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培养孩子十大能力

2024-10-07

美术培养孩子十大能力(共15篇)(共15篇)

1.美术培养孩子十大能力 篇一

培养小学生习作自主评改能力的十大策略

培养小学生习作自主评改能力的十大策略

作者/施汉中

好作文都是从反复修改中来的,修改是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段有关习作修改的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文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婴,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本文拟把我培养学生习作自主评改能力的十种策略作一介绍。

一是示范修改法。教师通读全班习作,选择好与中下习作各一篇,作为修改例文印发给学生。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找出习作的优点,学习赏析,写好批注;并引导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文章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文章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等方面写好总评。本方法比较适合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

二是师批生改法。在批阅全班作文时,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符号标注出来,引导学生根据符号进行修改,熟悉修改符号的意思。把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归纳成几点,公示出来,指导学生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看存在哪些问题,并自己动脑修改。

三是集体讨论法。当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以后,就指导他们各自模仿示例尝试修改作文。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在独立尝试修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四是小组评改法。按学生的习作水平及评改能力不同,将学生按组内异质的方法分成4―6人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讨论修改。方法有二:一种是由一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待习作读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按老师事先出示的评改要求逐一核对,进行评改;另一种是小组同学采取推磨转的办法,逐一细读组内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或做好相应记录。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解决。本方法适合于具备一定自主评改能力的学生。

五是先演后改法。对于一些活动性、叙事性习作,教师可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不具体及情节混乱等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表现、再现情景现场或重放当时的场景录像资料,引导学生在观看、体会中进行修改、描述,使习作细节更具体,内容更翔实,叙述更具条理性。

六是画图修改法。对于一些参观、游记类的习作,参观的路径往往就是习作的思路。有些学生习作思路不清,详略不当,过渡不自然,究其原因,是对参观路径的回忆和叙述不清晰。对于这类习作,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习作叙述顺序画出参观路径图,再与实际参观路径比较,哪些地方写乱了,哪几个重要景点未详写,景点与景点之间如何过渡便一目了然,接下去的修改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本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及叙事的条理性有很大的好处。

七是面批面改法。教师浏览学生作文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作文中的主要问题,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实行面批面改学生作文。对书面批改学生不易领会的作文,教师可用先批改,后与作文内容相近或所出现问题相类似的学生面谈,逐一指出批改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批改,让学生朗读一两遍,从整体上领会教师这样批改的意图和作用。对基础较好的作文,教师先与学生面谈,围绕本次写作重点诚恳地指出习作的优劣之处,并适时在旁边加以提醒或提示需要修改之处,让学生自改。学生完成修改后,教师再与学生面批。这样对症下药,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八是反复修改法。就是对学生初次写的、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再看之前修改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成长感和成功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九是独自修改法。学生完成作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审文题和中心是否一致,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恰当,再改正文中的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词语、病句等等。文章自改后,反复朗读几遍,边朗读边推敲,细致阅读品味,就会发现文章字句上的问题,学生再回到经历过的事件中去再体验,再消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改自评情况,选出典型作文,当面加以辅导,让受辅导者在班上作自评自讲,交流写作与修改的经验,学生会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可达到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

十是冷却批改法,习作写成后,因是自己尽力而写,所以想修改,也觉得无从下笔。() 这时,可以把作文放置起来。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随着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加深,所以作文写完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自己再看,就能比较客观地发现自己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这几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交叉组合运用。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自己修改作文时,应特别注意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事先要通读全体学生的作文,发现共性和个性问题,精选例文,确定修改重点及讨论要点,选择指导方法。在学生自己修改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熟读习作习惯的培养,要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学生修改后,教师还得批阅评分,批阅时既注意学生写的水平,又关心改的能力。这样长期坚持,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及写作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无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2.美术培养孩子十大能力 篇二

传统的幼儿绘画是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和步骤临摹,而“课标”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我认为,美术教学应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用色彩和线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激发孩子的审美情感

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激发他们审美情感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如蓝天白云、桃红柳绿、青山绿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我还会让孩子们说说,这些自然画面为什么会这样美?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娇艳的玫瑰和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这是色彩美;形态各异的花卉树木排列在一起,错落有致,这是形态美;古色古香的凉亭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给人以秀丽的感觉,这是艺术美。渐渐地,他们学会了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丰富了自己头脑中的“内在图式”,积累了创作的素材。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

如何使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孩子将内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游戏是孩子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孩子绘画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三、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绘画技能、创新水平等等也都是不同的。应该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如有的孩子想象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有急于求成的小缺点,其作品初看比较零乱,色彩单调,细品方知其中的新奇之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一方面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用商讨的口吻,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我则不断鼓励、赞赏,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绘画。

四、走进孩子的绘画世界

孩子眼中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是不同的,让他们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做法。他们的画往往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飞鸟、白云被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千万不要作贬低性的批评,并且要表示赞赏。应鼓励孩子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想象,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珍视童心,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泼墨挥毫,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正面评价孩子的作品

