲静静地翻我的画册,轻薄的烟圈里,我看见父亲不同往常的慈祥的目光„„.住校的一个周末,我打电话回家。是父亲接的,像和陌生人说话一样,拘谨地与父亲敷衍了几句。他知道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快让妈妈接。一个傍晚,父亲到宿舍看我,我接过妈妈让父亲带给我的衣服还有“鲜豆浆”。在阳台上目送父亲的时候,我发现他胖胖的身躯,有些弯驼。如血的斜阳投在他寂寞的身影,拉长,拉长。晚上我打电话给妈妈,谢谢她的“鲜豆浆”。妈妈却是全然不知情。原来是爸爸买的。默默抽烟的,翻我画册的,常常“不许”我的,为我送“鲜豆浆”的,与我拘谨通话的那个父亲,在无声中倾注了我那么多的不解,那么多的爱。我一直不懂的,现在,我全懂了,我想用有声的方式来换取父亲无声的微笑。我幻想当用优异的成绩给父亲时,父亲表面的不语,内心的喜悦。
我懂了,真爱无声。我知道,要无声珍惜。优秀表现在: 优秀例文欣赏3:
思考:下文选材新在何处?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优秀表现在: ___
7.浅谈如何指导初一新生学好文言文 篇七
一、培养兴趣, 树立信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 语言思维习惯有了巨大改变, 加上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认识不足, 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 文言文读起来感觉又不好读、不顺畅, 初一学生刚学文言文, 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没有学习信心了。失去学习兴趣, 又没有了一定能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这让学生怎能学会文言文呢。因此我们初一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只要我们通过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初一新生刚学文言文, 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人都有畏难心理, 因而只有放开手脚, 让学生尝点甜头, 树立了信心, 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 同时教师也要巧妙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二、重视文言文朗读, 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所谓的语感就是学生在表达和理解语文活动中对语义、用法的直接感知。很多在外语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人认为学习外语一定要多读, 这样就能培养语感, 其实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一样, 也要重视文言文课文朗读, 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课堂上老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诵读课文, 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词意、文意的理解, 也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又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深刻认识。
学生初读课文, 一定要读准字音。预习时学生要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 课本中对本课的生僻字, 通假字一般都有注音、注释, 因此初读时学生一定要查看注释, 读准字音, 注释没有的要借助工具书帮助解决。
读课文时要能结合注释, 正确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是“不破读”, 也就是不把一个词分开读, 一个句子读破。读书与理解相互促进, 学生在预习中要想正确断句一定要结合课文注释,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词句的意思, 学生读起来自然会节奏分明, 朗朗上口。
重视范读, 读顺课文。范读是老师从作品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 理解了作者情思后有情有声地再现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精彩的范读会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听得到, 看得见, 也会使学生陶醉于其中, 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同时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了生字音, 断句正确无误听完老师的精彩范读之后, 我们老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朗读是理解的基础, 只有口熟, 心熟学生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出课文, 这对学生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会翻译, 掌握翻译文言文的要领
学生朗读障碍解决之后, 还要学会如何翻译文言文。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字、词、句组成, 所以文言文的翻译就要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 翻译文言文字、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翻译。翻译时先应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然后依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翻译。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文言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是依照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 直译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 一篇文言文的翻译主要应采用直译, 但有时有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显豁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意译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 译者可以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使较深的词句译通俗明白。但是它仅译大意没有直译严密, 也不利于初一学生对单个字词的理解, 所以对于刚学文言文的初一新生来说我们老师要提倡他们用直译方式翻译文言文。
此外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还要用好“留、删、补、换、调”这几种翻译手法。“留”, 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 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 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 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 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换”, 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 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 才能便于翻译, 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 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四、学会积累归纳, 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学生学习完一篇文言文后一定要学会积累归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夯实基础, 文言文阅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那么学生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呢?我认为一篇文言文学完后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是我们首先要归纳的, 还有哪些通假字, 哪些词一词多义, 哪些词一词多用也是积累的重点。有些词有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多需掌握。有些文言句式也有变化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文言文字词及用法很固定, 有很强的规律性, 学习时要善于从具体的字词中总结出来, 对于一个词的几种用法、一种句式特点、一类实词活用等等进行归纳, 这样慢慢积累起来, 就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8.浅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篇八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于其他学科。
1.预习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沿用小学的死记硬背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不能读透,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1)粗读
要求学生预习时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
(2)细读
该环节要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以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
(3)研读
该环节要研究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1)“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而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规律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教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2)“思”是指学生思维
数学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思;②深思,即追根溯源的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扇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危才会学习。
(3)“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
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在“听”和“思”中有选择地记;②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有疑问的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③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提问方式方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追问法
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答案后,顺其思路对其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
(2)反问法
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问出来。
(3)类比提问法
类经提问法是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进行提问。
(4)联系实际提问法
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自然,还要问其所以然。当然,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
4.深化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至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从而形成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用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
(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
(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
(3)正确的由条件画出图形
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5.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于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
(1)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2)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
(3)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的解决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应相互结合,教时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的常规要求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复习巩固”等。
