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定,字安国》阅读附答案

2024-09-29

《陈友定,字安国》阅读附答案(共10篇)

1.《陈友定,字安国》阅读附答案 篇一

16.B(然,通燃,燃烧)

17. A(A因,通过、经由;B而且/尚且;C于是、就/竟然,却;D把/凭的身份)

18. B (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的意见并不统一。)

19.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0.(1)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2)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

2.《赢家》阅读附答案 篇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22分)赢 家袁文洪细雨如丝。河边,五颜六色的伞犹如大朵大朵的牡丹花。钓鱼的人们悠闲自得,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人却在暗中较劲儿。老者七十来岁,人称“鱼王”。休闲服,太阳帽,“金池塘”竿儿,“达摩”漂儿;年轻人三十露头,绰号“鱼鹰子”。运动装,板寸头,竿儿“世纪风”,漂儿“名冠”。鱼王听说鱼鹰子了不得,想见识见识;鱼鹰子久闻鱼王大名,早想一比高低。鱼王果然名不虚传,频频得手,鱼儿装了半篓;鱼鹰子也当之无愧,信手拈来,鱼篓眼看过半。大鱼上钩儿。鱼王屏气凝神,双手擎竿儿,鱼动人动竿儿不动。变魔术似地大鱼就入了篓,足足有十几斤重。鱼王钓到大鱼,鱼鹰子不动声色,却暗中佩服。细雨中,细碎的水珠儿在水面上跳动,又一圈圈儿浅浅地漾开,鱼漂儿便悠悠地晃动。忽然,鱼竿儿被重重地拖了一下。鱼鹰子喜出望外,竿儿借鱼势,又“顺”又“遛”。鱼鹰子几欲得手,鱼儿几欲脱钩。鱼嘴儿露出水皮,鱼鹰子猛一挑竿儿,结果鱼一个打挺儿,弦断鱼逃。鱼鹰子一脸窘相。鱼王一看鱼鹰子不过如此,笑道:“年轻人,性子太急了。赛场如战场,高手相遇,凭的是内功。”“赛场—战场—内功”,鱼鹰子眉头一皱,跟着眼前一亮:赛场—战场—商场—加盟店—钓鱼人„„有了,鱼鹰子两眼泛出光亮。鱼王瞥见鱼鹰子干坐着,暗笑,继续钓鱼。鱼鹰子离开座位,看别人钓鱼。人们知道鱼鹰子,纷纷向他求教。鱼鹰子也不客气,帮这个打打卧儿调调鱼食,替那个整整鱼竿儿弄弄鱼漂儿,俨然一个教练。反正别人钓的鱼不可能算你的。鱼王瞟一眼鱼鹰子,笑他自不量力好为人师。鱼鹰子站到鱼王身边,鱼王笑问:“年轻人,还比吗?”“我正在和您比着呐。”“比?看看你篓里的鱼!回去换竿儿。”“还用竿儿?赛场如战场,高手相遇,凭的是内功。”鱼鹰子笑,成竹在胸。鱼王也笑,笑鱼鹰子年轻胡闹。时间不早了。鱼王的鱼篓快满了,鱼鹰子还是那些鱼。输赢早成定局,鱼王收竿儿准备回家。这时候,一些人喊鱼鹰子师傅,这个一条那个两条地往他篓里送鱼,眨眼间鱼篓就冒了尖。鱼王愕然。原来,鱼鹰子和这些人商定:他教,这些人每钓十条有他一条。鱼王笑了,向鱼鹰子翘起大拇哥;鱼鹰子也笑了,笑自己是个赢家。人们都笑,笑声牵出西天的彩霞铺红整个河面。(选自《天津网.数字报刊》2011-09-20,有改动)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①细雨中,细碎的水珠儿在水面上跳动,又一圈圈儿浅浅地漾开,鱼漂儿便悠悠地晃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赛场—战场—内功”,鱼鹰子眉头一皱,跟着眼前一亮:赛场—战场—商场—加盟店—钓鱼人„„有了,鱼鹰子两眼泛出光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鱼王的“笑”,请你说说各次“笑”的含义。(6分)①鱼王瞥见鱼鹰子干坐着,暗笑,继续钓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鱼鹰子站到鱼王身边,鱼王笑问:“年轻人,还比吗?”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鱼王笑了,向鱼鹰子翘起大拇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认真阅读全文,谈谈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引发的思考。(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小题1:(4分)文中叙述了一个沉稳而孤傲的老者和一个机智的年轻人钓鱼比赛的故事,经过斗智斗勇,年轻人战胜了老者,成了真正的赢家。小题1:①(3分)用“跳动”“漾开”“晃动”突出了老者和年轻人高超的钓鱼技巧,运用景物描写,也衬托出比赛的紧张气氛。②(3分)“皱”是在思考,“亮”是想到对策,“泛”是说明胜券在握。三个细节描写表现了年轻人思考对策的过程,也预示着下文年轻人的胜利。小题1:(6分,各2分)①轻视的笑 ②自信的笑③佩服的笑小题1:(6分)可以从鱼王的孤傲、年轻人的机智以及做事要有策略等角度加以发表看法。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题1:根据词语“笑”所在的语言环境,来推断“笑”的含义与内容。说法合理即可。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能抓住某点言之有理即可。

