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2024-11-27

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共12篇)

1.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一

大学生消费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那么我们中学生消费水平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消费”这一概念还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不能合理消费、正确消费。

二、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消费状况,并为同学们提出一些合理消费的建议。

三、研究意义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消费认知能力。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制定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

(三)采访法:对同学们进行采访。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良好的实施方案。同时小组成员自筹经费由组长保管。

(二)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制定调查问卷,设置采访问题,对问卷调查和记录采访做好准备;

2.到学校发放调查问卷;

3.负责采访的同学深入学生进行采访,根据设置的采访问题对一部分同学进行实际采访。捕捉真实信息并随时记录采访的信息;

4.从小组成员处将填好的问卷和采访途中记录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5.把数据交由组长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总结。

(三)总结阶段

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讨论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并得出结论,由组长负责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七、条件分析

(一)主观条件:全组成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二)客观条件:成员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实验器材容易找到,实验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三)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由小组成员自筹

2.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二

一、营造研究氛围, 确立课程研究目标

在总目标的确立上, 既要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又要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情感方面的要求, 因此必须确立以突出情感为重点的课程总目标, 具体包括:培养健康活泼的性格, 独立自主性和自信力, 喜欢钻研乐于探究, 喜欢合作勇于创造等等。

总目标应涉及到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身体、认知、社会性、个性等, 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也能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同时又要注重突出情感目标, 比如乐于研究、乐于合作、乐于创造等, 体现课程以情感为核心的特点。

二、提供试验空间, 选择试验内容

我们在试验过程阶段, 将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自我、环境、交往、表现四个领域。自我领域重点涉及健康和个性, 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身心和自我观念;环境领域重点涉及探究精神, 帮助儿童形成乐于认知的态度;交往领域重点涉及合作精神, 帮助儿童形成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表现领域重点涉及创造精神, 帮助儿童形成乐于进行艺术创造的态度。四大领域涵盖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既照顾到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在每个阶段又有所侧重。

儿童的生活是综合的, 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目标体系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制定学期计划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反复对照目标体系, 看是否有遗漏, 是否将情感教育作为重点。例如, 中班的“好朋友”主体主要依据“交往”领域目标, 进行交往意识、交往技能、乐群关心情感教育。

2. 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同时, 学前儿童的认识水平有限, 因此, 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 应充分考虑贴近儿童生活, 使教育自然而有成效。

3. 生成性原则。

依据目标设置的主题往往比较注重社会对儿童的要求, 忽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了协调社会要求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设置了一些主题。托班的主题“我喜欢……”就是一例。

4. 拓展新原则。

现代儿童接触外界事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他们可以通过书籍、影视等去接触、思考一些自身以外的事。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儿童对外界事物有一种开放的、接受的心态。比如在大班开展的“恐龙”和“太空”这两个主题就是依据这一原则确定的。

三、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目标

应如何在幼儿园实施情感教育呢?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要扮演好双重角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力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创设情感参与性的物质环境, 通过环境熏陶感染儿童。

首先要创设家庭化、温情化的生活空间, 使儿童在幼儿园中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气氛, 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其次创设情绪宣泄环境, 学习和掌握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 学习观察他人的情绪, 并表达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安慰。最后要创设悄悄话环境, 给儿童一个私密空间和自由表现的空间。

3. 注重实践, 以激发儿童活动和认知的兴趣。

儿童天生好动, 在活动中他们的情绪是积极愉快的, 而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促使他们去认知。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对学前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因而提供活动的机会是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

4. 做孩子的情绪辅导老师。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需要倾诉, 倾诉能化解他们的烦恼。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 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 并结合孩子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情况去分析。研究表明, 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松弛作用。当孩子确切地知道自己处于紧张、难过、厌恶、忏悔、羞愧等某一情绪状况, 并且从大人的态度中知道这一切都很正常, 是自己可以面对并处理好时, 他就会较快地平静下来, 获得自我调整的力量与方法。

理解孩子的感受。要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就应该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设身处地安慰他们, 引导他们。只有尊重、同情孩子的感觉, 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还应该调节孩子的情绪, 虽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骂人, 也不能以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要调节孩子的情绪, 就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逐渐长大, 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也日益增强。最重要的是, 教师的指导使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 知道沉着、冷静的巨大作用。将来孩子一旦遇到困难, 就会积极寻找办法,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情感困难。

5. 注重体验, 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

情感教育用说教很难取得成功, 它必须通过幼儿实实在在的体验才能顺利开展。为此, 我们在主题计划中专门设计了“情感经验活动”一项, 要求教师结合主题设计专门的情感教育活动, 以培养幼儿某一方面的情感。如:在中班“好朋友”的主题中, 教师设计了让中班幼儿与托班弟弟妹妹交朋友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还进行了交流。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中班的孩子在交流交友过程中的感受, 讨论交友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体验交友的快乐。另外, 各年龄段还进行经常性的分享活动, 如春节后的集体分享品尝会、平时的玩具分享活动等, 让儿童共同体验分享的快乐。

6. 注重表现, 抒发儿童的情感,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艺术活动对人的情感有极大的陶冶作用, 它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课堂;研究;课外实践

初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初级阶段,初中科学又是一门培养人智力的学科,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积极营造自主高效课堂,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理论课鼓励引导

