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

2024-09-13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精选7篇)

1.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 篇一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的预测,到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2.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

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

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

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2.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 篇二

1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要点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要点内容有很多, 本文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点内容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方面的进步提供支持。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要点,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射天线。发射天线作为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主要发射装置, 因其本身负载着数字电视信号的电磁波, 所以在受到电磁波方向性、干涉项和衍射性的影响下, 会对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进发射天线选择是, 最优先考虑的内容应该使其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相关内容。因为水平极化能够满足远区范围内的信号覆盖效果。而垂直极化能够满足近区信号分布的均匀性。这两方面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效果, 因此在选择发射天线是应做好两种极化的恰当选择。

1.2发射地点。“高位定址”是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射地点选择上的原则, 通常情况下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射地点都会选定在区域范围内的制高点上, 例如高山或高层建筑上。在选址时, 首先要考虑所选地址的气候环境, 因为当发射天线在感应到雷雨天气后, 其会自动选择水平极化, 这会引起数字电视信号水平的下降, 为了保证电视信号质量, 做好对环境因素的分析非常重要。其次要考虑地形因素, 在选择发射地点时要保证对区域范围内的全面覆盖, 避免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死角的出现。除了上述因素外, 在选择发射地点时还要考虑经济性因素, 避免出现信号重叠问题, 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和电视信号上的相互干扰。

1.3发射频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射频率会对其信号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做好对发射频率的相关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湿地、林区对无线数字信号接受的限制, 开展工作频率在550~700MHz间的移动接收较为适宜, 因为其在湿地、林区等特殊性区域的效果更好, 这对实现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覆盖性具有重要意义。

1.4发射场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射场强决定了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能量与载噪比, 这对于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影响性非常之大。在应用新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信号时, 想要保证电视信号具有良好的覆盖性, 就必须要保证其场强的一定高度。相比于传统模拟信号来说, 数字信号的效果与载噪比也有着直接关系。载噪比是对能量转化的一种体现, 其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是相互对立存在的, 如果能够实现对载噪比与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有效突破, 那么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信号水平必然能够有所突破, 其在广电的应用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2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问题

目前, 地面数字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但其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其具体表现如下:

2.1在技术设备方面, 地面数字技术还缺少能够全面支持地面数字电视各项工作模式的技术试验、全面测试的接收芯片和终端接收样机, 这种技术上的缺失使得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应用测试难以真正的全面开展, 无法建立起规范的测试环境。

2.2 在产品方面, 包括芯片、发射器、接收设备等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发展尚不成熟, 存在价格高、设备模式不兼容的情况, 这对于推进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极大的阻碍, 解决此问题刻不容缓。

2.3 目前, 在检测地面数字技术系统方面, 市面上还未实现突破, 规范测试仪器的缺失, 也大大减缓了地面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2.4 地面数字电视传媒的知识产权问题尚未得到落实, 其在客观上影响了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上述问题都是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其对于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 想要实现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有效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是必须举措。

3 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效果的对策

为了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方面的应用效果, 以寻求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有效发展, 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工作中寻求突破:

3.1进一步开展技术应用实验, 通过有效的实验从目前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标所支持的330种工作模式和33种传输码率中, 选择出具有最低可用场强、干扰暴露率好、单频网规划效果好的的几种工作模式, 并对其进行大力推广, 以实现对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3.2根据地面数字电视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发展需求, 制定出科学、全面、准确的配套标准制度, 实现对包括覆盖网络规划、组网、信号传输、分配接口、发射机、接收设备等所有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内容的规范与约束, 进一步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规范发展创造条件。

3.3实现对地面数字电视频率的进一步规划, 做好对全国电视覆盖网络的摸底、调查和清理工作。建立起地面数字电视规划数据库, 实现以覆盖网作为规划参数依据的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

3.4相关部门组织制定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相关政策与实施方案, 在充分结合我国频率资源状况、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状态的基础上, 实现对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初期的有效过渡。

3.5进一步推进设备的产业化发展。使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设备能够尽快实现规范化生产, 加快对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当中芯片、发射机、接收终端以及测试仪器的发展, 使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真正的实现产业化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作为广电技术的主流技术类型, 其不仅提升了观众观看电视时的感官享受, 更推动了广电技术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功能性, 让其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享受, 加大对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研究, 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效果势在必行。

摘要: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是我国目前的主流电视技术类型, 为了能够使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好, 做好对其在广电应用方面的研究必不可少。首先对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技术要点进行阐述, 之后分析了地面数字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提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广电,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鑫磊.浅谈地面数字电视在广电应用中的实践问题[J].科技传播, 2011, 9:2.