2.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
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持之以恒,才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9.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九
1、正确的学习流程(预习、复习、上课)
进行课前预习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了解,并且有利于上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刚接受初中阶段的知识,需要我们提前看,这样才能跟得上初中的`学习节奏。在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踊跃回答问题,勇于提出疑问。最后,还要注意复习巩固。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反复磨练,所以,在写完作业的时候对一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这样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使学习有条理性。
2、如何刷作业(平时及限时训练)
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控制,考试时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卷子上的题,所以平时要养成限时做题的习惯,控制好时间。
3、如何对待错题(改错,错题本怎么用)
有些人有些问题今天错了,下回还错,考试也错,就是有些错题他总也记不住!这是因为他没有真正领会错题本的用法。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将错题誊抄下来,错题的积累要持之以恒,不要今天写了明天就不写了。要记一些典型的题,同种类型的题要记住做题思路,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4、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细心,答题,练字)
很多人考完试都会懊悔自己没有足够细心而丢了很多分数,其实,粗心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上的延续。所以,要逐渐改变平时做事粗心的习惯,做题的时候不能只追求快,还应该注意做题的质量和卷面情况,注意书写工整。
5、如何培养数学思维(严谨,根据,自学)
有人说,我确实对数学不感兴趣,就是没有数学思维……哈哈,其实不是任何人一开始都会对数学感兴趣,而是在你的不断坚持和探索中发现数学的乐趣!要试着从心理接受数学这门学科,要发现数学有趣的地方,慢慢地培养数学思维。
6、如何考试(试卷分析,拿高分)
10.初一命题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篇十
在中考作文考试中,审题准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而作文偏题是考场作文的大忌,所以写作之前应该安排足够时间认真审题。面对一道作文题,首先要思考题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命题者在题干中做了哪些限制、提出哪些要求,题干中关键词、句是什么,我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接着可以围绕关键词和文章中心层层展开,构思如何开头扣题,结尾点题。重点思考主体部分如何切题,运用简易的写作提纲,分列几条写出每一层的关键句:可以是需要列举的事例,可以是每一层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可以是每一层的开头一句。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所做的分段和归纳段义工作,这样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思路更加开阔。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作文命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题目已经确定,不必再自行拟题。如:《在放学路上》、《送别》、《窗外》、《铭记这一天》、《美丽的瞬间》、《我想对你说》、《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童年趣事》《波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街头见闻》等。这看似没有审题的难度,其实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命题作文的基本原则:
标题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一般从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方面进行限制,或明或暗对写作提出具体要求。
标题意义上的内在性原则。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标题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或隐含义。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三种命题方式:
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
1、用一个词作题目。这样的词通常有两类(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有比喻义的词)。
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做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这一类的词只提供了写作的内容,没有限定性,只以这个词的意思为中心即可,审题比较简单。
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墙》:可以写与具体的墙有关的故事,这是实写;也可以写人和人之间的隔膜,这是虚写。好多名词都有本义与比喻义,都可以虚写、实写,但在立意上虚写一般比较有深度。
遇到这类题目,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或引申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2、用短语做题目。
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1
“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
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只在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也是个动宾短语,但比较复杂了,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时间、地点没有限制,写作时就可以抛开时间、地点不去考虑。这样,选材的范围就大多了。
3、用句子做题目。
《我想握住你的手》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即“我”(考生)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用单句作题目,一般说来,重点往往落在谓语上。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为什么“想”?怎样“想”?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你”是谁,写一个 “你”,还是写几个 “你”?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作文审题步骤:
(1)审习作内容
审习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是写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事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例1《这就是未来的我》,题干是“这是我”,明确本文以写人为主,并且要用第一人称。文章应该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人物形象特点要通过事情来表现。
例2《老师终于笑了》,题干是“老师笑”,明确本文以记事为主。文章应以“让老师笑”这个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交代在何时、何地、老师为什么笑了。
(2)审习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写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抓题眼的一般规律是:
a.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b.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c.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3)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文体、字数、时间、空间、数量、人称、范围、情感、内容等提出限制。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N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一、文体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 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对于初一年级来说,只着重训练写好记叙文。
二、字数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人称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如《老师,我要对您说》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的内容。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要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近年来,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就不能写。命题者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我们不能不细察。有的要明确时间范围,如《夏天的晚上》。有的要明确处所范围,如《放学的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有的要明确数量范围:如《记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有的要明确对象范围;如《他留在我的记忆里》。有的要明确题目的内容范围:如《毕业前夕的他》。对题目所规定的内涵要有透彻的理解,这样才不会跑题。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即“我”的范围大大缩小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现在”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题目《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五、句式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波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街头见闻》,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生活因思考而精彩》、《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要仔细辨析清楚。例如:《我参与,我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六、副词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
实”“然”“真”“也”“最”。如“门其实开着”“其实很快乐”“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如“我依然——”“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 “有时,我也想”、“我最好的朋友”。“最”,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七、关键词抓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把握重点词,训练学生一题多审的能力。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再如江苏省南通市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不少同学却把“考试时作弊”“课堂与老师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失之高雅;还有同学揭露当地政府无为,“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导致“街头常常出现流浪的儿童,乞讨的老人”,以此为“风景线”,实在让阅卷者大跌眼镜。还有不少同学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四川,但却把唐家山的堰塞湖航拍图当做“一道风景线”仔细描绘与拓展,把危及数百万人民生命安全的凶险事件当做“风景线”,让人怀疑考生是不是审美观出现偏差。当然,也有不少考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
提纲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作文时,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
判断下列补题及开头、结尾是否准确把握题意、紧扣题旨了?
