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2024-09-09

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精选15篇)

1.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一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好人生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不懈努力。脚踏实地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实事求是的精髓,用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并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并顺利的完成。实现我们的个人价值,造福社会。在当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但带动了物质文化的发展,还带动了一些负面诱惑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空前丰富和复杂起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受到很大的冲击。现代大学生接受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开始有了新特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比较有个性和勇敢的创新精神。由简单的由集体生活为中心转变成一个人为中心的方式,个人的指导思想变得十分重要。所以,新一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各种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并且做出实际行动,很多问题就会偏移逻辑轨道,不受控制,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的希望。

首先,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些事情事情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决定,我们需要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目标,而做怎么样的决定,制定怎么样的目标,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盲目地随便制定目标,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符合自己的切实可行,具有发展前景的目标。

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之后,才能更好的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才能健康向上的发展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们不但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即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新的队伍。我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对自己要有个准确度的定位,清楚自己的性格,能力,再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自我充实的计划.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更好的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面对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很多当代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五彩缤纷的诱惑中度过宝贵的时光。或者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宏伟想法和目标中,做着费力没有结果的努力,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所以,我们要保持坚定地立场。立足事物发展的现实环境,做符合好客观事实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当下所要的事情。

实事求是做事情所要坚持的最基本的内容。实事求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是我们应当重点学习的内容,只要学好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指导我们日常做事情和以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做好我们要做的。

在当今社会,让实事求是指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和人生理想,以及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更加要做到实事求是,去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的本质,用事实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规划我们的未来和理想。这样,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事物时可以少走弯路,还能够尽量避免误入歧途。才不会被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所迷失方向。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学生才能更积极健康的向上发展。

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找到自己的目标

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与时俱进表现在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定方式等方面 ,其根本原因是时代变化的影响。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多作贡献 ,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大学生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生要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紧迫的、必要的。

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和根本,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将这一思想落实于实践中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和现实

调整好心态,想清楚自己来到大学校园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对社会、家人有用的人。我们上大学不是为了向家人和社会来索取和享乐,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将来而来奋斗的,我们要用大学里的书本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用智慧的大脑来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我们现在要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

责,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大学生我们该做什么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很明白。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需要有排除客观阻力的

胆略和气魄,更需要有战胜主观上私心杂念的力量源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很难设想,一个素质不高,心术不正的人,能够做到实事求是。所以说,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坚持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我们的大学生活要踏实基础,增加经验 ①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耻下问与别人,在生活中我们勇于承担责任。

②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的过程是艰难困苦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是显然而见的越在此时我们才要更好的把握好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创造性的思想来战胜这一切。

③ 把思想投入到学习中去,把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去。利用学校的学生组织和团体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用读书馆来弥补我们空白的大脑。只有对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地寻找新答案,拿出新办法、新举措,我们的学习才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把实事求是的思想应用到思想方式和实践行动中,它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清楚自己的性格、能力,这样我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给自己制定计划与目标,做到实事求是才不会被一些天马行空的空想和不切实际的理论误导,导致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够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不结合自身情况,不经过深刻分析就盲目的行动,过度自信,不从现实出发,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大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可以更好的给自己定位,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二

一、“求是”——依据成长规律, 助推学生发展

(一) 开发潜能, 张扬个性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慧, 学校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智能差异, 营造积极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发掘学生潜能, 使学生通过参与、触摸、观察、剪拼、推理、想象、问题讨论、争辩交流等多种活动走进学习世界、掌握知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感悟探索的奥秘;在有效的教学对话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认知规律, 分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发现学生年龄相同, 但认知方面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知识, 同样的授课方式, 学生掌握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老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为此,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备课时心系差异。

在备课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客观地显示优、中、差的层次梯度。特别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虑, 同时要为优秀生留有余地, 要让他们“吃饱”, 又不至于“消化不良”。如问题设计上: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练习设计上: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 设计三个层次练习, 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 各类学生都能学有收获。作业设计上, 作业可分为A、B、C三类。A组为基础, B组为中等, 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设计, 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掌握新知, 对学习充满自信。

2.教学中尊重差异。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 没有差生”的学生观, 要相信“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好”。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而且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容易的问题由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 难度较大的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 其他同学讨论解决,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心理满足,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评价中关注差异。

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元化的方法, 如《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 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课堂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把学生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次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 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 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 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 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

二、“求实”——面对学生实际, 实施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 对于学校来说, 每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

(一) 让“优质课”回归课堂

让每一堂平常课都成为优质课, 杜绝教师容易产生公开课认认真真, 平时课稀里糊涂的浮躁作风。学校的教育不仅要让部分教师和部分班级的学生“先富起来” (必须承认差异) , 而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们提倡教师有效教学, 让“优质课回归”, 打造“求实课堂”, 减少不必要的花哨形式, 面向学生实际, 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 实实在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学会、有所会学、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

(二) 关爱弱势个体, 不丢不弃

我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为每个孩子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最公平的教育。但是每名教师都要面临一只手掌五指不齐的困境, 面对学困生, 我们要求教师“不丢弃不放弃”。我校提倡所有教师提高师德水平, 奉献、爱岗、敬业、执着绝不落到嘴上, 而是落实到行动上。

(三) 不急不躁, 耐心等待

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基于一种成熟, 有的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暂时的不成熟引起的, 这时教师应等一等, 不要急于下结论。静下心来耐心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坎坷, 面对学生的困难不妨在竭尽全力之后等待一下成长, 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 师生同样会在等待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求适”——创造适合学生成 长的空间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的就是公平的。因此近几年, 我们一直主张学校要办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一) 小班教学, 发展学生优势智 能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 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 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 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 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 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精力有限的教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 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 中间的学生只能一带而过。教师的教学影响好比磁场和电场一样, 人数越多、班额越大, 教师的影响场越弱, 课堂控制力越差, 学生“假参与”现象就越严重。而小班化教育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育组织形式, 同时又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弊端。

(二) 开设多元课程, 促进学生个 性化发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被称作“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发了温家宝同志深深的忧虑, 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反思。直面钱学森之问从国家层面来说, 要改革现有体制;而从我们学校层面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课程变革。只有课程改变了, 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 学校才会有特色。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 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应当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出发, 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而且应当促进其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激活课程教学活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智能领域发展的动态的、丰富的、综合的课程体系, 努力拓展校本课程。

3.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三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的基层单位——班级实行动态管理。班级主体是学生,几十个学生组成一个复杂的群体,人多,事情就多,心里及思想也就是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做好调节工作,对学生过于放任,课堂难免陷入混乱的境地,教育教学无法进行。因此,我认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基础。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基础是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的接受、承认、理解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差异,维护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尊重学生是不是允许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呢?答案是否定的。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味从学生的个体考虑,不等于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一定要加于重视,预防和及时转化,改变。尊重学生是对他们的人格的尊重,而不是对于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符合教育目的的思想,行为和品质的尊重和放任。

一、不能以“尊重学生”为借口,放弃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最大尊重、爱护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尊重学生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将成为娇宠护短。在课堂教学中,德育中,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不提任何要求,或者面对学生出现的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采取措施,坐视不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负责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学生不安于学习,违反纪律的现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就比如:班上存在小偷小摸行为,如何对应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呢?

