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2024-12-16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精选7篇)

1.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一

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以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等方式实现持续改进,改善产品的特性和提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增强顾客满意的机会。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控制。3 相关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4 职责

4.1 公司综合管理办公室是本程序的编制、修改并实施归口管理的部门。当发现存在或潜中不合格(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问题)时,发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实施报告》或《预防措施实施报告》,并跟踪验证。

4.2 各部门和工程队均是本程序的配合及实施单位,负责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5 工和程序

5.1 持续改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为寻求进一步改进的机会,既要开展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也可通过突破性的项目实现改进。

5.1.1 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建立与实现,营造一个激励改进的氛围和环境。

5.1.2 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以明确改进的方向。

5.1.3 通过数据分析、内部审核,不断寻示改进的机会,并做出适当的改活动安排。

5.1.4 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其他适用的措施实现改进。5.1.5 在管理评审中评价改进效果,确定新的改进目标和改进的决定。5.2 纠正措施 5.2.1 纠正措施含义

纠正措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有取的措施”。也就针对现时已经发生的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消除这个或这些原因的措施,使不合格不会复发生。应注意纠正措施和纠正的区别。5.2.2 实施纠正措施的步骤

(1)识别和评审不合格,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动作方面和施工质量方面的不合格,特别应当注意顾客(业主)和交付工程的使用者的抱怨,包括对顾客投拆、申拆和意见的收集和识别;

(2)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不合格原因;

(3)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纠正措施的需求;

(4)确定并实施这些纠正措施;(1)跟踪并记录纠正措施的结果;

(2)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对于富有成效的改进措施做出永久性更改; 对于效果不明确的,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5.2.3 纠正措施实施要求

(1)要善于发现不合格,不断寻找差距,抓住改进机会,提高施工管理水平。要特别注意来自顾客的投拆、申诉、意见和建议,对于内审和管理评审发现的不合格及施工中发生的系统性、严重性不合格,均是纠正和改进的内容。

(2)对于来自顾客或本公司内部提供的不合格事实,填写在《纠正措施实施报告》的“不合格事实”一栏内,用简单、明确的文字进行描述,并经提供人和责任人签名确认。

(3)确定不合格原因。将产生不合格事实的准确原因写入《纠正措施实施报告》的相应栏内;如果有主观原因以外的其他(例如相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等)方面原因,也应将其原因写清楚。

(4)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消除原因的具体措施;如果有其他原因,则相关部门应同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实施,写入《纠正措施实施报告》的相应栏内。

应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以确定适宜的纠正措施。

(5)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和验证。对于建筑施工产品质量方面的纠正措施,由工程质量部负责跟踪验证;属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方面的改进措施,由公司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跟踪验证。

(6)如果经过验证确已消除了不合格原因并纠正了不合格,则应修改相应文件,以便作永久性更改,以防止不合格重复发生,执行《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中的有关规定。若纠正措施效果不佳或无效果,则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和改进。跟踪和验证记录应填写在《纠正措施实施报告》的相应栏内。5.3 预防措施

5.3.1 预防措施的含义

预防措施指“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

2.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二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业类院校的课程标准是沿用或者采纳高中课程标准,项目也基本上和高中阶段的一样,原因是中职的学生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相仿,都是四级—五级水平,从这点来看这似乎很合理,也很合适学情。但是,通过目前的实践来看,这中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的情况。

(一)中学生有初高中体育教育的老师由于有升学的要求,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对考试的项目进行强化式,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而中职类院校的目标相对比较模糊,由于没有升学的考核要求,因此教学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的兴趣。

(二)在没有任何考核压力的情况下,单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困难,而且中职学生基本上是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智力上不一定比高中生差,但是在有些习惯上是明显存在差距的,尤其是在纪律观念上,单纯的技术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二、改革建议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升体育课堂兴趣,改革当前体育课程结构,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体育教学首先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所谓“健康第一”首先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愿意动”,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学生如果一味地被动学习,就很难动起来。而要想让学生动起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中职体育采用的体育项目基本上和高中平行,体育项目结构也基本类似,篮球从初中到中专、高职前后六、七年都是双手胸前传接球、三步篮,排球垫球,一垫也是四、五年,跳远、跳高也是一样……虽然这些项目很好,但是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们是否应该改变当前的中职体育课程结构。