(一)开头:
学生作文1——《冬雪也美丽》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季节是冬天,最美的景物便是唯有在冬天才会有的——雪。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跑到门外,欣赏那洁白的雪花,心情也会好起来。
——写的不是“也”美丽,而是“最”美丽。
学生作文2——《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3 ——《配角也美丽》
有人说,主角永远是舞台上最耀眼、最美丽的那轮明月,而配角只是旁边点缀的小星,黯然无光。可在我看来,其实,配角和主角一样,也很美丽。
如何体现“也美丽”? 比较三个结尾。
(二)《皱纹也美丽》
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皱纹上,此时我突然感觉到父亲眼角的皱纹是如此美丽,它里面包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很庆幸我拥有这样的父亲。
——也?
《旧毛手套也美丽》
这双手套我一直珍藏到现在,它虽然不好看,但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
——也? 美丽?
《失败也美丽》
成功固然美丽,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次次的失败,怎能得到一个个通向成功的阶梯呢?当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不断努力而最终成功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失败也是美丽的。
——结尾揭示美丽的“内涵”,并且对比“成功”而言,扣题。
《成长的足迹》提纲
一、题目:成长的足迹
二、中心:剪辑三幅不同时期的照片,写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方面的变化,反映自己成长的历程(小标题式的结构)。
三、结构:
开头:(1)望着镜子中那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子,我不禁做了个鬼脸,马上镜子里就出现了一个调皮的形象。这就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不知不觉就已经长大了的花季女孩。不经意间,我看到镜子旁边的照片成长的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主体:(2)镜头一:看!照片中手拿玩具的哪个胖胖的小女孩。(略)
(3)镜头二:“我上学了”(较详)
(4)镜头三:花季女孩。详写自己组织的一次活动。(详)
结尾:回首往事,甜蜜涌上心头;想想未来,信心充满脑海。在成长的路上,我一直走着,洒下一串坚实的脚印,我希望自己一路走好!
《一道风景线》提纲
一、题目:一道风景线
二、中心:“父爱如山,无需更多的语言”,父亲没有过多的语言,有的只是那份让我们为之感动的默默行动,正是这样的行动成为我眼前一道流动的风景。
三、结构:
开头:(1)空中雷声轰鸣,瓢泼大雨正无情的摧残大地,远望校门口,停着一排排来接孩子的各色轿车
主体:(2)发展:不愿父亲来,却发现父亲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等我。(略)
(3)再发展:给我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让我乘车回家(较详)
(4)高潮:父亲远去的背影,地下残留两只烟头。(详)
11.初一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语言环境对学习外语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初一英语教材(外研版)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浓的趣味性,巧妙运用情景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联系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例,找到问题现实中的兴趣点,把带趣味性的问题,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由于笔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就好。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激发兴趣,激活教学活动,以趣促学,力求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二、情景教學法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文嘉玲,2008)。
(一)认识的直观原理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到感官的眼前,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夸美纽斯,1992)。 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了,但也的确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二)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情境教学法所创设的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对主体活动巩固或改变的功能。主体愉快的体验强化其所作所为,这叫正强化;反之则为负强化。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实践
在本学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创设情景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游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即我们常说的“语境”),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并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来。英语课堂游戏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运用得当的英语小游戏,虽然只占课堂教学的短短几分钟,却能为当堂课堂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迅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形成外语学习中有利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巧妙运用游戏,能使学生达到乐、学、练的结合及思维与想像的发挥,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初一教材(Starter )Module 1,学习了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ow are you? Hi, Hello, Thiss…,My name is…, Im…等这些自我介绍和一些问候语。为了巩固这些知识,笔者在班里开展了一次找朋友游戏,这个游戏是将这些问候语打印成纸条,做成7张卡片,请7位同学到前排来,每人手拿一张卡片,让孩子们排好队,当老师喊到“How are you?”时,下面的同学举手,经老师允许后上讲台与持有How are you? 卡的同学互相问候,交谈,交朋友。如果找错了请他回座位,其他同学纠正,不管是找对了还是找错了,老师都给以充分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利用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英语的目的,学生识记能力大为提高。
(二)选用故事创设情景,增添课堂教学趣味
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也符合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因此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合的故事,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使新知识在故事中不断重复和巩固,以此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提高教学质量。故事教学使学生进入某个角色中,感到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用英语与别人交际,因此,故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教"There's a…in/on/near/in front of/behind…?"的句型时,学生虽然可以记住几个方位词的发音,但对各方位词的意思往往互相混淆。如果教师把几个方位词编入"狼来了"的故事里,让那个小孩在第一次欺骗大人时说:"There is a wolf in the cave."第二次说:"There is a wolf behind the tree."…. 让学生扮演故事人物角色,这样不但在表演中理解了方位词的意思,而且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endprint