处理之前我们要认真地分析,导致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宜,想要某种东西,控制不住行为的冲动;有时是为了表达不快或苦恼,或是为了报复对他不公的人;还有的是为了获得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或引起教师的关注。

无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对他(她)作出的反应的目的有三个:把偷来的东西还给主人;找出偷窃的学生;严肃但又体谅地对他作出反应。如果班上发生了很多次偷窃事件,还要考虑如何防止这种事情再发生,因为它可能导致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或彼此间不信任。所以,我们必须快捷敏锐地处理这种事情:

1.要求归还丢失的东西:告诉学生某一件东西丢了,问有谁知道它在哪里,但不要提及“偷”字,让他(她)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趁他人看不到的情况下把东西放在那里。

2.就偷窃行为其后果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偷窃是错误的行为。理解偷窃行为给自己以及失主带来的不良后果。

3.如果我们知道是谁偷了东西,不要告诉其他人,一定不要在公共场合指责他(她)。

总之,管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遭遇的。如:同学间互相冷嘲热讽,随意破坏公共财物,上课时打瞌睡等等。在教学事件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地采取相应策略。

二、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借口而无视学生的权利

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爱生,严格要求就可能成为整学生的手段,这也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因此,严格要求学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维护学生的尊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严格要求将失去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心态教育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也不威胁;不搞人身攻击,也不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2.务必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是与表扬相对的评价方式,张冠李戴,混淆黑白,都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有时甚至无法弥补的。在严格要求之前,教师必须弄清事情真相,不急于下结论,待真相大白后,方可视其情节处理。

3.力求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批评一个人,应是针对某一件事而发,而不是针对其本人而发。针对一个人本身提出批评,可能使批评对象觉得教师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而且对人而发,好像一个人出了问题是和他的特性分不开的,而不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因而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

4.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四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我们所必备的思想品质,才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课本和专业知识,而且也包括对能力的培养。日新月异的世界更不会停下时间脚步,让我们从容的去思考。所以我们就必须把学习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摆正一个事实求是的态度来学习,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习态度问题,首先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控能力的强和弱直接可以影响到每个人的成败,态度是自己去控制而不是说端正就能端正的, 没人喜欢枯燥的学习,但真正控制好了我们定能事半功倍。“实事求是”,作为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实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所谓“客观规律”,而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求”作为对这种存在论真理的追求,本身也属于人自己的一种存在论事实。理解实事求是的实践意义后,真正的实践过程也必然能成为我们不断长进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然而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在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41年9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现象,对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同年12月,毛泽东还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作为校训,经过延安整风思想解放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得到全党的确认和拥护贯彻,并在中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实行。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三点一起构成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在了解这个之后,我就应该来分析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从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来看,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身上,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时代和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着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务远,也不能自卑,更不能骄傲,头脑清醒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不能妄想打擦边球来蒙混过关。

然而,形势如此,许多大学生依旧荒废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这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思想的多元化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多层次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价值观不同,驱使我们做出不同的抉择;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环境的复杂化,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与高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各种诱惑刺激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为完全成熟的我们,使我们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曾慷慨激昂的立下的誓言,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心理问题严重、荒废学业、沉迷网络游戏、恋爱、酒吧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主攻专业。针对自己的专业,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自己需要掌握好哪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分析选择确定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在学校事情的分析处理中怎样做出更正确的决定,这些都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的热门话题就业问题上,我们大学生尤其应该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看问题。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得到社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关于读书无用论也越来越猖獗。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眼高手低,好高务远的话,这些问题也不会如此严重。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原因不是不能就业,而是他们自己不愿就业,一直被当作娇娇子的我们,毕业后难免希望有一番大作为,然而我们毕竟年轻,经验不足,在没有办法得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有些大学生相信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都是不注重实际,没有看清现实造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就业上,就要权衡自身实力和社会状况,实事求是,寻找就业出路,觉得有发展前途就不妨去尝试,不要为旧的思路所禁锢,不妨另

辟蹊径。我们面对着残酷的社会现实,只有拓宽思路,放开视野才能抓住更多成功机会。

因此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可以说,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需要年轻的大学生自觉地培养。

(一)认识世界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实事求是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实事求是的方法立足于承认和尊重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主张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考察,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所得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

(二)成功就业要求大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素质。有人说,职场如战场。竞争对手强手如林,招聘单位真假难辨,鱼龙混杂,这就要求大学生做到:首先,随时关注国家政策环境、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就业环境、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其次,对满意的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可以说,只有依靠实事求是的方法,勤调查、细摸索、善分析,才有可能在职场上竞争到心仪的职位。

(三)成才之路要靠实事求是来铺就。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其特定的条件,适合他人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成才之路千万条,我们能做的只是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但无法被复制。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万事万物都是与众不同的,各具规律性和独特之处,就像世上“没有两枚相同的叶子”一样。大学生要成才,就要像吴仁宝那样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去扬长避短、对症下药,选择适合。

由此可以看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说不仅是在当代,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对大学生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将事实求是的思想实践于现实生活当中,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成功成才,才能使我们适应高速发展的世界,才能有能力最大限度的回馈社会。

专业: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09级电信二班

姓名:蒋华芳

5.浅谈实事求是对大学生的意义 篇五

摘要:实事求是,“求”是关键。怎样去“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了解了“实事”与“是”关键就在于“求”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对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灯塔。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加去努力研究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员的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字:马克思实事求是大学生现象意义

6.实事求是与当代大学生 篇六

2010-03-26 12:53:23| 分类: 马克思主义学习与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题目:实事求是与当代大学生