3.小结-培养孩子交往能力 篇三

小结-培养孩子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人际交往的最大特点是自我中心,他们的语言仍在发展中,当交往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用语言表达来解决,容易出现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动作,比如,孩子们在活动时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别人友好,总是通过动作与同伴接触,有时拉拉衣服,有时摸摸头发,有时拍拍手臂等。可是有些小朋友不喜欢别人碰他,总以为这是小朋友在打他、欺负他,有时甚至回家告诉家长,弄得我们每次总要解释,让家长们理解孩子们的行为,爸爸妈妈还好说,碰到爷爷奶奶时真是不好办啊。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做,来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我们是这样做的比如在日常生活环节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在幼儿刚入园的几天里我们总是以小动物的口吻和幼儿交往,问问幼儿的名字,和他们拉拉手,消除他们对我们的.陌生感,增加亲切感。还有就是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和小朋友们聊一聊,早上来的时候亲切的和每个小朋友打招呼,拉拉他们的小手,问问他们今天是谁送来的,开不开心,喜不喜欢上幼儿园等等;游戏时抱抱他们,说说话,可以说说心情,也可以说说开心的事,或是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吃饭前聊聊今天的小菜;午睡时边帮助他们脱衣裤边和他们亲亲热热说说话;拉裤子时抱一抱表扬表扬。一两句简单的交流无形中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变得想交往、敢交往、会交往。第二个就是让幼儿在各类游戏中积累交往的经验: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时是一个皮球两人玩,一起滚,一起踢,有时是一条尾巴一起抓,有时是两个秋千大家一起玩,在运动的游戏中,幼儿的互动增强了,交往也密切了;区域活动的开展也是非常有效的,同一个操作材料大家一起玩,一起想办法完成,体验到一起玩的快乐,特别是在娃娃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不仅可以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带到游戏中来还能增进朋友间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各个活动游戏中幼儿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我们应当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与同伴交往。

4.如何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篇四

1、首先是白人孩子之间的交往。白人邻居、朋友的孩子之间,自不用说要经常来往。不少人家孩子过生日,要邀请小客人光临玩耍。有的请到家里,有的则把小客人邀集到游泳池或游乐场共同活动,以示祝贺。被邀请者送小礼,主人请吃饭,有时也吃自带餐。节假日,不少家庭常主动邀请邻居、朋友的孩子或孩子的同学去家里或公园聚会、交流。在一起聚会的孩子,主要是在校学生,也有学前儿童。大孩子在一起,主要是说见闻、谈心得、讲故事,有时也玩玩游戏,相互你追我赶,跑跑跳跳。学前儿童在一起,就很少说话了,只是一个劲地跑来跑去,有时还相互动武,打得哭哭啼啼。有的白人家庭,有时也邀请华人孩子和黑人儿童一起玩。有一家白人孩子和孙子一起学中国武术,多有交往。他们孩子过生日前,早早地就用孩子的名义来了邀请信,希望能光临生日庆典。据说也邀请了黑人儿童。孩子生日那天,白黄黑儿童一共10多个小孩,聚集在一个游泳场,以游泳活动庆祝生日。小客人各自都送了小礼。孙子的礼品是一个精美的电玩具。午饭由主人招待方便快餐。据说,不少白人家庭,尤喜为孩子举办此类活动,而参加者也乐于助兴。

2、中国人成年人之间的彼此来往是常有的,但孩子之间这样有意识地进行交往,在国内到目前仍然鲜见。不过,华人到美国后有了后代,也学着美国人让孩子相互交往。这种交往,主要是华人孩子之间的彼此来往活动,有时也和白人孩子礼尚往来。其活动方式,大体跟美国孩子的活动大同小异,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一是随同家庭的聚会,孩子跟着一起活动。华人家庭聚会较多,一般有同学、同事、邻里、孩子同学家长和志同道合者等多种小型活动,每次少不了孩子参加。换言之,与其说家长相聚,不如说多数是为了孩子的交际。二是特邀去公园、游乐场等地玩耍。只玩一玩,一般不吃饭,不交换礼品,完了各自回家。三是中文学校老师牵头,各家长轮流操办吃自带餐,交流学习心得活动。也有每次邀请一两个小朋友来家里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累了招待些水果、小点心之类。华人孩子之间的交往似乎后来居上,比白人孩子的活动好像要多,每次聚会更开心。

5.培养孩子创意思维能力建议 篇五

【培养孩子创意思维能力建议】1.鼓励孩子提问,不要着急给孩子回答问题,而是启发他们独立分析2.进行各种富有创意的游戏,编个故事,画画3.不要轻易对孩子的奇思妙想说“不”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大胆描述4.让孩子多接触外面世界,尝试新的菜肴,去野外采集,夜晚散步,爬山,换交通工具等【教子有方

【培养宝宝的耐性】1.灌输“等”的概念2.依宝宝的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3.说出理由:如果让宝宝等待或继续,妈妈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4.制造一点困难:有意识鼓励宝宝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5.当宝宝有了进步,要及时肯定,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教子有方365】

6.农村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六

关键词:农村学生,语言表达,培养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深感到农村学生大多在语言表达方面是非常欠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表达

由于受思维局限,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常语意表达不清。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创设氛围,触发他们灵感,激发他们说话欲望,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舞台。

(一)民主平等,搭建表达的平台

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我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用粉笔画出“人”字型线路,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请了一位没有举手并低着头的孩子,当时学生们就开始小声议论了,“老师,林汉民很笨的,他肯定不会!”“我们数学老师从来不找他回答问题!”……果然,林汉民在黑板上琢磨了半天,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画了一个完全倒过来的,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顿时,吵嚷起来,场面有些失控,然而我没有让这个孩子难堪,赶紧对大家说:“林汉民不是不会哦,他只是想考验考验你们。”随即引导同学们将“人”字形的画法说了一遍,在此同时帮助林汉民根据大家说的一步步地画下去。错误在此绽放了光彩,自信在此得到了保护。

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存在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更改的时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开放和谐,营造表达的氛围

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创造表演道具、自己设计旁白,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说”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

如在一次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寓言故事时就运用了“放”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尝试、自主创造、合作探索。我先请了两位同学上来做准备分别演吴王和少年。在两位同学准备同时,下面的同学随着教师的提示要求,结合文本及课本上的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这一情景剧的导演,给台上的“小演员”创造表演道具、设计旁白、指导动作。这样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精酿提问内容,让学生能够表达

