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篇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1、总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唐诗和宋词我们已经有所接触了,像我们刚学过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牧的《赤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是唐诗了,那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宋词了,今天呢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另外一种文学形式,就是元曲了。元曲可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而元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我们今天要学的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属于一首小令,也是元曲中的名篇。
2、教师导学和背景介绍
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的,山坡羊就是这首曲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这首曲是作者张养浩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字希孟,号云柱,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文本,看作者是如何让借古讽今的。
3、文本疏理
同学们齐读文本,并思考把文本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要“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这是写景。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作者驻马远望长安。几朝古都长安曾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今非昔比,这正是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一层看起来是在回顾历史,并未提及战争,然而历代改朝
换代战争的惨烈却跃然纸上。只有战争才使得华丽的宫阙都做了土啊。真是眼望而心伤啊,因景抒情。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议论。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总结:抒发作者对山河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四、朗读背诵和拓展延伸
1、朗读背诵。(提示学生注意感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2、总结:学生阅读资料思考这些这五首怀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六首怀古诗作中哪一首立意高?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2.山坡羊 潼关怀古 篇二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文,读懂本文并能背诵默写。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提升目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合上书本,默写。
二、读一读
朗读全诗,初步理解本首曲的内容,并划分层次?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能从内容上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出每层的内容。预设: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第一层: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二层:写由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指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想一想
1.请选择你欣赏的词句,并说出理由。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 预设:“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本文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请结合文中具体词句分析。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独立思考提问。预设:结合开头和最后两句来回答。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表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四、练一练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 作者笔下描绘的“墨梅”有什么特点?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
3.《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一、导入
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诗歌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三、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四、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五、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六、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4.《山坡羊·潼关怀古》阅读答案 篇四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题】
18.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请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8.对劳动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1分)对统治阶级的怨恨。(1分)(2分。意思对即可。)
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原文与翻译 篇五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赴陕西赈灾途中所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望西都,意踌躇。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伤心秦汉经行处,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6.《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 篇六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7.《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篇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参考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8.《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篇八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或针贬时弊,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9.《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篇九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吕]山坡羊 未央怀古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未央:指汉代未央宫。
1.骊山怀古抒发了作者 。 未央怀古抒发了作者
2.骊山怀古与未央怀古这两首散曲的异同
参考答案
⑴对历史的彻悟----赢的与输的都必然成为一堆土,不值得羡慕和称道。 对入画江山的赞美,对先贤的追慕,对汉初臣谏君纳政治气氛的羡慕。
⑵都写作者登临帝王宫殿遗址之后所抒发的感慨,但前者抒情较为直露,后者抒情较为含蓄。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者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的破败,后者借雄壮的“山河”表达对凡世的咏叹。
对比赏析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词,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山坡羊·未央怀古》
本词是元代张养浩在登未央宫殿的遗址有感而写的,借以抒发心中的情感,着重与“三杰"的对比后感叹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
10.《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篇十
1.能熟练理解和背默诗歌。
2.了解元曲、小令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概括诗歌大意。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鉴赏元曲。
【导学方案1】
朗读、背诵古代诗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积累,请你用心背诵这首小令,并且工整地默写下来。
【自学任务单1】
【导学方案2】
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自学任务单2】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 杂剧 和 散曲 两类。散曲包括 小令 和套曲两类。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 希孟 ,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 政治家 , 文学家 。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 元史 ·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导学方案3】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既有写景描绘潼关的地势险要,又有怀古叙事让人意踌躇,最后又有抒情表达作者的控诉和同情,所以,学习这首古典诗歌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
【自学任务单3】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