1. 保留和增加原有项目。

保留原有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这些项目学生的兴趣较高,主动参与度较高,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一类项目学生即使走向社会也可以作为一种锻炼的手段,能够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铺垫。

2. 去掉当前以技能为主的项目。

比如:标枪、铅球、排球等项目。这些项目过于强调教学的技术环节教学,这些项目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难达到预定的运动量,而且健身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在中职类院校,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

3. 改革原有的项目。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是强调兴趣,也要有相应的服从,尤其是对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耐力水平有所降低,对于田径项目,尤其是中长跑项目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生最惧怕的就是这个项目,但是通过实践发现,将中长跑、短跑、项目改为“校园中距离定向”“校园百米定向”,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明显增高,学生不再惧怕田径,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明显增高。

4. 开设学生相对兴趣较高的运动项目。

对于一些新兴的项目,我们不妨将他们引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来,当前国内的群众体育发展得非常快,全民健身的意识已经相对增强,体育场馆数量在不断增加。如:武术馆、跆拳道馆、剑道馆、游泳馆、羽毛球馆……参加运动的人群在不断增大,其中包括我们很多学生也参与其中。群众体育是不存在考核的,大家参与的动机有两个:健康、兴趣。这些项目,我们完全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相对会有所提升。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开拓思维,不断地进行学习,增强自身的能力。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性项目和保健类课程的开设。

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专业的项目。比如机械加工类的学生,他们不论实习还是工作期间都需要长时间地站立,长时间的站立又缺少运动容易导致静脉曲张,姿势不正确还容易导致腰部、背部的疾病发生,我们可以开设一项增强学生腰腿部力量的项目,并且针对其专业容易出现的职业病进行分析,加强教育,当然也可以开设一些像体育保健一类的课程,这一些课程是他们今后可以延续到工作岗位上去的体育项目,正是我们每天高喊的口号“终身体育”。而对于像会计、医务护理等方面的专业,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像女子防身术、跆拳道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水平不高,血压高,业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这就是当前我们所谓的“文明病”,更可怕的是,“文明病”正向着年轻化发展。“文明病”已经严重困扰着我们,而解决“文明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而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应当开设一些保健类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这些课程是可以对他们终身受益的。简单来说,当前很少有人知道通过那些运动可以减肥,减肥要注意哪些等,而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

由于中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人生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最佳时期,也是使职业类院校学生由教育体育向终身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职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应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能力的储备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职校体育教育要培养中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变参加体育活动为自身的需要,这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就要充分地把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时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提高体育意识和运动技能,使学生获得愉悦和快乐的感受,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充分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和乐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可以经常进行目的意义教育,创新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科学性、健身性的基础上注意娱乐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运动乐趣。同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规范的动作示范,促使学生克服生理、心理惰性,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 要更新体育教师的观念,注重课堂教学的可延续性。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意味着我们教育工作的完结,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是给了学生一碗饭,还是一项技能,这一点尤为重要。这就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可延续性,对于学生来说,毕业离开学校,没有人再去要求他们去运动,一切都要靠他自己的主动参与,即使有部分学生有参加运动的想法,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参与,更不知道哪一项目适合自己。这就要求我们教导学生不仅要动起来,而且要会动、能动,更要能带动,从而促使教育课堂延续到学生生活中去。

(四)体育与德育相结合,开展拓展游戏课堂,从体育入手,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当前很多中职学生在生活、人际、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拓展运动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进行德育教育,向生活延伸,向心理和德育拓展,就是要联系体育课教学实际,自然地把心理和德育教育的内容糅合到教学实际中去,尤其是心理教育,如抗挫折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等。向生活的拓展,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感知、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进行实践,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钟卫刚, 段兆义.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3) :85-86.

[2]乐建军.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措施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3) .