[2]闫铁平.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应用中的实践问题[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8:177-178.

[3]李雷雷, 李熠星, 何剑辉, 周兴伟, 代明.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与应用探索[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2, 7:124+126-131+15.

3.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 篇三

新华网深圳8月5日电(记者 彭勇)4日,国家标准地面数字电视在深圳正式开播。当地观众加装一些设备就可收看到中央电视台1套高清节目和6套数字标清节目,这些节目都是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地面数字电视发射传输技术播出的。

据深圳市发改局局长陈彪介绍,深圳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在海拔640米的梧桐山发射台发射传输,信号可以覆盖深圳大部分地区,尚未覆盖的地区将通过组建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方式完善覆盖。深圳地区观众通过购买高清机顶盒加高清显示器或高清数字电视一体机,就可以充分领略与模拟电视和标清电视完全不同的视听享受。

陈彪说,自1999年第一届高交会开展地面数字电视试验以来,深圳作为全国三个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实验平台项目,搭建地面无线传输试验验证环境,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制订提供了良好的测试环境和详尽的数据参考。

同时,深圳的探索也为数字电视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品测试和应用环境,培育了一批以同洲、九洲、茁壮、力合等为代表的数字电视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数字电视制造链和运营链,并提前为国家标准地面数字电视的开播做好了充分的产业准备。

陈彪说,数字电视是朝阳产业,深圳将抢抓机遇,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巩固和强化自主创新,力争在新的时期继续承担起国家数字电视试验区的责任,积极探索数字电视领域新业务、新模式。

据悉,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就是把数字电视信号,通过电视发射机,用无线电波的形式,进行长距离大面积覆盖广播。特别对于偏远地区,地面数字电视是有线电视的必要补充,目前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仍然需要依靠地面无线方式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完)

4.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 篇四

关键词:手机电视,TSOIP,直播,点播,流媒体,实时转码,离线转码

1 手机电视简介

手机电视一般分为两种:

1)通过移动网络,利用流媒体技术,将电视信号传送到用户手机,再通过手机中的软件进行播放[1,2]。目前2.5G和3G的运营商都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不过这种视频方式传送视频数据比较占网络资源。

2)通过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这种方式需要在手机上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接收和解调数字信号。已被广电系统定义为国家数字电视行业标准的CMMB就属于这一类。

本文讨论的是针对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的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广电运营商应对3G及4G时代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未来视频应用将往三屏融合发展,满足用户看视频的不同情境需求,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看视频习惯。手机电视业务将是广电进一步落实建设内容集成平台战略方向的重要体现,以手机终端为下一个突破点,打造电视、计算机、手机三屏融合的新业务趋势。以巩固广电在视音频和业务传输等各方面的优势,同时把握住消费潮流,多渠道下手形成集传统媒体运营与新媒体运营于一体的现代传媒企业。

2 手机电视业务分析

2.1 手机电视业务功能分析

手机电视业务主要包括:

1)直播,在手机上实时直播电视节目:

2)点播,制作适合手机播放的精简视频短片,同时适当体现本地特色;

3)下载,用户将喜欢的点播类节目下载到手机里,不限次数、不限时间地观看;

4)定制收藏,用户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栏目以及分类,也可以收藏喜欢的节目以及视频,更可以向好友推荐视频;

