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2024-06-26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共13篇)

1.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一

网络反腐现状及前景研究报告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与广泛性,使网络反腐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器。网络反腐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迅捷而有效的手段。作为一种新兴手段,网络反腐既有自己突出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诟病。本文旨在研究网络反腐的现状与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使网络反腐真正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 反腐 应对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在报告中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各种严峻考验、各种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网络反腐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在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网络反腐为社会公众行使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开拓了新的路径,大大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当今网络反腐现状,对网络反腐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网络反腐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促进网络反腐的健康发展,使网络反腐真正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腐败的释义 腐败,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指有机体的腐烂。也可以指思想的陈旧,行为的堕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腐败的意思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腐败被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中,指组织、制度、机构、措施等的混乱、黑暗。

政治意义上的腐败:“腐败”指的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也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百度百科)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和滥用,使为公共服务的公共权力异化和滥用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和途径。

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缺乏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腐败的危害:害党、害国、害民、害已。

反腐的意义:

什么是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特点(一)受众率高,主体强大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1】缓之势。

如今,中国已成为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个庞大的群体在社会中的职业不尽相同,年龄等也不相同。处在这样一个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网民群体当中, 一些热点的人物事件,甚至一件极小的事件,只要被网民广泛关注,就会立即引起公众甚至是媒体的长期关注和讨论,从而使得受众率不断提高,最终引起相关机关和领导的重视,对事件的进程形成极大的推动力。

可以说,广大网民是网络反腐强有力的民众基础。(二)方便快捷,成本低廉

与传统的举报方式相比。因为网络无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传 统繁杂的举报程序,网络反腐简单方便。举报只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把有关政府官员腐败的信息在监督网站或论坛上发表、举报。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同时网络还可以将该信息在网上高度聚焦,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进而引起纪检部门的关注,从而达到网络举报的目的。相比传统举报监督形式的程序多、成本高、反馈缓慢,网络反腐大大减少了繁冗复杂的程序环节,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降低了中间过程人为因素干扰,提高了反腐工作的效率,同时在网民自身身上,以及査处某腐败事件的成本上大大降低。

(三)网络反腐的安全性(安全隐蔽„„)在传统的举报中,有举报未果,反而被打击报复的情况。因此,很多举报者为了不受报复打击而放弃举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的身份是可以隐藏的。因此人们通过网络方便地发表意见,而不被别人发现身份,避免了被检举者的打击报复。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不仅极大地保护了检举者的人身安全,也进一步激发了网民反腐的主动性。由于不必担心被知晓身份打击报复,相比过去,在网民可以通过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有效的遏制了即将发生的腐败活动

因为已经有了官员腐败被群众揭发,进而被查处的案例。这是对 在职官员的警示和震慑,很好的遏制了即将发生的腐败活动。让我们的党和国家健康的发展。

网络反腐诟病(一)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不强

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信息的发布或转载过 于随意,致使一些谣言和小道消息屡屡出现,有时使人真假难辨,造成了人们认识上和思想上的混乱。由于网络具有某种放大镜的作用,虚假的腐败信息和谣言现身于网络后,往往会造成更大范围的信息误导,甚至会诱发一些极端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二)网络反腐存在着代表性不够充分、理性思考不足的问题 在国内社交应用的用户群体中,年轻化的特征非常突出。CNNIC《报告》显示,年龄为20到29岁的用户占到整体人数的52.6%,远远高出在这一年龄段的全国网民比例。深入分析发现: 年龄越高, 学历越高, 收入越高, 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 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产业服务业工人比企业公司管理者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仍有大部分公民不是网民, 当他们自身遭受侵权而需要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时, 大多并不能主动去利用网络这个传播快捷的工具。年龄、学历越高的人员一般理性化较高, 发表的言论相对系统性、客观性较高, 而这些人并不能在网络发表意见中占多数;如果在网络舆论战中这些人不能及时有效地站出来, 无疑是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的一种群体缺失。

(三)网络反腐中的参与者缺乏制度规范

有的举报者或网站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增加点击量, 用雷人 标题甚至言过其实、不负责任的话语进行宣传;有些公民为了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 在网上恶意造谣、诽谤, 致使受害人受到伤害。此外, 一些公民因自身认知条件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容易产生偏激的观点或易受极端情绪的影响, 一旦这种极端的认识成为一大部分人的共识, 就容易产生舆论暴力。一些网络论坛上, 甚至出现了谩骂、侮辱他人的不文明行为。种种不规范的参与行为, 说明制定规范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的制度法规是必要的。

(四)治理腐败职能部门的办案特点带来网络反腐新问题 网络上有海量的反腐信息出现, 要甄别处理如此多的举报信息, 显然需要一个过程, 而这与网络的快速性和网民的及时要求不相适应, 容易造成网民对治理腐败职能部门的误解, 对官方网络反腐败失去信心。另一方面,网络反腐很多时候是在网络舆论十分高涨的情况下, 治理腐败职能部门才开始介入的,结果会错过反腐败的最有利时机。最高人民检察院发言人也无不担忧地表示: 我们提倡网络举报,但绝对不提倡在公共网上举报。举报信息让被举报人知道后, 他会有所准备、会串供, 导致很多事情查不实也无法查实。反过来被举报人会告其诽谤, 司法机关只能追究举报人的诽谤责任。这也正是反腐的【3】 困境之一。(五)官方网络举报实名制大大减弱了人们举报的热情

现在官方的网络举报网站一般都需要举报人实名举报。以最高人 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的网站(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DB /OL ].[2009-09-20].http:///

【3】新形势下加强网络反腐的思考 吴玉英 [2010-05] 【4】人民日报 2009年4月15日

【5】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 杜治洲,任建明 [2010-01-07]

1、大概可以按以下逻辑顺序: 腐败

网络反腐(概念、发展历程概述)网络反腐现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网络反腐优缺点分析 网络反腐前景展望 网络反腐对策思考

2、优缺点及对策思考:

小标题再提炼:简洁、通顺、体现中心观点、逻辑性强 对小标题的论述要充分、深入

3、定稿时,格式要统一、美观;语言通顺、无错别字

4、答辩时需要提供的材料:申报书、结题报告书、论文、支撑材料(如有问卷、访谈调查,则把调查的原始材料带上、查阅和参考的论文、资料等)

2.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现状

如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 越来越多地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娱乐休闲的阵地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 可对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 维护校园稳定,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奠定基础, 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1.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

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会关系的改变,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 大学生网民表现得较为活跃;在商务应用上, 大学生网民网购比率达43.1%, 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率分别达40.1%和38.9%。[1]

