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2024-12-10

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1.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思考

人们普遍认为,煤矿企业属于高危险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把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是实现零事故,从而得出结论: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其基本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在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

我们徐州矿务集团公司自2002年以来,从以下5个方面积极探索实现本质安全的途径。

1强化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努力实现员工行为的本质安全

(1)强化本质安全的理念教育。根据企业实际,宣传安全文化理念,强化职工的安全教育。坚持和完善日常的班前安全教育10分钟和每周1次的安全活动日制度。严格安全活动的考勤和考核,丰富安全教育内容,采取隐患预想、考问讲解,规程学习、现身说法、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建立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

(2)改进培训方法。坚持专业理论培训和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区队长、班组长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区队管理干部进行研讨和交流,组织案例分析,提高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强化要害工种和一般工种的岗位培训,井下所有的从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后持证上岗。推行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储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要害工种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表现,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实施半年一次的综合记分考评,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在工资分配上要害工种、技术工种倾斜,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专业的积极性。注重知识更新的培训,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要下大力气对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操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做到先培训后装备,提高装备的使用效果。深化教考分离,企业内部组织的各种脱产和业余培训班全部实行培训与考试分离,考试不及格的一律不得发证。

(3)细化全员安全承诺。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各工种都要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及岗位责任,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进行安全承诺,每月分别由纪委、企管、安监等部门对领导干部、业务部门及各工种安全承诺兑现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4)推行以班组为单元的安全联保,把出现的各类人身事故和“三违”行为与本班组全体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形成人人联保、相互监督、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5)设备、设施挂牌留名。井上下使用的所有机电设备和各种安全保护设施必须明确专人维修保养,设施、设备的安全灵敏可行程度与包机人的利益挂钩。井下各类生产建设工程的开工日期及施工负责人做到挂牌留名,以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心。

2依靠新技术新装备 加快通防本质安全的进程

(1)进一步完善“一通三防”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通防管理责任制。各矿井要进一步细化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为首,总工程师技术总负责的通防管理体系,由下而上层层签订通防管理责任状。凡是矿井风量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高(突)矿井安全监测系统不完善或未执行“四位一体”防突措施,跟班瓦斯员配备不足的一律限产或停产整顿。

(2)优化通风系统,确保合理可靠。生产矿井要加快老区收作,简化通风系统,井下所有永久风门全部采用闭锁装置,主要通车风门实现风门自动、声光语音报警。高度重视局部通风管理,各矿的煤巷、半煤巷局部通风机全部实现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杜绝无计划停电停风。全面推广风网解算软件,利用科学手段调整系统、合理配风。

(3)完善瓦斯抽放或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严格执行“先抽后采”原则,进一步完善瓦斯抽放系统,实施以本煤层瓦斯抽放为主的多种抽放方式,提高瓦斯抽放率,同时调整生产接续,确保留有一年抽放时间。各矿井都要建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把主要生产系统及安全设施纳入监测范围,确保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稳定运行。

(4)全面推行煤体深孔注水,从源头上减少产尘量,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全部装备强力钻机和流动压风机,实施煤体深孔注水,并逐步在炮采工作面推广。井下各煤炭运输载点及掘放炮、综采综放移架、放顶煤全部实现喷雾自动化,在此基础上,推广二次负压除尘装置,提高煤机内外喷雾效果。

(5)管好用好束管监测和制氮系统,杜绝煤层自然发火。有煤层自燃倾向性的矿井应建立自然发火监测系统,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比较严重的矿井要充分用好束管火灾监测系统及移动制氮系统,杜绝自然发火事故。

3完善主要生产系统的安全装备 实现人机互补人机制约

(1)以推行PLC为主要内容的程控技术,提高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副井全部推广液压操作系统、可编程井口闭锁装置,提升容器缓冲及托罐装置和PLC控制技术,进一步完善主副井上下口及中间水平、摇台、安全门与信号、罐位的闭锁装置。严禁超提升能力生产,矿井主提系统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的检修时间,严格井口管理制度,杜绝井口坠人、坠物事故。

