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2024-11-21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17篇)

1.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一

第七课 认识画图软件 教学目标:

1、启动画图软件,认识画图软件窗口;

2、认识工具箱;

3、用铅笔工具绘画,会使用橡皮擦;

4、保存文件,退出画图软件。教学过程:

一、认识画图软件

二、合作探究:如何启动画图软件

三、合作探究:认识一下画图软件的窗口和工具箱

四、合作探究:能够使用铅笔画橡皮进行绘画,如何调整铅笔和橡皮的大小。

五、合作探究:如何退出画图软件和保存图片。

六、练一练

1、使用铅笔绘画

2、使用刷子和铅笔,看看有什么不同。

七、课堂小结

2.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周长本质,教学实施,思考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对于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学习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认为很简单,认为一个物体的四周边的长度和就是周长,对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没有深入解读。这造成学生今后学习“周长公式”时,会有计算上的错误,甚至当“面积”都学完之后,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把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混淆。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进行深刻思考:“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着手进行教学?

一、周长概念的本质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对“周长的认识”这一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要求,即“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人教版教材给出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明确定义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首先,在这一概念中我们要认识几个关键词:封闭、一周、长度。所谓“封闭”,就是这个图形没有缺口,这是区别于没有封闭的图形而言。所以在教学准备中,我们要考虑准备一些封闭图形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而“一周”,明确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与学生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圈”相似,要让学生建立起“首尾相连”的概念。第三个关键词“长度”,表明周长可以度量,而且是一段距离,有长短。

二、教学实施

基于周长的以上这几个特征,我觉得在设计时要逐一击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1. 导入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出示蚂蚁爬树叶的短片。我们要打破常规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虽然好像与后面的学习联系了,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所以我 们选择从 爬树叶开始, 更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对周 长的认识有 准确的基点。

2. 分析探究

(1) 描周长。引导 学生思考: 小蚂蚁是怎 么爬的?是沿着叶 子的“边”爬了一圈。我们可以指出,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这些图形中,有一般的图形,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2)辨周长。第二步可以出示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让小蚂蚁也爬一爬,让学生比较与前面蚂蚁爬过路线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封闭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它们的边一个是首尾不相连,一个是首尾相连。引出我们把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的概念,封闭图形的一周叫做它的周长,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3)比周长。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张小树叶图形,让另一只蚂蚁爬,两只蚂蚁出现对话,都认为自己爬得远。教师这时候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哪只蚂蚁爬得远?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4)测周长。让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测量出这不规则形状的周长的。最后发现,可以沿树叶摆一圈线,然后把线拉直了就可以量出两张树叶的周长长度。让学生明确:原来周长是有“长度”的,而且这个长度可长可短,这个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样一来,本节课也有了思维活动,有了思维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3. 小结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几个关键词语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在回顾整理时进行有效梳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周长的概念”。事实上,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周长概念,也是帮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在练习中增加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出数学书的周长。量好后说说过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长边 +宽边 + 长边 + 宽边;2长边 + 长边 +宽边 + 宽边;3长边×2+ 宽边×2;4(长边 + 宽边)×2。我们暂不考虑谁的方法简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一来可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二来为下一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思考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三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4.第1课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设计 篇四

第1课 认识画图软件

那吉屯第二小学

温 丽 菠

第4课认识画图软件

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画图”软件

2、熟悉“画图”窗口的组成3、能够画简单的画

4、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操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图程序的启动、保存与退出。2.认识画图程序的界面。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掌握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渗透美育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如认识窗口组成、键盘、指法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教材按“启动‘画图’”→“认识‘画图’窗口”→“应用工具箱画图”→“保存图画”→“修改图画”→“关闭‘画图’”的顺序组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学习工具箱上重要工具的应用技巧,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学生之间有差距,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建议以小任务驱动为主,并考虑适当的同桌互帮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发现和实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熟悉“画图”的窗口和基本工具的操作方法,同时多鼓励学生创作,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学内容

1、“画图”窗口的组成

2、工具箱上的“直线”、“矩形”、“圆角矩形”、“椭圆”、“铅笔”、“橡皮”、“用颜色填充”工具的应用

3、颜料盒颜色的选取和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工具箱中工具的认识和颜料盒颜色的选取

难点:工具箱中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旺盛期,求知欲强烈,对任何新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不过也存在一定的认知缺憾,比如