科学在初中是一门新科目,学生刚步入初中对于学习科学存在着一定的新鲜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知欲望也比较强烈。但是许多初中教师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对学生积极引导的重要性,课堂上只顾着自己在讲台上讲解,但是学生在台下的状态却是大不相同,认真的学生能做到跟随教师的节奏,可是思维出现空白的时候教师没有加以引导,使得他们学习较为吃力。而贪玩的学生更是小动作频繁,影响自己的同时还容易使他人一起加入到不学习的行列,这对于他们打好科学基础非常不利。因此,初中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努力与学生进行互动。这对于他们的科学学习有着非常良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将同一矿泉水瓶的底和盖的位置分别单独放置在海绵上,探究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将两个水量不同的矿泉水瓶底放置在海绵上,探究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这些学生做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思维的活性,更可以降低科学在他们心中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在理论课中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这样效果会更加完美。

二、实验课自主研究

自主教学的一个巨大的优势是理论课中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而实验课留给学生自主研究,这对于增强他们科学学习积极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科学实验教学中有使用小车斜面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试验,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首先让他们猜想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发言就会为他们接下来进行积极研究指明方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找寻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样通过自身经历实验的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点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使得其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发现之后不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在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再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因为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考试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科学成绩。

三、自主进行课外实践

初中科学知识许多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与科学的亲密度,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科学,而且积极地进行实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充满强烈的探知欲望,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为生活带来便利,这种实践可以加快这种进程。提升学生未来的发展高度。

在进行自主教学的时候,许多初中学生对于教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别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他们就只会在角落中自己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注视课堂,对于不积极的学生耐心地启发引导,让他们也可以加入积极学习的行列。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让班级这个大木桶没有短板,实现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广大教师要以这句话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和动力,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狄秀芳.把以学生为主体原则贯穿课堂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3(20).

4.大学教研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我校申报的《新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构建研究》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为:xjk06cjji03)。现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

1、师生关系的现状

对于稚嫩天真的孩子来说,小学可以说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驿站,而小学老师是他们人生的重要导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有调查表明,目前小学师生关系不容乐观。从小学教师队伍来看:随着教师大批退休,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独生子女”青年教师在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正呈上升趋势。从小学生群体来看: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身心发育提前,尤其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加之“独生子女”大多“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遭受挫折,容易形成执拗甚至过激的性格。因此,师生之间存在的专制、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矛盾日趋明显。这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因此,素质教育也应运而生。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将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时,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重建师生关系、师生文化,强调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知识的建构中自然形成的,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与根本。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在国外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近来,我国教育界理论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教师惩戒学生行为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因此,这种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力图不但丰富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4、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具有高效、激励、创造、教化和心理保健等功能。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多停留在理论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在研究内容上也比较抽象,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然而,和谐师生关系问题是一个贴近实践,充满个体化,而且极为具体,多变的现实问题。偏重抽象思辨的理论研究无法揭示它的丰富内涵。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能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和师生的精神文化得到质的提升,能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本课题既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又有发展价值。第一、具有理论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研中的指导地位,以交往理论、互动理论、对话理论为基础,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采取“问题取向”进行整合性研究,补充和丰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第二、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研究将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现场观察、个人访谈、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解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途径、策略与模式。本课题研究将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具有发展价值:本课题不仅可以对师生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横向拓展性研究,如“师生冲突研究”、“特定师生关系研究”等,今后还可以纵向拓展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两处创新:其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以新课程实施为平台,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以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为基础,采用实证的、具体的、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采取“问题取向”进行整合性研究,从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构建新型的富有灵性和理性的师生关系模式。

二、课题概念界定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是要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平等,即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任务不同的平行个体。双方的唯一区别仅仅是分工的不同,教师不具备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利,教学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谓民主,即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你教我学、互查错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好是为了学好,学好是为了更好地教。所谓和谐,最重要的是教与学的双方保持一分良好的愉悦的心态,教与学的行为成为发自心底的最本质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目标

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现状,了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方法、策略与基本构建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热爱,并能够与人、与世界交流、对话,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师生对话、交流与合作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研究。4、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研究。5、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和学生观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支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还有:

1、交往教学论 以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认为师生合作、自由民主的教学交往是“解放”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有8中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以(美)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

5、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和王守仁的和谐教育思想都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认为要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我们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地观察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等,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个案研究法:对某一典型的学生个体、小组和有关师生冲突的事件进行追踪研究,透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采用边设计边实施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摸索师生关系和谐的方法、途径和策略,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分析、论证,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并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谈话法、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在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方面,本课题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基础优势。我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上有一定的基础:本课题组组长主持研究的国家级子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全国三等奖;本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与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与模式的研究”获省一等奖;XX年我校参与省“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研究”。以往这些课题研究为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XX年以来,我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如成立了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班,定期开展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竞赛以及“尊师爱生”、“学校·学生·我”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校“雏鹰电视台”为主阵地,每期开展了演讲、朗诵等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育教学工作都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条件优势。我校是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小学。近年来,学校投入100多万元加强硬件建设,有校园网、广播系统、电子备课室、电脑房等全套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及多功能教室,研究资料齐全,搜集方便。课题组组长是学校现任校长兼书记,研究经费有保障且充足。

三是人员优势。本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特级教师1人,全国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XX年12月至XX年12月。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2——.9)