(2)以完善斜巷安全装备为重点,努力实现人机制约、人机互补。井下主要运输系统推广斜巷架空乘人装置、斜巷安全行车综合防护装置、顺槽连续牵引车、可视化集控技术和连续运输机软启动技术,完善平巷人行车停车场自动停送电装置,主要行车行人斜巷和行人胶带机道建立人体感应控制系统、超挂车限制系统和语音报警系统。井下使用的非阻燃普通胶带上半年全部更换,非阻燃强力胶带按计划限期更换。下大决心整顿轨道质量,井下来禁使用非正规道岔,主力生产矿井主运大巷实现道岔可控化。

(3)以机电新技术应用示范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供电管理水平。全面进行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评估,通过建立的供电系统模型,规范供电系统的设计、安装、管理、维修、试验以及员工的工作行为。推广变电所遥测、遥信、遥控、遥视技术,实现高压开关保护数字化、开关真空化,井下变压器干式化。强化设备的检修保养,井下电气设备消灭失爆现象。

(4)以发展采掘机械化为切入点,提高采掘工作面的本质安全程度。积极推行采煤工艺进步,对现有放顶煤、大支架一次采全高及高档普采生产工艺进行评估定位,选定适应现场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生产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化程度,按照“一综、一高、一炮”的格局,减头减面,高产高效。

(5)以系统装备的本质安全为主要攻关项目,提升安全装备水平。在引进国内外先进安全装备的同时,与科研单位和大中院校协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围绕通风、提升、运输、排水、供电等主要生产系统研制先进的装备,对重大项目列出课题,实行公开招标,对经过鉴定并投入运行的项目给予重奖。

4推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创新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行闭环安全管理。各矿、厂、处都相应建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各级、各部门、各工种必须依照体系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辨别和评估,分析 其产生的前因后果,对产生的重大隐患及重大危险源,逐级追究相关责任,并登记建档,定期监测,跟踪落实。

(2)改进安全程度评估办法。根据国家局的要求。细化采、掘、机、运、通、防治水及管理制度本质安全程度评估标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每半年评估一次,评估等级分A、B、C、D四类,对达到A类等级的给予奖励,对评定为C类、D类的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

(3)坚持巩固与创新结合,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扩大质量标准化建设内涵,从设计、施工、安装、物资设备和采购供应、工伤抢救、后勤服务到生产现场管理等每个环节都要按照工作规则和标准化要求实施,每个岗位、每个工种推行零缺陷管理。围绕机制、体制、工艺、装备、管理等方面组织创新,提高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科技含量。继续遵循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总体推进的思路,开展创样板专业、样板矿井的竞赛活动,争创全国样板矿区。

(4)改革安全质量奖惩办法。取消季度安全质量奖励,抢先本质安全程度评估和质量标准化建设优胜奖,并向安全周期长、安全装备精良、管理水平一流、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矿井顷斜。加大对各类事故、严重“三违”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对安全生产的直接监管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实行重奖重罚。

(5)细化安全运行许可证制度。基层各单位井上下的各生产场所、车间、固定机房峒室全部推行安全运行许可证制度,由各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或监察部门制定具体的检查验收办法组织验收,凡未取得安全运行许可证的一律不得进入生产程序,谁验收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

(6)规范地面安全管理。非煤企业及地面厂、处、院校要从整章建制入手,建立各级、各工种、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留空档和死角。突出安全供电、防火、防爆炸和铁路运输、厂内交通等重点,完善安全保护设施,对易燃易爆场所实施安全监控。租赁承包给外

单位或个人的厂、店,即要对承包方进行安全资质审查,又要加强对承包方的安全管理。会堂、商场、宾馆、饭店等人员集场所及木场、锅炉房等要害场所严格执行行业管理规定和标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杜绝重大火灾和爆炸事故。

(7)依法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按规定和实际需要提取安技措工程费用,优先保证“一通三防”及主要生产系统的安全装备,保证安全生产系统、设施的完善可靠。按期完成本质安全装备计划,严格奖惩考核。对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系统进行改造,对安全可靠程度差、故障多发、长期带病运转的设备、仪器实施更新换代。推行安技措工程预算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对于安全投入不足、因陋就简而导致的事故,由决策机构及主要负责人承担责任。