教师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一些说话的练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堂课都得到必要的锻炼。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农夫的心理感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一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结果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回答。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设置的问题太笼统,不利于学生的回答。如果把问题设计成:读完这段文字后,你眼前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农夫,能模仿他一下吗?那么学生就容易抓住方向回答问题了。

三、教会表达策略,让学生善于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对语文善于组织语言,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如教学语文课文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部分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将这类问题语言表达策略教给学生的话,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教师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样学生就能抓住关键点,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了。

四、运用多种评价,使学生想表达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审视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给学生必要的鼓励。而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就是提升学生心中对自我的认同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自评自打分”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根据同学以及老师共同给出的评分标准,给自己的回答打个分。通过打分的过程,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过程中的优缺点。渐渐地形成一种自我评价和自我审视的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点和不足了,给自己打的分数也越来越高了,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二)强化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互鼓励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使答错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更正欲望,评价者产生一种求变、求异、与众不同的欲望,最终将一个个错误变成他们通向成功的铺路石。

总之,农村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让农村孩子也能够准确、清晰、完整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心中所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七

——浅谈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天台县实验小学张燕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孩子能否很快完成这一转变,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关键所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配合努力,下面我就具体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来谈谈幼小衔接。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都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家里呢,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整理学习用品、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包括以后的戴红领巾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而且还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因为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

作为家长,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适量的劳动,鼓励他们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从收拾自己的玩具开始做起,这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大大小小这么多的书怎样放比较好呢”,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使孩子做事有条理。同时,适当的劳动还可以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度和力度,使孩子入学后能更快的进入写字的状态,字写得不会过于轻、浮。

又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卷笔机、橡皮和其它学习工具,按课程表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品。

8.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篇八

①综合法。

采用局部与整体相互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②动静法。

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动静法的采用对孩子的数学思维是很有帮助。

③反复法。

让菝子重复观察一件事情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④对比法。

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蕊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⑤顺序法。

世界的发展具有顺序的,如植物的生长是先生根,盾发芽,逐步长出茂盛的枝叶。让孩子认识一个攀物发展的垒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逻辑恳维能力增强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从上丽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等。

⑥重点法。

9.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篇九

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思想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 相互的竞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但嫉妒过于强烈, 任其发展, 孩子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心胸狭窄, 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 并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所以,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竞争, 让孩子明白对手不是仇人, 嫉妒也不是要强, 进而使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 分享他人的快乐。另外,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 以求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 而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向积极的方向。教育孩子承认差异, 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 不是表现在这方面, 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 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 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 嫉妒于事无补, 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从中获得更真实, 更正确的竞争思想。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会独立

现在孩子少, 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证。大人们不知不觉给孩子养成了惰性习惯。例如:有的孩子小学毕业了还不会系鞋带、洗袜子、洗头发这样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的更是连书包都不会收拾, 更谈不上帮家长做家务了。甚至有的孩子该换衣服了都得家长提醒。孩子从早到晚, 所有的环节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得满满的, 他们只要按指令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孩子一定不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一定不会检查自己的作业, 一定不为自己的将来制定规划。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他除了写作业、玩、上网、看电视,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培养出较强的独立能力, 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有人说:“命好不如习惯好”。的确, 好习惯可让人生更顺利。首先, 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会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在孩子上幼儿园前, 协助其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那么在进入幼儿园后, 他对待人、事物, 就会有自己的准则, 自然就能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好习惯有成千上万种, 只不过每个习惯都和生活脱离不了关系, 因此, 在建立好的生活习惯后, 自然会有有规律的生活。其次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是独立自主的开始。孩子做错事了怎么办?孩子和朋友、老师闹矛盾了怎么办?孩子早恋了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了怎么办?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了怎么办?孩子怎样应对考试?孩子怎样复习?孩子怎样提升自己的弱科?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当他们被这些困扰时, 家长的及时相助是非常必要的。但家长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如何解决,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家长再帮助提出修正意见, 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定尊重孩子的意见, 用整合和道理说服。

老师和家长心里都必须清楚:怎样的胸襟和气度、怎样的态度和心态、怎样的眼界和常识才能成就孩子终生的快乐和成就。只有明了这些, 我们的指导才能更准确, 更有针对性。久而久之, 孩子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自己对自己所作的一切应该承担起责任的思想。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严格要求自己了。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标致。在人潮汹涌中就更多了一份竞争的巨大能量。

三、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成就了孩子的竞争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尤其是家庭环境, 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各种习惯、爱好、品质的形成, 无不和家庭环境紧密相关。从现代社会很多精英的成长经历来看,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对于他们成就的取得, 都直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有两个均已繁衍了八代的家庭:一个家庭的始祖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 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个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王朱克, 他的八代子孙中有300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两个命运不同的家庭告诉我们, 家庭的文化结构, 父母的示范以及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父母”这种职业不能兼职, 父母不可能为了自己省心而把孩子的教育“外包”。教育的成果并不一定和投入的金钱成正比, 没有任何机构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很多父母都竭力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 认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由这些机构完成的, 而自己的角色只是起监督、辅助作用。这就好比:我花钱, 我负责。

但美国著名教育家下, 帕金斯曾点破了家庭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他把家庭看成是“制作人格的工厂”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 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 家庭不仅仅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物质环境, 也是“精神环境”。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 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 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 会变得聪明, 对爱有安全感。另外, 爷爷、奶奶只会把孩子照顾好, 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好 (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 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 , 因此他们不懂得爱, 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 并且是最严重的伤害。例如:当孩子摔倒后, 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 爷爷会骂地, 还会用拐杖去敲:“都怪你, 摔了我的宝贝!”这样的教育, 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别的一切:别人、地方、气候……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