5)互动应用,可以把一些基于互联网以及互动电视的热点应用加入到手机电视,增加互动性。

2.2 前端展现方式

1)客户端模式

用户通过下载到终端并安装的手机电视客户端软件,接入手机电视业务,使用手机电视提供的各种服务。

这种方式比较普遍,而且每次用户在手机端打开此功能后都会自动检测服务器端是否有更新的版本,如果有新版本,会提示用户更新。

这里播放的插件通常是专用的客户端模块、呈现给用户的页面布局以及展现方式可以由客户端软件设置。

2)WAP门户模式

用户登录手机电视业务的WAP门户或者手机Web门户,通过浏览、导航、搜索等功能,发现目标视频内容并进行观看、下载、上传分享等。

这种情况下,播放的插件通常是手机自带的播放器,呈现给用户的页面布局以及展现方式是WAP门户设置的。

3 手机电视技术实现

3.1 系统网络架构

手机电视系统架构根据网络位置以及功能不同从总体上分为运营支撑层、业务系统层、网络承载层和移动终端层,如图1所示。

1)运营支撑层:为运营提供支撑服务,主要包括BOSS系统、日志报表平台、统计分析系统、网管等,为流媒体业务的开通、媒体数据管理、用户管理、产品管理、计费帐务管理、统计分析和内容整合提供支持。

2)业务系统层:包括收录非编处理、视频编转码处理、内容管理、流媒体分发管理、缓存处理、负载均衡等。业务层位于网络的核心,为终端提供流媒体的直播、点播和下载等业务,满足3G/4G/Wi Fi等网络环境对流媒体业务的需求,并可以开展相关的增值应用业务。

3)网络承载层:网络承载层指的移动运营商网络,主要包括3G/4G以及Wi Fi/Wi MAX网络,根据不同协议分别有TD/WCDMA/CDMA/HSDPA/HSUPA/HSDPA+/HSU-PA+/LTE以及Wi Fi/Wi MAX等。

4)移动终端层:终端类型主要有TD/WCDMA/CDMA/HSDPA/HSUPA/HSDPA+/HSUPA+/LTE以及Wi Fi/Wi MAX等移动终端,这些终端通过不同的接入技术、不同的接入网络或借助于终端软件接入流媒体系统,实现流媒体业务的接收、播放、控制。

3.2 点播系统结构以及数据流向

手机电视系统提供的视频业务分点播和直播之分。直播是与电视直播同步,实时播放。点播不是实时的,而且可以多次循环播放。因为直播需要实时播放,相对来说,系统比较简单,需要根据手机的特点把电视直播节目转码为适合手机播放的格式[3,4,5]。而点播除了需要转码为手机支持格式之外,还要综合考虑筛选、非编、说明以及支持下载等处理。

系统组成结构图如图2所示。

点播文件的处理流程为:

1)内容提供商或者非编人员在内容生产系统对原始素材进行收录、采集、剪辑、编辑、转码等处理;

2)将转码后的节目上传到流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中;

3)流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对节目进行审核、编排、发布;

4)动态生成EPG,供在手机客户端以及WAP站点显示点播。

3.3 直播系统结构以及数据流向

直播系统简单结构以及数据流向如图3所示。

直播流的处理流程为:

先从广电前端系统上获取TS流,目前多是TSOIP(TS over IP)方式;经过直播转码处理转码输出为适应手机移动不同网络网络的节目流;编码后的流输入到直播流媒体服务器。其他控制访问处理与点播系统相同。

当用户访问时,流媒体平台的流程大致如此:

1)用户通过客户端或者WAP门户浏览或点击EPG/WAP站点;

2)通过鉴权处理之后,流媒体分发服务系统提供直播、点播或者下载服务;

3)内容管理系统产生详单;

4)运营支撑系统从流媒体业务内容系统中采集详单,计费,产生账目清单。

4 系统设计要点

4.1 视频格式支持

采用不同的手机电视转码技术平台可能会有不同的视频格式支持,一般情况下都支持3GP和H.264。

4.2 分辨力支持

主要考虑手机终端屏幕分辨力大小,多支持320×240以及176×144等不同的分辨力。

4.3 综合考虑移动网络码率支持

经过实测,各移动运营商的网络情况差异比较大,TD网络下可以流畅播放码率为150 kbit/s左右,而联通以及电信3G网络下可以支持220 kbit/s左右。

前端平台系统要能根据实际手机终端以及网络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码率视频。

4.4 手机终端的支持

手机终端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进行区分,主要包括支持i Phone,i Pad,Android,Windows,Symbian等操作系统。