5加大安全监察力度 严格责任追究

(1)安全监察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安全监察部门在加强现场安全监察的同时,强化对安全决策、施工设计、堆积措施的编制及业务部门的生产组织、物资设备供应的安全监察,从源头杜绝违章和失误。各生产矿井全面抢先安全监察区域包干、职能科室按专业包保,对监察区域和包保专业的安全状况、隐患处理与本人的工资挂钩,提高安全监察效果。

(2)强化安全监察建设和考核。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监察队伍的建设,大力支持安全监察工作,生产矿井必须保证有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按实际需要配备专兼职安全监察人员。地面生产厂处和非煤企业必须有专管安全生产的部门,设立专职或兼职安全监察人员,安监部门的撤销、合并或专职监察干部的变动必须报安全监察部备案,加大对安全监察人员的考核,凡因现场失察或监察不到位造成的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事故或重大非伤亡事故,对安监处副处长和相关的安全监察人员给予行政警告以上的处分,隐瞒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事故或重大非伤亡事故,对所有单位的安监处长给予黄牌警告,连续2次引咎辞职。

(3)加大各类事故的查处力度。对发生的人身和生产事故,按事故等级和管理权限,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发生工亡事故的矿处党政主要领导过“三关”,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区队干部撤职,直接责任者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发生工亡事故的区队停产整顿2天。重伤事故和二级以上的非伤亡事故参照工亡事故处理。深化反“三违”活动,明确各级反“三违”的指标,按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考核,对“三违”人员按规定严肃处理。

(4)充分发挥群监和青年监督岗位作用,实行安全工作的群防群治。按照“纪委管党、工会管网、团委管岗”的要求,继续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和群监员、女工二道防线、青年监督岗竞赛活动,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篇二

1煤矿对供电的基本要求

电力是煤矿生产的主要能源。对矿井进行安全、可靠、经济的供电, 对提高经济效益及保证安全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煤矿对供电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1.1供电安全。供电安全包括人身、矿井、设备安全三个方面。由于煤矿井下的特殊工作环境, 为防止触电、电火灾、瓦斯和煤尘爆炸事故,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最新规定进行供电设计、安装与运行, 同时严禁违规作业。

1.2供电可靠。供电可靠是指不间断供电。根据煤矿负荷的重要程度, 不同的负荷对供电的可靠性的要求不同, 采取的供电方式也不同。就井下供电系统而言, 其供电必须采用双回路式或更高级别的供电方案。一些生产辅助设备、家属楼、办公楼、机修厂等的供电可靠性没有特殊要求。

1.3供电质量。供电质量是指供电电压、频率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电压、频率的偏差会影响某些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我国要求电压偏差不超过额定值的±5%, 电压偏差可以通过调节变压器分接头、降低电源内阻抗和输电线路上的电压损失进行调节。而频率的质量是由发电厂保证的, 我国规定的标准频率为50Hz, 偏差不超过± (0.2~0.5) Hz。

1.4供电经济。供电的经济一般是指矿井供电系统的基本建设投资、电能损耗及维护费用尽量少。这就要求合理的确定、优化供电系统, 选择性价比高的供电设备。

2煤矿供电系统现状

2.1供电设备陈旧落后及相关供电技术的不完善。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处于绝对主要位置, 导致我国煤矿开采的年限较长。使得我国一些煤矿企业的供电设备陈旧落后, 再加上相关供电技术的不完善, 严重制约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成为了引发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许多煤矿企业矿井变电所的开关柜、主变压器还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入使用的, 已是国家三令五申必须淘汰的产品, 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已很难达到相关标准规定。一些煤矿中为了能够节约相关的费用, 双回路电源线的布置实际上引用的是同一个电源, 双回路电源线路名不副实, 无法有效的保证矿井的供电质量。甚至有些煤矿由于改造资金缺乏或相关企业法人不重视等因素的影响, 矿井中主要的电源控制开关为明令禁止的开关设备, 直接影响到矿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2矿井超长距离供电导致的安全隐患。煤矿企业在进行井下挖掘施工随着时间的推移, 井下作业线路也会变得越来越长, 同样的相匹配的井下供电线路也会变得越来越长。由于超长距离供电线路会受到更多的井下环境影响, 进而导致供电的不稳定。超长距离供电也会导致线路中电压的衰减, 而在正常运行时, 电动机的端电压应不低于额定电压的7%~10%。实践证明, 超长距离供电是造成井下瓦斯、煤尘爆炸、火灾、电气设备烧坏和故障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这种供电安全隐患的技术因素是馈电装置不能满足工作面使用设备的负荷和所使用的电缆横截面尺度不够。