(1)、成立研究组织机构,准备开题。

(2)、进行理论研究,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调查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实施问卷、个案、并利用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为调查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加强实验的针对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4)、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制订实验研究方案。

(5)、对教师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

(6)、宣传公布方案,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

2、第二阶段:实施起始阶段(.9——.12)

(1)、开题论证

(2)、设计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理论学习,开展教学实践,讨论实践成效。

(4)、加强主研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科研素养。

(5)、针对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反复的研讨、实践,力求做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6)、开展校级交流会,根据交流结果,上好研究示范课。

3、第三阶段:实施深入阶段(.12——.6)

(1)、实验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2)、实验研究师生关系构建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3)、实验研究师生关系构建中如何提高学生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班集管理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型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

(5)、总结、改进前期成果,邀请课题顾问作专题报告并进行指导。

这一阶段,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每学期在全校举行1-3次公开课观摩活动。注意搜集有关本课题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录像、cai课件等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并及时做好阶段性资料的积累总结工作,并撰写有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4、第四阶段:总结、推广与结题阶段(.6——.12)

(1)、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2)、形成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

(3)、编辑研究成果论文集等。

(4)、整理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模式 。

六、任务分工

(一)成员工作分工

阳伟奇负责课题的总设计、实施、总结;

周莹负责对课题协调、督促;

林燕娜负责本课题成果质量和宣传;

肖伟颜、钟仁伏、李飞燕、刘晓鸣、唐怡、姚聘兰、刘爱灵、龙姣妮负责各子课题的研究与成果推广工作。

(二)成员研究内容分工

1、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周莹、林燕娜负责)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钟仁伏、肖伟颜负责)

3、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研究。(李飞燕、姚聘兰负责)

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研究。(刘晓鸣、刘爱灵、龙姣妮负责)

5、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杨瑰、唐怡负责)

(三)成员研究成果分工

1、研究报告

2、系列论文

(1)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报告(周莹、林燕娜)

(2)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钟仁伏、肖伟颜)

(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方略(李飞燕、姚聘兰)

(4)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研究(刘晓鸣、刘爱灵、龙姣妮)

(5)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研究初探(杨瑰、唐怡)

七、课题的组织领导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阳伟奇

副组长:张力平、罗婴平、周 莹、谢凌云、林燕娜

成 员:刘志群、吴洪斌、肖伟颜

2、课题研究指导

吴国贤(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肖爱山(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3、实验研究课题组

组 长:阳伟奇

副组长:周 莹

成 员:林燕娜、肖伟颜、杨 瑰、钟仁伏、李飞燕、刘晓鸣、唐 怡、姚聘兰、刘爱灵、龙姣妮

课题参研人员:娄底一小全体教师

八、经费筹措及管理

本课题以学校自筹经费为主,相关活动的开展争取友好单位的赞助,预计研究经费总额为6万元。我们将严格按照《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进行开支,具体用途如下:

(1) 师资培训、考察学习费2.5万元

(2) 学生活动经费1.5万元

(3) 图书资料费0.2万元

(4) 专家咨询、指导0.4万元

(5) 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费用0.5万元

(6) 打印、光盘制作费0.5万元

(7) 科研成果展示0.4万元

九、主要成果以及目前课题研究行动情况

本课题自XX年12月开始申报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XX年12月,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聘请了课题研究顾问,市教科所课题研究专家吴国贤来校指导课题选题工作。

XX年12月~XX年3月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多次广泛查阅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确定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完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申报立项。

XX年2、3月 请省级专家省规划办李倡平主任、省教科院基教所马所长、市级专家吴国贤、肖艾山等指导课题工作,修改课题设计论证书。

XX年3月30日 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对教师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为所有课题组研究人员以及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班学员颁发了田汉族所著的《交往教学论》作为自学教材。

XX年3、4月期间,分学科分学段组织了课堂教学中平等民主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及相关年级的教师参加了研讨具体时间是:3月20日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平等民主师生关系构建研讨;3月29日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平等民主师生关系构建研讨;4月5日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平等民主师生关系构建研讨;4月11日数学课堂教学中平等民主师生关系构建研讨。

XX年3~5月 共上了59节公开研究课,尽管这是我校的一个常规性的教研工作,但从这期的研究课开始,我们要求上课教师着力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思想贯穿于整个公开研究课,并把这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XX年5月28日 组织“和谐师生关系”之“课堂组织教学”研讨会,所有课题组成员、学校教研组长、各级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讨。

XX年9月 课题正式宣布立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

XX年9月至今 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审议通过了“确立一个子课题,建立一份研究案例专集,一份课堂反思专集,一份培训反思专集,上好一堂课题研究课,上交一份课题研究论文”的教科研制度,同时将课题研究任务具体分工负责。

我们计划在10月14号完成开题论证,16~20号完成学生以及教师的问卷调查与结果统计分析,10、11月安排了共61节教学研究课,课题组所有成员参与听课并组织相关评议活动。

目前课题研究主要成果有:

《思品课前的宽容》获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钟仁伏);

《让童话滋养童心——〈丑小鸭〉教学案例与评析》发表在XX年4月的《湖南教育(语文教师)(课题组成员肖伟颜);

《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送《湘中教研》)(课题组成员肖伟颜);

《新时期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与对策》(送省教科院参评)(课题组成员肖伟颜);

《把爱均匀地洒向每一个学生》发表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课题组成员李飞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lynda fielsteim & patricia phelps 著 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刘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7).