1.1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类型。

综合现行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来看, 目前,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类型有网络学习生活方式、网络社交生活方式、网络娱乐生活方式、网络交易生活方式、网络政治生活方式等[2]。

1.2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1.2.1 大学生学习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享合作、完成网络课件等。如:依托微博、博客、BBS、通讯群等网络平台接受课堂教学,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老师, 选择课程, 接受课堂教学, 完成作业及提交作业, 共享学习教案, 搜索学习资源, 等等。

1.2.2 大学生网络社交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通过网络, 可以进行网络交流、网络交友、网络虚拟社区等。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博客、交友网站, 多渠道、多方式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台空间。网络交友主要包括休闲交友、商务交友和婚恋交友、社区交友、网络求职等。

1.2.3 大学生网络娱乐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进行音乐欣赏、观看影视、开展网络游戏等。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娱乐休闲活动方式, 其中, 网络游戏是目前大学生网络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 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游戏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1.2.4 大学生网络交易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网络交易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为网络购物、网上交换、网上出售等。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商店、网络商场、网络商城层出不穷,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已在大学校园逐渐流行起来。

1.3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网络生活方式除了具有网络生活方式本身的特点, 还具有网络生活方式的普遍性、网络生活态度多样性、网络生活方式差异性等特点。

2. 不合理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

2.1 网络时代, 教育主体对网络生活方式的认识、把握不及时、不透彻。

网络的发展太快, 很多高校对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了解不够, 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都不大了解。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引导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 导致学生在选择网络生活方式, 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心理障碍突出, 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2.2“90后”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其性格、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在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及复杂的社会环境时, 他们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从而陷入网络生活, 养成不合理的网络生活方式。

2.3 大学生本身对网络的把握认识不够科学。

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网络依赖性强, 普遍具有“盲从心理”, 盲目崇尚网络技术, 具有较强的“偏激心理”和好奇心理, 更容易受到网络传播中不良信息的蛊惑和感染。另外, 大学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也是造成他们不合理网络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网络不良信息, 难免会对道德发展不完善、自我约束力弱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4 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网络环境复杂难辨。

一方面,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由于网络生活具有在精神层面先天不足的缺陷, 因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也会焦虑与不安, 生活习惯混乱。另一方面, 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生活习惯除了受网络虚拟生活环境的影响外, 必然也受到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中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大学生移情于网络生活、社会中各种陋习散布到网络让大学生难以驾驭。

总体来看,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类型多样, 内容丰富, 内涵深刻。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外部环境等都是构成大学生不合理网络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只有分析现状, 找出问题, 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维护校园稳定,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0.

3.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三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非生态”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XYSKYB131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系统科学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MKS1336)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笔者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管窥当前大学生“非生态”生活方式现状,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回收率为97%,随机访谈学生30人次。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日常生活习惯。一是睡眠时间不足,63%学生能保证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在十二点前准时入睡只占31%。二是饮食不规律,大学生中能按时吃早餐的只有37.5%,不按时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多挑食、偏食,遇到喜欢吃的东西就暴饮暴食,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营养失衡。三是吸烟喝酒上瘾,48.5%学生认为吸烟喝酒是一种时髦,尤其男生觉得烟酒能展现他们男子汉的魅力。在同学聚会、生日party、节假日时,吸烟喝酒更为频繁,这也成为大学生一种“非生态”生活习惯。

2.消费方式。一是炫耀性消费,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48%学生为了追求时尚或怕被人瞧不起等原因喜欢穿戴名牌,8.7%大学生为满足虚荣心盲目攀比,不顾及自己实际经济情况。二是盲目性消费,32%大学生花钱缺乏计划性,前半月胡乱花钱,有时受商家广告宣传、打折销售的影响,控制不住自己买东西的欲望,后半月经济窘迫。

3.休闲安排。在校大学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65%学生选择看书、交流、运动等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强健体魄,仍有近35%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主要靠睡懒觉、闲谈、上网聊天、逛街、打牌、娱乐玩耍等消磨闲暇时间。

4.学习方式。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33%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课堂的学习才是学习,考试成绩是衡量学习的重要标准。学习目的日益功利化,学习内容更加实用化,为了考证、为了考研、为了考公务员而逃课,甚至找人代替上课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学习方式不合理,36.5%大学生过分相信书上及教师讲解的答案,对于未知的领域不敢打破已有的模式。67%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新媒体,凡是遇到不知道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在网上找答案。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生态”生活方式,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养成生态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一是开辟生态生活方式宣传栏,通过校新闻中心宣传生态生活知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二是开设以生态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辩论交流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摒弃旧的生活理念,践行生态的生活方式。三是举办与生态生活方式教育相关讲座和报告会,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向大学生系统地介绍生态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四是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体悟生活的不易,自觉改掉盲目攀比的不良习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节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父母加强引导和监管。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生态生活方式养成的首要条件。一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选择生态生活方式,身传甚于言教,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生活理念。二是父母要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生态知识,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和办法,进一步提升家庭生态生活方式的品位。三是父母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生活动态,在经济上把好关,引导其生态消费,当发现大学生有“非生态”生活习惯时,要及时进行干预。

4.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四

成员简介:邓 舒2009101409 组长 周艳萍2009101416组员

谢巧玲2009101417 组员 朱美容2009101424组员 李小玲2009101432 组员 毛海玲2009101448组员 尹善林2009101468 组员 潘 辉2009101471组员 王文清2009101494 组员 罗 焱2009101499组员 实践主题: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研究

实践时间:10月10日

实践地点:南昌工程学院(瑶湖校区)、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实践方法:发放问卷和当面提问等方式

摘要: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显示,打多数的大学生仍然是以亲朋为主、辅以同学、老师的单结构社会关系网络,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交际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的缺乏。关键词: 社会关系网络 人际交往能力 问卷调查

一、开序篇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在随着大学扩招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现在每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大学生今后要在激烈的坏境中去生存,社会关系网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综合素质的保证下,社会人际关系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成功的重要基石。

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调查篇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现状,本小组经过国庆一周的充分准备,于10月10号在南昌工程学院(瑶湖校区)和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进行为

期一天的调查活动,我们小组10人分为3个小组,在南昌工程学院(瑶湖校区)的新旧食堂和学生公寓门口发放调查问卷、随机提问。实践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此次活动,最大化的把问卷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在两个食堂门口,由于人数较多,问卷调查工作持续较久,在学生公寓门口的调查主要是随机提问的方式,在我们事先准备的问题中随机挑取3到5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更能反映真实性。