3.公司持续改进措施 篇三

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预期结果,并增强顾客满意。对管理体系实施改进。包括: a.产品和服务的改进;

b.纠正、预防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

c.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和管理体系绩效的改进。

以上改进通过纠正、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等方式体现。2不符合和纠正预防措施

公司编制了《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由质量科、工程部、安技科具体组织实施。

10.2.1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的主要来源: a.公司各部室在检查中发现; b.各部门、单位在日常检查中发现;

c.上级主管部门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检查中发现; d.内部及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 e.各职能部门在绩效测量和监视中发现;

f.顾客、相关方的合理抱怨、投诉及职工在施工生产中发现; g.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更所引起的不符合; h.事故、事件调查分析时发现的不符合。

2.2当发生以上不合格时,相关的部门应采取措施控制或纠正所有不合格,处置产生的后果。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还包括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对不合格处置整改后应填写相关记录。

2.3为了避免不合格再次发生或者在其他场合发生,应评审和分析不合格,确定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评价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对于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由负责人批准确认。保留纠正措施的资料。

2.4为了验证实施的纠正措施活动是否按照计划和要求完成,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已消除了不合格原因,应评审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神经外科病区2011年5-12月的医务人员75名, 包括医师、护士、实习医师与实习护士、进修护士、轮转医生与轮转护士及工勤人员。

1.2 资料收集方法

时间2 0 1 1年5-6月。 (1) 采取单盲法隐蔽观察病区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有无落实标准预防行为。选择在工作最繁忙的阶段, 连续观察2h, 并保证不受任何干扰。记录标准预防行为规范执行的人数及操作合格人数,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观察员经过统一培训合格后上岗。 (2) 自行设计调查表, 参考陈佩等[2]编制的标准预防相关知识问卷并结合专家意见修订, 结果评价该内容效度为0.96, 信度为0.87。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的概念、保护对象、隔离途径、预防的疾病种类、标准预防的行为措施、戴手套是否能替代洗手等标准预防基础理论概念6个条目。采取现场提问及无记名的调查形式, 被调查者单独进行答题, 当场登记标准预防认识知识答对人数。

1.3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1.3.1 现状分析

(1) 科室领导重视不够, 未将标准预防列入管理目标项目。 (2) 标准预防知识不足, 医务人员不了解标准预防的概念、隔离途径、预防的疾病种类等知识。 (3) 防护意识淡薄。如医务人员在接触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喷溅的患者时未规范使用口罩、护目镜、隔离衣和鞋套等防护用品;处理伤口未执行标准预防行为及锐器刺伤没按锐器伤处理流程操作执行等。 (4) 护患比例不到1∶0.4, 工作量大, 操作时不能做到一操作一洗手或应用速干手消毒剂, 为多名患者换药时, 只做到更换手套, 而未洗手。 (5) 手卫生设施不够完善, 无干手纸供应, 感应式水龙头坏了未及时维修。 (6) 科室标准预防行为执行氛围不够。

1.3.2 成立CQI小组

2011年5月份我科建立了关于提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的CQI小组, 分别由感染科主任、护理部、科室主任、护士长、科室感染专职医生、专职护士组成。负责收集资料, 评估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预期目标、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方案、再检查、监督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总结。

1.4 质量改进方案

1.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 医院层面:将标准预防行为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护理部经常深入科室, 对标准预防行为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测, 结果通过院内网络平台向全院反馈, 对执行有问题的科室发出书面整改通知, 并将行为执行情况和科室奖金挂钩, 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2) 科室层面:CQI小组质控成员定期督促、检查标准预防行为的落实情况。科主任、护士长把检查结果在早会上进行反馈、讲评。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干预措施, 及时督导, 及时反馈, 提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

1.4.2 加强标准预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加强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标准预防知识的认知度, 尤其是对轮转、实习进修、新上岗及工勤人员等薄弱群体进行重点管理。