「5」张武升.外国现代师生关系理论的构建与发展「j」.教育评论,1989,(6).

「6」徐学俊 李正洪 王文.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5):28—31.

「7」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

5.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五

一、界定概念

今天,我们要展示的是我们近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题目是在课堂小结环节评价学生科学概念达成情况的研究。这题目很长,那么,我们到底做的是什么,所以,在开始之前,有些问题我们需要先界定清楚

(一)所谓评价

这里说的评价,指的是教学评价。而关注教学评价,终极指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大了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言行举止,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考察方式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评价理念,就会培养出具有什么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学评价对于整个教学行为的意义不言而喻。

理想中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目标是在天边放着的,路是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的。

1、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的宗旨: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评价的宗旨是由科学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教学评价应通过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善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

2、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研究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

(1)主体多元化。被评价者自身,合作伙伴,教师,家长及学校。所谓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堂范围内,主要涉及到的评价主体就是学生自己,同伴及教师。所谓多元化,就是在一项评价行为中,所涉及到的评价主体的丰富程度。

(2)内容全面化: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探究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态度等领域,更要拓展到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实现 “全人”评价,包括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等全面素质。

(3)方法多样化:从更广泛的背景(从教室、家庭到社会生活)中搜集信息,全面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等开放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4)时机全程化:科学教学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也称为即时评价。不但在一段教学结束后使用评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都使用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可以进行不同标准的分类。按照评价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预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是否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上,大家会发现,仅小学科学学科所能研究的教学评价的内容就非常的广泛,层次丰富,如果进行评价研究,这些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基础,但从操作角度讲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开展,真整不起。角度决定研究的深度,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切入角度,才能够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力度。我们小组成员在袁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决定从评价时机入手,将切入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中,小结环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机整合这一角度之上,希望能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研究切口。

(二)所谓课堂小结

接着,我们需要界定一个,课堂小结。

1、什么是课堂小结?简单地说,这就是一个教学环节。我们给我们的教学环节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导入,新授,小结等等。每个教学环节有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意义,我们重视导入,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我们重视新授,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今天,也让我们来重视小结,看看在每一节课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2、课堂小结的形式内容及作用

我们先来说作用:课堂小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时间点。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近因效应”,就是在一串学习材料中,我们记起来最事半功倍的是哪个位置的材料呢?你最先接触的和最后接触的是最容易记的,这就叫做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因。所以,有效的课堂小结环节,是提升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把重点的知识放在授课的前、后两个位置。根据这个理论精彩的课堂小结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

2、课堂小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概念的生成是略显零散的,而且学生有的时候不容易形成明确的界限。概括性较强的课堂小结恰恰可以在这里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做到有效的联结。

3、课堂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得那三个词,质疑精神,实证意义和逻辑思维。能准确概括知识、提示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小结必定能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进行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总的来看以上四个作用,其实可以归结一点,课堂小结,关键在于这个结字。能否结得有效,结得精彩,结得意味深长,关键就在于是们用什么样的形式,结什么样的内容。

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如何运用不同的形式,在小结阶段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教学评价这一内容在课堂小结阶段进行有效实施的一点研究。

二、我们研究的具体问题、意义和价值

(一)为什么要用小结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在小结阶段进行评价活动有什么意义。我们认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然后再去做。那么,为什么要在小结阶段进行教学评价呢?

1、及时检测是教学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学得怎么样才是我们教学的最高指挥棒。而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呢?最常用的是考试。我们通常在单元末,学期末进行检测性评价,而这种评价,检测功能明显,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们学得好还是不好,但是指导功能减弱,根据检测结果,教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对实际教学的影响,总像是事后诸葛亮。

2、适时评价是多方需要的产物。老师想知道,今天用的这个教学方法怎么样,学生想知道,我学得好不好,家长想知道,今天孩子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这都是评价需求,有需要,就会有市场。我们当然期望每节课都有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但是,我们如果为评价而评价,就会浪费大量的精力。所以,什么时候评,评什么,怎么评就是三个我们必须核心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对这三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就是,在小结阶段评,评价孩子的概念达成情况,用活动评。原因就两个,一可操作,二有实效。

(二)在小结阶段进行评价的作用:

如果在小结阶段进行了教学评价,都能有哪些收获呢?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1、知识性作用。评价,终究还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因为,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知识概念的巩固提升,所以,利用近因效应,在评价活动的过程中,也同时帮助了学生将本节课知识系统梳理,应用内化,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2、检测教师教学效果。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反思,反思不是说一句,学生们兴趣浓厚之类的就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而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获知自身教学策略的使用效果,这节课,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为什么孩子们有这样的表现,这样的思考就为教师的反思和改进提供了原料,所以,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成长有很大促进促进作用。

3、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为学生培养学习成就感。我们不让孩子们玩电子游戏,但既然电子游戏那么吸引人,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在,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学习到底它的魔力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应用在教学里,那就是电子游戏的激励方式。而这种即时性评价,操作好了,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策略。我们都觉得孩子们应该是我感兴趣,我努力,我成功,但现实往往反过来,我成功,我感兴趣,然后我努力。因为我们的孩子挫败感太多了,所以,既然我们想的是让他努力,不妨先让他感受成就感。进而提升自信心,激发兴趣,就像游戏的升级一样,我有成就,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付出觉得有意义,同时,我就有下一阶段的目标,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感。