对认知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对艺术美的价值判断等。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电脑绘图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只有纸上绘图的操作基础。学生虽都有在纸上绘图的经验,但都没有在电脑上绘图的经验。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画导入(出示课件)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学生能很自然的说出‘想’:(大屏幕)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绘画的图片都是小学生用电脑画出来的画,同学们想不想学?想不想象他们一样用电脑画出漂亮的画来?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画图”。

(板书课题:第1课 认识画图软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窗口的组成和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

二、新授:启动“画图”软件

师:“画图”软件在“程序”的“附件”里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打开画图软件呢?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快。

(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三、认识“画图”窗口

师(出示“我的电脑”窗口的结构示意图):与“我的电脑”窗口比较,“画图”软件窗口有哪些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认识“画图”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箱、类型框、工作区、颜料盒、状态栏)

(1)画图区

师:把窗口最大化,我们会发现,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工作区”。请同学们把鼠标指针移到工作区的白色画布上,看看指针有什么变化?把指针移到画布右下角的小黑点上,指针又有什么变化?如果指针移动到画布右侧中间的小黑点呢?指针发生变化的时候,拖动鼠标,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让举手的学生回答,并总结三个控制画布大小的控制点的操作技巧)

(2)工具箱

师:画画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布的左边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16种绘图工具。大家把鼠标移动到其中任何一个工具的按钮上,并且稍加停留,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提醒学生同时注意观察状态栏上的变化。)

(教师让举手的学生依次指明工具名称;然后出示一张工具箱图片,随机挑选工具,以“开火车”方式让学生指出工具的名字。)

师:认识了这些工具后,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画简单的图画了。

(教师演示“直线工具”的应用:单击工具箱中的“直线”工具按钮,“直线”工具按钮立即凹下去,这表示已经选定了“直线”工具;在工具箱下面选择合适的粗细类型;然后将鼠标指针移动到画布合适位置,拖动鼠标就可以画出一条直线了。)

师:现在请相邻的同学一组,共同发现工具箱里其他工具的用法。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功能和用法;重点是“直线”、“矩形”、“椭圆”、“橡皮”、“圆角矩形”、“铅笔”工具;不要求学生掌握全部工具的用法。)

(3)认识颜料盒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么用各种画图工具来画画。只是我们的画还没有填上颜色。没有颜色的画就像老师的这副图画一样,总觉得不那么生动。

(教师出示待填色的图片)

师:怎么给图片填上颜色呢?

(教师演示填色的操作方法:选择“用颜色填充”工具→设定颜色→鼠标单击要填充颜色的部位;选择其他工具→设定颜色→鼠标画图;颜色设定的操作方法:鼠标单击选择前景色,鼠标右击选择背景色。)

师:现在请同学们施展你们的创作本领,给自己刚刚画的画填上颜色。

(教师巡视指导,并展示优秀作品)

知识拓展:1.Ctrl + +橡皮头逐渐变大

2.Ctrl +-橡皮头逐渐变小

四、保存、打开文件

师:画好一幅图画后,应该把它保存起来,便于以后欣赏或修改。怎么保存呢?请同学们自己看教材72页的操作步骤动手做一做。记住,要注意按步骤操作,否则画好的画容易被计算机忘记哦!

(学生自主练习)

师:请保存好图画的同学说说看,你给自己的画图文件起了个什么名字?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提醒学生注意:文件的名字应该有意义,方便查找和管理。)

师:同学们已经给自己的画填上了颜色,而且都填得很好,那么请大家帮帮老师,把老师的这副画也填上漂亮的颜色吧。

(教师演示如何打开待填色的图片文件)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保存填好颜色的图画。)

五、退出“画图”程序

师:如果我不想画画了,那怎样来退出这个“画图”程序呢?

(教师演示:单击“文件(F)”菜单,出现下拉菜单后,找到“退出(X)”命令,单击它。)

六、知识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画图”软件,认识了里面的“工具箱”、“颜料盒”,学会了怎样进入与正常退出“画图”窗口,以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画图”软件里的更多功能。

七、作业:

画一幅可爱的小猫或一条小鱼在水中游的图。

教学反思

《认识画图软件》要求学生了解窗口的组成和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本节是教材的一个基础,知识点多,内容教感兴趣,学生容易接触。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交流中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及技巧。同时,也激发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班额大,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普遍的现象。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