1.4.3 加强标准预防行为的防护意识

标准预防的观点既强调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又强调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2]。 (1) 强调洗手防护意识:科室通过组织业务查房来加强手卫生知识的学习, 使其全面掌握手卫生的指征,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步骤, 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图示和文字说明, 提醒按正确的洗手流程及步骤洗手,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 强调使用防护用品意识:思想上接受标准预防的观点, 无论所护理的患者是否有传染性, 均需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进行隔离, 确保双向防护。 (3) 强调锐器伤防护意识:正确使用锐利器械, 预防刺伤, 锐器刺伤后按正确的锐刺伤处理流程执行;加强防护, 将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刀片等装入专用的耐刺防漏的容器中, 用过的针头不必重新套帽。1.4.4合理配置人员科主任、护士长根据业务情况实行弹性排班, 在工作量大、工作繁忙时增加人员, 统筹安排各项操作时间, 每月对各级护士的基础护理工作进行量化考评, 促进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保岗位责任的落实。1.4.5完善设备设施科室安置感应式水龙头开关, 安装一次性消毒纸巾盒, 配备一次性干手纸巾或烘干设备, 总务维修科及时下病房维护设备, 配备有较好护肤性能的洗手液及快速手消毒剂。在每辆治疗车、病历车上, 每个病房内、病房门口的墙上增挂速干手消毒剂, 使医务人员随时都可进行手卫生。在治疗室、治疗车配备锐利器盒防锐刺伤。病区配备足量的手套、口罩、隔离衣及护眼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以备随时可用。

1.4.6 加强标准预防行为的宣传力度

文献报道[4]医务人员的健康信念、一般自我效能与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呈正相关。 (1) 鼓励医务人员自身应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标准预防知识培训, 明确实施标准预防的意义, 严格遵照标准预防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2) 加强标准预防知识宣传, 在走廊、治疗车等处张贴温馨提醒标语:“您洗手了吗”, 张贴标准预防知识宣传画等, 充分展示标准预防的重要性。

1.4.7 及时监督评价措施的执行

专业人员每周到病区进行不定期抽查, 与科主任、护士长沟通, 督查标准预防行为落实情况及开展新举措后的效果, CQI小组成员每周对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 分析存在的不足, 讨论整改措施。每周进行1次总结评价, 修订标准, 完善运作程序, 进入新的改进循环。

1.5 效果评估

按预定目标实施3个月后, 2 0 1 1年9-12月再次进行3个月的资料收集, 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标准预防行为规范执行的人数、正确操作合格人数及每人标准预防认识知识答对率。

1.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行为执行情况比较 (表1)

改进前后各项预防措施规范执行率及正确操作合格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例 (%) ]

注:1、2分别为改进前后规范执行、操作合格比较

2.2 改进前后标准预防认识知识答对率自身比较 (表2)

标准预防知识答对率改进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例 (%) ]

3 讨论

3.1 CQI提高了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行为意识与责任感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CQI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每位成员在行为改进过程中既是管理者, 又是实践者, 充分发挥了工作积极性, 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科室凝聚力[5]。在改进方法中加强对标准预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并对标准预防行为做得好的个人与年终考核及晋升等措施挂钩, 这对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意识和责任感的不断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改变过去传统的隔离模式及习惯性操作, 规范落实标准预防行为, 从而提高防护意识。本研究显示, 改进后标准预防认识知识答对率、规范执行人数、操作合格率与改进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是由于标准预防行为意识和责任感增加, 工作中处处注意标准预防的双向防护。

3.2 CQI有效地提高了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

CQI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完善的质量文化来规范质量行为, 强调预防为主, 过程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5]。通过对医务人员在临床活动中有无实施标准预防行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不断总结经验, 制定预期目标及时提供更加完善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使标准预防行为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本研究显示, 标准预防认识知识答对率、规范执行人数、操作合格率与改进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个过程遵循PDCA循环原则、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标准预防行为的落实进行管理, 强调行为管理是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只要抓住持续改进这个核心, 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不仅使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认识得到持续提高,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定位更高的标准 (规范执行人数、操作合格率的提高) , 同时还使标准预防行为的管理质量始终处在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整个循环注意环节管理, 从而使临床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小英, 王绿环.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3) :63-65.