(三)在本研究中对于评价各元素的界定

1、评价宗旨: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核心目的。

2、评价时机:就像课堂小结所处的位置一样,一节课的终了,既不像课堂进行中那样即时,又不像期中期末检测那样高屋建翎。但同时,比课堂中的即时评价更有概括性和指导性,又比终结性评价更有针对性。

3、所属分类:从评价范围看,属狭义评价;按照评价主体说,既有自我评价,也有他人评价,其中他人包括同伴和教师;按照评价内容看,以学生概念达成情况为指标,我们这是是一个单项评价,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关注其他,但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我们需要核心抓手;按照评价目的的看,我们研究的主要是诊断性评价。同时,我们的等级评定方法很少或不涉及分数计算,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更容易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三、我们的研究内容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一定还是,我们到底要如何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教学评价。其实,我们也还只是在操作的最初阶段。但,大家可以从我们的努力中先了解一些。

(各小组成员展示)

以上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在课堂小结阶段进行教学评价活动的一些具体案例,虽然大家基于不同的课堂教学,用到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但有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有共识的。

(一)小结阶段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要有针对性,我们的评价活动,指向本课的科学概念,也就是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本课的科学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只停留在字面的解读上。使得评价活动能够检测学生对于本课概念的达成情况。

2、评价要有实效性:本活动能否有效检测学生概念达成情况是最重要的标准,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都将是无效的,这是我们每个小组成员所取得的共识。

3、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一是这个活动可以用在课堂上,二是学生能够有效反馈,三是反馈结果我们可以进行检测性评价。就像我们成员设计的这些活动,在课堂上可操作,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或者落实到纸面等,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进行反馈,都能有效评价学生的概念达成情况。

4、活动形式要兼具趣味性。在有多个活动可选择的时候,我们如何取舍,除了上述有针对,有实效,可操作之外,我们最关注的是这个活动是不是有趣,学生乐于参与,使得原本枯燥的考试一样的内容变得活泼有趣,生机盎然。

5、评价活动要有激励和指导作用

虽然我们采取的都是三级评分制,按学生表现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有ABC评分,也有星级评定,这可以依自家不同,但我们的评价核心仍以定性评价为主,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检测和选拔,而是为了激励和指导。我们不是为了知道孩子们谁学得好谁学得糟,排出个顺序来,而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对自己有个较清楚的认识,也是为了老师了解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策略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反思,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所以,我们的评价活动以激励和指导主重要目的。

(二)评价活动设计的方法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设计这些评价活动呢?就像我们的研究本身一样,就两个字:整合。资源的合理整合就是一项很大的创造。

1、向内挖。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深厚的宝库,透彻地了解,深入的应用,就是对学生有莫大助益的活动。如:张晶老师让学生想办法找磁极,就是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检测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极有针对性的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晓旋老师的寻找并联电路图的活动,是对教材的有效系统化梳理,学生不仅对已有知识进行了检测,同时更系统地了解了电路联接。颜岩老师从教材中磁铁对硬币的吸引出发,不仅检测学生对于磁铁磁性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是贯穿整个物质科学教学的,所以,这样的尝试也是很可贵的。

2、向外拓:科学是广泛的,富于应用的,接地气的。所以,在生活中,在更大层次上,到处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亚梅老师让学生去超市采购食物,将科学应用于生活,我们是在传授科学概念,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样融于现实的活动是有趣并且有实效的。于老师的小水珠的旅行,既趣味横生,又惟妙惟肖,评价了学生的概念达成情况,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梳理。小景老师医生实习工作,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既检测了学生的概念,又巧妙的与生活实际相连,使学生在生活中知道如何应用科学学到的知识,使他们对本学科更感兴趣。庆霖老师,三关的设计精巧地把动物生命周期这样一个看起来枯燥的东西鲜活起来了,孩子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回忆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特点,也系统地概括了动物生命周期的共同特征,可谓一石二鸟,一举双得。

四、这项研究,我们有哪些成果可以拿来用。

1、我们的研究实践证明,课堂小结阶段可以进行教学评价活动,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活动及有效的评价过程。

2、活动操作性强,并且易于积累。我们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设计好的活动进行整理,形成资源,评价活动本身可以独立成为一套资源。

五、就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我们可以继续丰富单课的评价活动,使得每课中都可以有几个评价活动可供选择,在教学中可以像自选超市一样进行挑选和修改。

2、我们可以序列化这个评价活动,将其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挂钩,成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6.中学生数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7.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落实到具体措施上, 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有效手段。

1 实践、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识四类。这三种观点较好的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中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的结构为依据。

大量研究表明, 能力与缄默知识有很大的相关, 而这类知识的掌握常常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较少需要别人的帮助, 只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才能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 而且实践机会越多, 个体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练习, 才能从不熟练达到熟练, 逐步提高。积极参与、勤学苦练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经途径。

2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障碍

2.1 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障碍

文献[3]精辟总结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只重视少数学生, 只教授对应考试的知识, 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 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 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 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在教育内容方面, 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强调知识灌输, 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倾向于死记硬背, 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 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尽管我国已经在素质教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离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差距。