4.5 非编制作

手机上的视频播放同电视和计算机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要特别考虑,要根据屏幕大小而调整截取图像以及调整文件长度。

4.6 视频转码考虑

手机在处理能力、屏幕大小以及移动网络带宽等方面与计算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而现有流媒体节目源在格式、码率等方面主要是针对计算机而优化,因此,手机通常不能直接流畅地播放这类节目。由于不同手机的处理能力存在差异,手机的网络带宽也常有变化,用单独的离线转码会存在卡顿、模糊、马赛克等问题,手机电视系统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于点播,采用离线转码与实时转码相结合的方式,将广电运营商现有的电视节目以及海量点播媒体资源开放给手机用户访问,并通过动态编码参数适配,实现清晰流畅的播放。

5 手机电视运营分析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各路新媒体纷纷抢占市场,从互联网电视到微博,从移动电视到手机电视,在众多的新媒体平台中,手机电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地广电大多已有互动电视、宽带网络,如果再实现手机电视,那么就占有了三屏优势。手机电视也可以作为广电运营商已运营业务的补充,提高用户满意度。

广电运营商在项目前期建设要阶段性进行硬件投入和人员投入,同时为培育市场,对用户可能采取免费或者套餐赠送的方式进行推广,因此在项目的运行前期,预计收入不会太可观。但是从长远来看,3G和4G必定是潮流,手机电视运用必定会有不少的市场拥护者。无论从长远战略上看,还是从竞争态势、长期收益来看,手机电视项目对广电来说都是一个新机会。

参考文献

[1]钟玉琢,向哲,沈洪.流媒体和视频服务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卢官明.移动流媒体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SCHULZRINNE H,RAO A,LANPHIER R.IETF RFC 2326,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S/OL].http://www.ietf.org/rfc/rfc2326.txt.

[4]刘富强,王新红,宋春林.数字视频图像处理与通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电的实践论文 篇五

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资源的有效分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到如今依然是许多同业者研究的主要课题。网络资源的分配是指一个过程,即网络设备尽量满足各种应用对网络资源的竞争需求,使它们都能公平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当然它常常不能满足所有网络资源需求,由于网络拥塞或者对网络资源的无序竞争,一些用户和应用不能立即或者完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例如:作为电视网络媒体资源的原始视音频信号码率很大,而一些图文资源或者声音资源码率并不是特别高,这些高码率和低码率资源同时运行在网络中,或者其它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运行在同一个网络中(如配音网络资源、图形图像网络资源、视频网络资源),很多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运行在同一个网络中,这些网络资源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特性的差异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拥塞现象以及网络资源的无序竞争,使网络带宽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因此这就牵涉到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的公平合理使用,以满足网络资源的有效分配。特别是在广电部门经常使用的硬盘播出网络系统中,上述情况尤为普遍,通常我们用拥塞控制来实现网络资源的公平使用,也就是说我们试图让所有用户分担拥塞的风险,使之都能公平地使用网络资源。但是对于一些优先级别较高的用户,则可以为它们分配优先运行的网络设备和网络资源,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解决。

ATM是目前国际上统一的一种用于宽带网内传输、复用和交换信元的技术,是为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图像、高速数据等综合服务而设计的,ATM采取“分类治之”的办法,即根据信元速率是否可变、信元与信宿间是否要同步以及面向连接与否,将业务分类,对不同的业务进行不同的适配,不论业务源的性质有多么不同,网络都按同样的模式来处理,真正做到安全的业务,真正高效安全地使网络资源的拥塞控制得以完美实现。