5.画图教学反思 篇五

计算机绘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简易的操作性,使学生情有独钟,并成为儿童学电脑的必修技能。其中Windows中附带的“画图”以其简易清晰的界面深得师生的青睐,然而教师也往往对“画图”感到头痛,因为它对于不规则曲线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它的表现力实在是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作为教师却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典型,让学生用有限的功能来创造出奇趣的大自然。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应该培养其综合运用的能力了。对学生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这样一幅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成了。这便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我出示了第二个小练习,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在这近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互交叉,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练习一样,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画好它的。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个古式的花瓶和一个碗,请同学们来画。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找到了极具创造性的方法,画好了花瓶和碗,有的加上了桌子、窗户、地毯等各种家具,俨然成了一幅“我爱我家”的命题创作画。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吧!

6.画图程序的教学反思 篇六

在的讲授画图程序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如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这样一幅范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便趁热打铁,出示了第二个小练习,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在这近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互交*,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

7.《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七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电脑打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后用手去抚摸桌面和书面, 再次感觉到这些面是平的, 教师随即板书:“平面图形”。

1. 出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后问:这个物体叫什么?当学生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文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 随即发现这是一个多面体———长方体。教师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

2. 电脑打出课本20页的立体图形 (墨水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箱、台灯罩) , 让学生辩认哪些是长方体, 再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 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二) 通过操作, 获得新知

1. 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请拿出你们亲手做成的长方体, 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数长方体的6个面, 并跟据回答板书:面6个面 (长方体) 。

师:根据6个面的不同位置, 我们把上面的面称作上面, 那相对的就是? (生:下面) 前面相对于? (生:后面) , 左面相对于? (生:右面)

教师带领学生按相对的面再次一组一组地摸长方体的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每组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棱的特征

师: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教师边比划相邻的面边讲解, 板书:棱)

师:拿出长方体纸盒, 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师:看来数棱也要讲究方法。看左右方向, 有几条棱?

生:4条。

师:很好!这是一组相对的棱。那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棱?每组几条棱/相对棱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以下。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结果板书: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要分清这3组棱, 关键是分清它们的方向。

3. 探究顶点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比划的是相对棱, 下面来练习比划相交于某一点的棱, 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 老师比划出的这两条棱相交于一点, 这条是左右方向的, 另一条是前后方向的, 还少哪一的方向的棱?

生:上下方向的。

师:好, 就请你上台与老师合作, 将上下方向的这条棱比划出来。

师:你们也能这样与同桌合作比划出相交于一点的3条棱吗?

生:能。

学生合作比划, 教师巡视指导。

师:3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纸盒, 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 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学生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个顶点。

(三) 通过实验, 开拓思维

1. 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和三角套架, 如课本一样套成长方体框架。

当有的学生套得快、有的学生套得慢、有的学生套不上时, 让快的学生帮助不会套的学生。套接好后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一) 。

实验报告 (一)

把12条棱分为 (三) 组, 每组 (4) 条, 分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每个三角套即是一个顶点, 套接时, 要注意到对边必须相等, 这样可以套接成一个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

(1) 认一认: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同桌同学指着长方体框架互相说一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做一做课本22页的第2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套接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并填写实验报告 (二) 。

实验报告 (二)

两人一组学生交换小棒, 用相同长度的 (8) 根小棒和相同长度的 (4) 根小棒可套接成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 试一试, 用12根同样长的小棒会套接出什么样的长方体?套好后填写出实验报告 (三) 。 (放音乐)

实验报告 (三)

三人一组, 交换小棒, 用 (12) 根长度相等的小棒可以套接成 (六) 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 概括长方体棱与面的关系

教师问:通过实验,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长方体的面与棱长有密切联系。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 必定有8条棱是相等的。当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时, 只有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反, 当12条棱中, 若有8条棱是相等, 必定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宽、高各不相等, 即只有4条相对的棱相等时, 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本教案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20—21页 (人教版) 。

二、教学反思

(一)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用眼观察, 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日常生活等方面观察长方体, 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

通过对长方体的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 学生对长方体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让学生把所获得的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会把“棱”说成“边”、“顶点”说成“角”, 等等, 尽管如此, 我仍然鼓励学生大胆说, 通过点拨, 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三)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事物的实质和事物的联系,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在教学中, 我着重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和“探索性学习”两方面特点。

8.《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八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传统内容,许多名家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华应龙老师创设“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这一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张齐华老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既然名师们已经把它磨得这么透彻,是不是代表就没东西可磨呢·我作了如下思考。