实事求是的意义是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规律出发.“实事”即生活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即是实在,实在便是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实在,实践之外别无实在。“是”即真理、客观规律。然而“真理”和“规律”其实是大有区别的:一般认为,前者是认识论范畴,后者是存在论范畴,不能混为一谈;然而同时,它们又都在人的存在论背景上呈现,因而都具有存在论意义。实事求是,“求”是关键。怎样去“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了解了“事实”与“是”关键就在于“求”了。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对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灯塔。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加去努力研究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员的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求”呢?我们不是空想家,父母也不会养我们一辈子。他们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机会,让我们丰满羽翼,让我们能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来到这里立足点是学习知识、技能好多同学为什么还是像和尚撞钟那样,在自己最需要补充能力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应该是做什么的。他们还在空想一日暴富吗?还是等待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从小事做起难道不可以吗?好多人认为小事别人做好了,自己做大事。之中思想是不对的。我们要一实事求是为依旧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永远不会做。小事都不会做,何谈大事呢?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着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是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

然而,作为我们学生让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学习当然也包括学习怎么去做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做人是我们大学生的根本。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那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我个人认为我们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

7.“90后”眼中的湖畔大学 篇七

作为首期被录取的唯一90后学员, 我很荣幸能够进入这个全新强调价值观与商业文明共建的创业者学校, 也见证了湖畔从最早的初期形态, 演化成一所鼓励全行业创业者坚守底线、完善社会的精神殿堂。我很愿意作为其中的一份子, 谈谈我一年以来对湖畔大学的感受。

创始人是湖畔大学的真正基因

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不同, 我进入湖畔的第一感受便是:湖畔大学是创业者抱团取暖之所, 而非聚集达官显贵之地。一年前第一期开学, 媒体将湖畔大学定位为CEO俱乐部, 一年后第二期开学, 又将湖畔大学定位为富人俱乐部, 却忽略了湖畔大学的最深刻的本质——属于创业者的学校。湖畔的校董, 绝大多数是企业创始人;而二期共75名学员, 绝大多数都是创始人。

无论企业大小, 他们都是创始人, 无论创业艰辛得意, 他们都是创始人, 无论社会臧否如何, 他们都是创始人。这反映了马云对于中国商业文明共建的深刻见解, 创始人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灵魂起点, 同时也是商业文明人格展示的终极形态。

本次课程一期是柳传志先生主讲, 课程中他真情流露, 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告诉我们, 很多话都是创始人互诉衷肠才会有共鸣, 这是属于创业者的共同话题。我们不得不承认, 创始人永远是孤独与痛苦的, 创始人意味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创始人意味着摩顶放踵胼手胝足, 创始人意味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创始人是痛苦的, 但也正是这些责任乃至是苦难成就了创始人。这才是湖畔大学的真正基因, 这是湖畔区别于所有高等商学院的灵魂。正如马云所说, “湖畔大学培养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相比如何赚钱, 湖畔大学更看重“企业家精神”

衡量创始人的根本是价值观的塑造, 而非是财富的增长。正如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B.C. Forbes所言, 商业的目的是要创造幸福, 而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积。对这点, 我印象极深。记得我去湖畔大学面试的时候, 面试我的校董冯仑只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现在很年轻, 如果未来创业成功, 你想做什么?”湖畔的老师关心的并不是如何成功, 而是成功以后你要怎么做。成功之后, 是否有觉悟去承担起社会责任, 推动商业文明发展、光大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才是湖畔大学的关注核心。我们同学也曾问过马云, 湖畔能否教教我们如何赚钱?马云回答, 这都是你来之前要解决的问题, 在湖畔, 我们还是要多谈谈价值观。我想, 价值观与商业文明, 这是湖畔真正希望让全社会所关注的。

湖畔大学是一所共生共创的学校

当湖畔大学第二期名单出炉的时候, 其阵容极为华丽, 社会舆论开始认为湖畔大学大量都是有钱人, 富二代, 富三代, 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其实, 这亦是一种极深的偏见。就湖畔大学本身来讲, 其基因具有非常强的多元性, 既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也有二次创业的成功者, 既有经验丰富的五零年生人, 也有初出茅庐的九零后。

就以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是广东惠州一个普通家庭的90后, 考入北京大学后, 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创业, 这是我创业的第四年, 开始逐步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从起跑线来看, 我的一切都很普通, 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完全是靠着个人与团队的努力。如果按照“贵族俱乐部”“有钱人的游戏”的标准, 我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湖畔大学首期的名单里, 而我所推荐的湖畔大学二期学员, 多点科技创始人黄正世, 与我的情况相同, 也是一名90后, 我们都成为了湖畔大学的一员。

在我看来, 湖畔大学里的同学, 他们的身份并不是“有钱人”“富二代”, 他们仅仅是“创业者”, 或者“与湖畔大学拥有相同价值观和愿景的优秀创业者”, 他们加入湖畔大学, 也是为了与湖畔大学一起共生共创。我觉得, 之所以人们会有对于湖畔大学的误解, 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的商业文明处于初级阶段, 长期“抑商文化”造就的苦果, 中国的企业家们除了要面对创业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困难, 还要面对大众对于企业家“原罪”的道德怀疑。这恰恰是湖畔大学共生共创希望改变的, 同时也是湖畔大学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湖畔的75名学员不仅仅是湖畔的学员, 更是湖畔的共创者。正如黄埔的学员铸就了黄埔的未来, 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军事与国运, 如果说湖畔将影响中国的商业文明, 那么这一切基因也必将来自于学员本身。

学员本身也会随着湖畔的进步而发展, 我的第三个创业项目“陪我APP”便是在2015年, 就读湖畔期间开始正式运营的, 现在用户已经突破500万, 迅速攀升成为中国语音与付费社交的单品第一。可以说, 如果“陪我APP”取得了哪怕一点小小的成绩, 这与在湖畔大学受到中国最优秀的创业者熏陶是分不开的。正如同贝多芬曾师从于同时代的莫扎特、海顿、萨列里, 而硅谷商业界, 比尔·盖茨的图形页面操作系统直接来源于乔布斯, 雅虎的杨致远, 谷歌的拉里·佩奇, 谢尔盖·布林, 脸书的扎克伯格, 他们的棋逢对手与惺惺相惜开启与延续着硅谷的传奇时代。创业者的聚集必将带来智慧的大爆发。

湖畔必将成为未来创业者的应许之地

不得不说, 湖畔大学生逢其时。中国始终缺少一间“民营企业大学”, 缺少一所聚焦于“价值观”而非“商业”本身的创业者学校, 更缺少一间务虚的, 聚焦于商业文明的企业家乐园。