本校是我们此次调查活动的重点,我们的调查面也比较广,但是为了更加真实的反应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现状,我们小组决定去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发放问卷;下午4点到6点,我们小组赴邻校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进行发放问卷调查,江西师范大学作为我省师范类院校的高等学府,其生源、人数在全省师范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所以到江西师范大学进行调查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江西师范大学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小组的活动顺利按计划进行,我们小组集中在师大的学生食堂和师大图书馆门口发放问卷。经过近两小时的工作,我们小组顺利完成布置的任务,接下来我们小组的的主要任务是对回馈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晚上7时到9时,此次调查活动基本结束。

三、分析篇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从反馈的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显示,打多数的大学生仍然是以亲朋为主、辅以同学、老师的单结构社会关系网络,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交际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的缺乏。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把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社会交际无助型,这类大学生能与大多人交往,但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和同学,多属一些点头之交,一旦离开某个见面平台,他们就很难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大学一毕业,这类同学的社会关系网络依然很小。

2、社会交际困难型,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在内心深处希望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但由于个人交往能力有限致使交往不尽人意。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要更好的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缺乏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关键

3、社会交往恐惧型,这类大学生交往特别敏感,极力回避与陌生人的接触,害怕和陌生人接触,这类大学生害怕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害怕自己被别人嘲笑,总是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很差的同学,这里有客观和主观因素,有相当部分同学由于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到学习和今后的就业,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日益成为大学生活中的普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起来答题有以下方面因素

1、家庭因素,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总是限制孩子的外出,造成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蜗居的习惯,久而久之,交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相当匮乏。

2、学校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都是应试教育,甚至在大学依然把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标准,长期以来的这种教育制度,造成我们的学生根本就没注重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之前,学生的普遍心理就是要考大学,就必须断绝一切交往,专心高考,那些整天和同学聊天的同学很定不是好学生,而在大学,事实往往就是那些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更受社会的欢迎。

3、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大多数人的原则,正是在这种不良的社会坏境下,大学生逐步放弃了广交天下朋友,朋友多多益善的理念。

(三)、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每个大学生都想在大学学到一技之长,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社会关系网络,也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考虑的。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1、树立构筑社会关系网络的意识。大学生只有具有了构筑社会关系网络意识,意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重对社会资本的培育和挖掘。这种意识的培育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努力、其生活的家庭,另一方面,学校平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这种意识。

2、学会开发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如亲戚,大学、中学、小学的同学、校友、老师,同乡,家乡的“父母官”,甚至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乡等。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本,首先要自己愿意付出,即大学生在平时要注重交往质量,要关心和帮助他人,欲索取必先给予。大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社会资本提升自我的社会资本。高校的名气、学校领导的社会影响力、校友的社会地位等这些社会资本都可以被我们的大学生加以利用。

3、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是缺少“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节假日多参与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兼职、实习、毕业设计、各种俱乐部等各种机会,加强与社会交往。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现代社会中,仅凭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善于展示自己的优势,学会推销自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四、总结篇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学院老师给与了许多帮助,对我们小组的实践活动给与了实际和理论的指导,当然,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包括江西师范大学的同学无私的帮助,使我们这次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组员之间的配合度不够高,组员向被调查同学的提问时没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而定。在今后的调查实践过程会吸取此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总的来说,这次活动经过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

师 2005年02期

【3】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5.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深人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中国网民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大学生影响颇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45.2%。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研究并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道德认知缺失。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传播出现超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会带来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趁机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特别是对我国青年学生传播错误思潮,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以削弱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传播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年学生极易受骗上当。据《计算机世界报》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互联网上的输人、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冲击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的阶段,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容易破坏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年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2.道德取向紊乱。尽管各国对网络社会都有意实行监管.但由于不同国家和法律的迥异,现有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的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社会实行有效的超国界监管。这使得网络社会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能充分展现混饨学所言的‟„蝴蝶效应”。当某广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电子公告栏(BBS)、新闻组(News—group)以及邮递列表(mailng-list)等地方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以“多对多”(many—tOmany)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经常上网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到这一类情况,他们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

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互联网造成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的现象。

3.行为选择不定。网络主动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非群体活动对象的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彰显。但因为信息网络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学会选择,就会为一大堆信息所淹没。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是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二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人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黄色信息。三是导致青年学生人格擅变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其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腼其中,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在不良信息的包围下,青年大学生因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取向的紊乱,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造成的责任感、诚信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显示了不确定性。一是不确定自己如何选择。因为判断的紊乱,无法确定选择标准,所以大学生不能(无法)确定自己怎样选择才是对的。二是行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标准的多重性,加上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网上行为选择又具有匿名性,可以摆脱他律,所以青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常出现摇摆变化,不仅在不同场合不同行为选择不同,而且在不同场合其同一行为的选择也不同。

4.道德行为失范。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年大学生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人”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很容易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犯罪主体以青少年的介人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肆虐的“黑客”中,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二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三是学习不诚实。在信息网络上,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发送到你的电子邮箱里。因此,有部分缺乏自律的青年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文交给老师,毕业论文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从网络上购买。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他们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特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加之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运行系统,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他们出现了思想观念的西化倾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的倾向、语言的异化倾向、现实情感的冷漠化倾向、社会交往能力退化的倾向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倾向。并因此产生了不良行为,特别是他们生活在网络社会,容易把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的规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人际关系淡漠虚假等社会问题的产生,所以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法律上,要加强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并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技术上,要探索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应用技术手段比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防止“危害数据”、不良信息的进人,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同时,加大投人,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

2.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一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二是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吸引人的形式,使青年大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启发他们追求高尚境界,有利于形成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

三是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序的标志和尺度,主要由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组成。

四是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协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3.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信息时代,大学德育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封闭的大学围墙已挡不住网络社会的渗透和冲击,因此,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的科学教育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了解如何分析、鉴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必须独立进行道德实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破解道德难题与伦理困惑。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并确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念,具有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学生道德辨识能力的培养就是分析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科学的伦理观念,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进而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适度的灌输是必要的。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灌输应当着重于对道德理念与实际道德行为的理解和反思。通过道德理念的灌输帮助大学生接受道德观念,从而为道德辨识奠定科学而坚定的理论基础。

4.开拓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1)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校园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包括报纸、广播、宣传橱窗以及校园网等)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观的宣传教育,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在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如其分地宣传正确的网络观;在“两课”教学中也要引人树立正确网络观的相关内容;并开设有关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为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打好“预防针”。

(2)开拓教育新阵地。一方面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奏响网上

主旋律。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同网上错误思想做斗争。要在网上更多地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他们不仅从中受益,还能得到乐趣,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形式的大学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通过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深人到大学生的内心,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展社会道德实践。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大道德,不是小道德,它排斥狭隘的实用功利。因为传统中存在的等级序列化和强烈的地域观念,国民的横向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现在的青年大学生重知识轻实践。这与网络要求形成很大的矛盾,很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控。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我们应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并帮助青年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5.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机制。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齐抓共管,因此迫切需要形成一个适应网络化发展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应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规范、网民的道德人格建设。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网络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高校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领导机制。学校应该重视网络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形成校、院、系三级领导的教育机制,并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各高校应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支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