1.教学圆时,能否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一周,让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圆”,并解释圆的特征·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等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实践反思】

◆初次实践:体验失败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圆

欣赏生活中的圆,抽象出圆。

二、实践操作,揭示本质

1.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

2.如何利用圆规来画圆·

三、研究圆的基本特征

1.提出研究目标,填写相应的表格。

2.汇报、交流圆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反思

很遗憾,自认为有创意的教学设想就这样淹没在学生漫无目的的课堂实践中,我觉得主要以下几点缺失:

1.动手操作。《圆的认识》动手操作技能目标应该定位在掌握圆规画圆的技巧上,而在学生用钉绳工具来画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利用这种画圆工具本身就存在着很大认知障碍与操作难度。

2.数学思考。这节课涉及到用多样化的方法概括出画圆的本质,学生的思考重点是想方设法来画圆。而在总结多种工具画圆的共同点时,学生思考方向一片模糊,导致迟迟不能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

3.数学文化。这节课好多处都尽显圆的数学文化,但是洞察学生的表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层的肤浅认识,没有充分体验到数学文化的内涵所在。

◆再次实践:柳暗花明

一、画点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新课

(一)你能画一个圆吗

1.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圆·

2.你能画一个圆吗·

3.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圆的·

(二)用圆规画一个圆

1.一起用圆规来画一个圆。

2.你觉得用圆规怎样才能画好圆·

3.认识圆心

(1)把这个圆剪下来,拿起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圆心。

(2)老师的这个圆纸片并不是圆规画的,你能找出它的圆心吗·

(三)认识半径、直径

1.除了圆心你还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吗·

2.自学半径直径的含义。

(四)半径直径的特征

出示操作活动:拿出刚才剪下的圆形纸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五)用圆规圆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小结

◆体会

这一次,我终于享受到了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堂。整堂课以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流程水到渠成。

【感悟提升】

一、返朴归真——用数学的本质魅力来吸引学生

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数学思考——有效操作最终为思维的深刻性服务

本节课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得出了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借助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展开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出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主要学习方式。

三、文化底蕴——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

9.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九

龙马中学 李焓

一、导入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到了电脑桌面中的一些任务分区及汉字输入法的切换及运用。我们知道,作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除了键盘还有什么?(学生回答:还有鼠标,麦克风等等),恩,不错,键盘让我们把相应的信息字符输入到电脑中去,那么我们想想,如果没有鼠标我们可以点击吗?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电脑区域码?(学生回答:不行、没鼠标什么都做不了)好,那么同学们都知道鼠标作为我们的手在电脑上的延伸,那么久需要我们精确的移动点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程序,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电脑知道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操作能力。

2、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上过美术课,那么我们在上美术课的时候是用什么进行绘画的呀?(学生回答:铅笔,蜡笔,纸„)呵呵,那么我就告诉同学们一种不需要笔和纸就能进行绘画的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老师快说说)呵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就是“画图”软件, “画图”软件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所附的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以绘制简笔画、水彩画、插图或贺年片等。也可以绘制比较复杂的艺术图案;既可以在空白的画稿上作画,也可以修改其他已有的画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WINDOWS XP画图软件的操作与运用。

二、课例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画图程序的一些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它们的作用,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工具来进行绘画,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学生:我们准备好了、老师快开始吧。师:好的,那我们就先画一棵大树,同学们平时画画的时候画树都是怎么画的呀? 学生:先画树干、画叶子......师:好的,同学们都有很多方法,那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画图程序,如果我们先画树干要用那些工具呢?

学生:直线工具、矩形工具、喷枪工具......师: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那么老师就先用直线工具勾勒出大树的形状,同学们仔细观察哦。

1,首先鼠标选择直线工具,在我们将要绘画的区域内进行操作,大家告诉老师,如果是要在后期进行油漆桶工具颜色填充的话,那么我们在画大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直线之间的连接要对接上,不能留出空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有空隙的话,用油漆桶工具进行颜色填充,颜色就会逸散到其他的区域中去。

师:嗯,学生们记的很好,老师现在已经勾勒出大树的形状了,那么大树的颜色是什么呢?

学生:绿色、棕色......师:那同学们看看我们的颜色板,里面有我们需要的颜色吗?