湖畔大学仅仅两期, 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改变未来中国商业文明的可能。我们有幸受教于上一波浪潮中功成名就的弄潮儿, 马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冯仑, 他们诞生于同时期, 并成就了中国上一轮狂飙突进的30年;同时我们能够与同时代的创业者齐聚一堂, 互相切磋, 共同开启中国商业文明的下一个30年。

我们明白, 传奇的诞生从来都不会凭空出现, 而是隐藏于野心与梦想的混沌中。无数优秀创业者的热血则为传奇的分娩提供了必要的温度, 加热了混沌, 全中国, 没有地方比杭州湖畔, 这片拥有温热而躁动空气的土地, 更适合孕育这种混沌。

创业者永远是孤独的, 马云为首的校董也不例外。创业者必须抱团取暖, 以灵魂相濡以沫。正如郑宇民局长在湖畔开学晚宴所说, “马云的前半生是创业, 后半生则是传承”, 如果说阿里巴巴继承了马云在物质领域的遗产, 那么我认为湖畔大学将成为马云为主的前一代创业者精神遗产的继承与传承者, 继承于校董, 传承于湖畔的一代代学员, 开启中国商业文明的未来。这一切让我想起过往岁月的传奇, 那是1984, 那是1992, 那是1999;我们就是35岁的马云, 25岁的郭广昌, 30岁的史玉柱, 35岁的沈国军, 32岁的冯仑, 我们砸烂过往的成就与痛苦, 将全副身心押注于中国的商业新可能, 押注于互联网+, 押注于下一个30年。

8.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生 篇八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颓废现象;教育制度

在21世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作为祖国新时代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论是传统意义上还是当代意义上,大学生都应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热情开朗、不断进取的人才群体,但就笔者这几年的大学经历看来,在大一时期能够拥有上述优秀品质的大学生实属少数。大多数人对上课不抱有好感,而对学习以外的多彩生活热衷享受。随着年级的升高,少部分人有了一些改变,开始偏向学习,有了自己的大学目标,不再沉溺于玩耍,但还有一大批人却仍然迷失在错误的道路上。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有潜力的一批人,这样的大学生怎么能不让人担忧?

笔者在大一时曾在自己班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很让人欣慰,全班32个同学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同学也是在升到高年级之后才从以前的颓废状态回归,找到正确的道路。有的同学因觉醒得太晚而后悔不已,甚至有少数人执迷不悟,至今还沉溺在大学“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由此,笔者认为,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大学时实际上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只是多彩的大学生活让他们在大学的初期迷失了方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高中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差别

邓小平曾经提出:“青年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笔者认为,教育也应该分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但是自从我国恢复高考改革制度,尤其是近几年,高中的教育似乎被阉割成了只剩智育,为了让学生上好大学,考高分成了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再加上多数高中对素质教育也呈一种打压态势,就这导致学习成了大多数高中生的唯一任务,至于其他的多彩人生,则被学生拒之于心灵之外,期待在大学生活中细细品味。

大学的确与高中大相径庭,校园里充满了各种高中生闻所未闻的社团和活动,这让大一新生眼花缭乱,一时失去了生活学习的主要目标,从而将大多数时间都消耗社团活动中。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大学里社团活动才是主业,而学习是副业。在提升其他四种教育时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智育,将最为重要的专业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等高年级退了社团后,才幡然醒悟。这也是随着年级的提高,部分同学开始改变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社团活动是毒害大学生的毒瘤,事实上,的确有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做到双赢。因此,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高中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的教育理念差距过大。

二、高中和大学约束力的差别

在笔者出生的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效凸显,绝大多数与笔者同龄的大学生均是独生子女。高中时期,家里对学生的约束必然不在少数,好好学习成了家长对子女的唯一要求,提供给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结果是学生只能一门心思学习。学校教育基本是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严格的要求。而到了大学,身处异地,父母的管教少了,教师的管教也少了,学生从一个四处受限制的高中生变成了一个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大学生,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使得学生变得“肆无忌惮”,极易沉迷于娱乐活动,故而失去了在大学里学习的目标与动力。大多数学生在高年级后可能因为前途问题而走出这种“无拘无束”,但不排除有少部分人在这种“自由”中“乐不思蜀”直到毕业。

三、学生学习目的错误

高中时期,教师和家长经常用“只要上了大学就解放了”这种观念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一所好大学就意味着一生衣食无忧享清福。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大学才是教育真正开始的地方,高中时代学习的都是基础内容,到了大学才会学习到真正有用、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知识。即便是清华、北大这等国内顶尖院校也存在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甚至是科大留美的博士生回国后也屡屡碰壁,只落得自己结束生命的下场,更不用说别的二本三本院校的就业压力了。但令人失望的是,许多学生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他们相信上了大学后自己的学习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故而懈怠了,错过了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孰不知,大学毕业证书仅仅相当于一张车票,名牌大学是卧铺,一般大学是硬座,没有人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关心的永远是能不能做好这份工作。所以,抱有“上了大学就解放”这种心态的学生以后必然是要吃大亏的。

四、大学教育自身不足

为什么当代大学生颓废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就是颓废的成本太低。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严进松出,学生只要进入了大学,找方法混了一个毕业论文后,都可以顺利毕业。这也就直接表明了,大学四年,无论是努力奋斗还是保持颓废,都能拿到所谓的学位证书。而这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也就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了。

9.大学生思想汇报:关于实事求是 篇九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大学里度过了两年头了,接下来只剩下一年时光,确切地说,只有半年了,很多同学已经开始紧张了,因为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

是的,21世纪的大学生最难的就是就业问题,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目前的一个难题。找工作为什么这么难呢,主要是因为大学连年扩招,导致人才的富余,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国情。那么这么多富余的人才要如何安置呢?这就关系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来了。

《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认为,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上,都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

我们很多大学生找工作难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岗位,很多是因为看不上目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要么是专业不对口,要么就是工资待遇不理想,总之各有理由。我们要想在这样一个社会上立足就必须适应它的变化,所以要求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要让我们放弃原有的“理想念头”——专业对口、高薪等,脚踏实地,找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从基层做起,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也能体现我们的价值。

关键就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有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工作的要求太多,不体面、太辛苦的工作不做,在平时工作中比较浮躁,动不动就辞职,我看这就是太高估自己的结果。刚出校门大学生其实什么技能都不会,或者说技能有限,有的只是理论知识和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更应该在工作岗位中努力地去磨练自己,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是:脚踏实地、虚心学习(生存技能)、戒骄戒躁、杜绝眼高手低,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凡而有信心的人。

始终相信这句话: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10.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十

当代大学生与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是哪个傻瓜说是金子放在哪都会发光的?