(三)巧用歌曲创设情景,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刚上课时,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此时如果用电脑播放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在轻松美妙的乐曲声中调节情绪,使之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外研版)七年级上册 Module 4 My family 这个模块时,就播放“I love my family”这一曲子,这样既学习了家人的表达法,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有一举两得之效。在语法教学中,如果英文歌曲运用适当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If You Are Happy”为例,这首歌曲可以进行真实条件句练习。在这首歌中这种句子反复出现多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他们所喜爱的英文歌曲的歌词,满足他们学有所用的要求,切身体会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听英文歌曲记录歌词的习惯,使英语学习和爱好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學习。英文歌曲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点:
1.旋律要优美,要符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形式;
2.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应易于理解;歌曲的词句应非常清晰,能够适合进行语言训练;
3.歌曲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水平或能满足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选歌曲应是健康向上、教人自信自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励志歌曲。
(四)借助媒介创设情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教师在自制课件辅助教学时,备课,课件的制作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操练时,可以通过程序设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容量操练,提高学习效率。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控制演示速度,课堂节奏或添加停顿,既可作新知识的讲解,又可以跟据情况进行再现,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赢得了教学的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详尽,课堂练习容量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新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自已制作英语课件,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综合考虑全课内容,审核重点、难点,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联系。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情景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在模仿对话、情景表演等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学生创设一个用英语交际的平台。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生成绩效果明显。从实验班本学年的两次期末统考成绩来看,都有明显的进步;另外,课题组成员陆老师辅导学生参加2013年中学英语口语比赛中荣获团体特等奖;其运用情景教学法参加“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课题成果获奖。由本人主持“初一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实践探讨”校本小课参加镇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比赛获“一等奖”,本人被评为镇“优秀课题主持人”称号。
(四)运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情境要符合实际和需要。教学情境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言语交际的需要,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无视学生的感受,或者情境设计过于虚假,没有用心地从教材,观察生活摄取材料,而人为编制一些单一重复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情境;或者某些情境过于简单,毫无挑战性,学生也会生厌。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与学习对象有关的情境上,而不要使其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枝末节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上课时应对学习主要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比如:在播放《爸爸去哪儿》视频片段,要求学生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描述所见的情景。在展示前,教师就向学生提出要求,观看视频的过程要认真观察视频中的人物做了什么,观看完后,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一组说出一般过去时的句子多,不能讨论其它话题。
3.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会努力创设情境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尝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要当场纠错,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在活动结束后,耐心指正,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顾虑。 比如,学生在初学被动语态时,教师课堂上就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说出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有的同学表达的句子可能是这样的:
My clothes is(are) washed by me every day.
The flowers were water(watered) by me yesterday.
Confuciuss works is(are) read by many people today.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样句子,尤其是一些学困生,他有勇气站起来对着全班同学开口说出一两个句子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表扬该同学:他说出的句子不错,真是个既爱劳动又爱读书的好孩子。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语法项目的口头操练中,不纠缠个别语法小错误, 多些鼓励,学生就能大胆地开口尝试说英语。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过:“我们想要创设就需要提出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利用实物,简笔画,课堂表演等都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认真创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相契合的情景,并灵活运用它来组织课堂教学,就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见,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语言沟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 [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观点)[J].1977.2
[5] 家托兰斯.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初一学生学法指导】推荐阅读:
初一下期学生评语06-28
初一后进学生评语12-12
初一年级学生操行评语06-15
2023初一学生期末评语06-27
初一学生自我评价参考08-06
初一英语学生试卷分析08-19
初一学生手册家长评语10-11
初一年级学生英语作文10-18
初一学生的主题周记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