6.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六

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部分):

第一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概述 第一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定义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发展概况 第四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章2009-2013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09-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三、出口关税政策

第三节2009-2013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生产现状分析 第一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总体规模 第一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能概况

一、2009-2012年产能分析

二、2013-2018年产能预测

第三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容量概况

一、2009-2012年市场容量分析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三、2013-2018年市场容量预测

第四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国内产品2009-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2013-2018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2011-2013年我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我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技术分析

一、2011-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技术变化特点

二、2011-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市场的新技术

三、2011-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第三节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三、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对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特点

二、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分析

三、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七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1-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模式

三、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投资机会

四、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九章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发展分析

二、未来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 第一节主要原材料

第二节主要原材料2008-2012年价格及供应情况

第三节2013-2018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

第十一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上下游行业分析 第一节上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下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的意义

第十二章2013-2018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当前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发展方向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规模

三、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十三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二节B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三节C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四节D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五节E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节F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十四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三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四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中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中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五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六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第十五章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投资策略

二、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投资筹划策略

三、2013年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的规划

二、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建设

三、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业成功之道

第十六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产品投资趋势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产品投资方向建议

四、中金企信项目投资建议

1、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2、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3、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4、销售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电信多媒体网络系统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意义 第一节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二节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 第三节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第一节科学性 第二节实践性 第三节前瞻性 第四节创新性 第五节全面性 第六节动态性

三、“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 第一节国家产业政策 第二节行业发展规律 第三节企业资源与能力 第四节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图表......网 址:

7.大学生网络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七

一、大学生的网络观现状

所谓“网络观”就是人们对网络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认可度、依赖性和认知力等各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做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于网络的依赖不断增加。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商务等日常行为中, 都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在学习中, 传统的书籍、报刊的阅读已逐渐被电子书、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所取代;平日里学生都喜欢通过网络更快捷、便利地获得大量的信息;遇到问题找寻答案的时候也都会第一时间习惯性地想到“上网查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传统的写信、电话等交流方式已被QQ、微博、微信、E-MAIL等网络交往方式所代替;而交往对象也由原来仅限于身边的亲戚、朋友拓展为网络上的各类人群。从商务角度, 学生的购买方式已打破实物交易方式,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认同的交易方式。

(二) 网络价值观出现多元化。

网络的即时性和快捷性使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地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事件, 但是网络上也流传着各类虚假信息、暴力信息, 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主见、分辨能力差, 不加思考地尽信各类信息, 而其中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另一方面, 还有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负面消息的影响, 会对所有社会中的正面报道都产生质疑, 认为是经过美化、夸张, 甚至是虚假的, 这样的思想极易使学生不思进取, 产生消极、焦虑情绪。同时, 网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途径、拓宽了交友范围, 借助于网络, 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帮助其完成社会人的转变, 体现自我价值。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自己拘泥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 喜欢在网络里宣泄情感, 逃避现实, 不愿与他人交流, 自我封闭, 变得孤僻、嫉妒, 甚至产生抑郁、沉迷, 产生自负、自卑等心理障碍。

(三) 网络道德自控力弱化。

道德是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 是自律性的准则, 而不是强制性规范。道德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某些环境中的软弱无力, 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更是如此。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 危害行为一旦发生, 其责任划分比较明确, 责任追究也比较容易。而在网络生活中, 人们一般采用匿名形式, 这种虚拟的环境, 使行为与责任分离。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上网行为能够理智对待, 认为网络行为也应遵行道德规则,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上网可以不遵守道德规则或对各种不道德现象也置若罔闻。如, 散布传播虚假信息, 利用网络谩骂和攻击他人, 败坏他人名誉, 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网络诈骗行为, 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网络道德的缺失, 加速了现实道德的滑坡,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网络观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 在大学阶段, 青年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刚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 初涉大学校园, 面对自由、广阔、自觉的高校学习生活, 很多同学表现出不适应, 对设定自己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问题考虑很少, 即便是对于学习, 很多同学也都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 敷衍了事。这种迷失目标的、毫无追求的、无聊空虚的状态使他们很自然地会把网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虚假信息, 甚至是反动言论, 正是这种思想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让他们产生对社会的质疑, 造成观念模糊, 道德弱化。

三、大学生网络观培养对策研究

(一)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转移对网络的依赖。

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学生社团, 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学生把闲暇时间投入其中。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培养自己的特长,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 在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教育, 帮助和引导学生设立人生目标, 并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转移其对网络的兴趣、注意力与依赖性。

(二) 利用校园资源,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加强对官方网站、学生门户网、学习资源网以及学生论坛的管理, 丰富其内容, 增设学习、娱乐和就业信息,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和求职就业的需要;主动为学生搭建常用网站网络圈, 为学生筛选推荐形象良好, 内容丰富、健康、积极的好网站, 使学生更容易在网络中接触良好信息, 接受正面影响;开设网络课堂, 让网络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和媒介, 同时也更能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校园网的使用、监督与管理, 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 监督网络信息内容, 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 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检测,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 开展教育活动, 规范网络行为。

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学习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 因势利导,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树立既科学利用又有意识防范的正确网络观。一是网络作为大学生辅助文化学习和课外娱乐的重要载体,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 但不能过分沉迷于其中;二是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 做到“慎独”, 使自己的网络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三是引导学生认清网络行为中的是非善恶, 培养道德责任感。在传递信息及网络交往等活动中, 树立网络道德观念和网络责任意识, 自觉形成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 不发布不健康信息, 不侵犯他人的隐私, 不破坏或窃取他人的成果, 要正确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广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J].校园健康, 2010

[2] .李爱华, 杨美玲, 华丽.如何加强大学生信息网络行为的教育与引导[J].光盘技术, 2009

8.学生网络文明倡议书 篇八

一、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道德规范榜样。我们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对美好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文明使者。我们要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语言,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去创造。让我们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9.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篇九

摘要: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虚拟生活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各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 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高等学校 虚拟性 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更加便利。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因此,网络学习习近平年来在大学生中逐渐流行起来。

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习的自主性,它通过网络教材,网络课件等资源来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不限使用次数和频率。这就使学生个人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它不需要把所有学员和教师集中在一起,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进行上传教学内容和答疑。