父母潜移默化铁影响对孩子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教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子女是水, 家庭是窗口。把水放杯子里是圆的, 把杯子里子的水倒到盒子里面, 换个位置就是方的。教育就是要营造环境, 让孩子“圆”就造杯子, 让孩子“方”就造盒子。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那教育就能顺其自然地出成果。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10.孩子的理财能力如何培养 篇十

一、把“理财课程”正式纳入班级管理。班委特设两名“财政委员”,主要负责班级理财,他们的具体职责是:收集各小组建议,发动学生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合理合法增创班级财政收入;定期通报班级财政收入和支出;征集同学们平日理财的“金点子”,班会上负责讲解和传授理财“小窍门”。

二、召开主题班会,老师讲清楚理财的必要行和重要性,播下“理财”的种子,引起学生对“理财”的重视和兴趣。

三、引起家长重视,家校联手。可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唤醒家长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比如让孩子每年的压岁钱让孩子自己存入银行;合理引导孩子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学会合理支配钱财等。

四、布置相关作业,写出理财感受。比如趁双休日布置如下作业:每个学生买5斤鸡蛋,3斤番茄,2斤豆角(蔬菜种类根据季节随机布置),并写出感受,家长签字证明。最后看谁买的价钱最便宜,谁就是这次的“理财之星”。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讲价钱,买东西要货比三家等理财意识。

11.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 篇十一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无论在科学、技术、生产、政治、军事、文史、教育、艺术、金融、商业等任何一个领域里卓有成就的名家,都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人,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所以教育家匡亚明直截了当地说:“凡是人才总是有突出的创造力,敢于不断创新;人云亦云的,不是人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则说:“如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只会模仿和抄袭。”

创造力的培养,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动手实验、制作和全身心探索自然的经历。

例如,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人物”、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他研究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都勤于实践。为了测定北极星的位置,他连续3个月每晚定时起床3次察看天象,画下星宿变动图200多幅。那时没有闹钟,每晚3次起床,需要何等毅力!他为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设法剪了一个小纸人,让它“骑”在一根琴弦上,再拨动靠近此弦的另一根弦,那纸人就跳动起来,便断定两根琴弦发生了“共振”。这是多么有趣的心灵手巧之举啊!

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的科学巨匠哥白尼,年轻时自制仪器,在波兰弗伦堡教堂的一角,建立了小小天文观测台。他算出了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61个地球(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还大,他当时不可能算准)。他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会绕着小小的地球转吗?于是他开始怀疑1000多年来人们公认的“地心说”理论。他又经过观测,终于完成了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界宣布: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从而把颠倒的历史颠倒了过来,让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

“医圣”李时珍,从小常与行医的父亲一起采药、尝药,观察父亲如何给病人诊断、急救、开处方。20多岁自己行医后,更是大量采药、实验和制药。他行万里路,访问了上千名民间医生和采药人,写下1000万字的笔记,最后完成了52卷、共160万字的《本草纲目》。其中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药方11096个,绘制药物形态图1160幅。为写这部巨著,他整整用去27年时间。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实践。学母鸡孵小鸡,为使人飞起来让小朋友吃“沸腾散”,都是他闹的笑话。由于家庭贫穷,在学校又不受老师欢迎,他只上过3个月的学就失学了。但在母亲的指导下,他爱学习思考,特别爱做实验。为了做科学小实验,他3次被解雇。第一次在火车上卖报时,由于做实验不小心失了火,他被赶下火车,还被打聋了一只耳朵。第二次在铁路上当报务员时,他坚持业余做实验,每天工作20多小时,有一天上夜班时竟打起瞌睡来,又被开除了。第三次在电报公司当报务员,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让硫酸从容器中漏出来了,流到隔壁经理室,把地毯烧坏了,经理大怒,把爱迪生赶走了。

历史上的科学巨人、能工巧匠、艺术大师们,从小就养成了动手动脑的品质,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上述4例只是典型而已。那么为什么动手(包括动身、动五官)能促进动脑,“手巧”能使人“心灵”呢?

首先,从生理学上分析,手和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神经联系,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其中有很大一个区域是与手的活动相连的。这个区域比大脑中与整个内脏相连的区域还要大,仅一个手指在大脑中所“占据的地盘”,就超过一条大腿所能拥有的“面积”。为什么手脑联系特别密切呢?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是学会用手从事复杂劳动,才促进脑的发达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人的儿童期是从猿猴祖先进化到现代人的历史缩影(婴儿的智力水平与猿人相似),此时的大脑发育迅速,可谓一日千里,在这一时期多动手制作,对刺激脑的发达更有着特殊意义。脑科学已经证明,动手动脑,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大脑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就个大、体重,细胞质成分齐全,神经纤维(树突、轴突)生长又多又密,能连接成无比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反之,很少动手动脑的痴呆症患者,死后解剖发现,他们的脑呈萎缩状态,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个人动手实验和操作,比听和看更能迅速调动起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这时,大脑便立刻提取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立刻感知劳作的对象,立刻指挥手如何动作(凡是操作的活动,不易出现单纯听和看时容易产生的心不在焉);手的活动则将外部信息频频向脑内传递,使脑接收、分类、加工、组合,立即又给手下达命令……这样,手脑进行着内外穿梭般的高速运动,自然有利于智力较快地增长。生命在于动静交替,这条规律在人脑的健全和智力功能的提高上,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劳作时刻改变着眼前的情景(有时候做好,有时候做坏),最易激发人脑另一区域主管的非智力功能,使其迅速调动并参与进来,如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此时就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所以,人在做事时(特别是进行有兴趣的实验、操作时),往往废寝忘食,时间似乎转瞬即逝。在良好的非智力功能的“鼓舞”和“保护”下,智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受到高强度的锻炼,这样人的素质怎能不得到全面、超常的提高呢?