是谁我不清楚,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却经常用这句话来骗自己!自以为自己就是一块金子,无视眼前的失败,结果一直失败!

实事求是的说这句话是没错的,可是正在失败的你可曾想过你是一块金子吗?

也许你认为是,但朋友,当你意识到金子在地球上是少数的,你就不会这么自信了,甚至你会认为自己是一堆废铜烂铁,因为现实是废铜烂铁占大多数,而你属于大多数中的失败者!

确却的说没人知道自己就是一块金子,因为它还没开始发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高中的时候,个个都往名牌大学挤一样,因为我们都把自己当成了废铜烂铁,因为即使是废铜烂铁,在名牌大学,就算不能肯定说很好,但是却会发光,因为至少它在那得到了反射的机会。

所以朋友,你还信那傻子的话了吗?你还会因为那一句话而斗志满满吗?别傻了,失败就是失败了,你以为这么一句话能帮你重塑信心,给你的失败带来任何的改变吗? 实事求是的说

不会,反倒它可能会拖累你一生,让你一辈子平庸

因为越是信奉这句话,你就越觉得你的现状是不该的,可是你却一直没有改变,因为你觉得你是金子,你的失败是无条件的,你虽然依旧会斗志满满,可是一切会兑化成口头上的随便说说,你觉得你还是和以前那样厉害,你对什么都看不顺眼,每天都在抱怨,在说自己当年怎么怎么,可是你却没有了时间去改变,因为你都把时间花到他们身上了。于是你开始堕落,一次又一次,每一次你都会告诉自己我很厉害的,可是说过之后就又开始了下一次堕落,结果越陷越深,结果有一天无力自拔,原来我只是一堆废铜烂铁,不是什么金子!

这样的结局我们谁都不想在自己的身上上演,可是每一天它都在发生,这也是为什么世上平凡的人那么多的缘故。

但废铜烂铁就等于废物了吗?不是,也不会如果你敢于解放思想,承认自己就是一堆废铜烂铁,你就不会。可如果你还继续抓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稻草,那你就只能永远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哭泣,路过人生。

回避问题只能让问题更加严重,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知道为何会失败吗?

实事求是的说是因为你还不够好,你这一堆废铜烂铁,太杂,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炼成材。所以当你决定要不做平凡人时,你就得解放思想,有接受比上一次失败遇到的还要大的困难的决心!

有了决心还不够,还要有行动!

这行动不同于一般行动,要具体,要有效,有计划,有目标,可度量,有方向,可施行...能坚持。

当你做到这一切时,你会发现你现在还是很失败,但你每天都在进步,尽管这进步很缓慢,有时竟像蜗牛。

11.大学生眼中的中学历史学业评价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历史;学业评价;新课程

教育是一个系统,学生学业评价好比是系统运行中的齿轮,维持教育系统平稳、有效的运转。每一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予以测量评估、价值评判,并将评价信息如实反馈给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有关教育决策者,发挥测量评价导向性、激励性、考察性、反省性的实践功能,以保障学生的基础学习,指导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与完善。中学生正处思维活跃,健全人格发展,主观能动性提升的关键阶段,所以适时、适量、适法的测量评价发挥重要的价值。

虽然新课程改革与素质化教育办法已实施多年,以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四有”型人才和关注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为目标,将学生从“被教育者”转变为“受教育者”,教师为教书育人的点拨者与引导者,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但是,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一方面是社会保障改革的机制与条件不完善,没有量化;其次,大多数中学特别是县镇级中学,鉴于高考模式与生源压力,在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上改良不明显。单单就学生学业评价办法而言,笔者认为并没有摆脱传统评价体系的固化與单一,达到以学生为基准的内在性评价和以多元为手段的发展性评价。这样的学业评价更多成为束缚学校教学工作的樊篱,以评价为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忽视多维评价形式的综合运用;忽视对评价结果的综合性、阶段性分析比较。

就中学历史教学为例,随堂默写的方式加以贯穿奖惩措施,成为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惯用的阶段性评价方式,根据其知识点掌握的多少以此来判断学生某个专题的学习成效。不难否认,学生可能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美国三权分立政治模式中总统、议会、法官的权利”这类问题对答如流,甚至接近标准答案。但是,抛开这种机械性的评价方式会给学生带来压迫感,成为“被评价者”的现实漏洞,历史的学习也应该是体现纵深感与思考力,注重与现实的结合,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史料探究素质的提升,在学习阶段中的考察并非单纯拘泥在书本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并非是局限在知识性的问答式考察。笔者认为初高中历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人曰“读史使人明智”,史学的宏观性把控与反思对于处于思辨能力、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中学生“三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在现行条件中,可以开展历史课本剧角色扮演、活动结果报告、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历史专题沙龙等多样化形式展开,立体化呈现,使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得益彰,以帮助学生不断地调整、梳理学习内容,培养历史的眼光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促进了学习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或许有些读者会反问,就历史考卷而言,题型的确定、提干的编排更多会考察学生在知识应用、分析史料、对比研究方面的能力,那为什么会说中学历史学生学业评价的滞后呢?笔者认为忽视评价结果的综合性、阶段性分析构成一大因素。中学课程安排注重“语数外”,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关注度不高,故而历史教学常常存在“任务紧,时间急”的窘境,一味的赶进度,对测量评价结果的分析讲解只是一带而过,教师忽视对学生整体在能力应用方面的评价,而学生更是忽略将自身的阶段性评价结果作阶段性比较。这样的学业评价,在内容方面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尤其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文化与情感、合作与交流、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缺少最后分析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挖掘无法巩固,事倍功半。

新课标下的教育评价既是素质教育“目标——实施——评价”这个循环节上的终结,又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反馈信息,注入新的活力。学生学业评价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推崇多元智能评价法,开发多向,多层次的评价方向与手段,关注评价评价结果的综合性、阶段性分析比较,启发学生自我监控和反省意识,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

[2]倪娟.对话与选择:中学教师评价改革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

[3]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困惑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06)

作者简介:

12.我眼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 篇十二

来美国之前,只听说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还是灯火通明,不少学生还在挑灯夜战。今天得知和我同住一栋楼、来自浙江的一位女同学昨晚通宵都是在大学图书馆度过的,虽然被这种忘我学习的精神感动,但我还是善意提醒那位同学:学习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美国大学图书馆除设计有大小不一的多功能学生自习室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在馆内摆放不少的扫描仪和复印机包括电脑等,扫描仪是免费的,扫描和复印都是自助式的(DIY),还在多处设置有直饮水设备,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在日益扩大,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报库存与流通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成为各类电子数据库聚集地。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汤姆逊图书馆(Thompson Library)一看,才发现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还有一大差别,这就是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开辟了适应各类形式和大小不一的学习室,好温馨,真喜欢。