2.3煤矿矿井供电系统保护装置水平较低。煤矿井下供电设备的保护装置以接地、过流、漏电三大保护为主, 这些保护装置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及其重要, 如果保护装置不起作用或是发生误跳、跳闸范围过大, 严重时会引起瓦斯聚集, 甚至引爆瓦斯, 发生灾难性的后果。矿井在用电的过程中, 电路发生故障的几率比较高, 在发生故障时, 保护装置应能够有效地切除电路中存在的故障。但是在现实当中有很多煤矿供电系统中的保护装置并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这当中有些原因是电气设备性能落后, 保护措施达不到要求, 不能提供有效地保护, 有些是保护装置因为缺少配件得不到修复, 保护功能名存实亡。例如采掘工作面的移动电站高低压保护装置, 作为一种井下供电线路故障率极高的电气设备, 在修复不及时的情况下, 只能依靠线路的上级保护进行越级保护, 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线路的稳定性。

3增强煤矿安全供电能力的措施

3.1合理铺设供电系统。构筑合理的井下供电结构。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 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 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且采用分列运行。井下各级配电电压和各种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等级, 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在开采过程中要及时调整供电结构, 优化线路结构, 减少过渡环节和冗余线路, 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在进行供电线路设计的时, 杜绝出现主变压器容量不足、超长供电等不合理情况, 具体方法是通过增大供电电缆截面、增设分段保护开关、增大供电变压器的容量、使用移动变电站等措施改善供电条件。

3.2完善井下供电系统各种保护装置。井下各级电网应有合格的供电系统设计、保护整定校验, 各种电气设备安装有符合要求的保护装置。在设计供电线路的时候, 根据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完善供电继电器保护的具体技术要求, 制定出整体的机电保护系统方案。合理的设置每一级保护装置的具体参数, 避免供电线路出线故障时发生越级保护。在一些供电线路中的保护装置损坏和不工作时, 能够通过线路保护系统的上一级保护装置对该区域的供电故障做出相应的动作, 确保供电故障问题不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以保证整个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3.3引入新技术和先进电气设备。随着供电技术的日益发展, 以及井下大量大型采掘设备的使用, 加上不少矿井在向深水平延伸, 供电距离也大大增加, 使得井下供电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煤矿企业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引进先进供电技术和设备。通过不断的提升相关的供电技术和更新供电设备, 来保证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目前市场上最新的矿用防爆电气设备都在向“真空化、小型化、智能化、可通信”等方面快速发展, 针对煤矿井下的特殊环境, 普遍提高了各种保护的可靠性及灵敏性, 延长无故障工作时间, 在设计能较好地在井下简单快速地处理故障, 减少故障停电时间, 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3.4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来提高供电系统的维护质量。总所周知再好的设备也得靠人去操作维护, 供电系统也是一样。因此必须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增加一些关键的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保护并规范其操作, 更好的保障矿井的日常运行。

相关的使用和检修人员, 应该加强相应的技术要点培训。所有相关员工要按计划培训、持证上岗, 经过提高他们分辨和解决故障的能力, 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维护能力。杜绝各类司机和维修电工未培训或培训考核未通过上岗。

4结论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运行在一个复杂环境中, 维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作, 必须结合煤矿井下开采的实际情况, 将人力、物力、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 进行整体协调, 才能有效提高矿井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保障矿井生产工作安全稳定的进行。

摘要:电力作为煤矿的主要能源,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在煤矿生产越来越机械化, 生产环节、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 矿井对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煤矿,供电系统,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张伟, 煤矿井下供电设备安全现状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4, (23) .

[2]谢猛, 关于煤矿供电技术及井下电气的几点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11) .