网络资源分配机制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基于预定方式和基于反馈方式,在基于预定的系统中,端主机在建立流时向网络申请一定的容量。然后每个路由器分配足够的资源以满足这一请求。如果某些路由器由于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满足该请求,那么路由器会拒绝这个流,就像打电话遇到忙音一样。在基于反馈的系统中,端主机在未预定任何容量的情况下开始发送数据,然后根据收到的反馈信息调整发送速率。反馈信息可以是显式的(即发生拥塞的路由器向主机发送“请减慢速度”的消息),也可以是隐式的(即端主机根据外部可观察到的网络行为,如分组丢失,来调整发送速率)。基于预定的系统总是意味着采用路由器为中心的资源分配机制。这是因为每个路由器都必须负责了解它当前的容量被预定了多少,同时确定每台主机处在它预定的范围内。如果主机发送数据速率超过它所预定的容量,那么当路由器发生拥塞时,该主机的分组就是丢弃的候选对象。类似的ATM中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措施可分为预防式和反应式两大类。预防式流量控制法有基于速率控制、网络资源管理、接入控制、优先级控制以及业务量整形等。预防式流量控制是在网络拥塞发生前对进入网络的业务量进行限制。预防式控制是一种保守控制,影响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反应式流控如同分组交换网中“窗口”法那样,当网络信元数超过一定量时对进入的信元进行控制,如信源速率适配法,就是选择性地丢弃信元。反应式流时控制是将拥塞发生点的信息返回到源节点,以便降低速率。

台内数字化网络通常采用透明桥接技术来进行连接,透明桥接是一种将位于本地或远地的LAN网段加以连接,形成一个逻辑子网的技术。在多个LAN网段的环境中,透明桥这一网络设备可以对LAN帧进行过滤,只将帧传递到目的网段而不是扩散到其他网段。它通过对每个LAN帧的源MAC地址进行检查,从而确定发出该帧的设备位于哪个网段并记忆下来。以后,桥就根据每个LAN帧的目的MAC地址将该帧传送到相应的网段上。

图1是两个带ATM端口的网络设备通过基于PVC的透明桥接(PVC bridging)实现两个异地LAN网段的互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LAN帧要经过特别封装(encapsulation)后才在ATM链路上传递。该封装所遵循的协议是RFC1483,它定义了以太网、令牌环、FDDI的数据包如何封装到ATM信元中,从而实现传统局域网帧在ATM上的传送。采用PVC bridging技术在ATM上建立TCP/IP骨干网络非常简单,在异地的网络设备间建立ATM PVC连接,通过透明桥接便实现第二层的互连。这种组网方法简单高效,互连在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上进行,可以达到很高的吞吐量,不足之处是PVC的数目随骨干节点数增加而呈指数增长,组网不够灵活。

ATM网络资源分配方案的有效性通常从考虑网络的两个主要度量标准吞吐量和延迟开始。显然我们希望有尽可能大的吞吐量和尽可能小的延迟。尽管从表面上看,增加吞吐量意味着降低延迟,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资源分配算法而言,增加吞吐量就是要允许尽可能多的分组进入网络,使所有链路的利用率趋近100%。这样做是要尽量避免链路空闲的可能,因为空闲的链路会降低吞吐量。这种策略的问题在于,增加网络中的分组数就会增加每个路由器队列的长度,从而导致分组在网络中的延迟加大。通常我们使用吞吐量和延迟的比值作为衡量资源分配方案有效性的度量标准,这个比值称为网络能力,能力=吞吐量/延迟。我们的目标是使这个比率达到最大,这个比率是施加于网络多大负载的函数,而负载是由资源分配机制来设置的。

图2给出了典型能力曲线,在理想情况下,资源分配机制可以使其达到曲线的最高点。如果在最高点的左侧,表明这一机制过于保守,即它允许发送的分组太少,未能充分利用链路。在最高点的右侧表明这一机制允许进入网络的分组过多,以致由于排队而导致的延迟增加开始超出吞吐量的微小。

电视台利用ATM进行栏目制作的模式,电视台现有的主要用于文稿处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ATM网相连接,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传输处理能力。记者所拍新闻可在现场通过ATM终端经公共高速互联网传回电视台,不过如果现场不具有信元接口功能的终端,要想入网还必须经信元装拆设备进行信元化,即规格化后才能进入网中。

ATM网作为干线网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目前,ATM作为核心交换技术已在数据通信干线中得到发展与应用,用户终端已有25Mbps ATM集线器提供ATM到桌面的接口技术,并有不俗的表现。ATM到桌面技术则还需发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ATM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介绍了ATM技术在台内网络数字化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前景。

关键词:ATM,资源分配,拥塞控制,信元,PVC的透明桥接

参考文献

[1]LarryL.Peterson.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在实践中探索广电双向化改造技术 篇六