去过该图书馆无数次,今天中午终于在图书馆一楼的快餐店享用了午餐,一杯咖啡$1.85,一个夹心沙拉面包$3.99。我看中的不是东西多好吃,饮品多好喝,在意的是边捧着一杯咖啡,口啃一个面包,边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这种体验。因为在国内及在日本大学都未曾有过在图书馆就餐的体验。以人为本,体现在细节。

近日,网闻上海在举办书展,便联想到国内的图书馆。国内的有些图书馆占地面积本不大,但为了营利的目的,遂将图书馆的某些场室租借给营利性的培训机构搞出国培训等。在我国,无论是政府的图书馆,还是各地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办理相关证件是无法进入的。在我常去的几间美国大学图书馆,尽管是暑假期间,每天早上7:30开门至后半夜(有的馆是24小时开放),行人可随便进出,不需任何证件,可以阅览与使用数据库等。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去过的台湾大学图书馆,也是不需任何证件可自由进出的。

在美国的50多天中,游览了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我没有看到像国内那样多奢华的酒楼、K歌厅、夜总会、桑拿中心、洗脚屋,看到更多的是美术馆、图书馆和体育馆。这让我记起了若干年前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先生在台湾所呼吁的,要多建图书馆和少开酒馆的倡议。在因为,不也应是这样呢?

13.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十三

校风,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 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它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 熏陶作用。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无数代人共同传承和 发扬光大而形成的。原四川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无数先辈的培植和 提炼,形成了“博学、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培养了如朱德、郭沫若、巴金、江竹筠等杰出人才;原成都科技大学在办学的历程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拼搏进取,锐意改革,开创了学校的新局面;两校合并后,确立了 “求是、创新”的校训;原华西医科大学在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博采中外办学之 长,形成了“严谨、勤奋、团结、奉献”的优良校风,培养了如刘承钊等一大批为 民造福的杰出人才。新四川大学是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 大名校的结合,是三校优势的集成,也是三校优良文化传统和教风、学风、校风 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传承过去校风校训的基础上初步提炼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八字校风,这八字新校风,是新四川大学文化底蕴与优良传统的 核心和精髓。塑造优良校风的主体是全体的师生员工,四川大学的每一个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都要深刻理解校风的内涵,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言行中严格 地遵循它、培植它、维护它,使它在川大校园内蔚然成风,使它深深植根于每一 个川大人的心中,使川大真正成为培养造就国家高素质创新创业栋梁之才的摇篮。下面就“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四川大学校风的内涵加以诠释。

(一)严谨--是我们发展和成才的基石

严密谨慎,是一种治学、办事的态度,也是我们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基石。科学少了严谨,就如同飞机折了翅膀,治学缺少严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带 来的不仅仅是错误的结论,甚至还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对 自己,也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严谨既是对做事的 要求,同时也是对做人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养成了严谨的习惯,这个习惯会影响 他的整个一生。大学阶段是一个科研人员养成自己良好的研究习惯的重要阶段,只有在一种严谨的氛围里,人们才容易养成严谨的求知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态度。高校是进行科技创新和培养人 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治学必须严谨,老师教风必须严谨,学生学风也必须 严谨,无论是做学问,搞研究,还是教育学生,都要讲严谨,才能多出成果,少 走弯路,才能教育出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做事态度的有用人才。

党政管理工作客观上也要求有严谨的态度,切不可因为自己的马虎大意而贻 误整个学校的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干部,每一言行举动,都直接影响着学校形象,影响着自己在全体师生群众当中的形象。因此,注重小事、小节,坚持自我检点,防微杜渐,处处树立严谨的精神风貌,意义重大。

也许有人会说,太强调严谨,不利于科学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其实不然,严谨不但不会有碍创新,而且还有助于创新。人们常说,在科学研究上要大胆假 设,小民求证,其实这就是创新和严谨的有机结合。大胆假设,就是要求我们有 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小心求证,就是要求我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研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史上重大的突破,大多是这两者相互结合的结果。

(二)勤奋--是我们发展与成才的桥梁

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德修养。勤,就是要劳心劳力、锲而不舍; 奋,是要有所作为、奋进不止。勤奋,就是要求人们不懈地努力,锲而不舍,奋 发图强。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就是要掌握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搞 科学研究,传道授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学生,就是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增强自己 的本领,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 需要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坚忍不拔,奋发图强。

历史上凡有作为的名人,无一不是勤奋好学的典范。马克思曾经说过:“在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 们,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本人获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和真 实写照,他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曾阅读了90多个经济学家的著作,研究过 1500多种书籍,写了100多本笔记。

要成为勤奋的人,一是要养成勤奋的习惯,通过勤奋的工作和学习,争取把 自己的学科搞上去,把自己的学业搞上去;二是要强化质疑善思的意识,行成于 思毁于随,要敢于怀疑,勤于思考,不落俗套,发现真理;三是要加强理论联系 实践,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强化敬业意识,对自己的事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要有效率、质量和时间意识,敢于创新,冲破框框,埋头苦干,做就要做好,做不到头决不放弃,更不要怨 天尤人。

今天讲勤奋,还有着新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处在一个新知识日新月异,层 出不穷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各种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即使 一个学科内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 地勤奋学习,紧跟知识发展的速度,争取以最新的知识武装头脑;学生们更要勤 奋学习,在打好学科基础的同时,多读书、多思考,争取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另 一方面,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由学龄教育、阶段教育向着终身教育 转变,这更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求是--科学的精髓,发展的前提