3.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篇三

2012年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工作计划

为使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工作更具体化、操作化,努力实现矿井标准化达标工作,在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2012年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为总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紧紧抓住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的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岗位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安全投入,加强现场管理,技术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全员整体素质,完善预警、预报、预控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安全工作水平。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精神,围绕安全工作中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工作措施,抓好基层和基础工作。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重在落实,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减少轻伤事故总量,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伤以上事故,促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具体为:

1、消灭死亡事故;

2、杜绝重大设备事故;

3、杜绝重伤事故,轻伤事故率控制在0.3人次/万吨煤以下;

4、深入开展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5、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安全工作任务。

三、具体措施

(一)、明确责任、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各队组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新的一年里,建立自上而下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强化我公司的日常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采取定责任区域、定监管人员、定监管任务、定管理制度。做到层层落实、层层负责,各区队要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明确上至队长,下至班长、组长、特种工等所有管理人员在内的管理区域、责任范围,并将各队网格化管理体系上报安质部、生产部,各队组在队部公示。

(二)、细化管理、强化现场监管力度

进一步加大现场监管力度,我们深知只有紧盯现场随时发现隐患,制止三违,及时消除存在的问题,才能保障安全生产。所有我们要做到超前防范,不留死角,实行奖罚分明。将安全处罚进一步落实到每个员工个人,并与公司季度安全奖励挂钩,一经发现违章现象,取消季度安全奖励,严重违章,性质严重造成后果的,将取消劳动合同。

(三)、严格执行领导下井带班制度

为提高“解决问题在井下,工作重点在现场”的安全管理理念,全面落实领导下井带班和现场指挥制度,做到“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领导”,公司每班至少有一名部级管理人员带班下井,深入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并与工人同进同出,及时发现和组织处理重大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到区队和班组。做到干部

在一线指导,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业绩在一线创造。(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安全培训大纲,按大纲计划、要求落实日常安全培训、全员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复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复训、主要负责人复训及新工艺、新设备、新岗位、新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安全风险及防范能力。

(五)、搞好安全月活动、安全文化建设

6月份根据 “安全月”活动的安排部署,公司制定“安全月”活动方案。以“安全月”活动为主题,印发安全宣传单、举办各种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字幕、班前会等形式,进行安全文化、安全知识、事故案例等内容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宣传,逐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创造和谐、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六)、继续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4.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几点思考 篇四

全国文明城市,被誉为当今国内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是我国各大城市竞相打造的一张闪亮名片,该称号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问鼎这一桂冠,含金量之高,竞争之激励,创建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始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至今已走过十多个寒暑,虽付出无数艰辛与努力却一直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一是市民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较差,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贴乱画等现象较为普遍;在部分公共场合,还存在吸烟、大声喧哗、谈吐不雅及举止随意、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虑他人感受等不文明现象。

二是城市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共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弊病仍未根除,特别是背街小巷、贸易市场等部位,还存在卫生死角、路面破损、城市“牛皮癣”等现象。在城市的居民小区、单位院落以及城区比较隐蔽的角落还存在大量垃圾等。

三是公共交通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市民有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的情况,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乱停乱放、随意调头等违法违章现象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黑出租、摩托车非法载客、超额载员载货、争道抢行、违章超车屡禁不止。

四是政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个别窗口服务态度冷漠,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到了岳阳市的文明创建工作,一直制约着我市晋升全国文明城市之列。介于问题的严重,目前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关系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败。唯有下定决心,制定合理的改革措施,狠抓落实,方能攻克难关,圆满完成文明创建工作。

针对以上四大问题,我们经过深度解读和剖析,研究出了以下对策:

其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陈规陋习。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和引导,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改变陈规陋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加大宣传。

其二,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环境。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基础环境和市民的生活。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从而改善基础环境。

其三,加强执法力度,规范交通行为。近年来,城市人口激增,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违法违章行为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大量的交通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保障市民的出行平安,交通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从严处理违法违章行为。

其四,改善政务环境,明确奖惩制度。公务人员,应当注重政府形象,规范自身行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爱岗敬业,多办实事。要明确奖励和惩罚制度,做到赏罚分明,进行绩效考核,提升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五,增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重而道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促进文明创建工作长期进步,水平不断提升,并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5.关于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几点思考 篇五

创建学习型机关是当前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工作。围绕推进我市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这一中心任务,创建学习型机关,不仅是一个深化认识的问题,更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一、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现实意义