2.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互动性

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调出他想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访问信息源,通过动手收集信息和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内化自己的认知,还可以向其他同学和老师提出问题,并得到帮助和指导。显然这种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导的,这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模式,还利用网络和其他信息传播手段,传送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动手操作演练的机会。

3.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针对满堂灌、标准化、一刀切等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发个性化学习的平台,运用音像、影视等教育媒体、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灵活设置专业与课程,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网络学习中,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教学内容按课时或小节划分,明白的可以不听,不明白的可以多听几遍,直到听懂,这样既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服务功能完善

提供课程答疑,服务体贴周到。网上特设各类课程答疑专区,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并得到满意答复。学生的网上学习、选课、成绩查询、学籍管理、作业和网上考试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功能完善,操作简便。课程选择、进度控制、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讨论、功能完善,操作更简便。学员能与

优秀教师开展互动。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网络学习中,每门课程一般由优秀教师在线主持,及时帮助学员能把握好课程的精髓,避免走弯路,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网络能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搜索空间,给予他们给大的信息度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广纳百川精华,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

通过上网,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校园文化、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国际风云;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科技的发展动向、历史延革;进行休闲娱乐、感情交流、学术讨论等。所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构筑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信息通道。使青年大学生得到各方知识的陶冶和锻炼,了解更多的社会形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象牙塔中的社会人。

(三)、改变了大学生的购物方式

曾经,约上三五好友,逛街购物,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网络的进步,消费者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行为——网络购物。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具备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和校园特定环境的特点,使得网购热潮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络正在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购物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大学生喜欢网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网购价格便宜

网购最能够吸引消费者之处在于便宜,它满足了多数人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网店无需交纳房租、税收、水、电等费用,可以使卖家有效地减少成本。网店一般都还有一些特殊的进货渠道,掌握着一手货源,甚至是厂家直销,剔除了批发零售过程中间商环节的利润。而且网络商店中很多商品一般是在客户下订单后再进行商品调配,不需要很多库存,从而减少资金的积压,所以所具有的成本就比较低,最终体现到价格上。同样的产品价格比零售店便宜一些非常正常。

大学生消费水平有限,于是更多的学生当然会选择把手中有限的钱用到最适当的地方,面对相同的物品不同价格,当然会很好的考虑合理的安排。网购价格实惠、透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重要选择。

2.网购可以“坐享其成”。

用脚逛街的局限性随着商品的多样性逐渐的体现出来,这时候,网购的方便、快捷,送货上门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足不出户,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特产都可以在电脑面前,浏览浏览页面、点点鼠标,物品就能送至你的家中。想购物的时候就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便上了某个购物网站,先浏览一番物品信息,然后把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用银行交易卡支付,剩下的事便是待在宿舍等着送货上门签字,省去了跑来跑去买东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用讨价还价,少

费口舌。

3.商品种类多,选择多

实体店铺的经营场地是有限的,而网络上的店铺是没有空间大小限制的,因此网络商店中的商品种类比实体店铺要多得多。这样,消费者也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大到家电汽车,小到牙刷图钉,只要在搜索里输入你想购买的商品,立刻会出现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网上的商品还有很多新颖之处,不见得实体店都有卖的。大学校园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淘宝是万能的”,可见网购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

4.可以货比三家,购物环境轻松自由

网上购物你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充分了解你所感兴趣的商品,包括产品的外观、规格、参数、功能及价格等。一般好的网站都会提供这些信息,应该说通过这样的资料,我们就对某个商品有了很深的了解。这在现实购物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同一件商品可以再不同的卖家和店铺进行对比购买。

很多人在传统的现实购物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收到来自营业员的压力。进入一家店铺,就会有有营业员跟着你和你说这好那好。当营业员问你有什么需要的时候,向你介绍商品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营业员面前有些局促,不自在。也不好意思的问来问去,问东问西,了解商品具体的信息。碰到服务态度好的营业员是运气,但往往消费者的运气是不怎么好的,想想看,你花钱还要看别人的脸色是什么滋味。不像实体店购物那样,网购的时候可以随意浏览,到处逛,想了解某个产品的时候就看评论。购物环境轻松自由成了很多人喜欢网购的一个原因

(四)、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友方式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而常用的网络通讯软件有QQ,微博,微信和YY,论坛。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因为网上交友是“点之即来,击之即去”的速成交友方式,可以按大学生的学习闲忙而调度,在网上既可以推心臵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大学生可以享受与世界各地的友人“聚会”聊天的乐趣,体会发张“贴子”可得到八方援助的喜悦。

(五)、网络改变大学生的投职招聘方式

当今的大学生中,很多是通过网络去了解自己的就业单位信息,其中有的会通过网络去投档,或是通过网络去寻求市场的需求,以创就自己的就业生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下的中国,大学生教育已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升学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网络就可以充当这一“庖丁解牛,以无隙入有间”的角色。

近几年来,网上就业指导由初露端倪日渐兴盛,很多高校毕分办已越来越将网络指导就业作为一个主要渠道来抓。因为网络承载的信息不同于传统的广电新闻,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可以随时点击浏览、比较总结,同时网络招聘范围广信息量大,可以从网上浏览企事业单位的背景和详细资料及发展演变情况,比现场招聘了解到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要全面辩证,因此,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求职,在网上为自己选择单位。网络招聘快捷方便的优势对于兼有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的大学生可以节约资金、时间精力,在较低成本下,提高了学

生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频率。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称之社会化。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

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其成熟。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由于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甚至患上了“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DA)。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之中,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中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调查表明,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往往学习兴趣不浓、人际关系受挫、情绪内敛、情感压抑、思维受阻、性情孤僻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川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二)、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大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再加之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等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现实世界中很少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偷看他人邮件、浏览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一些有违道德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某高校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3%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2%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3.人格冲突明显。有调查显示,35.6%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他们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三)、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中自我迷失

网络既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们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因此,在学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的含义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一方面为性格不同的各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外向或更加内向。性格的错位,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同时会使大学生出现严重的自我迷失,影响了自身的发展。4.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致使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性格。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剿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大量时间,对他们的学业有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大学生网上操作技术娴熟,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

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素质下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对策建议

网络正在改变着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充分认清网络对当前大学生造成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一)、提高信息识别能力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分析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由于网络社会大学生接受着不同主体经不同的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道德意识,其中既有精华性的内容,也有糟粕性的内容,有的糟粕性的内容还经过了一定的变换、加工,极有欺骗性,使大学生不易辨别。再者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变得多角度,信息摄取行为愈加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不再简单按照传统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他们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这当中难免良莠不分。针对这种情况,各级组织、学校要用开放的心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使大学生在各种知识、信息、社会思潮的互相碰撞、比较中提高识别、选择信息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面对即将来临的信息时代,人们如何恰当地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正确的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大学生是我国现在和未来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开发者,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正确的网络观的教育任务,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及时地解决,才能促进网络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目前高校和一些网络公司、网络经销商,都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