2.2 思想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是首先要克服的障碍

岳晓东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首先在于克服思想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 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 (1) 功能固着; (2) 权威迷信; (3) 思维惰性三种破坏作用。功能固着指的是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 它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表现。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 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权威迷信指的是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 全无批判意识, 它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思维惰性使得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通常是教师考的就学, 不考的就不学, 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养就学生的思维惰性、奴化学生的人格。

知识无活力化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它本质上是知识吸收的僵化。加强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是是知识活力化的基础。

3 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 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我国学科竞赛始于1993年, 为了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改工作, 原国家教委提议在高等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四大竞赛。1994年试点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近几年全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赛事,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以商科类竞赛为例, 大多是要求参赛者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案例, 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 完成设计内容。因此参赛队伍首先要分析案例, 再确定大赛的设计方向和选题, 最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内容。比赛能充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阶段思维能力, 而且各参赛队伍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还能解决案例中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比赛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的、多角度的创新性来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类似。

3.1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

很多大赛, 多是综合性的考量参赛人员对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尤其对于商科竞赛来讲, 不少是资助大赛的企业的实际问题的提炼与简化, 学生想要吃透竞赛材料, 常常需要到企业去实地调研, 然后搜集行业的相关资料, 去给大赛案例诊断分析问题, 考虑使用哪些知识模块进行解答。这些来自于现实问题的难题, 通常使用一个知识点无法解决, 而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识和内在联系会大大加强, 提高知识的活力。

3.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想从众多参赛的学生中胜出, 必须得有新意、与众不同。或参赛方案的出发点新颖, 或提供解决方法全面, 或能够想他人之未想, 必须得有某方面远超于其他竞争对手。所以, 参赛的学生一开始就应考虑的是“如何与他人不同”, 参赛的过程中, 同样的一个问题, 还能从参赛的其他选手那看到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解释, 这个过程对于打破学生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的一个问题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固化中会有积极影响。而且, 学生的想法受到的约束也较少, 如能得到指导教师的适当点拨, 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能力

参赛的学生需有适当的分工, 需经常进行方案的讨论、修改, 这对于实践能力中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使用计算机等工具的能力都有助益。对于实践能力中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需要通过学生的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去逐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为主, 教师则退居后台, 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参加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可以视为是PBL的一种, 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磊, 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 2005, (2)

[2]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 2006, (2)

8.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八

一项针对上海全市高二年级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调研显示,上海目前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 057个,188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总数的74%。除本校教师外,这些学生还拥有1 101名校外辅导教师。75%的上海公办高中已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学生研究课题除聚焦科技创新和社科人文领域外,还涉及艺术、体育、环保、金融等诸多学科。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海199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课程学习,2003年发布了课程指南,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制定准则。2017年,上海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包括4个方面: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海许多高中学校已在实践中形成多样的实践创新形式。如七宝中学从1998年起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建设多个创新实验室,今年就有8名高中学生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吴淞中学、市西中学等成立创客教育联合体,与高校合办创客教育体验夏令营;建平中学每年要求高一新生3年中完成至少两项课题研究,并纳入学生高中的绩点排名;各个示范性高中大都布置有形式多样的暑假研究性学习作业。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广西:要求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中国教育报》消息 广西近日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形成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广西提出,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

广西要求,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校内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含劳动教育课时)。校园保洁原则上由学校组织学生完成,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家庭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以整理、煮饭、炒菜、洗碗、洗衣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

福建:考级证书不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依据

《中国教育报》消息 《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近日颁布,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招收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书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的依据。

《条例》严令禁止“补课”“培训”等额外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行为。禁止学校分设或变相分设重点班、非重点班,禁止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禁止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组织或指定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9.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篇九

1、制订研究方案、计划。

根据我校实际和课题领导组的统一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理论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加强理论学习,寻找理论依据。

3、立足课堂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4、不断优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优化。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能发生如下变化。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让更多老师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教法不够优化,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改变落伍的上课手段,打破常规、灵活上好语文课。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能一改过去死板、落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和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改掉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或是包揽课堂进行“满堂灌”的教学弊病。改掉过去让学生随着自己意愿走,或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教师能掌握消除学生厌学语文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灵活上好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让教师明白语文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意识。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枯燥性和乏味性的认识,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喜欢学习语文,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研究,能形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和方法研究》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课题总结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

余向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资金筹集工作

课题副组长:

胡 浩 负责落实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彭文斌 负责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

黄咸庆 具体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朱志琴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胡国华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卫丽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 纯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叶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刘 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八、课题的研究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我校语文教学实际,研究的思路较为清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已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课题参与者具备相应的研究水平,同时有着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他们热衷于课堂教学研究,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他们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大冶市下达的子课题

《作文个性化研究》。主要参与者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其余工作时间均可用于课题研究。时间保证上没有任何问题。

4、学校是一所高标准、高配置的新建校,硬件黄石地区一流,办学规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课题组拥有自己的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0.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十

2007年暑期,我们以“闸坝对河道水污染的影响”为研究课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模 拟试验并顺利结束。这是一次将本科学习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回首走过的路,我 们思虑万千,感慨良多。