创建学习型机关是把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机关管理的一项创新举措。它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度,很大程度上起着示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因此,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提出,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建学习型机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治国新理念,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我们广大机关干部率先及时更新并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而其前题就是学习。通过组织化的学习,创建学习型机关,就能为我们及时更新观念提供最广阔、最深厚的社会认识和思想基础。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论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建立“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机制,无疑对于提高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要准确把握,全面把握“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创建学习型机关则能为贯彻实施“五个统筹”提供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撑。

2、创建学习型机关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始终保持区域经济先发优势的后继力,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转变职能,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公平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提高机关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而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服务型政府,首要的则是思想理念的突破和创新。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推动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可以加快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有利于政府管理理念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增强。同时,能够教育帮助机关干部确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3、创建学习型机关是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这种综合竞争力表现在诸多方面,归要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机关干部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者,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承担领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创建学习型机关,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以此作为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大胆探索,解决问题。而强调实践正是学习型机关所追求的创造性学习的要点。因此,创建学习型机关,有利于机关工作创新,有利于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实践要点

创建学习型机关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结合时代要求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逐步掌握其规律,推动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全面提升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在实践中则主要把握以下要点:

1、更新思想观念。观念创新是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前提。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首要的是要树立与学习型机关建设相适应的新的理念。一是学习是立身之本的理念;二是学习是工作必需的理

念;三是学习是创新途径的理念;四是学习是竞争发展根本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克服四种错误倾向,即忙于事务的庸碌现象、醉于经验的自大现象、畏于吃苦的懒惰现象、急功近利的“做秀”现象,真正把学习当做是一种政治责任,当做一种精神境界。按照“以学习促队伍素质提高,以学习促机关作风转变,以学习促工作开拓创新”的思路,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知识更新为重点,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体系,使机关干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

2、科学选择内容。创建学习型机关,要以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水平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其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开拓创新、依法行政、总揽全局等各种能力。具体地说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学习。一是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特别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机关干部的头脑,进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二是抓好当代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学习反映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多种新知识,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代科技、法律、金融、外贸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抓好“战略思维”的学习。即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学习、研究和讨论;四是抓好“党性修养”的学习,即在学习、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党的要求,增强党性意识,接受党风党纪教育,从而达到“三加强三提高”:即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指导实践能力;加强业务学习以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创新学习载体。建设学习型机关,需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创建实践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的有效学习载体;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个层面机关干部学习需要的新形式。结合学习型组织网络化、扁平化的特点,努力探索建立适合机关特点,设计合理,分合有度,讲究效率,注重效益的学习新载体。当前,在具体模式中,一是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轮训和个人读书自学等形式,发挥团队学习的精神,形成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提高机关干部的整体创新力。二是依托机关电子政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建立学习型机关网上的信息平台,开展网上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机关干部的学习;三是创设“**讲坛”,开设学习报告会,聘请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授课,推进机关干部的理论和创新。四是深化“**干部爱学习”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学习主题,精心组织,分类指导。

4、健全学习机制。为了使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应建立一整套的学习保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完善创建学习型机关领导机制,确定各级领导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职责,建立中长期干部队伍教育培养规划,实施目标管理。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示范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制度,明确领导干部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的带头学习责任,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三

6.关于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篇六

1 现代农业发展对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提出新要求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 农业的内涵和特点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的内涵领域已经拓展到农业、食品和环境, 农业的范畴拓展到生产、生活和生态, 农业产业链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 现代农业建设既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中, 资源约束不断加大和劳动力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也面临着农产品绿色消费越来越盛行, 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严重滞后的严峻挑战, 还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2]。这都需要深化对农业的认识、对农业科技的认识。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及时作出响应, 改变以往“种地科技”的现状, 以争创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 尽快实现“改版”, 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步伐。一是技术创新和研发重点要对路。科技开发不应为研究而研究, 而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 重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关键问题, 加快研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 加强科技协作攻关, 力求在动植物种子种苗、食品质量与环境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科学研究和应用要对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反馈, 并得到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得到生产部门的示范和推广应用, 在生产中及时发挥作用。