学生:有,但是颜色有些太深了,跟平时看到的大树的颜色不一样。师:看来大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老师就告诉同学们一个可以自己进行调色的方法,大家看到我们的画图程序的上方有一个颜色区域没有? 学生:看到了

师:好的,那么我们选择它,就会出现一个颜色选择栏,然后我们再选择自定义颜色,就会出现一个颜色选择界面。学生:哇,颜色好多啊

师:呵呵,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选择我们需要的颜色了? 学生:是的,什么颜色都可以调出来了。

师:是的,选择好颜色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油漆桶工具或者其他的工具进行颜色的填充了,老师就喜欢用喷枪工具,因为这样的颜色富有变化,会让人的视觉有一定的层次感。

那么现在大树的主干画好了,还差点什么呢? 学生:叶子。

师:对,我们现在就可以同样选择喷枪工具进行喷涂,但是同学们注意,在用画图程序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到在美术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比如近大远小,颜色的深浅变化,这样我们的作品就会更加美观。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授了学生通过学习WINDOWS下的画图程序来锻炼对鼠标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及创作能力,通过教学,我认识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他们渴望通过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要注意要的一个地方。

10.认识《画图》 篇十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绘画,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了解计算机绘图的优点,如何确立画图的主题和如何构图,需要用到那些工具,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步骤,对画图程序有一个初步了解。【学生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画图,兴趣比较高,很多学生也对计算机有所了解,手工画图有一定基础,接受起来也比较快,通过计算机画图的了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

(1)学会进入与正常退出Windows 的“画图”窗口。(2)认识Windows 98“画图”窗口的组成。(3)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重点与难点】

Windows “画图”窗口特有的组成。【学习准备】

计算机图画、教学演示系统、学生机 【学习过程】

一、引入

我们平时绘画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啊?

/ 4

今天我们学习用电脑绘画的一些基础。用计算机画图的软件有很多,我们使用的是Windows 里的“画图”程序。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个“画图”程序。

出示课题:认识“画图”(板书)

二、新知

你们知道怎样来启动这个程序吗?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操作的?

1.启动“画图”程序

步骤:在启动Windows 后,单击“开始”按钮,鼠标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 “附件”,单击“画图”命令。(师演示)或者:双击桌面上的“画图”快捷方式。这时屏幕上就出现了“画图”程序的窗口。学生操作:启动“画图”程序(师巡视)2.认识“画图”窗口

“画图”窗口除了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组成部分。

(1)画图区

在这个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画图区”。

(2)工具箱

画画当然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图区的左边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橡皮、铅笔、喷枪、直线等16种绘图工具,这么多工具怎样来记呢?不要着急,把鼠标移到其中一个工具按钮上,停留几秒钟,你会发现什么?(出现此按钮的提示)而且形象化的按钮本身也能帮助记忆。

/ 4

那么我们怎样来选择这些工具呢?下面老师就以“直线”工具为例。方法:单击工具箱中的“直线”工具按钮,“直线”工具按钮立即凹下去,这表示已经选定了“直线”工具,使用它就可以到画图区去画直线了。

[试一试] 认识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并试着分别选定工具箱中的“多边形”、“喷枪”、“矩形”工具在画面上尝试,想干什么用。(学生操作)(3)工具状态选择器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选定不同的工具时,在工具箱的底部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我们把它叫做“工具状态选择器”。它是用来确定所选定的工具的类型、大小、范围的,想怎样变线条粗细。

(4)颜料盒

一幅好的图画当然少不了色彩,你们知道选择颜色的地方吗?(在画图区的下面)我们把它称为颜料盒。使用时只需把鼠标指针移到你要选用的颜色上,单击就可以了。

3.退出“画图”程序

如果我不想画画了,那怎样来退出这个“画图”程序呢? 方法:单击“文件(F)”菜单,出现下拉菜单后,找到“退出(X)”命令,单击它。(师演示)如果还没有保存画好或修改过的图形,则在退出“画图”程序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这时,如果单击“是(Y)”按钮,则保存图形后再退出;如果单击“否(N)”按钮,则不保存图形就退出;如果单击“取消”按钮,则不退出“画图”程序。想:还可以怎样退出?