2010年,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面对三网融合的大趋势, 传统电信运营商正在从单纯的网络运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尤其是IPTV业务的推出, 表明电信运营商开始进入广电的传统业务领域。对于广电运营商来说,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尽快地通过自身网络的双向改造提供更多的业务, 如VOD、各种数据增值业务、宽带接入等。

广电总局在《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低成本地改造广电单向网络, 为交互式电视提供数据回传通道;建立广电特色的IP宽带网;IP宽带网符合主流IP技术发展趋势, 能保证5年内用户对带宽的需求, 并留有便利的升级扩容方式, 便于以后开展各种宽带增值业务;充分利用广电现有线缆和机房资源, 减小投资成本;新建的IP宽带网便于管理维护, 并具有业务扩展特性。”下面依据以上指导意见的精神, 结合章丘广电的发展实际, 探讨一下何种宽带接入技术最有利于当前广电产业在三网融合大潮中的快速高效发展。

2 章丘广电在宽带接入技术方面的前期实践与探索

2.1 在实践应用中认识Cablemodem

章丘广电早在2000年就开始利用HFC网络进行宽带接入的实践和探索, 最初使用的是能够充分利用HFC网络资源的Cable modem技术。我们首先在本单位的宿舍区进行了Cable modem接入试验。在用户接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Cable modem技术是一种基于高标准线路质量和器材工艺的接入技术, 而原有电缆网络中的线材标准和工艺, 很难满足这一较为苛刻的要求。用户经常出现丢包率高甚至掉线、断线的现象。因此必须将普通电缆更换为四屏蔽的同轴电缆, 提供优良的信道环境才能正常运行。由此得来的结果是入户线路甚至是电缆干线的大面积改造, 随之在购买价格昂贵的头端和终端设备的同时还要投入价格昂贵的线材和大批的技术力量, 使得该项技术的优势在实际操作和运用当中化为乌有, 违背了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的原则。

2.2 光纤以太网技术的实践和探索

由于Cable modem接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局限性, 继而我们又采用了光纤以太网技术。具体组网方式是:骨干网采用1000M以太网, 即前端与前端、前端与分前端之间采用带宽为1000M的闭合环网, 每个分前端节点上放置1台千兆路由器。为了节约光纤资源, 分前端至楼区采用每3栋楼 (总户数≤200户) 设一个主节点 (4芯光缆) 的方案, 主节点放置在基于三栋楼的中间楼道内, 该位置放置1台二层交换机, 满足本栋楼用户接入的同时, 用两对收发器和光纤辐射到另外2栋楼的中心位置的100M交换机, 以满足所有用户的以太网接入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 光纤以太网接入方式存在如下缺点。首先, 光节点至用户终端需要重新布放5类线。由于楼内管网错综复杂、情况多样, 在投入线材费用和施工费用的同时, 还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第二, 需要布放大量的光纤, 干线投资较大。第三, 交换机和收发器均为有源设备, 长期运行既要考虑供电问题又要考虑散热问题, 尤其是中心节点处电源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全部用户的正常使用, 用户投诉率较高。

3 低成本与高效率的组合:EPON技术

3.1 EPON的组网方式

为了解决Cable modem技术和以太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推进三网融合又快又好地发展。近几年来我们运用EPON技术, 在各个小区进行了用户接入的实践和探索。EPON技术采用点到多点的星形物理拓扑结构。网络由置于局端的光线路终端 (OLT) 、置于用户端的光网络单元 (ONU) 及1:N的无源光分路器 (POS) 组成。N (N≤32) 个ONU共享一个OLT和最长20公里的光纤干线, 并利用波分复用器工作于单纤双向传输方式。EPON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3.2 EPON工作原理

EPON系统中传输的是IEEE802.3以太网帧, 并提供上下行对称的1.25Gb/s的带宽。上下行通过波分复用方式在单纤上传输, 下行波长为1490nm, 上行波长为1310nm。EPON系统的上下行传输是全双工工作的。

(1) 下行传输机制

E P O N下行采用时分复用 (T D M) 方式, O LT发出的以太网帧广播到各个ONU。各个ONU收到广播帧后, 根据帧前导码中L L I D (逻辑连接标识) 信息, 取出本ONU的以太网帧送上层进一步处理, 属于其它ONU的帧则直接丢弃。其工作模型如图2所示。另外, EPON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OAM功能, 提供一种诸如远端故障指示和远端环回控制等管理链路的运行机制, 用于管理、测试和诊断已激活OAM功能的链路。