难怪历史上手脑并用的科学家、发明家不仅智慧超人,而且比一般人更健康长寿。有人调查,在欧洲,当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1岁时,科学家的平均寿命却是79岁,这是何等令人深思的数字!

下面,我们讨论怎样培养孩子动手操作、喜爱创造的能力。

首先,要清除轻视动手的旧观念,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最重要的必修课。

从中国国情分析,历史上封建士大夫阶级一贯轻视劳作,把上学只称为“读书”,提倡“学富五车”,“半本《论语》治天下”,还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使是能工巧匠,也被诬蔑为“专擅雕虫小技”,根本就不被重视。这是我国历史上学者众多而发明家较少的原因之一,也是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这种重学术、轻实验和操作的观念,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致使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连摄影、使用普通录像机甚至接电源也有困难;至于青年学生则更是怕动手做实验。丁肇中教授说:“中国留学生钻研学问很刻苦,理论思维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接触那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半个小时就把故障清除了。”

为了振兴科技,实现科教兴国,务必要清除教育者本身忽视实验、操作的教育观,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反对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要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第二,平时在与孩子交谈中,要多鼓励他们创造性思维,不满足于求同思维,多练习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如与低年级孩子讨论:用些什么方法能保持一杯热饮料不凉?让孩子想:把盖子盖紧;用棉絮包起来;倒进暖水瓶保持温度;倒入小锅用小火烧;放在太阳下面晒等等。这就是练习发散思维。

要经常提出问题而不给孩子灌输现成答案,也不允许人云亦云。比如人们老是说,一个方块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5只角。其实应当启发孩子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有时确实还有3只角,如果从方块的对角线砍下,不就只剩下3只角了吗(让孩子在纸上画着试试)?这也是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至于一个方块砍去2只角还有几只角,砍去3只角还有几只角,正确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这样的问题对培养求异思维大有好处。

要常做智力测验趣题,因为许多趣题都能训练人们打破传统思路。如“看看有节摸摸没,两头寒冷中间热”是什么?按“竹竿”的老思路走不通,谁知它指的是年历(日历)挂图呢?看起来有好多节日,摸起来摸不着;一年的两头是严冬,当然寒冷;中间是夏日,自然炎热。

我们应该认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有求异思维才有创新和创造。如果人人都按照习惯模式思考和行事,恐怕人类至今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第三,多给孩子讲科学家小时候动手动脑的故事和后来发明创造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读发明创造类的`故事书。

例如米丘林3岁时就跟随父亲在果园劳动,8岁学会移花接木、果树嫁接,他一生为人类创造300多种果树的新品种。瓦特从小受到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动手动脑。年轻时当学徒,修理各种机器和精密仪器。后来他终于改良了老式蒸汽水泵,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程,他被誉为“蒸汽大王”。蒸汽机发明后的1里创造的生产力,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

当然,瓦特时代与当今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发明创造需要使用非常复杂而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和手段,即使一般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也是十分繁难的。正因如此,跨世纪的孩子更需要强烈的创造意识、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深厚的现代知识。不然,何以适应21世纪创造与竞争的世界呢?

第四,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动手制作,并培养动手创造的良好习惯。

1.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喂家禽家畜、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2.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例如炊壶盖上的镝子脱落丢失了,可把牙膏管肩部以上剪下,拧下牙膏盖,将牙膏嘴插进壶盖孔,然后拧紧牙膏盖,这样,代用的壶盖镝子就制成了。又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花篮,用玻璃片做万花筒等。此外修理门铃、自行车,拆装破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孩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3.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竹片制竹蜻蜓,用蜡光纸做风车,用细篾制风筝,用铜钱做陀螺等等。家长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有时还要参与制作。

4.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5. 要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利用假日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科技制作小组、小发明兴趣班,让孩子的生活多多闪耀创造发明的火花。

最后,谈谈当今中国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学习情况,以及我常发的感触和叹息。我看到孩子们的课外、校外生活存在着“三多”,这“三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发展,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应当引起家长和教师重视的。

1. 书面作业太多

许多孩子课外的书面作业太多,作业的分量太大,考试分数的压力太重。有的小学生的学习日比父母的工作日还长,不但缺少动手动脑的时间,有的连休息、睡眠都受到影响。杨振宁博士来国内考察时,有人问他: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杨博士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一句话,就是学生功课太多,考试负担太重。”

这种状况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的学识、智慧、才干首先来自于生活实践,课本的、课堂的系统知识传授和练习,远远包容不了孩子应当获得的广泛知识和才能,况且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还是学习课本中间接经验的基础。孩子如果缺乏课外的见多识广和动手动脑的灵性,课内的学习效率也是不会高的,或者只会落得个“高分低能”。而分数是绝对反映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优劣的,它只能表示某学科某一方面的书面考试成绩,人的身体素质、实践能力、探索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性格品质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在书面考试中都是反映不出来的。至于重复的作业太多,或者用作业处罚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作业、考试、分数还是需要的,它是衡量教和学的重要尺度之一,但只能摆在适当的位置上。我认为数十年前考试的及格标准为60分,是非常科学的。它既肯定学生学科成绩60分就合格,不及格者还允许补考;同时鼓励孩子争取60分以上,适当表彰八九十分的优秀成绩。我认为把分数要求定在这样的水平上有很多好处:

①让孩子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下生活,没有太大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合格就能受到肯定,孩子的心情将是很舒畅的,他也就不会把分数看得过重,就能轻松地玩耍、郊游、交往、锻炼、制作、下棋、钓鱼、演戏、画画,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文娱活动,迷恋科学实验,发展兴趣特长等,他就能主动、快乐、活泼地发展。

然而,近年来的教育却过分看重作业、考试和分数,60分及格的标准似乎约定俗成地被更改了,各地的土政策变成了80分及格,90分及格,甚至95分以上才算及格,并大力提倡双百分。有的孩子考了98分,回家还要受父母的批评、训斥。社会上普遍存在如此的教育思想,孩子怎能不紧紧地盯着分数,紧张地应付考试,疲倦地磨蹭作业呢?他们小小年纪,就要经常背着作业、考试、分数的沉重包袱生活,天天听着父母的催促,常常想着分数、名次,一放学回家就得坐回书桌旁,精神被束缚了,双手受捆绑了,怎能放松地去领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怎能快乐地去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怎能津津有味地品尝兴趣活动的甘美,怎能享受到发展爱好特长的无比喜悦呢?