[2]陈佩, 是俊凤, 邹姮, 等.急诊科护士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5) :2269-2271.

[3]常红娟, 梁艳.护理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4) :2244-2247.

[4]周建伟, 罗阳.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 :1-10.

5.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五

1 药房管理

1.1 药房人员素质

药房实施24h值班制, 绝对不能脱岗, 尤其是当一人值班时, 若来了急诊病人急需抢救药品却找不到药房人员, 因此而耽误抢救造成病人死亡。值班人员心情不好, 例如同家人生气, 家中有病人或亲人过世等, 这都有可能导致发药差错,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再上班。上班时间会客, 一边发药一边和朋友或熟人闲聊, 三心二意是导致发错药物的常见原因。所以药房必须严格劳动纪律, 上班时间不准会客, 非药房人员严禁到药房闲聊。

1.2 药房微机管理

目前, 不少药房采用电脑管理, 一般是药房人员看处方输入电脑自动划价。发药时从电脑调出处方核对一下, 然后发药, 发药人可能看电脑发药或凭记忆发药, 这是错误的。因为划价时一旦输入错误, 必然导致发错药。正确的做法是仍然要看方发药, 这样即使是划价输入有误, 也不会导致发错药物。

2 医师处方

2.1 医师书写处方要规范

不少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 被业外人称为"天书", 作为药方工作人员必须对医师处方准确识别, 绝对不能凭推敲调剂处方。另外, 由部分医师开方用英文缩写, 这也给药房调剂增加难度, 作为药师要督促医师正确规范书写处方, 对弄不清楚的处方一定要和医师联系后再行调配。对于医师所开英文缩写调配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对于一些易记混的缩写代号, 要杜绝使用。医师开处方时由于种种原因有可能出错, 虽然主要责任在医师, 但作为药师如果未能及时识别, 而是按错误处方调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方面例子很多, 如把地巴唑开成他巴唑;把阿托品0.5mg错看成0.5g;把只限肌注的药物开作静注的药物作静注;把COSMZ 2次/d开成3次/d;液体中加入氯化钾的浓度高于0.3%等。另外, 有的医生为了药品回扣, 每次使用大量抗生素, 许多抗生素对肝肾功能损害较重, 时间一长必然导致病人肝肾功能损害。

2.2 处方配伍禁忌

另一类错误处方是把配伍禁忌的药品合用, 如同时注射钙剂和强心剂, 同时使用两种氨基酸类抗生素, 酵母片和磺胺类药物合用等。医师有时还会给患者开出禁用的药物, 如给孕妇用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肝病患者要避免联用利福平和雷米封等有肝毒性的药物;肾功能有损伤的病人禁用头孢类抗生素;气管炎患者禁用心得安;7岁以下小儿禁用四环素等。显然, 药房人员要识别医师用药的正误, 自己必须有扎实的药学基础, 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对常用药物的名称、别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病种禁忌都应较熟练地掌握, 这样才能及时识别处方中的错误。利血平与利血生, 他巴唑与地巴唑, 降压灵与降糖灵, 菌必治与淋必治等药名相近, 易调配错误;氯化钾针与NaHCO3, 兰州产5g的白蛋白与10g白蛋白, 土霉素与酵母片等。这些药品外观相近也易发生调配错误, 在调配这些药品时要特别注意, 仔细核对处方与药品标签。应把易混药品分开摆放, 不要放在相邻位置, 以减少调配错误的发生。

3 药品特殊用法及注意事项

6.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六

低体温是指核心体温小于36℃。低体温多发生在小儿和老年患者。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1]。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为老年男性,常合并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机体抵抗力较差。加上术中需要持续冲洗大量电切灌注液等各种因素,因此容易发生低体温。一旦发生低体温不仅延长术后的康复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2]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4]。所以正确认识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手术护理人员需认真面对的课题。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5]。20世纪80年代CQI开始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并逐渐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原则。我院对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CQI原则进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护理,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110例,年龄58—77岁,平均67.5岁。