(2) 上行传输机制

由于无源光合路器的方向特性, 任何一个ONU发出的数据包只能到达OLT, 而不能到达其它的ONU。EPON在上行方向上的行为特点与点到点的网络相同。但是, 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点到点的网络, 在EPON中, 所有的ONU属于同一个冲突域。EPON采用时分多址接入 (TDMA) 的方式, 光分配网主干光纤的带宽由各个ONU分时共享, 各ONU发送信息的起始时间及时隙长短由OLT同一安排。

ONU向OLT请求发送时隙, OLT根据ONU请求和目前网络的资源状况确定是否分配时隙以及分配多长的时隙。OLT自动测试计算出各ONU信号到达OLT的时间, 作出时隙安排后, 向ONU发出时隙分配帧, ONU根据时隙分配帧, 在分配到的时隙内发出自己的上行信号。其原理如图3所示。

4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介绍到, 章丘广电发展宽带业务较早, 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以太网用户, 考虑到已有的楼内资源和布线, 这部分老用户的EPON技术改造要采取与其它小区不同的组网方案。即以太网老用户采用EPON+LAN方式;其它小区采用EPON+EoC方式。现分述如下。

4.1 原有以太网老用户的改造

前面运用光纤以太网的接入方式中说到, 分前端至楼区采用每3栋楼 (总户数≤200户) 设一个主节点的方案, 因此原有的网络中每个主节点都设有4芯光纤, 其中1芯传送数字电视信号, 2芯传送收发器上、下行信号, 1芯备用。于是在无需熔接的情况下, 我们在中心光节点所在位置增加一个光分路器, 就可以实现光纤到楼 (FTTB) , 然后进一步实现基于FTTB的EPON+LAN, 同时为以后的光纤到户 (FTTH) 做铺垫。见图4。

这种接入方式充分利用了原来的光纤干线和以太网方式中的楼内布线, 带宽大, 成本低, 对用户终端无需投入, 网络扩容升级改造方便。并且去掉了光收发器等有源设备和中继环节, 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减小了维护成本。

4.2 没有安装广电宽带的有线电视用户的接入

对于没有安装广电宽带的有线电视用户的接入, 我们考虑采用EPON+EoC方案, 即在最后100米采用EoC技术为用户提供接入, 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

EoC是一种在同轴电缆上传输以太网信号的技术。EoC把有线电视下行广播信号和IP数据双向通过频分复用, 用一根电缆送入用户, 同时提供电视和宽带接入业务。这种技术的优点就是无需架设大量光缆;最后100米无需重复布线;充分做到了电信业务、IP业务、电视业务集于一缆传输, 体现了快速高效的原则。

5 结论

7.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应用实践 篇七

多频网组网方式——在传统模拟电视广播中, 为了覆盖某一区域, 邻近两个发射台间的频率必须不同, 以此防止发射台间彼此干扰, 且相同频率出现间距必须符合相关规范。为了确保同一节目能够覆盖更大范围, 也有必要采取多频率的方式。

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

将单频网组网方式引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目的:为了实现频谱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单频网主要指在同一频率、同一时间上, 若干发射台发射出相同的信号, 以此确保特定区域被可靠覆盖。单频网的意义在于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单频网与多频网相比较, 单频网无需频率重用, 只需凭借某一个频率便可以实现同一节目覆盖更大的范围, 从而大大降低了频率资源。

通过优化及调节单频网发射网络, 能够实现将若干小功率发射机取代单一的大功率发射机, 从而实现信号辐射的下降, 电磁波污染程度的减轻, 信号覆盖均匀度的提高, 抗邻近网络干扰性能的提高, 并以实际需要为依据优化覆盖区域。

需要承认的一点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单频网亦存在着众多难点, 单频网络结构亦造就一个存在严重多径状况的无线环境。单频网散射或者反射等易形成自然多径;在同一频率上, 发射机进行发射信号易形成人工多径, 而且强多径的可能性相当大。