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学生、教师中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

(三)、培养网络教育管理队伍

网络的发展,对学生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的效果。在网络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有所丧失。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却处于信息的劣势。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经常使用电脑的人数远小于学生上网的人数。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育者,多数人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的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教育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他讲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研究并钻研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多种体制下的多种运用,能够在原来传统化、经验化的教育方法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载体对大学生施加有益的道德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颖寅 《我国网络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15

[2] 徐红彩 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5-06-30

10.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

1 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的现状

1.1 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的程度高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有93%的大学生表示正在使用社交网络, 其中有78%的人表示同时使用2到5个社交网站。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站是人人网、QQ校友, 以及新浪微博。开心网和飞信也有大概30%左右的网友。被调查的大学生几乎都表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站。有43%大学生甚至表示已经患有网络依赖症, 每天几乎没法离开这些社交网站。可见,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也在社交网络中找到了一定的归属感。

1.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

社交网络开放式、零成本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和服务, 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平台。我们调查发现, 有将近70%的大学生表示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发布自己的状态或者了解别人的状态。这说明社交网络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 喜欢在社交网络展现自我, 通过发表对社会、事件、政治, 以及娱乐明星等观点,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通过自拍、合照等方式展示自己日常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 让亲朋好友了解自己的动态。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获得好友们的评论和点赞将带来一种被人关注的满足感。同时, 他们也喜欢通过社交网络来关注好友们的动态。另外, 部分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还包括写日志、做相册、玩游戏以及听音乐等休闲娱乐活动。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方便了自己的生活, 方便了同朋友沟通, 扩展人脉, 了解社会热点。

1.3 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和评论社会热点

我们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有将近60%表示使用社交网络了解社会热点的速度比热门网站更快捷。他们表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经常会在浏览图片、状态、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些热点事件, 而且每次会使用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的时间了解社会热点。而且, 在与好友互动的同时, 也可以顺带了解社会热点。同时, 还可以与圈子里的好友一起关注和评论该社会热点。有五成的人表示在看到热点事件后会转发给好友一同关注。因为当他们知道了或相信了某件事以后, 希望自己的朋友也关注同样的事情。这也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 也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 容易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

1.4 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反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对于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反应, 近期发生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以往的。较早的网络热点, 比如周久耕双规事件, 杭州“70码”事件等仅有10%左右的人知道, 而近期的昆明事件, MH370事件, 文章出轨事件等则普遍具有80%以上的知悉度。这说明网络热点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在某一段时间内是热点, 但很快就会被别的热点所取代, 逐渐远离公众的视线。对于远离的热点事件, 大学生也很少会去跟踪后续报道。

1.5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解读社交网络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已经并不陌生, 网络陪伴着大学生的成长, 已经深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也知道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 在看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 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解读还是比较谨慎的, 不会盲目做出判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一般较相信专家、明星和网络红人转发的一些信息。这说明大学生在社交网络里他们会比较跟从一些权威人士或社会名人, 这些人对他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另外, 有20%左右的人表示会相信转发量较高的信息, 还有大概22%的人表示完全拥有自己的判断。

2 大学生对社交网络舆论的看法

2.1 社交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

对于社交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 有将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 既不会完全相信, 也不会一点都不信。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待社交网络舆论比较理性, 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特别是随着网络水军等不确定因素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所谓舆论观点持观望态度, 并没有选择盲从。

2.2 响应网络舆论的目的性

虽然大学生不会百分之百相信网络舆论, 对网络舆论持有保留看法。但是, 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一旦某一网络舆论被广泛转发、被议论多了, 就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选择相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独立、缺乏主见, 容易随波逐流。所以, 即使大学生知道有些社交网络舆论的可信度不高, 但也会成为推波助澜的一份子。另外还有4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响应网络舆论更多是在借机发泄个人情绪和仇富仇官心理, 或者是一些窥视欲和猎奇心理。比如, 对于一些富人、公务人员的事件, 或者娱乐明星的绯闻, 不管真假, 他们都会加以评论和围观, 或者到处转发和共享。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在于感受平等参与和言论自由, 或是为了实现自身正义感和道德观。

3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舆论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调研, 我们知道大学生对待社交网络舆论比较理性, 不会贸然盲从。但是, 这种理性更多体现的是在不确定事件面前保持一种观望态度, 缺乏更深层次的客观分析。甚至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 其观点最后会跟随大流。所以, 给予大学生适当的网络舆论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3.1 形成民间组织为主, 政府为辅的复合型引导机制

既然社交网络舆论需要引导, 那么应当由谁来引导呢?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还是应当由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引导。但是, 如果单纯由政府引导, 一方面大家都害怕由政府引导网络舆论将导致信息的滞涩, 言论的禁锢, 会失去网络舆论的自由行和开放性;另一方面, 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负担。被调查者中也有将近半数的人认为应当由网民道德联盟或网络主流传媒来引导。虽然, 非政府团体的引导更具有亲民性, 但是非政府组织也有可能为了一己私利, 博眼球, 搏出位, 故意把事情往某一个错误的方向进行引导。所以综合来看, 本文认为社交网络舆论的引导应该形成以民间组织为主导, 政府辅助参与的复合型引导机制, 这样将更有利于网络舆论的发展。针对大学生的引导, 相应的教育部门发挥的辅助作用可以表现在着力培育一批社交网络的名编名师, 开创一批名站名栏, 创作一批名篇名作。 (1) 通过这些权威性的主流声音来引导大学生往正面发展。

3.2 推进社交网络舆论实名制

社交网络舆论是否实名制各有利弊。实行实名制会限制一些人的发言, 会使网民因为害怕自己的发言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不敢说真话。但另一方面匿名制虽然放开了言论, 却因为匿名使得一些人言论过激, 不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网络空间是开放、自由的公共场所, 但是网络社会仍然是法治社会, 我们必须遵纪守法, 在合法的范围内实现我们的言论自由。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所以, 网络实名制的目的不是限制言论自由, 而是要净化网络空间, 杜绝谣言。我们通过调查, 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还是支持网络实名制的实施, 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反对。这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在选择实名制与否的时候还是趋于理性的, 还是希望可以有一个坦诚的平台发布自己对于某些事件的看法。

3.3 网络舆论的管理保障机制

良好的网络舆论管理保障既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可以防止一些消极的思想在网络蔓延, 造成不良的后果。有将近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实行实名制后, 可以采取网络后台实名制, 而前台匿名制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发言者自由和个人的隐私。笔者也认为这种方法是比较可行的。当然,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社区的管理最终还是要靠完善有关法律, 依法管理。目前, 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已经有一定数量,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只是框架, 细化和具体化不够。 (2) 所以, 政府还要根据网络环境的需要, 制定合理的、具体的网络法规,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执法人员, 针对网络犯罪、侵权等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4 结束语

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群体, 普遍高频率地使用社交网络, 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 涉及的内容也各式各样。大学生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在参与社交网络时需要合理引导, 通过合理引导才能使网络舆论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推进, 未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将趋于理性。大学生也能在参与社交网的过程中, 逐渐走向成熟, 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注释

11 陈华栋.“后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特征及建设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5 (2) :82.