1.2 方法

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病人,对病人进行术前综合评估,包括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等,找出可能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建立手术病人体温情况登记表。手术开始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手术病人全身皮肤温度进行全面检查,术中及时加强对病人皮肤温度的观察,对早期出现低体温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及时处理。

2 结果

共评估患者110例,术中发生低体温8例,低体温发生率为7.8%。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术中低体温得到了有效控制。

3 讨论

3.1 应用CQI原则可提高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的护理质量

CQI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不管是全面质量管理(TQM),还是ISO9000标准都把持续质量改进作为永恒的目标[6]。CQI强调过程改进、持续改进、预防性改进的原则,尽可能使全体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提高护理质量。将环节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手术护理过程中,对前列腺电切患者手术过程术中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严格把关,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术中护理质量过程管理的基本框架的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具体实施步骤,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提高了手术护理的整体质量。我们要了解手术过程中的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主抓这些重点,并坚持改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质控工具,它为手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手术操作规程,切实地改善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决策层提供一个新的评价视野,有利于医院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3.2 应用CQI原则分析影响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因素

3.2.1 术中反复冲洗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需要大量的电切灌注液(3000ml/袋)持续冲洗,加上病人身体下的铺巾部分被冲洗水浸湿,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这是导致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3.2.2 麻醉因素

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大多采用的是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后核心部位的热量重新分布末梢组织,这使得维持平均体温的核心温度下降。

3.2.3 环境因素

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手术室采用的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2.4 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冰冷的消毒液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

3.2.5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u4℃冷冻库血或1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4]。有报道,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1℃。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3.2.6 年龄因素

前列腺电切术都是老年患者,老年人因为骨胳肌的萎缩和脂肪组织的增多,其基础代谢率降低和热量生成减少,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3.2.7 自身因素

老年病人由于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无完整的心理适应过程而导致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8]。

3.3 应用CQI原则制定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对策

3.3.1 重视术前评估

手术室护士术前一日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式、手术体位等等,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

3.3.2 实施麻醉时

由于躯体暴露热量容易散失,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速度更快。因此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

3.3.3 输入复温的库血、液体

实验表明[9],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的液体复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因此,进行输液、输血前将液体、库血放入恒温箱进行复温,是最简单、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

3.3.4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

术中由于大量的电切灌洗液冲洗,术前一日将电切灌注液放入恒温箱(温度设定为37℃)复温,便于手术中使用。手术部位用3M粘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和手术中冲洗液浸湿手术铺巾对皮肤的冷刺激,以减少体热的散失。

3.3.5 术前准备

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前将室温控制到24℃,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中单防止漏电。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

3.3.6 保证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恒定

为保证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正常,我们要加强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体温检测,及早地对病人体温进行观察,对出现低温患者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当地保暖。

4 小结

为了避免手术中病人出现低体温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措手段,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营造从体外到体内的恒定温度,采取多种措施来给病人保暖。把CQI用于低体温的预防中,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护理措施得到及时落实。各个相关环节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杜绝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缓解了病人的经济压力,缩短了住院的时间,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的同时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运用CQI原则不仅操作方法简单,而且对病人伤害小,降低了病人的疼痛,可以帮助其及早地恢复病情,它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改善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深化了护理的功效,有效地降低手术中低体温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因素和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行经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10例,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术前进行低体温的危险因素评估,术中对易发生低体温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做到及时处理。结果: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是预防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前列腺电切术,低体温,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小颖,吴新民.围手术期低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7122714.

[2]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2213.

[3]卿思明,赵文度,王学勇.麻醉与低体温[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5(1):89.

[4]赵晶,罗爱伦.麻醉与围术期体温调节[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10):887[4].

[5]吴锦梅.浅谈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医院管理,2006,11.

[6]许新军.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5(5):31-35.

[7]邹小芬,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2(3):55256

[8]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04.