3.《陈友定,字安国》阅读附答案 篇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C.有时朝发白帝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暮到江陵 哀转久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4.成语阅读附答案 篇四

成语

成语在汉语家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人们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具有不竭的生命力。成语有威力,它能“一语破的”。如“千钧一发”——情况危急,“鸡毛蒜皮”——事情琐碎,“鹤立鸡群”——才貌出众。

成语有几个一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下来的,如“趁热打铁”、“家常便饭”、“提心吊胆”、“欢天喜地”等;二是来自古代寓言,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等;三是来自历史故事,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夜郎自大”、“纸上谈兵”等;四是出自古代诗文中的语句,如“唇亡齿寒”、“水落石出”、“乘风破浪”、“满城风雨”、“学而不厌”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如“恶作剧”、“耳边风”;五个字组成的成语,如“何乐而不为”;六个字组成的`成语,如“敢怒而不敢言”;七个字组成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多个字组成的成语,如“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字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

2.文中讲到了成语的哪几种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都有哪几种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所熟悉的八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释说明

2.一是群众口头流传下来的,二是来自古代寓言,三是来自历史故事,四是出自古代诗文。

3.四字、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多字。

5.阅读《风筝》附答案 篇五

鲁迅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按要求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2.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4.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5.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让“我”明白了游戏和玩具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我”为什么却说这是“不幸”的?

6.从语段中用浪纹线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这两节文字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7.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人物细节描写内心活动小兄弟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惊惶,害怕、绝望“我”抓断,掷,踏愤怒,气愤,傲然

2.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3.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 后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终于醒悟过来。

4.动手实践能力,创造精神。

5.因为“我”同时也明白自己过去对放风筝的认识不是完全正确,并且粗暴专制地制止了弟弟放风筝,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我”对此十分忏悔,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受谴责。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是“不幸”的。

6.第一段倒数第2—3句,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儿童形象。

6.《成功》阅读附答案 篇六

成 功

季羡林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④“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向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繁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提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中,膏:油也。晷[guǐ]:日影,比喻时光。

兀兀[wùwù]: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终其岁月。

20.在作者认为成功所需的.几个要素中,作者着重阐述了哪一个,为什么?(3分)

答: 。

21. 结合第⑤段内容,说一说作者对“天资”是怎么看的?(2分)

答: 。

22. 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3分)

作者着重阐述了“勤奋”这个要素。因为“天资‘天’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的。”

评分标准:答出“勤奋”1分;答出为什么2分。

21.(2分)

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对于自己的天资,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客观)一点好。

评分标准:两句话,每句1分。

22.(3分)

答案示例:

①天资方面:关于“天资”,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同意的理由是,所谓“天赋”,就是先天的禀赋(体魄、智商等),是与生俱来的,这不是个人所能够左右的。关于“天资”,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不同意的理由是,古人云:“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②机遇方面:关于“机遇”,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同意的理由是,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关于“机遇”,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不同意的理由是,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遇”,但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就要靠主观努力。评分标准:本题共3分。言之成理2分;语句通顺1分。

7.功名阅读附答案 篇七

功名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朗朗的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蒲家庄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角,拱一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知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笑:“但愿但愿。”遂拿起桌上小盅,兀自轻啜一口。知县与先生本是同窗,同窗之时不分伯仲。可知县一朝高中,放为命官。先生却屡试不中,只好在此教书。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此中可有卧龙雏凤?”先生把头一昂,指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此二人绝非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知县哈哈大笑:“好,我等着。到时定然再来给学兄祝贺。公务繁忙,就此别过。”先生也笑,拱手:“送大人。”

如此过了几年,会逢大考,弟子们去应童子试,那蒲留仙果然不负重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把。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明强。

酒席散后,先生亲自去到姚明强家里。却发现明强正在垂泪。先生说:“童子试及第,本应高兴才对,怎么反倒流起泪来了?”姚明强道:“我与那蒲留仙,诗词文章不分上下,平时先生更是多看我三分。却为何人家三个第一,我却是榜上末名。既生瑜何生亮啊!”

先生道:“此言差矣。考试本就多偶然,各人又侧重不同。偶尔落后,并不代表水平有差。况且运筹帷幄瑜不及亮,排兵布阵亮不及瑜。若无周瑜,亮借得东风又如何?而若无亮,东风来时瑜尚在酣睡,又怎能成就千古功名?”