2 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是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 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就一流科研院所的必备条件, 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长蒲慕明所提出的五个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这些条件分别是:一是有利于科研探索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机制;二是杰出的科研人员;三是一流的科研产出;四是严格的评估体系;五是高水平的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3]。

基于以上启发, 结合我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实际, 本文对一流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进行界定。一流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指能够在农业的一些领域持续不断地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拥有一定数量的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 以及一流的农业科技管理服务, 是一个从硬技术研究到软环境塑造全方位共建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其核心的支撑条件包括:一流的学科群、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一流的实验条件以及一流的管理和服务。

一流的学科群: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必须要以高水平的学科群为支撑。学科群建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相互作用的协同机制。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包含畜牧、农作物、园艺、蔬菜、信息、农经等多个学科, 以特色优势的学科为龙头,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融合交叉相关学科构建学科群, 将会不断提升科研院所的的整体水平。

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第一要素, 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 选拔和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学科队伍, 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至关重要。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宽广的胸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 还要具有良好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凝聚团队力量和整合外部资源。可以说, 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 就难以形成一流的科研团队, 也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

一流的实验条件:实验的基本条件包括一是空间, 二是仪器设备, 三是实验室环境[4]。一流的实验条件就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实验空间, 比如结构合理的实验室、一定规模的试验田;有先进、精良的仪器设备, 可以进行高水平的实验;有安全、洁净、环保、充满人性化的实验室环境。

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一流的管理是提高科研院所自身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 协调农业科研系统内方方面面, 对人、财、物进行优化配置, 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流的服务, 就是面向地方政府以及区域农业农村发展, 发挥科研院所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 创建一流科研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学科建设跟进不够

大多数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成立时间较早, 下设的学科主要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虽然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变化, 一些学科逐步萎缩, 一些学科发展起来, 但是与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 还显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科布局, 与信息科学、基因工程等新的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不相适应, 特色优势学科不突出, 学科之间未能形成协同机制。二是学科体系与农民的技术需求严重脱节。多项研究表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民对蔬菜水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优质品种和栽培、病虫害防治、劳工节省、施肥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显著增长, 但对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则表明, 农业科研项目的设置和研究目标并没有因农民技术需求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显著的变化[5]。三是从学科和专业布局来看, 传统学科比重偏大,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比重偏小, 与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相关的学科少, 且大多较弱。

3.2 学科带头人培养以及团队建设任重而道远

科技人才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础, 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吸引了不少高学历人才, 甚至吸引了不少留学回国人员, 使人才队伍得到了稳定、提高[6], 但要尽快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仍然存在问题。一是现代教育模式对博士的培养不再是“博”而是“专”, 引进的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要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 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与高校相比, 国家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长江学者计划”等, 已经使高校聚集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省级科研院所与其相比显然在人才引进上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即使有了学科带头人, 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科研人员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 人员能进不能出等问题, 也严重影响到学科的建设。

3.3 实验室条件和管理急需提升

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是从事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 而要获得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水平的科研更离不开对先进的仪器设备的依赖。但是, 目前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实验室被部门或个人占有, 小而全, 低水平重复, 投资效益差, 装备不平衡。二是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 实验设备逐步老化, 功能降低, 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及管理专业人员缺乏。三是实验室之间缺少协作交流, 合作、开放与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影响了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7]。

3.4 科技管理和服务机制不畅

科技管理工作侧重于管理、组织和领导, 但需要懂得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管理理论。而目前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中, 领导职位多存在既搞科研、又搞管理“双肩挑”的情况, 虽然有助于管理和科研密切发展, 但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繁重, 很少有参观、学习调研及进修机会, 对科研管理的发展动态研究不够。普通职位中, 科研秘书多为兼职, 科技规模扩大后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且对这些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8]。从管理水平来看, 习惯于经验式的管理, 对经济管理、法规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重视不够。在对农业农村的科技服务中, 由于科研、推广仍然是“两张皮”, 使农业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十分被动, 服务范围和深度受到影响。农业科研院所如何适应市场需要, 寻求多个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与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4 创建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对策措施