11.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一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于2011年6月对一中、二中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一中、二中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调查的内容及状况报告如下:

表一:一中、二中文明礼仪调查

校园中看到垃圾,在没人在场时,你会去捡吗?

A会

一中69.8% B偶尔

一中30.2% C不会

一中0

二中32% 二中58% 二中10%是否有闯红灯、骑车带人、跨越隔离栏等违规行为A没有 一中96.2 B偶尔

一中3.8%

C经常 一中0

二中46%

二中52% 二中2%校内、外见到老师是否主动打招呼

A经常 一中86.8% B很少

一中9.4% C没有 一中3.8%

二中48%

二中52%

二中0

你座在里面,出来时跟同桌说

A对不起,让一下

一中90.6%

B走开,让我走 一中0 C不说话,硬挤 一中

9.4%

二中68%

二中16% 二中16%

有人不小心打了你,你会? A打他一下 一中

3.8%

B要对方说对不起

一中16% C微笑一下不介意

一中81.2%

二中34%

二中32%

二中34%

上下楼你会

A大声说笑,唱歌

一中0% B靠右行,慢上慢下

一中

81.1%

C快走,赶时间 一中

18.9%

二中6%

二中26%

二中62%上公共汽车时你经常

A遵守先下后上

一中45.3% B抢着上车

一中0% C让别人先上

一中54.7%

二中54%

二中12% 二中34%

观看演出时,表演结束后 A热烈地鼓掌

一中

94.3% C不鼓掌 一中5.7% C不好就喝倒彩 一中0%

二中82%

二中12%

二中6%

路上或车上,你手中有垃圾你会

A乱扔 一中0% B找没人地方扔 一中0% C放到垃圾筒里 一中

100%

二中18%

二中20%

二中62%

对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你的看法

A违纪不可为

一中100%

B经常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中0% C被别人欺负,我肯定会还手

一中0%二中40%

二中24%

二中36%

从上表可知,有69.8%的一中同学在校园中看到垃圾会主动拾起来,说明一中同学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而二中只有32%的学生会主动拾起来,而58%的同学则只偶尔会,甚至还有10%的同学不会捡,由此可以看出二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一中有96.2%的同学没有违

反交通法规的行为,而二中同学则有54%的人有过或经常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有86.8%一中同学能主动与老师问好,而二中同学则开始忽视礼貌问题了。有86.8%的一中的同学、68%的二中同学从里座出来时会对同桌运用礼貌用语,而在面对有人不小心打了你一下你会怎么办时,81.1%的一中同学选择微笑一下不介意,分别有34%的二中同学选择打他一下和不介意,由此说明,二中学生做事比较冲动,而一中学生能遵守老师的要求。有81.1%的一中学生上下楼能右走慢行,62%的二中同学有人时右走慢行,无人时则随便走;而对公共汽车这个问题,一中学生100%的能做到遵守先下后上或让别人先上的原则,二中同学则有84%能做到;对于观看表演后四二中分另有94.3%和82.7%的同学能尊重表演者热烈鼓掌,只有6%的二中学生存在喝倒彩的现象。对于处理手中的垃圾,一中学生做的比较好,而二中学生则出现了18%的乱扔现象。在处理同学之间打架斗欧等暴力行为时,100%的一中学生认为违纪不可为,而二中则有60%的同学对此不重视甚至采取还手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中的同学被动性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注意,去积极的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三、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三、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中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出现了反复现象。

中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只要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等大气候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就会有波动,中学生的礼仪行为就会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甚至有的学生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对还是去做。因此,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的不但是耐心,而且是毅力,做到持之以恒。

2、中学生文明礼仪存在着性别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男学生的礼仪行为普遍不如女生,其根本的原因是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差异。调皮好动、思想活跃的男性多,温文沉静女性多。这只是性别上的差异而不能定义男生不如女生,但却说明了男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要难于女生。因此,我们要针对男女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存在发展性。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高年级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开始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不如低年级孩子那么大方自如。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对熟悉的人总说这些礼貌用语没什么意思,觉得多余,而不熟悉的人又没感情,运用起来又不大自然。但这表明高年级的学生礼仪行为倒退了,只是在提示我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依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

12.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二

2网络管理系统

2.1管理人员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管理人员是最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仅是工作的执行者,也是整个工作的主体。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管站工作,主要的职责是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功能。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工作中,对于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在完成信息顺利传输的基础上,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性、科学性、合理性。

2.2管理代理

管理代理主要的构成就是各种网络设备,可以是管理工作站,也可以是网络打印机。实际上,管理代理的形态并不固定,有时还会是网络设备资源。它是一项复杂多样的信息管理程序,主要负责的是网络数据库的统一化管理工作。

2.3管理信息库

管理信息库实际上是动态的数据库结构,主要存在于储存器之中。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对于网络资源和设备的信息进行配置,并完成数据通信整理以及安全信息的设置等工作。这些庞杂的信息以动态或者被动态的形式出现,从而完成网络管理系统的整体性管理。

2.4代理设备

在机算计网络管理系统中,代理设备是唯一不直接参与管理系统的步骤,但是它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理设备主要是网络软件和系统之间的沟通桥梁。将管理协议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分析处理,进而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统的正常运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信息库数据容量,还可以确保实际工作参数与理论数值一样。

3网络管理模型的分类

3.1SNMP网络管理

最简单的网络管理协议就是SPNM网络管理协议,是针对互联网和因特网的最主要的`协议处理形式。实现分布在不同平台上的工作对象的连接与互动,进而完成分布式结构的正常运作。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拓扑算法可以轻松完成计算,大幅度的提升了运行效率。现阶段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许多的系统并不支持SNMP网络管理协议,只能应用于传输控制协议和国际网络之中。当然因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达不到运行要求,在安全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假如网络管理的网络设备是封闭的,则它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网络管理系统之中。