2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增益

单频网网络规划的意义在于提高频率利用率, 亦指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反复使用同一频率。单频网内, 虽然接收机可以在同一时刻接收到整个网络内的若干信号, 其接收功率也并不低, 但是, 若干信号间难免会彼此干扰, 从而构成存在复杂结构的人工多径环境, 通常情况下, 单频网无法实现接收性能的提高, 且单个单频网网络仅能在多个有限区域内才可获得接收性能的提高。

通常情况下, 单频网能够增益接收信号功率, 但会损失掉接受裕量和接收载噪比。若单频网结构涵盖了A/B两个发射站, 则接收机接收到A站信号功率是PA;接收到B站信号功率是PB, 接收到现行调制模式下载噪比门限是M。若两站分别运作, 接收机接收到A站接受裕量是LA, 接收机接收到B站接受裕量是LB。单频网运作状态下, 将A、B两站同一时间开启, 则接受点功率是PA+B, 接收机接收裕量是LA+B。参考场强合成理论, 接受点功率PA+B将比接收机接收到A站信号功率PA及接收到B站信号功率PB中最大值还要大;, 接收机接收裕是LA+B将比接收机接收到A站接受裕量LA及接收机接收到B站接受裕量LB中最大值要小。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单频网在多径信道条件下, 尽管接收机可以准确获取信道估计结果, 但因受到多径效应造成的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 目前单天线接收机仅能尽量均衡, 实现干扰因素的最大化降低, 尤其是单频网环境内, 人工多径功率强, 其造成的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严重程度更大。

在本案, 笔者选取了0d B人工多径, 分析了涵盖两个或者三个发射站的单频网网络状况, 即为单频网网络内通过两个或者三个发射站发射信号, 信号均以同等大小的功率传播到接收机。

单频网网络内通过两个或者三个发射站发射信号的信道均存在若干频率点, 且某些频率点功率谱密度不超过-25d B, 某些频率点功率谱密度不超过-40d B, 上述谱值超低的频点便为信道频谱零点。接收机在调整信道时, 必须参考当时信道频点衰减或者增益情况。就信道频谱零点位置, 若信道衰减幅度过大均或造成调整信道时出现更高的噪声能量, 所以, 处于某些频点及其附近频点传输的数据信息恢复的难度系数会相当大, 这亦是造成单频网接收性能恶化的关键所在。上图中, 当无限接近0d B或0d B回波时, 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会表现的极其严重, 以至于出现接收机性能恶化的后果。

就现阶段接收机硬件结构而言, 单频网增益难以实现。但是若找出某个点, 且出现两个完全同相同频的信号, 及两个信号延时完全相同, 这些点处的信号方能相加, 从而求得单频网增益。完全同频通相且延时完全相同的点是处于同一直线, 因无线信道均属于时变信道, 所以, 完全同频通相且延时完全相同的点在实际测试中根本无法找到。但是, 在特定实验室, 若将相位及时间准确控制好, 单频网增益是可以实现的。

3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开路测试

在特定实验室内进行单频网测试发现, 当单频网内两个发射机发射出的信号均以同等大小传输至接收机 (即0d B回波) , 接收信号功率会提升一倍, 及载波功率亦会提升3d B。若两个信号延时扩展小于系统保护间隔差值, 无误接受所需载噪比会增加约一倍, 及载噪比门限会提升3d B, 所以, 只有更高的载噪比方能抵御接收信号受到0d B回波的干扰影响, 此外, 更高的载噪比亦能与增加的接收信号功率相互抵消。若信道回波延时小于系统保护间隔长度, 单频网便允许0d B回波极端状况。但是因所需载噪比门限有所提升, 则单品网络很难实现。

4 结论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有助于覆盖效果更平滑、覆盖范围更广、频谱效率更高。正是得益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上述优点, 其迎合了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 即其已经愈加被接受。但因实际网络规划实践时, 必须对单频网覆盖交叠区进行严格的优化和控制, 才能确保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覆盖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白杨, 冯景锋, 黎阳.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组露调制器实现关键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38 (12) .

[2]韦斌.一种简单实用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组网方案[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0 (23) .

上一篇: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范文下一篇: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