首先,本次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考验。从申请立项,到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和实验方 案,以及提出经费预算,再到进行现场答辩,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过重重困难。在大大小 小的问题面前,我们积极讨论交流,大胆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尝试又尝试,终于将问号化为 句号。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坚持必胜 的信念,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其次,本次实践是对我们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极大提高。通过这次创新科研实践,我们不 仅掌握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在今后从事的工程设计工作中也必定受益匪浅。这次 科研试验与本科学习中的实验或实习截然不同,我们事先不知道明确的原理,也没有现成的 方法,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摸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将课本知识活学活 川,将照本宣科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开拓创新的主动式学习。

本次实践让我们感触颇深的还有指导过我们的老师。张翔老师、许建明老卿于百忙之中 带领我们做实验,共同克服困难,不遗余力;还有博士生张永勇、硕士生罗蔚和邱艳霞,给 我们出谋划策,进行取样和数据分析;实验室的詹才华老师、李琼老师热情地给我们提供各 种需要,忙前忙后,不辞劳苦;还有我们专业课老师亲切询问我们的进度,耐心答疑解惑,不厌其烦„„开放的水力学实验室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在那里我们再次感受到学院对学生开 展实践项目、探索创新的支持和关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次试验带给我们的收获远不止这些,它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折点,也不仅是综合素质的锻炼,更是我们今后走向T作岗位的起跑线,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明路航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我们带着勇气和信念上路,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创新,大堑也将变通途,理想终会成现实。

2004级水文(2)班

“闸坝对河道水污染的影响”课题组:

魏丹丹 阮燕云 张洪斌 许冰清

11.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十一

关键词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学习能力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高中阶段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虽然生物学科只是众多学科之一,只要每位教师都以促使学生发展为己任,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鉴于此,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一方面继续学习《高中生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一方面在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下就“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实践回顾和深入思考,提出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3点建议。

1对实施“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题研究”是苏教版生物教科书设置的一个特色栏目,在高中五个模块中共设置了15个“课题研究”栏目,旨在帮助教师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达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目标。“课题研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和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和表达几个步骤,与课标提倡的探究性学习要求相同。课标要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参与者是学生,教师准确分析学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1.1从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高中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都处于特殊的上升期。根据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特征的实质,在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此出发去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又要考虑年龄特征的可变性,考虑个别差异,注意因人施教。学科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和研究学生心理状态,才能因势利导地教学。“课题研究”的学习形式活泼,学生乐于参与;“课题研究”的问题常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期望得知其结果,如引导得当将比其他学习内容更易诱发学生学习愿望。

1.2从参与者的能力程度分析

高中年级学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好胜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并且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生物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要领,虽然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在小组合作时,可以相互弥补,这样就可能出现超出教师预设的课题研究方案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回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多个“课题研究”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学会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快速进入学习主题,分工明确,参与的人数也明显增多,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以课题研究“探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在洗涤中的作用”为例,安排2课时完成,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寻找家中所用的洗涤用品,记下品牌和有关说明。

第一课时教师先安排学生阅读有关“洗涤剂中常用的酶制剂”内容,明确表面活性剂、四种主要酶制剂功能的基础上,再分组讨论,要求将收集到的各种洗涤用品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制订小组方案。

第二课时到生物实验室上课,教师请各小组先重温课题研究方案,再实施实验。实验后,各小组将实验现象、结果分析写进方案,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如学生在分组活动中提出了如下问题:

蛋白酶对血渍有无作用?

什么用量情况下加酶洗衣粉洗得最干净且对衣物无影响?

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有何影响?

洗衣粉中有哪些酶种类?

探究去除油渍的最佳酶制剂;探究酶对污渍的去污效果;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是否强于无酶洗衣粉?

洗衣粉中酶活力是否受pH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分别作出了假设,设计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步骤。全班交流时,各小组分析课题研究方案,相互取长补短,班级中不断出现掌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各组汇报后,教师对各组表示肯定的基础上特别表扬了具有创意的设计方案。

如第9小组提出的问题是“洗衣粉中酶活力是否受pH的影响”,作出的假设是“偏碱性环境下酶活性最强”,设置了3组pH不同的实验组,pH分别为4、7、10,将洗衣粉溶液分别用NaOH溶液和HCl溶液调节,用pH试纸测定,用沾有相同血渍的三块小毛巾同时浸泡,清洗相同时间,对比血渍的去除程度。结果发现pH为10的洗得最干净,其次是pH为7的,pH为4的还有比较明显的印迹。因此。结论是偏碱性环境下酶活性最强。有的小组在研究方案中巧妙地设计了表格记录,如第5小组设计的表格见表1。

在实施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都积极认真地进行实验,大多数实验小组都达成了预期目标,但以“什么用量下加酶洗衣粉洗得最干净且对衣物无影响”为课题的小组实验失败,他们用1勺、2勺、3勺洗衣粉洗相同墨汁的小毛巾,实验结果是三组都清洗得很干净。该组学生实验后能够仔细分析失败原因:一是墨汁沾染的面积小;二是小毛巾过于潮湿导致墨汁尚未渗入纤维内部;三是可能一勺加酶洗衣粉就已经足够了,所以将用量控制在1/4勺、1/2勺、3/4勺、1勺会更科学。

在此研究活动中,学生从参与人数、态度、能力等方面与前几次课题研究都有明显进步,特别是在两次全班汇报时,一些从不发言的学生也能走上讲台清晰汇报。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互助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得非常明显,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教师以科学家的科学试验通常要经历多次试验失败才能最后获得成功的例子鼓励他们不要气馁,请他们利用中午时间到实验室再次进行实验。