明强慨然,点头称是。

后张献忠作乱,杀川中百姓十之六七。作乱平息时,川中大片耕地荒芜。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中,此后依旧苦读不舍,终于金榜题名,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期间,姚明强一直打探蒲留仙消息,无奈所遇家乡之人都摇头不知。转眼已近古稀,姚明强辞官回家,再无公务繁忙,心中却愈发思念故乡,于是不惧旅途劳累,亲回蒲家庄。

故乡故土,历历在目,家乡父老,却已不识故人。感慨之余,他又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如同山丘叠乱,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碗苦茶。明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眼泪。留仙却泰然自若,谈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其时先生已经还乡,闻言如今尚健在,二人相约,去拜见先生。先生已近耄耋,鹤发童颜,长须飘飘。见到昔日得意弟子,朗声大笑。二人皆先言自愧,辜负先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知道。现在请把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先生看时,明强也拿过一卷来看。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读书之人,当以社稷为重,做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写些鬼怪狐仙,岂是读书人所为?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时不语。突然猛睁双眼,言道:“功名者,功在社稷,名传四野,乡人称道,路人艳羡。可此只不过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那何为大功名呢?”先生道:“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扬后世。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强不屑:“后世之事,我等岂能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今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摸,才应为真功名。”

留仙摇头苦笑。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年后,蒲家庄建了一个纪念堂。导游给大家作介绍:“这里纪念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郭沫若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有游人问:“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吗?”导游的脸一红,说:“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首段关于清风、蝉鸣、读书声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知县的到来作铺垫。

B.先生与知县是同窗,当年不分伯仲,但知县科举高中,先生却屡考不中,这说明当时并不以真实水平衡量人才。

C.姚明强在童子试中成绩不如蒲留仙,于是在家中独自垂泪,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要强上进的人,所以他最终超越了蒲留仙。

D.姚明强与蒲留仙重逢,见蒲留仙满脸菜色,家境贫寒,不禁对他心生同情,但蒲留仙却表现得很坦然,展现了君子之风。

E.文章以“功名”为标题,让读者产生了何为功名的疑惑,读罢全文,其中先生的话语,则让读者有了对功名大与小的思考。

(2)小说中的先生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6分)

(4)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孤高清傲,在蒲家庄僻冷一角教书;面对知县的到来,只是轻抬眼角,拱手略言;

②自信,先生相信自己“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

③慧眼识人,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认为蒲留仙和姚明强终会有成就;

④关心学生,两位学生虽与先生多年没有来往,但先生却对他们的情况非常了解;

⑤心思长远、思想深刻。对功名有深刻地认识,认为人应把“功立当代,名扬后世”作为自己的追求。 (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3)①后世之人只知道蒲留仙,不知道姚明强,说明蒲留仙成就了真功名、大功明;

②这一情节的设置,照应了前文先生和姚明强关于功名的讨论,明确了先生观点的正确性。

③点出了真功名应该是“功立当代,名扬后世”这一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4)①这句话讨论的是人的生命价值,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依旧能够影响后世,这样的人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取得的是大功名。(2分)

②文中的姚明强做事的出发点是光宗耀祖、庇荫子孙,他追求的是无后人铭记的小功名,文中的蒲留仙虽未成高官,生活潦倒,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朽之作,他名扬后世,增加了自己生命的厚度。(4分)

8.莎衣 阅读附答案 篇八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即蓑衣。 ②直饶:犹纵使,即使。 ③ 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等的官爵。

8.结合诗句说明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5分)

9.这首诗通过莎衣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 ①对仗,如“蒹葭”对“菡萏”,“影里”对“香中”。 ②视觉和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如“蒹葭影里和烟卧”是视觉角度“菡萏香中带雨披”是嗅觉角度。 ③借景抒情,借此景抒发对莎衣的喜爱之情,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之情。(答出2组)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术语+解析)

9. 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也是对官场的厌恶与摒弃。(结合四联分析)

赏析: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

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9.回家阅读附答案 篇九

②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③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

④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⑤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么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⑥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⑦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⑧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⑨“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起来了。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

⑩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蹰复踟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⑾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回家 阅读练习题:

1、作者一开始就说:“回乡不是回家。”从文中可以看出,回家的感觉是______,回乡的感觉是_______。 (各用文中的一个词填充)

2、下面各项中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慈母倚门而望”表现了母亲盼望游子归来的急切心情,与《游子吟》中的“意恐迟迟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B“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的怀里”,写出了儿子归家时的激动之情。

C“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是对家的回忆,对母亲的怀念,传达出作者回归家乡时的一种欣慰之情。

D写“蒲公英”“蚱蜢”“画眉鸟”,是对儿时生活的追忆,是对故乡的钟情,它们是牵住自己回家的根。

3、第②段说“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此时此刻,“游子”是多么激动啊!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子”的心理活动。 (40字左右)

4、第⑾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10.《马说》阅读附答案 篇十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2分)

(1)食: (2)尽:

小题2: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断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分)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喂,现在写作“饲”(2)吃完

小题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1:(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他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小题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陈友定,字安国》阅读附答案】推荐阅读:

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7-19

上一篇:教育忧思录下一篇:2011.7.21XX村收看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节目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