4.1 准确定位, 科学规划, 构建一流的学科群

构建一流的学科群, 重在从实际出发, 明确学科定位, 凝练学科方向。既要根据科研院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又要根据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目标, 加快学科的转型、升级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立足解决“三农”问题, 围绕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发展应用学科。以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迫切需要的技术为突破口, 如产后加工和绿色储运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环境安全生产技术等学科,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这些学科的建设力度。二是调整学科结构, 优化学科布局。要在综合分析研究院所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科学定位, 通过学科调整与重组, 巩固特色学科, 强化优势学科, 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加强学科交叉, 扶持新兴学科。利用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 使学科之间的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 如信息技术在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应用, 休闲理念在观光农业中的应用, 等等, 促进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交叉。同时积极扶持新兴学科, 利用新学科的生命力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四是优化学科的技术路线, 全面拓展。在科学研究的技术路线上, 要综合考虑市场关、技术关和效益关, 从解决传统的小农业为主的技术支撑, 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所需的技术支撑转变;从面向国内单一市场为主, 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外向型农业发展转变[9]。

4.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水平和科研院所声誉的重要载体。一个学科拥有一个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这个学科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就能把这个学科带入国内或国外一流的水平, 承担起更多的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要加大“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 以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要推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 统筹考虑学科直接承担的科研、服务两大职能的关系, 建设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提高从事重大关键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培养上, 一是要把好遴选关, 要克服论资排辈的做法, 重视将有高水平科研成果、能够团结人、有组织能力的年轻人推上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二是在创新团队建设上, 要避免以行政管理体制替代创新团队管理体制的弊端, 促进创新团队稳定、健康发展, 避免团队拼凑现象;三是要出台创新团队建设标准、考核方式的指导性政策, 要结合各学科特点, 实行分类指导, 避免考核周期过短、考核鉴定走过场等弊病;四是要扶持新的创新团队的成长, 新的创新团队有利于形成创新资源竞争机制, 打破创新资源垄断, 促进新思想、新方法与新领域的成长, 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

4.3 加大投入, 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一流的实验室, 不仅能给学科发展提供好的学术环境, 是申报科研项目和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而且能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是一流科研成果和一流人才产生和成长的土壤。因此, 要积极学习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办法, 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 在建设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确保能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条件支撑。在使用上要确保实验室的通用性、共享性、开放性, 在管理上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要建立和健全有关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大型精密仪器和贵重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使用登记和上岗前培训制度;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欢迎同行科研人员到实验室做实验和开展学术交流, 改变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重复添置以及封闭的现象。同时, 对实验室的运行要定期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价, 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以提高实验室人、财、物资源的综合效益。

4.4 以人为本, 强化科技管理和服务

深化改革, 构建高效、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建设一流科研院所的保证。一是在管理理念上, 由重物轻人, 向以人为本, 研究、开发、服务三位一体转变。管理队伍建设上, 要加强领导人员和执行人员 (如科研秘书) 、宏观管理人员和微观管理人员的分类管理[6]。二是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农业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建立健全以业绩、贡献、品德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立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的激励机制, 真正做到凭业绩、凭贡献启用人、奖励人, 并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四是营造创新创业、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坚持尊重创造、追求奉献的价值取向, 大力培育和弘扬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和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 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构建和谐农科院[10]。最后, 理顺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 并建立区域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服务信息网络, 共同探索新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机制、新模式, 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工作[11]。

参考文献

[1]罗雁, 陈良正.省级农科院在地方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领军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 2006, 25 (2) :33-36.

[2]顾益康, 黄冲平.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J].浙江农业科学, 2008 (2) :125-128.

[3]蒲慕明.关于在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 (科研单位) 的若干思考[EB/OL].http://www.b iogu ider.com/Article/focus/ce-lebrity/200607/19469.shtm l, 2006-07.

[4]齐建国, 张文桂.建设一流实验室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6) :706-709.

[5]黄季焜, 胡瑞法.完善农业科研改革,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08 (13) :18-20.

[6]张应香.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7) :47-149.

[7]吴卫成, 傅荣兴, 游兆彤, 等.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刍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4 (2) :8-10.

[8]游兆彤, 邵建成.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 2004, 23 (4) :34-36.

[9]刘红, 曹红亮, 陈海燕.构建和谐农科院的思考与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2008, 24 (2) :111-113.

上一篇:用爱浇灌心灵的花朵下一篇:教学名师候选人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