3对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思考

“课题研究”虽然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但教师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建议在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时要注意以下3点。

3.1强调全体性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常有少数学生会游离在活动之外,讨论时不发言,动手实验时成为旁观者。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和参与相关小组的讨论和实验,鼓励这些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小组推选其在全班交流,使其得到锻炼。

3.2注重过程性

“课题研究”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于全班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而重在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探究过程中获得具体经验和训练方法。教师应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现象,不能随意修改,当出现了与预期效果不同的实验结果时,要求实验的学生分析实验步骤:查找原因,并向全班如实汇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3提倡创新性

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设计时,教师要多加以鼓励,激发更多的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12.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 篇十二

关键词:小课题,素质,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所极力倡导的,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学校的学生在以小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展现了很多精彩。下面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收获的心得体会。

一、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老师经常感叹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其实是我们给了学生太多的死知识, 我们老师掌控了一切, 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欲望。如何获得优质的硫酸铜单晶体的课题研究, 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权威, 大家一起摸索, 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兴趣, 主动地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仍然习惯于接受式的教学, 这样对他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才能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呢?下面一段学生的话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刚开始实验时, 我们通常在热水中不断加硫酸铜晶体,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实验一次次失败。在对硫酸铜溶解度的讨论中, 我们达成共识, 必须要找到化学纯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多组实验我们发现, 要培养出优质的硫酸铜晶种, 溶液浓度并非越高越好。在摸索中我们找到温度为60℃的100毫升的热蒸馏水中放入50克的硫酸铜, 恰好溶解, 且处于介稳区, 有利于优质晶体的析出。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 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笔者觉得在此过程中, 无论从形式到内容, 学生们做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工作, 他们获得了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

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要求, 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性”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积极体验, 如做学问的艰辛和所要具备的精益求精, 如获得进展或一些成果时油然而生的成就感等等。这种体验会逐步形成为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这就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的精神。下面摘录了《寻找植物体内的淀粉》课题组的一段总结:

在一次野外寻找植物的过程中, 有同学发现木槿叶片上有大量的蚜虫, 蚜虫喜欢甜食, 木槿叶片在光合作用下会不会产生大量的淀粉呢?带回木槿叶片, 我们把叶子用酒精褪色, 用水冲洗后把碘-碘化钾溶液滴到木槿叶上, 半分钟后, 木槿叶变成了蓝紫色。令人兴奋的是, 我们又找出一种菊科植物白酒草, 实验发现白酒草叶片的显色速度极快, 一滴上碘-碘化钾溶液, 马上变成了蓝紫色。结合文献和实验, 我们知道了碘液能使淀粉变蓝, 也能使之变成紫色。

四、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了

本学期有几个学生跟笔者说, 想研究一下食堂的噪声问题, 从课题研究角度来看, 这个问题太好解决了, 只要拿个声噪计测一下数据就可以了, 算不上一个好课题。但仔细一想, 学生能够看到食堂存在噪声污染, 愿意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证据, 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这种研究态度难能可贵。

开展课题研究了, 三个人拿着声噪计一边测量, 一边记录数据, 她们成了食堂里的焦点人物, 同学们都投以羡慕的眼神。最后研究结果表明, 食堂的噪声超标15%到20%, 主要原因是校园的广播音乐太响了, 乐音成了噪音。当她们把研究报告交到校长室时, 笔者觉得她们的研究课题是有意义的,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学会了关心身边的科学, 她们积极参与了学校的事务, 为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像科学家一样的贡献。

五、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融洽了

小课题研究帮助师生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课题研究过程中, 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我“教”你“学”的模式。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指导与参与, 与学生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如果说在《寻找植物体内的淀粉》和《硫酸铜晶体的种养》课题中教师以指导为主, 那在《低碳生活从再生纸做起》课题中教师完全成了观众, 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给同学们以鼓励。课题组在摸索中找到了再生纸的制作方法:

(1) 将废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纸屑, 将碎纸屑放入塑料盆内, 加水浸泡, 泡一天两夜

(2) 用铁丝折弯成长方形框, 用针将废尼龙丝袜缝牢, 做成捞纸浆的“纸帘”。

(3) 把碎纸浸泡软后, 然后再将碎纸放入果汁机内, 加入少许水充分搅拌。

(4) 将搅拌好的糊状纸浆倒入方盒子内, 将少许淀粉和水加入纸浆中搅匀。

(5) 双手握住抄纸网两边, 再斜放入水中, 左右摇晃, 当纸浆均匀铺满抄纸网内时, 再取出水面, 用毛巾轻吸掉水分。

(6) 将摆放好的抄纸网反倒入实验方盒内放在太阳光下晾晒, 直到纸浆水分被蒸发。

(7) 慢慢将制作好的再生纸张边缘的粗糙部分剪掉, 用剪刀将再生纸边缘粗糙部分剪掉后, 一张完整的再生纸就诞生了。

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自己研究解决了许多问题, 不断改进工艺, 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些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不是教师刻意营造了, 在这样的小组内, 在这样的任务下, 师生之间很自然地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可以当自己的老师, 教师不过是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包括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

总之, 在小课题研究中, 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践中体验,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 酸甜苦辣, 这是他们一笔无形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吕会清.小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 (Z2)

上一篇:描写历史名人的作文下一篇:乌鲁木齐大中专毕业生如何落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