“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就是追求事物 的客观真理。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 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身,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求是,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我们搞科学研究、培养人才、进行党政管理工作,就是要讲求求 真务实的态度,树立“求是”观念,培养“求是”的精神,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在管理方面,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校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 我们的管理目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立具体的管理手段、方法。对于我们所 处的形势,学校的定位,每个学院、每个学科自己的定位,都要实事求是地分析 和把握。从学校的角度讲,我们在全国高校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从学院和 学科的角度讲,自己的学院、学科在全国、全校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都要 实事求是地判断,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夜郎自大,只有形成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对于发展战略中的战略重点、主要目标的确定,也要实事求是。从学校的角 度讲,要想建国内一流,就不能搞平均主义,而是要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学 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必须要建成若干个国内一流的学科,才能成就国 内一流的学校;从学院和学科的角度讲,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才能突出重点,形成拳头,以点带面;如何才能产学研相结合,解放思想,突出转化,把自己 的优势项目搞大,千万不能抱着项目舍不得与别人合作,最终丧失了市场机遇,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了。在战略措施上,也要实事求是。要用足政策,敢于创 新,立足于西部大开发的国情、省情、校情,适应国家和省上的需要,把自己的 发展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搞管理、搞规划,就要讲究目标的现实性,规划的阶段性、措施 的可行性,绝不能搞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高校发展规律,不顾本部门、院系 的实际情况,搞“浮夸风”、“形式主义”。要有毫不动摇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 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既不能不顾长远全局利益,也不能超越现实的可能。

第二,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要正确认识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在教学 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妥善协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管理水平。在科研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研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它要求有严肃认真,究其真谛的科学态度。

第三,塑立求是精神,一定要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出发,从“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 向”的高度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以此来认识、判别我们的“是”,来确立我们追求的“是”。可以这样说,全校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的正气,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就是我们的政治,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追求?quot;是“。

(四)创新--发展的动力,教育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保证,在全国创新大会上,江总书记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校而言,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在,我校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力求以新的体制和机制,培养造就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比如我们着手进行学分制和远程教育;以新的体制和机制激励教师们进行科技创新和教 学创新。再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应以新的体制和机制 鼓励学院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同时,以新的体制 和机制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广大干部、教师,都要 着力这些管理和机制上的创新改革,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 教育,发展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14.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养老1 篇十四

指导教师:任老师

所在学院: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13无非四班

姓名:聂鹏举

学号:201310210409 联系电话:*** 调查时间:2015.12.1

一、选题意义┄┄┄┄┄┄┄┄┄┄┄┄┄┄┄┄3

二、实施方案┄┄┄┄┄┄┄┄┄┄┄┄┄┄┄┄3

三、实践过程记录┄┄┄┄┄┄┄┄┄┄┄┄┄┄3

四、调查报告正文┄┄┄┄┄┄┄┄┄┄┄┄┄┄4

五、心得体会┄┄┄┄┄┄┄┄┄┄┄┄┄┄┄┄6 选题意义:

父母把我们从小抚养至今,不辞辛苦尽心尽力,而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有孝心的当代大学生因该了解养老的必要性以及它的意义。而现如今在社会压力如此之大的中国,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人养老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弥补家庭养老不足的养老模式。而社会养老是国家主导多方参与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而人们大多只知道养老保险和养老院,不了解社会养老的其他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这项调查能了解到这以政策在大众里的普及程度,有利于对政策的完善。

实施方案:

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不记名式问卷调查,发布在网上,调查对象分布多地。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践过程记录: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在社会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负担不断加重,虽说自古以来子女赡养老人无可厚非,并且子女也想老人晚年生活能够安稳。而现实是残酷的,目前我国有大量的空巢老人,甚至发生老人应子女不在身边突然发生意外在家中生病无人照料导致身死家中无人知晓的惨剧。为此国家出行了一系列社会养老政策,如社会养老保险、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商业养老保险,并且向社会倡导兴建一些养老院、福利院、社会救济所等不同的养老机构。目的在与和家庭养老相结合互补互助使老人能安稳、体面的度过晚年时光。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但如今不但达不到这一目的,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不经令人思考,到底是政策的不完善,还是社会道德出现问题。为此设计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数据分析得出的一些现象和我对这些问题看法即对策:

现象:

1)家庭养老力不从心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是独生子女,而现如今普遍寿命增长,这导致一部分夫妻需要同时赡养照顾四个老人,着无形的增加着子女的压力。过半受调查的人表示想与父母共同生活他们为这样可以更方便照顾父母,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74.5%,而在社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大多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这样一来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势必力不从心。而且农村目前的这批中老年人大多因壮年时期巨大的劳动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不致命也不易治疗这导致老人对别人的照顾有强烈的依赖。这一矛盾的现象我们不得不重视。

2)民众对社会养老了解不够全面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过半数的受调查的人只了解社会养老保险和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并且过半的人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不可靠,我们的调查对象还是年轻有文化的大学生,可见在城乡、农村社会养老除社保和养老机构以外的养老形式普及率是多低。据调查对象表示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没有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其理由是认为保险金过低,即使由政府出面也不信任。可见该政策在民众眼中不如自己存款,更有甚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都不知道保险金具体有多少。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推行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推广了,虽然在这期间政策不断的发生调整但其宗旨从未改变过。那为何社会养老如今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不高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

3)社会养老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身边都会有孤寡老人,并且这些老人中大部分仅仅只能满足温饱这还是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对于没能力交保险金的老人而言能够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小了。虽然说社会养老的形式不仅仅只有社会养老保险,还有养老院和福利院社会救济所、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一系列形式。但据调查对象反映大部分福利院等机构中的老人只能满足温饱,而根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养老院等机构的床位不足老人人口的百分之一,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由民营的养老机构往往费用过高子女老人负担不起导致出现大量床位空置的现象,浪费社会资源。而企业年金虽好但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拿到的,而商业养老保险的条件往往过于苛刻,且保险投保金额过高,很多人负担不起。及时在发放 的养老金过低的情况下,国家的养老保险金任然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无疑加重了国家的负担。而对于现在在试点的一些新政策如医养结合、幸福屋、居家养老等政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民众的不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阻力,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普遍的推广。可见社会养老在目前还达不到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地修改政策使老人真的达到我们赡养老人的目的。

看法及对策: 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家庭养老”自古以来,甚至在现在,都是我国老人安度晚年的主要形式。尊老敬老,作为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己经内化为我们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敬父母,养老送终,被认为是儿女理所应当履行的责任,以至于“赡养老人”在我国成为法定的公民义务。社会变迁过程中,旧有的伦理规范被打破,不再具有以往的强制约束力,包括敬老爱老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家庭养老的道德危机日益显现,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合适宜,家庭养老应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单一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养老必须多元化,服务多层次相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接合有利于积极调动社区的现有资源,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家庭养老现阶段还不能丢,但家庭养老必须走向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改革道路