7.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篇七

日前, 北京市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健康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绩效考核与收支结余应脱钩》的文章, 非常之精辟, 文章从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开始阐述, 该模式下最显著的激励效果是刺激了各医院、科室实现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然后又从多种途径和现实状况揭露了这种方法的弊端, 说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无论是外部支付制度的改革, 还是内部管理方式的变化, 都对医院以科室收支结余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挑战。

然而现实中,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县级医院在绩效考核工作上都采用的是以收支结余为基础的方法, 该方法也是过去多年里多数大医院采用的办法。现在在医改过程中, 卫生部门多数对公立医院的要求甚严, 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药占比、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可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支持还远远不能满足于医院的生存、发展。床护比要求的医院护士配备合理完整, 服务质量要求一次性耗材标准越来越高, 这些要求无形会给医院带来经济压力, 既要给职工发薪水, 又要对病人负责, 不提经济效益也不可能, 因为医院要生存、要发展。但是就如王杉院长提到的一样, 过分强调经济效益, 那么社会效益就会被忽略, 这样就与当前医改下的政策是相违背的。然而让这些医院完全脱离收支结余来核算绩效工资, 尤其是在目前中、小型的县级医院里, 管理基础不是十分完善, 基础数据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考核的结果非常不稳定。

完全采用收支结余法有诸多不利之处, 一是可能引起科室发展不均衡。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 医院有一部分科室的收支结余常年处于负值状态。科室的绩效核算, 以科室收支结余作为核算基础, 不仅增加了系统的设计难度, 同时也间接加剧了临床 (医技) 科室发展的不均衡, 打击了落后科室向前发展的积极性, 增加了先进科室挑战新技术、新项目 (大多要购买新设备, 但折旧费需要科室承担) 的忧虑。

二是绩效考核方案整体设计重心偏离激励。在具体考核方面, 约束多、激励少。整套绩效方案的设计思路是围绕如何约束医护人员的业务行为, 想以各项考核指标的约束来规范乃至提升他们的医疗及服务质量, 却忽略了做绩效考核更大限度是为了提高职工积极性。在科室内部分配中, 我们的绩效方案也是过多的强调多劳多得, 按工作量分配, 没有很好提现出激励机制, 反而加剧了员工之间的矛盾。

持续改进的思路:

绩效考核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 没有统一的准则, 这也是这项工作的艰难处, 弹性较大, 只要适合自己的医院即可。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 绩效考核体系显然是医改浪潮中的重中之重。

经过仔细推敲, 我们认为, 应该寻找一个介于过去完全依赖于收支结余为核心的核算方法, 和现行医改后兴起的新办法之间的结合体, 基于我们现行办法上, 降低以收支结余核算的比例, 加大综合考评 (信息数据准确) , 以更多的考核指标来进行核算, 其中包括扩大医德医风的考核范围, 加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考核;对技术难度、疑难危重症、学科特色疾病等新兴。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规范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的规定》, 本着“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总体原则, 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取酬、按工作绩效取酬”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以我院为例:

该方案秉承我院多年来绩效考核工作的经验, 采纳临床科室的宝贵建议, 吸取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参照各兄弟单位的思路模式, 制定了实行“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 分段累进, 适当调控”的考核办法。分为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单项奖励三大部分进行考评。

经济效益核算与质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案, 综合考核与单项奖励相结合。

经济效益核算通过收支结余“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 分段累进, 适当调控”的计算办法。

综合指标通过经济效率、服务效率、服务质量 (业务收入增长率、成本收益率、百元固定资产收入、月人均门诊量、月人均手术量、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率、治愈率、好转率、无菌手术感染率、主要检查项目阳性率、病历甲级率、护理合格率、病区管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病人满意率、病人投诉率、医德医风教育、执行物价政策、劳动纪律、三级查房、死亡病例讨论、药占比、检查检验费比例、) 等各项指标来进行综合考核。服务质量指标可通过考核标准来考核, 其余指标可通过上年同期数据来考核, 既保证了公立医院的公立性, 也保证了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

经过数月的运行, 该方案总体上能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总体原则, 能够平衡科室之间、员工之间的利益。另该方案通过收支结余和综合指标两大方面考评, 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为一体, 又互为牵制。在各科室的二次分配的过程中, 大多数科室能够从工作岗位性质、工作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工作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分配细则。

上一篇:毕节市公务员面试真题下一篇: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