所以我认为,加大作业量,强制学习,老是盘算学生考分的优秀率,在人才成长中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甚至在客观上起着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②60分及格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也是符合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的。

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进展都没有直线可循,连飞机在毫无阻拦的高空飞行也有转弯、绕圈和进退的时候,科研上也常有成功和失败,工作上也常有进展和失误,军事上也常有进攻和退却,比赛中常有得分和失分,这些都是常识;而且严格说来,有曲折才有前进,有失误才有成功,有失分才有得分,有退却才有胜利。一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曾说:“如果我不准备丢一些分数放手猛攻的话,我就不能多得分,就没有希望战胜对手。”这就是进取的辩证法。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打仗尚且不讲究一城一池的得失,为什么却要求孩子的功课门门优秀,“一考一个满分”地前进呢?这无疑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令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一心想着作业、考试,拼命追求和斤斤计较那个分数,这会有利于造就心胸开阔、勇敢进取、知识面广、多才多艺的高素质人才幼苗吗?

③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世上不存在学习知识能做到一次达标和巩固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基本接受,允许差错,然后在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中提高。要知道,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感受,得到的知识才更深刻,并能熟练应用。所以,允许孩子的考试有十几分的差错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处理得好,就有利于他们在正确和错误的比较中进行学习,在反复的积累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成为高素质人才。

小学的许多老教师发现,自己从教数十年,学生们一批批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卓有贡献者,往往是那些小时候兴趣较广泛的调皮生;而门门功课高分、活动能力较差的孩子,长大了反而表现平平。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爱迪生、达尔文在小学里都是有名的“兴趣广泛的调皮生”,这也给教育者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

2. 盲目游荡太多

有的孩子空闲时间盲目游荡太多,其中一部分沉溺于看电视、打台球、打扑克、玩电子游戏机等。

这样的课外生活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样最容易养成懒散消极、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追求享受、没有智力兴趣的不良个性,影响孩子一生的进步。这一部分孩子无目的地游荡,主要是由于家庭文化环境单调和假日生活贫乏、缺乏教育引导所致,这正是我们假日指导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些孩子最厌恶课堂学习和作业,往往成绩跟不上去,老受批评,于是自暴自弃,学习上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有时间就拼命地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强迫学习、负担太重、分数要求太高的发泄和报复。

如果60分就能受到肯定和鼓励,或许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快乐起来,满怀信心地全面成长。这一部分孩子一般活动能力较强,也不乏聪慧和敢作敢为的创造素质,如果家长能全面衡量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引导得法,满足他们精神上对各种活动的需要,是很有希望把他们培养为有较强的实际能力和有特长的少年的。

这里我想起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的一个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专门对他讲了一番话,指导他度过了整个中小学阶段。父亲认真地对他说:“你上学以后,不要去追求高分,刚刚及格就可以了,只要不留级就行。但是你一定要保证做好两点:一是要广泛阅读,十分爱书;二是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特长。”

铃木遵照父亲的话去做了,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从来就是倒数第一、二名,但他从小善于课外阅读,独立思考,在音乐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并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和早期教育才能培养法的创始人。他教3岁左右的孩子学小提琴获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今日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指挥和高级提琴手都是他的弟子。我们“早教方案”的设计和成长,也深受他某些方面影响。

他曾说:“我认识到人类美妙的生命力这一存在,提出育儿国策问题。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30年后就将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能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说得多么感人肺腑!

3. 喜爱艺术类的较多

课外兴趣活动中喜爱艺术类的孩子较多,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不少,而热爱动手动脑的科技制作和种植、饲养活动的较少。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的国情,培养大批热爱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的人才幼苗,是我国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因为在21世纪,全球范围内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经济领域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科技发明人才和熟练的高级技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的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科学家等中高级人才,仅占劳动人口的0.4‰,即每万人中才有4人;而发达国家这类人才却大致占8‰以上,即每万人中有80多人,是我国的20余倍,且总体素质较高。我国的产业工人大军中,熟练的高级技工仅占十五万分之一,所以产品质量普遍上不去,缺乏国际竞争力。

面对如此国情,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培养人才幼苗,要牢牢记取“科教兴国”这一根本国策,面向科技、经济主战场,多多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自然科学、动手动脑、发明创造方面去。这是国家现代化之急需,民族兴旺发达之急需,也是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际行动。

教育要避免盲目性,社会宣传也要避免盲目性。人们看到歌星、影星走红,绘画、舞蹈人才济济,以为只要孩子在这些方面有点兴趣,就大有前途,于是充分鼓励和培养,但却忽视了科技兴趣的激发,动手能力的培育,这又进入了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君不见许多家庭节衣缩食为孩子买钢琴(不管孩子的发展是否最需要钢琴),期望孩子成为小钢琴家,却不知一架钢琴的价钱能为孩子设置多少个小小的科技实验室,能购买多少种科技制作材料和工具!这些家长们几乎想都没有想过。中国的家庭看不见孩子的实验室、制作室,甚至看不见孩子的工具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整个民族深思吗?