2)营造良好的养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一个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知敬爱的人,很难相信他会真心真意地去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10]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对子女进行养老敬老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从小对子女进行一些孝道教育,有助于他们将来接受其他道德规范。在家庭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他们自己要作出表率,对老人关心、体贴和爱护,以自己的言行教育、感染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形成养老敬老的道德观念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容易造成自私心重,关心他人不够。开展对他们的孝心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学会助人和奉献,学会做人和处事,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在这方面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从1994年开始,济南一中就设立了“孝敬日”。规定每逢周末、节假日、父母生日等特殊日子,即为学生的“孝敬日”。每个学生在当天都要以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孝敬之意。浙江省东阳市第二中学尝试开了“孝敬课”。教育学生尊敬父母长辈,并将每周日、学生父母生日和母亲节列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每个“孝敬日”至少用一个课时时间,承担一些家务和打扫庭院、楼道等公益劳动。“孝敬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中国社会将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角度对我国养老问题做了思考和研究,目的在于呼唤当代大学生的真情良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让我们的父母今后的老年生活能够在温暖的家庭里,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安度晚年。尽管目前我国在家庭养老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社会化助老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又步履维艰,但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仍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养老最初的目的,也是我们为人子女的心愿,老人的念想。心得体会:

15.大学生眼中的实事求是 篇十五

一、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增强, 中国的国家形象也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 可赢得良好的国家信誉和国际社会认同, 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资。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更好的融入世界。印度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也是亚洲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近年来, 两国综合实力都在提升, 各领域交流合作频繁, 两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印度如一面镜子, 能让中国更清楚的认知自己的形象。因此,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就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眼中中国形象调查

为了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 笔者对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实地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在于了解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中国形象, 便于全面的认知中国的国家形象, 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提出相应的建议。目前郑州大学留学生人数在800 人左右, 以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为主, 也有少量的欧美和日韩留学生印度留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是郑州大学留学生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调查对象为200 名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此项“国家形象”问卷调查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的军事外交形象; 中国的经济形象;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同时我们在对印度留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印象, 毕业后是否留到中国工作等问题, 以便更好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本研究向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60 份, 有效收回率为80% 。采用Mic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对这160 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和访谈分析如下:

( 一) 军事外交形象

1. 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倡导并践行的“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友好外交表现等。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在国际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国际上重大问题绕开中国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他们认可中国在世界上正面的影响力。但同时受国外媒体制造“中国威胁论”影响,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的不文明行为, 让一小部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正面影响力的评价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讲, 印度留学生是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2. 担忧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接近一半的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会对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小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对印度的影响较小。还有一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不关心。中印两国是领土相互接壤的国家且有部分边界尚未明确, 印度民众对中国不断增强军事实力表示担心是正常反应。而近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在各领域的都有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因而部分留学生认为对中国军事实力增加感到担忧是多余的。虽然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引起众多国家的担心, 但大部分印度留学生仍然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 中国政府在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去年中国的裁军行动和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友好的信号, 相当一部分印度留学生相信中国一定会实现“和平崛起”的。

( 二) 经济形象

1.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的印度留学生认为, 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给世界尤其是临近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会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 中国民众购买国外产品和赴海外旅游等也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印两国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挤占印度的国际市场。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他们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认为会对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负面影响。

2. 日常生活用品物美价廉, 电子产品受到青睐

调查中我们发现, 印度留学生喜欢中国的日常用品, 中国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也逐渐受到印度留学生的青睐。印度留学生购买的中国日常用品主要有纺织品 ( 主要有箱包、服装等) 、生活学习用品等, 因为这些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但不乏时尚美观、用过之后就更新, 关键是中国的产品有价格优势且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其他国家产品的质量差。中国的电子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在印度留学生中同样受欢迎。印度留学生表示, 最喜欢中国的电子品牌是华为和小米, 认为两者质量有保障、外观好看、性价比高。这反映了中国的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印度留学生表示, 大部分中国产品的没有售后服务或有的售后服务, 但时间过长且态度差, 同时对产品的功能宣传上有夸大的成分。

( 三) 社会文化形象

调查发现,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后较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1. 中国国民素质整体良好

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国民的素质整体良好, 如中国人具有自信乐观、纪律性强、助人为乐、热情友好等美好品质, 但印度留学生同时认为, 一小部分的中国公民因爱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上较为准确全面, 提到部分中国公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访谈中, 他们表示, 在来华前后对中国人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中国人并非不善于沟通交流”、“只是小部分中国人有一些不文明行为”、“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开放”等, 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是全面并且客观。

2. 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相对浅显

在“您认为什么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 选“武术 ( 功夫) ”、“丝绸”、“京剧为代表的戏剧”最多。反映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相对浅显。而在“提到中国, 您最先会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答案比较分散, 有熊猫、长城、武术 ( 功夫) , 还有北京、饺子、毛泽东等。总之, 答案是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并且体现个人喜好等特点。

3. 尚未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情况

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印度的文化习俗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学生对印度留学生的节日庆祝方式和穿着服饰方面不理解。印度留学生大部分是素食者, 也有食羊肉和鸡肉但忌食牛肉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留学生。印度留学生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在一起使用。但中国学生不认可这些饮食习惯。而“语言障碍”不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原因是来华留学生本身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超过一半以上的印度留学生明确表示不会留在中国工作, 有语言、饮食、祖国情怀等原因。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会留在中国工作, 他们在中国会有跟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且他们已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三、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 一) 发挥大国作用, 践行“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要在国际社会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必须把本国的事情做好, 解决好本国存在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做好大国的表率。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国家社会上, 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印度是中国的近邻,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引起印度民众的担心实属自然。中国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理念,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爱好和平的大国的形象。

( 二) 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可中国产品的质量, 但同时表示售后服务不完善, 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这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因此, 政府应该完善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产品的质量, 杜绝高仿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应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 对产品的宣传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公民应该杜绝的不文明行为和习惯,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形象。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国民素质的教育, 社会也应积极引导文明的行为规范。而印度留学生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不认同或不理解。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

( 三) 多途径交流, 全方位展示

印度留学生对中国部分的认识是客观的, 但是也有部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来中国之前主要是以大众传媒 ( 电视、网络、报纸等) 、影视作品、亲朋好友口述或学校教育等方式了解中国, 造成对中国认识的不全面。建议政府创办针对印度青年的印度语和英语电视台或广播来全面介绍中国, 并且中国的对外宣传应做到真实客观。建议在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的教材编撰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对外展示自身形象方面, 不仅要展现中国的古代文明, 更应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 将更有利于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构建真实、诚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 政府应该为中外青少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将青年交流活动常态化, 让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1) .

[2]周宁.《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天津社会科学》, 2010 (1) .

上一篇:太白山景区导游词下一篇:关于感恩的诗歌:感恩父母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