3.2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

CMIP系统在网络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各种模型组织,运用复杂的计算来实现所有的信息管理功能。以此为基础来为计算机运行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和终端的信息对比来实现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通用管理信息协议支持管理需要的各种连接服务,所有的通信模型都可以运用通用管理信息协议。通用管理信息协议可以大幅度的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计算机的网络负载。在计算机的认证、访问控制和安全日志等方面的性能有所增强,进一步的提升了计算机的安全性能。但是因为CMIP系统管理会占用很大的宽带资源,同时价格也比较昂贵,所以不被大众化所看好。

3.3WBM网络管理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WBM网络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灵活性,非常适合各种网络企业的发展。WBM网络管理模式有着传统的网络浏览器界面,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方式。更加容易理解的图形界面,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培训所需要的成本,还让网络和专家实现了有机的融合。管理人员只需要在设备的浏览器上完成网络的配置,就可以快速的完成网络的控制与接入。同时各个管理应用平台都是相对独立的,借助协议可以将网络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的集成起来,并实现程序之间的移动和透明访问。

3.4分布式管理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于互联网的传输之中。不仅提升了传输的效率,还促进了网络技术的优化与革新。提升网络速度,不能仅依靠宽带数量的增加。通过搭建起完善的战略与规则,马上可以实现网络的自主性运作,进而完美解决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性能问题。分布式管理主要是搭建起多个管理过程域,负责管理相对应域名的信息对象。这样就在减低数据传输延迟的同时,高效的降低中央网络的处理压力。分布式管理的特点和功能是,运用分布式的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过滤。在超过分布式阈值时,启动动态轮询和逻辑判断。分布式管理提供了拓展性,以此来适应全新的网络应用需求,不仅降低了网络的复杂性,也让每一个管理站都具备了监视和拓扑信息的作用。

4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论述了网络管理系统的构成。针对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型进行了阐述,为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方式提供了建议。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方式复杂多样,同时每一种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要结合实际的应用需求来选择网络管理系统,进一步的提升计算机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劲,何青.网络电视关键技术及其发展[J].新视讯网刊(专业版),2015(18).

[2]夏海涛,詹志强.新一代网络管理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2).

[3]肖会.网管系统主流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07).

13.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网络文明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三

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统计里面我们发现20-29岁的人群占比为31.5%, 而在网民的职业结构里学生群体占比为25.5%, 是网民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 目前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主体, 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进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问题, 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信仰危机以及遭遇网络诈骗等, 网络素养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来了解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分析其缺失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根据我们的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1.1网络的使用率较高, 缺乏自我约束

能力较差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不高, 上网目的不明确, 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 “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比例相当低。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 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 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38%, 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20%, 其他占8%, 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 但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 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 而不是沉溺其中害了自己。

1.2年轻冲动盲目跟风, 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学校集中生活, 上网频率高且访问站点集中, 当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 敢于表达、勇于质疑, 易于形成网上网下互动, 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 人生阅历较浅, 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性质缺乏辨别和分析能力, 多是对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哗众取宠的做法产生兴趣, 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

1.3网络防范警惕性差, 法律意识亟待强化

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阅历浅, 法律意识不高, 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不良情绪的煽动。如在多起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 有的网友误当做被搜索者, 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 更有甚者不堪压力, 自杀身亡, 这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 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1.4道德责任意识下降, 价值观念容易偏差

一些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和寄托感情, 而网络的虚拟性, 也让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 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的网上攻击行为, 宣泄情感, 导致校园事件波及社会, 造成问题复杂化;有的沉迷于网恋, 同时和几个网友交往, 形成错误的爱情观;有的肆意抄袭网络文章,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助涨了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 身心受到负面影响, 价值观也发生扭曲。

1.5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大学生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 (占59%) 、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 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 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 但能增强综合素质”, 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势如此严峻, 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

首先, 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对网络认识的偏差, 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上网多在课余时间, 放下了繁重的课程, 上网时便希望能放松, 而不再是学习。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 聊天、游戏等易学、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自然成了大学生们的最爱。

其次, 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 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 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 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 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 显然是不够的。同时, 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 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 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 加强对沉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 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家长对互联网络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针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 有专家提出了“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网络素养”的观点。“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 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 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第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给大学生带来了剧烈冲击, 功利型和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金钱至上”、“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才是硬道理”等观点被许多大学生所接受, 他们视“首富”“新贵”为偶像, 一些学生热衷于“网赚”, 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 流行什么就学什么, 随心所欲, 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 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渐淡、水平下降。另外, 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由的传播者, 自由的信息, 自由的受众”, 共同建构出一个崭新的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博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时时推陈出新的信息内容, 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暴力、色情、虚假、欺骗、反动、歧视等有害信息。这些消极因素对自控力、识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强烈冲击着大学生原来所具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 造成了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 弱化了行为自律意识, 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 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齐抓共管, 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1个人方面

培养对网络信息的敏感程度, 对网络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 能够捕捉真实信息, 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 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

2.2学校方面

一是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栏、举办培训班、设立网络素养教育咨询点等多种方式, 创造积极健康网络环境;通过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等网络平台, 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 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网络修养, 一方面学校重点开展对网络素养教育专任教师的培训, 大力推动教师网络素养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 把握学生舆情动态, 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三是设立合理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 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使网络素质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将网络素质教育参透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

四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分级设置网络舆情监督员。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 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而对于特殊性的网络舆论, 一定要做好搜集和整理, 及时汇报,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3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 对家庭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弱, 但家长的嘱咐和家庭的责任仍为大学生所重视, 家庭亲情联系仍然是多数学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家长要放弃高考成功等于子女教育任务完成的观念, 而应定期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 了解他们使用网络时间和上网内容, 并经常提醒, 防止出现“网瘾”问题, 努力做到在学习上不断鼓励, 在情感上经常沟通, 在生活上时常关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年学生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开朗活泼, 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 使他们更不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惘、堕落、犯错。

对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接触行为失控的大学生, 家长更要重视, 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亲情的感化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走出误区, 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4社会方面

一方面国家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 鼓励相关的公益性组织和社团, 对我国高校学生和网络媒体的关系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 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开展媒介素养的社会宣传活动, 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工程。另一方面, 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 为高校学生提供良性的媒介服务和消费。网络媒介要注入关爱大学生的人文底蕴, 大力弘扬优秀网络文化, 适时推出喜闻乐见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 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总之, 高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推动网络素养教育, 建立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 构建知识社会中网络与高校学生的良性互动的平台, 使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信息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 并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未来。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更多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都已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然而, 网络始终具有“双刃剑效应”,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引导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价值取向, 就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因此应主动开展了以网络舆情管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教育为载体的系统探索, 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网络安全意思及网络行为规范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三检作文讲评下一篇:美术馆设计任务书