/ 4

[练一练] 练习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教师巡视。[读一读] 请同学们把书上的“读一读”看一下,看完以后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4.练习

(1)说说启动“画图”程序的方法。(2)说说工具箱中有些什么工具。

三、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画图”程序,学会了怎样进入与正常退出Windows 的“画图”窗口,初步掌握了一些工具的用法,以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画图”程序的使用。

11.《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圆形物体、圆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爱上体育课吗?(生: 爱)

师:体育课上我们可以作很多很多的游戏。请看!同学们正高高兴兴的围在一起作投篮球的游戏,围成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三种图形(课件展示并闪动抽象出的三种图形),篮筐都放在了每种图形的中心位置。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

(生:略)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认为:围成一个圆形投篮,每个同学到篮筐的距离是一样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现在还只是我们的猜测。(出示课件)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接着,通过教师的提问“你认为站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将学生的视角由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思考中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感知圆的特点----圆是曲线图形

师:要想认识圆,研究圆,我们得有一个圆。我们已经在课前利用身边的物体画了圆,也剪了圆。

(生拿出剪好的圆)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用什么物体画圆的?

(生:利用有圆面的物体画圆)

师:除了可以利用圆形物体画圆,还有其它画圆的方法?

(生:我是用圆规画圆的;用两支笔、一根绳子和一支笔等)

师:想一想、看一看,圆和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师:为什么圆没有角呢?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剪圆的活动,一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曲线图形;同时,也为后面认识圆、探究圆准备好了材料。】

(二)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去预习了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解决遇到的问题,再上台来汇报你们预习的成果。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提炼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你能准确的判断他们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先学后教”必须“以学定教”!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便是:明确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弄清圆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存在什么疑问,从而“依据学情”提炼出本节课需重点探究的问题。】

(三)探究圆的本质特点----一中同长

1.自主探究特点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圆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借助导学单,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看你对圆还有哪些认识和发现?(生自主探究并完成导学单)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对圆有哪些新的认识?

①.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②.圆的直径有什么特点?

③.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同学们,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课件出示: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有收获了吗?请小组上讲台来与大家汇报汇报。

(小组汇报的过程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明确:半径和直径的条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请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要想使我们的这些发现更准确些,需要加个什么限制词语?(生:同圆或等圆中)

师:你看,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验证了每个同学到筐的距离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导学单地引领下,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同时,教师适时地介入、点拔、引领,在汇报展示与交流中完成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画圆

1.史料介绍

师: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对圆有了精确的记载。(课件出示小资料并解释“一中”和“同长”)。

2.用圆规画圆

师:后来人们根据“一中同长”的特点发明了圆规,你知道怎么画圆吗?(自学57页)然后在纸上自己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选出画的不标准的圆分析成因,从而明确画圆的方法)

师:你们画的圆是一样大的吗?如果要求你们画的圆要是一样大的,怎么办?

生:要规定这个圆的半径。

师:你觉得圆的半径有什么作用?(确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你们画的圆的位置一样吗?谁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

师: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圆的,画圆包括哪些步骤?

3.用绳笔画圆

师: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需要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还用圆规吗?(不用)你有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史料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一中同长”简洁而凝练的概括是对圆的”中国式定义”;画圆的方法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通过”先学---试画----对比分析---明确方法”的步骤以突破难点.接着,设置了”体育老师如何画圆”的问题,表面看是画圆方法的介绍,实质是圆的本质特点的应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自主反思,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车轮问什么作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椭圆等其它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动态的过程)

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为什么?

明确:因为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轴不装在圆心上,圆上各点到车轴的距离就不相同了,所以会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什么使然?----一中同长也.本环节通过解释”车轮为什么作成圆形的?”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白“圆因为其本质特点即一中同长”决定了它的美以及它的应用的广泛性。】

五、结束语

12.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十二

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 课前发给学生的) 或手中的文具, 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因此, 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 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 同时,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 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 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 究其原因, 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比如说, 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 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 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相交吗? 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 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 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如果这样来处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调整预设,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 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 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 然后我提问: 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我预设是学生回答: 由点、线、面组成. 但是, 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 有的学生回答球, 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 说: “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 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 点、线、面. 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 我很欣慰, 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 课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 说: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 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 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 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 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进而引入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 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 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 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 还有,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学生回答的答案是: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 当时我就问: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 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 课后回想, 这样不妥, 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 ( 如下图) 举例说明: 观察可知, 直线a在平面α内, 直线b在平面β内, 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但是a∥b. 实际上, 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 所以,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 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 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 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 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 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 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 如果这样做, 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 把握住了细节, 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营造了一份美丽.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 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 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 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站起来显得很紧张, 我鼓励他不用紧张, 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 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 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且回答得非常好. 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 并请他坐下, 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 让他一直在站着. 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 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 现在想想, 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 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 “没关系, 请坐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 我就不会内疚了. 再者, 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 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 当学生说出垂直时, 我脱口就说: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 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导致说法不严谨, 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 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13.活动《补画图形》课后反思 篇十三