以前我曾看过一部影片,描写的是飞机发明不久后的欧洲,正举办一次私人飞行器大赛,成千上万的人带着自制的各式飞机兴致勃勃地参加比赛,赛程是从伦敦至巴黎。选手们是那样快乐,那样勇敢,千万观众喜气洋洋地为他们祝福。

飞机起飞后,天空中黑压压一大片,可飞不多久,有的就一头栽在地上,有的掉进大海,有的落在火车上“奔驰”,有的起了火,但驾驶者个个无所畏惧,从容跳伞降落。这种群众性的科技创造活动和最勇敢的飞行比赛,实在令人感动,使人永久不忘。中国最需要培养出如此勇敢和富于创造的一代。

12.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口语交际能力 篇十二

一、教师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 使学生们可以大胆地说

人们常常说“童言无忌”, 指的是儿童说话无拘无束, 随意性非常强, 他们只要想到了啥就会说啥。然而,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 造成胆子小, 在公开场合往往不敢大胆地表达, 再加上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了说方言的习惯, 从而给学习标准语言制造了障碍。因此,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 主动接近学生, 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要地位。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多一些赞赏

赞赏是一种爱。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并且要真诚地赞扬学生, 这样做会增加学生无穷的力量。在课堂上, 教师对待学生的发言一定要给予肯定、表扬或者奖励, 就是说得不好的, 也不要去批评, 避免挫伤学生在学龄前期已经孕育出来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好听!”“你也会使用这个词语, 真棒啊!”这些话, 教师都要常挂在嘴边;红花、小书签、卡通图片等小礼物, 教师要经常奖励给学生们。教师的赞赏一定会激发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慢慢的, 学生的胆子变大了, 讲话的兴趣也变浓了。

2. 多一些童趣

儿童和成人不同, 儿童的观察和思考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不同角度, 教师只有“变成”儿童, 并有一个活泼纯真的灵魂,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变成儿童才能将语言童化, 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会容易让学生接受。

3. 多一些沟通

儿童刚上学的时候, 只要他们对学习环境适应了, 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的可爱, 如果你有耐心地坐在那里, 就会听到他们说起话来总是没完没了。课间的10分钟时间, 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 挑选一些学生熟悉的、喜欢的话题, 比如“我最爱吃的水果, 我最喜欢的卡通”等, 听学生无拘无束地讲。

二、创设一种情境, 令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讲话

在课堂上, 创设活泼、生动、有趣的沟通环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沟通气氛, 学生的口语交流在这种气氛中无拘无束地进行, 方能有效地将交际的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1. 关注日常生活, 创设一种情境进行沟通

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生活, 口语交际的源头是生活。对于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 教师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够在学生口语交际中创设一个精彩的画面, 学生们就会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自然就愿意表达。比如,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教师要面带笑容, 先用问候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然后作自我介绍:“我叫×××, 是教你们语文的老师。我喜欢画画、看书、唱歌、交朋友,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和你们在一起。有谁愿意和我交好朋友吗?”学生们的眼睛亮亮的, 扬起小手抢着发言。教师要抓住机会, 用与学生对话的形式来教他们的沟通技巧, 握住学生的手说:“你好,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可以和我交朋友吗?”然后再问“你家有几口人?”“什么活动你最喜欢?”等问题, 彼此一问一答,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介绍自己。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交流中来, 教师可以采取同桌之间对话, 让一些说得好的学生给大家示范。这样, 大家就会在交流中很快地熟悉沟通的技巧。

2. 设计主题, 创造一个沟通的情境

教师设计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使他们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中, 围绕主题, 自由口头交流沟通。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 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你可以采取让学生走出教室去看春天。看春天金黄的迎春花, 粉红的桃花, 绿色的草, 柳条的小芽在风中飘扬。阳光下、花丛中, 学生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 流出心田的美好的语言, 如涓涓细流:“鲜花微笑着, 正在等待来亲嘴的小蜜蜂呢!”“风, 像一把大梳子。他正把柳树姐姐的长发梳啊梳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 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们从桎梏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话也就变得多姿多彩。最后, 还可以请孩子们把春天画下来。对于这些, 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手绘的风景, 会有许多话要说, 从而使口语的交际变得有趣, 达到一种比较完美的境界。

3. 体会扮演角色, 创造一个沟通的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 抽象思维能力差, 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 有时很难说清楚, 解释清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亲身实践, 扮演角色, 加深对角色的深刻体验。

4. 布置作业要巧妙, 创造一个沟通的情境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一方面, 提醒家长要重视儿童早期口语交际训练, 当孩子的热心听众, 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毛病。另一方面, 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 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家庭中进行。如学习《小熊住山洞》后, 请孩子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把学习的快乐和他们一起分享;母亲节到了, 给妈妈做张爱心卡, 并说上几句祝福的话;班级新转来一位小朋友, 把爸爸妈妈介绍给他认识;把班级获得了模特比赛第一名的好消息告诉父母, 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作业, 学生既乐意去做, 又感兴趣, 更重要的是口语交际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

13.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三

俗语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电话、呼机、手机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普及后,人们逐渐摆脱了纸笔的束缚,而语言这门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可塑造的。从生理发育研究证明,4岁以前是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启发孩子敢说、想说、乐意说。孩子天生性情各异,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沉默寡言。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首先应找出其原因,然后再加以引导。一般地说,这类孩子有的是胆小,在生人面前说话容易紧张,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脸红心跳,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多说、敢说,并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有的孩子因患有多动症,存在思维障碍,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严重 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训导,并尽量多给孩子创造条件,使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孩子因患抽动症,由于不自主的眨眼、摇头、点头、扭脖子等动作怕别人嘲笑而深感自卑,不愿抛头露面,也不敢在人前讲话,对这样的孩子,除了积极地对其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外,还要对其语言、行为等异常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就要父母充分发挥亲情的优势,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同时,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有说话的材料和兴趣。如春天、秋天带孩子郊游,观赏春华秋实的景色,冬天带孩子观雪景、打雪仗、堆雪人,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等等。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就可使孩子想说、爱说,尤其是有话可说。

(2)让孩子多读、多看、多背,促进语言发展。课本中大量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逻辑性强、句子精练的好文章,其中诗词更是语言的最精华部分。因此,朗读课文、诗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使一些名言警句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就可为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口头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3)要为孩子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庭的熏陶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尽量做到:一是自己的言谈不俗气;二是用词恰当,多使用成语;三是诱导孩子与家长多交谈,尽管大人说话用的词汇孩子当时不一定全懂,但如长时间使用,孩子也必能悟出其中涵义,再经过慢慢模仿、运用,就能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4)正确、合理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孩子好奇心强,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热情,认真,恰如其分地回答,既使孩子探索真理的愿望得到满足,又克服其语言上的障碍,使其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5)用多种方式锻炼孩子说话能力。儿童时期,是求知欲最强、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其说话能力。如给孩子讲故事、童话、寓言;或让孩子自己先阅读这类书刊,然后再讲述出来。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加强其记忆力和思维力。还可让孩子看图说话,或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述出来;也可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其解答等等。如能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14.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

创新能力很重要,但由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导致很多孩子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缺少创新能力和激情。所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母婴专家提出,想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开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创新教育也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幼儿年龄尚小,经验缺乏,所以在学习中总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会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都是凭借兴趣去认识事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如利用花坛、走廊、墙角等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以此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孩子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家长或幼师进行参考:

如在活动角,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红、蓝、黄等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子,让幼儿任凭颜色相互搭配,这样便可以从中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变深、一会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等,显得十分的奇妙,孩子们一下子也会对颜色的变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等到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形。之后用配置的颜色对服装进行装饰,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很大,会从中搭配出不同的颜色。而一旦幼儿对自己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这种学习方式当作一种乐趣。

2.珍惜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产生好奇,才会想要思考和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创新或创造能力。如果孩子对你提问一些问题,如“夏天为什么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类似于这种问题,有些老师或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这时候要对孩子的提问表示肯定,不要感到厌烦,否则一旦批评孩子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无论是父母抑或是教师,都应该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并采用“助燃”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创造并寻求答案。

3.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5.小学低段孩子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低段,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一、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 结合低段孩子特点, 相机诱导, 激发孩子说话欲望, 让每一个孩子不自觉地进入创设好口语交际环境, 自主地、无拘束地参与到口语交流中来, 孩子们开口了, 各种培养目标的达成就成为可能。

1. 消除孩子胆怯心理, 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低年级孩子, 特别是留守学生, 先期语言环境贫乏, 语汇量小, 少数孩子虽能积极发言, 有口语表达的欲望, 但口语表达能力弱, 又往往说不大清楚。对此, 首先要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 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其次, 多给孩子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 如利用晨会课引导孩子说见闻、说故事、说课文、说图画等, 还可以带动他们边说边演、边说边唱。三是评说结合, 通过赞扬和评价, 激发孩子口语交际兴趣。如课堂上采用问答式对孩子进行口语训练, 老师边听, 边用肢体语言、表情给予鼓励或肯定, 孩子就会兴趣盎然, 主动说话。

2. 循序渐进, 系统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

交际训练应循序渐进, 系统性进行, 切忌过多过急。要从起始年级开始, 从说一句话、几句话到一段话, 从“开口说”到围绕一个主题说, 从“随意说”到有逻辑说。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这样才能从易到难, 由浅及深, 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材有计划地编排了许多看图说话的口语交际案例, 在教学中, 可根据看单幅图和多幅图说话等口语交际内容, 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 引导孩子认真看图, 通过思维, 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 逐渐由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连贯地说几句比较通顺的话。

3. 重视阅读教学,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语文教材具有听说训练的文本功能。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听说点”, 在阅读教学中整合听说训练, 利用听说训练, 把思想教育、理解文本内容及课后作业拓展结合起来,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在教学《找春天》时, 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 让孩子根据文本各自“找春天”, 然后让孩子大胆地说自己找的结果, 听别人找的结果, 想象周围春天的景象, 再读教材, 再说生活中的春天。通过在阅读的基础上“说”春天, 孩子纷纷讲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 沉浸在春天的意境中, 在口语交际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春天的感受。教材的课后巩固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空间, 如在“我会写、我会认”等环节中的词语便是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尚好素材, 这些词语贯穿在本文各个自然段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词语穿针引线, 让孩子复述文本, 既增加说话训练的密度, 又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为孩子今后书面语言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词汇。

二、用活教材

提高孩子口语交际水平的途径除社会交往外, 最规范、最准确的当在语文课堂。老师如何深析教材, 用活教材, 对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 仅让孩子回答问题, 简单讨论问题和交流意见,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对话等, 来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深入和用活教材对进一步提高孩子口语交际能力作用颇大。

教材文本是孩子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良好范例。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课文文本还应成为孩子说话的内容, 是培养和提高孩子口语交际水平的现存材料, 教师要很好地用活这一资源, 为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服务。对此, 应注重深挖教材, 创新性地拓展延伸课文文本内容, 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如教学游记体文本, 让孩子们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 扮演导游, 向大家介绍文本内容, 力争说得具体、清楚、明了。如教学描述性文本, 则让孩子充当讲解员, 逐一宣讲文本内容, 力争说得形象、生动、有趣。孩子在复述教材文本时, 进一步增强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 其语言交际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通过活用教材, 让孩子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丰富、有趣、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口语互动

上一篇:聆听专家的声音下一篇:最新人大代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