针对这些现象我觉得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适当的调整:

1、在开展本次活动之前,一定要预先让幼儿对各个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有很系统的认识,当我拿出一样事物的时候他们能很明确的区分他们的形状,这是教学活动之前的幼儿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

2、在进行第一个环节认认图形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采取实物的方式。可以利用幼儿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来激发他们对于图形的认识。比如: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或者是用橡皮泥捏成的图形形状。这样能更直观的让幼儿了解图形。

3、在补画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拿着食物的图形去补画。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逻辑思维发展不高,直观形象思维则需要我们老师提供实物帮助幼儿更好的开展活动。对于那些能力特别弱的孩子,老师更应该单独进行指导,让他们有信心,不能感觉被忽略。

14.《认识吨》教学反思 篇十四

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1吨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正确地建立1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将 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搬水桶、算同学体重等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抱25千克的同学、拎20千克纯净水等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我觉得今天的课学生体会1吨还是不够,对于填合适的单位练习时,我也忽视了填单位不仅看单位还要看前面的数字,可以和开始河马、大象、鲸的重量结合起来,我想效果会更好。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物理环境,教师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像这种概念课,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都是今后在这类学习领域中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15.“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十五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朱杰.在实践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

16.认识自己教学反思 篇十六

成功之处:本课时通过情景体验,问题研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活动方式,能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当地资源,教师的自我开放等角度,深度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己,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

不足之处:1.在研讨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中,引导学生对认识自己的句子进行归类,由于内容的抽象性特别是通过“社会”方面对自己的认识的探讨,有所欠缺。

2.在教材第29页“探究与分享”的活动中,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比较活泼好动,课堂有些无序,需引导掌握课堂节奏和秩序。

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1.在教学通过“认识自己的途径”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从教材28页“探究与分享”中,让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对自己认识的句子进行归类,思考你是怎样得出这些认识的,从而自然的得出有的是自我评价得出的,有的是他人评价得出的,这样前后衔接自然。

在学生教材第29页“探究分享”中的活动“自画像”“猜猜看”“谈感受”之前先宣布好活动规则,组长职责,并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他人,禁止用伤害同学的话语,并规定好时间,控制好课堂节奏。

王小霞

17.认识画图软件教学反思 篇十七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每个阶段学生都很投入,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作品有创意、有个性„„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学生能主动探究、乐于创新、积极实践,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准备和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信息科技的教学,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几个操作命令,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的方式,主动对知识进行获取、整理、运用。上完课,我依然沉浸在上课的快乐中。下面,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一条原则:“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多。”让学生始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如:预习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统筹安排,大家既分工又合作,协力完成了多项任务,有的小组能主动将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整理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交往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在构思、创作、展示、评价等阶段,均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能力得以展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框框,思路开阔,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共享各种资源,一步步解决问题、内化知识,把最初的学习任务观内化为学习的责任观。学生在学到新本领的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也获得了情感的深刻体验。

在课中,师生角色定位准确。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角色只是指导者、合作者、调控者。如:小组成员积极动脑筋、主动想办法进行预习,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我以指导者的身份查看每组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对个别小组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通过集体探讨、交流等共同解决问题。课堂中,体现更多的民主,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于否定、敢于争辨,不给学生“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民主、宽松的氛围,耐心期待学生在“发现~选择一探究一解决”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如:在作品展示、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展开争辨,我只是充当了一个倾听者或点拨者。

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让学生保持身心愉悦的同时进行学习、探索。课伊始,我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在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再把本课的学习任务开门见山的抛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又如:学生创作作品阶段,由于时间紧凑,操作上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学生的情绪是非常紧张的,这时,放上一段优美、轻缓的的音乐,在音乐的流淌声中,学生渐渐地拥有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态,紧张中显得那么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动作熟练。

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重视研究的成果,但适当的展示研究成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网络的存在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提供了既方便又快捷的平台,借助网络,师生共同展示研究与创作成果,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展示与交流是一种无形的评价,它不是评定学生在整体中的位置,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他们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拓展了思路,促使自己进一步创新、主动投入自我完善,使后继学习更自觉、更有效。

上一篇:视觉酷炫电影《奇异博士》观后感下一篇:水墨山石画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